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亚洲区一区二区三区,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日本性爱一区二区

  • <menu id="j4nbm"><progress id="j4nbm"><i id="j4nbm"></i></progress></menu>
    <td id="j4nbm"><strong id="j4nbm"></strong></td>
      1. <th id="j4nbm"><tbody id="j4nbm"><table id="j4nbm"></table></tbody></th>

        《勸學》課堂實錄一等獎

        《《勸學》課堂實錄一等獎》屬于教學設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nèi)容,歡迎參考。

        《勸學》課堂實錄一等獎

        1、《勸學》課堂實錄一等獎

        [說明]:

        我的好友魏智淵先生幾度催我寫一篇課堂實錄,我都沒有時間。現(xiàn)在綠色課堂開通了,我想,得寫上一篇了。

        這次開課我是沒有準備的,前一天晚上休息前接到學部電話說明天是家長開放日,要向家長開放一節(jié)課,請姜老師準備上一節(jié)課。

        只有在上課時,我的心才是寧靜而舒展的。只要到了講臺前,我的心便全在文本、學生那里了。當然,這一次開課還有另一種聽課對象:家長。這樣,三方與文本形成互動就有了難度。

        (文中另起一行的括號里的文字是我的自評,或者說是夫子自道地介紹自己的上課特點。)

        師:上課!

        生(1):起立!

        師:同學們好!

        生:(齊)姜老師好!

        (我所執(zhí)教的高一[5]班只是在上語文課時才將老師的姓齊聲喊出來,其他學科沒有這樣做。我這樣做的理由是,對教學過程而言,從來都是具體的老師在與一群有血有肉的具體的孩子進行生命的互動。所以,我安排學生每節(jié)課的師生互答禮儀要指向于具體的人。我還想說明一句的是,我的這種做法是我在張家港高級中學教教書時受語文特級教師高萬祥的影響而形成的。我覺得這一個簡單的組織教學的過程中確實可以見出一個教師對學生的人文情懷,這說明了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你的眼中有學生。學生在這個時候,都是具體的人,而不是一個抽象的個體。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請記?。簺]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同樣,永遠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教師。)

        師:(鞠躬)請坐下。[對家長微笑頷首]

        師:同學們,本單元的學習進行到這里的時候,我們可以對諸子百家的時代進行一次歸納了。我們學習了儒家代表人物……

        生:(齊)孔子、孟子的文章。

        師:不錯,我們說過的,這兩個代表人物,和他們相關的著作是……

        (我是一個非常講究課堂用語準確到位的老師,下面要提到的兩本書,并不是兩位代表人物親自撰寫的,所以,我用了“相關”這樣的字眼,這樣會使學生明白治學需嚴謹,而不致今后再說出孔子和孟子的文章)

        生:(齊)《論語》和《孟子》。

        師:對,這兩本書,我們說過,這兩本書,風格是很不相同的,從閱讀方法上也可以判斷得出來。我們曾談過,這兩本書,應該……

        生:(齊)冷讀《論語》,熱讀《孟子》。

        師:很好。我們接觸的諸子人物還有……

        生1:道家的莊子。

        師:不錯。那時候,儒與道,可以說是諸子中最具代表性的學派。道家的代表人物分別是老子與莊子。儒家的情況其實比較復雜,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儒家體系,譬如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在孟子則提出了……

        生2:仁政。

        師:對,孟子發(fā)展了仁的學說。這兩個老祖宗都以天下為念??鬃硬挥谜f了,他怎么說?他主張……

        生:(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師:還有……

        生:(齊)以天下為己任。知其不可而為之。

        師:很好。我們學習《寡人之于國也》時,充分了解了孟子關于國家的學說和民本的思想??梢哉f,儒家情懷之所以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一種理想,統(tǒng)治階級之所以能利用儒家思想作為維護政權的工具,主要是依據(jù)了這樣的思想基礎,從而引發(fā)了一代代的知識分子甘愿放棄個人的思想而以天下為念。

        (這里本想引發(fā)大家思考中國知識分子為什么很少具有個性是因為儒家那里的學而優(yōu)則仕的觀點影響,但考慮到學習內(nèi)容,我把話岔開了。)

        師:今天,我們學習《荀子》里的文章,我們看一看,這位戰(zhàn)國最后一個大儒,又有著怎樣的思想。

        師:先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在孔子那里,他是如何認識天與命運的?

        生3: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師:不錯。在孔子那里,天是一個不可挑戰(zhàn)的神圣的東西。而現(xiàn)在到了荀子這里,天的概念與內(nèi)涵都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首先,天,是指自然。荀子說,人定勝天。又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板書這八個字,并請同學作解釋。)

        師:我請***來解釋一下這八個字的意義。

        生4、5、6:(三人合作翻譯出來)自然的變化有它自己固有的規(guī)律,不因為此時是賢明的堯當家就存在,也不會因為此時是暴虐的桀主政就不存在。

        師:翻譯得太好了。

        師:看來,荀子與孔子倒有點意見相左了??墒?,同學們,荀子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啊。可見,我國儒家的思想不是一層不變的,而是一直在演繹著變化著?,F(xiàn)在,我們簡單地將儒家在不同時期的幾個代表人物分別作一些介紹,請同學們用心記下來??鬃?、孟子之后有荀子。漢代是董仲舒,再接著,唐代是韓愈。董仲舒與秦始皇有點相似,賦予了儒家以集權的色彩,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了學術壟斷。韓愈這個人不錯,文起八代之衰,抗顏而為人師,恢復古道,主張學習六藝經(jīng)傳。再后來,儒家的發(fā)展情況就更其復雜了,它有了理學的成份,南宋的代表人物朱熹,他將儒家經(jīng)典著作統(tǒng)統(tǒng)作了一次注解,也就是集傳。(邊說邊板書上述大儒的名字在黑板的右側(cè)。)我們說過,傳是什么意思的?

        生:(齊)解釋經(jīng)書的著作。

        師:我們今天研究《荀子•勸學》。首先,我想問,“勸學”之“學”是什么意思?

        生:(齊)學習。

        師:學習什么?是不是像我們今天一樣學習數(shù)理化啊語數(shù)外啊什么的?

        生:(齊笑)不是的。(家長們也在笑)

        師:那學習什么呢?我們只有了解到學習的內(nèi)容才能最終確定荀子他老人家為什么要勸勉大家學習的。

        生7、8:(思考討論)剛才老師講到的六藝。

        師:不錯。六藝。但這個六藝除了六本典籍之外,還有一解,也是學習的內(nèi)容,那就是禮、樂、射、御、書、數(shù)。孔子是很講求這些東西的。他覺得這些做人方面的內(nèi)容尤其需要學習,他甚至割不正不食。也就是肉沒切成方方正正的,他老人家都不吃了。

        生9:孔子對學生要求太嚴格了。

        師:你這話既對也不對。其實,這是僅就人的習慣養(yǎng)成來談的。但《侍坐》里我們看到了,孔子是非常人性化的。只不過,他對學生要求高??鬃拥膶W生嗎,應該做大事,否則誰做大事呢?

        (學生笑,家長笑)

        師:好了,我們得轉(zhuǎn)入到我們今天的正題上來了。剛才我們說到孔子關于學習的話題,那么,我就想問大家一個問題,為什么要學習?

        生10:荀子講了,學不可以已。

        師:如果“已”了,又怎么樣呢?

        生11:學習一旦停止了,可能就出問題了。

        師:出什么問題?

        生11:成績要落后。

        師:還有呢?

        生11:做人就不好了。

        師:有這么嚴重?那大家的父母還有老師,都是參加工作的人,學習的時間肯定很少少,那做人就不好了?

        (全班笑)

        生11:那不是。老師你跟我們講過,孔子講過的,吾日三省吾身。你們肯定每天在“省自己。

        師:你說得太好了。你太了不起了。

        (是不是覺得我這樣夸獎學生太夸張了?其實不然。我們的學生基礎很差,適時夸獎是對的。更何況這個學生引發(fā)出了教學高潮。)

        師:看來,你所說的“省”,其實也是一種學習。那么為什么要每天省察自己呢?

        生:12如果不這樣做的話,人是要漸漸地變壞的。

        師:噢,是嗎?那么,我想問一問同學們,既然大家認為人是漸漸地變壞的,那么看來,人一生下來就是非常善良的了?

        生:(大部分齊)那當然。人一生下來本來就是善良的嘛??偛恢劣谌艘簧聛砭头浅陌?!

        師:人一生下來就非常善良?真的嗎?想想!

        師:***,你的意見如何?

        生13:我覺得人一生下來是善良的。人后來變壞了,是有各種原因的,譬如說,交了壞朋友,看了壞書,人就會開始變壞。

        師:***,你有什么不同意見嗎?

        生14:我大體同意***(生13)的意見。

        師:很好。是不是所有同學都同意這樣的觀點的呢?

        (在我的理解中,語文課有時候一如相聲,需要抖包袱。特別是在學生對一些問題判斷得不是很準確時,更要用點心眼。語文教學上的術語就是啟發(fā)。但啟發(fā)要在適當時候,所謂不憤不悱,不啟不發(fā)。)

        生15:對呀!這樣的看法有什么不對的呢?人一生來,不可能就很壞吧?老師,這個問題我覺得沒有必要問的。

        (我這個班的學生,思想狀態(tài)比較舒展,課堂上隨意發(fā)言的情況屢有發(fā)生。但我從來沒有加以批評過。我覺得應該讓他們講話。)

        師:說得好,這里,我很想表揚一下大家。因為,大家的觀點與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是一致的。孟子就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這是孟子思想的另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知道他有著重要的民本思想。今天,我們還要了解他的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認為,圣賢之人,是因為他能堅持他的本我之心,不讓他心靈中的善的力量流失,因而這樣的人便是圣人。我們一般的人都會持這樣的觀點,人一生下來,赤條條地,充滿了善良與純真。但是,假如我認為人一生下來就是很壞的,是惡的,有誰不同意呢?

        生:(大多數(shù)議論紛紛)這怎么可能,人一生下來本來就是善的嘛。

        (部分家長開始用眼睛相互探討,有的則回過頭來悄悄地議論)

        師:你們可以認為是善的,為什么不允許我認為是惡的呢?剛才我們用了個詞,人是會變的,變壞了,是說人原來是善;我說有人變好了,不是說人本性是惡的嗎?

        生:(討論)應該說有一部分人壞,有一部分人好。

        師:我剛才說的也不是我的觀點,另一個儒家的代表人物,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荀子,他的學說,就是建立在人性本惡的前提之下的。這就是他為什么要強調(diào)后天學習的原因。他認為,正因為人性本惡,所以,人就要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去除掉惡的部分。我們不妨來看一看這篇文章的第二小節(jié)。

        師:我們一起來讀一下這段文字:青,取之于藍……

        生:(齊讀)……

        師:同學們有幾處讀音需要仔細辨正一下。好,下面跟著我讀一遍。

        師:(領讀課文,生跟讀)

        師:現(xiàn)在,我們再齊讀一遍。相信會比剛才讀得好。

        生:(齊讀)

        (我一直強調(diào)文言文的教學應該重于誦讀,有一次,我在課堂領學生讀書,我讀一句,學生讀一句。這種做法,在我小時候我的語文老師常常這樣做。我后來也經(jīng)常這樣做。我相信,教師的感情處理會在讀的過程中傳達給學生??墒牵驮谀且淮?,聽我課的教師非常驚訝,他們說,哇,你是這樣教學生讀???有創(chuàng)新!我真的沒有想到,很多教師其實不這樣教學生讀書。我也很驚訝。)

        師:還有幾個字要注意一下,一是于字,這個字怎么解?

        生:可以解釋為“從”,還可以解釋為“比”。

        師:很好。我們這里不妨作一次小歸納。以前我們知道這個字解為:在,到,向,對?,F(xiàn)在,我們又接觸了它的新義。(在黑板右側(cè)板書于的幾個義項,并要求同學們也在書邊上將例句也寫上)

        師:還有,這里有一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有人認為,這個“參省”是“叁省”之誤。如果是這樣,我覺得也非常好,這說明荀子對孔子思想是有著繼承的。我們講過吾日三省吾身的話,今天老師為大家把這句話補全了。所謂三省吾身,主要是指: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好,同學們記下來。這些東西很管用的。做人用得著,作文也用得著。(在黑板右側(cè)寫下三省內(nèi)容,同學們在書邊上記下來。)

        師:本段中還有一些詞,需要大家能夠熟練把握,“就”、“中”、“以”、“為”、“而”、“有”,這些字是經(jīng)常用到的,要認真把握。另有一些詞,我們要明白他們的含意,如:“金”、“就”“槁暴”、“復”、“乎”。請同學們來談談這些字詞的具體意義。

        生:(討論回答,教師在這期間于行間巡視,解答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幫助同學們解決問題。)

        師:同學們的研究情況很好。特別是“乎”字,這里相當于“于”字。這一點,同學們也都提出來了。很好。這個字,在很多情況下與“于”有通解。以后我們還會碰到?,F(xiàn)在,我們再將第一段誦讀一遍。

        生:(齊讀。因為在加深理解了的基礎上進行的誦讀,所以,朗讀效果非常好。有家長和孩子一起細聲朗讀。師、生、家長形成了良性互動。)

        師:現(xiàn)在我們明白了,荀子為什么強調(diào)學習嗎?

        生16:這一段里交代了,學習能改變?nèi)恕?/p>

        師:怎么樣改變?

        生17:像金就礪則利,木受繩則直那樣得到改變。

        師:這是一句比喻了,這用來說明人的話,表明了人原初的狀態(tài)其實與《三字經(jīng)》中的并不一樣?!度纸?jīng)》里怎么說的?

        生:(齊)人之初,性本善。

        師:現(xiàn)在看來,這句話大有考究。在荀子這里,就受到了挑戰(zhàn)。但我想問一句,孔子及孟子的觀點固然有錯,但荀子的說法是不是就對呢?人之初,真的性惡嗎?

        生18:(思考后舉手)老師,我覺得,人一生下來,其實是一張白紙,無所謂善,也無所謂惡。對人性來說,他一無所知。之所以善或惡,完全是后天決定了的。

        師:后天如何決定呢?

        生18:后天如何影響他,他就會往哪一個方向上走。這就使我想到,教育的意義就在于塑造人。父母將我們送到學校來,就是因為我們一開始一無所知,所以我們要來學習,使原本一張白紙的本性變得優(yōu)秀起來,從而接受人類的文明,并進而在這種文明的熏陶下成長起來。

        師:你說得太好了。我提議大家為***鼓掌。

        生、家長:(鼓掌)

        師:***同學的分析實在太精彩了,我覺得這樣的演講再經(jīng)過精心組織一番,完全可以參加國際大專辯論。我沒有想到我們的同學這么精彩。你們今天讓老師看到了你們的精彩紛呈的一面。

        人一生下來人的本性是善的還是惡的,或者說是無所謂善惡,我們課后還可以進行討論。但是,我認為,即使荀子人性本惡的觀點是錯的,他的“學不可以已”的觀點有沒有錯?

        生:(齊)這是不錯的。

        師:學習能改變一個人這一點是對是錯呢?

        生:(齊)也不錯??!

        師:是啊。什么樣的出發(fā)點不重要。撇開他的哲學、倫理思想基礎,他的這一論證仍然是極有價值的。我們今天學習的第二小節(jié),是在談學習的重要性,在談學習能夠讓人向好的方向發(fā)展。(板書:第二小節(jié)談學習的重要性)我們不妨再將這一小節(jié)重讀一遍。

        生:(齊讀課文)

        師:現(xiàn)在,我們是不是可以嘗試一下,將這兩段文字背誦一下。不會背的地方,到時候可以偷偷地看一看。

        生:(非常興奮,將書反扣桌面上,開始背書。家長們臉上露出微笑,欣喜地看著學生背書,部分家長也在嘗試背誦。課堂到結(jié)束階段再度出現(xiàn)一個小小的高潮。)

        師:我看我們的同學真的不簡單。深入地研究了這兩段文字,還又能初步地背誦下來。看來,荀子的“學不可以已”這樣的看法,確實已經(jīng)為大家所接受了。

        剛才,我們通過研究,明白了學習的重要性,但是學習具體有什么作用以及應該如何學習,我們還沒有涉及。這是文章后一部分所要講述的內(nèi)容。課后請同學們認真預習。明天上課的時候,我檢查全文背誦,如何?

        生:(齊)好!

        師:下課!

        生:起立!

        師:同學們再見!

        生:姜老師再見!

        師:(向?qū)W生鞠躬,示意學生下課)

        教后感:

        我是一個喜歡講的人。我的表達欲望特別強。面對一篇篇課文,我很愿意將我所理解的獨到而入微的地方告訴我的學生。但我的這些我自認為具有獨到的見解,我卻不急于告訴學生,我要讓它們在高潮之時呈現(xiàn)出來,也就是說,我上課時,高潮感非常強。我覺得人在這種時候能夠更容易接受知識與觀點。而對我來說,我也更容易記住這些課堂細節(jié)。我教了十八年語文,很多我上的課,我到現(xiàn)在都還能記得。

        我的課堂,我一直認為如同一篇小說或者散文,像水一樣漫開,又像花兒一樣開放。在常態(tài)化之中,自有它的形態(tài)結(jié)構(gòu)與亮麗所在。當學生或者聽課的教師在經(jīng)過了我的一節(jié)課后,不經(jīng)意間,他們會發(fā)現(xiàn),剛才,他們確實置身于一道風景之中。譬如,《勸學》一文,我抓取了人性本惡這樣的思想來進行展開,巧設機關,引領學生帶著好奇與探究的心態(tài)進行學習,聽課者始終被一樣東西吸引著激發(fā)著。

        我的課可能經(jīng)不住評。我從某一個時間開始,也不再讓一些自以為是的評論者在立場上干擾了我的課堂設計。評是他人的事,上課是我和我的對話體之間的事。只要有生命意識、文本意識、課堂意義意識與課堂結(jié)構(gòu)意識,我就覺得我已經(jīng)完成了一節(jié)課的任務。上述幾種意識,可能只是我的杜撰,但未嘗不是我的創(chuàng)新。我一直相信,一堂課有一堂課的意義。我覺得有時候,我們一節(jié)課,不應該只講求信息量,更要注意解決問題,哪怕一個問題。我現(xiàn)在面對的學生,是基礎較差的學生,很多時候我只能將一個問題講得很細才成。我所教過的學生都認為,上我的課,最有感覺的是,他們被我調(diào)動起了情感。

        我的課也是從某一個時間開始再無法看出具體的段落痕跡的。這些都被我有意地掩埋了。我怎么能讓人覺得這一節(jié)課不是渾然一體而是分成了各個階段的呢?在我,可以目無全牛,意識到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但牛若非全牛,又豈能有生命?有人說,對時間的專注,意識到時間是被鐘表表面的圓形刻度劃分出來的,只能是心智有問題。那么一節(jié)課,被割成幾段,是不是同樣出了什么問題呢?

        2、《勸學》課堂實錄

        [說明]:

        我的好友魏智淵先生幾度催我寫一篇課堂實錄,我都沒有時間。現(xiàn)在綠色課堂開通了,我想,得寫上一篇了。

        這次開課我是沒有準備的,前一天晚上休息前接到學部電話說明天是家長開放日,要向家長開放一節(jié)課,請姜老師準備上一節(jié)課。

        只有在上課時,我的心才是寧靜而舒展的。只要到了講臺前,我的心便全在文本、學生那里了。當然,這一次開課還有另一種聽課對象:家長。這樣,三方與文本形成互動就有了難度。

        (文中另起一行的括號里的文字是我的自評,或者說是夫子自道地介紹自己的上課特點。)

        師:上課!

        生(1):起立!

        師:同學們好!

        生:(齊)姜老師好!

        (我所執(zhí)教的高一[5]班只是在上語文課時才將老師的姓齊聲喊出來,其他學科沒有這樣做。我這樣做的理由是,對教學過程而言,從來都是具體的老師在與一群有血有肉的具體的孩子進行生命的互動。所以,我安排學生每節(jié)課的師生互答禮儀要指向于具體的人。我還想說明一句的是,我的這種做法是我在張家港高級中學教教書時受語文特級教師高萬祥的影響而形成的。我覺得這一個簡單的組織教學的過程中確實可以見出一個教師對學生的人文情懷,這說明了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你的眼中有學生。學生在這個時候,都是具體的人,而不是一個抽象的個體。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請記?。簺]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同樣,永遠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教師。)

        師:(鞠躬)請坐下。[對家長微笑頷首]

        師:同學們,本單元的學習進行到這里的時候,我們可以對諸子百家的時代進行一次歸納了。我們學習了儒家代表人物……

        生:(齊)孔子、孟子的文章。

        師:不錯,我們說過的,這兩個代表人物,和他們相關的著作是……

        (我是一個非常講究課堂用語準確到位的老師,下面要提到的兩本書,并不是兩位代表人物親自撰寫的,所以,我用了“相關”這樣的字眼,這樣會使學生明白治學需嚴謹,而不致今后再說出孔子和孟子的文章)

        生:(齊)《論語》和《孟子》。

        師:對,這兩本書,我們說過,這兩本書,風格是很不相同的,從閱讀方法上也可以判斷得出來。我們曾談過,這兩本書,應該……

        生:(齊)冷讀《論語》,熱讀《孟子》。

        師:很好。我們接觸的諸子人物還有……

        生1:道家的莊子。

        師:不錯。那時候,儒與道,可以說是諸子中最具代表性的學派。道家的代表人物分別是老子與莊子。儒家的情況其實比較復雜,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儒家體系,譬如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在孟子則提出了……

        生2:仁政。

        師:對,孟子發(fā)展了仁的學說。這兩個老祖宗都以天下為念??鬃硬挥谜f了,他怎么說?他主張……

        生:(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師:還有……

        生:(齊)以天下為己任。知其不可而為之。

        師:很好。我們學習《寡人之于國也》時,充分了解了孟子關于國家的學說和民本的思想。可以說,儒家情懷之所以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一種理想,統(tǒng)治階級之所以能利用儒家思想作為維護政權的工具,主要是依據(jù)了這樣的思想基礎,從而引發(fā)了一代代的知識分子甘愿放棄個人的思想而以天下為念。

        (這里本想引發(fā)大家思考中國知識分子為什么很少具有個性是因為儒家那里的學而優(yōu)則仕的觀點影響,但考慮到學習內(nèi)容,我把話岔開了。)

        師:今天,我們學習《荀子》里的文章,我們看一看,這位戰(zhàn)國最后一個大儒,又有著怎樣的思想。

        師:先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在孔子那里,他是如何認識天與命運的?

        生3: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師:不錯。在孔子那里,天是一個不可挑戰(zhàn)的神圣的東西。而現(xiàn)在到了荀子這里,天的概念與內(nèi)涵都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首先,天,是指自然。荀子說,人定勝天。又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板書這八個字,并請同學作解釋。)

        師:我請***來解釋一下這八個字的意義。

        生4、5、6:(三人合作翻譯出來)自然的變化有它自己固有的規(guī)律,不因為此時是賢明的堯當家就存在,也不會因為此時是暴虐的桀主政就不存在。

        師:翻譯得太好了。

        師:看來,荀子與孔子倒有點意見相左了??墒?,同學們,荀子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啊??梢?,我國儒家的思想不是一層不變的,而是一直在演繹著變化著?,F(xiàn)在,我們簡單地將儒家在不同時期的幾個代表人物分別作一些介紹,請同學們用心記下來。孔子、孟子之后有荀子。漢代是董仲舒,再接著,唐代是韓愈。董仲舒與秦始皇有點相似,賦予了儒家以集權的色彩,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了學術壟斷。韓愈這個人不錯,文起八代之衰,抗顏而為人師,恢復古道,主張學習六藝經(jīng)傳。再后來,儒家的發(fā)展情況就更其復雜了,它有了理學的成份,南宋的代表人物朱熹,他將儒家經(jīng)典著作統(tǒng)統(tǒng)作了一次注解,也就是集傳。(邊說邊板書上述大儒的名字在黑板的右側(cè)。)我們說過,傳是什么意思的?

        生:(齊)解釋經(jīng)書的著作。

        師:我們今天研究《荀子•勸學》。首先,我想問,“勸學”之“學”是什么意思?

        生:(齊)學習。

        師:學習什么?是不是像我們今天一樣學習數(shù)理化啊語數(shù)外啊什么的?

        生:(齊笑)不是的。(家長們也在笑)

        師:那學習什么呢?我們只有了解到學習的內(nèi)容才能最終確定荀子他老人家為什么要勸勉大家學習的。

        生7、8:(思考討論)剛才老師講到的六藝。

        師:不錯。六藝。但這個六藝除了六本典籍之外,還有一解,也是學習的內(nèi)容,那就是禮、樂、射、御、書、數(shù)??鬃邮呛苤v求這些東西的。他覺得這些做人方面的內(nèi)容尤其需要學習,他甚至割不正不食。也就是肉沒切成方方正正的,他老人家都不吃了。

        生9:孔子對學生要求太嚴格了。

        師:你這話既對也不對。其實,這是僅就人的習慣養(yǎng)成來談的。但《侍坐》里我們看到了,孔子是非常人性化的。只不過,他對學生要求高??鬃拥膶W生嗎,應該做大事,否則誰做大事呢?

        (學生笑,家長笑)

        師:好了,我們得轉(zhuǎn)入到我們今天的正題上來了。剛才我們說到孔子關于學習的話題,那么,我就想問大家一個問題,為什么要學習?

        生10:荀子講了,學不可以已。

        師:如果“已”了,又怎么樣呢?

        生11:學習一旦停止了,可能就出問題了。

        師:出什么問題?

        生11:成績要落后。

        師:還有呢?

        生11:做人就不好了。

        師:有這么嚴重?那大家的父母還有老師,都是參加工作的人,學習的時間肯定很少少,那做人就不好了?

        (全班笑)

        生11:那不是。老師你跟我們講過,孔子講過的,吾日三省吾身。你們肯定每天在“省自己。

        師:你說得太好了。你太了不起了。

        (是不是覺得我這樣夸獎學生太夸張了?其實不然。我們的學生基礎很差,適時夸獎是對的。更何況這個學生引發(fā)出了教學高潮。)

        師:看來,你所說的“省”,其實也是一種學習。那么為什么要每天省察自己呢?

        生:12如果不這樣做的話,人是要漸漸地變壞的。

        師:噢,是嗎?那么,我想問一問同學們,既然大家認為人是漸漸地變壞的,那么看來,人一生下來就是非常善良的了?

        生:(大部分齊)那當然。人一生下來本來就是善良的嘛。總不至于人一生下來就非常壞?。?/p>

        師:人一生下來就非常善良?真的嗎?想想!

        師:***,你的意見如何?

        生13:我覺得人一生下來是善良的。人后來變壞了,是有各種原因的,譬如說,交了壞朋友,看了壞書,人就會開始變壞。

        師:***,你有什么不同意見嗎?

        生14:我大體同意***(生13)的意見。

        師:很好。是不是所有同學都同意這樣的觀點的呢?

        (在我的理解中,語文課有時候一如相聲,需要抖包袱。特別是在學生對一些問題判斷得不是很準確時,更要用點心眼。語文教學上的術語就是啟發(fā)。但啟發(fā)要在適當時候,所謂不憤不悱,不啟不發(fā)。)

        生15:對呀!這樣的看法有什么不對的呢?人一生來,不可能就很壞吧?老師,這個問題我覺得沒有必要問的。

        (我這個班的學生,思想狀態(tài)比較舒展,課堂上隨意發(fā)言的情況屢有發(fā)生。但我從來沒有加以批評過。我覺得應該讓他們講話。)

        師:說得好,這里,我很想表揚一下大家。因為,大家的觀點與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是一致的。孟子就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這是孟子思想的另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知道他有著重要的民本思想。今天,我們還要了解他的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認為,圣賢之人,是因為他能堅持他的本我之心,不讓他心靈中的善的力量流失,因而這樣的人便是圣人。我們一般的人都會持這樣的觀點,人一生下來,赤條條地,充滿了善良與純真。但是,假如我認為人一生下來就是很壞的,是惡的,有誰不同意呢?

        生:(大多數(shù)議論紛紛)這怎么可能,人一生下來本來就是善的嘛。

        (部分家長開始用眼睛相互探討,有的則回過頭來悄悄地議論)

        師:你們可以認為是善的,為什么不允許我認為是惡的呢?剛才我們用了個詞,人是會變的,變壞了,是說人原來是善;我說有人變好了,不是說人本性是惡的嗎?

        生:(討論)應該說有一部分人壞,有一部分人好。

        師:我剛才說的也不是我的觀點,另一個儒家的代表人物,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荀子,他的學說,就是建立在人性本惡的前提之下的。這就是他為什么要強調(diào)后天學習的原因。他認為,正因為人性本惡,所以,人就要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去除掉惡的部分。我們不妨來看一看這篇文章的第二小節(jié)。

        師:我們一起來讀一下這段文字:青,取之于藍……

        生:(齊讀)……

        師:同學們有幾處讀音需要仔細辨正一下。好,下面跟著我讀一遍。

        師:(領讀課文,生跟讀)

        師:現(xiàn)在,我們再齊讀一遍。相信會比剛才讀得好。

        生:(齊讀)

        (我一直強調(diào)文言文的教學應該重于誦讀,有一次,我在課堂領學生讀書,我讀一句,學生讀一句。這種做法,在我小時候我的語文老師常常這樣做。我后來也經(jīng)常這樣做。我相信,教師的感情處理會在讀的過程中傳達給學生。可是,就在那一次,聽我課的教師非常驚訝,他們說,哇,你是這樣教學生讀???有創(chuàng)新!我真的沒有想到,很多教師其實不這樣教學生讀書。我也很驚訝。)

        師:還有幾個字要注意一下,一是于字,這個字怎么解?

        生:可以解釋為“從”,還可以解釋為“比”。

        師:很好。我們這里不妨作一次小歸納。以前我們知道這個字解為:在,到,向,對。現(xiàn)在,我們又接觸了它的新義。(在黑板右側(cè)板書于的幾個義項,并要求同學們也在書邊上將例句也寫上)

        師:還有,這里有一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有人認為,這個“參省”是“叁省”之誤。如果是這樣,我覺得也非常好,這說明荀子對孔子思想是有著繼承的。我們講過吾日三省吾身的話,今天老師為大家把這句話補全了。所謂三省吾身,主要是指: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好,同學們記下來。這些東西很管用的。做人用得著,作文也用得著。(在黑板右側(cè)寫下三省內(nèi)容,同學們在書邊上記下來。)

        師:本段中還有一些詞,需要大家能夠熟練把握,“就”、“中”、“以”、“為”、“而”、“有”,這些字是經(jīng)常用到的,要認真把握。另有一些詞,我們要明白他們的含意,如:“金”、“就”“槁暴”、“復”、“乎”。請同學們來談談這些字詞的具體意義。

        生:(討論回答,教師在這期間于行間巡視,解答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幫助同學們解決問題。)

        師:同學們的研究情況很好。特別是“乎”字,這里相當于“于”字。這一點,同學們也都提出來了。很好。這個字,在很多情況下與“于”有通解。以后我們還會碰到?,F(xiàn)在,我們再將第一段誦讀一遍。

        生:(齊讀。因為在加深理解了的基礎上進行的誦讀,所以,朗讀效果非常好。有家長和孩子一起細聲朗讀。師、生、家長形成了良性互動。)

        師:現(xiàn)在我們明白了,荀子為什么強調(diào)學習嗎?

        生16:這一段里交代了,學習能改變?nèi)恕?/p>

        師:怎么樣改變?

        生17:像金就礪則利,木受繩則直那樣得到改變。

        師:這是一句比喻了,這用來說明人的話,表明了人原初的狀態(tài)其實與《三字經(jīng)》中的并不一樣?!度纸?jīng)》里怎么說的?

        生:(齊)人之初,性本善。

        師:現(xiàn)在看來,這句話大有考究。在荀子這里,就受到了挑戰(zhàn)。但我想問一句,孔子及孟子的觀點固然有錯,但荀子的說法是不是就對呢?人之初,真的性惡嗎?

        生18:(思考后舉手)老師,我覺得,人一生下來,其實是一張白紙,無所謂善,也無所謂惡。對人性來說,他一無所知。之所以善或惡,完全是后天決定了的。

        師:后天如何決定呢?

        生18:后天如何影響他,他就會往哪一個方向上走。這就使我想到,教育的意義就在于塑造人。父母將我們送到學校來,就是因為我們一開始一無所知,所以我們要來學習,使原本一張白紙的本性變得優(yōu)秀起來,從而接受人類的文明,并進而在這種文明的熏陶下成長起來。

        師:你說得太好了。我提議大家為***鼓掌。

        生、家長:(鼓掌)

        師:***同學的分析實在太精彩了,我覺得這樣的演講再經(jīng)過精心組織一番,完全可以參加國際大專辯論。我沒有想到我們的同學這么精彩。你們今天讓老師看到了你們的精彩紛呈的一面。

        人一生下來人的本性是善的還是惡的,或者說是無所謂善惡,我們課后還可以進行討論。但是,我認為,即使荀子人性本惡的觀點是錯的,他的“學不可以已”的觀點有沒有錯?

        生:(齊)這是不錯的。

        師:學習能改變一個人這一點是對是錯呢?

        生:(齊)也不錯啊!

        師:是啊。什么樣的出發(fā)點不重要。撇開他的哲學、倫理思想基礎,他的這一論證仍然是極有價值的。我們今天學習的第二小節(jié),是在談學習的重要性,在談學習能夠讓人向好的方向發(fā)展。(板書:第二小節(jié)談學習的重要性)我們不妨再將這一小節(jié)重讀一遍。

        生:(齊讀課文)

        師:現(xiàn)在,我們是不是可以嘗試一下,將這兩段文字背誦一下。不會背的地方,到時候可以偷偷地看一看。

        生:(非常興奮,將書反扣桌面上,開始背書。家長們臉上露出微笑,欣喜地看著學生背書,部分家長也在嘗試背誦。課堂到結(jié)束階段再度出現(xiàn)一個小小的高潮。)

        師:我看我們的同學真的不簡單。深入地研究了這兩段文字,還又能初步地背誦下來??磥?,荀子的“學不可以已”這樣的看法,確實已經(jīng)為大家所接受了。

        剛才,我們通過研究,明白了學習的重要性,但是學習具體有什么作用以及應該如何學習,我們還沒有涉及。這是文章后一部分所要講述的內(nèi)容。課后請同學們認真預習。明天上課的時候,我檢查全文背誦,如何?

        生:(齊)好!

        師:下課!

        生:起立!

        師:同學們再見!

        生:姜老師再見!

        師:(向?qū)W生鞠躬,示意學生下課)

        教后感:

        我是一個喜歡講的人。我的表達欲望特別強。面對一篇篇課文,我很愿意將我所理解的獨到而入微的地方告訴我的學生。但我的這些我自認為具有獨到的見解,我卻不急于告訴學生,我要讓它們在高潮之時呈現(xiàn)出來,也就是說,我上課時,高潮感非常強。我覺得人在這種時候能夠更容易接受知識與觀點。而對我來說,我也更容易記住這些課堂細節(jié)。我教了十八年語文,很多我上的課,我到現(xiàn)在都還能記得。

        我的課堂,我一直認為如同一篇小說或者散文,像水一樣漫開,又像花兒一樣開放。在常態(tài)化之中,自有它的形態(tài)結(jié)構(gòu)與亮麗所在。當學生或者聽課的教師在經(jīng)過了我的一節(jié)課后,不經(jīng)意間,他們會發(fā)現(xiàn),剛才,他們確實置身于一道風景之中。譬如,《勸學》一文,我抓取了人性本惡這樣的思想來進行展開,巧設機關,引領學生帶著好奇與探究的心態(tài)進行學習,聽課者始終被一樣東西吸引著激發(fā)著。

        我的課可能經(jīng)不住評。我從某一個時間開始,也不再讓一些自以為是的評論者在立場上干擾了我的課堂設計。評是他人的事,上課是我和我的對話體之間的事。只要有生命意識、文本意識、課堂意義意識與課堂結(jié)構(gòu)意識,我就覺得我已經(jīng)完成了一節(jié)課的任務。上述幾種意識,可能只是我的杜撰,但未嘗不是我的創(chuàng)新。我一直相信,一堂課有一堂課的意義。我覺得有時候,我們一節(jié)課,不應該只講求信息量,更要注意解決問題,哪怕一個問題。我現(xiàn)在面對的學生,是基礎較差的學生,很多時候我只能將一個問題講得很細才成。我所教過的學生都認為,上我的課,最有感覺的是,他們被我調(diào)動起了情感。

        我的課也是從某一個時間開始再無法看出具體的段落痕跡的。這些都被我有意地掩埋了。我怎么能讓人覺得這一節(jié)課不是渾然一體而是分成了各個階段的呢?在我,可以目無全牛,意識到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但牛若非全牛,又豈能有生命?有人說,對時間的專注,意識到時間是被鐘表表面的圓形刻度劃分出來的,只能是心智有問題。那么一節(jié)課,被割成幾段,是不是同樣出了什么問題呢?

        3、《勸學》課堂實錄

        我的好友魏智淵先生幾度催我寫一篇課堂實錄,我都沒有時間?,F(xiàn)在綠色課堂開通了,我想,得寫上一篇了。

        這次開課我是沒有準備的,前一天晚上休息前接到學部電話說明天是家長開放日,要向家長開放一節(jié)課,請姜老師準備上一節(jié)課。

        只有在上課時,我的心才是寧靜而舒展的。只要到了講臺前,我的心便全在文本、學生那里了。當然,這一次開課還有另一種聽課對象:家長。這樣,三方與文本形成互動就有了難度。

        (文中另起一行的括號里的文字是我的自評,或者說是夫子自道地介紹自己的上課特點。)

        師:上課!

        生(1):起立!

        師:同學們好!

        生:(齊)姜老師好!

        (我所執(zhí)教的高一[5]班只是在上語文課時才將老師的姓齊聲喊出來,其他學科沒有這樣做。我這樣做的理由是,對教學過程而言,從來都是具體的老師在與一群有血有肉的具體的孩子進行生命的互動。所以,我安排學生每節(jié)課的師生互答禮儀要指向于具體的人。我還想說明一句的是,我的這種做法是我在張家港高級中學教教書時受語文特級教師高萬祥的影響而形成的。我覺得這一個簡單的組織教學的過程中確實可以見出一個教師對學生的人文情懷,這說明了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你的眼中有學生。學生在這個時候,都是具體的人,而不是一個抽象的個體。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同樣,永遠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教師。)

        師:(鞠躬)請坐下。[對家長微笑頷首]

        師:同學們,本單元的學習進行到這里的時候,我們可以對諸子百家的時代進行一次歸納了。我們學習了儒家代表人物……

        生:(齊)孔子、孟子的文章。

        師:不錯,我們說過的,這兩個代表人物,和他們相關的著作是……

        (我是一個非常講究課堂用語準確到位的老師,下面要提到的兩本書,并不是兩位代表人物親自撰寫的,所以,我用了“相關”這樣的字眼,這樣會使學生明白治學需嚴謹,而不致今后再說出孔子和孟子的文章)

        生:(齊)《論語》和《孟子》。

        師:對,這兩本書,我們說過,這兩本書,風格是很不相同的,從閱讀方法上也可以判斷得出來。我們曾談過,這兩本書,應該……

        生:(齊)冷讀《論語》,熱讀《孟子》。

        師:很好。我們接觸的諸子人物還有……

        生1:道家的莊子。

        師:不錯。那時候,儒與道,可以說是諸子中最具代表性的學派。道家的代表人物分別是老子與莊子。儒家的情況其實比較復雜,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儒家體系,譬如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在孟子則提出了……

        生2:仁政。

        師:對,孟子發(fā)展了仁的學說。這兩個老祖宗都以天下為念??鬃硬挥谜f了,他怎么說?他主張……

        生:(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師:還有……

        生:(齊)以天下為己任。知其不可而為之。

        師:很好。我們學習《寡人之于國也》時,充分了解了孟子關于國家的學說和民本的思想。可以說,儒家情懷之所以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一種理想,統(tǒng)治階級之所以能利用儒家思想作為維護政權的工具,主要是依據(jù)了這樣的思想基礎,從而引發(fā)了一代代的知識分子甘愿放棄個人的思想而以天下為念。

        (這里本想引發(fā)大家思考中國知識分子為什么很少具有個性是因為儒家那里的學而優(yōu)則仕的觀點影響,但考慮到學習內(nèi)容,我把話岔開了。)

        師:今天,我們學習《荀子》里的文章,我們看一看,這位戰(zhàn)國最后一個大儒,又有著怎樣的思想。

        師:先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在孔子那里,他是如何認識天與命運的?

        生3: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師:不錯。在孔子那里,天是一個不可挑戰(zhàn)的神圣的東西。而現(xiàn)在到了荀子這里,天的概念與內(nèi)涵都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首先,天,是指自然。荀子說,人定勝天。又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板書這八個字,并請同學作解釋。)

        師:我請***來解釋一下這八個字的意義。

        生4、5、6:(三人合作翻譯出來)自然的變化有它自己固有的規(guī)律,不因為此時是賢明的堯當家就存在,也不會因為此時是暴虐的桀主政就不存在。

        師:翻譯得太好了。

        師:看來,荀子與孔子倒有點意見相左了??墒?,同學們,荀子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啊??梢姡覈寮业乃枷氩皇且粚硬蛔兊?,而是一直在演繹著變化著?,F(xiàn)在,我們簡單地將儒家在不同時期的幾個代表人物分別作一些介紹,請同學們用心記下來??鬃?、孟子之后有荀子。漢代是董仲舒,再接著,唐代是韓愈。董仲舒與秦始皇有點相似,賦予了儒家以集權的色彩,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了學術壟斷。韓愈這個人不錯,文起八代之衰,抗顏而為人師,恢復古道,主張學習六藝經(jīng)傳。再后來,儒家的發(fā)展情況就更其復雜了,它有了理學的成份,南宋的代表人物朱熹,他將儒家經(jīng)典著作統(tǒng)統(tǒng)作了一次注解,也就是集傳。(邊說邊板書上述大儒的名字在黑板的右側(cè)。)我們說過,傳是什么意思的?

        生:(齊)解釋經(jīng)書的著作。

        師:我們今天研究《荀子•勸學》。首先,我想問,“勸學”之“學”是什么意思?

        生:(齊)學習。

        師:學習什么?是不是像我們今天一樣學習數(shù)理化啊語數(shù)外啊什么的?

        生:(齊笑)不是的。(家長們也在笑)

        師:那學習什么呢?我們只有了解到學習的內(nèi)容才能最終確定荀子他老人家為什么要勸勉大家學習的。

        生7、8:(思考討論)剛才老師講到的六藝。

        師:不錯。六藝。但這個六藝除了六本典籍之外,還有一解,也是學習的內(nèi)容,那就是禮、樂、射、御、書、數(shù)。孔子是很講求這些東西的。他覺得這些做人方面的內(nèi)容尤其需要學習,他甚至割不正不食。也就是肉沒切成方方正正的,他老人家都不吃了。

        生9:孔子對學生要求太嚴格了。

        師:你這話既對也不對。其實,這是僅就人的習慣養(yǎng)成來談的。但《侍坐》里我們看到了,孔子是非常人性化的。只不過,他對學生要求高??鬃拥膶W生嗎,應該做大事,否則誰做大事呢?

        (學生笑,家長笑)

        師:好了,我們得轉(zhuǎn)入到我們今天的正題上來了。剛才我們說到孔子關于學習的話題,那么,我就想問大家一個問題,為什么要學習?

        生10:荀子講了,學不可以已。

        師:如果“已”了,又怎么樣呢?

        生11:學習一旦停止了,可能就出問題了。

        師:出什么問題?

        生11:成績要落后。

        師:還有呢?

        生11:做人就不好了。

        師:有這么嚴重?那大家的父母還有老師,都是參加工作的人,學習的時間肯定很少少,那做人就不好了?

        (全班笑)

        生11:那不是。老師你跟我們講過,孔子講過的,吾日三省吾身。你們肯定每天在“省自己。

        師:你說得太好了。你太了不起了。

        (是不是覺得我這樣夸獎學生太夸張了?其實不然。我們的學生基礎很差,適時夸獎是對的。更何況這個學生引發(fā)出了教學高潮。)

        師:看來,你所說的“省”,其實也是一種學習。那么為什么要每天省察自己呢?

        生:12如果不這樣做的話,人是要漸漸地變壞的。

        師:噢,是嗎?那么,我想問一問同學們,既然大家認為人是漸漸地變壞的,那么看來,人一生下來就是非常善良的了?

        生:(大部分齊)那當然。人一生下來本來就是善良的嘛。總不至于人一生下來就非常壞??!

        師:人一生下來就非常善良?真的嗎?想想!

        師:***,你的意見如何?

        生13:我覺得人一生下來是善良的。人后來變壞了,是有各種原因的,譬如說,交了壞朋友,看了壞書,人就會開始變壞。

        師:***,你有什么不同意見嗎?

        生14:我大體同意***(生13)的意見。

        師:很好。是不是所有同學都同意這樣的觀點的呢?

        (在我的理解中,語文課有時候一如相聲,需要抖包袱。特別是在學生對一些問題判斷得不是很準確時,更要用點心眼。語文教學上的術語就是啟發(fā)。但啟發(fā)要在適當時候,所謂不憤不悱,不啟不發(fā)。)

        生15:對呀!這樣的看法有什么不對的呢?人一生來,不可能就很壞吧?老師,這個問題我覺得沒有必要問的。

        (我這個班的學生,思想狀態(tài)比較舒展,課堂上隨意發(fā)言的情況屢有發(fā)生。但我從來沒有加以批評過。我覺得應該讓他們講話。)

        師:說得好,這里,我很想表揚一下大家。因為,大家的觀點與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是一致的。孟子就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這是孟子思想的另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知道他有著重要的民本思想。今天,我們還要了解他的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認為,圣賢之人,是因為他能堅持他的本我之心,不讓他心靈中的善的力量流失,因而這樣的人便是圣人。我們一般的人都會持這樣的觀點,人一生下來,赤條條地,充滿了善良與純真。但是,假如我認為人一生下來就是很壞的,是惡的,有誰不同意呢?

        生:(大多數(shù)議論紛紛)這怎么可能,人一生下來本來就是善的嘛。

        (部分家長開始用眼睛相互探討,有的則回過頭來悄悄地議論)

        師:你們可以認為是善的,為什么不允許我認為是惡的呢?剛才我們用了個詞,人是會變的,變壞了,是說人原來是善;我說有人變好了,不是說人本性是惡的嗎?

        生:(討論)應該說有一部分人壞,有一部分人好。

        師:我剛才說的也不是我的觀點,另一個儒家的代表人物,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荀子,他的學說,就是建立在人性本惡的前提之下的。這就是他為什么要強調(diào)后天學習的原因。他認為,正因為人性本惡,所以,人就要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去除掉惡的部分。我們不妨來看一看這篇文章的第二小節(jié)。

        師:我們一起來讀一下這段文字:青,取之于藍……

        生:(齊讀)……

        師:同學們有幾處讀音需要仔細辨正一下。好,下面跟著我讀一遍。

        師:(領讀課文,生跟讀)

        師:現(xiàn)在,我們再齊讀一遍。相信會比剛才讀得好。

        生:(齊讀)

        (我一直強調(diào)文言文的教學應該重于誦讀,有一次,我在課堂領學生讀書,我讀一句,學生讀一句。這種做法,在我小時候我的語文老師常常這樣做。我后來也經(jīng)常這樣做。我相信,教師的感情處理會在讀的過程中傳達給學生??墒?,就在那一次,聽我課的教師非常驚訝,他們說,哇,你是這樣教學生讀???有創(chuàng)新!我真的沒有想到,很多教師其實不這樣教學生讀書。我也很驚訝。)

        師:還有幾個字要注意一下,一是于字,這個字怎么解?

        生:可以解釋為“從”,還可以解釋為“比”。

        師:很好。我們這里不妨作一次小歸納。以前我們知道這個字解為:在,到,向,對?,F(xiàn)在,我們又接觸了它的新義。(在黑板右側(cè)板書于的幾個義項,并要求同學們也在書邊上將例句也寫上)

        師:還有,這里有一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有人認為,這個“參省”是“叁省”之誤。如果是這樣,我覺得也非常好,這說明荀子對孔子思想是有著繼承的。我們講過吾日三省吾身的話,今天老師為大家把這句話補全了。所謂三省吾身,主要是指: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好,同學們記下來。這些東西很管用的。做人用得著,作文也用得著。(在黑板右側(cè)寫下三省內(nèi)容,同學們在書邊上記下來。)

        師:本段中還有一些詞,需要大家能夠熟練把握,“就”、“中”、“以”、“為”、“而”、“有”,這些字是經(jīng)常用到的,要認真把握。另有一些詞,我們要明白他們的含意,如:“金”、“就”“槁暴”、“復”、“乎”。請同學們來談談這些字詞的具體意義。

        生:(討論回答,教師在這期間于行間巡視,解答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幫助同學們解決問題。)

        師:同學們的研究情況很好。特別是“乎”字,這里相當于“于”字。這一點,同學們也都提出來了。很好。這個字,在很多情況下與“于”有通解。以后我們還會碰到。現(xiàn)在,我們再將第一段誦讀一遍。

        生:(齊讀。因為在加深理解了的基礎上進行的誦讀,所以,朗讀效果非常好。有家長和孩子一起細聲朗讀。師、生、家長形成了良性互動。)

        師:現(xiàn)在我們明白了,荀子為什么強調(diào)學習嗎?

        生16:這一段里交代了,學習能改變?nèi)恕?/p>

        師:怎么樣改變?

        生17:像金就礪則利,木受繩則直那樣得到改變。

        師:這是一句比喻了,這用來說明人的話,表明了人原初的狀態(tài)其實與《三字經(jīng)》中的并不一樣?!度纸?jīng)》里怎么說的?

        生:(齊)人之初,性本善。

        師:現(xiàn)在看來,這句話大有考究。在荀子這里,就受到了挑戰(zhàn)。但我想問一句,孔子及孟子的觀點固然有錯,但荀子的說法是不是就對呢?人之初,真的性惡嗎?

        生18:(思考后舉手)老師,我覺得,人一生下來,其實是一張白紙,無所謂善,也無所謂惡。對人性來說,他一無所知。之所以善或惡,完全是后天決定了的。

        師:后天如何決定呢?

        生18:后天如何影響他,他就會往哪一個方向上走。這就使我想到,教育的意義就在于塑造人。父母將我們送到學校來,就是因為我們一開始一無所知,所以我們要來學習,使原本一張白紙的本性變得優(yōu)秀起來,從而接受人類的文明,并進而在這種文明的熏陶下成長起來。

        師:你說得太好了。我提議大家為***鼓掌。

        生、家長:(鼓掌)

        師:***同學的分析實在太精彩了,我覺得這樣的演講再經(jīng)過精心組織一番,完全可以參加國際大專辯論。我沒有想到我們的同學這么精彩。你們今天讓老師看到了你們的精彩紛呈的一面。

        人一生下來人的本性是善的還是惡的,或者說是無所謂善惡,我們課后還可以進行討論。但是,我認為,即使荀子人性本惡的觀點是錯的,他的“學不可以已”的觀點有沒有錯?

        生:(齊)這是不錯的。

        師:學習能改變一個人這一點是對是錯呢?

        生:(齊)也不錯??!

        師:是啊。什么樣的出發(fā)點不重要。撇開他的哲學、倫理思想基礎,他的這一論證仍然是極有價值的。我們今天學習的第二小節(jié),是在談學習的重要性,在談學習能夠讓人向好的方向發(fā)展。(板書:第二小節(jié)談學習的重要性)我們不妨再將這一小節(jié)重讀一遍。

        生:(齊讀課文)

        師:現(xiàn)在,我們是不是可以嘗試一下,將這兩段文字背誦一下。不會背的地方,到時候可以偷偷地看一看。

        生:(非常興奮,將書反扣桌面上,開始背書。家長們臉上露出微笑,欣喜地看著學生背書,部分家長也在嘗試背誦。課堂到結(jié)束階段再度出現(xiàn)一個小小的高潮。)

        師:我看我們的同學真的不簡單。深入地研究了這兩段文字,還又能初步地背誦下來??磥?,荀子的“學不可以已”這樣的看法,確實已經(jīng)為大家所接受了。

        剛才,我們通過研究,明白了學習的重要性,但是學習具體有什么作用以及應該如何學習,我們還沒有涉及。這是文章后一部分所要講述的內(nèi)容。課后請同學們認真預習。明天上課的時候,我檢查全文背誦,如何?

        生:(齊)好!

        師:下課!

        生:起立!

        師:同學們再見!

        生:姜老師再見!

        師:(向?qū)W生鞠躬,示意學生下課)

        教后感:

        我是一個喜歡講的人。我的表達欲望特別強。面對一篇篇課文,我很愿意將我所理解的獨到而入微的地方告訴我的學生。但我的這些我自認為具有獨到的見解,我卻不急于告訴學生,我要讓它們在高潮之時呈現(xiàn)出來,也就是說,我上課時,高潮感非常強。我覺得人在這種時候能夠更容易接受知識與觀點。而對我來說,我也更容易記住這些課堂細節(jié)。我教了十八年語文,很多我上的課,我到現(xiàn)在都還能記得。

        我的課堂,我一直認為如同一篇小說或者散文,像水一樣漫開,又像花兒一樣開放。在常態(tài)化之中,自有它的形態(tài)結(jié)構(gòu)與亮麗所在。當學生或者聽課的教師在經(jīng)過了我的一節(jié)課后,不經(jīng)意間,他們會發(fā)現(xiàn),剛才,他們確實置身于一道風景之中。譬如,《勸學》一文,我抓取了人性本惡這樣的思想來進行展開,巧設機關,引領學生帶著好奇與探究的心態(tài)進行學習,聽課者始終被一樣東西吸引著激發(fā)著。

        我的課可能經(jīng)不住評。我從某一個時間開始,也不再讓一些自以為是的評論者在立場上干擾了我的課堂設計。評是他人的事,上課是我和我的對話體之間的事。只要有生命意識、文本意識、課堂意義意識與課堂結(jié)構(gòu)意識,我就覺得我已經(jīng)完成了一節(jié)課的任務。上述幾種意識,可能只是我的杜撰,但未嘗不是我的創(chuàng)新。我一直相信,一堂課有一堂課的意義。我覺得有時候,我們一節(jié)課,不應該只講求信息量,更要注意解決問題,哪怕一個問題。我現(xiàn)在面對的學生,是基礎較差的學生,很多時候我只能將一個問題講得很細才成。我所教過的學生都認為,上我的課,最有感覺的是,他們被我調(diào)動起了情感。

        我的課也是從某一個時間開始再無法看出具體的段落痕跡的。這些都被我有意地掩埋了。我怎么能讓人覺得這一節(jié)課不是渾然一體而是分成了各個階段的呢?在我,可以目無全牛,意識到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但牛若非全牛,又豈能有生命?有人說,對時間的專注,意識到時間是被鐘表表面的圓形刻度劃分出來的,只能是心智有問題。那么一節(jié)課,被割成幾段,是不是同樣出了什么問題呢?

        4、《勸學》課堂實錄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采用“總—分—總”結(jié)構(gòu)形式。

        2、通過學習課文,了解新型生物技術對于花卉育種的意義。

        3、學習課文的親切而富有感情的語言。

        [重點難點]

        1、重點:思路清晰,布局嚴謹。

        2、難點:舉例說明。

        [教學時數(shù)]一教時

        一、導入

        讓學生交流自己見過的姹紫嫣紅的花兒,感受花的魅力。教師再用多媒體演示自然界中萬紫千紅的花,讓學生在欣賞花的世界中感受花的奧妙。

        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要求解決生字詞。

        花卉(huì) 華裔( yì) 枯萎( weǐ)

        貯運(zhù) 康乃馨(xīn) 凋零( diāo)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本文由一個開頭和三個部分構(gòu)成,主要說明什么是轉(zhuǎn)基因花及其優(yōu)良特性。

        開頭部分主要說明新型生物技術的獨特優(yōu)勢和什么是轉(zhuǎn)基因花。開頭之后的三個部分,主要說明轉(zhuǎn)基因花的優(yōu)良特性,色彩特別又特別新奇、特別長壽。在這一部分最后,作者以兩段總結(jié)全文。

        四、品味語言

        本文語言富有一定的感情,試舉例說明。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

        文題“送你一束轉(zhuǎn)基因花”充滿情意;文章從人們“常年相互贈送”花卉,“以表達自己的一份心意和美好的祝愿”起筆,反映了人們的一種美好的情感;“但是我們似乎曾經(jīng)還想過送點什么更特別的花”,作者極為體諒人們的心情,表明轉(zhuǎn)基因花是為順應人們的心情而研究獲得;文章又幾次提到人們的“夢想”及轉(zhuǎn)基因花使人們“美夢成真”,使讀者感覺到一種親切的情意??梢娢恼虏⒎前逯婵讛⒄f,而是自有一番情致在文中,使讀者感受到某種關愛和溫暖。

        五、探究

        (一)、文章最后說:“只需打一個電話給花卉公司,描繪一下心中想要的花卉圖像,工作人員就可以從轉(zhuǎn)基因花卉庫里找到你要的那種特別的花卉。”這句話顯示了轉(zhuǎn)基因花研究的什么優(yōu)越性?從文中可以看出,轉(zhuǎn)基因花研究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

        轉(zhuǎn)基因花研究的優(yōu)越性在于可以“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出具有特別形態(tài)、色彩、香味的鮮花,一切不再受制于自然,每時每刻都可以創(chuàng)新。轉(zhuǎn)基因花研究的基本原理是決定某種形狀的基因修飾并轉(zhuǎn)入到需要改良品質(zhì)的花卉中去,從而定向創(chuàng)造花卉新品種。

        (二)、改良花卉,可以從形態(tài)、色彩、香味、壽命等方面著手,想想看,為了適應人類的需要,還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

        學生討論交流,允許有獨特見解。

        明確:例如鮮花的季節(jié)適應性,鮮花的藥物功能等,這就需要發(fā)現(xiàn)并轉(zhuǎn)入相應的基因。

        六、小結(jié)

        本文指出了新型生物技術對于花卉育種的意義,說明了軒基因花的科學含義和優(yōu)良特性,展示了轉(zhuǎn)基因花在商機和美化世界方面的光明前景。

        七、布置作業(yè)

        1、《同步導學》

        2、科學家們預言,21世紀將是生物學世紀,請同學們以醫(yī)藥,環(huán)境整治和農(nóng)業(yè)為例,搜集材料,設想并描繪生物技術的應用前景。

        5、《勸學》課堂實錄


        這次開課我是沒有準備的,前一天晚上休息前接到學部電話說明天是家長開放日,要向家長開放一節(jié)課,請姜老師準備上一節(jié)課。

        只有在上課時,我的心才是寧靜而舒展的。只要到了講臺前,我的心便全在文本、學生那里了。當然,這一次開課還有另一種聽課對象:家長。這樣,三方與文本形成互動就有了難度。

        (文中另起一行的括號里的文字是我的自評,或者說是夫子自道地介紹自己的上課特點。)

        師:上課!

        生(1):起立!

        師:同學們好!

        生:(齊)姜老師好!

        (我所執(zhí)教的高一[5]班只是在上語文課時才將老師的姓齊聲喊出來,其他學科沒有這樣做。我這樣做的理由是,對教學過程而言,從來都是具體的老師在與一群有血有肉的具體的孩子進行生命的互動。所以,我安排學生每節(jié)課的師生互答禮儀要指向于具體的人。我還想說明一句的是,我的這種做法是我在張家港高級中學教教書時受語文特級教師高萬祥的影響而形成的。我覺得這一個簡單的組織教學的過程中確實可以見出一個教師對學生的人文情懷,這說明了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你的眼中有學生。學生在這個時候,都是具體的人,而不是一個抽象的個體。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請記?。簺]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蓖瑯?,永遠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教師。)

        師:(鞠躬)請坐下。[對家長微笑頷首]

        師:同學們,本單元的學習進行到這里的時候,我們可以對諸子百家的時代進行一次歸納了。我們學習了儒家代表人物……

        生:(齊)孔子、孟子的文章。

        師:不錯,我們說過的,這兩個代表人物,和他們相關的著作是……

        (我是一個非常講究課堂用語準確到位的老師,下面要提到的兩本書,并不是兩位代表人物親自撰寫的,所以,我用了“相關”這樣的字眼,這樣會使學生明白治學需嚴謹,而不致今后再說出孔子和孟子的文章)

        生:(齊)《論語》和《孟子》。

        師:對,這兩本書,我們說過,這兩本書,風格是很不相同的,從閱讀方法上也可以判斷得出來。我們曾談過,這兩本書,應該……

        生:(齊)冷讀《論語》,熱讀《孟子》。

        師:很好。我們接觸的諸子人物還有……

        生1:道家的莊子。

        師:不錯。那時候,儒與道,可以說是諸子中最具代表性的學派。道家的代表人物分別是老子與莊子。儒家的情況其實比較復雜,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儒家體系,譬如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在孟子則提出了……

        生2:仁政。

        師:對,孟子發(fā)展了仁的學說。這兩個老祖宗都以天下為念。孔子不用說了,他怎么說?他主張……

        生:(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師:還有……

        生:(齊)以天下為己任。知其不可而為之。

        師:很好。我們學習《寡人之于國也》時,充分了解了孟子關于國家的學說和民本的思想??梢哉f,儒家情懷之所以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一種理想,統(tǒng)治階級之所以能利用儒家思想作為維護政權的工具,主要是依據(jù)了這樣的思想基礎,從而引發(fā)了一代代的知識分子甘愿放棄個人的思想而以天下為念。

        (這里本想引發(fā)大家思考中國知識分子為什么很少具有個性是因為儒家那里的學而優(yōu)則仕的觀點影響,但考慮到學習內(nèi)容,我把話岔開了。)

        師:今天,我們學習《荀子》里的文章,我們看一看,這位戰(zhàn)國最后一個大儒,又有著怎樣的思想。

        師:先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在孔子那里,他是如何認識天與命運的?

        生3: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師:不錯。在孔子那里,天是一個不可挑戰(zhàn)的神圣的東西。而現(xiàn)在到了荀子這里,天的概念與內(nèi)涵都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首先,天,是指自然。荀子說,人定勝天。又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板書這八個字,并請同學作解釋。)

        師:我請***來解釋一下這八個字的意義。

        生4、5、6:(三人合作翻譯出來)自然的變化有它自己固有的規(guī)律,不因為此時是賢明的堯當家就存在,也不會因為此時是暴虐的桀主政就不存在。

        師:翻譯得太好了。

        師:看來,荀子與孔子倒有點意見相左了??墒?,同學們,荀子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啊??梢姡覈寮业乃枷氩皇且粚硬蛔兊?,而是一直在演繹著變化著。現(xiàn)在,我們簡單地將儒家在不同時期的幾個代表人物分別作一些介紹,請同學們用心記下來。孔子、孟子之后有荀子。漢代是董仲舒,再接著,唐代是韓愈。董仲舒與秦始皇有點相似,賦予了儒家以集權的色彩,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了學術壟斷。韓愈這個人不錯,文起八代之衰,抗顏而為人師,恢復古道,主張學習六藝經(jīng)傳。再后來,儒家的發(fā)展情況就更其復雜了,它有了理學的成份,南宋的代表人物朱熹,他將儒家經(jīng)典著作統(tǒng)統(tǒng)作了一次注解,也就是集傳。(邊說邊板書上述大儒的名字在黑板的右側(cè)。)我們說過,傳是什么意思的?

        生:(齊)解釋經(jīng)書的著作。

        師:我們今天研究《荀子勸學》。首先,我想問,“勸學”之“學”是什么意思?

        生:(齊)學習。

        師:學習什么?是不是像我們今天一樣學習數(shù)理化啊語數(shù)外啊什么的?

        生:(齊笑)不是的。(家長們也在笑)

        師:那學習什么呢?我們只有了解到學習的內(nèi)容才能最終確定荀子他老人家為什么要勸勉大家學習的。

        生7、8:(思考討論)剛才老師講到的六藝。

        師:不錯。六藝。但這個六藝除了六本典籍之外,還有一解,也是學習的內(nèi)容,那就是禮、樂、射、御、書、數(shù)??鬃邮呛苤v求這些東西的。他覺得這些做人方面的內(nèi)容尤其需要學習,他甚至割不正不食。也就是肉沒切成方方正正 的,他老人家都不吃了。

        生9:孔子對學生要求太嚴格了。

        師:你這話既對也不對。其實,這是僅就人的習慣養(yǎng)成來談的。但《侍坐》里我們看到了,孔子是非常人性化的。只不過,他對學生要求高??鬃拥膶W生嗎,應該做大事,否則誰做大事呢?

        (學生笑,家長笑)

        師:好了,我們得轉(zhuǎn)入到我們今天的正題上來了。剛才我們說到孔子關于學習的話題,那么,我就想問大家一個問題,為什么要學習?

        生10:荀子講了,學不可以已。

        師:如果“已”了,又怎么樣呢?

        生11:學習一旦停止了,可能就出問題了。

        師:出什么問題?

        生11:成績要落后。

        師:還有呢?

        生11:做人就不好了。

        師:有這么嚴重?那大家的父母還有老師,都是參加工作的人,學習的時間肯定很少很少,那做人就不好了?

        (全班笑)

        生11:那不是。老師你跟我們講過,孔子講過的,吾日三省吾身。你們肯定每天在“省”自己。

        師:你說得太好了。你太了不起了。

        (是不是覺得我這樣夸獎學生太夸張了?其實不然。我們的學生基礎很差,適時夸獎是對的。更何況這個學生引發(fā)出了教學高潮。)

        師:看來,你所說的“省”,其實也是一種學習。那么為什么要每天省察自己呢?

        生:12如果不這樣做的話,人是要漸漸地變壞的。

        師:噢,是嗎?那么,我想問一問同學們,既然大家認為人是漸漸地變壞的,那么看來,人一生下來就是非常善良的了?

        生:(大部分齊)那當然。人一生下來本來就是善良的嘛??偛恢劣谌艘簧聛砭头浅陌。?

        師:人一生下來就非常善良?真的嗎?想想!

        師:***,你的意見如何?

        生13:我覺得人一生下來是善良的。人后來變壞了,是有各種原因的,譬如說,交了壞朋友,看了壞書,人就會開始變壞。

        師:***,你有什么不同意見嗎?

        生14:我大體同意***(生13)的意見。

        師:很好。是不是所有同學都同意這樣的觀點的呢?

        (在我的理解中,語文課有時候一如相聲,需要抖包袱。特別是在學生對一些問題判斷得不是很準確時,更要用點心眼。語文教學上的術語就是啟發(fā)。但啟發(fā)要在適當時候,所謂不憤不悱,不啟不發(fā)。)

        生15:對呀!這樣的看法有什么不對的呢?人一生來,不可能就很壞吧?老師,這個問題我覺得沒有必要問的。

        (我這個班的學生,思想狀態(tài)比較舒展,課堂上隨意發(fā)言的情況屢有發(fā)生。但我從來沒有加以批評過。我覺得應該讓他們講話。)

        師:說得好,這里,我很想表揚一下大家。因為,大家的觀點與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是一致的。孟子就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這是孟子思想的另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知道他有著重要的民本思想。今天,我們還要了解他的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認為,圣賢之人,是因為他能堅持他的本我之心,不讓他心靈中的善的力量流失,因而這樣的人便是圣人。我們一般的人都會持這樣的觀點,人一生下來,赤條條地,充滿了善良與純真。但是,假如我認為人一生下來就是很壞的,是惡的,有誰不同意呢?

        生:(大多數(shù)議論紛紛)這怎么可能,人一生下來本來就是善的嘛。

        (部分家長開始用眼睛相互探討,有的則回過頭來悄悄地議論)

        師:你們可以認為是善的,為什么不允許我認為是惡的呢?剛才我們用了個詞,人是會變的,變壞了,是說人原來是善;我說有人變好了,不是說人本性是惡的嗎?

        生:(討論)應該說有一部分人壞,有一部分人好。

        師:我剛才說的也不是我的觀點,另一個儒家的代表人物,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荀子,他的學說,就是建立在人性本惡的前提之下的。這就是他為什么要強調(diào)后天學習的原因。他認為,正因為人性本惡,所以,人就要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去除掉惡的部分。我們不妨來看一看這篇文章的第二小節(jié)。

        師:我們一起來讀一下這段文字:青,取之于藍……

        生:(齊讀)……

        師:同學們有幾處讀音需要仔細辨正一下。好,下面跟著我讀一遍。

        師:(領讀課文,生跟讀)

        師:現(xiàn)在,我們再齊讀一遍。相信會比剛才讀得好。

        生:(齊讀)

        (我一直強調(diào)文言文的教學應該重于誦讀,有一次,我在課堂領學生讀書,我讀一句,學生讀一句。這種做法,在我小時候我的語文老師常常這樣做。我后來也經(jīng)常這樣做。我相信,教師的感情處理會在讀的過程中傳達給學生??墒?,就在那一次,聽我課的教師非常驚訝,他們說,哇,你是這樣教學生讀???有創(chuàng)新!我真的沒有想到,很多教師其實不這樣教學生讀書。我也很驚訝。)

        師:還有幾個字要注意一下,一是于字,這個字怎么解?

        生:可以解釋為“從”,還可以解釋為“比”。

        師:很好。我們這里不妨作一次小歸納。以前我們知道這個字解為:在,到,向,對?,F(xiàn)在,我們又接觸了它的新義。(在黑板右側(cè)板書于的幾個義項,并要求同學們也在書邊上將例句也寫上)

        師:還有,這里有一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有人認為,這個“參省”是“叁省”之誤。如果是這樣,我覺得也非常好,這說明荀子對孔子思想是有著繼承的。我們講過吾日三省吾身的話,今天老師為大家把這句話補全了。所謂三省吾身,主要是指: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好,同學們記下來。這些東西很管用的。做人用得著,作文也用得著。(在黑板右側(cè)寫下三省內(nèi)容,同學們在書邊上記下來。)

        師:本段中還有一些詞,需要大家能夠熟練把握,“就”、“中”、“以”、“為”、“而”、“有”,這些字是經(jīng)常用到的,要認真把握。另有一些詞,我們要明白他們的含意,如:“金”、“就”“槁暴”、“復”、“乎”。請同學們來談談這些字詞的具體意義。

        生:(討論回答,教師在這期間于行間巡視,解答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幫助同學們解決問題。)

        師:同學們的研究情況很好。特別是“乎”字,這里相當于“于”字。這一點,同學們也都提出來了。很好。這個字,在很多情況下與“于”有通解。以后我們還會碰到?,F(xiàn)在,我們再將第一段誦讀一遍。

        生:(齊讀。因為在加深理解了的基礎上進行的誦讀,所以,朗讀效果非常好。有家長和孩子一起細聲朗讀。師、生、家長形成了良性互動。)

        師:現(xiàn)在我們明白了,荀子為什么強調(diào)學習嗎?

        生16:這一段里交代了,學習能改變?nèi)恕?

        師:怎么樣改變?

        生17:像金就礪則利,木受繩則直那樣得到改變。

        師:這是一句比喻了,這用來說明人的話,表明了人原初的狀態(tài)其實與《三字經(jīng)》中的并不一樣。《三字經(jīng)》里怎么說的?

        生:(齊)人之初,性本善。

        師:現(xiàn)在看來,這句話大有考究。在荀子這里,就受到了挑戰(zhàn)。但我想問一句,孔子及孟子的觀點固然有錯,但荀子的說法是不是就對呢?人之初,真的性惡嗎?

        生18:(思考后舉手)老師,我覺得,人一生下來,其實是一張白紙,無所謂善,也無所謂惡。對人性來說,他一無所知。之所以善或惡,完全是后天決定了的。

        師:后天如何決定呢?

        生18:后天如何影響他,他就會往哪一個方向上走。這就使我想到,教育的意義就在于塑造人。父母將我們送到學校來,就是因為我們一開始一無所知,所以我們要來學習,使原本一張白紙的本性變得優(yōu)秀起來,從而接受人類的文明,并進而在這種文明的熏陶下成長起來。

        師:你說得太好了。我提議大家為***鼓掌。

        生、家長:(鼓掌)

        師:***同學的分析實在太精彩了,我覺得這樣的演講再經(jīng)過精心組織一番,完全可以參加國際大專辯論。我沒有想到我們的同學這么精彩。你們今天讓老師看到了你們的精彩紛呈的一面。

        人一生下來人的本性是善的還是惡的,或者說是無所謂善惡,我們課后還可以進行討論。但是,我認為,即使荀子人性本惡的觀點是錯的,他的“學不可以已”的觀點有沒有錯?

        生:(齊)這是不錯的。

        師:學習能改變一個人這一點是對是錯呢?

        生:(齊)也不錯啊!

        師:是啊。什么樣的出發(fā)點不重要。撇開他的哲學、倫理思想基礎,他的這一論證仍然是極有價值的。我們今天學習的第二小節(jié),是在談學習的重要性,在談學習能夠讓人向好的方向發(fā)展。(板書:第二小節(jié) 談學習的重要性)我們不妨再將這一小節(jié)重讀一遍。

        生:(齊讀課文)

        師:現(xiàn)在,我們是不是可以嘗試一下,將這兩段文字背誦一下。不會背的地方,到時候可以偷偷地看一看。

        生:(非常興奮,將書反扣桌面上,開始背書。家長們臉上露出微笑,欣喜地看著學生背書,部分家長也在嘗試背誦。課堂到結(jié)束階段再度出現(xiàn)一個小小的高潮。)

        師:我看我們的同學真的不簡單。深入地研究了這兩段文字,還又能初步地背誦下來??磥?,荀子的“學不可以已”這樣的看法,確實已經(jīng)為大家所接受了。

        剛才,我們通過研究,明白了學習的重要性,但是學習具體有什么作用以及應該如何學習,我們還沒有涉及。這是文章后一部分所要講述的內(nèi)容。課后請同學們認真預習。明天上課的時候,我檢查全文背誦,如何?

        生:(齊)好!

        師:下課!

        生:起立!

        師:同學們再見!

        生:姜老師再見!

        師:(向?qū)W生鞠躬,示意學生下課)

        教后感:

        我是一個喜歡講的人。我的表達欲望特別強。面對一篇篇課文,我很愿意將我所理解的獨到而入微的地方告訴我的學生。但我的這些我自認為具有獨到的見解,我卻不急于告訴學生,我要讓它們在高潮之時呈現(xiàn)出來,也就是說,我上課時,高潮感非常強。我覺得人在這種時候能夠更容易接受知識與觀點。而對我來說,我也更容易記住這些課堂細節(jié)。我教了十八年語文,很多我上的課,我到現(xiàn)在都還能記得。

        我的課堂,我一直認為如同一篇小說或者散文,像水一樣漫開,又像花兒一樣開放。在常態(tài)化之中,自有它的形態(tài)結(jié)構(gòu)與亮麗所在。當學生或者聽課的教師在經(jīng)過了我的一節(jié)課后,不經(jīng)意間,他們會發(fā)現(xiàn),剛才,他們確實置身于一道風景之中。譬如,《勸學》一文,我抓取了人性本惡這樣的思想來進行展開,巧設機關,引領學生帶著好奇與探究的心態(tài)進行學習,聽課者始終被一樣東西吸引著激發(fā)著。

        我的課可能經(jīng)不住評。我從某一個時間開始,也不再讓一些自以為是的評論者在立場上干擾了我的課堂設計。評是他人的事,上課是我和我的對話體之間的事。只要有生命意識、文本意識、課堂意義意識與課堂結(jié)構(gòu)意識,我就覺得我已經(jīng)完成了一節(jié)課的任務。上述幾種意識,可能只是我的杜撰,但未嘗不是我的創(chuàng)新。我一直相信,一堂課有一堂課的意義。我覺得有時候,我們一節(jié)課,不應該只講求信息量,更要注意解決問題,哪怕一個問題。我現(xiàn)在面對的學生,是基礎較差的學生,很多時候我只能將一個問題講得很細才成。我所教過的學生都認為,上我的課,最有感覺的是,他們被我調(diào)動起了情感。

        我的課也是從某一個時間開始再無法看出具體的段落痕跡的。這些都被我有意地掩埋了。我怎么能讓人覺得這一節(jié)課不是渾然一體而是分成了各個階段的呢?在我,可以目無全牛,意識到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但牛若非全牛,又豈能有生命?有人說,對時間的專注,意識到時間是被鐘表表面的圓形刻度劃分出來的,只能是心智有問題。那么一節(jié)課,被割成幾段,是不是同樣出了什么問題呢?

        6、《勸學》課堂實錄

        [說明]:

        我的好友魏智淵先生幾度催我寫一篇課堂實錄,我都沒有時間?,F(xiàn)在綠色課堂開通了,我想,得寫上一篇了。

        這次開課我是沒有準備的,前一天晚上休息前接到學部電話說明天是家長開放日,要向家長開放一節(jié)課,請姜老師準備上一節(jié)課。

        只有在上課時,我的心才是寧靜而舒展的。只要到了講臺前,我的心便全在文本、學生那里了。當然,這一次開課還有另一種聽課對象:家長。這樣,三方與文本形成互動就有了難度。

        (文中另起一行的括號里的文字是我的自評,或者說是夫子自道地介紹自己的上課特點。)

        師:上課!

        生(1):起立!

        師:同學們好!

        生:(齊)姜老師好!

        (我所執(zhí)教的高一[5]班只是在上語文課時才將老師的姓齊聲喊出來,其他學科沒有這樣做。我這樣做的理由是,對教學過程而言,從來都是具體的老師在與一群有血有肉的具體的孩子進行生命的互動。所以,我安排學生每節(jié)課的師生互答禮儀要指向于具體的人。我還想說明一句的是,我的這種做法是我在張家港高級中學教教書時受語文特級教師高萬祥的影響而形成的。我覺得這一個簡單的組織教學的過程中確實可以見出一個教師對學生的人文情懷,這說明了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你的眼中有學生。學生在這個時候,都是具體的人,而不是一個抽象的個體。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請記?。簺]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同樣,永遠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教師。)

        師:(鞠躬)請坐下。[對家長微笑頷首]

        師:同學們,本單元的學習進行到這里的時候,我們可以對諸子百家的時代進行一次歸納了。我們學習了儒家代表人物……

        生:(齊)孔子、孟子的文章。

        師:不錯,我們說過的,這兩個代表人物,和他們相關的著作是……

        (我是一個非常講究課堂用語準確到位的老師,下面要提到的兩本書,并不是兩位代表人物親自撰寫的,所以,我用了“相關”這樣的字眼,這樣會使學生明白治學需嚴謹,而不致今后再說出孔子和孟子的文章)

        生:(齊)《論語》和《孟子》。

        師:對,這兩本書,我們說過,這兩本書,風格是很不相同的,從閱讀方法上也可以判斷得出來。我們曾談過,這兩本書,應該……

        生:(齊)冷讀《論語》,熱讀《孟子》。

        師:很好。我們接觸的諸子人物還有……

        生1:道家的莊子。

        師:不錯。那時候,儒與道,可以說是諸子中最具代表性的學派。道家的代表人物分別是老子與莊子。儒家的情況其實比較復雜,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儒家體系,譬如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在孟子則提出了……

        生2:仁政。

        師:對,孟子發(fā)展了仁的學說。這兩個老祖宗都以天下為念。孔子不用說了,他怎么說?他主張……

        生:(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師:還有……

        生:(齊)以天下為己任。知其不可而為之。

        師:很好。我們學習《寡人之于國也》時,充分了解了孟子關于國家的學說和民本的思想。可以說,儒家情懷之所以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一種理想,統(tǒng)治階級之所以能利用儒家思想作為維護政權的工具,主要是依據(jù)了這樣的思想基礎,從而引發(fā)了一代代的知識分子甘愿放棄個人的思想而以天下為念。

        (這里本想引發(fā)大家思考中國知識分子為什么很少具有個性是因為儒家那里的學而優(yōu)則仕的觀點影響,但考慮到學習內(nèi)容,我把話岔開了。)

        師:今天,我們學習《荀子》里的文章,我們看一看,這位戰(zhàn)國最后一個大儒,又有著怎樣的思想。

        師:先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在孔子那里,他是如何認識天與命運的?

        生3: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師:不錯。在孔子那里,天是一個不可挑戰(zhàn)的神圣的東西。而現(xiàn)在到了荀子這里,天的概念與內(nèi)涵都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首先,天,是指自然。荀子說,人定勝天。又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板書這八個字,并請同學作解釋。)

        師:我請***來解釋一下這八個字的意義。

        生4、5、6:(三人合作翻譯出來)自然的變化有它自己固有的規(guī)律,不因為此時是賢明的堯當家就存在,也不會因為此時是暴虐的桀主政就不存在。

        師:翻譯得太好了。

        師:看來,荀子與孔子倒有點意見相左了??墒?,同學們,荀子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啊??梢?,我國儒家的思想不是一層不變的,而是一直在演繹著變化著。現(xiàn)在,我們簡單地將儒家在不同時期的幾個代表人物分別作一些介紹,請同學們用心記下來??鬃?、孟子之后有荀子。漢代是董仲舒,再接著,唐代是韓愈。董仲舒與秦始皇有點相似,賦予了儒家以集權的色彩,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了學術壟斷。韓愈這個人不錯,文起八代之衰,抗顏而為人師,恢復古道,主張學習六藝經(jīng)傳。再后來,儒家的發(fā)展情況就更其復雜了,它有了理學的成份,南宋的代表人物朱熹,他將儒家經(jīng)典著作統(tǒng)統(tǒng)作了一次注解,也就是集傳。(邊說邊板書上述大儒的名字在黑板的右側(cè)。)我們說過,傳是什么意思的?

        生:(齊)解釋經(jīng)書的著作。

        師:我們今天研究《荀子•勸學》。首先,我想問,“勸學”之“學”是什么意思?

        生:(齊)學習。

        師:學習什么?是不是像我們今天一樣學習數(shù)理化啊語數(shù)外啊什么的?

        生:(齊笑)不是的。(家長們也在笑)

        師:那學習什么呢?我們只有了解到學習的內(nèi)容才能最終確定荀子他老人家為什么要勸勉大家學習的。

        生7、8:(思考討論)剛才老師講到的六藝。

        師:不錯。六藝。但這個六藝除了六本典籍之外,還有一解,也是學習的內(nèi)容,那就是禮、樂、射、御、書、數(shù)??鬃邮呛苤v求這些東西的。他覺得這些做人方面的內(nèi)容尤其需要學習,他甚至割不正不食。也就是肉沒切成方方正正 的,他老人家都不吃了。

        生9:孔子對學生要求太嚴格了。

        師:你這話既對也不對。其實,這是僅就人的習慣養(yǎng)成來談的。但《侍坐》里我們看到了,孔子是非常人性化的。只不過,他對學生要求高??鬃拥膶W生嗎,應該做大事,否則誰做大事呢?

        (學生笑,家長笑)

        師:好了,我們得轉(zhuǎn)入到我們今天的正題上來了。剛才我們說到孔子關于學習的話題,那么,我就想問大家一個問題,為什么要學習?

        生10:荀子講了,學不可以已。

        師:如果“已”了,又怎么樣呢?

        生11:學習一旦停止了,可能就出問題了。

        師:出什么問題?

        生11:成績要落后。

        師:還有呢?

        生11:做人就不好了。

        師:有這么嚴重?那大家的父母還有老師,都是參加工作的人,學習的時間肯定很少很少,那做人就不好了?

        (全班笑)

        生11:那不是。老師你跟我們講過,孔子講過的,吾日三省吾身。你們肯定每天在“省”自己。

        師:你說得太好了。你太了不起了。

        (是不是覺得我這樣夸獎學生太夸張了?其實不然。我們的學生基礎很差,適時夸獎是對的。更何況這個學生引發(fā)出了教學高潮。)

        師:看來,你所說的“省”,其實也是一種學習。那么為什么要每天省察自己呢?

        生:12如果不這樣做的話,人是要漸漸地變壞的。

        師:噢,是嗎?那么,我想問一問同學們,既然大家認為人是漸漸地變壞的,那么看來,人一生下來就是非常善良的了?

        生:(大部分齊)那當然。人一生下來本來就是善良的嘛。總不至于人一生下來就非常壞?。?/p>

        師:人一生下來就非常善良?真的嗎?想想!

        師:***,你的意見如何?

        生13:我覺得人一生下來是善良的。人后來變壞了,是有各種原因的,譬如說,交了壞朋友,看了壞書,人就會開始變壞。

        師:***,你有什么不同意見嗎?

        生14:我大體同意***(生13)的意見。

        師:很好。是不是所有同學都同意這樣的觀點的呢?

        (在我的理解中,語文課有時候一如相聲,需要抖包袱。特別是在學生對一些問題判斷得不是很準確時,更要用點心眼。語文教學上的術語就是啟發(fā)。但啟發(fā)要在適當時候,所謂不憤不悱,不啟不發(fā)。)

        生15:對呀!這樣的看法有什么不對的呢?人一生來,不可能就很壞吧?老師,這個問題我覺得沒有必要問的。

        (我這個班的學生,思想狀態(tài)比較舒展,課堂上隨意發(fā)言的情況屢有發(fā)生。但我從來沒有加以批評過。我覺得應該讓他們講話。)

        師:說得好,這里,我很想表揚一下大家。因為,大家的觀點與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是一致的。孟子就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這是孟子思想的另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知道他有著重要的民本思想。今天,我們還要了解他的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認為,圣賢之人,是因為他能堅持他的本我之心,不讓他心靈中的善的力量流失,因而這樣的人便是圣人。我們一般的人都會持這樣的觀點,人一生下來,赤條條地,充滿了善良與純真。但是,假如我認為人一生下來就是很壞的,是惡的,有誰不同意呢?

        生:(大多數(shù)議論紛紛)這怎么可能,人一生下來本來就是善的嘛。

        (部分家長開始用眼睛相互探討,有的則回過頭來悄悄地議論)

        師:你們可以認為是善的,為什么不允許我認為是惡的呢?剛才我們用了個詞,人是會變的,變壞了,是說人原來是善;我說有人變好了,不是說人本性是惡的嗎?

        生:(討論)應該說有一部分人壞,有一部分人好。

        師:我剛才說的也不是我的觀點,另一個儒家的代表人物,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荀子,他的學說,就是建立在人性本惡的前提之下的。這就是他為什么要強調(diào)后天學習的原因。他認為,正因為人性本惡,所以,人就要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去除掉惡的部分。我們不妨來看一看這篇文章的第二小節(jié)。

        師:我們一起來讀一下這段文字:青,取之于藍……

        生:(齊讀)……

        師:同學們有幾處讀音需要仔細辨正一下。好,下面跟著我讀一遍。

        師:(領讀課文,生跟讀)

        師:現(xiàn)在,我們再齊讀一遍。相信會比剛才讀得好。

        生:(齊讀)

        (我一直強調(diào)文言文的教學應該重于誦讀,有一次,我在課堂領學生讀書,我讀一句,學生讀一句。這種做法,在我小時候我的語文老師常常這樣做。我后來也經(jīng)常這樣做。我相信,教師的感情處理會在讀的過程中傳達給學生。可是,就在那一次,聽我課的教師非常驚訝,他們說,哇,你是這樣教學生讀?。坑袆?chuàng)新!我真的沒有想到,很多教師其實不這樣教學生讀書。我也很驚訝。)

        師:還有幾個字要注意一下,一是于字,這個字怎么解?

        生:可以解釋為“從”,還可以解釋為“比”。

        師:很好。我們這里不妨作一次小歸納。以前我們知道這個字解為:在,到,向,對?,F(xiàn)在,我們又接觸了它的新義。(在黑板右側(cè)板書于的幾個義項,并要求同學們也在書邊上將例句也寫上)

        師:還有,這里有一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有人認為,這個“參省”是“叁省”之誤。如果是這樣,我覺得也非常好,這說明荀子對孔子思想是有著繼承的。我們講過吾日三省吾身的話,今天老師為大家把這句話補全了。所謂三省吾身,主要是指: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好,同學們記下來。這些東西很管用的。做人用得著,作文也用得著。(在黑板右側(cè)寫下三省內(nèi)容,同學們在書邊上記下來。)

        師:本段中還有一些詞,需要大家能夠熟練把握,“就”、“中”、“以”、“為”、“而”、“有”,這些字是經(jīng)常用到的,要認真把握。另有一些詞,我們要明白他們的含意,如:“金”、“就”“槁暴”、“復”、“乎”。請同學們來談談這些字詞的具體意義。

        生:(討論回答,教師在這期間于行間巡視,解答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幫助同學們解決問題。)

        師:同學們的研究情況很好。特別是“乎”字,這里相當于“于”字。這一點,同學們也都提出來了。很好。這個字,在很多情況下與“于”有通解。以后我們還會碰到?,F(xiàn)在,我們再將第一段誦讀一遍。

        生:(齊讀。因為在加深理解了的基礎上進行的誦讀,所以,朗讀效果非常好。有家長和孩子一起細聲朗讀。師、生、家長形成了良性互動。)

        師:現(xiàn)在我們明白了,荀子為什么強調(diào)學習嗎?

        生16:這一段里交代了,學習能改變?nèi)恕?/p>

        師:怎么樣改變?

        生17:像金就礪則利,木受繩則直那樣得到改變。

        師:這是一句比喻了,這用來說明人的話,表明了人原初的狀態(tài)其實與《三字經(jīng)》中的并不一樣?!度纸?jīng)》里怎么說的?

        生:(齊)人之初,性本善。

        師:現(xiàn)在看來,這句話大有考究。在荀子這里,就受到了挑戰(zhàn)。但我想問一句,孔子及孟子的觀點固然有錯,但荀子的說法是不是就對呢?人之初,真的性惡嗎?

        生18:(思考后舉手)老師,我覺得,人一生下來,其實是一張白紙,無所謂善,也無所謂惡。對人性來說,他一無所知。之所以善或惡,完全是后天決定了的。

        師:后天如何決定呢?

        生18:后天如何影響他,他就會往哪一個方向上走。這就使我想到,教育的意義就在于塑造人。父母將我們送到學校來,就是因為我們一開始一無所知,所以我們要來學習,使原本一張白紙的本性變得優(yōu)秀起來,從而接受人類的文明,并進而在這種文明的熏陶下成長起來。

        師:你說得太好了。我提議大家為***鼓掌。

        生、家長:(鼓掌)

        師:***同學的分析實在太精彩了,我覺得這樣的演講再經(jīng)過精心組織一番,完全可以參加國際大專辯論。我沒有想到我們的同學這么精彩。你們今天讓老師看到了你們的精彩紛呈的一面。

        人一生下來人的本性是善的還是惡的,或者說是無所謂善惡,我們課后還可以進行討論。但是,我認為,即使荀子人性本惡的觀點是錯的,他的“學不可以已”的觀點有沒有錯?

        生:(齊)這是不錯的。

        師:學習能改變一個人這一點是對是錯呢?

        生:(齊)也不錯??!

        師:是啊。什么樣的出發(fā)點不重要。撇開他的哲學、倫理思想基礎,他的這一論證仍然是極有價值的。我們今天學習的第二小節(jié),是在談學習的重要性,在談學習能夠讓人向好的方向發(fā)展。(板書:第二小節(jié) 談學習的重要性)我們不妨再將這一小節(jié)重讀一遍。

        生:(齊讀課文)

        師:現(xiàn)在,我們是不是可以嘗試一下,將這兩段文字背誦一下。不會背的地方,到時候可以偷偷地看一看。

        生:(非常興奮,將書反扣桌面上,開始背書。家長們臉上露出微笑,欣喜地看著學生背書,部分家長也在嘗試背誦。課堂到結(jié)束階段再度出現(xiàn)一個小小的高潮。)

        師:我看我們的同學真的不簡單。深入地研究了這兩段文字,還又能初步地背誦下來。看來,荀子的“學不可以已”這樣的看法,確實已經(jīng)為大家所接受了。

        剛才,我們通過研究,明白了學習的重要性,但是學習具體有什么作用以及應該如何學習,我們還沒有涉及。這是文章后一部分所要講述的內(nèi)容。課后請同學們認真預習。明天上課的時候,我檢查全文背誦,如何?

        生:(齊)好!

        師:下課!

        生:起立!

        師:同學們再見!

        生:姜老師再見!

        師:(向?qū)W生鞠躬,示意學生下課)

        教后感:

        我是一個喜歡講的人。我的表達欲望特別強。面對一篇篇課文,我很愿意將我所理解的獨到而入微的地方告訴我的學生。但我的這些我自認為具有獨到的見解,我卻不急于告訴學生,我要讓它們在高潮之時呈現(xiàn)出來,也就是說,我上課時,高潮感非常強。我覺得人在這種時候能夠更容易接受知識與觀點。而對我來說,我也更容易記住這些課堂細節(jié)。我教了十八年語文,很多我上的課,我到現(xiàn)在都還能記得。

        我的課堂,我一直認為如同一篇小說或者散文,像水一樣漫開,又像花兒一樣開放。在常態(tài)化之中,自有它的形態(tài)結(jié)構(gòu)與亮麗所在。當學生或者聽課的教師在經(jīng)過了我的一節(jié)課后,不經(jīng)意間,他們會發(fā)現(xiàn),剛才,他們確實置身于一道風景之中。譬如,《勸學》一文,我抓取了人性本惡這樣的思想來進行展開,巧設機關,引領學生帶著好奇與探究的心態(tài)進行學習,聽課者始終被一樣東西吸引著激發(fā)著。

        我的課可能經(jīng)不住評。我從某一個時間開始,也不再讓一些自以為是的評論者在立場上干擾了我的課堂設計。評是他人的事,上課是我和我的對話體之間的事。只要有生命意識、文本意識、課堂意義意識與課堂結(jié)構(gòu)意識,我就覺得我已經(jīng)完成了一節(jié)課的任務。上述幾種意識,可能只是我的杜撰,但未嘗不是我的創(chuàng)新。我一直相信,一堂課有一堂課的意義。我覺得有時候,我們一節(jié)課,不應該只講求信息量,更要注意解決問題,哪怕一個問題。我現(xiàn)在面對的學生,是基礎較差的學生,很多時候我只能將一個問題講得很細才成。我所教過的學生都認為,上我的課,最有感覺的是,他們被我調(diào)動起了情感。

        我的課也是從某一個時間開始再無法看出具體的段落痕跡的。這些都被我有意地掩埋了。我怎么能讓人覺得這一節(jié)課不是渾然一體而是分成了各個階段的呢?在我,可以目無全牛,意識到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但牛若非全牛,又豈能有生命?有人說,對時間的專注,意識到時間是被鐘表表面的圓形刻度劃分出來的,只能是心智有問題。那么一節(jié)課,被割成幾段,是不是同樣出了什么問題呢?

        7、《勸學》課堂實錄

        我的好友魏智淵先生幾度催我寫一篇課堂實錄,我都沒有時間。現(xiàn)在綠色課堂開通了,我想,得寫上一篇了。

        這次開課我是沒有準備的,前一天晚上休息前接到學部電話說明天是家長開放日,要向家長開放一節(jié)課,請姜老師準備上一節(jié)課。

        只有在上課時,我的心才是寧靜而舒展的。只要到了講臺前,我的心便全在文本、學生那里了。當然,這一次開課還有另一種聽課對象:家長。這樣,三方與文本形成互動就有了難度。

        (文中另起一行的括號里的文字是我的自評,或者說是夫子自道地介紹自己的上課特點。)

        師:上課!

        生(1):起立!

        師:同學們好!

        生:(齊)姜老師好!

        (我所執(zhí)教的高一[5]班只是在上語文課時才將老師的姓齊聲喊出來,其他學科沒有這樣做。我這樣做的理由是,對教學過程而言,從來都是具體的老師在與一群有血有肉的具體的孩子進行生命的互動。所以,我安排學生每節(jié)課的師生互答禮儀要指向于具體的人。我還想說明一句的是,我的這種做法是我在張家港高級中學教教書時受語文特級教師高萬祥的影響而形成的。我覺得這一個簡單的組織教學的過程中確實可以見出一個教師對學生的人文情懷,這說明了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你的眼中有學生。學生在這個時候,都是具體的人,而不是一個抽象的個體。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請記?。簺]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蓖瑯樱肋h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教師。)

        師:(鞠躬)請坐下。[對家長微笑頷首]

        師:同學們,本單元的學習進行到這里的時候,我們可以對諸子百家的時代進行一次歸納了。我們學習了儒家代表人物……

        生:(齊)孔子、孟子的文章。

        師:不錯,我們說過的,這兩個代表人物,和他們相關的著作是……

        (我是一個非常講究課堂用語準確到位的老師,下面要提到的兩本書,并不是兩位代表人物親自撰寫的,所以,我用了“相關”這樣的字眼,這樣會使學生明白治學需嚴謹,而不致今后再說出孔子和孟子的文章)

        生:(齊)《論語》和《孟子》。

        師:對,這兩本書,我們說過,這兩本書,風格是很不相同的,從閱讀方法上也可以判斷得出來。我們曾談過,這兩本書,應該……

        生:(齊)冷讀《論語》,熱讀《孟子》。

        師:很好。我們接觸的諸子人物還有……

        生1:道家的莊子。

        師:不錯。那時候,儒與道,可以說是諸子中最具代表性的學派。道家的代表人物分別是老子與莊子。儒家的情況其實比較復雜,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儒家體系,譬如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在孟子則提出了……

        生2:仁政。

        師:對,孟子發(fā)展了仁的學說。這兩個老祖宗都以天下為念??鬃硬挥谜f了,他怎么說?他主張……

        生:(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師:還有……

        生:(齊)以天下為己任。知其不可而為之。

        師:很好。我們學習《寡人之于國也》時,充分了解了孟子關于國家的學說和民本的思想。可以說,儒家情懷之所以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一種理想,統(tǒng)治階級之所以能利用儒家思想作為維護政權的工具,主要是依據(jù)了這樣的思想基礎,從而引發(fā)了一代代的知識分子甘愿放棄個人的思想而以天下為念。

        (這里本想引發(fā)大家思考中國知識分子為什么很少具有個性是因為儒家那里的學而優(yōu)則仕的觀點影響,但考慮到學習內(nèi)容,我把話岔開了。)

        師:今天,我們學習《荀子》里的文章,我們看一看,這位戰(zhàn)國最后一個大儒,又有著怎樣的思想。

        師:先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在孔子那里,他是如何認識天與命運的?

        生3: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師:不錯。在孔子那里,天是一個不可挑戰(zhàn)的神圣的東西。而現(xiàn)在到了荀子這里,天的概念與內(nèi)涵都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首先,天,是指自然。荀子說,人定勝天。又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板書這八個字,并請同學作解釋。)

        師:我請***來解釋一下這八個字的意義。

        生4、5、6:(三人合作翻譯出來)自然的變化有它自己固有的規(guī)律,不因為此時是賢明的堯當家就存在,也不會因為此時是暴虐的桀主政就不存在。

        師:翻譯得太好了。

        師:看來,荀子與孔子倒有點意見相左了。可是,同學們,荀子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啊??梢姡覈寮业乃枷氩皇且粚硬蛔兊?,而是一直在演繹著變化著。現(xiàn)在,我們簡單地將儒家在不同時期的幾個代表人物分別作一些介紹,請同學們用心記下來??鬃?、孟子之后有荀子。漢代是董仲舒,再接著,唐代是韓愈。董仲舒與秦始皇有點相似,賦予了儒家以集權的色彩,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了學術壟斷。韓愈這個人不錯,文起八代之衰,抗顏而為人師,恢復古道,主張學習六藝經(jīng)傳。再后來,儒家的發(fā)展情況就更其復雜了,它有了理學的成份,南宋的代表人物朱熹,他將儒家經(jīng)典著作統(tǒng)統(tǒng)作了一次注解,也就是集傳。(邊說邊板書上述大儒的名字在黑板的右側(cè)。)我們說過,傳是什么意思的?

        生:(齊)解釋經(jīng)書的著作。

        師:我們今天研究《荀子勸學》。首先,我想問,“勸學”之“學”是什么意思?

        生:(齊)學習。

        師:學習什么?是不是像我們今天一樣學習數(shù)理化啊語數(shù)外啊什么的?

        生:(齊笑)不是的。(家長們也在笑)

        師:那學習什么呢?我們只有了解到學習的內(nèi)容才能最終確定荀子他老人家為什么要勸勉大家學習的。

        生7、8:(思考討論)剛才老師講到的六藝。

        師:不錯。六藝。但這個六藝除了六本典籍之外,還有一解,也是學習的內(nèi)容,那就是禮、樂、射、御、書、數(shù)??鬃邮呛苤v求這些東西的。他覺得這些做人方面的內(nèi)容尤其需要學習,他甚至割不正不食。也就是肉沒切成方方正正 的,他老人家都不吃了。

        生9:孔子對學生要求太嚴格了。

        師:你這話既對也不對。其實,這是僅就人的習慣養(yǎng)成來談的。但《侍坐》里我們看到了,孔子是非常人性化的。只不過,他對學生要求高。孔子的學生嗎,應該做大事,否則誰做大事呢?

        (學生笑,家長笑)

        師:好了,我們得轉(zhuǎn)入到我們今天的正題上來了。剛才我們說到孔子關于學習的話題,那么,我就想問大家一個問題,為什么要學習?

        生10:荀子講了,學不可以已。

        師:如果“已”了,又怎么樣呢?

        生11:學習一旦停止了,可能就出問題了。

        師:出什么問題?

        生11:成績要落后。

        師:還有呢?

        生11:做人就不好了。

        師:有這么嚴重?那大家的父母還有老師,都是參加工作的人,學習的時間肯定很少很少,那做人就不好了?

        (全班笑)

        生11:那不是。老師你跟我們講過,孔子講過的,吾日三省吾身。你們肯定每天在“省”自己。

        師:你說得太好了。你太了不起了。

        (是不是覺得我這樣夸獎學生太夸張了?其實不然。我們的學生基礎很差,適時夸獎是對的。更何況這個學生引發(fā)出了教學高潮。)

        師:看來,你所說的“省”,其實也是一種學習。那么為什么要每天省察自己呢?

        生:12如果不這樣做的話,人是要漸漸地變壞的。

        師:噢,是嗎?那么,我想問一問同學們,既然大家認為人是漸漸地變壞的,那么看來,人一生下來就是非常善良的了?

        生:(大部分齊)那當然。人一生下來本來就是善良的嘛??偛恢劣谌艘簧聛砭头浅陌?!

        師:人一生下來就非常善良?真的嗎?想想!

        師:***,你的意見如何?

        生13:我覺得人一生下來是善良的。人后來變壞了,是有各種原因的,譬如說,交了壞朋友,看了壞書,人就會開始變壞。

        師:***,你有什么不同意見嗎?

        生14:我大體同意***(生13)的意見。

        師:很好。是不是所有同學都同意這樣的觀點的呢?

        (在我的理解中,語文課有時候一如相聲,需要抖包袱。特別是在學生對一些問題判斷得不是很準確時,更要用點心眼。語文教學上的術語就是啟發(fā)。但啟發(fā)要在適當時候,所謂不憤不悱,不啟不發(fā)。)

        生15:對呀!這樣的看法有什么不對的呢?人一生來,不可能就很壞吧?老師,這個問題我覺得沒有必要問的。

        (我這個班的學生,思想狀態(tài)比較舒展,課堂上隨意發(fā)言的情況屢有發(fā)生。但我從來沒有加以批評過。我覺得應該讓他們講話。)

        師:說得好,這里,我很想表揚一下大家。因為,大家的觀點與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是一致的。孟子就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這是孟子思想的另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知道他有著重要的民本思想。今天,我們還要了解他的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認為,圣賢之人,是因為他能堅持他的本我之心,不讓他心靈中的善的力量流失,因而這樣的人便是圣人。我們一般的人都會持這樣的觀點,人一生下來,赤條條地,充滿了善良與純真。但是,假如我認為人一生下來就是很壞的,是惡的,有誰不同意呢?

        生:(大多數(shù)議論紛紛)這怎么可能,人一生下來本來就是善的嘛。

        (部分家長開始用眼睛相互探討,有的則回過頭來悄悄地議論)

        師:你們可以認為是善的,為什么不允許我認為是惡的呢?剛才我們用了個詞,人是會變的,變壞了,是說人原來是善;我說有人變好了,不是說人本性是惡的嗎?

        生:(討論)應該說有一部分人壞,有一部分人好。

        師:我剛才說的也不是我的觀點,另一個儒家的代表人物,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荀子,他的學說,就是建立在人性本惡的前提之下的。這就是他為什么要強調(diào)后天學習的原因。他認為,正因為人性本惡,所以,人就要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去除掉惡的部分。我們不妨來看一看這篇文章的第二小節(jié)。

        師:我們一起來讀一下這段文字:青,取之于藍……

        生:(齊讀)……

        師:同學們有幾處讀音需要仔細辨正一下。好,下面跟著我讀一遍。

        師:(領讀課文,生跟讀)

        師:現(xiàn)在,我們再齊讀一遍。相信會比剛才讀得好。

        生:(齊讀)

        (我一直強調(diào)文言文的教學應該重于誦讀,有一次,我在課堂領學生讀書,我讀一句,學生讀一句。這種做法,在我小時候我的語文老師常常這樣做。我后來也經(jīng)常這樣做。我相信,教師的感情處理會在讀的過程中傳達給學生??墒?,就在那一次,聽我課的教師非常驚訝,他們說,哇,你是這樣教學生讀?。坑袆?chuàng)新!我真的沒有想到,很多教師其實不這樣教學生讀書。我也很驚訝。)

        師:還有幾個字要注意一下,一是于字,這個字怎么解?

        生:可以解釋為“從”,還可以解釋為“比”。

        師:很好。我們這里不妨作一次小歸納。以前我們知道這個字解為:在,到,向,對?,F(xiàn)在,我們又接觸了它的新義。(在黑板右側(cè)板書于的幾個義項,并要求同學們也在書邊上將例句也寫上)

        師:還有,這里有一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有人認為,這個“參省”是“叁省”之誤。如果是這樣,我覺得也非常好,這說明荀子對孔子思想是有著繼承的。我們講過吾日三省吾身的話,今天老師為大家把這句話補全了。所謂三省吾身,主要是指: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好,同學們記下來。這些東西很管用的。做人用得著,作文也用得著。(在黑板右側(cè)寫下三省內(nèi)容,同學們在書邊上記下來。)

        師:本段中還有一些詞,需要大家能夠熟練把握,“就”、“中”、“以”、“為”、“而”、“有”,這些字是經(jīng)常用到的,要認真把握。另有一些詞,我們要明白他們的含意,如:“金”、“就”“槁暴”、“復”、“乎”。請同學們來談談這些字詞的具體意義。

        生:(討論回答,教師在這期間于行間巡視,解答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幫助同學們解決問題。)

        師:同學們的研究情況很好。特別是“乎”字,這里相當于“于”字。這一點,同學們也都提出來了。很好。這個字,在很多情況下與“于”有通解。以后我們還會碰到?,F(xiàn)在,我們再將第一段誦讀一遍。

        生:(齊讀。因為在加深理解了的基礎上進行的誦讀,所以,朗讀效果非常好。有家長和孩子一起細聲朗讀。師、生、家長形成了良性互動。)

        師:現(xiàn)在我們明白了,荀子為什么強調(diào)學習嗎?

        生16:這一段里交代了,學習能改變?nèi)恕?

        師:怎么樣改變?

        生17:像金就礪則利,木受繩則直那樣得到改變。

        師:這是一句比喻了,這用來說明人的話,表明了人原初的狀態(tài)其實與《三字經(jīng)》中的并不一樣?!度纸?jīng)》里怎么說的?

        生:(齊)人之初,性本善。

        師:現(xiàn)在看來,這句話大有考究。在荀子這里,就受到了挑戰(zhàn)。但我想問一句,孔子及孟子的觀點固然有錯,但荀子的說法是不是就對呢?人之初,真的性惡嗎?

        生18:(思考后舉手)老師,我覺得,人一生下來,其實是一張白紙,無所謂善,也無所謂惡。對人性來說,他一無所知。之所以善或惡,完全是后天決定了的。

        師:后天如何決定呢?

        生18:后天如何影響他,他就會往哪一個方向上走。這就使我想到,教育的意義就在于塑造人。父母將我們送到學校來,就是因為我們一開始一無所知,所以我們要來學習,使原本一張白紙的本性變得優(yōu)秀起來,從而接受人類的文明,并進而在這種文明的熏陶下成長起來。

        師:你說得太好了。我提議大家為***鼓掌。

        生、家長:(鼓掌)

        師:***同學的分析實在太精彩了,我覺得這樣的演講再經(jīng)過精心組織一番,完全可以參加國際大專辯論。我沒有想到我們的同學這么精彩。你們今天讓老師看到了你們的精彩紛呈的一面。

        人一生下來人的本性是善的還是惡的,或者說是無所謂善惡,我們課后還可以進行討論。但是,我認為,即使荀子人性本惡的觀點是錯的,他的“學不可以已”的觀點有沒有錯?

        生:(齊)這是不錯的。

        師:學習能改變一個人這一點是對是錯呢?

        生:(齊)也不錯??!

        師:是啊。什么樣的出發(fā)點不重要。撇開他的哲學、倫理思想基礎,他的這一論證仍然是極有價值的。我們今天學習的第二小節(jié),是在談學習的重要性,在談學習能夠讓人向好的方向發(fā)展。(板書:第二小節(jié) 談學習的重要性)我們不妨再將這一小節(jié)重讀一遍。

        生:(齊讀課文)

        師:現(xiàn)在,我們是不是可以嘗試一下,將這兩段文字背誦一下。不會背的地方,到時候可以偷偷地看一看。

        生:(非常興奮,將書反扣桌面上,開始背書。家長們臉上露出微笑,欣喜地看著學生背書,部分家長也在嘗試背誦。課堂到結(jié)束階段再度出現(xiàn)一個小小的高潮。)

        師:我看我們的同學真的不簡單。深入地研究了這兩段文字,還又能初步地背誦下來??磥?,荀子的“學不可以已”這樣的看法,確實已經(jīng)為大家所接受了。

        剛才,我們通過研究,明白了學習的重要性,但是學習具體有什么作用以及應該如何學習,我們還沒有涉及。這是文章后一部分所要講述的內(nèi)容。課后請同學們認真預習。明天上課的時候,我檢查全文背誦,如何?

        生:(齊)好!

        師:下課!

        生:起立!

        師:同學們再見!

        生:姜老師再見!

        師:(向?qū)W生鞠躬,示意學生下課)

        教后感:

        我是一個喜歡講的人。我的表達欲望特別強。面對一篇篇課文,我很愿意將我所理解的獨到而入微的地方告訴我的學生。但我的這些我自認為具有獨到的見解,我卻不急于告訴學生,我要讓它們在高潮之時呈現(xiàn)出來,也就是說,我上課時,高潮感非常強。我覺得人在這種時候能夠更容易接受知識與觀點。而對我來說,我也更容易記住這些課堂細節(jié)。我教了十八年語文,很多我上的課,我到現(xiàn)在都還能記得。

        我的課堂,我一直認為如同一篇小說或者散文,像水一樣漫開,又像花兒一樣開放。在常態(tài)化之中,自有它的形態(tài)結(jié)構(gòu)與亮麗所在。當學生或者聽課的教師在經(jīng)過了我的一節(jié)課后,不經(jīng)意間,他們會發(fā)現(xiàn),剛才,他們確實置身于一道風景之中。譬如,《勸學》一文,我抓取了人性本惡這樣的思想來進行展開,巧設機關,引領學生帶著好奇與探究的心態(tài)進行學習,聽課者始終被一樣東西吸引著激發(fā)著。

        我的課可能經(jīng)不住評。我從某一個時間開始,也不再讓一些自以為是的評論者在立場上干擾了我的課堂設計。評是他人的事,上課是我和我的對話體之間的事。只要有生命意識、文本意識、課堂意義意識與課堂結(jié)構(gòu)意識,我就覺得我已經(jīng)完成了一節(jié)課的任務。上述幾種意識,可能只是我的杜撰,但未嘗不是我的創(chuàng)新。我一直相信,一堂課有一堂課的意義。我覺得有時候,我們一節(jié)課,不應該只講求信息量,更要注意解決問題,哪怕一個問題。我現(xiàn)在面對的學生,是基礎較差的學生,很多時候我只能將一個問題講得很細才成。我所教過的學生都認為,上我的課,最有感覺的是,他們被我調(diào)動起了情感。

        我的課也是從某一個時間開始再無法看出具體的段落痕跡的。這些都被我有意地掩埋了。我怎么能讓人覺得這一節(jié)課不是渾然一體而是分成了各個階段的呢?在我,可以目無全牛,意識到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但牛若非全牛,又豈能有生命?有人說,對時間的專注,意識到時間是被鐘表表面的圓形刻度劃分出來的,只能是心智有問題。那么一節(jié)課,被割成幾段,是不是同樣出了什么問題呢?

        8、《勸學》課堂實錄

        導入新課:大家認真品讀這段文字,注意它表達上的特點。

        投影顯示:

        平淡是一枚青橄欖,初嘗時,似沒什么滋味,細細咀嚼,卻回味悠長。

        平淡是一本冗長卻富含哲理的大百科全書,每天翻閱它,都會有新的收獲,而用心讀它越多,心靈的幽潭就越是充盈多彩。

        這段文字讀起來感覺如何?

        生1:很形象,生動。

        生2:意味深長。

        師:說得很好。但是,平淡是一種感覺或者說是一種境界,應該是比較抽象難以表述的,但這兩段話卻沒有這個感覺。原因何在?注意表達上的特點。

        生3:用了比喻修辭。把平淡比成青橄欖,比成一本大百科全書。

        師:非常正確。意義因比喻而精警,文段因比喻而連貫有勢,可謂文采煥發(fā)。假如,用比喻來證明不易理解的事物或深奧的道理會有什么效果呢?好,我們言歸正傳。

        大家考慮:《勸學》是一篇什么性質(zhì)的文字?

        生4:說理性散文。

        師:好。這類文駕馭不好很容易流于枯燥單調(diào),但這篇文卻形象清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傳誦不衰。比喻的論證方法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今天,我們就把比喻論證作為解讀此問的一把鑰匙。

        板書:

        學習重點:

        1、理解思想內(nèi)容。

        2、學習論證方法,突破比喻論證。

        大家先齊讀課文。注意節(jié)奏。比如:學/不可以已。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齊讀課文。)

        師:這篇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生:(大聲齊答)學不可以已。

        師:是作者直接提出的嗎?

        生5:不是,是借“君子”之口提出的。

        師:有什么好處呢?

        生5:(遲疑地)好象更有點說服力吧。

        師:不是“好象”,而是“就是”,君子是指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那么這樣的人說出來的話是不是更有權威性,更有說服力呢?當然如此。

        師:同學們再考慮,“學不可以已”,這句話包含哪些意思呢?

        (一分鐘考慮,找一個中等學生回答。)

        生6:學習很重要。

        生7:學習應該有的態(tài)度和方法。

        師:這兩位同學談的都對,如果把他們的回答結(jié)合起來就更完整了。這個觀點里包含著這兩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學習意義很大,所以不可以已,一是學習的態(tài)度和方法就是不可以已。

        師:再考慮,課文有幾個分論點?

        生:(齊答)三個。一是學習的意義,一是學習的作用,一是學習應有的態(tài)度和方法。

        教師同時板書:

        意義;作用;態(tài)度和方法。

        師:下面我們就具體討論課文是如何運用比喻論證來證明這些分論點的。找同學背誦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學習的意義”。

        (生大聲背誦。)

        師:大家說她背的好不好?

        生:(很高興地)好!

        師:字正腔圓,聲音洪亮。熟讀成誦對我們培養(yǎng)語感提高閱讀能力大有好處,希望同學們都能養(yǎng)成背誦名篇的習慣。下面我們看這段都用了哪些比喻?是從哪些方面來論證的?

        生9:青,冰,輪,木,金等五個比喻。

        師:這五個比喻是不是從同一個方面論證的?這些比喻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

        生9:青和冰的比喻之間用了分號,它們兩個之間是并列關系,說的是一個方面。

        師:(鼓勵地)好,那你看看講的是什么問題?

        生9:青和冰經(jīng)過一定的變化都比原來有了提高。

        生10:也就是說,客觀事物經(jīng)過一定的變化之后,比原來有了提高,有了發(fā)展。

        師:說的非常正確。那么,它比喻學習中的哪個問題呢?

        生6:人經(jīng)過學習可以提高自己。

        師:講中要害。(板書:提高自己)輪、木、金的比喻又說明什么問題呢?注意它們前后的變化。

        生11:(急不可待地)客觀事物經(jīng)過人工改造可以改變原來狀況。人通過學習可以改變自己。

        師:(高興地)很好,這個同學由前一個推論的得出馬上就能聯(lián)系到這個推論的得出,觸類旁通,很不錯。對,這三個比喻談的就是這個道理(板書:輪、木、金──改變自己)下面結(jié)論的得出就是水到渠成了。大家齊讀。

        生: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師:荀子認為人的知識品德才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斷改造獲得的。表現(xiàn)了他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同學們齊背第三自然段,看看學習有什么作用呢?

        “吾嘗終日而思矣”預備起──

        (生齊背,教師巡視,并和學生一起背誦。)

        師:看來同學們都下了一番功夫。背得不錯。不過個別同學明顯地信心不足,課下還要下功夫。

        同學們看,這段文字句子形式有何特點?

        生12:結(jié)構(gòu)差不多相同,(有點猶豫),兩兩相對。老師,你看──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其他生皆笑了。)

        師:你看,有理有據(jù),答得很好,大家鼓勵一下。

        (生齊鼓掌。)

        我們句子形式著手,看看,此段用了幾個比喻,這些比喻有什么關系,是不是論證了同一個觀點?

        (給一分鐘時間。)

        生6:五個比喻。“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者”“假舟楫者”談的是同一個問題──“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生3:我覺得第一個比喻好象與其它四個不太相同。和它對稱的句子不是比喻句。

        師:這個同學觀察得很細致。其它四個比喻兩兩相對,只有這個與眾不同。這個比喻是和前句話聯(lián)系緊密的。

        生5:是比喻證明第一句的吧?

        師:非常正確。“望不如登高,終日思不如須臾學”,從形式上就可以推斷出來。

        下面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寫“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者”“假舟楫者”這四個比喻為什么強調(diào)“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生沉默,思考。)

        師:(提示)這四種做法取得了什么效果?

        生:(齊答)見者遠、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

        師:

        教師出示投影:

        登高而招 見者遠

        順風而呼 聞者彰

        假輿馬者 致千里

        假舟楫者 絕江河

        師:臂、聲、足、水屬于哪方面的因素?

        生:(恍然大悟)是人的主觀能動性部分。

        生13:否定它們是想說明這些效果的取得不是因為人的本質(zhì)有什么特異功能,而是憑借外界客觀條件。

        師:概括得非常好。外界客觀條件彌補了人某方面的不足。由此得出結(jié)論──

        生: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師:君子之所以能成為君子,這“物”至關重要。這“物”是什么?

        生:(齊)學習!

        投影顯示:

        人──物

        學習──君子

        師:人通過學習,豐富了自己,提高了自己,還可以彌補不足,那么對學習應采取怎樣的態(tài)度和方法呢?

        (生齊背第四自然段。)

        師:這段講了幾層意思?分別用成語加以概括。

        生14:三層。講的是學習要積累,要堅持,要專一??梢杂梅e少成多,鍥而不舍,專心致志來概括。

        師:答得很棒。其他同學能不能再舉幾個成語?

        生4:第二個還可以用持之以恒來概括。

        師:還有沒有其它的?

        生15:第二層還可以用堅持不懈來概括。

        師:很好??磥淼诙拥暮芎酶爬ㄊ遣皇??我給同學們推薦幾個,第一層,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第三層可以用全神貫注,聚精會神。不過我覺得還是上位同學“專心致志”最好,有比較才有優(yōu)劣嘛。

        這個討論就到這里,有興趣的同學課下再查查詞典,多了解幾個。時間關系不再多列舉。

        下面思考:三層之間是什么關系?

        生:逐層深入。

        師:積是基礎,由不知到知,由量變到質(zhì)變,是日積月累,就是堅持,還要始終如一,不可浮躁,層層推進。

        看看這段用了哪些比喻?這些比喻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

        生13:“積累”一層用了四個比喻,“積土成山”“積水成淵”“不積跬步”“不積小流”正反對比,得出了一個小推論──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生14:用了四個比喻證明“學習要堅持”,騏驥和駑馬相對,朽木和金石對比。

        師:用騏驥和朽木論證了如果一暴十寒,那么──

        生:(齊)再簡單的知識也學不會。

        生15:駑馬和金石的比喻則說明了如果持之以恒,再艱深的知識也可學會。

        生14:蚓和蟹的比喻說明了專心的重要。學習要專心。

        師:同學們說的都很好。也都談到了一個問題,就是這段在比喻中還有正反對比論證,這種論證方法有什么好處?

        生12:正確的觀點鮮明。

        師:對。對比中見真?zhèn)?,使正確的觀點顯得更正確,錯誤的觀點更加明顯。

        我們看全文用了約二十個比喻,從各個角度各個側(cè)面設喻,沒有煩瑣累贅的感覺。它在運用比喻時手法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無枯燥的學究氣。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仿佛信手拈來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說的深刻道理。比喻的作用用一句話概括,大家填空:(板書:化 為,化 為)深入淺出,觀點鮮明。

        生16: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

        師:深入淺出,觀點鮮明。

        綜觀全文,此文是以荀子樸素的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的。他認為人的聰明才智道德品質(zhì)并非先天固有,而是后天獲得的。因此,他特別重視學習。課文中“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就是他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的體現(xiàn)。

        下面我們就課文中沒有節(jié)選的《勸學》的另外一段文字做一個擴展練習。

        (篇子已經(jīng)發(fā)到學生手中,且上有詳細的注解。)

        師:給大家兩分鐘時間讀這個小片段,找找這段文字中用了幾個比喻,論述了什么觀點?

        (學生讀文,教師巡視,不時回答學生的疑問。)

        (兩分鐘后。)

        師:簡單提示一下:這段文字提到了哪些事物,這些事物有什么特點,后來怎樣了?

        生17:提到了四個事物,有南方蒙鳩鳥的巢,有西方之木,有蓬,還有蘭槐之根,蒙鳩最后是“卵破子死”,巢沒有了;西方之木,雖然只有四寸,但比其它植物都高;蓬草本來是趴在地上,彎彎曲曲,但后來變直了;蘭槐之根本來是香料,但后來誰也不帶它了。

        師:解釋有理有據(jù),也很有條理。同學們看看,他答全了嗎?

        (幾秒鐘的沉靜后。)

        生18:老師,還有一個他忽略了。“白沙在涅,與之俱黑”白沙變黑了。

        師:你很細心,確實還有一個。所以這一段一共用了五個比喻??紤]一下,論述了什么問題?稍作提示,這些事物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投影顯示:

        南方蒙鳩之巢 系之葦苕 卵破子死

        西方之木 生于高山之上 高臨百仞之淵

        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

        蘭槐之根 其漸之滫漸之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事物) (環(huán)境) (結(jié)果)

        生15:這些事物所處的環(huán)境使它們發(fā)生了這樣的變化。

        師:概括成一句話,就是──

        生:(齊)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

        師:非常正確。我發(fā)現(xiàn)同學們看問題真是有深度。“孟母三遷教子”的故事同學們一定不陌生吧,孟母為什么幾次搬家呢?對,就是想給自己的兒子找一個適合他成長的環(huán)境。所以,我們平時也要注意,從自己做起,為自己也為他人創(chuàng)造一個安靜的學習環(huán)境,好不好?

        生:好!

        師:今天的課大家都很愉快,也都有收獲對不對?下面,老師要給你們布置一個課下作業(yè)。(投影顯示“導入語”)同學們仿照這段文字的形式,以“生活”為本體,寫兩個比喻句,寫在作業(yè)本上。好,下課。

        班長:起立!

        生:(齊聲)老師再見。

        師:同學們再見。

        9、《孫權勸學》課堂實錄

        今天小編分享的是《孫權勸學》課堂實錄,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師:老師這幾天遇到個難題,同學們愿不愿意幫我想個辦法?

        生:愿意。

        師:是這樣的,我有個學生,他總是不肯下功夫?qū)W習,我勸他應該好好學習,他說自己的事很多,況且又不想考什么清華北大,學不學無所謂。我很想好好跟他講講道理,可又不知該怎么說,大家看看我應對他說些什么呢?其實,東漢時吳國的國君孫權也遇到這種情況,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生:想。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向?qū)W生求教,突出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而且體現(xiàn)了學生式的老師這一課改精神。由此導入,引發(fā)學生求知欲。)

        認定目標

        師:我們已經(jīng)學過多篇文言文了,那對文言文我們應該怎么學呢?誰來說說?

        生:先熟讀課文,然后對著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資料書理解課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討論研究,……

        (學生回答。 學生參與學習目標制定,激發(fā)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導學達標

        竟讀課文、自主強化

        師:學習文言文首先要熟讀課文,現(xiàn)在請大家各自大聲朗讀課文,不認識的字查工具書,同時結(jié)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內(nèi)容。

        (學生初讀課文,不認識的字查工具書解決,結(jié)合注解粗知大意。)

        師:剛才大家讀過課文了,現(xiàn)在把書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聲地流利地朗讀課文。

        (學生再讀課文。 教師及時點撥作者及《資治通鑒》的有關常識。)

        師:大家讀得不錯,現(xiàn)在能不能在大聲、流利的基礎上再加上個快速?試試看!

        (投影片展示無標點符號之課文,訓練學生斷句停頓之能力。教學千法讀為本。讀會字音、讀懂。)

        師:我們來個比賽,看看誰能大聲、流利、快速地朗讀課文。這節(jié)課老師還準備了最好的獎品,將給課堂上表現(xiàn)最優(yōu)秀的同學,可不要錯過機會哦!

        (學生單讀、小組齊讀。 句意、讀品意味,真正用朗讀的方式讓學生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和意蘊。)

        合作探究、質(zhì)疑問難

        師:大家讀得很好,我們借助各種參考資料繼續(xù)了解課文內(nèi)容,不懂的提出來互相研究,解決不了的一會兒提出來,我們共同研究;好的字詞句也畫下來,我們共同欣賞。

        ( 學生討論、交流,互相質(zhì)疑問難。學生邊讀、邊議、邊圈點。)

        師;誰來為大家講講這個故事?

        (學生講述課文內(nèi)容。)

        師:大家看看還有哪些地方要說說?自學過程中,有沒有小組內(nèi)解決不了的問題?

        生:“但當涉獵”怎樣解釋?

        師:誰來幫他解決?

        生:只是應當博覽群書。但,只。

        生:“蒙辭以軍中多務”怎樣是什么意思?

        生: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來推辭。辭,推托。以,用。這是一個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應該是“蒙以軍中多務辭”。

        生:魯肅為什么和呂蒙結(jié)友而別?

        生:魯肅佩服呂蒙的才略。

        ……

        師:剛才老師還讓同學們把你最欣賞的字詞句劃出來,我們共同欣賞,誰先來說說?

        生:“不可不學!”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表現(xiàn)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嚴厲

        中又可見關心、厚望。

        師:你能不能讀出孫權的這種堅決的語氣?來讀讀看!(生讀)讀得不錯。誰還想說?

        生:“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反問句,強調(diào)并不是要呂蒙研究儒家經(jīng)典,當專享經(jīng)學傳授的學官,而是有別的目的。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責備的意味。

        生@:那為什么不讓他“治經(jīng)為博士”呢?那樣豈不更好?

        生:因為呂蒙,他是一員大將,讀書不是他的主要任務。

        生@:那他學識淵博豈不更好?

        生:因為它原來才疏學淺,學好那是不可能的。

        生@:那這樣嚴格要求他,豈不更好?

        師:同學們,韓維哲同學提的這個問題非常好,因為時間關系,我們課下再爭論好嗎?

        生:“卿言多勞,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現(xiàn)身說法,鼓勵呂蒙求學,可謂語重心長,言辭懇切。這番勸言,表現(xiàn)出孫權的善勸。既有嚴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責備呂蒙的不爭、無志,又透出關懷愛護之心,那種莊重而語重心長的神態(tài)斑然可見。

        師:你賞析得非常好,能不能語重心長的讀一讀?(生讀),讀得非常好!

        生:“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一句可見魯肅當時十分驚奇的神態(tài),呂蒙的變化使魯肅既吃驚,又不自禁地發(fā)出贊嘆。這句話從側(cè)面反映目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

        師:你能不能讀出魯肅的這種吃驚的語氣,來,試一試!

        生:“大兄何見事之晚乎!”這句話表現(xiàn)了呂蒙為自己的進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魯肅,“乎”表感嘆語氣,相當于“啊”。

        師:那你再讀讀這句話,能不能讀出呂蒙的這份自豪?試試看!

        生:“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說明了人也在不斷變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師:這點發(fā)現(xiàn)非常了不起!

        (學生對文中疑難提問;學生自答教師引導。以學生自讀、發(fā)現(xiàn)、討論的活動為主,還時間給學生、還主動給學生、還思想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若提不出問題,教師可就重點詞句之理解發(fā)問,避免疏漏,強化理解。)

        三 編課本劇,體驗感悟

        師:課文有多處對話,但人物的神態(tài)、心理并未直接表現(xiàn)出來,現(xiàn)在,假如你是編劇,你怎么來編寫呢?假如讓你做演員,又該怎么樣演?小組內(nèi)先試試。

        師:哪一組主動來表演一下?

        (小組編劇、表演。學生選出代表進行表演。)

        師:通過表演,你認為文中的人物當時神態(tài)和心態(tài)如何?

        生:我演的是孫權,我覺得他當時應該是,很嚴肅的,同時他對呂蒙也是非常關心的,對他寄予厚望。

        師:你能不能用一句話來說說對文中任何一個人的看法?

        生: 我覺得魯肅是一個敬才、愛才的人。

        生:我覺的呂蒙身為一員大將,能聽從首領的規(guī)勸,努力讀書,并才略大長,這種學習精神非常值得學習。

        (學生發(fā)表各自的看法。學生討論發(fā)言。發(fā)揮學生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課文意蘊,開闊學生學習課文之天地。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對課文進行品味。對學生的回答不要簡單地肯定或否定,鼓勵學生互相解答。)

        四、 聯(lián)系課文,延伸拓展

        師:學與不學,使呂蒙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今天學習《孫權勸學》是為了什么呢?難道說只是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嗎?知道了這個故事,作為跨世紀的一代人,你從中得到什么啟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說說?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然后進行集體交流。)

        生:我們要努力學習,打好文化基礎,只有這樣才能為祖國的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生:無論從事什么工作,都必須學習,否則就會被社會所淘汰。

        ……

        師:很多同學都談到了學習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學習上還有哪些說法值得借鑒?

        生:多讀點歷史書,了解歷史,因為歷史是一面鏡子,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生:要廣泛涉獵,博覽群書。

        (學生聯(lián)系課文及與學習有關的名言和具體事例再次談自己的看法。)

        師:現(xiàn)在,回顧一下課前我請大家?guī)兔鉀Q的問題,試著再幫我勸勸這位同學。

        生:可以先給他講講呂蒙的故事。

        生:老師,你讓我們背課文的時候,不是你自己先背下來嗎?你讓我們讀書,你自己不是也在讀書嗎?你也可以像孫權一樣,用現(xiàn)身的說法來教育他好好學習。

        (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接受教育。)

        師:你們的意見和建議我一定會采納。我們應該帶著問題走進課堂,更應該帶著深層次的問題走出課堂。根據(jù)你的理解和認識,有沒有什么新問題呢?比方說大家有興趣了解更多與孫權、呂蒙有關的事情嗎?讀書使人聰明,老師建議大家課后讀讀《三國演義》,從中了解那個英雄輩出的年代。

        (這一環(huán)節(jié)既是照應,同時又是加深和強化,使學生對學習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認識,讓他們自己教育自己。激發(fā)學生興趣,提出更多有價值的問題,達到延伸拓展的目的。 抓住時機鼓勵學生開展課外閱讀,自主解決問題,做到教是為了不教。)

        五 評議總結(jié) 、積累鞏固

        師:大家這一節(jié)課一定有許多收獲,無論是課堂表現(xiàn)、問題回答,還是課文學習,能不能說出來,我們共同分享?

        (學生就自己這堂課的表現(xiàn)發(fā)言。)

        師:大家談得非常好,愿不愿意也聽聽老師的意見?本文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最終由“吳下阿蒙”變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其實老師的總結(jié)也是受同學們發(fā)言的啟發(fā)。

        (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話給予適當肯定和總結(jié),并升華為讀書教育。與此同時可作適當?shù)陌鍟?

        師:學習文言文,我們還要把它積累下來,讓它成為自己的知識儲備。下面利用最快的時間把這篇短文背下來,看誰記的最快?開始!

        (5分鐘后檢查,時間允許,可指名背,時間不允許,可集體齊背)

        師:一節(jié)課很快下來了,根據(jù)這節(jié)課的表現(xiàn),大家看看我應該把獎品送給誰?(學生們自己推選出很多人選),同學們表現(xiàn)得都非常出色,我也不知道把獎品送給誰了?就送給大家吧!猜猜看,老師給你們準備的什么獎品?(出示帶有書和有關讀書的名言警句的幻燈片)

        老師就把這書連同這些名言警句一塊送給同學們,(學生齊讀)。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希望同學們多讀書,讀好書,讓好書伴大家健康快樂的成長。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孫權勸學》課堂實錄的全部內(nèi)容。

        10、《孫權勸學》課堂實錄片斷

        師:同學們,今天早自修時,發(fā)生了什么事?

        眾生:有幾位同學昨晚上網(wǎng)吧,被班主任老師發(fā)現(xiàn),叫去上“政治課”了。

        師:大家都有過老師和你談心的經(jīng)歷嗎?

        眾生:有啊。

        師:其中和哪件事最有關系?

        生:和學習有關。

        師:大家聽了以后,感覺效果大嗎?

        生(七嘴八舌,有生喊有的,有生喊沒有,有生微笑,有生沉默。反應不一)

        師:剛才同學們的反應,其實都說明了一個問題,勸說我們同學進行學習,老師得有一定的技巧。這次,我們一起來看看,三國時期吳國國君孫權,他是如何成功地勸說了手下一名“大老粗”進行學習,并最終讓著名的魯肅為之刮目相看的?

        師:大家翻開課文第170頁,輕聲朗讀,同時了解全文大意。

        ……

        師:好的,剛才幾名同學的翻譯,大家疏通了全文的大意。接下來我們討論一下,為什么孫權能說服呂蒙進行學習呢?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參與學生小組交流)

        ……約過了五分鐘。

        師:好的,大家都討論得很充分了。接下來請同學們主動暢談自己的理解。

        生1:我們小組感覺孫權最成功的地方,是他沒有因為自己是國君,用居高臨下的語氣和呂蒙說話。

        師:為什么這樣說?

        生1:書上有這么幾句: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我們小組的同學注意到,課文的課后注釋是這樣解釋“卿”字的:“卿,是古代君對臣、上司對下屬、長輩對晚輩及朋友間表示親切的第二人稱。”這說明,孫權稱呂蒙為“卿”,一方面是君對臣的稱呼,另一方面也是以朋友的身份對對方表示親切之情。

        師:好,這組同學很細心,能注意到人物稱呼上的細微不同,其實包含了很多的內(nèi)涵啊。呂蒙為什么聽了能接受?

        生1:用我自己的例子來說吧。我自己也曾經(jīng)違反過紀律,班主任老師對我很親切地勸說,后來我就改掉了毛病。呂蒙聽到皇帝對他這么親切,一定會心存感激,一定會想:我一定要學好,不負皇上的信任。

        師(笑):這位同學是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來推想?yún)蚊傻男膽B(tài),很好。有沒有不同觀點的。

        生2:我們小組很佩服孫權,因為他能以身作則。有些同學為什么會經(jīng)常再犯一些錯誤,就是因為老師沒有以身作則。

        生(笑,議論紛紛:這位學生也忒膽大了,說老師的不對?)

        師(笑):好的,接著說說你的理由。

        生2:比如說男同學偷著吸煙這件事吧。班主任老師??诶镆恢煟瑓s教育我們不能吸煙,私下有些同學不服氣。孫權就不同,他要自己的手下大臣學習,他自己就經(jīng)常學習。文中說了:“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你想想皇帝自己都讀書了,作為手下的不讀書,說不過去。

        師:看來,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老師要勸說學生讀書,一定要以身作則啊。還有其他觀點嗎?

        生3:我們小組討論的結(jié)果是:孫權很會講話。

        師:很會講話?怎么講?指孫權口才好嗎?

        生3:對,孫權的口才很好,能說服別人。我們都知道,帶兵打仗的,有很多是大老粗,像張飛。打仗的人有很多不想學習,書看不下,一看眼皮就打架。

        眾生(笑)

        生3:但孫權卻最終說服了呂蒙讀書,說明他用了很有針對性的方法。

        師:采取什么方法針對哪一點呢?

        生3:大家想想,呂蒙是將軍,帶兵打仗,對什么書會最感興趣?

        生4:戰(zhàn)爭的書。

        師:也就是兵書。

        生3:對啊,文中孫權有這么一句話:“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我們想啊,孫權說讀書不是“治經(jīng)”,不是“研究儒家經(jīng)典”,言下之意就是可以看些兵書什么的,兵書,呂蒙就一定會感興趣。

        師:大家知道什么兵書嗎?

        生4:《三國演義》里面有很多戰(zhàn)爭,一定是兵書。

        師:呂蒙能看到《三國演義》嗎?

        生5(思考):不行,因為《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寫的,在三國以后才出來的,而呂蒙是三國時的人。

        師:那可能看什么兵書?

        生6:《孫子兵法》。

        師:你怎么知道?

        生6:《歷史》課本上有。(眾生笑)

        生7:還有《孫臏兵法》。

        師:很好,也是《歷史》書上的嗎?

        生7:不是,但歷史老師有說過,孫臏是孫子的孫子,所以我們記憶深刻。

        師(笑):很好。其實我們學過看過的一些文言文,它所選自的書籍,也可以說是兵書,因為里面記錄了一些戰(zhàn)爭的策略。像《左傳》這一本書。大家能回憶一下,再舉幾本書嗎?

        生8:《戰(zhàn)國策》?

        師:對,還有?

        生9:《國語》

        生10:《史記》……

        眾生議論,熱烈。

        生3:我還沒說完。

        師、生驚訝,笑。

        師:好,請接著說。

        生3:剛才說呂蒙可以先讀兵書,但是(語氣強調(diào)),偉大的呂蒙大人會只讀兵書,這樣就能讓魯肅信服?

        生11(笑):那還有什么?

        生3:因為大家剛才說的那幾本古書,鮑老師以前就說過了,它們不僅是兵書,也是一些文學性很強的書。呂蒙這些兵書看得下去,看久了,他一定對文學也有些了解,有了適應,時間一久,也一定能讀一些經(jīng)書什么的書籍,從而加強了自身的內(nèi)涵。

        師生:(鼓掌)

        師:這位同學由此及彼的推斷,有沒有道理?

        眾生:有。

        生3:這也和孫權的本意相同的,因為孫權說的是:“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呂蒙看的書多,就是涉獵,就“見往事”,就長了見識,最后也就“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師:大家說,這位同學和他們小組的理解如何?

        眾生:很精彩。(自發(fā)地鼓掌)

        師:還有不同看法的嗎?

        生:(主動站起)有,我們小組認為,孫權很會鼓勵呂蒙,讓他有了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