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寫作與修改》之《材料的使用與處理》導學案一等獎》屬于教學設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容,歡迎參考。
1、《文章寫作與修改》之《材料的使用與處理》導學案一等獎
內容感知
不是所有的素材或者素材所包含的所有信息都能夠寫入文章,必然要經過作者的篩選和提煉。這個篩選、提煉的過程是一個藝術再加工的過程,最后作者寫入文章的材料一定是精心選擇后的東西,這樣才能更加有力地服務于中心,才能更加有力地表現(xiàn)作者的想法和情感。要達到這一步,首先我們就要努力地去理解材料,要認真分析材料各部分的屬性和聯(lián)系,從而獲取它們的意義。其次,要提高我們對事物的認識水平。每個人的認識都是不一樣的,這是導致寫作差異的重要原因,而我們的認識又是不停地變化或者說是提高的,所以要提高寫作的水平,認識水平的提高就成了關鍵。
要點闡釋
1.什么是素材?
提示:素材是指藝術家在平時和創(chuàng)作準備階段中收集積累的未經加工提煉的原始材料。
2.什么叫分析和綜合?
提示:分析是把一件事物、一種現(xiàn)象、一個概念分成各個部分,找出這些部分的本質屬性和彼此之間的聯(lián)系的一種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綜合是把分解開的各個要素結合起來,組成一個整體的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
3.認識水平和處理素材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
提示:從素材中發(fā)掘的意義隨著作者的不同而不同,關鍵就在于不同的作者,他們的認識水平不同。另外,即使是同一作者,他的認識水平也是會發(fā)生變化的,羅中立創(chuàng)作《父親》的過程便能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最初他只畫了個守糞的農民,這時候的作品和他最初的創(chuàng)作素材還沒有太大的距離,而后,又畫成了一個農民,最后才畫成了《我的父親》,而最終定名為“父親”。到這時他才感覺到,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得到了完全的表達。《父親》也因此成為一幅名畫,打動著你我。你看,這不是一個認識不斷深化、不斷豐富的過程嗎?
4.如何理解“中心印象”?
提示:中心印象就是在所有的印象中給我們感覺最強烈的那部分。它和認識水平的高低有著很密切的關系,認識水平高了,對材料也就會更有把握,也就能更準確地找到材料的“中心”。當然,堅持對“中心”的理解的訓練也能提高人的認識水平。
2、《文章寫作與修改》之《材料的使用與處理》導學案
內容感知
不是所有的素材或者素材所包含的所有信息都能夠寫入文章,必然要經過作者的篩選和提煉。這個篩選、提煉的過程是一個藝術再加工的過程,最后作者寫入文章的材料一定是精心選擇后的東西,這樣才能更加有力地服務于中心,才能更加有力地表現(xiàn)作者的想法和情感。要達到這一步,首先我們就要努力地去理解材料,要認真分析材料各部分的屬性和聯(lián)系,從而獲取它們的意義。其次,要提高我們對事物的認識水平。每個人的認識都是不一樣的,這是導致寫作差異的重要原因,而我們的認識又是不停地變化或者說是提高的,所以要提高寫作的水平,認識水平的提高就成了關鍵。
要點闡釋
1.什么是素材?
提示:素材是指藝術家在平時和創(chuàng)作準備階段中收集積累的未經加工提煉的原始材料。
2.什么叫分析和綜合?
提示:分析是把一件事物、一種現(xiàn)象、一個概念分成各個部分,找出這些部分的本質屬性和彼此之間的聯(lián)系的一種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綜合是把分解開的各個要素結合起來,組成一個整體的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
3.認識水平和處理素材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
提示:從素材中發(fā)掘的意義隨著作者的不同而不同,關鍵就在于不同的作者,他們的認識水平不同。另外,即使是同一作者,他的認識水平也是會發(fā)生變化的,羅中立創(chuàng)作《父親》的過程便能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最初他只畫了個守糞的農民,這時候的作品和他最初的創(chuàng)作素材還沒有太大的距離,而后,又畫成了一個農民,最后才畫成了《我的父親》,而最終定名為“父親”。到這時他才感覺到,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得到了完全的表達?!陡赣H》也因此成為一幅名畫,打動著你我。你看,這不是一個認識不斷深化、不斷豐富的過程嗎?
4.如何理解“中心印象”?
提示:中心印象就是在所有的印象中給我們感覺最強烈的那部分。它和認識水平的高低有著很密切的關系,認識水平高了,對材料也就會更有把握,也就能更準確地找到材料的“中心”。當然,堅持對“中心”的理解的訓練也能提高人的認識水平。
3、《文章寫作與修改》之《寫作的多樣性與獨特性》導學案合集
語文(人教版)選修文章寫作與修改導學案
第一節(jié) 寫出自己的個性
內容感知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比人的個性更復雜,更豐富多彩?!弊魑囊袀€性,力戒“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坝梦倚乃嘉沂?,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寫我心”,即認真思考,寫自己想寫的內容,說真話,訴真情。寫作要有個性化的思維、個性化的選材、個性化的謀篇布局。本節(jié)還談了學生寫作發(fā)展的一般過程,從理論上指導我們的寫作過程。
要點闡釋
1.什么是“個性”?
提示:即個性心理特征,是個人帶有傾向性的本質的比較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是個人的思想、興趣、愛好、能力、氣質、性格等主觀因素的總合。
2.怎樣才能寫出自己的個性?
提示:簡單地說,就是能自主地寫作,寫真實的內容,寫出的文章有新意。
3.寫作發(fā)展的一般過程是什么?
提示:首先,由模糊到清晰。其次,由無序到有序。再次,由殘缺到完整。最后,尋求表達思想情感的語言形式。
4.寫出個性化的作文,在操作方法上有哪些要求?
提示:要有個性化的思維、個性化的選材、個性化的謀篇布局。包括別出心裁的開頭、結尾,與眾不同的敘述角度,標新立異的抒情、描寫等。
例文賞析
【例文一】《瞬間的光芒》
利用擬人的手法,通過對話體的獨特形式,表現(xiàn)隕石“寧可用身體和未來作代價”,也要“美麗一次,表現(xiàn)一次”的品質。隕石,是沒有生命的,但是在作者筆下,隕石變成了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和理想的生命個體。隕石的理想,其實正是有生命個體包括人的理想。像蟬為了“一月日光中的享樂”,寧可做“四年黑暗的苦工”。人類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寧可犧牲自己的財富、青春,甚至寶貴的生命。不論在寫作手法還是思想性方面,都是很成功的,凸現(xiàn)了作者的獨特感受和深刻的哲理認識。
【例文二】《論“聽話”》
反映了作者個性化的思維。人們大多數認為,聽話的孩子是好孩子,
4、文章寫作與修改《文章的修改與完善》導學案
第一節(jié) 整體的調整
內容感知
文章的整體結構是要為文章中心的表達服務的。要使中心表達明確、透徹,除去注意語言的運用以外,結構上也必須力求完整、嚴密和條理清楚。
一篇文章,無論思想內容多好,無論詞句多么優(yōu)美,必須全篇組織得好。一層一層、一段一段,安排得清清楚楚,有條不紊,該詳的詳,該略的略。前前后后,聯(lián)系得緊密,照顧得周到。沒有前后脫節(jié)的地方,沒有丟三落四的情形,沒有拖泥帶水的毛病,讀者讀了才能得到清晰明確的印象。
本節(jié)就文章的整體結構進行探討。
要點闡釋
1.整體的修改可以分為哪幾個層面?
提示:整體的修改可以分為四個層面。第一,是觀點的發(fā)展。觀點的發(fā)展常見的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沿原有的思路深化,使所談的道理更有說服力,另一種是對觀點的補充和增添。第二,是內容的添加。舉例是使內容豐富的一種常用方法。第三,是順序方面的調整。第四,角度的轉換。選取合適的切入角度,是文章成功的關鍵。
2.如何理解結構與思路的關系?
提示:結構是思路的體現(xiàn),是思路的載體。什么是文章的思路呢?簡單地說,就是作者在文章中的思維進程。文章的結構組織或隱或顯,猶如大山的構架和脈絡,它總要具體展現(xiàn)作者行文的思路。一般而言,文章的結構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文章作品的體式和章節(jié)結構,如體裁形式、順序線索、開頭結尾、章節(jié)段落、過渡銜接、伏筆照應等等。二指文章的內在聯(lián)系和組織,如觀點和材料、整體和部分、部分與部分等。一般來說,文章的結構組織是否清晰嚴密取決于作者的思路是否清晰嚴密。寫作的思路如果不清清楚楚,不知道先寫什么,后寫什么,那么文章的結構就會出現(xiàn)混亂,邏輯不清等情況。因此在寫作之前,必須先理清思路,然后再動筆寫作。就像古人說的“三思而后行”。
3.結構要為文章內容服務,具體表現(xiàn)在幾方面?
提示:結構屬于形式的范疇,因此從總體上來看,它是要為文章內容服務的。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是要正確反映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及其內部聯(lián)系。文章的結構不只是一個技巧和方法問題,實質上是寫作者如何認識和反映客觀事物的問題;是作者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在寫作方法上的反映;是寫作者思路的具體體現(xiàn)。因此,為了安排好文章的結構,寫作者對客觀事物必須有一個深刻、清晰、明確的認識。
5、文章寫作與修改之《認識的深化與成篇》導學案合集
語文(人教版)選修文章寫作與修改導學案
第一節(jié) 捕捉“動情點”
內容感知
“欲筑室者先建基”,寫作之“基”就是情感,在我們的寫作訓練中必須充分挖掘這一豐富的寫作資源。無論感知體驗,還是寫作動機,都與情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只要能捕捉到那些發(fā)自內心深處的能夠讓自己“動情”的點,就能創(chuàng)作出讓人感動的好文章,因為其有情所以能與之交流,因為其寫情明確所以容易交流而產生情感的共鳴。抒情可以濃墨重彩,酣暢淋漓,也可以雅致簡約,引人遐思,總之它們應該是你文章中的高潮,是你心靈里的最深的感觸,是文章形式的最終服務對象,你可以因此選擇不同的體裁,以至不同的敘述結構:動情點就是你文章的指揮官,插敘、倒敘、補敘,這些謀篇布局的技巧都應該以此為要領。
“文似看山不喜平”,敘述就是忌諱平鋪直敘,只有有了足夠的起伏才能有效地吸引他人的注意,才能讓讀你文章的人隨著篇中文字同進同退,同喜同哀?!皺M斷面”寫作無疑能很好地起到這個效果,它能讓文章更精彩更集中地表現(xiàn)中心,完全能夠避免“縱斷面”敘述所帶來的松散之弊。
要點闡釋
1.什么是白描法?
提示:白描法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tǒng)技法之一,它要求畫家只用白線勾描,不著顏色,不加渲染地勾畫出物體的特征。描寫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簡潔、質樸的語言,粗線條地勾畫景物輪廓的方法。采用這種方法寫作,往往能取得以少勝多的藝術效果。那么,如何運用白描法呢?一是語言要樸素、簡潔,不能過多地堆砌詞匯,不能過多地渲染,只寥寥數筆,便勾勒出情景的特色。二是敘述要準確、細膩,但要防止因用筆過少,造成“空洞無物”的錯誤,它要求的是既要簡潔,又要傳神。
2.敘事剪裁的“橫斷面”與“縱斷面”有怎樣的不同?
提示:兩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對事物發(fā)展過程的處理上,是按照時間的順序依次來寫,還是僅截取其中的一段、一個側面、一個場面或者一個情節(jié)。橫斷面敘事有很多的好處,它在捕捉動情點上優(yōu)勢突出,“在一篇記敘文里,橫斷面截取一般就是主段——動情點及其連帶部分”。但是比較長的文章就應該使用縱斷面,因為長文內容繁多,需要反映出事件的全過程以及人物、性格的發(fā)展變化。
3.“導引”中說“形式要服從內容”,那么應該怎樣理解二者的關系呢?
提示:形式和內容的關系是復雜的:同一內容,由于條件不同,可以有多種形式;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現(xiàn)不同的內容;新內容可以利用舊形式,舊內容也可以利
6、寫作《寫參觀游覽的文章》導學案(八年級上冊)
寫 作
寫參觀游覽的文章
寫作目標
1.能抓住景物特征進行描寫,抒發(fā)真情實感。
2.學習參觀游覽類文章的寫作方法,并在訓練中運用。
3.會對作文進行一定的修改。
●重點:
1.掌握“寫參觀游覽的文章”的基本寫作要求和方法。
2.抓住特點進行描寫,抒發(fā)真情實感。
預習導學——不看不講
1.什么是游記?
游記是描寫旅行見聞的一種散文形式。游記的取材范圍極廣,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可以記錄風土人情的詭異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記下一國的重大事件,并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筆輕松,描寫生動,記敘翔實,給人以豐富的社會知識和美的感受。游記有帶議論色彩的,如《岳陽樓記》《游褒禪山記》;有帶科學色彩的,如酈道元的《三峽》;有帶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
2.游記的主要思路有哪幾種?
“定點觀察”“移步換景”“分類摹寫”是寫參觀游覽的文章的主要思路。
3.查閱有關資料,說說“寫參觀游覽的文章”的基本寫作要求和方法有哪些。
(1)開篇適宜點明參觀游覽的對象,語言簡練;(2)主體部分采用“定點觀察”“移步換景”或“分類摹寫”的方法,條理清楚地交代參觀游覽的路線,抓住景物特征,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有順序地描寫景物,在描寫中融入自己的真情;(3)在文章結尾處再次抒發(fā)自己的情感。
4.寫參觀游覽的文章,一定要學會觀察、描寫景物的特征,你認為如何做到這一點?
示例:(1)要觀察景物變化的全過程。從開始到最后,凡有變化的都要細致觀察。比如植物,它的發(fā)芽、開花、結果等各個生長期都有不同的特點,如果細致觀察了全過程,就容易抓住它的特征進行描述。(2)捕捉景物的顏色和姿態(tài)。自然界的顏色是七彩的,自然界的萬物是各具形態(tài)的。我們在觀察時,就要善于捕捉到景物的顏色和姿態(tài)。(3)調動各種感覺器官來觀察。(4)為了使狀物繪景更生動、更具體、更形象,我們還可以采用多種表現(xiàn)手段來豐富描寫,從而增添文章的情趣。
7、《夸父逐日》《共工怒觸不周山》導學案與答案
【學習目標】
1、了解神話故事的含義及夸父形象。
2、體會古代勞動人民探索、認識、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養(yǎng)我們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課前預習】
古代神話故事:《后羿射日》 、《女媧補天》 、《精衛(wèi)填?!?、《嫦娥奔月》 、《牛郎織女》 、《七仙女下凡》 、《夸父追日》等等。
神話:關于神仙或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對自然現(xiàn)象和文化的解釋與想象的故事,是一種原始的幻想性很強的、不自覺的藝術創(chuàng)造。所以,神話作品通常具有超現(xiàn)實想象、夸張的浪漫主義特點。
《山海經》是先秦重要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地理書,全書共計18卷,包括《山經》5卷,《海經》8卷,《大荒經》5卷。內容包羅萬象,主要記述古代地理、動物、植物、礦產、神話、巫術、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y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除此之外,《山海經》還記載了一些神話寓言故事包括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wèi)填海、大禹治水、共工撞天、后羿射九日等?!渡胶=洝反蠹s是從戰(zhàn)國初年到漢代初年楚國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經西漢劉歆校書,才形成現(xiàn)在的書籍。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是西漢宗室淮南王劉安招致賓客,在他主持下編寫的。據《漢書·藝文志》云:「淮南內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顏師古注曰:「內篇論道,外篇雜說」,現(xiàn)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說的內篇所遺。據高誘序言,「鴻」是廣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認為此書包括了廣大而光明的通理。全書內容龐雜,它將道、陰陽、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來,但主要的宗旨傾向于道家?!稘h書·藝文志》則將它列入雜家。是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集體撰寫的一部作品?!痘茨献印范黄?,本名“鴻烈”,系西漢時淮南王劉安(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23年)招引賓客集體編寫而成。該書是對西漢前期道家思想系統(tǒng)而詳盡的總結,是研究黃老思想的極其寶貴而豐富的資料。書中不乏其醫(yī)學內容,值得我們探討研究。其中最為著名的篇章有《鯀禹治水》、《共工怒觸不周山》、《塞翁失馬》等。
1、借助工具書翻譯兩則有事:
【合作探究】
1、成語“夸父逐日”( “夸父追日” “逐日”)意為: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氣魄。
2、你怎么看待夸父這一人物?
生: 夸父敢和太陽競跑,說明夸父是一個有膽量有決心,目標遠大,氣魄非凡,意志堅強的英雄人物。
(對夸父這個人物,學生會有分歧,可能有學生認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師對此 也不要斷然否定,應該保護學生爭論問題的積極性??梢詮纳裨捁适碌奶攸c方面引導學生從積極方面理解夸父的行為,從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氣魄。)
3、你如何理解這則神話的主題?
(夸父形象明確了,這一個問題也就好解決了。從夸父這一形象,我們可以感受到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走進自然的勇氣和美好愿望。關鍵是要用神話的特點來引導學生。)
4、“怒而觸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現(xiàn)了共工怎樣的性格特點?
答:“怒”字表現(xiàn)了共工的豪氣、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剛烈。
5、如何理解《共工怒觸不周山》中結尾的兩句話?
答:《共工怒觸不周山》是一個神話故事。它反映了遠古部族間的斗爭,同時涉及到古代天文學上的蓋天說。遠古的人類顯然還不能解釋日月星辰運動變化的原因,對這一現(xiàn)象的最好解釋就是借助于神話,通過大膽的想象和夸張的手法,來解釋“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的現(xiàn)象。神奇的傳說中帶有現(xiàn)實主義的色彩。
6、共工怒觸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為什么要這么做?請你作一點推測。
答:共工怒觸不周山的原因是“爭為帝”,即爭奪部落首領的位置。他的怒觸似乎包含有失敗的憤怒與不甘心,而且,似乎還夾雜著與對方同歸于盡的想法。當然也體現(xiàn)了共工龐大的氣勢。
【課堂表達】
1、從夸父這個神話人物的身上,我們得到了什么啟示?
生:各抒己見。(從樹立遠大理想,為實現(xiàn)理想不畏艱難,不懈努力方面談)
2、對共工與顓頊為帝而“爭”,你是怎么看的?
【學后反思】
《夸父逐日》是我國最早的神話之一??涓甘且晃皇謧髌娴娜宋?。他是一個善于奔跑的巨人,他與太陽競跑,口渴如焚,雖然接連喝干了黃河和渭河兩條大河,仍不解渴,又趕往大澤,終于沒來得及喝大澤的水而渴死。他遺下的手杖,化為一片桃林,還能為人類造福。真是氣概非凡??涓高@一神話人物形象,具有超現(xiàn)實的想象、夸張的浪漫主義魅力。
8、《山中雜詩》《竹里館》導學案與答案
《山中雜詩》《竹里館》導學案寄語:也許你只是一株稚嫩的幼苗,然而只要堅忍不拔,終會成為參天大樹!
一、知識鏈接,文學常識
1.《山中雜詩》作者 吳均 是南朝 梁 文學家。文學體裁五言絕句 。選自歐陽詢《藝文類聚》。我們以后要學習他的代表作《與朱元思書》。
2.《竹里館》選自《 王右丞集箋注 》,作者 王維 ,是 唐 朝著名詩人。文學體裁五言絕句 。
二、自主學習(括號內注音)
1.《山中雜詩》山際見來煙,竹中窺(kuī)落日。鳥向檐(yán)上飛,云從窗里出。
①解釋下列字詞的意思。
1·山際:山與天相接的地方。
2·煙:此指云霧。
3·窺(kuī):從縫隙中看。
4·檐(yán):房檐。
②譯文
山與天相接的地方繚繞著陣陣嵐lán氣云煙,
從竹林的縫隙里看灑落下夕陽的余暉。
鳥兒歡快地在房檐上飛來飛去,
潔白的云兒竟然從窗戶里飄了出來。
2.《竹里館》獨坐幽篁(yōu huáng)里,彈琴復長嘯(xiào)。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① 解釋下列字詞的意思。
⑴幽篁(huáng):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幽深的竹林。
⑵嘯(xiào):嘬(zuō) 口發(fā)出長而清脆的聲音。魏晉名士稱吹口哨為嘯。
⑶深林:指“幽篁”。
⑷相照:與“獨坐”對應。
②譯文
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邊彈著琴或是吹長嘯。
深深的山林中無人知曉,
皎潔的月光從空中映照。
三、賞讀品味合作探究
1.《山中雜詩》①你對題目的理解是什么?
②全詩四句,一句一景,依次描寫了哪些景物?
答:山(煙)、竹(落日、)鳥、云。
③.第四句最有趣,請具體分析。
答:云彩竟然從窗戶里飄了出來,寫山居環(huán)境的幽靜,表現(xiàn)了閑適的心情。
④、山中雜詩的“山際”和“竹中”兩詞在詩中有何表達作用
答:山際、竹中生動描繪了山居環(huán)境的幽靜,表達了作者閑適的心情
⑤、“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描繪怎樣的情景
答:鳥飛檐上,云出窗里,在動和靜的變化中寫出了輕快飄逸的生活情趣。
⑥,“山際”“來煙”“竹中”“落日”“鳥飛”“云出”,你認為詩人他傾向于一種怎樣的生存境界(心情)?
答:環(huán)境清幽,閑適恬淡的心情。
⑦、請用散文化的語言描繪一這首詩所展現(xiàn)的畫面。
2. 《竹里館》
①月夜竹林的幽靜,以彈琴長嘯來反襯。
②全詩傳達出詩人怎樣的心境?能體現(xiàn)詩人思想感情的詞語有哪些?
答:傳達出詩人寧靜、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和愉悅的心境。獨坐、彈琴、長嘯。
③詩歌后兩句寫出了怎樣的景象?
答:寫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④、請用散文化的語言描繪一這首詩所展現(xiàn)的畫面。
四、再讀感悟 背誦展示
五、理解性默寫
1、吳均《山中雜詩》一詩中,表明詩人家住于山峰環(huán)繞、竹木茂盛的山中的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映山中屋宇地勢高峻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維《竹里館》一詩中,寫夜靜人寂、明月相伴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王維《竹里館》表現(xiàn)作者安閑自得的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王維《竹里館》表現(xiàn)了作者清心淡泊的情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知識鏈接:
1、《山中雜詩》作者簡介:
吳均(469~520)南朝梁文學家。字叔庠?!渡街须s詩》選自歐陽詢的《藝文類聚》。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縣)人。家事寒微,好學有才,工詩文,頗受沈約賞識。官奉朝請。其文善于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長,文詞清拔古樸,時人或仿效其體,稱之為“吳均”體。明人輯有《無朝請集》。書法自成一體,稱謂“吳均體”,開創(chuàng)一代詩風。在文學方面,他提倡駢體文。好學有俊才,其詩文深受沈約的稱贊。梁武帝天監(jiān)初,為郡主簿。天監(jiān)六年 (507)被建安王蕭偉引為記室。后又被任為奉朝請。因私撰《齊春秋》,觸犯梁武帝,被免職。不久奉旨撰寫《通史》,未及成書即去世。
2、《山中雜詩》【欣賞】
這首小詩經單純白描(白描是文學表現(xiàn)手法之一,主要用樸素簡煉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詞藻修飾與渲染烘托)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儼然是一幅絕妙的寫生畫。用以形成一種特殊的環(huán)境,給人以新鮮的感覺,用的就是這種格調。詩歌描寫的是詩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環(huán)繞,竹木茂盛,鳥在人家的房檐上飛,云彩居然從窗里飄出來。此幽居蕩盡了人間的塵滓,隨意而傳神地表達了詩人愜意閑適的心情。
全詩不過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離“山中”的主題。煙嵐彌漫著山谷,在山峰間飄來蕩去,這正是幽靜深邃的山中所常見的現(xiàn)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間隙中窺見其脈脈的斜暉,由此可見竹林的茂密青蔥,山間的幽趣在首兩句中已曲曲傳出。屋檐上的飛鳥來來往往,白云穿窗而過,都說明詩人所居之處地勢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沈德潛說此詩:“四句寫景,自成一格?!币庵^這首小詩將所有的筆墨都集中在寫景上,與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結構不同,開了一種新的格式。其實,這四句中雖句句是景,卻時時有人在其中,如前兩句中的“見”和“窺”,都說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寫之景只是人所見之景,并不是純客觀的描繪。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寫景中已暗示了詩人的山居之樂,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見。
吳均是寫山水的高手,這四句小詩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征就在于作者觀察角度的選擇得當?!盁煛笔怯伞吧诫H”所見,“落日”是由竹中所見,“鳥”在檐上,“云”從窗出,這樣,就不同與尋常的寫山嵐、落日、鳥和云,而帶上了詩人山居所見的主觀色彩,并有了典型的意義。就象是攝影,攝取同一物象,卻各人有各人的角度。而一幀成功的作品,總是能取新穎巧妙的角度,攝出景物的特征與情趣,吳均的摹山范水也正是如此。
3、《竹里館》王維作者簡介:
(701-761)唐代詩人。字摩mó詰jié。漢族,祖籍山西祁縣,外號“詩佛”。今存詩400余首。王維精通佛學,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維摩詰向弟子們講學的書,王維很欽佩維摩詰,所以自己名為維,字摩詰。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受禪宗影響很大。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晚年居于藍田輞川別墅。青少年時期即富于文學才華,擅畫人物、叢竹、山水。公元721年(開元九年)中進士第一,為大樂丞。因故謫濟州司倉參軍。后歸至長安,被擢為右拾遺。安史亂前,累官至給事中。公元756年(天寶十五載),為安史亂軍所獲,署以偽官。兩京收復后,降職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王維詩現(xiàn)存約四百首,最能代表其創(chuàng)作特色的是描繪山水田園等自然風景及歌詠隱居生活的詩篇。他繼承和發(fā)展了謝靈運開創(chuàng)的寫作山水詩的傳統(tǒng),對陶淵明田園詩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園詩的成就達到了一個高峰。詩與孟浩然齊名,并稱“王孟”,同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后世人稱其為“詩佛”。作品有《王右丞集》。
4、《竹里館》【欣賞】
這是一首寫隱者的閑適生活情趣的詩,描繪了詩人月下獨坐、彈琴長嘯的悠閑生活。這首小詩總共四句。拆開來看,既無動人的景語,也無動人的情語;既找不到哪個字是詩眼,也很難說哪一句是警策。且詩的用字造語、寫景(幽篁、深林、明月),寫人(獨坐、彈琴、長嘯)都極平淡無奇。然而它的妙處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筆調,描繪出清新誘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靜人寂融情景為一體,蘊含著一種特殊的美的藝術魅力,使其成為千古佳品。以彈琴長嘯,反襯月夜竹林的幽靜,以明月的光影,反襯深林的昏暗,表面看來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來,隨意寫去其實卻是匠心獨運,妙手回天的大手筆。
這首詩同樣表現(xiàn)了一種清靜安詳的境界。前兩句寫詩人獨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邊彈著琴弦,一邊又發(fā)出長長的嘯聲。其實,不論“彈琴”還是“長嘯”,都體現(xiàn)出詩人高雅閑淡、超拔脫俗的氣質,而這卻是不容易引起別人共鳴的。所以后兩句說:“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币馑际钦f,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為此感到孤獨,因為那一輪皎潔的月亮還在時時照耀自己。這里使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把傾灑著銀輝的一輪明月當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顯示出詩人新穎而獨到的想象力。全詩的格調幽靜閑遠,仿佛詩人的心境與自然的景致全部融為一體了。
詩中寫到景物,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對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個“明”字來形容其皎潔,并無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慣用的陳詞。至于第一句的“篁”與第三句的“林”,其實是一回事,是重復寫詩人置身其間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兩字,不過說明其既非庾信《小園賦》所說的“三竿兩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驛叢竹》詩所說的“檐下疏篁十二莖”,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這里,象是隨意寫出了眼前景物,沒有費什么氣力去刻畫和涂飾。
詩中寫人物活動,也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獨坐”、“彈琴”、“長嘯”。對人物,既沒有描繪其彈奏舒嘯之狀,也沒有表達其喜怒哀樂之情;對琴音與嘯聲,更沒有花任何筆墨寫出其音調與聲情。 表面看來,四句詩的用字造語都是平平無奇的。但四句詩合起來,卻妙諦自成,境界自出,蘊含著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作為王維《輞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處在于其所顯示的是那樣一個令人自然而然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勝,而從整體見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領略和欣賞它的美,也應當遺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僅如施補華所說,給人以“清幽絕俗”(《峴傭說詩》)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凈,在其間彈琴長嘯之人是如此安閑自得,塵慮皆空,外景與內情是抿合無間、融為一體的。而在語言上則從自然中見至味、從平淡中見高韻。它的以自然、平淡為特征的風格美又與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輔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見,詩人是在意興清幽、心靈澄凈的狀態(tài)下與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凈的屬性悠然相會,而命筆成篇的。詩的意境的形成,全賴人物心性和所寫景物的內在素質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詩人在我與物會、情與景合之際,就可以如司空圖《詩品·自然篇》中所說,“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進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鈞”的藝術天地。當然,這里說“俯拾即是”,并不是說詩人在取材上就一無選擇,信手拈來;這里說“著手成春”,也不是說詩人在握管時就一無安排,信筆所之。詩中描寫周圍景色,選擇了竹林與明月,是取其與所要顯示的那一清幽澄凈的環(huán)境原本一致;詩中抒寫自我情懷,選擇了彈琴與長嘯,則取其與所要表現(xiàn)的那一清幽澄凈的心境互為表里。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寫此景,寫此事,自有其醞釀成熟的詩思。更從全詩的組合看,詩人在寫月夜幽林的同時,又寫了彈琴、長嘯,則是以聲響托出靜境。至于詩的末句寫到月來照,不僅與上句的“人不知”有對照之妙,也起了點破暗夜的作用。這些音響與寂靜以及光影明暗的襯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運用其間的。
先看前兩句:“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斌颍窳忠?;嘯,撮口作聲也。詩人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脫,加之仕途坎坷,四十歲以后就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說:“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币蚨3*氉宰谟纳畹闹窳种?,彈著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懷。但琴聲似乎不足以宣泄郁抑之情,所以長嘯一聲。這里借用了一個典故。據劉義慶《世說新語·棲逸》載:“阮步兵嘯,聞數百步。”阮步兵即阮籍,他是漢魏時著名的“竹林七賢”之一,他和嵇康等人對當時的封建禮教不滿,對統(tǒng)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不滿,時常集于竹林詠懷言志。阮籍在竹林長嘯,聲聞數百步,也由此傳為美談。日本漢詩學者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精細地指出:這首詩的前兩句,暗用了魏晉之際詩人阮籍聞“蘇門之嘯”的故事和阮籍《詠懷詩》中的“起坐彈鳴琴”句意。并指出:詩人王維獨坐幽篁里悠然彈琴,自得其樂,也很像陶潛。只不過陶潛彈的是無弦琴,而王維彈的則是有弦琴。王維居竹林之中,效阮籍長嘯,以阮籍自比,表現(xiàn)自己對權奸的不滿。竹之品格,葉如箭指,質如堅石,干可斷而不可改其直,身可焚而不可毀其節(jié)。詩人獨坐幽竹之中,是表示自己具有翠竹一樣的氣節(jié)的。
再看后兩句:“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這是進一步渲染那種孤寂的情緒和氣氛的。明月相照,不僅點明坐得久,坐到明月東上,更主要的是想表明惟有天上明月是知己。明月是高潔之士的象征,它獨自放射光輝于青天碧海之中,也像詩人一樣。所以王維引以為知心的“朋友”。這樣寫,對描寫自然景物也有好處。深林幽篁使人有暗綠色的聯(lián)想,有寂寞沉郁的感覺,畫面是暗淡的,現(xiàn)在忽然“明月來相照”,使幽暗的竹林,灑上一層銀白的色彩,這種變化似乎增添了一股生氣,一層詩意,孤寂之感一掃而光,竹林、明月、詩人都融化到靜穆和諧的夜色之中了。
這短短的只有二十個字的詩,有景有情(幽靜之景、幽獨之情)、有聲有色(琴嘯之聲、林月之色)、有靜有動(獨坐彈嘯)、有實有虛(前兩句實寫其景,后兩句虛寫其情),對立統(tǒng)一,相映成趣。讀這首詩,就仿佛是欣賞一幅立體而富于變化的人物風景畫,這詩情畫意,實為作者之高手妙作。全詩優(yōu)美高雅的意境,傳達出詩人寧靜、淡泊的心情。
9、外國詩兩首《蟈蟈與蛐蛐》和《夜》導學案
【小編寄語】“學案導學”的模式已經廣泛運用于現(xiàn)代教學中。為了更好的將教與學有機結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查字典語文小編跟大家分享了關于課文《蟈蟈與蛐蛐》和《夜》的導學案,大家可以在實踐中靈活運用。
學習目標
1.在誦讀中感受自然的美。
2.體會寫景抒情詩表達的基本特點,并嘗試寫簡單的詩。
3.理解詩人對自然和生活的愛。
一、預習導學
【鏈接材料】——濟慈、葉賽寧介紹:
濟慈(1795—1821),英國詩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倫敦。9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改嫁,濟慈和兩個弟弟由外祖母收養(yǎng)。15歲時母親又病故,外祖母委托兩名保護人經營他們兄弟的財產。起初濟慈是學醫(yī)的,他喜好文學,但對醫(yī)學并不厭棄,通過考試獲得內科醫(yī)生執(zhí)照,還繼續(xù)學習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間,濟慈才決心放棄醫(yī)學,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他的詩詩中有畫,色彩感和立體感都很強。他認為,一個大詩人對美的感受能壓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慮,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說,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樣可以“在瓦礫中啄食”。濟慈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中最有才氣的詩人之一,他的詩對后世的影響很大,維多利亞時代詩人、唯美派詩人、“意象派”詩人都受到他的影響??上д斔跽购瓴诺臅r候,就不幸與世長辭,時年才25歲。
葉賽寧,俄羅斯詩人,他的詩感情真摯,格調清新,并擅長描繪大自然景色。
1.濟慈,________(國別)浪漫主義詩人,《蟈蟈與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詩集________。葉賽寧,________(國別)詩人,他擅長描繪_______的景色。
2.辨別下列各句詩運用的修辭手法。
(1)當所有的鳥兒因驕陽而昏暈。( )
(2)明月灑下它的光輝,給周圍一切披上銀裝。( )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適地棲息在可喜的草叢中間。( )
3.《蟈蟈與蛐蛐》中,詩人為什么把夏天蟈蟈的“樂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兒”稱為“大地的詩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展示:
1.談一談你從這兩首詩中讀出了什么樣的詩情。
2.自由誦讀議一議詩意。
(1)《蟈蟈與蛐蛐》全詩描寫了哪兩種昆蟲的鳴唱,勾勒了哪兩幅小景?全詩的主旨句是哪一句?(3)、尾聲:“從蛐蛐的歌中仿佛聽到了蟈蟈的嗚叫”。理解盛夏的蛔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樣聯(lián)系起來的。
(4)歸納《夜》這首詩的內容,并體會詩歌所描寫的意境美
第一節(jié):寫
第二節(jié):寫 靜謐、美麗
第三節(jié):寫
第四節(jié):再次寫
三、練習反饋(略)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蟈蟈與蛐蛐》和《夜》導學案的全部內容,導學案中每一個問題,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教師依據學生學習的實際和教材的實際進行有針對性的設置。最后,小編祝大家學習愉快!
10、寫作《寫簡單的議論文》導學案
“導引——合作——展示——提升”四環(huán)節(jié)導學案
八年級語文科 主備 組長簽字
課題:《寫簡單的議論文》(總第 節(jié)課)
備課時間:3 月17 日 上課時間: 月 日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議論文的一般構成特點,了解寫議論文常用兩種方法:擺事實、講道理。
2.說說議議練練寫寫,指導學生初步嘗試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證明觀點,寫簡單的議論文。
教學重點:掌握議論文的基本寫作技法,即運用事例論證、說理論證、引用論證等方法來證明觀點。
教學難點:議論文的基本要素;運用事實和講道理的和諧搭配。
自學導引:
1.自讀課本寫作短文的內容,概述要點。
2.回顧概括本單元學過的幾篇議論文,復習議論文相關知識。
合作交流
(一)引入議論的兩種方法
寫議論文就是告訴別人你的觀點,其實你們每天都在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比如有一位同學說,我們班的星期二太可怕了,居然排了兩節(jié)英語、兩節(jié)數學、兩節(jié)語文。在這段話里,“我們班的星期二太可怕了”就是一個觀點,“居然排了兩節(jié)英語、兩節(jié)數學、兩節(jié)語文”就是證明這個觀點的事實。這段話可以說是一篇議論文的雛形。它提出了一個觀點,再用一個事實證明觀點。寫議論文就是這樣,首先要有一個觀點,其次就要想辦法證明這個觀點。
那么如何來證明觀點呢?
剛才老師提出一個說法:作文就是說話。還記得我是怎樣證明這個觀點的嗎?我先說“我們平時的課前講話,同學們的講話稿,那不都是一篇篇很好的作文”,這是一個事實,再說“梁啟超對上海中華職業(yè)學校的學生說了一番話,搬到我們教科書里就成了一篇很像樣的議論文”,又是一個事實,最后說“葉圣陶在《寫作是極平常的事》一文里也說過:寫作就是說話”,這就是引用名人的話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在這里,我是用了兩種方法來證明我的觀點,一種是擺事實,一種是講道理。一般來說議論文里就是用這兩種方法來闡明觀點的理由和根據。
(二)學習用“擺事實”證明觀點
1.閱讀知識短文,劃出哪類事實可用于闡明觀點
現(xiàn)實中的事實,歷史事實、文學作品中的事實、統(tǒng)計數字。
演練一:說說下面的語段分別舉了什么樣的事實來闡明觀點?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xiàn)在他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的熱忱?!瓘那熬€回來的人說到白求恩,沒有一個不佩服,沒有一個不為他的精神所感動。晉察冀邊區(qū)的軍民,凡親身受過白求恩醫(yī)生的治療和親眼看過白求恩醫(yī)生的工作的,無不為之感動。(《紀念白求恩》)
——舉現(xiàn)實中的事實為例
②能讀書和會讀書,并非一回事。南宋陸澄,他從小好學,相當刻苦,“行坐眠食,手不釋卷?!笨伤x了三年《易經》,背得滾瓜爛熟,卻不明白書中道理;他想編一部《宋書》,一輩子也沒有完成,當時的另一位學者跟他開玩笑說:“陸公,書櫥也。”唐朝李善,讀書貫通古今,精于典故,為《昭明文選》作注,深得好評;可惜的是他缺乏創(chuàng)見,只能為前人作注釋,被稱為“書簏”。(《能讀書未必會讀書》)
——舉歷史事實為例
③《三國演義》是一本人見人愛的小說,其中有兩個武藝高強、勇冠三軍的人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個是呂布,他先靠丁原,后卻靠董卓而殺丁原,投靠董卓后,又殺掉董卓投靠王允,后來單干失敗后,竟然想要投靠曹操,真是個沒有絲毫“誠信”的卑鄙小人,所以遭到了人們的唾罵;另一個是關羽,自和劉備桃園結義后,一心一意輔助劉備打天下,死而后已,可稱為天下第一“誠信”人,所以得到了萬世敬仰。(《“誠信”何處尋》) ——舉文學作品中的事實為例
④耕地在逐年減少!
我走訪了斜橋鄉(xiāng)的好幾個村,得知,一般來說,各村的人均耕地只有8分多,有兩個村的人均耕地都不足7分。
據報道,我國“六五”期間,全國耕地已有3680畝落入“虎口”,其中,1985年減少1500萬畝,去年比上年減少900多萬畝,相當于青海省的全部耕地面積?。ā段C,存在于中國的土地》)
——舉統(tǒng)計數字為例
2.用事實闡明觀點,最重要的一點是事實要能證明觀點
演練二:有的同學以《談友誼》為題,用到了這樣幾則材料A.少先隊員在街頭扶老攜幼的行為 B.馬克思與燕妮的真摯感情 C.恩格斯給馬克思的無私資助 D.李白與杜甫結為摯友 E.林黛玉與賈寶玉的綿綿情意 F.國共合作 G.為孤老服務。你認為這些材料是否適合論題的需要?為什么?(應弄清“友誼”這一概念的含義,一般說來,它指朋友間的交情,它不同于“愛情”,也不同于一般同志間的交往,更不同于黨派之間的某種關系,所以CD比較適合論題的需要)
點撥:用事實闡明觀點,事實必須確鑿(真實可信,切忌胡編亂造)、新鮮(切忌人云亦云,總是舉讓座、老師生病等老掉牙的例子)、典型(能充分證明觀點)??梢允且粋€,也可以是幾個,如是幾個,要注意代表事物的不同側面,如古今中外。在闡明事實時,要寫得概括簡明。根據闡明觀點的需要,突出事實的某一方面,不必面面俱到,不必細加描述。
(三)學習用“講道理”證明觀點
1.閱讀知識短文,劃出哪類道理可用于闡明觀點
——自己從生活中悟出的、導師先賢的正確論述、名言警句、俗語諺語、自然科學的原理、定律、公式
2.演練三:在橫線上填入恰當的名言警句
人生的價值,你在哪里?這是一個古老的命題:從中國古代歷史學家司馬遷的至理名言:“ ”,到南宋文天祥的激昂高歌:“ ”,從古希臘晚期杰出的思想家伊壁鳩魯所設想的“最精美”、“最合意”的人生,到十九世紀匈牙利革命民主主義詩人裴多菲的題為《自由與愛情》的壯麗詩篇:“ ”。多少人在思索著、尋找著人生的價值!
3.演練四:
用講道理的方法口頭闡明“要珍惜時間”的觀點;用講道理的方法口頭闡明“學貴有疑”的觀點;用講道理的方法口頭闡明“后來居上”的觀點;用講道理的方法口頭闡明“要善于抓住機遇”的觀點。(四選一,討論、發(fā)言、評述、糾誤。)
4.師點撥:用道理作論據,要認真核對,不可有錯漏或斷章取義,引述后要有必要的分析評論
(四)、寫作擂臺賽
第一題
1.題目說:中華民族有許多優(yōu)良的傳統(tǒng)美德。
討論具體表現(xiàn)在哪里?⑴父慈子孝,兄友弟悌;⑵為人謙和,禮貌待人;⑶誠實可信,知恩圖報;⑷愛國愛民,心憂天下;⑸克己奉公,廉潔公正;⑹修身養(yǎng)性,君子慎獨;⑺見利思義,以義制利;⑻勤勞儉樸,艱苦奮斗;⑼質樸求實,寬容大度;⑽勇敢剛毅,身體力行。
2.題目問:你認為當今最值得發(fā)揚和提倡的傳統(tǒng)美德是什么?
聯(lián)系實際談,如青少年學生對孝敬父母的意義——不僅繼承了傳統(tǒng)美德,而且只是報答父母養(yǎng)育之恩于萬一,更是熱愛祖國、忠于人民的思想情感的基礎。
3.題目上提出四點要求:⑴觀點正確;⑵有自己的見解;⑶例證有說服力;⑷適當引用格言警句。
例如闡述傳統(tǒng)美德中講究“誠信”的道理,觀點可以是:誠信是品德之瑰寶,是才智之源泉,是成功之前提,是無形之資產。
第二題
閱讀一則材料,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議論爺爺剪枝條給我們的啟示。
1.削枝以強干。爺爺剪掉一些枝干,會使果樹長得更好。舍棄次要的,是為了保留主要的,有所不為方能有所為。
2.看眼前,果樹枝條茂盛,長勢很好,看發(fā)展,剪掉枝條會使果實豐碩,所以爺爺毫不吝惜。行動服于目的,措施受制于宗旨。這是有遠見、有膽識之舉。
3.小孩拿起一根枝條,也許長得很好,但從整棵果樹權衡,它成了分散營養(yǎng),影響結果數量與質量的冗枝,必須剪掉。正確處理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讓部分服務于整體,局部服務于大局。
4.“傻孩子”,傻在何處?傻在只看到一根一根的枝條,忘了它們與整體的聯(lián)系;只看到它們眼前的長勢,忘了它們最終影響的結果。我們切不可一葉障目,而不見全樹。
第三題
入選“集錦”的材料,要注意“典型”“精辟”“可靠”;分類制作卡片可以從內容、形式或作者等多角度分類,原則上便于查找。
附范文: 好習慣使人終生受益
一位白發(fā)蒼蒼的學者認為,他在幼兒園學到的“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做錯了事情要表示歉意,認真觀察周圍大自然”等習慣,是他學到的能夠引領他走向成功的最主要的東西。童年時期就開始培養(yǎng)的良好習慣使他受益匪淺,終于走上了諾貝爾獎的領獎臺。由此可見,好習慣使人終生受益!
習慣,意味著對所做的習以為常,是一種自覺。那么,良好的習慣,就意味著對助人為樂習以為常,對善良報以微笑習以為常,對認真完成每一件事習以為常,對生命的每一瞬間充滿激情習以為常。人們常說的素質,正是習慣的體現(xiàn)。因為,沒有一朝一夕就能產生的品質,也沒有能刻意雕琢而成的素質。品質和素質是良好習慣的升華和流露,是良好習慣的必然結果。
習慣,不僅僅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規(guī)律,而且是貫穿人一生的一條生命的河流。不管你腳下是一馬平川,還是崇山峻嶺,也不管你眼前是陽光明媚,還是煙雨迷蒙,它始終悄悄伴隨你左右,滲透到你生命的每一個細胞里。它有時會化作瀑布飛流,讓人驚羨不已;有時卻只是心底的一灣小溪,默默回旋。良好的習慣,不需監(jiān)督,只要保存;它能陪伴你走完一生,它終將成為你的個性,成為你的名片,甚或成為你對世界和后人的贈禮。
印度諺語說: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我們青少年正處在樹立人生觀,培養(yǎng)多種習慣的關鍵時期,我們應該從現(xiàn)在做起,從平凡小事做起,從一言一行做起,培養(yǎng)自己的良好習慣,為我們的未來積攢財富。那將是我們永遠取之不竭的寶庫。
最后,讓我們銘記在心:好習慣能讓你受益終生。
第二課時
學生寫作11、寫作《讓你的認識更加深刻》導學案
《讓你的認識更加深刻》學案
編制者:李卉?? 審核者:徐麗??? 班級:??????????? 姓名:???????????? ?第???? ?小組
一、假如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讓你寫好一篇議論文,你覺得最困難的是什么?
1.如何做到觀點鮮明
2.如何準備充分的論據為自己的觀點提供有力的支撐
3.如何讓你的說理更令人信服
4.如何讓你的認識更加深刻
二、教材范例
1.培根的《論厄運》(節(jié)選)
?? “好的運氣令人羨慕,而戰(zhàn)勝厄運則更令人驚嘆?!边@是塞涅卡得之于斯多葛派哲學的名言。確實如此,超越自然的奇跡,總是在對厄運的征服中出現(xiàn)的。塞涅卡又曾說:“真正的偉人,是像神那樣無所畏懼的凡人。”這是一句宛如詩一樣美的妙語。古代詩人在他們的神話中曾描寫過:當赫克里斯去解救普羅米修斯的時候,他是坐在一個瓦盆里飄洋過海的。這個故事其實正是對于人生的象征:因為每一個基督徒也正是架著血肉之軀的輕舟,橫渡波濤翻滾的生活之海的。幸運所需要的美德是節(jié)制,而厄運所需要的美德是堅忍;后者比前者更為難能可貴。
A.學生齊讀
B.就“論厄運”而言,培根表達了怎樣的觀點?
C.這個關于厄運的深刻認識,是怎樣一步步分析得出的?或者說這一片斷的說理有何特點?
D.這個片斷,給我們寫作議論文提供了一個啟示:
2.周國平的《直面苦難》(節(jié)選)
面對社會悲劇,理想、信念、正義感、崇高感支撐著我們,我們相信自己在精神上無比地優(yōu)越于那迫害乃至毀滅我們的惡勢力,因此我們可以含笑受難,慷慨赴死。我們是舞臺上的英雄,哪怕眼前這個劇場里的觀眾全都渾渾噩噩,是非顛倒,我們仍有勇氣把戲演下去,演給我們心目中絕對清醒公正的觀眾看,我們稱這觀眾為歷史、上帝或良心。
可是,面對自然悲劇,我們有什么呢?這里沒有舞臺,只有空漠無際的蒼穹。我們不是英雄,只是朝生暮死的眾生。任何人間理想都撫慰不了生老病死的悲哀,在天災人禍面前也談不上什么正義感。當史前人類遭受大洪水的滅頂之災時,當龐貝城居民被維蘇威火山的巖漿吞沒時,他們能有什么慰藉呢?地震,海嘯,瘟疫,絕癥……大自然的惡勢力輕而易舉地把我們或我們的親人毀滅。我們面對的是沒有靈魂的敵手,因而不能以精神的優(yōu)越自慰,卻愈發(fā)感到了生命的卑微。沒有上帝來拯救我們,因為這災難正是上帝親手降下的。我們憤怒,但無處泄憤;我們冤屈,但永無申冤之日;我們反抗,但我們的反抗孤立無助,注定失敗。
然而我們未必就因此倒下。也許,沒有浪漫氣息的悲劇是我們最本質的悲劇,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氣是我們最真實的勇氣。在無可告慰的絕望中,我們咬牙挺住。我們挺立在那里,沒有觀眾,沒有證人,也沒有期待,沒有援軍。我們不倒下,僅僅是因為我們不肯讓自己倒下。我們以此維護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嚴——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嚴。
A.學生朗讀。
B.二三段的兩個表示轉折的詞語,使作者對苦難的認識一步一步深入
C.這個部分給我們寫作議論文又提供了一個啟示
三、寫作實踐
請你談談對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看法?要求:
1.圍繞議論中心,恰當地引用文化經典中的名言與事例。
2.運用表示“轉折”的詞語。
3.約200字的短文。
課文鏈接:
孔子在周游列國的途中還遇到過一些隱士,如楚狂接輿、長沮、桀溺、荷蓧丈人等等。從孔子對他們的回答和態(tài)度中可見孔子對改造社會的堅定信念,也反映出儒者與隱者的思想差別。這些隱士大多認為天下如此混亂丑惡,聰明的人應避世隱居?!谡J定現(xiàn)實的混亂丑惡這一點上,孔子與這些隱士的看法是一致的,不同之處在于,孔子這樣的混亂社會不是采取消極避世的態(tài)度,而是采取積極改造社會的態(tài)度。
——(張文修《孔子的生命主題及其對六經的闡釋》)
提供材料:
精衛(wèi)填海:上古時期炎帝最疼愛的小女兒女娃在東海游泳被水淹死,她的靈魂于是化成一只作精衛(wèi)鳥,經常飛到西山去叼小石頭和小樹枝扔進東海,發(fā)誓要填平東海為自己報仇,她就這樣一直飛來飛去,但最終也沒有將東海填平。(比喻意志堅決,不畏艱難)
西西弗斯:一個緊張的身體千百次地重復一個動作:搬動巨石,滾動它并把它推至山頂;我們看到的是一張痛苦扭曲的臉,看到的是緊貼在巨石上的面頰,那落滿泥士、抖動的肩膀,沾滿泥士的雙腳,完全僵直的胳膊,以及那堅實的滿是泥土的人的雙手。經過被渺渺空間和永恒的時間限制著的努力之后,目的就達到了。西西弗斯于是看到巨石在幾秒鐘內又向著下面的世界滾下,而他則必須把這巨石重新推向山頂。他于是又向山下走去。(加繆把人看成是古希臘神話中終生服苦役的西西弗斯,他命中注定要永遠推一塊巨石上山,當石塊靠近山頂時又滾下來,于是重新再推,如此循環(huán)不息。)
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伏爾泰(18世紀法國著名思想家):上天賜給人兩樣東西——希望和夢——來減輕他的苦難遭遇。
萊辛(18世紀德國著名思想家兼文學家):不斷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貴。
愛因斯坦:苦和甜來自外界,堅強則來自內心,來自一個人的自我努力。
4.寫作交流
四、課堂小結
如何“讓你的認識更加深刻”?恰當地引用文化經典中的名言和事例。要學會運用表示“轉折”的詞語。這些僅僅是外在的形式,如何真正做到“讓你的認識更加深刻” ?德國偉大的戲劇家、詩人和文學理論家席勒《孔夫子的箴言》一詩中最后一節(jié):你要看到事業(yè)垂成/必須努力向前不可休息/決不可因疲乏而靜止/你要認清全面的世界/必須廣開你的眼界/你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必須審問追究到底/只有恒心可以使你達到目的/只有博學可以使你明辨世事/真理常常藏在事物的深底。(〔德國〕席勒《孔夫子的箴言》節(jié)選)
你要認識更加深刻,你必須廣開你的眼界,你必須博學,這樣常常藏在事物的深底的真理才能被你發(fā)現(xiàn)與揭示。
五、作文訓練。
富豪說:金錢雖然買不到愛情,卻能買到婚姻;金錢雖然買不到健康,卻能買到享受;金錢雖然買不到學問,卻能買到學分;金錢雖然買不到文化,卻能買到文憑;金錢雖然買不到威望,卻能買到威風;金錢雖然買不到文思,卻能買到文章;金錢雖然買不到名望,卻能買到名聲;金錢雖然買不到真理,卻能買到真相;金錢雖然買不到星星,卻能買到歌星!
哲人說:金錢能買到房子,但買不到家;金錢能買到珠寶,但買不到美;金錢能買到藥物,但買不到健康;金錢能買到紙筆,但買不到文思;金錢能買到書籍,但買不到智慧;金錢能買到獻媚,但買不到尊敬;金錢能買到伙伴,但買不到朋友;金錢能買到服從,但買不到忠誠;金錢能買到權威,但買不到威望;金錢能買到軀體,但買不到靈魂;金錢能買到虛名,但買不到實學;金錢能買到武器,但買不到和平;金錢能買到小人之心,但買不到君子之志。
要求:準確理解上述材料所包含的意義,可以選擇其中的一個側面或一個角度作文,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12、寫作《有感而發(fā)》導學案
學習目標
⒈能在閱讀知識短文的基礎上了解寫作要有感想,知道感來自生活。
⒉寫一篇表達自己真情實感的記敘文。
學習重點
目標1,2
課時安排:2課時
學法指導
⒈讀短文,歸納要點
2,審題,選材,確立主題,編寫提綱
教法設計:教會學生編寫提綱,把握寫作的要點。
學習過程:
預習作業(yè):
一、自讀知識短文,整理歸納有感而發(fā)的要點。
二、回顧生活,搜尋與老師、同學及父母之間發(fā)生的打動你的事情,確立寫作的主題,挑選寫作的材料。
學習研討:
一、 預習反饋
學生交流預習作業(yè)
討論小結
二、導入激趣:
開學來短暫的幾天,使我們正式步入到中學,回顧這幾天的生活令我們興奮、激動、沉思甚至懊惱、后悔,許多已經在腦海中定格,成為永久的記憶。請說出一件開學來你印象最深的事情,并說出令你心動、難忘的感受。
三、知識鏈接:
學習本單元后的知識短文。
明確:(1)有“感”對寫作的重要性;
(2)“感”的來源及獲取方法。
四、審題指導:
跨進中學大門,每位同學肯定會許多新感受,這些感受來自各個方面:有的來自新環(huán)境,有的來自新老師、新同學,有的來自新開設的課程,有的來不同的管理方法與教學方法……這些感覺雖很新鮮,但也零碎。對這些感受,怎樣取舍,抓住最主要、最深刻的來寫呢?怎么有機、有序地把它們組織起來呢?動筆之前,應認真選材,好好構思。
(學生討論、交流)
五、構思指津:
1、合作探究:明確寫作“有感而發(fā)”此類文章的基本結構。
(1)敘事:交代“感”的觸發(fā)點,精煉、簡潔圍繞自己的感受。
(2)寫感:靈活采用多種手法,充分地、巧妙地、多方面地表達自己的感悟,提示文章的中心。
(3)明理:可在結尾直接突出,也可采用恰當的修辭手法,富有新意地婉轉、含蓄地表達。
2、注意點:
(1)認真回想開學以來所經歷的所有事情,抓住最令你興奮、激動或懊惱、后悔的事,深入思考,分析你有這種反應的原因。
(2)所發(fā)感想必須有要“根”,不可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感想要自然、水到渠成,不可牽強附會。
(3)所擬的題目要能與文章內容、主題相對應,不能文不對題。
六、范文引路:
(見教科書)
七、構思擬稿。
師巡查并個別指導。
八、改稿謄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