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亚洲区一区二区三区,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日本性爱一区二区

  • <menu id="j4nbm"><progress id="j4nbm"><i id="j4nbm"></i></progress></menu>
    <td id="j4nbm"><strong id="j4nbm"></strong></td>
      1. <th id="j4nbm"><tbody id="j4nbm"><table id="j4nbm"></table></tbody></th>

        高一語文課《李白詩三首》教學設計一等獎

        《高一語文課《李白詩三首》教學設計一等獎》屬于語文教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容,歡迎參考。

        高一語文課《李白詩三首》教學設計一等獎

        1、高一語文課《李白詩三首》教學設計一等獎

        《李白詩三首》是語文版高一必修課文,下面是高一語文課《李白詩三首》教學設計,為大家提供參考。

        [教學建議]

        一、指導學生依據(jù)注解和工具書做好預習,弄懂各首詩的意思。

        二、可用質疑答疑的方法,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突破對關鍵詞語、重點句子的理解和鑒賞。

        三、要加強誦讀指導,在吟誦中領會詩的意境。

        四、介紹清楚詩人的簡要生平、思想和詩作的寫作背景。

        五、前兩首可精讀,后一首略讀。

        [教學目的]

        一、通過品評李白的詩歌,初步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

        二、通過晶評李白的詩歌,初步了解李白詩歌的藝術特色。

        [教學重點]

        一、分析《夢游天姥吟留別》的內容,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

        二、分析《蜀道難》的寫作特點,了解李白詩歌的藝術特色。

        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課時)

        一、背景介紹

        天寶年間,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長安,已經(jīng)42歲的他以為大展抱負的機會來了,他是懷著“游說萬程苦不早”的心情,“仰天大芙出門去”的。他也的確曾有過短暫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發(fā)現(xiàn)李隆基僅只把他當作供己消遣的御用文人。同時李白的一身傲骨,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污,招致權貴的排擠。甚至連玄宗也開始對他不滿。天寶三載,他終被賜金還鄉(xiāng),這是他政治上的一次大失敗。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李白親眼目睹了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昏庸腐 敗、宮廷生活的殘酷斗爭。離開長安后,曾在東魯家中居住過一個時期。第二年,李白借故離開東魯,南游吳越之際,寫下了這首“留別”詩,表達了自己蔑視權貴、傲岸不屈、與權貴徹底決裂的態(tài)度。

        二、內容簡說

        這是一首記夢詩,也是一首游仙詩?!耙鳌笔菢犯婓w的一種,屑古體詩,它的章節(jié)、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較自由。

        全詩共3段。

        第1段,用夸張的手法描寫天姥山的高峻,表達詩人的向往之情,由此引出“夢游”的主題。

        第2段,記“夢游”的經(jīng)過,先略敘從鏡湖到剡溪的行程;接著寫登山途中的所見所聞,字里行間洋溢著一種輕快情調;然后著重描寫山上景物的突然變化和仙界的突然出現(xiàn),這是全詩的高潮--詩人在驚心動魄之后終于實現(xiàn)了自己的愿望;最后寫詩人夢醒之后悵然如有所失的心情。

        第3段,是詩人給朋友們“留別”的話,抒發(fā)了詩人對人生的慨嘆,并點明全詩的主旨。

        三、探究解疑

        1.亦真亦幻的天姥山

        問題:這首詩是李白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品,奇特的想象,極度的夸張,向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壯麗輝煌的圖畫。作者是怎樣描繪天姥山的?

        (1)詩人寫天姥,為何開篇卻要談瀛洲?然而??蛡髡f的瀛洲“信難求”,因而“或可睹”的天姥就成了強烈的誘惑。采用了襯托手法,以虛襯實,不僅給天姥山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頭。同樣寫五岳、赤誠和天臺,也是為了襯托天姥的雄峻巍峨。

        天姥山號稱奇絕,是越東靈秀之地,然而與我國五大名山--五岳相比,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仍是小巫見大巫之別,天臺山亦是聞名遐邇。詩人卻運用了“連”“橫”“拔”“掩”等一系列動詞,采用了夸張的手法,將詩人心中的天姥山襯托得雄峻巍峨,進一步表現(xiàn)詩人神游天姥的愿望。

        (2)詩人描寫天姥山更著眼于夢境,夢境中的天姥山詩人如何描繪?

        詩人寫夢境著力于寫仙境,仙境才是他的向往。寫仙境先用“列缺霹靂,岳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極言聲勢之大;再用“青冥浩蕩”“日月照耀”極言仙人出場的場面之奇。這段文字繪聲繪色,綺麗變幻,令人心馳神往。

        在這里詩人運用了豐富的想象和大膽的夸張,組成了一幅亦實亦虛、亦真亦幻的“天姥圖”。

        2.意境的體現(xiàn)

        問題:這首詩寫的是夢中之景,詩人花了如此多的筆墨描寫夢境,其作用是什么?

        探究:

        (1)如何認識這個夢境?

        詩人以天姥山為夢游對象?!霸葡济鳒缁蚩啥谩备嬖V人們詩人描繪的是真實而又美好的人間仙境。夢中的仙境象征著詩人追求的理想境界。詩人在現(xiàn)實中不能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就向夢中尋找:“一夜飛度鏡湖月”,追求何等迫切!詩人借夢中之景描繪自己的理想:“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景象何其壯觀!“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多么撲朔迷離!“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多么驚心動魄!寫仙人洞府,更是奇景迭出,讓人心醉神迷。這里,真實的山,虛幻的夢,都是為詩人表現(xiàn)理想之境服務的。

        (2)寫夢境的作用是什么?

        寫仙境的美妙是為了反襯現(xiàn)實的丑惡,寫自己對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為了表明對黑暗現(xiàn)實的厭惡。詩人描繪的神話之境愈是奇特瑰麗,就愈能表現(xiàn)其對理想境界追求的熱切,就愈讓人感到離現(xiàn)實生活的遙遠及詩人夢醒之后失落感的深切,從而對人們的感染力就愈強。

        3.詩人思想性格的體現(xiàn)

        問題:古人說“詩言志”,那么,這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性格?

        探究:

        (1)“世間行樂亦如此”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思想?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詩人流露出的人生如夢的虛無感傷和逃避現(xiàn)實的消極避世的思想,但我們不應該因此而苛責李白。在污濁的封建官場,一位抱有濟世安邦的遠大抱負,并且才華橫溢的浪漫熱情詩人,在長安受權貴排擠,壯志難酬,始終抑郁不平,故在詩中吐發(fā)憤懣之情。

        (2)“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性格特征?

        如果夢境是詩人對自己理想追求的曲折表達,那么這句話就是詩人直抒胸臆,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痛苦,對自由的追求,表現(xiàn)了蔑視權貴、不卑不亢的叛逆精神性格?!傲魟e”既有給朋友的“留贈”,也有對長安三年“痛苦的留戀和凜然作別”之意。

        在封建社會君臨天下,把蔑視一切人的尊嚴看作理所當然的情況下,多少人屈身權貴,湮沒無聞,李白反抗了,并且表現(xiàn)出了決絕的態(tài)度,向封建統(tǒng)治者投去了一瞥蔑視?!鞍材艽菝颊垩聶噘F”,將封建社會中多少懷才不遇的人的心聲喊出,那異乎常人的傲岸不屈性格,正體現(xiàn)了這位詩人的偉大之處。上了一層神秘面紗,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頭。同樣寫五岳、赤誠和天臺,也是為了襯托天姥的雄峻巍峨。

        天姥山號稱奇絕,是越東靈秀之地,然而與我國五大名山--五岳相比,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仍是小巫見大巫之別,天臺山亦是聞名遐邇。詩人卻運用了“連”“橫”“拔”“掩”等一系列動詞,采用了夸張的手法,將詩人心中的天姥山襯托得雄峻巍峨,進一步表現(xiàn)詩人神游天姥的愿望。

        (2)詩人描寫天姥山更著眼于夢境,夢境中的天姥山詩人如何描繪?

        詩人寫夢境著力于寫仙境,仙境才是他的向往。寫仙境先用“列缺霹靂,岳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極言聲勢之大;再用“青冥浩蕩”“日月照耀”極言仙人出場的場面之奇。這段文字繪聲繪色,綺麗變幻,令人心馳神往。

        在這里詩人運用了豐富的想象和大膽的夸張,組成了一幅亦實亦虛、亦真亦幻的“天姥圖”。

        2.意境的體現(xiàn)

        問題:這首詩寫的是夢中之景,詩人花了如此多的筆墨描寫夢境,其作用是什么?

        探究:

        (1)如何認識這個夢境?

        詩人以天姥山為夢游對象。“云霞明滅或可睹”告訴人們詩人描繪的是真實而又美好的人間仙境。夢中的仙境象征著詩人追求的理想境界。詩人在現(xiàn)實中不能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就向夢中尋找:“一夜飛度鏡湖月”,追求何等迫切!詩人借夢中之景描繪自己的理想:“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景象何其壯觀!“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多么撲朔迷離!“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多么驚心動魄!寫仙人洞府,更是奇景迭出,讓人心醉神迷。這里,真實的山,虛幻的夢,都是為詩人表現(xiàn)理想之境服務的。

        (2)寫夢境的作用是什么?

        寫仙境的美妙是為了反襯現(xiàn)實的丑惡,寫自己對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為了表明對黑暗現(xiàn)實的厭惡。詩人描繪的神話之境愈是奇特瑰麗,就愈能表現(xiàn)其對理想境界追求的熱切,就愈讓人感到離現(xiàn)實生活的遙遠及詩人夢醒之后失落感的深切,從而對人們的感染力就愈強。

        3.詩人思想性格的體現(xiàn)

        問題:古人說“詩言志”,那么,這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性格?

        探究:

        (1)“世間行樂亦如此”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思想?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詩人流露出的人生如夢的虛無感傷和逃避現(xiàn)實的消極避世的思想,但我們不應該因此而苛責李白。在污濁的封建官場,一位抱有濟世安邦的遠大抱負,并且才華橫溢的浪漫熱情詩人,在長安受權貴排擠,壯志難酬,始終抑郁不平,故在詩中吐發(fā)憤懣之情。

        (2)“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性格特征?

        如果夢境是詩人對自己理想追求的曲折表達,那么這句話就是詩人直抒胸臆,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痛苦,對自由的追求,表現(xiàn)了蔑視權貴、不卑不亢的叛逆精神性格?!傲魟e”既有給朋友的“留贈”,也有對長安三年“痛苦的留戀和凜然作別”之意。

        在封建社會君臨天下,把蔑視一切人的尊嚴看作理所當然的情況下,多少人屈身權貴,湮沒無聞,李白反抗了,并且表現(xiàn)出了決絕的態(tài)度,向封建統(tǒng)治者投去了一瞥蔑視?!鞍材艽菝颊垩聶噘F”,將封建社會中多少懷才不遇的人的心聲喊出,那異乎常人的傲岸不屈性格,正體現(xiàn)了這位詩人的偉大之處。

        蜀道難(一課時)

        一、總體感悟

        《蜀道難》是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舊體,內容多以山川之險言蜀道之難。本篇詩人襲用樂府古題而推陳出新,以豐富的想象、奔放的語言、雄健的筆調生動地描繪了由秦人蜀道路上綺麗驚險的山川景色。既寫了蜀道的艱難,又寫了人生旅途的艱難,并寄寓了對國事的憂慮和擔心。全詩以強烈的詠嘆憑空起勢,繼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傳說和高危險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躍式的詩歌情感結構,給人以奔騰回旋的動感;流走于其中的氣吞山河的宏偉氣魄,給人以蕩滌心靈的強烈震撼。全詩氣勢磅礴,風格豪放,汪洋恣肆,變幻莫測,處處險中見奇,展現(xiàn)了詩人杰出的藝術才能和豐富的想象力。

        二、內容簡說

        《蜀道難》大約是唐玄宗天寶元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寫的。

        全詩大體按照由古及今、自秦人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的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

        第1段,從自古以來,秦、蜀之間交通的險阻說起,繼續(xù)引用神話傳說,給蜀道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具有引人入勝的效果。為了表現(xiàn)山的高危,詩人選用了黃鶴、猿猱這些善飛、善攀援的動物以及人們攀登青泥嶺的感受來襯托。

        第2段,極寫山勢的高危,山高寫得越是充分,愈可見路之難行。借“問君”引出旅愁,以憂切低沉的旋律,把讀者帶進一個古木荒涼、鳥聲悲切的境界?!氨B號古木”“子規(guī)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濃厚的自然景觀,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huán)境氣氛?!斑B峰去天不盈尺”夸飾山峰之高,“枯松倒掛倚絕壁”襯托了絕壁之險。接下來,由靜轉動,以一組飛湍、瀑流、懸崖、轉石的快鏡頭,再配以萬壑雷鳴的聲響,驚險萬狀,令人膽寒。對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第3段,風云變幻,險象叢生,在十分驚險的氣氛中,最后寫到蜀中要塞劍閣,然后引出政治上形勢的描寫。在大小劍山之間有一條30里長的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jù)稱王的不乏其人。詩人化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莫居”的語句,目的在于勸人引以為戒,警惕戰(zhàn)亂的發(fā)生。“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兩句,點出了主旨:仕途如此崎嶇危險,還是及早抽身吧。結局呼應開篇,反復詠嘆,主題更加鮮明,表達的感情更加沉重。

        三、拓展寫作

        目的:通過拓展寫作,了解詩人變幻莫測的筆法、浪漫主義的詩情、奇幻莫測的想象和夸張等藝術手法,以及借此手法表現(xiàn)出的詩人的才情和不羈的性格。

        1.以“一個悲壯的傳說”為題,結合注釋內容,試將寫蜀道來歷的11句詩擴寫成現(xiàn)代敘事詩。

        2.將描寫山勢高峻的8句詩譯成現(xiàn)代詩歌,準確表達詩意,注意韻律。

        3.根據(jù)“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砅崖轉石萬壑雷”的意境描寫,為電影紀錄片《蜀道》寫一段解說詞。

        示例(括號中為設想的紀錄片的“畫面”):

        (遠景:起伏山巒,接天連峰)現(xiàn)在,我們進入蜀道最為驚險的一段路程。

        (特寫:絕壁懸崖,枯松倒掛)拔地而起的絕壁之上,一株株古老的蒼松扎根懸崖、昂首向天。經(jīng)歷多少風霜雨雪,飽看數(shù)十代人間滄桑,如今還顯得青蒼郁翠,生機盎然。它無疑是生生個息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中景:急流、瀑布、懸崖)湍急的水流波浪翻滾,洶涌的瀑布奔騰而下,瀑布匯入水流,猛烈轟擊山崖,發(fā)出聲聲巨響。

        (近景:江流、轉石、轟響)江流沖入峽谷,卷走巨大石塊,發(fā)出震耳欲聾的轟鳴。

        (特寫:棧道)這是連飛烏也難逾越的天險。然而,就在這高山峽谷之間,我們的祖先開鑿了一條通道。懸崖鑿孔,絕壁架樁,鋪上木板,安裝護欄,就成了一條窄窄的路--棧道。就是這條棧道,遺落下秦將軍司馬錯的青銅長槍,見證過漢謀臣張子房的妙技錦囊,揮灑了蜀丞相諸葛亮的無奈涕淚,鐫刻著唐詩人杜工部的滿腹憂傷……

        (遠景:公路、大橋、火車)如今,李白“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慨嘆已成為歷史的回聲。但是,棧道標示的中華民族的開拓精神、創(chuàng)造精神,卻有著永不磨滅的歷史文化意義。

        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課下完成)

        一、教學設計

        以本詩及《將進酒》等李白的代表詩作,進行對詩人李白思想性格及其詩歌風格的研究性學習。

        二、選題參考

        1.太白風采與盛唐氣象之間的關系

        2.我心中的詩仙李白

        3.對李白某一篇詩歌的主題思想探究

        (其他內容不限)

        三、研究方法

        1.查閱相關書籍,收集有關資料。

        2.整理與李白所處的時代有關的歷史史料。

        3.較為廣泛地閱讀李白的詩歌作品,查閱李白的傳記。

        4.網(wǎng)上查閱,結成合作小組,分別進行收集整理。

        (其他方法不限)

        四、參考書目

        《唐詩鑒賞辭典》

        汪靜之《李白研究》

        林庚《詩人李白》

        王運熙《李白研究》

        胥樹人《李白和他的詩歌》

        《古代文學家傳記》

        《唐詩別裁》

        《唐宋詩醇》

        (其他參考書不限)

        2、高一語文課《李白詩三首》教學設計

        《李白詩三首》是語文版高一必修課文,下面是高一語文課《李白詩三首》教學設計,為大家提供參考。

        [教學建議]

        一、指導學生依據(jù)注解和工具書做好預習,弄懂各首詩的意思。

        二、可用質疑答疑的方法,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突破對關鍵詞語、重點句子的理解和鑒賞。

        三、要加強誦讀指導,在吟誦中領會詩的意境。

        四、介紹清楚詩人的簡要生平、思想和詩作的寫作背景。

        五、前兩首可精讀,后一首略讀。

        [教學目的]

        一、通過品評李白的詩歌,初步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

        二、通過晶評李白的詩歌,初步了解李白詩歌的藝術特色。

        [教學重點]

        一、分析《夢游天姥吟留別》的內容,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

        二、分析《蜀道難》的寫作特點,了解李白詩歌的藝術特色。

        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課時)

        一、背景介紹

        天寶年間,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長安,已經(jīng)42歲的他以為大展抱負的機會來了,他是懷著“游說萬程苦不早”的心情,“仰天大芙出門去”的。他也的確曾有過短暫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發(fā)現(xiàn)李隆基僅只把他當作供己消遣的御用文人。同時李白的一身傲骨,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污,招致權貴的排擠。甚至連玄宗也開始對他不滿。天寶三載,他終被賜金還鄉(xiāng),這是他政治上的一次大失敗。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李白親眼目睹了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昏庸腐 敗、宮廷生活的殘酷斗爭。離開長安后,曾在東魯家中居住過一個時期。第二年,李白借故離開東魯,南游吳越之際,寫下了這首“留別”詩,表達了自己蔑視權貴、傲岸不屈、與權貴徹底決裂的態(tài)度。

        二、內容簡說

        這是一首記夢詩,也是一首游仙詩?!耙鳌笔菢犯婓w的一種,屑古體詩,它的章節(jié)、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較自由。

        全詩共3段。

        第1段,用夸張的手法描寫天姥山的高峻,表達詩人的向往之情,由此引出“夢游”的主題。

        第2段,記“夢游”的經(jīng)過,先略敘從鏡湖到剡溪的行程;接著寫登山途中的所見所聞,字里行間洋溢著一種輕快情調;然后著重描寫山上景物的突然變化和仙界的突然出現(xiàn),這是全詩的高潮--詩人在驚心動魄之后終于實現(xiàn)了自己的愿望;最后寫詩人夢醒之后悵然如有所失的心情。

        第3段,是詩人給朋友們“留別”的話,抒發(fā)了詩人對人生的慨嘆,并點明全詩的主旨。

        三、探究解疑

        1.亦真亦幻的天姥山

        問題:這首詩是李白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品,奇特的想象,極度的夸張,向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壯麗輝煌的圖畫。作者是怎樣描繪天姥山的?

        (1)詩人寫天姥,為何開篇卻要談瀛洲?然而海客傳說的瀛洲“信難求”,因而“或可睹”的天姥就成了強烈的誘惑。采用了襯托手法,以虛襯實,不僅給天姥山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頭。同樣寫五岳、赤誠和天臺,也是為了襯托天姥的雄峻巍峨。

        天姥山號稱奇絕,是越東靈秀之地,然而與我國五大名山--五岳相比,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仍是小巫見大巫之別,天臺山亦是聞名遐邇。詩人卻運用了“連”“橫”“拔”“掩”等一系列動詞,采用了夸張的手法,將詩人心中的天姥山襯托得雄峻巍峨,進一步表現(xiàn)詩人神游天姥的愿望。

        (2)詩人描寫天姥山更著眼于夢境,夢境中的天姥山詩人如何描繪?

        詩人寫夢境著力于寫仙境,仙境才是他的向往。寫仙境先用“列缺霹靂,岳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極言聲勢之大;再用“青冥浩蕩”“日月照耀”極言仙人出場的場面之奇。這段文字繪聲繪色,綺麗變幻,令人心馳神往。

        在這里詩人運用了豐富的想象和大膽的夸張,組成了一幅亦實亦虛、亦真亦幻的“天姥圖”。

        2.意境的體現(xiàn)

        問題:這首詩寫的是夢中之景,詩人花了如此多的筆墨描寫夢境,其作用是什么?

        探究:

        (1)如何認識這個夢境?

        詩人以天姥山為夢游對象。“云霞明滅或可睹”告訴人們詩人描繪的是真實而又美好的人間仙境。夢中的仙境象征著詩人追求的理想境界。詩人在現(xiàn)實中不能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就向夢中尋找:“一夜飛度鏡湖月”,追求何等迫切!詩人借夢中之景描繪自己的理想:“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景象何其壯觀!“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多么撲朔迷離!“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多么驚心動魄!寫仙人洞府,更是奇景迭出,讓人心醉神迷。這里,真實的山,虛幻的夢,都是為詩人表現(xiàn)理想之境服務的。

        (2)寫夢境的作用是什么?

        寫仙境的美妙是為了反襯現(xiàn)實的丑惡,寫自己對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為了表明對黑暗現(xiàn)實的厭惡。詩人描繪的神話之境愈是奇特瑰麗,就愈能表現(xiàn)其對理想境界追求的熱切,就愈讓人感到離現(xiàn)實生活的遙遠及詩人夢醒之后失落感的深切,從而對人們的感染力就愈強。

        3.詩人思想性格的體現(xiàn)

        問題:古人說“詩言志”,那么,這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性格?

        探究:

        (1)“世間行樂亦如此”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思想?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詩人流露出的人生如夢的虛無感傷和逃避現(xiàn)實的消極避世的思想,但我們不應該因此而苛責李白。在污濁的封建官場,一位抱有濟世安邦的遠大抱負,并且才華橫溢的浪漫熱情詩人,在長安受權貴排擠,壯志難酬,始終抑郁不平,故在詩中吐發(fā)憤懣之情。

        (2)“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性格特征?

        如果夢境是詩人對自己理想追求的曲折表達,那么這句話就是詩人直抒胸臆,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痛苦,對自由的追求,表現(xiàn)了蔑視權貴、不卑不亢的叛逆精神性格。“留別”既有給朋友的“留贈”,也有對長安三年“痛苦的留戀和凜然作別”之意。

        在封建社會君臨天下,把蔑視一切人的尊嚴看作理所當然的情況下,多少人屈身權貴,湮沒無聞,李白反抗了,并且表現(xiàn)出了決絕的態(tài)度,向封建統(tǒng)治者投去了一瞥蔑視?!鞍材艽菝颊垩聶噘F”,將封建社會中多少懷才不遇的人的心聲喊出,那異乎常人的傲岸不屈性格,正體現(xiàn)了這位詩人的偉大之處。上了一層神秘面紗,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頭。同樣寫五岳、赤誠和天臺,也是為了襯托天姥的雄峻巍峨。

        天姥山號稱奇絕,是越東靈秀之地,然而與我國五大名山--五岳相比,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仍是小巫見大巫之別,天臺山亦是聞名遐邇。詩人卻運用了“連”“橫”“拔”“掩”等一系列動詞,采用了夸張的手法,將詩人心中的天姥山襯托得雄峻巍峨,進一步表現(xiàn)詩人神游天姥的愿望。

        (2)詩人描寫天姥山更著眼于夢境,夢境中的天姥山詩人如何描繪?

        詩人寫夢境著力于寫仙境,仙境才是他的向往。寫仙境先用“列缺霹靂,岳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極言聲勢之大;再用“青冥浩蕩”“日月照耀”極言仙人出場的場面之奇。這段文字繪聲繪色,綺麗變幻,令人心馳神往。

        在這里詩人運用了豐富的想象和大膽的夸張,組成了一幅亦實亦虛、亦真亦幻的“天姥圖”。

        2.意境的體現(xiàn)

        問題:這首詩寫的是夢中之景,詩人花了如此多的筆墨描寫夢境,其作用是什么?

        探究:

        (1)如何認識這個夢境?

        詩人以天姥山為夢游對象?!霸葡济鳒缁蚩啥谩备嬖V人們詩人描繪的是真實而又美好的人間仙境。夢中的仙境象征著詩人追求的理想境界。詩人在現(xiàn)實中不能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就向夢中尋找:“一夜飛度鏡湖月”,追求何等迫切!詩人借夢中之景描繪自己的理想:“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景象何其壯觀!“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多么撲朔迷離!“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多么驚心動魄!寫仙人洞府,更是奇景迭出,讓人心醉神迷。這里,真實的山,虛幻的夢,都是為詩人表現(xiàn)理想之境服務的。

        (2)寫夢境的作用是什么?

        寫仙境的美妙是為了反襯現(xiàn)實的丑惡,寫自己對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為了表明對黑暗現(xiàn)實的厭惡。詩人描繪的神話之境愈是奇特瑰麗,就愈能表現(xiàn)其對理想境界追求的熱切,就愈讓人感到離現(xiàn)實生活的遙遠及詩人夢醒之后失落感的深切,從而對人們的感染力就愈強。

        3.詩人思想性格的體現(xiàn)

        問題:古人說“詩言志”,那么,這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性格?

        探究:

        (1)“世間行樂亦如此”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思想?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詩人流露出的人生如夢的虛無感傷和逃避現(xiàn)實的消極避世的思想,但我們不應該因此而苛責李白。在污濁的封建官場,一位抱有濟世安邦的遠大抱負,并且才華橫溢的浪漫熱情詩人,在長安受權貴排擠,壯志難酬,始終抑郁不平,故在詩中吐發(fā)憤懣之情。

        (2)“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性格特征?

        如果夢境是詩人對自己理想追求的曲折表達,那么這句話就是詩人直抒胸臆,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痛苦,對自由的追求,表現(xiàn)了蔑視權貴、不卑不亢的叛逆精神性格?!傲魟e”既有給朋友的“留贈”,也有對長安三年“痛苦的留戀和凜然作別”之意。

        在封建社會君臨天下,把蔑視一切人的尊嚴看作理所當然的情況下,多少人屈身權貴,湮沒無聞,李白反抗了,并且表現(xiàn)出了決絕的態(tài)度,向封建統(tǒng)治者投去了一瞥蔑視?!鞍材艽菝颊垩聶噘F”,將封建社會中多少懷才不遇的人的心聲喊出,那異乎常人的傲岸不屈性格,正體現(xiàn)了這位詩人的偉大之處。

        蜀道難(一課時)

        一、總體感悟

        《蜀道難》是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舊體,內容多以山川之險言蜀道之難。本篇詩人襲用樂府古題而推陳出新,以豐富的想象、奔放的語言、雄健的筆調生動地描繪了由秦人蜀道路上綺麗驚險的山川景色。既寫了蜀道的艱難,又寫了人生旅途的艱難,并寄寓了對國事的憂慮和擔心。全詩以強烈的詠嘆憑空起勢,繼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傳說和高危險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躍式的詩歌情感結構,給人以奔騰回旋的動感;流走于其中的氣吞山河的宏偉氣魄,給人以蕩滌心靈的強烈震撼。全詩氣勢磅礴,風格豪放,汪洋恣肆,變幻莫測,處處險中見奇,展現(xiàn)了詩人杰出的藝術才能和豐富的想象力。

        二、內容簡說

        《蜀道難》大約是唐玄宗天寶元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寫的。

        全詩大體按照由古及今、自秦人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的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

        第1段,從自古以來,秦、蜀之間交通的險阻說起,繼續(xù)引用神話傳說,給蜀道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具有引人入勝的效果。為了表現(xiàn)山的高危,詩人選用了黃鶴、猿猱這些善飛、善攀援的動物以及人們攀登青泥嶺的感受來襯托。

        第2段,極寫山勢的高危,山高寫得越是充分,愈可見路之難行。借“問君”引出旅愁,以憂切低沉的旋律,把讀者帶進一個古木荒涼、鳥聲悲切的境界。“悲鳥號古木”“子規(guī)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濃厚的自然景觀,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huán)境氣氛?!斑B峰去天不盈尺”夸飾山峰之高,“枯松倒掛倚絕壁”襯托了絕壁之險。接下來,由靜轉動,以一組飛湍、瀑流、懸崖、轉石的快鏡頭,再配以萬壑雷鳴的聲響,驚險萬狀,令人膽寒。對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第3段,風云變幻,險象叢生,在十分驚險的氣氛中,最后寫到蜀中要塞劍閣,然后引出政治上形勢的描寫。在大小劍山之間有一條30里長的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jù)稱王的不乏其人。詩人化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莫居”的語句,目的在于勸人引以為戒,警惕戰(zhàn)亂的發(fā)生。“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兩句,點出了主旨:仕途如此崎嶇危險,還是及早抽身吧。結局呼應開篇,反復詠嘆,主題更加鮮明,表達的感情更加沉重。

        三、拓展寫作

        目的:通過拓展寫作,了解詩人變幻莫測的筆法、浪漫主義的詩情、奇幻莫測的想象和夸張等藝術手法,以及借此手法表現(xiàn)出的詩人的才情和不羈的性格。

        1.以“一個悲壯的傳說”為題,結合注釋內容,試將寫蜀道來歷的11句詩擴寫成現(xiàn)代敘事詩。

        2.將描寫山勢高峻的8句詩譯成現(xiàn)代詩歌,準確表達詩意,注意韻律。

        3.根據(jù)“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砅崖轉石萬壑雷”的意境描寫,為電影紀錄片《蜀道》寫一段解說詞。

        示例(括號中為設想的紀錄片的“畫面”):

        (遠景:起伏山巒,接天連峰)現(xiàn)在,我們進入蜀道最為驚險的一段路程。

        (特寫:絕壁懸崖,枯松倒掛)拔地而起的絕壁之上,一株株古老的蒼松扎根懸崖、昂首向天。經(jīng)歷多少風霜雨雪,飽看數(shù)十代人間滄桑,如今還顯得青蒼郁翠,生機盎然。它無疑是生生個息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中景:急流、瀑布、懸崖)湍急的水流波浪翻滾,洶涌的瀑布奔騰而下,瀑布匯入水流,猛烈轟擊山崖,發(fā)出聲聲巨響。

        (近景:江流、轉石、轟響)江流沖入峽谷,卷走巨大石塊,發(fā)出震耳欲聾的轟鳴。

        (特寫:棧道)這是連飛烏也難逾越的天險。然而,就在這高山峽谷之間,我們的祖先開鑿了一條通道。懸崖鑿孔,絕壁架樁,鋪上木板,安裝護欄,就成了一條窄窄的路--棧道。就是這條棧道,遺落下秦將軍司馬錯的青銅長槍,見證過漢謀臣張子房的妙技錦囊,揮灑了蜀丞相諸葛亮的無奈涕淚,鐫刻著唐詩人杜工部的滿腹憂傷……

        (遠景:公路、大橋、火車)如今,李白“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慨嘆已成為歷史的回聲。但是,棧道標示的中華民族的開拓精神、創(chuàng)造精神,卻有著永不磨滅的歷史文化意義。

        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課下完成)

        一、教學設計

        以本詩及《將進酒》等李白的代表詩作,進行對詩人李白思想性格及其詩歌風格的研究性學習。

        二、選題參考

        1.太白風采與盛唐氣象之間的關系

        2.我心中的詩仙李白

        3.對李白某一篇詩歌的主題思想探究

        (其他內容不限)

        三、研究方法

        1.查閱相關書籍,收集有關資料。

        2.整理與李白所處的時代有關的歷史史料。

        3.較為廣泛地閱讀李白的詩歌作品,查閱李白的傳記。

        4.網(wǎng)上查閱,結成合作小組,分別進行收集整理。

        (其他方法不限)

        四、參考書目

        《唐詩鑒賞辭典》

        汪靜之《李白研究》

        林庚《詩人李白》

        王運熙《李白研究》

        胥樹人《李白和他的詩歌》

        《古代文學家傳記》

        《唐詩別裁》

        《唐宋詩醇》

        (其他參考書不限)

        3、李白詩三首《行路難》《送友人》《月下獨酌》預習學案

        李白詩三首

        預習

        【學習目標】

        1.初步了解大詩人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精神。

        2.理解詩歌的表現(xiàn)方式和修辭手法。

        3.理解李白在詩歌中表達思想感情。

        【課文提示】

        1.作者李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與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合稱“李杜”。

        2.《行路難》、《月下獨酌》抒發(fā)了詩人遠大的志向和復雜的精神世界,《送友人》則是一首送別詩。這三首詩顯示了李白詩歌聯(lián)想豐富,想象奇特,情真意切的特點。

        【原文欣賞】

        《行路難》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正音正字】

        樽zūn羞(同饈)xiū直(同值)zhí箸zhù

        【課文分析】

        《行路難》是李白寫的三首《行路難》中的第一首。

        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對李白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朋友不惜金錢,設下盛宴為之餞行。要是在平時,李白一定會為美酒佳肴和朋友盛情而“一飲三百杯”的。然而,這一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撂下了。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xù)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的苦悶抑郁,感情的激蕩變化。

        接著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李白不是那種軟弱的人。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達了不甘消沉、繼續(xù)追求的情緒。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想到兩位始窮后通的人:一位是呂尚,九十歲“垂釣碧溪”,終于遇見文王而成就大事;一位是伊尹,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特殊經(jīng)歷,給詩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當李白回到現(xiàn)實中來,又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前路崎嶇,歧途甚多,路在何方?感情在尖銳復雜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

        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愿表現(xiàn)自己的氣餒。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于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自己一定能像劉宋時宗愨說的那樣,乘風破浪,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這首詩一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歌行中只算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原因,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起伏變化。一開頭,“金樽美酒”,“玉盤珍羞”,讓人感覺這似乎是一次歡樂的宴會,但緊接著“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節(jié),顯示出感情波濤的強烈沖擊。中間四句,剛剛慨嘆“冰塞川”、“雪滿山”,旋即又恍然神游千載,仿佛看到了呂尚、伊尹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詩人心理上的失望與希望、抑郁與追求,急速變化交替?!靶新冯y,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四句節(jié)奏短促、跳躍,完全是急切不安狀態(tài)下的內心獨白,逼真地傳達出了進退失據(jù)而又要繼續(xù)追求的復雜心理。

        【原文欣賞】

        《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課文分析】

        《送友人》,是李白非常有名的送別詩。全詩充滿了詩情畫意。

        一開頭,先寫明送別之地“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朋友遠行,李白遠送,兩人騎著馬,并轡來到城外,放眼遠望:青翠的山巒,如畫的景色,使即將遠行的朋友忘記了征程;而近處:波光粼粼的流水緩緩地向城東淌去,似在代替李白述說著悠悠的別情。一、二句不但對偶工整,而且色彩明麗,組成一幅有聲有色、有情有意的郭外送別圖。

        三四句,緊承一、二句。出句,點明題目。對句,交代這位朋友是孤身在外,如今又要遠行他鄉(xiāng)。孤蓬是一種隨風漂轉的荒草,這里借喻遠行的朋友別后要像蓬草那樣隨風飛逝,蹤跡難尋了。

        五六句,不僅寫得十分工整,同時寓意也十分豐富,用漂浮不定的“浮云”和無限傷感的“落日”表達雙方此時復雜而又無奈的心思。天空的一片白云,隨風變幻,就像友人的行蹤從此山南水北,已是任意西東了;而天邊那一輪如火的殘陽正在徐徐落下,似乎對即將告別的大地戀戀不舍,正好貼切地傳達了李白對朋友的惜別之情。結合前文,在這山青水麗、落日銜山的背景下,與朋友分手,怎不令人愁腸百結!

        七八句,友人揮手告別,這是全詩中唯一涉及行人的具體動作。這一動作再一次打開了作者內心感情的閘門。但是李白沒有直接描寫自己此時的感受,而是宕開一筆,用“蕭蕭班馬鳴”這一場景來結束全篇。這一句出自《詩經(jīng)·小雅·車攻》“蕭蕭馬鳴”。“班馬”就是離群之馬。詩人和朋友在馬上連連揮手告別,而兩匹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意,臨別時忍不住同時仰天長嘯,這不期而至的“馬鳴”,使全詩籠罩在蒼勁而又有幾分悲涼的氣氛中。

        【原文欣賞】

        《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課文分析】

        《月下獨酌》,表達了詩人苦悶與孤獨的內心世界。

        開頭寫“獨酌”的場境。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人物只是他一個,動作是獨酌。詩人突發(fā)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自己的影子拉過來,化成了三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變得熱鬧起來了。

        盡管詩人盛情邀請,明月畢竟是“不解飲”的,影子也不會喝酒。那么又該怎么辦呢?姑且暫將明月和身影作伴,在這春暖花開之時及時行樂吧!詩人已經(jīng)漸入醉鄉(xiāng),酒興一發(fā),既歌且舞。歌時,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傾聽佳音;舞時,身影轉動,似與自己共舞。醒時相互歡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月光與身影才無可奈何地分別?!拔腋柙屡腔?,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寫得一往情深。

        最后二句,詩人真誠地和“月”“影”相約:“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比欢?,它們畢竟是“無情”之物,把“無情”之物作為自己結交的對象,可見詩人內心是多么孤獨?。?/p>

        復習

        【思考問題】

        1,《行路難》中,哪些詞語表現(xiàn)了“難”?

        ( “不能食”、“冰塞川”、“雪滿山”、“多歧路”。)

        2,《行路難》中,哪句比喻了人生道路障礙重重?

        (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3,如何理解《行路難》的結尾二句?

        ( 經(jīng)過前面層層疊疊的感情起伏變化、反復回旋以后,境界頓開,唱出了高昂樂觀的調子。通過這樣既充分顯示了黑暗污濁的政治現(xiàn)實對詩人的宏大理想抱負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詩人內心的強烈苦悶、憤郁和不平,同時又突出表現(xiàn)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4,《行路難》的最后兩句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

        ( 即使人生道路充滿荊棘,也不要放棄,對前途要充滿信心,始終執(zhí)著追求人生理想。 )

        5,聯(lián)系你的生活實際,談談“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苯o你的啟示。

        ( 身處困境,不能悲觀絕望,應執(zhí)著追求自己的理想,相信總有一天能達到勝利的彼岸。 )

        6,《送友人》中,“孤蓬”“浮云”“落日”“班馬”對表達離別之情有什么作用?

        ( “孤蓬”“浮云”,使人聯(lián)想到漂泊在外的游子?!奥淙铡薄鞍囫R”,本身就暗含了離別的愁苦。離別之情寄予這些景物中,情景交融。)

        7,《月下獨酌》表達了詩人什么感情?主要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

        ( 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xiàn)出一種與月、影為伴的孤寂,表達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復雜情感。表面看來,詩人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有無限的凄涼。尤其結尾兩句,點盡了詩人的孤寂與悲涼之感,表現(xiàn)了詩人政治上失意的苦悶。

        詩歌主要運用了襯托手法,以動襯靜,以熱鬧場面襯托孤寂苦悶的內心。)

        4、《李白詩三首》教案(行路難,送友人,月下獨酌)

        23 李白詩三首

        楊浦區(qū)教師進修學院 肖磊

        教學目標

        1、運用多種誦讀方法,理解詩歌內容,培養(yǎng)良好的誦讀習慣,并積累重點文言詞語及詩歌中的名句。

        2、以誦讀促思考,通過反復吟誦品味詩歌的意境,感悟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行路難》

        1、詩人復雜變化、激蕩起伏的情感及樂觀自信、積極追求理想的頑強精神。

        2、典故在詩中的含義。

        《送友人》

        1、 詩人寫離情,感情真摯熱誠無纏綿哀傷的情調。

        2、 寓情于景的藝術手法。

        《月下獨酌》

        1、體會詩人看似自得其樂,實則凄涼孤獨的復雜感情。

        2、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來表達感情的方法。

        說明:

        唐詩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之瑰寶,課文的學習過程對培養(yǎng)學生熱愛傳統(tǒng)文化意義重大。同時,對六年級學生而言,要能體會到三首詩中詩人復雜的感情,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學過程應循序漸進,從學生較易掌握的誦讀入手,通過熟讀來感知詩歌的內容,進而通過對詩中關鍵字詞的品讀,領悟詩歌的意境及詩人復雜的情感。在本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關系,既不能教師滿堂灌,使學生失去了主體體驗的過程,而一味片面強調學生的自主能力,任由其隨意發(fā)揮也是不可取的。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在課文的重點、難點處給予點撥、講解,為學生的理解、感悟創(chuàng)設平臺?!缎新冯y》、《月下獨酌》由于篇幅較長,其中蘊含的情感也較為復雜,可由教師引領學生去品讀,并及時總結學習方法,讓學生掌握一些古代詩歌賞析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礎上,以學生為主,學習《送友人》,教師在詩歌難點處適當點撥即可。通過師生共同質疑,學生釋疑完成本詩的學習。

        教學過程

        《行路難》

        《月下獨酌》

        《送友人》

        思路點撥

        有一定的深度、難度,教師也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作相應的調整。如按文體,從古體詩、格律詩的詩體特點入手,比較、賞析三首詩。也可從詩風入手,李白詩歌豪放飄逸,充滿浪漫主義情感。想象豐富奇麗、感情激越奔放、語言清新而又瑰麗等均為李白詩歌的特點,可重點抓住某一方面的特點來串起三首詩賞析,但不管由哪個角度切入進行教學,引導、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詩歌內容是基本。

        練習舉隅

        1、解釋下列加點字詞

        玉盤珍羞直萬錢 拔劍四顧

        多歧路 直掛云帆濟滄海

        青山橫北郭 揮手自茲去

        月下獨酌 我歌月徘徊

        相期邈云漢

        2、三首詩的語言凝煉傳神,富有表現(xiàn)力,請從中摘錄你最欣賞的兩句詩,作簡要評析。

        3、上網(wǎng)瀏覽,查找有關李白的資料,并結合對三首詩的理解,以“我了解的李白”為話題寫一段話描述李白形象。

        4、為三首詩配樂或配插圖,比比誰配的音樂、圖畫更能表現(xiàn)詩歌的情感。

        5、高一語文必修三《杜甫詩三首》教學設計

        教案包括教材簡析和學生分析、教學目的、重難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及練習設計等。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一語文必修三《杜甫詩三首》教案設計,歡迎閱讀參考!

        【教學目標】

        1、通過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2、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操

        3、朗讀并背誦這三首詩歌

        【教學重難點】詩歌意象中所蘊含的情感

        【知識鏈接】

        1、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明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游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后,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后世尊為“詩圣”

        杜甫善于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并加以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fā)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xiàn)出顯著的創(chuàng)造性,積累了關于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jīng)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2、文體常識

        古體詩和近體詩:

        古體詩也叫古詩、古風說白了,古體詩就是古代的自由詩,每首詩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韻,都沒有規(guī)定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們以唐代為界來說唐代以前的詩都是古體詩,這包括《詩經(jīng)》中的詩、《楚辭》中的詩、《漢樂府》中的詩及“三曹”詩歌、陶淵明的詩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詩人們也寫了許多古體詩,比如李白寫的《古風五十九首》一般來說,唐代及唐代以后,詩人們借樂府舊題所寫的詩歌都是古體詩也就是說,詩題中凡出現(xiàn)“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樣的都該屬于古體詩,如李白的

        《夢游天姥吟留別》、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體詩也叫今體詩,是相對于古體詩而言的格律詩近體詩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它包括絕句、律詩、排律絕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絕,每句七字的叫七絕,二四句押韻,首句可入韻,也可不入韻,沒有對仗要求律詩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數(shù)句押韻,首句可入韻,也可不入韻律詩每兩句為一聯(lián),分別稱為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必須對仗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詩一樣,除首尾兩聯(lián)外,中間各聯(lián)都對仗,押韻也和律詩一樣近體詩用字還要講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說法舉例來說,我們所熟悉的杜甫的《客至》《旅夜書懷》《閣夜》《登岳陽樓》等都是十分典型的律詩

        【學習過程】

        1、課文誦讀

        要點:

        外在:語音、語調、表情、動作

        內在:(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詩的作者,詩的內涵,必須走進作者內心,文 如其人,言為心聲

        2、合作研討提示:抓取典型意象}

        (1)原文解疑

        如何理解“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詠懷古跡(其三)》只寫了昭君的怨恨,并無詩人感情的抒發(fā),是否與標題“詠懷”不符?

        試結合詩句分析《登高》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3 、綜合探究

        所選三首詩都作于秋天,其中兩首直接寫到秋景秋思怎樣理解詩人杜甫的悲秋情懷?(品味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課堂檢測】

        1.下列對《秋興八首》(其一)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秋興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時所作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寫夔州一帶的秋景,寄寓詩人自傷漂泊、思念故園的心情

        B.凡詩人觸目所見無不是陰晦凄森的景象,可見詩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飽經(jīng)戰(zhàn)亂后國家的衰敗殘破

        C.詩中那無所不在的秋色,籠罩了無限的宇宙空間;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無言地昭示著大自然的歲華搖落,宇宙間的時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D.詩人在此旅居已近兩年,所以說故園之思隨著孤舟在江上飄走,只有徒然面對著叢菊的第二次開放,為去年的情景而落淚

        2.下面對《詠懷古跡》(其三)的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全詩開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寫起,與下文“獨留青冢向黃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xiàn)了作者對昭君命運的同情

        B.頷聯(lián)既寫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獨,也由“青?!狈Q呼中表現(xiàn)了對這位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貢獻的女子的歌頌

        C.詩歌的后兩聯(lián)借歷史傳說譴責了漢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里權貴們顛倒黑白的行為

        D.全詩借對王昭君的同情、對統(tǒng)治者的譴責,也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3.下面對《登高》一詩的評價,不恰當?shù)囊豁検?/p>

        A.詩的前兩聯(lián)勾畫出一幅秋肅天下的動人圖景首聯(lián)“猿嘯哀”和“鳥飛回”,畫面慘淡,氣氛悲涼,以映照詩人心上的凄涼

        B.頷聯(lián)“無邊”“不盡”,使詩的境界顯得廣闊深遠,氣象萬千可以看出詩人心情激蕩不已:韶光易逝,長年飄泊,人生無常

        C.頸聯(lián)將以上兩聯(lián)景物描寫中所蘊含的感情明朗化其中“萬里”與上聯(lián)“的無邊”對應,“百年”與“不盡”對應,從時、空兩個方面把詩人的憂思表現(xiàn)得既深且廣

        D.詩人由異鄉(xiāng)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又從白發(fā)我志不得伸歸結時世艱難,抒發(fā)了詩人自己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

        4.文學常識填空

        杜甫,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其作品有強烈的社會現(xiàn)實意義,后世稱為“__”在詩歌藝術上,他融合眾長,兼?zhèn)渲T體,形成了特有的“__”的風格后人專稱其為“__”

        5.填寫下列名言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叢菊兩開他日淚,_____

        (2)_____,獨留青冢向黃昏

        (3)_____,不盡長江滾滾來

        【課外拓展】

        杜甫詩鑒賞練習

        1、閱讀下列三首詩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餐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馀杯

        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 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 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 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 天地一沙鷗

        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2、研讀探究

        在對詩句的研讀探究中進一步理解杜甫詩歌的沉郁風格,進一步感受詩人憂國傷時的崇高品格研讀的方法是抓住一些典型詩句,邊讀邊提出問題試回答下列問題

        (1)三首詩中哪幾句景物描寫最能體現(xiàn)詩人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讀后有怎樣的感受?

        (2)詩人的憂國傷時之感與身世凄涼之情在哪幾首里結合得特別緊密?請從中選一首自己喜歡的或最深的作一評析,說出自己的理解

        (3)探討這三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這些詩,一定要注意寫作背景,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詩人的思想和情感)

        【布置作業(yè)】

        背誦這三首詩

        【課堂小結】

        6、《高一語文經(jīng)典第一課》(起始課)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分析,能圈點出有關賈寶玉、林黛玉和王熙鳳等人物描寫的語句,并能理解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

        2、能賞析本篇課文中多姿多彩的人物描寫的藝術;

        3、能在閱讀過程中,抓住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線索。

        二、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在初讀課文后即能抓住林黛玉的行蹤;

        2、能抓住課文的有關語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3、多姿多彩的語言描寫藝術。

        三、課時:五課時

        第一課時(初步熟悉課文,理清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

        一、導入課文談話要點:

        1、有關中國的四大著名古典長篇幅小說:即《紅樓夢》曹雪芹,《西游記》吳承恩,《三國演義》羅貫中,《水滸傳》施耐庵。

        2、《紅樓夢》又名《石頭記》是我國古典小說的四大名著之一。全書以寶黛愛情為主線,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的罪惡和腐朽,揭示了封建社會必然滅亡的歷史以展趨勢。本文選自《紅樓夢》故事的第三回《金陵起復賈雨村,榮國府收養(yǎng)林黛玉》,是全書的序幕組成部分之一。本文以林黛玉進賈府的一天行蹤為線索,通過她的所見所聞,介紹了賈府的一大批批重要人物,弄錯時展現(xiàn)了賈府與眾不同“的豪華府北,拉開了《紅樓夢》故事的帷幕。

        3、《紅樓夢》人物眾多,為了使用權我們了解眾多的人物關系,我們印發(fā)了下表,供同學們參考。

        寧府

        寧國公賈演——賈代化——堂舅父賈敬——堂表兄賈珍四表妹賈惜春

        榮府

        榮國公賈源——外祖父賈代善、外祖母史太君(即賈母)——大舅父賈赦、大舅母邢夫人——表兄賈鏈、表嫂王熙鳳

        二姐賈迎春

        二舅父賈政、二舅母王夫人————————表兄賈珠表嫂李紈

        大表姐賈元春

        表兄賈寶玉

        三表妹賈探春

        母親賈敏、父親林如?!主煊?/p>

        4、林黛玉因母親去世,她父親決定讓到外祖母家去,于是引出了本文所講的故事。

        二、學習班小說,我們仍然要抓住小說的情節(jié)鏈。讓學生裝在閱讀課文之后,通過討論,找到情節(jié)鏈。在學生討論發(fā)言的基礎上,教師作如下的點撥:

        本文的情節(jié)鏈是——林黛玉進賈府的一天的行蹤:

        步步留心——進賈府大門——賈母的正房大院,見賈母——三個姐妹——不足之癥——王熙鳳來了——已經(jīng)放了月錢、找緞子——去大舅父、大舅母處——去榮禧堂二舅父、二舅母處——王夫人說賈寶玉——路過王熙鳳的住處——在賈母的后院正房用飯——林黛玉和賈寶玉相會——暫置碧紗櫥。

        三、我們學習《紅樓夢》有利于了解封建社會。從本文,我們可以看到:

        1、封建社會的不平等,賈府大富大路貴,窮奢極侈,令人驚訝眩目。他們自己不會創(chuàng)造財富,由大批奴仆和丫環(huán)為之服務;

        2、在這個封建家庭中,實行的是封建專制,家長統(tǒng)治,由賈母一人說了算數(shù),由賈母一人支配一切;

        3、在這個封建家庭中,封建的秩序扼殺個性,繁縟的禮儀使用權人活潑不得,空氣十分壓抑;

        4、但是我們也從中看到了這樣一點:這個封建社會已經(jīng)在開始動搖了,寶玉的對封建社會的全部意識不迷信,并對這些封建秩序有所違拗,是反叛傾向的表現(xiàn)。

        四、要求學生在初步閱讀的基礎上掌握以上要點,并預期習重點的語段。

        第二課時(學習并閱讀分析1自然、6——9自然段)

        一、復習上節(jié)課的內容。

        1、本文的情節(jié)鏈是:

        步步留心——進賈府大門——賈母的正房大院見賈母——三個姐妹——不足之癥——王熙鳳來了——已經(jīng)放了月錢、找緞子——去大舅父、大舅母處——去榮禧堂二舅父、二舅母處——王夫人說賈寶玉——路過王熙鳳的住處——在賈母的后院正房用飯——林黛玉和賈寶玉相會——暫置碧紗櫥。

        2、從本文,我們可以看到:

        (1)封建社會的不平等,賈府大富大路貴,窮奢極侈,令人驚訝眩目。他們自己不會創(chuàng)造財富,由大批奴仆和丫環(huán)為之服務;

        (2)在這個封建家庭中,實行的是封建專制,家長統(tǒng)治,由賈母一人說了算數(shù),由賈母一人支配一切;

        (3)在這個封建家庭中,封建的秩序扼殺個性,繁縟的禮儀使用權人活潑不得,空氣十分壓抑;

        (4)但是我們也從中看到了這樣一點:這個封建社會已經(jīng)在開始動搖了,寶玉的對封建社會的全部意識不迷信,并對這些封建秩序有所違拗,是反叛傾向的表現(xiàn)。

        二、重點課文閱讀指導:

        1、教師指導學生閱讀第一段課文。指出這里的“步步留心,時時在意”和“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這是黛玉的行動準則。在整個小說中制約著黛玉的行動。當然,在本節(jié)選的課文中,同樣也體現(xiàn)這一點。黛玉的悲劇,也正是從這里開始的。

        2、下面我們先來閱讀6至9自然段,研究一下王熙鳳的性格特征??纯床苎┣凼侨绾慰虅澾@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是通過怎么樣的描寫方法來刻劃這個人物的。

        (1)王熙熙攘攘鳳的感情變化線索是:先表恭維,后表同情,最后是表關心。

        (2)一見林黛玉,有這樣幾個動詞,十分引人注目:攜著、打諒、送至、笑道、拭淚、轉悲為喜、問。這些動詞十分鮮明地表現(xiàn)了她的虛情假面具意、和精明能干。

        (3)她對林黛玉說:“想要什么吃的、什么樣玩的,只管告訴我;丫頭老婆們不好了,也只管告訴我?!边@些話說明了什么?(說明了王熙鳳既要討好老祖宗,又欲在黛玉和眾人面前表現(xiàn)自己在機房府的權勢大。)

        (4)課文中還有這樣一段文字:“(王夫人)因又說道:‘該隨手拿出兩個(緞子)來給你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著叫人再去拿來吧,可別忘了。’熙鳳道:‘這倒是我先料著了,知道妹妹不過這兩日到的,我已經(jīng)預備下了,等太太回去過了目好送過來?!醴蛉艘恍Γc頭不語?!闭垎?,當時王熙鳳為什么這么說?王夫人為什么笑一笑,點頭不語?(王熙鳳在賈母面前要表示對黛玉關心異常,說‘早已事先想到’,以討取賈母的歡心。而王夫人明明知道王熙鳳當面撒謊,卻又賞識侄女機靈過人,口舌伶俐,哄得賈母歡喜。)

        (5)把王熙鳳在這段文字中的言辭和行動,歸納起來,可以看出王熙鳳怎么樣的性格特點?(有善于察言觀色和機變奉迎;善于討好機房母的性格特征;喜歡弄權,以顯示自己的精明能干;在賈府她威重令行,有敢于在賈母面前放誕無禮的地位。)

        五、學生裝課后閱讀這段課文,預習13、14自然段。

        第三課時(復習上節(jié)學習的語段,指導學生學習13至14自然段)

        一、復習課文要點:

        1、“步步留心,時時在意”和“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這是黛玉的行動準則。

        2、第6至9自然段,下列問題:

        (1)王熙鳳的感情變化線索是:先表恭維,后表同情,最后是表關心。

        (2)一見林黛玉,有這樣幾個動詞,十分引人注目:攜著、打諒、送至、笑道、拭淚、轉悲為喜、問。這些動詞十分鮮明地表現(xiàn)了她的虛情假面具意、和精明能干。

        (3)她對林黛玉說:“想要什么吃的、什么樣玩的,只管告訴我;丫頭老婆們不好了,也只管告訴我?!边@些話說明了什么?(說明了王熙鳳既要討好老祖宗,又欲在黛玉和眾人面前表現(xiàn)自己在機房府的權勢大。)

        (4)課文中還有這樣一段文字:“(王夫人)因又說道:‘該隨手拿出兩個(緞子)來給你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著叫人再去拿來吧,可別忘了?!貘P道:‘這倒是我先料著了,知道妹妹不過這兩日到的,我已經(jīng)預備下了,等太太回去過了目好送過來?!醴蛉艘恍?,點頭不語?!闭垎?,當時王熙鳳為什么這么說?王夫人為什么笑一笑,點頭不語?(王熙鳳在賈母面前要表示對黛玉關心異常,說‘早已事先想到’,以討取賈母的歡心。而王夫人明明知道王熙鳳當面撒謊,卻又賞識侄女機靈過人,口舌伶俐,哄得賈母歡喜。)

        (5)把王熙鳳在這段文字中的言辭和行動,歸納起來,可以看出王熙

        鳳怎么樣的性格特點?(有善于察言觀色和機變奉迎;善于討好機房母的性格特征;喜歡弄權,以顯示自己的精明能干;在賈府她威重令行,有敢于在賈母面前放誕無禮的地位。)

        二、學習班新課內容:

        1、學生閱讀本課的內容,做書間筆記。要求學生弄清課文寫了些什么內容,如何理解這些內容。找出哪些不能理解的內容。然后學生分小組和大班研究討論。

        2、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研討情況,講解以下要點:

        (1)本段屬于環(huán)境描寫,是賈政和王夫人的住處:13段寫的是正室,

        14段是王夫人時常居坐宴息是東邊的三間耳房。課文以榮禧堂為重點,描寫了賈府的華貴的陳設。

        (2)這段文字——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是:提示了賈府的社會地位和榮華寶貴。例如:匾是皇帝的御寶,大畫是表示對君王的忠心耿耿和尊敬。

        (3)這副對聯(lián)的意思中,我們可以了解了怎么樣的內容?(與賈政來往的人,都是一些豪門貴族。)

        (4)我們從全文其它的描述中,還可以看到許多賈府的顯赫:如榮寧兩

        府門前的大石獅子,獸頭大門,華寇麗服的守人等等。

        3、學生裝朗讀這兩段課文。并重點抄寫以下詞語:萬幾宸翰之寶、大紫檀雕螭案、鑲著鏨銀、座上珠璣日月、堂皇前黼黻煥煙霞、猩紅洋罽、金錢蟒靠背、汝窯美人觚、茗碗痰盒、撒花椅搭。

        三、學生預習下面的幾段課文,著重預習寶玉和黛玉兩人的性格特征。并在作業(yè)本上抄寫三段文字,兩段是寫寶玉進來時和寶玉眼中的黛玉,一段是兩首詞。

        第四課時(學習和分析關于寶和黛玉兩人的思想性格)

        一、學生分小組和大班交流預習情況。

        二、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作精要的重點分析指導。要點是:

        1、關于林黛玉的思想性格:

        (1)“黛玉心中料定這是賈政之位。因見挨炕一溜三張椅子上也搭著半

        舊的彈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薄獙懗隽索煊癫讲搅粜模瑫r時在意的性格。

        (2)在寶玉眼中的黛玉是:,這是側面描寫?!皟蓮澦契痉酋玖I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tài)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竊,病如西子勝三分?!贝嗽妼懗隽索煊竦膬刃阃饷溃w弱多病。在寶玉眼中,更是聰慧靈秀,多愁善感。

        2、關于寶玉的性格特征:

        (1)在王夫人的口中,是個“混世魔王”。說明書寶玉的作為,與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觀念相抵觸,與世俗格格不入。是封建社會的叛逆。

        (2)黛玉眼中的寶玉:容貌中透露出多情、溫柔、敦厚。

        (3)關于兩首《西江月》詞:指導的有關的要點是:

        A、共用四組對偶句。

        B、第一首刻劃了賈寶玉狂放不羈,對封建禮教的叛逆,對功名利祿的淡視,追求個性的我有放。

        C、第二首是對寶玉性格的褒揚,同時也斥責了當時封建社會特別是貴族家庭的世俗觀念。

        D、兩首詞運用了寓褒于貶的手法,塑造了寶玉這個封建叛逆的形象。并暗示封建制度的滅亡是不可避免的。

        E、這兩首詞,對于讀者理解寶玉的形象和性格,理解全書有關寶玉的情節(jié)設置和展開,有極大的作用。

        F、詞中的“愁”和“恨”是寶玉欲求擺脫封建束縛而不得的苦悶心情的表現(xiàn);“傻”和“狂”是寶玉痛苦中尋求新生活新理想,卻又找不到出路以致陷于的食性迷惘的種種情態(tài)的表現(xiàn)。

        G、這兩首詩寫出了寶玉不為人理解的對封建社會的叛逆性格。

        H、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睂懗隽藢氂癫辉敢庾x孔孟的文章,被人看作是愚笨頑劣,說明書他不受封建思想的束縛,厭惡功名利祿。

        I、解釋“寄言紈绔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見風使舵49頁注解⑩)。

        紈绔和膏粱,是借代用法。

        J、這兩首詩,似貶實褒,表面上用世俗的觀念批判寶玉,實際上他對封建社會叛逆性的寫照。作者用正文反寫的方法,贊美寶玉。

        3、學生抄寫這幾段文字。

        三、準備聽記訓練和單元練習薄。

        第五課時(進行重點語段的測試練習)

        一、練習內容:

        1、王熙鳳的感情變化線索是怎么樣的?(先表恭維,后表同情,最后是表關心。)

        2、王熙鳳一見林黛玉,課文用怎么樣的幾個動詞,十分引人注目?有什么作用?(攜著、打諒、送至、笑道、拭淚、轉悲為喜、問。這些動詞十分鮮明地表現(xiàn)了她的虛情假面具意、和精明能干。)

        3、王熙鳳她對林黛玉說:“想要什么吃的、什么樣玩的,只管告訴我;丫頭老婆們不好了,也只管告訴我?!边@些話說明了什么?(說明了王熙鳳既要討好老祖宗,又欲在黛玉和眾人面前表現(xiàn)自己在機房府的權勢大。)

        4、中還有這樣一段文字:“(王夫人)因又說道:‘該隨手拿出兩個(緞子)來給你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著叫人再去拿來吧,可別忘了。’熙鳳道:‘這倒是我先料著了,知道妹妹不過這兩日到的,我已經(jīng)預備下了,等太太回去過了目好送過來?!醴蛉艘恍?,點頭不語?!闭垎枺敃r王熙鳳為什么這么說?王夫人為什么笑一笑,點頭不語?(王熙鳳在賈母面前要表示對黛玉關心異常,說‘早已事先想到’,以討取賈母的歡心。而王夫人明明知道王熙鳳當面撒謊,卻又賞識侄女機靈過人,口舌伶俐,哄得賈母歡喜。)

        5、熙鳳在這段文字中的言辭和行動,歸納起來,可以看出王熙鳳怎么樣的性格

        特點?(有善于察言觀色和機變奉迎;善于討好機房母的性格特征;喜歡弄權,以顯示自己的精明能干;在賈府她威重令行,有敢于在賈母面前放誕無禮的地位。)

        6、第8、9、10段課文:

        (1)屬于什么描寫?(環(huán)境描寫,是賈政和王夫人的住處:8段寫的是正室,9段是王夫人時常居坐宴息是東邊的三間耳房。課文以榮禧堂為重點,描寫了賈府的華貴的陳設。)

        (2)這兩段文字——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是什么?(提示了賈府的社會地位和榮華寶貴。例如:匾是皇帝的御寶,大畫是表示對君王的忠心耿耿和尊敬。)

        (3)這副對聯(lián)的意思中,我們可以了解了怎么樣的內容?(與賈政來往的人,都是一些豪門貴族。)

        (4)我們從全文其它的描述中,還可以看到哪些賈府的顯赫?(如榮寧兩面三刀府門前的大石獅子,獸頭大門,華寇麗服的守人等等。)

        7、關于林黛玉的思想性格:

        (1)第10段“黛玉心中料定這是賈政之位。因見挨炕一溜三張椅子上也搭著半舊的彈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睂懗隽索煸趺礃拥男愿??——寫出了黛玉步步留心,時時在意的性格。

        (2)寶玉眼中的黛玉是:第14段,是側面描寫?!皟蓮澦契痉酋玖I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tài)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竊,病如西子勝三分?!贝嗽妼懗隽索煊裨趺礃拥男愿??——內秀外美,體弱多病。在寶玉眼中,更是聰慧靈秀,多愁善感。

        9、于寶玉的性格特征:

        (1)第10段,在王夫人的口中,是個“混世魔王”。說明什么?——寶玉的作為,與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觀念相抵觸,與世俗格格不入。是封建社會的叛逆。

        (2)第13段,黛玉眼中的寶玉是怎么樣的?——容貌中透露出多情、溫柔、敦厚。

        10、于兩首《西江月》詞:

        A、共用四組對偶句。

        B、第一首刻劃了賈寶玉狂放不羈,對封建禮教的叛逆,對功名利祿的淡視,追求個性的我有放。

        C、第二首是對寶玉性格的褒揚,同時也斥責了當時封建社會特別是貴族家庭的世俗觀念。

        D、兩首詞運用了寓褒于貶的手法,塑造了寶玉這個封建叛逆的形象。并暗示封建制度的滅亡是不可避免的。

        E、這兩首詞,對于讀者理解寶玉的形象和性格,理解全書有關寶玉的情節(jié)設置和展開,有極大的作用。

        F、詞中的“愁”和“恨”是寶玉欲求擺脫封建束縛而不得的苦悶心情的表現(xiàn);“傻”和“狂”是寶玉痛苦中尋求新生活新理想,卻又找不到出路以致陷于的食性迷惘的種種情態(tài)的表現(xiàn)。

        G、這兩首詩寫出了寶玉不為人理解的對封建社會的叛逆性格。

        H、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寫出了寶玉不愿意讀孔孟的文章,被人看作是愚笨頑劣,說明書他不受封建思想的束縛,厭惡功名利祿。

        I、解釋“寄言紈绔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見風使舵49頁注解⑩)。紈绔和膏粱,是借代用法。

        J、這兩首詩,似貶實褒,表面上用世俗的觀念批判寶玉,實際上他對封建社會叛逆性的寫照。作者用正文反寫的方法,贊美寶玉。

        二、學生訂正作業(yè)。并進行自我完善,進行曲小結。

        三、教師課后批閱。并制訂下一步訓練要點

        7、語文版語文七年級上第30課《詩五首》之《望岳》教學設計

        《望岳》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古體詩、近體詩的一些常識。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
        2.掌握一些古詩朗誦的常識,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律,逐步提高詩歌朗讀水平。
        3.加強朗讀教學,在反復朗讀中體會詩歌的意境,品味詩中的美點。
        4.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教學重點:
        1.初步鑒賞品味詩歌的美點。
        2.把握詩的景與情、事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
        1.透過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蘊藉的詩意。
        2.初步掌握一些詩歌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并體悟其表達效果。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反復朗讀、吟誦,感知詩歌的聲韻美,通過想像與聯(lián)想,把握詩的景與情。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真正成為鑒賞的主體。教師盡量少講,以讀代講,以講促讀。
        3.古詩五步教學法?!锻馈凡捎眠@種教法,從知詩起,經(jīng)歷說詩、想詩、悟詩、品詩等四個階段,引導學生知內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4.詩歌境界教學法。教讀《春望》,打算采用這種教法,引導學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體驗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蘊,把握意境。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詩歌到了唐代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迎來了她的第一個高峰,佳作浩如煙海,名家燦若繁星。今天,讓我們走近被后人稱為“詩圣”的杜甫,聆聽他筆下流淌出來的歌聲。
        設計(二)
        多媒體顯示:
        民間疾苦,筆底波瀾;世上瘡痍,詩中圣哲。
        滿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國,草堂猶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
        同學們,這些對聯(lián)中寓指的人物是誰呢?對,是杜甫,今天我們學習他的二首詩《望岳》
        二、杜甫簡介
        多媒體顯示“杜甫畫像”,分發(fā)文字資料,資料內容如下:
        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為我們留下了1400多首詩歌。這些詩篇像一面鏡子,廣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真實歷史面貌。自唐以來,他的詩歌即被公認為“詩史”,詩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詩宗,被尊為“詩圣”。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詩中自稱少陵野老,后人稱他杜少陵。杜甫出生于一個“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父親杜閑曾做過奉天縣令。這樣一個家庭給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的創(chuàng)作歷程,可分為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壯游時期。杜甫七歲即能作詩文,十五歲時便在文壇上初露頭角。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學習的自述。二十歲后,他開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吳越,北越齊趙,飽覽了祖國壯麗的河山,開闊了他的視野和心胸,并在洛陽與李白等同時代的著名詩人結為肝膽相照的朋友。這個時期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調。如《望岳》一詩表現(xiàn)了他青年時代的氣概和抱負,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長安十年時期。公元746年杜甫懷著經(jīng)世濟用的政治理想到長安試求官??墒怯捎诩橄嗬盍指ν媾恕耙盁o遺賢”的騙術,使參加考試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長安達10年之久,過著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進一步認識到統(tǒng)治者的腐朽,創(chuàng)作出了像《兵車行》《麗人行》《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等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詩篇。詩的風格情調,也由早期的熱情奔放、樂觀坦蕩變得悲壯凄涼,形成“沉郁頓挫”的詩風。
        (三)戰(zhàn)亂流離時期。這是其現(xiàn)實主義詩歌發(fā)展時期。在短短兩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亂,他攜家和人民一道受凍挨餓,避難流亡,卷進了生活的底層。在淪陷區(qū),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脫賊后,又屢遭肅宗貶斥。災難的時代,震撼著詩人的心靈,使他寫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愛國思想的不朽詩篇,并達到了現(xiàn)實主義的高峰。
        (四)漂泊西南時期。介紹略,留待以后介紹。
        三、師生共同研討《望岳》
        多媒體顯示:
        這首詩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輕的詩人離開了長安,到兗州去省親——其父杜閑當時任兗州司馬。此后大約三四年內,他一直在山東、河北一帶漫游,結交了不少朋友,這首詩就是這期間寫的。
        這是一首古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多數(shù)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為主而雜有長短句的;平仄沒有嚴格的限定,體現(xiàn)自由的抑揚韻律;用韻比較自由,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換韻。從句式方面看,古詩一般四字為二、二式,五字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為二、二、二、一式,有時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情況?!锻馈肥且皇孜逖怨旁?,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薄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br /> 1.(1)配樂詩朗誦《望岳》,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五言古詩的誦讀節(jié)奏。
        (2)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3)指名學生朗讀,其余同學點評。
        (4)教師范讀,學生輕吟。
        2.學生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教師要求學生從文字到內容基本理解和把握詩歌,可設置思考題啟發(fā)和幫助學生理解,小到一個詞的詞義,大到這首詩的整體內容。就這些問題,小組展開討論,學生將自己對詩歌的理解表達出來,學生之間互相切磋交流,有助于充分地理解詩意。
        3.再次播放配樂詩朗誦,要求學生邊聽邊想,想像詩歌描繪的畫面和意境,體會詩的詩情畫意。
        教師提問:詩題為《望岳》但全詩沒有一個“望”字,而句句寫向岳而望,而且角度有別,試對此作具體分析。
        教師提供必要的背景常識:這里說的是泰山山脈,它在山東省中部,從東平湖東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長約二百公里。
        學生展開想像,設想詩人當時望岳的情景。
        明確: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那種欣喜驚嘆仰慕的情形,非常傳神。“齊魯青未了”語出驚人,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欣賞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烘托泰山之高。這兩句是遠望泰山的景象。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寫出了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這是近望泰山所見的景象。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寫泰山中天門以上時有云團浮現(xiàn),或高或低;鳥亦時常出沒于山谷間,須睜大眼仔細看才能看見。這是凝望泰山時所見的景象。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寫由望岳而產(chǎn)生的登岳的意愿,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這顯然是詩人神游玉皇頂之所見。
        4.進一步感悟作者通過內容表達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對詩的理解逐漸向較高的理性層次靠近。
        提問:詩言志,詩歌創(chuàng)作無不是為了傳情達意。這首詩流露出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教師提示學生,可以聯(lián)系寫作背景,聯(lián)系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
        明確: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時期的杜甫過著一種“裘馬輕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間 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詩人熱情贊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皶斄杞^頂,一覽眾山小”直抒胸臆,表現(xiàn)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5.感受詩人高超的寫作藝術,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
        要求學生說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并闡述理由。或者“這首詩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來并說明原因”,或者“這首詩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絕唱,你認為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應當以鼓勵為主,不要動輒評判,更不要輕易否定。
        比如:“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鐘”將大自然人格化、擬人化,把大自然寫得有情有義?!案睢弊皱N煉得極好,從山的北面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朋的刀切割斷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含蓄蘊藉,意在言外,詩人凝望泰山“層云”“歸鳥”,不覺時間已久,連眼睛都酸困了,這不正流露了詩人對泰山情有獨鐘,熱愛有加嗎?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意蘊豐厚,有一種哲理美。它不止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shù)氖难裕彩窃娙艘实侨松敺宓氖难?,它激勵著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br /> 虛實相生的寫法使本詩顯得搖曳多姿,言有盡而意無窮。1、2句虛寫,3、4句實寫,5、6句實寫,7、8句虛句,虛實交錯,意韻悠長。

        8、語文版語文七年級上第30課《詩五首》之《觀滄?!方虒W設計

        《觀滄?!方虒W設計
        教學目標 :
        1、 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
        2、 體會宏偉壯麗的景象。
        3、 寫實與想象。
        教學重點:
        目標1、目標2。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自主性學習】
        1、 學生課前預習,掃清文字障礙。
        指名兩位學生來朗讀,注意節(jié)奏、語調、情感。讀完后請其他同學來指出讀錯的字詞。
        2、 朗讀,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全班齊讀,講究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充滿豪情壯志誦讀,然后請兩位學生來說說詩中畫面及詩人的情感。
        【合作性學習】
        1、 整體感悟
        詩人站在碣石山上,望著蒼茫的大海,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詩人感到這是多么壯麗的意境,多美好的圖畫?。】吹教?、月亮的運行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親一樣,這是多么博大的胸懷啊!
        2、 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開始共同研討下列問題。
        問:整首詩是由一個字來展開詩的線索,統(tǒng)領全篇的,請指出是哪個字?
        理解:“觀”是全詩的“詩眼”,以下十句都是觀海所見。
        問:“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贝司渲饕淮裁??句中直接寫到人嗎?
        理解:主要交代觀海地點、方位,句中雖沒有寫人,但我們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觀海時那種勃勃英姿。
        問:詩中哪幾句是寫實景?主要寫了哪些景色?顯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比菍嵕?,主要描寫了滄海水波蕩漾的動態(tài)景色和山島挺立,草木豐茂的靜態(tài)景象。顯示了在茫茫蒼蒼的大海上,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生機勃發(fā),這是多么壯麗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圖畫啊!
        問:詩中哪幾句又是寫虛景?能說出這景象嗎?這種景象是一種什么樣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全是寫虛景,即作者的主觀感受,可從兩個“若”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xiàn)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狀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問:實景是一幅美麗的山水圖畫,虛景能把我們帶進一個極其開闊,博大胸懷的境界,你能悟出詩人寫實虛景的感情嗎?
        理解:詩人描寫實景實際上在謳歌祖國壯麗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詩人目睹祖國山河壯麗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統(tǒng)一中國,建功立業(yè)的強烈愿望。虛景描寫是詩人實際借助豐富奇特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愿望,以滄海自比,勾畫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景象來表現(xiàn)詩人博大胸懷和豪邁氣魄。
        3、 小結,朗讀、背誦。
        這是一首以寫景為主題的名作,通過對登山觀海的描寫,抒發(fā)了詩人統(tǒng)一中國建功立業(yè)的抱負。
        學生齊讀,當堂背誦。
        【探究性學習】
        問:你能說出此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xiàn)作者的博大胸懷?
        理解:實景也能看出詩人的博大胸懷,但跟虛景比較,氣象略遜一籌,因為詩人的意圖在虛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最能體現(xiàn)作者的博大胸懷。
        問: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但全詩卻沒有哪一句是寫情的詩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說出古代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嗎?
        理解: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等等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
        作業(yè) :1、背誦全詩。2、課外閱讀有關曹操詩句。

        9、語文版語文七年級上第30課《詩五首》之《登飛來峰》教學設計

        《登飛來峰》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能夠大致理解詩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理解詩中蘊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背誦。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中蘊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過程】:
        導語:孩子們,老師今天帶你們去一個被人們稱為“無石不奇,無樹不古,無洞不幽”的杭州飛來峰走走看看。
        一、欣賞圖片,激情導入。
        1、教師播放飛來峰的圖片,學生欣賞。
        師導:孩子,剛才你看到了什么,仿佛聽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話來談談自己看后的感受嗎?
        2、學生談觀后的感受。
        3、談話,揭題。
        師導:在你們的眼中,飛來峰是那樣的美麗、雄偉壯觀,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教師板書:角度),結果認識不同,感受不同。我們北宋時期最偉大的詩人、政治家也登上了飛來峰,并留給了我們一首千古傳頌的《登飛來峰》。(教師板書:登飛來峰)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詩,品味詩人獨特的感情、豪邁的氣魄。
        4、學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詩歌。
        1、投影古詩。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古詩,做到讀準字音,最好還能讀出古詩的節(jié)奏。
        (2)誰能代替詩人把這首詩讀給大家聽?(2人讀,并正音)。
        (3)我們一起做王安石,把這首詩齊讀一遍。
        師導:孩子們,學習古詩,就是透過字面去想像當時的畫面,和古人對話,體會他的感情。
        (4)你再認真讀一讀,想一想,從這首詩里你捕捉到了哪些信息,想像出什么樣的畫面?(交流要點:人、峰、塔、云、日等,其他人可以補充,老師隨機板書。)
        (5)再現(xiàn)古詩畫面。
        他們又有著一種怎樣的聯(lián)系呢?能不能把這幾個字連起來說一說?
        (6)質疑,問難。
        過渡:在讀的過程中,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嗎?
        學生提問,教師相機板書。
        (過渡:學貴有疑,有了這些疑問,我們才能更加深入地去學習?,F(xiàn)在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再讀古詩,理解詩意。)
        三、誦讀詩歌,感悟哲理。
        1、解讀1、2句。
        幻燈出示: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1)指名讀詩句。
        (2)理解詞語。
        尋:古代的度量單位。八尺為一尋,“千尋”極言塔高?!扒А痹谶@里不是實寫,是指多。如我們學過的“飛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薄鞍装l(fā)三千丈,緣愁是個長。”在這里詩人運用了什么樣的表現(xiàn)手法?
        聞說:聽說。
        雞鳴見日升:傳說。站在塔上,五更天雞叫的時候就看見太陽升起。
        (3)詞語的意思理解了,誰能說說整句詩的意思呢?(同桌互相說、指名說)
        (4)想象太陽升起時的美景。
        師導:此時,詩人就站在飛來峰高高的塔上,想象看到了這樣一幅美麗的情景。(出示:日出時的插圖)發(fā)揮你的想象,說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看到了這樣的美景,你能用幾句話描述當時的景象嗎?
        (5)指導朗讀。
        師導:這樣的景象給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那你認為怎樣通過朗讀來表達呢?
        2、解讀3、4句。
        (過渡,師導:登上高高的塔,仿佛看見了日出時美麗壯觀的情景。詩人不由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出示: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1)學生齊讀3、4句。
        (2)理解詞語。
        不畏:不怕。
        緣:因為。
        (3)理解整句詩的意思。
        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呢?
        3、整體理解詩意。
        四、誦讀詩歌,感悟哲理。
        (師導:現(xiàn)在我們理解的只是詩句的意思,實際上詩人寫詩和我們現(xiàn)在寫文章是一樣的,是想通過字里行間來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情感和愿望。我們要想讀懂詩人的心聲,那就必須了解詩人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和社會背景。)
        1、教師出示:王安石變法的故事 ,“浮云”的典故。
        學生自己讀讀。
        (出示:在北宋仁宗時候,大批農(nóng)民失去田產(chǎn),淪為佃戶,遭受沉重的剝削和壓迫。為了爭取生存的權利,他們只有拿起武器,鋌而走險。于是王安石就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法,變法以“富國強兵”為目標。在此期間,每項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可是各項新法的實施或多或少地觸犯了中、上級官員、皇室、豪強和高利貸者的利益,因此在新法實施的過程中受到了很大的阻力。所以,他一登到山嶺高塔,就聯(lián)想到雞鳴日出時光明燦爛的奇景,通過對這種景物的憧憬,表達了對自己前途的展望。
        “故邪臣之蔽賢,猶浮云障日也?!薄戀Z《新語慎微篇》。意思:西漢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對賢臣進行挑撥離間,讓皇帝受到蒙蔽。)
        2、理解“浮云”的深層含義。
        師導:讀完了王安石的故事,知道了“浮云”的典故,你認為王安石眼中的“浮云”還指什么?
        3、深層次得理解“不畏”。
        師導:同樣王安石也在實現(xiàn)自己理想的時候遇到了這樣的奸邪小人,那他的反應是什么?你能用詩中的一個詞來說說嗎?
        “不畏”說明了什么?堅決果斷地讀讀這個詞。
        4、理解“最高層”。
        師導:這是多么有氣魄的豪邁聲音!他這種堅決果斷的意志,早在這首詩里就流露出來了,后來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時候就做了宰相,任憑反動勢力怎樣反對,他始終堅持貫徹執(zhí)行新法。他能如此堅持和毫不畏懼,全都源于“只緣身在最高層”?!白罡邔印庇钟辛耸裁礃拥纳顚雍x?僅僅指的是他站的比別人高嗎?還指他身上的哪些方面?
        5、指導朗讀。
        讀出詩人豪邁的氣勢。
        6、學生總結。
        (師: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7、誦讀整首詩歌
        (師:只有站的高才能望得遠。同樣,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yǎng)方面也是這樣,只有在各個方面達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王安石的一生都致力于變法革新,他滿懷著要求改變現(xiàn)實的雄心壯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國平天下的雄才偉略。請同學們合上書本一起誦讀這首詩,讀出詩人的豪邁氣勢,讀出詩人的雄心壯志。)
        四、課堂檢測。
        試題:填空練習
        飛來峰上___,
        __雞鳴見日升。
        ____遮望眼,
        __身在___。
        五、課后拓展。
        1、自學古詩《題西林壁》。
        2、課下搜集有關王安石的古詩讀一讀,進一步了解這位偉大的詩人。
        六、結束語。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那豪邁的氣勢在這首詩中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讓我們?yōu)橹炔?。同樣也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努力為自己儲備知識,積蓄能量,提高自己,因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最后讓我們全體起立,齊聲誦讀這首詩來結束本課。

        10、語文版語文七年級上第25課《詩五首》之《夜雨寄北》教學設計

        《夜雨寄北》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詩句的意思,理解詩中描述的情景。
        2、通過詩句描繪的景象,感受同樣的夜晚詩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默寫。
        4、用復述、改寫、表演等方式把對詩意的理解表達出來。
        教學重難點:
        在讀懂詩句的基礎上,感受詩中的美好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時間:一教時
        一、引入學習《夜雨寄北》
        二、初讀理解詩歌的意思。
        1、借助工具書自讀理解,在空白處寫下自己的收獲和疑問。
        2、小組討論:在小組內交流,你讀懂了什么,說給同學聽聽。你還有什么不懂的,討論討論,看能解決嗎?不能解決的留下來。
        3、全班交流。交流后學生說說詩的意思。
        三、品讀詩歌。
        1、誰愿意讀讀?讀后評議,你覺得怎么樣?你也讀讀。
        2、小組品讀。在小組中互讀,邊讀邊品議。
        3、比讀。愿意讀的同學,我們來比一比。
        四、深讀感悟。
        輕輕的讀這首詩,在心中體會一下詩人當時在想什么?詩中的哪些詞使你有了這種感覺?
        五、小結學法,布置學生按照學法自學《楓橋夜泊》。
        六、分組匯報自學情況。
        七、對比體會兩首詩的情感。
        八、課外延展。
        選一首詩,自己賞析,把賞析的情況在班內展示。

        11、語文版語文七年級上第25課《詩五首》之《淮上與友人別》教學設計

        《淮上與友人別》教學設計
        一、導語設計
        說到友誼,無數(shù)的文人辭客酒未沾唇,臉上早就有了深深的酡紅。李白是個多情的種子、癡情的漢子,“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一片深情托付風月,傳達出了自己對朋友的一片赤誠之情:“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又把深深的眷戀之情付流水;李商隱在友誼里醉得出奇,自己一邊愁緒滿腹,一邊卻又有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象,“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溫暖了千百年來無數(shù)個寒冷的深秋和無數(shù)顆孤寂的心。還是王勃醉得灑脫,“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句,讓我們看到了他比大海還寬闊比天空還遼遠的心胸,真是酷到了極點??舌嵐冉^不惺惺作態(tài),一株綠柳、數(shù)聲風笛,意惹亂了萬千思緒,莫道不消魂,揚子江頭有真情流露。
        二、知人論世:一字之師的故事
        三、學習一種學習詩歌的方法:學會抓住關鍵字詞學習欣賞詩歌
        什么是詩?詩就是特殊的時間、特殊的地點、特殊的景物下的事件和感情。
        特殊時間:春(春日之美好,反襯離別的哀傷)、傍晚(暮靄沉沉,平添幾分憂傷)
        特殊地點:揚子江頭、離亭(自古以來黯然銷魂之地,多少離情別意在這里上演,悲歡離合在這里凝聚:這里有一江送別的淚,一江盼歸的情。這里承載了人類多少厚重的情感)
        特殊景物:楊柳、楊花、風笛
        柳者,留也。楊柳依依,有多少往昔共追憶?有多少離情別意藏心底?風亂、柳絮亂、心亂;而那凄涼的笛聲,一聲聲報告著離別時候的到來。
        事件:與友人別——君向瀟湘我向秦(從此天各一方,相期渺茫,怎不叫人愁腸寸斷?)
        情感:愁——依依惜別
        四、寫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五、抓住關鍵字詞,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把這首詩歌改寫一篇優(yōu)美的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