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該不該打──《生命 生命》教學案例及反思一等獎》屬于教學反思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容,歡迎參考。
1、蚊子該不該打──《生命 生命》教學案例及反思一等獎
【建議思考的問題】
1、如何解決由于學生課堂提問而產生的耗時、低效問題?
怎樣既保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將我們的課堂引向縱深?
2、語文課怎樣將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人格落到實處?
3、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應該從何處入手?
【案例背景】
自實施新課程以來,為了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在課堂上增加了學生的活動形式和活動時間。又向學生強調要有質疑精神,要勇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學生明顯比以前活躍多了,對學習表現出更多的興趣,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也不斷得到拓展。但伴隨著這些成功的喜悅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希奇古怪的問題越來越多了,教師控制課堂變得十分艱難。有些課堂提問脫離了課堂教學的中心,為了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欲,教師又不得不對此作出反應,因而教學過程中常常出現嚴重的耗時、低效問題。有時候,甚至一個問題還沒討論完就下了課。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如何既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欲,又能完成教學任務,提高課堂效率,成了一個令我困惑的問題。
【案例描述】
上課了,今天我教的是杏林子寫的《生命
生命》。本課時教學時,我采用了猜讀法,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引起了學生對一些關鍵詞語的關注,通過對關鍵詞句的分析、品味,學生基本理解了作者在字里行間所表達出來的熱愛生命、珍視生命的情感。學生的合作、自主學習也進行得有條有理。
一切都很順利,直到我請學生談談生活中如何珍愛生命時。有一個學生站起來問我:“老師,夏天的蚊子叮你時,該不該打?”我一愣,反問他:“你打嗎?”他老實地回答說:“我是打的。”這一問激起了千尺浪,馬上有學生站起來說:“蚊子也是一種生命,它有存在的權利。”顯然這個學生是順著我的上課思路在往下講。教室里頓時炸開了鍋,有很多聲音在同時說些什么。我意識到:簡單的肯定或是否定,都很難回答這個問題。還有學生在舉手要求回答問題,答案不外乎“打”或“不打”,教室里迅速地分成了兩派,學生因為這個看似游戲的問題而興奮地對峙著。不過很明顯這種興奮是孩童般惡作劇式的,不是真正進入積極思維狀態(tài)的興奮。
如果在前段時間,我會索性讓學生來一次大討論,根據我的經驗,學生肯定會很投入,氣氛也會很熱烈,當然這下半節(jié)課也就會在討論聲中結束了??墒沁@樣的討論有價值嗎?學生能在討論中得到什么?我覺得我應該有所改變。
怎么引導學生呢?我進行了激烈的思想斗爭:如果我順勢而下,說對小生命還是以珍惜為好,符合課文“珍愛生命”的中心,可以很輕松地上下去。可是這樣的教學合適嗎?這不是在教學生說假話嗎?學生在課堂上可以說:“蚊子是一種生命,我們要珍惜生命。”可是,課后呢?生活中沒有人會在蚊子叮咬時,置之不理。語文教學要培養(yǎng)的是誠實的人格,健康的心態(tài),審美的眼睛。珍愛小動物當然是對的,但問題應該辨證地來看,現在問題的關鍵已經不在對生命的珍愛上,而在要做一個怎樣的生命上了。
想到此,我說:“生命是可貴的,老師相信剛才提問的同學也是一個珍愛生命的人,可是他為什么還要將蚊子打死呢?請大家討論一下。大家可以考慮蚊子的生命形式與其它如蜜蜂等小動物的不同。”小組合作又開始了,這一次少了很多笑嘻嘻的聲音,多了一些認真的思考。有的還在思考,有的則激動地說著什么。討論結束之后,有的同學說:“蚊子的生命是以損害別人的利益而維持的,所以必然會遭到拍打的下場。”一個同學說:“蚊子的下場是罪有應得。”還有的同學甚至說:“以損害別人來生活的人,也必將遭到別人的唾棄。”至此,話題迅速地轉到了怎樣珍愛生命,做一個高尚的人,不白白地虛度一生上了,而發(fā)言還在繼續(xù)……
【案例反思】
這堂課的中間部分因為一個學生的提問而偏離了討論的主題,課堂呈現出一種斷裂,學生的思維沒有因為這個問題而進入積極的境界,反而退回到相對簡單、幼稚的狀態(tài)。課堂的后半部分,討論的重心又重新回到原先討論的主題上,并且將討論繼續(xù)推向縱深,較好地完成了本課時的教學任務。我本人認為是較好地處理了學生提問的結果。
新課程的實施,探究性學習的提倡,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的思維被調動起來之后,必然會出現很多像上述一樣的場面。學生的問題往往參差不齊,我們會很驚喜地發(fā)現不少創(chuàng)新的火花,靈光的閃現,但確實也存在著一些幼稚的提問,有的問題還會脫離了課堂討論的中心。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的老師會選擇肯定學生,鼓勵學生,而鼓勵學生的方法必然是重視學生的問題,可是我們的課堂時間是有限的,不可能也不應該拿所有的問題來討論。(那種將學生所有的問題都列在黑板上,逐個解決的教學方式是我所不認同的。)這種兩難的處境,令我困惑。這堂課的后半部分的偶然的處理,給了我一個啟示:課堂效率高低與教師能否快速、妥善地處理學生提出的問題有直接關系。(那種不管問題是否值得討論,都不做處理,直接將問題拋給學生的做法值得商榷。)教師如果能快速、有效地將學生的問題導入討論的正軌,不僅能避免耗時,而且能將課堂引向縱深。教師在處理問題時方法是多樣的,可以去掉了學生問題中片面的、表面的東西之后,提煉出問題中積極的東西,再將問題還給學生,去激發(fā)學生積極地思維;也可以將問題中尖銳的矛盾沖突展示給學生……方法可以千變萬化,但宗旨只有一個:既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又將學生的思維導入縱深。我想這樣做既鼓勵了學生,實際上又向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樣將問題提得更有質量、更有意義,同時也節(jié)省了時間,達到了教學的目標。
同時我也想到了現在我們的課堂中存在的這樣一個問題:虛假的熱鬧要不得!新課程實施以來,為了追求課堂熱鬧的效果,不少老師想出了很多妙點子,但其中也有一些熱鬧我覺得是沒有意義的。如果這堂課在學生提出“蚊子該不該打?”的疑問時,我組織學生進行一次大討論,我想課堂一定是非常熱鬧的,但是這樣的熱鬧有用嗎?它對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感的熏陶、思維的訓練有百弊而無一利。老師不應該是一個主持人,更應該成為一個引導者。
由此,我想到教師平時學習、提高的重要性。沒有豐富的學識、敏捷的思維,要勝任新課程的教學是很困難的。同時,我們也可以學習一些教師的做法:在課前收集學生的提問,然后根據學生的提問來組織課堂教學。這樣可以有較多的時間來處理學生的提問,想到比較妥善的方法。這樣做對備課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對于解決課堂低效、耗時的問題應該還是比較有效的。
【案例擴展】
1、語文教學是積極的、入世的,要培養(yǎng)的學生是有著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能面對社會、適應社會的人。所以作為教學者,在對教材進行處理時,要隨時地審視自己的角色定位。不隨意地拔高教材,當然也不隨意地將教材庸俗化,兩個極端都于教育不利。
2、語文課程標準在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中強調要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可以也應該能培養(yǎng)學生辨證地看問題的能力。事物是相互聯系的,如果摒棄了聯系的觀點,而用片面的、孤立的眼光看問題,往往看得不夠全面。同樣,事物是矛盾對立的,就在看似矛盾的事物中,往往存在著一些發(fā)人深省的值得人探究的東西,而我們的語文學習中,如果能抓住這些問題探究,也往往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給學生帶來思考和啟示。
2、蚊子該不該打──《生命 生命》教學案例及反思
【建議思考的問題】
1、如何解決由于學生課堂提問而產生的耗時、低效問題?
怎樣既保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將我們的課堂引向縱深?
2、語文課怎樣將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人格落到實處?
3、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應該從何處入手?
【案例背景】
自實施新課程以來,為了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在課堂上增加了學生的活動形式和活動時間。又向學生強調要有質疑精神,要勇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學生明顯比以前活躍多了,對學習表現出更多的興趣,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也不斷得到拓展。但伴隨著這些成功的喜悅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希奇古怪的問題越來越多了,教師控制課堂變得十分艱難。有些課堂提問脫離了課堂教學的中心,為了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欲,教師又不得不對此作出反應,因而教學過程中常常出現嚴重的耗時、低效問題。有時候,甚至一個問題還沒討論完就下了課。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如何既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欲,又能完成教學任務,提高課堂效率,成了一個令我困惑的問題。
【案例描述】
上課了,今天我教的是杏林子寫的《生命
生命》。本課時教學時,我采用了猜讀法,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引起了學生對一些關鍵詞語的關注,通過對關鍵詞句的分析、品味,學生基本理解了作者在字里行間所表達出來的熱愛生命、珍視生命的情感。學生的合作、自主學習也進行得有條有理。
一切都很順利,直到我請學生談談生活中如何珍愛生命時。有一個學生站起來問我:“老師,夏天的蚊子叮你時,該不該打?”我一愣,反問他:“你打嗎?”他老實地回答說:“我是打的。”這一問激起了千尺浪,馬上有學生站起來說:“蚊子也是一種生命,它有存在的權利。”顯然這個學生是順著我的上課思路在往下講。教室里頓時炸開了鍋,有很多聲音在同時說些什么。我意識到:簡單的肯定或是否定,都很難回答這個問題。還有學生在舉手要求回答問題,答案不外乎“打”或“不打”,教室里迅速地分成了兩派,學生因為這個看似游戲的問題而興奮地對峙著。不過很明顯這種興奮是孩童般惡作劇式的,不是真正進入積極思維狀態(tài)的興奮。
如果在前段時間,我會索性讓學生來一次大討論,根據我的經驗,學生肯定會很投入,氣氛也會很熱烈,當然這下半節(jié)課也就會在討論聲中結束了??墒沁@樣的討論有價值嗎?學生能在討論中得到什么?我覺得我應該有所改變。
怎么引導學生呢?我進行了激烈的思想斗爭:如果我順勢而下,說對小生命還是以珍惜為好,符合課文“珍愛生命”的中心,可以很輕松地上下去??墒沁@樣的教學合適嗎?這不是在教學生說假話嗎?學生在課堂上可以說:“蚊子是一種生命,我們要珍惜生命。”可是,課后呢?生活中沒有人會在蚊子叮咬時,置之不理。語文教學要培養(yǎng)的是誠實的人格,健康的心態(tài),審美的眼睛。珍愛小動物當然是對的,但問題應該辨證地來看,現在問題的關鍵已經不在對生命的珍愛上,而在要做一個怎樣的生命上了。
想到此,我說:“生命是可貴的,老師相信剛才提問的同學也是一個珍愛生命的人,可是他為什么還要將蚊子打死呢?請大家討論一下。大家可以考慮蚊子的生命形式與其它如蜜蜂等小動物的不同。”小組合作又開始了,這一次少了很多笑嘻嘻的聲音,多了一些認真的思考。有的還在思考,有的則激動地說著什么。討論結束之后,有的同學說:“蚊子的生命是以損害別人的利益而維持的,所以必然會遭到拍打的下場。”一個同學說:“蚊子的下場是罪有應得。”還有的同學甚至說:“以損害別人來生活的人,也必將遭到別人的唾棄。”至此,話題迅速地轉到了怎樣珍愛生命,做一個高尚的人,不白白地虛度一生上了,而發(fā)言還在繼續(xù)……
【案例反思】
這堂課的中間部分因為一個學生的提問而偏離了討論的主題,課堂呈現出一種斷裂,學生的思維沒有因為這個問題而進入積極的境界,反而退回到相對簡單、幼稚的狀態(tài)。課堂的后半部分,討論的重心又重新回到原先討論的主題上,并且將討論繼續(xù)推向縱深,較好地完成了本課時的教學任務。我本人認為是較好地處理了學生提問的結果。
新課程的實施,探究性學習的提倡,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的思維被調動起來之后,必然會出現很多像上述一樣的場面。學生的問題往往參差不齊,我們會很驚喜地發(fā)現不少創(chuàng)新的火花,靈光的閃現,但確實也存在著一些幼稚的提問,有的問題還會脫離了課堂討論的中心。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的老師會選擇肯定學生,鼓勵學生,而鼓勵學生的方法必然是重視學生的問題,可是我們的課堂時間是有限的,不可能也不應該拿所有的問題來討論。(那種將學生所有的問題都列在黑板上,逐個解決的教學方式是我所不認同的。)這種兩難的處境,令我困惑。這堂課的后半部分的偶然的處理,給了我一個啟示:課堂效率高低與教師能否快速、妥善地處理學生提出的問題有直接關系。(那種不管問題是否值得討論,都不做處理,直接將問題拋給學生的做法值得商榷。)教師如果能快速、有效地將學生的問題導入討論的正軌,不僅能避免耗時,而且能將課堂引向縱深。教師在處理問題時方法是多樣的,可以去掉了學生問題中片面的、表面的東西之后,提煉出問題中積極的東西,再將問題還給學生,去激發(fā)學生積極地思維;也可以將問題中尖銳的矛盾沖突展示給學生……方法可以千變萬化,但宗旨只有一個:既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又將學生的思維導入縱深。我想這樣做既鼓勵了學生,實際上又向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樣將問題提得更有質量、更有意義,同時也節(jié)省了時間,達到了教學的目標。
同時我也想到了現在我們的課堂中存在的這樣一個問題:虛假的熱鬧要不得!新課程實施以來,為了追求課堂熱鬧的效果,不少老師想出了很多妙點子,但其中也有一些熱鬧我覺得是沒有意義的。如果這堂課在學生提出“蚊子該不該打?”的疑問時,我組織學生進行一次大討論,我想課堂一定是非常熱鬧的,但是這樣的熱鬧有用嗎?它對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感的熏陶、思維的訓練有百弊而無一利。老師不應該是一個主持人,更應該成為一個引導者。
由此,我想到教師平時學習、提高的重要性。沒有豐富的學識、敏捷的思維,要勝任新課程的教學是很困難的。同時,我們也可以學習一些教師的做法:在課前收集學生的提問,然后根據學生的提問來組織課堂教學。這樣可以有較多的時間來處理學生的提問,想到比較妥善的方法。這樣做對備課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對于解決課堂低效、耗時的問題應該還是比較有效的。
【案例擴展】
1、語文教學是積極的、入世的,要培養(yǎng)的學生是有著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能面對社會、適應社會的人。所以作為教學者,在對教材進行處理時,要隨時地審視自己的角色定位。不隨意地拔高教材,當然也不隨意地將教材庸俗化,兩個極端都于教育不利。
2、語文課程標準在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中強調要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可以也應該能培養(yǎng)學生辨證地看問題的能力。事物是相互聯系的,如果摒棄了聯系的觀點,而用片面的、孤立的眼光看問題,往往看得不夠全面。同樣,事物是矛盾對立的,就在看似矛盾的事物中,往往存在著一些發(fā)人深省的值得人探究的東西,而我們的語文學習中,如果能抓住這些問題探究,也往往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給學生帶來思考和啟示。
3、強化閱讀教學 注重學生評價──《生命生命》教學案例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實施評價時,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在新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在強化閱讀教學的同時,還要注重對學生的評價,及時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在教學中逐步地實施師生之間互動評價,通過豐富的課堂閱讀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正確地關注自我,認識自我。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例:我在上第八冊《生命生命》時,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師:小朋友,現在請你們把第二段中自己認為最美的句子讀給大家聽,把快樂與大家分享,好嗎?
生1:我認為“沖破堅硬的外殼,在沒有陽光……茁壯成長”這句話最令我感動!
師:為什么呢?
生1:我從“不屈向上,茁壯成長”可以感受到香瓜子對生命的渴望和頑強拼搏,所以我很感動!
生2:你說得真好,我同意你的意見,香瓜子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下不屈不撓、茁壯成長,的確令我們感動。
生3:你們都說得有理,但我要給你們補充一點,“那小小的種子里包含著一種多么強的生命力?。?rdquo;這句話也將香瓜子對生命的渴望表現得淋漓盡致!
師:同學們,你們真聰明,能從不同的角度體會到了生命的珍貴和香瓜子對生命的渴望。哪誰能用朗讀的形式來表現香瓜子對生命的渴望呢?(一學生朗讀)
生1:你讀得真不錯,我也想讀一讀。
師:你們倆讀得真好,讓老師感受到了香瓜子對生命的渴望!
生2:老師,他們讀得語氣很美,我仿佛看到了香瓜子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屈壯成長的畫面,我想和他們比一比。
生3:你的朗讀水平進步了許多,把句子中的幾個重點詞語讀出不同語氣了。
師:同學們不但讀得好,而且評得也很到位,你們都很了不起!還有沒有句子令你們感動呢?
生4:“即使它僅僅只活了幾天”這句話也寫得好。
師:你的眼力不錯,我也認為這句話寫得好??珊迷谀睦锬兀?/p>
生4:我認為“即使”這詞用得好。
師:為什么呀?說給大家聽聽。
生1:我說不清楚,可我就是覺得“即使”用得好。
師:說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覺察到“即使”用得好,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大家想一想,“即使”字還可以換成別的什么詞?
生:即便、雖然、縱使、就算、哪怕……
師:你們的小腦子好靈活呀,詞語那么豐富!自己用心讀一讀,體會一下。你們還覺得寫得好的有哪些詞呢?
生:“僅僅”這個詞也用得好!……
(就這樣你來我往的,下課的鈴聲響了)
【分析與反思】
新課程強調: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以更多的發(fā)展和表達的機會,教學要發(fā)揚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導多向信息交流。在《生命生命》這一教學片段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充分地展開了交互式的評價方法。教師給予學生鼓勵的眼神,富有激勵的話語,如“你讀得真棒、你評得很到位、你已經非常了不起了,你的腦子好靈活,詞語真豐富!”之類的話語,受到老師真誠的贊賞,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學習的空間更加廣闊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隨之得以更加充分的發(fā)揮,學生真正把自己當成了學習的主人。
贊賞是一種由衷的真情的表揚。面對學生的精彩回答,教師應給予出自內心的贊賞,這可能對學生是一次終身難忘的鼓勵。學生互評在這一片段中運用的非常頻繁,小學生喜歡模仿老師去評價別人,這種互評方式有利于學生互相學習優(yōu)點,改正不足,也可以鍛煉自己的判斷是非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不斷地發(fā)展和完善自己。如在朗讀時,學生能對同伴的朗讀作一番點評:“你讀得真不錯,我也想讀一讀。你讀得語氣很美,我要和你比一比。你的朗讀水平進步了許多。”在評價中學生學會了朗讀,學會了競爭,鍛煉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促進自己全面發(fā)展。
在整個教學片段中,我非常注重每個學生的感受,以激勵為主,敏銳地捕捉其中的閃光點,并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和同伴心誠意切、實事求是的評價,激勵學生積極思維,營造一種熱烈而又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把學生引導到評價中去,調動所有的學生關注評價、參與評價,使學生在評價中交流,在交流中學習,并且在評價中得到進步,共同提高,全面發(fā)展,從而使課堂評價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4、強化閱讀教學 注重學生評價──《生命生命》教學案例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實施評價時,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在新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在強化閱讀教學的同時,還要注重對學生的評價,及時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在教學中逐步地實施師生之間互動評價,通過豐富的課堂閱讀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正確地關注自我,認識自我。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例:我在上第八冊《生命生命》時,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師:小朋友,現在請你們把第二段中自己認為最美的句子讀給大家聽,把快樂與大家分享,好嗎?
生1:我認為“沖破堅硬的外殼,在沒有陽光……茁壯成長”這句話最令我感動!
師:為什么呢?
生1:我從“不屈向上,茁壯成長”可以感受到香瓜子對生命的渴望和頑強拼搏,所以我很感動!
生2:你說得真好,我同意你的意見,香瓜子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下不屈不撓、茁壯成長,的確令我們感動。
生3:你們都說得有理,但我要給你們補充一點,“那小小的種子里包含著一種多么強的生命力??!”這句話也將香瓜子對生命的渴望表現得淋漓盡致!
師:同學們,你們真聰明,能從不同的角度體會到了生命的珍貴和香瓜子對生命的渴望。哪誰能用朗讀的形式來表現香瓜子對生命的渴望呢?(一學生朗讀)
生1:你讀得真不錯,我也想讀一讀。
師:你們倆讀得真好,讓老師感受到了香瓜子對生命的渴望!
生2:老師,他們讀得語氣很美,我仿佛看到了香瓜子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屈壯成長的畫面,我想和他們比一比。
生3:你的朗讀水平進步了許多,把句子中的幾個重點詞語讀出不同語氣了。
師:同學們不但讀得好,而且評得也很到位,你們都很了不起!還有沒有句子令你們感動呢?
生4:“即使它僅僅只活了幾天”這句話也寫得好。
師:你的眼力不錯,我也認為這句話寫得好??珊迷谀睦锬??
生4:我認為“即使”這詞用得好。
師:為什么呀?說給大家聽聽。
生1:我說不清楚,可我就是覺得“即使”用得好。
師:說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覺察到“即使”用得好,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大家想一想,“即使”字還可以換成別的什么詞?
生:即便、雖然、縱使、就算、哪怕……
師:你們的小腦子好靈活呀,詞語那么豐富!自己用心讀一讀,體會一下。你們還覺得寫得好的有哪些詞呢?
生:“僅僅”這個詞也用得好!……
(就這樣你來我往的,下課的鈴聲響了)
【分析與反思】
新課程強調: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以更多的發(fā)展和表達的機會,教學要發(fā)揚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導多向信息交流。在《生命生命》這一教學片段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充分地展開了交互式的評價方法。教師給予學生鼓勵的眼神,富有激勵的話語,如“你讀得真棒、你評得很到位、你已經非常了不起了,你的腦子好靈活,詞語真豐富!”之類的話語,受到老師真誠的贊賞,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學習的空間更加廣闊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隨之得以更加充分的發(fā)揮,學生真正把自己當成了學習的主人。
贊賞是一種由衷的真情的表揚。面對學生的精彩回答,教師應給予出自內心的贊賞,這可能對學生是一次終身難忘的鼓勵。學生互評在這一片段中運用的非常頻繁,小學生喜歡模仿老師去評價別人,這種互評方式有利于學生互相學習優(yōu)點,改正不足,也可以鍛煉自己的判斷是非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不斷地發(fā)展和完善自己。如在朗讀時,學生能對同伴的朗讀作一番點評:“你讀得真不錯,我也想讀一讀。你讀得語氣很美,我要和你比一比。你的朗讀水平進步了許多。”在評價中學生學會了朗讀,學會了競爭,鍛煉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促進自己全面發(fā)展。
在整個教學片段中,我非常注重每個學生的感受,以激勵為主,敏銳地捕捉其中的閃光點,并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和同伴心誠意切、實事求是的評價,激勵學生積極思維,營造一種熱烈而又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把學生引導到評價中去,調動所有的學生關注評價、參與評價,使學生在評價中交流,在交流中學習,并且在評價中得到進步,共同提高,全面發(fā)展,從而使課堂評價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5、強化閱讀教學 注重學生評價──《生命生命》教學案例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實施評價時,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在新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在強化閱讀教學的同時,還要注重對學生的評價,及時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在教學中逐步地實施師生之間互動評價,通過豐富的課堂閱讀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正確地關注自我,認識自我。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例:我在上第八冊《生命生命》時,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師:小朋友,現在請你們把第二段中自己認為最美的句子讀給大家聽,把快樂與大家分享,好嗎?
生1:我認為“沖破堅硬的外殼,在沒有陽光……茁壯成長”這句話最令我感動!
師:為什么呢?
生1:我從“不屈向上,茁壯成長”可以感受到香瓜子對生命的渴望和頑強拼搏,所以我很感動!
生2:你說得真好,我同意你的意見,香瓜子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下不屈不撓、茁壯成長,的確令我們感動。
生3:你們都說得有理,但我要給你們補充一點,“那小小的種子里包含著一種多么強的生命力??!”這句話也將香瓜子對生命的渴望表現得淋漓盡致!
師:同學們,你們真聰明,能從不同的角度體會到了生命的珍貴和香瓜子對生命的渴望。哪誰能用朗讀的形式來表現香瓜子對生命的渴望呢?(一學生朗讀)
生1:你讀得真不錯,我也想讀一讀。
師:你們倆讀得真好,讓老師感受到了香瓜子對生命的渴望!
生2:老師,他們讀得語氣很美,我仿佛看到了香瓜子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屈壯成長的畫面,我想和他們比一比。
生3:你的朗讀水平進步了許多,把句子中的幾個重點詞語讀出不同語氣了。
師:同學們不但讀得好,而且評得也很到位,你們都很了不起!還有沒有句子令你們感動呢?
生4:“即使它僅僅只活了幾天”這句話也寫得好。
師:你的眼力不錯,我也認為這句話寫得好。可好在哪里呢?
生4:我認為“即使”這詞用得好。
師:為什么呀?說給大家聽聽。
生1:我說不清楚,可我就是覺得“即使”用得好。
師:說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覺察到“即使”用得好,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大家想一想,“即使”字還可以換成別的什么詞?
生:即便、雖然、縱使、就算、哪怕……
師:你們的小腦子好靈活呀,詞語那么豐富!自己用心讀一讀,體會一下。你們還覺得寫得好的有哪些詞呢?
生:“僅僅”這個詞也用得好!……
(就這樣你來我往的,下課的鈴聲響了)
【分析與反思】
新課程強調: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以更多的發(fā)展和表達的機會,教學要發(fā)揚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導多向信息交流。在《生命生命》這一教學片段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充分地展開了交互式的評價方法。教師給予學生鼓勵的眼神,富有激勵的話語,如“你讀得真棒、你評得很到位、你已經非常了不起了,你的腦子好靈活,詞語真豐富!”之類的話語,受到老師真誠的贊賞,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學習的空間更加廣闊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隨之得以更加充分的發(fā)揮,學生真正把自己當成了學習的主人。
贊賞是一種由衷的真情的表揚。面對學生的精彩回答,教師應給予出自內心的贊賞,這可能對學生是一次終身難忘的鼓勵。學生互評在這一片段中運用的非常頻繁,小學生喜歡模仿老師去評價別人,這種互評方式有利于學生互相學習優(yōu)點,改正不足,也可以鍛煉自己的判斷是非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不斷地發(fā)展和完善自己。如在朗讀時,學生能對同伴的朗讀作一番點評:“你讀得真不錯,我也想讀一讀。你讀得語氣很美,我要和你比一比。你的朗讀水平進步了許多。”在評價中學生學會了朗讀,學會了競爭,鍛煉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促進自己全面發(fā)展。
在整個教學片段中,我非常注重每個學生的感受,以激勵為主,敏銳地捕捉其中的閃光點,并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和同伴心誠意切、實事求是的評價,激勵學生積極思維,營造一種熱烈而又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把學生引導到評價中去,調動所有的學生關注評價、參與評價,使學生在評價中交流,在交流中學習,并且在評價中得到進步,共同提高,全面發(fā)展,從而使課堂評價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6、激活思維 體悟生命──《生命 生命》文的教學案例
一、教材分析
《生命 生命》一文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上冊。作者是臺灣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她在12歲時,因患“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全身關節(jié)大部分遭到損壞,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舉,手不能抬,頭不能轉。但是殘而不廢的她,憑著頑強的毅力堅持自學,成為了一名非常出色的作家。作者寫本文意在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呼喚“生命,生命”,表達自己強烈的生命意識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愿每個人珍視生命,堅強勇敢,讓有限的生命發(fā)揮出無限的價值,讓人生更有意義,更有光彩。因此,讓學生理解生命的意義應成為本文教學的重點。
二、教法分析
“生命”是個十分沉重的話題。初中生正當年少,正可謂“少年不知愁滋味”,特別是剛上初一的學生,稚氣未脫,花一樣的年齡,健健康康、無憂無慮,很少有杏林子這樣的遭遇。什么“生老病死”,什么“要勇敢地活下去”,對他們來說都太遙遠,理解起來也很生澀。因此在上這篇課文時應盡量拋棄傳統的教學方法,切忌以盡快完成教材為滿足,也不能囿于串講課文的單一程式。我在給第一個班上這篇課文時,采用的就是傳統的教法,結果在“你是如何理解生命的?”這一環(huán)節(jié)上發(fā)現學生對“生命”的感知十分膚淺,更談不上對課文最后三段的透徹理解。他們的說辭大都空洞無物,蒼白無力。面對這種情況,我陷入了深思,后來,我突然想到了與其這樣每個自然段精講細講卻吃力不討好,還不如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激活思維,從而體悟“生命”。于是,我結合課文內容設計了這樣一個題目來給第二個班上這篇課文:
文章的一至三段可以概括成一組排比句:生命是在險境中奮力掙扎的小飛蛾;生命是在磚縫中不屈生長的香瓜子苗;生命是在胸腔里規(guī)律跳動的心臟。請你仿造上面的寫法用“生命是_______________”再寫一組排比句。
三、教學實錄
初步分析了文章的一至三段后教師出示討論話題:文章的一至三段可以概括成一組排比句:生命是在險境中奮力掙扎的小飛蛾;生命是在磚縫中不屈生長的香瓜子苗;生命是在胸腔里規(guī)律跳動的心臟。請你仿造上面的寫法用“生命是_______________”再寫一組排比句。
(全場沉默,學生進入沉思,有的學生緊鎖眉頭。)
生(小心翼翼的舉手):一定得寫三個類似的內容嗎?寫一個可以嗎?
(學生笑。老師示意一生)
生:不可以,因為排比句一定得由兩個以上相似的內容組成。
師:對!不過這可能對你們有難度,所以今天老師暫時放寬要求,能寫一句的就可以舉手。
(學生躍躍欲試,紛紛舉手。)
生1:生命是在嚴寒風雪中兀自開放的臘梅。
師:你見過臘梅嗎?
生1:沒有,但我讀過寫臘梅的詩句。
師:背幾句給大家聽一聽。
生1:“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這是王安石的詩句,小學時學過的。
生2:“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師:這也是小學時學過的嗎?
生2:不是,是我在看課外書的時候摘錄在文摘本中的。
師(表揚):“不動筆墨不讀書”,能在閱讀課外書的時候及時將自己認為好的東西摘錄下來,是一種很好的習慣。我們在以后的學習中也應該像這位同學一樣做個有心人。老師也從課外書中摘錄了一些關于臘梅的詩句,與大家共享。
(教師出示)
1、明朝田汝成: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枝獨先天下春。
2、宋朝盧梅坡: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3、唐朝齊己: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村前深雪里,昨夜一枝開。
4、宋代陳亮: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后香,欲傳春消息,不怕雪里藏。
(學生齊讀詩句)
師:你們能從這些詩句中體會出臘梅的生命嗎?
生:臘梅能在萬花凋零的冬天開放,它們具有不畏嚴寒,高潔的品性。
生:它們具有堅毅的生命力。
生:它們能在最惡劣的環(huán)境中開花,是生命中的強者。
生:它們是頂天立地,百折不撓的強者形象
生:臘梅得到歷代文人墨客的贊譽,就是因為它能在白雪皚皚中綻放出美麗的花朵。它們倔強的生命使我們每個人為之動容。因此,我認為:生命的價值在于有沒有與環(huán)境抗掙的意志。
師:(出示一枚臘梅枝)其實我們學校就有臘梅樹,今天老師折了一小枝,能說說它給你們的印象嗎?你由此又想到了什么?
生:(驚奇)很普通,很平凡。
生:想不到臘梅樹是這樣的,它的葉子像桑葚樹的葉子,沒什么特別。
生:從臘梅的身上,我想到了最平凡,最不起眼的事物,也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因為平凡的臘梅,它能開出芳香四溢的花朵,它的花期雖短,但花開得好,給百無聊賴的自然抹上了一道亮麗的色彩,臘梅的花開的有價值。
師:能找到書上的一句話來解釋它存在的價值嗎?
生:它讓有限的生命發(fā)揮出了無限的價值。
師:是呀!生命的價值不在于平凡不平凡,也不在于長還是短,而在于有沒有給世界留下什么。生命對于每一個人都只有一次,愿每一位同學都能像臘梅一樣讓有限的生命發(fā)揮出無限的價值,讓自己的人生光彩有力,向世人證明你曾經在這個世上活過!
師:“世界萬物皆有靈性”,你們能從自然界中找到類似的生命體現嗎?
生3:生命是在巖縫中茁壯生長的青松。
生4:生命是在沙漠中擎天撼地的仙人掌。
生5:生命是在山野中破土而出的小草。
生6:生命是在山谷中傲然挺立的竹子。
生7:生命是在秋風中裝點世界的菊花。
生命是在山崖中鋪天蓋地的映山紅。
生8:生命是在田野中迎接陽光的向日葵。
師(問生8):為什么?
生8:我喜歡向日葵。因為向日葵跟著太陽轉,當太陽升起的時候,它就抬起頭,用笑臉迎接新的一天。它追求光,能永遠向著太陽,它珍惜每一天,珍惜每一束陽光,快樂地活著。向日葵的生命是一種樂觀向上的生命。我覺得我們也應該這樣,不能被煩惱左右自己的心情。無論遇到怎樣的挫折,都應“用微笑面對生活”。
(學生鼓掌)
師(表揚):想象力很豐富,想法也很新奇,有創(chuàng)意,這樣的理解也很有說服力。健康地活著,是我們最大的幸福與快樂,在有限的生命里,我們應該用微笑對待每一天,把歡樂和慰籍帶給世人。
生9:生命是在湖邊隨意生長的楊柳。
(學生鼓掌。)
師:(表揚)又一個創(chuàng)意!能說說這種想法的原因嗎?
生9:“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這說明柳樹很“賤”,截一段柳枝隨意插在哪里都能成活。
生10:這不是柳樹很“賤”。我認為,柳樹無論在什么環(huán)境中都能隨遇而安,都能生根發(fā)芽,都能在夏天為人們撐起一片濃蔭,這是對環(huán)境不苛求的表現。這樣的生命是值得敬佩的。
(學生再次鼓掌)
師:剛才,大家將敏銳的眼光投放到了五彩繽紛的自然界,發(fā)現了自然界中的種種生命體現,同時也得到了很多對生命的感悟。的確,“觀察大自然、發(fā)現大自然、思考大自然”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能運用這種方法試著從其他方面入手繼續(xù)今天的討論話題嗎?
生11:生命是在沙漠中艱苦跋涉的駱駝。生命是在黑夜中勇敢投火的飛蛾。
生12:生命是在火災中結團逃生的螞蟻。生命是在絕境中死里逃生的螞蚱。
生13:生命是在戰(zhàn)火紛飛中英勇就義的英雄。
師(問生13):為什么?
生13:他們的生命雖短暫卻活得轟轟烈烈、光彩有力。因為他們“讓有限的生命發(fā)揮出了無限的價值。”他們大都英年早逝,但他們?yōu)閲鵂奚木裼来共恍?。他們雖死猶榮!
師:請大家思考在中國歷史上,哪些人就是這樣的英雄?
生14:焦裕祿;劉胡蘭;羅盛教。
生15:邱少云;黃繼光;賴寧;董存瑞……
師:“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你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卑鄙庸俗而羞愧……”這是俄國著名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筆下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曾經說過的。這些為祖國而獻出生命的英雄們雖然死了,但是卻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因為他們將自己的生命獻給了轟轟烈烈的事業(yè)。但他們短暫的一生是充實高尚的!
師:歷史人物離我們太遠,能從身邊的例子來解釋生命的意義嗎?
生16:這篇文章的作者──杏林子從小患病,但她在“生不如死”的境況下勇敢地活了下來,還寫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文章。她是個珍惜生命、善待生命的人。
生17:張海迪高位截癱,但她沒有被現實擊倒,也是勇敢的活了下來,并自學成材,取得了常人都無法得到的成績。她表現出來的頑強意志讓我難忘。
生18:張穆然雖身患絕癥,但它像向日葵一樣微笑地面對每一天,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還體驗著痛苦,寫成了小說《闖關》。她的這種樂觀、堅強深深打動了我,也打動了老師。因為,我看到老師在看電影的時候也哭了。
(生笑)
師:的確,張穆然的事跡也深深打動了我,使我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淚。她與你們年紀相仿,正值花一樣的年齡??上У氖撬荒芟衲銈円粯咏〗】悼档纳???墒撬谏淖詈笠豢塘粼谄聊簧系臓N爛笑容是世界上最美的。因為這代表一種堅強,一種樂觀,一種對生命的闖關!
生19:我覺得我家的鄰居郭海華老師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雖已是癌癥晚期,但他每天笑呵呵的,堅持鍛煉,從而延長了自己的生命。他這種不懼怕死亡,勇于向生命挑戰(zhàn)的精神令人敬畏。
(郭海華老師原是本校的教導主任,2004年被查出患了肺癌,而且已是晚期,醫(yī)生斷言只有兩個月的生命。通過他自己積極的治療,再加上他樂觀的秉性,現在他的生活依然很精彩。生19在自己的隨筆中記錄了這件事。)
師(問生19):能讀一讀你隨筆本中對這件事情的精彩片段嗎?
生19:……現在,郭海華老師已活了足足有1年多的時間了。是什么力量促使一個只有兩個月的生命癌癥患者出現奇跡,是什么,是什么?是堅定的決心,是頑強的毅力,是樂觀的心態(tài),是強烈的生命在向他呼喊。這就是一個癌癥患者的生命!
(學生鼓掌)
師:我們從他們身上得到了什么啟示?
生:雖然肉體的生命短暫,生老病死令人無法捉摸,但是讓有限的生命發(fā)揮出無限的價值,使我們活得更為光彩有力,卻在于我們自己掌握。因為一個人的命運是靠自己來改變的。
生:要像杏林子一樣好好地使用生命。因為要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首先要對自己負責。
生:不能讓時間從手中白白流失。要珍惜時間,珍惜生命。不管以后的境遇如何,都應該像郭海華老師、張穆然一樣樂觀地對待生活,微笑地對待每一天。勇敢的活下去就是擎天撼地的強者。
師:“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成熟發(fā)芽,生命中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與痛苦是相輔相成的。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因為快樂、興奮、痛苦又何嘗不是美麗呢?”這段話是著名作家冰心對生命的感悟。今天老師將它送給同學們,愿每個同學珍視生命,堅強勇敢,讓有限的生命發(fā)揮出無限的價值,讓人生更有意義,更有光彩。
三、教學反思
比較兩堂課,一則沉悶,二則活躍;一則收效甚微,二則事半功倍。我想究其原因就是在課堂上有沒有激活學生的思維,有沒有讓學生走進生活從真正意義上去感悟生命。“一石激起千層浪”。在這堂課中我采用討論交流的方式,讓學生“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緊緊圍繞“生命是_____”這一問題發(fā)表各自的意見。從課堂效果上來看,學生討論熱烈激動,眾說紛紜,見仁見智,很好的促進了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教材之間的思維交流。在交流中學生“入境”、“悟神”,較好的實現了對“生命”的理解。我覺得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小結:
1、吟頌詩詞,思考生命:
在課堂中為了突出“生命”這一主題,涉及到了很多托物言志的“詠物”詩詞。有些是學生已學的或是課外收集的,有些是教師提供的。這些詩句里無不折射出詩人對生命的理性思考。這種理性的思考源于詩人敏銳的洞察力,豐富綺麗的想象力;源于詩人從自身出發(fā)的對人生的意義、人生的價值的獨特認識。課堂中學生與詩人攜手,神游歷史。他們走進詩人的心靈深處,與詩人共呼吸,自己的靈魂自然會不自主的隨之飛揚。同時,這些詩句也是學生學習的寶貴資料,是學生擴大知識面的一次機會。因為“讀書用時方恨少”,想與文人墨客共鳴也需要一定的文化積淀。我在課后趁熱打鐵,讓學生積累一些類似的“詠菊”詩、“詠柳”詩、“詠竹”詩等等,學生也興趣盎然。
2、審視自然,感悟生命:
在這課堂中學生沖破文本這一狹小的空間,將思維的觸角延伸到了大自然。是呀,一粒貌不驚人的種子,往往隱藏著一個花季的燦爛;一條丑陋的毛蟲,可能蛻變?yōu)橐恢晃迳邤痰牟实R驗?,生命本身就是一個奇跡。但這種奇跡無時無刻不在演繹,它存在自然界中的角角落落。因此教會學生一個學習語文的好方法就顯得很重要,那就是:教會學生觀察大自然、發(fā)現大自然、思考大自然。思考大自然指的就是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會聰明起來。從這堂課學生的反映看來,學生在爭論中,新的思想、新的認識不斷涌現。比如說,對“楊柳”的理解,學生能抓住“賤”的特點來贊嘆它的隨遇而安,無論環(huán)境如何都能撐起一片濃蔭來實現自身價值的品性。這樣的思維就具有了一定的廣泛性和深刻性。如此一來,學生對文章,對生命的認識也就更全面,從而達到了更好地感悟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目的。的確,只有關注自然、感悟自然,激發(fā)學生思維,才能讓學生的能力有所提高,呆板的說教難以收到奇效。
3、關注生活,詮釋生命:
“世界萬物皆靈性”,但這“靈性”畢竟是我們人為賦予的。因此讓學生的眼光投射到生活,從生活中尋找生動的例子來詮釋,學生對生命的理解才能更深刻。這堂課中,我組織學生談古論今,從歷史中的大人物再到身邊的小人物,無話不說。其中的亮點之一,我想就在于“張穆然”的事跡。剛看完《少女張穆然》的電影,且剛寫過觀后感,學生余溫未消,對她的那種樂觀、堅強的精神自然感受更深切了。還有郭海華老師的例子,就發(fā)生在學生的身邊,是現實生活中實實在在的人,自然更能打動學生的心弦。用事實說話,同齡人的事跡、身邊人的事跡是最具有說服力的。因為體悟了他們的生命,就是懂得了怎樣詮釋生命的意義,就是明白了怎樣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7、學生──學習的主人──《頤和園》教學案例及反思
?【教學案例】
學校安排第一次公開課,我準備的是《頤和園》這一課的第二課時。我設計的教學思路是:指導學習長廊這一部分,合作學習萬壽山和登上萬壽山這一部分。自學昆明湖這一部分。指導第一部分時,先讓學生思考一個問題,讀完第一自然段有什么感受,學生很自然講出長廊長這一特點再接著問:你從哪些詞句體會到的,學生很容易答出。合作學習第二部分時,我安排學生熟讀課文后交流兩個問題:
1、在萬壽山腳看到了那些景物。
2、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
這兩個問題看似簡單,可學生在我的再三提示下才回答出了這兩個問題。后兩個自然段我放棄了原來的設想,用講讀法草草把兩個自然段講完。
【教學反思】
新課標當中提倡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由原來的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這就要求教師適時調整自己的角色。教師不在是主角,而成為一名導演,起穿針引線的作用。
這堂課在設計上存在幾點不足:
1、逐段分析,講解或讓學生體會這都是不必要的。
2、沒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朗讀時間。
應改進為:
1、讓學生成為小導游的身份,充分讀課文,把握內容,用心體會各景物特點,提高其學習興趣。
2、教學方法還要靈活多樣,適時給予學生鼓勵性的評價,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效率。
8、學生──學習的主人──《頤和園》教學案例及反思
?【教學案例】
學校安排第一次公開課,我準備的是《頤和園》這一課的第二課時。我設計的教學思路是:指導學習長廊這一部分,合作學習萬壽山和登上萬壽山這一部分。自學昆明湖這一部分。指導第一部分時,先讓學生思考一個問題,讀完第一自然段有什么感受,學生很自然講出長廊長這一特點再接著問:你從哪些詞句體會到的,學生很容易答出。合作學習第二部分時,我安排學生熟讀課文后交流兩個問題:
1、在萬壽山腳看到了那些景物。
2、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
這兩個問題看似簡單,可學生在我的再三提示下才回答出了這兩個問題。后兩個自然段我放棄了原來的設想,用講讀法草草把兩個自然段講完。
【教學反思】
新課標當中提倡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由原來的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這就要求教師適時調整自己的角色。教師不在是主角,而成為一名導演,起穿針引線的作用。
這堂課在設計上存在幾點不足:
1、逐段分析,講解或讓學生體會這都是不必要的。
2、沒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朗讀時間。
應改進為:
1、讓學生成為小導游的身份,充分讀課文,把握內容,用心體會各景物特點,提高其學習興趣。
2、教學方法還要靈活多樣,適時給予學生鼓勵性的評價,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效率。
9、學生──學習的主人──《頤和園》教學案例及反思
【教學案例】
學校安排第一次公開課,我準備的是《頤和園》這一課的第二課時。我設計的教學思路是:指導學習長廊這一部分,合作學習萬壽山和登上萬壽山這一部分。自學昆明湖這一部分。指導第一部分時,先讓學生思考一個問題,讀完第一自然段有什么感受,學生很自然講出長廊長這一特點再接著問:你從哪些詞句體會到的,學生很容易答出。合作學習第二部分時,我安排學生熟讀課文后交流兩個問題:
1、在萬壽山腳看到了那些景物。
2、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
這兩個問題看似簡單,可學生在我的再三提示下才回答出了這兩個問題。后兩個自然段我放棄了原來的設想,用講讀法草草把兩個自然段講完。
【教學反思】
新課標當中提倡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由原來的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這就要求教師適時調整自己的角色。教師不在是主角,而成為一名導演,起穿針引線的作用。
這堂課在設計上存在幾點不足:
1、逐段分析,講解或讓學生體會這都是不必要的。
2、沒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朗讀時間。
應改進為:
1、讓學生成為小導游的身份,充分讀課文,把握內容,用心體會各景物特點,提高其學習興趣。
2、教學方法還要靈活多樣,適時給予學生鼓勵性的評價,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