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導學案一等獎》屬于教學設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nèi)容,歡迎參考。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導學案一等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學習目標:
1 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常識。
2理解孔子“仁”的內(nèi)涵。 認識與人為善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明確現(xiàn)代社會中繼承仁愛思想的現(xiàn)實意義。
學習重點:
1、文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識。
2、理解“什么是仁”“怎樣才能達到仁”“為什么這樣做就可以達到仁” 。
學習難點: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集中探討“仁”與我們的生活)
課時安排:兩課時 學習方法:討論法,評析法。 預 習 案 一、結(jié)合注釋,通讀全文,掌握如下重點詞語。
1、為下列加橫線字注音。
樊遲_______皋陶_______弘毅_______枉_______ 2、解釋下列加橫線詞語在文章中的含義。
(1)天下歸仁______________
(2)為仁由己______________
(3)請問其目______________
(4)回雖不敏______________
(5)請事斯語矣______________
(6)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______________
(7)堯舜其猶病諸______________
(8)能近取譬 ______________
(9)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
(10)死而后已______________
(11)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______________
(12)克己復禮為仁______________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問知。子曰:'知人。'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2)舉直錯諸枉 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3)鄉(xiāng)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4)知者利仁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4、明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或者特殊用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仁以為己任: 文言句式: (1)何謂也 (2)選于眾
(3)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4)克己復禮為仁 5、注意特殊詞語的用法。
諸、其
二、疏通文意,理解語句 1、【原文】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2、【原文】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3、【原文】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智,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措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向也吾見于夫子而問智,子曰:'舉直措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4、【原文】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原文】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6、【原文】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7、【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8、【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9、【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探 究 案 閱讀課文,思考如下問題。
1、文章中有幾個向孔子請教有關'仁'的問題?文章中有幾個人闡述了對'仁'的看法?
2、請大家結(jié)合文章,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一下什么是仁,怎樣才能達到仁,施行仁后會怎么樣。
(1)、什么是仁?
(2)、當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啟發(fā)?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要怎么做才是“仁”呢?接下來,讓我們再一次與孔子親密接觸,看看我們應該怎樣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運用“仁”學。
(3)、孔子的“仁”的學說蘊含著哪些值得弘揚的思想精華? 3、在文體上有什么樣的特點?
4、課后第二題 課堂檢測
1、請同學們從自處和處世的角度來談一談'仁'的內(nèi)涵。
2、如何才能夠?qū)崿F(xiàn)'仁'呢?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導學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學習目標:
1 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常識。
2理解孔子“仁”的內(nèi)涵。 認識與人為善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明確現(xiàn)代社會中繼承仁愛思想的現(xiàn)實意義。
學習重點:
1、文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識。
2、理解“什么是仁”“怎樣才能達到仁”“為什么這樣做就可以達到仁” 。
學習難點: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集中探討“仁”與我們的生活)
課時安排:兩課時 學習方法:討論法,評析法。 預 習 案 一、結(jié)合注釋,通讀全文,掌握如下重點詞語。
1、為下列加橫線字注音。
樊遲_______皋陶_______弘毅_______枉_______ 2、解釋下列加橫線詞語在文章中的含義。
(1)天下歸仁______________
(2)為仁由己______________
(3)請問其目______________
(4)回雖不敏______________
(5)請事斯語矣______________
(6)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______________
(7)堯舜其猶病諸______________
(8)能近取譬 ______________
(9)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
(10)死而后已______________
(11)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______________
(12)克己復禮為仁______________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問知。子曰:'知人。'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2)舉直錯諸枉 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3)鄉(xiāng)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4)知者利仁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4、明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或者特殊用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仁以為己任: 文言句式: (1)何謂也 (2)選于眾
(3)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4)克己復禮為仁 5、注意特殊詞語的用法。
諸、其
二、疏通文意,理解語句 1、【原文】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2、【原文】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3、【原文】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智,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措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向也吾見于夫子而問智,子曰:'舉直措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4、【原文】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原文】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6、【原文】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7、【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8、【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9、【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探 究 案 閱讀課文,思考如下問題。
1、文章中有幾個向孔子請教有關'仁'的問題?文章中有幾個人闡述了對'仁'的看法?
2、請大家結(jié)合文章,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一下什么是仁,怎樣才能達到仁,施行仁后會怎么樣。
(1)、什么是仁?
(2)、當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啟發(fā)?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要怎么做才是“仁”呢?接下來,讓我們再一次與孔子親密接觸,看看我們應該怎樣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運用“仁”學。
(3)、孔子的“仁”的學說蘊含著哪些值得弘揚的思想精華? 3、在文體上有什么樣的特點?
4、課后第二題 課堂檢測
1、請同學們從自處和處世的角度來談一談'仁'的內(nèi)涵。
2、如何才能夠?qū)崿F(xiàn)'仁'呢?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導學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基礎知識,培養(yǎng)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通過翻譯文中重點句子,分析作者的觀點。
3.聯(lián)系生活實際,獲得獨到的感受。
教學重點:理解“什么是仁”“怎樣才能達到仁”“為什么這樣做就可以達到仁”。
教學難點: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探討“仁”與我們生活的聯(lián)系)
教學方法:
1.圈點批劃,借助資料書和工具書在書上批示重點詞意,能口頭順利翻譯。
2.充分預習,在反復朗讀中體會文義,背誦積累,并能靈活運用。
預習案
1、為下列加點字注音。
樊遲_______皋陶_______弘毅_______ 枉_______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章中的含義。
(1)天下歸仁:(2)為仁由己:
(3)請問其目:(4)回雖不敏:
(5)請事斯語矣:(6)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7)堯舜其猶病諸:(8)能近取譬:
(9)士不可以不弘毅:(10)死而后已:
(11)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 (12)克己復禮為仁: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問知。子曰:“知人。”(2)舉直錯諸枉。
(3)鄉(xiāng)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4)知者利仁。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
仁以為己任何謂也
選于眾克己復禮為仁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探究案
1、先秦諸子的很多學派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儒家也不例外。孔子的理想人格有一個根本點,就是具有仁德。那么究竟什么是“仁”呢?如何才能夠?qū)崿F(xiàn)“仁”呢?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怎么理解?
3、孔子的仁的學說蘊含著哪些值得弘揚的思想精華?大家得到了哪些啟發(fā)?
4、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要怎么做才是“仁”呢?
神木中學“352高效課堂”高二語文導學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訓練案
1.下列加點詞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承大祭(jì)勿施(shī)于人雍(yīnɡ)雖不敏
B.樊(fán)遲錯諸枉(wǎnɡ)舉皋陶(táo)
C.舉伊(yī)尹其恕(shù)乎能濟(jì)眾
D.近取譬(bì)弘毅(yì)長處(chǔ)樂
2.下列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請問其目(條目) 回雖(雖然)不敏在家(家庭)無怨
B.未達(明白)何謂(說)能濟(幫助)
C.病(擔憂)取譬(比方)弘毅(堅強)
D.處約(貧困)處樂(安樂)利(以……為利)仁
3.下列句子中的“請”字,和“請問其目”的“請”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B.儀封人請見
C.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
D.愿以十五城請易璧
4.下列句子中的“知”字,意義相同的兩項是()
A.(樊遲)問知
B.子曰:“知人。”
C.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
D.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
5.下列句子中的“其”字,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例:子曰:“其‘恕’乎”
A.請問其目
B.堯舜其猶病諸;
C.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D.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6.下列句子中的“方”字,當“方法”講的一項是()
A.可謂仁之方也已。
B.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D.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
7.下列句子中的“博”字,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
B.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C.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D.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8.翻譯下列句子。
(1)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鳖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
(2)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
譯文:
(3)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p>
譯文:
(4)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譯文:
4、《啊,船長,我的船長喲》導學案
課 題 | 鄉(xiāng)愁 | |
教學目標 | 1、學習現(xiàn)代詩的朗誦基本技巧,學會節(jié)奏、重音,較有感情的朗誦。 2、理解本詩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現(xiàn)的具體含義。 3、體味作者所表達的鄉(xiāng)愁,同化愛家愛鄉(xiāng)愛國的意識。 | |
教學重點 和難點 | 重點:學習現(xiàn)代詩的朗誦基本技巧,學會節(jié)奏、重音,較有感情的朗誦;理解本詩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現(xiàn)的具體含義。 難點:體味作者所表達的鄉(xiāng)愁,同化愛家愛鄉(xiāng)愛國的意識。 | |
集 體 備 課 | 二次備課 | |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用深情的語言引導:鄉(xiāng)愁是文學作品中的一個重要主題。我國唐代偉大的詩人李白的名作《靜夜思》,就是抒寫這一主題的,同學們還記得嗎?請一起背誦:“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同學們還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現(xiàn)鄉(xiāng)愁的詩句嗎?(參考:“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 其實,現(xiàn)當代待歌中也有很多寫鄉(xiāng)愁的名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 二、作者簡介。 余光中,臺灣當代著名詩人、散文家和詩歌評論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50年去臺灣。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臺灣長期阻隔,而詩人又經(jīng)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鄉(xiāng)之情,是他的詩歌作品中的重要內(nèi)容。 三、熟習課文、指導朗誦。 1.請學生自己先默看本詩,熟悉詩歌內(nèi)容。 2.再請學生小聲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并試著劃分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 (學生指導:體會是只可意會的,并非要求每個學生做到,有部分達到即可,而且很難檢查,主要是落實節(jié)奏和重音的,要求用筆標出。教師下去指導顧問) 3.提問:這首詩的感情基調(diào)是昂揚激越還是憂郁深沉? 采用自由提問式,讓學生無拘束回答,學生應該容易明白。 教師補充:這首詩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優(yōu)美的戀歌。 4.設問(不用馬上答):朗讀這首詩的時候,在語速和節(jié)奏處理上應注意什么? 先請二人(舉手)試讀并講解:語速要放緩慢一點;要多停頓,不直讀長句。 5.配上著名音樂家馬思聰?shù)摹端监l(xiāng)曲》朗讀。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劃分如下: 鄉(xiāng) 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xiāng)愁人/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xiàn)在 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四、分析、解讀本詩。 1、三個問題: (1)鄉(xiāng)愁原本是一種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詩要講究形象性,這首詩是怎樣把抽象的鄉(xiāng)愁形象化的? (2)這四種對象前表修飾、限制的形容詞和數(shù)量詞有什么特點?它們共同突出了這四樣東西的什么特征?在詩中有什么表達效果? (3)詩中分別表達了怎樣的鄉(xiāng)愁呢? 2、解決方式:由學生獨立思考,然后開展全班性的討論,教師也適時參與其中。 第一題結(jié)合前面學習過的〈靜夜〉中有關形象化的手法應該不難理解,學生比較容易找出是用比喻的方式,把鄉(xiāng)愁投射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具體可感的對象上,采用了詩歌創(chuàng)作中常用的一種技巧:托物寄情。 第二題前一個問題容易找到,共同的特點教師應給恰當?shù)奶崾?,便表達效果可抽查優(yōu)生回答,對于中下生可掌握可不掌握。教師再講解。 (“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四個數(shù)學量詞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個形容詞都以一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把鄉(xiāng)愁濃縮于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nèi)心深處濃烈的思鄉(xiāng)情感。) 第三題應該容易想到,如果不行,教師作一些啟發(fā),提問后再總結(jié)。 (小時候母子分離對母親的思念,長大后夫妻分離對妻子的思念;后來母子死別 再也無法溝通的思念;現(xiàn)在游子與大陸分離對故土的思念。這四節(jié)詩層層推進,由個人的故鄉(xiāng)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 五、朗讀、背誦、體味。 自由朗讀(按要求)并當堂背誦該詩,并同時再次感受作者的這種鄉(xiāng)愁之愁(如何感受是一種靈性,無法指導) 六、作業(yè)布置:完成自設作業(yè)。 | ||
教后記 |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基礎知識,進一步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通過翻譯文中重點句子分析作者觀點,理解孔子理想人格核心“仁”的內(nèi)涵。
3、指導學生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實生活體會“仁”的思想主張的道德價值觀。
二、教學重點
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重點理解“什么是仁”“怎樣才能達到仁”“施行仁之后會如何”)
三、教學難點
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集中探討“仁”與我們的生活)
四、教學過程
(一) 導入:以前段時間在網(wǎng)絡爆紅的“齙牙哥”和“茫然弟”為例,他們是普通的大學生,但卻因為網(wǎng)友無意的調(diào)侃“被出名”“被自殺”,生活受到了極大的困擾。問學生:如果你是他們,你會有什么樣的感受?你會愿意讓同學把你滑稽的照片放到網(wǎng)上嗎?換位思考后,你會不假思索去調(diào)侃甚至是嘲笑別人嗎?用孔子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板題釋題: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這是孔子的理想人格核心“仁”的基本含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第四課選文中孔子關于仁的看法有哪幾點,而我們又該如何做到仁。
(二) 朗讀選文,標記重點字詞,理解疑難詞句,疏通文意。
(前面我們已經(jīng)給時間給大家充分預習,并給每組同學安排了不同的任務,下面請同學們先大聲自由朗讀選文,理一下思緒,待會我們請每組的代表給我們展示自學成果,明確任務:翻譯、指出你們認為我們應該標志的重點字詞,并提出你們覺得理解有障礙的字詞)(3-5分鐘)
(我們先一起來朗讀選文一,下面我們請第一組的代表為我們翻譯一下選文一,學生推薦,鼓勵自主)
1、第一組翻譯選文1(其他同學注意聽,看看有沒有什么錯漏的地方,并且思考一個問題,在這一選文中,孔子回答了這上面三個問題中的哪幾個問題,分別是哪些句子?)
(1)教師補充重點字詞,提醒學生標注,板書書上沒有解釋的字詞(克、復、歸、目、不敏、事、斯:這;判斷句“克己復禮為仁”)
(2)教師引導學生歸納(仁是什么,怎么做,做了會怎么樣)
2、集體朗讀選文2、4,第二組翻譯選文2、4
(1)教師補充(使:使喚;邦,家,定語后置“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其:大概)
(2)教師引導學生歸納(仁是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怎么做“恕”)
3、集體朗讀選文5,第三組翻譯選文5
(1)教師補充(博:廣泛;濟:救助;其;猶:尚且;病;諸;立、達:使動用法;譬:比方)
(2)教師指導學生歸納(仁是什么“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怎么做“能近取譬”
4、集體朗讀選文8、9,第四組翻譯選文8、9
(1)教師補充:(求:貪求;害:損害;約,樂;知:通“智”)
(2)教師指導學生歸納(怎么做“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怎么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積累成語:殺身成仁:原指犧牲生命;成全仁德.后指為了正義事業(yè)而犧牲. )
(三)思考歸納
選文中有個核心的字“仁”,也是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選文都是圍繞著三個方面“仁是什么,怎么做,怎么樣”來詮釋“仁”,前面我們疏通文意的時候已經(jīng)簡單跟大家詮釋了這幾點,下面請同學們自己再重新理一下思緒,我們一起來歸納并通過幾個關鍵句子來深入理解孔子對“仁”的詮釋,粗體字為重點句,結(jié)合學生生活分析)
1、什么是“仁”?(“克己復禮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2、如何實施“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薄捌洹 酢薄澳芙∑?,可謂仁之方也已?!薄盁o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p>
3、施“仁”后會如何?(“天下歸仁焉”“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小結(jié))板書: 仁 己:克制 約束
人:將心比心 推己及人 利己利人
(四)討論
1、在當代社會,我們該如何辯證地理解孔子的“克己復禮為仁”?
2、結(jié)合我們的生活實際,談一談我們該如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教師提供例子:“雅安地震后第一頓晚餐:同‘粥’共濟”“2013年感動中國人物‘張麗莉’”,提醒學生注意關注生活,積累議論文寫作素材)
(五)小結(jié)
孔子曾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離我們并不遠,可怕的不是我們不能去施行“仁”,而是喪失了追求仁的“心”。所以,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做一位無愧于己心的“仁者”。最后送大家一段話: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到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到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到一個命運;播種一個善行,你會收到一個善果;播種一個惡行,你會收到一個惡果。
6、七年級下《古代詩詞三首》(木蘭詩,觀刈麥,破陣子)導學案(含答案)
24.古代詩詞三首
學習目標
1.能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誦三首詩詞。
2.能正確地賞析這三首詩詞。
3.能說出詩詞中所包含的感情。
●重點: 體會課文的語言特色,概括花木蘭這一古代巾幗英雄形象。
預習導學
1.下面是有關作品的知識卡片,請你補充完整。
《木蘭詩》選自 宋 朝郭茂倩編的《 樂府詩集 》。這是一首北朝的民歌。? 《觀刈麥》作者 白居易 ,字樂天,自號 香山居士 ,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是唐代詩人中作品最多的一個。?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作者 辛棄疾 ,字幼安,號稼軒, 南宋 (時期)著名愛國詞人。? |
2.給加點字注音或根據(jù)拼音寫漢字。
鞍韉(jiān) 轡頭(pèi) 刈麥(yì)
機zhù(杼) ? shuò(朔)氣 燒zhuó(灼)
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愿為市鞍馬:買。 (2)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只,僅僅。?
(3)萬里赴戎機:戰(zhàn)爭。 ? (4)婦姑荷簞食:擔。
(5)右手秉遺穗:用手握著。 ???? (6)八百里分麾下炙:部下。?
4.下列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劃分錯誤的一項是(D)
A.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B.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C.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D.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
5.整體感知。
(1)《 木蘭詩》通過敘述 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 故事,表現(xiàn)了木蘭勤勞、智慧、勇敢、堅強和不貪圖功名的高貴品質(zhì),以及她愛國愛家的崇高精神。?
(2)《觀刈麥》是白居易任周至縣縣尉時有感于當?shù)厝嗣駝趧悠D苦、生活貧困所寫的一首詩,作品對造成人民貧困之源的繁重租稅提出指責,對于自己 無功無德又不勞動卻能豐衣足食 而深感愧疚,表現(xiàn)了一個有良心的封建官吏對百姓的 憐憫和同情 。?
(3)《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通過創(chuàng)造雄奇的意境,抒發(fā)了作者殺敵報國、恢復祖國山河、建立功名的壯懷,結(jié)句抒發(fā) 壯志未酬 的悲憤心情。?
6.《木蘭詩》結(jié)構(gòu)分析。
第一部分(第1~3段): 代父從軍,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 奔赴前線,十年征戰(zhàn)。?
第三部分(第5~6段): 還朝辭官,親人團聚。?
第四部分(第7段): 贊美、謳歌英雄。?
合作探究
問題一:《木蘭詩》在敘述的情節(jié)上,詳略是如何安排的?
這首詩對木蘭從軍的緣由、離別、辭官和還家都寫得比較詳細,而對出征前的準備只用了四句,對軍旅生活也只用了六句,寫得比較簡略。這樣敘事有詳有略,是由作者寫這首詩的用意所決定的。作者所關注的是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這件罕見的事情,而不是表現(xiàn)戰(zhàn)爭。寫木蘭停機嘆息,寫她的憂思,旨在說明她是女子,因為男子出征理所當然,不足為奇,而女子出征則不同尋常了。寫木蘭辭家出征,反復使用“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還是為了表現(xiàn)她的女性特征。至于寫她辭官急切歸家,同樣表明了她是個女子?;丶液?作者用歡快的筆調(diào),寫木蘭一系列舉動,更是為了強調(diào)她的女子身份。而出征前的準備和軍旅生活,這不是作者的著力之處,所以寫得簡略。當然,作者有詳有略的敘述,也是為表達木蘭的思想感情服務的。詳寫木蘭停機嘆息和代父從軍的決定,則是表現(xiàn)木蘭的深明大義、對父母的孝道和對國家的忠誠。詳寫木蘭辭家出征的情景,則是刻畫她離家愈遠思親愈切的細膩感情。詳寫木蘭辭官還鄉(xiāng),則是表明她不慕榮華富貴,希望早日與家人團聚。詳寫木蘭還家后的一連串動作,則是表現(xiàn)她回家后恢復女裝的喜悅之情??傊?詳略分明得當,是這首詩寫作上的一個顯著特點。
問題二:閱讀《觀刈麥》,分析文章內(nèi)容。
1.“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寫出了農(nóng)民們什么樣的反常心理?“惜”字有什么深刻內(nèi)涵?
這兩句詩寫出了農(nóng)民們在炎炎烈日下辛勤勞動卻不知熱的反常心理。試想,炎炎夏日,誰不想在涼快、舒適的樹陰下、房子里休息?但是,對于農(nóng)民們來說,小麥熟了,必須爭分奪秒地收割回來,否則一場大雨就可能讓一年的辛勞化為烏有。所以盡管天氣酷熱,但農(nóng)民們不敢休息,必須抓緊不下雨的天氣趕緊干活,越熱反而越要勞動。
后一句的“惜”字與前一句“不知”對比,把農(nóng)民們這種不但不嫌天氣炎熱,反而希望更多一點這種天氣的反常心理刻畫得入木三分,耐人尋味,令人心酸。
2.詩人描述了農(nóng)人舉家辛苦勞動的場景和貧婦人拾麥的場景,面對此情此景詩人是怎樣想的?表現(xiàn)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情感?
詩人由農(nóng)民生活的痛苦想到了自己,想到了那些封建高官的舒適生活,此時已經(jīng)不僅是同情農(nóng)民了,而且感到深深的自責、羞愧。表現(xiàn)了詩人對不勞而獲的封建剝削制度的不滿、鞭撻和抨擊。
問題三:《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一詞中“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和結(jié)尾的“可憐白發(fā)生”是不是矛盾的,為什么?
不矛盾。
前面這句描寫了一個在疆場上縱橫馳騁的健兒的形象?!暗谋R”,相傳劉備曾乘的盧馬從襄陽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躍三丈,脫離險境。詞人用“的盧”戰(zhàn)馬的神勇形象襯托馬背上將軍的勇武。作者又用夸張的手法,把弓弦發(fā)出的聲響比作霹靂,從聲音的角度突出戰(zhàn)士的神勇。這兩句詞以點帶面,通過點的描寫,讓讀者想象到在千里疆場,戰(zhàn)士們?yōu)榱吮Pl(wèi)國家,出生入死,浴血奮戰(zhàn)的感人場面:將軍身先士卒,率領騎兵,在戰(zhàn)場上奔馳;戰(zhàn)士們?nèi)f箭齊發(fā),敵人紛紛落馬。這是多么鼓舞人心的場面,也是辛棄疾夢寐以求的理想。
最后一句寫出了現(xiàn)實與理想的矛盾,理想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幻滅。這是辛棄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憤。作者一生堅決主張抗金,收復失地,統(tǒng)一國家,甚至在夢中都念念不忘抗金的戰(zhàn)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腐朽無能,他的理想難以實現(xiàn)。當他看到自己鬢邊新生的白發(fā),感到自己已入暮年,心中不由涌起壯志難酬的悲情。這首詞題是“壯詞”,前面九句的確可稱得上是壯詞,但是最后一句使全首詞的感情基調(diào)由雄壯轉(zhuǎn)變?yōu)楸瘔选?/p>
7、導無痕,潤有意《金蟬脫殼》導學案教學設計
金蟬脫殼
【文本分析】
1、字詞:“柿”注意是翹舌音,“搜、籽”是平舌音,“協(xié)”的韻母是“ie”,“趴”不讀“ba”。注意“柿”,“搜”、“配”的寫法。
2、理解金蟬脫殼的過程,感受其神奇。
3、學習描寫動物的方法。
4、資源鏈接:
蟬是一種較大的吸食植物的昆蟲,通常大約有四五公分長。它們象針一樣中空的嘴里可以刺入樹體,吸食樹液。蟬的蛹在地下度過它一生的頭兩三年,或許更長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它吸食樹木根部的液體。然后在某一天破土而出,憑著生存的本能找到一棵樹爬上去。蟬蛹經(jīng)過幾年緩慢的生長,作為一個能量的儲存體爬出地面。它用來挖洞的前爪還可以用以攀援。蟬將蛹的外殼作為基礎,慢慢地自行解脫,就象從一副盔甲中爬出來。整個過程需要一個小時左右。
會鳴的蟬是雄蟬,它的發(fā)音器就在腹基部,像蒙上了一層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動而發(fā)出聲音,由于鳴肌每秒能伸縮約1萬次,蓋板和鼓膜之間是空的,能起共鳴的作用,所以其鳴聲特別響亮。并且能輪流利用各種不用的聲調(diào)激昂高歌。雌蟬的樂器構(gòu)造不完全,不能發(fā)聲,所以它是“啞巴蟬”。
【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兩條綠線內(nèi)的生字只識不寫。了解“殼”的兩種不同讀法。
2.抓住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nèi)容,感受作者觀察的仔細,用詞的準確。
3.能正確流利有感請地朗讀課文,背誦第四、五自然段。
4.學習課文細致生動的描寫,練寫一段話。
【導學過程】
一、
啟發(fā)談話,導入新課。
1.揭示課題。讀題正音。
金蟬脫殼(jīn
chán
tuō
qiào)
文讀:qiào;
在本文其他地方,“殼”都是白讀,讀作ké。
2.說說你對“金蟬脫殼”的理解。
(蟬變?yōu)槌上x時要脫去一層殼。比喻用計脫身,使人不能及時發(fā)覺。)
(諸葛亮的三十六計之一。)
3.不過,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篇課文可不是一則成語故事,而是記敘了作者親眼目睹的一只肥肥的金蟬怎樣脫去外殼,換上五彩繽紛的外衣的。(邊說,邊示圖)多神奇?。?/p>
二、【學生五分鐘】課前必問:
1.課文你讀正確讀通順了嗎?同桌互相檢查課文朗讀情況。
2.生字詞你學會了嗎?
請一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上臺報詞,選擇你認為比較難寫的生字詞檢查大家。
請兩位同學上黑板寫。。
3.相機教學本課生字。
這些字在寫的時候要注意些什么呢?他寫得對不對?
重點板書:搜
學生在書上描紅。
4.過渡:這篇課文很長,你們最想學哪一段?(第四自然段)為什么?(直接寫金蟬脫殼的過程的,寫得很精彩。)
那就讓我們趕緊去讀讀第四自然段,看看蟬是怎樣一步步脫下身上的殼的。
三、學習第四自然段。
1.帶著問題默讀第四自然段。
交流板書:
背→頭→腳→尾
把過程按照順序一步一步說清楚,這就叫言之有序?。ò鍟貉灾行颍?/p>
你能用一組完整的表示順序的詞說說蟬脫殼的過程嗎?
3.在整個脫殼的過程中,你感覺哪兒給你的印象最深?
自讀自悟。圈畫,批注。兩三分鐘
學生大多不會批注,要么整段畫下,要么無從下筆。
導:如果你關注到了重點詞語,一定會有新的收獲。
4.交流:
★蟬兒把它已經(jīng)出殼的上半身騰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撲來,再用前腳抓住蟬殼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蟬尾就出來了。
教:(1)指名讀。
(2)出示句子。還有誰也對這句印象深刻?再指名讀。
(3)你為什么把“仰”讀得那么重?(此處以“仰”為例,教學中要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展開教學)
(4)還有對“仰”印象深刻的嗎?說說你的理由。
(5)“仰”可以換成“倒”嗎?
(6)讀出你蟬的奮力!
出示:“蟬兒把它已經(jīng)出殼的上半身騰空向后仰去”
一個“仰”字,讓我們看到了蟬脫殼時的奮力,從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出作者觀察細致,用詞準確,這就是“推敲”??!
(板書:用詞準確)
扶:(7)讓我們再來推敲推敲,這句話中還有哪個動詞打動了你?
預設:
撲——敏捷地撲,奮力地掙脫。
抽——最后的動作,輕快地,果斷地。
(8)出示句子(動詞變紅)。
誰能連起來讀讀這句話?指名讀。
(9)再讀讀這句話,透過這些準確的動詞,你讀出新的感受了嗎?
【學生五分鐘】
放:(10)這句話之所以寫得這么傳神,是因為這些動詞用得多準確啊!在第四自然段中,像這樣準確生動的動詞還有很多。請同學們再次默讀第四自然段,用心體會體會,把你的感受寫下來。
動詞
感
受
交流。說一說,把你的感受讀出來。
這段話寫得如此準確、細膩、傳神,靠的是什么?(板書:觀察仔細)
5.那就讓我們一起再來仔細地看看圖,感受一下金蟬脫殼的全過程。老師用課文語句給畫面配上了解說詞。
學生練習背誦。
指導看圖背誦(背→頭→腳→尾)。
一連串的動詞,寫出了蟬尾出殼的經(jīng)過,這就是“自然協(xié)調(diào)”。(點紅“自然協(xié)調(diào)”)
6.導:背出來了,頭出來了,腳出來了,尾巴也出來了!這自然協(xié)調(diào)的過程看似瞬間可以完成,但實際上要用多長時間你知道嗎?你來猜猜看。(前后需要一個小時左右)一個小時的努力,一個小時的掙扎,一個小時里經(jīng)歷一次破繭成蝶似的新生!
出示:
脫殼的蟬兒靜靜地趴在蟬殼上,過了好一陣子,才依依不舍地離開了蟬殼。
指名讀。你又讀出了什么?
“靜靜地趴在蟬殼上”,說明蟬兒筋疲力盡;“依依不舍”寫出了蟬兒不忍心離開蟬殼,在作者眼中,蟬兒好像人一樣有思想,有靈性,有感情。
四、拓展練筆:
此時此刻,那靜靜地趴著的蟬兒在想些什么呢?寫下來。
五、感悟升華總結(jié)。
今天,我們目睹了金蟬脫殼的過程,金蟬雖小,卻在那一次次掙扎與抽搐中,如破繭成蝶,如鳳凰涅磐,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頑強,令人動容!而正是有了作者聚精會神的觀察,細致準確的描寫,才讓我有了如此深切的感受。
△附板書
7、金蟬脫殼
觀察仔細
言之有序
用詞準確
8、《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導學案
學習目標:
1.了解孔子涉及學習的思想
2.引導學生深入地了解孔子對社會人生問題的思考
預習案
預習課文,完成下面習題。
1、給下列生字正音。
葸()弟()篤()貳()
2、指出下列加點詞語的用法和意義。
①其蔽也賊:
②事父母,能竭其力:
③賢賢易色:
④不貳過:
⑤民斯為下矣:
⑥古之學者為己:
⑦勇而無禮則亂:
⑧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⑨不如丘之好學也:
⑩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⑾君子篤于親:
⑿敏于事而慎于言: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女聞六言六蔽矣乎()
好知不好學()
今也則亡()出則弟()
探究案
一、閱讀第3則選文。孔子推許“好學”的弟子是誰?
二、閱讀第4、5則選文??鬃铀f的學的基本內(nèi)容是什么?
三、閱讀第6則選文。子夏的價值取向是什么?他所說的學的基本內(nèi)涵又是什么?
9、《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導學案
學習目標:
1.掌握困、古、敏、言、蕩、絞、賢、色、就、正、貳等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并積累成語:六言六蔽、不遷怒、不貳過等。能根據(jù)文言特殊句式的特點,用現(xiàn)代漢語準確翻譯。
2.深入分析“學”的內(nèi)涵,領悟其思想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3.分析、評價孔子“不如丘之好學也”、六言六蔽、“不遷怒、不貳過”、“賢賢易色”等觀點。
預習案
學法指導:
1、先熟讀課文,標記勾畫重點字詞、句子,再研讀本學案,牢記:不讀完課文,不做學案。
2、書面完成預習自測題目,將不能解決的問題標示出來。
3、限時30分,獨立完成。
預習自測
學習建議: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自主檢測下列重點文言現(xiàn)象,掌握重點實詞,鞏固通假現(xiàn)象。
1、給下列字注音
畏葸()篤()于親慎()于言邑()
吾語()女謹()而信陳亢()趨()而過庭
2、解釋下列加線詞語在句中的含義。
困而學之,又其次也()
民斯為下矣()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居!吾語女()()
女聞六言六蔽矣乎()
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
10、《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導學案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導學案
主備人崔向東
【教學目標】
1.了解孔子涉及學習的思想
2.引導學生深入地了解孔子對社會人生問題的思考
【教學重點】
1.主要是講授第4則、第6則、第7則、第11則選文。
2.引導學生鑒賞第11則選文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掌握孔子所說的“學”的基本內(nèi)涵
2.通過了解孔子對社會人生問題的思考,找到立身處世的借鑒。
【知識鏈接】
語出《論語陽貨》,意思是說“愛好仁德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這句話說明孔子是十分重視學習的。
《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笨鬃釉唬骸耙蚜暺淝樱吹脭?shù)也?!庇虚g,曰:“已習其數(shù),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庇虚g,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笨鬃釉唬骸扒鹞吹脼槿艘??!庇虚g,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誰能為此也!”師襄子辟席再拜,曰:“師蓋去《文王操》也。
說的是孔子向師襄子學習彈琴,一連學了十天,也沒增學新曲子。師襄子說:“可以學些新曲了?!笨鬃诱f:“我已經(jīng)熟習樂曲了,但還沒有熟練地掌握彈琴的技法?!边^了些時候,師襄子又說:“你已熟習彈琴的技法了,可以學些新曲子了?!笨鬃诱f:“我還沒有領會樂曲的感意蘊,可以學些新曲了?!笨鬃诱f:“我還沒有體會出作曲者是怎樣的一個人。”過了些時候,孔子肅穆沉靜,深思著什么,接著又心曠神怡,顯出志向遠大的樣子。說:“我體會出作曲者是個什么樣的人了,他的膚色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而深邃,好像一個統(tǒng)治四方侯的王者,除了周文王又有誰能夠如此呢!”師襄子恭敬地離開位給孔子拜了兩拜,說:“我老師原來說過,這是《文王操》呀”孔子能夠領會的超過他的老師,這固然是孔子天性聰慧,但也說明他學的用心。
【預習檢測】
1、給下列字注音:
邑()吾語女絞()篤()畏葸()
2、找出通假字,并進行解釋。
女聞六言六蔽乎?()好知不好學()
3、解釋下列常見實詞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民不偷()
11、《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導學案
【教學目標】
1.了解孔子涉及學習的思想
2.引導學生深入地了解孔子對社會人生問題的思考
【教學重點】
1.主要是講授第4則、第6則、第7則、第11則選文。
2.引導學生鑒賞第11則選文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掌握孔子所說的“學”的基本內(nèi)涵
2.通過了解孔子對社會人生問題的思考,找到立身處世的借鑒。
【知識鏈接】
語出《論語陽貨》,意思是說“愛好仁德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這句話說明孔子是十分重視學習的。
《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已習其曲矣,未得數(shù)也?!庇虚g,曰:“已習其數(shù),可以益矣?!笨鬃釉唬骸扒鹞吹闷渲疽病!庇虚g,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笨鬃釉唬骸扒鹞吹脼槿艘??!庇虚g,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誰能為此也!”師襄子辟席再拜,曰:“師蓋去《文王操》也。
說的是孔子向師襄子學習彈琴,一連學了十天,也沒增學新曲子。師襄子說:“可以學些新曲了?!笨鬃诱f:“我已經(jīng)熟習樂曲了,但還沒有熟練地掌握彈琴的技法?!边^了些時候,師襄子又說:“你已熟習彈琴的技法了,可以學些新曲子了。”孔子說:“我還沒有領會樂曲的感意蘊,可以學些新曲了?!笨鬃诱f:“我還沒有體會出作曲者是怎樣的一個人?!边^了些時候,孔子肅穆沉靜,深思著什么,接著又心曠神怡,顯出志向遠大的樣子。說:“我體會出作曲者是個什么樣的人了,他的膚色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而深邃,好像一個統(tǒng)治四方侯的王者,除了周文王又有誰能夠如此呢!”師襄子恭敬地離開位給孔子拜了兩拜,說:“我老師原來說過,這是《文王操》呀”孔子能夠領會的超過他的老師,這固然是孔子天性聰慧,但也說明他學的用心。
【預習檢測】
1、給下列字注音:
邑()吾語女絞()篤()畏葸()
2、找出通假字,并進行解釋。
女聞六言六蔽乎?()好知不好學()
3、解釋下列常見實詞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民不偷()
賢賢易色()()()
居!吾語女()()
12、《啊,船長,我的船長》自學指導(學案)
《五柳先生傳》改詩
夏邑縣群星中學高偉
家有五柳以為號,
不慕榮利靜少言。
不求甚解好讀書,
每有會意便忘食。
嗜酒家貧不常得,
親舊置酒每招之。
造飲輒醉不吝留,
常著文章以自娛。
銜觴賦詩示己志,
不戚貧賤汲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