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社戲》教學設計及反思一等獎》屬于教學反思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nèi)容,歡迎參考。
1、魯迅《社戲》教學設計及反思一等獎
【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理清復雜結(jié)構(gòu)的能力,理解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的作用,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2.體會文章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3.體會作者對美好童年生活的回憶和眷念之情。認識勞動人民的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美好品德,培養(yǎng)熱愛生活、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1分鐘)
被譽為民族文化瑰寶的戲曲,以其獨特的藝術(shù)韻味,為百姓所喜愛。今天我們學習的小說《社戲》,就是魯迅先生記述童年看社戲的一段經(jīng)歷,文中說:“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那么,是一場什么樣的戲,讓先生這樣傾心呢?讓我們走進作品去看個究竟。(背景音樂《唱臉譜》)
二、預習抽測(9分鐘)
1.教師進行抽測。
附抽測題目:⑴全文寫了四件事,請問是哪四件事?請用各用四字短語概括每一件事。⑵觀看社戲這件事包含哪些情節(jié)?請也各用四個短語概括每一個情節(jié)。⑶文章哪一句話評價了這場社戲?
2.學生完成抽測,并交換批改。
3.學生齊讀生字詞。
三、品讀社戲(25分鐘)
1.教師導學
文章題為《社戲》,文章的主要事件是觀看社戲,文章中”我“評價: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在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學生朗讀這句話兩遍。
小組合作討論:從課文中找出語句來分析一下,”我“看到的這場戲好在哪里?
2.小組討論2分鐘,然后準備1分鐘,各組派出代表闡述自己小組的意見。各組口頭展示的之后,也派出一名學生黑板展示小組的意見和理由。教師根據(jù)回答,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戲并不好看。
3.教師導學:戲并不好看。為什么"我“認為這場戲好呢?這場戲好在哪里?
4.小組討論2分鐘,準備1分鐘后進行闡述和展示。教師根據(jù)回答,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戲好在人的身上。
5.教師導學:戲雖不好看,但是因為有了那么好的小伙伴,所以再難捱的社戲也變得好看。你認為哪個小伙伴最好呢?為什么?
6.小組討論2分鐘,準備1分鐘后進行第三輪補充闡述和展示。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到社戲之外的細節(jié)和情節(jié):平橋生活、歸航偷豆,讓學生發(fā)現(xiàn):善良淳樸的不止小伙伴,還有平橋村的人們。
6.教師歸納:社戲好的本質(zhì)內(nèi)涵(文章的主旨)
7.學生齊讀最后一段兩遍。
四、當堂檢測(5分鐘)
1.教師出示題目:課后“研討與練習”第四題。
2.優(yōu)先照顧低分組回答,再進行一次搶答。
3.教師出示答案,學生齊讀。
第二課時
一、溫故抽測(9分鐘)
1.教師進行抽測。
附抽測題目:⑴文章哪一件事是全文主要事件?這件事包含哪些情節(jié)?請也各用四個短語概括每一個情節(jié)。⑵文章哪一句話評價了這場社戲?⑶四個生字詞。
2.學生完成抽測,并交換批改。
3.學生齊讀生字詞。
二、品味景物(20分鐘)
教師導學
月夜行船、月下歸航兩段的寫景非常精彩。
學生朗讀這兩段。
小組合作討論:選擇其中一段來分析該段寫景精彩在哪里?
確定每一小組的選擇,教師進行干預,形成3組分析月夜行船,3組分析月下歸航。
先由分析月夜行船的小組進行闡述。小組代表闡述時,小組成員在小黑板進行書寫展示?!霸孪職w航”小組可以進行補充。
再由分析月下歸航的小組進行闡述,小組代表闡述時,小組成員在小黑板進行書寫展示?!霸孪滦写毙〗M可以進行補充。
教師歸納寫景精彩的要點。
學生分小組齊讀這兩段。
三、當堂檢測(10分鐘)
1.教師出示檢測題目:課后“研討與練習”第三題。
2.學生完成抽測,并交換批改。
教學反思
我用兩課時講完了魯迅先生的《社戲》,我將教學過程分四個環(huán)節(jié)。
第一環(huán)節(jié),我先要求學生自讀課文,然后理清故事框架,將課文按情節(jié)分為1:在平橋村所受優(yōu)待;2:看社戲全過程;3:看戲次日之事三部分。
第二環(huán)節(jié),分析人物形象的人性美,請同學們分別從課文中找出:雙喜,阿發(fā),桂生,六一公公這些人物,看看他們的事跡,再講講你最喜歡誰,以及理由。最后歸納出平橋村的人淳樸實在善良熱情的性格特點。
第三環(huán)節(jié),重點分析看社戲過程,尤其是月下行船與月下歸航中的景色描寫,通過讓學生朗讀優(yōu)美寫景段,一起欣賞作者調(diào)動視覺、嗅覺、聽覺來寫景的技法,以及情景交融的手法,重點分析比喻句的妙處,化靜為動的手法。
最后環(huán)節(jié),深化主題,通過對那夜的“豆”是偷來的,“戲”也沒看好來分析理解為什么作者如此還念那夜,引導學生思考那夜作者身邊的人淳樸善良,那夜景色優(yōu)美,那夜作者是一個自由有趣的少年,所以作者懷念的實際上是那故鄉(xiāng)中童年時代的人性美,自然美,自由美。
上課時,我將第一環(huán)節(jié)作為學生課上的預習環(huán)節(jié),也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但效果并不太理想,只有一少部分學生能獨立完成。多數(shù)學生并不能堅持認真讀完長達11頁的課文,讀完后也是依然一頭霧水理不清頭緒。
預習環(huán)節(jié)很重要,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在以后教學中預習可以分為課上、課下兩步來做,這樣學生容易完成。也應考慮預習的難易程度,應從易到難呈階梯過渡,照顧到程度不好的同學。
另外在教學設計上,教學環(huán)節(jié)間不應跳躍性過大,中間應銜接緊密,不要讓學生摸不著頭腦,比如《社戲》這課中,第二環(huán)節(jié)與第三環(huán)間有重疊,可以融在一體,以時間為縱線貫穿,在分人性美,景色美兩條橫線。
2、魯迅《社戲》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理清復雜結(jié)構(gòu)的能力,理解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的作用,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2.體會文章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3.體會作者對美好童年生活的回憶和眷念之情。認識勞動人民的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美好品德,培養(yǎng)熱愛生活、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1分鐘)
被譽為民族文化瑰寶的戲曲,以其獨特的藝術(shù)韻味,為百姓所喜愛。今天我們學習的小說《社戲》,就是魯迅先生記述童年看社戲的一段經(jīng)歷,文中說:“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蹦敲矗且粓鍪裁礃拥膽?,讓先生這樣傾心呢?讓我們走進作品去看個究竟。(背景音樂《唱臉譜》)
二、預習抽測(9分鐘)
1.教師進行抽測。
附抽測題目:⑴全文寫了四件事,請問是哪四件事?請用各用四字短語概括每一件事。⑵觀看社戲這件事包含哪些情節(jié)?請也各用四個短語概括每一個情節(jié)。⑶文章哪一句話評價了這場社戲?
2.學生完成抽測,并交換批改。
3.學生齊讀生字詞。
三、品讀社戲(25分鐘)
1.教師導學
文章題為《社戲》,文章的主要事件是觀看社戲,文章中”我“評價: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在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學生朗讀這句話兩遍。
小組合作討論:從課文中找出語句來分析一下,”我“看到的這場戲好在哪里?
2.小組討論2分鐘,然后準備1分鐘,各組派出代表闡述自己小組的意見。各組口頭展示的之后,也派出一名學生黑板展示小組的意見和理由。教師根據(jù)回答,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戲并不好看。
3.教師導學:戲并不好看。為什么"我“認為這場戲好呢?這場戲好在哪里?
4.小組討論2分鐘,準備1分鐘后進行闡述和展示。教師根據(jù)回答,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戲好在人的身上。
5.教師導學:戲雖不好看,但是因為有了那么好的小伙伴,所以再難捱的社戲也變得好看。你認為哪個小伙伴最好呢?為什么?
6.小組討論2分鐘,準備1分鐘后進行第三輪補充闡述和展示。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到社戲之外的細節(jié)和情節(jié):平橋生活、歸航偷豆,讓學生發(fā)現(xiàn):善良淳樸的不止小伙伴,還有平橋村的人們。
6.教師歸納:社戲好的本質(zhì)內(nèi)涵(文章的主旨)
7.學生齊讀最后一段兩遍。
四、當堂檢測(5分鐘)
1.教師出示題目:課后“研討與練習”第四題。
2.優(yōu)先照顧低分組回答,再進行一次搶答。
3.教師出示答案,學生齊讀。
第二課時
一、溫故抽測(9分鐘)
1.教師進行抽測。
附抽測題目:⑴文章哪一件事是全文主要事件?這件事包含哪些情節(jié)?請也各用四個短語概括每一個情節(jié)。⑵文章哪一句話評價了這場社戲?⑶四個生字詞。
2.學生完成抽測,并交換批改。
3.學生齊讀生字詞。
二、品味景物(20分鐘)
教師導學
月夜行船、月下歸航兩段的寫景非常精彩。
學生朗讀這兩段。
小組合作討論:選擇其中一段來分析該段寫景精彩在哪里?
確定每一小組的選擇,教師進行干預,形成3組分析月夜行船,3組分析月下歸航。
先由分析月夜行船的小組進行闡述。小組代表闡述時,小組成員在小黑板進行書寫展示?!霸孪職w航”小組可以進行補充。
再由分析月下歸航的小組進行闡述,小組代表闡述時,小組成員在小黑板進行書寫展示。“月下行船”小組可以進行補充。
教師歸納寫景精彩的要點。
學生分小組齊讀這兩段。
三、當堂檢測(10分鐘)
1.教師出示檢測題目:課后“研討與練習”第三題。
2.學生完成抽測,并交換批改。
教學反思
我用兩課時講完了魯迅先生的《社戲》,我將教學過程分四個環(huán)節(jié)。
第一環(huán)節(jié),我先要求學生自讀課文,然后理清故事框架,將課文按情節(jié)分為1:在平橋村所受優(yōu)待;2:看社戲全過程;3:看戲次日之事三部分。
第二環(huán)節(jié),分析人物形象的人性美,請同學們分別從課文中找出:雙喜,阿發(fā),桂生,六一公公這些人物,看看他們的事跡,再講講你最喜歡誰,以及理由。最后歸納出平橋村的人淳樸實在善良熱情的性格特點。
第三環(huán)節(jié),重點分析看社戲過程,尤其是月下行船與月下歸航中的景色描寫,通過讓學生朗讀優(yōu)美寫景段,一起欣賞作者調(diào)動視覺、嗅覺、聽覺來寫景的技法,以及情景交融的手法,重點分析比喻句的妙處,化靜為動的手法。
最后環(huán)節(jié),深化主題,通過對那夜的“豆”是偷來的,“戲”也沒看好來分析理解為什么作者如此還念那夜,引導學生思考那夜作者身邊的人淳樸善良,那夜景色優(yōu)美,那夜作者是一個自由有趣的少年,所以作者懷念的實際上是那故鄉(xiāng)中童年時代的人性美,自然美,自由美。
上課時,我將第一環(huán)節(jié)作為學生課上的預習環(huán)節(jié),也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但效果并不太理想,只有一少部分學生能獨立完成。多數(shù)學生并不能堅持認真讀完長達11頁的課文,讀完后也是依然一頭霧水理不清頭緒。
預習環(huán)節(jié)很重要,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在以后教學中預習可以分為課上、課下兩步來做,這樣學生容易完成。也應考慮預習的難易程度,應從易到難呈階梯過渡,照顧到程度不好的同學。
另外在教學設計上,教學環(huán)節(jié)間不應跳躍性過大,中間應銜接緊密,不要讓學生摸不著頭腦,比如《社戲》這課中,第二環(huán)節(jié)與第三環(huán)間有重疊,可以融在一體,以時間為縱線貫穿,在分人性美,景色美兩條橫線。
3、《社戲》教學過程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 新課。
對許多人來說,童年多時美好快樂的。我們學習過的魯迅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也是描寫童年快樂的文章,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魯迅的小說《社戲》中也可以看出。
1.作者簡介(略)
2.關于課文
這是魯迅1922年寫的一篇短篇小說。作品以少年時代的生活經(jīng)歷為依據(jù),用第一人稱寫看社戲的經(jīng)過,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nóng)家小朋友誠摯情誼的眷戀。
三、課文分析
1.學生自由默讀文章,思考問題。
提問:請按時間順序給課文分段、分層,歸納段意、層意。
討論并歸納:
第一部分(第1-3節(jié))寫平橋村隨母親歸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戲的時間、地點、機緣和參與人物。
第二部分(第4-30節(jié))寫到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
第三部分(第五節(jié)到完)寫看社戲后的余波。
2.課文寫了幾件事,哪些事詳寫?哪些事略寫?
討論并歸納:
(1)A.寫了人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B.釣蝦放牛的鄉(xiāng)間生活;C.看社戲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戲途中;E.去趙莊看社戲;F.看社戲后歸航偷豆;G.六一公公送豆。
(2)詳寫的是:C D E F
(3)略寫的是:A B G
3.提問:為什么有的情節(jié)詳寫,有的情節(jié)略寫?
討論并歸納:因為文章主要寫看社戲,所以趙莊著社戲,夜航去看社戲途中,看社戲前的波折,看社戲后歸航偷豆詳寫,其他情節(jié)與看社戲關系不大,所以略寫。
4.提問:我看社戲的時間在什么季節(jié)?你怎么知道的?
討論并歸納:在春末夏初。因課文寫消夏掃墓完畢之后,羅漢豆成熟兩岸的豆麥。寫的是春末夏初時的景物。
5.提問:我看社戲的地點是平橋村。平橋村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我為什么稱它為樂土?
討論并歸納: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點。但在我是樂土。因為:(l)我在這里不但得到優(yōu)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山了;(2)許多小朋友伴我來游戲,掘蚯蚓,釣蝦,放牛;(3)沒有封建禮教的約束,人人平等。
(以上環(huán)節(jié)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或交流回答。)
本文作者圍繞看社戲,濃墨重彩地鋪寫看社戲前的波折,去看戲途中,看社戲的過程和看戲后歸航偷豆,令人讀來如身臨其境,深受感染。而對于得以看戲的機緣,看戲后的余波,作者則簡略帶過,用筆非常高明。詳略之間,又并非簡單化的截然分開的。詳寫中也間雜著略寫(如母親深夜候船),略寫也絕不是都作籠統(tǒng)的交代(如放牛釣蝦的鄉(xiāng)間生活就寫得充滿情趣)。這些寫法,都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寫作特色)
五、布置作業(yè) (略)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節(jié)課的內(nèi)容,從而導入 新課。(一學生講文章的內(nèi)容)
二、課文分析
1.提問:分析雙喜的言行,談談雙喜是好孩子頭還是壞孩子頭?
討論并歸納:
(1)當我看社戲受到波折時,雙喜大悟似的提議--表現(xiàn)雙喜聰明。
(2)當外祖母擔心都是孩子們時,雙喜大聲打包票,理由有三:①船又大;②迅哥兒向來不亂跑;③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表現(xiàn)雙喜反應靈敏,考慮周到,善解人意,辦事果斷。
(3)看戲時雙喜分析鐵頭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現(xiàn)雙喜聰明、細心。
(4)歸航偷豆時征求豆主人阿發(fā)的意見--表現(xiàn)雙喜考慮事情周到;雙喜以為再多偷,倘給阿發(fā)的娘知道是要挨罵的--表現(xiàn)雙喜考慮周到。
(5)吃完豆,雙喜所慮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并考慮好對策--表現(xiàn)雙喜考慮事情周到。
(6)雙喜送我回到家,都回來了!那里會錯。我原說過寫包票的!--表現(xiàn)雙喜做事有始有終。
(7)雙喜回答六一公公的問話--表現(xiàn)雙喜反應靈敏。
小結(jié):雙喜是一個聰明、機靈、善解人意,考慮周到,辦事果斷的好孩子頭。
如有學生提出雙喜是壞孩子頭,并以偷豆作為理由時,可引導學生討論如何看待偷豆的事。
討論并歸納:(1)偷的是自家的豆,請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請客,理所當然;( 2)從六一公公的話可以證明:請客?--這是應該的。( 3)六一公公還送豆給客人嘗嘗。因此,這不算什么盜竊行為。而是表現(xiàn)孩子們熱情好客,淳樸善良,天真活潑。
2.提問: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談談六一公公是一個什么樣的老人。
討論并歸納:
(1)雙喜,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證實雙喜他們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責他們踏壞了莊稼。--表現(xiàn)六一公公善良、寬厚,愛惜勞動果實。
(2)六一公公看見我,便停了揖,笑道,請客?--這是應該的。還問迅哥兒,昨天的戲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現(xiàn)六一公公淳樸、好客。
(3)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我的豆種是粒粒挑選過的--表現(xiàn)六一公公好高。
(4)六一公公送豆給母親和我吃表現(xiàn)六一公公--淳樸、好客、熱誠。
小結(jié):六一公公是一個寬厚、善良、淳樸、好客、熱誠的老人。
3.朗讀課文第11節(jié),談談課文從哪些感官寫景,寫出景物的什么特征?這些景物描寫對表現(xiàn)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從嗅覺(清香)、觸覺(撲面吹來)、視覺(朦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依稀的趙莊,幾點火)。聽覺(歌吹)、想象(戲臺、漁火),寫出江南水鄉(xiāng)月夜的特征。這些景物描寫,寫出了江南水鄉(xiāng)夜景的清新,寫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戲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抒發(fā)了作者熱愛農(nóng)村的感情。
4.戲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為什么文章結(jié)尾卻寫道: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討論并歸納: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的老人孩子那種淳樸、善良、真摯的感情和他們的勞動的本領、辦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農(nóng)村風光,自由的空氣,入與人之間的和諧親密的關系。這一切都是我童年時代在城鎮(zhèn)未曾見到過。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見到的。我對這段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以上環(huán)節(jié)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并交流回答)
四、總結(jié)
本文通過我與農(nóng)村孩子看社戲前后故事的敘述,贊美農(nóng)民和農(nóng)家孩子淳樸的品質(zhì)和聰明的才干。表現(xiàn)作者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思想教育)
五、布置作業(yè) (略)
4、《社戲》教學過程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 新課。
對許多人來說,童年多時美好快樂的。我們學習過的魯迅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也是描寫童年快樂的文章,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魯迅的小說《社戲》中也可以看出。
1.作者簡介(略)
2.關于課文
這是魯迅1922年寫的一篇短篇小說。作品以少年時代的生活經(jīng)歷為依據(jù),用第一人稱寫看社戲的經(jīng)過,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nóng)家小朋友誠摯情誼的眷戀。
三、課文分析
1.學生自由默讀文章,思考問題。
提問:請按時間順序給課文分段、分層,歸納段意、層意。
討論并歸納:
第一部分(第1-3節(jié))寫平橋村隨母親歸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戲的時間、地點、機緣和參與人物。
第二部分(第4-30節(jié))寫到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
第三部分(第五節(jié)到完)寫看社戲后的余波。
2.課文寫了幾件事,哪些事詳寫?哪些事略寫?
討論并歸納:
(1)A.寫了人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B.釣蝦放牛的鄉(xiāng)間生活;C.看社戲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戲途中;E.去趙莊看社戲;F.看社戲后歸航偷豆;G.六一公公送豆。
(2)詳寫的是:C D E F
(3)略寫的是:A B G
3.提問:為什么有的情節(jié)詳寫,有的情節(jié)略寫?
討論并歸納:因為文章主要寫看社戲,所以趙莊著社戲,夜航去看社戲途中,看社戲前的波折,看社戲后歸航偷豆詳寫,其他情節(jié)與看社戲關系不大,所以略寫。
4.提問:我看社戲的時間在什么季節(jié)?你怎么知道的?
討論并歸納:在春末夏初。因課文寫消夏掃墓完畢之后,羅漢豆成熟兩岸的豆麥。寫的是春末夏初時的景物。
5.提問:我看社戲的地點是平橋村。平橋村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我為什么稱它為樂土?
討論并歸納: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點。但在我是樂土。因為:(l)我在這里不但得到優(yōu)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山了;(2)許多小朋友伴我來游戲,掘蚯蚓,釣蝦,放牛;(3)沒有封建禮教的約束,人人平等。
(以上環(huán)節(jié)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或交流回答。)
本文作者圍繞看社戲,濃墨重彩地鋪寫看社戲前的波折,去看戲途中,看社戲的過程和看戲后歸航偷豆,令人讀來如身臨其境,深受感染。而對于得以看戲的機緣,看戲后的余波,作者則簡略帶過,用筆非常高明。詳略之間,又并非簡單化的截然分開的。詳寫中也間雜著略寫(如母親深夜候船),略寫也絕不是都作籠統(tǒng)的交代(如放牛釣蝦的鄉(xiāng)間生活就寫得充滿情趣)。這些寫法,都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寫作特色)
五、布置作業(yè) (略)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節(jié)課的內(nèi)容,從而導入 新課。(一學生講文章的內(nèi)容)
二、課文分析
1.提問:分析雙喜的言行,談談雙喜是好孩子頭還是壞孩子頭?
討論并歸納:
(1)當我看社戲受到波折時,雙喜大悟似的提議--表現(xiàn)雙喜聰明。
(2)當外祖母擔心都是孩子們時,雙喜大聲打包票,理由有三:①船又大;②迅哥兒向來不亂跑;③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表現(xiàn)雙喜反應靈敏,考慮周到,善解人意,辦事果斷。
(3)看戲時雙喜分析鐵頭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現(xiàn)雙喜聰明、細心。
(4)歸航偷豆時征求豆主人阿發(fā)的意見--表現(xiàn)雙喜考慮事情周到;雙喜以為再多偷,倘給阿發(fā)的娘知道是要挨罵的--表現(xiàn)雙喜考慮周到。
(5)吃完豆,雙喜所慮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并考慮好對策--表現(xiàn)雙喜考慮事情周到。
(6)雙喜送我回到家,都回來了!那里會錯。我原說過寫包票的!--表現(xiàn)雙喜做事有始有終。
(7)雙喜回答六一公公的問話--表現(xiàn)雙喜反應靈敏。
小結(jié):雙喜是一個聰明、機靈、善解人意,考慮周到,辦事果斷的好孩子頭。
如有學生提出雙喜是壞孩子頭,并以偷豆作為理由時,可引導學生討論如何看待偷豆的事。
討論并歸納:(1)偷的是自家的豆,請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請客,理所當然;( 2)從六一公公的話可以證明:請客?--這是應該的。( 3)六一公公還送豆給客人嘗嘗。因此,這不算什么盜竊行為。而是表現(xiàn)孩子們熱情好客,淳樸善良,天真活潑。
2.提問: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談談六一公公是一個什么樣的老人。
討論并歸納:
(1)雙喜,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證實雙喜他們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責他們踏壞了莊稼。--表現(xiàn)六一公公善良、寬厚,愛惜勞動果實。
(2)六一公公看見我,便停了揖,笑道,請客?--這是應該的。還問迅哥兒,昨天的戲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現(xiàn)六一公公淳樸、好客。
(3)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我的豆種是粒粒挑選過的--表現(xiàn)六一公公好高。
(4)六一公公送豆給母親和我吃表現(xiàn)六一公公--淳樸、好客、熱誠。
小結(jié):六一公公是一個寬厚、善良、淳樸、好客、熱誠的老人。
3.朗讀課文第11節(jié),談談課文從哪些感官寫景,寫出景物的什么特征?這些景物描寫對表現(xiàn)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從嗅覺(清香)、觸覺(撲面吹來)、視覺(朦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依稀的趙莊,幾點火)。聽覺(歌吹)、想象(戲臺、漁火),寫出江南水鄉(xiāng)月夜的特征。這些景物描寫,寫出了江南水鄉(xiāng)夜景的清新,寫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戲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抒發(fā)了作者熱愛農(nóng)村的感情。
4.戲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為什么文章結(jié)尾卻寫道: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討論并歸納: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的老人孩子那種淳樸、善良、真摯的感情和他們的勞動的本領、辦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農(nóng)村風光,自由的空氣,入與人之間的和諧親密的關系。這一切都是我童年時代在城鎮(zhèn)未曾見到過。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見到的。我對這段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以上環(huán)節(jié)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并交流回答)
四、總結(jié)
本文通過我與農(nóng)村孩子看社戲前后故事的敘述,贊美農(nóng)民和農(nóng)家孩子淳樸的品質(zhì)和聰明的才干。表現(xiàn)作者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思想教育)
五、布置作業(yè) (略)
5、《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案例及反思
【教學案例】
一、分步揭題,創(chuàng)設感情基調(diào)
1、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最負盛名的文學巨匠,有著硬骨頭精神的人是──
板書:
魯迅
2、出示有關魯迅形象的投影。指名讀圖片下的文字說明。“魯迅先生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真理,追求光明,堅持不懈地戰(zhàn)斗。”
“在魯迅逝世九周年即1945年時,他的侄女周曄寫了一篇回憶文章,記錄了魯迅先生晚年的幾件事。”
3、周曄寫文章回憶他的伯父魯迅先生。魯迅又是我們廣大人民群眾所景仰的人,稱作先生。
4、學生崇敬地讀課題: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二、解詞析義,把握感情脈絡
1、默讀課文,了解一下魯迅先生在他的侄女兒心中的形象是怎樣的?
(閱讀后學生談了自己的初步認識。)
2、隨機學習生字新詞。你覺得哪個詞自己讀得最棒,請你清楚、自信地讀一讀。
(學生躍躍欲試地。)
3、遇到不理解的詞語怎么辦呢?
(學生講可以用查字典、聯(lián)系上下文等方法來理解。)
⑴ 學生動手查字典,弄懂了“囫圇”“恍然”“悟”等字詞的意思。
⑵ 運用豐富的體態(tài)語,引導學生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
⑶ 聯(lián)系語境弄懂“追悼”等詞的意思。有效地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在腦海中呈現(xiàn)人們追悼魯迅先生的場面:“有的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聲痛哭。數(shù)不清的晚聯(lián)掛滿了墻壁,大大小小的堆滿了整間屋子……”
(引導學生邊讀邊想。)
⑷ 用找近義詞的辦法理解“愛撫”一詞的意思:
愛撫(疼愛、關心)
(由“愛撫”一詞,教者飽含激情地巧設過渡語:魯迅先生不幸逝世了,周曄再也得不到伯父的疼愛了,因而──)
三、內(nèi)外溝通,渲染升華感情
1、過渡語引出第一部分的關鍵語句:
“我呆呆地望著來來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遠見不到伯父的面了,聽不到他的聲音了,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
2、接者設問:
“同學們讀這一段時,心情怎樣?”
生:沉重、悲痛。
3、師肯定地說:“大家的心與作者是相通的。當時作者還小,不知道伯父是誰,對'伯父得到那么多人的愛戴'感到驚異”,你們通過課外閱讀,對魯迅先生的生平事跡知道些什么呢?
(學生紛紛拿出自制的投影片,把所摘錄的內(nèi)容展示在大家的面前:魯迅先生的事跡感人至深,他用筆作武器,與敵人作毫不妥協(xié)的斗爭;他的文章像“匕首”像“投槍”,敵人恨得要死、怕得要命;他在病中堅持寫作、與敵人斗爭到底;他愛憎分明。甘做人民的孺子牛……學生通過廣泛的課外閱讀,列舉一個個生動感人的事例。)
4、師進一步激情:“魯迅先生真是生命不息、戰(zhàn)斗不止,然而他過早地離開了我們,這怎不令人悲痛萬分!”
(再次引出第一部分的關鍵語句。指名讀、突出關鍵詞語讀、集體讀。學生用心評讀著,沉痛追悼這位文學泰斗、這位充滿斗志的大寫的人 。)
5、師設問:
為什么我們才學了課文的一部分,心弦就被打動了呢?
(學生能從寫作特色等方面進行總結(jié)。)
6、生小結(jié):
學了這一課,我們最深的映象是:人民愛戴魯迅。作者運用了由果索因的寫法。課文具體寫了有關魯迅先生的哪幾件事呢?我們下節(jié)課再學習。
【反思】
由以上教學過程可以看出這是一節(jié)充盈著真情的課,學生在閱讀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教者首先分步揭題,創(chuàng)設一定的感情基調(diào);然后運用多種方法有創(chuàng)意地解詞析義,引導學生把握課文的感情脈絡;在此基礎上把課內(nèi)外知識相溝通,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形成了教學的高潮。教學中教者用層層推進的方法,引導學生入境、入情,與課文的作者周曄同愛同悲,充分感受著魯迅先生的人格魅力,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實現(xiàn)了語文能力、思想和情感的同步提高。
6、《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案例及反思
【教學案例】
一、分步揭題,創(chuàng)設感情基調(diào)
1、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最負盛名的文學巨匠,有著硬骨頭精神的人是──
板書:
魯迅
2、出示有關魯迅形象的投影。指名讀圖片下的文字說明。“魯迅先生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真理,追求光明,堅持不懈地戰(zhàn)斗。”
“在魯迅逝世九周年即1945年時,他的侄女周曄寫了一篇回憶文章,記錄了魯迅先生晚年的幾件事。”
3、周曄寫文章回憶他的伯父魯迅先生。魯迅又是我們廣大人民群眾所景仰的人,稱作先生。
4、學生崇敬地讀課題: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二、解詞析義,把握感情脈絡
1、默讀課文,了解一下魯迅先生在他的侄女兒心中的形象是怎樣的?
(閱讀后學生談了自己的初步認識。)
2、隨機學習生字新詞。你覺得哪個詞自己讀得最棒,請你清楚、自信地讀一讀。
(學生躍躍欲試地。)
3、遇到不理解的詞語怎么辦呢?
(學生講可以用查字典、聯(lián)系上下文等方法來理解。)
⑴ 學生動手查字典,弄懂了“囫圇”“恍然”“悟”等字詞的意思。
⑵ 運用豐富的體態(tài)語,引導學生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
⑶ 聯(lián)系語境弄懂“追悼”等詞的意思。有效地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在腦海中呈現(xiàn)人們追悼魯迅先生的場面:“有的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聲痛哭。數(shù)不清的晚聯(lián)掛滿了墻壁,大大小小的堆滿了整間屋子……”
(引導學生邊讀邊想。)
⑷ 用找近義詞的辦法理解“愛撫”一詞的意思:
愛撫(疼愛、關心)
(由“愛撫”一詞,教者飽含激情地巧設過渡語:魯迅先生不幸逝世了,周曄再也得不到伯父的疼愛了,因而──)
三、內(nèi)外溝通,渲染升華感情
1、過渡語引出第一部分的關鍵語句:
“我呆呆地望著來來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遠見不到伯父的面了,聽不到他的聲音了,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
2、接者設問:
“同學們讀這一段時,心情怎樣?”
生:沉重、悲痛。
3、師肯定地說:“大家的心與作者是相通的。當時作者還小,不知道伯父是誰,對'伯父得到那么多人的愛戴'感到驚異”,你們通過課外閱讀,對魯迅先生的生平事跡知道些什么呢?
(學生紛紛拿出自制的投影片,把所摘錄的內(nèi)容展示在大家的面前:魯迅先生的事跡感人至深,他用筆作武器,與敵人作毫不妥協(xié)的斗爭;他的文章像“匕首”像“投槍”,敵人恨得要死、怕得要命;他在病中堅持寫作、與敵人斗爭到底;他愛憎分明。甘做人民的孺子牛……學生通過廣泛的課外閱讀,列舉一個個生動感人的事例。)
4、師進一步激情:“魯迅先生真是生命不息、戰(zhàn)斗不止,然而他過早地離開了我們,這怎不令人悲痛萬分!”
(再次引出第一部分的關鍵語句。指名讀、突出關鍵詞語讀、集體讀。學生用心評讀著,沉痛追悼這位文學泰斗、這位充滿斗志的大寫的人 。)
5、師設問:
為什么我們才學了課文的一部分,心弦就被打動了呢?
(學生能從寫作特色等方面進行總結(jié)。)
6、生小結(jié):
學了這一課,我們最深的映象是:人民愛戴魯迅。作者運用了由果索因的寫法。課文具體寫了有關魯迅先生的哪幾件事呢?我們下節(jié)課再學習。
【反思】
由以上教學過程可以看出這是一節(jié)充盈著真情的課,學生在閱讀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教者首先分步揭題,創(chuàng)設一定的感情基調(diào);然后運用多種方法有創(chuàng)意地解詞析義,引導學生把握課文的感情脈絡;在此基礎上把課內(nèi)外知識相溝通,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形成了教學的高潮。教學中教者用層層推進的方法,引導學生入境、入情,與課文的作者周曄同愛同悲,充分感受著魯迅先生的人格魅力,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實現(xiàn)了語文能力、思想和情感的同步提高。
7、社戲教學設計 八年級下冊社戲教學設計
《社戲》是八年級下冊的重點學習內(nèi)容,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于《社戲》的教學設計,希望這個課程設計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完成這篇課程的講述,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吧!
八年級下冊社戲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學習運用情節(jié)結(jié)構(gòu)分析小說,并理解文中敘事有詳有略的寫作特點。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3.學習虛詞的用法,識別偏正短語。
4.了解課文所表達的對勞動人民的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二、難點、重點分析
1.學習運用情節(jié)結(jié)構(gòu)分析小說,并理解文中敘事有詳有略的寫作特點。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第一課時
1.偏僻的平橋村,為什么“在我是樂土”?這說明了什么?
分析:(1)“我”在那里受到“優(yōu)待”——釣蝦“歸我吃”;坐船“在艙中”;和年幼的小孩“剝豆”;六一公公送我羅漢豆。
(2)可以免念枯燥無味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3)沒有嚴格的行輩之分,年紀相仿的“我們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鬧起來,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
(4)有熱情好客的小朋友們:有“最聰明的雙喜”,有樂于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發(fā)。
(5)有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釣蝦”;放牛;看戲;欣賞夜景;偷豆、吃豆。
文中寫“樂土”之“樂”是要反襯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樂,表達了“我”對封建教育的反感,同時也反映了農(nóng)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
2.作者是從哪幾方面描寫月夜行船時沿途景色的?這些景色描寫有什么作用?
分析:作者是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轉(zhuǎn)換,依次寫出了“我”在沿途的種種見聞和感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寫得有形:“起伏的群山”,“一叢松柏林”;
有色:豆麥的“碧綠”、月色的“朦朧”;
有聲:笑聲、嚷聲、水聲、笛聲;
有味:豆麥的清香;
有情:“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目失”起來。
以上景物描寫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江南水鄉(xiāng)所特有的清新優(yōu)美的圖景,也烘托出“我”去看社戲時輕松、愉快、興奮的心情。
去看戲和看戲返回途中兩次景物描寫基本相同,但描寫景物的次序卻是互相顛倒的。描寫上也有所不同。去時,最后描寫的是“仙境”一般的戲臺,而回來時卻將戲臺放到最前面來寫。去時,尚可看到“淡黑”連山的曲線,回來時,“周圍的黑暗只是濃”看不到什么輪廓了。去時,看到的遠遠近近的漁火,為返回時幾個夜?jié)O的老漁夫看見在浪花里躥的大白船而停下艇子喝采的描寫埋下優(yōu)筆。
這樣的描寫,不僅形象生動,而且絲絲入扣,細致續(xù)密。
3.在偷吃羅漢豆這一情節(jié)中,作者重點描寫的是什么?
分析:這里,作者重點描寫的是“偷”豆,通過對孩子們“摸”、“摘”、“煮”、“吃”等幾個細節(jié)的描寫,表現(xiàn)了他們各自不同的性格和優(yōu)秀品質(zhì)。阿發(fā)在地里“往來的換了一回”的獨特動作和“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的個性化的語言,充分表現(xiàn)了他熱情無私的高貴品質(zhì)。通過對“偷豆”和用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的處理,表現(xiàn)了雙喜的聰明、果斷、正直的性格特征。
4.六一公公送給“我”和母親吃的豆,和昨夜吃的豆是一樣的,為什么“我”感到?jīng)]有昨夜的好呢?
分析:(1)昨晚的豆是自摘自煮,隨心所欲地享受。(2)是在充滿著神奇色彩的夜晚,孩子們歡聚在一起的情況下吃的,孩子們覺得新奇、刺激。(3)是在“很疲乏”,“許久沒有東西吃”的情況下吃的?,F(xiàn)在環(huán)境不同了,豆味也不同了。那夜的豆,是很普通的豆,那夜的戲,也只是一般的戲,或者說還有些乏味。“我”之所以贊美它,是因為當時特定的環(huán)境,從封建的課堂走入廣闊的天地,又有一樣熱情好客的小朋友,“我”自然終生難忘。其實,贊美豆和戲,正是贊美農(nóng)民和農(nóng)家孩子熱情、無私的好品質(zhì),表現(xiàn)“我”對勞動人民深沉而真摯的感情。
5.本文記敘的順序和詳略安排是怎樣的?
這篇課文除了第2自然段是一段插敘外,其他都是按時間順序記敘的,各部分的內(nèi)容如下:
第一部分:
第一層寫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
第二層插敘,交代鄉(xiāng)間生活的小朋友。
第三層寫釣蝦、放牛的鄉(xiāng)間生活。
第二部分:
第一層寫看社戲前的波折。
第二層寫夜航去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
第三層寫在趙莊看社戲。
第四層寫看社戲后歸航,偷蠶豆吃。
第三部分:寫六一公公送來蠶豆。
既然是按時間順序記敘,就有必要交代一下看社戲的時間。課文開頭寫道,按習慣,“我”母親“夏間”該回平橋村去省親。但“我”母親已分擔了些家務,所以只得在“掃墓完畢”之后回去住幾天,而“我”也跟著去平橋村了。這個開頭交代了所記事情的時間、地點。
值得注意的是,“我”小時候每年都跟了母親回去,那么文中所記是其中哪一年的事呢?從第5自然段可以看出,那是“在我十一二歲時候的這一年”。這樣,事情發(fā)生的時間就更加清楚了。
課文所記的中心事件,如標題所示,是社戲,因此,文中的第二部分的四個層次,包括看社戲前的波折、看社戲途中、看社戲的過程以及看社戲后歸航,大致上都是詳寫。說“大致上”,是因為各個詳寫的層次中也有略寫。例如寫社戲的各個節(jié)目中提到,“小旦雖然進去了,立刻又出來了一個很老的小生”,對小旦、小生的表演就寫得極簡略;又如寫母親深夜等候“我”回來,也只一句話:“橋腳上站著一個人,卻是我的母親”。相反,略寫部分中也有詳寫的,如第三部分對六一公公的描寫。文中詳寫與略寫配合得當,形象地表現(xiàn)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的美好品德,展現(xiàn)了廣闊農(nóng)村中充滿詩情畫意的兒童生活,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對自由生活的向往。作品的中心意思就這樣憑借合適的材料得到了有力的體現(xiàn)。
6.本文是怎樣將具體的敘述和概括的敘述相結(jié)合的?
分析:記敘性文章的詳寫部分,大多含有相當多的描寫和具體的敘述,而略寫部分則通常只有敘述,具體的或概括的敘述。
具體的敘述能夠把敘述對象的形貌、情態(tài)、動作、發(fā)展變化等表述得十分清晰。與靜止的描寫相比較,具體敘述又顯得簡潔明快,因此在當代小說創(chuàng)作中被廣泛地運用,以適應快節(jié)奏社會的需要。在課文中也有一些具體的敘述,加以揣摩,可以認識具體敘述的特點。
文中寫少年們駕船去趙莊的句子是這樣:“我們已經(jīng)點開船,在橋石上一磕,退后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于是架起兩支櫓,一支兩人,一里一換……”。“點”、“磕”、“退”、“上”、“架”等幾個動詞,將少年們開船時的動作程序以及合作劃船的情狀表述得頗為詳細,顯示了他們熟練的駕船技巧和勤勞肯干的品格,也折射出他們?nèi)タ磻驎r的愉快心情。
再來看看文中怎樣詳寫他們歸航。雙喜提議回去,“大家立刻都贊成,和開船時候一樣踴躍,三四人徑奔船尾,拔了篙,點退幾丈,回轉(zhuǎn)船頭,駕起櫓,罵著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進了”。句中用“徑奔”、“拔”、“點退”、“回轉(zhuǎn)”和“駕”這么一串動詞,再一次生動地寫出了江南水鄉(xiāng)少年在勞動中練就的一身駕船本領;這些動詞再配合著“踴躍”一詞,又反映出大家了卻了看社戲的心愿后的滿足感,全都想著快快回家了。
緊接著文中寫道:“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連夜?jié)O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看著喝起彩來。”這一句也是表現(xiàn)少年們駕船技能的,但卻屬于描寫。文中用了個有水鄉(xiāng)特色的比喻,加上個“躥”字,形象感很強。老漁父喝彩,是側(cè)面描寫航船速度之快。描寫通常文字較多,但如這一句用的是“白描”,也是比較簡明的。
具體的敘述與白描的界限不易分清,以上講到的兩個具體敘述的例子,看作白描也未嘗不可。對同學們來說,重要的是學會寫具體—一在需要的時候。
上面講到的歸航,也可以這樣寫:雙喜說我們走罷,大家就搖船快快地回家了。這樣寫就是概括的敘述。概括敘述可以用簡短的文字交代情況,概述事實。課文開頭兩句話就是概括的敘述,略述了魯鎮(zhèn)的習俗,以及母親夏期不能歸省的原因。課文第二段插敘也以概括敘述為主,寫了平橋村樸實的民風和人們的友好關系,同時也說明了平橋村“在我是樂土”的另一個原因:“我”在平橋村是公共的客,得到優(yōu)待。
具體的敘述和概括的敘述結(jié)合,敘述和描寫結(jié)合,可以將內(nèi)容表達得豐富多彩,可以更集中地表現(xiàn)中心意思。
7.本文是怎樣通過人物描寫來表現(xiàn)中心思想的?
分析:課文描繪了農(nóng)村少年的群像,著重刻畫了雙喜的形象,還有阿發(fā)等人;此外還勾勒了六一公公淳樸、熱誠和寬厚的性格。作品的主題思想或者說中心意思,主要就是通過對人物形象的描寫表現(xiàn)出來的。
課文第一部分略寫“我”在平橋村的日常生活,其中就描述了“我”的一群小朋友們。大家一同釣蝦,但釣到的蝦“照例是歸我吃的”。一天“吃飯之后”,小朋友們看戲回來,高高興興地講戲,“我”因為沒能去看,悶悶不樂地不開口,“他們都嘆息而且表同情”。第二天一起看社戲時,“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買豆?jié){去”。桂生沒買到,但主動對“我”說:“現(xiàn)在去舀一瓢水來給你喝罷。”回家路上,大家想吃東西,阿發(fā)就叫大家偷自己家里的豆。偷了之后,“我們中間幾個年長的仍然慢慢地搖著船,幾個到后艙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剝豆”。豆熟了,大家“都圍起來用手攝著吃”。少年朋友們淳樸、無私,大家友好相處,這是一個多美好的群體啊!
少年中最突出的自然是雙喜了。文中第7自然段開始寫到了雙喜,并稱他是最聰明的。他的聰明,首先表現(xiàn)在他想到了怎樣解決“航船”的問題,可以陸“我”去看社戲了。他發(fā)現(xiàn)大人遲疑著不肯讓孩子們相伴去看社戲,立刻提出了三條理由:(1)船又大;(2)迅哥兒向來不亂跑;(3)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他還用“打包票”的話作了保證,終于解除了“我”的外祖母和母親的顧慮。從這一件事就可以看出,雙喜是個聰明能干、善解人意、考慮周到、充滿自信的少年。
雙喜還是個頗有號召力和組織能力的少年領袖呢。他提議用八叔的航船送“我”去看社戲,十幾個別的少年立刻響應??戳艘魂囎討?,他發(fā)現(xiàn)“全船里幾個人不住的吁氣,其余的也打起呵欠來”,就提議回去,“大家立刻都贊成”,偷蠶豆的時候,他又指揮大家不能再多偷阿發(fā)家的豆。這些描述都顯示了雙喜在少年中的地位。
六一公公是在第三部分才寫到的??吹贸鰜?,他對孩子們偷吃他的豆并不怎么介意,還笑道:“請客——這是應該的。”迅哥地夸獎他的豆好吃,他又感激又得意。因為細心播種、耕作的成果受到肯定,他就這么高興,這正是勞動者淳樸本質(zhì)的表現(xiàn)。
課文結(jié)尾寫道:“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其實,看戲并沒有看到最精彩的,豆也只是特別新鮮而已。真正令“我”難忘的,是農(nóng)村勞動者和他們的孩子的樸實、真摯的感情,是美麗的田野風光,是看戲、吃豆時所體驗的人與人之間親密和諧的氣氛。作品正是以這樣飽含感情的筆墨,勾畫了農(nóng)家少年的形象,表現(xiàn)了勞動人民可敬可愛的品質(zhì),展示了農(nóng)村自由天地中充滿詩情畫意的生活畫卷,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平凡的題材中寫出深刻的主題思想,這是本文的一大特點。
第二課時
(一)解題沒疑導入。
1.解題:“社”,“礻”旁加“土”,是個會意字。“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按照我國民間的習俗,每到播種或收獲的季節(jié),農(nóng)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在紹興地區(qū),后來發(fā)展為以演戲的形式祭祀,這時候演的戲就稱為“社戲”。
2.指導學生讀“預習提示”,概括要點:這是一篇小說,雖然是以作者的經(jīng)歷為素材創(chuàng)作的,但“我”是小說中的人物,不是魯迅。課文是《社戲》這篇小說的節(jié)選,“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nóng)家小朋友誠摯情誼的眷戀”。
3.設疑引入:課文結(jié)尾說:“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那夜吃的是什么豆?看的是什么戲?真的那么好嗎?在課文中作者是如何寫社戲的?請同學帶著這些問題聽教師朗讀,看看課文寫了什么,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二)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聽邊批畫出自己認為寫得最好的詞句。
(三)討論:課文哪一部分正面描寫看社戲?演的什么戲?戲真的特別好嗎?
明確:第17至21自然段,描寫看社戲。演的是什么戲,課文中也沒說。戲本身也并不好。“一個紅衫的小丑被綁在臺柱子上,給一個花白胡子的用馬鞭打”“實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另設問:看戲本身也寫得不多、不詳,那么作者寫了些什么?是什么使“我”難以忘懷呢?
(四)引導學生重讀課文,理清結(jié)構(gòu),提示學生注意時間和地點的轉(zhuǎn)移。
(五)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第一部分。
1.提問:平橋村本是一個“極偏僻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可課文中說“但在我是樂土”,為什么?
明確:之所以是“樂土”,是因為“不但得到優(yōu)待,又可以免念……”。而且這里鄉(xiāng)風淳樸、好客,“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沒有封建禮教的束縛:“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樂土”中還有樂事——釣蝦、放牛。
2.討論這部分在全篇中的作用。
明確:交代了看社戲的時間、地點、機緣,引出了同去看社戲的人物——鄉(xiāng)間生活的小朋友,還交代了“樂土”中的樂事,為下文寫“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戲做了重要的鋪墊。同時,平橋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懷念的。
(六)引導學生自讀第5至9自然段,畫出表現(xiàn)“我”心情變化的詞句,說說這樣詳寫的作用。
明確:心情變化:盼望——焦急——失望——猜測——沮喪、賭氣——高興、有希望——興高采烈。這樣寫突出了要去看社戲的迫切心情,為寫看社戲的樂趣做鋪墊。
(七)朗讀全文,體會課文所傳達的感情。
(八)指定學生朗讀第22、23自然段,引導學生并討論體會這部分的寫景方法。
(九)引導學生自讀第24至30自然段。討論這段寫偷豆要表現(xiàn)什么。(提示學生要抓住這段中人物的語言和行動來分析人物。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文,重點分析雙喜這個人物形象。)
明確:偷豆這一情節(jié),表現(xiàn)了農(nóng)家少年的天真、熱情、純樸和稚氣。正是因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羅漢豆有了無比的美味,才使“我”終身難忘。
(十)學生自讀第31至40自然段,討論六一公公的形象。
(十一)全班齊讀課文全文,并討論全文寫了哪幾個故事情節(jié),詳略各是怎樣安排的。
提示:全文寫了以下七個故事情節(jié):(1)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2)釣蝦、放牛的鄉(xiāng)間生活;(3)看社戲前的波折;(4)夜航去看社戲途中;(5)趙莊看社戲;(6)看社戲后歸航偷豆;(7)六一公公送豆。詳寫的情節(jié)是(3)(4)(5)(6);略寫的是(1)(2)(7)。
另設問:為什么要這樣安排故事情節(jié)?
(十二)朗讀課文中的景物描寫部分,學生自己領悟、歸納其特色。
提示:(1)景物描寫多側(cè)面。《社戲》在描繪農(nóng)村自然景物時,分別從色彩、聲音、視覺、聽覺、嗅覺各個側(cè)面著筆,恰如多重奏管弦曲,給人以十分豐富的感覺,景物的立體感由此產(chǎn)生。(2)景物描寫多層次。這里所說的層次,主要指景物的空間位置,《社戲》中能清晰地顯示出遠景、中景、近景三個層次。
(十三)重點品評“偷豆”一節(jié)。
設問:(l)小伙伴們在什么地方“偷”?為什么“偷”?(2)“偷”誰家的?怎樣“偷”?
(3)他們怎樣預防“偷”的秘密被人發(fā)覺,又怎樣對待可能出現(xiàn)的后果呢?
明確: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偷”中凝結(jié)著小朋友們誠懇待客的熱情;“偷”中跳動著小朋友們純潔無私的心;“偷”中反映著小朋友們周到細致、天真純樸的天性。“偷”,一改一般意義上的“殘酷、自私、遭人唾棄性”,而成為一種熱情的、無私的、天真質(zhì)樸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歡樂。
(十四)做摘記。
《社戲》中的景物描寫優(yōu)美而又樸素,淡泊而又醇濃,選取一些摘記下來,并逐步養(yǎng)成做摘記的好習慣。
(十五)積累、聯(lián)想:
“我母親的母家是農(nóng)村,使我能夠間或和許多農(nóng)民相接近。”(《集外集拾遺·英譯本(短篇小說選集)自序》),魯迅作為偉大的作家,一生理解農(nóng)民,同情農(nóng)民,關心農(nóng)民的命運,請將課前搜集的資料作一些交流。
“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社戲》)這句話有哪些深意?提示:這句話表明魯迅深深地體會到了勞動人民內(nèi)心深處一些閃光的品質(zhì),如淳善、直率、質(zhì)樸等。
(十六)背誦比賽:從“一出門”到“趙莊便真在眼前了”。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社戲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內(nèi)容,希望這些總結(jié)設計能夠幫助到大家哦!
8、魯迅與時間教學設計 魯迅與時間教學反思
時間稍縱即逝,人生短短幾十載,我們應該在有限的時間里去完成自己的理想,我們應該珍惜時間。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魯迅與時間教學設計,一起來看看吧。
[學習目標]
1.了解魯迅是個抓緊時間、善擠時間的人,并能產(chǎn)生崇敬之心,進而爭取也做個珍惜時間,不虛度年華的人。
2.能正確理解三句重點句的含義。
3.知道列舉具體數(shù)字與反映魯迅抓緊時間、善擠時間的特點的關系。
4.能收集珍惜時間的格言3———5條。
[教學重點]
教給學生理解句子含義的方法,說出指定句子的含義,學懂全文內(nèi)容。
[教學過程]
一、啟發(fā)談話,導人新課
1、板書:時間同學們,你們知道關于時間的諺語或格言嗎?交流
2、板書:魯迅你知道魯迅是一個怎樣的人嗎?
師:魯迅先生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的一生,是勤奮的一生,戰(zhàn)斗的一生,他一生取得的巨大成就是跟他對待時間的態(tài)度分不開的。那么。魯迅先生是怎樣對待時間的呢?這是我們學了《魯迅與時間》一課后必須弄清的問題。
3、完整課題
4、檢查預習:字
解釋
二、默讀課文,直接感知魯迅特點
默讀課文,思考:你認為魯迅是怎樣對待時間的?
找到課文中的句子說。(學生只要找到文中的句子讀出即可。)
師:確實,文章的眾多字里行間,我們感受到的是:魯迅抓緊時間、善擠時間!
他對待時間,正如他自己所說的——〈引出重點句學,或先學:“時間,每天得到都是24小時,可是一天的時間給勤勉的人帶來智慧和力量,給懶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或先學:“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示2句話)
三、深讀課文,仔細品味:
1.出示句子:
時間,每天得到都是24小時,可是一天的時間給勤勉的人帶來智慧和力量,給懶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先反復讀句,指名讀,集體讀。然后分四步學習句子:`
(1)找:找出重點詞語。(勤勉、懶散、悔恨。在這些詞語下面加上小圓點。)
(2)學:學懂詞語的意思。
訓練:把詞語的意思放到句中去說一說?!磿r間給勤奮的人會帶來智慧和力量!而給懶散的人只能留下懊悔?!?/p>
(3)聯(lián):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找一找與句子有關的課文內(nèi)容。
魯迅活了55年一生寫作640萬字寫作時間18年平均每年寫35萬多字!
討論:!ˉ ˉ
①魯迅活了55年說明什么?(生命比較短暫)一生寫作640萬字,相當于本冊語文書122本左右,平均每年寫7本
②寫作時間18年又說明什么?(寫作時間也不是很長。)
③但在這不長的時間里,魯迅先生寫了640萬字,平均每年寫35萬多字,這些具體數(shù)字說明了什么呢?(魯迅先生一直堅持寫作,寫的數(shù)量多,表明他一生勤奮。因此可以說,時間給魯迅帶來智慧和力量。)
朗讀訓練(句子充滿了對魯迅先生的敬佩之情。)
(4)想:句子的含義。結(jié)合對重點詞語的理解和課文的有關內(nèi)容,體會出句子的含義是:時間,每人得到的都一樣,但勤奮的人能做很多事情,為人類做出貢獻;而懶惰散漫的人,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最后一事無成?!?/p>
2.出示句子:
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照前學法,先小組學,再交流?!?/p>
(1)找:找出句中的重點詞語:愿擠。
(2)學:學懂詞義,愿擠,從字面上看,是愿意擠(演示:從海綿中擠出水);這里是“抓緊、不放松”的意思。
(3)聯(lián):找出課文中的有關內(nèi)容。引導學生默讀課文,看看課文是怎樣寫魯迅先生抓緊時間的?
討論交流:
①學習第2節(jié)內(nèi)容,魯迅“每天”是怎樣抓緊時間的?(白天,他往往要接待一批又一批客人,總要到夜晚10點至12點客人走了以后,才開始看書、寫作,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兩三點鐘。)
(句子表達了對魯迅先生的贊嘆之情。)
②再學第3節(jié)內(nèi)容,魯迅在“除夕夜”又是怎樣抓緊時間的?〈寫作、翻譯、編集、整理日記、計劃第二年的工作?!?/p>
結(jié)合討論,完成下面的填空。(“縮寫”及“字數(shù)”由學生填寫)
年代編寫字數(shù)
1925年除夕編成《華蓋集》寫《題記》1200
1932年除夕編成《南腔北調(diào)》寫《題記》1000多
1934年除夕翻譯《少年別》,寫譯后附記
1995年除夕編《且介亭雜文二集》,寫《序言》《后記》近10000
討論:表格中填的具體數(shù)字說明了什么?(魯迅抓緊時間、善擠時間)
(4)想: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
(討論后明確:海綿中能擠出水,繁忙中能擠出時問。時間是掌握在人手里的,一個人只要抓緊,再忙也會有時間。)
3、魯迅抓緊時間、善擠時間所以要概括他的輝煌一生,完全可以用文中的一段話來形容:
魯迅沒有虛度年華,他的一生是勤奮的一生,戰(zhàn)斗的一生。他的巨大貢獻是從“時間老人”那兒爭取來的。
出示句子:
他的巨大貢獻是從時間老人那兒爭取來的。(仍按前方法,先自學,再交流。)
(1)找:找出句中的重點詞語:巨大貢獻、爭取。
(2)學:學懂詞義,“巨大貢獻”是極大的貢獻,文章中指“640萬字”的寶貴文化遺產(chǎn);“爭取”的意思是主動、積極地力求達到。
(3)聯(lián):聯(lián)系課文的有文內(nèi)容。(引導學生用文章中的具體事例或具體數(shù)字來說明魯迅是怎樣從“時間老人”那兒爭取時間的。)
(4)想:想想句子的含義是什么?
(魯迅一生寫了640萬字,為人類作出很大的貢獻。他的巨大成就,是跟他一生抓緊時間、善擠時間分不開的。)
四、總結(jié)全文,搜集魯迅作品
1、學了課文,我們知道魯迅是怎樣對待時間的呢?魯迅一生的巨大成就跟“時間”有關系呢。背誦課文最后一節(jié)。
2、搜集魯迅作品
板書設計
魯迅與時間
(1881---1936)55歲
作品:640萬字
抓緊時間
善擠時間
上面就是魯迅與時間教學設計,你學會了嗎?希望對你們能夠有所幫助,想要了解更多內(nèi)容,關注本網(wǎng)站。
【魯迅與時間教學設計 魯迅與時間教學反思】相關推薦文章:
論睜了眼看教案最新 論睜了眼看教學設計魯迅
漏教學反思 漏教學反思簡短
《魯迅:深刻與偉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學案
魯迅留學校園課本劇劇本《藤野先生》
九年級上冊魯迅的《故鄉(xiāng)》說課稿
9、回憶魯迅先生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回憶魯迅先生是作家蕭紅以一個女性的細膩筆觸展示了魯迅先生日常生活的瑣碎。從先生作為長者對蕭紅的關心,看出魯迅先生對文學青年的垂愛,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于回憶魯迅先生教案設計及教學反思,快和小編一起看看吧。
回憶魯迅先生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透過細節(jié)描寫,理解一個真實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魯迅形象。
2、學習本文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瑣事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3、把握關鍵語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義和表達的妙處。
過程與方法:
學習精讀文章,在字斟句酌中,揣摩品味其含義和表達的妙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學習魯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關愛親人、生命不息,戰(zhàn)斗不止的精神。
【教學重點】
1、學習本文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瑣事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2、把握關鍵語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義和表達的妙處。
【教學難點】
把握關鍵語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義和表達的妙處。
教學方法:任務驅(qū)動法、點撥法。
學法: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相結(jié)合。
課前準備:
布置學生搜集有關作者、魯迅的資料,有關寫作背景,結(jié)合“思考探究”預習課文。
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學過哪些關于魯迅的文章呢?
對,我們小學學過《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面》、《有的人——紀念魯迅先生有感》,七年級上學期學過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21世紀教育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
你印象中的魯迅是怎樣的?
魯迅先生憎惡舊社會,同情和關懷勞動人民,“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 為人民無私奉獻,嫉惡如仇,愛護文學青年,小時候活潑可愛。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看看你對魯迅又有哪些新的認識?
二、出示學習目標
1、透過細節(jié)描寫,理解一個真實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魯迅形象。
2、學習本文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瑣事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3、把握關鍵語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義和表達的妙處。
三、展示自學,夯實基礎
說說你自學會了哪些知識,查找了哪些知識,向同學們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簡介及其他資料。
1.展示搜集的作者簡介
蕭紅(1911-1942),中國近現(xiàn)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1933年,以悄吟為筆名發(fā)表第一篇小說《棄兒》。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fā)表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東渡日本,創(chuàng)作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返?。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發(fā)表中篇小說《馬伯樂》、長篇小說《呼蘭河傳》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結(jié)核和惡性氣管擴張病逝于香港,年僅31歲。
2. 魯迅名片
魯迅是我國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是筆名,本名周樹人,是浙江紹興人。發(fā)表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xù)創(chuàng)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xù)編》等專集。
3.寫作背景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11月,蕭紅、蕭軍與作家張梅林離開青島抵達上海。在上海,蕭紅、蕭軍經(jīng)常到魯迅家做客,向魯迅請教。魯迅特意將兩人介紹給茅盾、聶紺弩、葉紫、胡風等左翼作家。這些人后來都成為蕭紅的好朋友,對她的創(chuàng)作和生活產(chǎn)生一定影響。魯迅和許廣平不但在創(chuàng)作上指點他們,還十分關心他們的生活。不久,蕭紅、蕭軍、葉紫在魯迅的支持下結(jié)成“奴隸社”。
4.識記重點詞語讀音。
明朗(míng lng) 輕捷(qng jié) 做客(zuò kè)
憂郁(yuyù) 虔(qián)誠 嶄然(zhn rán)
草率(co shuài) 深惡痛絕(shn wù tòng jué) 工夫(gng f)
展讀(zhn dú) 解剖:(ji pu) 變幻無常(biàn huàn wú cháng)
躊躇(chóu chú) 紊(wn)亂 遭殃(zoyng)
5.展示重點詞語的意思。
明朗:光明磊落;樂觀,開朗。 輕捷:指動作輕快敏捷。
憂郁:憂傷郁結(jié),憂慮煩悶。 心境:心情,心緒。
嶄然:形容山勢高峻突兀等。 草率:形容粗糙簡略。
展讀:指閱讀。 躊躇: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
致命:使喪命;使毀滅。 遭殃:遭遇困難,遇到麻煩。
深惡痛絕:指對某人或某事物極端厭惡痛恨。
變幻無常:形容事物任意變化;沒有一定的規(guī)則。
四、課堂新授活動
活動一:快速默讀,整體感知內(nèi)容。
現(xiàn)在請大家快速默讀課文,整體文章感知內(nèi)容,然后回答下面問題。
1、梳理課文基本內(nèi)容,概括作者寫了有關魯迅先生的哪些內(nèi)容?
點撥:魯迅先生明朗的笑。
魯迅先生走路很輕捷。
魯迅先生和夫人熱情留客,包車送客人。
魯迅先生喜歡吃北方飯。
我在魯迅先生家包餃子、韭菜盒子、荷葉餅,得到先生的贊成。
魯迅先生與作者開玩笑。
魯迅先生深惡痛絕寫字草率,但仍認真展讀每封青年的信。
魯迅先生對原稿與校稿不珍惜。
魯迅先生的夫人許先生很忙但是愉快。
魯迅先生夜里去看電影坐車時的謙讓。
魯迅先生以翻一翻書的方式當作休息。
魯迅先生陪客人到深夜。
魯迅先生在深夜工作,直到人家都起來了才睡下。
魯迅先生檢查海嬰的丸子。
魯迅先生包紙包很細致。
魯迅先生生病了,但工作不止。
2、思考作者要表達怎樣的感情?
點撥:本文表達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由衷的愛戴和懷念之情。
活動二:認真默讀,把握魯迅形象
同學們,本文這些事件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與往常不同的魯迅,魯迅先生有怎樣的特點?請同學們認真默讀課文,回答下面問題:21·世紀*教育網(wǎng)
1、分析每一件事情表現(xiàn)了魯迅先生怎樣的性格特征?
點撥:魯迅先生明朗的笑。真誠,樂觀開朗、平易近人。
魯迅先生走路很輕捷。一往無前、義無返顧的大無畏精神。
魯迅先生和夫人熱情留客,包車送客人。熱情、真誠。
魯迅先生喜歡吃北方飯。剛硬的性格。
我在魯迅先生家包餃子、韭菜盒子、荷葉餅,得到先生的贊成。對妻子敬重與依賴,對小輩的體恤。
魯迅先生與作者開玩笑。幽默。
魯迅先生深惡痛絕寫字草率,但仍認真展讀每封青年的信。對待青年的赤誠之心。
魯迅先生對原稿與校稿不珍惜。淡泊名利。
魯迅先生的夫人許先生很忙但是愉快。家庭和諧。
魯迅先生夜里去看電影坐車時的謙讓。禮讓,表現(xiàn)對他人對親人的愛。
魯迅先生以翻一翻書的方式當作休息。對時間的珍惜。
魯迅先生陪客人到深夜。待人熱情、耐心。
魯迅先生在深夜工作,直到人家都起來了才睡下。抓緊一切時間工作。
魯迅先生檢查海嬰的丸子。尊重孩子,做事認真,深入實際。
魯迅先生包紙包很細致。做事嚴肅認真。
魯迅先生生病了,但工作不止。工作的投入。不顧身體健康忘我工作。
2、蕭紅眼中的魯迅先生是一個怎樣的形象?填寫下表。
點撥:
生活中的魯迅蕭紅眼中的魯迅
人之子的魯迅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兒子
人之夫的魯迅一個尊重妻子的好丈夫
人之友的魯迅一個培植晚輩作家的慈祥寬厚的長者
一個追求真理堅持真理的戰(zhàn)士
一個不卑不亢的學者
人之主的魯迅一個美滿家庭的家長
一個和藹寬厚的平易近人的老人
生活之主的魯迅瀟灑、幽默、風趣
3、為什么蕭紅在寫魯迅先生回憶錄時還穿插描寫了其他人物的情況?
點撥:這是運用了側(cè)面描寫的方法,通過描寫魯迅先生與其他人物的交往,烘托出一個真實、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魯迅形象,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別是許先生和魯迅先生朝夕相處,對魯迅的生活起居十分了解,借許先生的口來介紹魯迅先生,既彌補了作者對先生了解的不足,又能真實地再現(xiàn)先生的很多生活片斷,令人信服。
活動三:精讀課文,品味語句妙處
請同學們學習精讀文章,結(jié)合課文的批注,在字斟句酌中,揣摩品味下面語句的含義和表達的妙處,進行智力PK賽,看誰回答的又快又準確。
1、魯迅先生的笑聲是明朗的,是從心里的歡喜。若有人說了什么可笑的話,魯迅先生笑得連煙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來。
點撥:寥寥幾句,一個樂觀爽朗、平易近人,真誠的魯迅形象便躍然紙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無情”的魯迅形成了鮮明對照。
2、剛抓起帽子來往頭上一扣,同時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顧一切的走去。
點撥:“抓”“扣”“伸”,這幾個動詞,形神兼?zhèn)涞孛枥L出魯迅的習慣性動作,體現(xiàn)出魯迅 敏捷果敢、一往直前的性格特點。
3、一點鐘以后,送我(還有別的朋友)出來的是許先生,外邊下著小雨,弄堂里燈光全然滅掉了,魯迅先生囑咐許先生一定讓坐小汽車回去,并且一定囑咐許先生付錢。
點撥:感受到了魯迅先生的待人的熱誠與周到。
4、以后,我們又做過韭菜合子,又做過合葉餅,我一提議魯迅先生必然贊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魯迅先生還是在飯桌上舉者筷子問許先生:“我再吃幾個嗎?”
點撥:魯迅先生雖然胃不好,但對蕭紅親手做的點心,就算做的不好,魯迅先生還是在桌上舉著筷子問許先生:“我再吃幾個嗎?”言辭間自然流露出對妻子敬重與依賴,還有對小輩的體恤。
5、許先生和魯迅先生都笑著,一種對于沖破憂郁心境的展然的會心的笑。
點撥:蕭紅受著魯迅爽朗的笑聲的感染,學會用好心情回報魯迅,這一句充滿著溫馨和諧和其樂融融。
6、青年人寫信,寫得太草率,魯迅先生是深惡痛絕的。……但他還是展讀著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來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濟時,便戴起眼鏡來看,常??吹揭估锖苌畹臅r光。
點撥:魯迅先生雖然深惡痛絕寫字草率,但不怕花功夫展讀著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來的青年的信。讓我們感受到魯迅先生對待青年的赤誠之心。
7、全樓都寂靜下去,窗外也一點聲音沒有了,魯迅先生站起來,坐到書桌邊,在那綠色的臺燈下開始寫文章了。許先生說雞鳴的時候,魯迅先生還是坐著,街上的汽車嘟嘟地叫起來了,魯迅先生還是坐著。
點撥:感受到魯迅先生工作的投入,廢寢忘食。
8、“魯迅先生坐在那和一個鄉(xiāng)下的安靜老人一樣。”給你怎樣的感覺?
點撥:魯迅先生給我們一種樸實隨和,非常親切的感覺。
9、“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點鐘,十點鐘,常常陪到十二點鐘。”把這句話中的“陪到八點鐘,十點鐘”刪掉,效果有何不同?
點撥:原句表現(xiàn)出魯迅先生耐心的陪伴客人,不厭其煩,刪掉后就不能體現(xiàn)出魯迅先生陪客人的時間之長。
10、魯迅先生把書包好了,用細繩捆上,那包方方正正的,連一個角也不準歪一點或扁一點,而后拿著剪刀,把捆書的那繩頭都剪得整整齊齊。
點撥:感受到了魯迅先生的為人,即便是小事,也做得非常的嚴肅認真。
11、人家都起來了,魯迅先生才睡下。海嬰從三樓下來了,背著書包,保姆送他到學校去,經(jīng)過魯迅先生的門前,保姆總是吩咐他說:“輕一點走,輕一點走。”
第一句話,采用了對比的寫法,突出魯迅先生忘我的工作習慣,話雖平淡,情感卻十分深摯,一個“才”字透露了玄機。
第二句話,主要是寫保姆對海嬰的吩咐,卻也從側(cè)面突出了魯迅的人格魅力。海嬰年幼,孩子蹦蹦跳跳是特性,但保姆總是要吩咐他“輕一點走”,因為怕吵醒了徹夜工作、剛剛才睡下的魯迅先生。一個“總是”表現(xiàn)了這已經(jīng)成為一種習慣,同時也是魯迅長期不顧身體健康忘我工作的側(cè)面表現(xiàn)。
根據(jù)答題情況,評選出答題小能手進行鼓勵。
活動四:合作交流,理解表達技巧
現(xiàn)在,我們合作交流,理解這篇文章成為描寫魯迅先生的經(jīng)典文章的原因。
1、據(jù)說當年有位友人看了蕭紅的這篇文章后,不屑地評價說:“這也值得寫?這有什么好寫的?”但就是這樣一篇片段之間沒有太強的邏輯關系,甚至略顯瑣碎的文字,卻成為描寫魯迅先生的經(jīng)典文章。你喜歡這樣的寫法嗎?小組討論,然后說說你的理由。
點撥:喜歡,本文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瑣事表現(xiàn)人物性格,作者看似隨意,但傾注滿腔真摯,善用細節(jié)等生活瑣事勾勒出真實的人物性格和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這些生活場景體現(xiàn)了魯迅和我們一樣也是擁有喜、怒、哀、樂的“普通人”。一改人們心目中“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形象,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魯迅形象,讓人覺得可親可敬,讓我們明白了寫文章必須有真情實感受。
2、我們之前讀過許多魯迅的作品和寫魯迅的作品,你印象中魯迅是一個怎樣的人?你是否對他有點敬而遠之?讀了這篇文章你對魯迅有什么新的認識?
點撥:通過《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阿長與<山海經(jīng)>》、《藤野先生》等文章中,魯迅先生給我們深邃、沉重、嚴厲、倔強……濃黑的一字須,根根向上的頭發(fā),面目嚴肅冷峻的印象,但是讀了這篇文章以后,我們感受到一個真誠熱情,樂觀開朗,幽默風趣,愛護青年人,熱愛親人,待人熱情誠懇,工作認真投入的魯迅,讓人感到真實、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課堂小結(jié)
同學們,這篇散文通過對魯迅先生一些生活細節(jié)的描述,讓人感到真實、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魯迅形象,抒發(fā)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熱愛和懷念之情。希望通過本課的學習,學會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瑣事表現(xiàn)人物性格,學習魯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關愛親人、生命不息,戰(zhàn)斗不止的精神。
六、布置作業(yè)
1. 觀察熟悉的一個人,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瑣事表現(xiàn)人物性格。
2. 課外閱讀唐弢的《瑣憶》,談談這兩篇文章的異同。
板書設計:
回憶魯迅先生
蕭紅
生活瑣事 真實、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魯迅形象
細節(jié)描寫 熱愛和懷念之情
回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我本著以情感為主線,充分挖掘句子的內(nèi)涵,以讀培情,讓學生在現(xiàn)實與回憶的交替回復中體會強烈的情感反差的設計理念,設計了兩個目標:一是結(jié)合有關資料和聯(lián)系上下文,認真品讀與魯迅相關的故事、言談舉止來體會魯迅高貴品質(zhì)和人格魅力。二是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感受魯迅性格特點和人格魅力。
由于時代距學生較遠,他們對魯迅和當時的社會都不甚了解,于是課前我讓學生搜集魯迅的資料及他的作品,并進行閱讀,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以便加深對魯迅的了解,為學習本課奠定了情感基礎。另外讓學生自己熟讀課文,自主感悟,以便了解學情,以學定教。
教學時抓住情感主線,反復閱讀,激發(fā)學生對魯迅的懷念之情。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預設問題的目的,是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思維信息的思維空間。教學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魯迅的神態(tài)動作中你體會到什么?你認為這樣的對話應該怎樣讀?”在品讀魯迅提鬼這個故事時,“讀這些句子時你有什么感受?體會到魯迅是怎樣的一個人?……”這樣的問題很容易激活學生的思維,有利于學生感悟。
實踐證明,整個教學過程以情感為主線,以讀為主,極大地促進了學生自由的感悟和體驗。課堂既有預設又有生成,之所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是教師的角色轉(zhuǎn)變了,教師由教者轉(zhuǎn)變成為有經(jīng)驗的組織者和引導著;二是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倡導民主、提倡開放,重視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學生學得生動,學得開心。
反思自己的教學,我明白當好一名語文教師真的擁有太多的不容易,讓學生掌握牢固的基礎知識不容易,讓學生掌握熟練的基本技能不容易,讓學生打開話匣子不容易,讓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不容易……而這些方面,我需要學習的還有許多。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介紹的關于回憶魯迅先生教案設計及教學反思的相關內(nèi)容,希望為大家提供參考幫助,想了解更多語文教案,歡迎多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