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亚洲区一区二区三区,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日本性爱一区二区

  • <menu id="j4nbm"><progress id="j4nbm"><i id="j4nbm"></i></progress></menu>
    <td id="j4nbm"><strong id="j4nbm"></strong></td>
      1. <th id="j4nbm"><tbody id="j4nbm"><table id="j4nbm"></table></tbody></th>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導學案一等獎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導學案一等獎》屬于教學設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nèi)容,歡迎參考。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導學案一等獎

        1、《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導學案一等獎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導學案

        【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時代背景;掌握豪放詞的特點;

        2.掌握重點字詞句,翻譯全詞。

        3.誦讀全詞并背誦

        【學習重點】

        1、通過反復誦讀,理解作品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情感。

        2、掌握詠史懷古詞的特點

        【學習難點】

        1、理解詞中所用典故的含義

        2、鑒賞作品的表達技巧。

        【課文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是辛棄疾登臨鎮(zhèn)江北固亭所作,時為南宋開禧元年秋,當時韓侂胄(tuōzhòu)把持朝政,企圖通過北伐中原來提高自己的聲譽,于嘉泰三年起用閑居八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棄疾,任命他為紹興知府,浙東安任使,次年調(diào)任鎮(zhèn)江知府。韓侂胄的抗金主張符合辛棄疾復國的一貫志愿。可是韓侂胄一伙政治腐敗奢靡淫樂,只不過是想借“伐金”來作為政治賭博的籌碼。因此對獨攬朝政的韓侂胄輕敵冒進的作法,又感到憂心忡忡,他認為應當做好充分準備,絕不能草率從事,否則難免重蹈覆轍,使北伐再次遭到失敗。辛棄疾的意見沒有引起南宋當權者的重視。辛棄疾對這種局面憂心忡忡,在登臨北固亭時,登高眺望,懷古憶昔,心潮澎湃,感慨萬千,于是寫下了這篇千古傳誦的杰作。覽景有感,就自然吐露了出來。

        【預習案】

        一、基礎知識梳理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孫仲謀()舞榭()巷陌()金戈()

        元嘉()狼居胥()倉皇()可堪()

        佛貍祠()拓跋燾()張浚()王玄謨()

        2.解釋下列詞語,掌握其在詞中的意思

        無覓:氣吞:

        風流:尋常:

        草草:贏得:

        北顧:可堪:

        憑誰問:

        2、《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導學案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導學案

        【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時代背景;掌握豪放詞的特點;

        2.掌握重點字詞句,翻譯全詞。

        3.誦讀全詞并背誦

        【學習重點】

        1、通過反復誦讀,理解作品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情感。

        2、掌握詠史懷古詞的特點

        【學習難點】

        1、理解詞中所用典故的含義

        2、鑒賞作品的表達技巧。

        【課文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是辛棄疾登臨鎮(zhèn)江北固亭所作,時為南宋開禧元年秋,當時韓侂胄(tuōzhòu)把持朝政,企圖通過北伐中原來提高自己的聲譽,于嘉泰三年起用閑居八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棄疾,任命他為紹興知府,浙東安任使,次年調(diào)任鎮(zhèn)江知府。韓侂胄的抗金主張符合辛棄疾復國的一貫志愿??墒琼n侂胄一伙政治腐敗奢靡淫樂,只不過是想借“伐金”來作為政治賭博的籌碼。因此對獨攬朝政的韓侂胄輕敵冒進的作法,又感到憂心忡忡,他認為應當做好充分準備,絕不能草率從事,否則難免重蹈覆轍,使北伐再次遭到失敗。辛棄疾的意見沒有引起南宋當權者的重視。辛棄疾對這種局面憂心忡忡,在登臨北固亭時,登高眺望,懷古憶昔,心潮澎湃,感慨萬千,于是寫下了這篇千古傳誦的杰作。覽景有感,就自然吐露了出來。

        【預習案】

        一、基礎知識梳理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孫仲謀()舞榭()巷陌()金戈()

        元嘉()狼居胥()倉皇()可堪()

        佛貍祠()拓跋燾()張浚()王玄謨()

        2.解釋下列詞語,掌握其在詞中的意思

        無覓:氣吞:

        風流:尋常:

        草草:贏得:

        北顧:可堪:

        憑誰問:

        3、《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導學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①反復品讀吟誦,理解詞的內(nèi)容。

        ②學習作者用典的寫作手法,領悟詞的內(nèi)涵。

        2、過程與方法:誦讀、討論、比較、合作交流探究。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理解作者所抒發(fā)的英雄失意,功業(yè)未成的悲憤之情。

        教學重點:體會辛詞的內(nèi)容、藝術魅力、風格及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典故的運用所取得的藝術效果。

        一、導入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雖說英雄遲暮,但雄心不已。懷著一腔報國之情的辛棄疾面對破碎的河山,追慕著古代英雄,希望能為國出力,可終究事與愿違……

        二、作者及創(chuàng)作背景介紹

        1、作者: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愛國詞人。21歲時參加抗金義軍,不久即歸南宋一生堅決主張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并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辛棄疾的詞多以緬懷故國河山、抒發(fā)抗金報國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茍且偷安為主題。詞的筆勢縱橫,境界開闊,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風格,與蘇軾并稱“蘇辛”。文人寫詞較多的使用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躍地連接句子構成整體意境的方式,而辛詞完全打破這種形式,它語言形式松散,語義流動連貫,句子往往寫得比較長。它廣泛地引用經(jīng)、史、子各種典籍和前人詩詞中的語匯、成句和歷史典故,融化或鑲嵌在自己的詞里而且能夠運用得恰到好處、渾成自然,別有妙趣,這些就是辛詞“稼軒體”的獨特風格?!都谲庨L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2、背景:宋寧宗趙擴即位后,寧宗妻韓氏的叔父韓侂(tuō)胄掌握了政權。韓侂胄為了鞏固個人的地位,企圖通過對金用兵建立大功,因此于嘉泰三年(1203)六月,起用力主抗戰(zhàn)的辛棄疾任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三月,又調(diào)鎮(zhèn)江知府。辛棄疾雖被起用,他便看到韓侂胄好大喜功,急躁冒進,妄圖僥幸獲勝,獵名固位,覺得并非真正為收復失地,而韓侂胄對他也并非完全信任。所以,他對當前的局勢深感憂慮。這首詞是作者于開禧元年(1205)六十六歲時在鎮(zhèn)江任上所作。他登上鎮(zhèn)江的北固亭,面對大好河山,想到祖國的北方仍然淪陷在敵人之手,想到韓侂胄等人并不能真正肩負起抗敵復土的重任,于是懷古傷今,追慕古代英雄,感嘆恢復中原的雄心壯志不能實現(xiàn),因而作詞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的憂愁。

        4、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導學案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抒發(fā)感慨連連用典,中間稍加幾句抒情性議論以見,不僅體現(xiàn)了辛棄疾詞好用典的特點,也可窺見“詞論”的風格。目前,“學案導學”的模式已經(jīng)廣泛運用于實際教學中,為方便教學,語文網(wǎng)小編整理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導學案,下面,跟語文小編一起來學習這篇導學案是怎樣做到教與學有機結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導學案,希望能對你的學習有幫助!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導學案由小編整理,僅供參考: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導學案(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時代背景;掌握豪放詞的特點;

        2.掌握重點字詞句,翻譯全詞。

        3.誦讀全詞并背誦

        【自主學習】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時代背景;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 幼安 ,號 稼軒 ,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辛詞現(xiàn)存 620 余首。多數(shù)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tǒng)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 豪放 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并稱為 “蘇辛” 。他的作品《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享有盛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xiàn)而產(chǎn)生的消極情緒。另外有奏疏 《美芹十論》 、《九議》。著有 《稼軒長短句》 。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二、關于豪放詞常識

        豪放派是宋詞的一個流派,與 婉約派 并為宋詞兩大詞派。

        豪放派特點大體是:其作品 氣勢豪放 , 意境雄渾 ,詞中充滿豪情壯志,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創(chuàng)作視野較為廣闊, 用事較多 , 不拘格律 ,汪洋恣意,崇尚直率。南渡之后,由于時代巨變, 悲壯慷慨 的高亢之調(diào)應運發(fā)展。

        豪放派內(nèi)部的分派較少,僅有 蘇派 、 辛派 、叫囂派三個階段性的細支。其風格雖然總稱豪放,然而各詞人風格亦有微差:蘇詞 清放 ,辛詞 雄放 ,南宋后期的某些豪放詞作則顯粗放。

        豪放派雖以豪放為主體風格,卻也不乏清秀婉約之作,如蘇詞《賀新郎·乳燕飛華屋》、《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 《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辛詞《粉蝶兒·昨日春》、《青玉案·東風夜放》等皆是可伯仲婉約詞的名篇。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永遇樂”是 詞牌名 ,“京口北固亭懷古”是詞的 題目 。

        三、課文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是辛棄疾登臨鎮(zhèn)江北固亭所作,時為南宋開禧元年秋,當時韓侂胄(tuō zhòu)把持朝政,企圖通過北伐中原來提高自己的聲譽,于嘉泰三年起用閑居八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棄疾,任命他為紹興知府,浙東安任使,次年調(diào)任鎮(zhèn)江知府。韓侂胄的抗金主張符合辛棄疾復國的一貫志愿??墒琼n侂胄一伙政治腐敗奢靡淫樂,只不過是想借“伐金”來作為政治賭博的籌碼。因此對獨攬朝政的韓侂胄輕敵冒進的作法,又感到憂心忡忡,他認為應當做好充分準備,絕不能草率從事,否則難免重蹈覆轍,使北伐再次遭到失敗。辛棄疾的意見沒有引起南宋當權者的重視。辛棄疾對這種局面憂心忡忡,在登臨北固亭時,登高眺望,懷古憶昔,心潮澎湃,感慨萬千,于是寫下了這篇千古傳誦的杰作。覽景有感,就自然吐露了出來。

        四、基礎知識梳理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孫仲謀( zhòng ) 舞榭 (xiè ) 巷陌(xiàng mò ) 金戈 ( gē )

        元嘉 ( jiā ) 狼居胥( xū ) 倉皇( cāng ) 可堪 ( kān )

        佛貍祠(fó 或bì ) 拓跋燾(bá tāo ) 張浚(jùn ) 王玄謨( mó )

        2.解釋下列詞語,掌握其在詞中的意思

        無覓: 尋找不到。 氣吞: 形容氣勢很大,氣概非凡。

        風流: 繁華景象或英雄業(yè)跡。 尋常: 平常;普通。

        草草: 引申作草率馬虎。 贏得: 落得、剩得。

        北顧: 回頭向北望。這里指失敗。 可堪: 不堪;哪堪;怎堪;即怎能忍受。

        憑誰問: “難道(還有)誰會問?”

        3.指出下列句中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并解釋

        ①贏得倉皇北顧 北:名作狀,向北。

        ②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飯:名作動,吃飯。

        4.指出下列句子各屬于哪種文言句式

        ①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被動句)

        ②英雄無覓孫仲謀處——無覓英雄孫仲謀處 (倒裝句)

        ③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望中猶記,四十三年,揚州路烽火 (倒裝句)

        【合作探究】

        一、誦讀課文

        1.聽錄音

        2.集體齊讀

        二、譯讀課文

        1.參看課文注釋,筆譯課文

        2.展示譯文(朗讀或板書)

        歷經(jīng)千古的江山,再也找不到像孫權那樣的英雄了。當年的舞榭歌臺,繁華景象,英雄業(yè)跡都被歷史風雨的吹打而不復存在。斜陽照著長滿雜草樹木的普通小巷,人們說那是當年劉裕(劉寄奴)曾經(jīng)住過的地方。回想當年,他騎戰(zhàn)馬披鐵甲、領軍北伐收復失地的時候,那氣勢好象猛虎一樣,是何等的威猛!

        元嘉年間,劉裕的兒子劉義隆好大喜功,草率出兵北伐,想要像漢朝霍去病遠征匈奴那樣在狼居胥山筑壇祭天歡慶成功,結果只落得自己回顧追兵倉皇敗逃的下場。我登上山亭,向北遙望,還記得四十三年前,揚州一帶烽火連天的戰(zhàn)亂場景。往事不堪回想,當年拓跋燾的行宮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在敵占區(qū)里后魏皇帝拓跋燾(佛貍)的廟前,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香煙繚繞,充滿一片神鴉的叫聲和社日的鼓聲!還有誰會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

        【目標檢測】

        分學習小組背默課文。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導學案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導學案(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理解這首詞用典的含義和表達上的作用。;

        2.了解本詞的思想內(nèi)容。

        3.體味作者借古事抒發(fā)憂慮國事,壯志難酬的愛國情懷。

        【自主學習】

        (一)關于用典

        所謂用典,就是引 古事、古人 來比喻今事、今人以抒發(fā)情懷,是古代詩文中常見的一種寫作手法,統(tǒng)稱“用典”。用典的好處在于 能用極精簡的語言表達豐富的意思 。恰當?shù)赜玫?,可使文?富有文采,含蓄深刻 。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況,感慨身世;或借古諷今等等。言簡意賅,以一當十。例如:

        《錦瑟》引用了藍田玉煙、鮫人泣淚的典故,是為了表達一種迷惘凄清的心理處境,也為詩歌增添了文采。

        《馬嵬》用盧家莫愁的典故,玄宗貴為天子,卻得不到平民般的幸福,諷刺了玄宗虛偽自私的愛情。

        (二)辛棄疾的詞以好用典故見長。課文用了哪幾個典故?

        答:上闕用了 孫權雄才大略 、 劉裕北伐完勝 兩個典故,下闕用了 劉義隆北伐慘敗 、 拓跋燾修建行宮(佛貍祠) 、 廉頗思國 三個典故。

        【合作探究】

        (一)分析典故的用意,了解本詞的思想內(nèi)容。(以下探究題,意思對即可)

        1.分析第一、二個典故。說說前兩個典故蘊含了什么用意?

        答: 上片借歌頌孫權,劉裕的故事,表明了詞人的北伐雄圖表達了作者抗金救國,恢復中原的熱切愿望。

        2.分析第三個典故。辛棄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答: 用劉義隆草草北伐失敗典故,意在借古諷今,委婉規(guī)勸南宋朝廷韓侂胄,不要急功冒進,要汲取歷史的教訓,表現(xiàn)自己正確的抗金作戰(zhàn)思想。

        3.分析第四個典故。

        ①詩人寫北魏太武帝在長江邊的瓜步山上建行宮(佛貍祠)祭神的熱鬧景象,是什么心情?

        答: 當時,江北各地淪陷已久,如不迅速謀求恢復,民俗就安于異族統(tǒng)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這樣發(fā)展下去,后果不堪設想。對此,作者的心情無比沉重,一股擔憂之情淤塞胸間,隱隱作痛。

        ②借用北魏太武帝典故的用意何在?

        答: 表達了對南宋朝廷不圖恢復中原的憤懣和詞人恢復中原熱切愿望。

        4. 分析第五個典故。結尾借“廉頗思國”的典故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并說說典故在全詞中的作用。

        答:①最后用廉頗思國一事表達了作者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情,卻又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苦悶。

        ②用它來結束全詞,不僅使抒情達到了高潮,突出主旨,而且集中地、鮮明地再現(xiàn)了詞人憂慮國事、悲憤難抑的精忠形象。

        (二)總結歸納

        1. 齊聲朗讀課文。總結歸納上下兩闋內(nèi)容大意

        上闋懷念歷史上曾經(jīng)積極抗敵的英雄人物孫權、劉裕,諷刺南宋王朝的屈辱求和,表現(xiàn)出作者對英雄業(yè)績的向往;

        下闋借譴責劉義隆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張,借廉頗的故事抒發(fā)對南宋王朝的憤懣和自己的愛國熱忱。

        2. 總結歸納全詞主旨

        這是一首借古諷今之作,作品表現(xiàn)了作者抗金救國,恢復中原的熱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實現(xiàn)的苦悶,也表現(xiàn)了對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和不重用抗金志士的憤慨。

        3. 明確詞作的藝術技巧

        ①最突出的藝術技巧是用典。

        ②其次是對比。

        (1)英雄業(yè)績與可悲現(xiàn)實對比。

        (2)劉裕“氣吞萬里如虎”與劉義隆“贏得倉皇北顧對比。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揚州路”與眼下的“佛貍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對比。

        【目標檢測】

        1. 下列詩詞句全是寫景的,從實寫與虛寫的角度看,不同的一項是( B )

        A.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B.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C. 一片神鴉社鼓

        D. 大江東去

        答:B。是虛寫。

        2.下列對“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一句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 A )

        A.壯心未泯,一直保持著憂國憂民的抗金熱忱。

        B.懷念家鄉(xiāng),懷念中原,懷念往昔歲月。

        C.對四十三年前抗金業(yè)績引以為榮。

        D.對四十三年前揚州路一帶戰(zhàn)斗的歲月記憶猶新。

        答案:A。結合背景可知作者一直處于憂國憂民的心態(tài)中,始終有抗擊侵略者的決心。

        3.比較分析《念奴嬌•赤壁懷古》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填空指出蘇辛風格的異同。

        蘇軾與辛棄疾兩人同為豪放詞之大家,自然有相同一面: 詞風雄渾 , 境界博大 。然則蘇辛并稱,兩人的風格卻并非完全相同。從兩詞就可看出:蘇詞縱橫捭闔,思索宇宙人生的終極意義;辛詞扣緊現(xiàn)實,借詠史談自己的愛國憂國情懷??偟膩碚f,則是:蘇詞 清遠曠達 ;辛詞 豪放深沉 。正如王國維《人間詞話》亦稱:“東坡詞曠,稼軒之詞豪。”

        4. 從修辭看,與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項是( )

        A.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B.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C. 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D. 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答:B 點撥:風流是借代,其余為比喻。

        5.下列詩句中沒有運用典故的一項是( )

        A.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B.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C.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D.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答:A 點撥:借景抒情。春芳雖然自然而然的消歇了,但秋光一樣美麗迷人, “王孫”自可不必離去了。貌似勸人,實則自勉。“山中”比朝中好,潔凈純樸,可以遠離官場污濁而潔身自好。

        6. 對《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鑒賞評析有誤的一項是( )

        A. 詞的上闕由當?shù)仫L光引出歷史人物,將寫景、敘事、抒情融為一體,筆調(diào)沉雄凄婉,意境蒼涼悲壯,寄寓了作者對國事的感慨和憂慮。

        B. “可堪回首”詞句一語千鈞,不但使后兩句的畫面具有了深刻的政治內(nèi)容,而且也表達出了作者憂時傷世的強烈感情。

        C. 詞的結尾處,作者以廉頗自況,既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又表現(xiàn)了作者有心殺敵報國,卻又力不從心的苦悶心情。

        D. 全詞用典雖多,卻都關心時事,十分貼切,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答:C 點撥:“力不從心”不當。

        7.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后面的6至8題。(7分)

        西江月黃陵廟(又題阻風三峰下)

        張孝祥①

        滿載一船秋色,平鋪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陽,喚起鱗鱗細浪。

        明日風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宮里奏《霓裳》,準擬③岳陽樓上。

        注:①張孝祥:南宋初詞人。這首詞,因船行洞庭湖畔黃陵廟下為風浪所阻而作。作者與友人信中提到:“某離長沙且十日,尚在黃陵廟下,波臣風伯亦善戲矣。”②波神:水神。 ③準擬:準定。

        (1)下列對詞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

        A.一、二句點明行船的季節(jié),描寫洞庭湖上風浪未起時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觀想象色彩,“鱗鱗細浪”實際指滾滾波濤。

        C.五、六句寫明日風向一轉(zhuǎn)便可順風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關系呢?

        D.七、八句寫作者期盼到岳陽樓上聽水下傳來的《霓裳》曲。

        答:D

        (2)這首詞的風格與宋代哪兩位詞人比較接近?這種風格的詞人屬于哪一流派?(3分)

        答:

        答:蘇軾 辛棄疾 豪放派

        (3)作者在詞中是以怎樣的胸懷對待風波險阻的?舉出兩處具體描寫,略作分析。(2分)

        答:

        答:第一問:達觀、豪邁的胸懷 第二問:略。(如“波神留我”、“露宿何妨”、“準擬岳陽樓”均表現(xiàn)了詞人的樂觀、豁達的面對風雨的情懷。)

        以上就是小編跟大家分享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導學案的全部內(nèi)容,導學案中每一個問題,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教師依據(jù)學生學習的實際和教材的實際進行針對性的設置。最后,小編祝大家學習愉快!

        5、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導學案教學設計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首詞以“京口北固亭懷古”為題。京口是三國時吳大帝孫權設置的重鎮(zhèn),并一度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生長的地方。目前,“學案導學”的模式已經(jīng)廣泛運用于實際教學中,為方便教學,語文網(wǎng)小編整理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導學案設計,下面,跟語文小編一起來學習這篇導學案是怎樣做到教與學有機結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導學案設計,希望能對你的學習有幫助!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導學案設計由小編整理,僅供參考:

        一、簡介作者與寫作背景: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人。曾隨耿京起兵抗金,后在南宋任通判,安撫使等職,有政聲。因與當權者不合而屢遭貶抑,一生郁郁不得志,終憂憤而死。辛棄疾是南宋最偉大的愛國詞人,有將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將一腔忠憤寄于詞間。繼承了蘇軾的開拓、革新精神,其詞題材廣闊,氣勢雄健,意境深沉。善于熔鑄經(jīng)史,驅(qū)遣詩文,亦善白描,沉郁頓挫、慷慨蒼涼之外兼有清麗明快、纏綿嫵媚之風格。有《稼軒長短句》,存詞六百余首,對后世有深遠影響。

        辛棄疾在詞人中,算是個英雄。1161年,金國大舉南犯,21歲的辛棄疾率群眾2000多人在家鄉(xiāng)起義,加入以耿京為首的農(nóng)民抗金義軍。在起義軍的幾個月里,他表現(xiàn)出非凡的勇敢和堅定。到了南方后,他繼續(xù)堅持主戰(zhàn),用飽含愛國主義激情的詞和,宣傳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tǒng)一全國的主張。但是,以趙構為首的趙家王朝偏安江南,在臨安過著游宴玩樂歌舞升平的生活,對金屈辱求和。他們對起義軍也一直害怕。辛棄疾被迫隱退,空懷一腔忠貞熱情,卻報國無門。他的許多詞就反映了這種悲憤。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懷古詞,是突出的一首。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棄疾64歲退隱江西鄉(xiāng)間已有十多年,被執(zhí)掌大權的韓侘胄所起用。當時蒙古已崛起,金則日益衰敗,并起了內(nèi)亂。韓要立一場伐金大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棄疾作為號召北伐的旗幟。第二年(1204)任他作鎮(zhèn)江知府,鎮(zhèn)江那時正處于抗戰(zhàn)前線。辛初到鎮(zhèn)江,積極做北伐準備,可他的意見不能被韓侘胄一伙采納,并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后來又把他調(diào)離鎮(zhèn)江。辛棄疾施展雄才大略為恢復大業(yè)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這就是辛棄疾寫這首詞的背景。

        二、謀篇立意

        這首詞通過懷古,表現(xiàn)了詞人抗金救國,恢復中原的熱切愿望和壯志難酬的苦悶,也表達了對南宋統(tǒng)治者茍且偷安,不圖恢復,不盡用人才的憤懣。

        三、整體感知

        上闋,即景生情,追懷孫權、劉裕,表達對英雄事業(yè)的向往和對茍且偷安的南宋統(tǒng)治者的憤慨。

        下闋,陳古警今,借劉義隆失敗的歷史教訓,警告韓侘胄不應草率對敵用兵;借廉頗自況,抒發(fā)對南宋統(tǒng)治者的憤懣。

        四、分析詞的上片:

        1、上闋寫了兩個人,這兩個人的共同點是什么?(都是能夠建立功業(yè)的英雄人物。而且他們的事業(yè)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詞人寫這兩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懷?(表達自己力主抗金和決心恢復中原的宏大抱負,同時借古代帝王來諷刺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

        3、寫孫權和劉裕一略一詳,為什么?(寫出劉裕出身貧賤,卻能建功立業(yè),更表現(xiàn)了“事在人為”的道理;更表現(xiàn)詞人對英雄的仰慕。在當時韓侘胄急于北伐的現(xiàn)實中,辛棄疾對劉裕的歌頌不僅是向往他的英雄業(yè)績,還含有“如果碰到劉裕這樣的國君,他的正確戰(zhàn)略意圖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分析詞的下片:

        1、第一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號。宋文帝劉義隆是劉裕的兒子。他不能繼承父業(yè),好大喜功,聽信王玄謨北伐之策,打沒有準備的仗,結果一敗涂地,北魏軍隊一直追到長江邊,聲稱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漢朝霍去病戰(zhàn)勝匈奴,封狼居胥山,舉行祭天大禮的故事。宋文帝聽了王玄謨的大話,對臣下說:“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倉皇北顧”,是看到北方追來的敵人而張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戰(zhàn)敗時有“北顧涕交流”的詩句。

        2、凡詩文運用典故都有用意,辛棄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鑒歷史,伐金必須做好準備,不能草率從事。)

        六、寫作特點

        1、圍繞作品思想內(nèi)容而多用典故,以加強作品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詞中用典雖多,卻貼切恰當,非但沒有妨害思想感情的表達,而且以少勝多,表現(xiàn)了非常豐富的內(nèi)容和思想。正如《詞綜》所說,由于這首詞用典恰切,感慨深邃,“發(fā)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氣奔注,筆不遏;廉頗自擬,慷慨壯懷,如聞其聲;謂此詞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詞味!”

        2、多用對比,而又各不相同,使詞豐意曲,感情更加委婉深沉。

        以古代英雄業(yè)績與可悲的現(xiàn)實相比,用以針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劉裕的“氣吞萬里如虎”與其子劉義隆的“贏得倉皇北顧”相比,這是以歷史上英主與庸才之比,用提出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指出今日應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揚州路”與眼下的“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相比,這是抒發(fā)憂國憂民的感慨,感嘆由于統(tǒng)治者的長期“和戎”媚敵,把人們的民族感情都沖得淡淡的了;用廉頗的遭讒尚有趙王派人聘問與自己的冷落處境相比,用以抒發(fā)報國無門的憤懣。通過這些交互重疊的對比,使詞義更加豐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強烈,形象更加鮮明生動。

        七、歸納全詩:

        這首詩表現(xiàn)了作者對英雄業(yè)績的向往,有著抗金救國、恢復失地的抱負以及不能實現(xiàn)的苦悶;也表現(xiàn)了對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茍且偏安的卑劣行徑的諷刺和不滿,以及對韓侘胄的警告。

        【模擬試題】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1. 填空:

        (1)《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選自______,是我國______時期愛國詞人______的作品。詞人歸宋以后,一直______ ,始終 ______。這首詞寫于1205年。當時,宰相韓侘胄要草率北伐,任命詞人為鎮(zhèn)江知府。詞人既______,又______。在登上鎮(zhèn)江東北______時,______,寫出了這首詞。

        2. 選擇:

        (1)下列各句中加黑的詞語是借代用法的是 ( )

        A.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B. 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C. 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D. 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2)“道”,可以根據(jù)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解釋為:a.說,b.路,c.學說,d.主張。試對下列句中的“道”選出正確的解釋

        A. 人道寄奴曾住。( ) B. 余將董道而不豫兮。( )

        C. 俱會大道口。( ) D. 執(zhí)手分道去。( )

        (3)“望”,可以根據(jù)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解釋為:a.遠望,b.希望,c.盼望,d.回望。試對下列句中“望”選出正確的解釋

        A. 望中猶記。( ) B. 不久望君來。( )

        C. 悵然遙相望。( ) D. 君還何所望。( )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對這幾句詩中運用的典故理解比較正確的一項是( )

        A. 批判劉義隆草率出兵,遭到慘敗,慨嘆劉裕竟有這樣不肖的兒子。

        B. 批判劉義隆草率出兵遭到慘敗,慨嘆南宋近期張浚北伐亦曾重蹈覆轍。

        C. 以劉義隆草率出兵遭到慘敗,類比南宋近期張浚北伐遭到大敗,慨嘆南宋遭到挫敗。

        D. 以劉義隆草率出兵、遭到慘敗的歷史教訓,借古諷今,警告韓侘胄切勿草率出兵。

        (5)“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對上述詩句中運用的典故,理解比較正確的一項是( )

        A. 寫出異族侵略者在佛貍祠下舉行祭祀,不可一世,表明這是歷史上的恥辱。

        B. 寫出異族侵略者在佛貍祠下尋歡作樂,氣焰驕橫,表明陷于異族統(tǒng)治之下的當?shù)匕傩?,處境凄慘。

        C. 寫出宋朝百姓在狒貍祠下迎神致祭,慨嘆人們竟忘卻了歷史上的恥辱。

        D. 以“元嘉草草”造成侵略者竟在侵占地區(qū)建宮設廟、迎神致祭的慘痛后果,警告韓侘胄切勿草率出兵。

        3. 問答:

        (1)千古江山……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試分析這里運用孫權典故的表現(xiàn)力。

        (2)“斜陽草樹……氣吞萬里如虎”,試分析這里運用劉裕典故的表現(xiàn)力。

        (3)為什么說這首詞中運用劉義隆草率北伐、慘遭大敗的典故,旨在警告韓侘胄切勿草率出兵?

        【試題答案】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1. 《稼軒長短句》 南宋 辛棄疾 力主抗金 壯志難伸 支持韓侘胄北伐 反對草率冒進 北固亭 撫今追昔

        2. (1)ACD (2)Aa Bd Cb Dd (3)Ad Bc Ca Db (4)D (5)D

        3. (1)用“千古”修飾“江山”,表現(xiàn)出深沉的古今興亡之感,蘊含著對南宋國勢日益衰微的深切憂慮。在這大好河山上,自古以來多少代興,多少代亡,現(xiàn)在國勢又日益衰微了。“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即贊美歷史上的孫權,更深恨現(xiàn)實中沒有孫權這樣的英雄。“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緊承上句,并且用“總”修飾“被”:這就既慨嘆孫權時期京口繁華景象和孫權這樣的英雄人物,都已隨著時光的流逝而不復存在;更表明了英雄人物及其業(yè)績都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逝。江山本應代有英雄出,當時卻沒有孫權這樣的英雄,抒發(fā)了對屈辱茍安的南宋統(tǒng)治者的不滿。

        (2)單寫“斜陽”之下的“草樹”,用“尋常”修飾“巷陌”,表明劉裕出身寒微,突出他以寒微出身而建立了赫赫功業(yè),含有諷刺南宋朱紫權貴失地誤國的意思。“金戈鐵馬”,表現(xiàn)出劉裕統(tǒng)帥萬眾精銳部隊勇戰(zhàn)強敵的英雄氣概;“氣吞萬里如虎”,更表現(xiàn)出他滅南燕、平后秦,所向無敵的氣勢聲威。這和南宋統(tǒng)治者的屈辱茍安構成鮮明的對比,抒發(fā)了不滿庸懦統(tǒng)治者的感情。

        (3)辛棄疾憂國憤時,渴望收復失地而又反對草率冒進。這首因時為事而作的詞中,運用劉義隆草率北伐、慘遭大敗的典故,當然旨在借古諷今,警告韓侘胄切勿草率北伐。如果聯(lián)系到張浚的草率北伐失敗,也只能從警告韓侘胄方面來理解。

        以上就是小編跟大家分享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導學案設計的全部內(nèi)容,導學案中每一個問題,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教師依據(jù)學生學習的實際和教材的實際進行針對性的設置。最后,小編祝大家學習愉快!

        6、《念奴嬌赤壁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及練習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司馬遷與《史記》

        (2)積累文言字詞句,重點掌握多義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了解文言虛詞用法及辨別文言句式

        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重點訓練翻譯能力。

        (2)培養(yǎng)初步評價文章的表達技巧的能力。

        情感目標:

        (1)理解作者對項羽悲劇性格的揭示,體會人物性格在政治軍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地分析、理解,做出對文中人物的適當評判。允許不同觀點存在,鼓勵多元價值觀念。

        教學設想

        《鴻門宴》相對淺顯,且故事性強,因此可以學生自學為主。具體方案是設計成三課時,第一課時重在作家、作品的介紹,重在課文情節(jié)的梳理,第二課時歸納整理文言知識,重在讓學生掌握常見文言現(xiàn)象,提高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三課時分析人物形象,賞析表達技巧,重點是討論評價項羽這一人物形象,課后還可寫成一篇短文。

        第一課時

        本課時教學目標

        (1)掌握《史記》的體例,了解后人的評價。

        (2)梳理課文脈絡,整體把握文章內(nèi)容。

        本課時教學過程

        步驟(1)課文導入

        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有句名言:“立志讀盡天下書”,可人類有史以來,書籍浩如煙海,人窮盡有生之年是無論如何也讀不盡的。怎么辦?最好的辦法是讀書籍中的精品,舉一反三,受益無窮。從這點出發(fā),《史記》就很值得一讀。為什么這么說呢?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步驟(2)了解《史記》的地位

        魯迅的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我們可從“絕唱”與“離騷”入手,明確《史記》在歷史學上和文學上的崇高地位

        絕唱:①指具有最高水平的詩文作品②生前最后的歌唱離騷:①屈原作品②浪漫主義的開山之作③與“國風”并稱,泛指文學作品。

        步驟(3)介紹作者司馬遷,了解《史記》的成書過程

        從《史記》的英文譯名(Records of the Historian)入手介紹《史記》原名為“太史公書”,“史記”并不是“歷史的記錄”,而是“史官的記述”。由此引出對司馬遷的介紹及《史記》的成書過程。

        整合課文《報任安書》(課前預要有所布置)

        古者富貴而名磨來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劂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

        也可結合古人寫司馬遷的對聯(lián)來關照:

        剛直不阿,留將正氣沖霄漢;

        幽愁發(fā)憤,著成信史照塵寰。

        步驟(4)掌握《史記》的體例

        整合課文《報任安書》

        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于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 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明確

        ①起始年代——上自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時代三千多年的歷史

        ②文章篇數(shù)——130篇,共計五十二萬余字

        ③史書體例——書(8),表(10),本紀(12),世家(30),列傳(70)

        ④體例釋疑——重點明確“本紀”“列傳”“世家”的記述對象

        步驟(5)快速通讀全文,掃除字詞障礙。

        課文中的難讀字:

        饗(xiǎng) 說(shuì) 美姬(jī) 鯫(zōu)生 卮(zhī)酒 有郤(xì)

        玉玦(jue) 瞋(chēn)目 目眥(zì) 跽(jì)曰 參乘(shèng) 彘(zhì)肩

        不勝(shēng) 刀俎(zǔ)

        步驟(6)梳理情節(jié)脈絡,整體感知課文

        抽取《鴻門宴》連環(huán)畫九幅,打亂順序,學生根據(jù)畫中人物的神態(tài)表情、衣著服飾判斷人物身份,然后結合課文閱讀與理解重新排序

        步驟(7)學生結合畫面概述課文內(nèi)容(一人主講,其他人補充),然后梳理成圖

        序幕--曹無傷告密

        開端--范增獻計

        發(fā)展--項伯夜訪、劉項約婚、劉邦謝罪

        高潮--范增舉玉、項莊舞劍、項伯翼蔽、樊噲闖帳

        結局--劉邦脫逃、張良留謝

        尾聲--劉邦誅曹

        步驟(7)布置課后作業(yè):

        整理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特殊句式等文言現(xiàn)象,由各學習小組合作完成,作成課件,課上展示。

        第二課時

        本課時教學目標:疏通文句,歸納整理本文文言現(xiàn)象,進行文句、文段翻譯訓練

        本課時教學過程:

        步驟(1)課文導入

        參考:荀子說過:“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談的是積累的重要性。學習文言文更應如此。因時間關系,古代漢語與現(xiàn)代漢語在語意及語法上都有著很大的不同,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歸納整理,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步驟(2)小組派出代表展示集體研究成果,教師視情況糾正點撥

        參考內(nèi)容:

        一詞多義:辭、幸、因、謝、安、舉

        古今異義:山東、婚姻、所以、非常、細說、河南

        通假字:采、距、內(nèi)、倍、要、蚤、豪、郤、參、坐等

        詞類活用:(略)

        特殊句式:(略)

        文中成語:鴻門宴/秋毫無犯/勞苦功高/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教師點撥不必面面俱到,但要指明易誤之處,如“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中的“當”就不是通假字,同時要注意規(guī)律的總結。

        步驟(3)重點語句及語段翻譯

        ①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任相,珍寶盡有之?!庇鸫笈唬骸暗┤震嬍孔洌瑸閾羝婆婀?!”(特殊句式及關鍵詞語)

        ②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省略句)

        ③距關,毋內(nèi)諸候,秦地可盡王也(通假字)

        ④“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于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睆埩汲觯棽?。(詞類活用、固定短語、特殊句式、通假字)

        ⑤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羽默然不應。(詞類活用及句式)

        ⑥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保ㄌ厥饩涫剑?

        ⑦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關鍵詞語)

        ⑧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xù)耳。竊為大王不取也!”(詞類活用、偏義副詞、特殊句式)

        ⑨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關鍵詞語)

        ⑩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特殊句式)

        步驟(4)課后作業(yè)布置

        思考:

        課文是如何塑造劉邦、項羽等人物形象的?

        如何認識與評價這兩個歷史人物,尤其是項羽,請談談你的看法。

        第三課時

        本課時教學目標:賞析人物形象的塑造,評價歷史人物的得失(重點是項羽)

        本課時教學過程:

        步驟(1)討論劉邦、項羽人物形象

        劉邦:深通人情世故,遇事多謀善斷。多謀機詐,很講策略。見風使舵、能屈能伸、善于玩弄手腕。虛偽、善于推諉。果斷。

        項羽:缺乏政治遠見,沽名釣譽,為人不忍,剛愎自用,不畏強暴,不用陰謀。答案不是惟一的,允許同學有不同認識,只要有理有據(jù)即可。

        項羽的“自高自大”可結合鴻門宴的座次來談

        步驟(2)賞析評價人物形象

        第一步:作者是如何刻劃人物形象的?

        要點:(1)在矛盾斗爭中刻劃人物。

        提示:作者塑造這一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爭中,圍繞著是否對劉邦發(fā)動進攻,是否在席間殺死劉邦,對樊噲的越禮行為采取什么態(tài)度,對劉邦逃席又采取什么 態(tài)度展開。

        (2)用對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

        提示:劉邦和項羽的矛盾是鴻門宴中最尖銳的矛盾,因此作者將這兩個人物放在一起,形成鮮明對照,如劉邦的虛偽狡詐,項羽的直率粗獷。這一步應在分析項羽形象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點明四組人物的對照關系)

        第二步:如何認識項羽這一人物形象?

        提示:可作背景介紹,以突出項羽性格的悲劇性。

        第三步:作者對項羽的評價如何?

        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峰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shù)。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母之中,三年,將遂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項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難矣。自矜功伐,奮起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史記·項羽本紀

        提示:作者是把項羽當作悲劇英雄來描寫的,他有英雄的氣魄及行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自高自大導致了他的悲劇。

        第四步:對手(劉邦)對項羽的評價如何?

        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史記·高祖本紀

        提示:劉邦善于用人,所以他成功了。而項羽正是在這一點上做得不夠,所以他失敗了。可見能否善用人才對一個領袖人物的成敗起著關鍵作用。

        第五步:項羽本人又是怎樣認識的呢?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 ,虞兮,奈若何?

        ——項羽《垓下歌》

        第六步:后人對項羽的評價又是怎樣?

        題烏江亭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zhàn)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改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詠項羽 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明確:

        杜 牧:男兒應當能屈能伸,不輕言失敗。應從“包羞忍恥”“卷土重來”分析入手。

        王安石:軍民離心,敗勢難回。由“壯士哀“勢難回”“肯與君王卷土來”分析入手。

        李清照:氣勢豪壯,令人敬仰。結合李清照身世簡要點撥。

        第七步:小結

        步驟(3)布置

        結合《鴻門宴》的學習,聯(lián)系古今人物對項羽的理解,將自已對這一人物的認識寫一篇人物評論。600字以上。

        7、《念奴嬌赤壁懷古》《激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nèi)容

        《秋水》

        二. 學習目標

        1. 了解莊子及《莊子》

        2. 學習本文用設喻的手法說明哲理的寫法

        三. 學習方法

        1. 積累成語 望洋興嘆 貽笑大方

        2. 熟讀課文 以致成誦

        四. 作者作品

        莊子,名周,宋之蒙人。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生活極為貧困。據(jù)記載他曾住過陋巷,打過草鞋,并向監(jiān)河侯借糧。楚威王聞其賢,以重金聘為相,然辭謝不就,只求適己任性,以快其意。

        莊子是繼老子之后道家學派的大師。戰(zhàn)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與老子并稱為“老莊學派”。從莊子的整個思想體系和政治觀點看來,莊子無疑是一個代表沒落奴隸主階級的哲學家。由于社會的根本變化,莊子的地位無法維持,這就決定他對現(xiàn)實極端不滿。他既不滿現(xiàn)實,又無法反抗它,就不得不走隱居遁世的道路。他是一個悲觀絕望的厭世主義者,覺得“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所以妻死則“箕踞鼓盆而歌?!币虼?,莊子的處世態(tài)度就是玩世不恭,隨俗浮沉。他好象非常膽怯、害怕,常說“無用之用”才是“大用”。這一切都充分表現(xiàn)一個沒落階級的思想觀點。不過,莊子的放蕩不羈,蔑視禮法和權貴,以及對統(tǒng)治者不合作,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曾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他還認為圣知仁義只是供統(tǒng)治者利用的工具,這些都是極為深刻的見解。

        莊子散文在先秦諸子中具有獨特風格。它首先是吸收神話創(chuàng)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虛構寓言故事,作為論證的根據(jù)。因此,想象奇幻,最富于浪漫主義色彩。

        《莊子》亦名《南華經(jīng)》,今本《莊子》33篇,其中《內(nèi)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一般認為,只有《內(nèi)篇》可確認為莊子所作,莊子用寓言或散文表現(xiàn)他深邃奧妙的哲學思想,文章十之八九是寓言。

        五.《秋水》全文,主要通過河伯和海若的七段對話,本意是要申述莊子齊物論和相對主義的認識論。

        六. 全文解析

        秋水

        原文: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

        關鍵字:時:名狀,按時令。川:水道、河流。河:黃河。涇:通“徑”。之:這樣,如此。

        譯文:秋水依照時令及時來到,很多河流的水灌注到黃河里。水流是那樣寬闊,在水的兩邊和水中的小洲與高出的河岸之間

        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

        辨:“辨”,辨別。焉:助詞不譯。然:形容詞綴。以:認為

        竟分不清對面的牛和馬。于是乎黃河神高興地自我得意起來,認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這里。

        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而:表修飾順連詞。東:名狀,向東。于:介詞,引出到達的地點。而:表修飾連詞。

        他沿著河道向東走,來到了北海;面對著東方觀望,看不到水的盡頭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

        始旋:開始,掉轉(zhuǎn)。 望洋:翹首遠望的樣子。

        于是黃河神轉(zhuǎn)過臉來,仰頭對海神若感嘆說:“野語有之日,‘聞道百,以為莫已若’者,我之謂也。野語:俗語 百:很多

        “俗語說,‘聽說了許多道理,就認為沒有誰比得上自己’,這就說的是我呀?!?/p>

        且夫我嘗聞少( )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

        且夫:發(fā)語詞。聞:動。聞:名。而:并列連詞。之:結構助詞,的。始:當初

        況且我曾經(jīng)聽說有人輕視孔子的學問,看不起伯夷的節(jié)義,當初我不相信

        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

        之:主謂之間取獨 殆:危險

        現(xiàn)在我看到了您的博大無窮,我若不是走到您的門前,那就危險了。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長:長久,見:表被動 方:道

        我將長久地被有學識的人所譏笑。

        七. 重、難點

        1.《秋水》的文學性與哲理性

        2. 詞類活用

        秋水時至 順流而東 且夫我常聞少仲尼之聞 而輕伯夷之義者

        3. 特殊句式

        賓語前置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

        聞道百(定語后置)

        賓語前置句的構成:

        (1)動詞(動賓)

        ① 否定句賓語前置(否定詞、代詞)

        不患人之不已知 /忌不自信 /毋吾以也 /未之有也 /莫已若 /弗之怠也(不懈怠筆錄)

        我無爾詐 爾無我虞 /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 疑問句賓語前置(疑問代詞、賓語)

        吾誰欺?沛公安在?毛將焉附?

        ③ 用“之”“是”作提賓標志

        ④ 方位名詞作賓語時,在謂語之前

        項王西向坐 北面而事之 東面而視

        (2)介詞(介賓)

        ① 疑問代詞做介詞賓語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吾誰與歸

        ② 一般詞作賓語倒裝 是以謂之文也 一言以蔽之

        4. 文章除設喻說理之外還運用了對比手法

        (1)寫景對比

        (2)河神前后認識對比

        5. 附先秦諸子表

        階段

        作品

        作者

        基本思想

        藝術特點

        春秋之交

        《論語》

        孔子弟子及再傳

        弟子

        仁為核心

        中庸、禮

        德治教化,凝煉

        簡括警策誡人

        《墨子》

        墨子及其弟子

        兼愛、非攻

        維護手工業(yè)

        有說服力邏輯性強條理清晰

        《老子》

        李耳本人

        相素辯證法

        簡括有韻宜于誦讀

        戰(zhàn)國中葉

        《孟子》

        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人

        主張仁政以民為本

        長于議論,富有氣勢,感情強烈語帶鋒芒,鼓動性強

        《莊子》

        莊子及弟子

        虛無清靜

        順其自然

        放蕩不羈

        善用寓言,想象奇特,富于浪漫主義色彩

        戰(zhàn)國后期

        《荀子》

        荀況本人

        人定勝天

        質(zhì)樸簡約,善用比喻,結構謹嚴

        《韓非子》

        韓非本人

        兼道儒法

        選擇前期法家思想

        善用寓言,巧設譬喻,深刻明切,鋒利無比嚴峻峭拔

        8、《念奴嬌赤壁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比較課堂教學實錄

        【學習目標】

        1、掌握“何”“則”等文言詞語及其用法。

        2、了解墨子的生平及《墨子》的思想內(nèi)容。

        3、學習文章的寫作特點及文中展示的哲理。

        【目標重點難點】

        掌握給文言文加標點的方法與技巧,提高斷句能力。

        【相關材料】

        1.作者簡介

        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墨子

        墨子,戰(zhàn)國初期偉大的思想家,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詳。

        墨子作為先秦墨家的創(chuàng)始人,在中國哲學史上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墨子在上說下教中,言行頗多,但無親筆著作。今存《墨子》一書中的《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jié)用》、《節(jié)葬》、《天志》、《明鬼》、《非樂》、《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傳弟子對他的思想言論的記錄。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據(jù)。

        墨子的學說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兼愛非攻。所謂“兼愛”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并認為社會上出現(xiàn)強執(zhí)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xiàn)象,是因為天下人不相愛所致。②天志明鬼。宜揚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點。墨子認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僅決定自然界星辰、四時、寒暑等的運動變化,還對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因“天之愛民之厚”,君主若違天意就要受天之罰,反之,則會得天之賞。對于鬼神,墨子不僅堅定信其有,而且認為它們對于人間君主或貴族也會賞善罰暴。③尚同尚賢。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認為,國君是國中賢者,百姓應以君上之是非為是非。他還認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賞善罰暴。尚賢是要求君上能尚賢使能,即任用賢者而廢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賢看得很重,以為是政事之本。他特別反對君主用骨肉之親.對于賢者則不拘出身,提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主張。④節(jié)用。節(jié)用是墨家非常強調(diào)的一種觀點,他們抨擊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尤其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欲。認為君主、貴族都應像古代大禹一樣,過著極為儉樸的生活,而且要求墨徒在這方面也要身體力行。

        2.語言知識

        【難讀字】

        園圃(pǔ)雞豚(tún)欄廄(jiù)衣裘(qiú)茲(zī)甚不辜(gū)

        【古今異義】

        眾聞則非之(非,非難。今義:不對,過錯。)

        茍?zhí)澣擞?茍.如果。今無此義。)

        其不仁茲甚,罪益厚(重,大。今義:扁平物上下兩面之間的距離。)

        【一詞多義】

        今至大為攻國(國家)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國都)

        等死,死國可乎(國事)

        逝將去女,適彼樂國(地域)

        是何故也(原因,緣故)

        暮去胡來顏色故(衰老)

        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舊)

        君安與項伯有故(老朋友,引申為交情)

        以虧人自利也(因為)

        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憑,憑借)

        作《師說》以貽之(來,用來)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把)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而)

        【詞類活用】

        ①名詞作動詞:

        以其虧人愈多(虧,損人)

        從而譽之(譽,贊美)

        ②形容詞作動詞:

        眾聞則非之(非,非難)

        【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

        其不義又甚(于)入人園圃竊桃李。(省略介詞)

        上為政者得(之)則罰之。(省略賓語)

        從而譽之,謂之(為)義。(“謂之”后面省略了“為”字)

        ②設問句:

        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

        ③反問句:

        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別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文斷句標點是學習古文的一項基本功。古文斷句標點與古文閱讀理解是相輔相承的,正確理解古文,是斷句標點的基礎,反過來斷句標點不正確,古文理解必定會受影響。

        二、文章的內(nèi)容與結構

        “非攻”即反對進攻的戰(zhàn)爭,與一般的非戰(zhàn)是有區(qū)別的。墨子對于防御性的戰(zhàn)爭不僅不反對,而且竭力支持?!豆敗菲心硬坏フf服公輸盤和楚王不要攻宋,還派弟子三百人為宋守城。

        孟子曾說過:“春秋無義戰(zhàn)?!?《孟子盡心下》)到戰(zhàn)國時期,新興地主統(tǒng)治的國家進行無休止的兼并戰(zhàn)爭,大量殺戮敵國人民。盡管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的統(tǒng)一,但也不是義戰(zhàn)。墨子《非攻》揭露了這種戰(zhàn)爭的本質(zhì)是有積極意義的。中篇舉史事說明好戰(zhàn)必亡。下篇肯定禹伐有苗、湯伐桀、武王伐紂是義戰(zhàn),并且主張先利天下諸侯,援小國,立信義,寬吾眾,信吾師,然后能天下無敵。由此可知墨子從不反對正義戰(zhàn)爭。

        本節(jié)文字共五個層次,作者由“竊其桃李”“攘人犬豕雞豚”“取人牛馬”“殺不辜人”四個層次,層層推出“茍?zhí)澣擞?,其不仁茲甚,罪益厚。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的結論,最后一層分析“今至大為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指責了侵略它國的行徑是極為不義,應當受到唾罵和譴責的。

        本段從偷竊搶劫的事例說起。偷竊者從偷竊桃李到偷竊犬豕雞豚,以至牛馬,其罪孽隨著損人利己的程度加重而加重,人們也能辨其不義。搶劫者從搶劫衣裘、戈劍以至把別人殺死,損人利己的程度更重。罪孽也更重,人們也同聲譴責其不義。然而,現(xiàn)在有人做著最大的不義之事——侵略別國,大規(guī)模地殺人和掠奪,君子們非但不譴責,反而稱譽它合于義。這能說他們懂得義與不義的原則區(qū)別嗎?用這種層層剝進的辦法,徹底剝?nèi)チ饲致哉叩膫窝b,戳穿了他們欺瞞天下人耳目的借口,原來以征討別國標榜為天經(jīng)地義者,實與偷竊搶劫同出一轍,而且是它們惡性發(fā)展到頂點的產(chǎn)物。文章就此揭示了侵略的實質(zhì),表現(xiàn)出對侵略者蔑視、冷嘲和貶斥的態(tài)度。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于此并不進行義正辭嚴的正面譴責,而致力于用幽默詼諧的事例進行類比。類比告終,境界全出,原來用以類比的事例的字字句句,無不落實在對侵略行徑的暴露與譴責上。比之正面譴責,顯得含蓄、辛辣和有力。

        三、疑難問題探析

        1、本文思想內(nèi)容是什么?請具體分析。

        這篇文章的鋒芒直指不義戰(zhàn)爭。

        入人園圃,竊人桃李,盡管是偷,但只是對別人造成了輕微的損失,盡管不義,也還不至于造成多壞的影響,而眾人便紛紛指責,掌權者則重重處罰,這實在有點小題大做。其實損害別人,貪點小便宜,盡管可惡,可也不至于成為眾矢之的,更何況這便宜實在小得有點微不足道。至于偷雞摸狗,盡管比竊人桃李嚴重,顯得不仁不義,但也僅僅是雞鳴狗盜而已,至多給牲畜的主人造成一陣財產(chǎn)的陣痛。入人欄廄,取人牛馬,這似乎有點嚴重了,因為牛馬是主人家中耕種負載主要的依靠,沒有了牛馬,主人可能無法完成春種秋收,進而影響到主人的生計。所以這就比偷雞摸狗更嚴重了一些,但還不至于威脅到主人的身家性命。至于殺不辜人,情況就大大地嚴重了,因為這剝奪了別人最基本的人權——生存權。生命是極其寶貴的,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剝奪別人的生命。如果剝奪了別人的生命,那就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那他自己也受到嚴厲的懲罰,而被處以極刑。但即便如此,他對社會造成的危害也只是在一定范圍內(nèi),還不足以動搖整個國家的社會基礎。以上四種行為都是不義行為,而且程度由淺入深,應當受到不同程度的懲罰?!疤煜轮咏灾侵^之不義”,這也是可以理解,畢竟這四種行為給社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傷害。但讓人無法理解的是為什么發(fā)展到攻打別的國家,尸橫遍野,血流成河,那些個君子卻又跟在強權者的后面屁顛屁顛地贊譽有加呢?那些個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舉動竟然贏得了眾人的喝彩,真是讓人不可思議。似乎殺人越多,不義越甚,才能成就大義。既然如此,那么用殘殺眾多生靈的生命換來的所謂大義又有什么狗屁價值呢?這種所謂的“大義”還有什么值得贊嘆的呢?那些個贊譽有加的君子們不是混蛋又是什么呢?其實發(fā)動戰(zhàn)爭侵略別國,荼毒生靈才是真正的大不義。這樣,文章就把批判的矛頭直指不義戰(zhàn)爭,從而揭示出不義戰(zhàn)爭才是造成百姓流離失所、橫死荒野的罪魁禍首。

        2、本文在說理上層層鋪墊,對照鮮明,試結合課文分析。

        文章主旨的表現(xiàn)并不是開門見山的,而是作了層層鋪墊的。先是說情節(jié)極其輕微的竊人桃李,次說情節(jié)不太嚴重的雞鳴狗盜,又說情節(jié)較為嚴重的取人牛馬,再說情節(jié)相當嚴重的殺人越貨,情節(jié)是越來越嚴重,不義的程度也越來越深。這些行為的確應當受到不同程度的懲罰。但是上述四種行為即使再嚴重,也不會比“伏尸百萬,流血漂櫓”的侵人之國嚴重吧。按照常理,侵人之國應當是罪大惡極,其罪行應該是罄竹難書,擢發(fā)難數(shù),但卻贏得一片頌揚之聲,何等滑稽!何等可笑!何等可憎!何等可恨!性質(zhì)相同只是輕重不同的行為,導致的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相形之下,不就更能看出君子的邏輯是混帳邏輯嗎?鮮明的對比使得文章的主旨就更加突出了。

        四、寫作特點:

        本文在說理上層層鋪墊,對照鮮明。

        文章主旨的表現(xiàn)并不是開門見山的,而是作了層層鋪墊的。先是說情節(jié)極其輕微的竊人桃李,次說情節(jié)不太嚴重的雞鳴狗盜,又說情節(jié)較為嚴重的取人牛馬,再說情節(jié)相當嚴重的殺人越貨,情節(jié)是越來越嚴重,不義的程度也越來越深。這些行為的確應當受到不同程度的懲罰。但是上述四種行為即使再嚴重,也不會比“伏尸百萬,流血漂櫓”的侵人之國嚴重吧。按照常理,侵人之國應當是罪大惡極,其罪行應該是罄竹難書,擢發(fā)難數(shù),但卻贏得一片頌揚之聲,何等滑稽!何等可笑!何等可憎!何等可恨!性質(zhì)相同只是輕重不同的行為,導致的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相形之下,不就更能看出君子的邏輯是混帳邏輯嗎?鮮明的對比使得文章的主旨就更加突出了。

        五、學習方法點撥

        文言文斷句與標點的方法和技巧

        文言文斷句習慣上稱為句讀。傳統(tǒng)的古文是不加標點的,要讀書,首先就要識字、斷句。因此,古人把“習六書,明句讀”作為“小學”。掌握了六書知識,就有了一個識字的工具;掌握了句讀規(guī)律,才能夠真正讀懂古文。

        斷句的基礎在于辨識好文章的文體和領會全篇的文意。因此斷句前先要讀幾遍原文,力求對原文文體特點和內(nèi)容有個大致的了解,然后依照技巧準確標點。

        我們以標點《非攻(節(jié)選)》為例談一談常見的斷句標點的方法。通過閱讀,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此文以層進推理的方式揭露攻國的罪惡,那么,準確標點此文的前提通過找出人物,讀出故事,做法如下:

        閱讀全文,閱讀時的要求是:①找出文章中的人名和其他指稱人的名詞。

        ②找出文章中的人稱代詞或其它指代性詞語。

        ③通過人名和人稱代詞讀出文章的“故事”,然后嘗試斷句。

        ④準確加注標點符號,并復核檢查。

        通過閱讀,我們不難找出文章中列舉了“一人”“攘人犬豕雞豚者”“入人欄廄,取人牛馬者”“殺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劍者”“'攻國'者”這些“不義”之人和“眾”“上為政者”“天下之君子”等評價者。這樣,“人”找到了,故事讀通了,標點問題就容易解決了。

        其實,和現(xiàn)代漢語一樣,名詞或代詞在句中一般也是作句子的主語或賓語,因此找出文中反復出現(xiàn)的名詞或代詞,就可以讀出故事,確定停頓的位置。也就是說在敘事性較強的文段中,找出句中幾個名詞和人稱代詞,句子基本就斷開了。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現(xiàn)時往往用全稱,以后再出現(xiàn)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戰(zhàn)》中,“初,魯肅聞劉表卒”,先用全稱,以下“肅徑迎之”“肅宣權旨”就不再提姓了。

        我們再看看下面的一段文字: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ス骞址浅V^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節(jié)選自《游褒禪山記》

        節(jié)選的這段文字的表達方式是以議論抒情為主,我們就以找“文章中的語氣詞和連詞”為研習的突破點來解決此文的標點問題。

        古人寫文章,不用標點符號,他們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的標志。尤其是一些語氣詞和連詞的前后,往往是應該斷句的地方。劉勰在《文心雕龍章句》中說過:“夫惟蓋故者,發(fā)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啤!币簿褪钦f,文言文中,“夫、惟、蓋、凡、竊、請、敬”等發(fā)語詞和表敬副詞,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句首;“乎、哉、也、矣、歟、焉”等語氣詞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句尾;而“以、于、為、而、則”等連詞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句中。這個特點在議論抒情為主的文章中體現(xiàn)的尤為明顯。弄清這些特點,有助于我們快速準確的斷句和標點。同學們經(jīng)過分析,找出了“焉”“

        也”“矣”

        “乎”“哉”等經(jīng)常用于句末的語氣助詞,并且找到了“夫”等經(jīng)常放在句首的發(fā)語詞,“故”“然”經(jīng)常放在句首的連詞,“其”“此”“亦”等經(jīng)常放在句首的副詞和“以”“而”等經(jīng)常放在句中的連詞,這樣,這篇文章的斷句與標點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樣看來,找“文章中的語氣詞和連詞”就應當成為標點以議論抒情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段的重要方法之一了。

        當然,將“找出句中名詞和人稱代詞等主語,讀出故事”和“找文章中的語氣詞和連詞”結合起來,絕大多數(shù)文章的斷句問題,都能很好的解決。

        9、《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實錄

        下面是由小編分享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實錄,希望能夠?qū)Υ蠹矣兴鶐椭?/p>

        那天上《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讓研究辛棄疾詞與其他人的詞比最大特點是什么,為什么有這個特點。不料半路斜伸一個意外的見解,像斜逸枝頭一朵未開的花。

        生:特點是歷史人物多,歷史典故多。

        師:各個典故用意是什么?

        生:上片。孫權當年建京口,并一度定都于此。南朝宋武帝劉裕則生在鎮(zhèn)江。孫權能稱雄一方,劉裕則曾經(jīng)北伐收復洛陽、長安。這些都更激勵辛棄疾的北伐大志。

        生:下片。1、宋文帝元嘉年間 “草草”出兵北伐,遭到慘敗。承上片北伐雄圖,委婉勸阻當時執(zhí)政的韓侂胄急于事功,主張立即出兵。2、淪陷區(qū)的人民安于異族統(tǒng)治,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在長江邊的瓜步山上建的行宮祭祀。3、用廉頗思趙一事表達了作者的忠心但憂慮被小人排擠。

        師:典故多這一特點有沒有影響詞的質(zhì)量?能說點理由嗎?

        生:有,費了我二十分鐘時間才看懂——費時間。

        生:沒有,我從中長了好幾個常識。文章要有內(nèi)容,它有;要有距離感、吸引力,它也有;而且,覺得很恰當,很順。

        師:好,果然有見地。送一句前人評點給你:“稼軒驅(qū)使《莊》《騷》、經(jīng)、史,無一點斧鑿痕,筆力甚峭。”(《四庫全書提要·稼軒詞提要》)

        師:從這個用典的特點看,有人說辛棄疾喜歡“掉書袋”,你怎么看?

        生:很有學問——用的很恰當,比如“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廉頗的老、忠、被人排擠,與辛棄疾多符合?

        生:有才能——從典故中借鑒經(jīng)驗,得出正確意見,比如“元嘉草草”。

        生:是個苦悶的人。——我查過一個資料,從《宋史·辛棄疾傳》辛棄疾南來以后,任職的空間變化即可以看到他的命運:江陵、江西、湖南,奏請創(chuàng)建軍隊,“軍成,雄鎮(zhèn)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則再調(diào)江西,又調(diào)福建,“又欲造萬鎧,招強壯,補軍額,嚴訓練。事未行,臺臣王藺劾其‘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旦夕望端坐閔王殿’,遂丐祠歸。”辛棄疾看出朝廷的形勢,干脆隱居江西鉛山二十年。這次66歲又被韓侂胄任為鎮(zhèn)江知府,準備北伐。這二十年,則是讀書種地寫詞的二十年,這些典故應當是在這個時段里積累起來的。而這是被迫的無奈的。

        (這一點出乎意料,本來要學生體會用典故這一特征,然后再拓展一篇《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來鞏固。當時有點慌亂,但感覺這個旁逸斜出的枝條是“濕漉漉的黑色枝條”帶了一朵將開未開、尚未十分燦爛的花朵。一語點燃了自己的閱讀積累,有點緊張,但感覺應該再多一縷陽光,讓花開足。)

        師(拍桌子為他叫好):好,讀書讀出新意,也讀出深意來了!能說說你的這些見地是不是也是“被迫的無奈的”讀書讀出來的?

        生含羞微笑,不答。

        師:這位同志果然高見,一句話讓我想到前幾天備課查辛棄疾作品時的一點感觸,聊作補充,看有沒有道理。先看一首同時期的詞: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看這首《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有什么典故,典故有什么特點?

        生:“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的《登高》!

        生:“生子當如孫仲謀”是《三國演義》里曹操的話!

        師:那時候有《三國演義》嗎?是《三國志》(裴松之的注)吧?好!再研究一下這兩句典故的位置、字數(shù)、韻腳,有什么講究?

        生(齊答):位置一樣,字數(shù)一樣,韻一致。

        師:厲害,都用上排比啦!從這些典故當中,你讀出了什么?

        生:得意,巧妙用別人的話,很得意吧。

        生(剛才作長發(fā)言的):應該也是無奈吧。還是剛才的道理。

        師:很欣賞這位同志的堅持主見。我再做點補充。首先,此處借用,嚴格遵從上闋寫景敘事、下闋抒情言志的習慣,以無休無止的滾滾長江眼前之景,象征悠悠不絕的人世興亡。既寫眼前景暗示興亡之感。其次,又完整(前一句為押韻而改動一個字)引用詩句,情景畢見而情趣盎然,真是妙絕。再次,都放到結尾處,我想這大概不是完全無意而為。妙絕!字數(shù)一樣,韻又一致,位置又一樣,并排放置,一寫景一議論,像一把椅子有了對稱的雕刻精美的兩只扶手,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用典到此境界,妙絕!

        這讓人想到曹操的《短歌行》中引用詩經(jīng)原文不著痕跡令人贊嘆一樣,而此處更多巧妙與趣味。讀到此處,可以想見稼軒呷一口酒、望一眼窗外田園青山的得意神態(tài)。

        這是無緣補天成頑石,愁到極處辭更工。更讓人體味到“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之后的“閑愁”,此時愈自得愈從容,便是愈苦悶愈無奈。

        ——唉,這樣得意的用典,原來卻是稼軒那一肚子的苦悶!

        (學生鼓掌,自己也奇怪這樣處理。我看見剛才那位同學眼中閃光,我得意地看見一朵花正艷!)

        現(xiàn)在回憶記錄這個過程,有個感覺:課堂不該只是一場戲,而更應該是一棵樹,斜枝是它的一部分;順其自然,再添一縷陽光,讓斜逸枝頭著一朵花。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實錄的全部內(nèi)容。

        10、《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設計

        下面是由小編分享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設計,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辛棄疾其人及其詞作風格。

        2、以讀代析,在朗讀中體味《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感受詞人愛國主義情懷和悲涼意境。

        3、深刻體會《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用典的藝術特色。

        能力目標

        1、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2、引導學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這一賞析詩詞的基本方法。

        3、通過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學生理解和鑒賞詞的能力。

        教學重點

        1、在朗讀中品味這首詞的意境。

        2、指導學生理解典故的含義。

        教學難點

        1、引導在了解詞作內(nèi)容的基礎上把握誦讀技巧。

        2、指導學生理解典故的含義。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點撥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一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下面我們來齊背一遍。

        赤壁的驚濤駭浪引起了蘇軾的無限遐想,他懷念古人,但是與雄姿英發(fā)、年輕有為的周瑜相比,華發(fā)早生、壯志難酬的東坡自然會生發(fā)無限的感慨。同是豪放派詞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復中原,但不被統(tǒng)治者重用的辛棄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會借古人抒發(fā)何種感想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賞析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常言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 “誦讀”也是賞析詩詞常用的一種方法。請同學們齊讀一遍。

        二、新授

        (一)、誦讀感知,體味風格:

        1、學生齊聲讀一遍。

        2、根據(jù)學讀的情況發(fā)現(xiàn)問題當時進行糾正??赡艽嬖诘腻e誤:

        (1)、佛(bì誤讀為fú)貍祠下。

        (2)、封/狼居胥,誤讀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動詞,封山,是在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山神,紀念勝利。

        3、教師范讀一遍。

        (二)課文研讀

        學生再讀一遍,體味豪放風格并思考這首詞的最大特點是什么。(用典很多)

        找典故。

        1、作者為什么要用這么多的典故呢?

        我們來看標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是詞牌名,“京口北固亭懷古”才是題目,大家知道,詞往往用它開頭的第一句話作題目,單獨命題的很少,如這一課中的《聲聲慢》《揚州慢》《雨霖鈴》等,而只要單獨命題了,它的主旨就很明確了。看題目《京口北固亭懷古》,作者在什么地點做些什么?京口北固亭,懷古

        2、學生再默讀一遍。結合課后注釋,看作者都懷想了哪些古(典故)?

        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尋找典故,我并沒有籠統(tǒng)地提問“詞中引用了哪幾個典故”,而是把它細化成以下幾個小問題,由淺入深地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思考。

        ○1、有幾個典故?

        ○2、在文中分別是哪一句話?

        ○3、它們分別與誰有關?

        ○4、請分別用一句簡練而完整的話來概括這些典故!

        3、老師再做總結。本詞中共用了五個典故,它們分別是:

        明確:○1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孫權)(孫權擊敗曹操,建太平偉業(yè))

        ○2寄奴曾住(劉裕)(劉裕北伐收中原,氣勢如虎)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劉義隆)(劉義隆北伐,因草率而敗北)

        ○4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拓拔燾)(拓拔燾擊敗宋文帝)

        ○5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廉頗)(廉頗雖老仍不忘國)

        分析典故作用,得出作者的觀點立場及文章主旨。

        在對辛棄疾這個人進行評價的時候,都說辛棄疾的作品典故用的特多,影響了我們的閱讀與理解,其實啊,他把歷史故事放在自己的作品中,是要借以表現(xiàn)自己的愿望或感情的。在這首詞中他用了這么多的典故,分別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與立場呢?

        典故一:孫權。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此句是懷念孫權的。

        1、孫權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懷念他

        2、“舞榭歌臺”指什么?

        3、“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是何種句式??

        4、表現(xiàn)什么情感與立場?

        生:因為孫權以一個帝王的身份打敗了來自北方侵略他的曹操,確保國土不受侵犯。“舞榭歌臺”體現(xiàn)的是東吳歌舞生平的氣象。又從“無覓英雄孫仲謀處”句可見作者認為如今已沒有孫權這樣能保證讓國家太平的國君了。表達了對孫權的贊嘆,表現(xiàn)他想抗金,收復中原的愿望。隱含他對當時統(tǒng)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滿,

        (板書:贊嘆惋惜??菇?,收復中原。)

        典故二:劉裕。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這句是懷念劉裕的,這個典故所表現(xiàn)的作者的感情與上一個是否一樣?

        1、劉裕有何表現(xiàn)?

        2、試比較劉裕與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現(xiàn)!

        3、作者對劉裕的感情如何?

        4、這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觀點

        作為一個帝王,劉裕為了恢復中原,率兵北伐,氣勢好像猛虎一樣,把盤踞中原的敵人一下子都趕回北方去了。同樣是一國之君,可我們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茍且偷生。

        表達了作者對劉裕的贊嘆和對統(tǒng)治者的惋惜。體現(xiàn)了他主張北伐的觀點。

        (贊嘆與惋惜??菇鸨狈ァ?

        典故三:劉義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1、劉義隆是個怎樣的人?

        2、北伐結果如何?

        3、作者對劉義隆北伐持何態(tài)度?

        4、這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觀點?

        劉義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贏得倉皇北顧。作者主張打有準備的仗,反對草率北伐。他借古諷今,其實在勸說宰相不要草率出兵。

        (板書:批草率出兵 批評)。

        典故四:佛貍祠

        下六句“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煽盎厥祝鹭傡粝?,一片神鴉社鼓!”實際描寫了兩種場面,想一想這兩種場面一樣嗎?

        1、“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描寫的是什么時候的什么場面?

        2、“烽火揚州路”指什么?

        3、二者對比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情感?

        師:“烽火揚州路”寫四十三年前,揚州一帶抵抗金兵,戰(zhàn)火紛飛,肯定是慘不忍睹的。“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是寫現(xiàn)在淪陷區(qū)人民安于異族統(tǒng)治,忘了國恥,忘了收復中原。今昔對照,不堪回首 體現(xiàn)了他對國運的擔憂之情。

        (板書:今昔對照,不堪回首 擔憂)

        典故五: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1、廉頗的處境如何?

        2、作者的處境與廉頗完全一樣嗎?

        3、 “憑誰問,---?”的“憑” 如何理解?這是一個什么句式?

        4、這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心情?(悲憤)

        師:“憑”是“靠”的意思,全句是一個反問句。意思是沒有人來問。

        滿懷愛國熱情的辛棄疾一心為國效力,可他忠不為用,報國無門。當年廉頗雖終不被重用,但尚有趙王想起,可如今自己呢?朝廷旱就沒有起用的意思了。表達了作者的悲憤之情,用它來結束全詞,不僅使抒情達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鮮明地再現(xiàn)了詞人的自我形象。

        三、總結:

        分析到這里,就已經(jīng)知道了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復中原,但終不被重用理想無法實現(xiàn)的辛棄疾在詞作中用了這么多的典故,是用來“傷今”的。同時,他也用古人形象聲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場和觀點。

        至此,分析完了這首詞,解決了本課的重點,突破了難點,即辛詞是如何運用典故來表達他的理想愿望及主旨的。下面讓學生齊背一遍,來再次感受一下作品中透出的那份豪邁,蒼涼與悲壯!

        四、作業(yè)布置

        試分析蘇辛二詞的異同點。(2分鐘)

        蘇軾和辛棄疾在詞史上并稱為:“蘇辛豪放詞派”。通過《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學習,試分析蘇辛二詞的異同點。

        討論后明確:相同點:結構上均為“地點+懷古”(赤壁+懷古;京口北固亭+懷古);意境上均為雄渾壯闊;主旨均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懷澆心中塊壘,還自我之情愫。

        不同點:蘇詞中抒情多直抒胸臆;風格顯得開闊明朗,曠達樂觀。辛詞中抒情多與典故結合,風格顯得含蓄蘊藉,激憤沉郁。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設計的全部內(nèi)容。

        11、《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理解《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運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寫作特點,了解辛棄疾抗敵救國的雄圖壯志和為國效勞的愛國熱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繼承蘇軾把詞的豪放風格加以發(fā)揚光大,使它蔚然成為一大宗派,主要應歸功于辛棄疾。辛棄疾的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這種豪邁風格的形成,首先決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愛國熱情和廣闊的社會內(nèi)容。

        二、簡介作者與寫作背景:

        辛棄疾在詞人中,算是個英雄。1161年,金國大舉南犯,21歲的辛棄疾率群眾2000多人在家鄉(xiāng)起義,加入以耿京為首的農(nóng)民抗金義軍。在起義軍的幾個月里,他表現(xiàn)出非凡的勇敢和堅定。到了南方后,他繼續(xù)堅持主戰(zhàn),用飽含愛國主義激情的詞和文章,宣傳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tǒng)一全國的主張。但是,以趙構為首的趙家王朝偏安江南,在臨安過著游宴玩樂歌舞升平的生活,對金屈辱求和。他們對起義軍也一直害怕。辛棄疾被迫隱退,空懷一腔忠貞熱情,卻報國無門。他的許多詞就反映了這種悲憤。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懷古詞,是突出的一首。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棄疾64歲退隱江西鄉(xiāng)間已有十多年,被執(zhí)掌大權的韓侘胄所起用。當時蒙古已崛起,金則日益衰敗,并起了內(nèi)亂。韓要立一場伐金大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棄疾作為號召北伐的旗幟。第二年(1204)任他作鎮(zhèn)江知府,鎮(zhèn)江那時正處于抗戰(zhàn)前線。辛初到鎮(zhèn)江,積極作北伐準備,可他的意見不能被韓侘胄一伙采納,并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后來又把他調(diào)離鎮(zhèn)江。辛棄疾施展雄才大略為恢復大業(yè)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這就是辛棄疾寫這首詞的背景。

        三、串講詞的大意。

        四、分析詞的上片:

        思考:

        1、上闋寫了兩個人,這兩個人的共同點是什么?(都是能夠建立功業(yè)的英雄人物。而且他們的事業(yè)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詞人寫這兩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懷?(表達自己力主抗金和決心恢復中原的宏大抱負,同時借古代帝王來諷刺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

        3、寫孫權和劉裕一略一詳,為什么?(寫出劉裕出身貧賤,卻能建功立業(yè),更表現(xiàn)了“事在人為”的道理;更表現(xiàn)詞人對英雄的仰慕。在當時韓侘胄急于北伐的現(xiàn)實中,辛棄疾對劉裕的歌頌不僅是向往他的英雄業(yè)績,還含有“如果碰到劉裕這樣的國君,他的正確戰(zhàn)略意圖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閱讀下片,分析層次。教師講解,學生討論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號。宋文帝劉義隆是劉裕的兒子。他不能繼承父業(yè),好大喜功,聽信王玄謨北伐之策,打沒有準備的仗,結果一敗涂地,北魏軍隊一直追到長江邊,聲稱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漢朝霍去病戰(zhàn)勝匈奴,封狼居胥山,舉行祭天大禮的故事。宋文帝聽了王玄謨的大話,對臣下說:“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倉皇北顧”,是看到北方追來的敵人而張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戰(zhàn)敗時有“北顧涕交流”的詩句。

        2、凡詩文運用典故都有用意,辛棄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鑒歷史,伐金必須做好準備,不能草率從事。)

        3、第二層。“四十三年,……一片神鴉社鼓!”是第二層,追憶自己當年南歸途經(jīng)揚州所見慘象,描述瓜步山周圍人們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說辛棄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記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戰(zhàn)火彌漫的揚州以北地區(qū)參加抗金斗爭。后來渡淮南歸,原想憑籍國力,恢復中原,沒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聵無能,使他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壯志依然難酬,追思往事,不勝身世之感!“佛貍祠下”三句。從上文緬懷往事回到眼前現(xiàn)實。“佛貍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燾追擊王玄謨的軍隊時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宮。當?shù)乩习傩漳昴暝诜鹭傡粝掠褓悤苁菬狒[。

        4、作者寫佛貍祠一幕景象,表達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民俗就安于異族統(tǒng)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對南宋政府不圖恢復中原的不滿。)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層。用廉頗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確:抒寫了自己雖有遠大抱負,而朝廷卻不重用,壯志未酬的苦悶。)

        六、歸納全詩。

        這首詩表現(xiàn)了作者對英雄業(yè)績的向往,有著抗金救國、恢復失地的抱負以及不能實現(xiàn)的苦悶;也表現(xiàn)了對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茍且偏安的卑劣行徑的諷刺和不滿,以及對韓侘胄的警告。

        七、學生齊讀全詩。

        板書:

        孫權:英雄難覓

        上闋

        建功立業(yè)、令人仰慕

        劉裕:尋常巷陌、金戈鐵馬

        劉義?。翰莶莩鰩?,倉皇北顧

        警告當朝

        詠史抒懷

        下闋

        烽火揚州路,神鴉社鼓

        憤斥偏安

        借古諷今

        詩人: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壯志未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