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教案(學案)一等獎》屬于教案一等獎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nèi)容,歡迎參考。
1、《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教案(學案)一等獎
《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教案及練習
教學目標:
⒈理解新穎獨到的設計理念和超越傳統(tǒng)的設計行為;
⒉把握層次清晰、主次分明的寫作思路和文章結(jié)構(gòu);
⒊學習自然流暢的語言表達和嚴謹準確的科學闡述;
⒋領悟豐富的人文、藝術內(nèi)涵以及生動的文化氣息。
教學重點:
把握文本說明的邏輯順序。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的設計理念。
教學方法:
⒈以引導和點撥為主要教法,引入思考與評價;
⒉以欣賞和探討為主要學法,展開討論與交流。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課前預習:
⒈讀音辨析:
歧( )江 淤( )泥 棧( )橋 棲( )居
茭( )白 苦苡( ) 卓( )有成效 厄( )運
沉淀( ) 摻雜( ) 氛( )圍 船塢( )
抽屜( ) 琥珀( ) 煙囪( ) 袒露( )
渲( )染
⒉字形:
裸露 繁衍 滄桑 稍縱即逝 腳踵
熟視無睹 提煉 障礙 斑駁
⒊詞意辨析與理解:
⑴淹沒 湮沒
淹沒:指大水漫過或被其他有形事物蓋過。
堙沒:指埋沒,多指抽象事物。
⑵中止 終止
中止:指做事中途停止。
終止:指結(jié)束。
⑶震動 振動
震動:指顫動,使顫動,物體受外力影響而迅速、劇烈地顫動,多指一次。也指重大的事情、消息等使人內(nèi)心不能平靜。
振動:指物體通過一個中心位置,不斷作往復運動,鐘擺的動作就是振動。
⑷內(nèi)涵 內(nèi)含
內(nèi)涵:人的內(nèi)在涵養(yǎng)。語言所包含的內(nèi)容。
內(nèi)含:其中含有、包含(往往是具體的)。
⑸障礙 阻礙
障礙:名詞,阻礙通行的東西。
阻礙:動詞,阻擋,使不能順利前進或發(fā)展。
⑹繁衍:生物品種數(shù)量逐漸增加擴大。
⑺可歌可泣:形容行為英勇,事跡悲壯,使人非常感動。
⑻無可厚非:不可過分指責、苛求,表示雖有缺點,但還可以原諒。非,指責。
⑼異曲同工:比喻不同的說法或做法都收到同樣的效果。
教學過程:
一、走近作者:
⒈作者簡介:
俞孔堅,浙江金華人,1963年生。1987年獲北京林業(yè)大學園林系碩士學位,并留校任教5年,1995年獲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學位,主攻景觀規(guī)劃和城市設計,1993—1995年任哈佛大學教員,1995—1997年任美國SWA集團景觀規(guī)劃與城市設計師和項目負責人,現(xiàn)為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北京土人景觀規(guī)劃設計研究所所長、首席設計師。
俞孔堅在哈佛大學,美國SWA景觀與城市設計集團從事景觀與城市設計研究和實踐多年。1997年回國后創(chuàng)辦北京大學景觀規(guī)劃設計中心和北京土人景觀規(guī)劃設計研究所,主持完成了中關村生命科學園、都江堰廣場、中山歧江公園、西藏昌都中路步行街等眾多項目。他倡導“天地——人——神”和諧的設計理念,堅持走設計實踐與研究相結(jié)合的道路,在主持設計項目的同時,領導“土人景觀”和北京大學研究群體,開展前沿理論與方法研究,在國際上提出中國人的理想景觀模式和景觀安全格局理論,已在國內(nèi)外發(fā)表論文150余篇,專著8部,譯著4部。著有《生物與文化基因上的圖式》《理想景觀探源》等。設計作品先后獲十多項國際和全國性獎,并獲中國國家教委霍英東教育基金會、中國科協(xié)、中共中央宣傳部等頒發(fā)的多項榮譽獎。被聘為建設部城市規(guī)劃高等教育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杭州市、青海省、山東省、溫州市、大連市等十多個省市政府的高級城市建設顧問。
⒉作者的話:
在我看來,無所謂建筑風格,只要你能適應這塊土地,能親近這塊土地,就是好的建筑,好的人居模式。 ——俞孔堅
一片林蔭,一條河流,一塊綠地,無不潛藏著無窮的詩意,保住這份詩意,它一定會讓人獲得身心再生之感。 ——俞孔堅
二、題目與背景:
⒈足下文化,就是關注平常人的事,關注他們的感情、他們的需要;野草之美,就是善待腳下的自然,鄉(xiāng)土的自然 。
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就是要實踐新的社會和土地的倫理,這種新倫理體現(xiàn)在尊重平常與平民,回到人性與公民性,回到土地與地方性,重建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
誠如俞孔堅先生所說:“一個成熟的民族,懂得審美的民族,最能知道珍惜平常的美,尊重普通人,尊重普通的鄉(xiāng)土物種,這便是尊重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的真實內(nèi)涵。做到了這一點,離和諧社會要求的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也就不遠了?!?
⒉歧江公園是廣東中山市的一座公園,與其他城市公園的不同之處是,它是由一座破舊的造船廠改造而成的。景觀設計師俞孔堅作為這座公園的主要設計者,有著自己獨特的設計理念。
歧江公園就是現(xiàn)代景觀設計的一次大膽嘗試,并且取得了成功,獲得中國現(xiàn)代優(yōu)秀民族建筑獎。
三、文本研習:
⒈《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是按什么樣的步驟來介紹歧江公園的設計的 ?
明確: 《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是按設計師對幾個問題的思考來介紹歧江公園的設計的,這個問題分別是如何理解“場地”、“文化與傳統(tǒng)”、“自然”、“設計”。文章的結(jié)構(gòu)也是按照這個順序來安排的。
⒉文中“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的具體含義是什么?
明確:“足下的文化”按作者的解釋就是:“本設計所要體現(xiàn)的是腳下的文化——日常文化,作為生活和作為城市記憶,哪怕是昨天的記憶的歷史文化;那些被遺忘、被鄙視、被踐踏的人、事和自然之物的故事?!薄捌缃珗@使我們看到了那些被熟視無睹的人們,推開了被時光默默湮沒了的‘單位’之門,迎面吹來清新怡和的風,聽到勞動的人們在歌唱?!?
“野草之美”就是:“本設計所要表現(xiàn)的美是野草之美,平常之美,那些被遺忘、被鄙視、被踐踏的自然之物的美?!薄耙安菔敲赖?,因為它和莊稼或鮮花在本質(zhì)上并沒有區(qū)別。”“新的環(huán)境倫理則在更理性的層面上告訴人們,鄉(xiāng)土野草是值得尊重和愛惜的,它們之于人類和非人類的價值絕不亞于紅皮書上的一類或二類保護植物。在每天都有物種從地球上消失的今天,在人類日益遠離自然、日益園藝化的今天,鄉(xiāng)土物種的意義甚至比來之于異域或園藝場的奇花異木重要得多?!?
⒊本文體現(xiàn)了作者什么樣的設計理念?你最欣賞設計師對公園哪一部分的設計?說說你的理由。
答:歧江公園體現(xiàn)了設計師富于個性與創(chuàng)新的設計理念,設計師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和因為平常而將逝去的文化的設計理念,表達了設計師追求時間之美、工業(yè)之美、野草之美以及人性之真的思想。它的設計形式與思路和中國傳統(tǒng)的園林或西方古典景觀設計很不相同,更多地吸取了現(xiàn)代西方景觀設計,特別是城市更新和生態(tài)恢復的手法,獲得良好的視覺效果。
設計師注意保留我們?nèi)粘I钪械奈幕⒁馊伺c自然的親近和諧,所以,他沒有把原先造船廠完全推倒,而是通過設計對它進行藝術性的保留,使之成為人們文化記憶的坐標,在公園植被綠化上,設計師注意使用當?shù)氐泥l(xiāng)土植物,用意也是很深的,這些都使歧江公園具有個性化的美。
⒋《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是對整個設計過程的說明,全文分為五個部分:理解場地、理解文化與傳統(tǒng)、理解自然、理解設計、幾點遺憾。文中五個部分的關系怎樣?
明確:五部分之間互相照應,互為補充,在層層闡發(fā)中清晰地表現(xiàn)出超越傳統(tǒng)的思想和行動。
三、探究學習:
觀察你身邊的景觀,選擇一兩個向他人介紹說明這一景觀的特征,同時做出你自己的評價,并給與一定的意見與建議。
四、課外閱讀: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1~4題。
建筑的閱讀(節(jié)選)
張抗抗
對于大多數(shù)文學家來說,建筑也許常常被作為書來閱讀。大的宏偉如《巴黎圣母院》,小的精巧若《醉翁亭記》。讀到精彩之處,讀到忘形之時,就有了批注。文學家“批”建筑物,便誕生了《阿房宮賦》《滕王閣序》《岳陽樓記》等等傳世名篇。于是建筑與文學渾然一體,一并發(fā)與讀者,閱讀由此繼續(xù)。文學家閱讀建筑,在心理和行為上形成文學的同構(gòu),可以說是一種文學活動的延伸和拓展。在閱讀中,我們發(fā)現(xiàn)建筑與文學某些相同或是類似的規(guī)律,即便我們還讀出了許多不同,但我們已經(jīng)懂得,建筑與文學擁有一個何等豐富、天然的“共享空間”。
建筑與文學的構(gòu)思——
我們走進香山飯店。欣賞它、贊美它與山林自然和諧、相得益彰和完美構(gòu)思。當建筑大師面對香山腳下這塊尚是空白的山坡時,他的頭腦瞬間所涌現(xiàn)的建筑的構(gòu)思,便正奠定了日后這座建筑的價值。貝聿銘先生曾說自己是一個“因地制宜”派。我理解大意在強調(diào)建筑與環(huán)境的關系;建筑的形式只有最恰當?shù)伢w現(xiàn)出功能的需求,形式才具有耐人尋味的內(nèi)涵。恰如文學作品的構(gòu)思,其實,取決于那個說故事的人真正想要說出“這一個”故事而不是“那一個”故事。即使是現(xiàn)代主義文學所強化到極致的“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仍然無法將“意味”完全分解。區(qū)別只是在于,當一個新的構(gòu)思形成的時候,它實際已完成了意味能指。
建筑與文學的想象——
建筑師與文學家猶如一雙眼睛的左眼與右眼,眺望遙遠的澳洲美麗的悉尼歌劇院,我們在大師宏偉而奇特的想象面前嘆為觀止。那被大洋洲湛藍色的海水襯著的白色屋頂,如藍天上悠悠駛過的白帆,或是扇動著翅膀掠過長空的白色巨鳥,激發(fā)起我們無盡的想象。想象是建筑師和文學家生命中的“酶”,因著詩人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才會有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千古絕唱;因著建筑師飄忽無涯的想象,才會產(chǎn)生像古巴比倫“空中花園”那樣奇麗的建筑作品。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師和文學家,為人類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留下燦爛的鴻篇巨著,填補了人在世俗而庸碌的生活中精神之空白,而在創(chuàng)造過程中每一處驚人之筆,每一線靈感的閃現(xiàn),均被“想象”的翅膀所牽引所蠱惑,“想象”應是靈感之母。
建筑與文學的語言——
一部文學作品,無論是熾熱還是冷靜,都在傾訴著作家的內(nèi)心情感。一座建筑,同樣地用它特殊的方式在表達著建筑師對生活的理解。傾訴和表達都需要語言,如果說文學語言已有通常的定義,那么建筑的語言究竟是什么?
巴黎的埃菲爾鐵塔的矗立,象征著十九世紀歐洲工業(yè)革命的勝利。世界都市的一座巨型建筑,第一次使用了全部的鋼鐵作為建筑材料。在這里,鋼鐵首先組成了表達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詞匯”,但詞匯并不等于語言。詞匯必須加以組合、結(jié)構(gòu)并賦予表達的內(nèi)容以后,才形成語言。也許一千位建筑師同時使用鋼鐵作為“詞匯”,但卻會產(chǎn)生一千種不同的語言。埃菲爾鐵塔雄壯的底座,如同千萬鋼筋骨的胳膊交叉纏繞而成的塔身,以及在風中微微晃動的塔頂那種可以俯瞰全城的高度,都在炫耀著展示著大工業(yè)時代不可一世的力量。埃菲爾用鐵塔說出了他的叛逆和希望,200年后,埃菲爾鐵塔所蘊涵的建筑語言,便不斷被越來越多的人讀懂,成為一種“表現(xiàn)”的典范。
黃土作為詞匯時,黃土即黃土。黃土中砌出了窯洞,窯洞訴說著對風沙的避藏和資源的貧乏;青磚筑成的長城,長城訴說著幾千年的圍困;青磚砌成炮臺,炮臺表達著頑強。然而建筑的語言終歸超越建筑的功能,成為與人交流的另一種方式。
⒈文章從哪幾個方面論述了建筑與文學相同或類似的規(guī)律?其內(nèi)容分別是什么?(每個方面的表述不超過20字)
答:
⒉第3段中說 “想象是建筑師和文學家生命中的‘酶’”,請說明這個比喻在文中的含義。
答: 。(不超過20字)。
⒊回答下列問題。
⑴本文認為“建筑語言”是什么?
答:
⑵文中“埃菲爾鐵塔”語言的內(nèi)涵是什么?(用文中的語句回答)
答:
⑶文中“長城”語言的內(nèi)涵是什么?(用文中的語句回答)
答:
⒋下列是對本文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A.“文學家‘批’建筑物”,是指文學家對建筑的批判,如《阿房宮賦》借描述建筑的宏麗來揭露秦皇的暴政。
B.文中列舉李白的詩句和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旨在闡明想象在文學和建筑中的魅力。
C.窯洞以黃土為語言,向世人訴說著對風沙的避藏和資源的貧乏。
D.“‘想象’是靈感之母”,強調(diào)任何藝術的匠心都是想象的結(jié)晶,想象是創(chuàng)作靈感的源泉。
E.本文論述了建筑與文學兩種不同門類的藝術的內(nèi)容存在有機聯(lián)系,引導讀者像欣賞文學的美一樣去欣賞建筑的美。
答案及解析:
⒈文章從三個方面論述了建筑與文學相同或類似的規(guī)律,其內(nèi)容分別是:① 構(gòu)思:形式只有最恰當?shù)貫閮?nèi)容服務,形式才具有耐人尋味的內(nèi)涵;② 想像:創(chuàng)造需要靈感,靈感來自想像;③ 語言:都要傾訴內(nèi)心情感,表達了對生活的理解。(對于這幾個問題的認識要在文中去尋找答案,這實際上是對考生各段的大意的概括能力。)
⒉① 建筑與文學有相當多的共同特點;② 想像是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的最重要的因素。(全文是將文學同建筑放在一起來談的,而主要又是因為它們的共同之處,所以由此可知第一問的答案;而第二問中對“酶”這個詞的理解就可以總結(jié)出答案來。)
⒊① 超越了建筑的功能,成為與人交流的一種特殊形式;② 展示著大工業(yè)時代不可一世的力量;③ 訴說著幾千年的圍困。(本題的幾個答案可以從原文中找到,因為作者在每對一對象進行舉例后,都有一些總結(jié)的話,而這些話,也就構(gòu)成了答案。)
⒋A、C。(A 項中“批”字理解有誤,當為“鑒賞”意;C 項中“語言”有誤,應當為“詞匯”。)
2、《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教案(學案)
《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教案及練習
教學目標:
⒈理解新穎獨到的設計理念和超越傳統(tǒng)的設計行為;
⒉把握層次清晰、主次分明的寫作思路和文章結(jié)構(gòu);
⒊學習自然流暢的語言表達和嚴謹準確的科學闡述;
⒋領悟豐富的人文、藝術內(nèi)涵以及生動的文化氣息。
教學重點:
把握文本說明的邏輯順序。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的設計理念。
教學方法:
⒈以引導和點撥為主要教法,引入思考與評價;
⒉以欣賞和探討為主要學法,展開討論與交流。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課前預習:
⒈讀音辨析:
歧( )江 淤( )泥 棧( )橋 棲( )居
茭( )白 苦苡( ) 卓( )有成效 厄( )運
沉淀( ) 摻雜( ) 氛( )圍 船塢( )
抽屜( ) 琥珀( ) 煙囪( ) 袒露( )
渲( )染
⒉字形:
裸露 繁衍 滄桑 稍縱即逝 腳踵
熟視無睹 提煉 障礙 斑駁
⒊詞意辨析與理解:
⑴淹沒 湮沒
淹沒:指大水漫過或被其他有形事物蓋過。
堙沒:指埋沒,多指抽象事物。
⑵中止 終止
中止:指做事中途停止。
終止:指結(jié)束。
⑶震動 振動
震動:指顫動,使顫動,物體受外力影響而迅速、劇烈地顫動,多指一次。也指重大的事情、消息等使人內(nèi)心不能平靜。
振動:指物體通過一個中心位置,不斷作往復運動,鐘擺的動作就是振動。
⑷內(nèi)涵 內(nèi)含
內(nèi)涵:人的內(nèi)在涵養(yǎng)。語言所包含的內(nèi)容。
內(nèi)含:其中含有、包含(往往是具體的)。
⑸障礙 阻礙
障礙:名詞,阻礙通行的東西。
阻礙:動詞,阻擋,使不能順利前進或發(fā)展。
⑹繁衍:生物品種數(shù)量逐漸增加擴大。
⑺可歌可泣:形容行為英勇,事跡悲壯,使人非常感動。
⑻無可厚非:不可過分指責、苛求,表示雖有缺點,但還可以原諒。非,指責。
⑼異曲同工:比喻不同的說法或做法都收到同樣的效果。
教學過程:
一、走近作者:
⒈作者簡介:
俞孔堅,浙江金華人,1963年生。1987年獲北京林業(yè)大學園林系碩士學位,并留校任教5年,1995年獲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學位,主攻景觀規(guī)劃和城市設計,1993—1995年任哈佛大學教員,1995—1997年任美國SWA集團景觀規(guī)劃與城市設計師和項目負責人,現(xiàn)為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北京土人景觀規(guī)劃設計研究所所長、首席設計師。
俞孔堅在哈佛大學,美國SWA景觀與城市設計集團從事景觀與城市設計研究和實踐多年。1997年回國后創(chuàng)辦北京大學景觀規(guī)劃設計中心和北京土人景觀規(guī)劃設計研究所,主持完成了中關村生命科學園、都江堰廣場、中山歧江公園、西藏昌都中路步行街等眾多項目。他倡導“天地——人——神”和諧的設計理念,堅持走設計實踐與研究相結(jié)合的道路,在主持設計項目的同時,領導“土人景觀”和北京大學研究群體,開展前沿理論與方法研究,在國際上提出中國人的理想景觀模式和景觀安全格局理論,已在國內(nèi)外發(fā)表論文150余篇,專著8部,譯著4部。著有《生物與文化基因上的圖式》《理想景觀探源》等。設計作品先后獲十多項國際和全國性獎,并獲中國國家教委霍英東教育基金會、中國科協(xié)、中共中央宣傳部等頒發(fā)的多項榮譽獎。被聘為建設部城市規(guī)劃高等教育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杭州市、青海省、山東省、溫州市、大連市等十多個省市政府的高級城市建設顧問。
⒉作者的話:
在我看來,無所謂建筑風格,只要你能適應這塊土地,能親近這塊土地,就是好的建筑,好的人居模式。 ——俞孔堅
一片林蔭,一條河流,一塊綠地,無不潛藏著無窮的詩意,保住這份詩意,它一定會讓人獲得身心再生之感。 ——俞孔堅
二、題目與背景:
⒈足下文化,就是關注平常人的事,關注他們的感情、他們的需要;野草之美,就是善待腳下的自然,鄉(xiāng)土的自然 。
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就是要實踐新的社會和土地的倫理,這種新倫理體現(xiàn)在尊重平常與平民,回到人性與公民性,回到土地與地方性,重建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
誠如俞孔堅先生所說:“一個成熟的民族,懂得審美的民族,最能知道珍惜平常的美,尊重普通人,尊重普通的鄉(xiāng)土物種,這便是尊重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的真實內(nèi)涵。做到了這一點,離和諧社會要求的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也就不遠了?!?
⒉歧江公園是廣東中山市的一座公園,與其他城市公園的不同之處是,它是由一座破舊的造船廠改造而成的。景觀設計師俞孔堅作為這座公園的主要設計者,有著自己獨特的設計理念。
歧江公園就是現(xiàn)代景觀設計的一次大膽嘗試,并且取得了成功,獲得中國現(xiàn)代優(yōu)秀民族建筑獎。
三、文本研習:
⒈《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是按什么樣的步驟來介紹歧江公園的設計的 ?
明確: 《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是按設計師對幾個問題的思考來介紹歧江公園的設計的,這個問題分別是如何理解“場地”、“文化與傳統(tǒng)”、“自然”、“設計”。文章的結(jié)構(gòu)也是按照這個順序來安排的。
⒉文中“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的具體含義是什么?
明確:“足下的文化”按作者的解釋就是:“本設計所要體現(xiàn)的是腳下的文化——日常文化,作為生活和作為城市記憶,哪怕是昨天的記憶的歷史文化;那些被遺忘、被鄙視、被踐踏的人、事和自然之物的故事。”“歧江公園使我們看到了那些被熟視無睹的人們,推開了被時光默默湮沒了的‘單位’之門,迎面吹來清新怡和的風,聽到勞動的人們在歌唱?!?
“野草之美”就是:“本設計所要表現(xiàn)的美是野草之美,平常之美,那些被遺忘、被鄙視、被踐踏的自然之物的美?!薄耙安菔敲赖?,因為它和莊稼或鮮花在本質(zhì)上并沒有區(qū)別?!薄靶碌沫h(huán)境倫理則在更理性的層面上告訴人們,鄉(xiāng)土野草是值得尊重和愛惜的,它們之于人類和非人類的價值絕不亞于紅皮書上的一類或二類保護植物。在每天都有物種從地球上消失的今天,在人類日益遠離自然、日益園藝化的今天,鄉(xiāng)土物種的意義甚至比來之于異域或園藝場的奇花異木重要得多。”
⒊本文體現(xiàn)了作者什么樣的設計理念?你最欣賞設計師對公園哪一部分的設計?說說你的理由。
答:歧江公園體現(xiàn)了設計師富于個性與創(chuàng)新的設計理念,設計師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和因為平常而將逝去的文化的設計理念,表達了設計師追求時間之美、工業(yè)之美、野草之美以及人性之真的思想。它的設計形式與思路和中國傳統(tǒng)的園林或西方古典景觀設計很不相同,更多地吸取了現(xiàn)代西方景觀設計,特別是城市更新和生態(tài)恢復的手法,獲得良好的視覺效果。
設計師注意保留我們?nèi)粘I钪械奈幕?,注意人與自然的親近和諧,所以,他沒有把原先造船廠完全推倒,而是通過設計對它進行藝術性的保留,使之成為人們文化記憶的坐標,在公園植被綠化上,設計師注意使用當?shù)氐泥l(xiāng)土植物,用意也是很深的,這些都使歧江公園具有個性化的美。
⒋《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是對整個設計過程的說明,全文分為五個部分:理解場地、理解文化與傳統(tǒng)、理解自然、理解設計、幾點遺憾。文中五個部分的關系怎樣?
明確:五部分之間互相照應,互為補充,在層層闡發(fā)中清晰地表現(xiàn)出超越傳統(tǒng)的思想和行動。
三、探究學習:
觀察你身邊的景觀,選擇一兩個向他人介紹說明這一景觀的特征,同時做出你自己的評價,并給與一定的意見與建議。
四、課外閱讀: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1~4題。
建筑的閱讀(節(jié)選)
張抗抗
對于大多數(shù)文學家來說,建筑也許常常被作為書來閱讀。大的宏偉如《巴黎圣母院》,小的精巧若《醉翁亭記》。讀到精彩之處,讀到忘形之時,就有了批注。文學家“批”建筑物,便誕生了《阿房宮賦》《滕王閣序》《岳陽樓記》等等傳世名篇。于是建筑與文學渾然一體,一并發(fā)與讀者,閱讀由此繼續(xù)。文學家閱讀建筑,在心理和行為上形成文學的同構(gòu),可以說是一種文學活動的延伸和拓展。在閱讀中,我們發(fā)現(xiàn)建筑與文學某些相同或是類似的規(guī)律,即便我們還讀出了許多不同,但我們已經(jīng)懂得,建筑與文學擁有一個何等豐富、天然的“共享空間”。
建筑與文學的構(gòu)思——
我們走進香山飯店。欣賞它、贊美它與山林自然和諧、相得益彰和完美構(gòu)思。當建筑大師面對香山腳下這塊尚是空白的山坡時,他的頭腦瞬間所涌現(xiàn)的建筑的構(gòu)思,便正奠定了日后這座建筑的價值。貝聿銘先生曾說自己是一個“因地制宜”派。我理解大意在強調(diào)建筑與環(huán)境的關系;建筑的形式只有最恰當?shù)伢w現(xiàn)出功能的需求,形式才具有耐人尋味的內(nèi)涵。恰如文學作品的構(gòu)思,其實,取決于那個說故事的人真正想要說出“這一個”故事而不是“那一個”故事。即使是現(xiàn)代主義文學所強化到極致的“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仍然無法將“意味”完全分解。區(qū)別只是在于,當一個新的構(gòu)思形成的時候,它實際已完成了意味能指。
建筑與文學的想象——
建筑師與文學家猶如一雙眼睛的左眼與右眼,眺望遙遠的澳洲美麗的悉尼歌劇院,我們在大師宏偉而奇特的想象面前嘆為觀止。那被大洋洲湛藍色的海水襯著的白色屋頂,如藍天上悠悠駛過的白帆,或是扇動著翅膀掠過長空的白色巨鳥,激發(fā)起我們無盡的想象。想象是建筑師和文學家生命中的“酶”,因著詩人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才會有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千古絕唱;因著建筑師飄忽無涯的想象,才會產(chǎn)生像古巴比倫“空中花園”那樣奇麗的建筑作品。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師和文學家,為人類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留下燦爛的鴻篇巨著,填補了人在世俗而庸碌的生活中精神之空白,而在創(chuàng)造過程中每一處驚人之筆,每一線靈感的閃現(xiàn),均被“想象”的翅膀所牽引所蠱惑,“想象”應是靈感之母。
建筑與文學的語言——
一部文學作品,無論是熾熱還是冷靜,都在傾訴著作家的內(nèi)心情感。一座建筑,同樣地用它特殊的方式在表達著建筑師對生活的理解。傾訴和表達都需要語言,如果說文學語言已有通常的定義,那么建筑的語言究竟是什么?
巴黎的埃菲爾鐵塔的矗立,象征著十九世紀歐洲工業(yè)革命的勝利。世界都市的一座巨型建筑,第一次使用了全部的鋼鐵作為建筑材料。在這里,鋼鐵首先組成了表達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詞匯”,但詞匯并不等于語言。詞匯必須加以組合、結(jié)構(gòu)并賦予表達的內(nèi)容以后,才形成語言。也許一千位建筑師同時使用鋼鐵作為“詞匯”,但卻會產(chǎn)生一千種不同的語言。埃菲爾鐵塔雄壯的底座,如同千萬鋼筋骨的胳膊交叉纏繞而成的塔身,以及在風中微微晃動的塔頂那種可以俯瞰全城的高度,都在炫耀著展示著大工業(yè)時代不可一世的力量。埃菲爾用鐵塔說出了他的叛逆和希望,200年后,埃菲爾鐵塔所蘊涵的建筑語言,便不斷被越來越多的人讀懂,成為一種“表現(xiàn)”的典范。
黃土作為詞匯時,黃土即黃土。黃土中砌出了窯洞,窯洞訴說著對風沙的避藏和資源的貧乏;青磚筑成的長城,長城訴說著幾千年的圍困;青磚砌成炮臺,炮臺表達著頑強。然而建筑的語言終歸超越建筑的功能,成為與人交流的另一種方式。
⒈文章從哪幾個方面論述了建筑與文學相同或類似的規(guī)律?其內(nèi)容分別是什么?(每個方面的表述不超過20字)
答:
⒉第3段中說 “想象是建筑師和文學家生命中的‘酶’”,請說明這個比喻在文中的含義。
答: 。(不超過20字)。
⒊回答下列問題。
⑴本文認為“建筑語言”是什么?
答:
⑵文中“埃菲爾鐵塔”語言的內(nèi)涵是什么?(用文中的語句回答)
答:
⑶文中“長城”語言的內(nèi)涵是什么?(用文中的語句回答)
答:
⒋下列是對本文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A.“文學家‘批’建筑物”,是指文學家對建筑的批判,如《阿房宮賦》借描述建筑的宏麗來揭露秦皇的暴政。
B.文中列舉李白的詩句和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旨在闡明想象在文學和建筑中的魅力。
C.窯洞以黃土為語言,向世人訴說著對風沙的避藏和資源的貧乏。
D.“‘想象’是靈感之母”,強調(diào)任何藝術的匠心都是想象的結(jié)晶,想象是創(chuàng)作靈感的源泉。
E.本文論述了建筑與文學兩種不同門類的藝術的內(nèi)容存在有機聯(lián)系,引導讀者像欣賞文學的美一樣去欣賞建筑的美。
答案及解析:
⒈文章從三個方面論述了建筑與文學相同或類似的規(guī)律,其內(nèi)容分別是:① 構(gòu)思:形式只有最恰當?shù)貫閮?nèi)容服務,形式才具有耐人尋味的內(nèi)涵;② 想像:創(chuàng)造需要靈感,靈感來自想像;③ 語言:都要傾訴內(nèi)心情感,表達了對生活的理解。(對于這幾個問題的認識要在文中去尋找答案,這實際上是對考生各段的大意的概括能力。)
⒉① 建筑與文學有相當多的共同特點;② 想像是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的最重要的因素。(全文是將文學同建筑放在一起來談的,而主要又是因為它們的共同之處,所以由此可知第一問的答案;而第二問中對“酶”這個詞的理解就可以總結(jié)出答案來。)
⒊① 超越了建筑的功能,成為與人交流的一種特殊形式;② 展示著大工業(yè)時代不可一世的力量;③ 訴說著幾千年的圍困。(本題的幾個答案可以從原文中找到,因為作者在每對一對象進行舉例后,都有一些總結(jié)的話,而這些話,也就構(gòu)成了答案。)
⒋A、C。(A 項中“批”字理解有誤,當為“鑒賞”意;C 項中“語言”有誤,應當為“詞匯”。)
3、《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導學案(必修5)
《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學案
教學設想:
本文位于蘇教版說明文第二板塊“科學之光美麗的創(chuàng)造”的第二篇,屬于自讀或選教課文,為避免學生不看,可以安排在課上完成。繼續(xù)讓學生感受說明文明白曉暢語言、合乎邏輯的說明順序、恰當?shù)脑斅园才拧⒑侠淼恼f明方法。本文的閱讀無難度,教學時以學生自讀概括把握,教師適當點撥。
目標要求:
1、 能夠篩選主要信息,把握文章脈絡。
2、 領會本文綜合運用多種說明法說明事物特征的寫法。
3、 能讀懂復雜的說明文。
課時設置:1教時。
學習過程:
一、導入
《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是景觀設計師的設計手記,景觀設計是藝術的,也是科學的,在設計時不僅要考慮到藝術觀賞,還要考慮到氣候特征、地形地貌、建筑學、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蹲阆碌奈幕c野草之美》是一篇復雜的說明文,作者主要是表達自己的設計理念,涉及到許多文化的、科學的、審美的思想信息,是一種很實用設計方案或設計報告。
二、檢查課前預習:
⒈讀音辨析:
歧( )江 淤( )泥 棧( )橋 棲( )居
茭( )白 苦苡( ) 卓( )有成效 厄( )運
沉淀( ) 摻雜( ) 氛( )圍 船塢( )
抽屜( ) 琥珀( ) 煙囪( ) 袒露( )
渲( )染
⒉字形:
裸露 繁衍 滄桑 稍縱即逝 腳踵
熟視無睹 提煉 障礙 斑駁
⒊詞意辨析與理解:
⑴淹沒 湮沒
淹沒:指大水漫過或被其他有形事物蓋過。
堙沒:指埋沒,多指抽象事物。
⑵中止 終止
中止:指做事中途停止。
終止:指結(jié)束。
⑶震動 振動
震動:指顫動,使顫動,物體受外力影響而迅速、劇烈地顫動,多指一次。也指重大的事情、消息等使人內(nèi)心不能平靜。
振動:指物體通過一個中心位置,不斷作往復運動,鐘擺的動作就是振動。
⑷內(nèi)涵 內(nèi)含
內(nèi)涵:人的內(nèi)在涵養(yǎng)。語言所包含的內(nèi)容。
內(nèi)含:其中含有、包含(往往是具體的)。
⑸障礙 阻礙
障礙:名詞,阻礙通行的東西。
阻礙:動詞,阻擋,使不能順利前進或發(fā)展。
⑹繁衍:生物品種數(shù)量逐漸增加擴大。
⑺可歌可泣:形容行為英勇,事跡悲壯,使人非常感動。
⑻無可厚非:不可過分指責、苛求,表示雖有缺點,但還可以原諒。非,指責。
⑼異曲同工:比喻不同的說法或做法都收到同樣的效果。
三、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1、 本文介紹歧江公園的設計是按怎樣的順序說明的?
2、 “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有怎樣的含義?
3、 由本文的說明,可看出作者怎樣的設計理念?
四、課堂閱讀: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1~4題。
建筑的閱讀(節(jié)選)
張抗抗
對于大多數(shù)文學家來說,建筑也許常常被作為書來閱讀。大的宏偉如《巴黎圣母院》,小的精巧若《醉翁亭記》。讀到精彩之處,讀到忘形之時,就有了批注。文學家“批”建筑物,便誕生了《阿房宮賦》《滕王閣序》《岳陽樓記》等等傳世名篇。于是建筑與文學渾然一體,一并發(fā)與讀者,閱讀由此繼續(xù)。文學家閱讀建筑,在心理和行為上形成文學的同構(gòu),可以說是一種文學活動的延伸和拓展。在閱讀中,我們發(fā)現(xiàn)建筑與文學某些相同或是類似的規(guī)律,即便我們還讀出了許多不同,但我們已經(jīng)懂得,建筑與文學擁有一個何等豐富、天然的“共享空間”。
建筑與文學的構(gòu)思——
我們走進香山飯店。欣賞它、贊美它與山林自然和諧、相得益彰和完美構(gòu)思。當建筑大師面對香山腳下這塊尚是空白的山坡時,他的頭腦瞬間所涌現(xiàn)的建筑的構(gòu)思,便正奠定了日后這座建筑的價值。貝聿銘先生曾說自己是一個“因地制宜”派。我理解大意在強調(diào)建筑與環(huán)境的關系;建筑的形式只有最恰當?shù)伢w現(xiàn)出功能的需求,形式才具有耐人尋味的內(nèi)涵。恰如文學作品的構(gòu)思,其實,取決于那個說故事的人真正想要說出“這一個”故事而不是“那一個”故事。即使是現(xiàn)代主義文學所強化到極致的“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仍然無法將“意味”完全分解。區(qū)別只是在于,當一個新的構(gòu)思形成的時候,它實際已完成了意味能指。
建筑與文學的想象——
建筑師與文學家猶如一雙眼睛的左眼與右眼,眺望遙遠的澳洲美麗的悉尼歌劇院,我們在大師宏偉而奇特的想象面前嘆為觀止。那被大洋洲湛藍色的海水襯著的白色屋頂,如藍天上悠悠駛過的白帆,或是扇動著翅膀掠過長空的白色巨鳥,激發(fā)起我們無盡的想象。想象是建筑師和文學家生命中的“酶”,因著詩人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才會有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千古絕唱;因著建筑師飄忽無涯的想象,才會產(chǎn)生像古巴比倫“空中花園”那樣奇麗的建筑作品。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師和文學家,為人類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留下燦爛的鴻篇巨著,填補了人在世俗而庸碌的生活中精神之空白,而在創(chuàng)造過程中每一處驚人之筆,每一線靈感的閃現(xiàn),均被“想象”的翅膀所牽引所蠱惑,“想象”應是靈感之母。
建筑與文學的語言——
一部文學作品,無論是熾熱還是冷靜,都在傾訴著作家的內(nèi)心情感。一座建筑,同樣地用它特殊的方式在表達著建筑師對生活的理解。傾訴和表達都需要語言,如果說文學語言已有通常的定義,那么建筑的語言究竟是什么?
巴黎的埃菲爾鐵塔的矗立,象征著十九世紀歐洲工業(yè)革命的勝利。世界都市的一座巨型建筑,第一次使用了全部的鋼鐵作為建筑材料。在這里,鋼鐵首先組成了表達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詞匯”,但詞匯并不等于語言。詞匯必須加以組合、結(jié)構(gòu)并賦予表達的內(nèi)容以后,才形成語言。也許一千位建筑師同時使用鋼鐵作為“詞匯”,但卻會產(chǎn)生一千種不同的語言。埃菲爾鐵塔雄壯的底座,如同千萬鋼筋骨的胳膊交叉纏繞而成的塔身,以及在風中微微晃動的塔頂那種可以俯瞰全城的高度,都在炫耀著展示著大工業(yè)時代不可一世的力量。埃菲爾用鐵塔說出了他的叛逆和希望,200年后,埃菲爾鐵塔所蘊涵的建筑語言,便不斷被越來越多的人讀懂,成為一種“表現(xiàn)”的典范。
黃土作為詞匯時,黃土即黃土。黃土中砌出了窯洞,窯洞訴說著對風沙的避藏和資源的貧乏;青磚筑成的長城,長城訴說著幾千年的圍困;青磚砌成炮臺,炮臺表達著頑強。然而建筑的語言終歸超越建筑的功能,成為與人交流的另一種方式。
⒈文章從哪幾個方面論述了建筑與文學相同或類似的規(guī)律?其內(nèi)容分別是什么?(每個方面的表述不超過2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⒉第3段中說 “想象是建筑師和文學家生命中的‘酶’”,請說明這個比喻在文中的含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過20字)。
⒊回答下列問題。
⑴本文認為“建筑語言”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文中“埃菲爾鐵塔”語言的內(nèi)涵是什么?(用文中的語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文中“長城”語言的內(nèi)涵是什么?(用文中的語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⒋下列是對本文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A.“文學家‘批’建筑物”,是指文學家對建筑的批判,如《阿房宮賦》借描述建筑的宏麗來揭露秦皇的暴政。
B.文中列舉李白的詩句和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旨在闡明想象在文學和建筑中的魅力。
C.窯洞以黃土為語言,向世人訴說著對風沙的避藏和資源的貧乏。
D.“‘想象’是靈感之母”,強調(diào)任何藝術的匠心都是想象的結(jié)晶,想象是創(chuàng)作靈感的源泉。
E.本文論述了建筑與文學兩種不同門類的藝術的內(nèi)容存在有機聯(lián)系,引導讀者像欣賞文學的美一樣去欣賞建筑的美。
【參考答案】
⒈文章從三個方面論述了建筑與文學相同或類似的規(guī)律,其內(nèi)容分別是:① 構(gòu)思:形式只有最恰當?shù)貫閮?nèi)容服務,形式才具有耐人尋味的內(nèi)涵;② 想像:創(chuàng)造需要靈感,靈感來自想像;③ 語言:都要傾訴內(nèi)心情感,表達了對生活的理解。(對于這幾個問題的認識要在文中去尋找答案,這實際上是對考生各段的大意的概括能力。)
⒉① 建筑與文學有相當多的共同特點;② 想像是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的最重要的因素。(全文是將文學同建筑放在一起來談的,而主要又是因為它們的共同之處,所以由此可知第一問的答案;而第二問中對“酶”這個詞的理解就可以總結(jié)出答案來。)
⒊① 超越了建筑的功能,成為與人交流的一種特殊形式;② 展示著大工業(yè)時代不可一世的力量;③ 訴說著幾千年的圍困。(本題的幾個答案可以從原文中找到,因為作者在每對一對象進行舉例后,都有一些總結(jié)的話,而這些話,也就構(gòu)成了答案。)
⒋A、C。(A 項中“批”字理解有誤,當為“鑒賞”意;C 項中“語言”有誤,應當為“詞匯”。)
4、《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體化教學案(教師版)
教學設想:
本文位于蘇教版說明文第二板塊“科學之光·美麗的創(chuàng)造”的第二篇,屬于自讀或選教課文,為避免學生不看,可以安排在課上完成。繼續(xù)讓學生感受說明文明白曉暢語言、合乎邏輯的說明順序、恰當?shù)脑斅园才?、合理的說明方法。本文的閱讀無難度,教學時以學生自讀概括把握,教師適當點撥。
目標要求:
1、 能夠篩選主要信息,把握文章脈絡。
2、 領會本文綜合運用多種說明法說明事物特征的寫法。
3、 能讀懂復雜的說明文。
課時設置:1教時。
過程:
一、導入
《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是景觀設計師的設計手記,景觀設計是藝術的,也是科學的,在設計時不僅要考慮到藝術觀賞,還要考慮到氣候特征、地形地貌、建筑學、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蹲阆碌奈幕c野草之美》是一篇復雜的說明文,作者主要是表達自己的設計理念,涉及到許多文化的、科學的、審美的思想信息,是一種很實用設計方案或設計報告。
二、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1、 本文介紹歧江公園的設計是按怎樣的順序說明的?
(按設計因素介紹設計的,分別為“場地”、“文化解說”、“自然”、“設計”。文章的結(jié)構(gòu)也是按照這個順序來安排的。)
2、 “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有怎樣的含義?
(“足下的文化”:指日常文化,作為生活和作為城市記憶,哪怕是昨天的記憶的歷史文化;哪些被遺忘、被鄙視、被踐踏的人、事和自然之物的故事。歧江公園使使我們看到了那些被熟視無睹的人們,推開了被時光默默湮沒了的“單位”之門,迎面吹來清新怡和的風,聽到勞動的人們在歌唱。
“野草之美”:指平常之美,那些被遺忘、被鄙視、被踐踏的自然之物的美。野草是美的,因為它和莊稼或鮮花在本質(zhì)上并沒有區(qū)別。)
3、 由本文的說明,可看出作者怎樣的設計理念?
(設計師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和因為平常而將逝去的文化的設計理念,表達了設計師追求時間之美、工業(yè)之美、野草之美以及人性之真的思想。它的設計形式與思路和中國傳統(tǒng)的園林或西方古典景觀設計很不相同,更多地吸取了現(xiàn)代西方景觀設計,特別是城市更新和生態(tài)恢復的手法,獲得良好的視覺效果。)
三、作業(yè)
5、《音樂之聲(節(jié)選)》(教案學案一體化)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 第16課 《音樂之聲(節(jié)選)》教案學案一體化
第16課 音樂之聲(節(jié)選) (一課時)
[學習目標]
1.體會課文是如何運用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來刻畫瑪麗亞的形象的, 品味課文中的環(huán)境描寫,人物語言描寫和動作、表情描寫。
2.揣摩語言,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像,感受課文中人物唱詞所體現(xiàn)的音樂故事片的特色。
[資料下載]
1.作者介紹 勒曼,美國劇作家。
2.時代背景 《音樂之聲》是根據(jù)百老匯一出上演四年而盛況不衰的歌舞劇改編的。該片獲第3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等5項獎,。該劇取材于1938年發(fā)生在奧地利的一個真實的故事:薩爾茨堡地方有個馮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個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師的妻子,在納粹德國吞并奧地利之后,組成了家庭合唱團,到處演唱奧地利民歌和愛國歌曲。
3.名家品評 《音樂之聲》是電影史上一部經(jīng)典音樂故事片,是我國觀眾非常熟悉的影片,至今仍在世界各國上映,經(jīng)久不衰?!兑魳分暋芳仁且徊績?yōu)美動人的音樂故事片,又是一部反法西斯的愛國主義贊歌。兩位主要演員朱莉安德魯斯和克里斯托弗普盧默的表演真實感人,富有魅力,為影片增添異彩。安德魯斯的表演別具一格,以樂觀明朗的風格塑造了一位迷人的家庭教師形象,出色地表現(xiàn)了女主人公的童心未泯和充沛的青春活力,動作奔放,歌喉動人,舉止富于舞蹈美。普盧默則風度瀟灑,英俊果敢,他集軍人氣質(zhì)與男子漢的氣魄于一身,使無數(shù)影迷為之傾倒。影片中自然景色優(yōu)美,積雪的山峰、如鏡的湖面、肅穆的教堂、寧靜的村莊,與美妙的歌曲相映成輝,寓意深長。
[整體感知]
1.語知歸類
①生字注音 崢嶸 zhēng róng 鱗次櫛比 zhì 漣漪lían yī 佇立zhù 頂禮膜拜mó 彌撒mí sa
②詞語積累 崢嶸:高峻,突出。 鱗次櫛比:像魚鱗和梳子的齒一樣,一個挨一個地排列著,多用來形容房屋等密集。 漣漪:細小的波紋。 佇立:長時間地站著。 頂禮膜拜:形容十分虔誠地行禮。
2.理清思路
課文分為兩個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薩爾茨堡的野外,寫瑪麗亞的縱情歌唱,快樂游玩;第二個場景在修道院內(nèi),主要寫眾嬤嬤對瑪麗亞的議論。
在第一個場景中,以富有奧地利特色的地方風光的描寫起始,由遠而近,層次漸進,向人們展現(xiàn)了巍峨崢嶸的阿爾卑斯山,漫山遍野的挺拔的松樹,聲聲啼唱的云雀,高高山巔上尚未化盡的斑斑點點的殘雪,陣陣呼嘯的山風,樂聲回響的曠野;山麓下峰環(huán)水抱的薩爾茨堡,高高低低、鱗次櫛比的房屋,座落在綠樹濃陰中的莊嚴肅穆的修道院,以及山坡上的草地、小樹林和小溪。在富有詩情畫意的景致中,讓主人公漸次“亮相”:推出瑪麗亞活躍的身影,響起瑪麗亞動人的歌聲,呈現(xiàn)瑪麗亞細部的動作、表情。使人們在劇本中初識女主人公瑪麗亞,就感受到她生動鮮明的形象。在這一場景中,開頭的環(huán)境描寫,作為主人公出現(xiàn)和活動的背景,與瑪麗亞的縱情歌唱相映襯,情景交融,有力地烘托出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瑪麗亞的歌唱具有很強的抒情性,不僅表現(xiàn)了她對音樂的熱愛和天賦,而且展露了她豐富的情感、美好的心靈,內(nèi)在地揭示了她活潑自由的天性;瑪麗亞“遠眺群山,輕盈地跳躍、旋轉(zhuǎn),一會兒穿過小樹林,一會兒又奔到小溪旁,俯身拾起一塊石子丟入溪水中,溪水激起了漣漪。她又向前走去,一面放聲歌唱。忽然,她猛省過來,用手一拍自己的額頭,急忙拔腿就跑,沒跑上幾步,又轉(zhuǎn)身奔回撿起地上的外衣,發(fā)出一聲驚呼:‘哦!’急速地跑下山來”,這兩段動作性、跳躍性極強的描寫,則表現(xiàn)了她活潑自由的性格。
第二個場景,著重以院長和眾嬤嬤的對話與對唱,道出她們眼中的瑪麗亞的形象,并簡練地描寫了瑪麗亞回到修道院時的情景,使人更深入、更真切地感受到瑪麗亞的個性。院長與眾嬤嬤在議論中歷數(shù)瑪麗亞種種異乎尋常的舉動:她缺席每日必做的功課;她喜歡牲口;她爬樹,擦破皮,衣服撕窟窿;她做彌撒,蹦蹦跳跳,嘴里還吹著口哨,頭罩底下留著一頭卷發(fā),修道院里還把歌兒唱;她上教堂不準時,可懺悔起來倒真心誠意;她什么事都拖拖拉拉,就是吃飯挺準時;她愛嘮叨,叫人難捉摸;她總是坐不住,聽不進別人的話。這一切,使人感到她是那么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無憂無慮。嬤嬤們都十分喜愛她,是因為她純真快樂的天性,她自己快樂,也給別人帶來快樂,是她給循規(guī)蹈矩、死氣沉沉的修道院帶來生氣,總叫嬤嬤們“笑哈哈”;她們認為她不適合當修女,則是因為她不同尋常的舉止和個性,與修道院的環(huán)境和教規(guī)形成強烈的反差,極不協(xié)調(diào)。課文臨近結(jié)尾,描寫瑪麗亞突然闖進來時的一連串匆忙、快捷的動作,以及在眾修女注視下她的舉止變化,雖然短短數(shù)語,卻是頗能顯示瑪麗亞個性的生動文筆。 課文運用人物的語言描寫和動作、表情描寫,以及環(huán)境描寫,并將正面描寫與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少女瑪麗亞熱愛歌唱、心靈美好、活潑自由、純真快樂的性格,使瑪麗亞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3.討論解惑
①課文中哪些地方是對女主人公形象的正面描寫,哪些是側(cè)面描寫,有什么藝術效果? 第一個場景以及第二個場景結(jié)尾瑪麗亞回到修道院時的情形,是對瑪麗亞形象的正面描寫;第二個場景中院長與眾嬤嬤的對話和對唱,則是側(cè)面描寫。第一個場景描寫瑪麗亞在野外歌唱的情形,其中歌詞的內(nèi)容著重展示了她的內(nèi)心感情和精神世界;第一、二個場景中都有對瑪麗亞的動作、表情的描寫,則從外在形象上展現(xiàn)了她的性格。第二個場景中描寫院長與眾嬤嬤的對話和對唱,著重于瑪麗亞的日常行為舉止,由她們口中道出瑪麗亞的種種表現(xiàn),以及她們對她的看法、態(tài)度,從她們的眼中映現(xiàn)出瑪麗亞的形象。 課文對女主人公的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相輔相成,從不同角度塑造了瑪麗亞的人物形象。其中的側(cè)面描寫很見藝術功力:它豐富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將正面描寫難以表現(xiàn)或無法表現(xiàn)的豐富內(nèi)容,簡練而藝術地加以表現(xiàn);活潑風趣的議論,增添了輕松歡快的喜劇氣氛。
②課文是怎樣體現(xiàn)音樂故事片的特色的? 音樂故事片是以音樂為重要表演形式的故事片,它在歐美以及其他一些地區(qū)和國家,早已是一種相當成熟的電影藝術類型。《音樂之聲》被譽為“新風格”音樂故事片的杰作。在這部影片中,音樂是刻畫人物性格的重要表演形式和劇情發(fā)展的重要表現(xiàn)手段,并與女主人公的生活、命運緊緊相連。影片中的音樂和歌曲生動地刻畫了人物并參與了劇情的發(fā)展。如在活潑歡快的“哆、睞、咪”歌聲中,音樂與畫面鋪陳了瑪麗亞與孩子們感情上的水乳交融,上校獨唱的“野菊花”,對上校與瑪麗亞關系的改變也起著鋪墊的作用。而“音樂之聲”這首曲子在影片中多次出現(xiàn),每次的作用都不相同。這些音樂與人物、情節(jié)、氣氛有機地融為一體,成為音樂故事片中的經(jīng)典之作。影片中有獨唱、合唱、對唱等大量的演唱,以及載歌載舞的表演,具有活潑歡快的情調(diào)?!垛弮喉懚‘敗贰抖洹?、米》《再見》以及主題歌《音樂之聲》等歌曲,優(yōu)美動聽,膾炙人口,其中有的已經(jīng)成為經(jīng)典歌曲,深受人們喜愛,在世界廣泛流傳。這部影片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音樂的藝術感染力。 課文作為電影劇本的節(jié)選,其中瑪麗亞的內(nèi)心獨白式的縱情歌唱,具有濃郁的抒情風格;眾嬤嬤對白式的、帶有夸張的歌唱,則富有喜劇風格。二者都體現(xiàn)了《音樂之聲》的音樂故事片的特色,而后者突出地體現(xiàn)了音樂故事片常有的喜劇色彩。
③修女七嘴八舌評說瑪麗亞,概括一下大家的意見,說說在眾人眼中瑪麗亞是一個怎樣的人。
在眾嬤嬤眼中瑪麗亞天性活潑,熱愛歌唱;不守常規(guī),無拘無束;純真歡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樂,也總是給別人帶來快樂;她十分可愛又讓人頭痛。瑪麗亞自由活潑的性格,是與修道院的環(huán)境和要求極不協(xié)調(diào)的,因此她們認為她不適合當修女。她們對瑪麗亞非常喜愛而又無所適從。
④修道院院長把瑪麗亞比作“皎潔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認為這樣的比喻恰當嗎?為什么?你也試著用一兩個比喻去形容一下瑪麗亞。 修道院院長的原唱詞是:“叫人拿瑪麗亞怎么辦?叫人怎么能抓住天上的云彩?”“叫人拿瑪麗亞怎么辦?……叫人怎么能抓住皎潔的月光?”意思是說拿瑪麗亞毫無辦法,這就如同人無法抓住“天上的云彩”和“皎潔的月光”。修道院院長把瑪麗亞比作“皎潔的月光”“天上的云彩”,生動而恰當?shù)乇憩F(xiàn)了瑪麗亞自由活潑的性格,以及眾嬤嬤對瑪麗亞的由衷喜愛而又無所適從。此外,課文中還有兩句唱詞:“瑪格麗塔(唱):水怎么能停留在沙子上?眾修女(唱):叫人拿瑪麗亞怎么辦?”,意思相同。
⑤閱讀影視劇本要注意體會它的畫面感。你覺得畫面感在中是如何表現(xiàn)出來的? 畫面感,是影視劇本區(qū)別于其他文學體裁的基本特點。影視作為視覺藝術,是由畫面構(gòu)成的。與之相應,影視劇本除了人物語言描寫之外,主要運用環(huán)境描寫和人物動作、表情描寫,來刻畫人物和表現(xiàn)事件,使之能轉(zhuǎn)化為影視中實際的視覺形象或讀者頭腦中想像的視覺形象,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影視劇本的畫面感。因此,影視劇本注重可以轉(zhuǎn)為視覺形象的描繪性語言,而較少使用不能轉(zhuǎn)化為視覺形象的敘述性語言和心理描寫。課文中對瑪麗亞在野外放聲歌唱時的環(huán)境描寫,以及對瑪麗亞和眾嬤嬤的動作、表情描寫,都具有生動的畫面感。
[課堂小結(jié)]
本節(jié)課要點:①了解影片的故事內(nèi)容;②體會影視劇本的特點;③感受音樂故事片的特色,學會用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
[同步練習]
1.生字注音 崢嶸________ 鱗次櫛比_______ 漣漪________ 佇立_______ 頂禮膜拜______ 彌撒_________
2.解釋下列詞語 (1)崢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鱗次櫛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頂禮膜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課文寫了哪兩個場景,內(nèi)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課文中哪些地方是對女主人公形象的正面描寫,哪些是側(cè)面描寫,有什么藝術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課文對女主人公的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修女七嘴八舌評說瑪麗亞,概括一下大家的意見,說說在眾人眼中瑪麗亞是一個怎樣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修道院院長把瑪麗亞比作“皎潔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認為這樣的比喻恰當嗎?為什么?你也試著用一兩個比喻去形容一下瑪麗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周圍有像瑪麗亞這種性格的人嗎?注意觀察,寫一段話描寫這個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拓展]
一、閱讀下列短文,回答問題: 玫瑰樹根 地下同地上一樣,有生命,有一群懂得愛和憎的生物。
那里有黢(qū,黑)黑的蠕蟲,黑色繩索似的植物根,顫動的亞麻纖維似的地下水的細流。
據(jù)說還有別的:身體比晚香玉高不了多少的土地神,滿臉胡子,彎腰曲背。
有一天,細流遇到玫瑰樹根,說了下面的一番話: “樹根鄰居,像你這么丑的,我從來沒見過呢。誰見了你都會說,準是一頭猴子把它的長尾巴插在地里,扔下不管,徑自走了??磥砟阆肽7卵羊?,但是沒有學會它優(yōu)美圓潤的動作,只學會了喝我的藍色汁液。我一碰上你,就被你喝掉一半。丑八怪,你說,你這是干什么?” 卑賤的樹根說: “不錯,細流兄弟,在你眼里我當然沒有模樣。長期和泥土接觸,使我渾身灰褐;過度勞累,使我變了形,正如變形的工人胳臂一樣。我也是工人,我替我身體見到陽光的延伸部分干活。我從你那里吸取了汁液,就是輸送給她的,讓她新鮮嬌艷;你離開以后,我就到遠處去導覓維持生命的汁液。細流兄弟,總有一天,你會到太陽照耀的地方。那時候,你去看看我在日光下的部分是多么美麗?!?細流并不相信,但是出于謹慎,沒有作聲,暗忖道,等著瞧吧。
當他顫動的身軀逐漸長大,到了亮光下時,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尋找樹根說的延伸部分。
天啊!他看到了什么呀。 到處是一派明媚的春光,樹根扎下去的地方,一株玫瑰把土地裝點得分外美麗。
沉甸甸的花朵掛在枝條上,在空氣中散發(fā)著甜香和一種幽秘的魅力。
成渠的流水沉思地流過鮮花盛開的草地: “天哪,想不到丑陋的樹根竟然延伸出美麗!”
1.讀第三段,若將加點的“據(jù)說”兩字刪去,與原句的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來當他看到美麗的玫瑰樹,聞到甜香的玫瑰花味時,他發(fā)出這樣的感慨:(用選文原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說法與這篇短文所抒發(fā)的情感相符的一項是( )
A.細流在故事中充當了一個反面角色,人們在對樹根表示敬意的同時,對細流充滿了厭惡之情。
B.樹根有那樣的頑強精神,應該到地面上來,更充分地顯示它存在的價值。
C.這些枯黃笨拙的樹根,在這黑暗和腐朽的環(huán)境中,支持著地面上的生命之美,那正是他們的驕傲
D.樹根為樹枝為花朵供應了充足的水分,固然可敬,但也實在太可惜了他的一生。
4.這篇文章揭示的主題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細流與樹根的對話寫得生動形象,充滿情趣。請續(xù)擬一段流水與鮮花的對話。(不超過30個字) 流水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鮮花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下列短文,回答問題:
大地震
1989年發(fā)生在美國洛杉磯一帶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鐘的時間里,使30萬人受到傷害。在混亂的廢墟中,一個年輕的父親安頓好受傷的妻子,使沖向他7歲的兒子上學的學校。他眼前,那個昔日充滿孩子們歡笑的漂亮的三層教室樓已經(jīng)變成了一片廢墟。他頓時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陣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對兒子說的一句話:“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他堅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廢墟走去。他知道兒子的教室在一層左后角處,他疾步走到那里,開始動手。在他清理挖掘時,不斷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趕來,哭喊過后,他們絕望地離開了。有些人上來拉住這位父親說:“太晚了,他們已經(jīng)死了?!边@位父親雙眼直直地看著這些好心人,問道:“誰愿意來幫助我?”沒人給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頭挖著。救火隊長擋住他:“太危險了,隨時可能起火爆炸,請你離開?!边@位父親問:“你是不是來幫助我?”警察走過來:“你很難過,難以控制自己,可這樣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對他人也有危險,馬上回家去吧?!薄澳闶遣皇莵韼椭遥俊比藗兌紦u頭嘆息著走開了,都認為這位父親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 這位父親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兒子在等著我。”他挖了8個小時、12個小時、24個小時、36個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渾身上下破爛不堪,到處是血跡。到第38個小時,他突然聽到底下傳出孩子的聲音:“爸爸,是你嗎?”是兒子的聲音!父親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爸爸,真的是你嗎?”“是我,是爸爸,我的兒子?!薄拔腋嬖V同學們不要害怕,說只要我爸爸活著就一定來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為你說過不論發(fā)生什么,你總會和我在一起!”“你現(xiàn)在怎么樣?有幾個孩子活著?”“我們這里有14個同學,都活著,我們都在教室的墻角,房頂塌下來架了個大三角形,我們沒被砸著。”父親大聲向四周呼喊:“這里有14個孩子,都活著!快來人!”過路的幾個人趕緊上前幫忙。50分鐘后,一個安全的小出口開辟了出來。父親聲音顫抖地說:“出來吧!阿曼達。”“不,爸爸。先讓別的同學出去吧!我知道你會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知道你總會跟我在一起?!边@對了不起的父子在經(jīng)歷了巨大的磨難后,無比幸福地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6.對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的主要事件是:地震中父親懷著堅定的信念,戰(zhàn)勝困難,搶救兒子
B.采用對比和正面描寫與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的方法,來突出父親的愛子之心
C.綜合運用了記敘、描寫、議論和說明等方式,增強了表達效果
D.在記敘上采用了順敘的方式,顯得情節(jié)緊湊,動人心魄
7.指出下列各句人物描寫的方法。
(1)他知道兒子的教室在一層左后角處,他疾步走到那里,開始動手。( )
(2)這位父親雙眼直直地看著這些好心人,問道:“誰愿意來幫助我?”( )
(3)這位父親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兒子在等我。”( )
(4)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渾身上下破爛不堪,到處是血跡。( )
; 8.文中寫“他挖了8個小時、12個小時、24個小時、36個小時”,為什么不直接寫“他挖到第38個小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反復”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方法,文中反復出現(xiàn)“誰愿意來幫助我?”“你是不是來幫助我?”這些話強調(diào)了什么意思?突出了什么樣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從文中找出父子,心靈相通的語句,并談談這句話在父子倆心中所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當經(jīng)過近39個小時長長的煎熬,終于打開了安全的小出口,父親召喚7歲的兒子出來時,小小年紀的兒子卻說:“不,爸爸。先讓別的同學出去吧!”請你聯(lián)系內(nèi)容,談談兒子這種先人后己的品德與父親的愛有什么關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閱讀下列短文,回答問題: 人的光芒 ⑴聽過蘇聯(lián)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的《G大調(diào)第七交響曲》,那激情澎湃的旋律震撼人心,讓我經(jīng)久難忘。這首曲子另有個別名叫《列寧格勒交響曲》,那是作曲家在1941年題獻給當時被德軍圍困的列寧格勒城的。 ⑵列寧格勒保衛(wèi)戰(zhàn)是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中的一個輝煌奇跡,這座城市被德國法西斯圍困了整整900天,幾乎彈盡糧絕,但全城的人寧死不屈,一直堅持到勝利之夜。 ⑶在莫斯科勝利廣場的紀念館里,大型的壁畫、瓦礫、舊槍彈……一批戰(zhàn)爭遺物逼真地再現(xiàn)了列寧格勒保衛(wèi)戰(zhàn)的悲壯場面:黑壓壓的烏云,滿天彌漫的濃厚的____________(A.黑煙 B.硝煙),噴出火舌的槍炮,被敵人炮火擊毀的建筑物,街頭的陳尸,被戰(zhàn)爭烈焰燒焦的樹的斷身……戰(zhàn)爭的殘酷、壓抑,以及比死亡更令人窒息的猙獰氣氛是處在和平年代的人們所難以承受、不可想象的。 ⑷有一排塑像可以傳神地體現(xiàn)戰(zhàn)爭對人的摧殘:一群身姿優(yōu)美的人漸漸變形,柔軟的線條變得筆直,再慢慢變得僵硬、鋒利,最后,有關肉身的線條統(tǒng)統(tǒng)消失了,人變形為石頭——一塊一塊的嶙峋之石。 ⑸然而,發(fā)生在列寧格勒的反法西斯之戰(zhàn)卻從另一個角度頌揚了受戰(zhàn)爭摧殘的人民:人民不泯,堅強高貴。 ⑹當時的列寧格勒,在德軍的炮火強攻下____________(A.巋然不動 B.巍然挺立),敵軍見久攻不下,就將其團團圍住,切斷外界彈藥、口糧供給及與外界的一切運輸、聯(lián)絡,意欲讓這座孤城變?yōu)樗莱恰?⑺整整900天,這個被戰(zhàn)火毀得千瘡百孔的城市破敗不堪,食品緊缺,每一戶一天只能得到125克黑面包的供應,滿城都是蜷著身子的饑餓的人們;沒有取暖的東西,在最寒冷的日子里,有個年輕女子拖著個小棺材在街頭躑躇,棺材里躺著她病死的孩子,可是,沒走多久,女子使凍僵在路邊。 ⑻我永遠難忘陳設于墻上的那些啟事,那都是列寧格勒人在當時貼出的:賣首飾,賣房屋,賣值錢的家什,只為換取若干口糧和棉毯。人們力圖活下去,力圖抗爭所處的逆境。 ⑼在那樣巨大、危急的戰(zhàn)爭陰影下,列寧格勒的人們?nèi)詻]有放棄正常的有尊嚴的精神生活:劇院天天夜里開演,劇照貼在大街小巷,觀眾座無虛席;學校準時開學,上課鈴聲從不間斷…… ⑽最令我久久不能平靜的是列寧格勒的小女孩丹娘薩維契夫,一個小學生。____A____她原本有一個和睦幸福的大家庭,可是戰(zhàn)爭來了,她成了一個長著憂郁的大眼睛、頭發(fā)由于營養(yǎng)不良而變得枯黃的戰(zhàn)爭兒童。她天天寫日記,從不間斷,慢慢地、執(zhí)拗地記著法西斯的罪惡。 ⑾丹娘薩雄契夫用她的小手寫出了稚嫩的字跡:1月25日,爺爺死了;2月3日,伯伯死了;3月1日,媽媽去世了……她記著親人們一個個地逝去的日子以及他們的死法,每天,每天,從不輟筆。后來,親人們?nèi)懒?,全存于她的日記里,她把他們好好地藏在里面。再后來,她的日記中斷了,如同一段曲子,奏著奏著,突然停息了,那是因為,她也死了。____B____ ⑿小姑娘丹娘薩維契夫弱小的不屈的靈魂發(fā)出了熠熠光芒。她的故事被人們傳頌,使每一個對戰(zhàn)爭心懷軟弱的人陡生了幾許豪氣。____C____
12.聯(lián)系上下文,從括號里選擇恰當?shù)脑~語填入橫線處。
(l)滿天彌漫的濃厚的____________(A.黑煙 B.硝煙) (2)當時的列寧格勒,在德軍的炮火強攻下____________(A.巋然不動 B.巍然挺立)
13.下面一句話,是從文中抽出來的,如果把它放回原文中去,應放在A、B、C三處中的________處。 她讓人明白,人們不要戰(zhàn)爭,但不怕戰(zhàn)爭,人的光芒最終能夠戰(zhàn)勝一切艱難困苦,包括戰(zhàn)爭。
14.列寧格勒被德國法西斯圍困了整整900天。900天的時光,還可以怎樣表述?請寫出一種有關900天的表述形式。900天——
15.為了頌揚飽受戰(zhàn)爭摧殘的列寧格勒人民的精神,作者選取了四個典型事例,請分別用一句話概述四個典型事例。 事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例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例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例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題為“人的光芒”,閱讀全文,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是人的光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戰(zhàn)爭的歷史與人類的歷史一樣久遠,從遠古戰(zhàn)爭中走來的現(xiàn)代人,依然沒有走出戰(zhàn)爭的陰影??吹健皯?zhàn)爭”這兩個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一個詞或一個畫面或某個人……)為什么會首先想到它?用20—30個字寫出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第十六課 音樂之聲(節(jié)選)
[同步練習] 1.zhēng róng zhì lían yī zhù mó mí sa 2. (1)高峻,突出。 (2)像魚鱗和梳子的齒一樣,一個挨一個地排列著,多用來形容房屋等密集。 (3)形容十分虔誠地行禮。 3.第一個場景是在薩爾茨堡的野外,寫瑪麗亞的縱情歌唱,快樂游玩;第二個場景在修道院內(nèi),主要寫眾嬤嬤對瑪麗亞的議論。 4.第一個場景以及第二個場景結(jié)尾瑪麗亞回到修道院時的情形,是對瑪麗亞形象的正面描寫;第二個場景中院長與眾嬤嬤的對話和對唱,則是側(cè)面描寫。第一個場景描寫瑪麗亞在野外歌唱的情形,其中歌詞的內(nèi)容著重展示了她的內(nèi)心感情和精神世界;第一、二個場景中都有對瑪麗亞的動作、表情的描寫,則從外在形象上展現(xiàn)了她的性格。第二個場景中描寫院長與眾嬤嬤的對話和對唱,著重于瑪麗亞的日常行為舉止,由她們口中道出瑪麗亞的種種表現(xiàn),以及她們對她的看法、態(tài)度,從她們的眼中映現(xiàn)出瑪麗亞的形象。 5.對女主人公的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相輔相成,從不同角度塑造了瑪麗亞的人物形象。其中的側(cè)面描寫很見藝術功力:它豐富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將正面描寫難以表現(xiàn)或無法表現(xiàn)的豐富內(nèi)容,簡練而藝術地加以表現(xiàn);活潑風趣的議論,增添了輕松歡快的喜劇氣氛。 課文是怎樣體現(xiàn)音樂故事片的特色的? 瑪麗亞的內(nèi)心獨白式的縱情歌唱,具有濃郁的抒情風格;眾嬤嬤對白式的、帶有夸張的歌唱,則富有喜劇風格。二者都體現(xiàn)了《音樂之聲》的音樂故事片的特色,而后者突出地體現(xiàn)了音樂故事片常有的喜劇色彩。 6.在眾嬤嬤眼中瑪麗亞天性活潑,熱愛歌唱;不守常規(guī),無拘無束;純真歡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樂,也總是給別人帶來快樂;她十分可愛又讓人頭痛?,旣悂喿杂苫顫姷男愿?,是與修道院的環(huán)境和要求極不協(xié)調(diào)的,因此她們認為她不適合當修女。她們對瑪麗亞非常喜愛而又無所適從。 7.修道院院長的原唱詞是:“叫人拿瑪麗亞怎么辦?叫人怎么能抓住天上的云彩?”“叫人拿瑪麗亞怎么辦?……叫人怎么能抓住皎潔的月光?”意思是說拿瑪麗亞毫無辦法,這就如同人無法抓住“天上的云彩”和“皎潔的月光”。修道院院長把瑪麗亞比作“皎潔的月光”“天上的云彩”,生動而恰當?shù)乇憩F(xiàn)了瑪麗亞自由活潑的性格,以及眾嬤嬤對瑪麗亞的由衷喜愛而又無所適從。此外,課文中還有兩句唱詞:“瑪格麗塔(唱):水怎么能停留在沙子上?眾修女(唱):叫人拿瑪麗亞怎么辦?”,意思相同。 8.本題旨在訓練學生日常生活中對人的觀察能力,以及人物描寫的文字表達能力。答案略。 [延伸拓展] 1.“據(jù)說”是指后面一句話的來源,在這里是一種傳說,具有不確任性,與后面神話傳說里的土地神搭配恰當;去掉后,就成了肯定語氣,不符合客觀實際,也體現(xiàn)不出原文用語的準確性。 2.天哪,想不到丑陋的樹根竟然延伸出美麗。(回答正確給1分,書寫2分)。 3.C.這些枯黃笨拙的樹根,在這黑暗和腐朽的環(huán)境中,支持著地面上的生命之美,那正是他們的驕傲。 4.通過細流和樹根的對話以及細流最后的醒悟,揭示了像樹根一樣甘愿付出.默默奉獻的人的高尚和偉大。 5.只要符合情景,表達準確,均可得分。超過字數(shù)酌情扣分。 6.C。 7.(1)行動描寫;(2)神態(tài)、語言描寫(或:答出其中一種描寫方法即可給分);(3)心理描寫;(4)外貌描寫。 8.這樣寫,用時間的變化突出了挖掘過程之長,體現(xiàn)了父親的堅強意志和對兒子的熱愛。 9.強調(diào)了迫切希望得到別人幫助的愿望;突出了父親熱愛兒子,希望盡快救出兒子的真摯感情。 10.“不論發(fā)生什么,我(你)總會跟你(我)在一起?!边@句話不但堅定了父親搶救兒子的決心和行動,也給了兒子戰(zhàn)勝災難的信心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11.此題為開放性題目,只要緊扣題目,言之成理即可。 12.(1)B;(2)A 13.C 14.此題開放性較強,只要表明了時間上的基本一致即可。(例如:(1)整整兩年半的時間。(2)三個輪回的冬季。) 15.事例一:一個年輕女子拖著病死的孩子的棺材,凍僵在路邊。事例二:列寧格勒人張貼在墻上的換取口糧和棉毯的啟事。事例三:戰(zhàn)爭中,劇院天天開演,學校準時開學。事例四:小女孩丹娘用日記記錄親人相繼死去的事實,直到丹娘死去的那一天。 16.人的光芒就是指寧死不屈.百折不撓.堅強高貴的精神。 17.此題為開放性試題,只要符合所提三點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6、高二(下)語文(上海H版教材)《人物形象的鑒賞》教案(第一、二單元)
我是這樣設計“人物形象鑒賞”單元(主要是小說)教學的——
[目標設定]
基本目標
1、初步進入鑒賞學習,了解人物形象在記敘類文學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體會理解和鑒賞的異同。
2、引進研究性學習方法,通過一定數(shù)量作品的閱讀、鑒賞,學習從情節(jié)、環(huán)境兩個方面切入,運用比較法、言行法等方法鑒賞人物性格,提高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3、了解人物性格常識,懂得人物性格復雜化的原因;了解敘事類文學作品中細節(jié)和人物語言的作用。
輔助目標
1、積累文學常識——魯迅的小說的歷史地位;巴爾扎克及其生平創(chuàng)作;方苞與桐城派散文;曹雪芹及《紅樓夢》;曹禺及其《雷雨》歷史地位;《水滸》的人物描寫的特點;茅盾在文學評論方面功績;戲劇文學的基本常識。
2、開拓學生視野——采用“主題讀書”“擴展讀書”的形式,充分利用《新語文讀本》等資源,放手讓學生閱讀課外的敘事類文學作品;組織“怎樣分析細節(jié)”和“怎樣分析人物語言”專題講座,提供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3、嘗試以寫帶讀——通過收集、閱讀典型范文,試寫人物鑒賞一得,互動交流等多種形式,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讀讀寫寫中學會鑒賞。以此為突破口,進一步訓練學生自讀自析課文的能力。
目標鏈接
1、與“文言文基本過關計劃”鏈接:為“鑒賞、讀寫并重背景下提高學生文言理解能力”探索和實驗提供支撐。
2、與本學期寫作教學實現(xiàn)鏈接:將“細節(jié)”與鑒賞聯(lián)系起來進行教學,注意讀寫的結(jié)合。
[過程設計]
△準備
——完成《左忠毅公逸事》和《鴻門宴》的文言語言教學。
——初步了解《新語文讀本》等教學資源的情況,作好使用的準備。
△實施
第一課時:以《左忠毅公逸事》為例,介紹人物形象鑒賞的常識
第二課時:以《鴻門宴》為例,進行人物形象鑒賞方法指導
第三課時:《紅樓夢》專題閱讀:《寶玉挨打》+《新語文讀本》關于《紅樓夢》的資料+寫鑒賞筆記
第四課時:課內(nèi)小說作品的聽讀《歐也尼·葛朗臺》《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寫讀書筆記
第五課時:擴展閱讀:《新語文讀本》小說選讀1:(每人2~3篇)+讀寫筆記(課外:自讀鑒賞文章)
第六課時:擴展閱讀:《新語文讀本》小說選讀2:(每人2~3篇)+讀寫日記(課外:摘讀鑒賞文章)
第七課時:專題講座:怎樣分析細節(jié)?
第八課時:交流:“我對《XXX》小說的鑒賞一得”(與寫作同步)
第九課時:主題閱讀:認識魯迅(同時布置《祝福》學習要求(書面))
第十課時:《阿Q正傳》的互動式學習
第十一課時:《雷雨》背景與基本內(nèi)容介紹
第十二課時:專題講座:怎樣分析人物的語言
第十三課時:交流:“從《阿Q正傳》《祝?!罚呆斞感≌f的特點”(與寫作同步)
第十四課時:《雷雨》的人物形象討論交流會
第十五課時:第一、二單元教學總結(jié)
△并行
——文言專題教學(見專題教案)、本冊書的“宋詞”和“中國古代游記”的教學(見專門教案)
——以學生上述閱讀和寫作的表現(xiàn)為依據(jù)給分(包括閱讀和寫作)
目前,本方案正在實施之中。到今天為止,已經(jīng)實施到第五課時,學生們很歡迎這種形式——當然,最后效果還要等到全部實施以后。這里貼出來,征求大家意見。
7、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六冊):《寓言兩則》(刻舟求劍、揠苗助長)教案
《刻舟求劍》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通過學習,理解課文內(nèi)容,能說出“刻舟求劍”這個成語的含義,理解刻舟求不到劍的道理。
2.學會本課7個生字和掌握由這些生字組成的詞語。
3.會背誦課文。
4.寫話練習。用一段話寫出在學雷鋒活動中做的一件事。
教學時間3課時
教學重點
1.學會本課生字和新詞。
2.理解刻舟求不到劍的道理。
教學難點寫話練習。
教學準備投影片一張、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學過程
第一節(jié)
教學內(nèi)容:初學生字,認真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內(nèi)容。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教師講:第八課講的是古時候稱象的故事,你們還喜歡學故事嗎?請大家一起來學習。
二、默讀課文,初步感知
要求:(1)看拼音讀課文,把生字的音讀準。(2)新詞要聯(lián)系上下文來理解,不懂的地方記下來。(3)標出小段。
三、認讀生字,解答疑難(出示生字卡片)
四、深入分析、弄懂寓意
1.指定四位學生讀課文。思考:這個故事發(fā)生在什么時間?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寶劍掉到哪里去了?
2.提問:這個人的寶劍是怎么掉進江里的?讀課文回答。“不小心”是什么意思?再讀這一段,用十分惋惜的語氣讀讀。
過渡:那個人是怎么做的呢?他為什么這樣做?
3.讀第二段,回答問題(①一點兒不著急。②在船舷上刻記號。③他想記住掉劍的地方,撈上寶劍?)
4.指導看插圖,說清圖意。
5.小聲讀3~4段,思考:當有人問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1)提問:“有人”指的是什么人?他為什么要問?每句話是什么意思”應該怎么讀,誰來讀讀看?
(2)教師示范。學生練讀,指名讀。第一句要讀出著急的語氣。兩句話既要讀出不理解的語氣,而且還要讀出不贊同的口氣。
(3)理解詞語“不慌不忙”的意思。他為什么不慌不忙?
(4)用不慌不忙的語氣讀讀那個人的話。
(5)提問:按照那個人說的辦法,能把寶劍撈上來嗎?為什么?(展開討論)
(6)用投影片演示(或用掛圖)讓學生看明白:船一移動,船的位置就變了,在船上的記號的位置也跟著變了,那個人只記住劍從船弦掉下去的位置,并不是劍掉在水里的位置,所以,完全不可能在船靠岸之后,從船上刻有記號的地方撈到劍。
五、揭示課題,析字悟意
1.讓同學說出這個故事的名字。
2.逐字分析,舟:是船;求,是找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說出這個成語的意思。
六、總結(jié)談話,啟發(fā)聯(lián)想
1.分組討論。
①那個人等船靠岸后撈到劍了嗎?
②他沒撈到劍會說什么?
③別人可能又會說什么?
2.提問
①你認為那個人錯在哪里?
②學完寓言以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書設計
第二節(jié)
教學內(nèi)容:學習本課7個生字,練習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朗讀課文
二、自學生字,要求重點放在分析字形上
三、集體學習,掌握字形,弄懂字義
1.檢查個人學習情況。
(1)指定認讀。
(2)開展競賽認讀。
2.開展互教法。(學生自由領生字,教給大家)如“求”是“球”去掉“王”旁。
“寶”,“玉”字上面加個“宀”頭。寶劍:古時候指稀有珍貴,所以是“宀”頭。
“撈”,“勞”字加個“扌”旁,“撈”東西,要用手,所以是“扌”旁。
3.教師幫助分析重點字形。(筆畫多和易錯的)
劍:右邊是“臉”的左半部,最后一筆橫變成提,右邊是“刂”旁。
“急”,上下結(jié)構(gòu),上面是?,中間是彐,下面是“心”底。因為心里急,所以下面是“心”底。
“號”,是上下結(jié)構(gòu),上面是口,下邊是橫,豎折折鉤,注意最后一筆不要穿過橫。
“慌”,指心里慌,所以左邊是“忄”旁,右邊分為上中下,上面是草字頭,中間是“忙”的右半邊,下邊是。要寫緊湊些,可與熟字“流”區(qū)別異同點。
4.擴詞練習,豐富詞匯。
5.邊講邊理解詞語:
“寶劍”:原指稀有珍貴的劍,后來泛指一般的劍。
“不慌不忙”:心里很沉著,不著急。
四、鞏固復習生字詞
1.看音寫詞語。
2.猜字謎。
3.抄寫生字。
五、作業(yè)
1.寫生字。
2.練習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第三節(jié)
教學內(nèi)容:(1)指導背誦課文。
(2)寫話練習
教學過程
一、指導背誦課文
1.教給背誦方法。
(1)根據(jù)內(nèi)容,想聯(lián)系。
(2)參看插圖,抓事態(tài)。
(3)讀完一段,練習一段。
(4)反復練習,記得牢。
2.可采用多種方法。(自由背、分行背、互相背、指名背、齊背、領背等)
二、寫話練習
1.讀寫話要求。
2.回憶在學雷鋒活動中參加了什么活動,做了什么好事?
3.在班上交流。
4.教師講明寫作要點和格式要求。
5.用一段話寫出來。
三、作業(yè):把寫出的一段話讀給家長聽。
《揠苗助長》教學設計
一、導入
1、今天,我們要學講一則寓言故事,我們不僅要學會,還要會講。什么是寓言呢?
2、(出示投影)注意寓言的“寓”(大屏幕演示“寓”字的寫法)
3、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4、你們是如何預習的?通過預習你讀懂了什么?
相機板書:巴望
焦急
激動
傷心
二、猜猜看
既然你們都讀了不少寓言故事,現(xiàn)在老師來考考你們,誰愿意接受挑戰(zhàn)?愿意接受挑戰(zhàn)的請起立。
(出示課件-猜猜看)
三、讀課文,講故事
1、課堂上最美妙的聲音便是同學們的朗朗讀書聲,請同學們用自己最動聽的聲音把課文讀一遍,要做到正確、流利。一會兒站到前邊來給大家講講這個故事。
2、為了展示最佳的讀書效果,我們再將課文聽一遍。善于聆聽也是一種好的讀書方法。(出示課件邊看邊聽)
3、同桌互相講故事。
4、再以第一人稱小組中改編故事
四、配音講故事
1、選出農(nóng)夫、農(nóng)婦和他們的孩子的扮演者
2、(出示課件:揠苗助長動畫)自我介紹
3、配音講故事
4、小結(jié)。
問農(nóng)夫:當時你為什么會想到拔苗的辦法?現(xiàn)在后悔嗎?說說你的想法?,F(xiàn)在你最想對觀眾們說的一句話是什么?
問農(nóng)婦:你的丈夫做了一件蠢事,你該如何處理這件事?你的丈夫有勇氣當著這么多人的面講他的這件蠢事。他真是一個勇敢的人。你看他懊悔的樣子,你該怎么開導他?
問孩子:小朋友,你的爸爸干了一件蠢事,你一開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現(xiàn)在你知道了嗎?你還愛你的爸爸嗎?你知道你爸爸為什么會犯錯誤嗎?
五、總結(jié)
1、同學們,你們從這位農(nóng)夫身上應該吸取什么教訓呢?(出示課件-總結(jié)的話)
2、我們以后做任何事都不能違背了事物的自身規(guī)律,讓我們都做一個聰明的人,做一個善于觀察、不急于求成的人。
六、作業(yè)
《揠苗助長》新編(說說自己做過的一件蠢事)
8、(語文)小學四年級下冊(第八冊):《古詩三首》(江畔獨步尋花、寒食、泊船瓜洲)教案
設計說明:
本課教學,要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樹立“教是為了學”的觀念。在重視改進教法的同時,更要重視學法的指導;在讓學生“學會”的同時,更要指導學生“會學”。本課教學,要重視語言文字的學習。抓好語言文字的訓練,做到因道學文,以文悟道,把語文課上成真正的語言文字課。
教學要求:
1、學習課文中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麗,激發(fā)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2、學習“從中心句入手”學課文的方法。
3、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理解并積累詞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法特點:
1、本課的教學思路是:先整體后部分再整體,也就是先“整體感知,直奔中心”,接著“部分深究,逐層滲透”,最后“再現(xiàn)整體,深化中心”。
2、教給學生“從中心句入手”學課文的方法以及抓關鍵詞學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結(jié)合的方法。第二節(jié)的教學由教師“扶”,第三節(jié)“放”手讓學生自學,教師進行點撥引導。在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要充分注意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學步驟:
一、啟發(fā)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都喜歡旅游,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國廣西的一座美麗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覽勝地。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游客前往參觀旅游。為什么呢?因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稱。(出示多媒體課件,邊看邊思:桂林山水給你留下什么印象?)
桂林山水相關的圖片展示
二、揭示學法,理清脈絡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說說作用。(學生默讀課文,找出并劃出中心句)。
讀后討論交流,明確: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關鍵詞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學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br> (3)這句話點明了全文的中心,寫出桂林山水的秀麗,也抒發(fā)作者贊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圍繞中心句,了解內(nèi)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讀課文,思考:文章圍繞中心句寫了哪些內(nèi)容?是怎樣一步一步寫的?
讀后討論交流,明確:
(1)課文圍繞中心句寫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總的介紹“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體描寫漓江的水是怎樣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樣的山。
(3)最后寫游覽桂林山水總的印象和感受。(據(jù)此給課文分段,理清思路,按“總起—分述—總結(jié)”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圍繞中心句,學習詞句,領悟感情。
默讀思考:從哪些詞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課文寫了漓江水的哪些特點?用什么方法寫的?讀后討論交流,明確:
(1)大海的水“波瀾壯闊”,很美;西湖“水平如鏡”,也很美??勺髡哒f“從沒見過漓江這樣的水”,說明漓江的水勝過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獨特,更美麗。是用“比較”的方法寫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靜、清、綠”三個特點。寫“靜”,是通過人的“感覺”來寫的——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寫“清”是從“視覺”的角度寫的——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寫“綠”是用“比喻”把內(nèi)容寫具體的——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結(jié)合教學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綠色的翡翠。)
(3)個別讀,引讀,要讀出感情。(特別注意三個“啊”的讀音:真靜啊nga.真清啊nga,真綠啊ya)
三、總結(jié)方法,自學感悟
思考題:從哪些詞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課文寫了桂林山的哪些特點?用什么方法寫的?
自學后討論,教師引導,結(jié)合進行朗讀指導,明確:
(1)作者先用“比較”的方法寫出桂林的山勝過泰山和香山,說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
再用生動的比喻描寫出桂林的山“奇”。(結(jié)合看圖,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并理解“奇峰羅列,形態(tài)萬千”的詞意。)
(3)同樣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描寫桂林的山“秀”。(結(jié)合看圖解釋:翠綠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險”,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詞語,領會山勢之險。
(5)結(jié)合學習比喻句,分別說出在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復誦讀課文,特別注意三個“啊”的讀音:真奇?。▂a),真秀?。╳a),真險?。╪a)。
四、深化重點,揭示中心
1、學習重點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先學懂詞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綠的波浪;畫,畫卷;游,游覽。再學懂句意:小船行駛在碧綠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麗的畫卷中游覽。句子形象地寫出桂林山水的無比秀美。也抒發(fā)了作者贊美桂林山水的情感。
2、句子的作用與開頭“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應,并有總括全文的作用
誦 讀 欣 賞
古 詩 二 首
學習目標
1.掌握詩歌中重點字詞的讀音和含義,理解詩句的內(nèi)容。
2.體會詩歌的意境,熟讀成誦。
3.理解和感悟詩人豁達的胸襟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重點:體會詩歌的意境,理解和感悟詩人豁達的胸襟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預習導學
1.下面是某同學制作的知識卡片,請你幫著補充完整。
王勃(650—675),字 子安 ,唐代詩人,與 楊炯 、盧照鄰、 駱賓王 齊名,齊稱“初唐四杰”,一生短暫坎坷。有《 王子安集 》傳世。 龔自珍,號定庵, 清 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學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當局排擠,48歲那年憤然辭官南歸。著有《龔定庵全集》。 |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城闕(què) 宦游人(huàn) 吟鞭(yín) 歧路(qí) 己亥(hài)
3.結(jié)合課文,解釋下列詞語。
城闕:這里指唐朝的京城長安。
宦游:出外做官。
無為:不要。
落紅:落花。
輔:這里是拱衛(wèi)的意思。
海內(nèi):指四海之內(nèi)。古人稱國境以內(nèi)為海內(nèi)。
歧路:岔路。
吟鞭:詩人的馬鞭。
4.通讀課文,在橫線上填入恰當?shù)脑~語。
10、《松樹金龜子(節(jié)選)》導學案(含答案)
16.松樹金龜子(節(jié)選)
學習目標
1.了解法布爾的生平及其代表作。
2.學習課文生動、細致的描寫以及準確的說明方法。
3.學習作者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養(yǎng)成細致觀察的習慣。激發(fā)熱愛、保護野生動物的熱情。
●重點:學習課文中準確說明,生動、細致描寫的方法。
預習導學
1.下面是某同學制作的知識卡片,請你補充完整。
法布爾, 法 國著名昆蟲學家、科普作家。他以畢生精力寫出了《 昆蟲世界 》(《昆蟲記》),被認為是“科學與詩的完美結(jié)合”。他詳細觀察了昆蟲的生活和為生活以及繁衍種族所進行的斗爭,然后以其觀察所得做了詳細確切的筆記,最后編寫成書。? |
2.給加點字注音或根據(jù)拼音寫漢字。
瞌睡(kē) 獻媚(mèi) 抑郁(yù) 點綴(zhuì)
鐵qiāo(鍬)? xuàn(炫)耀? qiào(鞘)翅 ??? ?lüè(掠)奪
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對它的獻媚無動于衷。
心里一點也不受感動。
(2)從抑郁中解脫出來。
心有所恨,不能訴說而煩悶。
(3)松樹金龜子長得儀表堂堂。
形容人的外表莊嚴大方。
(4)上面還點綴著一些白色斑點。
加以襯托或裝飾,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4.整體感知。
《松樹金龜子》是一篇介紹動物生態(tài)的科學小品文。它科學、詳盡地說明了松樹金龜子的 外形特征 和 生活習性 ,包括婚戀、發(fā)音、繁衍等,滲透著作者對昆蟲的人文關懷,使讀者對松樹金龜子這種常見的昆蟲有了科學的認識,并激發(fā)出自己熱愛昆蟲的感情。?
5.課文結(jié)構(gòu)分析。
全文共21段,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介紹松樹金龜子的 外形 特征,重點介紹觸角末端的流蘇。?
第二部分(第4~7段):介紹松樹金龜子求偶的“婚戀”生活。
第三部分(第8~18段):介紹松樹金龜子 發(fā)音 原理及 唱歌 原因。?
第四部分(第19~20段):介紹松樹金龜子的 死亡 及 繁衍后代 的情況。?
第五部分(第21段):說明松樹金龜子和農(nóng)作物的關系,呼吁人們別去打擾它們。
合作探究
問題一:松樹金龜子在部分人看來是一種討厭的農(nóng)業(yè)害蟲,可作者對這種小生命卻心存喜愛之情,課文中哪些內(nèi)容體現(xiàn)了作者對松樹金龜子的喜愛之情?
作者開篇迫不及待地贊美松樹金龜子美麗的外形特點,說“松樹金龜子長得儀表堂堂,它身披黑色或棕色外套,外套閃著金屬的光澤,上面還點綴著一些白色斑點,顯得既樸素又高雅”,顯然,作者是滿懷喜愛的心情,以獨特的眼光來觀察松樹金龜子的,把它寫成了一位風流倜儻、氣度非凡的高雅之士。
此外,作者寫它準時:“在昆蟲的日歷里,金龜子是最準時的。”寫它那美麗的舞姿:“打開它的折扇,輕輕地晃動,像是在問:‘能接受我的愛嗎’?它在炫耀它的美貌,尤其那對折扇更是它的魅力所在?!辈⑶以谄M懷深情地對廣大讀者說:“別去打擾它吧!它是暑天暮色的點綴,是夏至那天鑲在天幕上的漂亮首飾?!?/p>
問題二:法布爾不僅是位杰出的昆蟲學家,而且是位出色的文學家。他的科學小品被認為是“科學與詩的完美結(jié)合”,本文能體現(xiàn)出這一特點嗎?
課文在表現(xiàn)手法上,主要采用了擬人的手法。作者許多地方把松樹金龜子當作人來寫,使之具有人的愛憎感情和思想行為,讀來讓人倍感親切。把金龜子人格化又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直接把金龜子當作人來描述,這在課文中是主要的方式。作者使用的詞語,幾乎全部是寫人的詞語,如“儀表堂堂”、“慈母職責”、“大獻殷勤”、“視而不見”、“舞蹈表演”、“炫耀”、“獻媚”、“無動于衷”、“大喊大叫”等等。特別是第7段,雄蟲向雌蟲求愛的場面寫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二是通過作者與松樹金龜子的關系或?qū)ζ涞拿枋龇从吵鰜?。作者對金龜子的外表、習性、婚戀、繁衍和死亡的描述中無處不滲透著人文關懷。全文充滿了對松樹金龜子生命的關愛之情,充滿了對昆蟲的贊美之情。總之,這篇科學小品注入了作者的靈魂,融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于一體。
問題三:文章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運用最多的是哪種?
本文為了準確說明事物的特征,多處運用作比較的說明方法來說明松樹金龜子的特點。如和“紡織娘”“螽斯”比較,說明松樹金龜子發(fā)音的特點;和“落花生”“野豌豆”比較,說明松樹金龜子產(chǎn)卵的特點。
問題四:你認為作者為什么能把昆蟲寫得那么細致呢?
從觀察入手,進行科學的說明。人們曾稱法布爾是“昆蟲觀察家”。作者在細致地觀察,同時也帶領讀者在觀察。他介紹的情況和結(jié)論都來自觀察。對觀察的結(jié)果,作者以科學的態(tài)度進行介紹??梢源_定的,用肯定的語言,如說雄金龜子的折扇“是發(fā)育成熟可以求偶的標志”;對推測得到的,用不確定的語言,如“它們可能要到深夜才交配”,“它們是有可能一唱一和”,“我無法作證”;對沒弄清的,也明白地告訴人們,如對昆蟲為什么叫的問題,作者明確地說:“還沒有搞清楚?!彼械膬?nèi)容都是作者細致觀察的結(jié)果。
11、《登高》(第1課時)導學案教學設計(北師大七年級上冊)
第二單元
課題:《登高》 (第 1 課時)
【學習目標】
1.識記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
2.學習情景交融、氣象宏偉、沉郁頓挫的藝術特點。
3.能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學習方法:自主 合作 探究
【預 習】
I.教材助讀
一、新課導入:
由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導入。
二、重陽節(jié)的來歷:
名稱釋義:農(nóng)歷九月九日,為傳統(tǒng)的重陽節(jié)。因為古老的《易經(jīng)》中把“六”定為陰數(shù),把“九”定為陽數(shù),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并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jié)日。
作者簡介:杜甫 (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后,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圣”。 杜甫善于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并加以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有《杜工部集》傳世。
[背景簡介] 這首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抒發(fā)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jīng)結(jié)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xù)“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郁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里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為了排遣濃云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郁悶,他抱病登臺,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II.預習自測
杜甫,字 , 代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客居長安時曾住在少陵,所以世稱 。又曾以檢校工部員外郎銜充任節(jié)度使,所以又稱 。
他的詩再現(xiàn)了“安史之亂”時唐朝的現(xiàn)實生活,所以他的詩被稱為 ,能反應這一時期的詩歌主要是“三吏”(_____、 _____、 _____ )“三別”(_____ 、______、 _____)。杜甫被后世稱為 。
2. 給下列劃線字注音。
渚 ( ) 潦倒( )
3. 解釋下列句中劃線的詞語。
(1)渚清沙白鳥飛回:_______________
(2)艱難苦恨繁霜鬢:
(3)潦倒新停濁酒杯:_______________
【探 究】
探究一:
《登高》的前四句描寫了哪些事物?詩人分別用了哪些字詞描繪它們?
探究二:詩人的“悲”除了體現(xiàn)在首聯(lián)、頷聯(lián)描寫的秋景上之外,還體現(xiàn)在哪里?
探究三:如何理解尾聯(lián)中的“艱難”一詞?
答:“艱難”兼指國家命運和自身命運。國家動亂(安史之亂),詩人漂泊在外,生活艱難,壯志難酬。
小結(jié):
【當堂訓練】
1.杜甫,____代詩人,我國古代偉大的______主義詩人,人稱“_____”。他的詩被譽為“______”。他的《登高》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對《登高》這首詩的表現(xiàn)手法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海?)
A.一、二句著重描寫了眼前景物,繪形、繪聲、繪色、繪態(tài),渲染了秋景的特點。
B.三、四句透過沉郁悲涼的對偶句,顯示了出神入化的筆力,確有“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
C.五、六句重在表現(xiàn)情感,從時間方面著筆,由眼前寫到未來凄涼晚景,充滿了傷感之情。
D.這首七律詩八句皆對仗,流暢自然,一氣呵成,堪稱“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課后作業(yè)】
1.杜甫的《登高》被譽為“古今七律第一”。律詩每首 句,共 聯(lián),依次為 、 、 、 。
2、杜甫,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字 ,有 之贊譽,他的詩歌被稱為 ,他的詩歌總體的風格是 。我還知道杜甫。
3、整體感知:本首詩前四句寫 季節(jié)之景,給人總體感受是 。后四句直接抒情,能直接體現(xiàn)作者情感的關鍵詞語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