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亚洲区一区二区三区,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日本性爱一区二区

  • <menu id="j4nbm"><progress id="j4nbm"><i id="j4nbm"></i></progress></menu>
    <td id="j4nbm"><strong id="j4nbm"></strong></td>
      1. <th id="j4nbm"><tbody id="j4nbm"><table id="j4nbm"></table></tbody></th>

        詠懷古跡其三教案 詠懷古跡其三教案板書一等獎

        《詠懷古跡其三教案 詠懷古跡其三教案板書一等獎》屬于教案一等獎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容,歡迎參考。

        詠懷古跡其三教案 詠懷古跡其三教案板書一等獎

        1、詠懷古跡其三教案 詠懷古跡其三教案板書一等獎

        詠懷古跡其三是通過描寫昭君村,想到昭君殲于塞北不禁悲痛,以此抒發(fā)自己內心的憤懣。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詠懷古跡其三教案,一起來看看吧。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塑造的昭君形象。

        2、掌握詩中所用的表現(xiàn)手法。

        3、賞析懷古詩的基本步驟。

        二、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詩詩歌昭君的形象。

        2、理解作者在詩中的情感。

        3、賞析懷古詩的基本步驟。

        三、教學課時 :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中國古代有四大美女,她們分別是閉月羞花,沉魚落雁。其中閉月指的是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指的是楊貴妃觀花的故事,沉魚指的是西施浣紗的故事,落雁指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而昭君出塞的故事是歷代文人常常詠嘆的題材。比如王安石的詩歌明妃曲,馬致遠的元雜劇漢宮秋。今天我們來學習被譽為詠昭君之絕唱的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

        2、解題

        詩體:這是一組七言律詩。

        內容:緬懷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和諸葛亮。

        主旨:借古跡來歌詠抒懷。

        3、誦讀詩歌,注意字音和節(jié)奏。

        4、再讀詩歌

        就詩歌內容和注釋概括昭君的一生。

        王昭君出生于昭君村,天生麗質,后被選入漢宮,卻因自恃貌美不肯賄賂畫工,被畫工丑化,不得漢元帝的召見。后來漢匈和親,昭君遠嫁匈奴,一直孤獨終老,獨留青冢向黃昏。

        5、賞析詩歌

        首聯(lián):點出古跡——昭君村。

        (1)、學生讀首聯(lián),說感受:氣勢非凡,先聲奪人。

        (2)、煉字(字面意+手法+句境意+情感)

        “赴”:奔赴,運用了擬人手法,寫出了群山萬壑的綿延不絕、雄奇生動和集結于荊門的驚天動地的氣勢。(3)首句和第二句協(xié)調嗎?

        常言說,鐘靈毓秀,這樣的靈山秀水必定孕育出優(yōu)秀的人物。而王昭君命運不齊,時運不佳,流露出作者的憐惜之意。然而有人說,第一句寫的太有氣勢,而第二句又是一位小女子。似乎不協(xié)調,真的不協(xié)調嗎?大家思考這個問題,帶到文末解決。

        頷聯(lián)頸聯(lián):概括昭君悲慘的一生。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夜月魂。

        (1)、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句的內容。

        昭君一離開漢宮就遠嫁到北方的沙漠。最后,只留下了一座青冢,獨自面對黃昏。曾經,漢元帝憑借畫圖來識別昭君的美麗,結果錯過了昭君一生的幸福,讓他在異域他鄉(xiāng)孤獨的生活了一輩子。現(xiàn)在每當夜月之時,人們仿佛聽到環(huán)佩作響,原來那是昭君的魂魄歸來了。

        (2)、煉字。

        “獨”:實寫青冢的孤零,虛寫昭君遠嫁漠北后生活內心的孤獨。

        “向”:與其說是青冢面向黃昏,不如說是昭君在異域他鄉(xiāng)遙望故土,心系漢朝。

        “空”:這個字大家下去自己賞析。

        (3)、手法

        這兩聯(lián)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去與留的對比:離開了不該離開的故國,留在了不該留下的他鄉(xiāng)。生與死的對比:活著的時候能夠識別,卻沒有被識別出來,死去呢,不能回來,卻回來了。這一一去一留一傷一死的對比,給我們寫出了昭君命運的悲慘。

        (4)、探討昭君命運悲慘的根源。

        畫圖省識春風面

        王安石的《明妃曲》中寫到: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梢?,是皇帝的昏庸造成了昭君悲慘的命運。

        尾聯(lián):點出主旨——怨恨

        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1)、琵琶:是胡地傳入的一種樂器。經常彈奏胡地的塞外之音。后人同情王昭君,寫了《昭君怨》等作品,于是在詩歌中,昭君和琵琶就密不可分了。

        (2)、怨恨什么

        一怨:春風面卻不被識別——皇帝昏庸

        二怨:去紫臺連朔漠——遠嫁匈奴,遠離故土。

        三怨:獨留青冢,環(huán)佩空歸——身葬漠北,歸鄉(xiāng)不得

        (3)、探討家國情懷

        有人說,昭君去漠北做閼氏,相當于中原的皇后,地位尊貴。她為什么要怨恨呢?這里我們就得探討一下中國人的鄉(xiāng)土情結,家國情懷。在家盡孝,為國盡忠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不管身處何地何時都心系故土。即使生不能返回故里,也愿死后能歸葬故里。這是我們幾千年來中華文化熏陶的結果。這就是昭君怨恨的原因。再說,昭君還得忍受胡地的有悖于中原的風俗倫理的煎熬。但不能忍受,她也得忍受,一直到孤獨終老。否則會使?jié)h匈戰(zhàn)亂不斷??梢姡丫鲑惒粌H帶去了中原文化,也帶去了漢匈幾十年的安寧。最重要的是為中國的大一統(tǒng)奠定了基礎。這樣一位堅強、心系故國的女子,難道算不上一位英雄人物嗎?難道配不上那群山萬壑嗎?

        6、探討“詠懷”

        詩人借古跡抒寫了什么感情呢?

        (1)、背景介紹

        杜甫逗留長安十年,渴望得到皇帝重用而不得。曾經任過唐肅宗時的左拾遺,但又因上疏為房館辯護,觸怒唐肅宗而被貶。后來為躲避戰(zhàn)亂又逃到成都,在好友嚴武的幫助下在成都草堂過上了幾年相對穩(wěn)定的日子。后來嚴武病逝,他又買舟回河南老家。最后,卻病死在回老家的途中的孤舟上。

        杜甫

        才華橫溢,懷才不遇——皇帝昏庸

        四處漂泊,居無定所

        ——羈旅之愁

        心系故土,有家難回——思鄉(xiāng)之情

        昭君

        春風面,卻不被識——皇帝昏庸

        去紫臺連朔漠——遠嫁朔漠,遠離故土

        獨留青冢,環(huán)佩空歸——身葬朔漠,歸鄉(xiāng)不得

        全詩借昭君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抱負不得施展的惆悵和漂泊無依之愁以及對故土的思念之情。

        7、總結懷古詩的賞析步驟

        (1)、寫了什么古人古事

        (2)、抒發(fā)了什么情感

        感慨盛衰無常

        感慨國運衰微

        抒發(fā)愛國之情

        評價歷史是非

        感慨壯志難酬,懷才不遇

        抒發(fā)對古人的緬懷之情,表達建功立業(yè)的志向和抱負

        揭露統(tǒng)治者的昏庸腐朽、驕奢淫逸

        (3)、用了什么手法

        借古諷今   懷古傷今對比    對仗   借景抒情    虛實結合  用典等

        8、拓展閱讀

        下面兩首詩所表達的情感有何不同?

        一身歸朔漠,數(shù)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論,幾與衛(wèi)霍同。

        和親功績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夜月魂,千載琵琶作胡瑜,分明怨恨曲中論

        怨恨

        9、課后作業(yè)

        背誦默寫詩歌

        做配套練習冊

        上面就是詠懷古跡其三教案了,希望對你們的教學能夠有所幫助,想要了解更多內容,請多關注。

        【詠懷古跡其三教案 詠懷古跡其三教案板書】相關推薦文章:

        幼兒園大班堆雪人教案 堆雪人教案

        登鸛雀樓教案 小學語文登鸛雀樓教案

        竇娥冤教案 竇娥冤教案一等獎

        有的人教學設計板書 有的人教學設計及反思

        登高教案教學設計及板書一等獎 登高教案優(yōu)秀教案

        2、詠懷古跡其三教案 詠懷古跡其三教案板書

        詠懷古跡其三是通過描寫昭君村,想到昭君殲于塞北不禁悲痛,以此抒發(fā)自己內心的憤懣。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詠懷古跡其三教案,一起來看看吧。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塑造的昭君形象。

        2、掌握詩中所用的表現(xiàn)手法。

        3、賞析懷古詩的基本步驟。

        二、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詩詩歌昭君的形象。

        2、理解作者在詩中的情感。

        3、賞析懷古詩的基本步驟。

        三、教學課時 :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中國古代有四大美女,她們分別是閉月羞花,沉魚落雁。其中閉月指的是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指的是楊貴妃觀花的故事,沉魚指的是西施浣紗的故事,落雁指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而昭君出塞的故事是歷代文人常常詠嘆的題材。比如王安石的詩歌明妃曲,馬致遠的元雜劇漢宮秋。今天我們來學習被譽為詠昭君之絕唱的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

        2、解題

        詩體:這是一組七言律詩。

        內容:緬懷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和諸葛亮。

        主旨:借古跡來歌詠抒懷。

        3、誦讀詩歌,注意字音和節(jié)奏。

        4、再讀詩歌

        就詩歌內容和注釋概括昭君的一生。

        王昭君出生于昭君村,天生麗質,后被選入漢宮,卻因自恃貌美不肯賄賂畫工,被畫工丑化,不得漢元帝的召見。后來漢匈和親,昭君遠嫁匈奴,一直孤獨終老,獨留青冢向黃昏。

        5、賞析詩歌

        首聯(lián):點出古跡——昭君村。

        (1)、學生讀首聯(lián),說感受:氣勢非凡,先聲奪人。

        (2)、煉字(字面意+手法+句境意+情感)

        “赴”:奔赴,運用了擬人手法,寫出了群山萬壑的綿延不絕、雄奇生動和集結于荊門的驚天動地的氣勢。(3)首句和第二句協(xié)調嗎?

        常言說,鐘靈毓秀,這樣的靈山秀水必定孕育出優(yōu)秀的人物。而王昭君命運不齊,時運不佳,流露出作者的憐惜之意。然而有人說,第一句寫的太有氣勢,而第二句又是一位小女子。似乎不協(xié)調,真的不協(xié)調嗎?大家思考這個問題,帶到文末解決。

        頷聯(lián)頸聯(lián):概括昭君悲慘的一生。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夜月魂。

        (1)、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句的內容。

        昭君一離開漢宮就遠嫁到北方的沙漠。最后,只留下了一座青冢,獨自面對黃昏。曾經,漢元帝憑借畫圖來識別昭君的美麗,結果錯過了昭君一生的幸福,讓他在異域他鄉(xiāng)孤獨的生活了一輩子?,F(xiàn)在每當夜月之時,人們仿佛聽到環(huán)佩作響,原來那是昭君的魂魄歸來了。

        (2)、煉字。

        “獨”:實寫青冢的孤零,虛寫昭君遠嫁漠北后生活內心的孤獨。

        “向”:與其說是青冢面向黃昏,不如說是昭君在異域他鄉(xiāng)遙望故土,心系漢朝。

        “空”:這個字大家下去自己賞析。

        (3)、手法

        這兩聯(lián)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去與留的對比:離開了不該離開的故國,留在了不該留下的他鄉(xiāng)。生與死的對比:活著的時候能夠識別,卻沒有被識別出來,死去呢,不能回來,卻回來了。這一一去一留一傷一死的對比,給我們寫出了昭君命運的悲慘。

        (4)、探討昭君命運悲慘的根源。

        畫圖省識春風面

        王安石的《明妃曲》中寫到: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梢姡腔实鄣幕栌乖斐闪苏丫瘧K的命運。

        尾聯(lián):點出主旨——怨恨

        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1)、琵琶:是胡地傳入的一種樂器。經常彈奏胡地的塞外之音。后人同情王昭君,寫了《昭君怨》等作品,于是在詩歌中,昭君和琵琶就密不可分了。

        (2)、怨恨什么

        一怨:春風面卻不被識別——皇帝昏庸

        二怨:去紫臺連朔漠——遠嫁匈奴,遠離故土。

        三怨:獨留青冢,環(huán)佩空歸——身葬漠北,歸鄉(xiāng)不得

        (3)、探討家國情懷

        有人說,昭君去漠北做閼氏,相當于中原的皇后,地位尊貴。她為什么要怨恨呢?這里我們就得探討一下中國人的鄉(xiāng)土情結,家國情懷。在家盡孝,為國盡忠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不管身處何地何時都心系故土。即使生不能返回故里,也愿死后能歸葬故里。這是我們幾千年來中華文化熏陶的結果。這就是昭君怨恨的原因。再說,昭君還得忍受胡地的有悖于中原的風俗倫理的煎熬。但不能忍受,她也得忍受,一直到孤獨終老。否則會使?jié)h匈戰(zhàn)亂不斷??梢?,昭君出賽不僅帶去了中原文化,也帶去了漢匈幾十年的安寧。最重要的是為中國的大一統(tǒng)奠定了基礎。這樣一位堅強、心系故國的女子,難道算不上一位英雄人物嗎?難道配不上那群山萬壑嗎?

        6、探討“詠懷”

        詩人借古跡抒寫了什么感情呢?

        (1)、背景介紹

        杜甫逗留長安十年,渴望得到皇帝重用而不得。曾經任過唐肅宗時的左拾遺,但又因上疏為房館辯護,觸怒唐肅宗而被貶。后來為躲避戰(zhàn)亂又逃到成都,在好友嚴武的幫助下在成都草堂過上了幾年相對穩(wěn)定的日子。后來嚴武病逝,他又買舟回河南老家。最后,卻病死在回老家的途中的孤舟上。

        杜甫

        才華橫溢,懷才不遇——皇帝昏庸

        四處漂泊,居無定所

        ——羈旅之愁

        心系故土,有家難回——思鄉(xiāng)之情

        昭君

        春風面,卻不被識——皇帝昏庸

        去紫臺連朔漠——遠嫁朔漠,遠離故土

        獨留青冢,環(huán)佩空歸——身葬朔漠,歸鄉(xiāng)不得

        全詩借昭君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抱負不得施展的惆悵和漂泊無依之愁以及對故土的思念之情。

        7、總結懷古詩的賞析步驟

        (1)、寫了什么古人古事

        (2)、抒發(fā)了什么情感

        感慨盛衰無常

        感慨國運衰微

        抒發(fā)愛國之情

        評價歷史是非

        感慨壯志難酬,懷才不遇

        抒發(fā)對古人的緬懷之情,表達建功立業(yè)的志向和抱負

        揭露統(tǒng)治者的昏庸腐朽、驕奢淫逸

        (3)、用了什么手法

        借古諷今   懷古傷今對比    對仗   借景抒情    虛實結合  用典等

        8、拓展閱讀

        下面兩首詩所表達的情感有何不同?

        一身歸朔漠,數(shù)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論,幾與衛(wèi)霍同。

        和親功績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夜月魂,千載琵琶作胡瑜,分明怨恨曲中論

        怨恨

        9、課后作業(yè)

        背誦默寫詩歌

        做配套練習冊

        上面就是詠懷古跡其三教案了,希望對你們的教學能夠有所幫助,想要了解更多內容,請多關注。

        【詠懷古跡其三教案 詠懷古跡其三教案板書】相關推薦文章:

        幼兒園大班堆雪人教案 堆雪人教案

        登鸛雀樓教案 小學語文登鸛雀樓教案

        竇娥冤教案 竇娥冤教案一等獎

        有的人教學設計板書 有的人教學設計及反思

        登高教案教學設計及板書一等獎 登高教案優(yōu)秀教案

        3、杜甫詩三首《秋興八首》教案《詠懷古跡》教案《登高》教案

        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杜甫詩三首》教案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成就。

        2,了解杜甫七言律詩的藝術特點。

        3,背誦并積累名句。

        4,把握情景交融的創(chuàng)作方法,熟悉律詩的格律知識。

        二,教學重點

        感受、品味詩歌意境

        三,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鑒賞能力,使學生受到詩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發(fā)學生的審美興趣,提高鑒賞能力。

        教學時數(shù):兩課時

        教學方法:點讀法

        教學過程與步驟:

        秋興八首

        一,知識積累

        1,關于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鞏縣一個沒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一生寫了1400多首詩,博得后人廣泛的稱贊。他的詩不僅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強烈的政治傾向,而且充溢著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崇高精神。人們稱杜甫的詩為“詩史”,是“千古絕唱”,稱譽杜甫是“詩學宗師”,“詩圣”,對于這些高度的稱譽,杜甫是當之無愧的。

        2,關于作品:《秋興》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歷元年)、55歲旅居夔府時的作品。這是八首蟬聯(lián)、結構嚴密、抒情深摯的七言律詩,體現(xiàn)了詩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成就。寫這組詩時,離開安史之亂的爆發(fā)(755)已十一年。

        3,近體詩知識

        (1)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而言的一種詩體,也稱今詩。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詩體,其句數(shù)、字數(shù)、平仄、對仗、用韻等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主要有律詩和絕句。

        (2)律詩

        ①詩句字數(shù)整齊。分為五言和七言(簡稱五律、七律)。

        ②規(guī)定詩句數(shù)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稱為排律或長律)。

        ③中間兩聯(lián)必須對仗。每兩句成一聯(lián),八句律詩計四聯(lián),依次為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末聯(lián))。其中頷聯(lián)、頸聯(lián)的上下句必須是對偶句。又,每聯(lián)中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

        ④有嚴格的聲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韻,一韻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間,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對,有“仄起”與“平起”兩式。

        (3)絕句:每首定格為四句,以五言、七言為主,簡稱五絕、七絕,韻律與律詩相同,只是不一定對仗。

        4,詩歌鑒賞指要

        (1.)基本要求:鑒賞詩的內容、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2.)基本要領:

        ①朗讀吟誦,整體感受。

        ②披詞入情,激發(fā)感情。

        ③展開想象,探究意境。

        何謂“意境”?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情);“境”是指客觀世界(景),兩者融為一體便成為意境。因此,意境是詩人借助于多種藝術手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種美好的藝術境界,是詩情和畫意的完美統(tǒng)一。

        ④感受韻律,品味語言。

        二,研讀詩歌

        全詩感情基調——孤獨抑郁

        整體感知

        一、二聯(lián)——巫山、巫峽的秋色秋景;

        三聯(lián)——由眼前叢菊的開放聯(lián)系到“故園”

        四聯(lián)——追憶“故園”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黃昏的砧聲所打斷

        通過對巫山巫峽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繪,烘托出陰森,動蕩不安的環(huán)境氣氛,令人感受秋色秋景撲面驚心,抒發(fā)詩人憂國之情和孤獨抑郁之感。

        分析本詩情景交融的特點

        問:詩中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玉露、楓樹林、波浪、風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

        問;景物中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秋的蕭殺,人的憂傷與孤獨。

        問:如何感受意境

        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及下,使秋天蕭森的氣息充塞于巫山巫峽中,天上地下,江間關塞,到處是驚風駭浪,動蕩不安,蕭條隱晦,不見天日,形象表現(xiàn)詩人的極度不安,和胸中的郁悶不平,象征了國勢的危急。

        ——用豪邁、宏闊寫出哀愁,既抓住景物特點,又融入自己情感,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深。

        問:叢菊兩地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w現(xiàn)詩歌主旨,詩人此時身在夔州,暮年飄零,羈旅江上,面對第二次看到菊花大的開放卻是秋天滿目蕭條,不覺得潸然淚下,聯(lián)想自己老病孤舟,又不覺引發(fā)詩人對國家盛衰及個人身世的感慨,憂國傷時。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作者沒有機會回到故園,秋意卻越來越深了,秋風也越來越冷了,當?shù)厝思叶奸_始做寒衣了。又一次回應了詩題中的“秋”字。過去人們冬天穿棉衣,棉衣穿過一冬,里邊的棉花就板結起來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罢琛?,是搗衣石,現(xiàn)在你聽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經到處都是刀剪聲和搗衣的聲音。人們的生活習慣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秋天拆洗寒衣??墒俏叶鸥е业囊患移丛诼猛局幸呀浐脦啄炅耍沂冀K沒有一個安定的生活,我用什么來抵御羈旅途中的寒冷?

        四,小結,這一首詩,從夔州的秋天起興引出了他的感發(fā),而他感發(fā)的重點則在對“故園”的思念。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國運衰落之秋,較一般的悲秋之作遠為深厚。

        課后反思:

        詠懷古跡(其三)

        一、整體感知

        《詠懷古跡》是一篇結構嚴密的組詩,五首各詠一古跡,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廟、武侯廟,都是借古跡抒發(fā)詩人的身世之感。關于它的整體結構。

        詩歌的感情基調:沉郁,怨憤

        首聯(lián):點出王昭君出生地,從側面烘托昭君形象。

        頷聯(lián):敘述昭君遭遇,正面贊揚昭君堅強性格。

        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指斥君王昏聵,側面烘托昭君形象。

        二、鑒賞要點

        1.這首詩給我們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王昭君

        2.找出其中點明感情的詞語怨恨

        3.昭君怨恨什么?

        詩眼:“怨恨”:“怨恨”兩字點明全篇主旨。

        遠嫁異邦,遠葬他鄉(xiāng),月魂空歸,思念故鄉(xiāng)的幽怨。(“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環(huán)空歸月夜魂”)

        對畫師的無恥行為及漢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畫圖省識春風面”)

        4.題為“借古詠懷”作者有怎樣的怨恨?聯(lián)系背景。

        背景:唐玄宗天寶五年,作者西入長安,羈留十年,才做了個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亂爆發(fā)后,他前往靈武投奔唐肅宗,任右拾遺。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被貶為華州司功。

        板書:昭君 詩人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才華橫溢,入朝見妒

        畫圖省識,遠離漢宮 不分忠佞,無辜遭貶

        身死異國,環(huán)珮空歸漂泊西南,有家難歸

        (千載之怨)(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詠嘆王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王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叭嗽u此詩時說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5.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聯(lián)一開始并沒有寫她的怨恨,那寫的是什么?

        “群山萬壑赴荊門”

        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

        開篇不寫昭君,卻描繪了這樣一幅圖畫,目的何在?

        從側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個青年女子遠離父母之邦,嫁到異域,并在那里度過一生,確實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毅力,而這雄偉的山川簡直就是她那堅強的性格的象征。

        板書:群山萬壑——堅強性格的象征——側面烘托昭君形象

        6.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分析該聯(lián)中“獨”的表達效果。

        “獨”實寫青冢,虛寫昭君遠離故土的境遇,更寫出了昭君遠離故土后心靈的孤獨之情。

        三,鑒賞詠史詩三步驟

        1所描寫的古人、往事是怎樣的(弄清史實)

        2.為什么要寫這個古人這段往事?詩人在詩中表現(xiàn)出什么態(tài)度(體悟感情)

        3.這種態(tài)度運用什么方法表達(分析技巧)

        例子:

        題烏江亭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烏江亭王安石

        百戰(zhàn)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主卷土來?

        弄清史實——項羽垓下戰(zhàn)敗,逃至此地,烏江亭長駕船請他渡過江東。項羽說:“我當年與江東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乃自刎。

        (2)體悟感情——杜詩認為勝敗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爭取勝利也是可能的。王詩卻認為項羽已經眾叛親離,喪盡人心,江東子弟不可能再為他賣力了。

        (3)分析技巧:兩首詩有何不同之處?

        杜牧詩一開始就提出自己的觀點,再用江東子弟卷土重來的設想做證據(jù)宣揚了百折不撓的精神,頗有積極意義;王安石的詩先分析項羽面臨的形勢,再針對杜詩的說法,說明項羽人心喪盡,不可能卷土重來。

        小結:詩人漂泊異地,遠離故鄉(xiāng),處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鄉(xiāng)之情,也借昭君遺恨絕域,曲折表達自己失遇無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四,課后反思:

        《登高》教案

        1、題解

        這首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抒發(fā)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xù)“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郁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里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為了排遣濃云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郁悶,他抱病登臺,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杜甫詩以律詩見長,《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詩。此詩是作者災代宗大歷二年(767)九月重陽節(jié)登高時所作。當時杜甫身居夔州,已經五十六歲,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憂憤,致使詩人身患重病。重陽登高無心游賞,觸景傷懷,抒發(fā)了自己的內心的感慨。

        2、學生自讀感悟

        自讀全詩

        根據(jù)注腳,解讀詩歌的內容與結構

        (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重在寫景,以天、風、沙、渚、猿嘯、鳥飛、落木、江水構圖;后四句依景抒情,寫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憂國傷時的感情。)

        明確詩歌意象特點

        風——急

        天——高

        猿——嘯哀——孤獨無依、漂泊痛苦

        渚——清(意境凄涼)

        沙——白

        鳥——飛回

        思考情景間的聯(lián)系

        感悟沉郁頓挫的美學風格。

        落木——無邊,蕭蕭,下——生命之短暫(沉郁)

        長江——不盡,滾滾,來——時間之永恒(高昂)

        感受意境:蒼涼、雄渾、沉郁而悲壯

        情懷:豁達、坦蕩、開闊的胸襟

        3,問:詩三、四兩聯(lián)是抒情,有哪些字眼充分表現(xiàn)了作者的情感?

        萬:表明了離國別家,漂泊路途之遠

        常:表明了離家萬里,流浪他鄉(xiāng)的時間之久

        作客:客居他鄉(xiāng)

        多:感嘆年老多病,精神疲憊不堪

        獨:感嘆獨自登臺,形單影只,萬分凄涼

        恨:感嘆過分的愁苦和憤恨,以致兩鬢過早地斑白了

        停:感嘆因窮困潦倒沒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積

        在胸中的愁悶得不到渲泄的情狀

        苦:是極度;極度(痛恨兩鬢染霜)

        宋代羅大經曾說頸聯(lián)的十四個字中含有八層意思:

        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凄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齒暮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

        十四字之間含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

        三,詩歌鑒賞方法總結:

        移情入境法:展開想象與詩人形成共鳴,甚至讓自己化身為詩人,體味詩人所思所想所感。

        意象分析法:抓住詩中的形象,緊扣表現(xiàn)形象特征的詞語,體味情感;

        知人論世法:能盡可能了解詩人生活的時代特征和其自身境況;

        四,方法實踐練習: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江漢

        杜甫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1)這是杜甫晚年客滯江漢時所寫的一首詩。詩中二三聯(lián)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風”幾個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片云”“孤月”意境凄涼,流露出作者孤獨、苦無知音的煩悶;“落日”“秋風”又體現(xiàn)了作者“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樂觀曠達。

        (2)有人認為這首詩洋溢著詩人自強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的怨憤之情,你同意哪種看法?請說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見。

        答“自強不息”的要聯(lián)系“落日心猶壯”,答“怨憤”的要聯(lián)系“不必取長途”。

        4、《詠懷古跡》教案

        教學目標1、 背誦《詠懷古跡(其三)》,賞析并積累一些名句;

        2、 整體感知詩歌的感情基調,感受詩人的怨憤之情,品味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

        3、 了解《詠懷古跡》的寫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懷的心情,學會鑒賞詠史詩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教學重點背誦詩歌,品味語言,領悟情境教學難點鑒賞詠史詩的一般方法

        課 型新授課教學方法誦讀、聯(lián)想釋疑、品讀鑒賞

        教具器材多媒體

        教 學 過 程補 充

        課前抽學生背誦《秋興八首》,檢查學習及復習情況。

        一、 導入

        漢元帝年間,巴山楚水一個傾國傾城的女子,背負著民族的期望,義無反顧地踏上征途,走進了朔風勁草的茫茫大漠中,將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輩子的守望,種在了歷史的青冢里。

        唐大歷年間,羈旅半生,歷盡滄桑的杜甫,來到了昭君的家鄉(xiāng)——湖北秭歸。在勢若奔馳的山林間,遙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會生發(fā)怎樣的感想呢?今天我們將通過《詠懷古跡(其三)》這首詩去尋找答案。(板書)

        二、題解及背景介紹

        看到標題我們應該猜得出來,《詠懷古跡》是一個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別為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是一組七律詩組。與《秋興八首》同作于大歷元年的秋天。昨天我們已經講到,這一年,安史之亂雖然已經結束,但國家仍然動蕩不安,詩人依舊客居他鄉(xiāng)。吟詠古跡,追思歷史人物的同時,詩人也抒發(fā)了自己一生漂泊,功業(yè)無成的感慨。

        三、聽示范朗誦,學生正音并認真品味詩歌情感。(幻燈鏈接)

        明確詩歌風格:沉郁怨憤的感情。

        四、學生齊讀,請學生結合注釋,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復述詩歌主要內容。

        明確:

        群山萬壑隨著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這里有生長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離開漢宮,(命運)便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相連,獨留下青冢向著黃昏。憑著畫工畫的畫像只能約略認識昭君美麗的面容,空有她那懷念故國的魂魄月夜歸來。即使千年過后,琵琶彈奏的胡地樂曲,還分明訴說著她內心的怨恨之情。

        五、結合時代背景及作者身世,理解詩歌。

        1、詩歌塑造了一個怎樣的形象,你讀出主人公了么?(王昭君)

        2、對于出塞的昭君,多數(shù)人看到的是她沉魚落雁的美麗,而這首詩當中,你讀出了昭君怎樣的心事?用一個詞。(怨恨)

        3、昭君在漢元帝的深宮時,不過是個失寵的宮女,她風光出塞,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貴的國母,對于我們今天一般人的理解而言,她應該是草原逐日的千里駒上最幸福的那個人,又何來怨恨之說呢?她怨什么?你是從那些詩句中讀到的?

        明確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

        (遠嫁異邦,遠葬他鄉(xiāng),月魂空歸,思念故鄉(xiāng)的幽怨。)

        畫圖省識春風面

        (對畫師的無恥行為怨恨)

        4、香溪水畔聰穎異常的那個女子,自從踏入宮門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這一生的孤獨。毛延壽的一顆喪父落淚痣,讓昭君做了三年冷宮人。然后,一紙和親書,她的美便終老在了單于父子的懷抱——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怨恨”兩字點明全篇主旨。千百年來,琵琶所演奏的總是從匈奴傳來的撩人愁思的胡樂,正是昭君在訴說著她的怨恨!這兩句從側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對她的贊揚,又有對她的同情。讀到這里,我們的耳邊好像又響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聲!

        5、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聯(lián)一開始并沒有寫她的怨恨,寫的是什么?這樣寫的目的又是什么?

        明確:

        群山萬壑赴荊門

        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從側面烘托昭君的形象。兩千多年前,一個青年女子遠離父母之邦,嫁到異域,并在那里度過一生,確實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毅力,而這雄偉的山川簡直就是她那堅強的性格的象征。

        6、佳句鑒賞 (這首詩歌當中,我認為有兩句詩寫得非常美,我自己很喜歡,不知道有沒有同道中人?)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明確:

        “獨”實寫青冢,虛寫昭君遠離故土的境遇,更寫出了昭君遠離故土后心靈的孤獨之情。

        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

        明確:

        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歸漢,你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yǎng)她的故鄉(xiāng),可見其懷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強烈啊!一個“空”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

        7、《詠懷古跡(其三)》題為詠懷,可里面只寫了昭君的怨恨,并無作者個人的情懷,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

        明確:

        唐玄宗天寶五年,作者西入長安,羈留十年,才做了個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亂爆發(fā)后,他前往靈武投奔唐肅宗,任右拾遺。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被貶為華州司功。

        昭君 詩人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 才華橫溢,入朝見妒

        畫圖省識,遠離漢宮 不分忠佞,無辜遭貶

        身死異國,環(huán)珮空歸 漂泊西南,有家難歸

        (千載之怨) (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詠嘆王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王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前人評此詩時說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六、小結

        詩歌的主旨雖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開始并未直接寫,而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接著寫昭君的悲劇及其根源,為點明“怨恨”做鋪墊,最后才明確點出昭君之怨,將感情推向高潮。

        詩人漂泊異地,遠離故鄉(xiāng),處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鄉(xiāng)之情,也借昭君遺恨絕域,曲折表達自己失遇無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請我們輕輕地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遺忘了的古老言語,想象長城外才盛開的那些清香,想象風沙呼嘯的沙漠下,騎馬壯的英雄,還有那,夕陽下的青冢,望向故鄉(xiāng)。(播放蔡琴的《出塞曲》)

        七、補充,鑒賞詠史詩的三步驟。

        1、所描寫的古人、往事是怎樣的。(弄清史實)

        2、為什么要描寫古人的這段往事?詩人在詩中表現(xiàn)什么態(tài)度?(體悟感情)

        3、這種態(tài)度用什么方法表達?(分析技巧)

        學以致用:

        西施灘 崔道融

        宰嚭亡吳國, 西施陷惡名。 浣紗春水急, 似有不平聲。

        西 施 羅 隱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1、兩首詩都針對“紅顏禍水”這一傳統(tǒng)的歷史觀念,為西施反案,但立意有深淺之別。請作簡要分析。

        2、兩首詩的作者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態(tài)度時,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請結合兩首詩的三、四句作簡要賞析。

        明確:

        1、崔道融的詩同情西施,為西施個人鳴不平,立意較淺。

        羅隱的詩寫出了“家國興亡自有時”的自然規(guī)律,立意較深。

        2、崔詩“浣紗春水急, 似有不平聲。” (借景抒情、比喻)

        劉詩“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對比、反問)

        教學后記

        有全面的語文知識,歡迎大家繼續(xù)閱讀學習。

        5、《詠懷古跡(其三)》教學設計

        1、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領會詩歌主旨。

        2、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3、通過討論喚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關注及思考。

        賞析詩歌,體會感情。

        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點撥-研討式。盡可能找詩歌的精彩處與學生的興趣點相交匯的部位設疑提問,啟發(fā)引導學生對詩歌的整體性感受與領悟。

        1課時

        一、導入新課

        昭君出塞、身死異國的悲劇是歷代文人常常詠嘆的題材。從西晉的石崇開始,到南北朝的鮑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寫過詠昭君的詩,其中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最為深刻感人,并被譽為詠昭君詩之絕唱。盡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沒有叱咤風云,沒有威風凜凜,然而詩歌那蒼涼悲壯的意境,仍能使我們強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歷史。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追溯歷史,走進杜甫的《詠懷古跡》,感受王昭君這一形象永恒的藝術魅力。

        二、《詠懷古跡》簡介

        1、詩體:一組七言律詩,共五首;

        2、內容:緬懷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

        3、主旨:借古跡古人抒發(fā)自己的心懷。

        三、整體感知

        結合注釋、感知詩歌。思考:這首詩寫的什么內容?請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那個詞語。(怨恨)

        四、賞析詩歌

        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開始就寫她的怨恨?(明顯不是) 寫什么?(寫景) 寫的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群山萬壑赴荊門”,多么雄偉的圖景!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赴”本是一個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開篇不寫昭君,卻描繪了這樣一幅圖畫,目的何在?

        引出歌詠對象昭君。

        明代評論家胡震亨認為,這么氣象雄偉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適合、不協(xié)調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不同意。常言道:地靈人杰,正是因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鐘靈毓秀,才孕育出昭君這樣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吳瞻泰認為:詩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梢姡髡咴诖耸菑脑伣街娼^引出詠佳人之奇美。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這么一個內涵厚重的句子做鋪墊,也說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長在這里的昭君決不只是一個明眸皓齒、秀發(fā)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堅強性格的奇?zhèn)ヅ?。所以,畫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是較為和諧的。(大巧若拙)

        頷聯(lián)對仗很工整,怎樣對仗的?效果如何?

        “一去”對“獨留”,“一”與“獨”同義互文,將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梢?,昭君是多么孤獨!“紫臺”對“青冢”,一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對比多么懸殊!“連”對“向”, “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詩解意》)。 “朔漠”對“黃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黃昏”一般指時間,而在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間,即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曠凄清!它是那樣的大,仿佛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為什么?青冢有恨??!一年年、一天天,向人們展示著千古的悲哀!就這么兩句工整的對偶,內涵卻相當豐富:上句寫她生前的不幸與孤苦,下句寫她死后的孤寂與冷落,一句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

        昭君在漢宮尚未躋身宮妃之列,不過是后宮中一位待詔的宮女,而嫁到“朔漠”卻封為閼氏(相當于漢皇后),還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不能用現(xiàn)代的眼光看歷史。囿于當時民族觀念的局限,當時人對周邊少數(shù)民族是恥于同類的,更何況遠嫁匈奴呢?據(jù)《后漢書》記載:昭君遠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鄉(xiāng),然而多次上書希望回故鄉(xiāng)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還要按照當?shù)氐牧曀自偌藿o匈奴王的兒子,直至最后身死異國。我們姑且不論這種回鄉(xiāng)無望的絕望對她的打擊有多大,就是那種與華夏倫理綱常相悖的習俗使其無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昭君的確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樣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讓她遠嫁匈奴?

        頸聯(lián)上句“畫圖省識春風面”對此做了交待。這句詩用了一個典故。(因課文有注釋,可讓學生講,以訓練其表達能力。)

        昭君的悲劇是由毛延壽造成的嗎?

        不是。有人曾為毛延壽鳴不平,寫過這樣兩句詩:“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金圣嘆也曾對此發(fā)表評價,大意是:毛延壽則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終身,難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嗎?搜羅那么多良家婦女充斥后宮專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連親自挑選之勞都不肯費,也未免太過分了??梢姡丫谋瘎∈怯稍鄣幕栌购吭斐傻?。

        “環(huán)珮空歸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大錯已經鑄成,你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yǎng)她的父母之邦,可見其懷念故國之心是多么強烈??!像這樣一個美女,竟然淪落到如此下場,怎不感動?怎不傷心?一個 “空”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

        顯而易見,這兩句與上兩句前后呼應,交叉銜接。正因為元帝“省識春風面”,才有昭君“一去紫臺連朔漠”的悲??;正因為昭君“空歸月夜魂”,才有其“獨留青冢向黃昏”的凄涼??傊?,對昭君悲劇的根源做了明確揭示。

        既然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對元帝持何態(tài)度?

        “怨恨”兩字點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來琵琶所演奏的總是從匈奴傳來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調,原來那正是昭君永遠在訴說著她不得生還故鄉(xiāng)的怨恨!讀到這里,我們的耳邊是否又會響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聲?

        詩歌的主旨雖寫昭君的“怨恨”,但一開始并未直接寫,而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入題。接著寫昭君的悲劇及其根源,為點明“怨恨”做鋪墊,最后才明確點出昭君之“怨”,將感情推向高潮。

        五、朗讀、背誦(體會昭君綿綿無絕期的怨恨之情)

        六、歸納寓意

        《詠懷古跡(其三)》題為詠懷,可里面只寫了昭君的怨恨,并無作者個人情懷的抒發(fā),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

        1、簡介寫作背景(為下文歸納寓意做準備。略)

        2、討論、歸納。

        聯(lián)系寫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遭貶。自己一片赤誠,盡忠進諫,皇帝卻不分忠佞,無辜貶斥自己,當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說。所以詩題叫《詠懷古跡》,顯然作者在詠嘆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 詩人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 才華橫溢,入朝見妒

        畫圖省識,遠離漢宮 不分忠佞,無辜遭貶

        身死異國,環(huán)珮空歸 漂泊西南,有家難歸

        (千載之怨) (深沉怨恨)

        七、遷移擴展

        同樣是“昭君出塞”的事跡,杜甫筆下的昭君是一個把“出塞”引為一生憾事、滿腹“怨恨” 的昭君,而在史學家翦伯贊和劇作家曹禺筆下,昭君卻成了一個為了祖國的統(tǒng)一和民族的團結而義無反顧、欣然前往的巾幗英雄。請思考:

        若以“由昭君出塞想到的……”為話題寫一篇作文,你打算選取什么角度來寫?

        1、學生思考討論。(前后四人一組,選代表發(fā)言)

        2、教師朗讀例文:《美女賭江山》(原載《語文學習》2002年第2期)

        八、課外作業(yè):將上面的話題作文擴展成文。

        6、《詠懷古跡(其三)》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領會詩歌主旨。

        2、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3、通過討論喚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關注及思考。

        【教學重點】

        賞析詩歌,體會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學方法】

        點撥-研討式。盡可能找詩歌的精彩處與學生的興趣點相交匯的部位設疑提問,啟發(fā)引導學生對詩歌的整體性感受與領悟。

        【教學時數(shù)】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昭君出塞、身死異國的悲劇是歷代文人常常詠嘆的題材。從西晉的石崇開始,到南北朝的鮑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寫過詠昭君的詩,其中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最為深刻感人,并被譽為詠昭君詩之絕唱。盡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沒有叱咤風云,沒有威風凜凜,然而詩歌那蒼涼悲壯的意境,仍能使我們強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歷史。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追溯歷史,走進杜甫的《詠懷古跡》,感受王昭君這一形象永恒的藝術魅力。

        二、《詠懷古跡》簡介

        1、詩體:一組七言律詩,共五首。

        2、內容:緬懷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

        3、主旨:借古跡古人抒發(fā)自己的心懷。

        三、整體感知

        結合注釋、感知詩歌。思考:這首詩寫的什么內容?請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那個詞語。

        (怨恨。)

        四、賞析詩歌

        點撥之一: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開始就寫她的怨恨?(明顯不是)寫什么?(寫景)寫的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明確:

        明顯不是。

        寫景。

        “群山萬壑赴荊門”,多么雄偉的圖景!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赴”本是一個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點撥之二:開篇不寫昭君,卻描繪了這樣一幅圖畫,目的何在?

        明確:引出歌詠對象昭君。

        討論:明代評論家胡震亨認為,這么氣象雄偉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適合、不協(xié)調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明確:不同意。常言道:地靈人杰,正是因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鐘靈毓秀,才孕育出昭君這樣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吳瞻泰認為:詩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可見,作者在此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這么一個內涵厚重的句子做鋪墊,也說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長在這里的昭君決不只是一個明眸皓齒、秀發(fā)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堅強性格的奇?zhèn)ヅ浴K?,畫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是較為和諧的。(大巧若拙)

        點撥之三:頷聯(lián)對仗很工整,怎樣對仗的?效果如何?

        明確:“一去”對“獨留”,“一”與“獨”同義互文,將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梢姡丫嵌嗝垂陋?!“紫臺”對“青冢”,一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對比多么懸殊!“連”對“向”,“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詩解意》)。“朔漠”對“黃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黃昏”一般指時間,而在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間,即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曠凄清!它是那樣的大,仿佛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為什么?青冢有恨??!一年年、一天天,向人們展示著千古的悲哀!就這么兩句工整的對偶,內涵卻相當豐富 ,上句寫她生前的不幸與孤苦,下句寫她死后的孤寂與冷落,一句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

        討論:昭君在漢宮尚未躋身宮妃之列,不過是后宮中一位待詔的宮女,而嫁到“朔漠”卻封為閼氏(相當于漢皇后),還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確:不能用現(xiàn)代的眼光看歷史。囿于當時民族觀念的局限,當時人對周邊少數(shù)民族是恥于同類的,更何況遠嫁匈奴呢?據(jù)《后漢書》記載:昭君遠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鄉(xiāng),然而多次上書希望回故鄉(xiāng)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還要按照當?shù)氐牧曀自偌藿o匈奴王的兒子,直至最后身死異國。我們姑且不論這種回鄉(xiāng)無望的絕望對她的打擊有多大,就是那種與華夏倫理綱常相悖的習俗使其無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點撥之四:昭君的確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樣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讓她遠嫁匈奴?

        明確:頸聯(lián)上句“畫圖省識春風面”對此做了交待。這句詩用了一個典故。(因課文有注釋,可讓學生講,以訓練其表達能力。)

        點撥之五:昭君的悲劇是由毛延壽造成的嗎?

        明確:不是。有人曾為毛延壽鳴不平,寫過這樣兩句詩:“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金圣嘆也曾對此發(fā)表評價,大意是:毛延壽則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終身,難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嗎?搜羅那么多良家婦女充斥后宮專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連親自挑選之勞都不肯費,也未免太過分了??梢?,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點撥之六:“環(huán)珮空歸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確: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大錯已經鑄成,你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yǎng)她的父母之邦,可見其懷念故國之心是多么強烈??!像這樣一個美女,竟然淪落到如此下場,怎不感動?怎不傷心?一個“空”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

        小結:顯而易見,這兩句與上兩句前后呼應,交叉銜接。正因為元帝“省識春風面”,才有昭君“一去紫臺連朔漠”的悲劇;正因為昭君“空歸月夜魂”,才有其“獨留青冢向黃昏”的凄涼。總之,對昭君悲劇的根源做了明確揭示。

        點撥之七:既然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對元帝持何態(tài)度?

        明確:“怨恨”兩字點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來琵琶所演奏的總是從匈奴傳來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調,原來那正是昭君永遠在訴說著她不得生還故鄉(xiāng)的怨恨!讀到這里,我們的耳邊是否又會響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聲?

        小結:詩歌的主旨雖寫昭君的“怨恨”,但一開始并未直接寫,而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入題。接著寫昭君的悲劇及其根源,為點明“怨恨”做鋪墊,最后才明確點出昭君之“怨”,將感情推向高潮。

        五、朗讀、背誦

        (體會昭君綿綿無絕期的怨恨之情。)

        六、歸納寓意

        點撥啟發(fā):《詠懷古跡(其三)》題為詠懷,可里面只寫了昭君的怨恨,并無作者個人情懷的抒發(fā),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

        1、簡介寫作背景(為下文歸納寓意做準備,略)。

        2、討論、歸納:

        聯(lián)系寫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遭貶。自己一片赤誠,盡忠進諫,皇帝卻不分忠佞,無辜貶斥自己,當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說。所以詩題叫《詠懷古跡》,顯然作者在詠嘆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 詩人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 才華橫溢,入朝見妒

        畫圖省識,遠離漢宮 不分忠佞,無辜遭貶

        身死異國,環(huán)珮空歸 漂泊西南,有家難歸

        (千載之怨) (深沉怨恨)

        七、遷移擴展

        同樣是“昭君出塞”的事跡,杜甫筆下的昭君是一個把“出塞”引為一生憾事、滿腹“怨恨”的昭君,而在史學家翦伯贊和劇作家曹禺筆下,昭君卻成了一個為了祖國的統(tǒng)一和民族的團結而義無反顧、欣然前往的巾幗英雄。請思考:若以“由昭君出塞想到的……”為話題寫一篇作文,你打算選取什么角度來寫?

        1、學生思考討論。(前后四人一組,選代表發(fā)言。)

        2、教師朗讀例文《美女賭江山》(原載《語文學習》2002年第2期):

        美女賭江山

        西施、王昭君……柔柔弱弱的一群,沒有叱咤風云,沒有威風凜凜,然而,歷史卻在她們面前變得凄婉哀怨。盡管,她們的故事早已湮沒于歷史的風塵。

        一朝為浣紗女,晚成吳宮妃。從她看到范蠡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西施命運的悲劇。貧賤與高貴的轉變,完成在瞬間。這瞬間帶來的,卻是傷痛的永恒;她鐘情于范蠡,卻不得不棄他而伴夫差;她被夫差感動,卻不得不做著背叛他的事。

        在勾踐與夫差的較量中,勾踐贏了,賭注是西施;夫差輸了,賭注是江山。勾踐很聰明,一個美女換來一座江山??伤侄嗝礆埲蹋瑸榱怂囊靶?,西施付出了美貌和青春,付出了愛情與愛人!而她,只是勾踐手中的一顆棋子!

        有人說吸食回國后被視為紅顏禍水沉湖而死,有人說她與范蠡泛舟遠離。我寧愿接受后者,因為我不想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臥薪嘗膽”的勾踐是這樣一個忘恩負義的小人。更重要的,我不想西施本是悲劇的人生以更悲慘的故事結局。

        二漢宮內,漢帝御筆一點。王昭君被這漫不經心的一點,歷史卻因此打了個回旋。和平與戰(zhàn)爭,文明與野蠻,交往與撕殺,竟然都由一個女子柔弱的雙肩來承擔!

        傾國傾城,漢帝盛怒之下,殺死毛延壽。她在漢帝懊悔與不舍的目光中,一步一步走出漢宮,走向那茫茫的大漠,走向不可知的人生……

        她用自己的美貌與青春換來了短暫的和平。百十年后,當她的族人被漢朝的騎兵趕往更惡劣的北方,她,所做的一切,只不過是統(tǒng)治者的緩兵之計,她,只不過是一塊擋箭牌。她若泉下有知,會不會流淚,會不會傷痛?只是,她已經成為那方青冢,她的情感,已經迷離在歷史的風塵之中……

        三西施、王昭君等皆為美女,因為美,她們才成為政客手中的工具:拿她們的美貌賭江山,拿她們的青春賭明天,使她們成為一代王朝的隨葬品。在后人對她們或褒或貶的評價中,有誰,真正理解她們的苦痛;有誰,真正同情她們所作出的犧牲;有誰,真正關注她們的命運。她們的裙裾,飄揚在硝煙與戰(zhàn)火中,使那段歷史變得凝重。我用一顆虔誠的心和一支笨拙的筆,來懷念這些在歷史的書頁中留下深深一痕的女性!

        八、課外作業(yè)

        將上面的話題作文擴展成文。

        7、《詠懷古跡(其三)》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領會詩歌主旨。

        2、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3、通過討論喚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關注及思考。

        【教學重點】

        賞析詩歌,體會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學方法】

        點撥-研討式。盡可能找詩歌的精彩處與學生的興趣點相交匯的部位設疑提問,啟發(fā)引導學生對詩歌的整體性感受與領悟。

        【教學時數(shù)】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昭君出塞、身死異國的悲劇是歷代文人常常詠嘆的題材。從西晉的石崇開始,到南北朝的鮑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寫過詠昭君的詩,其中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最為深刻感人,并被譽為詠昭君詩之絕唱。盡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沒有叱咤風云,沒有威風凜凜,然而詩歌那蒼涼悲壯的意境,仍能使我們強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歷史。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追溯歷史,走進杜甫的《詠懷古跡》,感受王昭君這一形象永恒的藝術魅力。

        二、《詠懷古跡》簡介

        1、詩體:一組七言律詩,共五首。

        2、內容:緬懷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

        3、主旨:借古跡古人抒發(fā)自己的心懷。

        三、整體感知

        結合注釋、感知詩歌。思考:這首詩寫的什么內容?請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那個詞語。

        (怨恨。)

        四、賞析詩歌

        點撥之一: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開始就寫她的怨恨?(明顯不是)寫什么?(寫景)寫的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明確:

        明顯不是。

        寫景。

        “群山萬壑赴荊門”,多么雄偉的圖景!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赴”本是一個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點撥之二:開篇不寫昭君,卻描繪了這樣一幅圖畫,目的何在?

        明確:引出歌詠對象昭君。

        討論:明代評論家胡震亨認為,這么氣象雄偉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適合、不協(xié)調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明確:不同意。常言道:地靈人杰,正是因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鐘靈毓秀,才孕育出昭君這樣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吳瞻泰認為:詩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梢?,作者在此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這么一個內涵厚重的句子做鋪墊,也說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長在這里的昭君決不只是一個明眸皓齒、秀發(fā)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堅強性格的奇?zhèn)ヅ浴K?,畫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是較為和諧的。(大巧若拙)

        點撥之三:頷聯(lián)對仗很工整,怎樣對仗的?效果如何?

        明確:“一去”對“獨留”,“一”與“獨”同義互文,將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可見,昭君是多么孤獨!“紫臺”對“青冢”,一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對比多么懸殊!“連”對“向”,“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詩解意》)。“朔漠”對“黃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黃昏”一般指時間,而在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間,即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曠凄清!它是那樣的大,仿佛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們展示著千古的悲哀!就這么兩句工整的對偶,內涵卻相當豐富 ,上句寫她生前的不幸與孤苦,下句寫她死后的孤寂與冷落,一句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

        討論:昭君在漢宮尚未躋身宮妃之列,不過是后宮中一位待詔的宮女,而嫁到“朔漠”卻封為閼氏(相當于漢皇后),還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確:不能用現(xiàn)代的眼光看歷史。囿于當時民族觀念的局限,當時人對周邊少數(shù)民族是恥于同類的,更何況遠嫁匈奴呢?據(jù)《后漢書》記載:昭君遠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鄉(xiāng),然而多次上書希望回故鄉(xiāng)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還要按照當?shù)氐牧曀自偌藿o匈奴王的兒子,直至最后身死異國。我們姑且不論這種回鄉(xiāng)無望的絕望對她的打擊有多大,就是那種與華夏倫理綱常相悖的習俗使其無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點撥之四:昭君的確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樣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讓她遠嫁匈奴?

        明確:頸聯(lián)上句“畫圖省識春風面”對此做了交待。這句詩用了一個典故。(因課文有注釋,可讓學生講,以訓練其表達能力。)

        點撥之五:昭君的悲劇是由毛延壽造成的嗎?

        明確:不是。有人曾為毛延壽鳴不平,寫過這樣兩句詩:“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金圣嘆也曾對此發(fā)表評價,大意是:毛延壽則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終身,難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嗎?搜羅那么多良家婦女充斥后宮專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連親自挑選之勞都不肯費,也未免太過分了??梢?,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點撥之六:“環(huán)珮空歸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確: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大錯已經鑄成,你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yǎng)她的父母之邦,可見其懷念故國之心是多么強烈啊!像這樣一個美女,竟然淪落到如此下場,怎不感動?怎不傷心?一個“空”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

        小結:顯而易見,這兩句與上兩句前后呼應,交叉銜接。正因為元帝“省識春風面”,才有昭君“一去紫臺連朔漠”的悲劇;正因為昭君“空歸月夜魂”,才有其“獨留青冢向黃昏”的凄涼??傊瑢φ丫瘎〉母醋隽嗣鞔_揭示。

        點撥之七:既然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對元帝持何態(tài)度?

        明確:“怨恨”兩字點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來琵琶所演奏的總是從匈奴傳來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調,原來那正是昭君永遠在訴說著她不得生還故鄉(xiāng)的怨恨!讀到這里,我們的耳邊是否又會響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聲?

        小結:詩歌的主旨雖寫昭君的“怨恨”,但一開始并未直接寫,而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入題。接著寫昭君的悲劇及其根源,為點明“怨恨”做鋪墊,最后才明確點出昭君之“怨”,將感情推向高潮。

        五、朗讀、背誦

        (體會昭君綿綿無絕期的怨恨之情。)

        六、歸納寓意

        點撥啟發(fā):《詠懷古跡(其三)》題為詠懷,可里面只寫了昭君的怨恨,并無作者個人情懷的抒發(fā),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

        1、簡介寫作背景(為下文歸納寓意做準備,略)。

        2、討論、歸納:

        聯(lián)系寫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遭貶。自己一片赤誠,盡忠進諫,皇帝卻不分忠佞,無辜貶斥自己,當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說。所以詩題叫《詠懷古跡》,顯然作者在詠嘆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 詩人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 才華橫溢,入朝見妒

        畫圖省識,遠離漢宮 不分忠佞,無辜遭貶

        身死異國,環(huán)珮空歸 漂泊西南,有家難歸

        (千載之怨) (深沉怨恨)

        七、遷移擴展

        同樣是“昭君出塞”的事跡,杜甫筆下的昭君是一個把“出塞”引為一生憾事、滿腹“怨恨”的昭君,而在史學家翦伯贊和劇作家曹禺筆下,昭君卻成了一個為了祖國的統(tǒng)一和民族的團結而義無反顧、欣然前往的巾幗英雄。請思考:若以“由昭君出塞想到的……”為話題寫一篇作文,你打算選取什么角度來寫?

        1、學生思考討論。(前后四人一組,選代表發(fā)言。)

        2、教師朗讀例文《美女賭江山》(原載《語文學習》2002年第2期):

        美女賭江山

        西施、王昭君……柔柔弱弱的一群,沒有叱咤風云,沒有威風凜凜,然而,歷史卻在她們面前變得凄婉哀怨。盡管,她們的故事早已湮沒于歷史的風塵。

        一、朝為浣紗女,晚成吳宮妃。從她看到范蠡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西施命運的悲劇。貧賤與高貴的轉變,完成在瞬間。這瞬間帶來的,卻是傷痛的永恒;她鐘情于范蠡,卻不得不棄他而伴夫差;她被夫差感動,卻不得不做著背叛他的事。

        在勾踐與夫差的較量中,勾踐贏了,賭注是西施;夫差輸了,賭注是江山。勾踐很聰明,一個美女換來一座江山。可他又多么殘忍,為了他的野心,西施付出了美貌和青春,付出了愛情與愛人!而她,只是勾踐手中的一顆棋子!

        有人說吸食回國后被視為紅顏禍水沉湖而死,有人說她與范蠡泛舟遠離。我寧愿接受后者,因為我不想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臥薪嘗膽”的勾踐是這樣一個忘恩負義的小人。更重要的,我不想西施本是悲劇的人生以更悲慘的故事結局。

        二、漢宮內,漢帝御筆一點。王昭君被這漫不經心的一點,歷史卻因此打了個回旋。和平與戰(zhàn)爭,文明與野蠻,交往與撕殺,竟然都由一個女子柔弱的雙肩來承擔!

        傾國傾城,漢帝盛怒之下,殺死毛延壽。她在漢帝懊悔與不舍的目光中,一步一步走出漢宮,走向那茫茫的大漠,走向不可知的人生……

        她用自己的美貌與青春換來了短暫的和平。百十年后,當她的族人被漢朝的騎兵趕往更惡劣的北方,她,所做的一切,只不過是統(tǒng)治者的緩兵之計,她,只不過是一塊擋箭牌。她若泉下有知,會不會流淚,會不會傷痛?只是,她已經成為那方青冢,她的情感,已經迷離在歷史的風塵之中……

        三、西施、王昭君等皆為美女,因為美,她們才成為政客手中的工具:拿她們的美貌賭江山,拿她們的青春賭明天,使她們成為一代王朝的隨葬品。在后人對她們或褒或貶的評價中,有誰,真正理解她們的苦痛;有誰,真正同情她們所作出的犧牲;有誰,真正關注她們的命運。她們的裙裾,飄揚在硝煙與戰(zhàn)火中,使那段歷史變得凝重。我用一顆虔誠的心和一支笨拙的筆,來懷念這些在歷史的書頁中留下深深一痕的女性!

        四、課外作業(yè)

        將上面的話題作文擴展成文。

        8、《詠懷古跡》教學設計(其三)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詠懷古跡》教學設計(其三),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教學目標

        1、 背誦《詠懷古跡(其三)》,賞析并積累一些名句;

        2、 整體感知詩歌的感情基調,感受詩人的怨憤之情,品味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

        3、 了解《詠懷古跡》的寫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懷的心情,學會鑒賞詠史詩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教學重點 背誦詩歌,品味語言,領悟情境 教學難點 鑒賞詠史詩的一般方法

        課 型 新授課 教學方法 課內語文教學法

        教具器材 朗讀帶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漢元帝年間,巴山楚水一個傾國傾城的女子,背負著民族的期望,義無反顧地踏上征途,走進了朔風勁草的茫茫大漠中,將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輩子的守望,種在了歷史的青冢里。

        唐大歷年間,漂泊半生,歷盡滄桑的杜甫,來到了昭君的家鄉(xiāng)——湖北秭歸。在勢若奔馳的山林間,遙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會生發(fā)怎樣的感想呢?今天我們將通過《詠懷古跡(其三)》這首詩去尋找答案。(板書)

        二、題解及背景介紹

        看到標題我們應該猜得出來,《詠懷古跡》是一個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別為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是一組七律詩組。與《秋興八首》同作于大歷元年的秋天。我們已經講到,這一年,安史之亂雖然已經結束,但國家仍然動蕩不安,詩人依舊客居他鄉(xiāng)。吟詠古跡,追思歷史人物的同時,詩人也抒發(fā)了自己一生漂泊,功業(yè)無成的感慨。

        三、美讀詩文(讀):

        1、欣賞課文錄音。

        2、自讀詩文。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停頓、語調與感情,讀出韻味。

        3、生利用文下注釋自由輕聲譯讀詩文,不懂得地方做標記。

        4、學生齊讀,(請學生結合注釋,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復述詩歌主要內容。)

        明確:群山萬壑隨著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這里有生長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離開漢宮,(命運)便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相連,獨留下青冢向著黃昏。憑著畫工畫的畫像只能約略認識昭君美麗的面容,空有她那懷念故國的魂魄月夜歸來。即使千年過后,琵琶彈奏的胡地樂曲,還分明訴說著她內心的怨恨之情。

        四、問——細讀句子,體味情感。

        結合時代背景及作者身世,理解詩歌。(此處可由學生自由提問題,沒有問到的師補充預設的問題。)

        1、詩歌塑造了一個怎樣的形象,你讀出主人公了么?(王昭君)

        2、對于出塞的昭君,多數(shù)人看到的是她沉魚落雁的美麗,而這首詩當中,你讀出了昭君怎樣的心事?用一個詞。(怨恨)

        3、昭君在漢元帝的深宮時,不過是個失寵的宮女,她風光出塞,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貴的國母,對于我們今天一般人的理解而言,她應該是草原逐日的千里駒上最幸福的那個人,又何來怨恨之說呢?她怨什么?你是從那些詩句中讀到的?

        (試)明確: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

        (遠嫁異邦,遠葬他鄉(xiāng),月魂空歸,思念故鄉(xiāng)的幽怨。)

        畫圖省識春風面

        (對畫師的無恥行為怨恨)

        4、香溪水畔聰穎異常的那個女子,自從踏入宮門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這一生的孤獨。毛延壽的一顆喪父落淚痣,讓昭君做了三年冷宮人。然后,一紙和親書,她的美便終老在了單于父子的懷抱——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怨恨”兩字點明全篇主旨。千百年來,琵琶所演奏的總是從匈奴傳來的撩人愁思的胡樂,正是昭君在訴說著她的怨恨!這兩句從側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對她的贊揚,又有對她的同情。讀到這里,我們的耳邊好像又響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聲!

        5、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聯(lián)一開始并沒有寫她的怨恨,寫的是什么?這樣寫的目的又是什么?

        明確:群山萬壑赴荊門

        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從側面烘托昭君的形象。兩千多年前,一個青年女子遠離父母之邦,嫁到異域,并在那里度過一生,確實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毅力,而這雄偉的山川簡直就是她那堅強的性格的象征。

        6、佳句鑒賞 :學生自由鑒賞 (這首詩歌當中,我認為有兩句詩寫得非常美,我自己很喜歡,不知道有沒有同道中人?)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明確:“獨”實寫青冢,虛寫昭君遠離故土的境遇,更寫出了昭君遠離故土后心靈的孤獨之情。

        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

        明確: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歸漢,你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yǎng)她的故鄉(xiāng),可見其懷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強烈啊!一個“空”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

        四、(再試)解決問題、共同探究詩歌主題

        《詠懷古跡(其三)》題為詠懷,可里面只寫了昭君的怨恨,并無作者個人的情懷,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

        明確:唐玄宗天寶五年,作者西入長安,羈留十年,才做了個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亂爆發(fā)后,他前往靈武投奔唐肅宗,任右拾遺。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被貶為華州司功。

        昭君 詩人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 才華橫溢,入朝見妒

        畫圖省識,遠離漢宮 不分忠佞,無辜遭貶

        身死異國,環(huán)珮空歸 漂泊西南,有家難歸

        (千載之怨) (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詠嘆王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王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評此詩時說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五、評——說出你學習詩歌的感受

        詩歌的主旨雖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開始并未直接寫,而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接著寫昭君的悲劇及其根源,為點明“怨恨”做鋪墊,最后才明確點出昭君之怨,將感情推向高潮。

        詩人漂泊異地,遠離故鄉(xiāng),處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鄉(xiāng)之情,也借昭君遺恨絕域,曲折表達自己失遇無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請我們輕輕地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遺忘了的古老言語,想象長城外才盛開的那些清香,想象風沙呼嘯的沙漠下,騎馬壯的英雄,還有那,夕陽下的青冢,望向故鄉(xiāng)。(播放蔡琴的《出塞曲》)

        作業(yè)(學以致用):

        西施灘 崔道融

        宰嚭亡吳國, 西施陷惡名。

        浣紗春水急, 似有不平聲。

        西 施 羅 隱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1、兩首詩都針對“紅顏禍水”這一傳統(tǒng)的歷史觀念,為西施反案,但立意有深淺之別。請作簡要分析。

        2、兩首詩的作者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態(tài)度時,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請結合兩首詩的三、四句作簡要賞析。

        提示方向:

        1、崔道融的詩同情西施,為西施個人鳴不平,立意較淺。

        羅隱的詩寫出了“家國興亡自有時”的自然規(guī)律,立意較深。

        2、崔詩“浣紗春水急, 似有不平聲。” (借景抒情、比喻)

        劉詩“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對比、反問)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詠懷古跡》教學設計(其三)的全部內容,更多語文資料請到。

        9、《詠懷古跡》說課稿(其三)

        今天小編分享的是《詠懷古跡》說課稿(其三),希望可以對大家有所幫助,一起來分享下吧。

        尊敬的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的說課題目是杜甫的《詠懷古跡》五首之三,我將從說教材、教法、學法、及教學程序四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詠懷古跡》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三冊第二單元的課文。學習這個單元,要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情景,感受古代社會生活與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獨特的審美情趣。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懷古詩借古傷今借古傷己的風格特點。

        能力目標:賞析詩歌,體會作者情感

        情感目標:把握詩人借古傷己,懷才不遇的憤懣情感

        二、說教法

        教學是一門藝術,應變是教學藝術得以順利實施的重要前提。所謂應變,就是根據(jù)不同的班級、不同的授課內容以及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處置措施。因此,教師要本著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慎重地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根據(jù)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學生誦讀、整體感知的教學方法。

        2、點撥詞句方面的一些知識的教學方法。

        三、說學法

        新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jù)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yǎng):

        A、圈點、批注的方法。

        B、參照注解,動口動腦,培養(yǎng)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漢元帝年間,巴山楚水,一個傾國傾城的女子,背負著民族的期望,義無反顧的踏上征途,走進朔風勁草的茫茫大漠之中,將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輩子的守望,種在歷史的青冢里;唐大歷年間,羈旅半生,歷經滄桑的杜甫,來到了昭君的家鄉(xiāng)——湖北秭歸,在勢若奔馳的山林間,要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杜甫會生發(fā)怎樣的感想呢?今天我們將通過《詠懷古跡其三》這首詩去尋找答案。

        (二)《詠懷古跡》五首簡介

        (三)字詞正音

        (四)詩歌分析

        (五)體會作者與王昭君情感共鳴

        (六)藝術技巧

        (七)布置作業(yè)

        杜甫詩三首

        詠懷古跡(其三)

        教學目標

        1. 了解懷古詩借古傷今借古傷己的風格特點。

        2. 感受詩歌主旨思想。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3. 了解歷史人物,關注歷史人物,思考歷史人物。

        教學重點難點

        賞析詩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學時數(shù):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漢元帝年間,巴山楚水,一個傾國傾城的女子,背負著民族的期望,義無反顧的踏上征途,走進朔風勁草的茫茫大漠之中,將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輩子的守望,種在歷史的青冢里;唐大歷年間,羈旅半生,歷經滄桑的杜甫,來到了昭君的家鄉(xiāng)——湖北秭歸,在勢若奔馳的山林間,遙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杜甫會生發(fā)怎樣的感想呢?今天我們將通過《詠懷古跡其三》這首詩去尋找答案。

        二、《詠懷古跡》五首簡介

        1.詩體:一組七言律詩,共五首;

        2.內容:緬懷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

        3.主旨:借古跡古人抒發(fā)自己的心懷。

        三、字詞正音

        1.注音

        萬壑(hè) 赴(fù)荊門 明妃(fēi) 朔(shuò)漠 青冢(zhǒng)

        四、詩歌分析

        五、體會作者與王昭君情感共鳴

        本首詩題為《詠懷古跡》可里面只寫了王昭君的怨恨,并無作者個人情懷,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

        明確:

        杜甫,唐玄宗天寶五年,作者西入長安,羈留十年,才做了個看管兵甲器具的小官;安史之亂爆發(fā)后,他前往靈武投奔唐肅宗,任右拾遺。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被貶華州司功。

        王昭君

        也因漢元帝昏庸,不辨美丑遠嫁異鄉(xiāng),流離不得歸,身死遺長恨。二人的遭遇、經歷、處境無不相似,顯然作者是在懷古傷己。

        昭君 杜甫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 才華橫溢,入朝見妒

        畫圖省識 遠離漢宮 不分忠佞 無辜遭貶

        身死異國 環(huán)佩空歸 漂泊西南 有家難歸

        因此,杜甫借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寫自己不被重用,身世漂淪的悲苦情懷。

        六,藝術技巧

        1、借古諷今,懷古傷己

        2、對比鮮明,對仗工整

        七、課后作業(yè)

        請同學們預習杜甫詩《登高》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詠懷古跡》說課稿(其三)的全部內容,更多語文資料請到。

        10、《詠懷古跡》教學設計(其三)

        下面小編分享的是《詠懷古跡》教案設計(其三),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大家一起來欣賞下吧。

        教學目的

        1.了解懷古詩借古傷今借古傷己的風格特點。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領會詩歌主旨。

        2.感受詩歌主旨思想。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3.了解歷史人物,關注歷史人物,思考歷史人物。

        教學重點難點:賞析詩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學時數(shù):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中國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對聯(lián),叫作“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 “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為我國歷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同時,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劇是歷代文人常常詠嘆的題材。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追溯歷史,走進被人們譽為“詠昭君之絕唱”的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詠懷古跡》五首簡介

        1.詩體:一組七言律詩,共五首;

        2.內容:緬懷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

        3.主旨:借古跡古人抒發(fā)自己的心懷。

        三、熟悉語詞,誦讀

        1.注音

        萬壑(hè) 赴(fù)荊門 明妃(fēi) 朔(shuò)漠 青冢(zhǒng)

        2.朗讀、背誦(體會昭君綿綿無絕期的怨恨之情)

        3.解釋詞語

        ①明妃:即王嬙、王昭君,漢元帝宮人,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后人又稱明妃。昭君村在歸州(今湖北秭歸縣)東北四十里,與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還留下生長她的村莊,即還有古跡之意。尚:還。

        ③一去:指昭君一經離開漢宮,遠嫁匈奴后,從此不再回來,永遠和朔漠連在一起了。

        ④省”:讀作shěng,教材作“曾經”解。關于“省”,注釋紛紜,莫衷一是,有作“減”“少”解,也有作“略”“不”解。無論哪種解法,這句詩諷刺了漢元帝只看畫圖不看真人的昏庸。

        ⑤“空”:徒然。

        ⑥“春風面”:通感手法,將視覺移于感覺,寫昭君顏容之美麗。

        ⑦“環(huán)珮”女子佩戴的飾物,用來借代昭君。

        四、整體感知

        結合注釋、感知詩歌。思考:請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那個詞語。并說說這首詩寫的什么內容。

        明確:主旨落在怨恨二字,“一去”,是怨的開始,“獨留”,是怨的終結。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明確:這是是一首懷古詩(詠史詩),懷古傷己,詩人借詠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來抒寫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飄淪的悲苦情懷。

        五、賞析詩歌

        1.翻譯

        千山萬壑逶迤不斷奔赴荊門山,這里遺留有生長明妃的香溪村。

        一別漢宮便與北方荒漠連一起,最后只留下青冢向著漠漠黃昏。

        畫工曾經辨識昭君美麗的面容,只有死后魂靈徒然在月夜歸來。

        千年以來琵琶彈奏的胡地樂曲,還分明傾訴著她內心的怨恨情。

        2.簡析

        首聯(lián)——引出歌詠對象王昭君,點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昭君村,在今湖北秭歸縣的香溪。這里用一個“赴”字,就表達出群山奔赴的氣勢,突出了三峽山勢的雄奇壯麗。這樣氣象雄偉的起句,本來是用來烘托生長英雄的地方,詩人為了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響。

        頷聯(lián)——寫昭君悲劇的一生。

        前兩句寫昭君村,這兩句寫昭君本人,形成生地和死地的對照。這簡短的兩句詩,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王昭君孤獨地離開漢宮,遠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沒回來;最后身死異域,只留下青色的墳墓,籠罩在昏黃風沙中。

        “‘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 “黃昏”一詞在這里,不僅是指時間,似乎更是指空間了,它指的是那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漠漠無邊的黃昏天幕。

        “青冢”,指王昭君墓,據(jù)傳塞外草白,唯昭君墓上草色常青,故稱“青冢”。“紫臺”與“青冢”的色彩對照,“朔漠”與“黃昏”的意境渲染,營造出濃濃的悲涼蕭瑟的氛圍,透出了強烈的悲劇色彩。這輕輕兩句,給人一種天地無情、青冢有恨的無比廣大和沉重之感。具有大巧若拙的藝術匠心。

        頸聯(lián)——昭君悲劇的根源:漢元帝只看畫圖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之恨

        這兩句從昭君命運的轉折點說起,寫她自從踏入宮門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這一生的孤獨。毛延壽的一顆喪父落淚痣,讓昭君做了三年冷宮人。然后,一紙和親書,她的美便終老在了單于父子的懷抱。

        “空歸”一詞,突出昭君遺恨之深,并深寓詩人的同情。“月夜”二字則傳神地渲染出魂歸時凄涼清冷的環(huán)境氣氛。“春風面”、“月夜魂”,將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比照著寫。一狀姿容秀美,一寫冷月孤魂。同一個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諷意與同情隱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兩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寫得有聲有色,情景交融。文字對仗工巧,又蘊含著無窮感慨:生前已經錯過知遇的機會,死后魂魄歸來也是枉然。

        當然,詩人寫昭君,也是寫自己。在對昭君埋沒宮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獨幽的際遇深表同情之時,借以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尾聯(lián)——正面寫昭君的怨恨,點明全詩主旨。

        昭君雖死,其怨難平,千年以來,胡地琵琶曲中傾訴的分明是她的滿腔怨恨。“怨恨”,就是怨自己遠嫁,恨漢元帝無知遇之恩。“千載”,則點出樂曲流傳時間之長,以見昭君怨恨之深。此亦借琵琶之怨表明對朝廷的不滿, 杜甫的一生境遇與昭君相似, 所以昭君的不幸, 正是杜甫的不幸; 昭君的怨, 正是杜甫的怨。

        六、歸納主旨意蘊

        這是杜甫經過昭君村時所作的詠史詩。詩歌的主旨實際上是詠古跡以感己懷。雖表面寫昭君的“怨恨”,寫昭君生于長江美域,歿于塞外荒漠,去國之怨,難以言表。但聯(lián)系寫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寫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濟世之志甚高,但終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負。肅宗朝雖任職京師,也只不過是一左拾遺。就這,還因憂國惜才,疏救房琯,而觸怒肅宗,差點獲刑。雖然獲救,卻終被疏遠,終于郁郁辭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漢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遠嫁異鄉(xiāng),流離而不得歸,身死而遺長恨。二人的遭遇、經歷、處境,無處不相似。顯然作者在懷古傷己,在詠嘆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 詩人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 才華橫溢,入朝見妒

        畫圖省識,遠離漢宮 不分忠佞,無辜遭貶

        身死異國,環(huán)珮空歸 漂泊西南,有家難歸

        (千載之怨) (深沉怨恨)

        主旨:詩人借詠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寫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飄淪的悲苦情懷。

        七、小結藝術技巧

        1.借古諷今,懷古傷己。

        2.對比鮮明,對仗工穩(wěn)。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詠懷古跡》教案設計(其三)的全部內容,更多語文資料請到。

        11、《詠懷古跡》導學案(其三)

        下面是由小編分享的《詠懷古跡》導學案(其三),小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學目的

        1.了解懷古詩借古傷今借古傷己的風格特點。

        2.感受詩歌主旨思想。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3.了解歷史人物,關注歷史人物,思考歷史人物。

        教學重點難點

        賞析詩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學時數(shù):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中國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對聯(lián),叫作“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 “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為我國歷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同時,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劇是歷代文人常常詠嘆的題材。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追溯歷史,走進被人們譽為“詠昭君之絕唱”的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詠懷古跡》五首簡介

        1.詩體:一組七言律詩,共五首;

        2.內容:緬懷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

        3.主旨:借古跡古人抒發(fā)自己的心懷。

        三、熟悉語詞,誦讀并背誦詩歌

        1.注音

        萬壑(hè) 赴(fù)荊門 明妃(fēi) 朔(shuò)漠 青冢(zhǒng)

        2.朗讀、背誦(體會昭君綿綿無絕期的怨恨之情)

        3.解釋詞語

        ①明妃:即王嬙、王昭君,漢元帝宮人,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后人又稱明妃。昭君村在歸州(今湖北秭歸縣)東北四十里,與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還留下生長她的村莊,即還有古跡之意。尚:還。

        ③一去:一旦,一經。指昭君一經離開漢宮,遠嫁匈奴后,從此不再回來,永遠和朔漠連在一起了。

        ④省”:讀作shěng,教材作“曾經”解。關于“省”,注釋紛紜,莫衷一是,有作“減”“少”解,也有作“略”“不”解。無論哪種解法,這句詩諷刺了漢元帝只看畫圖不看真人的昏庸。

        ⑤“空”:徒然。

        ⑥“春風面”:通感手法,將視覺移于感覺,寫昭君容顏之美麗。

        ⑦“環(huán)珮”女子佩戴的飾物,用來借代昭君。

        四、整體感知

        結合注釋、感知詩歌。思考:請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那個詞語。并說說這首詩寫的什么內容。

        明確:主旨落在怨恨二字,“一去”,是怨的開始,“獨留”,是怨的終結。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明確:這是是一首懷古詩(詠史詩),懷古傷己,詩人借詠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來抒寫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飄淪的悲苦情懷。

        五、賞析詩歌

        1.翻譯

        群山萬壑赴荊門,——千山萬壑逶迤不斷奔赴荊門山,

        生長明妃尚有村。——這里遺留有生長明妃的香溪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一別漢宮便與北方荒漠連一起,

        獨留青冢向黃昏。——最后只留下青冢向著漠漠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畫工曾經辨識昭君美麗的面容,

        (卻因一己私欲致使昭君嫁匈奴),

        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只有死后魂靈徒然在月夜歸來。

        千載琵琶作胡語,——千年以來琵琶彈奏的胡地樂曲,

        分明怨恨曲中論。——還分明傾訴著她內心的怨恨情。

        2.評點

        首聯(lián)——引出歌詠對象王昭君,點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據(jù)《一統(tǒng)志》說:“昭君村,在荊州府歸州東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歸縣的香溪。這里用一個“赴”字, 就表達出群山奔赴的氣勢,突出了三峽山勢的雄奇壯麗。這樣氣象雄偉的起句,本來是用來烘托生長英雄的地方,詩人為了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響。清人吳瞻泰的《杜詩提要》評析說:“發(fā)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謂山水逶迤,鐘靈毓秀,始產一明妃。說得窈窕紅顏,驚天動地。”意思是說,杜甫正是為了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她。

        頷聯(lián)——寫昭君悲劇的一生。

        前兩句寫昭君村,這兩句寫昭君本人,形成生地和死地的對照。這簡短而雄渾有力的兩句詩,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當年王昭君孤獨地離開漢宮,遠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沒回來;最后身死異域,只留下青色的墳墓,籠罩在昏黃風沙中。“‘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清人朱瀚《杜詩解意》)“黃昏”一詞在這里,不僅是指時間,似乎更是指空間了,它指的是那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漠漠無邊的黃昏天幕。“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據(jù)傳塞外草白,唯昭君墓上草色常青,故稱“青冢”。“紫臺”與“青冢”的色彩對照,“朔漠”與“黃昏”的意境渲染,營造出濃濃的悲涼蕭瑟的氛圍,透出了強烈的悲劇色彩。這輕輕兩句,給人一種天地無情、青冢有恨的無比廣大和沉重之感,具有大巧若拙的藝術匠心。

        頸聯(lián)——由詠史轉向了抒情與議論,揭示了昭君悲劇的根源:漢元帝只看畫圖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抱恨天涯,葬身異域的悲苦命運。

        這兩句從昭君命運的轉折點說起,寫她自從踏入宮門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這一生的孤獨。毛延壽的一顆喪父落淚痣,讓昭君做了三年冷宮人。然后,一紙和親書,她的美便終老在了單于父子的懷抱。“空歸”一詞,突出昭君遺恨之深,并深寓詩人的同情。“月夜”二字則傳神地渲染出魂歸時凄涼清冷的環(huán)境氣氛。“春風面”、“月夜魂”,將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比照著寫。一狀姿容秀美,一寫冷月孤魂。同一個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諷意與同情隱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兩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寫得有聲有色,情景交融。文字對仗工巧,又蘊含著無窮感慨:生前已經錯過知遇的機會,死后魂魄歸來也是枉然。

        當然,詩人寫昭君,也是寫自己。在對昭君埋沒宮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獨幽的際遇深表同情之時,借以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尾聯(lián)——正面寫昭君的怨恨,點明全詩主旨。

        昭君雖死,其怨難平,千年以來,胡地琵琶曲中傾訴的分明是她的滿腔怨恨。“怨恨”,就是怨自己遠嫁,恨漢元帝無知遇之恩。“千載”,則點出樂曲流傳時間之長,以見昭君怨恨之深。此耳杜甫亦借琵琶之怨表明對朝廷的不滿, 杜甫的一生境遇與昭君相似, 所以昭君的不幸, 正是杜甫的不幸; 昭君的怨, 正是杜甫的怨。

        六、歸納主旨意蘊

        這是杜甫經過昭君村時所作的詠史詩。詩歌的主旨實際上是詠古跡以感己懷。雖表面寫昭君的“怨恨”,寫昭君生于長江美域,歿于塞外荒漠,去國之怨,難以言表。但聯(lián)系寫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寫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濟世之志甚高,但終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負。肅宗朝雖任職京師,也只不過是一左拾遺。就這,還因憂國惜才,疏救房琯,而觸怒肅宗,差點獲刑。雖然獲救,卻終被疏遠,終于郁郁辭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漢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遠嫁異鄉(xiāng),流離而不得歸,身死而遺長恨。二人的遭遇、經歷、處境,無處不相似。顯然作者在懷古傷己,在詠嘆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 詩人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 才華橫溢,入朝見妒

        畫圖省識,遠離漢宮 不分忠佞,無辜遭貶

        身死異國,環(huán)珮空歸 漂泊西南,有家難歸

        (千載之怨) (深沉怨恨)

        主旨:詩人借詠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寫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飄淪的悲苦情懷。

        七、小結藝術技巧

        1.借古諷今,懷古傷己。

        2.對比鮮明,對仗工穩(wěn)。

        八、布置作業(yè)

        就課文《杜甫詩三首》中的一首,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賞析文章。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詠懷古跡》導學案(其三)的全部內容,更多語文資料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