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亚洲区一区二区三区,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日本性爱一区二区

  • <menu id="j4nbm"><progress id="j4nbm"><i id="j4nbm"></i></progress></menu>
    <td id="j4nbm"><strong id="j4nbm"></strong></td>
      1. <th id="j4nbm"><tbody id="j4nbm"><table id="j4nbm"></table></tbody></th>

        《春》的教學設計一等獎

        《《春》的教學設計一等獎》屬于教學設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nèi)容,歡迎參考。

        《春》的教學設計一等獎

        1、《春》的教學設計一等獎

        [教例簡述]

        設計一

        1、理解課文層次:盼春——繪春——頌春。

        2、讀析“盼春”部分中作者的心情。

        3、讀析“春草圖”四個句子的描寫內(nèi)容。

        4、“春花圖”五個描寫句各用了什么藝術手法?產(chǎn)生了怎樣的藝術效果?

        5、作者借助哪些事物把春風的特點具體而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

        6、“春雨圖”中的正面、側(cè)面描寫。

        7、寫春天里的人,抓住了哪幾個方面的特點?

        8、“頌春”部分歌頌了春天的哪幾個特點?

        設計二

        1、學生自讀課文。歸納課文提綱。

        2、表情朗讀。

        3、討論:作者用了哪些優(yōu)美、貼切的詞、句、比喻來描寫不同的景物?你最喜歡哪些?

        4、討論:你認為草、花、風、雨這四段哪段最難寫?(風景難寫)

        5、重點分析“春風”的段:

        ①特有的性格,②特有有氣味,③特有的音響,④大自然特有的和煦。

        6、借鑒此法,集體口頭創(chuàng)作小作文《春風》。

        設計三

        1、讀析第一自然段:春回大地——(寫時)

        2、讀析二至六段:春色明麗——(寫景)

        春草:特征、范圍、情態(tài) (教師詳講)

        春雨:本身特征,雨景特征 (教師詳講)

        春花:多、美、甜、鬧、廣 (學生分析練習)

        春風:情態(tài)、氣味、聲音 (學生分析練習)

        3、讀析第七自然段:春早人勤——(寫人)

        4、讀析第八至十段:春意催人——(寫意)

        設計四

        1、誦讀。理清結(jié)構(gòu),領會感情。

        2、用“同義替換”法指導學生品味、咀嚼課文的語言。

        ①調(diào)換詞語。如“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改為“小草一下子從土里鉆出來”。

        ②、增刪詞語。如“舒活舒活筋骨”句改為“舒活筋骨,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事去”。

        ③改變語序。如“野花遍地是”句忙改為“遍地的各種各樣的有名字沒名字的野花,散在草叢百像眼睛,像星星”。

        ④改用平實說法。如“不錯的”句改為“不錯的,春風是十分柔和的”

        3、誦讀。領會文中的語言文字的精妙。

        [評析]

        以上四例設計,大多出自名家筆下。

        從對教材的處理角度看,設計一與設計二相近,都是抓“五幅圖”的講析;設計三從寫時、寫景、寫人、寫意的角度講析課文,設計四則專從語言分析方面著手。

        從教學設計來看,設計一是語文講析課中的“工筆描繪法”,析得精,講得細,品很深。設計二線條較粗,使用了“選點突破法”,重在講析一個精段。設計三的線條也比較細膩,使用了“講析法”和“點撥法”。設計四則設置一條教學線索來帶動教學內(nèi)容,主要用了“比較法”。

        每一個教學設計都注意突出了郎;誦、背誦。

        從教師作用看,設計一突出精美的講析,設計二突出課堂調(diào)控與組織,設計三突出講讀示范,設計四則突出練習設計與引導。

        從學生的活動看,設計一重在聽、品、感愛受;設計二重在品、想、說;設計三重在聽、品、析;設計四重在比、品、練。

        誦讀穿插于其中。

        美文《春》,引出了多少精美實用的教學設計!

        2、《春》教學設計集評《春》教例評析

        [教例簡述]

        設計一

        1、理解課文層次:盼春——繪春——頌春。

        2、讀析“盼春”部分中作者的心情。

        3、讀析“春草圖”四個句子的描寫內(nèi)容。

        4、“春花圖”五個描寫句各用了什么藝術手法?產(chǎn)生了怎樣的藝術效果?

        5、作者借助哪些事物把春風的特點具體而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

        6、“春雨圖”中的正面、側(cè)面描寫。

        7、寫春天里的人,抓住了哪幾個方面的特點?

        8、“頌春”部分歌頌了春天的哪幾個特點?

        設計二

        1、學生自讀課文。歸納課文提綱。

        2、表情朗讀。

        3、討論:作者用了哪些優(yōu)美、貼切的詞、句、比喻來描寫不同的景物?你最喜歡哪些?

        4、討論:你認為草、花、風、雨這四段哪段最難寫?(風景難寫)

        5、重點分析“春風”的段:

        ①特有的性格,②特有有氣味,③特有的音響,④大自然特有的和煦。

        6、借鑒此法,集體口頭創(chuàng)作小作文《春風》。

        設計三

        1、讀析第一自然段:春回大地——(寫時)

        2、讀析二至六段:春色明麗——(寫景)

        春草:特征、范圍、情態(tài) (教師詳講)

        春雨:本身特征,雨景特征 (教師詳講)

        春花:多、美、甜、鬧、廣 (學生分析練習)

        春風:情態(tài)、氣味、聲音 (學生分析練習)

        3、讀析第七自然段:春早人勤——(寫人)

        4、讀析第八至十段:春意催人——(寫意)

        設計四

        1、誦讀。理清結(jié)構(gòu),領會感情。

        2、用“同義替換”法指導學生品味、咀嚼課文的語言。

        ①調(diào)換詞語。如“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改為“小草一下子從土里鉆出來”。

        ②、增刪詞語。如“舒活舒活筋骨”句改為“舒活筋骨,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事去”。

        ③改變語序。如“野花遍地是”句忙改為“遍地的各種各樣的有名字沒名字的野花,散在草叢百像眼睛,像星星”。

        ④改用平實說法。如“不錯的”句改為“不錯的,春風是十分柔和的”

        3、誦讀。領會文中的語言文字的精妙。

        [評析]

        以上四例設計,大多出自名家筆下。

        從對教材的處理角度看,設計一與設計二相近,都是抓“五幅圖”的講析;設計三從寫時、寫景、寫人、寫意的角度講析課文,設計四則專從語言分析方面著手。

        從教學設計來看,設計一是語文講析課中的“工筆描繪法”,析得精,講得細,品很深。設計二線條較粗,使用了“選點突破法”,重在講析一個精段。設計三的線條也比較細膩,使用了“講析法”和“點撥法”。設計四則設置一條教學線索來帶動教學內(nèi)容,主要用了“比較法”。

        每一個教學設計都注意突出了郎;誦、背誦。

        從教師作用看,設計一突出精美的講析,設計二突出課堂調(diào)控與組織,設計三突出講讀示范,設計四則突出練習設計與引導。

        從學生的活動看,設計一重在聽、品、感愛受;設計二重在品、想、說;設計三重在聽、品、析;設計四重在比、品、練。

        誦讀穿插于其中。

        美文《春》,引出了多少精美實用的教學設計!

        3、《春》教學設計集評《春》教例評析

        [教例簡述]

        設計一(于漪)

        1、理解課文層次:盼春——繪春——頌春。

        2、讀析“盼春”部分中作者的心情。

        3、讀析“春草圖”四個句子的描寫內(nèi)容。

        4、“春花圖”五個描寫句各用了什么藝術手法?產(chǎn)生了怎樣的藝術效果?

        5、作者借助哪些事物把春風的特點具體而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

        6、“春雨圖”中的正面、側(cè)面描寫。

        7、寫春天里的人,抓住了哪幾個方面的特點?

        8、“頌春”部分歌頌了春天的哪幾個特點?

        設計二(王曼筠)

        1、學生自讀課文。歸納課文提綱。

        2、表情朗讀。

        3、討論:作者用了哪些優(yōu)美、貼切的詞、句、比喻來描寫不同的景物?你最喜歡哪些?

        4、討論:你認為草、花、風、雨這四段哪段最難寫?(風景難寫)

        5、重點分析“春風”的段:

        ①特有的性格,②特有有氣味,③特有的音響,④大自然特有的和煦。

        6、借鑒此法,集體口頭創(chuàng)作小作文《春風》。

        設計三(王松泉)

        1、讀析第一自然段:春回大地——(寫時)

        2、讀析二至六段:春色明麗——(寫景)

        春草:特征、范圍、情態(tài) (教師詳講)

        春雨:本身特征,雨景特征 (教師詳講)

        春花:多、美、甜、鬧、廣 (學生分析練習)

        春風:情態(tài)、氣味、聲音 (學生分析練習)

        3、讀析第七自然段:春早人勤——(寫人)

        4、讀析第八至十段:春意催人——(寫意)

        設計四(王聚元)

        1、誦讀。理清結(jié)構(gòu),領會感情。

        2、用“同義替換”法指導學生品味、咀嚼課文的語言。

        ①調(diào)換詞語。如“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改為“小草一下子從土里鉆出來”。

        ②、增刪詞語。如“舒活舒活筋骨”句改為“舒活筋骨,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事去”。

        ③改變語序。如“野花遍地是”句忙改為“遍地的各種各樣的有名字沒名字的野花,散在草叢百像眼睛,像星星”。

        ④改用平實說法。如“不錯的”句改為“不錯的,春風是十分柔和的”

        3、誦讀。領會文中的語言文字的精妙。

        [評析]

        以上四例設計,大多出自名家筆下。

        從對教材的處理角度看,設計一與設計二相近,都是抓“五幅圖”的講析;設計三從寫時、寫景、寫人、寫意的角度講析課文,設計四則專從語言分析方面著手。

        從教學設計來看,設計一是語文講析課中的“工筆描繪法”,析得精,講得細,品很深。設計二線條較粗,使用了“選點突破法”,重在講析一個精段。設計三的線條也比較細膩,使用了“講析法”和“點撥法”。設計四則設置一條教學線索來帶動教學內(nèi)容,主要用了“比較法”。

        每一個教學設計都注意突出了郎;誦、背誦。

        從教師作用看,設計一突出精美的講析,設計二突出課堂調(diào)控與組織,設計三突出講讀示范,設計四則突出練習設計與引導。

        從學生的活動看,設計一重在聽、品、感愛受;設計二重在品、想、說;設計三重在聽、品、析;設計四重在比、品、練。

        誦讀穿插于其中。

        美文《春》,引出了多少精美實用的教學設計!

        4、《春》教學設計集評《春》教例評析

        [教例簡述]

        設計一(于漪)

        1、理解課文層次:盼春——繪春——頌春。

        2、讀析“盼春”部分中作者的心情。

        3、讀析“春草圖”四個句子的描寫內(nèi)容。

        4、“春花圖”五個描寫句各用了什么藝術手法?產(chǎn)生了怎樣的藝術效果?

        5、作者借助哪些事物把春風的特點具體而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

        6、“春雨圖”中的正面、側(cè)面描寫。

        7、寫春天里的人,抓住了哪幾個方面的特點?

        8、“頌春”部分歌頌了春天的哪幾個特點?

        設計二(王曼筠)

        1、學生自讀課文。歸納課文提綱。

        2、表情朗讀。

        3、討論:作者用了哪些優(yōu)美、貼切的詞、句、比喻來描寫不同的景物?你最喜歡哪些?

        4、討論:你認為草、花、風、雨這四段哪段最難寫?(風景難寫)

        5、重點分析“春風”的段:

        ①特有的性格,②特有有氣味,③特有的音響,④大自然特有的和煦。

        6、借鑒此法,集體口頭創(chuàng)作小作文《春風》。

        設計三(王松泉)

        1、讀析第一自然段:春回大地——(寫時)

        2、讀析二至六段:春色明麗——(寫景)

        春草:特征、范圍、情態(tài)

        (教師詳講)

        春雨:本身特征,雨景特征

        (教師詳講)

        春花:多、美、甜、鬧、廣

        (學生分析練習)

        春風:情態(tài)、氣味、聲音

        (學生分析練習)

        3、讀析第七自然段:春早人勤——(寫人)

        4、讀析第八至十段:春意催人——(寫意)

        設計四(王聚元)

        1、誦讀。理清結(jié)構(gòu),領會感情。

        2、用“同義替換”法指導學生品味、咀嚼課文的語言。

        ①調(diào)換詞語。如“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改為“小草一下子從土里鉆出來”。

        ②、增刪詞語。如“舒活舒活筋骨”句改為“舒活筋骨,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事去”。

        ③改變語序。如“野花遍地是”句忙改為“遍地的各種各樣的有名字沒名字的野花,散在草叢百像眼睛,像星星”。

        ④改用平實說法。如“不錯的”句改為“不錯的,春風是十分柔和的”

        3、誦讀。領會文中的語言文字的精妙。

        [評析]

        以上四例設計,大多出自名家筆下。

        從對教材的處理角度看,設計一與設計二相近,都是抓“五幅圖”的講析;設計三從寫時、寫景、寫人、寫意的角度講析課文,設計四則專從語言分析方面著手。

        從教學設計來看,設計一是語文講析課中的“工筆描繪法”,析得精,講得細,品很深。設計二線條較粗,使用了“選點突破法”,重在講析一個精段。設計三的線條也比較細膩,使用了“講析法”和“點撥法”。設計四則設置一條教學線索來帶動教學內(nèi)容,主要用了“比較法”。

        每一個教學設計都注意突出了郎;誦、背誦。

        從教師作用看,設計一突出精美的講析,設計二突出課堂調(diào)控與組織,設計三突出講讀示范,設計四則突出練習設計與引導。

        從學生的活動看,設計一重在聽、品、感愛受;設計二重在品、想、說;設計三重在聽、品、析;設計四重在比、品、練。

        誦讀穿插于其中。

        美文《春》,引出了多少精美實用的教學設計!

        5、尋找語言寶石,感受語言的美 《春》的教學設計教案教學設計

        一、設計理念

        《春》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無論是準確生動的語言,還是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都值得教師仔細鉆研,并在教學中加以落實。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課程標準《語文》七年級上冊按語文與生活的關系編排課文,其中第三單元是自然生活,開篇就是《春》。它的教學,起著為第三單元開好頭的作用。據(jù)此,我將本文教學設計的目標定位為:披文入情,訓練朗讀,學習品味欣賞語言;通過學習陶冶學生審美情趣,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貫徹學生主體思想,嘗試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學習寫景散文的興趣,為后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新課程標準不僅影響課文的教學目標,而且還對教師的教學方式有著 深遠影響。如果按傳統(tǒng)的“篇—段—句—詞”教學方法,面面俱到講解課文,瑣碎分析課文語言,就課文而講課文,教師講學生聽,無疑會分散課文教學的目標,使課堂變“死”,再優(yōu)美的課文學生也得不到任何益處。教師要大膽創(chuàng)新,靈活運用各種形式來進行閱讀教學。為了走出傳統(tǒng)教學的束縛,達到新課標的要求,我借鑒了活動課的形式,設計了“奪寶奇兵——尋找《春》的語言寶石”系列活動,以“品味語言、尋找美點、合作探究”為重點,力圖達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實現(xiàn)課程標準目標的目的。這種活動形式的設計理念如下所述:

        1、“興趣是一切成功的前提”。學生有了學習課文的興趣,才能有效地了解課文并愿意跟教師的節(jié)奏去學習。這種活動形式一改傳統(tǒng)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權(quán)威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師生實現(xiàn)平等,有利于學生自由交流、自由表達,學生真正做了學習的主人。而且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是極大的幫助;

        2、語言品味欣賞對初一的學生而言,有著極大的難度,因為初一學生的語言積累較少,語感不強,分析和把握語言的能力不高。但并非因此就采用教師講解代替學生學習的方法。教師還是要讓學生自己體驗語言分析的心理過程,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品味語言?;顒诱n的形式可以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氛圍,和寬松民主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通過這種形式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積累對散文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感知品味,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這是學生自己真正的語言積累和語言感知;

        3、這種形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調(diào)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與學習熱情。我在活動中采用了學生組隊合作探究的形式,讓學生自由組隊,自己為小組命名,小組內(nèi)自由發(fā)表意見,并上交一份“小組奪寶成果”作為作業(yè)上交。組與組之間競爭誰的“寶石”多,這種形式培養(yǎng)了學生團結(jié)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的品質(zhì),并潛移默化地促進他們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升華。

        二、教學方法

        如上所述,采用活動課的形式,設計一系列的活動來完成教學目標,并力爭達到課程標準的目標。在教學方法上,基本采用啟發(fā)式,具體在下面的教學過程中敘述。

        三、教學過程

        鑒于教學目標和教學形式的要求,本次活動我安排兩課時完成。具體安排如下:

        第一課時:介紹作者和課文,講“推敲”和王安石改“綠”的典故激發(fā)學生品味語言的興趣,宣布“奪寶奇兵”活動規(guī)則與安排。

        1、 導入本課。教師用聲情并茂的語言引出本文?!霸谥袊F(xiàn)代文學史上,有這么一位偉大的人:思想上,他是一位民主主義戰(zhàn)士,寧死不吃美國救濟糧,有著錚錚鐵骨;學識上,他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學者,一位桃李滿天下的教授,一生著作等身;文學上,他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尤其是散文創(chuàng)作的巨擘,‘美文’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他 ‘一代散文大師’的地位。戰(zhàn)士、學者、作家,既多才又多情,這一切都融合在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上。今天,我們來學這一篇《春》。讓我們走進朱自清的語言世界,欣賞作家用文筆為我們描繪的春的畫卷,共同領略春的無限風光。”(大約用時5分鐘)。

        2、 聽朗讀,講有關語言文字“煉字”典故。接著上一步驟,教師朗讀課文,學生聽。教師可配上合適的音樂(我用的是古箏曲《高山流水》),朗讀盡量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情景交融、文中有畫的意境。

        讀完后,趁學生沉浸在文章意境中,拋出問題“作家是用什么來優(yōu)美地傳達春天的美的?”教師在學生思考一會兒后,不給出結(jié)論,先講兩個故事:賈島“推敲”和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改“綠”的故事。學生則會得出結(jié)論:朱自清靠語言來傳達春天的美。再問學生:你知道作家朱自清是怎樣運用語言來傳達春天的美的嗎?(大約用時15分)。

        3、 教師示范分析例句,為學生提供語言品味的范例。教師出示一 個句子: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問學生:你喜歡這個句子嗎?你為什么喜歡呢?學生回答:寫出了春天小草的可愛與生機(大意如此)。再問:哪些詞語給了你這些感覺?學生一般都會找到“偷偷地”、“鉆”、“嫩嫩的”、“綠綠的”這幾個詞語。問:“偷偷地”這個詞語可以形容小草嗎?為什么用“鉆”而不用“長”“生”之類的詞語?“嫩嫩的”、“綠綠的”可否改為“嫩的”、“綠的”?可否調(diào)到此句的前面?通過師生共同的品味分析,這幾個詞語的表達效果就會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要求學生朗讀出小草可愛的情態(tài)。(大約用時15分鐘)。

        4、 安排“奪寶奇兵”活動。在上一步分析之后,教師再啟發(fā)“其實這樣的語言在本文中實在太多了。如果這一句是一顆語言‘寶石’的話,那《春》就是一座語言的寶庫。今天我們就到這座寶庫中去探尋‘語言寶石’,看誰找的寶石最多、最耀眼。我們這次活動就是‘奪寶奇兵——尋找《春》的語言寶石’活動。下面宣布此次活動的規(guī)則:

        (1)自由組隊:三人至五人為一隊,并為小隊命名,組內(nèi)人人平等,可自由發(fā)言,推舉一人為陳述人;

        (2)充分借助各種資料,或利用各種途徑來尋寶,但拒絕抄襲;

        (3)時間限制:自本課結(jié)束后開始,時間一天,明天語文課截止;

        (4)成果形式:可通過文章、圖表、課文批注形式來展示寶石,形式不拘,歡迎創(chuàng)新的形式;

        (5)如果找的不是寶石,而是寶石上的瑕疵,即語言不當?shù)牡胤剑矚g迎提出。” (大約用時5分鐘)。

        5、學生分別組隊,已經(jīng)組好隊的則在商討下一步行動計劃。本節(jié)課在學生組隊與協(xié)商的氣氛中結(jié)束。(大約用時5分鐘)。

        第二課時:交流“奪寶”成果,“寶石”展覽,評選“寶石之最”,提出運用語言的新要求和新標準。

        1、教師簡單介紹學生“尋寶”情況,著重表揚學生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此刻學生都熱情高漲、躍躍欲試。(大約用時5分鐘)。

        2、各組指定一人陳述“尋寶”情況,并在展板上(一塊黑板,也可利用教室后面的黑板)展覽本組的“尋寶”成果,接受同學的檢閱。每組限定2—3分鐘,不得超時。每組其他成員可在限定的時間內(nèi)補充陳述。(大約用時30分鐘)。

        3、評選“寶石之最”。在每組陳述完畢之后,教師可簡明地總評一下,側(cè)重于表揚學生表述能力和組織能力。每人發(fā)一顆紅五角星,在展板的“尋寶成果”上投票。根據(jù)投票情況,評出最耀眼的“寶石”和“最佳團隊”。(大約用時5分鐘)。

        4、披文入情,在學生品味語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本文。(大約用時3分鐘)。

        5、提出語言運用的新要求和新標準。要求學生在學習本課的基礎上,了解語言要美的要求,提出作業(yè):用優(yōu)美的語言來描寫大自然的美,做一個美的欣賞者、傳播者、創(chuàng)造者。(大約用時2分鐘)。

        最后本節(jié)課在學生高漲的創(chuàng)作熱情中結(jié)束。

        四、教學反思。

        這次活動設計經(jīng)過兩節(jié)課的實踐,證明是一次比較成功的教學設計,體現(xiàn)在這幾點上(也許還不只這幾點,有些是現(xiàn)在難以預料的):

        1、通過新穎的活動形式,學生增加了對散文的學習興趣。通過本次活動,學生不僅對《春》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和喜愛之情(第二天學生大部分就能背誦全文),還對本單元其它課文產(chǎn)生了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2、明白了散文語言的品味和欣賞方法,提高了語言感知能力。以前學生光知道文章寫得好,卻不明白好在何處,現(xiàn)在學生都能對語言的表達效果進行分析和品味。語言的大門已經(jīng)被學生打開,呈現(xiàn)在他們面前的是燦爛無比的語言世界,他們可以盡情地去欣賞和品味;

        3、學生組隊合作的形式培養(yǎng)了學生團結(jié)協(xié)作、勇于創(chuàng)新的品質(zhì),為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提供了一種方法——利用集體的力量。在活動中,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品質(zhì),探究的學習態(tài)度得到了初步鍛煉,大家集思廣益、各抒己見,氣氛熱烈,場面感人,以至于這幾天學生碰面打招呼都說“你找了幾顆寶石”。我也為他們的熱情所感動。

        4、針對本文,學生提出了一些有見地的真知灼見,有些語言的表達效果分析的極為到位。下面試舉幾例:

        (1)“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課文第一節(jié))

        ——學生分析:“盼望”連用,對春天的渴望之情呼之欲出。春天未來,先寫春風與腳步,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奪人心魄?!澳_步”擬人,仿佛春天踏著輕快的腳步來到人間,形象生動。

        (2)“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蓜e惱???,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保ㄕn文第六節(jié))

        ——學生分析:“可別惱”,仿佛作者在與我們談心,交流對春雨的認識。我感到非常親切,一下子我也改變了對春雨的看法。煩人的春雨這時候也變得很可愛了?!?/p>

        看到這些流淌著學生創(chuàng)作熱情的語言,誰不會為之高興甚至歡呼呢?

        還有一些對課文的批評,也摘錄幾則:

        “……(野花)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學生意見:比喻太一般化,老套,俗。不如去掉,直接寫成‘風一吹,一閃一閃的?!?/p>

        “樹葉兒卻綠得發(fā)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p>

        ——學生意見:“卻”用得不恰當,因為這句與上文不存在轉(zhuǎn)折關系,屬于錯誤使用。應刪掉?!?/p>

        面對這些不乏天真卻很誠懇的語言,誰不為他們大膽質(zhì)疑的精神喝彩?

        課上完了,可我的思考還在繼續(xù)。本次活動是我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進行的一次大膽嘗試。通過這次活動的成功,我更加堅定了這樣一種想法:新課程標準確實對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這種思路有利于學生主體意識的喚醒,有利于教師角色的正確定位,更加符合社會和時代潮流的趨勢。而且意識到:語文教學只有學生全體參與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語文教學,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參與熱情,一定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主體意識,把“學生有所得”作為語文教學設計的前提和評價語文課的標準。我堅信:語文教育教學之路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將越走越寬。

        資料提供者:

        6、《古詩兩首》《江南春》、《春日偶成》教學設計

        《古詩兩首》《江南春》、《春日偶成》教學設計之一

        教學要求:

        1、了解兩首古詩的詩句的意思。

        2、了解詩的作者的相關知識。

        3理解詩句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學習第一首

        1、解釋詩題,簡單介紹詩人。

        (1)《江南春》作者唐代詩人杜牧。

        (2)釋題:江南春,顧名思義,描寫江南的綺麗春色。同時又慨嘆南朝覆滅,流露興亡之感,寄托了諷喻之意。

        (3)一二句寫今:

        千里江南,到處是綠葉紅花,到處是水村山郭,到處是酒旗招風,展現(xiàn)了一幅生機勃勃、春色無邊景無限的畫面。

        (4)三四句吊古:

        南朝統(tǒng)治者迷信佛教,廣建佛寺,意圖托庇神靈,江山永固,可是時移事易,當年的四百八十寺,還有多少佛臺經(jīng)院掩映在蒼茫的煙雨中呢?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二、學習第二首

        1、解釋詩題,簡單介紹詩人。

        (1)《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詩人程顥。

        (2)這首詩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興所致寫下來的。描寫了風和日麗的春日景色,抒發(fā)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2、一二句寫景:

        淡云、輕風、紅花、綠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長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3、三四句抒情:

        身處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誰知道他內(nèi)心的快樂,甚至還以為他像少年人一樣偷閑貪玩呢?

        4、指導反復朗讀,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的美。

        三、請學生搜集有關描繪春天美麗景色的古詩并背誦。

        7、《錢溏湖春行》《西江月》《天凈沙 秋思》教學設計

        教學要點

        學習白居易《錢塘湖春行》,飽覽西湖早春景色,學習辛棄疾《西江月》,體會側(cè)面點染的烘托美;學習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感悟寄情于物的藝術匠心。

        教學步驟

        一、指導學習《錢塘湖春行》

        1.作者簡介: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一生寫了很多詩,是唐代詩人中創(chuàng)作最多的一個。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錢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時寫的。錢塘湖,即杭州西湖。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fā)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2.初讀,要求學生把握七言詩的誦讀節(jié)奏。

        3、細讀:① 詩的各寫了什么內(nèi)容?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 哪句詩說明詩人已陶醉在美 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 “最愛湖東行不足”一句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已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

        (3)“幾處”為什么不是“處處”,“誰家”為什么不是“家家”?

        4.小結(jié): 5 .背誦全文

        三、指導學習《西江月》

        1.作者簡介及解題(多媒體出示)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也有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以豪放為主,與蘇軾并稱為“蘇辛”。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復失地,跟當政的投降派發(fā)生矛盾,曾兩次罷官。這首詞是他罷官后隱居上饒帶湖期間寫的。

        2. 初讀 學生跟讀。

        3. 細讀: ①這首詞分上下兩片,各寫了什么內(nèi)容? ②表達了詞人怎樣的心情?

        (這首詞描寫了農(nóng)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發(fā)詞人的閑適心情。)

        4.悟讀

        ①詞人為什么夜行?夜行的時間長不長?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②“忽見”一詞有什么表達作用? ③探究這首詞的意趣。

        提示:①“蟬鳴”可見天酷熱,天氣變化從“明月”至“七八個星天外”,要有時間,可見夜行之長。②夜行雨,要尋找避雨之處,避雨之處“忽見”,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興?是喜出望外之吼 ③上片寫景色其實是烘托,下片寫避雨才是詞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詞的意趣所在。

        5.學生背誦詩歌

        四、學生自學《天凈沙 秋思》

        1.作者簡介及解題(學生小組交流即可)

        馬致遠,號東籬,元代著名散曲家。他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并稱元代雜劇四大家。所作雜劇有《漢宮秋》《青衫淚》《薦福碑》《黃粱夢》等15種。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風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凈沙秋思》最為有名,元人周德清譽之為“秋思之祖”。

        2. 初讀,播放朗讀,要求學生跟讀。

        3. 細讀

        學生想像這幅畫面,感悟內(nèi)容,體會思鄉(xiāng)之情——

        4. 悟讀: 展開想像,將《天凈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課后完成)

        5.背誦這首小令。

        五、課堂小結(jié)

        六、布置作業(yè)

        8、《古詩兩首》:詠柳、春日教學設計(人教版三年級教學設計)

        內(nèi)容預覽:

        《核舟記》教案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稀世珍寶明代桃核舟“蘇東坡夜游赤壁”在寧波被發(fā)現(xiàn)的消息傳出后,成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聞。據(jù)專家鑒定,這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世上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這一則新聞出現(xiàn)在1995年10月27日《文匯報》上)今天,我們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進魏學洢(yī)的《核舟記》開開眼界。(板書文題)

        二、朗讀課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課文,力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教師提示并領讀以下內(nèi)容(投影顯示):

        (1)注意以下字的讀音: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

        詘右臂支船(qū)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確讀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2.學生讀課文,結(jié)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完成正確讀、準確譯的學習任務,學生互動共同研究解決閱讀理解方面的疑難問題。教師巡視各組,隨時答疑釋疑。

        三、整體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寫作順序

        1.疏通文意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發(fā)現(xiàn),“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發(fā)現(xiàn)了什么?”以此為話題進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學生仔細研讀課文,繪制核舟示意圖,樹立起關于核舟的空間概念。

        按照課文內(nèi)容,一步步繪制核舟的簡單示意圖,看誰畫得既準確又逼真。然后選畫得最好的同學出示自己繪制的示意圖,介紹示意圖,復述課文內(nèi)容。

        3.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弄清作者的說明順序。

        (1)教師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整體思路。

        明確:文章采用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模式。開頭第1段總說,介紹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中間(2~5)詳細介紹“核舟”的結(jié)構(gòu)、舟上的人物和題名。最后(6段)總結(jié)全文,通計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數(shù)量和刻字的總數(shù),又以“計其長曾不盈寸”呼應開頭,然后用“嘻,技亦靈怪矣哉”作結(jié)。

        (2)辨明說明順序。

        提問:在課文的主體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介紹核舟的?

        明確:按照空間順序介紹,先整體后局部。先寫核舟的正面,次寫它的背面。寫正面則整體介紹核舟的體積,接著寫舟的中間部分船艙,然后介紹船頭和船尾。

        第1段

        講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藝高明,“奇巧”,技藝高明超凡。“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以”,用;“木”,木頭,木材;“為”,制,這里指雕刻。“木石”,“木”,樹。“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罔”wǎng,沒有;“因”,根據(jù);“具”,具有。”嘗貽余核舟一”,本句謂語“貽”(yí,贈)后的賓語是“余核舟一”,是個雙賓語。“蓋大蘇泛赤壁云”,“蓋”,承上文作解說,可譯為“是”;“泛”,泛舟,“泛”作飄浮講;“云”,語氣詞,無義。

        提問一:這段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nèi)容是概略介紹明代雕刻匠師王叔遠技藝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來歷。

        提問二;在概略介紹中,從幾個方面說明匠師技藝的精湛超凡?

        講解:從兩個方面說明匠師技藝精湛超凡:一是匠師擅長微型雕刻,能夠在“徑寸之木”上,雕刻出宮室、器皿、人物等等許多各種各樣的形狀;一是匠師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無不“各具情態(tài)”。

        第2段

        講解:“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數(shù)與零數(shù)之間;“奇”,jī,零數(shù),余數(shù)。“中軒敞者為艙”,“軒”,高起;“敞”,開闊;“為”,是。“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啟”,打開;“而”,連接狀語與謂語;“望”,通“方”,比,這里的意思是正對著。“閉之,則右刻”,“則”,連詞,就(看見)。

        提問一:這段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是如何具體說明的?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nèi)容是說明這個小小核舟的船艙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東西。

        提問二:這段主要采用什么說明方法?

        講解:這段主要采用數(shù)字說明方法。核舟體積有多大,長多少,高多少,船艙部分雕刻了多少種東西,各有其數(shù),明白清楚,兩相對比,其意曉然。 第3段

        講解:“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峨”,é,高聳;“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東坡右手執(zhí)卷端,左手撫魯直背”,“執(zhí)”,拿著;“端”,頭;“撫”,按,搭在上面。“魯直左手執(zhí)卷末”,“末”,尾部。“其兩膝相比者”,“比”,緊靠;“者”,表定語后置,定語還原即為“相比之兩膝”。“各隱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隱”后省略“于”。“佛印絕類彌勒”,“絕”,極度;“類”,相似。“左臂掛念珠倚之”,“倚”,yǐ,靠著;“之”,代左膝。“珠可歷歷數(shù)也”,“歷歷”,分明可數(shù)。

        提問一:這段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nèi)容是說明小小核舟的船頭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

        提問二:這段文章在描寫方面有哪些特點?

        講解:有三個特點:一、以形顯神。蘇東坡“峨冠而多髯”,飽經(jīng)世事而所好執(zhí)著,“左手撫魯直背”,與之“共閱一手卷”,多情的蘇東坡鐘情詩畫,篤于情誼;黃魯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語”,與友同讀,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矯首昂視”,“臥右膝”,豎左膝”,“掛念珠”,現(xiàn)出超塵脫世的神情,宛然彌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氣質(zhì)各呈其態(tài)。二、對照鮮明。蘇東坡和佛印,一為才高情篤的詩杰,一為超塵脫世的名僧,情態(tài)迥異,鮮明的對照更顯出雕刻之工。三、筆觸細微。“卷底衣褶”之縐紋都可見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歷歷數(shù)也”。微細之處都如此清晰明白,顯示了刻工之不凡。

        提問三:這段為何寫得比較多?

        講解:這段的內(nèi)容緊扣核舟刻的是“大蘇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這段當作全文的一個重點來寫,寫得比較多些。

        第4段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nèi)容是說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

        提問:從這段文章看,這條船是在行進呢,還是已經(jīng)停下了呢?從何見之?

        講解:這條船已經(jīng)停下了。這從兩個方面可以見到:一是“舟尾橫臥一楫”,船槳已經(jīng)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兩個“舟子”之所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橫木上,右手扳弄著腳趾頭,口中還在隨情嘯叫,他沒有操槳駛船;另一是右手正拿著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個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沒有操槳駛船。

        第5段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nèi)容是說明核舟船頂部位的雕制。

        第6段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nèi)容是小結(jié)總計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對王叔遠雕刻技藝之“奇巧”的贊嘆以結(jié)束全文。“通計一舟,為人五”,“通”,全部,整個;“為”,有。“為篛篷,為楫……為念珠各一”,“各”,包括篛篷、楫……念珠等,不單是念珠。“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選擇;“為”,制作。“嘻,技亦靈怪矣哉”,“嘻,xī,贊嘆聲;“靈”,善,好;“怪”,奇異,罕見。

        1.一詞多義

        為:①制,做。“為宮室、器皿”,“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②是。“中軒敞者為艙”,“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③有。“通計一舟,為人五”。

        木:①木頭,木材。“能以徑寸之木”。 ②樹。“以至鳥獸、木石”。

        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奇:①奇異。“明有奇巧人”②jī,零數(shù),余數(shù)。“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有:①動詞,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爐上有壺”。

        ②yòu,用于整數(shù)與零數(shù)之間。“八分有奇”,“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開頭一邊。“東坡右手執(zhí)卷端”。 ②直,正。“其人視端容寂”。

        2.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各隱卷底衣褶中”,“隱”后省略“于”。“則題名其上”,“名”后省略“于”。

        定語后置 “其兩膝相比者”,定語“相比”在中心詞“兩膝”之后,“者”,標志定語后置。

        此外,文中有一個帶雙賓語的句子:“嘗貽余核舟一。”雙賓語是“余、核舟一”。

        附譯文:

        明朝有個手藝特別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遠,(他)能夠在一寸長的木頭上,雕刻出宮殿、器具、人物,以至飛鳥、走獸、樹木、石頭,沒有一件不是就著木頭原來的樣子摹擬某些東西的形狀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態(tài)。(他)曾經(jīng)送給我一個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蘇東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小船從船頭到船尾長度八分多點兒,高度約摸二分上下。中間高起而寬敞的是船艙,(刻著)用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著它。(船艙)旁邊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開窗戶來看,雕刻著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上它,就見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長著)濃密胡子的人是蘇東坡,佛印坐在右邊,黃魯直坐在左邊。蘇東坡、黃魯直共同看著一軸字畫手卷。東坡的右手拿著手卷的前端,左手撫著魯直的背脊。魯直左手拿著手卷的末端,右手指著手卷,好像在說些什么。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cè)著身子,他們緊靠著的兩膝,都隱蔽在手卷下邊的衣褶里。佛印極像彌勒菩薩,敞胸露懷,抬頭仰望,神情跟蘇、黃不相同。(他)平放著右膝,彎著右臂支撐在船上,而豎起他的左膝,左臂掛著(一串)念珠挨著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shù)出來。

        船尾橫擺著一支櫓。櫓的左右兩旁各有一個船工。在右邊的船工梳著椎形發(fā)髻,仰著臉,左手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腳趾頭,好像在大聲喊叫的樣子。在左邊的船工右手握著蒲葵扇,左手撫著火爐,爐上有個壺,那個人的眼睛正看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燒茶的聲音。

        那只船的頂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著作者的題款名字,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跡)像蚊子的腳一樣細小,筆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一個篆書的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在)一條船(上),刻了五個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櫓、爐子、茶壺、手卷、念珠各一件;對聯(lián)、題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個??墒怯嬎闼拈L度竟不滿一寸。是挑選狹長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藝真是奇妙極了!

        9、閱讀教學是個對話的過程──《春》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一、導語設計

        1、播放以“早春”為主題的影像片段(實景外拍,配以音樂和解說)。

        屏幕上這一幅幅畫面,使我們陶醉,使我們被這洋溢的詩情所感染,被這盎然的生機所激勵。春天是美麗的,當產(chǎn)生了對美好景物的熱愛、贊美之情的時候,我們思想的河流會跳出對生命充滿無比熱愛的浪花;我們感情的波瀾也會在秀美迤邐的云海中起伏飄蕩。(打出《綠》、《荷塘月色》、《背影》的三幅畫面)

        2、瞧!一位采著《綠》,賞著《荷塘月色》,《匆匆》走來,又給我們留下《背影》的文學家踏著《春》來了,他是誰呢?(出示課題)

        (在導入情境的渲染下,學生與美麗的自然展開多感官對話,從而感知初春景致,為課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整體感知課文

        1、教師范讀全文,學生輕聲跟讀:

        屏幕上,隨著課文字幕的不斷上移,相對應地出示相關的畫面。比如:春草如茵圖、春花爛漫圖、春雨綿綿圖、楊柳依依圖、春風送曖圖、眾人迎春圖等等。

        (這是學生與文本、與作者的初次交流。畫面的呈現(xiàn),即學生與自然間的對話,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內(nèi)容和作者的感情。)

        2、學生自讀有關內(nèi)容(第3~7自然段)。

        問題:文章具體描繪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學生跳讀課文,再次與文本、與作者進行溝通,對文章的結(jié)構(gòu)作理性解讀。)

        3、理清文章思路:

        ⑴ 隨著問題的解答,打出字幕,并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隨意點擊出景物。

        (盼春)

        (繪春) 花草風雨人

        (頌春)

        ⑵ 引導學生了解文章的第3~7自然段都是具體描繪春天的,而第2自然段則是對春天的總體描繪。

        那么,文章的開頭和結(jié)尾講了什么呢?點擊出現(xiàn)“盼”、“頌”兩個字。

        (學生速讀文章的開頭和結(jié)尾,在與文本、與作者的對話中,可根據(jù)“盼望著,盼望著”一句得出“盼”字;可由最后的三個比喻句引申出“頌”字。)

        三、研讀與賞析課文

        1、請學生閉上眼睛,心里想著春天,結(jié)合自己對春天的親身感受,口頭描繪一下躍入腦海的第一幅春的景象。

        (從文本回歸自然,將語文生活化處理,學生與自我、學生與自然、學生與文本、作者的多重對話是學生欣賞五幅春景圖的引子。)

        2、(結(jié)合學生的體會)第一幅躍入腦海的春景一定是你最喜歡的,那么,朱自清是怎樣來描繪你最喜歡的春景的呢?

        打出字幕──—你最喜歡朱自清先生描繪的哪一幅春景圖?(讀一讀,讀出情)

        (有感情地選讀語段是學生與文本、與作者的親密接觸。個性閱讀,多角度閱讀又是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基礎。)

        3、以四人小組討論的形式,結(jié)合屏幕上的要求,對共同喜歡的春景圖進行探究、研讀。

        (學生間的對話,有助于每位學生與文本、與作者對話的拓展與深入。)

        切換字幕──—要求:

        ① 通過對你喜歡的字、詞、句的圈畫、分析、交流和討論,說一說,你為什么喜歡這幅圖?

        ② 請你通過朗讀來表達你的情感。

        ⑴ 學生自由暢談探究成果,并以一定的語氣、語調(diào)、停頓、重音來處理朗讀,表達情感,同時開展生生評價;教師指導、交流,并作整體的把握。

        ⑵ 請共同喜歡一幅春景圖的學生站起來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讀,其他同學鑒賞。

        (讓學生在體會美的基礎上學會表達美,從而真正領悟其意境,又一次與作者對話。在這過程中,教師融入學生的討論,表達自己對文本中某些字、詞、句的獨特體驗,與學生形成平等的對話。教師也可以通過歌聲來表達,如《江南春早》。)

        (欣賞五幅春景圖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在小組討論及評價中,學生與學生、與文本、與作者、與教師的系列對話層層打開。教師將自己與文本、與作者的對話成果呈現(xiàn)給學生,營造了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對文本有進一步的理解。)

        四、賞讀與小結(jié)

        打出字幕:一切景語皆情語!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學們針對自己喜愛的圖畫,抓住重點的字、詞、句,仔細品味、賞析,真正體味到了朱自清筆下獨有的《春》。朱自清將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筆下,所有的景語皆情語──—小草、春花,無不充盈著躍動的活力和生命的靈氣,以至于撩撥起我們無比的喜愛之情和無限的贊美之情。

        (在小結(jié)中,教師與學生、與作者、與文本“心與心”地面對,并對課堂中的對話活動做出綜合性評價。)

        五、配音朗讀

        全體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全文,體會作品中的意境。

        (配樂朗讀使學生在理解文本基礎上完成了與文本、與作者的最終對話,這也是對話式教學的成果展現(xiàn)。)

        六、拓展延伸

        有人說:“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偉大的畫家”“春天是個美麗活潑的仙子”──—古今中外寫春的作品很多,特別是詩句。

        請學生交流收集的關于春的詩句。

        小結(jié):春天是絢麗的,她讓人目不暇接、心曠神怡。于是,古往今來,無數(shù)文人墨客揮毫潑墨,描繪春天、歌頌春天。同樣是寫春天的景致,但因人、因時、因地而異,詩人筆下的春天帶上了不同的色彩,從而表達出不同的情感。

        (詩句交流,是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學生與學生、與教師、與不同的文本、與不同作者的情感對話,它能讓學生開闊視野,積極體驗。)

        七、作業(yè)

        1、仿寫《春》的一個片段(任選一主題:春、夏、秋、冬)。

        2、整理或謄抄所收集的關于春的詩文。

        【訪談錄】

        江平:周老師,您這份《春》的教學設計給我一個非常突出的印象:教學過程作為一個對話交流的過程。這與新課標中“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的建議十分吻合。請您談談在教學設計中注重對話式閱讀交流的想法。

        周亞萍:解讀作品,就是讀者與作者、與文本在對話中全方位、多角度相互交流的過程。在讀者的感知、悟解中,作者、文本和讀者真正打成一片,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體。對話是一種情境:交往雙方全身心地創(chuàng)造平等和諧、積極健康的交往氛圍;更是一種教育思想: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礎上,以語言等符號為中介而進行精神上的雙向交流、溝通與理解。可以說,閱讀教學就是提問、回答、質(zhì)疑、反駁,肯定、否定、贊許、批評,補充、延伸等活動環(huán)節(jié)的總和,那么,在閱讀與交流中,對話為學生的“自得”創(chuàng)造了最好的環(huán)境、最大的空間以及最具可能性的契機。

        江平:從您的教學設計中,可以看出對話式教學注重讀者與文本、與作者、與讀者間的對話與交流。這樣的教學設計在實施中應該注意些什么呢?

        周亞萍:這樣的教學設計,關鍵是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思路應使學生有新鮮感,能引起學生思考、對話、探索的欲望。此文為名家名篇,美辭佳句,自然會引發(fā)學生們的閱讀興趣。教學思路扣住“對話”來展開,學生會覺得新穎,有好奇心,他們肯定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教師如果能有計劃地逐步放手,學生的主體意識就會逐步加強,最后完全擺脫對教師的依賴。教師無論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設什么條件,最根本的一點,是要引發(fā)學生的表達需要和審美需要。這兩種需要,不妨名之曰“表達欲”和“審美欲”。它們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被某種誘因引發(fā),可以轉(zhuǎn)化為巨大的學習動力,即所謂“內(nèi)驅(qū)力”。例如,因為《春》中的一些花紅柳綠的字眼兒和它們構(gòu)成的意境,引發(fā)并滿足了學生的認知和審美的需要,所以,他們在對話中能全身心地投入;在朗讀時更能結(jié)合自身的生活體驗,幾乎達到了癡迷的程度。

        江平:周老師,對話式閱讀教學中自然有師生間的對話。而師生間的對話,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比重不可小看。您現(xiàn)在理解的師生間的對話,跟新課程實施前的師生間的對話有什么區(qū)別呢?

        周亞萍:新課程中的師生對話,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尊重學生的個性。同時教師應該大度一些,容許學生說錯話。教師還應創(chuàng)設民主的教學作風、寬松的課堂氣氛,給學生自己讀書、自己尋找答案的機會,以及與文本、與作者、與教師對話的時間。教師所做的工作只是讓每個同學在對話時盡可能地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或在必要的時候予以幫助,讓他們能把自己的意見更順利、更準確地表達出來,而不是輕易地左右他們的意見。即使必須表明教師自己意見的時候,也不要以“真理擁有者”自居,要讓學生感到你發(fā)表的也只是你個人的理解和意見,是平等的對話。還要有勇氣讓學生向你挑戰(zhàn),否定你的意見;而不應該像過去的課堂教學那樣,在師生間的對話過程中,學習好的學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數(shù)學生只是不起眼的“群眾演員”,教師方才是“主角”。

        【案例分析】

        把語文閱讀教學當作對話的過程來認識、來實施,是新課標倡導的新理念之一。而將“對話”引入語文新課標的意義,在新課程的推行與實施中日漸顯示。從周亞萍老師這份《春》的教學設計中,我們可以獲得并更加關注的信息為──

        1、對話的過程是多向的、實踐的:

        閱讀教學是語文學習主要的實踐過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其對話的過程理所當然地表現(xiàn)出實踐性和多向性。

        ⑴ 對話過程的多向性。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閱讀文本內(nèi)容,體會作者感情,這是他們與文本的對話,與作者的對話;學生邊閱讀邊聯(lián)系自己的經(jīng)歷與體驗,邊閱讀邊把握編者的用意,這是他們與自己的對話,與編者的對話;學生在閱讀時既要與同座、鄰座同學討論,又要與老師合作交流、互答問題,這是學生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老師的對話;閱讀過程中,學生還要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聯(lián)系種種自然現(xiàn)象,體味社會生活,這又是學生與自然的對話,學生與社會的對話。對話的多向性在《春》的教學設計中較為充分地體現(xiàn)出來。

        ⑵ 對話過程的實踐性。這份設計的多向?qū)υ?,是學生通過跟讀、自讀、跳讀、速讀、選讀和朗讀,通過感知與想像,通過聽讀與聽講,通過討論、回答和口述,通過體味與賞析,通過搜集、交流和仿寫等言語實踐和心理體驗來進行的。對話過程中的言語行為,主要是聽說讀寫的實踐;心理活動主要為感受、想像和體味等實踐,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最主要的當然還是聽說讀寫的言語實踐。

        2、對話的過程為平等的、互動的:

        閱讀教學中的對話過程,應該是民主平等、合作互動的。王尚文教授在其新著《中學語文教學研究》中指出:“對話主體必須有一種‘對話意識’,即一種民主的意識、平等的意識、合作的意識,致力于共同創(chuàng)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傾聽他人的渴望”。

        ⑴ 對話的過程為平等的。周老師在教學設計中,從導入到范讀、到引導與文本對話,從引領個性閱讀到小組討論、到師生交流對話成果,從導引拓展交流到布置作業(yè),她與學生均處于“平視”狀態(tài),處于民主而平等的對話之中。這樣的做法正是新課程所期望的。

        ⑵ 對話的過程是互動的。無論是學生與文本、與作者,還是學生與學生、與老師的對話,合作是前提,在這個前提中互動為傾聽與訴說。要是學生沒有與文本的直接面對,充分閱讀,學生怎么與作者進行跨時空的思維交流與心靈對話,他們怎么與文本、與作者溝通與理解呢?古人在《學記》中提醒我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這就是說需要在合作基礎上的互動。這些互動往往使學生、老師在不同程度開拓思維與視野,豐富心靈與情意,積累言語與體驗,雙方得到溝通與理解,凈化與提升,可謂各有所獲,相得益彰,古人把它稱為“教學相長”。

        3、對話的過程是有主體、有引導的: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這樣對話的過程中,學生與老師的地位和作用,需要正確地認識和充分地發(fā)揮。

        ⑴ 學生在對話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新課程的理念非常強調(diào)張揚學生的主體精神與個性特點。新課標中就有“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的表述。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閱讀教學的中心?!洞骸愤@份教學設計就是圍繞著學生的閱讀、學生的對話來展開的。在學生的閱讀對話(尤其是閱讀對話自己最喜歡的內(nèi)容)、想像對話、質(zhì)疑和解難的多項對話中,在學生與文本和作者、與同學和老師、與自然和音樂的多重對話中,每個學生都有所習得,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感悟。他們或陶醉于江南春景,或感受到青春的健美,或驚嘆這篇散文的精美,或流連文中形象鮮明的比喻……他們對春天都有了“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梢哉f,每個學生都是對話過程的主體、建構(gòu)活動的主體。當然,更重要的是通過自主的對話、個性的閱讀和獨特的感悟,有助于學生逐漸養(yǎng)成自由的思想、獨立的人格和卓爾不群的識見的素養(yǎng)。

        ⑵ 教師在對話過程中的引導作用。前面提及教師與學生的對話,是在民主的、平等的氣氛中,合作的、互動的狀態(tài)中進行的。教師作為對話者之一,在對話的過程中是一位平等中的首席。這位平等中的首席,主要起到的是引導作用。周老師的這份教學設計中,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與引導者。例如:從激發(fā)閱讀興趣,到創(chuàng)設對話情境,從每次閱讀的組織到每次對話的引導,從教師及時的范讀到教師適時的評價,從引領學生與課內(nèi)文本的合作探究到導向與課外作者的廣泛對話,可以說,每次對話都在引導著學生閱讀文本,體驗自己,而老師自始至終為對話過程中的引導者;當然,也是對話過程中民主的組織者和平等的參與者。

        10、古詩兩首《江南春》《春日偶成》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兩首古詩。

        2、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理解詞語及詩句的意思。

        3、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感受古詩語言與意境的美,培養(yǎng)學生對自

        然美和藝術美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1、通過誦讀,理解詩句的含義,體會詩歌的意境,熟讀成誦。

        2、結(jié)合古詩簡潔的語言想象豐富的畫面,先說再寫。

        教學難點:

        1、誦讀古詩,體會作者從聽覺、觸覺、視覺等多角度觀察事物的方

        法。學習作者邊觀察邊想像以及動用各種感官從多角度觀察事物的方

        法。

        2、透過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寫下

        來。

        教學準備:

        1、師生查找有關詩人、詩作的相關資料。

        2、教學掛圖。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調(diào)動積累,揭示課題

        1、啟發(fā)學生回憶背誦過的描寫春天景色的古詩。

        2、引出詩題“江南春”:顧名思義,江南的春天。全詩描寫了江南

        春天的綺麗景色。

        3、介紹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陜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歲中進土曾做過幕僚,很不得志。他關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間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

        二、自學古詩,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誦讀古詩。

        要求:(1)讀準字音,注意節(jié)奏。

        (2)邊讀邊想詩句的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2、借助工具書,自己理解詩意。

        3、小組合作學習,弄懂詩意。

        4、檢查學習效果

        (1)指名朗讀,集體正音。然后齊讀全詩,注意停頓。

        (2)解釋詞語:

        “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樓臺”、

        “四百八十寺”

        (3)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大致即可)

        三、反復誦讀,體會意境

        (一)前兩行——寫今

        1、學生自由誦讀古詩,邊讀邊思考:《江南春》寫出了江南春天的

        哪些特點?(到處是黃鶯宛轉(zhuǎn)啼鳴,到處是綠葉紅花相互映襯。依山

        臨水的城鄉(xiāng),迎風招展的酒旗。)

        2、詩的前兩句抓住了黃鶯、紅花、綠葉、水鄉(xiāng)、山城、酒旗、春風

        等七種景物來描寫,共同構(gòu)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畫面。

        3、看圖、配樂輔助,指導學生讀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話描

        述感受到的內(nèi)容。

        (二)后兩行——懷古

        1、提問:詩歌的后兩句還是描寫江南春天的嗎?

        2、學生默讀后兩句詩,體會一下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集體討論(抒發(fā)了作者憂國憂民之情)

        4、教師小結(jié):南朝統(tǒng)治者迷信佛教,廣建佛寺,企圖依靠神靈的庇護,永保江山穩(wěn)固??墒菚r移世易,當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樓臺

        意境掩映在蒼茫的煙雨之中了呢?

        5、帶著理解,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6、練習背誦古詩。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默寫《江南春》。

        3、依據(jù)《江南春》這首詩歌的內(nèi)容,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為這首詩

        配一幅畫。

        第二課時

        一、復習回顧,詩題導入

        1、背誦《江南春》。

        2、師:這節(jié)課我們還要學習一首描寫春天美麗景色的詩歌。

        (板書詩題:春日偶成)教師簡介作者程顥。[程顥(1032-1085),北宋

        著名儒家學者。字伯淳,號明道。河南洛陽人。少年時曾與胞弟程頤同學于當

        時名儒周敦頤。嘉祐二年(1057年)登進士第。歷官鄠縣主簿、上元縣主簿、

        澤州晉城令、太子中允、監(jiān)察御史、監(jiān)汝州酒稅、鎮(zhèn)寧軍節(jié)度判官、宗寧寺丞

        等職。在政治下,他雖然堅決反對王安石新政,但并不成司馬光等舊黨官僚東

        山再起后對王安石集團貶逐無遺的政策。程顥與其弟程頤同為宋代理學的主要

        奠基者,世稱“二程”。因二程兄弟長期講學于洛陽,故世稱其學為“洛學”]

        二、自讀古詩,疏通文字

        1、學生自由讀《春日偶成》。(要求同前首)

        2、集體交流對詩歌的理解。

        (1) 指名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句,互相啟發(fā)。

        (2) 邊讀邊引導想象,逐句談理解。

        (3) 師生小結(jié):一、二句寫景——云淡、風清、花紅、柳綠,加上

        近午的陽光,長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

        四句抒情——生處這宜人的春色中,詩人完全陶醉了,可有誰

        知道他內(nèi)心的快樂,甚至還以為他像少年人一樣偷閑貪玩呢!

        三、反復品味,精讀古詩

        1、學生自由讀古詩,思考:從字里行間感受到詩人程顥怎樣的心情?

        2、集體交流,通過誦讀、言說表達自己對詩歌內(nèi)涵的理解。

        3、反復練讀,熟讀成誦。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學生再讀兩首古詩,思考:讀了這兩首寫春景的古詩,你想到了什么?然后交流。(提倡引用詩中原句,學以致用。)

        2、回憶自己看到的春景,開展“春游歸來”賽詩會(既可背誦其它寫春天的古詩,又可以自己創(chuàng)作。)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并默寫《春日偶成》。

        2、改寫《春日偶成》。(將古詩變?yōu)榘自捨模?/p>

        3、辦手抄報:“詩歌里的春天”。(★選做)

        11、《孔子游春》教學案例教學設計

        【教學設想】 通過學習理解孔子所說的那段話蘊涵的道理,領會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育方法及師生間濃濃的情誼。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詞,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文中成語的意思,并任選其中兩個成語造句。

        2、體會第八自然段孔子所說的那段話所蘊涵的道理。

        3、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字,領會孔子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及師生間濃濃的情誼。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1、2自然段。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1、2自然段。體會第八自然段孔子所說的那段話所蘊涵的道理。領會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育方法及師生間濃濃的情誼。 難點: 體會第8自然段孔子所說的話蘊涵的道理,并領會孔子的教育方法及師生間濃濃的情誼。

        【課時劃分】3 課時 第1課時

        【教學內(nèi)容】 學會生字,理解生字詞并理清文章脈絡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投影片

        2、學生準備:收集有關孔子的故事。

        【教學流程】 導入:

        1、同學們知道孔子是什么人嗎?你們知道他的哪些故事?(教師補充介紹: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是我國古代的大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仁者愛人”、“因材施教”這些思想觀點就是他提出來的。)

        2、我們所要學的課文講述的是孔子作為大教育家表現(xiàn)出來的學識和風范。(板書:孔子游春)

        【第一板塊】 初讀課文、自學生字及詞。

        1、自學課文 1)、提出自學要求: A、 讀準字音,認清字形,讀通每句話。 B、 用“——”畫出本課中的成語,用“═”畫出不理解的詞語,借助工具書,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它們的意思。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適時輔導。

        2、檢查自學效果 1) 指名讀課文,幫助正音和讀的不通順的地方,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 2) 指名說課文中的成語有哪些。(映示投影)齊讀成語。

        【第二板塊】 討論交流理清脈絡

        1、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是分幾段來寫的,每段寫了什么?

        2、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分四段:第1、2自然段為第一段,第3——9自然段為第二段,第10自然段為第三段,第11——17自然段為第四段

        ) 3、分段朗讀課文。

        【第三板塊】 指導書寫生字

        1、 觀察生字,指名板演。

        2、 引導評價,適當范寫。

        3、 學生練習。 課堂小結(jié):

        【作業(yè)設計】

        1、 練讀課文。

        2、 抄寫生字詞及本課的成語。

        【板書設計】 12、孔子游春 桃紅柳綠 意味深長 司空見慣 情不自禁 溫文而雅 深思熟慮 從容不迫 手舞足蹈 第2課時 【教學內(nèi)容】 學習課文第一、二兩段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掛圖

        2、學生準備:預習課文

        【教學流程】

        【第一板塊】 復習:

        1、課文講了件什么事?

        2、讓我們跟隨孔子去泗水河畔欣賞一下美景吧。

        【第二板塊】 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課文第一段。

        1、 出示掛圖,請同學們仔細看圖,說說圖上有哪些景物。

        2、 課文是怎樣描繪這幅美景的?

        3、 自由朗讀第一段,用括號標出描寫泗水河邊春景的句子。然后找出你認為寫得最精彩的一句話,把它多讀幾遍,認真體會。

        4、 齊讀描寫泗水河邊春景的句子。

        5、 品讀語句。

        6、 (映示投影)比較下面兩組句子,看哪一種說法好,為什么?(投影內(nèi)容如下)

        (1)a,泗水河邊桃花開了,柳樹發(fā)芽了,小草也發(fā)芽了,風輕輕地吹著。 b, 泗水河邊桃紅柳綠,草色青青,習習的春風像優(yōu)美的琴聲,在給翩翩到來的春天伴奏。

        (2)a,大地是她的胸懷,森林是她的長發(fā),太陽是她的眸子,輕風是她的絮語…… b,廣袤的大地是她寬廣的胸懷,茂密的森林是她飄逸的長發(fā),溫暖的太陽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輕風是她甜蜜的絮語……

        7、 質(zhì)疑。引導學生體會大自然像一位偉大的母親,不僅是形似,還有神似----奉獻精神。

        8、 指導背誦第一段。

        【第三板塊】 探討第二段 1、 水河邊的美景讓孔子的弟子們心曠神怡,孔子卻顧不上欣賞,原來是奔騰不息的河水引起他的深思。由司空見慣的河水會想到什么呢? 2、 由讀第二段,畫出孔子關于水的一段講話,想想這段話的含義。 3、 指名讀孔子關于水的一段話(第八自然段),思考討論: (1)這段話圍繞哪句話來寫的? (2)這段話講述了水的哪幾個特點?孔子由水的這幾個特點分別聯(lián)想到了什么? (3)對照板書,作適當講解。 (4)孔子說這番話的用意是什么? (5)你從這段話體會到了孔子什么特點?你還能從水的其他什么特點聯(lián)想到做人的道理? 4、 練讀第二段。指名讀,評價。 5、 小結(jié)。 課堂

        小結(jié):

        【作業(yè)設計】

        1、 背誦課文第1、2自然段。

        2、 抄寫第八自然段。

        3、 將第2、8自然段末尾的省略號換成與上文有密切聯(lián)系的具體句子。

        【板書設計】 12孔子游春 哺育生靈---有德行 流必向下---有情義 看水、議水真君子 穿巖鑿壁---有志向 蕩滌污垢---善施教化 第3課時

        【教學內(nèi)容】 學習第3、4段

        【課前準備】 學生認真預習課文

        【教學流程】

        【第一板塊】

        復習:

        1、指名背誦第1、2自然段。

        2、齊讀第8自然段。

        【第二板塊】 集體交流第3、4兩段 1 自由讀第3、4兩段,邊讀邊想:3、4兩段主要講了什么?(在書上做標記) 2 集體交流討論: 1) 你讀懂了什么?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引導學生通過具體的語句體會三點: A、 子路和顏回的性格特點,相機理解“溫文而雅”、“深思熟慮”、“從容不迫”。 B、 孔子是一位對弟子態(tài)度和藹可親、時時注意引導弟子樹立遠大志向的好老師。 C、 孔子與弟子之間濃濃的師生情誼。 2) 討論不懂的地方 3 默讀第2和第4段,想想這兩段有什么聯(lián)系。 4 討論交流。 5 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是什么意思?(實際上是對師生之間濃濃情誼的贊美,有深化中心的作用) 6 教師小結(jié):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成為賢者的有七十二人,這與孔子時時處處不忘教導且教導有方分不開?。?7 四人一組,練習分角色朗讀三四兩段。 8 分角色朗讀,引導評價。

        【第三板塊】

        1學習造句(用成語造句)

        2總結(jié)課文 A、 朗讀課文。 B、 談談學課文后有什么收獲。

        【作業(yè)設計】 1、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你對孔子關于水的那段話有什么感受?將感想寫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板書設計】 12、孔子游 看水、議水——真君子 言↓志 有福同享 不好表功

        12、初中語文教學案例:《春》教學設計


        朱自清先生的抒情散文《春》被選入了語教版七年級上冊的課本中,作者以詩的筆調(diào)描繪了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生機勃發(fā)、草木花卉爭榮的景象,贊美了春的創(chuàng)造力,激勵人們珍惜大好時光、奮發(fā)向上,抒發(fā)了作者對春天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本課的教學目標要求在誦讀的基礎上欣賞文章優(yōu)美的語言,體味語言的準確生動性,感受景物形象,體會作者的感情并培養(yǎng)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這節(jié)課,我面臨著如下需要解決的難題:

        第一,學生們只在早自習的時間對這篇文章進行了誦讀,解決了生字詞的困擾,對文章并未做很深的了解。大多數(shù)學生都喜歡一些故事性較強的文章,對于類似寫景的文章,學生在判斷作者的感情色彩時根據(jù)字面的描述只能做較浮淺的判斷,我如何能讓學生更深入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按照慣例,這是一篇需要學生背誦的課文。背誦是令大多數(shù)學生頭疼的問題,我應該怎樣引導學生快速而有效的完成對課文的背誦?

        第三,依據(jù)課表的安排,我的語文課排在星期五上午的最后一節(jié),按照常規(guī),上完這最后一節(jié)課,學生們就放雙休假了,歸家心切的學生們能否在那個時候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中?

        [描述]:

        星期五,我在上課之前進入了教室,學生們臉上流露出放假回家的期盼與興奮,有的同學甚至開始收拾將要帶回家的練習本,一副“鈴聲響起就往外沖”的架勢,教室里的氣氛比平常下課時要熱烈得多,走過一群學生旁邊,聽見他們正在商量出校門后到商店去買卡片的事(學生們最近正熱衷于收集一些動漫人物的小卡片),語文課本被歪放在一邊,絲毫沒有為上課做準備的打算。我明白我既不可以直接對學生說“不要急著回家”,也不可以批評他們收集卡片,“玩物喪志”?;丶倚那?,是我也會有的狀況,人之常情;而玩具更是孩子們的天使,童心未泯的初中生其實也很可愛。但這樣的一個狀況,肯定會影響到我的授課效果,必須想出行之有效的方法。上課鈴響了,看著學生們心不在焉的表情,我覺得自己應該直面問題,我首先問了學生一個問題:同學們現(xiàn)在最盼望的事情是什么呢?如我所料的,學生們異口同聲的回答了“回家”!在回答的同時,有同學調(diào)皮地笑了,接著他們的回答,我很理解的祝賀他們終于可以回家了,接著,我提出了第二個問題:同學們盼望回家只要盼兩個星期就可以了,有一個人也有盼望,他盼望春天,而他盼望了整整一個冬天甚至是更長的時間,他是誰呢?這次,依然是異口同聲地回答:“朱自清”!這次的回答讓我很高興,因為大家終于開始把注意力放到課堂上了。然后,我提出了第三個問題:朱自清他是怎么盼望春天的呢?學生很整齊的說除了《春》這篇文章中的第一句,也是第一段:“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我知道,這個時候的同學們已經(jīng)進入課堂了。
        在介紹了文章的作者和寫作背景之后,我請一位朗誦基礎較好的同學讀完了課文。接下來本來準備按照事先確定好的模式讓學生劃分文章段落的,突然又覺得這樣的方式用在這個時候太平常,應該換個方式,讓學生們記住這節(jié)課??粗麄冏郎戏胖膭勇ㄆ覜Q定這節(jié)課我要“畫”出來。我告訴學生,今天,我們要把朱自清先生的春天畫出來。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文章可分成“春歸圖、春草圖、春花圖、春雨圖、迎春圖”五個大的畫面,第一個“春歸圖”只有兩個自然段,三句話,很容易背誦,學生在理解了“春歸圖”總領全文后,很快就能將內(nèi)容背誦下來。對于“春草圖”,我請了剛才在課間時商量去買卡片的同學到黑板上華出他們心中的小草,其中一個 同學很快就畫好了,看得出來他有一定的繪畫基礎,而另一個同學似乎不知道該如何下筆,他告訴我,他知道是什么樣子的,但是卻畫不出來。我微笑著告訴所有的學生:是的,大家心中都有一副圖。在那兩位同學回到座位上之后,我在他們已有作品的基礎上進行了修改,當然,這不僅僅是單純的畫畫,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學生們邊念課文,我邊畫,他們的目光不時的在課本與黑板間來回……

        在畫完之后,我讓學生們合上課本,看著黑板上的“春草圖”,邊回憶我畫畫的步驟,邊試著背誦課文內(nèi)容,讓人驚喜的是,不少學生已經(jīng)能夠背誦出來了,看來這個方法確實有效。接下來的春花圖,順序性更強,雖然畫出來的畫很抽象,但學生卻是牢牢的記住了寫作順序及主要內(nèi)容,有很多學生還能將所許學的內(nèi)容背下來。剩下的內(nèi)容我準備在下次課完成,在下課之前,我將全班學生分成了四個小組,讓他們?nèi)ナ占恍┡c課文有關的圖片或文字資料,相信他們一定會完成的很好。

        [思考]:

        很慶幸當初沒有放棄美術這一愛好,今天用到了。這節(jié)課我面對的最大難題是:在學生狀態(tài)松散的情況下如何將學生帶入課堂并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地了解課本內(nèi)容。從授課結(jié)束之前學生的反應來看,大部分學生能夠背誦課文,這一點基本上實現(xiàn)了我的期望,對于假期過后的第二節(jié)課,相信學生們也能像這節(jié)課一樣地參與進課堂,因為他們是帶著感興趣的問題回家的。

        語文學習既是一種學生個性化的活動,也是一種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作為教師不僅要珍惜學生的感悟、體驗,更要開發(fā)與保護他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認真?zhèn)湔n,把握重、難點,完成教學任務固然很重要,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根據(jù)實際情況隨時改變教學策略,把語文教“活”,讓學生有能力上的提高,這才是語文學習的靈魂。課堂靈活地放開一些,反而更能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能活躍思維,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完這節(jié)可課,我有很深的感想: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感受,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用小的成功誘發(fā)學生的興趣,用學生的興趣堅定成功的信念,用成功的信念贏得學業(yè)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