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亚洲区一区二区三区,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日本性爱一区二区

  • <menu id="j4nbm"><progress id="j4nbm"><i id="j4nbm"></i></progress></menu>
    <td id="j4nbm"><strong id="j4nbm"></strong></td>
      1. <th id="j4nbm"><tbody id="j4nbm"><table id="j4nbm"></table></tbody></th>

        《說木葉》導(dǎo)學(xué)案一等獎

        《《說木葉》導(dǎo)學(xué)案一等獎》屬于教學(xué)設(shè)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nèi)容,歡迎參考。

        《說木葉》導(dǎo)學(xué)案一等獎

        1、《說木葉》導(dǎo)學(xué)案一等獎

        下面是由小編分享的是《說木葉》導(dǎo)學(xué)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一起來分享下吧

        【教學(xué)目標(biāo)】

        1. 知識與能力

        初步感受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這一藝術(shù)特質(zhì),學(xué)習(xí)提取知識要點的基本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組織探究式學(xué)習(xí),由整體閱讀引向深層閱讀,由課內(nèi)精讀拓展到課外閱讀。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了解古典詩歌的藝術(shù)價值,提高審美修養(yǎng)。

        【教學(xué)重點難點】

        篩選有效信息,提取知識要點,是重要的閱讀能力和學(xué)習(xí)能力,也是本課的訓(xùn)練重點。課文長而難,訓(xùn)練提要能力有相當(dāng)?shù)睦щy。本課教學(xué)重在語言操作,通過指導(dǎo)與訓(xùn)練幫助學(xué)生掌握提要的基本要領(lǐng)。

        【課時安排】二課時

        【課前準(zhǔn)備】

        1.圍繞下列問題預(yù)習(xí)課文:(1)用課文中的重點語句說明古典詩歌中“木”的適用場合、藝術(shù)特征和藝術(shù)效果。(2)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中的“落木”與屈原“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中的“木葉”,二者的意味和意境有何不同?

        2.從網(wǎng)上查找一些描寫落葉的詩文,比較一下不同作品中的“落葉”有怎樣不同的情味?

        【教學(xué)過程】

        第一課時

        【檢查預(yù)習(xí)】

        發(fā)現(xiàn)學(xué)生在課文理解和把握內(nèi)容要點方面存在的問題,加強教學(xué)中的針對性。

        【導(dǎo)入新課】

        講解知識,明確能力要求:

        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內(nèi)容要點,是一種把厚書讀薄的本領(lǐng),也是現(xiàn)代化社會非常需要的閱讀能力。提取有效信息,首先要根據(jù)解題需要分辨哪些是必要信息,哪些是多余信息。必要信息是指能夠完成解題任務(wù)的中心句、重點句,如指向和表明作者觀點和理由的設(shè)問句、主題句以及過渡句,特別要注意把握句中的主題詞、關(guān)鍵詞。多余信息是指圍繞中心句、重點句進行具體描述、解說或加以對照、襯托、旁證的語句。提取有效信息的關(guān)鍵是進行語言分析,分清一群句子中誰說明誰,誰證明誰,排除掉描述語、闡釋語、對照語、映襯語、連接語,將能夠完成解題任務(wù)的中心句、重點句或關(guān)鍵詞提取出來。

        【能力訓(xùn)練】

        (1)圍繞課前預(yù)習(xí)第一題第一小題,在課文中勾出重點句,標(biāo)出關(guān)鍵詞,展開課堂討論。

        “首先我們似乎應(yīng)該研究一下,古代的詩人們都在什么場合才用‘木’字呢?”

        提示:設(shè)問句,提示問題點,指向作者的觀點。

        “自屈原開始把它準(zhǔn)確地用在一個秋風(fēng)葉落的季節(jié)之中……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

        提示 :自問自答,主題句,表明作者的觀點。“秋風(fēng)葉落的季節(jié)”是關(guān)鍵詞,說明“木”的適用場合。“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總體說明‘“木”的藝術(shù)效果。

        “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shù)特征。”

        提示:主題句,表明作者的觀點。“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是關(guān)鍵詞,說明“木”的藝術(shù)特征。“第一個”是序數(shù)詞,在文中起線索作用,通過這類詞語可以找到作者行文的語言線索。

        “‘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它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想到了葉子,因為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zhì)的,‘葉’因此常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

        提示:重點句,揭示“木”何以會有它的第一個藝術(shù)特征,“更多地想起了樹干”具體說明“木”“含有落葉的因素”的原因。“疏朗的形象”是關(guān)鍵詞,是“含有落葉的因素”的形象化。

        “這里又還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shù)特征。”線索句,指向作者的觀點。“又”“還”“第二個”同上文照應(yīng),形成清晰的語脈。

        “‘木’不但讓我們?nèi)菀紫肫鹆藰涓?,而且還會帶來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

        提示:承上啟下的過渡句,兩個關(guān)鍵詞概括了“木“的兩個藝術(shù)特征。

        “盡管在這里‘木’是作為‘樹’這樣一個特殊概念而出現(xiàn)的,而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卻依然左右著這個形象,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而干燥之感,它帶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

        提示:重點句,“落葉的微黃而干燥之感” “帶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是關(guān)鍵詞,具體說明“木”的第二個藝術(shù)特征。

        “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這就是“木葉”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動的緣故。”

        提示:重點句,進一步說明“木”的藝術(shù)效果。

        (2)用關(guān)鍵詞組合答案,完整而準(zhǔn)確地回答第一小題。

        問題:用課文中的重點語句說明古典詩歌中“木”的適用場合、藝術(shù)特征和藝術(shù)效果。

        能力要求:

        綜述是一項重要的信息整合的能力,要求用簡潔而連貫的語言完整地回答問題。簡潔,連貫,完整,是三項具體要求。課上訓(xùn)練可要求學(xué)生根據(jù)這三項要求回答問題并作出評價。

        參考答案:

        在古典詩歌中,“木”適用于秋風(fēng)葉落的季節(jié)。“木”的第一個藝術(shù)特征是形象疏朗,含有落葉的因素;第二個藝術(shù)特征是有落葉的微黃而干燥之感,能帶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木”的藝術(shù)效果是

        能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使讀者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3)自學(xué)討論,解決課前預(yù)習(xí)第一題第二小題。

        問題: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中的“落木”與屈原“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中的“木葉”,二者的意味和意境有何不同?

        參考答案:

        “木”有疏朗的意味,“葉”有綿密的意味。屈原“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中的“木葉”是“木”與“葉”的統(tǒng)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襯托了湘夫人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性格形象。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中的“落木”以“木”代“葉”,洗凈了“葉”字的綿密之意,意境更顯空闊。

        第二課時

        【課堂討論】

        古代詩歌中的“木”字,為何會有其獨特的藝術(shù)特征?

        關(guān)鍵詞:詩歌語言的暗示性(詩歌語言的特質(zhì))

        重點句:“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富于感染性啟發(fā)性”

        知識要點:

        “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暗示性是指詞語的形象色彩、感情色彩和聯(lián)想的意義。從字面上講,“木”就是“樹”,二者是同一概念。但“木”使人聯(lián)想到“木頭”“木板”“木料”,說明它有木質(zhì)的形象色彩。“木”使人更多地想起樹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質(zhì)的葉子。在人們的想象中,“葉”被排斥到“木”的形象之外,好像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干,暗示著“落葉”。

        “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豐富多彩一言難盡”,是說富于暗示性的詩歌語言能夠誘發(fā)讀者的聯(lián)想和想象。“豐富多彩一言難盡”是讀者創(chuàng)造性想象的結(jié)果。例如“木”使人想起掉了葉子的樹干的“疏朗的形象”(視覺感受)(“木”的第一個藝術(shù)特征);“木葉”使人想起“窸窣(聽覺感受)飄零(視覺感受)透些微黃(視覺感受)”的“干燥(觸覺感受)”的葉子,甚至感到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綜合感受)(“木”的第二個藝術(shù)特征)。

        “富于感染性啟發(fā)性”——富于暗示性的詩歌語言不但能夠誘發(fā)讀者的聯(lián)想和想象,而且能夠調(diào)動讀者的情感體驗。例如從屈原“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純是讀者的內(nèi)心體驗(心覺感受)。

        【能力拓展】

        1.課文說,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中的“落木”比屈原“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中的“木葉”“更顯得空闊”。品味杜甫《登高》中的詩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談?wù)勗娙嗣鎸ρ矍暗木跋鬄槭裁磿?ldquo;悲秋”的情感。

        參考答案:

        ①“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景象與詩人茫然紛亂的心情、紛至沓來的思緒在形態(tài)上有相似之處。

        ②古語云,“樹高千丈,葉落歸根。”詩人在旅途中見到落葉的情景往往會引起一些感觸,如唐朝詩人馬戴《灞上秋居》“落葉他鄉(xiāng)樹,寒燈獨夜人”,強調(diào)“他鄉(xiāng)樹”,表達在異鄉(xiāng)見到落葉而自己卻不能“歸根”(回鄉(xiāng))的孤寂、失落之感。杜甫“獨登臺”,見到“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景象,很容易同他“常作客”于“萬里”之外不能“歸根”的處境聯(lián)系起來,而“無邊落木”的“空闊”更增添了詩人孤獨的感受。

        ③落葉意味著生命的流逝,流水意味著時間一去不復(fù)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詩人見到蕭蕭的落木、滾滾的長江,自然同他的“百年(年老)多病”聯(lián)系起來,自然會引起韶光易逝、老大無成的感傷。

        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落木,俯瞰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心中涌動的是無盡的凄涼和悲愴。

        2.在抒情文學(xué)作品中,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xiàn)相似或相通的情感,但也有的時候,作者把它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表現(xiàn)不同或相反的感情。例如杜漸坤《落葉》描寫了北國和南國落葉的不同景象:

        北國的落葉,渲染出一派多么悲壯的氣氛!落葉染作金黃色,或者竟是朱紅紺赭罷。最初墜落的,也許只是那么一片兩片,像一只兩只斷魂的金蝴蝶。但接著,便有沙沙嘩嘩的金紅的陣雨了。接著,便在樹下鋪出一片金紅的地毯。而在這地毯之上,鐵鑄也似的,豎著光禿禿的疏落的樹干和枝椏,直刺著高遠的藍天和淡云。

        南國的落葉卻不是這般情景。落葉的顏色是濃重的蒼青,在地上鋪出蒼青的織錦。而在樹上,也是濃重繁密的蒼青色,教你抬頭看不見一點藍天的影子。可是,在這濃密的蒼青的樹冠上,你看吧,春潮般地泛起多少嫩綠的新葉的波浪。

        老葉沙沙嘩嘩而下了。然而,老葉沒有悲戚。老葉也一樣唱它們雄壯豪邁的進行曲。老葉融入春泥,老葉化作玉露瓊漿,滋潤著大樹上新葉的生長。

        這是一幅多么偉大的充滿希望的圖畫!

        思考題:

        這兩幅落葉圖的特點有什么不同?

        (北國的落葉是一幅悲壯的圖畫。南國的落葉是一幅偉大而充滿希望的圖畫,“沙沙嘩嘩”是落葉雄壯豪邁的進行曲。)

        南國的落葉有怎樣的象征意義?

        (老葉沒有悲戚,老葉融入春泥,滋潤新葉——落葉已經(jīng)成為樂觀而無私的奉獻者的形象。)

        3.以“落葉贊”為題寫一篇抒情散文。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說木葉》導(dǎo)學(xué)案的全部內(nèi)容,更多語文資料請到。

        2、《說木葉》導(dǎo)學(xué)案

        下面是由小編分享的是《說木葉》導(dǎo)學(xué)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一起來分享下吧

        【教學(xué)目標(biāo)】

        1. 知識與能力

        初步感受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這一藝術(shù)特質(zhì),學(xué)習(xí)提取知識要點的基本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組織探究式學(xué)習(xí),由整體閱讀引向深層閱讀,由課內(nèi)精讀拓展到課外閱讀。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了解古典詩歌的藝術(shù)價值,提高審美修養(yǎng)。

        【教學(xué)重點難點】

        篩選有效信息,提取知識要點,是重要的閱讀能力和學(xué)習(xí)能力,也是本課的訓(xùn)練重點。課文長而難,訓(xùn)練提要能力有相當(dāng)?shù)睦щy。本課教學(xué)重在語言操作,通過指導(dǎo)與訓(xùn)練幫助學(xué)生掌握提要的基本要領(lǐng)。

        【課時安排】二課時

        【課前準(zhǔn)備】

        1.圍繞下列問題預(yù)習(xí)課文:(1)用課文中的重點語句說明古典詩歌中“木”的適用場合、藝術(shù)特征和藝術(shù)效果。(2)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中的“落木”與屈原“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中的“木葉”,二者的意味和意境有何不同?

        2.從網(wǎng)上查找一些描寫落葉的詩文,比較一下不同作品中的“落葉”有怎樣不同的情味?

        【教學(xué)過程】

        第一課時

        【檢查預(yù)習(xí)】

        發(fā)現(xiàn)學(xué)生在課文理解和把握內(nèi)容要點方面存在的問題,加強教學(xué)中的針對性。

        【導(dǎo)入新課】

        講解知識,明確能力要求:

        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內(nèi)容要點,是一種把厚書讀薄的本領(lǐng),也是現(xiàn)代化社會非常需要的閱讀能力。提取有效信息,首先要根據(jù)解題需要分辨哪些是必要信息,哪些是多余信息。必要信息是指能夠完成解題任務(wù)的中心句、重點句,如指向和表明作者觀點和理由的設(shè)問句、主題句以及過渡句,特別要注意把握句中的主題詞、關(guān)鍵詞。多余信息是指圍繞中心句、重點句進行具體描述、解說或加以對照、襯托、旁證的語句。提取有效信息的關(guān)鍵是進行語言分析,分清一群句子中誰說明誰,誰證明誰,排除掉描述語、闡釋語、對照語、映襯語、連接語,將能夠完成解題任務(wù)的中心句、重點句或關(guān)鍵詞提取出來。

        【能力訓(xùn)練】

        (1)圍繞課前預(yù)習(xí)第一題第一小題,在課文中勾出重點句,標(biāo)出關(guān)鍵詞,展開課堂討論。

        “首先我們似乎應(yīng)該研究一下,古代的詩人們都在什么場合才用‘木’字呢?”

        提示:設(shè)問句,提示問題點,指向作者的觀點。

        “自屈原開始把它準(zhǔn)確地用在一個秋風(fēng)葉落的季節(jié)之中……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

        提示 :自問自答,主題句,表明作者的觀點。“秋風(fēng)葉落的季節(jié)”是關(guān)鍵詞,說明“木”的適用場合。“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總體說明‘“木”的藝術(shù)效果。

        “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shù)特征。”

        提示:主題句,表明作者的觀點。“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是關(guān)鍵詞,說明“木”的藝術(shù)特征。“第一個”是序數(shù)詞,在文中起線索作用,通過這類詞語可以找到作者行文的語言線索。

        “‘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它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想到了葉子,因為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zhì)的,‘葉’因此常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

        提示:重點句,揭示“木”何以會有它的第一個藝術(shù)特征,“更多地想起了樹干”具體說明“木”“含有落葉的因素”的原因。“疏朗的形象”是關(guān)鍵詞,是“含有落葉的因素”的形象化。

        “這里又還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shù)特征。”線索句,指向作者的觀點。“又”“還”“第二個”同上文照應(yīng),形成清晰的語脈。

        “‘木’不但讓我們?nèi)菀紫肫鹆藰涓?,而且還會帶來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

        提示:承上啟下的過渡句,兩個關(guān)鍵詞概括了“木“的兩個藝術(shù)特征。

        “盡管在這里‘木’是作為‘樹’這樣一個特殊概念而出現(xiàn)的,而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卻依然左右著這個形象,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而干燥之感,它帶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

        提示:重點句,“落葉的微黃而干燥之感” “帶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是關(guān)鍵詞,具體說明“木”的第二個藝術(shù)特征。

        “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這就是“木葉”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動的緣故。”

        提示:重點句,進一步說明“木”的藝術(shù)效果。

        (2)用關(guān)鍵詞組合答案,完整而準(zhǔn)確地回答第一小題。

        問題:用課文中的重點語句說明古典詩歌中“木”的適用場合、藝術(shù)特征和藝術(shù)效果。

        能力要求:

        綜述是一項重要的信息整合的能力,要求用簡潔而連貫的語言完整地回答問題。簡潔,連貫,完整,是三項具體要求。課上訓(xùn)練可要求學(xué)生根據(jù)這三項要求回答問題并作出評價。

        參考答案:

        在古典詩歌中,“木”適用于秋風(fēng)葉落的季節(jié)。“木”的第一個藝術(shù)特征是形象疏朗,含有落葉的因素;第二個藝術(shù)特征是有落葉的微黃而干燥之感,能帶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木”的藝術(shù)效果是

        能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使讀者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3)自學(xué)討論,解決課前預(yù)習(xí)第一題第二小題。

        問題: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中的“落木”與屈原“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中的“木葉”,二者的意味和意境有何不同?

        參考答案:

        “木”有疏朗的意味,“葉”有綿密的意味。屈原“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中的“木葉”是“木”與“葉”的統(tǒng)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襯托了湘夫人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性格形象。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中的“落木”以“木”代“葉”,洗凈了“葉”字的綿密之意,意境更顯空闊。

        第二課時

        【課堂討論】

        古代詩歌中的“木”字,為何會有其獨特的藝術(shù)特征?

        關(guān)鍵詞:詩歌語言的暗示性(詩歌語言的特質(zhì))

        重點句:“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富于感染性啟發(fā)性”

        知識要點:

        “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暗示性是指詞語的形象色彩、感情色彩和聯(lián)想的意義。從字面上講,“木”就是“樹”,二者是同一概念。但“木”使人聯(lián)想到“木頭”“木板”“木料”,說明它有木質(zhì)的形象色彩。“木”使人更多地想起樹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質(zhì)的葉子。在人們的想象中,“葉”被排斥到“木”的形象之外,好像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干,暗示著“落葉”。

        “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豐富多彩一言難盡”,是說富于暗示性的詩歌語言能夠誘發(fā)讀者的聯(lián)想和想象。“豐富多彩一言難盡”是讀者創(chuàng)造性想象的結(jié)果。例如“木”使人想起掉了葉子的樹干的“疏朗的形象”(視覺感受)(“木”的第一個藝術(shù)特征);“木葉”使人想起“窸窣(聽覺感受)飄零(視覺感受)透些微黃(視覺感受)”的“干燥(觸覺感受)”的葉子,甚至感到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綜合感受)(“木”的第二個藝術(shù)特征)。

        “富于感染性啟發(fā)性”——富于暗示性的詩歌語言不但能夠誘發(fā)讀者的聯(lián)想和想象,而且能夠調(diào)動讀者的情感體驗。例如從屈原“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純是讀者的內(nèi)心體驗(心覺感受)。

        【能力拓展】

        1.課文說,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中的“落木”比屈原“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中的“木葉”“更顯得空闊”。品味杜甫《登高》中的詩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談?wù)勗娙嗣鎸ρ矍暗木跋鬄槭裁磿?ldquo;悲秋”的情感。

        參考答案:

        ①“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景象與詩人茫然紛亂的心情、紛至沓來的思緒在形態(tài)上有相似之處。

        ②古語云,“樹高千丈,葉落歸根。”詩人在旅途中見到落葉的情景往往會引起一些感觸,如唐朝詩人馬戴《灞上秋居》“落葉他鄉(xiāng)樹,寒燈獨夜人”,強調(diào)“他鄉(xiāng)樹”,表達在異鄉(xiāng)見到落葉而自己卻不能“歸根”(回鄉(xiāng))的孤寂、失落之感。杜甫“獨登臺”,見到“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景象,很容易同他“常作客”于“萬里”之外不能“歸根”的處境聯(lián)系起來,而“無邊落木”的“空闊”更增添了詩人孤獨的感受。

        ③落葉意味著生命的流逝,流水意味著時間一去不復(fù)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詩人見到蕭蕭的落木、滾滾的長江,自然同他的“百年(年老)多病”聯(lián)系起來,自然會引起韶光易逝、老大無成的感傷。

        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落木,俯瞰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心中涌動的是無盡的凄涼和悲愴。

        2.在抒情文學(xué)作品中,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xiàn)相似或相通的情感,但也有的時候,作者把它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表現(xiàn)不同或相反的感情。例如杜漸坤《落葉》描寫了北國和南國落葉的不同景象:

        北國的落葉,渲染出一派多么悲壯的氣氛!落葉染作金黃色,或者竟是朱紅紺赭罷。最初墜落的,也許只是那么一片兩片,像一只兩只斷魂的金蝴蝶。但接著,便有沙沙嘩嘩的金紅的陣雨了。接著,便在樹下鋪出一片金紅的地毯。而在這地毯之上,鐵鑄也似的,豎著光禿禿的疏落的樹干和枝椏,直刺著高遠的藍天和淡云。

        南國的落葉卻不是這般情景。落葉的顏色是濃重的蒼青,在地上鋪出蒼青的織錦。而在樹上,也是濃重繁密的蒼青色,教你抬頭看不見一點藍天的影子??墒?,在這濃密的蒼青的樹冠上,你看吧,春潮般地泛起多少嫩綠的新葉的波浪。

        老葉沙沙嘩嘩而下了。然而,老葉沒有悲戚。老葉也一樣唱它們雄壯豪邁的進行曲。老葉融入春泥,老葉化作玉露瓊漿,滋潤著大樹上新葉的生長。

        這是一幅多么偉大的充滿希望的圖畫!

        思考題:

        這兩幅落葉圖的特點有什么不同?

        (北國的落葉是一幅悲壯的圖畫。南國的落葉是一幅偉大而充滿希望的圖畫,“沙沙嘩嘩”是落葉雄壯豪邁的進行曲。)

        南國的落葉有怎樣的象征意義?

        (老葉沒有悲戚,老葉融入春泥,滋潤新葉——落葉已經(jīng)成為樂觀而無私的奉獻者的形象。)

        3.以“落葉贊”為題寫一篇抒情散文。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說木葉》導(dǎo)學(xué)案的全部內(nèi)容,更多語文資料請到。

        3、《說木葉》導(dǎo)學(xué)案

        1.品味文中詩句,理解古代詩歌中“木葉”意象的意蘊;比較“(落)木(葉)”與“樹(葉)”的不同,把握“木”的藝術(shù)特征。

        2.了解詩歌語言具有潛在暗示性的特點,明確寫作目的。

        【預(yù)習(xí)導(dǎo)學(xué)】

        一、背景知識

        “說”屬于議論文體,是文化隨筆(文藝短評);“木葉”是文章論題,是就古詩中“木葉”意象進行分析說理?!澳救~”即“樹葉”,但是古代詩歌中有用“樹”的,有用“葉”的,就是用“樹葉”的十分少見。由于作者是一個學(xué)者,也是詩人,有著深厚的學(xué)養(yǎng)和豐富的聯(lián)想力,因而對“樹”與“木”、“樹葉”與“木葉”、“木葉”與“落葉”、“木葉”與“落木”所造成的詩的意境的差別,做出了極為精細(xì)的美學(xué)辨析,使我們對古詩詞藝術(shù)中的精微之處有了更深的體察,值得我們借鑒。學(xué)習(xí)這篇課文需要我們逐字逐句認(rèn)真、細(xì)致地讀,把整篇文章貫穿起來,各個部分融會貫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二、文學(xué)常識

        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靜希。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福建閩侯人。詩人、文史學(xué)家,1933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xué)中文系。后留校任教,編文學(xué)刊物。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體詩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1937年到廈門大學(xué)任教十年,1947年為燕京大學(xué)教授,1952年至今為北京大學(xué)教授。曾任古典文學(xué)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詩聞名于世,與戲劇家曹禺、小說家吳組緗,并稱“清華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詩楚辭研究專家。對明清小說也很關(guān)注,并提出頗多精辟的創(chuàng)見。著有《唐詩綜論》《詩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國文學(xué)簡史》等多部著作。獲國家教委教材一等獎。出版過《春野與窗》《問路集》等六部新詩集。他數(shù)十年如一日,諄諄教導(dǎo)后學(xué),桃李滿天下。2006年10月4日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97歲。

        三、字音字形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惲()灼灼()寒砧()窸窣()()

        筌()冉冉()翩翩()征戍()

        4、《擬行路難》導(dǎo)學(xué)案(包含教師用學(xué)案和學(xué)生用學(xué)案)

        《擬行路難》導(dǎo)學(xué)案

        【學(xué)習(xí)目標(biāo)】

        1、理清詩歌的層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引導(dǎo)學(xué)生認(rèn)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詩中渲染愁緒的用意

        4、學(xué)習(xí)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5、學(xué)會比較閱讀

        【學(xué)習(xí)重點】

        1、理清詩歌的層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引導(dǎo)學(xué)生認(rèn)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詩中渲染愁緒的用意

        【學(xué)習(xí)難點】

        學(xué)習(xí)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學(xué)習(xí)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討論法

        【知識鏈接】

        (1)作者介紹

        鮑照,南朝宋文學(xué)家字明遠本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南北朝文學(xué)家,擅長寫樂府詩,聞名于世,年青時就樹立遠大的政治抱負(fù),自認(rèn)為有非凡的才華,但由于出身寒門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輩子憤憤不得志,最后死在戰(zhàn)亂中

        《擬行路難》18首,表現(xiàn)了為國建功立業(yè)的愿望、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報國無門的忿懣和理想幻滅的悲哀,真實地反映了當(dāng)時貧寒士人的生活狀況

        (2)寫作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主要由數(shù)十個大家族(士族)統(tǒng)治當(dāng)時的社會,士族制度下的門閥士族特別是高級士族憑借門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級官職他們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他們即使才華橫溢,也很難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xué)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xué)的一個特色

        (3)解釋題意

        《行路難》:樂府舊題,主要是抒發(fā)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的感情

        有些學(xué)習(xí)漢魏樂府的作品的題前多冠一“代”或“擬”字

        【學(xué)習(xí)過程】

        一、整體感知

        1.學(xué)生自由朗讀全詩,要求富有感情

        2.學(xué)生結(jié)合注釋,理解大意

        3.請嘗試翻譯本詩,要求創(chuàng)設(shè)意境,語言優(yōu)美,表述連貫通順

        往平地上倒水,水會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貴賤窮達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時嘆息坐時愁?

        喝點酒來寬慰自己,因要飲酒而中斷了《行路難》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會沒有感情,欲說還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說什么

        二、把握情感

        1、全詩突出了一個什么字?試結(jié)合詩的內(nèi)容加以分析

        明確:全詩突出一個“愁”字

        這首詩的開頭以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作為起興,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門第不同,命運也不同這兩句中,隱含詩人的不平之氣但是這種現(xiàn)象,像大自然一樣,很難改變詩的第三、四句,詩人以“命”來自我安慰,聲稱不要“行嘆復(fù)坐愁”不過實際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詩的第五、六句,詩人就借酒澆愁,用唱歌斷絕憂愁然而,“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詩的第七句:“心非木石豈無感?”用反問句式,直說“人心有感”,發(fā)出了抗?fàn)幵姷那八木洳谎猿?,第五、六句借酒澆愁、用歌斷愁,第七句是一個大轉(zhuǎn)折,把全詩的感情推向高潮緊接著第八句,又是一個急轉(zhuǎn),“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卻如此無可奈何,在對比中表現(xiàn)出詩人精神上極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負(fù)重

        全詩突出一個“愁”字,所嘆者愁,酌酒為消愁,悲歌為斷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潛所說,此詩“妙在不曾說破,讀之自然生愁”(《古詩源》)

        2、詩歌開頭兩句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怎樣的哲理?

        這個比喻是說,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這是古代的血統(tǒng)論

        (分析:作者運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興手法,那流向“東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會生活中高低貴賤不同處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勢造成的;人的處境,是門第決定的因此說,這起首兩句,通過瀉水的尋?,F(xiàn)象的描寫,形象地揭示出了現(xiàn)實社會里門閥制度的不合理性詩人借水“瀉”和“流”的動態(tài)描繪,造成了一種令人驚疑的氣勢正如沈德潛所說:“起手萬端下,如黃河落天走東海也”這正曲折地表達了詩人由于激憤不平而一瀉無余的心情)

        3、“安能行嘆復(fù)坐愁”和“心非木石豈無感”兩個反問句,在表現(xiàn)詩人情感變化過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確】“安能行嘆復(fù)坐愁”這個反問句,從字面上看,是說人生苦樂自有命,怎么能行時嘆息坐時愁呢?應(yīng)該學(xué)會自我寬慰實際上,語言中蘊含著不平之氣這個反問句,詩人含著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還比較平穩(wěn)

        “心非木石豈無感”一句,是詩人思想感情的大轉(zhuǎn)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來寬慰,以不言愁來消愁,感情還能克制到借酒澆愁,其結(jié)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開始奔涌到“心非木石豈無感”,感情沸騰,在這句達到了高潮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結(jié)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明確】從詩歌本身看,作者所說的“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作者認(rèn)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只能發(fā)出憤怒的控訴

        5、這首詩的感情基調(diào)是什么?

        明確:本詩即是詩人的不平之鳴,抒發(fā)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三、延伸拓展:

        1、從思想內(nèi)容和語言風(fēng)格方面,說說此詩對李白的《行路難(其一)》有哪些影響?

        【明確】

        作者的《擬行路難》對李白的《行路難》很有影響

        從思想內(nèi)容看,都是寫懷才遇的悲憤不平的感情

        從語言風(fēng)格看,都得力于漢樂府的影響語言質(zhì)樸,用近乎口語的文字表現(xiàn)深邃的詩意

        2、談?wù)勀銓糯娜藨巡挪挥霈F(xiàn)象的認(rèn)識

        四.當(dāng)堂檢測

        默寫《擬行路難》

        五.學(xué)習(xí)反思

        2、推薦閱讀:

        詠懷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

        薄帷鑒明月,清風(fēng)吹我襟

        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

        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

        (1)找出這首詩的詩眼?

        【明確】憂思

        (2)詩人是如何表現(xiàn)他的憂思的?

        【明確】開頭兩句通過動作描寫(夜晚失眠,起來彈琴),婉約表達了詩人心中的隱憂三、四、五、六句通過“明月、清風(fēng)、孤鴻、翔鳥”以動寫靜,渲染出一種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為襯托來抒寫內(nèi)心的孤獨和憂思最后兩句直抒胸臆,點破憂思、傷心

        (3)詩人為什么會如此傷心,如此憂思?(引導(dǎo)學(xué)生用知人論世的方法解答)

        【明確】三國魏晉時人公元249年,司馬懿殺曹爽,專國政死后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專權(quán)公元254年,司馬師廢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馬昭殺曹髦,立曹奐死后,由其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阮籍就是處在司馬氏與曹氏激烈斗爭的政治漩渦之中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虛與周旋生于亂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當(dāng)時復(fù)雜的政治斗爭中保全自己

        (詳細(xì)內(nèi)容見補充資料)

        七、作業(yè)布置:

        附:鑒賞資料

        1、《擬行路難》

        《擬行路難》著重表現(xiàn)詩人在門閥制度壓抑下懷才不遇的憤懣與不平

        詩歌開首兩句由瀉水于地起興,以水流方向的不一,來喻指人生窮達的各殊這是一個很有名的比喻,它能夠從平凡的日常生活現(xiàn)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即以水流方向各別來顯示人生遭際的殊異,耐人咀嚼,叫人感悟

        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貴賤窮達就好比水流的東西南北一樣,是命運注定、不可勉強的,那又何必?zé)┏羁嘣?、長吁短嘆不已呢?表面上,這是叫人們放寬心胸,承認(rèn)現(xiàn)實,其實內(nèi)里蘊蓄著無限的酸辛與憤慨這關(guān)鍵就在一個“命”字上大“命”當(dāng)頭,誰還能強爭強求?只能聽?wèi){它貴者自貴,賤者自賤但反過來問一聲:“命”就真的那么公正合理嗎?為什么人人必須服從它呢?低頭認(rèn)“命”,原是無可奈何的事;把社會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現(xiàn)象歸之于“命”,這本身就包含著無言的控訴

        再往下,詩思的發(fā)展仍然循著原來的路子認(rèn)了“命”,就應(yīng)設(shè)法自我寬解,而喝酒正是消愁解悶的好辦法我們的詩人于是斟滿美酒,舉起杯盞,大口大口地喝將起來,連歌唱《行路難》也暫時中斷了,更不用說其余的牢騷和感嘆

        那末,矛盾就此解決了?詩還用得著寫下去嗎?“心非木石豈無感”一句陡然翻轉(zhuǎn),用反詰語氣強調(diào)指出:活著的心靈不同于無知的樹木、石塊,怎么可能沒有感慨不平!簡簡單單七個字,把前面諸種自寬自解、認(rèn)命聽命的說法一筆抹倒,讓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憤之情如火山般噴射出來,其熱度和力度足以令人震顫

        我們仿佛看到詩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橫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面對不公平的命運大聲抗辯可是,他并未由此再進一步發(fā)泄這種感憤,卻輕輕一掉,用“吞聲躑躅不敢言”一句收結(jié)全詩,硬是將已經(jīng)爆發(fā)出來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蘊藏著無窮的含意,表明詩人所悲、所感、所憤激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有著重要的社會政治內(nèi)容;愈是不敢言說,愈見出感憤的深切經(jīng)過詩篇結(jié)末兩句這樣一縱一收、一揚一抑,就把詩人內(nèi)心悲憤難忍、起伏頓宕的情緒,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了套用一句老話,謂之“筆力足以扛鼎”

        這首詩在音節(jié)上也有它獨到的地方它不像前面第一、第三首詩采用純七言句,而是用的長短相間的雜言體雜言似乎不及七言整齊,但有個好處,就是能靈活組織句子,便于選擇合適的聲腔,以配合文情的傳遞本詩頭上六句正是巧妙地運用了五七言句式的交錯,建構(gòu)起一短一長、一張一弛的節(jié)奏形式,給人以半吐半吞、欲說還休的語感而到了結(jié)尾處,則又改為連用七言長調(diào),有如洪水滔滔汩汩地涌出閘門,形成了情感的高潮聲情并茂,可以說是鮑照樂府歌行的一大特點,它對唐人歌行體詩篇也產(chǎn)生過極其深遠的影響,值得我們細(xì)心玩味

        ——選自《漢魏六朝詩歌鑒賞辭典》第759—760頁,上海辭書出版社

        《擬行路難》導(dǎo)學(xué)案學(xué)生用案

        【學(xué)習(xí)目標(biāo)】

        1、理清詩歌的層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引導(dǎo)學(xué)生認(rèn)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詩中渲染愁緒的用意

        4、學(xué)習(xí)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5、學(xué)會比較閱讀

        【學(xué)習(xí)重點】

        1、理清詩歌的層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引導(dǎo)學(xué)生認(rèn)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詩中渲染愁緒的用意

        【學(xué)習(xí)難點】

        學(xué)習(xí)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學(xué)習(xí)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討論法

        【知識鏈接】

        (1)作者介紹

        鮑照,南朝宋文學(xué)家字明遠本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南北朝文學(xué)家,擅長寫樂府詩,聞名于世,年青時就樹立遠大的政治抱負(fù),自認(rèn)為有非凡的才華,但由于出身寒門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輩子憤憤不得志,最后死在戰(zhàn)亂中

        《擬行路難》18首,表現(xiàn)了為國建功立業(yè)的愿望、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報國無門的忿懣和理想幻滅的悲哀,真實地反映了當(dāng)時貧寒士人的生活狀況

        (2)寫作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主要由數(shù)十個大家族(士族)統(tǒng)治當(dāng)時的社會,士族制度下的門閥士族特別是高級士族憑借門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級官職他們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他們即使才華橫溢,也很難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xué)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xué)的一個特色

        (3)解釋題意

        《行路難》:樂府舊題,主要是抒發(fā)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的感情

        有些學(xué)習(xí)漢魏樂府的作品的題前多冠一“代”或“擬”字

        【學(xué)習(xí)過程】

        一、整體感知

        1.學(xué)生自由朗讀全詩,要求富有感情

        2.學(xué)生結(jié)合注釋,理解大意

        3.請嘗試翻譯本詩,要求創(chuàng)設(shè)意境,語言優(yōu)美,表述連貫通順

        二、把握情感

        1、全詩突出了一個什么字?試結(jié)合詩的內(nèi)容加以分析

        2、詩歌開頭兩句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怎樣的哲理?

        3、“安能行嘆復(fù)坐愁”和“心非木石豈無感”兩個反問句,在表現(xiàn)詩人情感變化過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結(jié)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5、這首詩的感情基調(diào)是什么?

        三、延伸拓展:

        1、從思想內(nèi)容和語言風(fēng)格方面,說說此詩對李白的《行路難(其一)》有哪些影響?

        2談?wù)勀銓糯娜藨巡挪挥霈F(xiàn)象的認(rèn)識

        四.當(dāng)堂檢測

        默寫《擬行路難》

        五.學(xué)習(xí)反思

        5、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十五課 《世說新語》則》導(dǎo)學(xué)案

        第二十五課 《世說新語》二則
        【文白對譯】
        詠 雪
        謝太傅 寒雪日內(nèi)集, 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
        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聚會在一起,跟子侄輩的人談詩論文。忽然間雪下得緊了,
        公欣然曰: 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 撒鹽空中
        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兒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
        差可擬?!毙?女 曰:“未若 柳絮 因 風(fēng) 起?!?公大笑
        差不多?!彼绺绲呐畠旱理y說:“不如把它比作柳絮被風(fēng)吹得滿天飛舞?!?太傅高興得笑了
        樂。 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起來。(道韞)是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陳太丘與友期行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 過中不至, 太丘舍去,
        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定在中午,中午過后(客人)沒有到,太丘便放棄等(他)走了,
        去后乃至。 元方 時年七歲, 門外戲,
        走后(不久,那朋友)才到。(陳太丘的兒子)元方當(dāng)時年齡是七歲,(正在)門外嬉戲??蛦栐剑骸白鹁诓唬俊?答 曰: “待君久不至, 已去?!?br /> 客人問元方:“你父親在嗎?”(元方)回答說:“(我父親)等您很久您沒來,(他)已走了。”
        友人便怒:“非人哉! 與人期行, 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友人便怒道:“真不是人?。「思壹s了同行,卻丟下我自己走了。”元方說:“您和我父親
        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則是無信 ;對子罵父, 則是無禮?!庇讶?br /> 約定在中午。中午時您還不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兒子罵父親,就是沒禮貌?!庇讶耍?wèi)M, 下 車 引 之, 元方 入門 不顧。
        了元方的話)感到很慚愧,下車牽他的手(表示歉意),元方卻進門去,連頭也沒有回。
        【基礎(chǔ)演練】
        1. 下列句子節(jié)奏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
        A、撒鹽空中/差可擬。 B、待君/久不至,已去。
        C、陳太丘/與友期/行。 D、謝太傅/寒雪/日內(nèi)集。
        2. 下列加粗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未若柳絮因風(fēng)起(介詞,可譯為“趁”、“乘”等)
        B、與兒女講論文義(兒子和女兒)
        C、相委而去(連詞,表順承,可譯為“就”、“然后”等)
        D、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
        3.指出下列加粗字的古今詞義變化
        ⑴陳太丘與友期行 古義:__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_
        ⑵太丘舍去 古義:__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_
        ⑶下車引之 古義:__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_
        ⑷元方入門不顧 古義:__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_
        4.翻譯下列各句。
        ①白雪紛紛何所似?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綜合運用】
        5. 走過童年的夢幻生活,告別了少年的純真歲月,我們精神抖擻昂首大步跨進了人生中充滿理想,激情與浪漫的青春季節(jié)。為此,班級開展“告別童年,擁抱青春”的主題班會,相信你也會積極參與。
        (1)班會準(zhǔn)備階段,面向全體同學(xué)征集欄目,請你也貢獻出自己的創(chuàng)意吧。(寫出兩個欄目名稱并解釋其內(nèi)容)
        ① ②
        (2)請你設(shè)計一段精彩的開場白,拉開本次班會的帷幕。
        (3)告別幼稚,走向青春,走向一道亮麗的風(fēng)景線。請你把下面的句子補充完整,使之與前面的句子句式一致,修辭一致,構(gòu)成排比句。
        青春真好。青春是一幅動感的畫,畫里展現(xiàn)著希望,飛揚著憧憬;青春是一首激昂的詩,詩中跳動著活力,洋溢著朝氣; 。
        【課內(nèi)精讀】
        閱讀課文,完成下面各題。
        詠雪
        謝太傅寒雪日內(nèi)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日:“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日:“撒鹽空中差可擬?!毙峙眨骸拔慈袅跻蝻L(fēng)起?!惫笮?。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庇讶吮闩骸胺侨嗽?與人期行,相委而去?!痹饺眨骸熬c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庇讶藨M,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6.《詠雪》中“寒雪”“內(nèi)集”“欣然”“大笑”等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氣氛?
        7.你還能說出幾個形容飛雪的比喻嗎?
        8.試揣摩下列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動。
        (1)友人慚,下車引之。
        (2)元方入門不顧。
        9.《陳太丘與友期》主要寫的是哪兩個人?分別歸納他們各自的性格特征。
        10.你從《陳太丘與友期》中得到什么啟示。
        【類文美讀】
        (二)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①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奔韧ǎ白?。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②為通好也。”元禮與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后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蔽呐e曰:“想君小時,必當(dāng)了了?!表t大踧躇③。
        【注釋】:①中表親戚:有堂表關(guān)系的親戚。②奕世:幾代。③踧躇(cùjí):不安的樣子。
        11.下面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隨父到洛(洛陽) B.為司隸校尉(擔(dān)任)
        C.既通,前坐(……以后) D.君與仆有何親(仆人)
        12.對下面加點的名詞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孔文舉年十歲(孔融,孔子二十世孫)
        B.先君仲尼(即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
        C.君先人伯陽(即老子,老子又名李耳)
        D.太中大夫陳韙(是皇宮里的御用醫(yī)生)
        13.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
        。
        ②人以其語語之。
        。
        ③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br /> 。
        14.孔文舉說:“想君小時,必當(dāng)了了。”讓陳韙感到“大踧躇”的原因是什么?
        【每課一趣】
        15.看右邊的漫畫《童心泯滅令》,說說你的理解。
        邊文——名師講壇
        1.作品簡介
        《世說新語 》是我國南朝宋時期(420-581年)產(chǎn)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是由南朝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403-444年)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梁代劉峻作注。全書原八卷,劉孝標(biāo)注本分為十卷,今傳本皆作三卷,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xué)、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全書共一千多則,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主要為有關(guān)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yīng)對的故事。
        2.學(xué)法指導(dǎo)
        兩文屬文言文,文章短小,可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讀順句子,讀懂文意。反復(fù)誦讀,品味故事的文化內(nèi)涵,感受家庭溫馨的氛圍。學(xué)習(xí)文中運用對人物的語言和動作描寫手法,刻畫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
        3. 文章主旨:
        《詠雪》敘述了謝家子弟在一次家庭聚會中“詠雪”一事的始末,突出表現(xiàn)謝道韞的詠絮之才,暗示作者更贊賞謝道韞的才氣?!蛾愄鹋c友期》記述了年方七歲的陳紀(jì)責(zé)備父友“無信、無禮”,表現(xiàn)了陳紀(jì)懂理識義的品質(zhì),聰穎機智,正直不阿的性格特點。其中敢于維護父親尊嚴(yán),更可以看出其父子親情。
        4.謀篇立意
        《詠雪》一文客觀地敘述了謝家子弟“詠雪”一事的始末,認(rèn)寫人物語言為主,全篇語言簡練。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發(fā)生的時間、地點、緣由以及經(jīng)過和結(jié)果。雖未作一字議論,但從文未補充交代道韞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贊賞道韞的才氣。
        《陳太丘與友期》主要記述陳元方和來客的一段對話,第一節(jié)交代了對話的由來。對話以責(zé)備客“無信、無禮”為核心,既表現(xiàn)了陳紀(jì)懂禮識義的品質(zhì),又從反面說明了“信”和“禮”的重要性。結(jié)尾“入門不顧”的動作細(xì)節(jié),再次強化了陳元方正直不阿的性格特點。
        5.難點突破
        (1)用“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fēng)起”來比擬“大雪紛紛”,你認(rèn)為哪個更好?為什么?
        本題的答案便是開放的,關(guān)鍵在于說出自己的理解??梢哉f用“撒鹽空中”一喻好。因為雪的顏色和下落之態(tài)都跟鹽比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風(fēng)中往往上揚,甚至飛得很高很遠,跟雪的飄舞方式不同,寫物必須首先求得形似而后達于神似,形似是基礎(chǔ),因而用“撒鹽”喻好。也可以說用“柳絮因風(fēng)起”一喻好。它給人以春天即將到來的感覺,有深刻的意蘊,而“撒鹽”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蘊。好的詩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蘊的統(tǒng)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2)元方是個有怎樣性格特點的小孩?他的“入門不顧”是否失禮?
        元方以客“無禮”、“無信”為核心進行責(zé)備,可見他懂禮識義。對粗俗的客“入門不顧”又體現(xiàn)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他的“入門不顧”可以理解為并非“無禮”。因為一個失信于人、不知自責(zé)且對子罵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見一斑,對這樣的人就應(yīng)該斷然拒之于千里之外。也可以理解為元方確實有失禮儀。天下人誰無過,知錯能改仍不失為有識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時之錯便徹底否定一個人呢?
        6.寫作技巧
        語言簡練、辭意雋永
        《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在眾多志人小說中它以語言簡練、辭意雋永著稱。所選兩則小故事,較好地體現(xiàn)了這一特色?!对佈芬晃?,開頭一句話“謝太傅寒雪日內(nèi)集,與兒女講論文義”。短短十五字,卻涵蓋了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及主體事件等豐富的內(nèi)容。結(jié)尾,謝太傅雖未對兩人的優(yōu)劣作任何點評,但在最后補充交代了道韞的身份,分明是暗示讀者謝太傅更贊賞的是道韞的才氣,實在耐人尋味。而《陳太丘與友期》一文中,陳紀(jì)針鋒相對的回答,義正而辭嚴(yán),抓住對方“無信”、“無禮”的言行,逼得對方無言可答,簡練的語言卻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人物性格。結(jié)尾“入門不顧”的動作細(xì)節(jié),則是小孩直率、好惡情感容易外露的性格特點的真實反映。兩則短文篇幅雖短,但語言的藝術(shù)魅力可見一斑。

        6、《15短文兩篇學(xué)案》導(dǎo)學(xué)案

        編號:

        主備人


        備課組長


        審核人


        簽印

        課題

        使用時間

        周星期

        課型

        新授課

        課時

        課時

        學(xué)生姓名

        學(xué)習(xí)目標(biāo):

        1、學(xué)習(xí)文中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進行說理的方法。

        2、積累文中出現(xiàn)的精辟的句子。

        3、培養(yǎng)學(xué)生搜集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

        4、認(rèn)識讀書的益處;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xí)慣;

        一、預(yù)習(xí)導(dǎo)學(xué)

        【知識鏈接】——作者簡介:培根(1561—1626)英國哲學(xué)家、作家,出生貴族家庭。劍橋大學(xué)畢業(yè),后又學(xué)習(xí)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長,封為勛爵。1621年因受賄為國會彈劾去職,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試驗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峨S筆》是其文學(xué)方面主要著作,開創(chuàng)英國隨筆這特有體裁。

        馬南邨(1912--1966),鄧拓的筆名,當(dāng)代作家、雜文家、歷史學(xué)家、著名新聞工作者,福建閩侯人。主要著作有:文論集《論中國歷史的幾個問題》、雜文集《燕山夜話》、《三家村札記》以及《鄧拓散文》、《鄧拓詩選》等。

        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怡 情( ) 詰難( )( ) 滯礙( ) 吹毛求疵( )

        狡黠( ) 咀嚼( )( ) 死摳( ) 豁然( ) 迂腐( )

        2、解釋詞義:

        3、填空。

        (1)培根,________國哲學(xué)家、________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等。

        (2)馬南邨,原名________,當(dāng)代作家。《不求甚解》一文選自雜文集________。

        4、閱讀下面一段話,說說這段文字的觀點是什么?作者采用什么方法闡述這一觀點的?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shù)學(xué)使人周密,科學(xué)使人深刻,倫理學(xué)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xué)使人善辯;凡有所學(xué),皆成性格?!?/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讀書要有哪些好處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讀書與經(jīng)驗的關(guān)系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什么人才可讀書用書?用書的智慧從何而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展示

        《談讀書》

        1、理解“蓋天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钡暮x。說說比喻說理的好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面說讀書有三種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長才”與反面指出讀書的三種偏向:“惰,矯和學(xué)究”,用的是哪種議論方法?另舉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介紹哪些讀書的方法?并談一談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讀書會有哪些功效呢?試舉例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課文第一部分中,作者首先指出人們常常存在那幾種不同類型的求知目的?重點是分析哪一種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課文第二部分中講到求知就要讀書,對于不同的書如何讀,課文提出了怎樣的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結(jié)合課文談一談你的讀書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蓋天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中本體和喻體分是什么?這兩個比喻句配合得是否恰當(dā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談讀書》第三部分講到求知會產(chǎn)生哪些影響?作者怎樣論證這兩方面的內(nèi)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研討拓展──找出文中你認(rèn)為富有哲理的話,談?wù)勀銓@句話的認(rèn)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求甚解》

        1、“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釋“不求甚解”的含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談?wù)劚疚牡恼撟C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為什么不少人批評“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好嗎?課文是怎么樣論說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哪些讀書方法類似于“不求甚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不求甚解》一文是怎樣將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結(jié)合進而反駁對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練習(xí)反饋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①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②人們總是很尊敬發(fā)現(xiàn)真理的人,以為只有天才才能發(fā)現(xiàn)真理。其實,要發(fā)現(xiàn)真理,說難也不難,說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邊,能不能發(fā)現(xiàn)它,就看你有 沒有一雙敏銳的眼睛,有沒有一個善于思考的腦子,有沒有敢于堅持探求真理的勇氣。

        ③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xué)技術(shù)發(fā)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xué)說的發(fā)現(xiàn)者、創(chuàng)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從細(xì)小的、司空見慣的自然現(xiàn)象中看出問題,追根求源〔終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

        ④就拿洗澡來說,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國麻省理工學(xué)院機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謝皮羅教授,卻敏銳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時,水的漩渦總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的。這是為什么呢?謝皮羅緊緊抓住這個問號不放,進行了反復(fù)的實驗和研究。1962年,他發(fā)表了論文,認(rèn)為這種漩渦與地球的自轉(zhuǎn)有關(guān),如果地球停止旋轉(zhuǎn),就不會產(chǎn)生這種漩渦;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旋轉(zhuǎn),而美國 處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北半球的臺風(fēng)所以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其道理與洗澡水的漩渦是一樣的。他還斷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渦將向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在赤道,則不會形成漩渦。他的這種見解,引起各國科學(xué)家的莫大興趣,紛紛在各地進行實驗,結(jié)果證明謝皮羅的結(jié)論完全正確。

        ⑤無獨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爾遜的生物學(xué)家,發(fā)現(xiàn)美國東海岸和歐洲西海岸同緯度的地區(qū)都有一種蚯蚓。而美國西海岸卻沒有這種蚯蚓。這是為什么?這個疑問,引起當(dāng)時正在研究大陸和海洋起源問 題的德國地質(zhì)學(xué)家魏格納的注意。魏格納認(rèn)為,那小小的蚯蚓,活動能力有限,無法跨越大洋,它的這種分布情況,正好說明歐洲大陸和美洲大陸本來是連在一起的,后來裂開分成了兩個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這例證之一,寫進了他的名著《大陸和海洋的起源》一書。

        ⑥最有趣的是一位奧地利醫(yī)生。他看到兒子睡覺時,忽然眼珠子轉(zhuǎn)動起來。他感到奇怪,連忙叫醒了兒子,兒子說他剛才做了個夢。這位醫(yī)生想,眼珠子轉(zhuǎn)動會不會與做夢有關(guān)呢?于是他以兒子、妻子、鄰居為實驗對象,進行了反復(fù)的觀察實驗,最后寫出論文,指出當(dāng)人的眼珠子轉(zhuǎn)動時,表示睡者正在做夢。如今人們研究夢的生理學(xué),便用眼珠子轉(zhuǎn)動的次數(shù)、轉(zhuǎn)動的時間,測量人做夢的次數(shù)、夢的長短。

        ⑦洗澡水的漩渦、蚯蚓的分布 、做夢,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人,卻從中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前進。

        ⑧在科學(xué)史上,這樣的事例豈止三個?它說明科學(xué)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遙遠,只要你見微知著,那么,當(dāng)你解答了一百個問號之后,必能發(fā)現(xiàn)真理。

        1、對于上面這篇短文的中心論點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人們總是很尊重發(fā)現(xiàn)真理的人,以為只有天才才能發(fā)現(xiàn)真理。

        B、要發(fā)現(xiàn)真理,說難也不難,說容易并不容易。

        C、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D、科學(xué)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遙遠。

        2、下面是對文章第③至⑦自然段層次結(jié)構(gòu)的圖示,正確的一項是( )

        A、③│④⑤⑥│⑦(并列結(jié)構(gòu)) B、③→④⑤⑥→⑦(層進結(jié)構(gòu))

        C、③④‖⑤⑥│⑦(分—總結(jié)構(gòu)) D、③│④‖⑤‖⑥│⑦(總分總結(jié)構(gòu))

        3、本文運用的兩種主要論證方法是( )

        A、舉例論證 B、道理論證 C、對比論證 D、比喻論證

        4、本文談到的發(fā)現(xiàn)真理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③自然段中加“[ ]”的詞句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學(xué)后反思】

        本課結(jié)束,你在自學(xué)過程中的問題解決了嗎? _ 你的收獲是什么?_________ _

        個人學(xué)習(xí)等級評定:☆☆☆☆☆ 小組等級評定:☆☆☆☆☆

        備 注

        備 注


        7、八年級語文學(xué)案范文:《岳陽樓記》導(dǎo)學(xué)案教學(xué)設(shè)計范例

        語文導(dǎo)學(xué)案

        年級:初二 主備:王XX 審核:

        課題《岳陽樓記》 課型:復(fù)習(xí) 課時安排:二課時

        時間: 2009 、 6 、 8

        復(fù)習(xí)目標(biāo)

        1 、掌握本課重點字詞

        2 、準(zhǔn)確翻譯重點句子

        3 、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一、解釋詞語
        百廢具興 具 去國懷鄉(xiāng) 去
        把酒臨風(fēng) 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

        予觀夫巴陵勝狀 勝 朝暉夕陰 暉

        登斯樓也 斯 則有心曠神怡 怡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觀 連月不開 開

        薄暮冥冥 薄 謫守巴陵郡 謫 山岳潛形 潛 而或長煙一空。 或

        把酒臨風(fēng) 把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嘗 求

        微斯人,吾誰與歸 歸 微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廟堂

        是進亦憂,退亦憂 是 退 予觀夫巴陵勝狀 狀:

        檣傾揖摧 摧: 浮光躍金 金:

        薄暮 冥冥

        多 會 于此 春和 景 明 不 以 物喜

        下列加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

        A .檣傾楫摧 傾家蕩產(chǎn)

        B .饞讒畏譏 樂以忘憂

        C .去國懷鄉(xiāng) 觸目傷懷

        D 、或異二者之為 神情異常

        根據(jù)你對文章中詞語的理解,解釋下列加著重號的詞語。

        ①天涯海角 涯: ②日薄西山 ?。?br />③白頭偕老 偕: ④如臨大敵 臨:

        二、翻譯句子
        春和景明: 長煙一空:
        寵辱偕忘: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微斯人,吾誰與歸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是進亦憂,退亦憂。

        微斯人,吾誰與歸?

        日星隱耀(曜),山岳潛形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商旅不行,檣傾楫摧。

        三閱讀理解

        第五段 “ 或異二者之為 ” 中的 “ 二者之為 ” ,緊承三、四兩段,請你說說 “ 二者之為 ” 所包含的具體內(nèi)容。

        一是 :
        二是 :
        本文要表達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選文中 “ 古仁人之心 ” 指 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填空 ) 。聯(lián)系全文看,這里的 “ 古仁人 ” 與 ______________ 形成了對比。
        “ 微斯人,吾淮與歸 ?” 是一個反問句,他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

        用 “ / ” 標(biāo)出下面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 ( 每句只標(biāo)一處 )
        ① 前 人 之 述 備 矣。 ② 然 則 何 時 而 樂 耶 ? ① 前 人 之 述 備 矣。 ② 然 則 何 時 而 樂 耶 ?
        作者用兩段文字來寫 “ 遷客騷人 ” 的 “ 覽物之情 ” ,其用意是什么 ?


        概括第二段文字的中心。


        “ 前人之述備矣 ” 中的 “ 前人之述具體指什么?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選文第 ① 段中 “ 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 是洞庭湖千變?nèi)f化的特點。
        B、選文第 ① 段中的 “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 在結(jié)構(gòu)上所起的作用是引起下文。
        C、選文第 ② 、 ③ 段除寫景之外,還分別抒發(fā)了遷客騷人登樓時 “ 喜 ” 和 “ 悲 ” 的情感。
        D、選文寫 “ 暗景 ” 用語雄渾濃郁,狀 “ 明景 ” 用詞清麗明快。

        賞析下面的句子。

        8、《短歌行》導(dǎo)學(xué)案 永寧縣回民高級中學(xué)自主探究學(xué)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高一語文必修二

        內(nèi)容:《短歌行》 課時安排:2

        第一課時

        【課前學(xué)習(xí)】

        (一)字詞積累

        1、給易讀錯的字注音:

        譬( )如 子衿( ) 呦呦( )鹿鳴

        阡陌( ) 何時可掇( ) 繞樹三匝( )

        契(qiè )闊談讌( ) 2、詞義辨識(重點解釋加點字):

        對酒當(dāng)( )歌( );去日( )苦多;

        但( )為君故;枉( )用相存( );

        契( )闊談宴( );高;周公吐哺( )

        (二)了解必要文學(xué)常識

        (1)“歌行體”:

        ①定義:

        “歌行”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是初唐時期在漢魏六朝樂府詩的基礎(chǔ)上建立起來的。劉希夷的《代悲白頭吟》與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現(xiàn),可說是這種體裁正式形成的標(biāo)志。明代文學(xué)家徐師曾在《詩體明辨》中對“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釋:“放情長言,雜而無方者曰歌;步驟馳騁,疏而不滯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②代表作: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長恨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杜甫的《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車行》等;以“歌行”命名的:高適的《燕歌行》。

        【嘗試學(xué)習(xí)】

        1、請默寫《觀滄海》

        2、請默寫《龜雖壽》

        【課堂學(xué)習(xí)】

        第一課時

        【導(dǎo)語】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在《三國演義》第48回“宴長江曹操賦詩”中,赤壁之戰(zhàn)前夕,曹操和眾部將一起狂飲,他四顧空闊,心中大喜,與諸將講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壯志。這時候,看到烏鴉向南飛去,他已經(jīng)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滿懷地講述自己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shù)、收袁紹等歷史豐績,一邊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將士和之。他的一位老部下劉馥認(rèn)為其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棲?”不吉利,他很生氣劉馥掃他的興,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認(rèn)為該詩作于曹操晚年,大敗于赤壁之戰(zhàn)之后,當(dāng)時曹操53歲,年時漸高,面對戰(zhàn)亂連年,統(tǒng)一中國的事業(yè)仍未完成的社會現(xiàn)實,因而憂愁幽思,苦悶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統(tǒng)一天下為己任,決心廣泛延攬人才,招賢納士致力于建功立業(yè)。

        結(jié)論: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學(xué)習(xí)目標(biāo)】

        1、學(xué)會正確看待詩人的“憂”。

        【學(xué)習(xí)任務(wù)】

        一、整體感知

        1、解決難懂的字詞句(要求學(xué)生參看注解,提出不懂之處。)

        2、請兩位同學(xué)個讀詩歌。并說說自己為什么要這樣讀詩。

        二、討論鑒賞

        1、請學(xué)生說說哪個句子對你最有啟發(fā)。

        2、本詩第一段中哪個字最能體現(xiàn)作者感情?從哪個句子可以看出呢?作者憂的是什么呢?

        ①如何理解“對酒當(dāng)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這四句詩的思想感情?這幾句是不是體現(xiàn)出了曹操消極的人生態(tài)度呢?

        ②如何理解“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四句詩的思想感情?

        【知識鏈接】

        作者介紹: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xué)家。羅貫中《三國演義》將其刻畫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京劇臉譜也將曹操勾成白臉,這與歷史的真實面目頗有出入。實際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內(nèi)興文學(xué)”,對歷史的發(fā)展有不可泯滅的功勛。

        作為政治家:曹操初舉孝廉,任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后在鎮(zhèn)壓黃巾起義和討伐董卓的戰(zhàn)爭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為袞州牧,分化、誘降青州黃巾軍的一部分,編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后削平呂布等割據(jù)勢力。官渡之戰(zhàn)大破河北割據(jù)勢力袁紹后,成為北方勢力最強的軍閥,并逐漸統(tǒng)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quán)和劉備的聯(lián)軍擊敗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恢復(fù)有一定作用;幾次下《求賢令》,打破當(dāng)時以德行和家世為用人標(biāo)準(zhǔn)的慣例,任人唯賢,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當(dāng)時四方知名的文士幾乎網(wǎng)羅無遺,而具有治國用兵之術(shù)的人才更是濟濟一堂。

        作為軍事家:實踐方面,指揮了官渡之戰(zhàn),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zhàn)例。理論上,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

        作為文學(xué)家:曹操精音律,善詩歌,即使在鞍馬勞頓中,也常常橫槊賦詩,隨章命題。他的詩歌內(nèi)容其詩內(nèi)容較為豐富,風(fēng)格蒼勁悲涼。有反映戰(zhàn)亂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個人政治抱負(fù)的《短歌行》;有寫景的《觀滄?!泛褪闱榈摹洱旊m壽》等。

        他以海納百川的胸襟,招集當(dāng)時的許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鄴下,公讌倡和,形成一個文學(xué)集團。曹操自己的文學(xué)路線和寫作態(tài)度對于其他作家起著更具體的領(lǐng)導(dǎo)和倡導(dǎo)作用,促進了建安文學(xué)的繁榮。

        【當(dāng)堂檢測】背誦本詩。

        第二課時

        【學(xué)習(xí)目標(biāo)】

        1、找出詩中用典的詩句,并并用自己的語言分析詩中用典的作用。

        【學(xué)習(xí)任務(wù)】

        合作探究

        1、這首詩的藝術(shù)特色有哪些?

        古人用賦、比、興來概括《詩經(jīng)》的表現(xiàn)手法,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隨著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理論上對賦、比、興大三者的研究與概括也出現(xiàn)了許多新成果,又有許多新的表述,提出了鋪敘、直抒胸臆、白苗、夸張、對比、復(fù)疊、比喻、比擬、借代、暗示、象征、用典、襯托、通感、點染等。請研讀詩歌,鑒賞分析本詩的寫作手法?

        ⑴手法:

        ①原句:

        詩中的意思:

        【知識鏈接】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詮釋“用典”,說是“據(jù)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即是用來以古比今,以古證今,借古抒懷。用典既要師其意,尚須能于故中求新,更須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跡,所謂“水中著鹽,飲水乃知鹽味”,方為佳作。

        手法:

        ②原句:

        詩中的意思:

        ⑵手法:

        原句:

        詩中的意思:

        (3)手法:

        原句:

        詩中的意思:

        【課堂小結(jié)】

        “對酒當(dāng)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處亂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業(yè)的堅定信念,我們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發(fā)憤圖強,鑄造絢麗輝煌的人生。

        【課外拓展】

        閱讀《求賢令》及《曹操:顛覆儒教理念的三道求賢令》,并結(jié)合《短歌行》思考曹操的求賢觀對現(xiàn)代生活有什么啟示,對你有什么啟發(fā)?請寫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表達你的看法

        1、《求賢令》原文及翻譯

        【原文】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yōu),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于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楊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注釋】

        ①選自《曹操集》②受命:即受于天命,指開國③曷嘗:哪有曷,何④閭巷:里弄,古代二十五家為一“里”,里門叫“閭”⑤上之人求取之耳:上層的人去尋求他上之人:指君主⑥孟公綽為趙:孟公綽,魯國大夫,廉士做晉國世卿趙、魏的家臣才力有余,但沒有能力去做滕、薛這樣小國的大夫⑦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齊桓即齊桓公如果一定要廉士方可使用,那齊桓公怎么能稱霸當(dāng)世⑧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于渭濱者乎:被,同“披”;褐,古代貧賤人穿的粗布衣服被褐懷玉:比喻身份低下而懷有真才實學(xué)的人釣于渭濱:相傳姜子牙80歲時在渭水邊釣魚被周文王訪得,拜為丞相,后又為武王起兵伐紂,完成了興國大業(yè)⑨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盜嫂受金,指的是陳平被魏無知推薦給漢高祖劉邦當(dāng)謀臣,有人攻擊他,說他同嫂子私通,接受賄賂,但劉邦不予理睬,仍然重用⑩仄陋:狹隘、卑賤,指身份貧賤而被埋沒的人才。

        2、曹操:顛覆儒教理念的三道求賢令

        曹操曾頒布三道求賢令,這三道求賢令一舉顛覆了中華傳統(tǒng)儒教理念的文化思維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選才標(biāo)準(zhǔn),選拔人才一掃“名節(jié)、門第、資歷”的舊框框,不是名門大族,即使竊金、盜嫂之徒都可以用曹操不僅鄭重推出“唯才是舉”的主張,還將這一主張無條件地貫徹到底,使“唯才是舉”成為優(yōu)先于其他原則之上的首選原則,選拔了許多出色的文臣武將,成就了一番大業(yè),留下了千古佳話

        曹操的一位高級謀士去世后,他對當(dāng)時任侍中、尚書令的荀彧說:“志才死后,沒有可以與我共同商談國家大事之人”并要求荀彧為他推薦人才荀彧就把郭嘉推薦給曹操郭嘉與曹操初次見面,就縱論天下大勢,探討國家興亡,暢談治國用兵之道,曹操十分高興地對眾人說:“能使我成就天下大業(yè)的,必定是此人!”曹操打敗袁紹后,在袁紹的軍營里搜到好多自己的部將私通袁紹的信件曹操卻看也不看就將這些信件全部燒毀了,并說:“袁紹兵強馬壯,我自己有時也打退堂鼓,何況你們呢?”眾將無不感激涕零,從此死心塌地跟隨曹操,死而后已

        曹操非常愛惜人才,為了留住人才甚至可以受辱有一次陳琳寫文章把曹操給罵了,而且罵得很難聽,基本上祖宗三代全給囊括了后來曹操抓住了陳琳,審訊時,曹操問道:“你為什么罵我的祖宗?”陳琳嘿嘿地笑道:“我當(dāng)時寫文章,文思泉涌,罵你罵得興起,就控制不住把你祖宗也給帶上了”曹操素知陳琳是個人才,聽罷他的話后哈哈大笑,竟然寬恕了他,并把他留在身邊視為好友

        曹操很信任魏種當(dāng)年兗州被呂布奪去,郡縣之人多叛曹應(yīng)呂,曹操曾不無得意地對手下說:“我相信魏種肯定不會拋棄我”話音剛落,就接到了魏種叛變的消息曹操怒火攻心,咬牙切齒地發(fā)誓道:“除非你有本事逃到我找不到你的地方”后來曹操戰(zhàn)敗呂布,叛逃的魏種即被兵士綁得結(jié)結(jié)實實,送到曹操面前“哪能這樣對待魏先生”曹操喝退兵士,親自上前為魏種解開繩索,仍舊讓他官復(fù)原職,就像兩人之間根本沒有過節(jié),就像自己從來沒有發(fā)過誓。

        【當(dāng)堂檢測】

        (1)一詞多義:

        烏鵲南飛( )

        開荒南野際( )

        相去復(fù)幾許( )

        去 去日苦多( )

        一去三十年( )

        對酒當(dāng)歌( )

        當(dāng) 當(dāng)仁不讓( )

        不久當(dāng)歸還,還必相迎?。?)

        今當(dāng)遠離,臨表涕零( )

        (2)下列詞語中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

        A、皎潔 機杼 譬如 深遠

        B、羈鳥 廢墟 烏鵲 慷概

        C、纖細(xì) 子衿 吐哺 泣涕

        D、樊籠 阡陌 悠閑 嘉賓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9、《赤壁賦》導(dǎo)學(xué)案 永寧縣回民高級中學(xué)自主探究學(xué)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高一語文必修二

        內(nèi)容: 《赤壁賦》 課時:3課時

        編號:9

        【學(xué)習(xí)目標(biāo)】

        1、了解作者蘇軾,倡導(dǎo)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2、體會詩情、畫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藝術(shù)特色;

        3、探討中的人生哲理,從中得到啟發(fā)。

        【教學(xué)重點】

        1、學(xué)習(xí)和積累有關(guān)的文學(xué)常識,掌握的實詞、虛詞、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

        2、培養(yǎng)學(xué)生通過誦讀體悟和鑒賞優(yōu)美、形象的語言的能力。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學(xué)習(xí)目標(biāo)】了解作者蘇軾的生平,熟讀課文,培養(yǎng)學(xué)生通過誦讀體悟和鑒賞優(yōu)美、形象的語言的能力。

        【學(xué)習(xí)任務(wù)】

        一、利用學(xué)習(xí)小組搜集相關(guān)資料,了解作者蘇軾的生平,著重了解被貶赤壁這段經(jīng)歷及與之有關(guān)的材料,了解赤壁的歷史,關(guān)于賦的簡單知識等。

        【知識鏈接】

        (一)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xué)家,詩人,畫家,書法家。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并稱“三蘇”。21歲中進士,一生仕途坎坷。正是人生的苦難造就了這位“古今第一才子”的文學(xué)成就,而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涉及到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創(chuàng)了豪放派詞風(fēng),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為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我們今天要學(xué)的《赤壁賦》,就是他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二)寫作背景

        元豐三年(1079年),蘇軾因作詩諷刺王安石新法(“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出獄后,被貶黃州團練副使。在這里,為排遣內(nèi)心郁悶,他經(jīng)常來赤壁磯游覽眺望,或泛舟江中。他先后寫下了前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這些名篇?!冻啾谫x》在我國文學(xué)藝術(shù)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

        (三)關(guān)于賦這種文體

        1、 這篇文章的體裁是“賦”。賦體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后期,到了漢代才形成確定的體制,這是賦的淵源。賦體的流變大致經(jīng)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各個階段。

        2、關(guān)于賦的特點:賦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注重鋪陳、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內(nèi)理。在語言上 使用新奇美麗的辭藻。另外賦也講究聲韻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與詩歌的韻律、節(jié)奏結(jié)合在一起。借助長短錯落的句子,靈活多變的韻腳以及排比、對偶的調(diào)式,形成一種自由而又謹(jǐn)嚴(yán)、流動而又凝滯的文體,既適合散文式的鋪陳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詩意

        二、誦讀。聽錄音朗誦或齊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思路,注意字詞的讀音與朗讀的節(jié)奏。

        三、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籍解決字詞問題

        四、課堂檢測

        1、注音

        (1)壬戌( rénxū) (10)釃酒( shāi )

        (2)桂棹( zhào ) (11)橫槊( shuò)

        (3)余音裊裊(niǎo) (12)漁樵( qiáo)

        (4)幽壑( hè ) (13)扁舟( piān )

        (5)嫠婦( lí) (14)匏樽( páo)

        (6)愀然( qiǎo) (1 5)蜉蝣( fúyóu)

        (7)山川相繆(liáo) (16)無盡藏( zàng)

        (8)舳艫千里(zhúlú) (17)狼籍( jí)

        (9)旌旗( jīng) (18)枕藉( jiè)

        2、通假字

        ①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 _憑______________

        ②山川相繆,郁乎蒼蒼 _繚________________

        ③舉酒屬客 _____ 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詞多義

        如:縱一葦之所如 到

        如泣如訴 像

        望:七月既望 農(nóng)歷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一方 遠望

        下:下江陵 攻下

        游于赤壁之 下 下面

        之:固一世之雄也 的

        扣舷而歌之 助詞

        取之無禁 代詞

        不知東方之既白 主謂之間

        而:而今安在哉 轉(zhuǎn)折

        侶魚蝦而友麋鹿 并列

        耳得之而為聲 順承

        順流而東 修飾

        第二課時

        【學(xué)習(xí)目標(biāo)】品讀課文,探討文中的人生哲理,從中得到啟發(fā)。

        【學(xué)習(xí)任務(wù)】

        一、朗讀第一段,掃除這段文中的疑難字句。

        二、作者在這段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如果要給這幅圖卷命名,應(yīng)該叫什么?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寫美在何處?

        提示:泛舟赤壁圖、月夜江水圖、秋江風(fēng)月圖等,選用秋江風(fēng)月圖。這副圖中有那些景物?看看作者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清風(fēng)、水波、月 )

        作者的這一段描寫蘊涵著一種深沉雋永的詩意,一下子把人帶進了詩的國土,沉醉在山水風(fēng)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領(lǐng)略那深蘊的人生意義。這種境界和意蘊是過去的賦從來沒有表現(xiàn)的。 寫夜游之樂 。作者以傳神的筆墨,描述了秋夜赤壁的美麗、靜謐以及與客人夜游的逸興。本段寫赤壁夜景,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風(fēng)”、“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悅的心緒,又為后文對“水”、“月 ”的變與不變的議論作了鋪墊。

        三、學(xué)習(xí)第二段,討論: 這段作者描寫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的簫聲。簫,素來是憂傷的代言人,酒,一向是苦悶的犧牲品。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從樂到悲變化是否太突兀?悲從何來?

        情感的變化線索。作者從樂字引出歌來,“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是指《詩經(jīng)?陳風(fēng)?月出》詩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為什么蘇軾在船中誦讀“明月之詩”里的“窈窕之章”?

        從扣舷而歌的歌詞看,顯然是從《月出》詩里生發(fā)出來?!傲鞴狻敝附嫔祥W爍蕩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么?“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兒,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糾兮”么?“渺渺兮予懷”表現(xiàn)臨風(fēng)悵惘 ,思緒黯然,不就是“勞心悄兮”么?但這歌詞與單純的民間情歌有所不同,這里的“美人”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表現(xiàn)的是政治的感慨。悲從何處來,來自作者遭受貶謫后的苦悶,看到江水之闊,面對宇宙之大,難免產(chǎn)生知音何處,而發(fā)出天各一方之嘆,在游賞之“樂”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這“樂”本就屬于苦中作樂,借山水而暫時排遣其內(nèi)心的郁悶。所以從“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進一步引出憂患 整個人生的哀思來。這是由樂到悲的第一層心境。 由樂到悲的第二層心境是通過什么來寫呢? 生:客人的洞簫聲。 師:如何寫簫聲? 生:“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連用了四個比喻,形象地寫出了簫聲的幽怨悲涼。使人如聞其聲,幾乎也要流淚。經(jīng)過吟詩與吹簫的描寫,使“泛舟”的快樂氣氛向悲哀轉(zhuǎn)化,完成了 兩段之間的過渡。這一過渡自然圓轉(zhuǎn),不露一絲圭角,使讀者不知不覺地為這種感情的抑揚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傾聽下面的對話。

        四、分析文中第三、四、五段。

        (1)面對美景,客卻借簫聲奏出了不和諧的音響,并使“蘇子愀然”。那么客人因何而悲呢?

        悲的原因有三,一由古(一世之雄)今(安在)歷史對比生悲;一由人生短 暫感觸生悲,一由理想(挾飛仙,抱明月)現(xiàn)實(不可驟得)矛盾生悲。

        客之所以悲,在于觸景傷懷,有感與人生短暫。眼前之景,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曹操的詩句,進而聯(lián)想到曹操兵敗赤壁的慘狀。這么個一世之雄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有為者尚如此,更何況我們這些生命短暫,有志無為者,惟有羨長江之無窮,哀人生短暫,表現(xiàn)出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和虛無注意思想。

        通過客曰由眼前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諭兩個英雄人物,是寫景,在由他們的“今安在”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議論。引出曹周二人。更見已身渺小,自然生出感慨,是抒情。

        (2)作者因景而樂,因情傷悲,那么作者又是如何由悲轉(zhuǎn)喜?

        悲和喜其實只是一念之間的情感,關(guān)鍵在于對問題如何看待。大自然是個無窮寶藏,可以作為人們的精神點撥:作者從眼前的自然景物出發(fā),得出了自己觀于天地人生的認(rèn)識。說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和不變的一面。

        水 月 人

        變 逝者如斯 盈虛如彼 生老病死

        不變 未嘗往也 卒莫消長 代代相承

        悲和喜其實只是一念之間的情感,關(guān)鍵在于對問題如何看待。大自然是個無窮寶藏,可以作為人們的精神寄托,所以蘇軾認(rèn)為人對自然萬物,不該取的不取,該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須臾而羨其無窮,而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這樣議論最后又回到樂上來了。

        五、問題探討:

        是如何做到情、景、理三者緊密融合在一起的?

        答案詳見《精講精練》P45頁“精讀細(xì)研”第6小題

        六、延伸思考討論

        (1)、蘇軾這種聽任自然,力求豁達的心境卻讓人有消極感,他是否有陶淵明歸園田的心境?

        (2)教師點撥:在同學(xué)們的討論中,從現(xiàn)實出發(fā)來思考,對這一段還可還有許多問題: (蘇子聽任自然的觀點,在現(xiàn)代競爭激烈的社會是否可取?“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在今天卻是應(yīng)該爭取的;聲色是大自然固有的,不以聽、看而存在,此處是否反映了蘇軾唯心主義觀點?“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從環(huán)境保護的角度看也是不對的。)

        六、課堂小結(jié):

        課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吹簫奏幽怨的聲調(diào),引起主客之間一場問答,轉(zhuǎn)移到關(guān)于認(rèn)識態(tài)度問題的論辯上,寫出歷史任務(wù)的興亡和現(xiàn)實苦悶的悲,闡明變與不變的道理,以求解脫,最后歸于豁達樂觀。表現(xiàn)出作者“樂-悲-樂”的感情變化,這也是課文的感情線索。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寫中,滿腔悲憤寄寓曠達的風(fēng)貌之下。

        第三課時

        【學(xué)習(xí)目標(biāo)】積累文言知識,夯實基礎(chǔ)。

        【學(xué)習(xí)任務(wù)】完成課堂練習(xí)

        一、獨立完成《精講精練》P43—44頁的練習(xí)

        1、整理文中通假字

        2、詞類活用

        3、翻譯語句并體會文言句式

        4、名句積累

        二、學(xué)習(xí)成果展示

        1、小組展示學(xué)習(xí)成果

        2、師生共同評議

        三、課后反思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