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課堂實錄及反思一等獎》屬于教學反思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容,歡迎參考。
1、《南州六月荔枝丹》課堂實錄及反思一等獎
教學目的:
1、 學習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從實到虛的說明順序,并了解其作用
2、 領會本文準確地運用語言和引用古代詩文加強說明效果
3、 了解荔枝的生態(tài)及其生產情況,豐富科學知識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的結構方式
2、 難點: 本文語言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步驟:
預習:
(一)、預習思考題:
1、 仔細閱讀本文,注意科學小品的文藝性和文學筆調
2、本文引用了哪些故事、史料、詩文來說明
3、本文是怎樣虛實結合的?
4、畫出本文的結構圖
(二)、字詞正音:
繒zēng(古代絲織品的通稱) 瓤ráng(瓤子) 醴lǐ(甜酒) 酪lào(用乳汁 制成的半凝固狀食品) 囊náng(口袋) 勃bó(煙起貌) 莆pú(福建莆縣)
(三)、詞語補釋:
龜裂: jūnliè呈現許多裂紋(龜甲guījiá)
幅員: 領土面積地廣狹為幅,周圍為員,員即圓
勞民傷財: 既使人民勞苦,又耗費錢財(使動用法)現多指濫用人力物力
不了了之: 把問題放在一邊,就算了事了: 完成了(第二個): 了結、結束
逼真: ⑴極象真的;⑵真切
絢麗: 燦爛美麗
渣滓: ⑴物品提出精華后剩下的東西;
⑵比喻品質惡劣對社會起破壞作用的人
兼程: 一天走兩天的路
造化: ⑴自然界的創(chuàng)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氣、運氣
一、 新課導入
過華清宮絕句(杜牧)
長安回望秀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這首詩是《過華清宮絕句》中的第一首華清宮故址在現在陜西省臨潼縣的驪山上,唐玄宗李隆基和妃子楊玉環(huán)常來游樂史載楊貴妃愛吃鮮荔枝,李隆基每年都命令從南方飛馬運送到長安,勞民傷財這首詩的第一二句寫詩人在長安回頭望見驪山一片錦繡,想到驪山華清宮的盛時,在清晨千門陸續(xù)打開了第三四句寫楊貴妃在驪山上見一騎飛來,知道荔枝送到,滿心歡喜,而無人知道如此奔忙的驛馬原來是送荔枝來的(還以為有什么軍國大事呢)其中有吊古和諷刺的意味一騎紅塵,形容運送荔枝快馬如飛,塵土飛揚騎,指驛使和他騎的馬
今天我們來看看楊玉環(huán)如此喜愛吃的荔枝在賈祖璋筆下是一番什么樣子呢?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是《南州六月荔枝丹》
二、 作者簡介
賈祖璋,浙江海寧人,生于1901年,著名生物科普作家自1921年起,60多年中他創(chuàng)作了許多科普作品據不完全統(tǒng)計,他創(chuàng)作、編著、翻譯了20多種科學知識讀物他最擅長寫生物小品,是我國老一輩科普作家中勞績卓著的一位科學專著有《鳥類研究》、《普通鳥類》等收入中學課本的有《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州六月荔枝丹》(均選自《生物學萃》)
三、觀察與欣賞
分析課文之前先聽音樂觀察荔枝的相關圖片
四、課文分析
本文開頭寫幼時的印象,未顯出荔枝的特色,因而未引起多大興趣這就與上小學后讀到的《荔枝圖序》里的精彩描寫(比喻說明)產生了矛盾,形成了對比,自然就構成了全文的懸念,使讀者急于知道荔枝是怎樣一種水果,有無價值引用白居易一文,有著借以為綱,依次展開說明的作用
1、學生自主學習課文,相互交流,概括出文章的結構:
外殼
外部形態(tài) 顏色 一般
表 形狀
大小
南 果實特點 殼膜
州 主 里 果肉
六 內部構造 貯藏 個別
月 果核
荔 花
枝 次 產地
丹 相關知識 書譜
習性
前景
2、說明方法的使用,讓學生再讀課文找出文中的例子
如:
舉例子:“一些稀奇的品種,如……‘龍牙’,……‘珍珠’”
作比較:“優(yōu)良的荔枝,種子發(fā)育不全,有似丁香”
列數字: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
打比方:荔枝稀奇品種有細長如指的“龍牙”
分類別:“廣東有雙季荔枝,……又有四季荔枝,”
引用:《中國果樹栽培學》則說大的重六十克
下定義: “荔枝殼表面……特稱龜裂片”“兩側……有一條溝,叫做縫合線”
3、師生分析討論說明方法的作用:
通常直徑三四厘米,二十多克重十多克到溫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三十天
列數字:準確、客觀、具體
龜裂片、合線縫、假種皮
下定義:準確、科學
古籍、史料、諺語,白居易、徐渤、杜牧、蘇軾等人的詩文
引用:確鑿可信文筆活潑有韻味
荔枝殼表面……好像龜甲……突起部分,有的尖銳如刺“殼如紅繒……甘酸如醴酪”“飛焰”“紅云”“荷瓣”“桃花”
打比方:形象,使人易于理解生動,有文學情趣
這些說明方法的運用使文章科學性與文學性結合
四、 課文拓展
荔 枝
陳輝
南州六月荔枝丹,萬顆累累簇更團
絳雪艷浮紅錦爛,玉壺光瑩水晶寒
高名已許傳新曲,芳味曾經薦大官
烏府日長霜署靜,幾株斜覆石欄桿
《古今圖書集成·草木典·荔枝部》
看荔枝
鄧 肅
荔枝有佳品,乃在府城東
我來方秀發(fā),紅云幾萬重
遙知香味色,已具碎花中
憑欄一念足,不食意自充
人世如夢耳,當體色即空
謂是為真實,便可侑千鐘
謂是為非實,真飽亦何從
虛實兩無有,樓高雨濛濛
《古今圖書集成·草木典·荔枝部》
宣和殿荔枝
趙 佶
密移造化出閩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玉液乍凝仙掌露,絳苞初結水晶丸
酒酣國艷非朱粉,風泛天香轉蕙蘭
何必紅塵飛一騎,芬芳數本座中看
《古今圖書集成·草木典·荔枝部》
詠荔枝膜
徐勃
曾向忠州畫里描,胭脂淡掃醉容消
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
白玉薄籠妖色映,茜裙輕褐暗香飄
嫣紅狼籍誰收拾,十八閩娘裂紫綃
五、小結
1、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2、要按合理的順序說明
寫好說明文 3、要有一定的說明方法
4、要有簡明準確的語言
5、要查閱有關資料
六、 作業(yè)設計
用文藝性的筆調寫一篇短文,介紹你家鄉(xiāng)出產的一種水果或其他特產,力求寫出其中蘊含的文化意味
2、《南州六月荔枝丹》課堂實錄及反思
教學目的:
1、 學習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從實到虛的說明順序,并了解其作用
2、 領會本文準確地運用語言和引用古代詩文加強說明效果
3、 了解荔枝的生態(tài)及其生產情況,豐富科學知識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的結構方式
2、 難點: 本文語言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步驟:
預習:
(一)、預習思考題:
1、 仔細閱讀本文,注意科學小品的文藝性和文學筆調
2、本文引用了哪些故事、史料、詩文來說明
3、本文是怎樣虛實結合的?
4、畫出本文的結構圖
(二)、字詞正音:
繒zēng(古代絲織品的通稱) 瓤ráng(瓤子) 醴lǐ(甜酒) 酪lào(用乳汁 制成的半凝固狀食品) 囊náng(口袋) 勃bó(煙起貌) 莆pú(福建莆縣)
(三)、詞語補釋:
龜裂: jūnliè呈現許多裂紋(龜甲guījiá)
幅員: 領土面積地廣狹為幅,周圍為員,員即圓
勞民傷財: 既使人民勞苦,又耗費錢財(使動用法)現多指濫用人力物力
不了了之: 把問題放在一邊,就算了事了: 完成了(第二個): 了結、結束
逼真: ⑴極象真的;⑵真切
絢麗: 燦爛美麗
渣滓: ⑴物品提出精華后剩下的東西;
⑵比喻品質惡劣對社會起破壞作用的人
兼程: 一天走兩天的路
造化: ⑴自然界的創(chuàng)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氣、運氣
一、 新課導入
過華清宮絕句(杜牧)
長安回望秀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這首詩是《過華清宮絕句》中的第一首華清宮故址在現在陜西省臨潼縣的驪山上,唐玄宗李隆基和妃子楊玉環(huán)常來游樂史載楊貴妃愛吃鮮荔枝,李隆基每年都命令從南方飛馬運送到長安,勞民傷財這首詩的第一二句寫詩人在長安回頭望見驪山一片錦繡,想到驪山華清宮的盛時,在清晨千門陸續(xù)打開了第三四句寫楊貴妃在驪山上見一騎飛來,知道荔枝送到,滿心歡喜,而無人知道如此奔忙的驛馬原來是送荔枝來的(還以為有什么軍國大事呢)其中有吊古和諷刺的意味一騎紅塵,形容運送荔枝快馬如飛,塵土飛揚騎,指驛使和他騎的馬
今天我們來看看楊玉環(huán)如此喜愛吃的荔枝在賈祖璋筆下是一番什么樣子呢?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是《南州六月荔枝丹》
二、 作者簡介
賈祖璋,浙江海寧人,生于1901年,著名生物科普作家自1921年起,60多年中他創(chuàng)作了許多科普作品據不完全統(tǒng)計,他創(chuàng)作、編著、翻譯了20多種科學知識讀物他最擅長寫生物小品,是我國老一輩科普作家中勞績卓著的一位科學專著有《鳥類研究》、《普通鳥類》等收入中學課本的有《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州六月荔枝丹》(均選自《生物學萃》)
三、觀察與欣賞
分析課文之前先聽音樂觀察荔枝的相關圖片
四、課文分析
本文開頭寫幼時的印象,未顯出荔枝的特色,因而未引起多大興趣這就與上小學后讀到的《荔枝圖序》里的精彩描寫(比喻說明)產生了矛盾,形成了對比,自然就構成了全文的懸念,使讀者急于知道荔枝是怎樣一種水果,有無價值引用白居易一文,有著借以為綱,依次展開說明的作用
1、學生自主學習課文,相互交流,概括出文章的結構:
外殼
外部形態(tài) 顏色 一般
表 形狀
大小
南 果實特點 殼膜
州 主 里 果肉
六 內部構造 貯藏 個別
月 果核
荔 花
枝 次 產地
丹 相關知識 書譜
習性
前景
2、說明方法的使用,讓學生再讀課文找出文中的例子
如:
舉例子:“一些稀奇的品種,如……‘龍牙’,……‘珍珠’”
作比較:“優(yōu)良的荔枝,種子發(fā)育不全,有似丁香”
列數字: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
打比方:荔枝稀奇品種有細長如指的“龍牙”
分類別:“廣東有雙季荔枝,……又有四季荔枝,”
引用:《中國果樹栽培學》則說大的重六十克
下定義: “荔枝殼表面……特稱龜裂片”“兩側……有一條溝,叫做縫合線”
3、師生分析討論說明方法的作用:
通常直徑三四厘米,二十多克重十多克到溫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三十天
列數字:準確、客觀、具體
龜裂片、合線縫、假種皮
下定義:準確、科學
古籍、史料、諺語,白居易、徐渤、杜牧、蘇軾等人的詩文
引用:確鑿可信文筆活潑有韻味
荔枝殼表面……好像龜甲……突起部分,有的尖銳如刺“殼如紅繒……甘酸如醴酪”“飛焰”“紅云”“荷瓣”“桃花”
打比方:形象,使人易于理解生動,有文學情趣
這些說明方法的運用使文章科學性與文學性結合
四、 課文拓展
荔 枝
陳輝
南州六月荔枝丹,萬顆累累簇更團
絳雪艷浮紅錦爛,玉壺光瑩水晶寒
高名已許傳新曲,芳味曾經薦大官
烏府日長霜署靜,幾株斜覆石欄桿
《古今圖書集成·草木典·荔枝部》
看荔枝
鄧 肅
荔枝有佳品,乃在府城東
我來方秀發(fā),紅云幾萬重
遙知香味色,已具碎花中
憑欄一念足,不食意自充
人世如夢耳,當體色即空
謂是為真實,便可侑千鐘
謂是為非實,真飽亦何從
虛實兩無有,樓高雨濛濛
《古今圖書集成·草木典·荔枝部》
宣和殿荔枝
趙 佶
密移造化出閩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玉液乍凝仙掌露,絳苞初結水晶丸
酒酣國艷非朱粉,風泛天香轉蕙蘭
何必紅塵飛一騎,芬芳數本座中看
《古今圖書集成·草木典·荔枝部》
詠荔枝膜
徐勃
曾向忠州畫里描,胭脂淡掃醉容消
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
白玉薄籠妖色映,茜裙輕褐暗香飄
嫣紅狼籍誰收拾,十八閩娘裂紫綃
五、小結
1、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2、要按合理的順序說明
寫好說明文 3、要有一定的說明方法
4、要有簡明準確的語言
5、要查閱有關資料
六、 作業(yè)設計
用文藝性的筆調寫一篇短文,介紹你家鄉(xiāng)出產的一種水果或其他特產,力求寫出其中蘊含的文化意味
3、南州六月荔枝丹課堂實錄
今天,語文網小編跟大家分享南州六月荔枝丹課堂實錄。課堂實錄是一種鮮活的教學資源,通過課堂實錄情景再現,教師們可以對教學案例進行分析研討,可親、可近、可學、可用,非常有益處,南州六月荔枝丹課堂實錄,一起來看看吧!
南州六月荔枝丹課堂實錄由小編整理,僅供參考:
【教學流程】
一、【多媒體顯示荔枝特寫鏡頭】
學生議論紛紛,甚至有夸張流口水聲的。
【師】想必大家都看到了屏幕上的這種鮮艷誘人的水果,它叫——(學生齊答:荔枝)。請仔細觀看畫面,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你眼中的荔枝,也可以虛擬情境,向從未見過荔枝的人介紹荔枝,或向從未品嘗過荔枝的人推薦荔枝。
【學生】大笑:我們從來沒有吃過荔枝!(特別是幾個男生)
【師】(看見荔枝干,靈機一動)我今天荔枝沒有,但荔枝干有,給幾位同學嘗嘗,告訴我們荔枝干有什么特色,這和你看見的荔枝圖片有什么不同?
把荔枝分給幾個比較活躍和幾個不太活躍的同學。
【丁銘銘】不用給我了,其實我是吃過荔枝的。我來說吧!
【師】我們丁銘銘突然想起吃過荔枝,那么就由他來介紹一下,大家仔細聽了!(全班笑)
【丁銘銘】荔枝有一層外殼,是紅色的,殼上面有突起物,殼上有一層膜,里面的肉很白,然后里面有一個核,荔枝上面有很多水!
【師】什么上面有很多水?
【丁銘銘】殼上啊,買來的時候就有很多水。就這樣,沒有了。
(全班笑)
【童杰】方老師,我有意見。
【師】示意其發(fā)表。
【童杰】首先我覺得丁銘銘說的不夠準確。他說荔枝殼師紅色的,其實還有綠色的。第二,他說的時候一點味道也沒有。荔枝的圖片那么美,我覺得課文中講的比較好。里面有一句:“瓤肉瑩白如白雪”那才叫一語中的。
(全班鼓掌)
二、課文分析
【師】童杰說的非常好。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科技說明文單元的第一篇文章:賈祖璋先生的科學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這是一篇說明文,或者可以稱為——
【學生】科學小品。
【師】對了,童杰已經初初比較丁銘銘的介紹和賈祖璋對荔枝介紹的不同,那么我想請同學告訴我,如何評價說明文呢?
【胡澤東】說明文就是說明文,有什么好評價的。
【師】說明文這種文體,大家以前都接觸過,還有同學記得么?
【沈海波】《中國石拱橋》
【葉能】《祖國的大豆》、《隆冬話竹》等。方老師,我覺得說明文說理性很強,又具有科學性。還是很有味道的。
【胡澤東】可是我就覺得說明文很單調,干巴巴的,枯燥乏味。沒什么好上的。
【許燕萍】我覺得一般的說明文就像丁銘銘介紹荔枝那樣的無趣,讓人一點食欲也沒有了。但今天要上的課文卻還是很不錯的。
【師】當然,這同樣是一篇如假包換的說明文,但為什么能給我們耳目一新的感覺呢?或者說,文章采用了什么樣的方法改變了說明文一向單調乏味的狀態(tài)?
【許燕萍】如童杰說的那樣,課文介紹的時候用了很多詩句。什么“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什么“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等等。
【師】說的很好,文中引用了大量的詩文典故。我們學過很多種說明方法,掰著指頭數一數,總共學過哪些?
【學生】舉例子、分類別、作比較、打比方、列數字、引用、下定義。
【朱明敏】方老師,打比方和比喻是不是一樣的?
【師】朱明敏提出了一個問題,有誰能幫他解決么?
【高鑫楓】這個我知道的。打比方是說明方法,而比喻是修辭方法。
【師】很好。那么多是說明方法在我們這篇課文當中大放異彩的是那一種?
【學生】引用嘍。
【師】對。就是引用。下面就請各位同學從課文中找出所有作者引用的詩詞典故,在下面劃上橫線或者波浪線。四人小組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討論其作用。(約4分鐘)
小組(1)金祥、方佳恩、金鋒華、許燕萍
【金鋒華】方老師,我們全部找了一遍。需要說一下么?
【師】很好,你可以把找到的說出來。
【金鋒華】1. 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
2. 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
3. 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
4. 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5. 長安回望誘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6. 荔枝十花一子。
7. 以小株結實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闕下,移植宣和殿。
8. 密移造化出閩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9. 仙人本是海山姿,從此江鄉(xiāng)亦萌蘗。
10.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金祥】還有一句。“南州六月荔枝丹”。
【金鋒華】我們組最喜歡第一句。因為剛才丁銘銘介紹荔枝的時候很單調,但白居易《荔枝圖序》說的,卻讓人饞涎欲滴。而且非常的形象。放在文中,不僅貫穿全文的介紹,讓人情不自禁往下看。
小組(2)金靈杰、衛(wèi)夢昭、陳玲、張佳丹
【陳玲】我們組最喜歡標題。一句詩七個字,但是卻講了很多東西:時間、地點、事物、顏色。簡潔明了,符合議論文的特色。而且用詩句作標題,讓原來枯燥的議論文顯出一絲幽雅感。
【師】多了一絲文學意味,所以感覺幽雅,分析的相當合適。
小組(3)陳飛丹、朱燕華、鄭金波、沈海波
【鄭金波】我們組覺得“安回望誘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里運用的很好,因為這不僅補充說明了白居易詩句中提及的荔枝不耐貯藏,還說明了古代封建君主窮奢極欲,民不聊生。
【師】非常好,你們其實已經很好理解了兩個詩句的作用。
小組(4)朱偉剛、熊燕、施潤、謝超鋒
【朱偉剛】我們認為最后蘇軾的詩句運用的也很不錯。不僅說明了人們對荔枝的喜愛,也表達了我們應該更好的因地制宜,發(fā)展荔枝生產。這樣就有更多的人可以吃到荔枝了。
【師】很好。我發(fā)覺大家討論的都很深入。由于時間關系,接下去的詩句就請同學們結合幻燈片一起來分析。
幻燈片一:豐收季節(jié)的荔枝林,并配以字幕:“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
【學生】說明荔枝多、顏色非常的艷麗。
幻燈片二:荔枝的殼和膜。“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
【學生】這說明荔枝膜的顏色非常的柔美,非常輕盈。
【師】那么宋徽宗和和文征明的詩句及《三山志》引文呢?
【葛秋嬌】我覺得這只是為了說明荔枝移植很困難而已。如果作者直接說,荔枝移植很困難,或許我看過也就算了,可他引用了古詩文,我就覺得看上去有意思多了。
【師】大家的回答,實在出乎我的意料,非常棒!我現在可以很輕松地對引用的作用作一個小結:這些引用確鑿可信,并且極富有韻味,給原本單調的說明文增添了亮色,使其顯得生動活潑,富有文采。
三、信息篩選
【師】接下來,請大家快速地通讀全文,篩選各段關鍵信息,有的剛才我們已經通過引用的作用分析過了,有的還沒有分析,但信息點也比較明顯。請用一個詞或一個詞組概括出每段的段落大意,并將其用“——”串成一條直線,寫在課前請大家準備好的白紙上,字寫認真些,寫大些。
請最先完成任務的同學舉手示意,歷時最短的三位同學決出之后,我們將投影他們的閱讀成果,由同學們評出一名“閱讀能手”,他將得到由老師我個人贊助的荔枝干若干,一飽口福。
最先舉手的三名:張岳東、葉能、樓佳杰
【師】好,陳汀、葉能、樓佳杰三位同學脫穎而出(學生笑)。我呢,首先奉上荔枝若干(學生笑),那么現在我們來比較一下,哪位同學的更好一點。或者我們從比較中得出最佳答案。
【張岳東】質疑——殼——色——形狀——大小與重量——膜——肉——貯藏——核——花——產地——圖譜——移植——發(fā)展
【葉能】引文——殼——色——外形——大小——膜——肉——貯藏——核——花——歷史——載書——產地——發(fā)展
【樓佳杰】疑——外殼——色——形——大小與重量——膜——肉——藏——核——花期——產地——種類——移植——發(fā)展
【最終討論答案】質疑——外殼——顏色——果形——大小及重量——膜——肉——不耐貯藏——核——花——產地——品種(圖譜)——移植——發(fā)展前景
【師】我給大家展示一下我的概括(幻燈片)
形態(tài) 外殼
顏色
荔枝的生態(tài) 形體
大小
膜
肉
果實 貯運
核
花
產地
品種
荔枝的生產 移植
發(fā)展
【師】我發(fā)覺,其實同學們概括的比我好的多。但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從我這個圖表中發(fā)現一個規(guī)律?
【郭炯杰】這個很簡單,比如說明荔枝的生態(tài)的時候是由表到里。現說果實的外部形態(tài),再說果實的內部構造的。在說明果實的內部構造的時候,又是由外到內的。
【師】很好,我補充一點:從全文來看本文的說明順序又是先主后次的。先講荔枝的生態(tài),再介紹有關荔枝的其他知識核建議。閱讀說明文的時候,很重要的就是把握其說明順序。
(下課鈴聲響起。)
【師】已經下課了。給大家布置三個作業(yè)。
1. 指出下列各段所用的說明方法。
2.篩選課文主要信息,把這篇文章改寫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實的說明性文字。
3.課外閱讀《語文讀本》上的“生命的旋律”這一章節(jié)的數篇科學小品,(包括《螳螂獵食》、《天鵝》、《葵與向日葵》、《馬鈴薯》),體會其科學性、文學性。
好,下課!
四、【課后補記】(學生的縮寫)
下面摘錄了幾位同學的縮寫,較有代表性。
【陳玲】荔枝是我國中藥的蜜源植物?;ㄆ谠俣剿脑拢墒炱谝云咴聻槭?。
荔枝的形狀多變,直徑約三四厘米,重量在十到二十克左右,不耐貯藏,屬亞熱帶果樹,北限低。
荔枝殼表面有一層龜裂片,上有片峰,呈深紅徽紫色。內有白色薄膜,肉呈白色半透明。味甜宜生食,種子長圓形,面光棕褐色。
【方佳恩】荔枝殼粗糙,肉滑、雪白。外殼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大笑約直徑三思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克。呈心臟形、軟圓形或圓形。通常蒂部大,頂端小。荔枝不耐貯藏,核就是種子。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原產于我國,是我國特產。屬于亞熱帶果樹,性喜溫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長的北限。應因地制宜,努力發(fā)展荔枝生產。
【樓佳杰】荔枝殼是粗糙的,上面有許多的龜裂片。成熟的荔枝大多數是紅色或紫色。七月是荔枝的盛期。荔枝是心臟形、軟形或圓形的。通常蒂部大,頂端稍小,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克,其殼內有一層膜。荔枝的肉大多數是白色半透明,味甜微酸。荔枝不耐貯藏,在1℃—5℃可貯藏30天左右。荔枝的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我國是荔枝的原產地,有許多種荔枝。荔枝性喜溫暖,在我國荔枝還是有很好的發(fā)展前景的。
【金鋒華】成熟的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荔枝呈心臟形、軟圓形或圓形。通常蒂部大,頂端稍小。荔枝大笑,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克。荔枝殼內有緊貼內壁的白色薄膜。它的肉大多數白色半透明,而且它不耐貯藏。它的核就是種子,長圓形,表面光滑,棕褐色。少數荔枝品種為綠色。荔枝的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隨品種而不同。荔枝原產于我國。在我國古代就有很多講荔枝的書籍和文章。荔枝是亞熱帶果樹,性喜溫暖。成都、福建是它生長的北限。但隨著科學發(fā)展,荔枝北移也許是可能的。
以上內容來自南州六月荔枝丹課堂實錄。希望能幫助教師朋友們較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小編祝大家學習愉快!
4、《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學實錄
教學目的
一、認識廉頗、藺相如思想品質的可貴之處,培養(yǎng)機智勇敢的品質和以大局為重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體會這篇課文善于剪裁和組織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語言、行動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現手法。
三、重點學習課文中的一些文言多義詞和詞類活用現象。
四、了解作者司馬遷的生平和他的著作《史記》。
教學設想
一、本文故事性很強,可以先布置學生預習,要求學生對照理解和使用工具書,初步了解課文中三個故事的大意。
二、重點講解與練習相結合。對于重點詞語,如:負、徒、幸、引、為、使、亡、觀、奏、顧等,要結合語境講清楚,并通過練習來鞏固這些詞語。古今異義詞:指示,約束;名詞活用動詞:刃、衣、舍、前等;使動用法:完、急、破、歸等;虛詞:以、之;被動句和判斷句等,都要一一講清楚,并適當補充一些練習,以鞏固所學的內容。
教學時數四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導入新課。
我們讀書作文時,經常遇到“完壁歸趙”“負荊請罪”等成語。這些成語的出處就在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廉頗藺相如列傳》(板書)。我們學習這些課文,不僅可以進一步理解這些成語典故,學到一些文言知識,而且將受到古人那種勇敢機智的品質以及識大體、顧大局的愛國情操所激勵,從而培養(yǎng)我們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簡介作者和《史記》。
引導學生看注釋①和“預習提示”第一段。明確這樣幾點:1.司馬遷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他能寫出《史記》這樣偉大的作品,是因為:①家學淵源。父親司馬談為太史令,學問廣博。父親死了三年,司馬遷繼承其業(yè),在“金匾石室”(國家藏書處)閱讀、整理歷史資料;②廣泛游覽,實地考察;③艱難發(fā)憤。武帝天漢三年(前98),李陵孤軍入匈奴,敗降,而司馬遷極言李陵降敵出于無奈,因而觸怒漢武帝,致罪下獄,受宮刑。司馬遷發(fā)憤著《史記》,也發(fā)泄了他對漢朝的仇恨。
2.《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分本紀、世家、列傳、書、表等五種體裁。列傳,用以記述帝王以外的人物的事跡,課文《廉頗藺相如列傳》是列傳中的一篇代表作。
3.《史記》既是史學巨著,又是文學巨著。作品有很高的寫作技巧,人物形象鮮明,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三、簡介時代背景。
公元前四世紀,戰(zhàn)國“七雄”征戰(zhàn)不已。秦國最強,它對六國都有野心。秦國多次擊趙,但趙國重用廉頗、藺相如,將相團結合作,外交上、軍事上都取得了成功,保障了國家的安全。這篇課文就是記敘廉頗、藺相如團結合作,抗擊強秦的歷史事實。
四、教師范讀第l-13段。
五、講讀第一部分(第l—2段)。
1.指導學生自讀第1—2段。
2.學生講解,教師點撥。
明確:“以勇氣聞于諸侯”,以,憑借。開頭簡介廉、藺二人地位、威望的巨大差異,為二人矛盾伏筆。
六、講讀第二部分第一層(3—5段)。
1.指導學生自讀3—5段。
2.學生講解第3段,教師糾正,補充。
明確:①“愿以十五城請易壁”,愿,很希望,不同于現在的“愿意”。②“徒見欺”,見,被、受,被動句式。③“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意思是:主意沒有拿定,(想)尋求一個可以出使答復秦國的人,(但)沒有找到?!叭丝墒箞笄卣摺奔础翱墒箞笄刂恕保ㄕZ后置句。④關于和氏壁的來歷,教師可以扼要補充。(請見《韓非子·和氏》)⑤這一段是故事的開端,秦王要“以城易壁”,趙王左右為難,為藺相如出場作鋪墊。
3.學生試講第4-5段,教師糾正并補充。明確:①“竊計欲亡走燕”、“竊以為其人勇士”。竊,用在對話或書信中表示謙恭之詞,意思是“我私下”?!巴觥?、“走”同義詞,都作“逃”講。②“臣請完壁歸趙”。請,意思有二:一是敬辭,表示請您(做某事),二是謙詞,請您允許我(做某事)。這里作第二種解釋。(按1989年高考題第12題考了“請”字的兩種不同用法,請予注意。下文還有“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壁有暇,請指示王”,這兩句的“請”的用法,請注意區(qū)分。)③“而君幸于趙王”、“則幸得脫矣”、“大王亦幸赦臣”中三個“幸”,第一個“幸”是寵幸,后兩個“幸”是僥幸?!靶矣谮w王”,是被動句,被趙王寵幸。④“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中的“負”是使動用法。⑤“王必無人”中的“必”,課文注釋為“一定,實在”。③藺相如為何會贏得趙王的信任?一是由于繆賢推薦,補寫出了藺相如的過人才情;二是在朝廷應對時提出“寧許以負秦曲”的正確主張,自愿承擔出使重任。⑤這一層寫藺相如奉壁使秦。用對話表現相如的過人的分析能力和決斷能力。
七。學生邊朗讀邊思考1-5段后,布置作業(yè)。
1.熟讀和口譯第1—5段。
2.預習第6—13段。
第二教時
一、檢查舊課。
(出示小黑板)
1.解釋加點詞語。
①以勇氣聞于諸侯(英勇氣概)②使人遺趙王書(送)③徒見欺(被)④臣請完壁歸趙(謙詞)
2.翻譯句子。
①今君乃亡趙走燕②而君幸干趙王③求人可使報秦者④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二、講讀第二部分第二層(第06一11段)。
指名朗讀和翻譯這一層后,師生共同研討問題:
1.相如從哪些地方看出秦王“無意償城”?
明確:秦王坐章臺,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順便要求學生講解這一句),左右皆呼萬歲。以城換壁,對秦國來講,并木占便宜,談不上什么勝利,用不著“歡呼”。再說,秦王坐在行宮章臺中,把和氏壁傳遞給嬪妃和侍從人員看,表現出對趙國使者輕慢無禮,故相如斷定他“無意償城”,這表現了相如過人的洞察力和判斷力。
2.相如發(fā)現秦王“無意償趙城”后怎么辦?
明確:①設計智取。乃前(上前,名作動)曰:“壁有暇,請指示王?!保ㄊ?,給……看。意思是:請讓我指給大王看。)②說理斗爭。相如一方面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來批評秦王的欺騙手段;另一方面以趙王的謙誠來批判秦王的傲慢、不講信義。(要求學生講解“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這一句。)③誓死捍衛(wèi)。相如“倚柱,怒發(fā)上沖冠”(按:有人認為這一句的標點應為:倚柱,怒,發(fā)上沖冠。),這里寫出了相如的憤怒表情。“大王必欲急(形作動)臣,臣頭今與壁俱碎于柱矣!”,以言辭表現相如的勇氣?!跋嗳绯制浔诿撝該糁?。”又以動作表現相如誓死捍衛(wèi)的決心。
3.秦王“詐佯為予趙城”后,相如又如何對策?
明確:首先,相如使出緩兵之計,要秦王齋戒,設九賓禮,然后交壁;其次,私下派人把和氏壁從徑道(小道)送回趙國。
4.歸壁于趙后,相如又怎樣對秦王交代的?
明確:①義責秦王朝歷來言而無信。“未嘗有堅明約束(要求學生講解這四個字)者也”。干脆說明壁已歸趙;②以“秦強而趙弱”的事實,只要“堅明約束”,“趙立奉壁來”;③表示自己知“欺大王之罪”,“臣請就湯鍵”。④提出希望“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暗示秦王殺自己不是好辦法。
三、略講第二部分第三層(12——13段)。這一層是寫完壁歸趙后的結局?!鞍菹嗳鐬樯洗蠓颉睘閷⑾嗖缓头P?!扒匾嗖灰猿怯柃w,趙亦終不予秦壁”為兩國進入對立狀態(tài)和“澠池之會”伏筆。
四、小結第二部分:這一部分寫完壁歸趙,著重表現相如的大智大勇。相如的這種品質,作者是如何表現的?討論后明確:①直接描寫(如:相如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描寫)②間接描寫,以秦王的聲威,秦廷環(huán)境氣氛來反襯相如的鎮(zhèn)定自如,智勇雙全及非凡的外交斗爭藝術。
五、復習鞏固第二部分。指導學生反復朗讀6—11段,并允許學生質疑。
六、布置作業(yè)。
1.用自己的話講“完壁歸趙”的故事。
2完成“思考和練習”四。
3.預習第三部分“澠池會”。
第三教時
一、檢查復習。
1.(出示小黑板)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①乃前曰:“璧有瑕……”(上前)
②相如因持壁卻立(因,于是。卻:退)
③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嚴:尊重;修敬:整飾禮儀表示敬意。)
④舍相如廣成傳舍(舍:安置住宿。傳舍:招待賓客的館舍。)
2.辨析加點虛詞。
二、講讀第三部分(14一16段)。
要求學生對照注釋自讀并試譯這一部分后,研討下列問題。
1.這一部分寫的內容是什么?要求用四個字概括。
明確:澠池之會。
2.這一部分可以分幾個層次?要求用四個字概括層意?!?
明確:分三層。第14段為一層:趙王赴會;第15段為第二層:澠池斗爭。第16段:斗爭結果。
3.講析第一層(第14段)。
①“澠池之會”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舉行的?
明確:是在秦國攻打趙國一再獲勝的形勢下舉行的。(要求學生翻譯加點詞:其后(以后)秦伐(攻打)趙,拔(攻下)石城。明年(第二年)復攻趙,殺二萬人。
②秦王在節(jié)節(jié)獲勝的情況下,為何欲與趙王“為好”,舉行“澠池之會”?
明確:軍事斗爭輔以外交斗爭,從外交上進一步迫趙投降。
③趙王赴會時作好了哪些準備?
明確:一方面相如隨從保駕,另一方面廉頗作后盾,并作好了最壞的打算。(“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保?
4講析第二層和第三層(第15、16段)
①秦王怎樣侮辱趙王的?從哪些字可以看出來?
明確:從“秦王飲酒酣”“令趙王鼓瑟”中的“酣”和“令”兩個字可看出來?!昂ā弊謱懗隽饲赝醯闹焊邭鈸P、盛氣凌人的神態(tài);“令”字表示秦王自命高趙王一等(注意:秦與趙同為諸侯,地位應該是平等的),且要寫進秦的史冊,這是明目張膽對趙王的侮辱。
②面對秦王的侮辱,相如怎樣與之針鋒相對的?
明確:首先,藺相如上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瓶秦王,以相娛樂。”(要求學生翻譯這一句:趙王聽說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音樂,請(讓我)獻上一個盆瓶給秦王(敲打),來互相娛樂?!盀椤眞éi,動詞,演奏)其次,相如以拼命和秦王斗爭。秦王不肯,相如又“跪請”,秦王還不肯,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要學生翻澤這一句:你我相距不出五步,我簡相如能夠拿頭頸的鮮血濺到大王的身上了!)再次,相如以“張目叱之”,使秦王的左右“皆靡”。在這種情況下,秦王被迫一擊颯。最后,相如又顧召趙御史書,以牙還牙。
③秦王一計未成,又提出“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的無禮要求,相如又如何對策?
明確:相如針鋒相對,以攻為守,提出同樣要求:“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咸陽是秦的都城,其價值在趙十五城之上。
④“澠池之會”的結果如何?
明確:一是秦終不能加勝于趙;二是秦也不敢動兵??梢哉f,澠池之會是趙的勝利,秦的失敗。這一段迸一步表現了相如大智大勇的品質。
三、布置作業(yè)。
1.熟讀第三部分。
2.完成“思考和練習”四和五。
3.預習第四部分。
第四教時
一、檢查復習。
1.(出示小黑板)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
①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和好)
②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告別,有準備不再相見的意味)
③秦御史前書曰(記錄)
④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殺)
2.(出示小黑板)說說下列句中的“于”各有什么作用。
①故燕王欲結于君(引出對象。跟,同)
②使不辱于諸侯(引出對象。被)
③會于西河之外(引出處所。在)
④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引出對象。被)
二、讀講第四部分(第17-21段)。
1.指名學生朗讀這一部分后,劃分層次。
明確:分三層:第一層(第17—18段),寫相如“拜為上卿”,廉頗居功自傲,相如退讓。第二層(第19段),寫相如不計私怨,說服舍人。第三層(第20-ZI段),寫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這一部分內容可以用“廉藺交歡”來概括。
2研讀第一層。
①廉藺產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簡相如出身低微,開始只是“趙宦者令繆賢舍人”,而現在卻“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教師補充:秦漢以前位次以右為尊。)廉藺地位的變化是產生矛盾的客觀原因。但主觀原因卻是因為廉頗不能正確對待自己,也不能正確對待相如?!拔覟橼w將,有攻城野戰(zhàn)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要求學生翻譯這幾句)
②廉頗揚言見到相如“必辱之”。相如是如何對待的?明確:相如有意退讓,“不肯與會”,“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即使見到廉頗,相如也“引車避匿”。(“引”,退、牽拉。)從這里可以看到相如的大度與氣量。
3.研讀第二層。
齊讀這一層后,指名學生試譯這一層,教師予以必要的糾正與補充,然后討論問題。
相如如何說服舍人的?相如退讓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相如采用比較法來說明道理?!肮暳畬④娛肱c秦王?”(要求學生解釋這一句:你們看廉將軍比秦王哪一個厲害?在原句句尾省略了一個“威”字。“之”字取消句子獨立性。)相如的啟發(fā)提問,自然得出廉頗不如秦王的結論。然后,從國家利益的高度說明將相和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吾所以為此者,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要求學生翻譯這一句:我這樣做的原因,是由于把國家的急切之事放在前頭,而把個人的仇怨之事放在后頭呀?。┯纱丝梢姡嗳鐚αH的忍讓,是出于以國家利益為重的目的。
4研讀第三層。
①廉頗聽到相如的話后如何表現?
明確:“肉袒負荊”,登門謝罪:“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比較兩個“之”的用法;前一個“之”,助詞,相當于“的”;后一個“之”,代詞,代“我”。)
②由此看出廉頗具有何種品質?
明確:知錯能改,坦白直率。
③“廉藺交歡”的思想基礎是什么?
明確:愛國,愛趙國,仇恨秦國。(要求學生講解“刎頸之交”這個成語)
[附〕板書設計
廉藺交歡
(轉引自江蘇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板書設計》)
三、要求學生熟讀、背誦第四部分(最后五段)。
四、小結全文。
1.主題思想:本文通過“完壁歸趙”、“繩池之會”、“將相和歡”的故事,贊揚了藺相如智勇雙全的品質和寬厚待人、顧全大局的風格,也贊美了廉頗“負荊請罪”的優(yōu)秀品質。
2.選擇典型事件刻劃人物,以寫簡相如為主,寫廉頗為賓,選材詳略得當。
3.在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課文中有兩類矛盾,一類是趙國與秦國的矛盾,這一對矛盾是敵我矛盾;另一類是廉、藺的矛盾,這一對矛盾是內部矛盾。兩類矛盾縱橫交錯,互相影響。最后在共同對敵的前提下,內部矛盾得到了解決,廉藺的性格品質也得到了充分的刻畫。
4.通過人物對話來刻畫人物。(要求學生分別找出藺相如的對話和廉頗的對話,說說這些對話對表現人物性格的作用。)
五、布置作業(yè)。
1.完成“思考和練習”三、五。
2.背誦最后5段。
3.找出本文的成語。
4.這篇課文原文還有一段文字:
是歲,廉頗東攻齊,破其一軍。居二年,廉頗復伐齊畿,拔之。后三年,廉頗攻魏之防陵、安陽,拔之。后四年,腐相如將而攻齊,至平邑而罷。其明年,趙奢破秦軍于闊下。
試翻譯這段文字,井說說作者寫這段文字的用意。
二一廉頗藺相如列傳
教學目的
一、認識廉頗、藺相如思想品質的可貴之處,培養(yǎng)機智勇敢的品質和以大局為重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體會這篇課文善于剪裁和組織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語言、行動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現手法。
三、重點學習課文中的一些文言多義詞和詞類活用現象。
四、了解作者司馬遷的生平和他的著作《史記》。
教學設想
一、本文故事性很強,可以先布置學生預習,要求學生對照理解和使用工具書,初步了解課文中三個故事的大意。
二、重點講解與練習相結合。對于重點詞語,如:負、徒、幸、引、為、使、亡、觀、奏、顧等,要結合語境講清楚,并通過練習來鞏固這些詞語。古今異義詞:指示,約束;名詞活用動詞:刃、衣、舍、前等;使動用法:完、急、破、歸等;虛詞:以、之;被動句和判斷句等,都要一一講清楚,并適當補充一些練習,以鞏固所學的內容。
教學時數四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導入新課。
我們讀書作文時,經常遇到“完壁歸趙”“負荊請罪”等成語。這些成語的出處就在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廉頗藺相如列傳》(板書)。我們學習這些課文,不僅可以進一步理解這些成語典故,學到一些文言知識,而且將受到古人那種勇敢機智的品質以及識大體、顧大局的愛國情操所激勵,從而培養(yǎng)我們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簡介作者和《史記》。
引導學生看注釋①和“預習提示”第一段。明確這樣幾點:1.司馬遷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他能寫出《史記》這樣偉大的作品,是因為:①家學淵源。父親司馬談為太史令,學問廣博。父親死了三年,司馬遷繼承其業(yè),在“金匾石室”(國家藏書處)閱讀、整理歷史資料;②廣泛游覽,實地考察;③艱難發(fā)憤。武帝天漢三年(前98),李陵孤軍入匈奴,敗降,而司馬遷極言李陵降敵出于無奈,因而觸怒漢武帝,致罪下獄,受宮刑。司馬遷發(fā)憤著《史記》,也發(fā)泄了他對漢朝的仇恨。
2.《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分本紀、世家、列傳、書、表等五種體裁。列傳,用以記述帝王以外的人物的事跡,課文《廉頗藺相如列傳》是列傳中的一篇代表作。
3.《史記》既是史學巨著,又是文學巨著。作品有很高的寫作技巧,人物形象鮮明,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三、簡介時代背景。
公元前四世紀,戰(zhàn)國“七雄”征戰(zhàn)不已。秦國最強,它對六國都有野心。秦國多次擊趙,但趙國重用廉頗、藺相如,將相團結合作,外交上、軍事上都取得了成功,保障了國家的安全。這篇課文就是記敘廉頗、藺相如團結合作,抗擊強秦的歷史事實。
四、教師范讀第l-13段。
五、講讀第一部分(第l—2段)。
1.指導學生自讀第1—2段。
2.學生講解,教師點撥。
明確:“以勇氣聞于諸侯”,以,憑借。開頭簡介廉、藺二人地位、威望的巨大差異,為二人矛盾伏筆。
六、講讀第二部分第一層(3—5段)。
1.指導學生自讀3—5段。
2.學生講解第3段,教師糾正,補充。
明確:①“愿以十五城請易壁”,愿,很希望,不同于現在的“愿意”。②“徒見欺”,見,被、受,被動句式。③“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币馑际牵褐饕鉀]有拿定,(想)尋求一個可以出使答復秦國的人,(但)沒有找到?!叭丝墒箞笄卣摺奔础翱墒箞笄刂恕?,定語后置句。④關于和氏壁的來歷,教師可以扼要補充。(請見《韓非子·和氏》)⑤這一段是故事的開端,秦王要“以城易壁”,趙王左右為難,為藺相如出場作鋪墊。
3.學生試講第4-5段,教師糾正并補充。明確:①“竊計欲亡走燕”、“竊以為其人勇士”。竊,用在對話或書信中表示謙恭之詞,意思是“我私下”?!巴觥薄ⅰ白摺蓖x詞,都作“逃”講。②“臣請完壁歸趙”。請,意思有二:一是敬辭,表示請您(做某事),二是謙詞,請您允許我(做某事)。這里作第二種解釋。(按1989年高考題第12題考了“請”字的兩種不同用法,請予注意。下文還有“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壁有暇,請指示王”,這兩句的“請”的用法,請注意區(qū)分。)③“而君幸于趙王”、“則幸得脫矣”、“大王亦幸赦臣”中三個“幸”,第一個“幸”是寵幸,后兩個“幸”是僥幸?!靶矣谮w王”,是被動句,被趙王寵幸。④“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中的“負”是使動用法。⑤“王必無人”中的“必”,課文注釋為“一定,實在”。③藺相如為何會贏得趙王的信任?一是由于繆賢推薦,補寫出了藺相如的過人才情;二是在朝廷應對時提出“寧許以負秦曲”的正確主張,自愿承擔出使重任。⑤這一層寫藺相如奉壁使秦。用對話表現相如的過人的分析能力和決斷能力。
七。學生邊朗讀邊思考1-5段后,布置作業(yè)。
1.熟讀和口譯第1—5段。
2.預習第6—13段。
第二教時
一、檢查舊課。
(出示小黑板)
1.解釋加點詞語。
①以勇氣聞于諸侯(英勇氣概)②使人遺趙王書(送)③徒見欺(被)④臣請完壁歸趙(謙詞)
2.翻譯句子。
①今君乃亡趙走燕②而君幸干趙王③求人可使報秦者④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二、講讀第二部分第二層(第06一11段)。
指名朗讀和翻譯這一層后,師生共同研討問題:
1.相如從哪些地方看出秦王“無意償城”?
明確:秦王坐章臺,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順便要求學生講解這一句),左右皆呼萬歲。以城換壁,對秦國來講,并木占便宜,談不上什么勝利,用不著“歡呼”。再說,秦王坐在行宮章臺中,把和氏壁傳遞給嬪妃和侍從人員看,表現出對趙國使者輕慢無禮,故相如斷定他“無意償城”,這表現了相如過人的洞察力和判斷力。
2.相如發(fā)現秦王“無意償趙城”后怎么辦?
明確:①設計智取。乃前(上前,名作動)曰:“壁有暇,請指示王?!保ㄊ荆o……看。意思是:請讓我指給大王看。)②說理斗爭。相如一方面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來批評秦王的欺騙手段;另一方面以趙王的謙誠來批判秦王的傲慢、不講信義。(要求學生講解“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這一句。)③誓死捍衛(wèi)。相如“倚柱,怒發(fā)上沖冠”(按:有人認為這一句的標點應為:倚柱,怒,發(fā)上沖冠。),這里寫出了相如的憤怒表情。“大王必欲急(形作動)臣,臣頭今與壁俱碎于柱矣!”,以言辭表現相如的勇氣?!跋嗳绯制浔诿撝?,欲以擊柱。”又以動作表現相如誓死捍衛(wèi)的決心。
3.秦王“詐佯為予趙城”后,相如又如何對策?
明確:首先,相如使出緩兵之計,要秦王齋戒,設九賓禮,然后交壁;其次,私下派人把和氏壁從徑道(小道)送回趙國。
4.歸壁于趙后,相如又怎樣對秦王交代的?
明確:①義責秦王朝歷來言而無信?!拔磭L有堅明約束(要求學生講解這四個字)者也”。干脆說明壁已歸趙;②以“秦強而趙弱”的事實,只要“堅明約束”,“趙立奉壁來”;③表示自己知“欺大王之罪”,“臣請就湯鍵”。④提出希望“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暗示秦王殺自己不是好辦法。
三、略講第二部分第三層(12——13段)。這一層是寫完壁歸趙后的結局?!鞍菹嗳鐬樯洗蠓颉睘閷⑾嗖缓头P。“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壁”為兩國進入對立狀態(tài)和“澠池之會”伏筆。
四、小結第二部分:這一部分寫完壁歸趙,著重表現相如的大智大勇。相如的這種品質,作者是如何表現的?討論后明確:①直接描寫(如:相如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描寫)②間接描寫,以秦王的聲威,秦廷環(huán)境氣氛來反襯相如的鎮(zhèn)定自如,智勇雙全及非凡的外交斗爭藝術。
五、復習鞏固第二部分。指導學生反復朗讀6—11段,并允許學生質疑。
六、布置作業(yè)。
1.用自己的話講“完壁歸趙”的故事。
2完成“思考和練習”四。
3.預習第三部分“澠池會”。
第三教時
一、檢查復習。
1.(出示小黑板)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①乃前曰:“璧有瑕……”(上前)
②相如因持壁卻立(因,于是。卻:退)
③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嚴:尊重;修敬:整飾禮儀表示敬意。)
④舍相如廣成傳舍(舍:安置住宿。傳舍:招待賓客的館舍。)
2.辨析加點虛詞。
二、講讀第三部分(14一16段)。
要求學生對照注釋自讀并試譯這一部分后,研討下列問題。
1.這一部分寫的內容是什么?要求用四個字概括。
明確:澠池之會。
2.這一部分可以分幾個層次?要求用四個字概括層意。”
明確:分三層。第14段為一層:趙王赴會;第15段為第二層:澠池斗爭。第16段:斗爭結果。
3.講析第一層(第14段)。
①“澠池之會”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舉行的?
明確:是在秦國攻打趙國一再獲勝的形勢下舉行的。(要求學生翻譯加點詞:其后(以后)秦伐(攻打)趙,拔(攻下)石城。明年(第二年)復攻趙,殺二萬人。
②秦王在節(jié)節(jié)獲勝的情況下,為何欲與趙王“為好”,舉行“澠池之會”?
明確:軍事斗爭輔以外交斗爭,從外交上進一步迫趙投降。
③趙王赴會時作好了哪些準備?
明確:一方面相如隨從保駕,另一方面廉頗作后盾,并作好了最壞的打算。(“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4講析第二層和第三層(第15、16段)
①秦王怎樣侮辱趙王的?從哪些字可以看出來?
明確:從“秦王飲酒酣”“令趙王鼓瑟”中的“酣”和“令”兩個字可看出來?!昂ā弊謱懗隽饲赝醯闹焊邭鈸P、盛氣凌人的神態(tài);“令”字表示秦王自命高趙王一等(注意:秦與趙同為諸侯,地位應該是平等的),且要寫進秦的史冊,這是明目張膽對趙王的侮辱。
②面對秦王的侮辱,相如怎樣與之針鋒相對的?
明確:首先,藺相如上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瓶秦王,以相娛樂?!保ㄒ髮W生翻譯這一句:趙王聽說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音樂,請(讓我)獻上一個盆瓶給秦王(敲打),來互相娛樂?!盀椤眞éi,動詞,演奏)其次,相如以拼命和秦王斗爭。秦王不肯,相如又“跪請”,秦王還不肯,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要學生翻澤這一句:你我相距不出五步,我簡相如能夠拿頭頸的鮮血濺到大王的身上了?。┰俅?,相如以“張目叱之”,使秦王的左右“皆靡”。在這種情況下,秦王被迫一擊颯。最后,相如又顧召趙御史書,以牙還牙。
③秦王一計未成,又提出“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的無禮要求,相如又如何對策?
明確:相如針鋒相對,以攻為守,提出同樣要求:“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毕剃柺乔氐亩汲?,其價值在趙十五城之上。
④“澠池之會”的結果如何?
明確:一是秦終不能加勝于趙;二是秦也不敢動兵??梢哉f,澠池之會是趙的勝利,秦的失敗。這一段迸一步表現了相如大智大勇的品質。
三、布置作業(yè)。
1.熟讀第三部分。
2.完成“思考和練習”四和五。
3.預習第四部分。
第四教時
一、檢查復習。
1.(出示小黑板)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
①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和好)
②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告別,有準備不再相見的意味)
③秦御史前書曰(記錄)
④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殺)
2.(出示小黑板)說說下列句中的“于”各有什么作用。
①故燕王欲結于君(引出對象。跟,同)
②使不辱于諸侯(引出對象。被)
③會于西河之外(引出處所。在)
④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引出對象。被)
二、讀講第四部分(第17-21段)。
1.指名學生朗讀這一部分后,劃分層次。
明確:分三層:第一層(第17—18段),寫相如“拜為上卿”,廉頗居功自傲,相如退讓。第二層(第19段),寫相如不計私怨,說服舍人。第三層(第20-ZI段),寫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這一部分內容可以用“廉藺交歡”來概括。
2研讀第一層。
①廉藺產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簡相如出身低微,開始只是“趙宦者令繆賢舍人”,而現在卻“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教師補充:秦漢以前位次以右為尊。)廉藺地位的變化是產生矛盾的客觀原因。但主觀原因卻是因為廉頗不能正確對待自己,也不能正確對待相如?!拔覟橼w將,有攻城野戰(zhàn)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要求學生翻譯這幾句)
②廉頗揚言見到相如“必辱之”。相如是如何對待的?明確:相如有意退讓,“不肯與會”,“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即使見到廉頗,相如也“引車避匿”。(“引”,退、牽拉。)從這里可以看到相如的大度與氣量。
3.研讀第二層。
齊讀這一層后,指名學生試譯這一層,教師予以必要的糾正與補充,然后討論問題。
相如如何說服舍人的?相如退讓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相如采用比較法來說明道理?!肮暳畬④娛肱c秦王?”(要求學生解釋這一句:你們看廉將軍比秦王哪一個厲害?在原句句尾省略了一個“威”字?!爸弊秩∠渥营毩⑿?。)相如的啟發(fā)提問,自然得出廉頗不如秦王的結論。然后,從國家利益的高度說明將相和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拔崴詾榇苏?,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要求學生翻譯這一句:我這樣做的原因,是由于把國家的急切之事放在前頭,而把個人的仇怨之事放在后頭呀?。┯纱丝梢?,相如對廉頗的忍讓,是出于以國家利益為重的目的。
4研讀第三層。
①廉頗聽到相如的話后如何表現?
明確:“肉袒負荊”,登門謝罪:“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比較兩個“之”的用法;前一個“之”,助詞,相當于“的”;后一個“之”,代詞,代“我”。)
②由此看出廉頗具有何種品質?
明確:知錯能改,坦白直率。
③“廉藺交歡”的思想基礎是什么?
明確:愛國,愛趙國,仇恨秦國。(要求學生講解“刎頸之交”這個成語)
5、《南州六月荔枝丹》《斑紋》教案(學案)
“奇異的自然”
《南州六月荔枝丹》
《斑紋》
[教學內容]
《南州六月荔枝丹》
一、學習目的:
1.了解引用這一說明方法的作用。
2.掌握本文從主到次、由表及里的說明順序。
3.了解荔枝的生態(tài)及其生產情況,豐富科學知識。
4.品讀鑒賞本文作為科學小品所具有的科學性和文學性。
二、學習過程
(一)作者簡介
賈祖璋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科普作家。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他就編著了60多萬字的《中國植物圖鑒》等專著,193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他的《鳥類概論》,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現代鳥類著作。此外他還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有《鳥與文學》、《動物珍話》、《生活素描》、《生物學碎錦》等,我們這篇課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就選自《生物學碎錦》一書。這些作品大多將絢爛多彩的生物作為寫作對象,把豐富的科學知識、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融為一體,具有相當高的思想性、科學性和藝術性。
(二)字詞正音
紅繒zēng 紫綃xiāo瓤ráng醴酪lǐlào
龜裂jūn絳囊jiàngnáng渣滓zhāz 萌蘗méngniè
詞語解釋:
龜裂:jūnliè呈現許多裂紋。
幅員:領土面積。地廣狹為幅,周圍為員,員即圓。
勞民傷財:既使人民勞苦,又耗費錢財。(使動用法)現多指濫用人力物力。
不了了之:把問題放在一邊,就算了事。了:完成。了(第二個):了結、結束。
逼真:⑴極像真的;⑵真切。
絢麗:燦爛美麗。
渣滓:⑴物品提出精華后剩下的東西;
⑵比喻品質惡劣對社會起破壞作用的人。
兼程:一天走兩天的路。
造化:⑴自然界的創(chuàng)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氣、運氣。
(三)常見說明順序
(1)時間順序——即按事物發(fā)展的時間先后次序來說明
(2)空間順序——即按事物空間結構的順序來說明
如:整體——局部上——下
外——內遠——近
(3)事理順序——即依據事物之間或某一事物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來說明。如:
一般——個別主要——次要
原因——結果現象——本質
總述——分說簡單——復雜
[全文說明順序]
1.荔枝果實的形態(tài)特點(主)
①設疑,引出下文⑴
②荔枝果實的形態(tài)特點
a.外部形態(tài)外殼構造⑵(外)
外殼顏色⑶
荔枝形狀⑷
大小重量⑸
b.內部構造(內)
荔枝薄膜⑹
荔枝果肉⑺
荔枝貯藏⑻
荔枝果核⑼
③荔枝的花⑽(11)
2.荔枝的相關知識(次)
①荔枝的產地分布(12)
②古代的荔枝書譜(13)
③荔枝習性及生長北限(14)
④提出建議,結束全文(15)
本文的說明順序為先主(荔枝的形態(tài)特點)后次(有關荔枝的其他知識及建議),而介紹荔枝的形態(tài)特點時是按由表(外部形態(tài))及里(內部構造)的順序。在說明荔枝的外部形態(tài)時,則按殼面的構造——色澤——外形——大小的觀察順序來寫;而介紹內部構造時又是按殼膜——果肉——果核從外到內的順序。這樣來寫,條理清晰,內容全面、主次鮮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態(tài)特征,又介紹了有關荔枝的其他知識。
既然介紹荔枝的果實是文章的主體部分,那么后面有關荔枝的產地、書譜、習性、生長北限和建議的部分自然就是次要的了。將后面的次要部分刪掉行不行?
不行。我們首先要搞清“主要”和“次要”與整篇文章的關系?!爸饕焙汀按我笔蔷推湓诒磉_一篇文章的主旨時所起的作用的大小、重輕而言,而不是指對一篇文章是否必要而言的。“次要”不等于“不必要”,“主要”和“次要”對一篇文章而言都是“必要”的。
其次,我們就這篇課文來談。如果文章題目改作《荔枝的果實》的話,那自然可以考慮刪掉后面的部分。而本文是講荔枝,因此有關荔枝的知識都應作介紹,而不能只介紹其果實,這樣內容才全面。另外,從作者的寫作意圖考慮,作者不僅把有關荔枝的知識介紹給了讀者,而且提出了“大力發(fā)展荔枝的生產”、“逐步滿足廣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議,體現了作者寫作意圖的另一個重要方面。
(四)常見說明方法有哪八種?請結合實例分析其作用。
1.下定義:
“荔枝殼表面……特稱龜裂片?!薄皟蓚取幸粭l溝,叫做縫合線”
作用:準確、科學
2.舉例子:荔枝稀奇品種有“龍牙”、“珍珠”。荔枝也有淡紅色的,如“廣東產的‘三月紅’和‘桂綠’等”。
作用:具體、清楚
3.分類別:“廣東有雙季荔枝,……又有四季荔枝”
作用:條理性強,眉目清楚
4.打比方:
“一些稀奇的品種,如細長如指的‘龍牙’,圓小如珠的‘珍珠’。”如說明荔枝殼形態(tài)時,說“荔枝殼表面有細小的塊狀裂片,好像龜甲”;“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銳如刺”;說明荔枝的果形時說“荔枝呈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介紹優(yōu)良的荔枝的種子時說“形狀很小,有似丁香”;在說明荔枝外殼的色澤時說“把它比做‘絳囊’、‘紅星’、‘珊瑚珠’,都很逼真”等。“舊記載中還有一些稀奇的品種,如細長如指形的‘龍牙’、圓小如珠的‘珍珠’等”。
作用:形象生動,使人易于理解,有文學情趣
5.引用:《中國果樹栽培學》則說大的重六十克。
作用:確鑿可信
6.列數字: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
作用:準確、科學、具體、有說服力
7.畫圖表作用:一目了然
(五)作為科學小品文,具有文藝性和趣味性。
本文中表現在哪些地方?請在書上作標記。
與《辭海》中介紹作比較
荔枝,無患子科。常綠喬木,高可達20米。偶數羽狀復葉,小葉長橢圓形或披針形?;ㄐ。瑹o花瓣,呈綠白或淡黃色,有芳香。果實心臟形或圓形;果皮具多數鱗斑狀突起,鮮紅、紫紅、青綠或青白色。果肉(假種皮)新鮮時半透明凝脂狀,多汁,味甘美,有芳香。性喜溫濕多光。原產我國南部,以廣東、廣西、福建、四川、云南、臺灣等地栽培最多。
科學小品文的特色
1.多運用比喻,使說明更加生動形象。
2.多引用古詩文、史料、故事等等,既充實了文章的內容,又增強了文章的文學性和趣味性,引人入勝。
古代詩文、文獻資料、諺語等本文引用達十余處之多。這樣既豐富了文章內容,擴大了知識面,加強了說明效果,同時又使文字生動活潑,富于變化,具有較強的文學韻味,因而也更能引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既能了解有關的科學知識,又能獲得一種文學享受。
文章雖屬于說明文,卻以詩句“南州六月荔枝丹”為題,遠比諸如“荔枝”、“說說荔枝”之類的題目生動活潑富于形象感。文章開頭引白居易《荔枝圖序》中的句子進行質疑,自然引出對荔枝的說明介紹。文中引用詩句,或介紹荔枝林的景觀,或說明荔枝的不耐貯藏,或印證荔枝的生長北限,或借以表達應大力發(fā)展荔枝生產以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的愿望與建議,都極富文學情趣。
《斑紋》
學習目標:
1.把握文章內容和“斑紋”的涵義。
2.探討文中議論性的語句的內涵。
3.品味生動形象的說明語言特色。
學習過程:
一.讀課文,回答:你認為這是一篇什么文體的文章?并說說理由。
析:科學小品(介紹“斑紋”,展現了動物的生活習性。)
隨筆散文(有很強的抒情性和議論成分,語言優(yōu)美。)
(兩者皆可,體現了文體上的融合滲透趨勢。)
二.從“科學小品”的角度來分析:
1.斑紋是物之斑紋,斑紋之于物是毛與皮的關系。文章為了介紹斑紋列舉了很多東西,請找出。
析:蛇蓑鲉鮭魚螺殼鷹隼長頸鹿斑馬老虎豹子奶牛毒蜂文身皰疹妊娠抓痕大地老趼冰花陶瓷蛋卵地球記憶
講:文章由植物、大地、人類的勞動、宇宙,直至我們人類的內心世界,從小到大,由內到外,從具體到抽象,斑紋無處不在。依據所列事物的分類,以及所講的詳略程度,可以大致將文章分為三個部分:
1——5段6——1011——14
2.請概括出第一部分介紹了蛇的哪些生活習性和特征?
析:簡約的身體,迷惑性的斑紋,跑動的動作,蛇的文化寓意,蛇的尾鱗和牙齒,攻擊的速度。
3.作家引用圣經傳說為我們塑造了什么樣的蛇的形象?
析:陰鷙、詭秘、兇險、惡毒的蛇的形象。
4.文章第六節(jié)“我發(fā)現,斑紋起源于對一種簡單圖案的特別嗜好……,不斷復制構成驚人的繁復效果?!币欢挝淖?,你怎樣理解斑紋的產生?
析:斑紋產生于對簡單圖案的單一的大量的重復使用,從量變而產生質變,最終產生斑紋。
5.如何理解最后一段的內涵及作用?
析:內涵:“神”即大自然,作者對大自然懷有一種敬畏之心,對主宰一切的自然規(guī)律進行了禮贊。
作用:既是一種哲學沉思,也是對主題的升華。
6.思考:“斑紋”是什么?
析:A、具體的:指動物皮毛的形與色(圖案與顏色);
B、抽象的:指其他自然與社會現象,人類內心的精神生活,帶有哲學意味,指一切的存在。
三.以散文隨筆的文體角度入手分析:
1.文章在介紹斑紋時,往往從動物的生活習性和自然規(guī)律中引申出一些耐人尋味的議論性語句。請以第二部分為例,找出其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并談談你的理解。
例如:A八節(jié)“一頭鹿的衰老是幸福的,……”;“虎一般單獨生活,……”;“世界曠大,……”;
B九節(jié)“弱者的抵抗外強中干,必須模仿惡才得以自衛(wèi)?!?/p>
2.文章在描繪動物和自然場景時非常優(yōu)美。請選擇一段文字,作一鑒賞。
例如:第一節(jié);第八節(jié)中關于虎鹿的描繪。
【模擬試題】
1.下面注音的字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貯(zhù)藏 啖(dàn) 渣滓(zì) 綃(xiāo)
B.絢(xuàn)麗 繒(zēng) 萌孽(niè) 瓤(ráng)
C.醴(lǐ)酪(lào)粗糙(cāo) 紅褐(hè)色 龜(jūn)裂
D.蒂(dì)部 絳(jiàng)囊 盧橘(jú) 貯(zhù)藏
2.課文中引用了許多古詩句來說明有關荔枝的知識,試指出下列引詩的具體說明對象。
(1)飛焰欲橫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紅云幾萬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密移造化出閩山,禁御新栽荔枝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各段所用的說明方法。
(1)荔枝呈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通常蒂部大,頂端稍小。蒂部周圍微微突起,稱為果肩;有的一邊高,一邊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還有一些稀奇的品種,如細長如指形的“龍牙”、圓小如珠的“珍珠”,因為缺少經濟價值,現在已經絕種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個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結實總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諺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閱讀下面的短文,回答問題。
①我國是世界荔枝的故鄉(xiāng)。荔枝,樹形優(yōu)美,樹干挺拔,樹葉濃密,樹冠開展,樹果累累,肉厚而多汁,味美有異香。
②荔枝含葡萄糖,檸檬酸,蘋果酸,精氨酸,色氨酸,葉酸,脂肪,蛋白質,維生素A、B、C等成分,實為食補、食療之佳品。
③荔枝木是上乘木材。材質硬重,堅韌耐用,不怕海水浸泡,是制船板、船舵、船槳之佳料;又是作枕木、橋梁、車輛、家具的良材。
④荔枝樹能抗污染。深圳市委旁邊有座荔枝公園,內有大量荔枝樹,雖處鬧市卻保山野本色。
(1)本文的說明中心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逐段概括②~④自然段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是按什么順序進行說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問題。
荔枝不耐貯藏,正如白居易說的:“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爆F經研究證實,溫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30天左右。還應進一步設法延長貯藏期,以利于長途運輸。因為荔枝不耐貯藏,古代宮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飛騎從南方遠送長安或洛陽,給人民造成許多痛苦。唐明皇為了寵幸楊貴妃,就干過這樣的事。唐代杜牧詩云:“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就是對這件事的嘲諷。
(1)這一段主要說明什么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加點的兩個“這”,指代的對象相同嗎?指代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段主要采取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問題。
荔枝原產于我國,是我國的特產。海南島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為我國是原產地的明證。據記載,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足見當時廣東已有荔枝。它的栽培歷史,就從那個時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唐代對四川荔枝多有記述。自從蔡襄的《荔枝譜》(1059)成書以后,福建荔枝也為人所重視。廣西和云南也產荔枝,卻很少有人說起。
(1)這段文字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哪些證據可以證明“荔枝原產于我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段最主要的說明方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對斑紋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斑紋都是對稱的,比如老虎和斑馬。
B.斑紋是無處不在的,任何事物都有斑紋,或明顯或隱形。
C.每一種斑紋都有深刻含義,比如美女的文身加強了她的妖嬈,遇害者脖頸上的抓痕讓人恐懼。
D.地球有無數斑紋,人類就是地球的一個個斑點。
8.對下句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這是人類偷偷登上神的瞭望臺,模擬神的視角——我們謂之的廣大世界,不過是神鋪在桌子上的一張地圖?!?/p>
A.人類神通廣大,成了神人,登上了神觀察地球的神臺,看地球就像一張地圖。
B.人類進入太空,從太空看地球,就像神看地球一樣。
C.在太空中有一個神臺,登上它就能看到地球只不過像是神鋪在桌子上的一張地圖。
D.只有登上太空,才能看到地球的斑紋。
9.下列句子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斑紋有好有壞,好斑紋給人美感,壞斑紋讓人害怕。
B.斑紋組成了世界萬物,沒有斑紋就沒有萬物。
C.斑紋無處不在,斑紋與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關。
D.斑紋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它有時修飾我們的生活,有時損害我們的生活。
10.根據文意,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隨著物種的進化變異,斑紋會越來越美。
B.斑紋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人們會越來越喜歡斑紋。
C.斑紋已深入人們的生活,要想快樂生活,就必須喜歡斑紋。
D.斑紋絢麗多彩,神秘莫測,種類繁多,肯定會引起一些熱愛生活的人士的研究熱情。
[拓展練習]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端午的鴨蛋
汪曾祺
我的家鄉(xiāng)是水鄉(xiāng)。出鴨。高郵大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于腌鴨蛋。高郵咸鴨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蘇南、浙江,每逢有人問起我的籍貫,回答之后,對方就會肅然起敬:“哦!你們那里出咸鴨蛋!”上海的賣腌臘的店鋪里也賣咸鴨蛋,必用紙條特別標明:“高郵咸蛋”。高郵還出雙黃鴨蛋。別處鴨蛋有偶有雙黃的,但不如高郵的多,可以成批輸出。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處。還不就是個鴨蛋!只是切開之后,里面圓圓的兩個黃,使人驚奇不已。我對異鄉(xiāng)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不過高郵的咸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xiāng)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xiāng)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袁枚的《隨園食單小菜單》有“腌蛋”一條。袁子才這個人我不喜歡,他的《食單》好些菜的做法是聽來的,他自己并不會做菜。但是《腌蛋》這一條我看后卻覺得很親切,而且“與有榮焉”。文不長,錄如下:腌蛋以高郵為佳,顏色細而油多,高文端分最喜食之。席間,先夾取以敬客,放盤中??傄饲虚_帶殼,黃白兼用;不可存黃去白,油亦走散。
高郵咸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fā)干、發(fā)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鴨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說,帶殼切開,是一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曜宇^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高郵咸蛋的黃是通紅的。蘇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郵鴨蛋黃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么咸鴨蛋呢!端午節(jié),我們那里的孩子興掛“鴨蛋絡子”。頭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絲線打好了絡子。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殼的。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二要挑形狀好看的。別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挑好了,裝在絡子里,掛在大襟的紐扣上。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愛的飾物。鴨蛋絡子掛了多半天,什么時候孩子一高興,就把絡子里的鴨蛋掏出來,吃了。端午的鴨蛋,新腌不久,只有一點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鴨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頭,不把蛋殼碰破。蛋黃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鴨蛋里面洗凈,晚上捉了螢火蟲來,裝在蛋殼里,空頭的地方糊一層薄羅。螢火蟲在鴨蛋殼里一閃一閃地亮,好看極了!
小時讀囊螢映雪故事,覺得東晉的車胤用練囊盛了幾十只螢火蟲,照了讀書,還不如用鴨蛋殼來裝螢火蟲。不過用螢火蟲照亮來讀書,而且一夜讀到天亮,這能行么?車胤讀的是手寫的卷子,字大,若是讀現在的新五號字,大概是不行的。
1.作者為什么“對異鄉(xiāng)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郵的咸鴨蛋和其他地方的咸鴨蛋相比,有哪些優(yōu)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作者的介紹,鴨蛋的吃法分為哪兩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對“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xiāng)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一句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曾經滄海難為水”是唐代詩人元稹的詩句,下句為“除卻巫山不是云”。
B.作者引用這句詩,體現了作者對古典文學的熱愛和其深厚的古典文學素養(yǎng)。
C.在普通的介紹文字中,冷不丁加入一句詩,這使得文章平添了幾分情趣。
D.“曾經滄海難為水”原本用于男女之間的感情,有過了濃烈的感情,再有普通的是難以打動人心的。這里用來形容對鴨蛋的感覺,顯得格外有趣。
5.對文章的內容理解有誤的兩項是()
A.作者引用袁枚的《隨園食單小菜單》中“腌蛋”一條的內容,介紹了腌蛋的方法。
B.小孩拿蛋殼取樂,這是作者寫出的鴨蛋的作用之一;如果弄點螢火蟲,簡直可以用作燈來照明,可見蛋殼之白、之薄。
C.“端午節(jié),我們那里的孩子興掛‘鴨蛋絡子’”,這里的“興”是方言“作興”的簡寫,意思接近于通常所說的流行。
D.作者最后寫對囊螢映雪這個故事的印象,用的是調侃的語調,顯得很親切、很隨意。
E.這段文字表現了作者對家鄉(xiāng)咸鴨蛋的偏愛,實際上透露出的更是作者對家鄉(xiāng)的喜愛之情。
【試題答案】
1.A(滓應為zǐ)
2.(1)荔枝成熟時的顏色。(2)荔枝殼膜的形狀和顏色。(3)果實成熟時荔枝林的顏色和形態(tài)。(4)荔枝不耐貯藏。(5)古代歷史上移栽荔枝的情形。(6)唐玄宗時以飛馬運荔枝供宮中享用的情形。(7)古人對荔枝美味的贊頌。
3.(1)定義說明 (2)舉例、比喻 (3)列數字、比喻
4.(1)荔枝一身都是寶。(2)②段:荔枝具有食補、食療功能。③段:荔枝樹的特點與用途。④段:荔枝樹的抗污染作用。(3)邏輯順序。
5.(1)荔枝的貯藏。 (2)相同;都是“古代宮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飛騎從南方遠送長安或洛陽,給人民造成許多痛苦”。 (3)引用、列數字、舉例子。
6.(1)荔枝的原產地。(2)一、海南島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二、據記載,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足見當時廣東已有荔枝。(3)舉例子。
7.A8.B9.D10.D
[拓展練習]
1.因為只關注鴨蛋,就意味著對其他事情的忽略,反而是對作者家鄉(xiāng)的一種誤解。
2.油多;肉質柔嫩;蛋黃紅。
3.帶殼切開;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
4.B(作者對古典文學的熱愛和其深厚的古典文學素養(yǎng)跟這句話毫無關聯。)
5.AB(A說的是高郵咸鴨蛋的特點和食用;B這里主要是體現一種情趣,并非真的說明蛋殼的作用,或者蛋殼的薄。)
6、《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教學目標
一、掌握課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說明順序;
二、以引用為重點,學習用數字、舉例子、打比方等多種說明方法;
三、從課文引用的材料中,在思想認識上受到一定的啟發(fā)教育。
教學設想
本課文用兩教時,著重引導學生自己分析課文。第一教時讓學生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掌握說明的順序,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內容。第二教時著重研究說明方法,特別要弄懂引用在說明中的作用,體會文藝性說明文(科學小品)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指導自讀。
(一)明確教學要求(見前面的教學目的)
(二)學生自學課文。要求:(1)結合注釋閱讀全文,標出讀不準音的、不懂意思的、難寫的字詞,查詞典解決,做到能讀;會寫、懂意思;(2)在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細讀課文,弄清課文寫了什么、是怎么寫的、為什么這樣寫、有什么特色,對文章有進一步的理解;(3)參考“思考和練習一”,寫出課文的結構提綱;(4)劃出課文中引用的部分,思考它們的表達作用;(5)提出疑問。
二、研讀課文。
(一)解題。
文章是介紹荔枝這種水果的,題目為什么不用《荔枝》而借用一句詩——《南州六月荔枝丹》?
“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7個字,包含了荔枝生長的地域、成熟的時間以及鮮明的色澤。以這句詩作標題,能激發(fā)人豐富的想象,并且有文學氣息,同文章本身的語言風格是一致的,當然比以《荔枝》作標題要好。
(二)研究課文內容。
1.背誦(或抄錄)《荔枝圖序》全文:
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華如桔.春榮;實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賓守樂天,命工吏圖而書之,蓋為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提問:白居易寫荔枝,從樹形、樹葉到花、殼、實;味等等,寫得比較全面,而課文的第1段為什么只引用了其中“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四句?
引文是為寫作目的和說明內容服務的,引用哪些文句,必須有所選擇。第1段里所引4句的內容,實際上就是這篇文章所要說明的重點。這一段把自己幼時對荔枝干的認識同白居易對荔枝的描寫進行對比,通過比較提出問題,為下面進行具體說明開了路。這篇說明文的開頭不是用平實、簡潔的語言而是寫得比較生動,這就是科學小品(文藝性說明文)的特點。
2.編寫結構提綱,弄清說明的順序,理解文章的脈絡。
啟發(fā)學生思考和討論一些問題,因為在課文的“預習提示”和“思考和練習一”中,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1)文章“說明荔枝的生態(tài)結構和有關荔枝生產的一些問題”,“第11至第14段主要介紹了荔枝的生產情況”,把這4段作為一個層次。其實第11段到13段主要是寫荔枝的產地,前兩段主要利用歷史資料和古籍記載,具體說明產于廣東、廣西、云南、福建、四川等省,后一段是根據荔枝的生活習性說明荔枝生長的北限是成都、福州。這幾段跟荔枝的生產并無直接關系。(《現代漢語詞典》對“生產”的解釋是:“人們使用工具來創(chuàng)造各種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保┲劣诘?4段,是文章的結尾部分,不宜歸附在上面這個層次。
(2)生態(tài)是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照《現代漢語詞典》的這個解釋,課文第13段說的“荔枝是亞熱帶果樹,性喜溫暖”,就是指它的生活習性。因此,提示和練習把課文分成生態(tài)結構和生產情況兩部分,是不恰當的。
鑒于以上原因,可以列成以下的結構提綱:
開頭——提出問題
外殼
顏色
外部形態(tài)
(表) 形狀
南 大小
州 果實特點
六 (主)
月 (里) 內膜
荔 內部結構 果肉(假種皮)
枝 具體說明 種子(核)
丹
(次) 花和栽植特點
生長特點 產地
生長習性
結尾——發(fā)表意見
通過這個結構提綱,使學生明確:《南州六月荔枝丹》介紹荔枝這種水果的生態(tài)特點,因此從生理特性寫起,寫到它的生活習性。并且以生理特性為主,生活習性為次,這是文章總的說明順序。寫荔枝的生理特性,主要是寫果實的特點,這一部分的說明順序是由表到里,即從外部形態(tài)寫到內部結構,一層一層,從外殼一直寫到內核,條理非常清楚。
第10段說明荔枝的花,在分段處理上有一些分歧,如課文的練習,把它歸入內部結構,這顯然是不恰當的。因而有的就把主體部分分為“果、花、產地、習性”四大段,這種分法可以參考。
(列提綱也是一種很好的思維訓練,要充分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敢于質疑和發(fā)表不同意見。)
3.課文說明荔枝的外殼,用了哪幾種方法?
一是比較,如荔枝殼是粗糙的,白居易用紅繒來比喻荔枝殼有不足之外。二是比喻和科學術語相結合,使讀者容易明了,如說“龜裂片”“好像龜甲”,說“片峰”“有的尖銳如刺”。
4.第3段到第5段,分別說明荔枝的顏色、形狀和大小,寫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寫法相同之處,是先寫通常的情況,再寫特殊的情況。比如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但也有淡紅等其他顏色的;荔枝一般是心臟形,但也有細長如指和圓小如珠的;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但也有重達四五十克甚至六十克的。這樣寫就符合實際,給人的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知識。
盡管這三段的布局差不多,但具體的寫法卻不一樣。寫顏色,用了比喻和引用的說明方法,渲染丁絢麗的色彩;寫形狀,主要是用對植物學的術語(如蒂、果肩、果頂、縫合線等)作通俗的解釋來說明的;寫大小,主要是通過數字來說明,其中還引用有關的著作為依據,來增強說明的準確性。
5.學習引用的說明方法。
這篇課文,引用的材料很多,有的是直接引用,有的是間接引用,有的是全引,有的是摘引。所引用的材料,從作用看大致可分兩類:一類是增強文學性的,使文章顯得生動、有文采、如第3段的“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有的是增強科學性的,使說明有根據,更準確,如第5段引《四川果樹良種圖譜》和《中國果樹栽培學》的數字。請分析文中引用的材料,哪些是屬于增強文學性的,哪些是屬于增強科學性的?
第6段摘引徐煳的詩,那是夸張的描寫,引用它是為了增加一些文學情趣,從而使讀者產生一些美感。最后一段全引蘇軾的詩,主要也是增強文學性,使人由此而展開聯想,想到美好的前景。其他各段的引用,基本上是為了使說明更加確切可靠而寫的。如白居易的“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句,“荔枝十花一子”的諺語,第11、12段的歷史資料和古代著作等。第8段引杜牧全詩,旨在說明“荔枝不耐貯藏”。但這是首古代名詩,它本身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思想性,所以在文中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第13段引用的三個事例,是從反面說明荔枝種植不能超過它生長的北限,但因為寫的是具體的故事,還引了一些詩句,也使文章增加了文采。
6.學習用數字說明的方法。
通過做練習和交流討論,使學生明確在說明中使用數字很重要。數字說明要確切,該用確數的時候用確數,可用約數的地方用約數。如“一年開花四次之多”,不能寫成“一年開花四次左右”;“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不能寫成“通常是直徑四厘米”。
在約數中還有一種限數,就是限定在約數之中的數字,如“五十人以內”、“三年以上”、“一百元左右”。可以補充以下句子指出其中的確數、約數和限數:
(1)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2)“宋公荔枝”現名“宋家香”,有老樹一枝,尚生長在莆氏祠堂里,依然每年開花結實。
(3)一個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結實總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諺語。
三、練習。
(一)比較下邊每組里的兩個語句在表達意思上有什么不同。
①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1)
②將來是完全可能的事
①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襄的在內,現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種
(2)
②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襄的在內,共有十三種
①盛產荔枝的地區(qū)
(3)
②能產荔枝的地區(qū)
寫說明文,除了數字要用得確切以外,詞語的運用也要確切??墒牵@道練習并不能幫助學生辨析怎樣遣詞造句才是確切的,因為離開了語言環(huán)境,就無從辨別①②兩句中哪一句表達得更恰當。因此,對這道題目,可以引導學生做這樣的練習:
(1)對第①句話,要求學生找出原文,根據整個句子和上下文的意思,分析為什么這樣說是很恰當的。比如,“現在科學發(fā)達,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本渲小耙苍S”一詞用得恰如其分,因為所講的是使荔枝北移的事,根據荔枝的生活習性,要超過生長的北限進行種植,歷來沒有成功的事例,從這一點說,北移“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為什么又有可能性呢?這里作者講了一個條件,就是“科學發(fā)達”。然而,可能性還不是現實性,就必須用“也許”使意思表達得更確切。
(2)對第②句,可以要求學生給它補上一些話,把意思說得既完整又確切。例如,“隨著高科技事業(yè)的飛速發(fā)展,人類上月球去辦工廠,將來是完全可能的事。”
(二)把課文改寫成一篇語言平實的說明文,要求條理清楚(不一定完全按照課文的順序),通俗易懂。在課內完成,口頭交流。
7、《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課文鑒賞說明
一、課文的基本內容
這篇文章準確、翔實地說明了荔枝的果形、果實以及貯運,對荔枝的習性、產地、栽培史等做了一般性介紹,并對我國荔枝生產的未來充滿了信心。
本文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10段),分三個層次說明荔枝的形態(tài)和果實。
第一層是第1段,以小學學習《荔枝圖序》向老師質疑為引子,引出“荔枝”這個話題。幼年時童稚的心里只知道“荔枝干的殼和肉都是棕褐色的”,與老師講的《荔枝圖序》中描述的荔枝不同,向老師提問,老師也無法說明白。這個開頭既親切活潑,又符合學生的閱讀心理。原原本本地引用白居易《荔枝圖序》的詩句,為后文提到的與白居易對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了依據。
第二層是第2~5段,主要寫荔枝的外部形態(tài)(外殼、顏色、果形、大小)。作者對白居易“殼如紅繒”的說法提出異議,認為“繒是絲織物,絲織物滑潤,荔枝殼卻是粗糙的”;在說明“成熟的荔枝”的顏色后,作者感覺不飽滿,又用“絳囊”“紅星”“珊瑚珠”打比方,形象鮮明、逼真;荔枝的果形有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由蒂部到頂端及兩側,介紹得井然有序;說到荔枝的大小,作者用列數據的方法介紹荔枝的大小和重量,真實可信。
第三層是第6~10段,主要寫荔枝的果實(膜、肉、核、花)。作者對白居易“膜如紫綃”的說法又提出異議,認為白居易“把殼內壁的花紋誤作膜的花紋了”,應該是“殼內緊貼殼的內壁的白色薄膜”;對白居易“瓤肉瑩白如冰雪”的說法再提出異議,認為“瓤肉”實際不是肉,而是“膜”發(fā)育的“假種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說的連同果殼扔掉的那一層膜”;隨后,作者用簡潔的語言對荔枝核(種子)的形狀、色澤、種類做了具體說明。荔枝的花從內容上說不屬荔枝的果實,但花與果實分不開,有花才有果,所以附帶一起介紹。其主要特征是荔枝花多,花期長。在這一層里,第8段還介紹了荔枝的貯運,很明顯,貯運不屬果實的范疇,但貯運主要是為了保持荔枝肉的鮮美,與果實關系甚密,所以放在“肉”后一并介紹。
這一部分主要介紹荔枝果實,采用由外向內的說明順序。
第二部分(第11段~14段),主要介紹荔枝生產的有關情況。
第11段寫荔枝的產地分布,用“海南島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證明荔枝原產于我國;用南越王向漢高祖進貢荔枝,證明荔枝的栽培在我國至少有二千年以上的歷史。第12段用現在知道的13種講荔枝的古書,特別是“蔡譜”,更有力地說明荔枝原產地在我國。第13段為說明荔枝“喜溫暖”的習性,“成都、福建是它生長的北限”,作者列舉漢武帝、宋徽宗和文徵明詩中的顧氏與荔枝間所發(fā)生的故事,說明前人酷愛荔枝而欲北移,但均未成功,而用“現在科學發(fā)達,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這樣的話語激勵我們的科學工作者刻苦鉆研,突破難關,創(chuàng)造科研新奇跡。第14段引用蘇軾的詩句,古詩今用,意在于今。古代能享受荔枝的只有楊貴妃之流,今天我們發(fā)展荔枝生產,要造福于廣大勞動人民。
從全文看,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的說明順序是由主到次。
二、多種說明方法的綜合運用
運用打比方的方法,使被說明的事物形象更加生動。如把荔枝比作“絳囊”“紅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里”,把稀奇的荔枝品種比作“細長如指形的‘龍牙’、圓小如珠的‘珍珠’”等等。
運用列數據的方法,使得事實確鑿,更具說服力。如介紹荔枝大小時說,“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如介紹荔枝貯藏時說,“現經研究證實,溫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30天左右”;又如介紹荔枝結實時說,“一個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結實總在一百以下”,等等。
運用舉實例的方法,增強文章的厚重感和說服力。如唐明皇為了讓楊貴妃吃上鮮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飛騎從南方遠送長安或洛陽”;如為證明廣東很早就有荔枝,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的例子。
應該指出,本文最突出的說明方法是引用。引用古詩文、史料、故事多達二十多處,既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又充實了文章的內容。比如引用古詩文,引白居易的《荔枝圖序》,給人感覺開頭新穎,引人入勝,并為后文作者與白居易對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據。
三、準確、簡潔的說明性語言
作者要把說明對象和內容客觀地、科學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語言因素非常重要。說明文的語言必須準確、簡潔。如第12段,“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襄的在內,現在知道的共有13種”一句,加“現在知道的”就比較客觀,因為“13種”僅是從目前發(fā)現的文獻來判斷,將來也許還會有新的發(fā)現,那就不止13種了。如第13段,“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用推測的語氣,實際上是說將來也許有可能發(fā)生這樣的事,但能不能發(fā)生還不一定。如第14段,“盛產荔枝的地區(qū),應該大力發(fā)展荔枝的生產”,不是任何一個地區(qū)都能大力發(fā)展荔枝生產,“盛產荔枝的地區(qū)”圈定的范圍較小,有條件大力發(fā)展荔枝生產。
●解題指導
一、本題旨在訓練學生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理清脈絡、把握思路的能力。
說明荔枝的生態(tài),按照由外到內或由表及里的順序;介紹荔枝的生產,按照由古到今的順序。從全文看,兩部分的說明順序是由主到次。
二、本題旨在讓學生理解引用的說明方法,同時積累一些古詩句,豐富文學素養(yǎng)。
具體分析見課文說明。
三、本題旨在培養(yǎng)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組織成平實文字,可以幫助學生體會生動的說明與平實的說明的不同特點和效果。
四、本題旨在引導學生學習本文的說明方法,搜集相關的資料,寫作文藝短文。
●教學建議
一、本課內容比較淺顯易懂,條理也很清晰,建議以學生自讀為主,讓他們一邊自讀一邊完成練習一。在理清全文內容和思路的基礎上,完成練習二。教師不必對課文進行串講,過細的講解會降低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可用一課時。第二課時用于練習三、四的寫作和交流。
二、說明文的語言準確、簡潔。在閱讀中,注意讓學生學會捕捉一些重要的詞語和句子,培養(yǎng)學生對說明文語言的敏感。
三、北方和邊遠地區(qū)的一些學生,也許從未見過或嘗過荔枝,教師可通過引用詩句、講述故事等形式,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彌補他們對荔枝缺少感性直觀認識的遺憾。
●有關資料
一、作者簡介
賈祖璋是我國著名的科普作家。生于1901年,浙江海寧人。早在30年代,他就有《中國植物圖鑒》等專著,193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他的《鳥類概論》,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現代鳥類學著作。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出版《鳥與文學》《動物珍話》《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的有《生物學碎錦》。賈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絢爛多彩的生物為寫作對象,把豐富的科學知識、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融為一體,有著相當高的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
二、關于《南州六月荔枝丹》的通信
李鄉(xiāng)瀏同志在《賈祖璋和〈南州六月荔枝丹〉──回憶與賈老的一次通信》一文中說,他于1983年暑假備《南州六月荔枝丹》課,頗感課本注釋不詳,曾寫信向賈老請教。信中詢及以下三點:1.標題《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陳輝《荔枝》詩中的句子,全詩能否錄示,以便解題;2.明代徐的《詠荔枝膜》詩,請示予全首,有助于分析“夸張的說法”;3.“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襄在內,現在知道的共有13種,以記福建所產的為多,尚存8種;記載廣東所產的僅存一種。”希望得悉這13種的書名及其作者。
賈老作復如下:
1.陳輝《荔枝》:南州六月荔枝丹,萬顆累累簇更團。絳雪艷浮紅錦爛,玉壺光瑩水晶寒。高名已許傳新曲,芳味曾經薦大官。烏府日長霜暑靜,幾株斜覆石闌干。
2.徐《詠荔枝膜》:曾向忠州畫里描,胭脂淡掃醉容消。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白玉薄籠妖色映,茜裙輕裼暗香飄。嫣紅狼藉誰收拾,十八閩娘裂紫綃。
3.×廣中荔枝譜 唐(?) 鄭熊(粵×書已失傳)
荔枝譜 宋 蔡襄(1059) 閩
×增城荔枝譜 宋 張宗閔 粵
×莆田荔枝譜 宋 徐師閔 閩
閩中荔枝譜 明 屠本畯(1597) 閩
荔枝譜 明 徐 閩
荔枝乘 明 曹蕃(1612) 閩
荔枝食譜 明 宗玨 閩
荔枝通譜 明 鄧慶采(1629) 閩
記荔枝 明 吳載鰲 閩
荔譜 清陳定國 閩
荔枝譜 清 陳鼎 粵閩川
嶺南荔枝譜 清 吳應逵粵
(摘自《中學詩文釋匯》,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三、幾點商榷(劉學仁)
1.第四段寫“荔枝原產于我國,是我國的特產。”理由,一是“有野生的荔枝林”;一是很早已在我國培植。這兩點似乎還不足以說明“原產我國”,是不是別國也有野生的荔枝呢?是不是別國也早有栽培呢?沒有反面的論據。如果確有根據,應該明確提出。
2.第六段說“所謂‘膜如紫綃’,是指殼內緊貼殼的內壁的白色薄膜。說它‘如紫綃’,是把殼內壁花紋誤作膜的花紋了?!边@兩句話不易理解。前一句是說“膜”,后一句是說“花紋”。仔細體會好像是這個意思:所謂“膜如紫綃”,是指殼內緊貼著殼的內壁的白色薄膜,由于殼的內壁有紫色花紋,透過白色薄膜可以看得很清楚,因而便把這紫色花紋看作是薄膜的花紋,而說成“膜如紫綃”了。后面引徐詩描寫吃荔枝時把殼和膜扔在地上,好似“荷瓣”“桃花”,似乎是“殼”和“膜”分開了,似“荷瓣”“桃花”的是殼呢?還是膜呢?好像是膜才恰當,“薄”才“盈盈”“片片”,才“嬌”,才隨“風”飄落,可是膜又是白的,不像“荷”也不像“桃花”了??傊@一段似乎說得不夠明白。
3.第七段寫荔枝“肉”也不夠明白。指出通常說的肉實際上是“假種皮”后,又說明前面說的“膜”才是真正的果肉。下面接著說“荔枝肉的細胞壁特別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边@句話里的“肉”指的是習慣上說的“肉”呢,還是前面已經講清楚了的“膜”呢?從后面的“入口……”看,應仍是指習慣上說的“肉”,那么這“肉”的“細胞壁”又指的是什么呢?顯然不會是“膜”(真正的肉),那是要扔掉的。
(摘自《高中語文教材新探》,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
8、《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作者及文體特征。
2.了解文中介紹的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詩文。
能力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并練習概括要點,逐步培養(yǎng)學生閱讀科技說明文的能力。
2.理清說明順序,探究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不紊地說明事物。
3.體會科學小品所具有的科學性、思想性和文學性。
德育目標
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志趣,培養(yǎng)他們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文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概括內容要點。
2.品讀賞析本文作為科學小品所具有的科學性、思想性和文學性。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引用的詩詞典故,結合上下文,分析它們所起的作用。
●教學方法
1.合作探究法。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篩選各段要點,理清說明順序。
2.點撥法。針對課文的難點,教師酌情給予指導。
3.競賽激勵法。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激發(fā)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
4.延伸拓展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投影儀、文字材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默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篩選各段信息要點,概括大意,劃分段落層次,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本文的說明順序;探究局部說明順序,體會作者的寫作技巧。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多媒體顯示荔枝特寫鏡頭。
同學們,這是我國南方非常有名的一種水果,它叫——(學生齊答:荔枝),請仔細觀看畫面,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自己眼中的荔枝,也可虛擬情境,向從未見過荔枝的人介紹荔枝,或向從未品嘗過荔枝的人推薦荔枝。
今天,我們學習賈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他是如何介紹荔枝的。
二、作者及文體簡介
多媒體顯示:
賈祖璋是我國著名的科普作家。生于1901年,浙江省海寧縣人。早在20世紀30年代,他就有《中國植物圖鑒》等專著,193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他的《鳥類概論》,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現代鳥類學著作。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寫《鳥與文學》《動物珍話》《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的有《生物學碎錦》。
賈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絢爛多彩的生物為寫作對象,把豐富的科學知識、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融為一體,有著相當高的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
“小品”,就是隨筆之類的小文章。“科學小品”,則是介紹有關科學常識的文藝性的說明文,它既有很強的科學性,又具有一定的文學情趣。這種文章,知識性強,既有一般說明文簡明準確、條分縷析的特點,又有清新誘人的詩意;既寄托著作者的深情,又充滿著濃郁的時代氣息。
三、速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學生通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
教師抽查學生預習情況,督促學生積累詞語。
教師選四位同學回答,明確:zēnɡxiāolǐlàojūnɡuīdìzǐzhù
2.學生速讀課文,篩選各段關鍵信息,概括段意。
學生分頭讀課文,用課文中的原句或自己組織語言概括。請最先完成任務的同學舉手示意,教師為學生計時。歷時最短的十位同學決出之后,教師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學生展示閱讀成果,其余同學評議。最后選出歷時最短、成果最佳的同學,授予他“閱讀小標兵”的稱號。
學生展示閱讀成果(實物投影顯示):
質疑《荔枝圖序》——外殼——顏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貯藏——核——花——產地——圖譜——移植——發(fā)展生產
四、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1.選兩位同學劃分段落層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學評價。
明確:全文可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1~10),主要說明荔枝的形態(tài)和果實特點。
第1段引述白居易《荔枝圖序》引出說明對象。第2段到第5段,主要寫荔枝的外部形態(tài)。第6段到第10段,寫荔枝的果實。從殼膜寫起,寫了果肉、貯運、核、花。
第二部分(11~14),主要介紹荔枝的生產情況。先寫荔枝的產地分布,次寫有關荔枝的專著,再寫荔枝的移植,最后寫大力發(fā)展荔枝生產的建議。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說明順序。如有不同見解,其它同學可自由質疑或說出自己的見解。
明確:本文是把荔枝作為水果來介紹的,按照從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順序來寫。課文主要介紹荔枝的生態(tài)特征,次要介紹生產情況。在介紹果實時,又根據它的結構特點,采用了由外到內,由表及里的空間順序:殼——膜——肉——核。在說明荔枝果實的外部特征時,又按照殼面構造——色澤——外形——大小、重量的觀察順序來寫。這樣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態(tài)特征,又說清了有關它的其它知識。
[4]
教師根據學生發(fā)言板書:
教師總結,科技說明文通常采用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文章的觀察順序,由表及里、由外到內的說明順序屬于空間順序,從主要到次要的說明順序屬于邏輯順序。合理的說明順序可以使科技說明文條理分明,容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精讀課文,深層探究
1.學生精讀課文,自由質疑,探究局部說明順序。
2.教師整理學生的提問,為探究定向。
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有:
(1)文章開頭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圖序》,僅僅為了引出說明對象嗎?
(2)為什么要寫荔枝不耐貯藏這一點?能否從課文中刪去?
(3)有關荔枝花的文字能否刪除?為什么?
學生思考,并自由發(fā)言。
明確:(1)我認為文章開頭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圖序》不僅僅為了引出說明對象,而且總挈全文。課文從荔枝的外殼說起,照應了“殼如紅繒”句;寫果實,從殼膜寫起,照應了“膜如紫綃”句;寫果肉,照應了“瑩白如冰雪”。所以,引《荔枝圖序》既引出說明對象,又總領全文。
(2)貯運固然不屬于果實本身,但與果肉關系密切,理應介紹。
(3)由荔枝果實想到花,有花才有果,所以附帶介紹花,給人完整的印象。
六、布置作業(yè)
1.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請分別找出來加以說明。
2.篩選課文中引用的詩詞典故,并結合上下文,分析它們所起的作用。
3.向同學推薦自己喜歡的一種水果,要求順序合理,條理分明。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精讀課文,分析本文所運用的說明方法;揣摩語言,體會科學小品文特有的科學性、文學性;延伸拓展,溝通課堂內外,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和把握。
[教學過程]
一、精讀課文,聚焦說明方法
提問:這篇文章在介紹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時,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試舉例說明,并體會其作用。
師生共同回顧初中階段所學的說明方法,常用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列數字、引用、下定義、分類別、作解釋、列圖表等。
學生思考,然后小組內交流,小組組長記錄討論要點,并代表本組發(fā)言。
明確: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打比方、列數字、引用等。
舉例子。這些例子有來自史籍的,如“據記載,南越王尉陀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有來自現實的,如“海南島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有來自調查材料的,如“六十年代,廣東調查得知,有鵝蛋荔和丁香大荔,重達四五十克”。舉例子,可提高文章的可信度,增強說服力。
打比方。如說明荔枝的形狀時,“荔枝呈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介紹稀奇的品種時說“細長如指形的‘龍牙’、圓小如珠的‘珍珠’”等等。作者把一個一個的荔枝比作“絳囊”“紅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在這些生動的比喻中,荔枝變得形象可感,同時也寄托了作者的贊美之情。
列數字。在介紹荔枝的成熟期,果實的大小、重量,荔枝的貯藏,荔枝的花期,花序的主花朵數與結實數時,都運用了數字。通過數字可獲得對荔枝的準確了解,體現語言的準確性
引用。文章引用故事、史料、詩文來說明,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本文征引資料共二十余條,指名的作者近二十人,年代從唐、宋、明、清而至于今。資料詳實,體現了鮮明的思想性。
二、揣摩語言,體會本文的科學性、文學性
提問: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既有一般說明文簡明、準確、周密、條分縷析的特點,又有清新誘人的詩意。試精心選例,作精彩點評。
(1)關于科學性
學生甲:我選的例子是“現在科學發(fā)達,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作者用推測語氣,說將來也許有可能發(fā)生這樣的事。如果改成“將來是完全可能的事”,就變成了肯定語氣,指將來必然產生這個事實。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出本文語言準確、科學性強。
再如“盛產荔枝的地區(qū),應該大力發(fā)展荔枝生產”,如果把“盛產”改為“能產”,就無形中擴大了荔枝的生產范圍,不符合作者的語意表達。
學生乙:語言的準確還表現在確數、約數的運用上。該用確數決不用約數,如“一年開花兩次”“大的重60克”;該用約數決不用確數,如“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達四五十克”等。
學生丙:除了準確,本文語言還有一個鮮明的特點,那就是周密,合乎科學性。如“成熟的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荔枝的大小,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荔枝肉的細胞壁特別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這一組句子中加粗的詞既準確地寫出了實際情況,又在數量、范圍上加以限制,這樣使語言更周密,更好地顯示說明文的科學性。再如“荔枝曬干或烘干,肉就變成紅褐色,完全失去潔白的面貌”“花分雌雄,僅極少數品種有完全花”“蔡譜不僅是我國,也是世界果樹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這三句中加粗的詞語分別在程度上、數量上、時間上表示強調,十分準確。
[4]
(2)關于文學性
教師提示:文中哪些地方引用了詩詞典故?請找出來,體味其活潑的文字,濃濃的文學意味。
學生自由發(fā)言。
學生甲:文章的題目“南州六月荔枝丹”,引用明朝陳輝《荔枝》詩中的句子,這七個字既點出荔枝的產地、果實、成熟的時間,又描摹了荔枝的主要特征之一:果實呈紅色。引用古代詩歌中的名句,使標題具有文學情趣,符合科學小品的特點。如果改成《說荔枝》或《荔枝的生態(tài)和生產》,那就遜色多了。
學生乙:“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分別出自郭明章《荔枝》詩、北宋鄧肅的《看荔枝》詩,形象生動地再現了荔枝絢麗的顏色。
學生丙:明代徐火勃有《詠荔枝膜》詩“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夸張地寫出了吃畢荔枝時把殼和膜扔在地上的情景。
學生丁:杜牧詩“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嘲諷李、楊奢侈腐化的生活,作者引用此詩,說明荔枝不耐貯藏的特點。
學生戊:引用徽宗詩“密移造化出閩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引用文征明詩“仙人本是海山姿,從此江鄉(xiāng)亦萌蘗”,來介紹荔枝的移植情況。
學生己:引用蘇軾詩“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指出我們應大力發(fā)展荔枝生產,使其能滿足廣大人民的生活需要。
教師總結:本文語言的科學性集中體現在用詞準確、周密。文學性集中體現在大量詩詞典故的運用上,既使說明形象生動,又使文章詩意盎然。
請同學們背誦文中所引詩句,體味它們的表達效果。
三、體驗與反思
提問:參考以下資料,把這篇課文改寫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實的說明性文字。
多媒體顯示:
荔枝,無患子科。常綠喬木,高可達20米。偶數羽狀復葉,小葉長橢圓形或披針形,全緣,革質,側脈不明顯。……花小,無花瓣,呈綠白或淡黃色……果實心臟形或圓形;果皮具多數鱗斑狀突起,呈鮮紅、紫紅、青綠或青白色。果肉(假種皮)新鮮時半透明凝脂狀,多汁,味甘美而有佳香。
(《辭?!罚?/p>
學生思考,并集體交流。
四、課堂小結
本文以短小的篇幅、豐富的知識,饒有興味地介紹了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既有一般說明文簡明準確的特點,又有清新怡人的詩意,知識與思想并重,詩情盎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科學小品。把握說明順序,理解說明方法,探究說明技巧,感受語言魅力是學習科學小品的四大要素,請同學們思考:從本文的學習中你悟到了什么?
學生交流。
五、探究性閱讀
教師分發(fā)文字資料,資料內容如下:
下面一段說明文簡要地介紹了另一種果樹石栗。閱讀時把它同《南州六月荔枝丹》比較一下,分析這段文章說明的順序,指出說明的重點,體會加粗的詞語在句內的表達作用。
廣州是一個樹木蔥蘢的城市,少說也有一兩百萬株樹木簇擁著它。廣州的街道樹有好多種:榕樹、紫荊、鳳凰木、玉蘭等等。而特別多的一種街樹是石栗。這種樹木枝葉異常繁茂,葉子心臟形,碧綠得仿佛刷上了一層綠油,在陽光下常常灼灼閃亮。這種樹開一種米黃色的小小的花,有一種奇特的香味(在馬來亞的回教堂里,我就曾經常常聞到一種和石栗花味很相似的香氣)。它結成的果實有點兒像核桃果,一層肉質的硬皮里面,包藏著一枚或兩枚堅果。“石栗”的名字,大概就是由此而來了。這種堅果堅硬異常,用手或牙齒是壓不破、咬不開的。得用石頭或鐵錘才能把它砸裂,里面,有白色或淡黃色的略具圓形的果仁。每年秋天,石栗果常常落滿街頭,有的是整個掉落,有的是爆裂開了,滾出了它的堅果。
(節(jié)選自秦牧《“石果”的秘密》)
學生思考,然后自由發(fā)言,并集體評議。
明確:秦牧《“石果”的秘密》中這一段先概括寫廣州街道上的樹,然后詳細寫“特別多”的一種:石栗樹。說明石栗樹的順序是:枝葉(著重寫葉)→花(著重寫香味)→果實。其中寫石栗的果實是全段重點,說明的順序是:從外到內,由表及里,先略寫外形,再詳寫內核“堅果”,最后寫石栗果的成熟。說明“堅果”的順序是:外殼(突出它的堅硬異常)→果仁(顏色、形狀)。
這段文章中加粗的“特別”“異常”,分別強調石栗樹之多和枝葉之茂盛,符合實際。用“有點兒”“大概”,是為了使語言表達嚴密一些,不作絕對肯定。這些詞語用得很有分寸,準確地反映了對象的性狀、特點,使說明具有科學性。
[4]
六、布置作業(yè)
1.請仔細觀察核桃,以此為內容寫一篇說明文,500字左右。
2.課外選讀一二篇科學小品,體會其科學性、文學性。
(如法布爾的《蟬》,高士其的《我們的土壤媽媽》等)
9、《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教學目標:
1、掌握說明文的特點,理解說明文的順序和說明方法;
2、理解科學小品是一種用文學來介紹科學知識的文藝性說明文;
3、體會作品中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性、準確性及文學性。
教學重點:
1、感知課文,按要求篩選信息,了解荔枝的生態(tài)及其生產情況;
2、學習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從實到虛的說明順序,并了解其作用;
3、領會本文準確地運用語言和引用古代詩文加強說明效果。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說明文知識單元學習指導:
1、說明文是客觀地說明事物的一種文體,目的在于給人以知識,或說明事物的狀態(tài)、性質、功能、特征,或闡述事理。說明文的范圍比較廣泛,如科普讀物、知識小品、解說詞、說明書等均屬于說明文。
2、說明文大致包括三種具體樣式:一帶有一定文藝性的,指科學小品,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二科普性為主的,如《向沙漠進軍》《宇宙里有些什么》;三實用性的,如廣告、說明書、提要、提示、規(guī)則、章程、解說詞、科學小品等。
3、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分類別、打比方、列數據、作比較、下定義、作詮釋、摹狀貌、畫圖表、引用等。
4、常見的說明的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說明的順序,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條理和人的認識規(guī)律來安排的。比如介紹景物,建筑,多是根據地理環(huán)境、方位布局來安排;介紹事物源出、演變,多是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來安排;闡述事理又按照事物的邏輯順序來安排??傊?,是按照一定的順序,由表及里,由實到虛,由分到合,由遠及近,由淺到深,逐步闡述。
5、說明文常見的形式有:(1) 總(概說)分(具體)式 (2)總(概說)分(具體) 總(概說)式(3) 分(具體) 總(概說)(4) 并列式(5)遞進式。
6、說明文的特點是“說”,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識性。這種知識,或者來自有關科學研究資料,或者是親身實踐、調查、考察的所得,都具有嚴格的科學性。為了要把事物說明白,就必須把握事物的特征,進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即不僅要說明“是什么”,還要說明“為什么”是這樣。應用性說明文一般只要求說明事物的特征,闡述性說明文則必須揭示出問題的本源和實質。
說明語言的準確性,是說明文語言的先決條件。準確性和多樣性、靈活性并不矛盾。
7、說明文的考試點主要有:1. 對說明對象及說明特征的理解;2. 對說明方法的辨識與理解;3. 對說明順序的分析與理解;4. 對文章段落結構特點的分析;5. 對文意、層意、段意的概括;6. 對關鍵詞語、重點句子含義及其表達作用的評析;7. 對說明語言準確性的體會。
二、作者及解題:
1、賈祖璋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科普作家。他創(chuàng)作、編寫、翻譯了二十九部生物學著作?,F任中國科普創(chuàng)作協會副理事長。賈祖章先生雖已八旬有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現在終日伏案著述,陸續(xù)寫出了許多優(yōu)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都選自他的《生物學碎錦》。
2、“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陳輝《荔枝》詩中的句子。用古詩命題蘊藉含蓄,引人入勝。此題內涵豐富:產地南州,泛指我國南部地區(qū);成熟的季節(jié)六月(公歷七月);鮮果的色彩丹,絢麗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態(tài)的主要特點產地、成熟期、顏色。充滿詩情畫意,而且引古詩為題,也與全篇廣泛引證的風格統(tǒng)一起來。
本文屬于科學小品,屬于說明文。所謂小品就是隨筆之類的小文章,科學小品則是介紹科學常識的文藝性說明文,既有很強的科學性,又有一定的文學情趣。
三、閱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
1、列出提綱,了解荔枝的生態(tài)及其生產情況。
明確:第一部分:引用白居易《荔枝圖序》“殼、膜、肉、漿”引出話題,總領全文
外殼:龜裂片、片峰(粗糙) 顏色:深紅色或紫色
形狀:心臟形、卵圓形、圓形 大?。褐睆饺睦迕?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
第二部分:荔枝的生態(tài)
殼膜:白色 果肉:顏色、味道、肉質、制作
貯藏:不耐貯藏(與果實關系密切,附帶介紹)
果實:果核長圓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綠色
花期: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第三部分:荔枝的生產
產地:中國南部 果譜:種類、內容、荔枝品種
移植:習性、古荔枝移植情況 產銷:因地制宜,大力發(fā)展,滿足需要
2、分析課文是按何種順序進行說明的。
明確: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從實到虛。
四、篩選課文主要信息,將文章改寫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實的說明性的文字。
明確:1、根據提綱,概括要點;2、注意說明順序及說明方法;
3、把握說明語言的樸實主、準確。
五、布置作業(yè):完成《學案與測評》
第二課時
一、體會本文說明語言的科學性、準確性與科學性。
1、恰當運用多種說明方法能使文章準確、形象、生動,本文涉及到了哪些說明方法,請找出相關的句子驗證?
明確:一是舉例子,有歷史的,有現實的,也有來自調查材料的。二是打比方,在生動的比喻中寄托了作者的贊美之情。三是列數學,準確、科學。四是畫圖表,形象、生動,直觀。五是引用,有故事、史料、詩文,共征引資料二十余條,從唐宋明清至今。
2、本文語言的科學性體現在哪里?
明確:(1)推測語氣;(2)確數、約數的使用;(3)語言周密,合乎科學性。
3、科學小品文語言的文學性較強,本文體現在哪里?(找出課文中作者引用的詩詞典故,并結合上下文分析它們的作用)
明確:體現在大量引用古代詩詞典故和比喻修辭的運用上。
類 別 | 材 料 |
詩歌散文 | 白居易《荔枝圖序》、郭明章《荔枝》、鄧肅《看荔枝》、徐勃《詠荔枝膜》、杜牧《過華清宮》、宋徽宗《宣和殿荔枝》、文征明《新荔枝》、蘇軾《食荔枝》、陳輝《荔枝》 |
史書記載 | 南越王向漢高祖進貢荔枝;《三山志》 |
科學專著 | 《四川果樹良種圖譜》、《中國果樹栽培學》、蔡襄《荔枝譜》、陳鼎一譜 |
引用的作用:(1)充實文章內容,豐富讀者知識;(2)使文字生動活潑,具有文學韻味,引起讀者興趣;(3)寓科技知識于文學描寫,使讀者可由文學欣賞而獲得科學知識。
二、講評練習冊《學案與測評》
三、布置作業(yè):預習下一課。
附與課文相關的詩文:
1、明朝陳輝《荔枝》:南州六月荔枝丹,萬顆累累簇更團。絳雪艷浮紅錦爛,玉壺光瑩水晶寒。高名已許傳新曲,芳味曾經薦大官。烏府日長霜暑靜,幾株斜覆石欄桿。
2、徐勃《詠荔枝膜》:曾向忠州畫里描,胭脂淡掃醉客消。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白玉薄籠嬌色映,茜裙輕裼暗香飄。嫣紅狼藉誰收拾,十八閩娘裂紫綃。
3、白居易《荔枝圖序》: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華如桔,春榮;實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元和十五夏,南賓守樂天,命工吏圖而書之,蓋為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譯文:荔枝生長在巴州和峽州之間一帶地方。它的樹形呈圓的形狀,很像古代用來遮蔽東西的“帷蓋”。葉像桂樹的葉,冬季還是綠色的;花像橘樹的花,在春天開放;果實的顏色像丹砂那樣紅,夏季成熟。果實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殼像紅綢,膜像紫綢,瓤肉像冰雪一樣晶瑩,潔白,漿液像醴那樣甜,像酪那樣酸。(關于荔枝的情況),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說的情形,那實際的情況比介紹的這些還要好。假如果實離開了枝體,一天顏色就變了,兩天香味就變了,三天味道就變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賓郡的太守樂天,讓官畫工畫成一幅荔枝圖,并寫上這篇序,這是為了告訴沒有見過(荔枝)的人以及雖然見過卻沒有看到它三天以內的變化情況的人。
10、《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
一:教學目的
1、了解荔枝的結構、生長等知識。
2、領悟作者引用古詩文典故的作用。
3、學習本文生動、準確的語言。
4、嘗試用文藝性筆調寫一篇說明文。
二、教學設想
1、 本文是一篇生動的說明文,因此本文的重難點應放在對荔枝知識的了解上和一些生動手法的運用上,而對說明方法和說明順序,初中有所提及,故可略及。
2、 用文藝性筆調寫作,是對所學知識的鞏固與延伸,對作文要求不應過高,能會一些方法與技巧就行。
3、 在教學方法上,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法為主,教師適當引導為輔。
4、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了解文中介紹的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詩文
2、學會篩選信息和概括要點
過程與方法:1、明確學習要求
2、合作探究,采用小組討論方式,篩選各段要點,理清說明順序
3、點撥,針對課文難點,教師酌情給予指導
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觀:1、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態(tài)度
2、培養(yǎng)學生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1、理清文章的思路,訓練學生快速概括內容要點
2、把握說明順序,鑒賞表達技巧
教學難點:品讀賞析文本作為科學小品所具有的科學性、思想性、文學性
設計思想:1、以學生的興趣作為切入點
2、以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為導向
說明對象:(事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對象特征
說明方法:下定義、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
分類別、列數字、畫圖表、引資料
學前指導:說明文的學習要點 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科學性(正確、準確)
說明語言 文學性(生動、形象)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 導入
教師提問:你吃過荔枝嗎?你對它了解嗎? 學生可能答:吃過。荔枝表皮粗糙,紅色,肉甜。 教師明確:學習本文,了解荔枝。
二、 教師明確文體知識 1: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
2:科學小品:多用文藝性筆調介紹科學知識和闡述科學道理,使人獲得科學知識的同時還能得到某種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藝術上的享受的一種文體
3:特點:知識性、趣味性、通俗性。
三、 投影打出作者簡介,學生閱讀了解。
賈祖璋:我國著名的科普作家。生于1901年,浙江省海寧縣人。早在三十年代,他就有《中國植物圖鑒》等專著,193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他的《鳥類概論》,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現代鳥類學著作。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寫《鳥與文學》、《動物珍話》、《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了《生物學碎錦》。
賈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絢麗多彩的生物為寫作對象,把豐富的科學知識、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融為一體,有著相當高的思想性、科學性和藝術性。
四、 要求學生帶著以下兩個問題瀏覽課文,完畢后,以小組形式討論探究以下兩個問題:
1、 標題給我們提供了荔枝的幾點信息?這一標題有何創(chuàng)意?
2、 作者認為白居易的《荔枝圖序》里的“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甘酸漿液如醴酪”的話對嗎?
3作者為什么不直接用“荔枝”作為標題目,而用文中之標題?
學生自主討論探究后可得:
1、 ⑴標題給我們提供了三點信息: 產地 南州——泛指我國南方。
成熟期 六月——陽歷七月。
顏色 丹——紅色。
⑵以詩為題,新穎,同時也很有概括力(荔枝的重要信息)。
2、 白居易的話有對有錯
殼如紅繒——錯(粗糙)
膜如紫綃——錯(誤作)
瓤肉瑩白如冰雪——完全正確
甘酸漿液如醴酪——對
3“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的七個字,包含了荔枝的生長地域、成熟的時間、以及鮮明的色澤,以這句話作為標題,能激發(fā)人豐富的聯想;并且它是引用明朝詩人陳輝《荔枝》中的一句詩,具有濃厚的文學氣息,同文章的語言風格是一致的,比用“荔枝”作標題要好。
五、 文中還給我們提供了不少荔枝的有關知識,要求細讀課文,讀后以小組形式討論探究,完成學案上的圖表。
討論探究后,師生共同可得:
外殼:塊狀裂片、粗糙
外部形態(tài) 顏色:深紅色、紫色
(表) 形狀: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
果實 大小: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
(主 )
內膜:白、薄
內部結構 肉: 白色半透明,味甜微酸
(里) 核(種子):長圓形,表面光滑,棕褐色。無核
花期 二月初到四月初 長
生長 產地 我國
(次) 習性 喜溫暖
六、要求一學生概述荔枝的有關知識,其他同學思考:文中除了有這些知識,還多了那些內容?這些內容有何作用?概述后討論以上問題。
答案可能為:
1詩文, 作用
《荔枝圖序》 說明荔枝的外形及內部特征
《詠荔枝膜》 說明荔枝的膜的輕薄
《過華清宮絕句》(一) 說明荔枝的不耐貯藏
《惠州一絕》 突出蘇軾對荔枝的喜愛
2掌故 作用
唐明皇寵幸楊貴妃兼程送荔枝 說明荔枝的不耐貯藏
宋徽宗移荔枝于宣和殿 說明荔枝的性喜溫暖特點
文徵明說顧氏種活荔枝事 說明荔枝的性喜溫暖特點
3比喻 作用
絳囊、紅星、珊瑚珠 說明荔枝顏色紅的特點
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 說明荔枝成片林的絢麗美景
教師小結:這些內容極大地豐富了文章的知識性和趣味性,使得文章生動了許多,也極大地激發(fā)了我們閱讀的興趣。
七、 布置作業(yè):
1,背誦本文中的詩文。
2,你認為本文語言的準確性體現在何處?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 檢查詩的背誦情況。
二、 瀏覽課文,找出文中的說明特例,并思考如果去掉這些特例,效果怎樣?
1, 特例
⑴又有黃荔,淡黃色而略帶淡紅。
⑵現在海南島有無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
2效果
內容不夠豐富,說明不夠周密、嚴謹、準確。
三、 其實本文的準確還體現在語言上,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文語言的準確性體現在何處?
師生討論后可得:
1, 明確的科學術語。
⑴裂片中央有突出部分,有的尖銳如出刺,這叫做片峰。
⑵蒂部周圍微微突起,稱為果肩。
2, 適當的數量表述。
⑶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⑷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的在內,現在知道的共有13種,以記福建所產的為多,尚存8種;記載廣東所產的僅存一種。
3, 恰當的限制性詞語的運用。
⑸現在科學發(fā)達,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⑹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的在內,現在知道的共有13種,以記福建所產的為多,尚存8種;記載廣東所產的僅存一種。
五:細讀課文,鑒賞表達技巧 這篇課文在介紹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時,運用了哪能說明方法,試舉例說明,并體會其作用。四人一小組進行討論,并選出代表發(fā)言。
1、打比方:使說明的事物更生動形象,讓讀者更易理解。
如把荔枝比作“絳囊”“紅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里”,把稀奇的荔枝品種比作“細長如指形的‘龍牙’、圓小如珠的‘珍珠’”等等
2、列數字,使得事實確鑿,更具說服力
如介紹荔枝大小時說,“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如介紹荔枝貯藏時說,“現經研究證實,溫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30天左右”;又如介紹荔枝結實時說,“一個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結實總在一百以下”,等等。
3、舉例子,增強文章的厚重感和說服力。
如唐明皇為了讓楊貴妃吃上鮮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飛騎從南方遠送長安或洛陽”;如為證明廣東很早就有荔枝,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的例子。
4、引用,既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又充實了文章的內容。
本文最突出的說明方法是引用。引用古詩文、史料、故事多達二十多處。
a. 白居易的《荔枝圖序》,給人感覺開頭新穎,引人入勝,并為后文作者與白居易對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據。
b. 徐勃《詠荔枝膜》,說明荔枝味美。
c. 引用白居易的“一日而色變,……色香味盡去矣”,說明荔枝不耐貯藏。
d. 杜牧的詩歌“長安回望繡成堆……無人知是荔枝來”,一方面說明荔枝不耐貯藏,另一方面就是對這件事的嘲諷。
e. 蘇軾的詩歌“羅浮山下四時春……不妨長作嶺南人”,一方面為大力發(fā)展荔枝生產展現了一幅藍圖,另一方面說明荔枝的味美。
六、揣摩語言,體會本文的科學性,文學性
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既有一般說明文簡明、準確、周密、條分縷析的特點,又有清新誘人的詩意。請學生討論合作完成
1、科學性
“現代科學發(fā)達,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作者用揣測語氣,說將來也許有可能發(fā)生這樣的事,如果改成“將來是完全可能的事”,就變成了肯定語氣,指將來必然產生的事實。
語言的準確還表現在確數、約數的運算上,如“一年開花兩次”、“大約重60克”、“通常直徑三四厘米”、“重達四五十克”等等。
語言的科學性還表現在語言的周密上,如“成熟的荔枝,大多數……紫色”中的“大多數”、“荔枝的大小,通常直徑三四厘米”中的“通?!薄ⅰ袄笾Φ娜獾募毎谔貏e薄,……一般都不留渣滓”中的“一般”、“荔枝曬干或烘干,……完全失去潔白的面貌”中的“完全”,……
這些詞語的運用,十分準確表達了信息。
2、文學性
本文的文學性主要體現在引用古詩文、史料、故事上。從標題開始,相繼引用了陳輝、郭明章、鄧蕭、徐勃、杜牧、蘇軾等詩人的詩句,既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又充實了文章的內容。此外,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表達生動形象,凸現文采。
總結:本文語言的科學性集中體現在用詞準確、周密。文學性集中體現在大量詩詞典故的運用上,既使說明形象生動,又使文章詩意盎然。
七、拓展延伸
1、你從本文的學習中悟到了什么?
2、選取你身邊的一種地方特產,運用你今天所學到的知識向人們介紹。
八、課堂小結
本文以短小的篇幅、豐富的知識,饒有興味地介紹了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既有一般說明文簡明準確的特點,又有清新怡人的詩意,知識與思想并重,詩情盎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科學小品。把握說明順序,理解說明方法,探究說明技巧,感受語言魅力是學習科學小品的四大要素。培養(yǎng)學生概括要點,篩選信息的能力是學習說明文的重要導向。
四、 課外延伸。
閱讀下面的文章,思考、合作探究以下兩個問題,完畢后回答。
1, 這篇文章給我們講了什么科學道理?
2, 這篇文章的生動性體現在什么地方?
彩霞的故事
豆豆是大海中一個極普通的小水滴,今天有機會游到了水面?!鞍。⊥饷婵烧婷姥?!”豆豆不禁感嘆道,“藍藍的天,白白的云,還有小鳥在飛,如果我能上天那該多好??!”一束陽光射到她的身上,她全身暖洋洋的,真是舒服極了。漸漸地她感到困意越來越濃,再也無心看那美麗的天宮,她伏在小伙伴們的身上睡了過去……
忽然,她覺得身上越來越熱,就像傳說中的神仙一樣,變成了一絲青煙,從海面向上慢慢飄去?!岸苟?,歡迎你來天宮作客。”不知是誰在與自己說話,豆豆向四處望去。啊!有這么多的小伙伴和自己飛向天宮。她飛呀飛,飛了一天又一天,可是還沒見到天宮的影子,她心中有些著急了。
正在這時,一陣風吹過,豆豆不禁打了個寒顫,她感到全身幾乎凝固住了。她試著飛,可就是飛不起來,她已還原成了一滴水。她還沒來得及看看四周,只覺得身體一沉,落了下去。一想到自己將摔在地上,變得四分五裂,她就怕得發(fā)抖?!熬染任已?!救救我呀!”她使出全身的力氣叫喊著?!岸苟箘e怕?!被覊m大姐拍了拍豆豆的肩膀說道:“你們這些小水滴要想變成云,就要遇到上面的冷氣與下面的熱氣,因此你們時而成水,時而成氣,這就是你們上升和下落的原因,過一段時間你們就會變成云了?!薄鞍??”豆豆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我要變成云嗎?”“很有可能?!甭牭竭@,豆豆心里像吃了蜜一樣甜。漸漸地她又感到身上暖烘烘的,也輕盈起來。她睜開眼睛,看到無數小伙伴用自己的體溫把她弄熱,她十分激動,又一次和小伙伴們向上飛去……就這樣,不知上來下去多少次,她終于成了云的一分子。
早晨太陽出來了,金色的陽光照在豆豆和她的小伙伴身上,把她和小伙伴的周身染紅了。當她正欣賞自己的衣裳時,聽到下面的人們,贊道:“看!彩霞多么美啊!”“彩霞?難道我變成了美麗的彩霞,難道彩霞就是我這樣的小水滴組成的?”想到這兒她高興地跳起來喊道:“我成了彩霞!”可她的小伙伴在旁邊嘆道:“我見到的彩霞總是變來變去的,可咱們一點也沒變化,一點也不好!”聽到小伙伴的話,豆豆有些傷心地低下頭自語道:“彩霞是怎樣游動呢?”她的話音未落,一陣風吹了過來,風好大,吹得她再也站不住了,她失去了知覺,隨風飄去……
一陣說話聲把她吵醒:“看到了嗎?彩霞剛才在動呢,現在的形狀多像只火鳥呀!聽到這,她忘了痛,高興地喊道:“彩霞動了!”“豆豆姐姐!”站在旁邊的一個小伙伴拉了拉她的袖子說:“彩霞為什么只是金黃或紅色,而不是綠色呢?”“這——”這突來的問題使她有些不知所措,這時那顆灰塵又飛到了她的身旁?!盎覊m姐姐!”她忙叫道,“問您一下,彩霞為什么不是綠色的呢?”灰塵笑道:“你向外看看,在彩霞與太陽間有無數的東西,有灰塵、水氣和氣體分子,他們使陽光散射,散射后的剩余色光(黃、紅)才落到你們身上,所以你們只是黃色或紅色?!倍苟菇K于明白了彩霞所有的秘密。
沒過幾天,豆豆又變成了普通的水滴,隨著雨水回到了她的家——大海。晚上豆豆做了個夢,夢到了她變成彩霞的那段故事。
學生可能有的答案:
1, 雨的形成過程。
2, 生動性
⑴生動的描寫:
①忽然,她覺得身上越來越熱,就像傳說中的神仙一樣,變成了一絲青煙,從海面向上慢慢飄去
②早晨太陽出來了,金色的陽光照在豆豆和她的小伙伴身上,把她和小伙伴的周身染紅了。
……
⑵擬人的手法:
③豆豆不禁感嘆道,“藍藍的天,白白的云,還有小鳥在飛,如果我能上天那該多好?。 ?
④晚上豆豆做了個夢,夢到了她變成彩霞的那段故事。
……
⑶精彩的故事:
豆豆變成雨的經歷……
五、小結“文藝性筆調”的特點
㈠文體上,可編織故事。
㈡內容上,可穿插詩文、掌故、傳說……
㈢在表達方式上,可有生動的描寫、巧妙的比喻、個性化的擬人……
五、 布置作業(yè):
用文藝性的筆調寫一篇短文,介紹你家鄉(xiāng)的一種水果或其他特產,力求寫出其中蘊含的文化意味。
附:古代詠石榴的詩文。 1、 燃燈疑夜火,轄珠勝早梅。—梁元帝《詠石榴》2日射血珠將滴地,風翻火焰欲燒天—白居易《山石榴》 3、 榴者,天下之奇樹,九州之名果……繽紛磊落,垂光耀質,滋味浸液,馨香流溢…… 遙而望之,煥若隋珠耀重淵;詳而察之,灼若列宿出云間。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御饑療渴,解醒止醉。 ——潘岳《安石榴賦》 4、榴大如杯,赤色有黑斑點,皮中如蜂窠,有黃膜隔之,子形如人齒,淡紅色,亦有潔白如雪者。 —— 《事類合聚》
南州六月荔枝丹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上的一篇課文。在高中六冊教材中,集中在第二冊教材選入了一個說明文單元,《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此單元的第一篇,是一篇比較典范的說明文。
它的作用主要是讓學生在已有學習說明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握說明文的文體特征,學會從哪些方面來閱讀此類作品,鍛煉學生“篩選信息”、“概括要點”的能力。
學生分析:
學生在初中“浙教版教材”中相繼學過兩個單元的說明文:一是第三冊第一單元的《中國石拱橋》《祖國的大豆》《核舟記》《松鼠》;一是第五冊第二單元《統(tǒng)籌方法》《晉祠》《烏賊趣談》。對說明文的學習有一定的基礎。同時,說明文的主要特征是“它有一個具體可感的說明對象”,與其它文體的文章相比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本篇的說明對象是“荔枝”,學生不僅看過,也吃過,但很少閱讀過對其詳細介紹的文字資料,學生的興趣自然會更濃厚。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了解文中介紹的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詩文
2、學會篩選信息和概括要點
過程與方法:1、明確學習要求
2、合作探究,采用小組討論方式,篩選各段要點,理清說明順序
3、點撥,針對課文難點,教師酌情給予指導
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觀:1、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態(tài)度
2、培養(yǎng)學生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1、理清文章的思路,訓練學生快速概括內容要點
2、把握說明順序,鑒賞表達技巧
教學難點:品讀賞析文本作為科學小品所具有的科學性、思想性、文學性
設計思想:1、以學生的興趣作為切入點
2、以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為導向
說明對象:(事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對象特征
說明方法:下定義、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
分類別、列數字、畫圖表、引資料
學前指導:說明文的學習要點 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科學性(正確、準確)
說明語言
文學性(生動、形象)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多媒體展示“荔枝”的特寫鏡頭,請學生仔細觀看畫面,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自己眼中的荔枝。
二、題解
作者為什么不直接用“荔枝”作為標題目,而用文中之標題?
“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的七個字,包含了荔枝的生長地域、成熟的時間、以及鮮明的色澤,以這句話作為標題,能激發(fā)人豐富的聯想;并且它是引用明朝詩人陳輝《荔枝》中的一句詩,具有濃厚的文學氣息,同文章的語言風格是一致的,比用“荔枝”作標題要好。
三、初讀課文,概括要點
1、閱讀課文,概括每段段意
粗讀課文后,選取荔枝的某一個方面,用自己的話或課文的原話詳細準確地表達荔枝的特征。
質疑《荔枝圖序》—外殼—顏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貯藏—核—花—產地—圖譜—移植—發(fā)展生產
2、劃分層次,理清思路
一、引出說明對象
外形:外殼—顏色—形狀—大小
荔枝果
果實:殼膜—瓤肉—特性—果核
二、荔枝的生態(tài)
荔枝花
三、荔枝的生產:產地—樹譜—移植—產銷
3、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根據層次,試說說文章的說明順序。
明確:本文是把荔枝作為水果來介紹的,按照從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順序來寫。課文主要介紹荔枝的生產特征,次要介紹生產情況。在介紹果實時,又根據它的結構特點,采用了由外到內,由表及里的空間順序。在說明荔枝果實的外部特征時,又按照殼面構造—色澤—外形—大小、重量的觀察順序來寫。這樣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態(tài)特征,又說明了有關它的其他知識。
四、再讀課文,篩選信息
結合課文內容,試分析下列句子對課文理解的正確與否。
1、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的。
2、我們吃的這部分荔枝是荔枝的真正果肉。
3、荔枝的肉是白色半透明,說它“瑩白如冰雪”完全正確。
4、古代記載荔枝的書有十三種。
5、荔枝在北方是不可能生長的。
6、能產荔枝的地區(qū),應該大力發(fā)展荔枝生產。
7、荔枝的成熟期,福建是四月下旬到七月,廣東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為盛。
教師總結:高考科技說明文的閱讀主要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其中主要考查學生篩選信息和理解重要語句的能力,其中篩選信息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查學生:1、在原文的基礎上,增加或減少個別詞語。如上面第3句原文應是“荔枝的肉大多數白色透明”,所以這個表述是不準確的;2、在原文的基礎上,替換個別詞語。如上面第6句原文應是“盛產荔枝的地區(qū)”,把“盛”替換為“能”,表意大不相同;3、在原文的基礎上,顛倒個別詞語的順序。如上面第7句原文應是“廣東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把“廣東”與“福建”的位置調換;傳遞的信息不相同。4、在原文的基礎上,增加或刪減附加條件。如上面第1、4、5句與原文相比,分別少了“成熟的荔枝”、“現在知道的”、“現代科學技術發(fā)達”條件,所以這三個表述是不準確的;5、根據文章,邏輯推理。如第2句,根據原文的理解,荔枝的真正果肉應是連同果殼扔掉的那一層膜,所以這個判斷也是不準確的。
五:細讀課文,鑒賞表達技巧 這篇課文在介紹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時,運用了哪能說明方法,試舉例說明,并體會其作用。四人一小組進行討論,并選出代表發(fā)言。
1、打比方:使說明的事物更生動形象,讓讀者更易理解。
如把荔枝比作“絳囊”“紅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里”,把稀奇的荔枝品種比作“細長如指形的‘龍牙’、圓小如珠的‘珍珠’”等等
2、列數字,使得事實確鑿,更具說服力
如介紹荔枝大小時說,“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如介紹荔枝貯藏時說,“現經研究證實,溫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30天左右”;又如介紹荔枝結實時說,“一個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結實總在一百以下”,等等。
3、舉例子,增強文章的厚重感和說服力。
如唐明皇為了讓楊貴妃吃上鮮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飛騎從南方遠送長安或洛陽”;如為證明廣東很早就有荔枝,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的例子。
4、引用,既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又充實了文章的內容。
本文最突出的說明方法是引用。引用古詩文、史料、故事多達二十多處。
a. 白居易的《荔枝圖序》,給人感覺開頭新穎,引人入勝,并為后文作者與白居易對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據。
b. 徐勃《詠荔枝膜》,說明荔枝味美。
c. 引用白居易的“一日而色變,……色香味盡去矣”,說明荔枝不耐貯藏。
d. 杜牧的詩歌“長安回望繡成堆……無人知是荔枝來”,一方面說明荔枝不耐貯藏,另一方面就是對這件事的嘲諷。
e. 蘇軾的詩歌“羅浮山下四時春……不妨長作嶺南人”,一方面為大力發(fā)展荔枝生產展現了一幅藍圖,另一方面說明荔枝的味美。
六、揣摩語言,體會本文的科學性,文學性
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既有一般說明文簡明、準確、周密、條分縷析的特點,又有清新誘人的詩意。請學生討論合作完成
1、科學性
“現代科學發(fā)達,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作者用揣測語氣,說將來也許有可能發(fā)生這樣的事,如果改成“將來是完全可能的事”,就變成了肯定語氣,指將來必然產生的事實。
語言的準確還表現在確數、約數的運算上,如“一年開花兩次”、“大約重60克”、“通常直徑三四厘米”、“重達四五十克”等等。
語言的科學性還表現在語言的周密上,如“成熟的荔枝,大多數……紫色”中的“大多數”、“荔枝的大小,通常直徑三四厘米”中的“通?!?、“荔枝的肉的細胞壁特別薄,……一般都不留渣滓”中的“一般”、“荔枝曬干或烘干,……完全失去潔白的面貌”中的“完全”,……
這些詞語的運用,十分準確表達了信息。
2、文學性
本文的文學性主要體現在引用古詩文、史料、故事上。從標題開始,相繼引用了陳輝、郭明章、鄧蕭、徐勃、杜牧、蘇軾等詩人的詩句,既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又充實了文章的內容。此外,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表達生動形象,凸現文采。
總結:本文語言的科學性集中體現在用詞準確、周密。文學性集中體現在大量詩詞典故的運用上,既使說明形象生動,又使文章詩意盎然。
七、拓展延伸
1、你從本文的學習中悟到了什么?
2、選取你身邊的一種地方特產,運用你今天所學到的知識向人們介紹。
八、課堂小結
本文以短小的篇幅、豐富的知識,饒有興味地介紹了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既有一般說明文簡明準確的特點,又有清新怡人的詩意,知識與思想并重,詩情盎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科學小品。把握說明順序,理解說明方法,探究說明技巧,感受語言魅力是學習科學小品的四大要素。培養(yǎng)學生概括要點,篩選信息的能力是學習說明文的重要導向。
九、教學后記
1、本篇設計最大的特點是緊扣“實用”二字。讓學生在學習完本篇課文后,知道從哪些方面來學習說明文,能夠準確地概括要點、篩選文章信息,進而能夠運用所學,達到寫作的目的。
2、本篇設計最大的亮點是以學生的興趣為導向,讓學生根據畫面和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他心中的荔枝是怎樣的,篩選信息以學生最喜歡的“判斷題”的方式進行;在拓展延伸上,讓學生選取身邊的特產進行介紹。
3、從課堂教學效果來看,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比較突出,學生反應熱烈,課堂氣氛活躍,尤其出彩的地方是亮點的設計之處,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從教學方式來看,以學生為本,從聽、說、讀、寫等多個方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主動性這一塊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加上老師的點撥和指導,引導了學生的方向。
4、當然,一篇教學設計不能十全十美,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暴露了不少問題,一是教學設計安排的時間過于緊湊,導致課堂教學深入性不夠;二是在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上,設計不夠周到;三是教學設計在備學生方面考慮不全,對學生的能力估計過高。
11、《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目的要求
一、學習有關荔枝生態(tài)、生產的知識,從而樹立科學思想,進行適當的思想教育。
二、培養(yǎng)學生根據事物的結構和事物的發(fā)展認識事物的思維方法。
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選擇地學習若干詞語。
四、學習并運用比喻、引用等修辭手法說明事物的方法。
五、學習一點科學小品的文體知識。
要點難點
一、弄清篇章結構:
指導學生編寫段落提綱,弄清本文結構,是學習本文的基礎。第1段是誰的總綱,第8段與荔枝內部構造的關系,第9段是否游離,引導學生比較辯析。
二、領會修辭妙處:
不僅使學生知道作者是用什么修辭方法說明的,而且要使學生領會運用這種修辭方法說明的妙處。
三、學習體裁知識:
與《辭海》“荔枝”條的說明進行比較,讓學生總結概括出“科學小品”這種體裁的特點。
四、培養(yǎng)學生認識事物和表現事物的方法,結合課文,聯系實際,寫一篇簡短的說明文或科學小品。
段落評點
南州六月荔枝丹
賈祖璋
幼年時只知道荔枝干的殼和肉都是棕褐色的。上了小學,老師講授白居易的《荔枝圖序》,讀到“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實在無法理解,荔枝哪里會是紅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樣潔白,不是更可怪嗎?向老師提出疑問,老師也沒有見過鮮荔枝,無法說明白,只好不了了之。假如是現在,老師縱然沒有見過鮮荔枝,也可以找出科學的資料,給有點鉆牛角尖的小學生解釋明白吧。
[1、總起設疑,幼時所見與小學所讀,對比設疑,引人入勝。
引文總述,下文分述。]
白居易用比喻的筆法來描寫荔枝的形態(tài),的確也有不足之處??暿墙z織物,絲織物滑潤,荔枝殼卻是粗糙的。用果樹學的術語來說,荔枝殼表面有細小的塊狀裂片,好像龜甲,特稱龜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銳如刺,這叫做片峰。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種的不同而各異。
[2、荔枝外殼
“殼如紅繒”以其色作比,再寫外形,簡明形象。]
成熟的荔枝,大多數是深色或紫色。生在樹頭,從遠處當然看不清它殼的構造,只有紅色映入眼簾,因而把它比做“絳囊”、“紅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樹以至成片的樹林,那就成為“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的絢麗景色了。荔枝的成熟期,廣東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為盛,“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陰歷六月,正當陽歷七月。荔枝也有淡紅色的,如廣東的“三月紅”和“掛綠”等。又有黃荔,淡黃色而略帶淡紅。
遠觀為一片紅色,用引喻描繪。]
荔枝呈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通常蒂部大,頂端稍小。蒂部周圍微微突起,稱為果肩;有的一邊高,一邊低。頂端叫果頂,渾圓或尖圓。兩側從果頂到蒂部有一條溝,叫做縫合線,顯隱隨品種而不同。舊記載中還有一些稀奇的品種,如細長如指形的“龍牙”、圓小如珠的“珍珠”,因為缺少經濟價值,現在已經絕種了。
[4、荔枝形狀
介紹形狀,簡明形象。]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六十年代,廣東調查得知,有鵝蛋荔和丁香大荔,重達四五十克。還有四川合江產的“楠木葉”,《四川果樹良種圖譜》說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國果樹栽培學》則說大的重六十克。
[5、荔枝大小輕重]
[(2--5)介紹荔枝外部形態(tài)。
數字說明,概念明確。]
所謂“膜如紫綃”,是指殼內緊貼殼的內壁的白色薄膜。說它“如紫綃”,是把殼內壁的花紋誤作膜的花紋了。明代徐有一首《詠荔枝膜》詩,描寫吃荔枝時把殼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是夸張的說法。
[6、荔枝內膜
科學的辨正,引詩渲染。
科學性、藝術性巧妙結合。]
荔枝的肉大多數白色半透明,說它“瑩白如冰雪”,完全正確。有的則微帶黃色。從植物學的觀點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種子外面的一層膜發(fā)育而成的,應稱做假種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說的連同果殼扔掉的那一層膜。荔枝肉的細胞壁特別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適宜于生食。有的純甜。早熟品種則酸味較強。荔枝曬干或烘干,肉就變成紅褐色,完全失去潔白的面貌。
[7、荔枝果肉
從植物學角度科學地說明,應稱做假種皮。]
荔枝不耐貯藏,正如白居易說的:“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現經研究證實,溫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三十天左右。還應進一步設法延長貯藏期,以利于長途運輸。因為荔枝不耐藏,古代宮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飛騎從南方遠送長安或洛陽,給人民造成許多痛苦。唐明皇為了寵幸楊貴妃,就干過這樣的事。唐代杜牧詩云:“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本褪菍@件事的嘲諷。
[8、荔枝貯藏
貯藏→運輸→引史實。
引詩增強藝術性]。
荔枝的核就是種子,長圓形,表面光滑,棕褐色,少數品種為綠色。優(yōu)良的荔枝,種子發(fā)育不全,形狀很小,有似丁香,也叫做焦核?,F在海南島有無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9、荔枝核(種子)]
[(6—9)介紹荔枝內部構造形狀、質感、顏色、發(fā)育。
言簡意明。]
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隨品種而不同。廣東有雙季荔枝,一年開花兩次。又有四季荔枝,一年開花四次之多?;ㄐ涡?,綠白色或淡黃色,不耀眼。花分雌雄,僅極少數品種有完全花。雌雄花往往不同時開放,宜選擇適當的品種混栽一起,以增加授粉的機會。一個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結實總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諺語。荔枝花多,花期又長,是一種重要的蜜源植物。
[10、荔枝花
花期、花序,從生態(tài)向下文生產過渡。]
[第一部分(1—10)橫向說明荔枝的生態(tài)。]
荔枝原產于我國,是我國的特產。海南島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為我國是原產地的明證。據記載,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足見當時廣東已有荔枝。它的栽培歷史,就從那個時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唐代對四川荔枝多有記述。自從蔡襄的《荔枝譜》(1059)成書以后,福建荔枝也為人所重視。廣西和云南也產荔枝,卻很少有人說起。
[11、栽培歷史
援引史實說明歷史悠久,是我國特產。]
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襄的在內,現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種,以記福建所產的為多,尚存八種;記載廣東所產的僅存一種。清初陳鼎一譜,則對川、粵、閩三省所產都有記載。蔡譜不僅是我國,也是世界的果樹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內容包括荔枝的產地、生態(tài)、功用、加工、運銷以及有關荔枝的史事,并記載了荔枝的三十二個品種。其中“陳紫”一種現在仍然廣為栽培?!八喂笾Α爆F名“宋家香”,有老樹一株,尚生長在莆田宋氏祠堂里,依然每年開花結實。這株千年古樹更足珍惜。
[12、栽培典藉
總括說明,詳略得宜。]
荔枝是亞熱帶果樹,性喜溫暖,成都、福建是它生長的北限。漢武帝曾筑扶荔宮,把荔枝移植到長安,沒有栽活,遷怒于養(yǎng)護的人,竟然對他們施以極刑。宋徽宗時,福建“以小株結實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闕下,移植宣和殿”?;兆趯懺姶祰u說:“密移造化出閩山,禁御新栽荔枝丹?!睂嶋H上不過當年成熟一次而已。明代文征明有《新荔篇》詩,說常熟顧氏種活了幾株,“仙人本是海山姿,從此江鄉(xiāng)亦萌蘗?!钡烤够盍硕嗌倌辏o下文?,F在科學發(fā)達,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13、荔枝移栽
特性→移栽;古代→將來。
史、文、詩,具體生動。]
我國幅員廣闊,不同地區(qū)有不同的特產。因地制宜,努力發(fā)展本地區(qū)的特產,是切合實際的做法。盛產荔枝的地區(qū),應該大力發(fā)展荔枝的生產。蘇軾有詩云:“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钡锗⑷兕w,究竟能有幾人呢?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荔枝生產,應該能夠逐步滿足廣大人民的生活需要。
[14、發(fā)展生產]
[第二部分(11—14)縱向說明荔枝的生產。
引詩說明,加深立意。]
寫作特點
結構簡明嚴密
全文約二千五百字,可分為兩個部分:前面十個自然段介紹荔枝果和荔枝花的知識,后面四個自然段介紹荔枝的產地、品種、特性及生產方面的情況。十四個自然段的內容都單一化,一望而知,彼此緊密相連,卻又毫無糾葛。如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是個引人入勝的開頭,以后各段依次介紹了荔枝的外殼、顏色、形狀、大小、膜、肉、不耐貯藏的特性、種子、花、蜜等方面的知識,就象在讀者面前掛了一幅荔枝解剖圖,然后從外殼到內核,層層說明,一絲不茍。這種寫法看似簡單,其實卻頗需功力,非深于此道者不能駕馭。中學生寫作時的一大毛病就是不能做到各自然段內容單一化,常常是彼此糾纏不清,令教師批改時傷透了腦筋。所以這種簡明的寫法很值得學習。
簡明決不是淺陋。只有在嚴密的基礎上才能寫得簡明。文章所介紹的荔枝方面的知識非常豐富,如不作出嚴密的安排,結構必定松散。作者把荔枝的成熟期問題同荔枝的顏色合在一起寫,把荔枝的干制法同荔枝肉合在一起寫,把古代帝王為享一已之口福而不顧百姓之死活的罪惡同荔枝不耐貯藏的特性合在一起寫,而不另辟段節(jié),就顯得章法嚴謹,恰當自然。這種常識,中學生也是不可不知的。
——歐陽績任《一篇說明文的好教材談談
<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寫作特色》
資料豐富多彩
征引資料也是說明文常用的方法,完全不引用資料的說明文是很少的。本文征引資料共二十余條,指名的作者近二十人,年代則從唐、宋、明、清而至于今,這對于一篇僅二千多字的文章來說,算是相當豐富的了。這些資料約可分為三類:一類是科學性的,一類是文學性的,一類則介于這兩者之間。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不是大段大段地抄錄資料,而是較多地采用摘句行文或意引的方法,有時還把同一段資料(如白居易的《荔枝圖序》)掐為兩截用在兩處。這樣,資料雖多,行文卻不累贅。作者恰當地引用有關資料,既加強了文章的科學性,又豐富了內容,增添了文彩。要是把這些資料都刪去,那這篇文章就成為“癟三”了。有人把科學小品的破題稱作“鳳頭”,本文首段從自己小時候學《荔枝圖序》談起,大概也算是“鳳頭”吧。當然,中學生寫文章是不可能查閱卷帙浩繁的資料的,但也應該從中體會到寫作的艱辛,以養(yǎng)成嚴格的治學態(tài)度。
周瘦鵑的《閑話荔枝》(《花花草草》,上海文化出版社》和本文內容相似,篇幅較小,寫法有同有異,可以參看。
——歐陽績任《一篇說明文的好教材談談
<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寫作特色》
語言細密精確
說明文的特征就在于它的科學性;要表現其科學性,就要有精確的、條分縷析的語言。《南州六月荔枝丹》的語言明顯地具有這種特色。例如第四自然段:
荔枝呈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通常蒂部大,頂端稍小。蒂部周圍微微突起,稱為果肩;有的一邊高,一邊低。頂端叫果頂,渾圓或尖圓。兩側從果頂到蒂部有一條溝,叫做縫合線,顯隱隨品種而不同。舊記載中還有一些稀奇的品種,如細長如指形的“龍牙”、有圓小如珠的“珍珠”,因為缺少經濟價值,現在已經絕種了。
這段寫荔枝的外形。第一句寫“通?!笨梢姷男螤睿菑恼w上來看的。接著三句具體寫上下兩側的形態(tài)特征,從上至下然后到兩側,順序井然。最后一句是寫不常見的形狀,以應第一句“通?!倍?。確實是細密得很。加黑的“通常”、“稍”、“微微”、“有的”、“渾”、“尖”、“從果頂到蒂部”、“隨品種”、“細長如指”、“圓小如珠”等詞語,或限定范圍,或修飾程度,或說明條件,或比喻形狀,真是細針密線,具有高度的精確性。其余寫殼、膜、肉、核、花的各段也都如此。
相當一部分學生對說明文不感興趣,以為內容無味,文字通俗,沒有什么可學。實際上,他們常常對一些極簡單極常見的東西也說明不清,把保溫瓶說成“幾十公分長的長筒”,把文具盒說成“小箱子”等等,就是因為語言不準確。所以,引導學認真領會本文語言方面的特色,應該是講授本文的重點。
——歐陽績任《一篇說明文的好教材談談
<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寫作特色》
科學性和文藝性的有機結合
本文介紹有關荔枝知識,十分注意準確性和科學性。運用確鑿的事實和具體數字來說明,并對古人詩文中的錯誤給予糾正。如對白居易文中的“殼如紅繒”的說法,作者糾正其不足:“繒是絲織物,絲織物滑潤,荔枝殼卻是粗糙的?!比缓笥霉麡鋵W術語,準確地說明荔枝殼的形狀。又如對白居易文中“膜如紫綃”的說法,作者指出,這“是把殼內壁的花紋誤作膜的花紋了”。
本文是一篇文藝性說明文,除了注意介紹知識的科學性外,還使用了不少生動、形象的語言,突出了文章的文藝性和形象性。尤其是有二十多處引用了古代詩文,不僅豐富了內容,而且大大增強了表達效果。標題“南州六月荔枝丹”本身就十分吸引人。前半篇以白居易《荔枝圖序》為線索,對荔枝果實逐層說明。其間又引“飛焰欲橫天”(郭明章《荔枝》)、“紅云幾萬重”(鄧肅《看荔枝》)等詩句描寫荔枝的顏色;引“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徐《詠荔枝膜》)詩句表現荔枝的膜,更加收到良好的效果。引用杜牧《過華清宮絕句》第一首,一方面印證了荔枝不耐貯藏的特點,同時揭露封建帝王、王妃的奢侈生活,增強了思想性。引用的文字生動活潑,具有文學韻味,增強了閱讀興趣,給人留下鮮明的印象。
活潑、分明而有韻味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說明文,作者廣征博引,使文章內容豐富充實,文字生動活潑,很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味。文章從作者幼年時讀白居易的《荔枝圖序》所產生的疑慮,自然引出要說明的對象。在指出白居易的比喻有“不足之處”后,就正面地從外到內、由表及里地對荔枝加以說明。首先一般介紹荔枝質地粗糙的外殼,再介紹膜,再介紹肉(假種皮),最后介紹最里面的核(種子),按照由外到內的順序把果實結構的各個部分作了有形有色的介紹。介紹中,作者連續(xù)引用白居易、徐和杜牧的詩句,描寫了吃荔枝時扔在地上的殼和膜好似“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的景狀,嘲諷了唐明皇為寵幸楊貴妃而派人從南方專程運送荔枝至長安的荒唐行徑,這些內容的穿插,增添了作品的文學韻味。
多種說明方法綜合運用
本文運用多種說明方法說明事物。最突出的是引用說明。所引資料包括漢、唐、宋、明、清,直至當代,所引文字的作者包括文學家、科學家以及帝王等,其內容之豐富,取材之廣泛,確實是不多見的。
舉例說明這些例子有現實的,如“海南島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有來自調查的,如“六十年代,廣東調查得知,有鵝蛋荔和丁香大荔,重達四五十克”;也有來自古籍的,如“據記載,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
數字說明有時用確實的數字,如“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隨品種而不同。廣東有雙季荔枝,一年開花兩次。又有四季荔枝,一年開花四次之多”;有時用估計數字,如“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用數字說明可以使讀者對事物獲得具體的印象。
比喻說明可以把事物表現得更加形象和生動,如把荔枝的形狀說成“心臟形”,說一些稀奇的品種,如“細長如指形的‘龍牙’,圓小如珠的‘珍珠’等。
科學性、思想性、文藝性、準確性的完美統(tǒng)一
高度的科學性、鮮明的思想性、生動的文藝性、語言的準確性,這四者完美的統(tǒng)一,是這篇科學小品的鮮明特點。高度的科學性表現在作者能以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糾正前說的謬誤,還事物以真實面目。引用史實都有科學依據,對無法證實的問題,則不妄加結論。鮮明的思想性則表現在倡導科學求索精神。展望荔枝生產的前景,指出應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荔枝生產,以滿足廣大人民的生活需要,這就更鮮明地體現了文章的思想性。本文在平實的說明中穿插許多生動的描寫,在精確的介紹中又大量引用古詩,相互融合,詩意盎然,情趣充溢。而精確無誤的語言又表達了作者嚴密的思想,這一切把科學性、思想性、文藝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本文鮮明的藝術特色。
12、《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知識與技能:
了解文中介紹的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詩文
學會篩選信息和概括要點
過程與方法:
明確學習要求
合作探究,采用小組討論方式,篩選各段要點,理清說明順序
點撥,針對課文難點,教師酌情給予指導
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觀:
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態(tài)度
培養(yǎng)學生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
理清文章的思路,訓練學生快速概括內容要點
把握說明順序,鑒賞表達技巧
教學難點:
品讀賞析文本作為科學小品所具有的科學性、思想性、文學性
教學方法:提問法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語設計
多媒體展示“荔枝”的特寫鏡頭,請學生仔細觀看畫面,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自己眼中的荔枝。
二、 解題:作者為什么不直接用“荔枝”作為標題目,而用文中之標題?
“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的七個字,包含了荔枝的生長地域、成熟的時間、以及鮮明的色澤,以這句話作為標題,能激發(fā)人豐富的聯想;并且它是引用明朝詩人陳輝《荔枝》中的一句詩,具有濃厚的文學氣息,同文章的語言風格是一致的,比用“荔枝”作標題要好。
三、 初讀課文,概括要點
1、閱讀課文,概括每段段意
粗讀課文后,選取荔枝的某一個方面,用自己的話或課文的原話詳細準確地表達荔枝的特征。質疑《荔枝圖序》—外殼—顏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貯藏—核—花—產地—圖譜—移植—發(fā)展生產
2、 劃分層次,理清思路
一、 引出說明對象
外形:外殼—顏色—形狀—大小
荔枝果
果實:殼膜—瓤肉—特性—果核
二、荔枝的生態(tài)
荔枝花
二、 荔枝的生產:產地—樹譜—移植—產銷
3、 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根據層次,試說說文章的說明順序。
明確:本文是把荔枝作為水果來介紹的,按照從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順序來寫。課文主要介紹荔枝的生產特征,次要介紹生產情況。在介紹果實時,又根據它的結構特點,采用了由外到內,由表及里的空間順序。在說明荔枝果實的外部特征時,又按照殼面構造—色澤—外形—大小、重量的觀察順序來寫。這樣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態(tài)特征,又說明了有關它的其他知識。
四、 再讀課文,篩選信息
結合課文內容,試分析下列句子對課文理解的正確與否。
1、 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的。
2、 我們吃的這部分荔枝是荔枝的真正果肉。
3、 荔枝的肉是白色半透明,說它“瑩白如冰雪”完全正確。
4、 古代記載荔枝的書有十三種。
5、 荔枝在北方是不可能生長的。
6、 能產荔枝的地區(qū),應該大力發(fā)展荔枝生產。
7、 荔枝的成熟期,福建是四月下旬到七月,廣東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為盛。
教師總結:高考科技說明文的閱讀主要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其中主要考查學生篩選信息和理解重要語句的能力,其中篩選信息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查學生:1、在原文的基礎上,增加或減少個別詞語。如上面第3句原文應是“荔枝的肉大多數白色透明”,所以這個表述是不準確的;2、在原文的基礎上,替換個別詞語。如上面第6句原文應是“盛產荔枝的地區(qū)”,把“盛”替換為“能”,表意大不相同;3、在原文的基礎上,顛倒個別詞語的順序。如上面第7句原文應是“廣東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把“廣東”與“福建”的位置調換;傳遞的信息不相同。4、在原文的基礎上,增加或刪減附加條件。如上面第1、4、5句與原文相比,分別少了“成熟的荔枝”、“現在知道的”、“現代科學技術發(fā)達”條件,所以這三個表述是不準確的;5、根據文章,邏輯推理。如第2句,根據原文的理解,荔枝的真正果肉應是連同果殼扔掉的那一層膜,所以這個判斷也是不準確的。
五:細讀課文,鑒賞表達技巧
這篇課文在介紹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時,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試舉例說明,并體會其作用。四人一小組進行討論,并選出代表發(fā)言。
1、打比方:使說明的事物更生動形象,讓讀者更易理解。
如把荔枝比作“絳囊”“紅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里”,把稀奇的荔枝品種比作“細長如指形的‘龍牙’、圓小如珠的‘珍珠’”等等
2、列數字,使得事實確鑿,更具說服力
如介紹荔枝大小時說,“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如介紹荔枝貯藏時說,“現經研究證實,溫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30天左右”;又如介紹荔枝結實時說,“一個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結實總在一百以下”。
3、 舉例子,增強文章的厚重感和說服力。
如唐明皇為了讓楊貴妃吃上鮮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飛騎從南方遠送長安或洛陽”;如為證明廣東很早就有荔枝,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的例子。
4、 引用,既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又充實了文章的內容。
本文最突出的說明方法是引用。引用古詩文、史料、故事多達二十多處。
a. 白居易的《荔枝圖序》,給人感覺開頭新穎,引人入勝,并為后文作者與白居易對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據。
b. 徐勃《詠荔枝膜》,說明荔枝味美。
c. 引用白居易的“一日而色變,……色香味盡去矣”,說明荔枝不耐貯藏。
d. 杜牧的詩歌“長安回望繡成堆……無人知是荔枝來”,一方面說明荔枝不耐貯藏,另一方面就是對這件事的嘲諷。
e. 蘇軾的詩歌“羅浮山下四時春……不妨長作嶺南人”,一方面為大力發(fā)展荔枝生產展現了一幅藍圖,另一方面說明荔枝的味美。
六、揣摩語言,體會本文的科學性,文學性
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既有一般說明文簡明、準確、周密、條分縷析的特點,又有清新誘人的詩意。請學生討論合作完成
1、 科學性
“現代科學發(fā)達,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作者用揣測語氣,說將來也許有可能發(fā)生這樣的事,如果改成“將來是完全可能的事”,就變成了肯定語氣,指將來必然產生的事實。
語言的準確還表現在確數、約數的運算上,如“一年開花兩次”、“大約重60克”、“通常直徑三四厘米”、“重達四五十克”等等。
語言的科學性還表現在語言的周密上,如“成熟的荔枝,大多數……紫色”中的“大多數”、“荔枝的大小,通常直徑三四厘米”中的“通?!?、“荔枝的肉的細胞壁特別薄,……一般都不留渣滓”中的“一般”、“荔枝曬干或烘干,……完全失去潔白的面貌”中的“完全”,……
2、 文學性
本文的文學性主要體現在引用古詩文、史料、故事上。從標題開始,相繼引用了陳輝、郭明章、鄧蕭、徐勃、杜牧、蘇軾等詩人的詩句,既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又充實了文章的內容。此外,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表達生動形象,凸現文采。
總結:本文語言的科學性集中體現在用詞準確、周密。文學性集中體現在大量詩詞典故的運用上,既使說明形象生動,又使文章詩意盎然。
七、拓展延伸
1、 你從本文的學習中悟到了什么?
2、 選取你身邊的一種地方特產,運用你今天所學到的知識向人們介紹。
八、課堂小結
本文以短小的篇幅、豐富的知識,饒有興味地介紹了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既有一般說明文簡明準確的特點,又有清新怡人的詩意,知識與思想并重,詩情盎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科學小品。把握說明順序,理解說明方法,探究說明技巧,感受語言魅力是學習科學小品的四大要素。培養(yǎng)學生概括要點,篩選信息的能力是學習說明文的重要導向。
九、布置作業(yè)
完成講義練習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