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散步》教學案例一等獎》屬于語文教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容,歡迎參考。
1、七年級語文《散步》教學案例一等獎
七年級語文《散步》教學案例
靈臺縣城關中學?
一、教材內容分析
《散步》一文是義務教育課程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課文主題為親情,所選的課文都是圍繞著親情和家庭生活。本課正是通過一家四口的散步來體現(xiàn)濃濃親情的,教材地位不可忽視。而今年,讓我們悲痛的是,著名作家,《散步》一文的作者莫懷戚先生卻于7月27日下午15點45分,因病在家中去世了,享年63歲。他的生命,就這樣戛然劃上了句號。一時之間,網(wǎng)絡上充斥著懷念他的文字,其中有一句令人感動——他到天堂“散步”去了。斯人已去,作品長存?!渡⒉健纷鳛槟獞哑葑顬槟捴巳丝诘淖髌?,在樸素的文字里,有人看到歡樂、關愛、和諧,有人看到憧憬、呼喚、眷戀,還有人看到賢良、孝敬、責任。字里行間都是真情的流淌。此刻讓學生學習,更多了一份凝重。
相傳,孔鯉跑到父親孔子的墳前說:“你子不如我子。”然后又在兒子孔汲面前說:“你父不如我父?!笨梢娮鳛橹虚g一代人孔鯉的沉重感與責任感。這與《散步》中的“我”不無相似之處。莫懷戚先生所寫的這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它不僅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家人散步時互敬互愛、融洽和睦的畫卷,更為我們譜寫了一曲尊老愛幼的頌歌。字里行間流淌著沉淀在我們每一個人內心深處的摯愛親情,滲透著肩負重任的中年人對于生活的高度使命感。相信隨著作者一家人散步過后,我們每一位朋友都會陶然沉醉于家的溫馨和美之中,也會浸潤在血濃于水的暖暖親情里,更會加倍珍惜我們生命歷程中的每一個落日和朝陽。
二、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鍛煉文字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感受文章字里行間的親情與責任感,形成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感受文章字里行間的親情與責任感,形成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的思想感情
難點:如何理解文中具有象征意義的最后一句話。
四、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3.品讀法。
五、教學用具:電子白板
六、課時安排:一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有一個人,一心想尋找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他詢問他見到的每一個人:“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是什么?”黃金,鉆石,權力,地位……眾說紛紜。因為他弄不清真正的寶貝是什么,這個人便決定走遍天涯海角去尋找。許多年過去了,他窮了,老了,病了,卻一無所獲,也無一絲快樂,只好失望地回家了?;氐郊抑?,看著溫暖的燈光,家人關切的面孔,這個人終于明白,原來世界上最寶貴的就是屬于我們自己的溫暖的家呀!
同學們,今天就讓我們大家?guī)е@家的溫情,攙扶著家人,一起走近暖暖的春日,去進行一次心靈的散步!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
1.播放示范朗讀。(幻燈片)思考:從文中你讀到了一個怎樣的家庭?(和美)
2.自由讀,識字明詞,了解文章內容
(三)懷著真情讀
齊讀課文,思考問題:文章講述了怎樣一個故事?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四)帶著真情品
1.速讀1-3段,思考:為什么母親本不愿出來,我卻非要她出來散步?體現(xiàn)了我對母親怎樣的感情?(尊老)
2.提讀6、7段,思考:散步過程中發(fā)生了怎樣的分歧?分歧是怎樣解決的?體現(xiàn)了我的母親對孫子怎樣的感情?(愛幼)
3.默讀第8段,思考:我和妻子是如何背著母親、兒子走過哪條小路的?為什么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這句話含義深刻。它以輕襯重,突出了“尊老愛幼”的重大意義,還寫出了中年人已意識到自己責任的重大,正在繼承和發(fā)揚“尊老愛幼”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譜寫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新篇章。)
(五)滿懷疑惑問
同學們!你們還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預設問題:
1.怎樣理解“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
2.怎樣理解“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p>
3.文中有一句話老師非常喜歡,你能說說我為什么喜歡嗎?
“我的母親老了,他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句式整齊,互相映襯,很有情趣,寫出了一家人的和諧、溫馨。)
提問:這句話在句式上有何特點?默讀課文,你還能找出類似的句子嗎?
4.從文中找出景物描寫的句子,并思考其作用。
明確:共兩處。一是第四小節(jié)描寫了“南方初春的田野”景象,顯示出不可遏制的生機。二是第七小節(jié)描寫了“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和“水波粼粼的魚塘”,字里行間透露出對生命的珍愛。
(六)涌動真情說
講一段你看到的、聽到的、或者親身經(jīng)歷的親情故事。
(七)課堂小結
親愛的同學們:家,是一個幸福的搖籃,需要我們用心靈來呵護;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擔子,需要我們每個人用責任來擔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撐起一片愛的天空,營造一個幸福的家園。最后老師也送給大家及在座的老師一份禮物——一幅對聯(lián):
上聯(lián):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謙讓
下聯(lián):祖孫三代風雨人生相依偎
橫批:相親相愛
(八)布置作業(yè)
有則公益廣告:一位年輕的母親,先為年幼的兒子洗腳,后又用熱水位年邁的婆婆熱熱腳。年幼的兒子看在眼里,也端來一盆水,說:“媽媽,您洗腳……”
以“媽媽,您辛苦”為題,寫一篇隨筆,字數(shù)300字左右。
(九)板書設計
母親 走大路
散步 分歧-------à 我、妻子 承上啟下(責任重大、使命感)
兒子 走小路
八、教學反思
《散步》體現(xiàn)著濃濃親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記敘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細節(jié)”,表現(xiàn)出一家人之間的互敬互愛的真摯感情,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這單元的學習要求是要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積累和運用,并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所以,教學這篇課文,要在學生學習前面課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礎上,在老師的啟發(fā)指導下,在學生的合作探究過程中,運用所學方法,繼續(xù)鞏固感受親情的要求。
七年級的學生正處于發(fā)展獨立思維的重要階段,他們的主動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但同時缺乏良好的觀察生活的品質,對生活缺少體驗,對散文知識的了解更少,而且由于受社會上許多不良因素影響和家庭的誤導,許多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家庭道德倫理準則。因此,我通過引導學生去自讀自悟,運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學習,通過朗讀、圈畫、小組討論、揣摩鑒賞從中對散文有初步的了解,體會課文濃濃的親情,并從中感悟出正確的家庭倫理道德準則。
在教學方法上,我選用朗讀法,將朗讀作為主線貫穿整個課堂教學,讓學生在朗讀中進入課文,在理解課文的同時反復吟誦,最終用朗讀表達出自己對作品的感悟,對親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學重難點時,我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運用圈點勾畫法、品讀法、討論法,讀與寫(讀與說)結合的方法抓住關鍵語句、反復咀嚼,從而領悟平易樸實的文字下深長的意味。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運用課內外結合的方法,以外促內,以內促外深入理解文本體察生活,將自己的獨特體驗表達出來。
當然,由于課時及師生能力的限制,在精讀環(huán)節(jié)中不能品足“味道”;在朗讀指導中缺乏做適當?shù)氖痉独首x;學生對主旨的理解不明確;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及到思想方面的引申這一環(huán)節(jié)不連貫;講課缺乏表現(xiàn)力,不能“入境”,不能調動大多數(shù)學生的情感,也不能讓大多數(shù)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
2、七年級語文《散步》教學案例
七年級語文《散步》教學案例
靈臺縣城關中學?
一、教材內容分析
《散步》一文是義務教育課程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課文主題為親情,所選的課文都是圍繞著親情和家庭生活。本課正是通過一家四口的散步來體現(xiàn)濃濃親情的,教材地位不可忽視。而今年,讓我們悲痛的是,著名作家,《散步》一文的作者莫懷戚先生卻于7月27日下午15點45分,因病在家中去世了,享年63歲。他的生命,就這樣戛然劃上了句號。一時之間,網(wǎng)絡上充斥著懷念他的文字,其中有一句令人感動——他到天堂“散步”去了。斯人已去,作品長存?!渡⒉健纷鳛槟獞哑葑顬槟捴巳丝诘淖髌罚跇闼氐奈淖掷?,有人看到歡樂、關愛、和諧,有人看到憧憬、呼喚、眷戀,還有人看到賢良、孝敬、責任。字里行間都是真情的流淌。此刻讓學生學習,更多了一份凝重。
相傳,孔鯉跑到父親孔子的墳前說:“你子不如我子?!比缓笥衷趦鹤涌准趁媲罢f:“你父不如我父?!笨梢娮鳛橹虚g一代人孔鯉的沉重感與責任感。這與《散步》中的“我”不無相似之處。莫懷戚先生所寫的這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它不僅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家人散步時互敬互愛、融洽和睦的畫卷,更為我們譜寫了一曲尊老愛幼的頌歌。字里行間流淌著沉淀在我們每一個人內心深處的摯愛親情,滲透著肩負重任的中年人對于生活的高度使命感。相信隨著作者一家人散步過后,我們每一位朋友都會陶然沉醉于家的溫馨和美之中,也會浸潤在血濃于水的暖暖親情里,更會加倍珍惜我們生命歷程中的每一個落日和朝陽。
二、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鍛煉文字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感受文章字里行間的親情與責任感,形成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感受文章字里行間的親情與責任感,形成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的思想感情
難點:如何理解文中具有象征意義的最后一句話。
四、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3.品讀法。
五、教學用具:電子白板
六、課時安排:一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有一個人,一心想尋找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他詢問他見到的每一個人:“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是什么?”黃金,鉆石,權力,地位……眾說紛紜。因為他弄不清真正的寶貝是什么,這個人便決定走遍天涯海角去尋找。許多年過去了,他窮了,老了,病了,卻一無所獲,也無一絲快樂,只好失望地回家了?;氐郊抑?,看著溫暖的燈光,家人關切的面孔,這個人終于明白,原來世界上最寶貴的就是屬于我們自己的溫暖的家呀!
同學們,今天就讓我們大家?guī)е@家的溫情,攙扶著家人,一起走近暖暖的春日,去進行一次心靈的散步!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
1.播放示范朗讀。(幻燈片)思考:從文中你讀到了一個怎樣的家庭?(和美)
2.自由讀,識字明詞,了解文章內容
(三)懷著真情讀
齊讀課文,思考問題:文章講述了怎樣一個故事?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四)帶著真情品
1.速讀1-3段,思考:為什么母親本不愿出來,我卻非要她出來散步?體現(xiàn)了我對母親怎樣的感情?(尊老)
2.提讀6、7段,思考:散步過程中發(fā)生了怎樣的分歧?分歧是怎樣解決的?體現(xiàn)了我的母親對孫子怎樣的感情?(愛幼)
3.默讀第8段,思考:我和妻子是如何背著母親、兒子走過哪條小路的?為什么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這句話含義深刻。它以輕襯重,突出了“尊老愛幼”的重大意義,還寫出了中年人已意識到自己責任的重大,正在繼承和發(fā)揚“尊老愛幼”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譜寫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新篇章。)
(五)滿懷疑惑問
同學們!你們還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預設問題:
1.怎樣理解“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p>
2.怎樣理解“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p>
3.文中有一句話老師非常喜歡,你能說說我為什么喜歡嗎?
“我的母親老了,他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保ň涫秸R,互相映襯,很有情趣,寫出了一家人的和諧、溫馨。)
提問:這句話在句式上有何特點?默讀課文,你還能找出類似的句子嗎?
4.從文中找出景物描寫的句子,并思考其作用。
明確:共兩處。一是第四小節(jié)描寫了“南方初春的田野”景象,顯示出不可遏制的生機。二是第七小節(jié)描寫了“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和“水波粼粼的魚塘”,字里行間透露出對生命的珍愛。
(六)涌動真情說
講一段你看到的、聽到的、或者親身經(jīng)歷的親情故事。
(七)課堂小結
親愛的同學們:家,是一個幸福的搖籃,需要我們用心靈來呵護;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擔子,需要我們每個人用責任來擔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撐起一片愛的天空,營造一個幸福的家園。最后老師也送給大家及在座的老師一份禮物——一幅對聯(lián):
上聯(lián):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謙讓
下聯(lián):祖孫三代風雨人生相依偎
橫批:相親相愛
(八)布置作業(yè)
有則公益廣告:一位年輕的母親,先為年幼的兒子洗腳,后又用熱水位年邁的婆婆熱熱腳。年幼的兒子看在眼里,也端來一盆水,說:“媽媽,您洗腳……”
以“媽媽,您辛苦”為題,寫一篇隨筆,字數(shù)300字左右。
(九)板書設計
母親 走大路
散步 分歧-------à 我、妻子 承上啟下(責任重大、使命感)
兒子 走小路
八、教學反思
《散步》體現(xiàn)著濃濃親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記敘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細節(jié)”,表現(xiàn)出一家人之間的互敬互愛的真摯感情,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這單元的學習要求是要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積累和運用,并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所以,教學這篇課文,要在學生學習前面課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礎上,在老師的啟發(fā)指導下,在學生的合作探究過程中,運用所學方法,繼續(xù)鞏固感受親情的要求。
七年級的學生正處于發(fā)展獨立思維的重要階段,他們的主動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但同時缺乏良好的觀察生活的品質,對生活缺少體驗,對散文知識的了解更少,而且由于受社會上許多不良因素影響和家庭的誤導,許多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家庭道德倫理準則。因此,我通過引導學生去自讀自悟,運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學習,通過朗讀、圈畫、小組討論、揣摩鑒賞從中對散文有初步的了解,體會課文濃濃的親情,并從中感悟出正確的家庭倫理道德準則。
在教學方法上,我選用朗讀法,將朗讀作為主線貫穿整個課堂教學,讓學生在朗讀中進入課文,在理解課文的同時反復吟誦,最終用朗讀表達出自己對作品的感悟,對親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學重難點時,我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運用圈點勾畫法、品讀法、討論法,讀與寫(讀與說)結合的方法抓住關鍵語句、反復咀嚼,從而領悟平易樸實的文字下深長的意味。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運用課內外結合的方法,以外促內,以內促外深入理解文本體察生活,將自己的獨特體驗表達出來。
當然,由于課時及師生能力的限制,在精讀環(huán)節(jié)中不能品足“味道”;在朗讀指導中缺乏做適當?shù)氖痉独首x;學生對主旨的理解不明確;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及到思想方面的引申這一環(huán)節(jié)不連貫;講課缺乏表現(xiàn)力,不能“入境”,不能調動大多數(shù)學生的情感,也不能讓大多數(shù)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
3、七年級語文《散步》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① 知識和技能: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通過比較閱讀提高審美情趣。
② 過程和方法: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品味揣摩語句。
○課前準備
學生:強調課文預習,自讀課文,圈點生字詞。勾畫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難問題。
教師:①準備課前說話訓練的資料(尊老愛幼的故事),安排學生作準備。②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內容
① 整體感悟課文內容。
② 培養(yǎng)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設計
導入
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也體現(xiàn)著人世間美好的情感——親情。其實,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都沐浴著親情。哪位同學能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說你都感受到了哪些親情?(學生舉例回答,教師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飯、看電視、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這樣平常的小事,也能體現(xiàn)出濃濃的親情?!渡⒉健愤@篇課文就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
出示學習目標并板書課題
感知課文內容
① 檢查生字詞。
② 教師可配樂范讀課文,學生體驗作品的語感和情感。
③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或仿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④ 帶問題朗讀課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a.課文寫了哪幾個人物?主人公是誰?
b.在散步過程中發(fā)生了什么事?請你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用文中的語言也可以)
「教師導學」
“讀”是學生接觸課文的開始,也是學生自主與文章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這一部分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
[教師小結]
文中描繪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為紐帶組建起來的。散步過程中所發(fā)生的事,只要意思對即可,給予肯定。用文中一個詞來概括“分歧”。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師引導]精讀課文,想一想在散步過程中“分歧”是怎樣解決的?
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膽提出來,共同探討學習。
[提示質疑]a.母親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b.“我”為什么感到責任的重大?
[教師小結]
大路平順,便于老人行走,況且母親身體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親的身體情況,為下文進行埋下伏筆。“我”為什么感到責任重大?學生根據(jù)課文可能回答,因為一切都取決于我。本段中告訴了我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巳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總是聽我的。”引導學生認識到在這個家庭中,“我”正好處在中間,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擇錯誤就會傷害家中成員的感情,破壞家庭的和睦,破壞家中這份濃濃的親情。(這個祖孫三代人家中包含著祖孫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這四種親情糾纏在一起,而他們又取決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為中年人責任的重大。
[教師引導]展開想像,體驗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兒子走小路,那么,母親會怎樣想?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在班里談感受。
(過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處理不得當,就會產(chǎn)生家庭矛盾。通過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教師小結]
不管做什么事情應先考慮老人的感受,先照顧他們。他們辛苦了一輩子,不容易。之中的“我”決定順從母親而委屈孩子,原則是一個“孝”字。當上有老,下有小,兩頭無法兼顧時,應該顧老的一頭。這正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體現(xiàn)。(過渡)設想一下:晚飯后,全家人在一起看電視,爺爺奶奶喜歡看戲曲節(jié)目,爸爸媽媽喜歡看時事報道,你喜歡看動畫片,而遙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該怎么辦?
[學生討論歸納]
教師對于學生的回答要給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繼續(xù)遵循這個道德準則。
(過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親走大路,母親同時也為兒子解決了這個難題,改變主意,走小路。你從中感受到什么?
a.我們可以感受到母親對小孫子的什么感情?
b.作者為我們展示了什么樣的家庭?
c.分別用兩個字概括出“母親、妻子、我”是什么樣的人?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即可)。
重點研讀
(過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著母親、兒子走過那條小路的?為什么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最后一段,體會這段話的深刻含義。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探討一下說說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這部分討論旨在讓學生自主探究,通過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對于學生的討論和作答,教師應鼓勵、肯定,積極引導,適時點拔。)
[教師小結]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著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yǎng)老人,又要撫養(yǎng)孩子,肩負著承前啟后的責任,體現(xiàn)了“我”對生活的一種責任感、使命感。整個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組成。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說背起的是整個世界。這樣大詞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說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親,妻背兒子,從表面上看,“我”害怕他們摔著,其實也就是對老的尊敬,對小的愛護。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滅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遞。
(這部分是對課文的咀嚼和消化階段,也是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最佳時機,所以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勵學生,適時啟發(fā)。盡可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重點研讀后,全班學生齊聲朗讀最后一段。
比較閱讀
請同學們速讀課后短文《三代》,思考問題:
① 這篇短文寫了什么事?
② 《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較,哪個故事更感動你,說說你的理由?
[教師引導]
學生讀后,小組交流,教師鼓勵,并因勢引導:編者為何把《散步》作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可以把兩篇文章通過比較,體會《散步》寫的精彩之處,可以從語言、寫作方法等進行比較。(學生答案會多種多樣,所以要求學生舉例說明緣由,只要說得有道理即可。)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歸納:
①《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寫。文中有兩處對初春的描寫,這段描寫在全文中起到襯托的作用。第一處是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大塊小塊的新綠”“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新綠”、“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氣息的透露,它顯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機,這是對生命的高歌,對生命的禮贊。第三處描寫母親所望到的小路遠處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水波粼粼的魚塘。這些都寫出春的氣息,春天在召喚,生命在呼喚。字里行間留露的正是一種對生活的酷愛,對生命的珍愛。
②在散步中兩兩對稱的句子很多。“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子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運用對稱的句子,互相映襯,使我們讀起來很有情趣。語言樸實,但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
③以小見大的寫法:通過描寫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愛幼這個社會大主題。
[教師小結]
同學們通過比較閱讀,能夠初步對文章進行鑒賞,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寫作中,嘗試運用這幾種寫作方法,一定會給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都學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師總結]
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就是想讓同學們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體貼,互敬互愛,這樣才能使你的家庭穩(wěn)定、幸福!同時也讓我們珍愛親情,珍愛生命!最后我們一起唱首歌,來感受這人間最美好的感情——親情。教師放歌曲《?;丶铱纯础罚瑢W生齊唱。
小結
《散步》是一篇秀美雋永、蘊藉豐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頌歌。它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這節(jié)課上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得到潛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給學生理解課文豐富的內涵提供了學習的廣泛空間。引導學生品味揣摩語言,也增強了語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板書設計
散步 莫懷戚
母親 走大路 ↑承上
散步 分歧→{我 妻子 責任重大→使命感
兒子 走小路 ↓啟下
4、七年級語文《散步》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整體感悟課文,通過比較閱讀提高審美情趣。
2、過程和方法: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品味揣摩語句。
【課前準備】
學生:強調課文預習,自讀課文,圈點生字詞。勾畫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難問題。
教師:準備課前說話訓練的資料(尊老愛幼的故事),安排學生作準備。
【教學】
1、整體感悟課文。
2、培養(yǎng)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也體現(xiàn)著人世間美好的情感──親情。其實,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都沐浴著親情。哪位同學能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說你都感受到了哪些親情?(學生舉例回答,教師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飯、看電視、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這樣平常的小事,也能體現(xiàn)出濃濃的親情?!渡⒉健愤@篇課文就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
二、感知課文
1、檢查生字詞。
2、教師可配樂范讀課文,學生體驗作品的語感和情感。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或仿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4、帶問題朗讀課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1、課文寫了哪幾個人物?主人公是誰?
2、在散步過程中發(fā)生了什么事?請你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用文中的語言也可以)
三、交流感受,把握作者的感情
出示問題:讀了這篇文章,你從中感受到什么?請幾位同學談談個人的感受。
肯定個性化的發(fā)現(xiàn)。(這問題比較寬泛,目的是希望學生能注童個體的體驗。)
進一步研究文本:作者表達的感情是什么?(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終是研究的主要對象,這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探究本課語言特點的思維中國)
總結:散步是日常生活,既輕松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作者筆下變得那么重要。作者從中三、小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
四、小組學習,圈畫交流
出示要求:在前面學生自己閱讀、發(fā)現(xiàn)的基礎上,圈畫后面幾節(jié)文字中比較特殊的句式與詞語,進一步探究語言。
(小組活動,全員參與,教師適當幫助有疑問的小組,到一定時候教師要提醒小組及時總結,準備交流。這一階段也可以將文章分成幾部分,分別交給不同的學習小組探討,這樣有利于深入推敲每一部分文字。)
五、班級交流,共享發(fā)現(xiàn)
每個小組派代表把最重要的發(fā)現(xiàn)與全班共享擇一個句子、一個詞語。
可能有的句子與詞語:
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我的母親老了,……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
我的母親雖然高大……就是整個世界。
太遲、總算、熬、分歧、委屈、水波粼粼、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仔細
教師在交流中適當引導。
(分享學生的發(fā)現(xiàn)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信心與興趣,把學習的樂趣、發(fā)現(xiàn)的樂趣還給學生。教學目標的真正達成在于學生自主的發(fā)現(xiàn)與交流中。)
六、拓展,展開想像
體驗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兒子走小路,那么,母親會怎樣想?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在班里談感受。
(過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處理不得當,就會產(chǎn)生家庭矛盾。通過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教師小結:不管做什么事情應先考慮老人的感受,先照顧他們。他們辛苦了一輩子,不容易。之中的“我”決定順從母親而委屈孩子,原則是一個“孝”字。當上有老,下有小,兩頭無法兼顧時,應該顧老的一頭。這正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體現(xiàn)。(過渡)設想一下:晚飯后,全家人在一起看電視,爺爺奶奶喜歡看戲曲節(jié)目,爸爸媽媽喜歡看時事報道,你喜歡看動畫片,而遙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該怎么辦?
學生討論歸納:教師對于學生的回答要給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繼續(xù)遵循這個道德準則。
(過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親走大路,母親同時也為兒子解決了這個難題,改變主意,走小路。你從中感受到什么?
1、我們可以感受到母親對小孫子的什么感情?
2、作者為我們展示了什么樣的家庭?
3、分別用兩個字概括出“母親、妻子、我”是什么樣的人?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即可)。
重點研讀:
(過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著母親、兒子走過那條小路的?為什么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最后一段,體會這段話的深刻含義。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探討一下說說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這部分討論旨在讓學生自主探究,通過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對于學生的討論和作答,教師應鼓勵、肯定,積極引導,適時點拔。)
教師小結: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著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yǎng)老人,又要撫養(yǎng)孩子,肩負著承前啟后的責任,體現(xiàn)了“我”對生活的一種責任感、使命感。整個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組成。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說背起的是整個世界。這樣大詞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說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親,妻背兒子,從表面上看,“我”害怕他們摔著,其實也就是對老的尊敬,對小的愛護。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滅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遞。
(這部分是對課文的咀嚼和消化階段,也是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最佳時機,所以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勵學生,適時啟發(fā)。盡可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重點研讀后,全班學生齊聲朗讀最后一段。
七、比較閱讀
請同學們速讀課后短文《三代》,思考問題:
1、這篇短文寫了什么事?
2、《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較,哪個故事更感動你,說說你的理由?
教師引導:學生讀后,小組交流,教師鼓勵,并因勢引導:編者為何把《散步》作為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可以把兩篇文章通過比較,體會《散步》寫的精彩之處,可以從語言、寫作方法等進行比較。(學生答案會多種多樣,所以要求學生舉例說明緣由,只要說得有道理即可。)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歸納:
1、《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寫。文中有兩處對初春的描寫,這段描寫在全文中起到襯托的作用。第一處是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大塊小塊的新綠”“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新綠”、“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氣息的透露,它顯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機,這是對生命的高歌,對生命的禮贊。第三處描寫母親所望到的小路遠處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水波粼粼的魚塘。這些都寫出春的氣息,春天在召喚,生命在呼喚。字里行間留露的正是一種對生活的酷愛,對生命的珍愛。
2、在散步中兩兩對稱的句子很多?!澳赣H要走大路,大路子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運用對稱的句子,互相映襯,使我們讀起來很有情趣。語言樸實,但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
3、以小見大的寫法:通過描寫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愛幼這個社會大主題。
教師小結:同學們通過比較閱讀,能夠初步對文章進行鑒賞,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寫作中,嘗試運用這幾種寫作方法,一定會給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都學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師總結: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就是想讓同學們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體貼,互敬互愛,這樣才能使你的家庭穩(wěn)定、幸福!同時也讓我們珍愛親情,珍愛生命!最后我們一起唱首歌,來感受這人間最美好的感情──親情。教師放歌曲《?;丶铱纯础罚瑢W生齊唱。
小結:《散步》是一篇秀美雋永、蘊藉豐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頌歌。它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這節(jié)課上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得到潛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給學生理解課文豐富的內涵提供了學習的廣泛空間。引導學生品味揣摩語言,也增強了語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板書設計】
散步
莫懷戚
母親走大路↑承上
散步分歧→{我妻子責任重大→使命感
兒子走小路↓啟下
5、七年級語文《散步》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① 知識和技能: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通過比較閱讀提高審美情趣。
② 過程和方法: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品味揣摩語句。
○課前準備
學生:強調課文預習,自讀課文,圈點生字詞。勾畫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難問題。
教師:①準備課前說話訓練的資料(尊老愛幼的故事),安排學生作準備。②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內容
① 整體感悟課文內容。
② 培養(yǎng)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設計
導入
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也體現(xiàn)著人世間美好的情感——親情。其實,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都沐浴著親情。哪位同學能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說你都感受到了哪些親情?(學生舉例回答,教師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飯、看電視、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這樣平常的小事,也能體現(xiàn)出濃濃的親情?!渡⒉健愤@篇課文就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
出示學習目標并板書課題
感知課文內容
① 檢查生字詞。
② 教師可配樂范讀課文,學生體驗作品的語感和情感。
③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或仿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④ 帶問題朗讀課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a.課文寫了哪幾個人物?主人公是誰?
b.在散步過程中發(fā)生了什么事?請你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用文中的語言也可以)
「教師導學」
“讀”是學生接觸課文的開始,也是學生自主與文章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這一部分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
[教師小結]
文中描繪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為紐帶組建起來的。散步過程中所發(fā)生的事,只要意思對即可,給予肯定。用文中一個詞來概括“分歧”。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師引導]精讀課文,想一想在散步過程中“分歧”是怎樣解決的?
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膽提出來,共同探討學習。
[提示質疑]a.母親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b.“我”為什么感到責任的重大?
[教師小結]
大路平順,便于老人行走,況且母親身體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親的身體情況,為下文進行埋下伏筆。“我”為什么感到責任重大?學生根據(jù)課文可能回答,因為一切都取決于我。本段中告訴了我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巳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總是聽我的。”引導學生認識到在這個家庭中,“我”正好處在中間,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擇錯誤就會傷害家中成員的感情,破壞家庭的和睦,破壞家中這份濃濃的親情。(這個祖孫三代人家中包含著祖孫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這四種親情糾纏在一起,而他們又取決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為中年人責任的重大。
[教師引導]展開想像,體驗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兒子走小路,那么,母親會怎樣想?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在班里談感受。
(過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處理不得當,就會產(chǎn)生家庭矛盾。通過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教師小結]
不管做什么事情應先考慮老人的感受,先照顧他們。他們辛苦了一輩子,不容易。之中的“我”決定順從母親而委屈孩子,原則是一個“孝”字。當上有老,下有小,兩頭無法兼顧時,應該顧老的一頭。這正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體現(xiàn)。(過渡)設想一下:晚飯后,全家人在一起看電視,爺爺奶奶喜歡看戲曲節(jié)目,爸爸媽媽喜歡看時事報道,你喜歡看動畫片,而遙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該怎么辦?
[學生討論歸納]
教師對于學生的回答要給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繼續(xù)遵循這個道德準則。
(過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親走大路,母親同時也為兒子解決了這個難題,改變主意,走小路。你從中感受到什么?
a.我們可以感受到母親對小孫子的什么感情?
b.作者為我們展示了什么樣的家庭?
c.分別用兩個字概括出“母親、妻子、我”是什么樣的人?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即可)。
重點研讀
(過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著母親、兒子走過那條小路的?為什么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最后一段,體會這段話的深刻含義。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探討一下說說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這部分討論旨在讓學生自主探究,通過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對于學生的討論和作答,教師應鼓勵、肯定,積極引導,適時點拔。)
[教師小結]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著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yǎng)老人,又要撫養(yǎng)孩子,肩負著承前啟后的責任,體現(xiàn)了“我”對生活的一種責任感、使命感。整個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組成。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說背起的是整個世界。這樣大詞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說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親,妻背兒子,從表面上看,“我”害怕他們摔著,其實也就是對老的尊敬,對小的愛護。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滅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遞。
(這部分是對課文的咀嚼和消化階段,也是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最佳時機,所以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勵學生,適時啟發(fā)。盡可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重點研讀后,全班學生齊聲朗讀最后一段。
比較閱讀
請同學們速讀課后短文《三代》,思考問題:
① 這篇短文寫了什么事?
② 《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較,哪個故事更感動你,說說你的理由?
[教師引導]
學生讀后,小組交流,教師鼓勵,并因勢引導:編者為何把《散步》作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可以把兩篇文章通過比較,體會《散步》寫的精彩之處,可以從語言、寫作方法等進行比較。(學生答案會多種多樣,所以要求學生舉例說明緣由,只要說得有道理即可。)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歸納:
①《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寫。文中有兩處對初春的描寫,這段描寫在全文中起到襯托的作用。第一處是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大塊小塊的新綠”“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新綠”、“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氣息的透露,它顯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機,這是對生命的高歌,對生命的禮贊。第三處描寫母親所望到的小路遠處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水波粼粼的魚塘。這些都寫出春的氣息,春天在召喚,生命在呼喚。字里行間留露的正是一種對生活的酷愛,對生命的珍愛。
②在散步中兩兩對稱的句子很多。“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子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運用對稱的句子,互相映襯,使我們讀起來很有情趣。語言樸實,但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
③以小見大的寫法:通過描寫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愛幼這個社會大主題。
[教師小結]
同學們通過比較閱讀,能夠初步對文章進行鑒賞,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寫作中,嘗試運用這幾種寫作方法,一定會給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都學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師總結]
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就是想讓同學們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體貼,互敬互愛,這樣才能使你的家庭穩(wěn)定、幸福!同時也讓我們珍愛親情,珍愛生命!最后我們一起唱首歌,來感受這人間最美好的感情——親情。教師放歌曲《?;丶铱纯础?,學生齊唱。
小結
《散步》是一篇秀美雋永、蘊藉豐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頌歌。它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這節(jié)課上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得到潛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給學生理解課文豐富的內涵提供了學習的廣泛空間。引導學生品味揣摩語言,也增強了語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板書設計
散步 莫懷戚
母親 走大路 ↑承上
散步 分歧→{我 妻子 責任重大→使命感
兒子 走小路 ↓啟下
6、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散步》教學案
【學習目標】
1. 能夠通過細節(jié)描寫,把握文章中的四個人物的形象。(重點)
2. 學會賞析語言,體會語言中所富含的情感。(難點)
3. 結合文章主要內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親情。
【課時安排】2課時
【預習導學】
1.知識儲備
莫懷戚,重慶作家。他的散文散文精美,玲瓏剔透、秀美雋永、蘊藉豐富。
2.初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親戚(qīn ·qi ) 波光粼粼( lín ) 分歧(qí ) 酷冬( kù) 霎時( shà )
熬過( áo )桑樹( sāng ) 嫩芽( nèn )(2) 根據(jù)解釋寫出詞語。
各得其所:每一個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適的安頓。
委屈:受到不應有的指責或待遇,心里難過。
3.整體感知
(1)散步中發(fā)生了什么?
發(fā)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2)“我”要如何解決呢?
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伴同母親的時日已短。
(3)最后是如何選擇的呢?
最后走了小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著母親,妻子背著兒子,穩(wěn)穩(wěn)地走了過去?!绢A習檢測】小組自測預習導學2
【課堂探究】
1.研讀課文,把握人物性格。
在這個溫暖的家庭里,你最欣賞的人是誰呢?請用“我最欣賞 ,因為,從文中 可以看出他(她)是一個 的人?!钡木涫交卮?。
“我”---孝順溫和 母親——溫和慈愛 兒子----聰明伶俐 妻子——溫柔賢惠
2.賞析句子,體會思想情感。
(1) 她現(xiàn)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聽她的話一樣。
句式整齊、對稱,有一種獨特的對稱美,互相映襯,很有情趣,寫出了慈母孝子之間愛的深沉,和睦家庭的寧靜溫馨。
(2)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
這段話通過初春秀色的描繪,表現(xiàn)了春天蓬勃的生機,暗示熬過了嚴冬的母親將會獲得新的活力。
(3)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
“我”是家庭主腦,如果處理不好母親、妻子、兒子三者間的“分歧”,也會影響家庭和諧。從這句話可見“我”對家庭的重大責任感,表達了“我”對母親、妻子、兒子三人濃濃的親情。
3.教師小結。
這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頌揚了我國人民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文章只選取一個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來寫,但卻表現(xiàn)了一個重大的主題。所以同學們對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細觀察,用心感受,才能有真情實感的好文章。
【拓展延伸】
1. 看到或聽到過哪些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事? 2. 想想看,在家庭生活中,你與父母有過分歧嗎?當時你是怎么處理的?學了這篇文章后,你覺得以后遇到類似的情況,你該怎樣做?(二選一)
【隨堂檢測】完成課后練習二。
【布置作業(yè)】
1.完成校本作業(yè)。
2.謹記以下尊老愛幼的名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挾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為也;為老人折枝,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莊子)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祖孫兩人,更相為命。(李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子孝父心寬。(陳元靚)
7、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散步》教學設計
一、定位
本課的教學,要實現(xiàn)如下目標: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詞語,體味文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人性美和語言美,并學習以小見大的選材方法;學生自主誦讀、體驗、感悟、評價的主題思想,并通過合作學習、共同探究等活動,獲得選材和語言表達的技巧;促成學生“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道德倫理意識的形成,進而獲得有益的生命啟迪。另外,根據(jù)作者的寫作意圖和當今學生只知索取愛,不知奉獻愛,“孝道”的傳統(tǒng)道德意識普遍薄弱的現(xiàn)狀,特擬定本課的教學重點為:樹立“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傳統(tǒng)道德觀。
二、切入
激活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習興趣。
1.播放《常回家看看》歌曲。
2.師講述董永賣身葬父孝感天的故事。
3.學生體驗家庭親情:尊老愛幼。
4.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莫懷戚(《散步》的作者)的溫馨家庭去感受一下“母慈、兒孝”的氛圍吧。
三、探究
誦讀設疑: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揣摩寫作特色。
學生概括讀了課文后的最深的感受。(提示:主題、選材、語言等。1.喚起社會“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傳統(tǒng)美德;2.以小見大的選材特點;3.對稱整飭的語言美……)
跳讀理解:“我”這個人怎么樣;妻子性情怎么樣;母親性情怎樣;兒子性情怎么樣(“我”:孝,妻子:順,母親:慈,兒子:聽話)
品讀探討:
1.合作探究
探討《散步》一文的“三美”即:人性美、景物描寫的詩意美和語言美:
(1)是從什么地方看出人性美的?[文中四人的性情:“我”:孝順善良,關愛母親:勸母親散步、又熬過一冬、委屈兒子、背母親;妻子:溫柔賢惠:在外面,總聽我的;兒子:聽話:天真活潑,聰明伶俐;我的母親:慈愛親切,善解人意,愛護小輩(改變主意)。他們真誠善良,溫和、謙讓、體貼,是真善美的典范]。
(2)文章有哪幾處景物描寫?這樣的景物描寫給你的感受是什么?[兩處:第一處是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新綠”、“嫩芽”、“冬水”……,第二處是描寫母親所望到的小路遠處的景物:菜花、桑樹、魚塘……,這些景物蘊涵著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給人的感受是詩意般的美。]
(3)文章的語言美是怎樣表現(xiàn)出來的?試作分析。[一是情趣盎然:“她現(xiàn)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這句話寫母子關系,母親明理,兒子孝順,相映成趣?!靶〖一锿蝗淮蠼衅饋恚骸懊嬉彩菋寢尯蛢鹤?,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們都笑了?!边@兩句話充滿生活情趣,既表現(xiàn)了小家伙的天真、聰穎,又表現(xiàn)了家庭的幸福、溫馨。二是含義豐富:“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既寫出了母親忍受痛苦度過嚴冬的情景,又寫出了我為母親最終安然無恙而慶幸的心情。“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保ㄟ@句話可以這樣理解,僅供參考: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著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yǎng)老人,又要撫養(yǎng)孩子,肩負著承前啟后的責任。母親給我們以生命,而兒子又是這生命的延續(xù)。這血脈相連的三代人緊緊連接在一起,構成了生命的整體。整個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組成。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說背起的是整個世界。這樣大詞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說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拔摇北衬赣H,妻背兒子,從表面上看,“我”害怕他們摔著,其實也就是對老的尊敬,對小的愛護。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滅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遞。其實,我們還可以讀出儒家傳統(tǒng)文化在這里的投影。儒家注重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講究家庭生活以孝為先,信奉天下為公。作為東方君子,他除了追求個人及家庭的幸福之外,他一定會想到普天下其他人的幸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至理名言也一定銘記在他心中。這種文化價值取向也正是東方文化的核心所在。)三是句式對稱整飭:“她現(xiàn)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這些句子語意對舉與反襯,于平實中見靈氣,在淺易中見哲理,韻味無窮]。
探究文章選材特點:作者獨具匠心,聚焦祖孫三代散步的平凡小事,喚起人們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傳統(tǒng)道德。(以小見大的選材方法)
2.全班合作交流各組派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本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成果,并接受其他同學的質疑和補充。教師也參與其中,或引導或補充,與學生平等對話。
教師小結:我們從《散步》這篇散文中品味了洋溢其中的人性美、景物美和語言美,也學到了以小見大的選材方法。那么除此以外,讀了莫懷戚的這篇短文,你的心靈你的思想又受到怎樣的觸動呢?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過:“哺育子女是動物也有的本能,贍養(yǎng)父母才是人類的文化之舉,這個,全世界數(shù)中國人做得最好?!痹竿瑢W們把這種我們民族引以為豪的傳統(tǒng)美德代代相傳,平時身體力行,把它滲透到生活的點點滴滴,用心去孝敬你的父母,體諒他們的每一份苦心。記得唐代詩人孟郊曾寫過一首“結天下人之心愿”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啊,我們每個人都從自己的父母那里得到了關愛,而我們又回報給父母了多少呢?疼愛孩子是自然而然的人性,孝敬老人則不容易做到。學了本課,你的思想和今后的行為會有什么樣的變化呢?讓我們交流一下。
細讀感悟
1.組合作交流
(1)你認為怎樣才能做一個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人呢?
(2)你的父母給予了你千般的愛,萬般的寵,那么你做過哪些孝敬父母的事情呢?
(3)你看到或聽到過哪些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事?
(4)我縣電視臺要采訪我們班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典型學生,如果你被采訪,你想說些什么?
2.全班合作交流各組派代表匯報本組探究成果,并接受他人的質疑和補充。評選出本班“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十位典型
四、拓展
1.課外閱讀“古今孝道”故事。
2.兩周后召開“我最孝”班會。
3.月底召開“古今之孝”故事會(吳孟代親供蚊噬、黃庭堅為母洗溺器、陳毅為母洗內褲……)。
4.閱讀課外書:讀意大利作家德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冰心的《繁星》《春水》。
5.以“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為題,寫一篇800字左右的短文。
播放滿文軍《懂你》的歌曲,以結束本課
8、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散步》教學案例
[教學傳真]
《散步》教學片斷:
師:(極有人情味地讀課文)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讀得特慢),穩(wěn)穩(wěn)地(讀得特穩(wěn)),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師:你是怎樣理解“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這兩個詞的意境的?想好了你就說。
生1:老師,我是這樣想的:母親年齡大,兒子年紀小,都怕摔,所以要“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
師:不要給老師說,直接給大家說就行。
生2:我是這樣想的:“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是為了讓母親、兒子盡情欣賞大自然的美麗景色。
生3:我是這樣想的:我為了讓母親、兒子呼吸更多的新鮮空氣,所以要“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
生4:我孝敬母親,是自己的一片孝心;妻子疼愛兒子,是一片愛心。如果飛快地背過去,好像有厭煩的意味。
生5:我也是這么想的。我想社會上所有的人都這樣的話,世界將變成一個美好的人間。
(學生爭先恐后,大有一發(fā)不可收拾的氣勢。學生妙語連環(huán),老師一副惋惜的表情)
師:老師還想聽聽大家的精彩發(fā)言,先聽老師唱兩句歌吧。(老師重復唱“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師:來,讓我們一起唱兩遍吧?。▽W生已陶醉在這美好的境界里)
師:誰能舉一個你身邊的例子,說說人與人之間的友情、親情、師生情、父子情、母子情等等。
(學生發(fā)言異常活躍)
[教學反思]
《散步》教學片斷,緊緊扣住文中最能體現(xiàn)情感的關鍵詞“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讓學生通過自身對生活的理解去談兩個詞語所表現(xiàn)的意境,在教學中強調“給大家說”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注重了學生全體。同時,教學中聯(lián)系學生生活經(jīng)驗,調動已有知識,從而激發(fā)了學生暢所欲言、自信表達的熱情。有效的師生互動,真正達到了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服務,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chuàng)設條件的目標。
[同行評說]
《散步》一文主要體現(xiàn)的是一種和美溫馨的親情關系。教師在教法上充分考慮到學生年齡特征,注重學生在以往的學習、生活中已積累的豐富經(jīng)驗,使課堂教學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真正體現(xiàn)了“從學生角度出發(fā)”。
“不給老師說,直接給大家說”這里的“大家”既包括全體學生,也包括教師自己,它體現(xiàn)了互動教學中師生平等的關系,使教師真正做到了既是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更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和良好“伙伴”,從而營造了一種平等、民主、愉悅的課堂氛圍。
另外,師生的互動并不是一種簡單的“問答式”教學,教師在教學中抓住最恰當?shù)臅r機,在看似無疑之處設疑,讓學生借助關鍵詞“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展開想象,進入意境,有利于學生形成對知識深層的理解,讓學生形成新的情感認識,從而在有效的互動教學中觸發(fā)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求異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9、七年級語文《走進孫悟空》教學案例與反思
一、導入:
同學們:上課前,請大家先來看一個電視片段(多媒體播放《石猴出世》片段)片段中,一出世就震驚天庭的人物是誰?——孫悟空。他是哪部小說的人物?——是我國明代作家吳承恩的小說《西游記》里的一個藝術形象。在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中《西游記》是最受青少年喜愛的一部神魔小說。它被拍成電視劇、制成卡通片、繪成連環(huán)畫。它最成功之處就是塑造了孫悟空這一典型的藝術形象,可謂家喻戶曉。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西游記》,走進孫悟空。
二、整體感知
1、師:哪位同學來把《西游記》的主要內容簡要概括一下?
生1:它寫的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jīng)的故事。
生2;它寫的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jīng),經(jīng)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取回真經(jīng)的故事。
師:是呀,他們經(jīng)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在這個過程中,孫悟空始終是戰(zhàn)勝妖魔鬼怪的戰(zhàn)斗主力,最后獲得了“斗戰(zhàn)勝佛”的光榮稱號。孫悟空究竟有什么本領能夠獲得“斗戰(zhàn)勝佛”的光榮稱號呢?
生(紛紛):七十二變、火眼金睛、筋斗云……
師:這么多本領,可謂本領高強。但,僅憑著高強的本領,就能夠克服重重困難,取得最后的勝利嗎?還需要些什么呢?(學生或答性格或答精神或答品質)對,某種個性或精神品質。在《西游記》中,最能體現(xiàn)人物個性的就是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語言。讓我們來看一個故事片段,(多媒體播放《大鬧天宮》片段)。孫悟空為什么要大鬧天宮?(學生紛紛說各自的理由)學業(yè)成——闖龍宮——搗地府——封弼馬——稱大圣——鬧天宮。這體現(xiàn)了他怎樣的性格特點?(渴望自由,追求平等,敢于反抗,敢作敢為等)
師:除了大鬧天宮,你還知道哪些關于孫悟空的小故事?這些故事能體現(xiàn)出孫悟空的什么樣的性格特點?請你用這一句式來說一說。(學生說說有關孫悟空的故事情節(jié)并用“我喜歡(不喜歡)孫悟空,因為他____________(性格或精神),比如_____________(具體的故事情節(jié))”的句式來談心目中的孫悟空形象。)
師:《西游記》善于結合故事情節(jié)的展開,在矛盾斗爭中,在行動戰(zhàn)斗中來刻畫主要人物形象。孫悟空的樂觀、機智、勇敢、堅定、追求自由等個性和他那神通變化,是跟鬧天宮、搗地府、斗神仙、斗妖怪等精彩紛呈的故事情節(jié)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除了故事情節(jié),我們還可以通過孫悟空的語言來品讀他的個性。(大屏幕展示:品一品
①“中間一塊石碣上,鐫著‘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zhèn)€是我們安身之處。里面且是寬闊,容得千百口老小。我們都進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氣?!薄谝换亍挫`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②“常言道:‘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唤趟岢鋈?,將天宮讓與我,便罷了;若還不讓,定要攪攘,永不清平!”——第七回〈八卦爐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③行者道:“先生又差了。偷果子時,我?guī)煾覆恢俏倚值軅冏龅墓串敗?v是有教訓不嚴之罪,我為弟子的也當替打。再打我罷”——第二十五回〈鎮(zhèn)元仙趕捉取經(jīng)僧 孫行者大鬧五莊觀〉
④“師父,沒甚大事。有便有個把妖精兒,只是這里人膽小,放他在心上。有我哩,怕他怎的?走路!走路!”——第三十二回〈平頂山功曹傳信 蓮花洞木母逢災〉)
師:請同學們一起來讀一讀,請你任選一句來品讀孫悟空的性格特點。
(學生通過對人物語言的品讀進一步了解孫悟空的個性。)
小結孫悟空的個性:好奇、勇敢、博愛、誠信、智慧、渴望自由 、勇于反抗、敢作敢為、堅忍不拔、永不妥協(xié)……
師:總的說來,孫悟空有許多美好的個性,那么,他最本質的個性是什么呢?(學生討論)還記得這樣一個鏡頭嗎?孫悟空被壓在五行山下,它看鳥兒在天上飛,看葉兒在空中飄,
10、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16 社戲》教學案例
一、課前準備:
(一)學生預習準備:
1、查字典,給下列字詞注音。
歸省(xǐng)行家(háng) 不憚dàn 潺潺chán 鳧水fú 攛掇cuān duo 踱duó 頗pō 怠慢dài 吁氣xū 宛轉wǎn 絮叨xù dāo 磕kē 楫jí 歸省xǐng行輩háng 舀水yǎo 蘊藻yùn zǎo 伊yī 篙gāo家眷juàn)皎潔(jiáo)漂渺(piǎo miǎo)糾葛(jiū gē)
2、復習并深入了解魯迅(特別是他的青少年時期)及其作品。收集與“社戲”相關的背景材料。
3、了解小說文體常識:小說三要素及其表達作用:故事情節(jié)為人物形象的展示提供舞臺作用,人物形象是對小說主題表達的主要手段、環(huán)境描寫對人物心理的刻畫和情節(jié)氣氛的渲染和烘托作用。
4、通讀全文,初步熟悉文章的內容。
要求:基本能復述故事情節(jié),初步熟悉人物形象,摘錄文中優(yōu)美的語句。
(二)教師教學準備:
制作多媒體課件,其中收集有關社戲的圖片,音像資料;設置教學過程中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及其主要內容。
二、教學設想:
《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社戲》是魯迅小說中的美文,又是一篇四千余字的具有一定深度的長文。要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文章,變老師的“教”為學生的“學”,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學到了課文知識,受到美的熏陶,更要使他們掌握閱讀小說的方法。本案例在設計時作以下設想:
1、長文短教,教師簡化教學頭緒,遏制繁瑣的分析、提問和板書,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讓學生學有所得。因此,在教材處理上,以“專題”的形式,每課一得:一抓故事情節(jié)熟悉課文內容進行整體感知;二抓景物描寫,欣賞體味文章優(yōu)美的語言表達,得到美的情思熏陶;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說表現(xiàn)主題的主要手段,由此三抓人物形象明晰文章的主題。
2、本文的景物描寫、細致逼真,充滿江南水鄉(xiāng)的詩情畫意。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是如何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又是如何融情入景的。文章語言優(yōu)美、流暢,是一篇訓練朗讀和背誦的好文章,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和背誦,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分析課文抓住語言,尤其是一些精妙的詞句,切忌空洞。同時要舉一反三,放手讓學生分析理解。
4、借助多媒體課件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主動閱讀,使每一個學生有發(fā)言的機會,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三、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學習分析小說的一般方法,學習本篇敘事有詳有略和生動描寫農家少年形象。
2、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3、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干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感悟課文所表達對勞動人民的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1、敘事有詳有略的寫法。
2、引導學生分析體會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的作用。
3、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現(xiàn)勞動人民的純樸可愛和懷念社戲的關系。
難點:本文結尾對“豆”與“戲”的評價、贊美的理解。
(三)課時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了解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及其它相關的信息,熟悉故事情節(jié),理解敘事有詳有略的寫法。教學重點:敘事的詳略寫法。
(一)檢查預習:
1、字詞注音。
2、學生講述自己所了解的魯迅、魯迅作品及小說的相關知識。
(二)導入新課:
童年生活充滿樂趣,它給你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憶,這些樂趣回憶往往和事情糾葛著:“捉蛤蟆,鞭數(shù)十,驅之別院”是沈復的童趣;翻斷磚、按斑蝥、拔何首烏、摘覆盆子、雪地捕鳥給童年魯迅帶來了無窮的樂趣。今天我們學習魯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說《社戲》,這是跟看“社戲”有關的一些童年樂事,隨同文中的“我”經(jīng)歷社戲,你一定能感受到其中的情趣,給你以無窮的遐思。(出示課題)
學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有關社戲的資料,了解社戲:地方的年規(guī)戲。(學生可用語言說明社戲,也可展示自己收集的圖片。然后,教師展示自己準備的課件中有關圖片--可根據(jù)學生的收集情況把握展示速度,最后放一段有關社戲的影像。)
同學們,社戲作為地方藝術表演形式,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然而在這篇小說中卻別有一番滋味,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我們就隨著魯迅先生的大筆去探究吧。
(檢查預習和導入部分不宜展開,點到為止,為學習作準備,以了解背景和激趣為目的,總的時間控制在8分鐘以內)
(三)整體感知:
1、帶著問題組聽課文朗讀錄音。(學生閱讀了解“問題組”后,要求邊聽朗讀,邊圈點勾畫并思考)
2、問題組:①了解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
②課文圍繞中心事件寫了好幾件事,請用最簡潔的話概括每一件事。
③抓住時間線給課文劃分層次,用簡要的話概括層意。
3、組織討論。(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并由專人匯總討論意見,準備發(fā)言。學生一小組只對下面的一個問題發(fā)表看法,教師引導相關方面的討論,以期充分了解并掌握閱讀信息。)
【教師備案】
①時間:初夏(如果有分歧,要找出確定時間的理由――“……只得在掃墓完畢之后,抽空去住幾天……”;“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fā)散出來的清香,……”;“……岸上的田里,烏油油的便都是結實的羅漢豆。”等)
②地點:平橋村(了解平橋村的特點:“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店?!?-“但在我是樂土”,原因有“我在這里不但得到優(yōu)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趙莊。
③主要事件:到趙莊看戲。
④主要人物:雙喜、阿發(fā)、桂生等一群小伙伴 六一公公。
⑤圍繞著主要事件展開寫了如下幾件事:
A
、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B、釣蝦放牛的鄉(xiāng)間生活;C、看社戲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戲途中;E、去趙莊看社戲;F、看社戲后歸航偷豆;G、六一公公送豆。(其中詳寫的是:C D E F,略寫的是:A B G。原因--討論并歸納:因為文章主要寫看社戲,所以趙莊看社戲,夜航去看社戲途中,看社戲前的波折,看社戲后歸航偷豆詳寫,其他情節(jié)與看社戲關系不大,所以略寫。)
⑥抓住“看戲”這一中心事件,按時間順序可以把課文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3節(jié))看戲前:寫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戲的時間、地點、機緣和參與人物。
第二部分(第4-30節(jié))看戲:寫到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
第三部分(第31節(jié)到篇末)看戲后:寫看社戲后的余波。
3、學生概述故事情節(jié)。
4、教師小結:由此可見,本文以“社戲”為中心事件來組織,是寫看戲,又不拘泥于看戲,意在表現(xiàn)“我”在平橋村生活時的童年樂趣。在這里不僅得到小伙伴們和村人的優(yōu)待,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更有釣蝦放牛、月夜看戲、偷吃羅漢豆的樂事,給我們以無盡的遐想,勾起了我們的許多美好的回憶,不愧是優(yōu)美的大師名篇。
(四)布置作業(yè):把本文縮寫成300-500字的故事概要。
附 板書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品味寫景的語言美。
(一)復習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分析了解了《社戲》的故事情節(jié)及相關的一些信息?,F(xiàn)在請同學們回憶文中所寫的主要事件。(學生回憶發(fā)言)
這些事無不充滿著童年的生活情趣。文章以“社戲”為題,中心事件是去趙莊看戲。那晚的戲不怎么樣,然而卻不失“那晚去趙莊看戲”為一件最大的樂事,為什么?
學生討論發(fā)言。
【教師備案】歸航偷豆充滿情趣,一路的景色美不勝收。
這節(jié)課我們著重來欣賞那晚的月夜景色,從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那晚的景色之美,還會發(fā)現(xiàn)作者描寫景色的語言也很美,給人以美的情思和美的享受。
(二)閱讀品析:
1、確定閱讀的范圍。(請同學們找出集中描寫月夜景色的段落。)明確:11――14自然段和22――23自然段。
2、提出閱讀要求并組織學生自主閱讀:
①流暢并有感情地朗讀相關的自然段,做到熟能成誦,胸中有景。
②以所見、所聞、所嗅、所感分類摘錄優(yōu)美的語句(旨在積累并作初步感悟)。
3、品析語言、體味情思:
①要求--就摘錄的優(yōu)美語句作品析。
②提示--可以從用詞角度和修辭角度品析。如果從用詞角度,可就用詞的色彩、氣味、聲音、心情、動態(tài)等方面的表達效果來品析。
③組織1:小組討論,每個同學至少發(fā)表兩條意見。
組織2:個體自主發(fā)言。發(fā)言用語格式:“我認為 句中的 (用詞或修辭)很美,美就美在這句中使用了 (舉例),描寫出了 (表達效果)?!?;每同學發(fā)表一條意見,靈活組織,發(fā)言面要達三分之一以上。
【教師備案】
所 見
(1)、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
(“朦朧”形容詞用作動詞,生動地寫出江南水鄉(xiāng)浸透在隱隱約約月色里的柔和美。)
(2)、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
(“起伏、踴躍”寫出了連山的動態(tài)美。用了比喻,恰當?shù)毓蠢粘鲈律逻B山“淡黑”的剪影,極富表現(xiàn)力。“跑去”寫出行舟之快,表現(xiàn)小伙伴駕駛水平高。)
(3)、……漸望見依稀的趙莊……還有幾點火……但或者也許是漁火。
(寫途中所見,結合當時的錯覺,寫出了我的急切想見到趙莊的心情。)
(4)、月光又顯得格外的皎潔。
(“皎潔”寫出月光的色彩美。)
(5)、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到時候一般,又縹緲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
(“縹緲”“仙山樓閣”寫出了戲臺的神奇美;“被紅霞罩著”既增加戲臺在燈光下的色彩美,更讓人體味到“仙山樓閣”的神奇美,給人以無限的遐想。)
(6)、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
(“躥”從正面寫出了船行的輕快美。運用了比喻,生動寫出了航船輕快,從而突出了夜間行舟神話般的迷人色彩?!鞍住本o扣“白帆船”,在月光映照下更現(xiàn)一種色彩美。)
所 聞
(1)、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
(“似乎”一詞寫出當時不確切的情景,表現(xiàn)出我想見到趙莊的迫切心情。)
(2)、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
(3)、吹到耳邊來的又是橫笛,很悠揚;
(“宛轉、悠揚”寫出了笛聲美;)
(4)、……連夜?jié)O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看著喝彩起來。
(“喝彩” 從側面寫出了船行的輕快美。通過夜?jié)O的老漁父來渲染出一種神奇的色彩來。)
所 嗅
(1)、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fā)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
(“清香”寫出了豆麥和水草的氣味美;“撲面”寫出了香沁人心脾。)
所 感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
(“輕松”“舒展”表現(xiàn)了“我”心曠神怡之情。)
(2)、但我卻還以為船慢。
(“船慢”表現(xiàn)了“我”的迫切之情。)
(3)、……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
(“沉靜”表現(xiàn)了“我”由焦急而平靜之情。“自失、彌散”表現(xiàn)了“我”的陶醉之情。)
(4)、回望……我疑心老旦已經(jīng)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再說回去看。
(“回望”表現(xiàn)了“我”的依依之情。)
4、討論:從各方面來寫景,造成了一種怎樣的表達效果?
(使所寫的景色具有立體感,使人身臨其境。)
5、教師小結:
通過以上的討論,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月夜景物的描寫,勾畫出了一幅月下行舟圖,圖中滲透著濃濃的水鄉(xiāng)月夜美;作者運用各種手法,
調動我們讀者的各種感官,使我們身臨其境,深切地體味到了水鄉(xiāng)的月夜美。寫我的所想所感并結合具體的情景,向我們傳達出“我”的情思,做到了情景交融。在此我們也不得不驚嘆于語言的表現(xiàn)力了。
那么,通過學習,我們是否也能用這些手法來表達自己所看到的一處景物呢?
(三)實踐體驗
1、實踐要求:
(1)抓住一處自己真切感受過的景物作描寫。
(2)運用各種感官,適當運用修生動寫出景物的特點,讓人身臨其境。
(3)景物描寫中要滲透自己的獨特感受。
2、交流探討:
同學們就自己所描寫的景物在班上作發(fā)言交流,其他同學依照要求適當評價。
(四)布置作業(yè):
1、課后練習二、三
2、整理修改自己的寫景內容,形成一個令自己滿意的寫景片段,抄寫在小作文本上。
附: 板 書
第 三 課 時
教學要點:
分析人物形象,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干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了解文章主題。
(一)引入專題:
看戲,看一路的水鄉(xiāng)的景色,美不勝收。那夜的戲確實不怎么樣,然而不失為看戲是“我”童年的一件記憶深刻而有意義的趣事,是因為其中還有一群跟我年齡相仿的小伙伴。他們是這件事情中的主角,給“我”以美好的記憶。這節(jié)課我們首先來認識這么一群小伙伴和生養(yǎng)他們的長輩們。
(二)人物賞析:
1、知識準備
閱讀分析小說的人物,一般從人物的描寫方法入手。描寫人物的方法有哪些?
(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心理描寫,外貌描寫)
這篇小說描寫了哪些人物?主要采用哪些描寫方法?
(雙喜 阿發(fā) 桂生及其他小伙伴 六一公公等,主要采用語言和行動描寫。)
2、閱讀品析:
(1)課文寫的伙伴和鄉(xiāng)民形象,你喜歡其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
運用“我喜歡文中的_____(人物),因為他(他們)______(評價其性格、品質),比如_____(人物表現(xiàn))”的句式,說三言兩語,勾勒人物形象。
(2)同學自行勾畫自己喜歡的人物言行描寫句,并作初步探索。
(3)同桌討論。
(4)個體發(fā)言明晰。
【教師備案】
雙喜:
我喜歡文中的雙喜。因為他膽大心細,聰明伶俐,比如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計上心來,解決“大船”的問題,而且“打包票”保證“我”的安全,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因為他像個小領袖,敢于負責,比如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jīng)厭倦但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
阿發(fā):
我喜歡文中的阿發(fā)。因為他純潔無私,比如午夜歸航時,阿發(fā)以“我們的(豆)大得多”為由,建議去偷自家的豆。
其他小伙伴(群體):
我喜歡文中的一群小伙伴。因為他們友愛熱情,比如“我”是“遠客”,他們得到父母許可,“伴我來游戲”;開船時“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船中,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萬一。因為他們聰明活潑,比如對付細心的八公公,他們議論之后,想出要八公公歸還枯桕樹,當面叫他八癩子”的辦法。因為他們能干,比如他們駕船技術高超,水性很好。
六一公公:
我喜歡文中的六一公公。因為他淳樸厚道,熱情好客。比如,對于孩子們偷他的豆,只是輕加責備,聽說摘豆的是為了請客,馬上說是“應該的”;親自送豆給“我”吃,“我”夸他的豆“好吃”,他“竟非常感激起來”。
(三)主題研討:
1、問題研討:
(1)本文主要是寫看社戲,戲真的好看么?
(不好看。)
(2)請結合課文內容來談談為什么不好看?
(鐵頭老生不翻跟斗,我愿意看蛇精和黃布衣跳老虎等了許多時都不見,老旦不停地唱,紅衫小丑被綁著打算是最好的一折戲。)
(3)這些都是正面表現(xiàn)戲不好看,還有從側面表現(xiàn)戲不好看的嗎 ?
(有。臺下的很多人不在乎看戲。大家看得很疲倦,小的打哈欠,大的各管自己談話?!叭娜瞬蛔〉挠鯕狻薄4蠹伊R著老旦。)
2、主題探討:
(1)問題
去看戲,不盡興,在船上吃的豆也是生長在田里的普通豆,但文章結尾“我”卻說“直到現(xiàn)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戲了,”這看似矛盾的結尾,你是如何理解的 ?
(2)小組討論,由小組長記錄歸納。
(3)發(fā)表見解,歸納文章主題。
【教師備案】
“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的老人孩子那種淳樸、善良、真摯的感情和他們的勞動的本領、辦事的能力。我所難忘的是特有的農村風光,自由的空氣,入與人之間的和諧親密的關系。這一切都是“我”童年時代在城鎮(zhèn)未曾見到過。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見到的?!拔摇睂@段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拓展體驗:
你的身邊也有文中這樣的朋友和長者嗎?你有過類似的體驗么? (請你把它寫出來,在班級中發(fā)言、交流,能讓我們一起分享。)
(五)全文總結:
本文通過“我”與農村孩子看社戲前后故事的敘述,贊美農民和農家孩子淳樸的品質和聰明的才干。表現(xiàn)作者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羅丹”在生活中,我們要善于發(fā)現(xiàn)美,能以自己的真情去表現(xiàn)美,那么,在我們就會生活在美的世界里,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
(六)布置作業(yè):
作業(yè)本。
附: 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