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上語文《理想》教案一等獎》屬于語文教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容,歡迎參考。
1、人教版七年級上語文《理想》教案一等獎
● 教學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6理想(人教版七年級上教案)。聯(lián)系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
● 教學重點朗讀訓練。理解詩歌的主旨。
賞析詩歌的語言。
●課前準備
搜集有關為理想而奮斗的名人名言及其優(yōu)秀事跡。
預習課文,就自己疑難和感興趣的問題,準備發(fā)言材料。
教師準備錄音磁帶,有條件的可制作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反復朗讀這首詩歌。把握詩歌的結構。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設計
導入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里,我們研討過現(xiàn)代詩《在山的那邊》,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案《6理想(人教版七年級上教案)》。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蓖瑢W們,這里的“?!敝傅氖鞘裁茨?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為什么要有理想?我們應當樹立什么樣的理想?如何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理想》,同樣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板書課題。
整體感知
范讀
最好由教師范讀或放錄音磁帶,學生聽讀、欣賞。教師不必提任何要求,讓學生自行調動情緒,糾正音準,品味語氣、語調,把握韻律、節(jié)奏。9正音、正字、釋詞默讀
感知課文內容:
a.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么?
b.詩歌是從哪些方面表現(xiàn)主旨的?
c.試著分析詩歌的結構。?
集體朗讀,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上述問題,教師巡回指導。課堂發(fā)言
小組代表發(fā)言,解決上述問題,逐漸明確詩歌主旨及結構。
板書:
理想的意義(1) 歷史意義(2、3) 人格意義(4、5、6、7) 人生意義(8、9、10、11) 鼓勵人們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12)
研討與賞析
精讀
逐段(1—7節(jié))理解研討,深人思索,反復咀嚼、領悟詩歌深刻的含義和精妙的比喻。課堂討論
研討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形象化語言:
第1節(jié),在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特點?它對于表現(xiàn)思想內容有什么作用?這一節(jié)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2、人教版七年級上語文《理想》教案
● 教學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6理想(人教版七年級上教案)。聯(lián)系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
● 教學重點朗讀訓練。理解詩歌的主旨。
賞析詩歌的語言。
●課前準備
搜集有關為理想而奮斗的名人名言及其優(yōu)秀事跡。
預習課文,就自己疑難和感興趣的問題,準備發(fā)言材料。
教師準備錄音磁帶,有條件的可制作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反復朗讀這首詩歌。把握詩歌的結構。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設計
導入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里,我們研討過現(xiàn)代詩《在山的那邊》,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案《6理想(人教版七年級上教案)》。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蓖瑢W們,這里的“?!敝傅氖鞘裁茨?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為什么要有理想?我們應當樹立什么樣的理想?如何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理想》,同樣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板書課題。
整體感知
范讀
最好由教師范讀或放錄音磁帶,學生聽讀、欣賞。教師不必提任何要求,讓學生自行調動情緒,糾正音準,品味語氣、語調,把握韻律、節(jié)奏。9正音、正字、釋詞默讀
感知課文內容:
a.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么?
b.詩歌是從哪些方面表現(xiàn)主旨的?
c.試著分析詩歌的結構。?
集體朗讀,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上述問題,教師巡回指導。課堂發(fā)言
小組代表發(fā)言,解決上述問題,逐漸明確詩歌主旨及結構。
板書:
理想的意義(1) 歷史意義(2、3) 人格意義(4、5、6、7) 人生意義(8、9、10、11) 鼓勵人們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12)
研討與賞析
精讀
逐段(1—7節(jié))理解研討,深人思索,反復咀嚼、領悟詩歌深刻的含義和精妙的比喻。課堂討論
研討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形象化語言:
第1節(jié),在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特點?它對于表現(xiàn)思想內容有什么作用?這一節(jié)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3、人教版七年級語文《理想》教案
一、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
②聯(lián)系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
二、教學重點
①朗讀訓練。
②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賞析詩歌的語言。
三、課前準備
①搜集有關為理想而奮斗的名人名言及其優(yōu)秀事跡。
②預習課文,就自己疑難和感興趣的問題,準備發(fā)言材料。
③教師準備錄音磁帶,有條件的可制作課件。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①反復朗讀這首詩歌。
②把握詩歌的結構。
③理解詩歌的主旨。
二、教學設計
1、導入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里,我們研討過現(xiàn)代詩《在山的那邊》。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學們,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為什么要有理想?我們應當樹立什么樣的理想?如何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理想》,同樣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二、板書課題。
整體感知
①范讀
最好由教師范讀或放錄音磁帶,學生聽讀、欣賞。教師不必提任何要求,讓學生自行調動情緒,糾正音準,品味語氣、語調,把握韻律、節(jié)奏。
②正音、正字、釋詞
③默讀
感知課文內容:
a,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么?b.詩歌是從哪些方面表現(xiàn)主旨的?c.試著分析詩歌的結構
④集體朗讀,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上述問題,教師巡回指導。
⑤課堂發(fā)言
小組代表發(fā)言,解決上述問題,逐漸明確詩歌主旨及結構。
三、板書:
理想的意義(1)
歷史意義(2、3)
人格意義(4、5、6、7)
人生意義(8、9、10、11)
鼓勵人們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12)
四、研討與賞析(上)
①精讀
逐段(1、7節(jié))理解研討,深入思索,反復咀嚼、領悟詩歌深刻的含義和精妙的比喻。
②課堂討論
研討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形象化語言:
第l節(jié),在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特點?它對于表現(xiàn)思想內容有什么作用?這一節(jié)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有關提示:采用比喻、頂針和修辭方法。作用是使語言形象、生動,在形式上環(huán)環(huán)相扣,在內容上步步推進。這一節(jié)總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在全詩中起到統(tǒng)領的作用。
第2節(jié),表達了什么意思?能試著舉例說明嗎?
教師應啟發(fā)學生舉例證明。
第3節(jié),這一節(jié)是從什么角度談理想的?談談“珍珠鏈”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關提示: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理想,連綴在一起,正像“珍珠鏈”一樣,推動著歷史的前進。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精神支柱和動力。
第4節(jié),在內容上是怎樣安排層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義?
第5節(jié),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樹立遠大理想的重大意義。
提示:a.理想使人積極樂觀。b.理想使人斗志頑強。c.理想使人永遠年青。d.理想使人充滿活力。
第6節(jié),怎樣理解“獲得”與“犧牲”?你對詩歌所說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第7節(jié),“副產品”的本體是什么?有理想的人為什么也會“酸辛”?
有關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會進步、人類幸福等,決不是個人榮譽。理想的實現(xiàn)可能給會個人帶來榮譽,但這正像“副產品”不是主要的。在這里作者告訴我們,應當正確對待榮譽。
解決了以上問題,對所學的內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師可根據(jù)需求,對以上問題作出增刪取舍,但不可將結論和盤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簡單的問答形式,要特別注重討論分析過程。應當由教師點撥、引導,讓同學自主發(fā)現(xiàn),提出問題,合作探究,分析、解決問題。對獨到的發(fā)現(xiàn)和見解應予重視。8?12節(jié)教學研討,也應如此。
五、作業(yè)
①抄寫并識記字詞。
②背誦這首詩歌。
③完成“研討與練習”二(準備課堂交流)。
④預習剩余部分內容。
第二課時
一、教學內容
①檢查作業(yè)。
②繼續(xù)研討與賞析。
③語言運用。
二、教學設計
1、檢查作業(yè)
①識記字詞。 ②朗讀、背誦。
2、研討與賞析(二)
課堂討論(812節(jié))詩歌的思想內容及語形象化語言。
第8節(jié),你能從現(xiàn)實生活或個人體驗中找出實例,說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的含義嗎?什么是“大寫的人”?
教師引導學生舉出實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認識理想的人生意義。
第9節(jié),這一節(jié)與上一節(jié)有什么關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點?作用是什么?作者列舉“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義?
提示:并列關系,都是寫理想對人生的意義。上一節(jié)是從正面寫,這一節(jié)是從反面寫。第三、四句是兩個倒裝句,分別強調“給罪人新生”和“喚浪子回頭”。典型意義是連“罪人”和“浪子”都因為有理想而改變了自己,何況是一般人呢。
第10、11節(jié),這兩節(jié)詩歌在結構上是什么關系?在內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將“蛻”字改換成“變”字?為什么?
提示:層進關系。第10節(jié)從被動方面寫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應該怎么辦。第1l節(jié)寫有些人因主動放棄理想而產生的后果。不能換,“蛻”是由好向壞轉化,而“變”可變好也可變壞。
第12節(jié),這一節(jié)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它在全詩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閱讀體驗
組織學生對照課文,聯(lián)系自己,談談應怎樣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努力奮斗。
教師應讓學生自由論談,教師給予必要的點撥,使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4、語言運用
①語言運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詩節(jié),寫幾句話)
教師示例:
愛心是風,卷來濃密的云;
愛心是云,化作及時的雨;
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
愛心是樹,為你撐起綠陰。
這個練習難度比較大,教師應幫助學生分析這段文字的結構特點,鼓勵學生大但嘗試,并多給予賞識性評價。
②修辭訓練
這首詩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貼切而又生動,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師應指導學生深入體會,學習掌握,提高想像思維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訓練方法,可由教師或同學指明一些事物,讓大家打比方,進行修辭訓練,看誰表達得形象生動。
5、教師小結
同學們,我們朗讀、研討和賞析了這首詩歌,掌握了詩歌的基本結構,理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了詩歌的形象化語言,并深入地談了學習體會。理想猶如航標燈,它指引著我們的人生之旅。愿大家從小樹立崇高的理想,并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斗。我想,一個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個精神生活很充實的人,也一定是一個很高尚的人。
6、作業(yè)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一。②將“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隨筆。
4、人教版七年級語文《理想》教案
1、知識與技能: ①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
2、過程與方法: ②聯(lián)系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③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
教學重點 ①朗讀訓練。
②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難點 ③賞析詩歌的語言。
教學線索 復習—— 閱讀體驗——討論——小結
教學過程
教學
環(huán)節(jié) 時間 教師活動 預計達成目標(明確)
一) 3分鐘 檢查作業(yè) ①識記字詞。
②朗讀、背誦。 復習導入,鞏固前節(jié)知識
研討與賞析(二) 課堂討論(8——12節(jié))詩歌的思想內容及語形象化語言。 第8節(jié),你能從現(xiàn)實生活或個人體驗中找出實例,說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的含義嗎?什么是“大寫的人”?
教師引導學生舉出實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認識理想的人生意義。
第9節(jié),這一節(jié)與上一節(jié)有什么關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點?作用是什么?作者列舉“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義?
二) 十五分鐘 提示:并列關系,都是寫理想對人生的意義。上一節(jié)是從正面寫,這一節(jié)是從反面寫。第三、四句是兩個倒裝句,分別強調“給罪人新生”和“喚浪子回頭”。典型意義是連“罪人”和“浪子”都因為有理想而改變了自己,何況是一般人呢。
第10、11節(jié),這兩節(jié)詩歌在結構上是什么關系?在內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將“蛻”字改換成“變”字?為什么?
提示:層進關系。第10節(jié)從被動方面寫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應該怎么辦。第1l節(jié)寫有些人因主動放棄理想而產生的后果。不能換,“蛻”是由好向壞轉化,而“變”可變好也可變壞。
第12節(jié),這一節(jié)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它在全詩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閱讀體驗
組織學生對照課文,聯(lián) 系自己,談談應怎樣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努力奮斗。
教師應讓學生自由論談,教師給予必要的點撥,使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課堂作業(yè)設計 1.語言運語言運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詩節(jié),寫幾句話) 教師示例: 愛心是風,卷來濃密的云; 愛心是云,化作及時的雨; 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 愛心是樹,為你撐起綠陰。 ②修辭訓練 2.這首詩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貼切而又生動,,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在文中找出來兩句,并說說它的作用
板書
設計
課堂
小結 同學們,我們朗讀、研討和賞析了這首詩歌,掌握了詩歌的基本結構,理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了詩歌的形象化語言,并深入地談了學習體會。理想猶如航標燈,它指引著我們的人生之旅。愿大家從小樹立崇高的理想,并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斗。我想,一個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個精神生活很充實的人,也一定是一個很高尚的人。
5、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理想》教案新課標
理 想
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
②聯(lián)系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教學重點:聯(lián)系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難點: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
教學用具:投影儀、錄音機教學方法:朗讀、背誦;自主、合作、探究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說明
課
前
活
動教師準備錄音機、磁帶、投影為上課做好準備。搜集有關理想的名人名言開拓學生的視野
導
入
新
課同學們,大家都有自己的理想和志向,你的理想是什么呢?
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為什么要有理想?我們應當樹立什么樣的理想?如何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
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理想》,會給我們一個清晰的回答,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欣賞這首詩。
思考回答老師的問題
積極思考
學生在理解自己理想的同時能想的更廣一些
進
行
新
課
講
解
一、整體感知課文
①范讀
由教師范讀,糾正音準,品味語氣、語調,把握韻律、節(jié)奏。
②正音、正字、釋詞
③默讀
二、感知課文內容:
1、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么?
2、詩歌是從哪些方面表現(xiàn)主旨的?
3、試著分析詩歌的結構
教師巡回指導。
小組代表發(fā)言,解決上述問題,逐漸明確詩歌主旨及結構。
三、研討與賞析:
①精讀
逐段(1—7節(jié))理解研討,深入思索,反復咀嚼、領悟詩歌深刻的含義和精妙的比喻。
②課堂討論
研討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形象化語言:
提問:
第l節(jié),在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特點?它對于表現(xiàn)思想內容有什么作用?這一節(jié)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采用比喻、頂針和修辭方法。作用是使語言形象、生動,在形式上環(huán)環(huán)相扣,在內容上步步推進。這一節(jié)總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在全詩中起到統(tǒng)領的作用。
第2節(jié),表達了什么意思?能試著舉例說明嗎?
教師應啟發(fā)學生舉例證明。
第3節(jié),這一節(jié)是從什么角度談理想的?談談“珍珠鏈”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關提示: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理想,連綴在一起,正像“珍珠鏈”一樣,推動著歷史的前進。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精神支柱和動力。
第4節(jié),在內容上是怎樣安排層次的?第③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義?
第5節(jié),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樹立遠大理想的重大意義。
提示:a.理想使人積極樂觀。b.理想使人斗志頑強。c.理想使人永遠年青。d.理想使人充滿活力。
第6節(jié),怎樣理解“獲得”與“犧牲”?你對詩歌所說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第7節(jié),“副產品”的本體是什么?有理想的人為什么也會“酸辛”?
有關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會進步、人類幸福等,決不是個人榮譽。理想的實現(xiàn)可能給會個人帶來榮譽,但這正像“副產品”不是主要的。在這里作者告訴我們,應當正確對待榮譽。
解決了以上問題,對所學的內容就基本掌握了。
四、課堂討論(8——12節(jié))詩歌的思想內容。
第8節(jié),你能從現(xiàn)實生活或個人體驗中找出實例,說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的含義嗎?什么是“大寫的人”?
教師引導學生舉出實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認識理想的人生意義。
第9節(jié),這一節(jié)與上一節(jié)有什么關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點?作用是什么?作者列舉“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義?
提示:并列關系,都是寫理想對人生的意義。上一節(jié)是從正面寫,這一節(jié)是從反面寫。第三、四句是兩個倒裝句,分別強調“給罪人新生”和“喚浪子回頭”。典型意義是連“罪人”和“浪子”都因為有理想而改變了自己,何況是一般人呢。
第10、11節(jié),這兩節(jié)詩歌在結構上是什么關系?在內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將“蛻”字改換成“變”字?為什么?
提示:層進關系。第10節(jié)從被動方面寫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應該怎么辦。第1l節(jié)寫有些人因主動放棄理想而產生的后果。不能換,“蛻”是由好向壞轉化,而“變”可變好也可變壞。
第12節(jié),這一節(jié)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它在全詩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閱讀體驗
組織學生對照課文,聯(lián)系自己,談談應怎樣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努力奮斗。
五、語言運用
①語言運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詩節(jié),寫幾句話)
教師示例:
愛心是風,卷來濃密的云;
愛心是云,化作及時的雨;
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
愛心是樹,為你撐起綠陰。
這個練習難度比較大,教師應幫助學生分析這段文字的結構特點,鼓勵學生大但嘗試,并多給予賞識性評價。
②修辭訓練
這首詩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貼切而又生動,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師應指導學生深入體會,學習掌握,提高想像思維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訓練方法,可由教師或同學指明一些事物,讓大家打比方,進行修辭訓練,看誰表達得形象生動。
教師小結
同學們,我們朗讀、研討和賞析了這首詩歌,掌握了詩歌的基本結構,理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了詩歌的形象化語言,并深入地談了學習體會。理想猶如航標燈,它指引著我們的人生之旅。愿大家從小樹立崇高的理想,并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斗。我想,一個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個精神生活很充實的人,也一定是一個很高尚的人。
學生聽讀、欣賞
學生默讀
思考教師的問題
集體朗讀,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上述問題,
仔細閱讀
集體討論
思考
總結
揣摩思考
思考回答
認真思考老師的問題
回答問題
仿寫句子
教師不必提任何要求,讓學生自行調動情緒
在閱讀的基礎上提出問題是教學的關鍵所在
多次的集體討論可以鍛煉學生集體合作的能力
對重點的句子要專門分析
教師可根據(jù)需求,對以上問題作出增刪取舍,但不可將結論和盤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簡單的問答形式,要特別注重討論分析過程。應當由教師點撥、引導,讓同學自主發(fā)現(xiàn),提出問題,合作探究,分析、解決問題。對獨到的發(fā)現(xiàn)和見解應予重視。
教師應讓學生自由論談,教師給予必要的點撥,使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布
置
作
業(yè)作業(yè)
①抄寫并識記字詞。
②背誦這首詩歌。
③將“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隨筆。
板書設計:
理想
流沙河
歷史意義(2、3)
理想的意義(1) {人格意義(4、5、6、7) }
人生意義(8、9、10、11)
鼓勵人們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12)
6、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理想》新課標教案
《理想》教案
○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
②聯(lián)系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
○教學重點
①朗讀訓練。
②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賞析詩歌的語言。
○課前準備
①搜集有關為理想而奮斗的名人名言及其優(yōu)秀事跡。
②預習課文,就自己疑難和感興趣的問題,準備發(fā)言材料。
③教師準備錄音磁帶,有條件的可制作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反復朗讀這首詩歌。
②把握詩歌的結構。
③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設計
導入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里,我們研討過現(xiàn)代詩《在山的那邊》。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蓖瑢W們,這里的“?!敝傅氖鞘裁茨??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為什么要有理想?我們應當樹立什么樣的理想?如何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理想》,同樣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板書課題。
整體感知
①范讀
最好由教師范讀或放錄音磁帶,學生聽讀、欣賞。教師不必提任何要求,讓學生自行調動情緒,糾正音準,品味語氣、語調,把握韻律、節(jié)奏。
②正音、正字、釋詞
③默讀
感知課文內容:
a.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么?b.詩歌是從哪些方面表現(xiàn)主旨的?c.試著分析詩歌的結構
④集體朗讀,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上述問題,教師巡回指導。
⑤課堂發(fā)言
小組代表發(fā)言,解決上述問題,逐漸明確詩歌主旨及結構。
板書:
歷史意義(2、3)
理想的意義(1){人格意義(4、5、6、?) }鼓勵人們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12)
人生意義(8、9、10、11)
研討與賞析(上)
①精讀
逐段(1—7節(jié))理解研討,深入思索,反復咀嚼、領悟詩歌深刻的含義和精妙的比喻。
②課堂討論
研討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形象化語言:
第l節(jié),在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特點?它對于表現(xiàn)思想內容有什么作用?這一節(jié)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有關提示:采用比喻、頂針和修辭方法。作用是使語言形象、生動,在形式上環(huán)環(huán)相扣,在內容上步步推進。這一節(jié)總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在全詩中起到統(tǒng)領的作用。
第2節(jié),表達了什么意思?能試著舉例說明嗎?
教師應啟發(fā)學生舉例證明。
第3節(jié),這一節(jié)是從什么角度談理想的?談談“珍珠鏈”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關提示: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理想,連綴在一起,正像“珍珠鏈”一樣,推動著歷史的前進。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精神支柱和動力。
第4節(jié),在內容上是怎樣安排層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義?
第5節(jié),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樹立遠大理想的重大意義。
提示:a.理想使人積極樂觀。b.理想使人斗志頑強。c.理想使人永遠年青。d.理想使人充滿活力。
第6節(jié),怎樣理解“獲得”與“犧牲”?你對詩歌所說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第7節(jié),“副產品”的本體是什么?有理想的人為什么也會“酸辛”?
有關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會進步、人類幸福等,決不是個人榮譽。理想的實現(xiàn)可能給會個人帶來榮譽,但這正像“副產品”不是主要的。在這里作者告訴我們,應當正確對待榮譽。
解決了以上問題,對所學的內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師可根據(jù)需求,對以上問題作出增刪取舍,但不可將結論和盤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簡單的問答形式,要特別注重討論分析過程。應當由教師點撥、引導,讓同學自主發(fā)現(xiàn),提出問題,合作探究,分析、解決問題。對獨到的發(fā)現(xiàn)和見解應予重視。8—12節(jié)教學研討,也應如此。
作業(yè)
①抄寫并識記字詞。
②背誦這首詩歌。
③完成“研討與練習”二(準備課堂交流)。
④預習剩余部分內容。
7、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理想》教案新課標
理 想
【教學設計A】
創(chuàng)意說明:把握詩體特征,對學生進行切實有效的朗讀指導是本設計的特點。以朗讀帶動教學流程的步步推進,采用多種形式的讀調動學生思維的、語感的、情緒的、創(chuàng)造的激情投入,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詩意,領悟詩理,品嘗詩味,習得技法,從而了解詩歌,喜愛詩歌。
教學步驟:
一、導入,賽說關于理想的名句。
二、一讀,解詩意。
(1)自由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請同學們各用一句話概括詩的主要內容、感情基調、語言風格等。(2)評說式朗讀課文,理解各節(jié)大意。請一位同學讀課文,其他同學評說內容,讀一節(jié),評說一節(jié)。(3)根據(jù)各節(jié)大意,探究全詩脈絡。明確:第一節(jié)總說理想的意義;最后一節(jié)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斗;2、3兩節(jié)談理想的歷史意義,4、5、6、7節(jié)談理想的人格意義,8、9、10、11節(jié)談理想的人生意義。
朗讀指導:要讀好任何一首詩,都要先理解詩意,這樣在朗讀時才能把握感情基調,正確處理詩節(jié)和詩句間的停頓,準確傳達詩的意蘊和語言特色。如果離開了對詩意的正確理解,朗讀技巧就失去了靈魂。
三、二讀,悟詩理。
(1)自由朗讀課文,在最能打動你的詩句下作上標記,并說說它為什么打動你。學生自由談,答案不拘一格。有些詩句能很快激起我們的共鳴,如:第2節(jié)、第5節(jié)、第7節(jié)、第8節(jié)、第11節(jié)中的一些詩句,老師可重點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找實例來印證,從而體會詩情。有些詩句如長者的諄諄告誡,不妨讓學生多讀讀,領會其意味。如:“理想被玷污了,不必怨恨,/那是妖魔在考驗你的堅貞;/理想被扒竊了,不必哭泣,/快去找回來,以后要當心!”“請乘理想之馬,揮鞭從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有些詩句富有哲理,如:“但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可望不可及,折磨著你那進取的心?!薄袄硐爰仁且环N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崩蠋熆梢髮W生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說說其中蘊含的哲理。
教師穿插朗讀基本技巧指導:感情的把握、重音的確立、節(jié)奏的劃分、語氣語調的變化,并用學生發(fā)言中用到的語言材料對學生進行訓練。
(2)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選擇你喜愛的詩句進行表情朗讀。
四、三讀,品詩味。這首詩詩味很濃,除了意蘊豐厚、內容深刻、感情充沛之外,你還能就形式方面說說你的看法嗎?合作探究,交流。明確詩味還體現(xiàn)在:音韻上每節(jié)偶句押韻,全詩一韻到底;語意上多承接,多轉折,多并列;修辭上多比喻,多排比,多對比,多頂針;句式上多“是字句”,多“使字句”,多短句;語言上多警句,用詞很精粹等。(這部分可作為教學的深化點)
穿插朗讀技巧指導及訓練:韻腳、轉承、比喻、對比、排比的朗讀。
五、四讀,誦佳句。根據(jù)你對課文的理解和你獲得的朗讀知識,藝術化地背誦佳句或全詩??刹捎酶偙车男问剑部刹捎帽硌菔?,可單人參戰(zhàn),可小組合作,還可師生、男女生、領合式表演。
【教學設計B】
創(chuàng)意說明:初一的學生比較喜歡清新優(yōu)美的小詩,篇幅較長的哲理詩可能并不太吸引他們。對于他們來說,這種詩歌,理解有困難,識記更是難上加難。怎樣變長為短、變難為易、變無趣為有趣?本設計試圖教給學生一些巧讀巧記的方法,讓學生多一點嘗試,多一點隱性積累。
教學步驟:
一、泛讀全詩,整體感知詩歌主要內容、感情基調、語言風格。
二、嘗試用如下方法去讀詩背詩,看有什么發(fā)現(xiàn)。
方法一:巧把文脈,分層記誦。把各節(jié)內容用一句話概括出來,關聯(lián)前后,串成一篇精悍的小散文。然后依文斷意,分清層次后再記誦。本詩可這樣串:理想是前進的方向(第1節(jié))。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理想(第2節(jié)),正是人類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動了歷史的發(fā)展(第3節(jié))。但實現(xiàn)理想往往要經歷多次挫折和失?。ǖ?節(jié)),但這些挫折和失敗也磨練著你的意志,提升著你的人格,使你成長為樂觀向上的人(第5節(jié)),淡泊利(第6節(jié))與名(第7節(jié))的人。所以擁有理想,你就是一個“大寫的人”(第8節(jié))。任何人都可以樹立理想(第9節(jié)),但是一旦擁有你就要珍惜(第10節(jié)),一旦實現(xiàn)你更要奮進(第11節(jié))。樹立理想吧,現(xiàn)在正是實現(xiàn)理想的好時光(第12節(jié))!
方法二:巧識文句,分塊記誦。從不同角度揣摩詩句模式:比喻句、排比句、頂針句、對舉句、對比句、承接句、轉接句、是字句、使字句、短句,還有幾種方法合用的,按照知識塊記誦。
方法三:巧加對象,分句記誦。對容易顛倒的詩句,可假想一個說話針對的對象,再記誦,如第5節(jié)。
三、總結歸納學法。
【教學設計C】
創(chuàng)意說明:本設計旨在讓學生在讀懂全詩的基礎上,用“寫”的方式深化教學細節(jié)。用改寫和仿寫豐富學生對詩歌語言特點的感受,加深學生對理想內涵的理解。
教學步驟:
一、從內容到形式讀懂讀透全詩。
二、用平直的語言改寫詩句,體會詩歌的語言特點。示例:理想使你微笑地觀察著生活;/理想使你倔強地反抗著命運——理想使人樂觀,理想鼓舞人的斗志。(詩歌語言形象) 學生還可就詩歌語言的精粹美、音樂美、傳情美、哲理美方面任選詩句進行改寫,評注體會能從淺層次上表現(xiàn)出學生正確的認識即可。
三、模仿文中任意一種句式,寫出你對理想的認識和看法。
四、運用學到的詩歌知識,選一自己喜愛的對象,作首小詩。
【資料整合平臺】
1.教輔資料
朗讀基本技巧
如果說作品是世界微縮、心靈攝影的話,朗讀的使命就是喚醒文字,復活語言。作品的無窮意蘊往往不是用蒼白的語言能夠闡釋清楚的,而讀者對作品的感悟有時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朗讀,有感情的朗讀,是讀者學習語言、表達自己對作品理解程度的最好方式。要朗讀好一篇作品,首先要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并且要能根據(jù)感情線索的發(fā)展變化,恰當?shù)剡\用如下朗讀技巧:
①停頓 停頓的一般規(guī)律是:一句話說完要有較小的停頓,一個意思說完要有較大的停頓。意思復雜或句子較長時,中間按句子的成分作短暫的停頓。朗讀時處理好停頓,可以使語言顯得流暢而有節(jié)奏,從而更好地表情達意。詩歌的停頓表現(xiàn)為節(jié)奏,詩歌之節(jié)奏猶如音樂之節(jié)拍。古詩最講究節(jié)奏,節(jié)奏可按音節(jié)劃分,也可按意義劃分。現(xiàn)代詩歌的節(jié)奏主要從意義上去考慮,要讀清節(jié)奏,使詩行各音節(jié)之間的長短、舒緩勻稱。不單詩歌,其他文章也同樣要視換氣或感情表達的需要而停頓。
②重音 蘇聯(lián)戲劇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說過,重音就好像人的食指,指示著節(jié)奏中或句子中最主要的詞。重音包括詞重音和語句重音。詞重音是指多音節(jié)里那些應重讀的音節(jié);語句重音是指在朗讀時需要強調或突出的詞、短語甚至某個音節(jié)的重音。語句重音可分為語法重音和情感重音。語法重音的特點是偏正關系的重讀修飾語,主謂關系的重讀謂語部分,補充關系的重讀補語部分。比喻句重讀喻體,
擬人句重讀起描述作用的動詞形容詞。并列各句要讀得基本相當,轉折句往往重讀后一層意思。但重音的處理最重要、最常見的還是著眼于情感。
③語氣 語氣有肯定、否定、征詢、贊嘆、禁止、勸慰、告誡等多種。若能切己深入體察出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復雜感情,并以富有變化的語氣傳達出來,那么對作品的理解將更加深入。
④語調 朗讀之有語調,猶如青山之有起伏、碧水之有波瀾。沒有語調變化的朗讀,讓人懨懨欲睡。語調主要有四種:平調、升調、降調、曲折調。一般陳述句用平調或降調,疑問句用升調,祈使句、感嘆句用降調,反問句多用曲折調。單個的語句是這樣的,但對于一個語段、一篇文章來說,語調還有一個呼應和配合的問題。
⑤語速 通常情況下朗讀用平均語速,這樣顯得從容不迫,易于讓人領會。而語速的快慢往往根據(jù)作者的情感波動而略有變化。感傷哀怨、含蓄蘊藉、忘情陶醉之語速往往稍緩,而動作急速、情勢緊迫、憤怒激動之語速往往稍快。
(謝玲霞《指導學生掌握朗讀的基本技巧》有刪改)
2.課文擴讀材料
對生活,誰不充滿希望!對未來,誰不抱有理想!然而,理想、希望的實現(xiàn),唯有執(zhí)著的追求。? 追求
? ——獻給青年朋友?張有斌
什么是追求,
追求就是理想和信念,
意味著終身不息的奮斗,
代表心中希望的中秋。?
追求是春天,使人生年年新綠,
追求是日月,比生命更加悠久,
追求是羅盤,導引你跨洲渡海,
追求是飛船,載你去探索宇宙。
假如你心中原是荒漠,
追求使你萌發(fā)心的綠洲;
假如你原是生活的乞丐,
追求使你變成精神的富翁。
人生的價值就在于追求,
沒有追求,像海中無梁的孤舟,
沒有追求,青春發(fā)霉,神經萎縮,
沒有追求,血液也要停止奔流。
如同永遠燃燒的青春火焰,
追求者活著總是佼佼風流;
如同永遠矗立的歷史豐碑,
追求者逝去仍然千古不朽。
饑寒的日子我們追求飽暖,
受壓迫的時候,我們追求自由,
我們在偉大的八十年代,
我們追求祖國的繁榮昌盛富有。
我們的追求不是散發(fā)銅臭的夢,
更不是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
我們追求一個壯麗的人生,
為華夏崛起而忘我奮斗。
像蘇醒后的雄鷹搏擊長空,
像解凍后的大江洶涌奔流,
歷史的接力棒交到我們手中,
就該像夸父追日一步三秋。
追求吧,親愛的青年朋友,
麗日正中天,春色濃似酒,
我們是幸運兒,趕上了好時候,
怎能夠逡巡不前,還顧左盼右。
讓我們緊握時代的彩筆,
把生命的答卷答得圓滿優(yōu)秀。
讓我們把歷史的重擔挑上肩,
一同把勝利的凱歌高奏。
使用建議:此詩與課文在寫作的時代背景、表達主題、語言風格、達意傳情方面極為相似,可與課文組合形成聯(lián)讀,進一步落實課文中所學各種技法和能力。
8、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智子疑鄰》《塞翁失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教案
○教學目標
① 翻譯《智子疑鄰》、《塞翁失馬》,積累文言詞語。
② 分析故事情節(jié)。
③ 用自己的話多角度概括寓意,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能力。
④ 學習改寫、編寫寓言,進一步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① 分析故事情節(jié)。
② 多角度概括寓意。
○課前準備
學生:熟讀《智子疑鄰》、《塞翁失馬》,結合注釋試著翻譯。
老師:投影儀。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智子疑鄰》、《塞翁失馬》
○教學設計
導入課文
在文學寶庫里,有一種詼諧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說說寓言的一般特點?能否舉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題目?
翻譯《智子疑鄰》、《塞翁失馬》
① 全班朗讀《智子疑鄰》、《塞翁失馬》。
② 在預習的基礎上請學生解釋詞語并翻譯句子,其他學生補充修改,個別問題老師解釋。
③ 全班再集體朗讀一遍這兩則寓言,然后教師投影出示句子,全班齊讀句子并解釋加點的詞。
聯(lián)系上下文,解釋加點的詞。
宋有富人,天雨墻壞 不筑,必將有盜 暮而果大亡其財 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 馬無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
居數(shù)月 其馬將胡駿馬而歸 家富良馬 其子好騎 墮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獨以跛之故
這個環(huán)節(jié)一定要落實,這些加點詞語中有的屬于古今異義,有的屬于一詞多義,有的屬于詞類活用,不需要給學生分類,但一定要求學生結合上下文把意思講對,這也是為了幫助學生積累文言詞語,為以后學習文言文打基礎。
④ 復述課文大意
這是為了讓學生熟悉故事情節(jié),能夠不看課本把這兩個寓言故事講出來,可以多找?guī)讉€學生復述,這樣學生差不多就背下來了。
討論
①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概括這兩則寓言大意。
這是本節(jié)課中激活學生思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梢韵扔蓪W生四人小組討論,盡可能每個人都說,然后再轉入全班性的討論。第一,次討論結果可能單一,可能深度不夠,或者概括的語言表述不準確,教師可以靈活指導,提問,如討論《智子疑鄰》時,可問:對正確的意見應該采取怎樣的態(tài)度?如何正確對待別人提出的意見或建議?學《塞翁失馬》,可以問:好事壞事能轉化嗎?必然轉化嗎?舉例說說好事、壞事在什么條件下轉化?這樣使學生思維處于活躍狀態(tài),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概括寓意,同時也指導學生盡可能把話表述得簡潔、準確。
②結合生活體驗進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得與失、福與禍在生活中其實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結合你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你對《塞翁失馬》的寓意理解。
討論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注意福與禍的轉化,需要一定的條件,不能讓學生誤解成福與禍的轉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擊,變故,陷入困境,這是禍,但如果能從容、鎮(zhèn)靜,在困境中拼搏、奮起,那么,這又不失為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當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喪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氣,那么,這禍就只能是禍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轉化的點、條件。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較短小而含義深刻,有許多成語就出自寓言,請你從這兩則寓言中各概括一個成語。
這個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很快可以討論出結果。教師告訴學生,在以后學習中見到成語,可以從寓言故事的角度幫助理解意義。(當然,并非所有的成語都是從寓言故事中概括出來的。)
小結
①通過以上討論,我們明白,寓言是借一個故事寄寓一種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而要讀懂寓言,則需要我們密切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體驗,聯(lián)系自己的思想實際。
②布置作業(yè)。
結合今天的生活寫出你對寓言故事《黔驢技窮》的理解。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
○教學設計
導入
①《智子疑鄰》的寓意是什么?
②你是如何得出這寓意的?
(由學生回答《智子疑鄰》寓意的理解,過渡到寓意是通過分析寓言情節(jié)得出的。)情節(jié)的設置、想像是寓言創(chuàng)作中重要的一環(huán)。今天,我們再學習兩則古希臘寓言,通過對這兩則寓言的分析,發(fā)揮想像,學習創(chuàng)作簡單的寓言故事。
討論,分析寓言情節(jié),認識寓言情節(jié)的作用
①朗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
②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的寓意,并說說你是根據(jù)哪些具體情節(jié)概括出這些寓意的。
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是為了讓學生明白,概括寓意不能脫離寓言的故事情節(jié),一定要通過分析具體的情節(jié)來理解寓意。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描寫到的“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的尊重”,又“笑著問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錢?”’后來看到自己的雕像又想到“身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護神,人們對他會尊重些”。而“白送”的回答卻使他狠狠地摔到了底谷。這些情節(jié)生動刻畫出一個盲目白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訴人們要謙虛,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段米雍酮{子》也可以照此分析。
③改動寓言情節(jié)后讓學生討論寓意,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出示投影(改動后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學生討論,這樣改動情節(jié)后寓意有沒有變化?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來到一個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見宙斯的雕像,問道:“值多少錢?”雕像者說:“一個銀元。”赫耳墨斯又笑著問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錢?”雕像者說:“還要貴一點。”赫耳墨斯聽后,默不作聲,悄然離去。
蚊子和獅子
蚊子徑直朝獅子飛過去,趁獅子沒有準備,張嘴就咬,而且專咬獅子鼻子周圍沒毛的地方。獅子氣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也沒抓到蚊子。蚊子戰(zhàn)勝了獅子,就吹著喇叭、唱著凱歌飛走了。
通過討論,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寓言的寓意,是從故事情節(jié)中得來的,如果改動情節(jié),那寓意相應也有變化。如,改動后的《蚊子和獅子》去掉了蚊子向獅子宣戰(zhàn)和取勝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網(wǎng)上被蜘蛛吃掉這兩個情節(jié),那么原文中諷刺蚊子的驕傲之意便不存在了。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聽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價格后,為什么一言不發(fā),悄然離去了?他心里這時是怎么想的?顯然,原文中諷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變了。
同時,教師還可以進一步點撥,寓言的故事情節(jié)都是作者依據(jù)現(xiàn)實生活想像創(chuàng)造的,閱讀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節(jié);而創(chuàng)作寓言,更不能忽視對情節(jié)的具體想像。
學寫寓言,進一步鍛煉想像思維與發(fā)散性思維
①續(xù)編寓言情節(jié)練習。
教師投影出示兩個續(xù)編題目:a.赫耳墨斯聽到自己的雕像作為添頭“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說了些什么?b.蚊子戰(zhàn)勝獅子,吹著喇叭,唱著凱歌飛走,卻被蜘蛛網(wǎng)粘住了,以后還會發(fā)生什么故事?
以上兩題內容,學生可任選一題,做到練習本上,然后在班上讀,其他同學評論。
②自編寓言練習。
教師出示題目:a.嘴和眼睛的對話;b.樹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d.畫筆和顏料;e.蜜蜂與花朵止貓和老鼠。
學生可以任選其中的一個題目構思,并在最后點明寓意,然后全班交流,討論。
在學生分析故事情節(jié)、概括寓意,并能續(xù)編情節(jié)的基礎上,做這一練習正合適。學生此時的思維正處在活躍高峰,會有很高的興致。這個練習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想像力,依據(jù)生活去合理想像;另一方面,也促使學生動腦分析生活,正確認識生活,可謂一舉兩得。因課堂時間關系,不可能做長時間交流,但在討論時,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考慮情節(jié)是否合理、具體,情節(jié)與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種生活道理,當然不要輕易否定學生,可以給學生提點具體修改意見。
總結
①教師小結。
通過這兩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一般特點,學習了通過分析情節(jié),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寓意,并且實習了創(chuàng)作簡單的寓言故事。請大家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仔細觀察生活,分析生活,還可以多讀一些寓言故事,正確認識生活。
②布置作業(yè)
a.依據(jù)課堂討論,利用課堂上老師出示的題目,也可以自己命題編寫一則寓言,規(guī)整地抄到本子上。
b.推薦閱讀
9、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次北固山下》《錢塘湖春行》《天凈沙秋思》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 體會作者用凝練的語言描寫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風景圖,體味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品味詩句,感悟詩歌意境,學習詩人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培養(yǎng)學生賞讀詩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在反復朗讀中啟發(fā)閱讀興趣,。
2、背誦四首詩,重點理解詩詞中景物描寫和抒發(fā)感情的佳句。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增強學生古詩文修養(yǎng),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學重點:
1、 體會四首詩的意思。
2、品味詩、詞的特點。
教學難點:
1、培養(yǎng)感悟古代詩歌內容的能力。
2、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像感悟詩歌內容。
教學方法:朗讀法、聯(lián)想想象法、討論點撥法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在我國的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分別有哪幾種文學體裁發(fā)展得最有成就?
生: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師: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發(fā)端,優(yōu)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二、研讀《次北固山下》
1、解題:
古時交通不發(fā)達,流落外鄉(xiāng)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xiāng)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這首詩就是寫鄉(xiāng)愁的,且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一聯(lián)聞名。次,這里是停泊的意思。
2、朗讀
3、研習詩歌內容:
⑴ 疏解詩句:
客路,指旅途。鎮(zhèn)江是當時水陸交通的樞紐,故以“客路”與“行舟”相對應。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鄉(xiāng)書即家書,指詩人寄給洛陽家中的信;舊謂鴻雁可以傳書,故詩人有托書于歸雁之意。
⑵ 整體把握:
① 詩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見的,為什么詩一開頭就提到“客路”呢?
②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詩人在何時何地見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圖景嗎?為什么要特別提到“潮平”?
③ 為什么詩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書呢?
明確:
① 這是詩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鎮(zhèn)江后,還要乘驛車到別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② 在天將明未明之時,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長江之中。“潮平”一語,為下句中“江春”一語作鋪墊。
③ 由于新年來到,正是家人團聚之時,而自己旅食他鄉(xiāng),久不得歸,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給他傳遞家書。
⑶ 名句賞析: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從章法上看,有導出結尾一聯(lián)的作用,也就是說它跟詩人的鄉(xiāng)愁有關。“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xiāng)之情呢?海日生于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xiàn)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xiàn)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跟“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相比,顯得開朗一些。
4、學生練習背誦全詩。
第二課時
一、 研讀《錢塘湖春行》
1、解題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一生寫了很多詩,是唐代詩人中創(chuàng)作最多的一個。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錢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時寫的。錢塘湖,即杭州西湖。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fā)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2、朗讀
3、探究詩的意境。
⑴ 統(tǒng)讀全詩,從中歸結出詩人的游蹤。
⑵ 我們說這首詩寫的是早春景象,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⑶ “水面初平”寫的是怎樣的景象?為什么說“云腳低”?
⑷ “幾處早鶯”有什么含義?為什么“爭暖樹”?燕子啄泥銜草、營建新巢,從中能見出什么?
⑸ 第五、六句寫了什么?為什么說“亂花迷眼”?這樣寫,跟詩題有關嗎?淺草有什么用意?
⑹ 最后兩句是怎樣結住全詩的?詩人最喜愛的是什么?
明確:
⑴ 詩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終,即游蹤:從孤山的北面到湖東的白堤。
⑵ 早鶯、新燕、亂花、淺草。
⑶ “水面初平云腳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輪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寫春水新漲,湖面水位上升,與堤平的景象。“云腳低”指白云重疊,和湖面上蕩漾的波瀾連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腳,有下垂義。
⑷ 說“幾處”,可見不是“處處”;說“誰家”,可見不是“家家”。因為還是初春季節(jié)。這里的“早”和“新”在意義上互相生發(fā),把鶯和燕聯(lián)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因為是“早鶯”,所以搶著向陽的暖樹,來試它滴溜的歌喉;因為是“新燕”,就會引起人們一種乍見的喜悅。
⑸ 第五、六句寫了花草。詩人在馬上觀花,時間久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紅,便有迷亂之感。這樣寫,暗切題中“行”字。草初生,故“淺”,也是早生景象;“沒蹄”,也是暗切“行”字。
⑹ 最后兩句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小結:這首詩的題意主要在“行”字。詩人寫騎馬游春的樂趣,截取從孤山寺北寫起至白沙堤至。開頭寫“湖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見之景,中間寫游程中所見,最后用“綠楊陰里”寫白沙堤之景,明麗輕快,令人目迷神馳。
4、學生練習背誦。
二、指導自讀《天凈沙•秋思》
1、解題
馬致遠,號東籬,元代著名散曲家。他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并稱元代雜劇四大家。所作雜劇有《漢宮秋》《青衫淚》《薦福碑》《黃粱夢》等15種。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風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凈沙秋思》最為有名,元人周德清譽之為“秋思之祖”。
《天凈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字就生動地表現(xiàn)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的悲哀。天凈沙,是曲牌名。
2、朗讀
補充解釋:
⑴ 古道,指古代通行的道路。
⑵ 斷腸人,指長期漂泊在外的游子。
3、學生默讀,根據(jù)課文展開想像,寫一般描述性文字,內容不要增刪,順序可調整,字數(shù)在150字左右。
例文: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的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4、探究:這首散曲描繪的是什么樣的圖景?表達什么樣的感情?請按文章的層次作簡要分析。
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xiàn)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調雖然低沉些,卻反映了當時沉悶的時代氣氛,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全篇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種景物巧妙組合,向人們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圖。第二層次(四、五句)“夕陽西下”進一步點明時間。“斷腸人在天涯”是點晴之筆,點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懷。前四句寫景,極力渲染悲涼氣氛,均系為此作鋪墊。
5、背誦這首小令。熟背讀歌五首,依學習小組進行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