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一《荊軻刺秦王》教學設計一等獎》屬于語文教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nèi)容,歡迎參考。
1、高中語文必修一《荊軻刺秦王》教學設計一等獎
高中在文言文閱讀上重在考查學生文言知識的積累,重點在“言”的層面讀懂文言文,對于文章中的古人的智慧與思想,涉及的較少。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語文必修一《荊軻刺秦王》教案設計,歡迎大家閱讀!
【《荊軻刺秦王》教案設計】
學情分析:
經(jīng)過上一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們了解到了通過言行鑒賞人物形象的方法,但對于場面描寫對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恐怕了解甚少,故而要設置情景幫助學生們體會這一作用。再者學生對于原文的疏通應該還有一定的障礙,這也需老師來引導。
設計思路:
文言文教學必須把握一個原則,那就是要先言后文即先引導學生疏通文意,然后在引導他們領悟文本中的人文精神。故而我設計了如下流程:(一)學生在聽錄音的前提下,訂正字音,朗讀課文。(二)結合課下注釋,以小組為單位來疏通文意,劃出組內(nèi)無法解決的疑難語句交由老師,師生之間共同解決。(三)熟悉故事情節(jié)。由兩部分完成:現(xiàn)有組內(nèi)同學互相復述故事內(nèi)容;然后梳理脈絡明確段意。(四)選取三個精典情節(jié),再造一個情景來完成對人物的鑒賞,特別要說明場面描寫對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然后概括人物形象特點,體悟人物精神。(五)j借助古人對“士”的有關解讀文字,理解“士”的精神的現(xiàn)代意義。
學習目標:
Ⅰ。知識與技能:
1. 積累文中的文言現(xiàn)象并識記歸納;
2. 繼續(xù)學習抓住人物言行鑒賞人物形象的方法;感悟特定情景對人物塑造的良好效果;
3. 了解荊軻行為的勇敢俠義的意義,感受其視死如歸的非凡氣度,探討“士 ”這種精神的現(xiàn)實意義。
Ⅱ。過程和方法:
1.通過早讀時間預習課文,依靠字典解決字音問題,并朗讀課文。
2.通過朗讀和復述故事情節(jié)的方法達到疏通文意,了知文章大意的目的;
3.采用情景再造之法,以散文語言來描繪易水送別一場,體會場面描寫的效果;
4.加入一部分有關士的文字材料,采用討論和教師引導的方式探討士的現(xiàn)代意義。
Ⅲ。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學習荊軻同情弱小,仗義相助的俠義精神,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重點:
1.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掌握練習冊上的文言現(xiàn)象。
2.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節(jié)。
一、圖片導入 激發(fā)興趣
1.展示圖片,介紹電影《英雄》的故事情節(jié)。
2.解說詞:戰(zhàn)國末期六國征戰(zhàn),秦國最強,秦始皇(陳道明)也就成了各國的敵人。大俠無名(李連杰)、殘劍(梁朝偉)、飛雪(張曼玉)、如月(章子怡)、長空(甄子丹)都要刺殺秦王。殘劍在知道了秦王一統(tǒng)天下的大志后,為了天下蒼生的安寧,放棄了刺殺秦王的機會。在長空、飛雪、殘劍的幫助下,來自秦國的無名獲得了離秦始皇只有十步之遙的機會——無名最厲害的劍術是“十步一殺”。在為秦始皇講述了他是如何殺死三位大俠的故事后,無名拔劍刺向秦王。不論這個故事的結果如何,不可否認它借用了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模型,其主角無名身上所散發(fā)出來的俠義精神同樣讓人稱頌!
【設計意圖】從學生感興趣的電影入手,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消除障礙 疏通文意
1. 請同學們聽荊軻刺秦的錄音,訂正字音。
2. 結合課下注釋,自主疏通文意。
三、疑難詞句 師生共探
1.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把疑難語句遞交上來,老師用投影儀有選擇性的顯示出來,鼓勵學生自主答疑。
2.學生疑難語句可能為:
(1)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
(2)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愿足下更慮之!
(3)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
(4)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fā)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5)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愿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于前。
(6)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對應的譯文為:
(1)現(xiàn)在假如空手而去,沒有什么憑信之物,那就無法接近秦王。
(2)樊將軍因為走投無路,處境困窘而來歸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個人的私仇而傷害長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慮對策吧!
(3)秦國對待將軍,可以說是刻毒透頂了。
(4)又發(fā)出悲壯激昂的羽聲。眾賓客都睜大了眼睛,頭發(fā)都向上豎起頂住了帽子。于是荊軻就上車離去,始終不曾回頭看一眼。
(5)北方蠻夷地區(qū)的粗鄙人,沒有拜見過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諒他些,讓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6)事情之所以沒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約契來回報燕太子啊!
【設計意圖】疏通文章大意。
四、復述課文 明確細節(jié)
1. 請同學們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分成小組請每位成員復述一遍課文內(nèi)容。(提示:按照故事的序幕、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尾聲來講述。)
2. 師生共同明確故事情節(jié),熟悉故事內(nèi)容。
一、 序幕(“秦將王翦破趙”——“至燕南界”):簡介背景,秦軍大兵壓境,燕國危在旦夕。
二、 開端(“太子丹恐懼”——“愿足下更慮之”):太子丹請荊軻商量對策,荊軻提出辦法,太子丹又不愿執(zhí)行。提出行刺秦王,故事開始。
三、 發(fā)展(“荊軻知太子不忍”——“終已不顧”):從準備“信物”到尋制兇器,從配備助手到易 水送別,故事一步步向前發(fā)展。
四、 高潮(“既至秦”——“被八創(chuàng)”):荊軻廷刺秦王未遂,斷左股,被八創(chuàng)。
五、 結局(“軻自知事不就”——“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荊軻刺秦王徹底失敗。
六、 尾聲(“左右既前,斬荊軻。秦王目眩良久”):秦王被荊軻震懾
背景簡介
燕國是一個地處北方的小國。當初燕王為了討好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為人質。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公元前228年,秦將王翦破趙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為了抵抗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了報當初在秦被凌辱之仇,決定刺殺秦王。太子丹先找到智勇雙全的燕國處士田光。田光覺得自己老了,無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薦了荊軻。田光為了激勵荊軻,同時也為了保守刺秦的秘密,便自殺了。荊軻最終接受了任務,太子丹高興萬分,馬上封荊軻為上卿,精心侍奉,荊軻也制定了詳細的刺殺方案。
【設計意圖】學生在了解了故事情節(jié)之后,再補充背景資料,銜接自然,學生有興趣。
五、隨堂練習 檢測不足
要求學生完成練習冊中關于《荊軻刺秦王》一節(jié)中的基礎習題。(如果沒有時間,也可改為課后作業(yè)。)
板書設計
一、 序幕:簡介背景
二、 開端:提出行刺
三、 發(fā)展:行刺準備
四、 高潮:廷刺秦王
五、 結局:行刺失敗。
六、 尾聲:壯士殞命
第二課時
學習重點與難點:
1.尋找關于荊軻的語言描寫和行為描寫,概括歸納其形象特征;
2.運用情景再造法,再現(xiàn)易水送別,鍛煉想象和聯(lián)想能力;
3.感受對比等的藝術手法對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4.通過對文本的解讀和對關于“士”這一特有現(xiàn)象的引入,領會“士”的內(nèi)涵和認識其現(xiàn)實意義。
一、導語
一代鴻儒錢鐘書先生去世了,冰心老人獲悉后,嘆息不已,她說了這樣一句話:“中國現(xiàn)代不缺少知識分子,缺少的是士?!甭牶蟀l(fā)人深思,我想名人的魅力所在便是那士之精神吧!那何為“士” 呢?具有大仁、大愛之心;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之精神和舍生取義,殺身成仁之人格之人皆為士。
二、鑒賞人物 了解藝術手法
文章中處處能看到荊軻的影子,體會到荊軻的精神,請大家讀課文,文中在哪些地方表現(xiàn)了荊軻哪些性格特征。
(一)指幾生明確荊軻語言描寫和行為描寫的語句,并要求做具體分析歸納人物形象特點。
1. 求取信物
“荊軻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見樊於期”句一個“知”字一個“私”字用得好,知燕太子丹不忍心故悄悄見樊於期,足見其果斷。曰:“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今聞購將軍之首,金千斤,邑萬家,將奈何?”一句動之以情,言秦殺樊於期家族之大仇,激起樊於期欲報不共戴天之仇的欲望;又曉之以情,曰:“愿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秦王必喜而善見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將軍豈有意乎?” 說明此舉不但可報家仇,還可解燕國之危勢,報燕太子知遇之恩。這樣一個俠肝義膽,果敢勇決,擅長辭令,老于心計的俠士就涌現(xiàn)了出來。
2. 運用想象和聯(lián)想,采用散文化語言來描繪“易水送別”一節(jié),從而品讀“易水送別”的藝術效果和荊軻的藝術形象。
(1)提示想象:
送行者的穿著,表情,動作,心理
荊軻的高歌:表情,動作,精神
荊軻的離去:動作,心理
易水邊的環(huán)境
(2)要求用散文語言把這一情節(jié)描繪成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有情有景的可感畫面。
(3)學生習作:
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
荊軻在易水邊駐足,懷中有圖,圖中有刃,刃上有毒。
荊軻長嘆一聲,高聲道:“漸離,我們再飲一回!”
沒有回答,兩人只是對飲,在他們身后是燕太子丹和燕國貴族滿含熱淚不忍視。
然而在劍客的眼中,只有眼前這位琴師,
“人生得一知音,死而無憾,高兄,請再為我彈奏一曲...”
高漸離含淚撫琴。
西風吹過,枯葉輕輕的落在水面上,漸漸飄走,消逝在遠方
荊軻微笑,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
唱到激昂之處,卻流露出一絲凄涼。
這時,太子丹上前說道:“荊君,請就車吧!”
放下酒杯,決然轉身而去,易水邊上,只有高漸離凄涼的筑音。
(4)請一生談一談自己在改寫過程中所感受到的荊軻形象。
明確:表現(xiàn)了荊軻赴湯蹈火,義無反顧的決然之情和視死如歸的勇敢。
3. 廷刺秦王
請同學們朗讀課文12至18段,劃出荊軻刺秦王時的動詞,并想一想你在讀這些動詞時,眼前呈現(xiàn)出了怎樣的畫面,比較秦王被刺前后行為的變化,審視荊軻的行為和語言,你認為在這一節(jié)中作者重點突出了荊軻的什麼性格特征?
明確:《廉頗藺相如列傳》:“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鼻赝踉谙剃枌m召見荊軻,刺殺就在眼前,就在這千鈞一發(fā)之際,該死的舞陽色變振恐。風云突變,荊軻鎮(zhèn)定自若,悠游坦然。顧笑舞陽,前謝秦王。把就要露出的馬腳一下遮掩得天衣無縫。圖窮匕見時分,毫無精神準備的秦王“驚—起—絕—拔—操—急”,慌得連劍都拔不出。與此同時,荊軻“取—奉—發(fā)—把—持”,鎮(zhèn)靜自如地實施著刺秦的計劃。對比之下,孰勇孰怯,孰穩(wěn)孰驚,一一自明。其人的機智沉著、視死如歸的氣質也就顯現(xiàn)出來了。
(二)以上從三個精彩情節(jié)中品讀人物,那么作者又采用了那些藝術表現(xiàn)手法呢?
荊 軻 刺 秦 王
精彩情節(jié) 人物性格(荊軻) 塑造手法
求取信物 深謀遠慮、胸有城府 人物對話
易水送別 赴湯蹈火、義無反顧 場面烘托
廷刺秦王 機智沉著、視死如歸 動作表情
【設計意圖】品味人物性格
三、探討延伸體味俠義
荊軻(?-前227)戰(zhàn)國末期衛(wèi)人,先世為齊人,喜好讀書擊劍。衛(wèi)人稱之為“慶卿”,后游歷到燕國,被當?shù)胤Q為“荊卿”(或荊叔)。荊軻流浪到燕國,開始時只與狗屠和高漸離要好,上流社會并不了解他。后來道德高尚的處士田光結識了他,認為荊軻是一位不凡的人,對他格外客氣。荊軻不是燕國人,也不是太子丹的知已,而是一個家破國亡的流浪者,他沒有為燕國而死的義務,可他愿意去死。這是為什么呢?請同學們各抒己見!
明確:這是中華民族見義勇為的自我犧牲精神。司馬遷寫荊軻見義勇為時,沒有一個字的心理描寫,無庸置疑,荊軻當時的心理是怎樣的光明磊落:秦王無道,今天我要替齊、韓、燕、趙、魏、楚六國除暴安良,死何足惜,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當此大任,舍我其誰?再者史學家韓兆琦認為:“荊軻是一個武藝高強、俠肝義膽的勇士,他刺秦的義舉來自他對強秦的國仇家恨,也是他爭取自己的生存權的最后一搏。他與燕國不沾親帶故,如果說燕太子丹要刺殺嬴政有其報私仇的成分,那么,荊軻的目的則更是出于為救六國人民的俠義之心。”史學家張大可更是以“反暴”一詞來詮釋荊軻的行為?!疤拥ら_始并沒有重用荊軻,甚至后來讓他去刺秦,也沒有完全理解和信任他,”韓兆琦解釋說,“所以,荊軻并非要‘為知己者死’,他的行為的價值不在于個人義氣,而在于他代表了廣大人民的抗暴之心。” 總之,荊軻的刺秦行為閃爍著一種舍己為人,鋤強扶弱的俠義精神。
四、課后思考:
陶淵明曾寫詩評價荊軻道“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 歷史已發(fā)展到“千載”后的今天,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我們,該如何正確認識這種“士”的精神,并在新時代予以發(fā)揚光大呢?
板書設計:
荊 軻 刺 秦 王
精彩情節(jié) 人物性格(荊軻) 塑造手法
求取信物 深謀遠慮、胸有城府 人物對話
易水送別 赴湯蹈火、義無反顧 場面烘托
廷刺秦王 機智沉著、視死如歸 動作表情
【教學總結】
《荊軻刺秦王》這篇課文我計劃用三個課時來完成,前兩個課時完成對字詞句的梳理、故事情節(jié)的熟知、文本結構脈絡的把握,第三個課時重在分析荊軻這一人物形象,賞析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初步設計如此。既注重語文的工具性,又考慮語文的人文性。另外,在設計分析荊軻人物形象這一環(huán)節(jié)時,我考慮到如何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為什么要分析他的形象,為此我曾苦惱了好長時間,在導入的涉及上確實花了功夫,正如韓淑華老師在評價說我的導入經(jīng)過精心設計的,確實是。目的就是為了激發(fā)學生探求荊軻這一人物獨有的魅力、荊軻作為英雄經(jīng)久不衰榮耀史冊的原因。我在想,為何逢到作品只要涉及到人物的總要分析他的形象、他的性格特征,分析來分析去的目的是什么?難道只是為了了解他、認識他么,或許意義遠不止此。我們每做一項工作都要明確我們的目的何在,不要只是跟風只是一昧做,而不清楚我們?yōu)槭裁催@么做。如果說這節(jié)課最大的亮點在哪,估計是導入的設計上。
20分鐘的展示確實能展現(xiàn)一個人的素質,通過評委老師的點評、自己聽課后跟同事的比較,我發(fā)現(xiàn)了自身存在的很大的不足:
1、 授課語言欠斟酌:這是我這次講課最大的缺點,如果是一個新登講臺的老師犯這錯誤還能原諒,而對于我來說,我真的無法原諒自己。在講塑造人物的手法時,用到了“對話、表情”這樣的詞眼并寫到了黑板上,我無法原諒我的以訛傳訛和粗心大意。幸虧秦老師提醒,讓我恍然、讓我頓悟。確實,這樣的低級錯誤是不應該犯的。
2、 情感不充沛,講課沒有氣勢:韓老師的諄諄告誡我銘記在心。我清楚感情這個東西是語文課堂上或者一個語文老師最不可少的一個因素,有情的投入才會有好的互動、有愛的投射才會有共鳴、有氣勢的課堂才會招人喜歡。有誰會喜歡干巴巴的、索然無味的課堂。既然自己都鄙視這樣的課堂,那么今后就要努力讓自己的課堂生動起來。自己要積蓄自己的情感,并適當?shù)尼尫?,以此感染學生,這是我最需要用功的地方。
3、 樹立文本關,要有強烈的文本意識:在分析人物形象時,要時刻聯(lián)系文本尋找答案,不能游離于文本,這樣緣木求魚的結果傷害的是學生,因為這樣做讓學生學會了不切實際。今后在教學中一定要樹立起文本觀念。
4、 教態(tài)拘泥,不夠大方:很多次不管評委也好、同事也罷,都曾對我說起過,我應該怎么才能把它徹底克服呢?看看新聘的幾位老師,從容不迫、落落大方,在他們面前既殷羨又慚愧。如果是靠實踐的磨練能克服,我真的期待這一天早日實現(xiàn)。
秦老師、韓老師的評課讓我感懷在心,她們的贊美、她們的懇切鼓勵使我深受鼓舞,盡管我知道我還十分的不盡如人意、離學校的期待還差很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我一定會努力:努力學習、努力上好課,爭取早一日成為語文教壇中的奇葩,擔起為一中發(fā)展效力的使命。
2、高中語文必修一《荊軻刺秦王》教學設計
高中在文言文閱讀上重在考查學生文言知識的積累,重點在“言”的層面讀懂文言文,對于文章中的古人的智慧與思想,涉及的較少。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語文必修一《荊軻刺秦王》教案設計,歡迎大家閱讀!
【《荊軻刺秦王》教案設計】
學情分析:
經(jīng)過上一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們了解到了通過言行鑒賞人物形象的方法,但對于場面描寫對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恐怕了解甚少,故而要設置情景幫助學生們體會這一作用。再者學生對于原文的疏通應該還有一定的障礙,這也需老師來引導。
設計思路:
文言文教學必須把握一個原則,那就是要先言后文即先引導學生疏通文意,然后在引導他們領悟文本中的人文精神。故而我設計了如下流程:(一)學生在聽錄音的前提下,訂正字音,朗讀課文。(二)結合課下注釋,以小組為單位來疏通文意,劃出組內(nèi)無法解決的疑難語句交由老師,師生之間共同解決。(三)熟悉故事情節(jié)。由兩部分完成:現(xiàn)有組內(nèi)同學互相復述故事內(nèi)容;然后梳理脈絡明確段意。(四)選取三個精典情節(jié),再造一個情景來完成對人物的鑒賞,特別要說明場面描寫對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然后概括人物形象特點,體悟人物精神。(五)j借助古人對“士”的有關解讀文字,理解“士”的精神的現(xiàn)代意義。
學習目標:
Ⅰ。知識與技能:
1. 積累文中的文言現(xiàn)象并識記歸納;
2. 繼續(xù)學習抓住人物言行鑒賞人物形象的方法;感悟特定情景對人物塑造的良好效果;
3. 了解荊軻行為的勇敢俠義的意義,感受其視死如歸的非凡氣度,探討“士 ”這種精神的現(xiàn)實意義。
Ⅱ。過程和方法:
1.通過早讀時間預習課文,依靠字典解決字音問題,并朗讀課文。
2.通過朗讀和復述故事情節(jié)的方法達到疏通文意,了知文章大意的目的;
3.采用情景再造之法,以散文語言來描繪易水送別一場,體會場面描寫的效果;
4.加入一部分有關士的文字材料,采用討論和教師引導的方式探討士的現(xiàn)代意義。
Ⅲ。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學習荊軻同情弱小,仗義相助的俠義精神,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重點:
1.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掌握練習冊上的文言現(xiàn)象。
2.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節(jié)。
一、圖片導入 激發(fā)興趣
1.展示圖片,介紹電影《英雄》的故事情節(jié)。
2.解說詞:戰(zhàn)國末期六國征戰(zhàn),秦國最強,秦始皇(陳道明)也就成了各國的敵人。大俠無名(李連杰)、殘劍(梁朝偉)、飛雪(張曼玉)、如月(章子怡)、長空(甄子丹)都要刺殺秦王。殘劍在知道了秦王一統(tǒng)天下的大志后,為了天下蒼生的安寧,放棄了刺殺秦王的機會。在長空、飛雪、殘劍的幫助下,來自秦國的無名獲得了離秦始皇只有十步之遙的機會——無名最厲害的劍術是“十步一殺”。在為秦始皇講述了他是如何殺死三位大俠的故事后,無名拔劍刺向秦王。不論這個故事的結果如何,不可否認它借用了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模型,其主角無名身上所散發(fā)出來的俠義精神同樣讓人稱頌!
【設計意圖】從學生感興趣的電影入手,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消除障礙 疏通文意
1. 請同學們聽荊軻刺秦的錄音,訂正字音。
2. 結合課下注釋,自主疏通文意。
三、疑難詞句 師生共探
1.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把疑難語句遞交上來,老師用投影儀有選擇性的顯示出來,鼓勵學生自主答疑。
2.學生疑難語句可能為:
(1)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
(2)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愿足下更慮之!
(3)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
(4)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fā)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5)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愿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于前。
(6)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對應的譯文為:
(1)現(xiàn)在假如空手而去,沒有什么憑信之物,那就無法接近秦王。
(2)樊將軍因為走投無路,處境困窘而來歸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個人的私仇而傷害長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慮對策吧!
(3)秦國對待將軍,可以說是刻毒透頂了。
(4)又發(fā)出悲壯激昂的羽聲。眾賓客都睜大了眼睛,頭發(fā)都向上豎起頂住了帽子。于是荊軻就上車離去,始終不曾回頭看一眼。
(5)北方蠻夷地區(qū)的粗鄙人,沒有拜見過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諒他些,讓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6)事情之所以沒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約契來回報燕太子啊!
【設計意圖】疏通文章大意。
四、復述課文 明確細節(jié)
1. 請同學們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分成小組請每位成員復述一遍課文內(nèi)容。(提示:按照故事的序幕、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尾聲來講述。)
2. 師生共同明確故事情節(jié),熟悉故事內(nèi)容。
一、 序幕(“秦將王翦破趙”——“至燕南界”):簡介背景,秦軍大兵壓境,燕國危在旦夕。
二、 開端(“太子丹恐懼”——“愿足下更慮之”):太子丹請荊軻商量對策,荊軻提出辦法,太子丹又不愿執(zhí)行。提出行刺秦王,故事開始。
三、 發(fā)展(“荊軻知太子不忍”——“終已不顧”):從準備“信物”到尋制兇器,從配備助手到易 水送別,故事一步步向前發(fā)展。
四、 高潮(“既至秦”——“被八創(chuàng)”):荊軻廷刺秦王未遂,斷左股,被八創(chuàng)。
五、 結局(“軻自知事不就”——“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荊軻刺秦王徹底失敗。
六、 尾聲(“左右既前,斬荊軻。秦王目眩良久”):秦王被荊軻震懾
背景簡介
燕國是一個地處北方的小國。當初燕王為了討好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為人質。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公元前228年,秦將王翦破趙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為了抵抗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了報當初在秦被凌辱之仇,決定刺殺秦王。太子丹先找到智勇雙全的燕國處士田光。田光覺得自己老了,無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薦了荊軻。田光為了激勵荊軻,同時也為了保守刺秦的秘密,便自殺了。荊軻最終接受了任務,太子丹高興萬分,馬上封荊軻為上卿,精心侍奉,荊軻也制定了詳細的刺殺方案。
【設計意圖】學生在了解了故事情節(jié)之后,再補充背景資料,銜接自然,學生有興趣。
五、隨堂練習 檢測不足
要求學生完成練習冊中關于《荊軻刺秦王》一節(jié)中的基礎習題。(如果沒有時間,也可改為課后作業(yè)。)
板書設計
一、 序幕:簡介背景
二、 開端:提出行刺
三、 發(fā)展:行刺準備
四、 高潮:廷刺秦王
五、 結局:行刺失敗。
六、 尾聲:壯士殞命
第二課時
學習重點與難點:
1.尋找關于荊軻的語言描寫和行為描寫,概括歸納其形象特征;
2.運用情景再造法,再現(xiàn)易水送別,鍛煉想象和聯(lián)想能力;
3.感受對比等的藝術手法對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4.通過對文本的解讀和對關于“士”這一特有現(xiàn)象的引入,領會“士”的內(nèi)涵和認識其現(xiàn)實意義。
一、導語
一代鴻儒錢鐘書先生去世了,冰心老人獲悉后,嘆息不已,她說了這樣一句話:“中國現(xiàn)代不缺少知識分子,缺少的是士?!甭牶蟀l(fā)人深思,我想名人的魅力所在便是那士之精神吧!那何為“士” 呢?具有大仁、大愛之心;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之精神和舍生取義,殺身成仁之人格之人皆為士。
二、鑒賞人物 了解藝術手法
文章中處處能看到荊軻的影子,體會到荊軻的精神,請大家讀課文,文中在哪些地方表現(xiàn)了荊軻哪些性格特征。
(一)指幾生明確荊軻語言描寫和行為描寫的語句,并要求做具體分析歸納人物形象特點。
1. 求取信物
“荊軻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見樊於期”句一個“知”字一個“私”字用得好,知燕太子丹不忍心故悄悄見樊於期,足見其果斷。曰:“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今聞購將軍之首,金千斤,邑萬家,將奈何?”一句動之以情,言秦殺樊於期家族之大仇,激起樊於期欲報不共戴天之仇的欲望;又曉之以情,曰:“愿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秦王必喜而善見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將軍豈有意乎?” 說明此舉不但可報家仇,還可解燕國之危勢,報燕太子知遇之恩。這樣一個俠肝義膽,果敢勇決,擅長辭令,老于心計的俠士就涌現(xiàn)了出來。
2. 運用想象和聯(lián)想,采用散文化語言來描繪“易水送別”一節(jié),從而品讀“易水送別”的藝術效果和荊軻的藝術形象。
(1)提示想象:
送行者的穿著,表情,動作,心理
荊軻的高歌:表情,動作,精神
荊軻的離去:動作,心理
易水邊的環(huán)境
(2)要求用散文語言把這一情節(jié)描繪成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有情有景的可感畫面。
(3)學生習作:
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
荊軻在易水邊駐足,懷中有圖,圖中有刃,刃上有毒。
荊軻長嘆一聲,高聲道:“漸離,我們再飲一回!”
沒有回答,兩人只是對飲,在他們身后是燕太子丹和燕國貴族滿含熱淚不忍視。
然而在劍客的眼中,只有眼前這位琴師,
“人生得一知音,死而無憾,高兄,請再為我彈奏一曲...”
高漸離含淚撫琴。
西風吹過,枯葉輕輕的落在水面上,漸漸飄走,消逝在遠方
荊軻微笑,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
唱到激昂之處,卻流露出一絲凄涼。
這時,太子丹上前說道:“荊君,請就車吧!”
放下酒杯,決然轉身而去,易水邊上,只有高漸離凄涼的筑音。
(4)請一生談一談自己在改寫過程中所感受到的荊軻形象。
明確:表現(xiàn)了荊軻赴湯蹈火,義無反顧的決然之情和視死如歸的勇敢。
3. 廷刺秦王
請同學們朗讀課文12至18段,劃出荊軻刺秦王時的動詞,并想一想你在讀這些動詞時,眼前呈現(xiàn)出了怎樣的畫面,比較秦王被刺前后行為的變化,審視荊軻的行為和語言,你認為在這一節(jié)中作者重點突出了荊軻的什麼性格特征?
明確:《廉頗藺相如列傳》:“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鼻赝踉谙剃枌m召見荊軻,刺殺就在眼前,就在這千鈞一發(fā)之際,該死的舞陽色變振恐。風云突變,荊軻鎮(zhèn)定自若,悠游坦然。顧笑舞陽,前謝秦王。把就要露出的馬腳一下遮掩得天衣無縫。圖窮匕見時分,毫無精神準備的秦王“驚—起—絕—拔—操—急”,慌得連劍都拔不出。與此同時,荊軻“取—奉—發(fā)—把—持”,鎮(zhèn)靜自如地實施著刺秦的計劃。對比之下,孰勇孰怯,孰穩(wěn)孰驚,一一自明。其人的機智沉著、視死如歸的氣質也就顯現(xiàn)出來了。
(二)以上從三個精彩情節(jié)中品讀人物,那么作者又采用了那些藝術表現(xiàn)手法呢?
荊 軻 刺 秦 王
精彩情節(jié) 人物性格(荊軻) 塑造手法
求取信物 深謀遠慮、胸有城府 人物對話
易水送別 赴湯蹈火、義無反顧 場面烘托
廷刺秦王 機智沉著、視死如歸 動作表情
【設計意圖】品味人物性格
三、探討延伸體味俠義
荊軻(?-前227)戰(zhàn)國末期衛(wèi)人,先世為齊人,喜好讀書擊劍。衛(wèi)人稱之為“慶卿”,后游歷到燕國,被當?shù)胤Q為“荊卿”(或荊叔)。荊軻流浪到燕國,開始時只與狗屠和高漸離要好,上流社會并不了解他。后來道德高尚的處士田光結識了他,認為荊軻是一位不凡的人,對他格外客氣。荊軻不是燕國人,也不是太子丹的知已,而是一個家破國亡的流浪者,他沒有為燕國而死的義務,可他愿意去死。這是為什么呢?請同學們各抒己見!
明確:這是中華民族見義勇為的自我犧牲精神。司馬遷寫荊軻見義勇為時,沒有一個字的心理描寫,無庸置疑,荊軻當時的心理是怎樣的光明磊落:秦王無道,今天我要替齊、韓、燕、趙、魏、楚六國除暴安良,死何足惜,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當此大任,舍我其誰?再者史學家韓兆琦認為:“荊軻是一個武藝高強、俠肝義膽的勇士,他刺秦的義舉來自他對強秦的國仇家恨,也是他爭取自己的生存權的最后一搏。他與燕國不沾親帶故,如果說燕太子丹要刺殺嬴政有其報私仇的成分,那么,荊軻的目的則更是出于為救六國人民的俠義之心?!笔穼W家張大可更是以“反暴”一詞來詮釋荊軻的行為?!疤拥ら_始并沒有重用荊軻,甚至后來讓他去刺秦,也沒有完全理解和信任他,”韓兆琦解釋說,“所以,荊軻并非要‘為知己者死’,他的行為的價值不在于個人義氣,而在于他代表了廣大人民的抗暴之心?!?總之,荊軻的刺秦行為閃爍著一種舍己為人,鋤強扶弱的俠義精神。
四、課后思考:
陶淵明曾寫詩評價荊軻道“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 歷史已發(fā)展到“千載”后的今天,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我們,該如何正確認識這種“士”的精神,并在新時代予以發(fā)揚光大呢?
板書設計:
荊 軻 刺 秦 王
精彩情節(jié) 人物性格(荊軻) 塑造手法
求取信物 深謀遠慮、胸有城府 人物對話
易水送別 赴湯蹈火、義無反顧 場面烘托
廷刺秦王 機智沉著、視死如歸 動作表情
【教學總結】
《荊軻刺秦王》這篇課文我計劃用三個課時來完成,前兩個課時完成對字詞句的梳理、故事情節(jié)的熟知、文本結構脈絡的把握,第三個課時重在分析荊軻這一人物形象,賞析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初步設計如此。既注重語文的工具性,又考慮語文的人文性。另外,在設計分析荊軻人物形象這一環(huán)節(jié)時,我考慮到如何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為什么要分析他的形象,為此我曾苦惱了好長時間,在導入的涉及上確實花了功夫,正如韓淑華老師在評價說我的導入經(jīng)過精心設計的,確實是。目的就是為了激發(fā)學生探求荊軻這一人物獨有的魅力、荊軻作為英雄經(jīng)久不衰榮耀史冊的原因。我在想,為何逢到作品只要涉及到人物的總要分析他的形象、他的性格特征,分析來分析去的目的是什么?難道只是為了了解他、認識他么,或許意義遠不止此。我們每做一項工作都要明確我們的目的何在,不要只是跟風只是一昧做,而不清楚我們?yōu)槭裁催@么做。如果說這節(jié)課最大的亮點在哪,估計是導入的設計上。
20分鐘的展示確實能展現(xiàn)一個人的素質,通過評委老師的點評、自己聽課后跟同事的比較,我發(fā)現(xiàn)了自身存在的很大的不足:
1、 授課語言欠斟酌:這是我這次講課最大的缺點,如果是一個新登講臺的老師犯這錯誤還能原諒,而對于我來說,我真的無法原諒自己。在講塑造人物的手法時,用到了“對話、表情”這樣的詞眼并寫到了黑板上,我無法原諒我的以訛傳訛和粗心大意。幸虧秦老師提醒,讓我恍然、讓我頓悟。確實,這樣的低級錯誤是不應該犯的。
2、 情感不充沛,講課沒有氣勢:韓老師的諄諄告誡我銘記在心。我清楚感情這個東西是語文課堂上或者一個語文老師最不可少的一個因素,有情的投入才會有好的互動、有愛的投射才會有共鳴、有氣勢的課堂才會招人喜歡。有誰會喜歡干巴巴的、索然無味的課堂。既然自己都鄙視這樣的課堂,那么今后就要努力讓自己的課堂生動起來。自己要積蓄自己的情感,并適當?shù)尼尫?,以此感染學生,這是我最需要用功的地方。
3、 樹立文本關,要有強烈的文本意識:在分析人物形象時,要時刻聯(lián)系文本尋找答案,不能游離于文本,這樣緣木求魚的結果傷害的是學生,因為這樣做讓學生學會了不切實際。今后在教學中一定要樹立起文本觀念。
4、 教態(tài)拘泥,不夠大方:很多次不管評委也好、同事也罷,都曾對我說起過,我應該怎么才能把它徹底克服呢?看看新聘的幾位老師,從容不迫、落落大方,在他們面前既殷羨又慚愧。如果是靠實踐的磨練能克服,我真的期待這一天早日實現(xiàn)。
秦老師、韓老師的評課讓我感懷在心,她們的贊美、她們的懇切鼓勵使我深受鼓舞,盡管我知道我還十分的不盡如人意、離學校的期待還差很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我一定會努力:努力學習、努力上好課,爭取早一日成為語文教壇中的奇葩,擔起為一中發(fā)展效力的使命。
3、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一《荊軻刺秦王》教學設計
荊軻刺秦王,是反抗強暴的正義行動,而秦統(tǒng)一六國是歷史發(fā)展的趨勢,這是個人或少數(shù)人的愿望改變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劇告終。荊軻刺秦王就與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消極因素作斗爭來講,這場斗爭具有合理性;就整個歷史發(fā)展過程進程來講,它有著很大局限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娜私贪娓咭徽Z文必修一《荊軻刺秦王》教案設計,歡迎閱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①了解荊軻刺秦王的歷史背景和過程,整體感知課文。
②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詞、句解釋,提高翻譯能力。
③學會從人物的對話、動作、神態(tài)描寫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2、情感與態(tài)度:正確看待荊軻刺秦王這一事件,學會歷史而辯證地評價人物。
重點難點:評價歷史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課時安排:五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時間:
一、導入:詠 荊 軻
風蕭蕭兮易水寒,秦王縱橫平趙燕。
男兒有志紓國難,太子無奈求圣賢。
家國重任擎一身,樊首輿圖封兩函。
始皇幸存統(tǒng)四海,荊軻忠勇高云天。
二、背景介紹:《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發(fā)生在戰(zhàn)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tǒng)一中國之前的6年。當時,秦已于公元前230年滅韓,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趙(秦滅趙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統(tǒng)一六國的大勢已定。地處趙國東北方的燕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當初,燕王喜為了結好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為人質。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為了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了報“見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或者刺殺秦王嬴政,使秦“內(nèi)有大亂”,“君臣相疑”,然后聯(lián)合諸侯共同破秦。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fā)生的。
但事與愿違,荊軻刺秦王失敗,秦大舉進攻燕,公元前222年滅燕。
荊軻,春秋戰(zhàn)國時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齊國人,后遷居衛(wèi)國,原叫莊坷,到了燕國以后,才叫荊軻,他喜歡讀書擊劍,結交名人勇士。課文中提到的擊筑的高漸離,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雙全的燕國處土田光。田光覺得自己老了,無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薦了荊軻。田光為了激勵荊軻,便自殺了。荊軻接受了任務,太子丹高興萬分,馬上封荊軻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課文記敘的情況。
復習關于《戰(zhàn)國策》的知識:課文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燕策》?!稇?zhàn)國策》,是戰(zhàn)國末年和秦漢間人編輯的一部重要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國策》《國事》《短長》等名稱,經(jīng)過漢代劉向整理編輯,始定名為《戰(zhàn)國策》。全書共三十三篇,分國別編輯,依次是東周一篇,西周一篇,秦五篇,齊六篇,楚四篇,趙四篇,魏四篇,韓三篇,燕三篇,宋、衛(wèi)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記史實從東周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和社會面貌,著重記載了策土謀臣的策略和言論,也記述了一些義士豪俠不畏強暴、勇于斗爭的行為。這部書記事寫人十分生動,語言犀利流暢,既有重要的史學價值,又有很高的丈學價值。原書沒有標題,課文題目都是后加的。
三、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①根據(jù)“思考和練習”一的提示,將課文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段:自“秦將王翦破趙”至“遂發(fā)”寫行刺準備;
第二段:自“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至“終已不顧”,寫易水訣別;
第三段:自“既至秦”至“秦王目眩良久”,寫秦廷行刺。
②劃出疑難詞句。
第二課時
教學時間:
一、
1、 聽錄音,正音正字
徵(zhǐ) 卒(cù) 提(dǐ) 樊於(wū)期 夏無且(jū)
拜謁(yè) 濡(rú)縷 變徵(zhǐ) 淬(cuì)火 忤(wǔ)視
圖窮匕(bì) 見(xiàn) 八創(chuàng)(chuāng) 箕(jī)踞 揕(chèn)之
偏袒(tǎn) 陛(bì)下 拊(fǔ)心 瞋(chēn)目 怒叱(chì)
2、學生自讀課文。
二、找學生讀,討論第一、二、三自然段疑難詞句。
三、翻譯下列句子。
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
秦王必說見臣:說,同“悅”。說見:高興地接見。
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窮:走投無路,猶如“追窮寇”之“窮”。古代缺少衣物錢財一般叫貧,不得志、無出路叫窮。困,困窘。樊將軍“父母宗族,皆為戮沒”,“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可見“窮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為。樊將軍因為走投無路來投奔我,我不忍心因為自己的事情而傷害了長者的心意。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將奈何,為之奈何?
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被陵辱。
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乃今得聞教:乃,語氣副詞,表轉折。教:指教。全句意為:而今才聽到(您的)指教。
第三課時
教學時間:
一、 找學生讀,糾正讀音。
二、 討論“行刺準備”剩余部分。
三、翻譯下列句子。
函封之:函,盒子。這里名詞作狀語,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來。
乃為裝遣荊軻:于是整理行裝,派遣荊軻(上路)。
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現(xiàn)在(是)拿著一把匕首進入兇險難測的強暴的秦國,我之所以停留,是因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第四課時
教學時間:
一、找學生讀“易水訣別”部分,糾正讀音。并討論“易水訣別”部分。
二、 找學生讀“秦廷行刺”部分,糾正讀音。并討論“秦廷行刺”部分。
三、翻譯下列句子。
愿舉國為內(nèi)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愿意全國上下做秦國的臣民,(燕王)排在諸侯的行列,供應、貢獻、賦稅和郡縣一樣,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廟。給(jǐ),供應,供給。職:貢賦,賦稅。
秦武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
愿大王少假借之:
北蠻夷之鄙人:北方邊遠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人。蠻夷:古代泛指少數(shù)民族。鄙:邊疆,邊遠的地區(qū)。
第五課時
教學時間:
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一、研讀課文第一部分:
1.荊軻刺秦王是在怎樣的形勢下發(fā)生的?課文寫當時形勢的語言有何特點?
提示:奏軍破趙,勢如破竹,大軍壓境,燕國危在旦夕。課丈寫形勢,連用幾個動詞短語,以短促的語氣交代逼人的形勢,渲染了緊張、危急的氣氛?!氨M收其地”的“盡”,寫出了秦軍之“強”,也應了太子丹“今秦有貪利之心而欲不可是也,非盡天下之地,臣海內(nèi)之王者,其意不厭”的判斷。太子丹認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盡矣”,因而催促荊軻實施刺秦王的計劃,意圖抵抗秦軍的大舉進攻,同時也報“見陵”之仇。
2.荊軻刺秦王的謀劃,表現(xiàn)了怎樣的性格特點?寫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提示:荊軻的謀劃抓住了如何見秦王這個關鍵問題。他提出用樊將軍首與督亢地圖為信物騙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膽識和氣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時才提出這個計劃,可見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襯了荊軻智謀非凡。
3.荊軻私見樊於期,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獻身?
提示:荊軻三問樊於期,首先從秦王的刻毒殘忍說起,動之以情,進行初步試探;進而從“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方面曉之以義,引而不發(fā),進一步觀察反映;在樊將軍急于知曉的情況下,他才和盤托出行刺打算,征詢意愿。荊軻膽大心細,自知知人,對樊將軍有著深刻的了解。荊軻舍身取義的精神,更使樊將軍激動得“偏袒扼腕而進”。樊將軍自刎獻身,既表現(xiàn)了他的義勇剛烈,也表現(xiàn)了對荊軻的理解與信任。
4.太子丹求“天下之刮匕首”并“以藥淬之”、“令秦武陽為副”為何略寫?
提示:不是主要情節(jié),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詳略得當,剪裁合理。
5.荊軻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顯示了什么性格?
提示:荊軻“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對俠義之土來說,無異于人格侮辱?!笆靠蓺⒍豢晌辍?。荊軻忍無可忍,怒叱太子,顯示了剛烈的性格。
小結:第一部分寫行刺秦王的準備工作,包括商議計謀、求取信物、準備匕首、配備副手、怒叱太子五個場面,其中荊軻與太子丹有三次分歧。這些分歧既表現(xiàn)了荊軻的足智多謀,果敢勇決,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謀事不周的弱點。
二、研讀課文第二部分:
自讀課文第三部分,思考:
1太子及賓客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提示:與荊軻永訣,激勵他冒死行刺,不負重托。
2 音樂描寫有什么作用?
提示:表現(xiàn)荊軻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壯的氣氛。
作者是怎樣描寫易水訣別這一場面的?
提示:①抓住特點:如對送行者的描寫,抓住“白衣冠”這個特點;②突出重點:在眾多的人物中,重點寫荊軻;“既祖,取道”略寫,重點寫慷慨悲歌;③顧及全面:太子、賓客、高漸離、士等在場人物都顧及到,而且通過寫“士皆垂淚涕泣”“士皆?目,發(fā)盡上指冠”渲染凄涼悲愴的氛圍和同仇敵汽的氣勢;④有條不紊:人物活動按時間順序描寫;⑤結合寫景:“風蕭蕭兮易水寒”,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小結:易水訣別,表現(xiàn)了荊軻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三、研讀課文第三部分:
自讀課文第三部分,思考:
1秦廷行刺這一部分可分幾個層次?
計見秦王(11—13自然段)顧笑武陽(14自然段)
秦廷搏擊(15—17自然段)倚柱笑罵(18自然段)
遇難去世(19自然段)
2作者是怎樣描寫這一驚心動魄的場面的?
a.通過斗爭雙方的動作描寫,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過程:荊軻“取—奉—發(fā)—把—持——逐—提”,主動進攻未遂,仍進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驚—引—起—拔—走—擊”,由驚慌失措轉為有效反擊,動作描寫,層次分明。
b.通過語言、神態(tài)、表情描寫,栩栩如生地刻畫人物形象。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罵”,讀之使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
c.運用間接描寫的方法渲染氣氛,襯托荊軻的英雄形象。寫“年十二”就殺人的秦武陽“色變振恐”,襯托荊軻鎮(zhèn)定自若;寫秦王“恐急”,“群臣驚愕”,“盡失其度”,“不知所為”,襯托荊軻英雄虎膽,威懾秦廷;最后荊軻事敗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這寥寥數(shù)語,從反面襯托了荊軻的威武壯烈。
四、完成課后第四題
提示:應該怎樣評價荊軻刺秦王的行為?
荊軻刺秦王,是反抗強暴的正義行動,而秦統(tǒng)一六國是歷史發(fā)展的趨勢,這是個人或少數(shù)人的愿望改變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劇告終。荊軻刺秦王就與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消極因素作斗爭來講,這場斗爭具有合理性;就整個歷史發(fā)展過程進程來講,它有著很大局限性。
對荊軻的評價,歷來見仁見智。北宋蘇洵非議荊軻“始速禍焉”。南宋鮑彪說“軻不足道也”。朱熹認為“軻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但肯定荊軻的人也很多,第一個是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結尾說:“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豈妄也哉。”左思的《詠荊軻》稱頌他“雖無壯士節(jié),與世亦殊倫”,“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干鈞”。陶潛說他“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近代龔自珍贊揚他“江湖俠骨”。評者大都認為,荊軻雖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難以挽狂瀾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國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但他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在國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艱險的精神和氣概還是值得稱道的。
4、高中語文必修一《荊軻刺秦王》學案
【學習目標】
1.了解《戰(zhàn)國策》相關知識及荊軻刺秦王的相關背景。
2.通讀全文,整體感知,理清行文線索。
3.掌握1、2自然段出現(xiàn)的重要實詞、虛詞等文言語法現(xiàn)象。
【知識鏈接】
一、關于《戰(zhàn)國策》
《戰(zhàn)國策》又稱 ,是西漢末年 (填人名)根據(jù)戰(zhàn)國時期的史料編訂的,是一部(填體裁)史書。全書共33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宋、衛(wèi)、中山十二策。它記載了戰(zhàn)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著重記載了各國策士謀臣的策略和言論。它語言流暢,寫人記事真切、生動。讀這本書真是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風格,鋪陳偉麗,叱咤雄豪,藝術上有很高成就,對后代文人的影響不小。原書沒有標題,課文題目都是后加的。
二、背景材料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發(fā)生在戰(zhàn)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tǒng)一中國之前的六年。當時,秦已于公元前230年滅韓,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趙,秦統(tǒng)一天下的大局已定。燕國是一個地處北方的小國。當初燕王為了討好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為人質。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公元前228年,秦將王翦破趙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為了抵抗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了報當初在秦被凌辱之仇,決定派荊軻劫持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如果要挾不成,便刺死秦王嬴政,使秦“內(nèi)有大亂”,“君臣相疑”,然后聯(lián)合諸侯共同破秦。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fā)生的。
燕太子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雙全的燕國處士田光。田光覺得自己老了,無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薦了荊軻。田光為了激勵荊軻,便自殺了。荊軻接受了任務,太子丹高興萬分,馬上封荊軻為上卿,精心侍奉……以后,就是課文記敘的情況。
【預習檢測】
一、注字音。
督亢( ) 拊( )心 變徵( ) 淬( ) 忤( )視 瞋()目
遺( )贈 創(chuàng)( )傷 拜謁( ) 戮( )沒( ) 偏袒( ) 自刎()
血濡( )縷( ) 陛( )下 驚愕( ) 劍鞘( ) 箕( )踞()
目眩( ) 樊( )將軍 揕( )其胸 圖窮而匕首見( ) 秦將王翦()
更( )慮之 骨髓( ) 被八創(chuàng)( )
二、識通假。
1. 秦王必說見臣 說,通
2. 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反,通
3. 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
4. 秦王還柱而走 還,通
5. 卒起不意 卒,通
三、積累名句。
1. 風蕭蕭兮易水寒, !
2. 軻既取圖奉之,發(fā)圖, 。
3. 卒起不意, 。
【學習內(nèi)容】
一、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1. 進兵北略( )地 2. 卿( )
3. 微( )太子言,臣愿得謁( )之( )
4. 今行而無信( ),則秦未可親( )也
5.秦王購( )之金千斤,邑( )萬家
6.誠( )能得樊將軍首
7.愿足下更( )慮之
二、找出下面句子的詞類活用,并解釋。
1.進兵北略地
2. 秦兵旦暮渡易水
三、翻譯句子,要求字字對譯。
1. 秦王必說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太子。
2. 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
【學法指導】
“足下”的由來
【牛刀小試】
一、第1自然段中連用了 、 、 、 、 、等6個動詞,目的何在?
二、荊軻刺秦王的謀劃,表現(xiàn)了荊軻怎樣的性格特點?
《荊軻刺秦王》學案3
【每日箴言】欲思其成,必慮其敗?!T葛亮
【學習目標】
1. 掌握3~9自然段出現(xiàn)的重要實詞、虛詞等文言語法現(xiàn)象.
2. 背誦第9自然段(易水訣別一段)。
【知識鏈接】
一、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強調的是主觀上認為,是心理活動,客觀上未必如此。意動用法只有名詞的意動和形容詞的意動,沒有動詞的意動,因為動詞本身就有表示“認為”“把……看成……”意思的詞。例如:
1. 文帝奇釋之,拜為中大夫。(《史記·張釋之列傳》)
2. 侶魚蝦而友麋鹿。(《前赤壁賦》)
3.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上》)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古時音樂分 、 、 、 、 、變宮、變徵等七音。
【學習內(nèi)容】
一、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1.秦之遇( )將軍
2.將奈何( )
3.樊將軍仰天太息( )流涕( )
4.顧( )計不知所出耳
5.臣左手把( )其袖,而右手揕( )其胸
6.此臣日夜切齒拊心( )也
7.血濡( )縷
8.人不敢與忤視( )
9.于是荊軻遂就( )車而去( )
10.今太子遲之,請( )辭決矣
二、找出下面句子的詞類活用,并解釋。
1.函封之
2.太子遲之
三、找出句中的通假字。
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
四、注意古今異義詞。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古義: 今義: )
五、注意下列特殊句式
1.皆為戮沒
2.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3.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六、翻譯句子,要求字字對譯。
1.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
2.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學法指導】
定語后置的常見類型:
一、定語在中心詞后,用“者”煞尾,即“中心詞+定語+者”。例如:
1.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刺客列傳》)
2.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史紀?廉頗藺相如列傳》)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在中心詞和后置定語間加“之”,再用“者”煞尾,即“中心詞+之+定語+者”。例如:
1.馬之千里者,一食或進粟一石。(韓愈《馬說》)
2.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
三、在中心詞和后置定語間加“之”,即“中心詞+之+定語”。例如:
1.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范仲淹《岳陽樓記》)
2.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荀子?勸學》)
四、數(shù)量詞用作定語,大多放在中心語的后面,格式為“中心語+數(shù)(量)詞。例如:
1.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2. 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shù)萬人。(《史記·陳涉世家》)
3. 夫今樊將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荊軻刺秦王》)
【他山之石】
于易水送人一絕
(唐)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①,壯士②發(fā)沖冠。
昔時人已沒③,今日水猶寒。
注釋:①燕丹:指燕太子丹。
②壯士:指荊軻,戰(zhàn)國衛(wèi)人,刺客。冠:帽子。發(fā)沖冠:形容人極端憤怒,頭發(fā)上豎,把帽子都頂起來了。
③沒:死,即“歿”字。
賞析:因為駱賓王的“討武檄文”流傳天下,所以被武則天抓進監(jiān)牢??晌鋭t天念其才華而不忍殺之,想讓他為朝廷做事,但駱賓王拒絕了,想返回家鄉(xiāng)。駱賓王非常苦悶:一方面為自己的處境忿忿不平,又不滿意武則天的統(tǒng)治;一方面想為推翻唐朝干出一番事業(yè),又要念及武則天的不殺之恩。在這種彷徨壓抑中,駱賓王寫出了“易水送別“這首詩。這首詩雖然名為“送人”,實際上重點卻是借描寫燕丹送荊軻表現(xiàn)出今日送別的壯烈情景,抒懷詠志,曲折地表達了詩人苦悶的心境。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兩句,是懷古傷今之辭,抒發(fā)了詩人的感慨。這兩句用對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輕一重,一緩一急,既是詠史又是抒懷,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荊軻的人生價值,同時也傾訴了詩人的抱負和苦悶,表達了對友人的希望。 “今日水猶寒”中的“寒”字,寓意豐富,深刻表達了詩人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感受。首先,“寒”是客觀的寫景。此詩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其次,“寒”是對歷史的反思。荊軻這樣的古代英雄,雖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肅然起敬,詩人是懷著深切緬懷之情的。荊軻其人雖然早就不復存在了??蛇@位英雄疾惡如仇、視死如歸的英風義概還在,作為歷史見證的易水河還在。詩人面對著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涼激越的告別歌聲還縈繞在耳邊,使人凜然而產(chǎn)生一種奮發(fā)之情。再次,“寒”也是對現(xiàn)實的概括。詩人于易水岸邊送別友人,不僅感到水冷氣寒,而且更加覺得意冷心寒。駱賓王,有著遠大志向,他愿灑滿腔熱血,干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yè)。然而現(xiàn)實是“天子不見知,群公詎相識”(《夏曰游德州贈高四》),生不逢時,沉淪寂寞,詩人心中充滿孤憤不平之氣,如易水河一樣,悠悠不盡。詩人在“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偉大孤獨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傾訴難酬的抱負和無盡的憤懣。詩人感懷荊軻之事,既是對自己的一種慰藉,也是將別時對友人的一種激勵。
《荊軻刺秦王》多義詞辨析
實詞:
【兵】
1、不得持尺兵(武器,名詞)——《荊軻刺秦王》
2、不及召下兵(士兵、武士,名詞)——《荊軻刺秦王》
3、秦兵旦暮渡易水(軍隊,名詞)——《荊軻刺秦王》
4、今彗星長竟天,天下兵當大起(名詞,戰(zhàn)爭、戰(zhàn)役)
5、猶厭言兵(名詞,戰(zhàn)爭)——《揚州慢》
【窮】
1、圖窮而匕首見(窮盡,動詞)——《荊軻刺秦王》
2、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困厄,走投無路,動詞)——《荊軻刺秦王》
【陳】
1、諸郎中持兵,皆陳殿下(陳列,動詞)——《荊軻刺秦王》
2、恐懼不敢自陳(陳述,動詞)——《荊軻刺秦王》
【私】
1、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私事)——《荊軻刺秦王》
2、乃遂私見樊矜期(私自,)——《荊軻刺秦王》
【還】
1、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動詞,回來)——《荊軻刺秦王》
2、秦王還柱而走(動詞,通“環(huán)”,繞)——《荊軻刺秦王》
3、居十白,扁鵲望桓挨還走(動詞,通“旋”,掉轉身)——《扁鵲見蔡桓公》
4、計日以還(動詞,歸還)——《黃生借書說》
5、一尊還酹江月(副詞,還是,hái)——《念奴嬌。赤壁懷古》
6、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副詞,通“旋”,早脫,立即,xuán)——《周亞夫軍細柳營》
【振】
1、誠振怖大王之威(動詞,通“震”,懼怕)——《荊軻刺秦王》
2、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動詞,揮動)——《過秦論》
3、大命將泛,莫之振救(通“賑”,賑濟)
4、遷我如振振落葉(動詞,振動)
5、振奮作聲(動詞,振作)
6、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動詞,通“震”,震動)——《過秦論》
【奉】
1、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雙手捧著)——《荊軻刺秦王》
2、軻既取圖奉之(獻上)——《荊軻刺秦王》
【顧】
1、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動詞,回頭看)——《荊軻刺秦王》
2、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副詞,表轉折,不過,只是)——《荊軻刺秦王》
3、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動詞,探望、拜訪)——《出師表》
4、顧戀慈母(動詞,思念)
5、顧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詞,反而,卻)——《為學》
【親】
1、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動詞,親近,接近)——《荊軻刺秦王》
2、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名詞,父母)——《廉頗藺相如列傳》
3、每得降卒,必親引問委曲(副詞,親自)
4、愛臣太親,必危其身(形容詞,親密,親近)
【深】
1、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形容詞,刻毒)——《荊軻刺秦王》
2、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形容詞,深刻)——《游褒禪山記》
3、夜深忽夢少年事(形容詞,(時間)久)
4、桃花潭水深千尺(名詞,深度。一說,形容詞)——《贈汪倫》
5、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深失所望(副詞,很,十分)
【教】
1、乃今得聞教(名詞,指教,jiào)
2、曲罷曾教善才服(動詞,使,讓,jiāo)——《琵琶行》
3、乃修教三年,執(zhí)十戚舞(名詞,教化,jiào)
4、十三教汝織(動詞,傳授知識技能,jiāo)——《孔雀東南飛》
【解】
1、可里解燕國之患(動詞,解除,解救)——《荊軻刺秦王》
2、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動詞,此用本義,用刀剖開動物肢體)——《庖丁解?!?/p>
3、少年大駭,急解令休止(動詞,分開)
4、土崩瓦解(動詞,分裂,渙散)
5、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動詞,解答)——《師說》
6、解元(鄉(xiāng)試中第一名為“解元”,jiè)
【資】
1、持千金之資幣物(名詞,資財、錢物)——《荊軻刺秦王》
2、若據(jù)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名詞,資本,依據(jù))
3、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動詞,資助)
4、唯是脯資餼牽竭矣(名詞,通“粢”,谷類總稱,糧食)
【圖】
1、乃駭而圖之(動詞,圖謀,籌劃)
2、圖窮匕首見(名詞,地圖)——《荊軻刺秦王》
3、不圖子自歸(動詞,想,反復考慮)
【室】
1、拔劍,劍長,操其室(名詞,劍鞘)——《荊軻刺秦王》
2、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名詞,居所)——《陋室銘》
3、今其室十無一焉(名詞,家)——《捕蛇者說》
【被】
1、秦王復擊軻,被八創(chuàng)(動詞,遭受)——《荊軻刺秦王》
2、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介詞,表被動)——《五人墓碑記》
3、被明月兮佩寶璐(動詞,通“披”,戴)——《離騷》
【請】
1、乃請荊卿曰(動詞,請求)——《荊軻刺秦王》
2、請辭決矣(動詞,請允許我)——《荊軻刺秦王》
3、乃置酒請之(動詞,邀請)
4、其造請諸公,不避寒暑(動詞,謁見,拜見)
【次】
1、以次進(名詞,次序)——《荊軻刺秦王》
2、之次所旁叢祠中(動詞,駐扎)——《陳涉世家》
3、凡用兵之法……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名詞,在排列上次一等)
【信】
1、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名詞,憑據(jù),信物)——《荊軻刺秦王》
2、聽其言而信其行(動詞,相信)——《論語》
3、言必信,行必果(動詞,講信用)——《論語》
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形容詞,(言語)真實)
今以蔣氏觀之,猶信(確實,真實)——《捕蛇者說》
5、信可樂也(副詞,實在,的確)
6、俄而謝玄淮上信至,看書竟,默然無語(名詞,信使)
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使者,信托之人)
7、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副詞,隨意、隨便)——《琵琶行》
8、欲信大義于天下(動詞,通“伸”,伸張)
9、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誠懇,不欺騙)——《曹劌論戰(zhàn)》
10、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誠信)——《屈原列傳》
【遇】
1、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動詞,對待)——《荊軻刺秦王》
2、度道里會遇之禮畢(動詞,相遇,相會)——《廉頗藺相如列傳》
3、子路從而后,遇丈人(動詞,遇到)——《論語》
4、斯固百世之遇也(名詞,機遇)
5、不如因善遇之(對待,)——《鴻門宴》
【辭】
1、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動詞,辭別,告辭)——《荊軻刺秦王》
今者出,未辭也(告辭,動詞)——《鴻門宴》
2、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動詞,推辭)——《燭之武退秦師》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動詞,推辭)——《鴻門宴》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動詞,推辭)——《鴻門宴》
3、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動詞,計較,講究)——《鴻門宴》
4、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動詞,擅長)——《屈原列傳》
5、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名詞,文辭,指文學)——《屈原列傳》
【遺】
1、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動詞,贈送)——《荊軻刺秦王》
2、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放棄,動詞)——《師說》
3、至唐李勃始訪其遺蹤(動詞,遺留)——《石鐘山記》
4、使人遺趙王書(動詞,送給)——《廉頗藺相如列傳》
【引】
1、荊軻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動詞,舉起)——《荊軻刺秦王》
2、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動詞,指身子向上起)——《荊軻刺秦王》
3、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動詞,牽,拉)——《廉頗藺相如列傳》
4、引趙使者藺相如(動詞,延請)——《廉頗藺相如列傳》
5、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動詞,引導,率領)——《赤壁之戰(zhàn)》
6、李憑箜篌引(名詞,樂府詩體的一種)——《李憑箜篌引》
【卒】
1、繕甲兵,具卒乘(名詞,士卒,士兵)
2、魯肅聞劉表卒(動詞,死)——《赤壁之戰(zhàn)》
3、卒成帝業(yè)(動詞,終于)——《出師表》
4、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倉猝)——《荊軻刺秦王》
【就】
1、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登上,動詞)——《荊軻刺秦王》
2、軻自知事不就(動詞,成功)——《荊軻刺秦王》
虛詞:
【豈】
1、將軍豈有意乎(副詞,是否,是不是)——《荊軻刺秦王》
2、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副詞,表示訪問語氣,難道)——《荊軻刺秦王》
3、豈可得哉(疑問代詞,怎么)——《荊軻刺秦王》
【以】
1、何以言之(介詞,憑借)——《荊軻刺秦王》
2、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介詞,用)——《廉頗藺相如列傳》
以刀試人(介詞,用)——《荊軻刺秦王》
3、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連詞,表目的,用來……的)——《荊軻刺秦王》
愿得將軍之首以獻秦(連詞,表目的,來)——《荊軻刺秦王》
4、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介詞,因為)——《荊軻刺秦王》
5、日以盡矣(“以”通“已”,已經(jīng))——《荊軻刺秦王》
6、皆白衣冠以送之(連詞,而)——《荊軻刺秦王》
7、以次進(介詞,按照)——《荊軻刺秦王》
8、以故荊軻逐秦王(連詞,因此)——《荊軻刺秦王》
【乃】
1、家祭無忘告乃翁(代詞,你,你的)——《示兒》
2、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判斷動詞,是)——《游褒禪山記》
乃欲以生劫之(判斷動詞,是)——《荊軻刺秦王》
3、太子丹恐懼,乃請荊卿曰(副詞,于是,就)——《荊軻刺秦王》
4、乃今得聞教(副詞,卻,竟然)——《荊軻刺秦王》
5、而今乃以手共搏之(副詞,只,僅僅)——《荊軻刺秦王》
【之】
1、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代詞,您)——《荊軻刺秦王》
2、秦王購之金千斤(代詞,指樊將軍的首級)——《荊軻刺秦王》
3、為之奈何(代詞,這件事)——《荊軻刺秦王》
4、愿得將軍之手記以獻秦(結構助詞,的)——《荊軻刺秦王》
5、頃之未發(fā)(用在時間副詞后面,湊足音節(jié),不譯)——《荊軻刺秦王》
6、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結構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荊軻刺秦王》
人教版新課標《荊軻刺秦王》教案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戰(zhàn)國策》的知識
2.積累文中出現(xiàn)的重點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
3.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鑒賞文言文的能力
4.從人物的對話、動作、神態(tài)描寫分析人物形象
(二)情感目標:
正確認識荊軻的愛國主義精神,學會用辨證的眼光看待荊軻刺秦王
教學重點:從對話、動作、神態(tài)的角度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如何看待荊軻刺秦王這一事件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 二課時
三維目標:
1.借助注釋、工具書理解課文。掌握文章的敘事線索
2.落實文中實詞、虛詞、特殊句式
3.了解課文背景,體味課文思想內(nèi)容和人物性格特征
4.反復誦讀,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第三課時
三維目標:
1.多種方式誦讀課文
2.鑒賞評價荊軻這一人物形象,體會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質
3.辨證看待荊軻刺秦這一事件
教學重點: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辨證看待荊軻刺秦這一事件
教學方法:朗讀法、提問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
師:通過上兩節(jié)課,我們對荊軻有了初步的認識。關于荊軻,歷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朱熹認為他“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司馬遷卻為他立傳,評價他“名垂千古”,陶潛也稱他“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边@些評價孰是孰非?現(xiàn)在我從中截取了三個畫面,請同學們自己品讀一番,構建自己心中荊軻的形象。
板書:樊荊會面、易水訣別、秦廷行刺
師:“樊荊會面”這個畫面在文中的哪里可以找得到?
生:第三段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思考感受一下樊與荊各自所處的立場,揣度一下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與情感,一會請同學用現(xiàn)代漢語分角色朗讀。
生:
(參考:三個問句,層層深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荊軻三問樊於期,首先從秦王的刻毒殘忍說起,動之以情,進行初步試探;進而從解患報仇方面曉之以義,引而不發(fā),進一步觀察反映;在樊於期急于知曉的情況下,他才和盤托出行刺打算,征詢意愿。)
師: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荊軻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樊呢?
生:(參考:荊軻:講究策略、推心置腹、以誠感人,深謀遠慮
樊於期:不失為一個英雄,深明大義,義勇剛烈)
師:在這個畫面中,作者主要是通過什么方法來刻畫人物形象的?
生:對話
第二部分
“樊荊會面”中我們感受到的荊軻并不是一介武夫,我們更多的感受是他的沉著精細善于辭令。那么在“易水訣別”中我們接觸到又會是怎樣的荊軻呢?請**同學朗誦這一段。
(生讀,師再讀)
師:你們覺得誰讀的要好些?
生:(感情基調應是悲壯,慷慨激昂)
師:這段話的感情基調有變化?
生:由凄涼到悲壯。
師:“易水送別”這一送別場面歷來為人稱頌,請合作討論,這段描寫好在哪里?
生:(討論)
(參考:抓住特點:如對送行者的描寫,抓住“白衣冠”這個特點。
突出重點:在眾多的人物中重點寫荊軻,“既祖,取道”略寫,慷慨悲歌詳寫。
顧及全面:在場人物都顧及到,而且通過寫“垂淚涕泣”等渲染凄涼悲愴氛圍和同仇敵愾的氣勢
有條不紊:人物活動按時間順序描寫。
結合寫景:“風蕭蕭兮易水寒”,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
師:“白衣冠”意味什么?為何是變徵之聲?
生:
師:慷慨羽聲又是什么聲音?
生:
師:為何激憤?
生:為國家為人民死得其所。
師:音樂傳達感情,在易水歌中表現(xiàn)了荊珂為國為民從容赴死的生死態(tài)度和人生價值觀。對于生死,你想到哪些名言?
生:
(參考: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忠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寧愿站著死,不愿跪著生。)
師:悲壯的分別很容易讓我們想起一首詩“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睘榱俗尨蠹腋鼜娏业母惺芮G軻的形象,我們來段音樂吧。(聽《霸王別姬》)
師:我們分析了送別場面,又在音樂聲中感受了英雄的形象,現(xiàn)在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或評價你感受的送別畫面。
生:
(參考:專諸刺吳王,身死而功成,荊軻刺秦王,身死而事敗。然而我們久已忘掉了專諸,而在贊美著荊軻。易水餞別,大約是秋天吧。秋原遼闊,寒水明凈,獨立在蕭蕭風聲之中,即使我們并非壯士,也必有壯士的胸懷。“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卑滓鹿谑菃史?,它暗示著國破家亡的大難就在眼前,它暗示著荊軻的一去難返,這情景是多么凄楚!“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惫湃苏f,變徵為商,其音悲。沉痛悲涼的歌聲深深打動了送行的人們,“士皆垂淚涕泣”。他們早就把保存國家,保全自己的一線希望系在荊軻的那把匕首上了。荊軻完全了解他們的心情,于是進而“為慷慨羽聲”,明確地表示了必死的決心: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羽聲,其音怒。這激昂而憤怒的歌聲,在蕭瑟的秋風中回蕩,在嗚咽的秋水上回蕩,然后如一腔熱血,灑向這白衣冠群中,使在場的人們由“垂淚涕泣”變得瞋目怒視,發(fā)上指冠。荊軻這個普通的血肉之軀的精神力量,竟能如此震撼人心。送行者和被送者的情緒,相互感染,如風水相激,很快推向高潮,“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倍嗝磩傄?,多么壯烈,即使千載之下的讀者,也會為之動容。)
第三部分
師:“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痹谶@一悲壯的氛圍下,我們的主人公來到了秦國進行了行刺活動,現(xiàn)在,請同學們速讀廷刺的部分。
生讀。
師:荊軻賄賂蒙嘉,得見秦王,深思熟慮,計劃周密。咸陽宮中,“秦武陽色變振恐”,更加襯出“荊軻顧笑武陽”的從容沉著。“圖窮而匕首見”以后,極力鋪寫秦王的。如:“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時惶急,劍堅,故不可立拔”,“秦王環(huán)柱而走”,“秦王目眩良久”。而主動出擊的荊軻,卻是把袖持刃,逐趕秦王。左股被斬斷,“乃引其匕首以提秦王”。重創(chuàng)之后,“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最后壯烈犧牲,無比英勇。秦庭的這一場生死搏斗,形成故事高潮。在這個畫面中,作者通過什么來塑造人物形象?
生:主要是一系列動作的描寫。
師:請指出
生:荊軻“取—奉—發(fā)—把—持—揕—逐—提”,主動進攻未遂仍進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驚—引—起—拔—走—擊”,由驚慌失措轉為有效反擊,動作描寫層次分明。
師:作者通過對一系列動作的描寫,為我們刻畫了一個驚心動魄,一波三折的畫面,那同學們從這一描寫中又看出了荊軻、秦王什么樣的形象?
生:(參考:荊軻:有勇有謀,臨危不亂,從容不迫,遮掩搪塞,機智過人。
秦王:極盡丑態(tài),外強中干,窘迫惶恐,狼狽不堪)
師:從以上三個畫面中,我們對主人公荊軻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那請同學們在課文中找找,還有沒有哪個地方涉及到?
生:與太子丹的比較,與秦武陽的比較。還有獻圖時表現(xiàn)出來的機智。
四、荊軻的性格,是在情節(jié)發(fā)展的矛盾和沖突中逐漸展現(xiàn)出來的。取樊于期頭,觸動樊的怨憤,可見荊軻的“深沉”;易水告別,送行者的高歌,可見荊軻的“激昂慷慨”;咸陽宮中,秦王的惶恐狼狽,更襯出荊軻的“英勇壯烈”。從以上的三個畫面中,通過語言、神態(tài)、表情描寫,栩栩如生地刻畫了荊軻這一人物形象,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運用間接描寫的方法渲染氣氛,襯托荊軻的鎮(zhèn)定自若、英雄虎膽、威武壯烈的英雄形象。
師:請用一句話評價荊軻?
生:
(參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霸王別姬,烏江自刎,慷慨而歌,那是悲涼;荊軻入秦,易水送別,慷慨而歌,那是悲壯。/勇敢是與深思和決斷為伍的。/丈夫一言許人,千金不易。/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在國家民族多事之秋,敢于挺身而出、勉力為之,荊軻乃真英雄。)
師:秦廷行刺,功虧一簣,讓人扼腕痛惜的同時,對他的行刺行為你是如何看待又給了你怎樣的人生啟示,寫成書面作業(yè)。
板書設計:
樊荊會面: 荊:智謀、深沉
樊:深明大義,義勇剛烈 對話 動作
易水訣別 荊軻:悲壯 神態(tài) 環(huán)境
秦廷行刺 荊軻:有勇有謀
秦王:極具丑態(tài) 動作
教學反思:
高中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在教學中應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倡“把課堂還給學生”“重視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者的結合”“重視課堂的預設與生成”,筆者有意識將這些新的理念融入此案例中。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任何教育、教學活動,都是以師生間、生生間交流為基礎的。落實實詞虛詞和分析易水送別這一場面描寫,體現(xiàn)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們不僅用心研究教材,而且通過上網(wǎng),上圖書館等渠道搜集資料,辨證評析荊軻刺秦王事件,這種探究精神難得可貴,且讓他們有不少收獲。這一切昭示:學生有思想的欲望并且能夠思考,善于思考,他們的頭腦并非是個等待灌裝的容器,而是等待開啟的寶庫。
2、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本課教學不僅教學重點落到實處,學生收獲了知識,而且在落實這些知識的同時,學生的諸多能力得到鍛煉,如文言文字詞句的自主完成,分角色朗讀,還有同學的精彩評述。另外由荊軻的生死觀延伸到生死格言,既復習拓展新知識又關注學生建立正確的生死觀。筆者認為,學生們對這一堂課的內(nèi)容能很好的掌握,充分的吸收,樂于接受這樣的課堂教學,他們不僅學到了知識,拓展了知識,而且激發(fā)了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預設與生成
以往的課堂,總是老師預設好課堂教學流程,預設好問題,甚至預設好問題的答案。本課教學既有預設的內(nèi)容和流程,同時也注意課堂的生成,一發(fā)現(xiàn)問題,老師便即時對問題進行整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但反思本堂課也存在明顯的問題和不足。其一:同不少的公開課一樣,教師受教案束縛,始終背著時間包袱上課,學生的思維時間和空間受到限制,有些內(nèi)容未能展開和落實,比如在“再現(xiàn)易水訣別”這一環(huán)節(jié),受時間限制學生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情。其二:在探討過程中,雖然強調學生為主體,但教師所講的東西仍然過多,有些時候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學生被動地接受某些觀點,而不是在學習過程中自主地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其三:活動的安排沒能做到人人參與其中,少數(shù)同學能力得不到鍛煉。如何能讓人人都“動”起來,成為學習語文的主人,改善其不良情況,這是筆者正在思索的問題。
一、通假字
1、 秦王必說見臣
2、 今日往而不反者
3、 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4、 秦王還柱而走
5、 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6、 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二、古今異義
1、 秦王購之金千斤
2、 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
3、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
4、 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5、 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
6、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
7、 愿大王少假借之
8、 侍醫(y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
9、 持千金之資幣物
10、 諸郎中執(zhí)兵,皆陳殿下
三、詞類活用
1、 進兵北略地
2、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3、 士皆瞋目,發(fā)盡上指冠
4、 箕踞以罵曰
5、 樊於期乃前曰
6、 皆白衣冠以送之
7、 其人居遠未來
8、 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聞大王
9、 頃之未發(fā),太子遲之
10、 秦武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
四、特殊句式
1、 見燕使者咸陽宮
2、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3、 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4、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5、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6、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
五、一詞多義
1、 發(fā)
軻既取圖奉之,發(fā)圖
頃之未發(fā),太子遲之
發(fā)盡上指冠
2、 引
秦王驚,自引而起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君子引而不發(fā)
3、 被
秦王復擊軻,被八創(chuàng)
蓋當蓼洲洲公之被逮
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
4、 室
拔劍,劍長,操其室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今其室十無一焉
5、 圖
圖窮而匕首見
乃駭而圖之
不圖子自歸
6、 資
持千金之資幣物
若據(jù)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此殆天所以資將軍
7、 還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秦王還柱而走
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一樽還酹江月
8、 解
可以解燕國之患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少年大駭,急解令休止
土崩瓦解
緝捕使臣已將秋公解進
5、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一《荊軻刺秦王》教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中的文言詞句并進行歸類整理。
2、正確分析鑒賞荊軻這個人物形象。
二、過程和方法
1、課前認真預習,反復誦讀課文;
2、查找資料,研究分析古人對荊軻的各種評價;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學習荊軻不畏強權,勇敢堅忍的精神
2、用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評價荊軻刺秦的歷史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語
2、學習在矛盾沖突中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寫法
【教學難點】用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評價荊軻刺秦的歷史
【教學方法】朗讀法、合作探究法、串講法
【課文分析】
《荊軻刺秦王》是篇文言課文,記敘的是荊軻刺秦王的歷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畫非常成功。司馬遷撰寫《史記 刺客列傳》時,幾乎照錄全文。文章記敘了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刻畫了一個為了捍衛(wèi)自己的國家安全,不惜犧牲自己性命的英雄——荊軻的形象。文章對荊軻行刺前的精心準備做了較詳細的敘述,對行刺的過程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繪,讀來驚心動魄,蕩氣回腸。
【教學設想】
1.記敘荊軻刺秦王的歷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畫非常成功。擬從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確定教學思路,設計導讀提問,同時對文章剪裁、記敘與描寫的綜合運用作適當提示。
2.在疏通詞句和講讀的基礎上,開展評述或辯論。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出示駱賓王的《易水送別》詩: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問:詩中的壯士是指誰?分析詩的意思,引出故事——荊軻刺秦王。(板書課題)
簡介荊卿
荊軻,春秋戰(zhàn)國時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齊國人,后遷居衛(wèi)國,原叫莊坷,到了燕國以后,才叫荊軻,他喜歡讀書擊劍,結交名人勇士。課文中提到的擊筑的高漸離,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雙全的燕國處土田光。田光覺得自己老了,無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薦了荊軻。田光為了激勵荊軻,便自殺了。荊軻接受了任務,太子丹高興萬分,馬上封荊軻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課文記敘的情況。
二、解題:
1、關于《戰(zhàn)國策》
《戰(zhàn)國策》是西漢學者劉向所整理、校訂的一部戰(zhàn)國時期的史料匯編,是一部國別體的史書。該書記載了戰(zhàn)國時期二百三四十年間各國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動,著重記錄了謀臣的策略和言論,語言流暢,記人、記事形象生動。全書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戰(zhàn)國策》的內(nèi)容,主要記載戰(zhàn)國時期各國謀臣策士游說諸侯或進行謀議論辯時的政治主張和縱橫捭闔、爾虞我詐的故事,也記述了一些義士豪俠不畏強權、勇于斗爭的行為。
《戰(zhàn)國策》的作者在記敘歷史事件時,過分夸張渲染謀臣策士的作用,有時為了突出縱橫游說之士在歷史事件中的決定作用,甚至編造一些情節(jié),不免違背歷史的真實。
《戰(zhàn)國策》長于議論和敘事,文筆流暢,生動活潑,在我國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簡介課文故事發(fā)生的背景:
故事發(fā)生在戰(zhàn)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tǒng)一全國的大勢已定,弱小的燕國也危在旦夕.(出示戰(zhàn)國形勢圖)燕太子丹為了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了報自己在秦國做人質的“見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如不成,則刺殺秦王嬴政,使其國內(nèi)大亂,然后聯(lián)合諸侯共同破秦.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fā)生的.事敗后,秦大舉攻燕,于公元前222年滅燕.燕國被滅了,然而,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壯動人而傳誦千古。
三、整體感知:
1、放配樂朗誦,疏通字詞、句讀方面的問題。
淬(cuì)憐(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創(chuàng)(chuāng)揕搭(zhèn)拊(fǔ)樊於(wū)期 夏無且(jū)
2、學生復述文章的故事情節(jié)。
提示:按文章結構來復述。學生在聽讀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敘述思路,根據(jù)文章的主要情節(jié),為文章 劃分大致的結構。
3、《荊軻刺秦王》的結構
第一部分——開端(從“秦將王翦破趙”到“愿足下更慮之”):行刺的緣起
第二部分——發(fā)展(從“荊軻知太子不忍”到“終已不顧”):行刺的準備
第三部分——高潮(從“既至秦”到“必得契約以報太子”):廷刺秦王
第四部分——結局(最后一段):荊軻被斬
4、學生根據(jù)課文下的注解,仔細閱讀課文,了解課文詳細內(nèi)容。
四、課后思考:
1、荊軻和太子丹是什么樣的人物形象?
2、荊軻刺秦王為什么失敗了?
3、你是如何認識荊軻刺秦王這件事情的?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二、文言知識梳理(小組分工展示整理結果)
1、通假字。
秦王必說見臣 說,通“悅”,yuè,高興。
使工以藥淬火 淬,通“焠”,cuì,淬火,燒刃使紅,漬于水中。
日以盡矣 以,通“已”,已經(jīng)。
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陵,通“凌”。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請辭決矣 決,通“訣”,訣別。
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懾。
設九賓 賓,通“儐”,儐相 (bīnxiàng),迎賓贊禮的人。
儐,舊讀bìn。
圖窮而匕首見 見,通“現(xiàn)”。
秦王還柱而走 還,通“環(huán)”,繞。
荊軻奉樊於期頭函 奉,通“捧”。
卒起不意 卒,通“猝”, cù,倉促,突然。
2、一詞多義
【之】
①第三人稱代詞,“他(們)”/“它(們)” 使工以藥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②結構助詞,“的”/不譯 于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之匕首
③助詞,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
【而】
①連詞,表轉折 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
②連詞,表并列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
③連詞,表修飾 伏尸而哭/荊軻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還柱而走/倚柱而笑
④連詞,表承接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圖窮而匕首見
⑤連詞,表遞進 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以】 ①介詞,因 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
②介詞,用 使工以藥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醫(y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
③介詞,按照 以次進
④已經(jīng) 日以盡矣
⑤連詞,表目的,“來”/不譯 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興兵以拒大王/遂拔以擊荊軻
⑥連詞,表修飾 箕踞以罵曰
【為】
①動詞,做,整治 乃為裝遣荊軻
②介詞,被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③介詞,替 嘉為(之)先言于秦王曰
【其】
①第三人稱代詞,他(們)(的),它(們)(的) 盡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劍長, 操其室
②指示代詞,那 其人居遠未來
3、古今異義現(xiàn)象:
仰天太息流涕 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古義:走投無路縈誒Ь場
6、高一語文上冊《荊軻刺秦王》教學設計
導語:編寫教案要依據(jù)教學大綱和教科書。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fā),精心設計。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砀咭徽Z文上冊《荊軻刺秦王》教學設計,讓學生了解《戰(zhàn)國策》及相關知識,把握古代記敘散文的特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 積累重要文言實詞、虛詞、文言句式等。
2. 了解《戰(zhàn)國策》及相關知識,把握古代記敘散文的特點。
3. 理解分析荊軻、太子丹、秦武陽等人物形象。
4. 掌握古代記敘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1. 介紹相關歷史背景,讓學生在歷史大背景中觀照荊軻刺秦王的故事。
2. 引導學生提要勾玄地閱讀課文,學會抓住關鍵詞語,概述文章的敘事脈絡,做到綱張目舉,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3. 設計思考題,引導學生深入領會古代散文簡潔、精煉、細節(jié)傳神的語言魅力和敘事藝術。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 理解領會荊軻不畏強暴、不避艱險、舍生忘死、扶弱濟困的英雄精神。
2. 引導學生領略英雄的才華與品德,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重點
1. 分析重點人物形象。
2. 積累重要文言基礎知識。
教學難點
1. 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 領會古代記敘散文的語言魅力和敘事藝術。
教師準備
1. 搜集荊軻刺秦王的相關信息。
2. 準備相關圖片,展示給學生以形成直觀印象。
3. 指導學生充分預習,預先整理重要文言知識,了解文章大意。
學生準備
1. 課前充分預習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讀出氣勢,思考人物形象并圈點出難理解的詞句。
2.嘗試概述故事情節(jié)。
教學過程(2課時)
明確教學要點
1. 讀準字音,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 品賞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課文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在諸多風流人物之中,有一位僅有短短兩句吟唱,而這兩句卻成為千古絕唱,這就是荊軻的《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詩中透露出無限的悲涼和對人生的留戀,但荊軻仍然一無反顧,“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許多英雄就這樣永遠地走入歷史深處。今天,讓我們在前人的記述中再來探尋英雄的足跡,傾聽歷史的回音。(板書課題)
二、《戰(zhàn)國策》簡介
多媒體展示,學生齊聲朗讀
《戰(zhàn)國策》又稱《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編著,全書共三十三篇,分為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wèi)、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和社會面貌,著重記載了謀臣的策略和言論。這部書記事寫人十分生動,既有重要的史學價值,又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三、背景簡介
多媒體展示,教師簡述
故事發(fā)生在戰(zhàn)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tǒng)一中國之前的六年。
當時,秦于公元前230年滅韓,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趙(滅趙是公元前222年),秦統(tǒng)一六國的大勢已定。
當初,燕王為了結好于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人質。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為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報“見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殺秦王贏政,使秦“內(nèi)有大亂”,“君臣相疑”,然后聯(lián)合諸侯共同破秦。
荊軻刺秦王失敗之后,秦大舉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滅燕。
四、掃清閱讀障礙
1. 讀準字音(多媒體展示,師生齊讀)
淬(cuì) 忤(wǔ) 徵(zhǐ) 陛(bì) 卒(cù) 提(dǐ) 創(chuàng)(chuāng) 揕(zhèn) 拊(fǔ) 髓 (suǐ)
樊於(wū)期 箕踞(jījù) 亢(kàng) 夏無且(jū)
2. 疏通疑難語句(多媒體展示,學生討論,教師點撥)(疑難語句由學生預習得來)
①秦王必說見臣:
說,同“悅”。說見:高興地接見
②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
窮:走投無路,猶如“追窮寇”之“窮”。古代缺少衣物錢財一般叫貧,不得志、無出路叫窮。 困,困窘。樊將軍“父母宗族,皆為戮沒”,“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可見“窮困”。 私:自己的(事情)。 意:情意。
全句意為。樊將軍因為走投無路來投奔我,我不忍心因為自己的事情而傷害了長者的心意
③乃今得聞教:
乃,語氣副詞,表轉折。教:指教。全句意為:而今才聽到(您的)指教。
④函封之:
函,盒子。這里名詞作狀語,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來。
⑤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
現(xiàn)在(是)拿著一把匕首進入兇險難測的強暴的秦國,我之所以停留,是因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⑥愿舉國為內(nèi)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
愿意全國上下做秦國的臣民,(燕王)排在諸侯的行列,供應、貢獻、賦稅和郡縣一樣,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廟。給(jǐ),供應,供給。職:貢賦,賦稅。
⑦北之人:北方邊遠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人。
蠻夷:古代泛指少數(shù)民族。
鄙:邊疆,邊遠的地區(qū)。
五、復述故事情節(jié),把握課文結構
1. 指名學生復述
2. 快速梳理情節(jié)(多媒體展示)
序幕 狼煙四起
開端 義士請纓
發(fā)展 求取信物 易水訣別
高潮 廷刺秦王
結局 壯士殞命
尾聲 秦王目眩
六、精彩語段賞析
1. 師生共同確定精彩情節(jié)
板書:求取信物 易水送別 廷刺秦王
2. 感受精彩情節(jié),學生朗讀精彩片段
求取信物 分角色朗讀
易水送別 全體朗誦
廷刺秦王 單人朗誦
3. 分組討論:
(1)分三組,分別討論三個精彩片段。
(2)討論內(nèi)容,精彩從何而來。任選自己的看法。
提示:或人物性格 或人物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 或寫作技巧 或其他
三組分別派代表發(fā)言,教師點撥
求取信物
荊軻與樊於期的對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推心置腹,表現(xiàn)出深謀遠慮、心機綿密的個性。
易水送別
場面描寫
1 抓住特點 白衣冠
2 突出重點 荊軻
3 顧及全面 其他人物
4 結合寫景 風蕭蕭兮易水寒
烘托一種慷慨悲壯的氣氛,渲染凄涼悲愴的氛圍和同仇敵愾的氣勢。
如, 白衣冠 世皆垂淚涕泣 世皆瞋目,發(fā)盡上指冠 風蕭蕭兮易水寒
廷刺秦王
顧笑武陽
沉著機智、鎮(zhèn)定自若
超人的膽略、非凡的氣質(神態(tài))
圖窮匕現(xiàn)
神勇 (動作描寫 短句)
倚柱笑罵
視死如歸 (神態(tài))
4.總結歸納(荊軻這一人物性格及塑造人物的手法)
反面觀點僅作參考,本節(jié)課只就文本討論。
七、結束語
八、布置作業(yè)
1.整理文中重要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詞、成語等
2.對于荊軻其人其事,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扒G軻是奴才還是英雄,應當歌頌還是應當批判”,請結合課文相關信息,聯(lián)系歷史背景,談談自己的理解。
板書:
荊 軻 刺 秦 王
精彩情節(jié) 人物性格(荊軻) 塑造手法
求取信物 深謀遠慮、胸有城府 人物對話
易水送別 赴湯蹈火、義無反顧 場面烘托
廷刺秦王 機智沉著、視死如歸 動作、表情
7、高一語文上冊《荊軻刺秦王》教學設計
高一語文上冊《荊軻刺秦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 積累重要文言實詞、虛詞、文言句式等。
2. 了解《戰(zhàn)國策》及相關知識,把握古代記敘散文的特點。
3. 理解分析荊軻、太子丹、秦武陽等人物形象。
4. 掌握古代記敘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1. 介紹相關歷史背景,讓學生在歷史大背景中觀照荊軻刺秦王的故事。
2. 引導學生提要勾玄地閱讀課文,學會抓住關鍵詞語,概述文章的敘事脈絡,做到綱張目舉,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3. 設計思考題,引導學生深入領會古代散文簡潔、精煉、細節(jié)傳神的語言魅力和敘事藝術。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 理解領會荊軻不畏強暴、不避艱險、舍生忘死、扶弱濟困的英雄精神。
2. 引導學生領略英雄的才華與品德,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重點
1. 分析重點人物形象。
2. 積累重要文言基礎知識。
教學難點
1. 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 領會古代記敘散文的語言魅力和敘事藝術。
教師準備
1. 搜集荊軻刺秦王的相關信息。
2. 準備相關圖片,展示給學生以形成直觀印象。
3. 指導學生充分預習,預先整理重要文言知識,了解文章大意。
學生準備
1. 課前充分預習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讀出氣勢,思考人物形象并圈點出難理解的詞句。
2.嘗試概述故事情節(jié)。
教學過程(2課時)
明確教學要點
1. 讀準字音,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 品賞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課文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在諸多風流人物之中,有一位僅有短短兩句吟唱,而這兩句卻成為千古絕唱,這就是荊軻的《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詩中透露出無限的悲涼和對人生的留戀,但荊軻仍然一無反顧,“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許多英雄就這樣永遠地走入歷史深處。今天,讓我們在前人的記述中再來探尋英雄的足跡,傾聽歷史的回音。(板書課題)
二、《戰(zhàn)國策》簡介
多媒體展示,學生齊聲朗讀
《戰(zhàn)國策》又稱《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編著,全書共三十三篇,分為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wèi)、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和社會面貌,著重記載了謀臣的策略和言論。這部書記事寫人十分生動,既有重要的史學價值,又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三、背景簡介
多媒體展示,教師簡述
• 故事發(fā)生在戰(zhàn)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tǒng)一中國之前的六年。
• 當時,秦于公元前230年滅韓,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趙(滅趙是公元前222年),秦統(tǒng)一六國的大勢已定。
• 當初,燕王為了結好于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人質。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為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報“見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殺秦王贏政,使秦“內(nèi)有大亂”,“君臣相疑”,然后聯(lián)合諸侯共同破秦。
• 荊軻刺秦王失敗之后,秦大舉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滅燕。
四、掃清閱讀障礙
1. 讀準字音(多媒體展示,師生齊讀)
淬(cuì) 忤(wǔ) 徵(zhǐ) 陛(bì) 卒(cù) 提(dǐ) 創(chuàng)(chuāng) 揕(zhèn) 拊(fǔ) 髓 (suǐ)
樊於(wū)期 箕踞(jījù) 亢(kàng) 夏無且(jū)
2. 疏通疑難語句(多媒體展示,學生討論,教師點撥)(疑難語句由學生預習得來)
①秦王必說見臣:
說,同“悅”。說見:高興地接見
②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
窮:走投無路,猶如“追窮寇”之“窮”。古代缺少衣物錢財一般叫貧,不得志、無出路叫窮。 困,困窘。樊將軍“父母宗族,皆為戮沒”,“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可見“窮困”。 私:自己的(事情)。 意:情意。
全句意為。樊將軍因為走投無路來投奔我,我不忍心因為自己的事情而傷害了長者的心意
③乃今得聞教:
乃,語氣副詞,表轉折。教:指教。全句意為:而今才聽到(您的)指教。
④函封之:
函,盒子。這里名詞作狀語,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來。
⑤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
現(xiàn)在(是)拿著一把匕首進入兇險難測的強暴的秦國,我之所以停留,是因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⑥愿舉國為內(nèi)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
愿意全國上下做秦國的臣民,(燕王)排在諸侯的行列,供應、貢獻、賦稅和郡縣一樣,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廟。給(jǐ),供應,供給。職:貢賦,賦稅。
⑦北之人:北方邊遠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人。
蠻夷:古代泛指少數(shù)民族。
鄙:邊疆,邊遠的地區(qū)。
五、復述故事情節(jié),把握課文結構
1. 指名學生復述
2. 快速梳理情節(jié)(多媒體展示)
序幕 狼煙四起
開端 義士請纓
發(fā)展 求取信物 易水訣別
高潮 廷刺秦王
結局 壯士殞命
尾聲 秦王目眩
六、精彩語段賞析
1. 師生共同確定精彩情節(jié)
板書:求取信物 易水送別 廷刺秦王
2. 感受精彩情節(jié),學生朗讀精彩片段
求取信物 分角色朗讀
易水送別 全體朗誦
廷刺秦王 單人朗誦
3. 分組討論:
(1)分三組,分別討論三個精彩片段。
(2)討論內(nèi)容,精彩從何而來。任選一個角度,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提示:或人物性格 或人物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 或寫作技巧 或其他
三組分別派代表發(fā)言,教師點撥
求取信物
荊軻與樊於期的對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推心置腹,表現(xiàn)出深謀遠慮、心機綿密的個性。
易水送別
場面描寫
1 抓住特點 白衣冠
2 突出重點 荊軻
3 顧及全面 其他人物
4 結合寫景 風蕭蕭兮易水寒
烘托一種慷慨悲壯的氣氛,渲染凄涼悲愴的氛圍和同仇敵愾的氣勢。
如, 白衣冠 世皆垂淚涕泣 世皆瞋目,發(fā)盡上指冠 風蕭蕭兮易水寒
廷刺秦王
• 顧笑武陽
沉著機智、鎮(zhèn)定自若
超人的膽略、非凡的氣質(神態(tài))
• 圖窮匕現(xiàn)
神勇 (動作描寫 短句)
• 倚柱笑罵
視死如歸 (神態(tài))
4.總結歸納(荊軻這一人物性格及塑造人物的手法)
反面觀點僅作參考,本節(jié)課只就文本討論。
七、結束語
八、布置作業(yè)
1.整理文中重要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詞、成語等
2.對于荊軻其人其事,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荊軻是奴才還是英雄,應當歌頌還是應當批判”,請結合課文相關信息,聯(lián)系歷史背景,談談自己的理解。
板書:
荊 軻 刺 秦 王
精彩情節(jié) 人物性格(荊軻) 塑造手法
求取信物 深謀遠慮、胸有城府 人物對話
易水送別 赴湯蹈火、義無反顧 場面烘托
廷刺秦王 機智沉著、視死如歸 動作、表情
8、高一語文必修1《荊軻刺秦王》教案 下學期 人教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①了解荊軻刺秦王的歷史背景和過程,整體感知課文。
②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詞、句解釋,提高翻譯能力。
③學會從人物的對話、動作、神態(tài)描寫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2、情感與態(tài)度:正確看待荊軻刺秦王這一事件,學會歷史而辯證地評價人物。
重點難點:評價歷史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課時安排:五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時間:
一、導入:詠 荊 軻
風蕭蕭兮易水寒,秦王縱橫平趙燕。
男兒有志紓國難,太子無奈求圣賢。
家國重任擎一身,樊首輿圖封兩函。
始皇幸存統(tǒng)四海,荊軻忠勇高云天。
二、背景介紹:《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發(fā)生在戰(zhàn)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tǒng)一中國之前的6年。當時,秦已于公元前230年滅韓,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趙(秦滅趙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統(tǒng)一六國的大勢已定。地處趙國東北方的燕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當初,燕王喜為了結好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為人質。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為了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了報“見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或者刺殺秦王嬴政,使秦“內(nèi)有大亂”,“君臣相疑”,然后聯(lián)合諸侯共同破秦。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fā)生的。
但事與愿違,荊軻刺秦王失敗,秦大舉進攻燕,公元前222年滅燕。
荊軻,春秋戰(zhàn)國時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齊國人,后遷居衛(wèi)國,原叫莊坷,到了燕國以后,才叫荊軻,他喜歡讀書擊劍,結交名人勇士。課文中提到的擊筑的高漸離,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雙全的燕國處土田光。田光覺得自己老了,無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薦了荊軻。田光為了激勵荊軻,便自殺了。荊軻接受了任務,太子丹高興萬分,馬上封荊軻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課文記敘的情況。
復習關于《戰(zhàn)國策》的知識:課文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燕策》。《戰(zhàn)國策》,是戰(zhàn)國末年和秦漢間人編輯的一部重要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國策》《國事》《短長》等名稱,經(jīng)過漢代劉向整理編輯,始定名為《戰(zhàn)國策》。全書共三十三篇,分國別編輯,依次是東周一篇,西周一篇,秦五篇,齊六篇,楚四篇,趙四篇,魏四篇,韓三篇,燕三篇,宋、衛(wèi)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記史實從東周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和社會面貌,著重記載了策土謀臣的策略和言論,也記述了一些義士豪俠不畏強暴、勇于斗爭的行為。這部書記事寫人十分生動,語言犀利流暢,既有重要的史學價值,又有很高的丈學價值。原書沒有標題,課文題目都是后加的。
三、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①根據(jù)“思考和練習”一的提示,將課文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段:自“秦將王翦破趙”至“遂發(fā)”寫行刺準備;
第二段:自“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至“終已不顧”,寫易水訣別;
第三段:自“既至秦”至“秦王目眩良久”,寫秦廷行刺。
②劃出疑難詞句。
第二課時
教學時間:
一、
1、 聽錄音,正音正字
徵(zhǐ) 卒(cù) 提(dǐ) 樊於(wū)期 夏無且(jū)
拜謁(yè) 濡(rú)縷 變徵(zhǐ) 淬(cuì)火 忤(wǔ)視
圖窮匕(bì) 見(xiàn) 八創(chuàng)(chuāng) 箕(jī)踞 揕(chèn)之
偏袒(tǎn) 陛(bì)下 拊(fǔ)心 瞋(chēn)目 怒叱(chì)
2、學生自讀課文。
二、找學生讀,討論第一、二、三自然段疑難詞句。
三、翻譯下列句子。
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
秦王必說見臣:說,同“悅”。說見:高興地接見。
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窮:走投無路,猶如“追窮寇”之“窮”。古代缺少衣物錢財一般叫貧,不得志、無出路叫窮。困,困窘。樊將軍“父母宗族,皆為戮沒”,“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可見“窮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為。樊將軍因為走投無路來投奔我,我不忍心因為自己的事情而傷害了長者的心意。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將奈何,為之奈何?
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被陵辱。
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乃今得聞教:乃,語氣副詞,表轉折。教:指教。全句意為:而今才聽到(您的)指教。
第三課時
教學時間:
一、 找學生讀,糾正讀音。
二、 討論“行刺準備”剩余部分。
三、翻譯下列句子。
函封之:函,盒子。這里名詞作狀語,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來。
乃為裝遣荊軻:于是整理行裝,派遣荊軻(上路)。
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現(xiàn)在(是)拿著一把匕首進入兇險難測的強暴的秦國,我之所以停留,是因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第四課時
教學時間:
一、找學生讀“易水訣別”部分,糾正讀音。并討論“易水訣別”部分。
三、 找學生讀“秦廷行刺”部分,糾正讀音。并討論“秦廷行刺”部分。
四、翻譯下列句子。
愿舉國為內(nèi)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愿意全國上下做秦國的臣民,(燕王)排在諸侯的行列,供應、貢獻、賦稅和郡縣一樣,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廟。給(jǐ),供應,供給。職:貢賦,賦稅。
秦武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
愿大王少假借之:
北蠻夷之鄙人:北方邊遠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人。蠻夷:古代泛指少數(shù)民族。鄙:邊疆,邊遠的地區(qū)。
第五課時
教學時間:
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一、研讀課文第一部分:
1.荊軻刺秦王是在怎樣的形勢下發(fā)生的?課文寫當時形勢的語言有何特點?
提示:奏軍破趙,勢如破竹,大軍壓境,燕國危在旦夕。課丈寫形勢,連用幾個動詞短語,以短促的語氣交代逼人的形勢,渲染了緊張、危急的氣氛。“盡收其地”的“盡”,寫出了秦軍之“強”,也應了太子丹“今秦有貪利之心而欲不可是也,非盡天下之地,臣海內(nèi)之王者,其意不厭”的判斷。太子丹認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盡矣”,因而催促荊軻實施刺秦王的計劃,意圖抵抗秦軍的大舉進攻,同時也報“見陵”之仇。
2.荊軻刺秦王的謀劃,表現(xiàn)了怎樣的性格特點?寫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提示:荊軻的謀劃抓住了如何見秦王這個關鍵問題。他提出用樊將軍首與督亢地圖為信物騙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膽識和氣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時才提出這個計劃,可見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襯了荊軻智謀非凡。
3.荊軻私見樊於期,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獻身?
提示:荊軻三問樊於期,首先從秦王的刻毒殘忍說起,動之以情,進行初步試探;進而從“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方面曉之以義,引而不發(fā),進一步觀察反映;在樊將軍急于知曉的情況下,他才和盤托出行刺打算,征詢意愿。荊軻膽大心細,自知知人,對樊將軍有著深刻的了解。荊軻舍身取義的精神,更使樊將軍激動得“偏袒扼腕而進”。樊將軍自刎獻身,既表現(xiàn)了他的義勇剛烈,也表現(xiàn)了對荊軻的理解與信任。
4.太子丹求“天下之刮匕首”并“以藥淬之”、“令秦武陽為副”為何略寫?
提示:不是主要情節(jié),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詳略得當,剪裁合理。
5.荊軻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顯示了什么性格?
提示:荊軻“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對俠義之土來說,無異于人格侮辱。“士可殺而不可侮”。荊軻忍無可忍,怒叱太子,顯示了剛烈的性格。
小結:第一部分寫行刺秦王的準備工作,包括商議計謀、求取信物、準備匕首、配備副手、怒叱太子五個場面,其中荊軻與太子丹有三次分歧。這些分歧既表現(xiàn)了荊軻的足智多謀,果敢勇決,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謀事不周的弱點。
二、研讀課文第二部分:
自讀課文第三部分,思考:
1太子及賓客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提示:與荊軻永訣,激勵他冒死行刺,不負重托。
2 音樂描寫有什么作用?
提示:表現(xiàn)荊軻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壯的氣氛。
作者是怎樣描寫易水訣別這一場面的?
提示:①抓住特點:如對送行者的描寫,抓住“白衣冠”這個特點;②突出重點:在眾多的人物中,重點寫荊軻;“既祖,取道”略寫,重點寫慷慨悲歌;③顧及全面:太子、賓客、高漸離、士等在場人物都顧及到,而且通過寫“士皆垂淚涕泣”“士皆?目,發(fā)盡上指冠”渲染凄涼悲愴的氛圍和同仇敵汽的氣勢;④有條不紊:人物活動按時間順序描寫;⑤結合寫景:“風蕭蕭兮易水寒”,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小結:易水訣別,表現(xiàn)了荊軻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三、研讀課文第三部分:
自讀課文第三部分,思考:
1秦廷行刺這一部分可分幾個層次?
計見秦王(11—13自然段)顧笑武陽(14自然段)
秦廷搏擊(15—17自然段)倚柱笑罵(18自然段)
遇難去世(19自然段)
2作者是怎樣描寫這一驚心動魄的場面的?
a.通過斗爭雙方的動作描寫,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過程:荊軻“取—奉—發(fā)—把—持—??—逐—提”,主動進攻未遂,仍進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驚—引—起—拔—走—擊”,由驚慌失措轉為有效反擊,動作描寫,層次分明。
b.通過語言、神態(tài)、表情描寫,栩栩如生地刻畫人物形象。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罵”,讀之使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
c.運用間接描寫的方法渲染氣氛,襯托荊軻的英雄形象。寫“年十二”就殺人的秦武陽“色變振恐”,襯托荊軻鎮(zhèn)定自若;寫秦王“恐急”,“群臣驚愕”,“盡失其度”,“不知所為”,襯托荊軻英雄虎膽,威懾秦廷;最后荊軻事敗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這寥寥數(shù)語,從反面襯托了荊軻的威武壯烈。
四、完成課后第四題
提示:應該怎樣評價荊軻刺秦王的行為?
荊軻刺秦王,是反抗強暴的正義行動,而秦統(tǒng)一六國是歷史發(fā)展的趨勢,這是個人或少數(shù)人的愿望改變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劇告終。荊軻刺秦王就與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消極因素作斗爭來講,這場斗爭具有合理性;就整個歷史發(fā)展過程進程來講,它有著很大局限性。
對荊軻的評價,歷來見仁見智。北宋蘇洵非議荊軻“始速禍焉”。南宋鮑彪說“軻不足道也”。朱熹認為“軻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但肯定荊軻的人也很多,第一個是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結尾說:“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豈妄也哉。”左思的《詠荊軻》稱頌他“雖無壯士節(jié),與世亦殊倫”,“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干鈞”。陶潛說他“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近代龔自珍贊揚他“江湖俠骨”。評者大都認為,荊軻雖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難以挽狂瀾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國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但他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在國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艱險的精神和氣概還是值得稱道的。
9、高一語文《荊軻刺秦王》教學教案
導讀:《戰(zhàn)國策》又稱《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編著,全書共三十三篇,分為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wèi)、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和社會面貌,著重記載了謀臣的策略和言論。下面是小編分享的精彩教案,希望能給大家?guī)韼椭?
學習目標:
掌握重點實詞、虛詞;準確翻譯課文
重點難點:
準確翻譯課文
方 法 :
自主學習,小組討論,教師點撥,集中展示
內(nèi)容部分
一、探知部分閱讀下列材料,了解相關知識(學生獨立完成)
1. 《戰(zhàn)國策》又稱《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編著,全書共三十三篇,分為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wèi)、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和社會面貌,著重記載了謀臣的策略和言論。這部書記事寫人十分生動,既有重要的史學價值,又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原書沒有標題,課文題目都是后加的。
2. 歷史背景:故事發(fā)生在戰(zhàn)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tǒng)一中國之前的六年。當時,秦于公元前230年滅韓,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趙(滅趙是公元前222年),秦統(tǒng)一六國的大勢已定。
當初,燕王為了結好于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人質。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為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報“見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殺秦王贏政,使秦“內(nèi)有大亂”,“君臣相疑”,然后聯(lián)合諸侯共同破秦。
燕太子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雙全的燕國處土田光。田光覺得自己老了,無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薦了荊軻。田光為了激勵荊軻,便自殺了。荊軻接受了任務,太子丹高興萬分,馬上封荊軻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課文記敘的情況。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fā)生的。
荊軻刺秦王失敗之后,秦大舉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滅燕。
3.人物
(1)荊軻,春秋戰(zhàn)國時代“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齊國人,后遷居衛(wèi)國,原叫莊坷,到了燕國以后,才叫荊軻,他喜歡讀書擊劍,結交名人勇士。燕太子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雙全的燕國處士田光。田光覺得自己老了,無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薦了荊軻。田光為了激勵荊軻,便自殺了。荊軻接受了任務,太子丹高興萬分,馬上封荊軻為上卿,精心奉侍……
(2) 秦始皇:秦孝公的第六世孫,秦莊襄王異人的兒子。他出生于趙國,所以又叫趙政。
秦國經(jīng)過商鞅變法后,逐步富強起來,前247年,贏政即位為秦王,前238年親政,從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統(tǒng)一天下。
統(tǒng)一全國后,自稱皇帝,他通過一系列的統(tǒng)一措施,建立了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實行郡縣制,統(tǒng)一度量衡,統(tǒng)一文字,統(tǒng)一交通道路,統(tǒng)一貨幣,在中國的歷史上都是重大的舉措。但始皇以猛治國,法律苛嚴,終于在他死后激起民變。秦始皇多次出巡,前210年7月,秦始皇于沙丘死,時年50歲。
二、研究部分(譯出課文重點詞語,能通譯課文)
1、通讀課文,讀準字音,注意句讀
淬( ) 忤( ) 徵( ) 陛( ) 卒( ) 提( )
創(chuàng)( ) 揕( ) 拊( ) 樊於( )期 夏無且( )
2、譯出課文重點詞
秦將王翦破趙,虜趙王,盡收其地,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懼,乃請荊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荊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夫今樊將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誠能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獻秦王,秦王必說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太子?!碧釉唬骸胺畬④娨愿F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愿足下更慮之!”
荊軻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見樊於期,曰:“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今聞購將軍之首,金千斤,邑萬家,將奈何?” 樊將軍仰天
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軻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為之奈何?”荊軻曰:“ 愿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秦王必喜而善見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將軍豈有意乎?”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乃今得聞教!”遂自刎。
太子聞之,馳往,伏尸而哭,極哀。既已無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于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藥淬之。乃為裝遣荊軻。燕國有勇士秦武陽,年十二殺人,人不敢與忤視。 乃令秦武陽為副。荊軻有所待,欲與俱,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
頃之未發(fā),太子遲之,疑其有改悔,乃復請之曰:“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丹請先遣秦武陽!”荊軻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fā)。
三.應用部分(翻譯重點句子)
(1)秦將王翦破趙,虜趙王,盡收其地,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2)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
(3)夫今樊將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
(4)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愿足下更慮之!
(5)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6)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
(7)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8)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乃今得聞教!”
(9)太子聞之,馳往,伏尸而哭,極哀。既已無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10)既已無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11)荊軻有所待,欲與俱,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
(12)頃之未發(fā),太子遲之,疑其有改悔,乃復請之曰:“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丹請先遣秦武陽!”
(13)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
四、課堂作業(yè):
1.比較下列句中加點的詞的古今義:
將軍仰天太息流涕
千金之資幣物
秦王未可親也
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於期偏袒扼腕而進
2. 通假字
A.秦王必說見臣
B.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C.今日往而不反者
3. 詞類活用
A.進兵北略地
B.函封之
C.前為謝曰
D.樊於期乃前曰
E.其人居遠
F.使使以聞大王
G.太子遲之
H.發(fā)盡上指冠 教師或學生課堂隨筆、后記等。
附答案:四.課堂作業(yè)
1.古今異義
A.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B.幣:古義,禮物。今義,錢幣。
C.親:古義,接近。今義,親近 D.窮困:古義,處于困境,走投無路。今義,生活困難。
E.偏袒:古義,袒露一只臂膀。今義,偏向一方。
2.通假字
A.說通悅 B.陵通凌 C.反通返
3.詞類活用
A.向北 名詞作狀語
B.用匣子裝 名詞作狀語
C.走上前 名詞作狀語
D.走上前 名詞作狀語
E.遠處 形容詞作名詞
F.使 聞 使動用法
G.認為 遲 意動用法
H.向上 名詞作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