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下冊《28民族英雄戚繼光》教學設計一等獎》屬于教學設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容,歡迎參考。
1、三年級下冊《28民族英雄戚繼光》教學設計一等獎
《民族英雄戚繼光》教學設計之一
【內容簡析】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記敘了我國明朝將領戚繼光為解除東南沿海的倭患,組建軍隊,英勇抗擊倭寇的故事。文章故事情節(jié)集中,內容簡單,沒有艱澀難懂的詞句,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有利于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設計理念】
抓住重點難點,做到長文短教,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習得基本的讀書方法,提高獨立閱讀能力。
【教學目標】
1、認識9個生字,注意積累詞句。
2、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戚繼光的英勇,有智謀,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
3、收集、交流有關戚繼光的故事,培養(yǎng)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重點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明白戚繼光被稱為民族英雄的原因。
【教具準備】
生字(詞語)卡片,教學掛圖(課文插圖)或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設計】
一、揭示課題,檢查預習效果
1、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戚繼光的故事,說說戚繼光是個怎樣的人。
2、指名認讀生字(詞),交流認字的方法。
3、指名讀課文,教師及時指導,盡量做到:不讀錯音,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讀,不讀破句。
4、說一說課文主要寫什么?
二、自讀探究,交流學習所得
1、默讀思考:
(1)戚繼光為什么要組建、訓練戚家軍?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戚繼光作戰(zhàn)英勇,很有智謀?
(2)為什么說戚繼光是一位民族英雄?
2、組織交流、討論,體會戚繼光的愛國、英勇、智慧:
(1)從戚繼光組建、訓練戚家軍的過程引導學生感受戚繼光為國擔憂,為百姓為民族安康著想的民族精神。
(2)通過戚繼光英勇作戰(zhàn),表現(xiàn)戚繼光身先士卒、沖鋒在前、奮不顧身的英雄氣概。
(3)讓學生復述戚繼光用智謀與敵人作戰(zhàn)的兩次戰(zhàn)例,明白戚繼光是一個善于觀察,用心思考,有勇有謀的將領。
3、速讀課文,畫出概括寫戚繼光作戰(zhàn)英勇,很有智謀的句子,看看這句話與上下文之間的關系。
三、感情朗讀,情感升華
四、布置作業(yè),拓展延伸
1、繼續(xù)收集、交流有關抗擊倭寇的歷史故事,進一步增進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2、抄寫、積累本課的好詞,如:聞風喪膽、身先士卒。
《民族英雄戚繼光》教學設計之二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戚繼光是抗擊倭寇的民族英雄,他不但作戰(zhàn)英勇,而且很有智謀。
2、認識盜、浙、廷、腐、訓、律、謀、趁、患9個生字,理解民族英雄、海盜、倭寇、朝廷、腐敗、訓練、身先士卒、趁機、智謀、倭患等詞語。
教學重點、難點:
1、培養(yǎng)自學能力。
2、理解詞語意思。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知道我們中華民族的哪些民族英雄?我國明朝,就有一位抗日的民族英雄(生:戚繼光)。[板書課題]
(二)自讀課文,了解課文。
[意圖: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提高思維能力,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1.自讀課文,自學思考。
(1)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把不會讀的字、不理解的字詞畫出來,并結合上下文或查字典解決。自己思考或查字典后,仍不理解的詞句意思,課文內容,用筆畫標注出來。
(2)默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2.檢查讀書,全班質疑。[要求:讀書時,讀準字音,不丟字,不加字。質疑時,認真聽同學提問,不重復別人的問題。](題目為什么寫民族英雄?戚繼光為什么組建、訓練戚家軍?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從哪兒看出他作戰(zhàn)英勇、很有智謀?)[師幫助學生梳理問題]
(三)小組交流,檢查自學。
[意圖:培養(yǎng)學生合作能力,注意傾聽的能力,思辯能力。]
1.輪流讀文,讀準字音。[要求:畫出讀錯的字詞句,讀完訂正,再練讀。]
2.提出疑問,交流大意。[要求:學生認真思考后仍不能解決的,小組討論幫助解決。個人說出答案后還要談理由。]
(四)全班討論,檢查自學。
1.輪流讀書,了解全文。[要求:聲音洪亮,讀準字音,不丟字,不加字,斷好句。讀后,生談課文主要內容。]
2.討論問題,解決疑問。
師:通過自學,小組討論,哪個小組想發(fā)言,幫同學解決難題?
[意圖:以學生為主體,以學定教,培養(yǎng)學生的協(xié)作能力。]
(1)為何題目用民族英雄。[要求:結合書上有關語句,談自己的理解。]
(2)戚繼光為什么組建、訓練戚家軍?[要求:可以用書中語言回答,也可以把用自己的話回答。]
[意圖: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和概括、理解能力。]
(3)從哪兒看出他作戰(zhàn)英勇、很有智謀?[要求:先讀書中語句,再談自己的體會。]
(五)復習鞏固,拓展知識。
1.復習鞏固生字。生當小老師,把自己認為難讀、難寫、難記的字詞提問,指名讓其他學生回答。
[意圖: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記憶生字的興趣。]
2.交流課外資料。
(1)講戚繼光的故事。
(2)表演課前準備的有關戚繼光的節(jié)目。
[意圖:培養(yǎng)學生搜集、使用課外資料的能力,豐富學生知識面,激發(fā)學生學英雄、愛英雄的情感,產生民族自豪感。]
(六)作業(yè)。
出一期戚繼光的壁報。
板書:
28*民族英雄戚繼光
作戰(zhàn)勇敢
抗擊倭寇 很有智謀
2、三年級下冊《28民族英雄戚繼光》教學設計
《民族英雄戚繼光》教學設計之一
【內容簡析】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記敘了我國明朝將領戚繼光為解除東南沿海的倭患,組建軍隊,英勇抗擊倭寇的故事。文章故事情節(jié)集中,內容簡單,沒有艱澀難懂的詞句,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有利于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設計理念】
抓住重點難點,做到長文短教,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習得基本的讀書方法,提高獨立閱讀能力。
【教學目標】
1、認識9個生字,注意積累詞句。
2、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戚繼光的英勇,有智謀,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
3、收集、交流有關戚繼光的故事,培養(yǎng)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重點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明白戚繼光被稱為民族英雄的原因。
【教具準備】
生字(詞語)卡片,教學掛圖(課文插圖)或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設計】
一、揭示課題,檢查預習效果
1、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戚繼光的故事,說說戚繼光是個怎樣的人。
2、指名認讀生字(詞),交流認字的方法。
3、指名讀課文,教師及時指導,盡量做到:不讀錯音,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讀,不讀破句。
4、說一說課文主要寫什么?
二、自讀探究,交流學習所得
1、默讀思考:
(1)戚繼光為什么要組建、訓練戚家軍?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戚繼光作戰(zhàn)英勇,很有智謀?
(2)為什么說戚繼光是一位民族英雄?
2、組織交流、討論,體會戚繼光的愛國、英勇、智慧:
(1)從戚繼光組建、訓練戚家軍的過程引導學生感受戚繼光為國擔憂,為百姓為民族安康著想的民族精神。
(2)通過戚繼光英勇作戰(zhàn),表現(xiàn)戚繼光身先士卒、沖鋒在前、奮不顧身的英雄氣概。
(3)讓學生復述戚繼光用智謀與敵人作戰(zhàn)的兩次戰(zhàn)例,明白戚繼光是一個善于觀察,用心思考,有勇有謀的將領。
3、速讀課文,畫出概括寫戚繼光作戰(zhàn)英勇,很有智謀的句子,看看這句話與上下文之間的關系。
三、感情朗讀,情感升華
四、布置作業(yè),拓展延伸
1、繼續(xù)收集、交流有關抗擊倭寇的歷史故事,進一步增進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2、抄寫、積累本課的好詞,如:聞風喪膽、身先士卒。
《民族英雄戚繼光》教學設計之二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戚繼光是抗擊倭寇的民族英雄,他不但作戰(zhàn)英勇,而且很有智謀。
2、認識盜、浙、廷、腐、訓、律、謀、趁、患9個生字,理解民族英雄、海盜、倭寇、朝廷、腐敗、訓練、身先士卒、趁機、智謀、倭患等詞語。
教學重點、難點:
1、培養(yǎng)自學能力。
2、理解詞語意思。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知道我們中華民族的哪些民族英雄?我國明朝,就有一位抗日的民族英雄(生:戚繼光)。[板書課題]
(二)自讀課文,了解課文。
[意圖: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提高思維能力,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1.自讀課文,自學思考。
(1)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把不會讀的字、不理解的字詞畫出來,并結合上下文或查字典解決。自己思考或查字典后,仍不理解的詞句意思,課文內容,用筆畫標注出來。
(2)默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2.檢查讀書,全班質疑。[要求:讀書時,讀準字音,不丟字,不加字。質疑時,認真聽同學提問,不重復別人的問題。](題目為什么寫民族英雄?戚繼光為什么組建、訓練戚家軍?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從哪兒看出他作戰(zhàn)英勇、很有智謀?)[師幫助學生梳理問題]
(三)小組交流,檢查自學。
[意圖:培養(yǎng)學生合作能力,注意傾聽的能力,思辯能力。]
1.輪流讀文,讀準字音。[要求:畫出讀錯的字詞句,讀完訂正,再練讀。]
2.提出疑問,交流大意。[要求:學生認真思考后仍不能解決的,小組討論幫助解決。個人說出答案后還要談理由。]
(四)全班討論,檢查自學。
1.輪流讀書,了解全文。[要求:聲音洪亮,讀準字音,不丟字,不加字,斷好句。讀后,生談課文主要內容。]
2.討論問題,解決疑問。
師:通過自學,小組討論,哪個小組想發(fā)言,幫同學解決難題?
[意圖:以學生為主體,以學定教,培養(yǎng)學生的協(xié)作能力。]
(1)為何題目用民族英雄。[要求:結合書上有關語句,談自己的理解。]
(2)戚繼光為什么組建、訓練戚家軍?[要求:可以用書中語言回答,也可以把用自己的話回答。]
[意圖: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和概括、理解能力。]
(3)從哪兒看出他作戰(zhàn)英勇、很有智謀?[要求:先讀書中語句,再談自己的體會。]
(五)復習鞏固,拓展知識。
1.復習鞏固生字。生當小老師,把自己認為難讀、難寫、難記的字詞提問,指名讓其他學生回答。
[意圖: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記憶生字的興趣。]
2.交流課外資料。
(1)講戚繼光的故事。
(2)表演課前準備的有關戚繼光的節(jié)目。
[意圖:培養(yǎng)學生搜集、使用課外資料的能力,豐富學生知識面,激發(fā)學生學英雄、愛英雄的情感,產生民族自豪感。]
(六)作業(yè)。
出一期戚繼光的壁報。
板書:
28*民族英雄戚繼光
作戰(zhàn)勇敢
抗擊倭寇 很有智謀
3、《民族英雄戚繼光》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戚繼光是抗擊倭寇的民族英雄,他不但作戰(zhàn)英勇,而且很有智謀。
2、認識“盜、浙、廷、腐、訓、律、謀、趁、患”9個生字,理解“民族英雄、海盜、倭寇、朝廷、腐敗、訓練、身先士卒、趁機、智謀、倭患”等詞語。
二、教學重點、難點:
1、培養(yǎng)自學能力。
2、理解詞語意思。
三、教學準備:課件。
四、教學時間: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知道我們中華民族的哪些民族英雄?我國明朝,就有一位抗日的民族英雄(生:戚繼光)。
(二)自讀課文,了解課文。
1.自讀課文,自學思考。
(1)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把不會讀的字、不理解的字詞畫出來,并結合上下文或查字典解決。自己思考或查字典后,仍不理解的詞句意思,課文內容,用筆畫標注出來。
(2)默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2.檢查讀書,全班質疑。(題目為什么寫“民族英雄”?戚繼光為什么組建、訓練“戚家軍”?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從哪兒看出他作戰(zhàn)英勇、很有智謀?)
(三)小組交流,檢查自學。
1.輪流讀文,讀準字音。
2.提出疑問,交流大意。
(四)全班討論,檢查自學。
1.輪流讀書,了解全文。
2.討論問題,解決疑問。
師:通過自學,小組討論,哪個小組想發(fā)言,幫同學解決難題?
(1)為何題目用“民族英雄”。
(2)戚繼光為什么組建、訓練“戚家軍”?
(3)從哪兒看出他作戰(zhàn)英勇、很有智謀?
(五)復習鞏固,拓展知識。
1.復習鞏固生字。生當小老師,把自己認為難讀、難寫、難記的字詞提問,指名讓其他學生回答。
2.交流課外資料。
(1)講戚繼光的故事。
(2)表演課前準備的有關戚繼光的節(jié)目。
(六)作業(yè)。
出一期戚繼光的壁報。
板書:
作戰(zhàn)勇敢
28*民族英雄戚繼光
抗擊倭寇
很有智謀
4、三年級下冊《本四年級下冊鄉(xiāng)村四月》教學設計
《鄉(xiāng)村四月》是三年級下冊的一首詩,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jié)的景象。突出了鄉(xiāng)村四月的勞動緊張、繁忙。整首詩就像一幅色彩鮮明的圖畫,不僅表現(xiàn)了詩人對鄉(xiāng)村風光的熱愛與贊美,也表現(xiàn)出他對勞動人民、勞動生活的贊美之情。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正確讀寫“規(guī)、閑”等字詞
2、有感情地朗誦、背誦、默寫古詩
3、體會詩的內容,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景物,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培養(yǎng)閱讀古詩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抓住重點詞句,感悟詩歌的魅力,同時進行扎實的語言文字的練。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生活在繁榮的都市,感受著現(xiàn)代文明的氣息,同時也呼吸著污濁的空氣,舉目高樓大廈,卻難見藍天白云,舉足車水馬龍,卻總是來去匆匆呀。這就是我們都市生活的最真實的寫照了,于是假日里,我們便走出都市,向往……(藍藍的天空,碧綠的山原,清新的空氣……)這樣的地方有嗎?(鄉(xiāng)村)
其實很多詩人都喜歡鄉(xiāng)村田園生活,像南宋詩人翁卷就是其中一位,對比李白杜甫,翁卷很陌生,那我們就先簡單地了解一下他。他是浙江(溫州)人,很有才華,卻沒有做官,喜歡田園生活,擅長作田園詩。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首《鄉(xiāng)村四月》板書:鄉(xiāng)村四月我向往鄉(xiāng)村四月。可能大家還沒有我這種感覺,因為你們沒讀進鄉(xiāng)村四月。沒關系,現(xiàn)在讓我們隨著詩人一起走在鄉(xiāng)村的小路上,去感受鄉(xiāng)村初夏的氣息吧。
二、初讀詩,了解詩意。
1.請大家大聲讀讀這首詩,注意要把字讀準,把句讀順(自由讀)
2.誰愿意在大家面前吟誦吟?(2分鐘)
正音:多音字:卷、了 生字:規(guī)、閑
3.師范讀,生個性讀,把詩讀通了(用喜歡的方式讀)。
4.小組讀,齊讀。
5.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說說詩句的意思。理解古詩的意思有那些方法呢?(注釋、上下文、字典、請教別人……)
6.先自己利用這些方法悟一悟,不懂的可以請教別人或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7.學生匯報自己的理解。 你明白了那句的意思?(讓學生粗略地講,無需一定要讀詩句再說)
說到“白滿川”時,借助課件理解。
過渡語:鄉(xiāng)村四月的景色被大家讀著讀著就勾出了大概的輪廓,這就是多讀的魅力。它能把藏在字里行間的畫面立體起來。
三、品讀美景。
1.但剛才同學們說的只是鄉(xiāng)村四月大概的輪廓,大家能否再清晰地告訴老師,在詩中,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把你們的答案寫在紙上,然后舉起來。
2.老師隨著學生寫的詞語,問:你看到?你聽到?根據(jù)學生匯報板書:山原 白川 子規(guī) 煙雨
3.引導:
(1)很多人寫了“山原”,那就首先看看山原:
a如果學生都只寫了“山原”/“山”等時——師導:你看到的是山原,但詩人看到的是“綠遍山原”,你說這有什么不同?那是怎樣的山原啊?
如果學生中有寫“山原”,也有寫“綠遍山原”的時候,師導:(問寫“綠遍山原”的學生)為何你要把“綠遍”寫進去?你寫的時候,腦海里出現(xiàn)的是怎樣的山原?
b輻射:這是他看到的山原,你們看到的山原是怎樣的山原?用筆在“山原”前面加個詞,寫出你想象到的怎樣的山原。(提問3、4個學生,鼓勵學生用不同的詞表現(xiàn)綠,必要時,老師可以示范一句。)
翠綠翠綠的山原 綠得淋漓盡致的山原 漫山遍野都是綠的山原……
c渲染:多美的綠遍山原,它與反著白光的水田相互映襯,這不就是(引讀——)“綠遍山原白滿川”嗎?
(2)煙雨 過渡:更美的是,山原、田野都籠罩雨里,誰能說說這又是怎樣的雨啊?蒙蒙細雨 ……
渲染:像輕煙般的細雨籠罩著水田和山原 如詩如畫如仙境。
(3)子規(guī) 過渡:最妙的是在這如畫般的景色中,還聽到了…… 那是怎樣的鳥叫聲啊?
4.回到整體。
綠的山原,白的水田,如煙的雨,如歌的子規(guī)聲,誰能用自己美好的語言,把這兩句詩的意思連起來說說?
你們很不簡單,這十四個字你們說出了一大串,說得太美了。我們千言萬語道不盡的正是詩人的十四個字啊!這簡簡單單的十四個字不再是幾個字了,它變成美若仙境的畫卷,讓人置身一種美妙的境界中,這就是詩的魅力。讓我們一起帶著這種美的感覺,一起品味這兩句詩吧。(美讀前兩句)板書:景美
5。播放鄉(xiāng)村風景圖片(四張)。這就是詩人筆下的—(引讀或師讀)“綠遍…….雨如煙”的美景啊!
四、品讀人勤。
過渡:是啊,這哪里是鄉(xiāng)村,這簡直就是人間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無比的幸福,此時他們又在干些什么呢?
1.讀后兩句詩,問:他們在忙些什么?(采桑養(yǎng)蠶,插秧種田)
2.采桑養(yǎng)蠶,插秧種田是農民的必修課,這是多么勤勞的村民啊,讀出感覺。
3他們僅僅是在采桑養(yǎng)蠶,插秧種田嗎?是那些詞告訴你((閑人少),也就是說那里的什么人(忙人)多?
4.想象他們在忙些什么。(在黑板的一邊寫下學生提及的農活,如忙喂雞、忙放牛、忙犁田、翻土、種樹……)
5.質疑:詩人為什么不痛痛快快地寫忙人多得了,卻要寫閑人少呢?
(詩人用三個字就給人豐富的想象,婉轉含蓄,化繁為簡,哪個更妙?這就是詩的魅力啊!)
6.從“才了……又……”你感受到了什么(繁忙)
7.是啊,簡單的3個字寫出了一片繁忙的景象,寫出村民勤勞的形象,板書:人勤
我們也來學詩人作兩句詩吧,把沒寫進詩歌的忙也寫進去,比如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才了喂雞又……
8.鼓勵學生作詩。如果不說鄉(xiāng)村四月,而是說我們的校園生活,大家能否也作幾句詩?如每到六月我們都忙著做什么?那我就以“校園六月閑人少”為前一句,下一句怎么用“才了……又……”接?
對啊,詩意來源對生活的熱愛,作詩又有何難!你們都成為了詩人。
過渡:但詩人中也有一般的詩人和優(yōu)秀的詩人之分,剛才同學們說了那么多的“才了喂雞又放牛,才了犁田又翻土”等等詩句,詩人翁卷也是知道的,但一句都沒用,選擇了“才了蠶桑又種田”,為何?(一是農村最主要的農活,二是與第二句詩押韻,三是與第一句的“綠”和“白”照應)
指導:聯(lián)系上兩句詩讀讀,前兩句最后一個字是“雨如煙”的“煙”,現(xiàn)在后兩句的最后一個字是“又種田”的“田”,這兩個字的音都有“an”,因此讀起來很有韻味,瑯瑯上口。這也是詩的魅力。
不信,我們再讀讀,感受這詩歌的韻味。 讀詩。
五、悟讀升華。
1. 多動聽的詩歌啊!如果你現(xiàn)在就是詩人,此時走在鄉(xiāng)村的小路上,展現(xiàn)在你的眼前是(美若仙境的田園風光)你是詩人啊,你陶醉了,你詩意正濃,于是你作詩一首 《鄉(xiāng)村四月》 讀:(讀出陶醉美)(配樂誦讀)。
2. 看著(勤勞忙碌的人們),你又怎好意思閑著呢,于是你大筆一揮 欣然作詩《鄉(xiāng)村四月》 讀:
3. 是啊,你是詩人,你要贊美這里的景(美)…… 這里的人(勤)…… 于是你把你的感情融進了這一首詩:讀:鄉(xiāng)村四月(讀出贊美之情)
4.是啊,美若仙境田園風光,勤勞忙碌的人們,多么賦有生活氣息的畫卷啊!你舍得離開這里嗎?想把它帶走嗎?美美地再讀讀吧,把它刻在心里。
5. 背誦古詩
六、談談:今天你收獲了什么?學了這首古詩,你有話要說嗎?
(生成學法,訴說收獲,鞏固所得)
七、拓展閱讀。象翁卷這樣寫田園詩的詩人還有:陶淵明、謝靈運、謝眺等等,找出他們的詩讀讀一定會有更多的收獲。
5、六年級語文下冊《奴隸英雄》教學設計
六年級語文下冊《奴隸英雄》教學設計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了解劇本中講的是一件什么事,事情發(fā)生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及斯巴達克起義的原因。
(二)能力訓練點
1.培養(yǎng)學生從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讀懂課文,抓住主要內容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斯巴達克的勇猛、愛憎分明的優(yōu)秀品質。受到憎恨惡勢力、同情勞動人民的教育。
(四)美育滲透點
體會劇情的跌宕多姿,使學生心靈受到震撼,品味斯巴達克身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陽剛之美。
二、學法引導
本文教學采取自主學習方式,由學生通過閱讀課文、組內的交流討論、教師的點撥指導,讀懂課文,培養(yǎng)能力。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難點
了解事情發(fā)展的經(jīng)過及斯巴達克起義的原因。體會人物的品質。
(二)疑點
什么是“奴隸”?為什么要讓斯巴達克和獅子斗,和十個奴隸斗?
(三)解決辦法
引導學生自讀品味,老師適時穿插介紹時代背景,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品質。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一)教師活動設計
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組織學生展開討論,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見解。指導學生感情朗讀課文。
(二)學生活動設計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獨立閱讀課文,思考問題,積極參加討論,發(fā)表獨特看法,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理解內容。
五、教學步驟
(一)導入
新課,明確目標
1.板書課題,解題。
什么是奴隸呢?(奴隸,奴隸社會的一種產物,他們?yōu)榕`主勞動而沒有人身自由,常常被奴隸主任意買賣、取樂和殺害。)今天,我們學的課文,是一篇話劇,描寫的就是一位奴隸英雄的故事。我們不僅要了解這位英雄做了什么,說了什么,還要體會到這位英雄的高貴品質。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了解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畫出不懂的地方。
2.檢查自讀情況。
(1)本文講公元前73年春天的一個下午,斯巴達克被帶到斗獸場,他先打死了獅子,然后又說服了與之決斗的十個奴隸,最后和奴隸們一齊沖出斗獸場,發(fā)動了起義。
(2)質疑。(問題相機解決)
(三)細讀課文,領悟中心
1.默讀思考:斯巴達克起義的原因是什么?斯巴達克是一個怎樣的人?
全班議答:
(奴隸主的壓迫“用鐵鏈鎖著,用鞭子打著,逼著趕著要我們做工,飯也不給吃飽。三十幾個同伴,叫他們打死了十幾個,餓死了十幾個。”“他們拿我們不當人,整天逼我們做苦工不算,還要叫我們互相殘殺,給他們當把戲看”這是斯巴達克起義的原因之一;奴隸們在斯巴達克引導下的覺醒也是起義的又一原因。)
2.你還讀懂了什么?(相機解決。)
3.小組討論:斯巴達克是怎樣的一個人?
(勇猛無比,嫉惡如仇,同情奴隸,有鼓動力,號召力)
(出示插圖引導觀察。)
4.感情朗讀課文。(讀出司令官及貴婦人的傲慢、無聊、無恥;讀出斯巴達克對奴隸主的仇恨。)
(四)總結擴展。
你從斯巴達克身上學到了什么?生活中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五)布置作業(yè)
把劇本排練一下,給同學們演一演。
6、六年級語文下冊《奴隸英雄》教學設計
六年級語文下冊《奴隸英雄》教學設計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了解劇本中講的是一件什么事,事情發(fā)生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及斯巴達克起義的原因。
(二)能力訓練點
1.培養(yǎng)學生從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讀懂課文,抓住主要內容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斯巴達克的勇猛、愛憎分明的優(yōu)秀品質。受到憎恨惡勢力、同情勞動人民的教育。
(四)美育滲透點
體會劇情的跌宕多姿,使學生心靈受到震撼,品味斯巴達克身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陽剛之美。
二、學法引導
本文教學采取自主學習方式,由學生通過閱讀課文、組內的交流討論、教師的點撥指導,讀懂課文,培養(yǎng)能力。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難點
了解事情發(fā)展的經(jīng)過及斯巴達克起義的原因。體會人物的品質。
(二)疑點
什么是“奴隸”?為什么要讓斯巴達克和獅子斗,和十個奴隸斗?
(三)解決辦法
引導學生自讀品味,老師適時穿插介紹時代背景,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品質。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一)教師活動設計
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組織學生展開討論,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見解。指導學生感情朗讀課文。
(二)學生活動設計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獨立閱讀課文,思考問題,積極參加討論,發(fā)表獨特看法,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理解內容。
五、教學步驟
(一)導入
新課,明確目標
1.板書課題,解題。
什么是奴隸呢?(奴隸,奴隸社會的一種產物,他們?yōu)榕`主勞動而沒有人身自由,常常被奴隸主任意買賣、取樂和殺害。)今天,我們學的課文,是一篇話劇,描寫的就是一位奴隸英雄的故事。我們不僅要了解這位英雄做了什么,說了什么,還要體會到這位英雄的高貴品質。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了解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畫出不懂的地方。
2.檢查自讀情況。
(1)本文講公元前73年春天的一個下午,斯巴達克被帶到斗獸場,他先打死了獅子,然后又說服了與之決斗的十個奴隸,最后和奴隸們一齊沖出斗獸場,發(fā)動了起義。
(2)質疑。(問題相機解決)
(三)細讀課文,領悟中心
1.默讀思考:斯巴達克起義的原因是什么?斯巴達克是一個怎樣的人?
全班議答:
(奴隸主的壓迫“用鐵鏈鎖著,用鞭子打著,逼著趕著要我們做工,飯也不給吃飽。三十幾個同伴,叫他們打死了十幾個,餓死了十幾個。”“他們拿我們不當人,整天逼我們做苦工不算,還要叫我們互相殘殺,給他們當把戲看”這是斯巴達克起義的原因之一;奴隸們在斯巴達克引導下的覺醒也是起義的又一原因。)
2.你還讀懂了什么?(相機解決。)
3.小組討論:斯巴達克是怎樣的一個人?
(勇猛無比,嫉惡如仇,同情奴隸,有鼓動力,號召力)
(出示插圖引導觀察。)
4.感情朗讀課文。(讀出司令官及貴婦人的傲慢、無聊、無恥;讀出斯巴達克對奴隸主的仇恨。)
(四)總結擴展。
你從斯巴達克身上學到了什么?生活中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五)布置作業(yè)
把劇本排練一下,給同學們演一演。
7、七年級下冊第11課《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教學設計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緬懷人民英雄的光輝業(yè)績,激勵學生繼承和發(fā)揚先輩的光榮革命傳統(tǒng)。
2.學習將時間順序和空間順序相結合的說明方法。
3.認識本文說明語言準確、鮮明、生動的特點。
教學重點:
1.學習說明文中時間順序和空間順序結合的方法。
2.學習文章用文字及畫面特征對十幅浮雕進行描述以突出主題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預習字詞:
【注音】
瞻仰(zhān yǎng) 矗立(chù) 奠基(diàn) 砌墻(qì) 鎦金(liú)
上溯(sù) 五卅(sà) 髻(jì) 天塹(qiàn)鑲嵌(xiāng)巍峨(wēi ’é)
【詞語解釋】
1、矗立:高大而筆直的挺立。
2、落成:(建筑物)完工。
3、瞻仰:恭敬地看。
4、巍峨: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
5、遙遙相對:遠遠地互相對峙、對立著。
6、豐功偉績:偉大的功績。豐,多盛。
7、永垂不朽:(英雄或偉人的姓名、事跡、精神等)永遠流傳,不磨滅。
8、鑲嵌:把一物體卡在另一物的空隙內。
9、怒形于色:內心的憤怒在臉上顯露出來。形,表現(xiàn)了顯露。于,在。色,神色。
二、題解
文章標題下面有個副標題,標題和副標題各有何作用?
標題表明作者要歌頌的對象,抒發(fā)對先烈的無限崇敬和深切懷念之情。副標題點明文章的說明對象,提示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整體感知,初步了解人民英雄紀念碑及其歷史地位。
1、導入:展示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圖片,讓學生談談自己對它的認識。
在新聞聯(lián)播中,在外國使節(jié)訪華新聞中,或直接看見過。人民英雄紀念碑在這種重大的情況下出現(xiàn),體現(xiàn)了它的政治地位、歷史地位。
2、通讀全文,從落成時間、位置環(huán)境、規(guī)模、高度、質地、藝術價值、意義方面概括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概況。
四、文章的結構:
1、劃出課文中表示方位的詞(在文中找出表明順序的關鍵詞語)
⑴進入廣場——越過廣場——踏著石道——走到碑前——踏上臺階——到了平臺
按作者的活動順序來寫,由遠而近,介紹紀念碑的位置、興建經(jīng)過及整個形象。
⑵到了第二層平臺,作者又如何介紹紀念碑的結構、題詞、碑文和造型的?
由下而上:臺階——平臺(雙層漢白玉欄桿)——碑身——碑身東西兩側上部——碑頂
正面而背面:題詞(正面)——碑文(背面)
先四周后中間:碑身四周——碑身——碑心石
⑶說明的順序:
總的來說,本部分按空間順序來寫。
活動順序:廣場——石道——碑前——臺階——平臺(由遠而近)
空間順序:臺階——平臺——(大小碑座)——碑身——(由下而上)東西兩側上部——碑頂
方位順序:東(2)——南(3)——西(2)北(3)(東——南——西——北)
2、文章可分幾部分,段意是什么?(見課文分析)
①作者的思路:
點題總領全文——介紹碑身浮雕——特寫瞻仰感受。
②全文共十一段,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點題開頭,總領全文。
說明瞻仰的心情和紀念碑的總體特征。
全段僅兩句話。
第一句告訴全國人民:人民英雄紀念碑已經(jīng)建成。“落成”表明這一工程已勝利結束,內含莊重、慶賀之意。
第二句進一步點明作者對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總體印象和當時的心情:“巍峨、雄偉、莊嚴”既體現(xiàn)作者對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總的印象,又概括出碑的總體特征;“瞻仰……紀念碑”既提示了本文的主要內容,也與“懷著萬分崇敬的心情”扣合,體現(xiàn)全文感情基調。
第二部分:(2-10)介紹紀念碑的位置、興建經(jīng)過、碑的構造、題字、碑文以及十幅浮雕。
第三部分:(11)抒寫瞻仰后的感受,呼應標題和開頭。
“走下臺階,離開紀念碑”引出結尾,呼應開頭;“默默致敬”不僅與開頭“萬分崇敬”呼應,而且深沉地表達了人民英雄的革命業(yè)績感人之深以及群眾對先烈的崇敬、悼念之情。
3、重點批劃:(課文第二部分)
①有關碑的概念
位置:廣場南部
材料:花崗石、漢白玉
臺基:美觀樸素、潔白耀眼
正面:題詞
紀念碑 背面:碑文
兩側上部:紅星、松柏、旗幟
上碑座四周:牡丹、茶花、菊花
碑頂:卷云重幔
②層次
分三層:
第一層(2-3)介紹紀念碑的位置、環(huán)境、興建過程規(guī)模和質料。
第二層(4-5)介紹紀念碑的結構、題字、碑文、裝飾與造型等。
第三層(6-10)依次介紹大碑座四周的10幅浮雕。
第六段是總說,使人對十幅浮雕產生總的印象。第七至第十段是分說,每段開頭交待作者的瞻仰方位,由此體現(xiàn)十幅浮雕的說明順序。
第六段,介紹浮雕的高度,全長,耐久年限,以及雕刻的英雄人物的數(shù)目,大小和各不相同的特點。
五、英雄的故事
1、哪個同學能給大家講講十幅浮雕中的歷史故事。
講述要求:
(1)要交代清記敘六要素和這個歷史故事的意義。
(2)口齒清楚,語言順暢、生動。
評價要求:口齒清楚,事件交代清楚,語言生動
2、對照碑文中的時間,給十幅浮雕分類。研究課文,思考設計者為什么要選擇這8個歷史事件。由此說說為什么要建造這座紀念碑
第一類: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東1、1839年,銷毀鴉片煙,表現(xiàn)中國人民反帝的堅強決心
2、1851年,金田起義,動搖了封建統(tǒng)治的基礎
3、1911年,武昌起義,結束了封建帝制
第二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南4、1919年,五四運動,中國民主革命的轉折點
5、1925年,五卅運動,促使大革命風暴爆發(fā)
西6、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打響武裝斗爭第一槍
7、抗日戰(zhàn)爭時期,敵后游擊戰(zhàn),打擊日本侵略者
第三類:解放戰(zhàn)爭時期
北8、1949年,勝利渡長江,解放全中國
(左右兩邊兩塊裝飾浮雕:支援前線、慰問戰(zhàn)士)
小結:從碑文的主演內容可知,人民英雄紀念碑紀念的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特別是三年解放戰(zhàn)爭時期,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
3、寫作特點:
第七段東面兩幅:銷毀鴉片煙、金田起義
介紹前一幅,由實到虛,先描述畫面,再寫畫的含義;后一幅先寫太平天國的歷史意義,再具體描述畫面,由虛到實。
第八段:武昌起義、五四運動、五卅運動
寫“武昌起義”,先介紹畫面上的英雄人物,再總結辛亥革命的意義;介紹起義畫面,突出“總督府的牌子,被打斷在階前;撕碎了的清朝的龍旗,被踐踏在地下”的細節(jié);在語言的運用上,‘摧毀“”沖去“”冒’“打斷”“撕碎”“踐踏”等一系列動詞,準確生動的表現(xiàn)了起義者大無畏的革命氣概,也揭示了清朝腐朽的本質。寫浮雕“五四愛國運動”:先指明它的歷史意義,再介紹畫面描述愛國示威游行的情景,既有概寫,又有“人群高處,一個男學生正在向圍著他的群眾演說”的特寫。在語言運用上一是準確運用動詞,如“學生們齊集于天安門前”句,用“齊集”而不用“集合”“集結”,表意準確;二是恰當?shù)剡\用形容性詞語,如“慷慨激昂”“憤激”“怒形于色”等,從而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了畫面形象充滿著的痛恨賣國賊、激動人心的氣氛。寫浮雕“五卅慘案”:先簡介這一運動的經(jīng)過,再提示它的意義,最后介紹畫面情景;介紹反帝斗爭的英勇場景,又注意交代背景。在語言運用上,用數(shù)詞“成千上萬”,動詞“舉著”“沖破”“前進”“加入”“勇往直前”等表現(xiàn)了“五卅運動”聲勢浩大,突出了上海人民同仇敵愾反對帝國主義的頑強斗爭精神。
第九段:具體描述西面的兩幅浮雕:“八一南昌起義”“抗日敵后游擊戰(zhàn)”。前一幅浮雕,先介紹畫面,再指出其意義。后一幅浮雕,只是先總后分地描述了畫面上的人物及其行動,以此顯示人民戰(zhàn)爭的特點,至于這一畫面所表現(xiàn)的歷史意義,則沒有直接評價。
第十段:詳細說明北面最大的一幅浮雕:“勝利渡長江,解放全中國”;簡略介紹左右兩幅裝飾性浮雕。這三幅浮雕,都只介紹了畫面而沒有直接提示其意義。描繪最大的一幅浮雕,連用了“吹起”“舉”“發(fā)射”“登上”“踏著”“沖去”“前進”等動詞,突出了渡江戰(zhàn)役勢如破竹、一往無前的雄壯景象。這樣寫,主次分明,突出了主體畫面。
總結:這十幅浮雕是將時間順序與空間順序相結合來寫,空間順序:東——南——西——北,時間順序:即歷史順序。
8、四年級下冊《古詩三首《賣炭翁》《赤日炎炎》》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古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2.有感情、有韻律的朗讀課文,結合注釋后查字典、辭典,了解詩句意思,并能背誦。
二 、教學過程
1、導入:今天我們學另一類體裁,樂府詩 《賣炭翁》 (板書課題)。
2、補充介紹:古代主管音樂的官署稱為“樂府”,后來人們將樂府采集或創(chuàng)作的詩篇稱為“樂府詩”。
3、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唐著名詩人,自號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因得罪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后改任杭州刺史,蘇州刺史,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文章應該為了反映時代而寫,詩歌應該為了反映現(xiàn)實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白居易留給后人的詩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長慶集》?!顿u炭翁》就旋子其中。
4.聽老師讀古詩,要求學生邊看課文邊認真聽。
5.串講古詩(討論式)
指名讀詩的前一段(讀時要求讀準字音)
問:開頭一句交代賣炭翁伐薪燒炭的地點在哪里?為什么要這樣交代?
明確:地點是在長安附近的終南山上。也為下文埋下伏筆,說明路遠,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難行。
問“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從什么角度刻畫賣炭翁?
明確:外貌。著重從顏色加以點染,“滿面塵灰”指臉上的顏色,“蒼蒼”(灰白色)指頭發(fā)耳邊鬢角的顏色。“煙火色”、“十指黑”說明燒炭艱辛。
為什么這樣寫?
(這樣寫形象逼真地刻畫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現(xiàn)老人燒炭的艱辛,說明炭的來之不易。)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先自問,后自答,說明老人艱辛燒炭,為的只是維持活下去的最低水準——“身上衣裳口中食”,即溫飽而已。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怨天寒。”這句從什么角度刻畫賣炭翁?心理??勺约荷砩蠀s“衣正單”,“衣單”總該盼天氣暖和吧,可老人卻“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賤了:天寒,炭價就會更高一些。為了炭價高一點,他寧愿自己受凍。
這種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動,深刻地揭示了賣炭老人的悲慘處境。
6、教師小結歸納:(主題思想,先讓學生根據(jù)板書說一說)
這首詩運用了對比手法,寫賣炭翁老人的貧窮艱辛。
7、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8、布置作業(yè):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古詩 《赤日炎炎》 ,通過閱讀,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2、會認4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
重、難點:
有感情的朗讀古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學習古詩
赤日炎炎
宋代民歌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
1、字意:
題解:這首民歌摘自《水滸傳》。標題為選入教科書施加的。
焦:枯死。
湯:熱水。
王孫:指貴族子弟。
2、詩意:
火紅的太陽如火焰在燃燒;
田野里的莊稼在烈日暴曬下,有一半苦枯死了。
農夫的心里十分焦慮,好似有一鍋開水在煮燙一樣;
而公子王孫毫不在意,仍然悠閑自得的搖著扇子。
3、指導有感情的朗讀。
4、練習背誦。
二、學習生字
(1)、認讀生字,進行擴字練習。
(2)指導書寫生字,重點指導“伐、裳、堪”的寫法,注意不可以多畫或者少畫。
三、作業(yè):
1、背誦《赤日炎炎》。
2、寫生字。
9、古代詠鳥詩三首《聞雁》《池鶴》《迎燕》教案教學設計(八年級下冊)
八冊下古詩教學教案之一《聞雁》《池鶴》《迎燕》
【教學目標】
1、理解并背誦三首古詩。
2、理解“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
3、學習這個專題,引起學生對鳥的關注,初步了解“鳥文化”的內涵,引發(fā)學習興趣。
【教學準備】寒假背誦并上網(wǎng)查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蟬》虞世南(唐)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2《孤雁》杜甫(唐)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3《鷓鴣》鄭谷(唐)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
游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從題材上看,以上屬于什么詩歌?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二、學習新課:
1、初讀課文
2、分工合作:第一首《聞雁》第一組;第二首《池鶴》二三組;第三首《迎燕》四五組。
要求:必須每個人會講解內容;加分獎勵。
3、按序講解,教師補充。
4、質疑問難。
三、當堂背誦。比賽。
四、課堂作業(yè):
五、課外鞏固背誦
【教師參考】
8201【聞雁】(韋應物·唐)
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茨锨镉暌?,高齋聞雁來。
【簡介】聞雁,是中國唐代詩人韋應物在秋雨之夜,歸思正深之際,聽到自遠而近的雁叫聲,內心感觸,而所作的一首詩。 光從文字看,似乎詩中所抒寫的不過是遠宦思鄉(xiāng)之情。但滲透在全詩中的蕭瑟凄清情調和充溢在全詩中的秋聲秋意,卻使讀者隱隱約約感到在這“歸思”、“聞雁”的背后還隱現(xiàn)著時代亂離的面影,蘊含著詩人對時代社會的感受。
【詩意】故鄉(xiāng)遙遠,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歸家的思緒正無窮無盡。在淮河的南部的夜晚下著冰冷秋雨,我聽到大雁的叫聲由遠而近的傳來。
【背景】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韋應物由尚書比部員外郎出任滁州刺史。首夏離京,秋天到任。這首《聞雁》大約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寫的。
這是一個秋天的雨夜。獨坐高齋的詩人在暗夜中聽著外面下個不停的淅淅瀝瀝的秋雨,益發(fā)感到夜的深沉、秋的凄寒和高齋的空寂。這樣一種蕭瑟凄寂的環(huán)境氣氛不免要觸動遠宦者的歸思。韋應物家居長安,和滁州相隔兩千余里。即使白天登樓引領遙望,也會有云山阻隔、歸路迢遞之感;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自然更不知其眇在何處了。故園的眇遠,本來就和歸思的悠長構成正比,再加上這漫漫長夜、綿綿秋雨,就更使這歸思無窮無已、悠然不盡了。一、二兩句,上句以設問起,下句出以慨嘆,言外自含無限低徊悵惘之情?!胺健弊滞赋鰵w思正殷,為三、四高齋聞雁作勢。正當懷鄉(xiāng)之情不能自已的時候,獨坐高齋的詩人聽到了自遠而近的雁叫聲。這聲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顯得分外凄清,使得因思鄉(xiāng)而永夜不寐的詩人浮想聯(lián)翩,觸緒萬端,更加難以為懷了。詩寫到這里,戛然而止,對“聞雁”而引起的感觸不著一字,留給讀者自己去涵詠玩索?!皻w思后乃說聞雁,其情自深。一倒轉說,則近人能之矣?!保ㄉ虻聺摗陡咴妱e裁》)
【賞析】
首句直抒胸臆,一個“渺”字體現(xiàn)了詩人內心的悲哀、凄涼;第二句借景抒情,其中“秋雨”以綿綿不絕、淅淅瀝瀝的雨來襯托詩人一言難盡的愁思,渲染了一種蕭瑟、凄清的氣氛,“高”字更體現(xiàn)出詩人的孤獨。全詩語言純樸,自然含蓄,耐人尋味,主要表達了遠宦思念家鄉(xiāng)的情感,也蘊含了對動亂時代的苦悶感受,結尾留下廣闊的空間,引讀者自己去思考,給讀者想象的空間。
8202【池鶴】(白居易·唐)
高竹籠前無伴侶,亂群雞里有風標。低頭乍恐丹砂落,曬翅常疑白雪消。
轉覺鸕鶿毛色下,苦嫌鸚鵡語聲嬌。臨風一唳思何事?悵望青田云水遙。
【簡介】《池鶴》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本詩借物抒懷,以囚鶴自喻,一個“悵”字,表現(xiàn)了詩人對仕宦生活的厭倦和無奈,表達了詩人對歸隱生活的向往。本詩也可以說是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寓人。 這首詩描寫了鶴的生活環(huán)境和風格的與眾不同,突出了它的形態(tài)美、色彩美和聲音美。以鶴與雞、鸕鶿、鸚鵡作對比映襯,表現(xiàn)了鶴不事權貴的孤高品格和超凡風姿,同時表達了詩人對閑適的田園生活的向往和對仕途沉浮、官場黑暗的厭惡。
【現(xiàn)代文翻譯】在高高的竹籠前沒有自己的同伴,在亂哄的雞群卻有著自己的風度。低下頭怕丹砂落下,曬翅的時候擔心白色的羽翼消失。轉眼看到鸕鶿覺得它毛色污濁,又討厭鸚鵡太諂媚。對風鳴唳想的是什么,惆悵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遙的云水之間。
【鑒賞】這是一只被囚的鶴,它的品格和儀表與眾不同(鶴立雞群),不會像鸕鶿那樣侍奉權貴,也不會像鸚鵡那樣討好別人。
漢以后,詩文中常以“鳴鶴”或“鶴鳴”喻君子。
當時詩人被貶江州司馬,開始“吏隱”,在廬山建草堂,思想從“兼濟天下”轉向“獨善其身”,閑適、傷感的詩漸多 。
“高竹籠前無伴侶,亂群雞里有風標?!边@句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一個詞鶴立雞群。在高高的竹籠前找不到自己的知音,在庸俗的雞群還凸顯著自己的風度和節(jié)操。
“低頭乍恐丹砂落,曬翅常疑白雪消。”此句,從表面上看,是丹頂鶴害怕低下頭,頭上象征高貴的標志丹砂落下,曬翅的時候擔憂白色的毛色變得不好看。從意義上理解,應該還有一層:低下頭,不僅僅擔憂高貴的標志不再,還因為低頭本身就代表了屈服和卑微,和孤高的形象氣度相悖;“曬翅常疑白雪消”,這里的白雪不僅僅是指毛色,更多的是保持一種圣潔的清白。由此,一個清高孤傲,而又不愿意對世俗妥協(xié)的丹頂鶴形象便脫穎而出。
“轉覺鸕鶿毛色下,苦嫌鸚鵡語聲嬌。”轉眼四望,覺得鸕鶿毛色污濁,徒有其表而又善于學舌的鸚鵡太嬌媚,這兩者不僅形象氣質欠佳,而且善于侍奉討好主人,完全沒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見,更不要說具備一副錚錚的傲骨了。
“臨風一唳思何事,悵望青田云水遙”。沒有知音的欣賞,沒有主人的青睞,只是在囚籠里長唳,惆悵的望向遠方,那遙不可及的云水之鄉(xiāng)才是夢想的天堂。丹頂鶴所思的,不僅僅是寶貴的自由,還有知音的賞識,和對自己理想抱負不能實現(xiàn)的苦悶,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氣質才華,將來能鶴唳云端,展翅沖天。
8203【迎燕】(葛天民·宋)
咫尺春三月,尋常百姓家。為迎新燕入,不下舊簾遮。
翅濕沾微雨,泥香帶落花。巢成雛長大,相伴過年華。
【詩意】
在近已咫尺的陽春三月里,有一戶普通的老百姓,在他的家中,為了迎接新一年里燕子的歸來,不放下破舊的簾子把房屋遮蔽起來。一場春雨后燕子的翅膀上沾著絲絲的雨滴,土地里散發(fā)出一股淡淡的泥巴香味,里面還混雜著雨滴砸落的花瓣。燕巢早已筑修好了,連小燕子都長大了,一人家,一燕家,兩戶家庭相伴著又度過了一個美麗的年華
【賞析】
燕子秋去春來,巢于檐下,民間視為吉祥物?!皩こ0傩占摇奔唇梃b劉禹錫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闭驗檠嘧硬幌迂殣鄹?、趨炎附勢,主人也“不下舊時簾”,熱情的迎接燕子的歸來?!俺渤呻r長大,相伴過年華”兩句,更是把燕子看成生活的一部分了。
古詩中燕子往往象征著幸福的生活。它們雙宿雙飛,本詩中的燕子也在主人的檐下幸福的生活。燕子的自由自在,正是詩人隱居生活的反映;燕子之樂,足見詩人之樂。詩歌生動的描繪了燕子的生活習性,表達了燕子與老百姓的深厚情誼。
首句一個“咫”字,指八寸,也表現(xiàn)了暮春的轉瞬即逝,抒發(fā)了作者對春的珍惜之情?!皩こ0傩占摇苯栌昧藙⒂礤a的《烏衣巷》“飛入尋常百姓家”,歌頌了燕子不趨炎附勢,不嫌貧愛富的質樸、高尚的品格,表達了燕子對百姓的眷戀。第三句“微”形容雨之小,描寫了燕子在雨中穿梭無數(shù)次,為幸福的生活勤勞地筑巢,“泥香帶落花”描寫了春天溫馨、幸福的場面。尾句是對燕子勤勞的贊美,也再次表現(xiàn)了人與燕之間的深厚情誼,同時又是詩人幸福隱居生活的寫照。
10、自主選擇,主動發(fā)展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裝滿昆蟲的口袋》第二課時教學設計教案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方面,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教學改革的重心,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應由教學的主宰,轉變?yōu)閷W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yōu)閷W習的主體。語文教學應以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課時設計力圖以“自主選擇,主動發(fā)展”為主要特征,營造主動發(fā)展的環(huán)境,留給主動發(fā)展的空間。
目標分析:
《裝滿昆蟲的口袋》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第六冊第九單元《觀察與發(fā)現(xiàn)》的第三篇主體課文。通過講述法布爾兒童時期迷戀昆蟲的故事,引發(fā)學生學習其對生命的敬畏之情和探索真相、追求真理的精神,也就是法布爾精神。本課課后思考討論題:法布爾是怎樣迷戀昆蟲的?他的故事對你有什么啟發(fā)?找出課文中與“濃厚興趣”相近的詞語,結合課文內容體會它們的意思。會寫“濃”等11個生字,會認“限”等13個生字,學習多音字“中”。
從教學目標上可以看出是以人為本,著眼于學生多方面的和諧發(fā)展。無論是知識的獲取,還是智力的開發(fā)和能力的培養(yǎng);無論是情感、意志的培養(yǎng),還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須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不斷的探究來實現(xiàn)。
設計流程:
一、激情導入、引發(fā)探究
1、上節(jié)課,我們讀了《裝滿昆蟲的口袋》這篇課文,認識了一位著名的昆蟲學家,他是——(板書:法布爾)
誰來說說小時侯的他給你留下什么印象?(相機板書:迷戀)
2、令法布爾迷戀的昆蟲世界是怎樣的?請大家根據(jù)自己收集到資料,談談昆蟲世界給你留下的印象。
3、老師也帶來了一些昆蟲的資料,注意觀察。(展示CIT課件)
(設計意圖:課程標準指出“要充分利用顯示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yōu)化語文學習環(huán)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lián)系、校內外聯(lián)系、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采用交流信息,利用圖片、聲音、色彩等媒體的展示,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了他們的情感、興趣,進而使其心情愉快地進入學習。)
二、問題探究、體驗過程
1、通過大家細心地觀察和發(fā)現(xiàn),我們體會到昆蟲世界原來是這么的神奇。那小法布爾是怎樣觀察和發(fā)現(xiàn)的,怎樣迷戀昆蟲的?
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讀一讀,找出與“濃厚興趣”有關的語句來說說法布爾是怎樣迷戀昆蟲的?
(設計意圖:以讀感悟,讀中熏陶。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課程標準指出:要在讀中使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課故事富有童趣,構思精巧,讓學生通過讀來體驗課文情感,這是教學這一課時力圖落實和體現(xiàn)的教學理念。在學習理解法布爾是怎樣迷戀昆蟲的?教學時設計了這樣的板塊有助于形成多元閱讀理解,讓個性化閱讀成為可能)
(1)個體學習
(2)小組合作
(3)組際交流
(教師相機點撥引導提煉學習方法,如看圖法、聯(lián)想法、抓住重點詞句法、進入情景法)
(相機導讀、板書重點詞語如:無論是……還是……都
一動不動
小心翼翼
濃厚的興趣
無限的好奇心
靜靜地觀察)
(設計意圖:小組合作、自主學習。沒有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就不可能有高效的合作學習,更談不上學習能力的提高與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為了發(fā)揮群體的積極功能,提高個體學習的動力和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設計了小組合作學習的環(huán)節(jié)。接著通過組際互動,引導讀文理解課文內容。在這過程中滲透提煉來自學生群體的學習方法,進而逐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小法布爾這樣的迷戀昆蟲,怪不得到了后來,他成了一位偉大的昆蟲學家。誰來說說法布爾迷戀的故事給你什么啟發(fā)?
(設計意圖:再創(chuàng)情景、發(fā)展思維。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所以形象教學十分重要。在交流“法布爾迷戀昆蟲的事給你什么啟發(fā)?”時,出示法布爾的形象,并且設計了這樣的思維訓練:你能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嗎?如你有對某件事情感興趣嗎?你是怎么做的?這樣既拓展學生的思維,又能理解了文章的內涵。)
三、利用文本、觸發(fā)思維
在學習過程中,你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
(設計意圖: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課程的實施不僅是學習內容的供給系統(tǒng),也不僅是學生主題的規(guī)劃與設計,還是學生學習的情境、氛圍以及師生獲得的各種體驗,一言蔽之應是保證個性全面發(fā)展的系統(tǒng)。一個學習主題對于人的成長來說有著多方面的價值。更多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才能培養(yǎng)學生真正內在的興趣。)
四、拓展作業(yè)、延伸學習
提供選擇性作業(yè):作業(yè)超市——我選擇,我喜歡
(選擇其中的一項或多項完成)
1、把法布爾迷戀昆蟲的故事講給家里人聽,請他們說說自己的感受;
2、選擇一種方法來表達對法布爾的敬意;
3、找找法布爾的著作《昆蟲記》,讀一讀。
(設計意圖:作業(yè)設計上,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設計說、聽、寫、做、讀等不同的作業(yè)形式,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方式去重讀人物,激活了學生的參與意識,體現(xiàn)了以生為本的現(xiàn)代教育理念。)
11、三年級語文下冊《月球之謎》教學流程教學設計
教學準備:
1。 帶生字的詞語卡片。
2。 制作多媒體課件;準備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的紀錄片。
3。 學生查找有關月亮的資料,可以是有關月亮的故事、詩歌或知識。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1。 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
2。 觀看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的紀錄片,相機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自主學習生字詞
1。 自由輕聲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或詞語做個記號,可以向你的學習伙伴請教,也可以向字典求助。
2。 課件出示帶生字的詞語,學生在小組內認讀。
3。 鼓勵質疑,引導學生聯(lián)系課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學生能解釋的請學生解釋,不能解釋的,指導學生邊學課文邊理解。
4。 游戲:猜一猜。
從學生的描述中猜測他講的是哪個詞語。
三、整體感知,展示朗讀
1。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說說課文中提到的未解開的月球之謎和已解開的月球之謎。
2。 找出你最想讀的段落讀給小組里的同學聽,讓你的學習伙伴也對它感興趣。
3。 小組合作,展示朗讀。
四、理解詞語,書寫生字
1。 讀課文過程當中,相機指導理解詞語。
2。 指導書寫詞 語“懸掛”“奧秘”“努力”“估計”中所含生字:懸、奧、努、估。
第二課時
一、回顧課文內容
默讀課文,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二、小組合作,探究感悟
1。 小組選擇感興趣的“月球之謎”進行探究性學習。
(1)我們最感興趣的月球之謎是 ;
(2)我們要找到相關的段落讀一讀;
(3)讓我們合作劃出重點詞句;
(4)你所選擇的月球之謎是否已解開?
2。 各小組匯報學習成果并相機指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并鼓勵學生積累。
3。 在小組匯報學習成果時,請學生找到相應的段落,教師指導朗讀。
三、拓展延伸,鼓勵質疑
1。 課文中提到了許多有關月球的知識,還有令你費解的嗎?(鼓勵學生質疑)
2。 你所提的問題人類是否已經(jīng)解開?
如有學生知道可當堂解決,如不了解,鼓勵學生課余查閱資料。
四、指導寫字
引導學生比較“菌”“藻”,書寫“菌”“藻”“項”“遐”。
五、積累詞語
鼓勵學生課余把詞語表里的詞語及課文中喜歡的詞語或句子抄寫在積累本上。
12、三年級下冊《古詩三首》教學設計
教學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聽、說、讀、寫的能力。”新課程要求教師是教學中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如何才能做到新理念的要求呢 ?這就要求教師要有熱情,克服教學中的慣性,使教學方法呈現(xiàn)多樣化、力戒刻板、張揚創(chuàng)新。在古詩教學中,應找準激情點,以此為契機,使學生在情感的驅使下學習語文,使學生在語文課中獲得情感與人文精神的養(yǎng)料,豐富他們的感情世界,開啟藝術想象力,培養(yǎng)他們具有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感受詩中所描繪的景色。體會詩人的情感,并背誦三首古詩。
2、認識“徑”、“斜”、“楓”等10個生字。會寫“斜”、“楓”等13個字。
教學重、難點:
1、讀懂詩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播放錄像,引出新課。
1、播放《山行》的畫面,讓學生自由說說觀看后的感受。
2、讓學生介紹收集到的有關詩人的資料,教師揭示課題。
二、欣賞詩歌,整體感知。
1、(課件出示配樂朗讀詩文)學生一邊聽,一邊瀏覽全詩,初步感受這著詩的韻律美。
2、學生自由朗讀古詩,要求:讀得正確、流利。
3、指生朗讀古詩,師生評議。
三、學法遷移,自讀自悟。
1、指導學生根據(jù)文中注釋及字典理解詞義。
2、用以前學過的“連詞解句意”理解詩句,同時把不懂的地方在文中標注出來。
3、學生匯報自學情況。
四、師生共議,理解詩意。
1、指名朗讀全詩,討論根據(jù)詞義給多音字注音。
2、理解詩文
(1)通過注釋和工具書,你讀懂了哪些詩句?
(2)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你讀懂了哪些詩句?
(3)還有哪些詩句不懂?師生、生生互動討論。
(4)師生歸納整首詩文。
五、圖文結合,欣賞意境。
1、引導學生看圖(課件出示圖片)
思考:(1)這是一首什么題材的詩。
(2)作者描寫它的什么特點。
2、學生自由分組討論,討論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3、教師播放配樂朗誦帶,讓學生想象畫面。
4、小組合作,把想象的畫面用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
六、體會感情,指導朗讀。
1、啟發(fā):詩人對秋天的贊美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指導學生在體會詩人情感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3、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住這首詩。
七、落實生字,指導寫字。
1、課件出示:本節(jié)課要認的字,學生認讀。
2、課件出示本節(jié)課要寫的字。
(1)先讀,再交流識記的方法。
(2)指導書寫,由學生帶寫,師生評議。
(3)學生練寫。
八、總結延伸,拓展升華。
1、整體回顧課文。
2、秋天,是詩人登高望遠,即景抒情的季節(jié),許多詩人都觸景生情,寫了許多優(yōu)美的詩章,你能為大家誦讀一首嗎?
第二課時
一、交流資料,揭示課題。
同學們,荷花并非花中之王,但自古至今,它卻令眾多文人為之傾倒,為它寫下了優(yōu)美的詩篇。相信你一定搜集到不少有關贊美荷花的語句吧,我們來交流一下,好嗎?(學生交流)
今天我們來學習楊萬里的一首有關荷花的詩。(出示課題)
二、實施鼓勵,自主習詩。
1、“諸葛獻策”。通過以往學習古詩的經(jīng)驗,你有什么好方法,能很快地熟悉古詩、理解古詩?
2、“爭分奪秒”。用我們總結的這些方法,看看誰會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更多的收獲?(學生自主學習)
3、“初顯身手”。
(屏顯本課生字)(1)“我會認”。學生認讀并組詞。(檢查并鞏固字詞)
(屏顯整首詩文)(2)“我會讀”。先請兩名學生試讀,根據(jù)讀的情況,師生點評,指導學生有節(jié)奏地讀詩。
三、深入探究,交流詩意。
1、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內先讀一讀詩句,思考每句詩的意思。把自己對詩句的理解在小組內交流一下,有不懂的問題提出來討論。
2、匯報交流。(鼓勵學生談出自己的見解,并傾聽、思考,為同學的精彩發(fā)言喝彩,若有不同意見,補充交流)
3、教師點撥。
(1)引讀詩的前兩句,想想詩人在什么情況下發(fā)出如此大氣的感嘆?(感受詩人當時的心情)
(2)引讀詩的后兩句,抓住“碧”、“紅”、“無窮”、“別樣”等詞語,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體會蓮葉之無窮,荷花之美艷,天地之寬廣的壯觀景象。
(3)你能把四句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嗎?
四、引導發(fā)現(xiàn),感受詩情。
1、有感情地讀一讀詩句,再讀一讀課題,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從詩題看,這是一首道別詩,而詩句卻贊美了西湖十里荷花美景,并沒有提及送別之事,二者似乎毫無聯(lián)系。)
2、體會詩人通過對西湖荷花的極度贊美,婉轉表達了對友人的眷戀之情。
五、落實生字,指導寫字。
1、課件出示:本節(jié)課要認的字,學生認讀。
2、課件出示本節(jié)課要寫的字。
(1)先讀,再交流識記的方法。
(2)指導書寫,由學生帶寫,師生評議。
(3)學生練寫。
六、情景再現(xiàn),領會詩境。
1、播放“西湖荷花美景”錄像帶,學生一邊欣賞荷花,一邊配樂吟誦詩句,加深對詩句的理解,進一步領會詩的意境。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贊美荷花,如一幅漂亮的荷花圖,寫幾句優(yōu)美的荷花贊,唱一首動聽的荷花曲……
3、欣賞學生佳作。
4、熟讀成誦。
第三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情引趣
1、同學們,你們看到過大草原嗎?(生答,并指名介紹看到的草原的景象)的確,大草原寬廣遼闊,使人心情舒暢,又能讓你忘記所有的憂愁與煩惱,你們想不想親自看一看這美麗的大草原呢?(生答:想)
2、教師播放多體課件(草原美景),學生欣賞。
3、指名說一說看到的情景,抒發(fā)自己的感受。
4、有許多人都曾經(jīng)用自己的筆墨來描繪美麗的草原,而且在古代就有這樣一首詩也描寫了草原的迷人景色,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描寫北方草原美麗景色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師板書課題)
二、初讀賽讀,品味詩韻
1、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這首詩,如果遇到不認識的字,用你們平時喜歡的方法來解決,要做到讀準字音,把詩句讀通 順。(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多讀幾遍。)
2、通過剛才的讀文,你們覺得這首古詩好讀嗎?在讀的過程中要注意什么?
3、同學就在小組內練讀,并互相檢查看真正做到了正確、流利。
4、教師針對讀的情況進行小結。
三、合作理解,領會詩意
1、剛才你們己經(jīng)很好地朗讀了這首詩,那誰來給大家講講“敕勒歌”是什么意思嗎?(學生根據(jù)課前查找的資料進行講解)
2、看來大家很會學習,自己能找到這么豐富的資料,你們真棒!那這首詩的意思你們知道嗎?下面就請同學們根據(jù)課文的注釋、及剛才看到的課件畫面,運用自己學習古詩的經(jīng)驗和方法,在小組內與同學猜一猜、想一想古詩的意思。(學生小組合作,理解詩意,巡視指導)
3、哪個小組可以能給大家把整首詩的意思講一講呢?(指小組成員進行匯報。)師生共同補充并重點引導。
4、你們真聰明,現(xiàn)在我也想和大家共同學習,可以嗎?我們來做一個小游戲,我說詩句的現(xiàn)代意思,你們要以最快的速度說出相應的詩句,準備好了嗎?(師生共同對話,加深理解)
5、你們覺得這首古詩表現(xiàn)的是一種什么意境呢?(遼闊壯美)那這首古詩應該怎樣去讀才能讀出味道呢?(重點要讀好停頓)對,請同學們看屏幕(出示帶有停頓符號的古詩)
(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誰想來試著讀一讀?其他同學給他評一評。(師放音樂,指同學配樂朗讀,其他同學糾正讀音。)
師小結:看來大家真的學會了這首古詩,說明你們用心去學了,只有這樣,我們才會在學習中有更大的進步。
四、反復誦讀,讀中想像
1、古詩的意思我們既然理解了,那就請大家選擇喜歡的方式,去盡情地朗讀,你可以低吟慢誦,也可以高聲吟唱,還可以默讀靜想,看誰讀得最投入,讀得最動聽。(學生再次自由練讀)
2、指名朗讀,并談朗讀古詩時,頭腦中出現(xiàn)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你有什么感受?
3、看來古詩同學們讀起來己經(jīng)朗朗上口了,那誰能試著背下來呢?(指2名同學試背、全班齊背)
五、指導寫字,引導運用。
(1)出示“籠”“蒼”“茫”三個字,指名分析三個字的異同點。
(2)師重點指導“茫”的寫法,要注意三點水在草字頭的下面。其它字學生自己練習書寫,并在小組內展示學習。
(3)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運用。
六、回顧全文,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閱讀一遍課文,體會三首詩中情感。
2、描寫風景的古詩還有很多,誰能再給大家背誦幾首嗎?(指名背誦,師適時表揚)
3、閱讀《課外閱讀同步》
注:這一課還可以把三首古詩做為一個整體來把握,重要的是要適合教師當?shù)氐慕虒W實際。教學是要因地制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