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灰雀教學設計一等獎》屬于語文教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nèi)容,歡迎參考。
1、語文教案-灰雀教學設計一等獎
18.灰雀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內(nèi)容,學習小男孩有錯就改的好品質(zhì),做個誠實的孩子。
2.學會本課生字詞,繼續(xù)培養(yǎng)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和句子意思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重點
1.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能力。
2.理解課文,學習小男孩誠實的美德。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最后一句話“列寧也沒再問那個男孩,因為他已經(jīng)知道男孩是誠實的。”這是難點。因為課文并沒有明確寫出小男孩告訴了列寧灰雀哪兒去了,他怎么知道“必定會飛回來,它還活著”,必須在學習全文后聯(lián)系上下文才能找到正確答案,因而有必定難度。
課前準備
1.配樂感情朗讀磁帶、錄音機等。
2.灰雀鳥的插圖。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題意,激發(fā)興趣
老師出示課題《灰雀》后,問:看到這個課題,你們誰能猜猜它可能是寫什么內(nèi)容的?
(學生可能答出:寫灰雀鳥的樣子、生活習性,它怎么可愛;也可能答出寫與灰雀鳥有關(guān)的故事等等。)
你們誰說的對呢?我們學習了課文后就全明白了。好,下面我們開始學習。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任務是:在自己讀課文的基礎上,完成老師提出的預習內(nèi)容。
二、自讀課文,完成預習
(一)自由讀課文,完成以下要求:
(1)邊讀邊畫出生字詞,標出自然段序號。
(2)把生字字音讀準確,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詞。
(3)按五步識字法自學生字詞。
(二)檢查自學情況:
(1)可用齊讀,個別讀,互相讀多種形式檢查讀書是否正確、流利。生字讀音是否準確。
(2)檢查共有幾個自然段?
(3)檢查學生查字典對詞語理解情況。
堅定:不動搖。
惹人喜愛:惹,引起;引起人的喜愛。
(4)了解學生如何記憶生字的:
郊、惹、渣三字可用舊字加偏旁方法記。
散:注意右邊是四筆“攵”。
或:偏旁是“戈”字旁。第五筆是“”不要寫成“一”。堅:上下結(jié)構(gòu),下邊是“土”。
(5)練習用生字組詞。
要求先組在課文中出現(xiàn)的詞語,再組其他詞語。可指出“散”是多音字:(sǎn)
郊外,(郊區(qū);郊游)散步,(散心;零散)
惹人喜愛,(惹怒)面包渣,(土渣,渣土……)
或者,堅定,(堅強,堅實,堅固)
(6)指導書寫:本課生字較少,又學過自學生字方法,因而本課可先把生字詞學會。
(7)作業(yè):①寫生字詞。②熟讀課文。
板書設計
第二、三課時
上節(jié)課我們學會了本課生字,初讀了課文,這節(jié)課我們要繼續(xù)深入學習,了解圍繞灰雀發(fā)生的故事,教育我們學習小男孩的什么品質(zhì),還要通過感情朗讀,深入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你們必定很喜歡這個故事,這節(jié)課我們看誰學的好,理解的深入。
一、逐段學習,理解內(nèi)容
(一)指名讀第1自然段,回答下列問題:
1.這個自然段共有幾句話?第1、2兩句什么意思?與下文是什么聯(lián)系?
2.列寧在公園里看到了什么樣的鳥?這鳥為什么惹人喜愛?從哪兒可以看出列寧非常喜歡它們?從這個自然段中找出這樣的句子讀讀。
(共有6句話。第1、2兩句寫列寧養(yǎng)病期間每天去公園散步,這是交待事情的起因。)
(三只灰雀非常惹人喜愛:①因為它長的美:兩只胸脯是粉紅的,一只胸脯是深紅的。②它們活潑可愛,叫聲動聽。)
3.理解:“歡蹦亂跳”,“非常”各是什么意思?
(歡蹦亂跳:又蹦又跳,很活潑好動;非常:特別的意思。)
4.比較句子;把上邊兩個詞語去掉再讀讀這句話,哪句好?為什么?
(書中原句好,因為“歡蹦亂跳”把灰雀活潑可愛的樣子寫活了,“非?!币辉~寫出可愛的程度之深。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三只灰雀引人注目,惹人愛。)
從哪兒看出列寧很喜歡它們呢?讀出這樣的句子,畫出表現(xiàn)喜愛的詞語。說說你對加黑詞語及句子的理解。
(列寧每次走到白樺樹下,都要停下來,仰視這三只歡樂的灰雀,還經(jīng)常給它們帶來面包渣和谷粒。)
每次:前面提到列寧每天都要來公園散步而且每天都來看鳥。這里的“每次”,實際就是“每天”,“都要”:沒有一次不停下來的,起強調(diào)作用。仰視:抬頭而且是帶著喜愛心情觀看。經(jīng)常:多次,常常。這句話意思:列寧每天都來看鳥,而且都仔細地,懷著喜愛的心情抬頭觀看著,還常常帶面包渣和谷粒喂它們??梢娏袑帉@些鳥愛之切,愛之深。
以上是訓練學生先會找出句子中的重點詞語,而且會先在理解重點詞語基礎上再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臨時這樣訓練下去可提高學生愛動腦習慣,提高他們分析理解能力。
(二)我們接著往下學,看看列寧這樣喜歡的鳥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接著指名讀2~10自然段,思考下列問題:
1.哪只灰雀不見了?
2.列寧當時什么態(tài)度?從哪兒可以看出?
3.列寧與小男孩有幾次對話?每次對話列寧與小男孩的思想感情是怎么變化的?你從中知道了什么?
(這天列寧發(fā)現(xiàn)那只胸脯深紅的灰雀不見了。列寧很焦急:從“在周圍的樹木中找遍了,也沒找到”可以看出,在“周圍的樹木中”說明列寧走了很多地方,“找遍”,說明列寧找的很仔細,找了很長時間。列寧與小男孩有四次對話。第一次列寧問小男孩看見過那只灰雀嗎?小男孩說沒看見。第二次,列寧像是在自言自語,又像是在對小男孩說,從中小男孩感到列寧對這只灰雀很擔心,也很關(guān)心,列寧的愛鳥之心對小男孩是有觸動的,因而第二次小男孩沒說話,但此時無聲勝有聲,小男孩內(nèi)心思想活動是很活躍的,他此時態(tài)度已有所變化,想告訴列寧灰雀沒有死,但還沒有勇氣。當列寧第三次自言自語時,什么叫“自言自語”?(自己對自己小聲說,一般在心中有事,總放不下時就會自言自語。)小男孩被列寧愛鳥之心深深打動了?!岸嗪玫幕胰秆健?,表達列寧對灰雀喜愛之深,“可惜再也不會飛回來了”如果把“自言自語”“可惜”兩詞去掉,與原句比較一下有什么不同。去掉這兩詞,只是說他知道這鳥丟了,再也不會回來了,課文原句卻表達了列寧對于灰雀的丟失無限惋惜之情,心里總放不下,因而自言自語。列寧雖然此時是自己對自己說,可小男孩聽見了,被列寧愛鳥心切深深打動,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感情,就看看列寧說:“會飛來的,必定會飛回來的,它還活著”。但此時從小男孩說話時的神態(tài):“看看列寧”,說明他說話時還有點心虛,膽怯,但必定是說出了鳥的下落。但列寧沒親眼所見,也不知是真是假,因而緊緊追問了一句,這時小男孩完全覺悟了,并已說出鳥沒有死,因而堅定地回答:“必定會飛回來!”,“堅定”在這兒是什么意思呢?原意是:堅決、不動搖。在課文中是講小男孩說話時態(tài)度是肯定的,不含糊的。我們從他們的對話中知道:鳥是被小男孩捉去了。我們怎么知道的:是小男孩自己說話時的態(tài)度可以使我們斷定他知道鳥的下落。
以上是在老師引導下,圍繞提出的問題,抓住重點詞句,對四次對話進行分析、理解,體會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在分析理解過程中可再適當圍繞重點句,重點詞增加一些問題。這是文章的重點部分,是表現(xiàn)小男孩思想品質(zhì)變化過程,要抓住這一點認真分析。
4.我們把列寧與小男孩對話這部分有感情地讀讀。誰能說說讀出什么語氣?
(讀出列寧對灰雀喜愛之情,丟失后惋惜之情。要讀出小男孩思想變化,每次對話語氣是不同的,第一次小男孩說“沒看見”時態(tài)度也是肯定的,但有些心虛,第二次小男孩沒出聲,要讀出他內(nèi)心有斗爭,第三次小男孩承認了灰雀還活著,但說話時還有些膽怯,最后小男孩態(tài)度是堅定的。)分小組讀、個人讀、集體讀等形式進行。
(三)小男孩說的是不是事實呢?接著往下學。最后齊讀11~13自然段。思考:
1.這只丟失的灰雀是怎么回來的?
2.你從哪兒看出來的?為什么?
(這只灰雀是小男孩送回來的。因為列寧看到鳥的同時看到那個小男孩站在白樺旁,低著頭。從這兒可以看出小男孩知道自己錯了,很懊悔,很不好意思,所以低著頭。)
3.從小男孩的表現(xiàn)說明什么?
(說明他是誠實的。)
4.列寧為什么沒再問那個小男孩?你認為列寧從哪些地方看出小男孩是誠實的?聯(lián)系上下文想想。
(列寧看到灰雀已回來了,為了尊重小男孩的自尊心,所以就沒再問。
從三方面看出小男孩是誠實的:一是從他堅定的態(tài)度,二是第二天果然又看到了灰雀,三是看到他低著頭。)
5.“果然”是什么意思?(和預料的一樣。)
6.列寧什么時候已預料到這鳥在小男孩那兒?(小男孩說:“會飛回來的,必定會飛回來的,它還活著”。列寧從小男孩說話的口氣已預料到鳥就在他那兒。)
7.列寧為什么會和灰雀說話?
(看到他喜愛的鳥又回來而高興,也是為小男孩能知錯就改而欣慰,他表面是在和鳥說話,實際是說給小男孩聽。)
教師:列寧明明知道灰雀是聽不懂人話的,他這樣做一方面像同學們剛才說的,表達了他為鳥飛回而高興,為小男孩知錯就改感到欣慰。同時也表現(xiàn)了列寧很幽默,很注意教育別人的方式方法,這樣做維護了小男孩的自尊心,不至于使他很難堪。
8.讀出列寧的幽默感及高興的心情;再把11~13自然段讀一讀。
9.開始小男孩不是說“沒看見”嗎?為什么你們說小男孩是誠實的。
(學生自由發(fā)言,發(fā)表自己見解。)
感情朗讀全文,加深理解。
這是一個很有趣也很感人的故事。列寧懷著深深的愛鳥之情去尋找丟失的鳥。這愛鳥情感動了捉走鳥的小男孩,小男孩自覺改正了過失,可雙方都不公開說出,這種雙方相互理解,又很幽默的感情,應通過感情朗讀深刻地表達出來。小男孩從不承認到認錯又到改錯的一系列語言、神態(tài)的變化,反映小男孩還是單純,可愛,誠實的,要引導學生讀出與他們差不多大小的同伴的內(nèi)心情感變化,加深對“做一個誠實的孩子是可愛的”的認識。
板書設計
2、語文教案-灰雀教學設計
18.灰雀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內(nèi)容,學習小男孩有錯就改的好品質(zhì),做個誠實的孩子。
2.學會本課生字詞,繼續(xù)培養(yǎng)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和句子意思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重點
1.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能力。
2.理解課文,學習小男孩誠實的美德。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最后一句話“列寧也沒再問那個男孩,因為他已經(jīng)知道男孩是誠實的?!边@是難點。因為課文并沒有明確寫出小男孩告訴了列寧灰雀哪兒去了,他怎么知道“必定會飛回來,它還活著”,必須在學習全文后聯(lián)系上下文才能找到正確答案,因而有必定難度。
課前準備
1.配樂感情朗讀磁帶、錄音機等。
2.灰雀鳥的插圖。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題意,激發(fā)興趣
老師出示課題《灰雀》后,問:看到這個課題,你們誰能猜猜它可能是寫什么內(nèi)容的?
(學生可能答出:寫灰雀鳥的樣子、生活習性,它怎么可愛;也可能答出寫與灰雀鳥有關(guān)的故事等等。)
你們誰說的對呢?我們學習了課文后就全明白了。好,下面我們開始學習。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任務是:在自己讀課文的基礎上,完成老師提出的預習內(nèi)容。
二、自讀課文,完成預習
(一)自由讀課文,完成以下要求:
(1)邊讀邊畫出生字詞,標出自然段序號。
(2)把生字字音讀準確,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詞。
(3)按五步識字法自學生字詞。
(二)檢查自學情況:
(1)可用齊讀,個別讀,互相讀多種形式檢查讀書是否正確、流利。生字讀音是否準確。
(2)檢查共有幾個自然段?
(3)檢查學生查字典對詞語理解情況。
堅定:不動搖。
惹人喜愛:惹,引起;引起人的喜愛。
(4)了解學生如何記憶生字的:
郊、惹、渣三字可用舊字加偏旁方法記。
散:注意右邊是四筆“攵”。
或:偏旁是“戈”字旁。第五筆是“”不要寫成“一”。堅:上下結(jié)構(gòu),下邊是“土”。
(5)練習用生字組詞。
要求先組在課文中出現(xiàn)的詞語,再組其他詞語??芍赋觥吧ⅰ笔嵌嘁糇郑海╯ǎn)
郊外,(郊區(qū);郊游)散步,(散心;零散)
惹人喜愛,(惹怒)面包渣,(土渣,渣土……)
或者,堅定,(堅強,堅實,堅固)
(6)指導書寫:本課生字較少,又學過自學生字方法,因而本課可先把生字詞學會。
(7)作業(yè):①寫生字詞。②熟讀課文。
板書設計
第二、三課時
上節(jié)課我們學會了本課生字,初讀了課文,這節(jié)課我們要繼續(xù)深入學習,了解圍繞灰雀發(fā)生的故事,教育我們學習小男孩的什么品質(zhì),還要通過感情朗讀,深入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你們必定很喜歡這個故事,這節(jié)課我們看誰學的好,理解的深入。
一、逐段學習,理解內(nèi)容
(一)指名讀第1自然段,回答下列問題:
1.這個自然段共有幾句話?第1、2兩句什么意思?與下文是什么聯(lián)系?
2.列寧在公園里看到了什么樣的鳥?這鳥為什么惹人喜愛?從哪兒可以看出列寧非常喜歡它們?從這個自然段中找出這樣的句子讀讀。
(共有6句話。第1、2兩句寫列寧養(yǎng)病期間每天去公園散步,這是交待事情的起因。)
(三只灰雀非常惹人喜愛:①因為它長的美:兩只胸脯是粉紅的,一只胸脯是深紅的。②它們活潑可愛,叫聲動聽。)
3.理解:“歡蹦亂跳”,“非?!备魇鞘裁匆馑??
(歡蹦亂跳:又蹦又跳,很活潑好動;非常:特別的意思。)
4.比較句子;把上邊兩個詞語去掉再讀讀這句話,哪句好?為什么?
(書中原句好,因為“歡蹦亂跳”把灰雀活潑可愛的樣子寫活了,“非常”一詞寫出可愛的程度之深。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三只灰雀引人注目,惹人愛。)
從哪兒看出列寧很喜歡它們呢?讀出這樣的句子,畫出表現(xiàn)喜愛的詞語。說說你對加黑詞語及句子的理解。
(列寧每次走到白樺樹下,都要停下來,仰視這三只歡樂的灰雀,還經(jīng)常給它們帶來面包渣和谷粒。)
每次:前面提到列寧每天都要來公園散步而且每天都來看鳥。這里的“每次”,實際就是“每天”,“都要”:沒有一次不停下來的,起強調(diào)作用。仰視:抬頭而且是帶著喜愛心情觀看。經(jīng)常:多次,常常。這句話意思:列寧每天都來看鳥,而且都仔細地,懷著喜愛的心情抬頭觀看著,還常常帶面包渣和谷粒喂它們??梢娏袑帉@些鳥愛之切,愛之深。
以上是訓練學生先會找出句子中的重點詞語,而且會先在理解重點詞語基礎上再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臨時這樣訓練下去可提高學生愛動腦習慣,提高他們分析理解能力。
(二)我們接著往下學,看看列寧這樣喜歡的鳥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接著指名讀2~10自然段,思考下列問題:
1.哪只灰雀不見了?
2.列寧當時什么態(tài)度?從哪兒可以看出?
3.列寧與小男孩有幾次對話?每次對話列寧與小男孩的思想感情是怎么變化的?你從中知道了什么?
(這天列寧發(fā)現(xiàn)那只胸脯深紅的灰雀不見了。列寧很焦急:從“在周圍的樹木中找遍了,也沒找到”可以看出,在“周圍的樹木中”說明列寧走了很多地方,“找遍”,說明列寧找的很仔細,找了很長時間。列寧與小男孩有四次對話。第一次列寧問小男孩看見過那只灰雀嗎?小男孩說沒看見。第二次,列寧像是在自言自語,又像是在對小男孩說,從中小男孩感到列寧對這只灰雀很擔心,也很關(guān)心,列寧的愛鳥之心對小男孩是有觸動的,因而第二次小男孩沒說話,但此時無聲勝有聲,小男孩內(nèi)心思想活動是很活躍的,他此時態(tài)度已有所變化,想告訴列寧灰雀沒有死,但還沒有勇氣。當列寧第三次自言自語時,什么叫“自言自語”?(自己對自己小聲說,一般在心中有事,總放不下時就會自言自語。)小男孩被列寧愛鳥之心深深打動了。“多好的灰雀呀”,表達列寧對灰雀喜愛之深,“可惜再也不會飛回來了”如果把“自言自語”“可惜”兩詞去掉,與原句比較一下有什么不同。去掉這兩詞,只是說他知道這鳥丟了,再也不會回來了,課文原句卻表達了列寧對于灰雀的丟失無限惋惜之情,心里總放不下,因而自言自語。列寧雖然此時是自己對自己說,可小男孩聽見了,被列寧愛鳥心切深深打動,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感情,就看看列寧說:“會飛來的,必定會飛回來的,它還活著”。但此時從小男孩說話時的神態(tài):“看看列寧”,說明他說話時還有點心虛,膽怯,但必定是說出了鳥的下落。但列寧沒親眼所見,也不知是真是假,因而緊緊追問了一句,這時小男孩完全覺悟了,并已說出鳥沒有死,因而堅定地回答:“必定會飛回來!”,“堅定”在這兒是什么意思呢?原意是:堅決、不動搖。在課文中是講小男孩說話時態(tài)度是肯定的,不含糊的。我們從他們的對話中知道:鳥是被小男孩捉去了。我們怎么知道的:是小男孩自己說話時的態(tài)度可以使我們斷定他知道鳥的下落。
以上是在老師引導下,圍繞提出的問題,抓住重點詞句,對四次對話進行分析、理解,體會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在分析理解過程中可再適當圍繞重點句,重點詞增加一些問題。這是文章的重點部分,是表現(xiàn)小男孩思想品質(zhì)變化過程,要抓住這一點認真分析。
4.我們把列寧與小男孩對話這部分有感情地讀讀。誰能說說讀出什么語氣?
(讀出列寧對灰雀喜愛之情,丟失后惋惜之情。要讀出小男孩思想變化,每次對話語氣是不同的,第一次小男孩說“沒看見”時態(tài)度也是肯定的,但有些心虛,第二次小男孩沒出聲,要讀出他內(nèi)心有斗爭,第三次小男孩承認了灰雀還活著,但說話時還有些膽怯,最后小男孩態(tài)度是堅定的。)分小組讀、個人讀、集體讀等形式進行。
(三)小男孩說的是不是事實呢?接著往下學。最后齊讀11~13自然段。思考:
1.這只丟失的灰雀是怎么回來的?
2.你從哪兒看出來的?為什么?
(這只灰雀是小男孩送回來的。因為列寧看到鳥的同時看到那個小男孩站在白樺旁,低著頭。從這兒可以看出小男孩知道自己錯了,很懊悔,很不好意思,所以低著頭。)
3.從小男孩的表現(xiàn)說明什么?
(說明他是誠實的。)
4.列寧為什么沒再問那個小男孩?你認為列寧從哪些地方看出小男孩是誠實的?聯(lián)系上下文想想。
(列寧看到灰雀已回來了,為了尊重小男孩的自尊心,所以就沒再問。
從三方面看出小男孩是誠實的:一是從他堅定的態(tài)度,二是第二天果然又看到了灰雀,三是看到他低著頭。)
5.“果然”是什么意思?(和預料的一樣。)
6.列寧什么時候已預料到這鳥在小男孩那兒?(小男孩說:“會飛回來的,必定會飛回來的,它還活著”。列寧從小男孩說話的口氣已預料到鳥就在他那兒。)
7.列寧為什么會和灰雀說話?
(看到他喜愛的鳥又回來而高興,也是為小男孩能知錯就改而欣慰,他表面是在和鳥說話,實際是說給小男孩聽。)
教師:列寧明明知道灰雀是聽不懂人話的,他這樣做一方面像同學們剛才說的,表達了他為鳥飛回而高興,為小男孩知錯就改感到欣慰。同時也表現(xiàn)了列寧很幽默,很注意教育別人的方式方法,這樣做維護了小男孩的自尊心,不至于使他很難堪。
8.讀出列寧的幽默感及高興的心情;再把11~13自然段讀一讀。
9.開始小男孩不是說“沒看見”嗎?為什么你們說小男孩是誠實的。
(學生自由發(fā)言,發(fā)表自己見解。)
感情朗讀全文,加深理解。
這是一個很有趣也很感人的故事。列寧懷著深深的愛鳥之情去尋找丟失的鳥。這愛鳥情感動了捉走鳥的小男孩,小男孩自覺改正了過失,可雙方都不公開說出,這種雙方相互理解,又很幽默的感情,應通過感情朗讀深刻地表達出來。小男孩從不承認到認錯又到改錯的一系列語言、神態(tài)的變化,反映小男孩還是單純,可愛,誠實的,要引導學生讀出與他們差不多大小的同伴的內(nèi)心情感變化,加深對“做一個誠實的孩子是可愛的”的認識。
板書設計
3、位置與順序---上、下教案教學設計
“位置與順序------上、下”教案
新都諭亭正德實驗學校 康柳
教學內(nèi)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
“位置與順序----上下”
知識目標:通過實景和游戲等活動會用上、下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會用“_____在____的____面”來敘述物體的具體位置。
情感目標:能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數(shù)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對周圍環(huán)境中與數(shù)學有關(guān)的事物產(chǎn)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思想品德目標:教育學生要有愛心,愛幫助人。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師:今天,老師給你們請來了一位新朋友,想知道它是誰嗎?(放課件:小鳥說話:小朋友們,你們好!認識你們真高興!你們愿意和我做朋友嗎?我還帶來了我的兩個小伙伴,你們看是誰?(課件)你能說說小兔和小鳥的位置嗎?(復習前后))。
你們真行!會用“前后”這兩個表示方位的詞來說小鳥和小兔的位置;淘氣的小鳥飛來飛去,又落在了樹爺爺?shù)念^發(fā)上了!你能說說現(xiàn)在小鳥和小兔的位置嗎?(學生自由說)說得都對,今天,我們就再來認識一對表示方位的詞“上下”,板書:上下。剛才有位小朋友說得很好,他用——在——的——面來說小鳥和小兔的位置,你能用這樣的句子再說一說小鳥和小兔的位置嗎?(同桌互相說,指名匯報,根據(jù)學生的匯報板貼小動物,板書:上下)
說得真好!連小公雞都忍不住要夸我們了!
二、學習新課,認識上下的相對性。
(放課件:公雞說:你們真了不起!可我的好朋友小松鼠有點不相信,想讓你們說說它在哪里,看!它來了!(課件)
師:小松鼠不相信,我們就一定要讓它相信我們是最能干的!,有信心嗎?好!請你用——在——的——面和同桌說說松鼠的位置,開始?。ㄍ阑ハ嗾f,根據(jù)學生所說板貼、板書:上下)我們來看,松鼠在小兔的上面,小鳥又在松鼠的上面,說明小鳥在最上面;那小兔呢?(在最下面)為什么?(引導學生說:松鼠在小鳥的下面,小兔又在松鼠的下面,所以小兔在最下面。)
師(指著板貼問):松鼠怎么一會兒在上面,一會兒又在下面?是松鼠跳來跳去在動嗎?(不是)那是為什么?(同桌討論,說理由,引導說出:松鼠在下面是因為它和小鳥在比,松鼠在小鳥的下面;松鼠在上面是因為它和小兔在比,松鼠在小兔的下面。)看來,咱們在說位置的時候還真得看清是和誰在比。小松鼠沒有考住我們,這場比賽我們贏了!聽聽小公雞怎么說?(放課件,公雞說:你們太聰明了!聽了你們的介紹,讓我也懂得了不少知識。原來,比較的對象不一樣,它的位置相對也不一樣。行了!讓我們輕松一下,和我一起到森林里看看森林合唱團的演出吧!)
三、練習。
情境一:森林合唱團
師:(放課件)看,誰先表演的?(
2、3)接著誰又表演了?
(1)你能說說2號的上面有哪些動物?1號的下面有哪些動物?看,誰又來表演了?(
4、
5、6)他們的上面有哪些動物?(
1、
2、3)
它們唱得真好聽!你覺得哪個動物唱得最好?請你給大家介紹一下它的位置(同桌互相說一說,指名說)
情境二:分房子
師:天漸漸黑下來了,有4只小動物因為家太遠了回不去,急得都快哭了!怎么辦哪!這時候,小公雞說(放課件:我知道森林里有一所房子,我?guī)銈內(nèi)グ桑。?/p>
房子到了,可小動物該住哪間好呢?請你幫它們分一分吧!拿出你的作業(yè)紙,讓小動物住在房間里,然后說一說小動物的具體位置,開始?。▽W生操作,說,匯報)
誰住在1層,它的上面是誰
情境三:猜獎品。
(放課件:公雞說:你們真了不起!我就喜歡和做事認真愛學習的孩子交朋友!我要送給你們一些獎品,不過,猜中了才有獎哦?。┓耪n件。
師:想得到這些獎品嗎?那就根據(jù)小公雞給的條件快和同桌商量商量吧?。ㄍ烙懻?、匯報、說明理由、發(fā)獎)
四、小結(jié)、思考。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新朋友“上----下”,還用“_____在____的____
面”說了物體的具體位置,看來你們掌握得不錯!我還想再考考你們
(放課件)根據(jù)這兩個條件,讓你們動手擺一擺,你會擺嗎?
出示思考題,學生動手擺。
1、橡皮在鉛筆的上面,鉛筆在書的上面。
2、尺子在鉛筆的下面,鉛筆在鉛筆盒的下面。
五、下課。
資料提供者:
4、習作指導--- 寫一處秋天的景色教案教學設計
寫一處秋天的景色
【習作要求】
仔細觀察一處秋天的景色(如田野、公園、校園)然后抓住特點,寫一個片段。要按一定的順序?qū)?,?nèi)容要具體、語句要通順、連貫。
【習作指導】
這次作文要求是要我們觀察一處秋天景色,來寫一個片段。要求對這次作文作了多方面的限制,范圍是一處,不是幾處,時間是秋天,不能寫春夏冬幾個季節(jié)。還規(guī)定了寫景色要按順序?qū)懙鹊取?/p>
怎樣寫好這次作文呢?我們首先重溫一下《富饒西沙群島》的寫法。課文開頭第一句就告訴我們:西沙群島是個“風景優(yōu)美,物產(chǎn)豐富”的地方。這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接著進行景色描寫,寫出了西沙群島的美麗、可愛。我們寫景,必須仔細觀察,抓住特點。沒有特點,就寫不具體。要知道,大自然是千變?nèi)f化的。景色是千姿百態(tài)的,如果不認真觀察,就不會發(fā)現(xiàn)海水的各種顏色,就不可能把海底的各種動物寫得那么生動具體。
景色描寫要有選擇,抓住最突出而又獨特的現(xiàn)象,寫出景物的形狀、顏色、聲音、運動和變化,還要運用恰當?shù)谋确胶湍÷暦椒?,才能把景物寫得生動具體,有真實感。
秋(例一)
天慢慢涼了,太陽漸漸遠了,秋天到了。
小草似乎不服秋霜的威逼,仍然綠綠的,草尖上只有一點兒黃色,就像一頂小帽兒,在秋風中不停地搖擺著,似乎在向人們報告:冬天還沒到呢。
再看看那秋天的菊園。菊花爭芳斗艷,相繼開放,瞧,有的像白玉,有的像水晶,有的金燦燦的,有的紅艷艷的,一朵朵、一簇簇、大的、小的,含苞的、初開的、怒放的,都像一只只色彩斑斕的蝴蝶,飛翔在天地間。是的,它真的把蝴蝶也吸引來了,它們在菊花中玩耍嬉戲,給秋菊園增添了無限的活力。
人們都說紅楓是最濃最濃的秋色,是的,假若你漫步在紅楓林中,那就像落入了紅色的海洋:黃紅、桔紅、深紅,還有半透明的晶紅,再配上一株株淺綠的嫩葉,簡直像一幅美妙的寫意畫了。
最使人高興的,莫過于那大片大片的稻田和一棵一棵結(jié)滿果子的果樹了。看,秋風興沖沖地吹著沉甸甸的稻穗,翻起一排排金浪,這壯觀的景象一定不亞于大海吧。山上果實里,橘子紅了,像小燈籠似地掛著,柿子熟了,沉甸甸的,逗著小孩渴望的目光,一股股暖融融的香氣沁人肺腑。莊稼人笑得多甜,帶著稻香,帶著果味啊!秋色真美啊!美在秋菊,美在紅楓,而最美的秋色,是那一片豐收的景象,是那汗水澆出的累累碩果?。?/p>
【簡評】
《秋》的語言,活潑流暢,樸素自然。
《秋》的寫景,能抓住代表性的事物,或濃描,或淡寫,或不惜重彩,寫及人的心理,繪出了一幅生機勃勃的豐收喜人的秋圖。
《秋》的主題是積極的。文章在最后點出“最美的秋色,是那一片豐收景象,是那汗水澆出的累累碩果”,從正面歌頌了勤勞的人民。
總之,《秋》不失為一篇好作文。
【賞析】
本文觀察細致,采用擬人的方法,發(fā)揮豐富的想象,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月亮從初升到懸掛的全過程,情景交融,讀后仿佛身臨其境,如在眼前。
【習作提示】
▲《秋天的早晨》
提示:寫秋晨,首先要抓住秋晨的云、霞、霧的特色。秋天云美,而早晨的云霞更動人。它形狀奇特,變幻莫測,神秘引人。秋晨常常迷霧茫茫,別有情趣。把這些特色寫出來,也可以說是美的秋景。
▲《秋雨》
各個季節(jié)的雨是不同的,雨滴的大小、速度、氣勢、下雨時間長短都有很大差別。秋雨的特點也隨秋季的不同階段而不同,要根據(jù)自己所處的地方氣候情況而定。寫前要認真觀察,掌握秋雨的特色才好動筆。
5、語文教學更精彩-信息互動法教案教學設計
一、 案例背景:
《我要一本書》敘述了羅蒙諾索夫小時候隨父親去打漁,遇到狂風巨浪,他勇敢地爬上搖晃的桅桿,扎緊了吹落的帆,漁船才慢慢平穩(wěn)下來,父親要獎給他一件鹿皮上衣,而他卻要一本什么知識都有的書。故事贊揚了羅蒙諾索夫與狂風大浪搏斗的勇敢精神及熱愛讀書的好品質(zhì)。
我曾兩次上過這篇課文,印象中學生通過學習了此文,又認識了一位俄國的科學家,他的勇敢和強烈的求知欲打動了許多學生。但有關(guān)他的其他信息一概不知。今天,我又面對這篇文章,一時考慮了良久,如果我還是按照前兩次的上法讓學生感悟課文,深悟人物的品質(zhì),在倡導新理念的今天,顯然是不合時宜的。那么,如何讓學生真正地了解這位偉大的科學家,走近他,進而學習他身上的優(yōu)秀品質(zhì)呢?我想到了電腦,通過查閱,發(fā)現(xiàn)羅蒙諾索夫原來是俄國歷史上著名的科學家,他曾創(chuàng)立的大學現(xiàn)在被改名為羅蒙諾索夫大學。小時候家境貧寒,他遇到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但還是一一地克服了困難,就是這位科學家,在音樂、美術(shù)、文學、天文等十幾個領(lǐng)域中都有建樹,是一名知識淵博的“大家”。有了這么一個“發(fā)現(xiàn)”,我決定讓學生課外去搜集資料,了解有關(guān)信息,通過師生之間,生與生之間的信息互動實現(xiàn)資源的共享,從而理解課文。以下就是我的實踐與想法。
二、 案例分析:
有目的地搜集信息,實現(xiàn)信息的互動。
[片段一]:
出示句子:羅蒙諾索夫爬上搖晃的桅桿,扎緊吹落的帆,漁船才慢慢平穩(wěn)下來。
師:讀了這句話,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為什么羅蒙諾索夫要扎緊吹落的帆?因為海上起了大風,如果不把帆船上的帆扎緊的話,船會被浪打翻的。
師:誰知道帆船?
生:帆船是靠風力來吹動的。
生:帆船帆船,必須有帆,如果沒有帆不僅不能向前進,而且還會搖晃,最后會翻身的。
師:那現(xiàn)在帆――
生:現(xiàn)在帆吹落了,漁船就不平穩(wěn),船會沉下去。
師:所以說船在――
生:顛簸。
[片段二]:
師:你還從哪里感受到了他的勇敢?
生:小時候羅蒙諾索夫經(jīng)常跟著父親出海打漁,因為在海上打漁很危險,他這樣做,可以看出他的勇敢。
生:從圖片里我觀察到風很大,浪也很大。這也說明他很勇敢。
生:我從“扎緊吹落的帆”這幾個詞中體會到他很勇敢,因為爬上桅桿已經(jīng)很吃力了,現(xiàn)在要爬上搖晃的桅桿還要抱緊桅桿,很容易掉下去的。
師:那你知道桅桿嗎?
生:有二三層樓那么高。
生:可能有20多米那么高。
生:有五六米那么高,爸爸告訴我,相當于二層樓房那么高。(還拿出搜集的圖片做了展示)
(學生都驚訝得張大了嘴巴:“那么高!”)
師:是呀,多高呀!當時這桅桿還是――
生:還在不停地搖晃著。
生:這樣爬上去就更加危險。
生:如果羅蒙諾索夫不抱緊桅桿的話,他就要掉到海里去。
生:當時風很大,把帆都吹落了,現(xiàn)在羅蒙諾索夫卻要用盡力氣把帆扎緊,很不容易。而且我還從“漁船慢慢平穩(wěn)下來”這幾個詞中體會到帆扎緊后,風力還是很大,漁船是慢慢地平穩(wěn)下來的。
師:在他的努力下,原來顛簸的漁船總算――
生:平穩(wěn)下來。
師:你能不能用自己的朗讀讀出他的勇敢,自己試試。(發(fā)現(xiàn)一生有感情地朗讀)
師:老師發(fā)現(xiàn)你讀得很好,請你站起來讀給大家聽。
生:(讀)羅蒙諾索夫爬上桅桿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現(xiàn)在他爬上搖晃的桅桿就更加不容易了。所以我這個地方讀得很慢。
[評析]:
在上第一課時時,有學生就提出“桅桿是什么?帆船上的帆到底有什么作用?”等問題。從許多學生一臉茫然的神態(tài)中我知道學生的期望,有的雖然說了,但也沒能讓更多學生領(lǐng)會。我想,與其由老師告訴他們這些知識,還不如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搜集信息(文字信息、圖片信息),讓孩子們經(jīng)歷探究的過程,培養(yǎng)他們的搜集信息的能力。
“桅桿”學生沒有親眼見過,學生通過了解,知道桅桿有
二、三層樓那么高,還拿來圖片做了展示。當時桅桿是搖晃的,那更是難上加難的事了,我們一般爬竿都覺得不太容易,更何況羅蒙諾索夫是不顧一切,爬上搖晃的桅桿,扎緊了吹落的帆,漁船才慢慢平穩(wěn)下來。這樣,羅蒙諾索夫和風浪搏斗的勇敢形象就深深地扎根在學生的腦海里。
帶著問題去搜集信息讓學生經(jīng)歷了探究的過程,豐富的信息又為學生的互動提供了保證。
適時地展現(xiàn)信息,提高信息的互動。
[片段三]:
“難道一件皮上衣還比不上一本書嗎?”父親的意思是——
生1:皮上衣是很珍貴的呀,怎么要一本書,不要皮上衣呀。
生2:一件皮上衣比一本書貴多了。怎么只要書,不要皮上衣呢?
生:難道一件皮上衣比一本書差嗎?
生3:老師,我知道羅蒙諾索夫的第一本書不是他父親給他買的,他和父親到鄰居家,羅蒙諾索夫看見鄰居家有一本書,他很想看,就向人家借??舌従拥男『s要羅蒙諾索夫三天之內(nèi)為他們捉一只小海象,才肯借給他。小海象不是這個季節(jié)養(yǎng)的,很不容易捉到。羅蒙諾索夫給一個商人無償?shù)馗闪怂奶旎?,才換來了一只小海象??珊髞磬従蛹业男『⒂值箅y他,讓他在墳地上睡一夜就把書借給他。羅蒙諾索夫太想看這本書了,真的在墳地上睡了一夜,于是那兩個鄰居看他這么要看書,只能把書借給了他。
師:聽了剛才張立然的介紹,你想說什么?
生:他想要一本書,連在墳地里睡一夜都愿意,他真愛學習。
生:要是我的話,我肯定不敢一個人在墳地里,更別說睡一夜了。
生:剛才張立然的資料能讓我們更深地理解了羅蒙諾索夫的愛學習,我們以后也要向他學習認真地去搜集。
師:好,讓我們用掌聲感謝他帶給我們這么多信息。
[評析]:
學生掌握了大量的資料,往往想在課上一股腦兒地發(fā)布給大家,但40分鐘的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課文的重點、難點也是各不相同的,這就要引導學生根據(jù)課文的需要將信息資料適時地展示出來。本課的教學中,在理解羅蒙諾索夫是一個愛學習的孩子這部分教學內(nèi)容時,開始三位學生的回答只局限于對文本的認識,而第四位同學則從查到的資料中選出很有代表性的小故事給予展示,從另一個角度折射出羅蒙諾索夫為了要一本書,到了不顧一切的地步了。此時,一個勤奮好學,有著強烈求知欲的少年仿佛“立”在了學生面前,再高大的形象在他面前也會顯得渺小。
及時地給予評價,激活信息的互動
[片段四]:
師:他長大以后真的有出息嗎?
生:他是個科學家。
生:還是一個畫家。
生:我從網(wǎng)上查到資料,他長大以后成了著名的哲學家、天文學家、物理學家……,在13個領(lǐng)域都有卓越的成就。(有學生在底下說:“真厲害!”
生:我也查過,羅蒙諾索夫還自己創(chuàng)立了一所大學,現(xiàn)在這所大學叫羅蒙諾索夫大學。
師:羅蒙諾索夫真的很了不起,老師發(fā)現(xiàn)你們也很了不起,課外查到那么多資料。
[評析]:
教師鼓勵贊美的話能激發(fā)學生的認識水平,激發(fā)其上進心、自尊心。也許還能改變一個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得到老師的肯定,學生的信心肯定倍增,而另外的學生也會以這位學生為榜樣,這就激發(fā)了學生收集信息的興趣。[片段三]和[片段四]中,我及時地對這兩位學生的回答給予了評價,給予了肯定,這樣,孩子們樂于把自己知道的、搜集的告訴同伴,既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又讓他們在相互的交流中表達信息,進而生成新的信息。
走出課堂,提升信息的互動。
[片段六]:
師:他從小就喜歡提問題,那我們能不能像他那樣提問題?
生:海豚為什么那么聰明?
生:海是怎么形成的?
生:海上的天氣為什么會那么惡劣?
……
師:同學們腦子里也有許許多多的疑問。怎么解開這些疑問呢?
生:多看有益的書。
生:上網(wǎng)查資料。
生:從報刊上看。
生:還可以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去發(fā)現(xiàn)。
師:我們可以從各種渠道去查資料,去發(fā)現(xiàn),也可以和同學去交流,來解答我們心中的疑問。讓我們也像羅蒙諾索夫那樣提出問題,解答問題,成為一個愛書本、有出息的人。
[評析]:
“天地大課堂,萬物皆書卷。”信息源于生活,要使學生獲取更多有用的信息,就必須走出課堂。正如學生說的:要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去發(fā)現(xiàn),從豐富的生活資源中汲取鮮活的信息,應用于課堂,服務于課堂,以更豐富的經(jīng)驗、廣博的知識提升再次信息的互動。
三、 反思:
這一次上課后的感受與前兩次完全不同。孩子們也把自己當成了學習的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他們走進生活,走進網(wǎng)絡,向父母,向他人請教,向書刊查閱,借助先進的信息資源,上網(wǎng)查尋所需資料,他們各顯神通,多渠道地搜集信息。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利用搜集的信息幫助解決問題,打通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通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在信息傳遞和情感交流中思維得到了碰撞,使參與學習的群體獲取了新的信息,教師運用鼓勵性評價,激起了全班學生收集、交流的欲望,師與生、生與生的信息處于良性動態(tài)交流之中。信息的互動讓孩子們主動地探究,積極地參與,使語文課堂變得更精彩。
資料提供者:wr
6、作文指導-- 寫你喜歡的一個人的一件事教案教學設計
寫你喜歡的一個人的一件事
習作要求
生活中有給你留下美好印象的陌生人,有你非常尊敬的親人,也有和你十分要好的小伙伴……選擇你喜歡的一個人的一件事,寫成一個片段,要把這件事的經(jīng)過寫清楚。
習作指導
寫自己喜歡的一個人的一件事,是寫人寫事的基本功,有些小朋友認為寫一個人的一件事太簡單,其實,要真正寫好一件事,并且這件事把人物的精神面貌反映出來,是很不容易的。學會了通過一件事寫一個人的寫作方法,再學習通過幾件事寫一個人,寫幾個人就比較容易了。
通過一件事寫一個人,要注意以下幾點。
1、選擇一件最能表現(xiàn)人物思想品質(zhì)和性格特點的事。這件事必須是自己感受最深的,如生活中自己被一個人的好思想好品德的行動所感動,覺得非要寫出來不可。如《老師》,寫的是老師愛護學生的事。而這一類的事學校里是比較多的,寫哪一位老師的哪一件事最能突出這個中心呢?這就要進行選擇。《老師》選擇了一位女教師在天色漸暗下來時,頂風冒雨送“我”回家的一件事,通過這件事的具體記敘,寫出了老師慈母般的善良心地和辛勤培育幼苗的高尚品質(zhì)。從選擇材料的角度講,這就比較典型。
2、選擇的一件事,一定要把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寫清楚。要有頭有尾,有具體過程,才能使讀者通過這件事看出這個人具有哪些特征。
3、以一件事寫人,整個記敘的過程,從事情的開始、經(jīng)過、結(jié)果都要圍繞所寫的人來寫。有時候,一件事往往牽涉到幾個人,但一定要分清主次,不能平均使用力量。
4、記事寫人都要求真實。記事要注意通過具體的事情表現(xiàn)人物的思想品質(zhì),要寫出人物的語言、行動、外貌神態(tài),不要以空洞的議論代替具體的記敘。
我喜歡的一個人
大年初二那天下午1點多鐘,我?guī)е岸Y物”去給我的老師拜年。
一進老師家的院門,我覺得這里的氣氛與別處截然不同,這里既沒有孩子們放鞭炮,也沒有客人的喧笑,真是靜極了。
“大姐姐,你也是來給我媽媽送‘禮物’的吧?”可愛的小毛毛輕聲問我?!笆茄?,你媽媽在家嗎?”聽我這么一問,小毛毛趴在我的耳邊,悄悄地告訴我:“媽媽在里屋呢。你悄悄地進去,排在最后。我爸爸帶著弟弟出去玩了,把我留在家里給媽媽站崗,要是有大人來串門,我就把她帶到媽媽屋里。”我聽了連忙伸出大拇指,夸獎了這個小“哨兵”。
我走進里屋,只見老師正在給劉明面批作文。旁邊還有五六個同學像候診似的,坐在一旁的長沙發(fā)上等著。我走到老師的跟前,說了聲:“老師,我代表我們?nèi)医o您拜個年?!崩蠋熉犃耍痤^來,微笑著說:“謝謝你。不過,拜年‘禮物’帶來了嗎?”我一聽,連忙將手中的作文本一舉。老師滿意地點點頭,用手一指說:“好,好,你先坐在那兒,一個一個地來。”王小紅一把把我拉到她的身邊坐下,其余的同學也都像聾啞人一樣,向我比畫著,表示多日不見的親昵。
我坐在那里,不由自主地看了看老師。她中等身材,稍微有些發(fā)胖,眼睛總是那么炯炯有神,也許是過于操勞的緣故吧,使得她本來就有些發(fā)黃的頭發(fā)上增添了幾根銀絲。再看看老師家床上的被褥,過年也沒來得及拆洗;紙頂棚都發(fā)黃了,過年也沒糊上新的大白紙;給小毛毛做的新衣服剛做到一半,放在打開的縫紉機上;兩張大會堂春節(jié)聯(lián)歡會的票,還完整地壓在茶幾的玻璃板底下;中午的飯菜放在老師身旁的桌子上,已經(jīng)涼了……看到這一切,我想,我們真是不懂事,一定天天都有同學來打擾老師,還不如……我正想著,突然,老師那爽朗的笑聲打斷了我的思路。老師興奮地說:“劉明,你這篇作文寫得真不錯??磥砟愕募倨谏詈茇S富,寫作水平也有提高?!崩蠋熣f完,我忍不住問:“老師,您還沒吃午飯吧?”“你們送來的‘禮物’這么好,可比我家的飯菜香多了!”老師風趣地說。聽老師這么一說,我們?nèi)α恕?/p>
這時我想:老師,你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地工作著,雖然廣播里聽不到你的名字,報紙上看不到你的照片,但是我喜歡您,喜歡您那風趣的話語,喜歡您那美好的心靈。
【點評】
大年初二,在老師家里,五六個學生拿著拜年“禮物”“候診”。在這個特定的時間里,通過對老師特殊過年方式的描寫,體現(xiàn)了老師對工作和沉重的責任心。對老師的肖像描寫和過節(jié)時老師家里環(huán)境描寫,具體、生動地刻畫了為學生操勞一生,無暇顧及自己的一位辛勤園丁的形象。
【習作提示】
▲《我們的班主任》
提示:班主任接近學生最多,最為學生了解。可以選一件事來表現(xiàn)他對學生學習或生活或健康等方面的關(guān)懷,表現(xiàn)他熱愛學生的品質(zhì)。
▲《不知疲勞的人》
提示:這個題目的中心詞是“疲勞”,不知“疲勞”,就是辛勤工作,不計休息,明確了文章中心,就應圍繞這個中心選材,通過一件事來表現(xiàn)他的勤勞精神。
資料提供者:
7、語文教案-師說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guān)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qū)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了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課時分配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并解題
初中時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馬說》,《馬說》實際上是“說馬”,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說老師”,說“從師風尚”的文章,叫《師說》。
“說”是一種文體,偏重于議論,可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
二、作家作品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于《昌黎先生集》。
韓愈和柳宗元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提出了“文以載道”,“文道結(jié)合”的觀點。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語言質(zhì)樸,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優(yōu)秀散文傳統(tǒng)、倡導古文運動,把當時的文體從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礎,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寫作背景
魏晉以來,門第制度十分嚴格,分為高門和寒門,門第觀念嚴重破壞了從師學習的風氣。到唐代,魏晉以來形成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關(guān)于韓愈寫此文的背景,從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一段可見一斑。柳宗元說:“由魏晉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由此可見韓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師道,勇氣可貴,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四、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看書下注釋,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義,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標記。
2.教師板書需正音的字:
3.請學生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nèi)容,并注意斷句,聲調(diào)等。
五、分析課文
1.第1段
(1)補充注釋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學者,古今異義,今指學術(shù)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學的人。
②生乎吾前。
乎,在。
③吾從而師之。
師,以……為師,動詞的意動用法。
④吾師道也。
師,從師學習。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教師的職責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③從理論上闡明從師學習的必要性。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④擇師的標準。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聞道者我就可以拜他為師。
⑤從師的原則。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學生當堂背誦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第1段。
2.課后練習二、三、四。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1.課后練習二、三、四。
2.補充講解
(1)通假字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虛詞
①之:
古之學者 之,助詞,的。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之,助詞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之,取獨
句讀之不知 之,倒裝標志
作《師說》以貽之 之,代詞
②其:
其為惑也 其,代詞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人稱代詞
其可怪也歟 其,副詞,表推測
于其身也 其,人稱代詞
(3)詞類活用
①恥學于師 (形→意動)
②吾從而師之 (動→意動)
③句式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裝)
二、分析課文
1.第2段。
(1)請學生朗讀
(2)分析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在結(jié)構(gòu)上起什么作用?
明確:承上啟下。
②“師道”指什么?
明確:“師道”是從師原則和風尚,指上文中所講的“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③從師的風尚不再流傳,是因為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為了批評“恥學于師”的人,作者從哪三個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
明確:
a.古之圣人
今之眾人
結(jié)論:“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b.愛其子
于其身也
結(jié)論:“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結(jié)論:“師道之不復,可知興。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3)背誦
2.第3段
(1)學生朗讀。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闡述了什么觀點?
明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②總結(jié):“圣人無常師”語出《論語·子論》,包含著廣泛學習的意思。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nèi)行人學習,在這方面,孔子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韓愈從“圣人無常師”出發(fā),針對當時社會現(xiàn)實,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觀點,很有意義。
(3)背誦。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話明確表示了他的立場?
明確:“不拘于時”,表示他反對“恥學于師”的壞風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贊成以道為師的從師風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確: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說明了寫作緣由。
(2)背誦。
三、本文寫作特點
1.語言上,多用整句,對句,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等。
2.論證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師職責,擇師標準。(立)
第2段,師道不傳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論斷。(立)
3.對比論證。
四、布置作業(yè)
背誦全文。
附:板書設計
師 說
韓愈
一、解題:說,一種文體。
二、韓愈及本文寫作背景
三、分析
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論據(jù):
“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
“愛其子”與“于其身也”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
四、寫作特點
1.有破有立
2.對比論證
8、語文教案-師說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guān)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qū)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了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課時分配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并解題
初中時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馬說》,《馬說》實際上是“說馬”,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說老師”,說“從師風尚”的文章,叫《師說》。
“說”是一種文體,偏重于議論,可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
二、作家作品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于《昌黎先生集》。
韓愈和柳宗元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提出了“文以載道”,“文道結(jié)合”的觀點。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語言質(zhì)樸,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優(yōu)秀散文傳統(tǒng)、倡導古文運動,把當時的文體從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礎,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寫作背景
魏晉以來,門第制度十分嚴格,分為高門和寒門,門第觀念嚴重破壞了從師學習的風氣。到唐代,魏晉以來形成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關(guān)于韓愈寫此文的背景,從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一段可見一斑。柳宗元說:“由魏晉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由此可見韓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師道,勇氣可貴,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四、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看書下注釋,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義,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標記。
2.教師板書需正音的字:
3.請學生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nèi)容,并注意斷句,聲調(diào)等。
五、分析課文
1.第1段
(1)補充注釋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學者,古今異義,今指學術(shù)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學的人。
②生乎吾前。
乎,在。
③吾從而師之。
師,以……為師,動詞的意動用法。
④吾師道也。
師,從師學習。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教師的職責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③從理論上闡明從師學習的必要性。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④擇師的標準。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聞道者我就可以拜他為師。
⑤從師的原則。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學生當堂背誦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第1段。
2.課后練習二、三、四。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1.課后練習二、三、四。
2.補充講解
(1)通假字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虛詞
①之:
古之學者 之,助詞,的。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之,助詞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之,取獨
句讀之不知 之,倒裝標志
作《師說》以貽之 之,代詞
②其:
其為惑也 其,代詞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人稱代詞
其可怪也歟 其,副詞,表推測
于其身也 其,人稱代詞
(3)詞類活用
①恥學于師 (形→意動)
②吾從而師之 (動→意動)
③句式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裝)
二、分析課文
1.第2段。
(1)請學生朗讀
(2)分析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在結(jié)構(gòu)上起什么作用?
明確:承上啟下。
②“師道”指什么?
明確:“師道”是從師原則和風尚,指上文中所講的“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③從師的風尚不再流傳,是因為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為了批評“恥學于師”的人,作者從哪三個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
明確:
a.古之圣人
今之眾人
結(jié)論:“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b.愛其子
于其身也
結(jié)論:“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結(jié)論:“師道之不復,可知興。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3)背誦
2.第3段
(1)學生朗讀。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闡述了什么觀點?
明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②總結(jié):“圣人無常師”語出《論語·子論》,包含著廣泛學習的意思。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nèi)行人學習,在這方面,孔子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韓愈從“圣人無常師”出發(fā),針對當時社會現(xiàn)實,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觀點,很有意義。
(3)背誦。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話明確表示了他的立場?
明確:“不拘于時”,表示他反對“恥學于師”的壞風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贊成以道為師的從師風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確: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說明了寫作緣由。
(2)背誦。
三、本文寫作特點
1.語言上,多用整句,對句,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等。
2.論證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師職責,擇師標準。(立)
第2段,師道不傳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論斷。(立)
3.對比論證。
四、布置作業(yè)
背誦全文。
附:板書設計
師 說
韓愈
一、解題:說,一種文體。
二、韓愈及本文寫作背景
三、分析
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論據(jù):
“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
“愛其子”與“于其身也”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
四、寫作特點
1.有破有立
2.對比論證
9、語文教案-滕王閣序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目標
1.了解駢文的兩大特征——對偶與用典。
2.學習體會本文優(yōu)美的語言及其表達方式。
3.背誦全文,積累文化知識。
教學重點
1.理解本文用典的內(nèi)涵。
2.熟讀本文直至背誦,感受文章的內(nèi)容美和形式美。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滕王閣詩
王勃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云,朱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讀著這氣勢磅礴的詩句,我們便會想到王勃為這首詩所作的流傳千古的《滕王閣序》。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解題
1.寫作背景
《唐摭言•卷五》說:“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都督閻公不之信。勃雖在座,而閻公意屬子婿孟學士者為之。已宿構(gòu)矣。及以紙筆巡讓賓,勃不辭讓。公大怒,拂衣而起,專令人伺其下筆。第一報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談。’又報云‘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公聞之,沉吟不言。又報云‘落霞與孤鶩齊飛,長天共秋水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遂亟請宴所,極歡而罷。”
2.關(guān)于作者
王勃(649—675)字子安,絳州龍門人,祖父是隋朝學者王通。王勃六歲即寫文章,十四歲便科舉中第。沛王李賢聞其名聲,邀請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戲文章觸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殺官奴而犯罪,父親也受連累貶為交趾令。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親,途經(jīng)南昌正趕上當?shù)囟级皆陔蹰w上設宴。王勃在宴會上賦詩并寫下了這篇著名的《滕王閣序》。隨后前往交趾途中溺水驚悸而死。本文遂成為他的“絕唱”
三、研習課文
1.對照注釋,查閱工具書,疏通文句,做到讀音準確,斷句恰當。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其中四字句只有一種情況,即二二式,如: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六字句的情況大致有四種,如:
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清霜,王將軍/之武庫。
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 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
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
七字句的情況則更復雜一些,如:
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戢遙臨;宇文新州/之懿范,蟾帷暫住。
2.整體把握全文框架。全文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段:扣“洪府”, 地勢雄偉、物產(chǎn)珍異、
人才杰出、賓主尊貴。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閣”,樓閣壯麗、山川勝景,
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四、五段:扣“餞”,宴會勝況,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窮且益堅
第六、七段:扣“別”,自敘遭際,謝主引賓
3.學生集體齊讀全文,要求做到讀音準確、節(jié)奏和諧。
四、布置作業(yè)
熟讀課文,練習背誦2-5段。
深入理解全文,體味文章的語言美。
第二課時
一、導入 新課
《滕王閣序》能流傳千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語言藝術(shù)的角度看,主要是以下兩點:工整的對偶和文情并茂的“警句”。
二、品析鑒賞
1.對偶品析
這篇文章是駢體文。文中四字為一語、六字為一語的句子很多,前后語句完全對偶(沒有成對的,只有“嗟乎”“所賴”“勃”“嗚呼”“云爾”九個字),還講究字的平仄關(guān)系,所以聲調(diào)讀起來十分和諧。試就第一段看其對偶關(guān)系:
不僅句與句對偶,還有不少的句子,本身之中又有些詞或詞組也對偶,這叫做“當句對”,如第一段中的: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三江”對“五湖”、“蠻荊”對“甌越”)
騰蛟起鳳,……紫電清霜,……(也屬于“當句對”)
2.“警句”品味
《滕王閣序》對警句的提煉,方式靈活,不拘一格。有的是直接概括,如:“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前者高度概括了江西各地繁華富庶;后者形象的說明了南昌一帶人才濟濟。有的是語句表面矛盾而意思連貫,如:“老當益壯,寧移百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中的“老當益壯”和“窮且益堅”就是把“老”和“壯”,“窮”和“堅”這兩個對立面,從相反相成中統(tǒng)一起來,突出了“貧賤不能移”的美好節(jié)操,給人以深刻的啟迪。此外,如“東隅已失,桑榆未晚”也是如此。通常,“東隅”已失,則“桑榆”必晚,而王勃卻出人意料的提出了“桑榆未晚”,表明了雖身處逆境也不悲觀的態(tài)度。有的是把不少相關(guān)的事物連接起來從而造成獨特的意境。例如“關(guān)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關(guān)山難越”和“萍水相逢”,在意義上本無聯(lián)系,但一旦組成對偶句后,就順理成章的表達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獨,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獨。文中類似的對偶句很多,不一列舉??勺寣W生根據(jù)自己的喜好自由選擇,不求一律。例如:
(1)“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評析:作者善用靈活多變的筆法描寫山容水態(tài),表現(xiàn)樓臺壯觀,從而把讀者帶入身臨其境的審美境地。“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寫出了色彩變化之美。這兩句不囿于靜止的畫面色彩,而著力表現(xiàn)水光山色的色彩變幻:寒潭之水因積水退盡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巒因暮靄籠罩而呈紫色。上句設色淡雅,下句設色濃重,在色彩的濃淡對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
運用:(翻譯)蓄積的雨水已經(jīng)消盡,潭水寒冷而清澈,煙光霧氣凝結(jié)傍晚的山巒呈現(xiàn)出紫色。
(2)“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評析:這一句更是寫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相映增輝,構(gòu)成一幅色彩明麗而又上下渾成的絕妙好圖。該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對,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對偶,形成“當句對”的特點。如“落霞”對“孤鶩”,“秋水”對“長天”,這是王勃駢文的一大特點。
運用:(翻譯) 落霞與孤獨的野鴨一起飛翔,秋天的江水和遼闊的天空渾然一色。
(3)“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評析: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義的警語。歷來有志之士對自己的理想總是能盡量克服一切困難執(zhí)著地追求,就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當中也不消沉放棄。東漢馬援云:“大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王勃在此化用,強調(diào)“失路之人”不要因年華易逝和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王勃此時懷才不遇,仍有這般情懷,確實難能可貴。句中“老當益壯”“白首之心”“窮且益堅”“青云之志”現(xiàn)均可作成語使用。
運用:人老了應當更有壯志,哪能在白發(fā)蒼蒼之時改變自己的追求?處境艱難更應當堅強,不能放棄遠大崇高的志向。
三、背誦課文
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舉一反三,深入體味文章,反復背誦課文,直至爛熟于心。
四、課堂練習
1.對偶句與仿句練習
(1)教師任意讀出課文中的上句,要求學生對出下句。如: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煙光凝而暮山紫。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長天一色。
③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
⑤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北海雖賒,扶搖可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師根據(jù)課文的情境自出若干語句要求學生對出下句。
如:A.騰王閣中,高朋滿座;都督宴上,盛友如云
B.見秋水之浩淼;望長天之云徹
C.文不加點,誰人騰蛟起鳳;倚馬可待,王勃繡口錦心
(3)要求學生仿照以上做法利用文中語句編制“對偶句”。
(解說:此舉旨在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并促進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意構(gòu)思。應該在兩個方面要求學生:句式、句意,不必苛求平仄上的工整。)
2.完成課后練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