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獎教學設計中班美術《好媽媽美發(fā)屋》》屬于幼兒園中班教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容,歡迎參考。
1、獲獎教學設計中班美術《好媽媽美發(fā)屋》
設計意圖
媽媽在寶貝們眼里永遠是最美麗的,經常會在孩子們的談話中聽到他們在討論,自己的媽媽今天又換了什么發(fā)型,因此我設計了本節(jié)活動。充分發(fā)揮幼兒的想象力及動手能力,讓幼兒自己做主為媽媽設計一款他們喜歡的發(fā)型,用這種方式表達對媽媽的愛。
活動目標
1.感受紙藝造型的美。
2.能用紙創(chuàng)意制作不同造型的頭發(fā)。
3.嘗試運用撕、團、揉、搓、卷等方法來感受媽媽的美。
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通過運用撕、團、揉、搓、卷等方法來感受媽媽的美?;顒与y點:引導幼兒知道頭發(fā)長在額頭上,注意粘貼的位置。
活動準備
1.報紙、皺紋紙、手揉紙、彩紙、牛皮紙若干。
2.好媽媽美發(fā)屋 PPT、每位幼兒媽媽的照片、輕音樂。
3.假發(fā)、膠棒、畫好的媽媽的面孔、紙盒、作品展示繩。
活動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引起興趣
教師扮演魔術師,現場為另一位老師變換發(fā)型
教師:“小朋友們好,今天老師給你們變個魔術好不好?我們把某某老師的頭發(fā)變個樣子?!?/p>
引導幼兒說出老師之前的頭發(fā)是什么樣子的,變完后又是什么樣子的。
2.觀察圖片,語言描述
出示媽媽的圖片,引導幼兒說出自己媽媽的發(fā)型是什么樣子的教師:“這是誰的媽媽?你媽媽的頭發(fā)是什么樣子的?”
3.變換發(fā)型
用軟件現場給媽媽換個發(fā)型,激發(fā)幼兒的制作欲望教師:“你們想不想給自己媽媽也換個發(fā)型呢?”
4.探索制作
探索頭發(fā)的不同制作方法,并提出注意事項
教師:“小朋友們想一想,要想制作長頭發(fā)應該把紙撕成什么樣子?要想制作短發(fā)應該把紙撕成什么樣子?要想制作卷發(fā)呢?”
教師:“想一想我們的頭發(fā)長在哪里?所以做制作過程中注意不要把頭發(fā)粘到眼睛上或者眉毛上。并且要保持桌面衛(wèi)生,不用的廢紙要放在小盒子里。” 5.創(chuàng)造體驗
鼓勵幼兒按意愿自選長發(fā),短發(fā),卷發(fā)制作不同造型的頭發(fā)并創(chuàng)意粘貼,教師觀察并指導個別幼兒。
6.欣賞作品,交流分享
教師:“請小朋友把你的作品夾到媽媽的照片下面,比較一下你制作的發(fā)型和媽媽以前的發(fā)型有何不同。”
活動總結
由于中班孩子年齡較小,他們的繪畫能力有一定的局限,不能更好的表現創(chuàng)意的發(fā)型, 因此我設計運用各種各樣的紙來表現媽媽的頭發(fā),嘗試運用撕、團、揉、搓、卷等方法來幫助媽媽創(chuàng)意發(fā)型,更符合中班孩子的學習特點。
活動中,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深深的吸引著幼兒,讓幼兒感受著不同發(fā)型的美,為 幼兒創(chuàng)意發(fā)型做好充分準備。即便是這樣,在制作時個別幼兒還是會遇到一定的困難,我 能夠及時幫助他們。我還發(fā)現個別幼兒把頭發(fā)貼在了媽媽的耳朵上,我意識到這是自己在 幼兒制作前沒有很好的讓幼兒觀察頭發(fā)生長的地方,于是及時引導幼兒把頭發(fā)貼在合適的 地方,讓媽媽會變得更美麗!活動中他們一邊制作一邊和旁邊的孩子交談自己為媽媽設計 的發(fā)型,樂在活動中……整個活動我還以魔術的形式貫穿,讓孩子沉浸在魔法的氛圍中,用充滿魔法的小手為媽媽設計發(fā)型,目標基本完成。
2、原創(chuàng)設計中班美術教學設計《熊和石頭人》
設計意圖
音樂是情感的形式,音樂以心靈的律動美化情感。自然而純真的心靈最容易被音樂喚起,跟隨著音樂舞之蹈之。對于幼兒來說音樂所能帶來愉悅心情甚于其他的藝術。以音樂欣賞來啟迪兒童的心靈、智慧的思維,不僅是對幼兒藝術素質的培養(yǎng),更是達到其全面發(fā)展的捷徑。抓住這一點,結合幼兒喜愛的游戲,音樂游戲對幼兒的影響也就不言而喻?!缎芎褪^人》這一音樂游戲有幼兒熟悉的熊的形象,還有快樂的小動物的形象,容易引發(fā)幼兒的情感共鳴,角色較易表現,幼兒也感興趣,所以設計了本次的音樂游戲活動。
活動目標
1.感知音樂的強弱、快慢變化,大膽想象音樂所表現的情節(jié)。
2.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強弱、快慢的感受。
3.體驗玩音樂游戲的快樂。
重點難點
重點:聽辨音樂的強弱與快慢。
難點:大膽地用動作表達自己對音樂的感受。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知道音樂快慢強弱的變化
物質準備:大熊頭飾、音樂 《熊與石頭人》 、PPT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幼兒觀看 PPT,根據 PPT 內容表現小貓,小鳥,大熊等動物的動作和叫聲,感知音的長短及快慢
二、基本部分:1.播放音樂,讓幼兒充分感知,猜想并表達請幼兒聽一聽,老師帶來的音樂,音樂里是誰?
2.聽完整音樂,找答案,到底會是誰。
3.在聽一聽音樂,我們指的是誰?不能進到森林里?
4.如果大熊真的來了,我們怎么辦?(幼兒一起討論方法)
5.引出我們可以變成石頭人。躲避大熊。你們可以試一試用什么樣的動作將自己的身體變成石頭人。
6.正式介紹音樂名字——熊和石頭人
(1)再聽音樂,引導幼兒傾聽大熊來時的音樂變化
師:大熊來的時候音樂是怎樣的?大熊后來走了嗎?(放音樂)
①引導幼兒討論大熊來時音樂的強弱變化。教師:大熊來時音樂是怎樣的?
?、诠膭钣變簢L試用各種造型表現石頭人。
教師:你可以怎么表現,讓自己成為石頭人?
?、塾懻摯笮茈x開了沒有?聲音有怎樣的變化?你是怎么聽出來的。鼓勵幼兒大膽表達。
(2)聽音樂表演,引導幼兒根據音樂的變化表現石頭人的各種造型避開大熊。
提前想好一個動作,大熊來的時候變成石頭人不要動,直到大熊離開。
(3)表演音樂——教師做大熊,音樂熊出來了,來到你身邊,你不能動, 大熊離開,你可以隨音樂做動作。動作要變換。
三、結束部分:游戲:“走走停停”
認真傾聽音樂,音樂停止時做出不同的動作,控制住自己的動作。自然結束。
活動總結
這節(jié)音樂活動《熊和石頭人》以動靜交替的形式出現,很生動、有趣,而且讓幼兒有發(fā)揮想象的空間。初次接觸這首歌曲,首先想到,游戲豐富又有極大的趣味性,孩子們一定很喜歡這種動靜交替的音樂游戲活動。整個活動從掌握這一方面來看還不錯,歌詞簡單、易懂。在實際教學中深受幼兒喜愛我覺得是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音樂本身具有游戲性有情節(jié)”小朋友對有情節(jié)的游戲”特別是兇猛的動物吃小動物的游戲特別感興趣。
第二歌曲里面的小動物:小鳥、小兔、大熊等是小朋友比較熟悉又比較喜歡的小動物”小朋友對模仿小動物表演具有天然的喜好。
第三幼兒對石頭人的造型非常喜歡平時孩子們經常玩“木頭人”的游戲”孩子們對“做出一個造型控制不動”非常感興趣。
第四歌曲簡單”唱起來朗朗上口”易于表演。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小朋友感興趣那么學起來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目標制定方面,我是根據課程上的活動目標而制定,也根據制定的目標展開來教學活動,讓幼兒在游戲中學到知識,較好的完成目標。在活動設計上我都能運用游戲形式,讓幼兒隨教師一起進入游戲情境,所以在活動中幼兒的興趣高。在整個活動中我能關注到幼兒的表現,比如聽熊來之前和熊來了之間的音樂時,班上一個小朋友覺得是雪的聲音,針對這個問題我
并沒有置之不理而是對這名幼兒進行了引導,反問幼兒雪有聲音嗎?等到了下雪的季節(jié)我們一起區(qū)尋找雪的聲音。
音樂游戲中,我們較常見的就是按音樂的節(jié)奏做動作,本次活動中,大熊出現時,音樂節(jié)奏很強,節(jié)奏變化較大,幼兒能感受到音樂的節(jié)奏并且對所聽到的音樂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了音樂的快慢與強弱。在玩第一遍游戲后我請幼兒討論躲避大熊的方法,鼓勵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再次聽音樂時引導幼兒傾聽大熊來時的音樂變化,之后加深難度音樂不斷變化,引導幼兒根據音樂變化感知大熊是否到來,最后請幼兒回憶自己的動作鼓勵幼兒擺出各種造型,在進行最后音樂游戲時請一個幼兒扮演大熊,其他幼兒當石頭人是幼兒參與度很高都想出來自己的動作扮演石頭人但發(fā)現了一個問題:是許多幼兒的動作基本一樣,我在引導幼兒參與與創(chuàng)編活動中存在欠缺,幼兒想象力受限制,動作不豐富。針對這個問題活動后我進行反思,教師應該更多的給孩子提供、創(chuàng)設發(fā)展求異思維的空間,但是也應建立在孩子們現有的生活經驗上、貼近孩子們的生活實際,建立在孩子們的興趣點上。
通過認真的反思,我也發(fā)現了教學活動中有些環(huán)節(jié)可以進行改進,比如: 比如在欣賞音樂時還不夠投入在欣賞音樂時教師要根據不同的音樂表現出不同的表情及動作這樣孩子們才會更好地投入進去。比如在幼兒表演環(huán)節(jié)我還能夠適度再放手一些更多地鼓勵幼兒多樣化的表現對于幼兒創(chuàng)新能力和表現力的培養(yǎng)會更加有利活動比較好地發(fā)揮了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很多環(huán)節(jié)如對表演動作的探討、對游戲的討論都體現了“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的理念使幼兒能夠分成投入地沉浸在學習活動中”主動地學、有效地學。
在整個教育活動中我始終作為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除了以可愛的形象、飽滿的情緒影響孩子以自己的形態(tài)感染幼兒外還挖掘了此活動的價值采用了適宣的方法如:表演法、游戲法、交流討論法等對活動加以整合達到了藝術性、健康性、愉悅性的和諧統一。
幼兒的活動在快樂,自由創(chuàng)編中結束,我覺得,這節(jié)課達到了讓幼兒積極參與活動、快樂,游戲的效果,通過這節(jié)課,我深深感受到孩子們在這節(jié)課中所體會到的快樂,開心。通過這個活動我收獲很多,我相信不斷進行課后反思一定能提升自己的業(yè)務能力水平。
3、中班美術《熊貓》教學設計反思
幼兒園教案怎樣寫?只要我們老師精心、盡心、愛心的對待孩子,我們將會收獲到最滿意的笑。希望這節(jié)由精心整理的中班美術教案《熊貓》可以幫到您。
活動目標:
1.欣賞吳作人筆下的熊貓活潑、可愛的姿態(tài)。
2.嘗試用語言、動作來表現熊貓的不同姿態(tài)。
3.增強對熊貓的喜愛。
4.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操作、表達能力,提高幼兒的審美情趣及創(chuàng)新意識。
5.培養(yǎng)幼兒對美的欣賞能力。
活動準備:
1.教具:作品《熊貓竹石圖》、各種姿態(tài)的熊貓圖片
2.材料:竹子背景圖、墨水、毛筆等。
活動過程:
一、猜圖導入,引起興趣。
老師帶來一只小動物請你猜猜是誰?(ppt出示熊貓的步驟圖)
小結:哦,原來是熊貓。熊貓還是我們國家特有的,是我們的國寶哦!
二、欣賞名畫,感受水墨。
1.了解水墨畫。
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副畫,請你來看看這幅畫和我們平時畫的畫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小結:這中畫叫水墨畫,是有墨汁、水相互調和然后用毛筆畫出來的畫。這種畫只有我們中國才有,我們稱為國畫。
2.欣賞《熊貓竹石圖》
在作品中你看到了什么?
小結:是呀,在作品中竹子、熊貓、巖石等圖形,所以這一這幅作品的名字就叫熊貓竹石圖。
這兩只熊貓他們長得怎樣?(毛茸茸、胖乎乎、黑白相間)
這兩只熊貓在干什么?他們會說些什么呢?還可能做些什么呢?
小結:是呀,畫家爺爺用淡墨勾畫了熊貓的輪廓,用濃墨畫出了熊貓的四肢、耳朵、眼睛,黑白分明,熊貓胖乎乎、毛茸茸的非常可愛。
3.欣賞不同姿態(tài)的熊貓。
看,我這兒還有熊貓圖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這些熊貓在干什么啊?(吃竹葉)他們是怎樣吃的呀?
?這些熊貓又在干什么了呢?(玩耍、睡覺)
?在這些畫中你最喜歡哪一副?你可以用動作來表現一下嗎?
小結:剛才我們欣賞了很多的熊貓作品,而且都是水墨畫。這些作品都是一位叫吳作人的畫家畫的。其實這個吳作人畫家還畫了許多其他的水墨畫。
三、分組合作,體驗水墨。
1.探索畫法。
剛才我們欣賞了這么多的水墨畫熊貓,那我們也來畫一畫水墨畫熊貓吧。
你覺得熊貓應該先怎么畫那部分呢?(先畫……,再畫……)
2.交代要求。
用大拇指和中指扣緊毛筆,然后蘸上墨汁并在瓶子上刮掉多余的墨汁進行繪畫。
3.幼兒操作。
老師今天也給你們準備了一副有著竹林的背景圖,但是上面沒有可愛的熊貓,請你去把你的熊貓?zhí)懋嬙谏厦姘伞?/p>
四、相互欣賞,拓展思維。
1.展示幼兒作品,相互欣賞,說說自己最喜歡的作品,并說說為什么。
2.欣賞水墨畫在生活中的運用。
小朋友畫的熊貓真可愛,還有很多喜歡水墨畫的人把它們都運用到了我們的生活中了,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活動反思:
清畫家石濤說:“夫畫者,形天地萬物者也。舍筆墨其何以形之哉!墨受于天,濃淡枯潤隨之筆墨操于人,勾潑洪染之?!敝袊牡墓P墨觀,是中國畫家在長期繪畫實現的,它體現了中國畫家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也反映了中國畫的形式美的獨特趣味和民族風格。我們有必要讓孩子學習我們中國具有特色的水墨畫。
孩子對中國水墨畫充分的欣賞,有來自中國名畫師的不同風格的圖片,有適合孩子年齡特點的《熊貓》等的水墨畫動畫片,孩子們對水墨畫充滿了期待,充滿了幻想。孩子的興趣被充分調動下,能初步的了解到水墨畫的特征。活動中在引導幼兒欣賞時,通過讓幼兒觀察了熊貓的不同動態(tài),最后讓幼兒嘗試用水墨畫的方式來學畫熊貓,發(fā)展了幼兒的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毒V要》中指出,興趣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在美術教學中,我們還應當注意運用多種手段和方法,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才能全面提高美術活動的教學質量。只要我們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激發(fā)孩子的興趣,再難的事情都會迎刃而解了??粗⒆觽冊谖姨峁┲窳直尘皥D上畫出一只只可愛憨厚的,不同動態(tài)的熊貓時,你無法想像這是出自孩子的手,是孩子第一次嘗試的作品。因為國寶熊貓的基本特征,以及都表現的淋漓盡致。所以,只要我們老師精心、盡心、愛心的對待孩子,我們將會收獲到最滿意的笑。
4、獲獎教學設計中班美術《好媽媽美發(fā)屋》
設計意圖
媽媽在寶貝們眼里永遠是最美麗的,經常會在孩子們的談話中聽到他們在討論,自己的媽媽今天又換了什么發(fā)型,因此我設計了本節(jié)活動。充分發(fā)揮幼兒的想象力及動手能力,讓幼兒自己做主為媽媽設計一款他們喜歡的發(fā)型,用這種方式表達對媽媽的愛。
活動目標
1.感受紙藝造型的美。
2.能用紙創(chuàng)意制作不同造型的頭發(fā)。
3.嘗試運用撕、團、揉、搓、卷等方法來感受媽媽的美。
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通過運用撕、團、揉、搓、卷等方法來感受媽媽的美。活動難點:引導幼兒知道頭發(fā)長在額頭上,注意粘貼的位置。
活動準備
1.報紙、皺紋紙、手揉紙、彩紙、牛皮紙若干。
2.好媽媽美發(fā)屋 PPT、每位幼兒媽媽的照片、輕音樂。
3.假發(fā)、膠棒、畫好的媽媽的面孔、紙盒、作品展示繩。
活動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引起興趣
教師扮演魔術師,現場為另一位老師變換發(fā)型
教師:“小朋友們好,今天老師給你們變個魔術好不好?我們把某某老師的頭發(fā)變個樣子。”
引導幼兒說出老師之前的頭發(fā)是什么樣子的,變完后又是什么樣子的。
2.觀察圖片,語言描述
出示媽媽的圖片,引導幼兒說出自己媽媽的發(fā)型是什么樣子的教師:“這是誰的媽媽?你媽媽的頭發(fā)是什么樣子的?”
3.變換發(fā)型
用軟件現場給媽媽換個發(fā)型,激發(fā)幼兒的制作欲望教師:“你們想不想給自己媽媽也換個發(fā)型呢?”
4.探索制作
探索頭發(fā)的不同制作方法,并提出注意事項
教師:“小朋友們想一想,要想制作長頭發(fā)應該把紙撕成什么樣子?要想制作短發(fā)應該把紙撕成什么樣子?要想制作卷發(fā)呢?”
教師:“想一想我們的頭發(fā)長在哪里?所以做制作過程中注意不要把頭發(fā)粘到眼睛上或者眉毛上。并且要保持桌面衛(wèi)生,不用的廢紙要放在小盒子里?!?5.創(chuàng)造體驗
鼓勵幼兒按意愿自選長發(fā),短發(fā),卷發(fā)制作不同造型的頭發(fā)并創(chuàng)意粘貼,教師觀察并指導個別幼兒。
6.欣賞作品,交流分享
教師:“請小朋友把你的作品夾到媽媽的照片下面,比較一下你制作的發(fā)型和媽媽以前的發(fā)型有何不同?!?/p>
活動總結
由于中班孩子年齡較小,他們的繪畫能力有一定的局限,不能更好的表現創(chuàng)意的發(fā)型, 因此我設計運用各種各樣的紙來表現媽媽的頭發(fā),嘗試運用撕、團、揉、搓、卷等方法來幫助媽媽創(chuàng)意發(fā)型,更符合中班孩子的學習特點。
活動中,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深深的吸引著幼兒,讓幼兒感受著不同發(fā)型的美,為 幼兒創(chuàng)意發(fā)型做好充分準備。即便是這樣,在制作時個別幼兒還是會遇到一定的困難,我 能夠及時幫助他們。我還發(fā)現個別幼兒把頭發(fā)貼在了媽媽的耳朵上,我意識到這是自己在 幼兒制作前沒有很好的讓幼兒觀察頭發(fā)生長的地方,于是及時引導幼兒把頭發(fā)貼在合適的 地方,讓媽媽會變得更美麗!活動中他們一邊制作一邊和旁邊的孩子交談自己為媽媽設計 的發(fā)型,樂在活動中……整個活動我還以魔術的形式貫穿,讓孩子沉浸在魔法的氛圍中,用充滿魔法的小手為媽媽設計發(fā)型,目標基本完成。
5、獲獎中班美術教學設計《拍拍小手我會變》
設計意圖
藝術源于生活,活動事實上就是讓幼兒發(fā)現美,觀察美和感受美?!杜呐男∈治視儭?,讓幼兒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去大膽創(chuàng)作,逐漸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同時也鍛煉幼兒手腦的協調力。
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讓幼兒運用手的造型,想象創(chuàng)作意愿畫。
2.技能目標:鼓勵幼兒大膽表現,創(chuàng)作與眾不同的畫面。
3.情感目標:在手的造型上進行添畫,體驗創(chuàng)作、變化的快樂。
重點難點
讓幼兒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投入自己的感情,用心感受過程。
活動準備
1、范例畫
2、油畫棒、水彩筆、卡紙(根據幼兒人數定)
活動過程
1、開始部分
(1)導入:
教師以游戲(猜謎語)引出:
師:小朋友們好 幼:老師好
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好玩的游戲,但在游戲開始之前老師先問你們一個謎語,你們想不想猜猜看?
幼:想
師:那老師現在開始說咯,你們的小耳朵可要仔細聽喲:“兩棵小樹,十根叉,不長葉子不開花,能寫會算還會畫,天天干活不說話”。師:小可愛們開動你們的智慧的腦袋想一想,老師說的這個謎語是什么呢?知道的小朋友舉手告訴老師。
幼:是我們的小手
師: 為什么說是我們的小手呢?
幼:因為我們的小手會寫還會算的。
師:對,小朋友非常棒,“拍拍我的小手,你真棒,你最棒”。小朋友們跟著老師一起拍一拍。
(2)活動過程具體開展:
師:那現在請小朋友們把你們的小手伸出來,看看自己的小手會變成什么呢?耶,老師的小手變成了一顆愛心,送給你們。
(幼兒根據老師的示范,發(fā)揮自己想象把小手變成各種形狀,教師并鼓勵幼兒。)
師:你們愿意和老師玩<小手變變變>的游戲嗎?
幼:愿意
師:伸出你們的小手,跟著老師一起。
“拍拍小手我會變,變成小鳥天上飛”。
“拍拍小手我會變,變成小魚水中游”。
“拍拍小手我會變變,變成小兔草叢跳”。
“ 拍拍小手我會變。變成老虎抓呀抓”。師:我們的小手是不是可以變很多很多呀?
幼:是的。
教師帶著幼兒多練習剛才的游戲,讓幼兒熟悉,并分成小組讓幼兒再進行游戲的互動。
師:那我們現在來看一下,別的小朋友小手都變成了什么?
(3)出示范例畫,讓幼兒觀察小手像什么,引導幼兒進行繪畫。
師:小朋友們,老師手上這幅畫里的小手變成了什么呀? 請舉起小手告訴老師喲。
幼兒舉手回答猜出圖片內容
師:那么接下來就該你們表演嘍,開動你們的小腦筋和豐富的想象力動手畫一畫,讓你的小手變得豐富多彩吧。我們先把自己的小手放在畫紙上,然后用鉛筆把小手畫在上面,接著就可以發(fā)揮想象讓小手變變變。
(4)讓幼兒體驗過程,觀看幼兒繪畫,幫助有困難的小朋友,用時控制在 10 分鐘。
師:老師發(fā)現小朋友們的想象力真棒,那哪位小朋友愿意分享自己的畫呢? 愿意的小朋友舉手告訴老師。
師:小朋友,來說說你畫的是什么?
幼:我畫的是小白兔,兩根手指當它的耳朵。師:喔,真聰明,我們把掌聲送給你。
活動延伸:
師:今天,小朋友都畫的非常得棒,以后我們要愛護我們的小手,那樣我們又能畫出許多許多畫。接下來,老師要給任務了喲,請小朋友們回家,同
爸爸媽媽一起完成一幅(拍拍小手我會變)的畫,到時候把畫貼在教室, 我們一起欣賞好不好?
幼:好
活動總結
增強幼兒興趣的同時,也提高了幼兒的自信心。每個幼兒的發(fā)展差異不同,所以會對個別幼兒進行指導,使一些較落后的幼兒也可以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獲得成功的喜悅感.樹立自信心。
6、教學設計中班數學活動《禮物送給好媽媽》反思
中班數學教案(附反思)
活動目標:
1.學習用點子記錄的方法統計送各種禮物的人數。
2.能講述自己的操作結果。
3.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4.培養(yǎng)幼兒對數字的認識能力。
5.讓孩子們能正確判斷數量。
6.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判斷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7.通過各種感官訓練培養(yǎng)幼兒對計算的興致及思維的準確性、敏捷性。
活動準備:
禮物圖片、統計表每組一張,大統計表一張、鉛筆、膠棒
活動過程:
一、我給媽媽送禮物。
1.教師:小朋友,平時媽媽照顧我們非常辛苦,你們想不想送一份禮物給媽媽呢?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一些禮物,我們來看看都有些什么禮物?請幼兒看看禮物,一共有幾種禮物?(8種)8種禮物,我們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呢?(出示數字8)
2.那誰來說說,你想送給媽媽什么禮物?
3.幼兒挑選一樣自己最想送給媽媽的禮物。
二、計禮物數量。
1.你選了什么禮物送給媽媽?
2.我們每個小朋友送的禮物都不一樣,有什么好辦法讓別人一看就知道全班送圍巾的有幾個人,送項鏈的有幾個人呢?幼兒說一說。
3.出示統計表
(1)師:老師請來了一張統計表幫忙。小朋友,我們一起看看,這個統計表上面都有些什么呢?
(2)幼兒認識統計表:上面一排是禮物,下面是統計人數,中間的這一段格子是讓你把禮物貼到禮物標記的下面。比如:你們組有一位小朋友選了包包送給媽媽,就把禮物貼在包包的標記下面的格子里。另一位小朋友選了項鏈,那他應該把禮物貼在哪里呢?(項鏈下面的格子里)等你們組所有小朋友的禮物都貼好之后,選一位小朋友用點子記錄送各種禮物的人數。記錄在下面一排的格子里。
4.幼兒統計,教師指導
5.展示小組統計表,教師再統計。
(1)看看,第一組小朋友的統計表,送媽媽圍巾的有幾個人呢?送項鏈的有幾個? 第二組小朋友來說說看,你們組的統計結果。我們一起來檢查一下第三組小朋友的統計結果。
(2)除了看禮物,還有什么辦法知道第四組有幾個人送了圍巾,有幾個人送了項鏈呢?(教師將禮物部分用白紙遮掉,引導幼兒看點子)
(3)我們全班送媽媽圍巾的一共有幾個人呢?我這里有一張大的統計表,我們一起把每組統計的結果都匯總到這張大的統計表上吧。
請個別小朋友說說全班送花朵的有幾個人。記錄在哪里?試試看。點子匯總好了之后,教師用數字統計。
(4)比較一下,送哪種禮物的人數最多,送哪種禮物的人數最少?
三、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用統計表記錄了送每種禮物的人數,有了統計表,讓我們一看就知道我們班里有幾個人選了圍巾,幾個人選了項鏈,有了統計表可真方便!
活動反思: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科學領域的第四個目標提到: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從這一目標理念出發(fā),我設計了此活動。實施后,效果非常好,預定的目標得到很好地達成,幼兒在實踐過程中,各種綜合能力(合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克服與戰(zhàn)勝困難的能力、應變能力等)得到了有效發(fā)展。
7、中班美術活動教學設計:《七彩之路》(含設計意圖)
一、設計意圖:
以往幼兒接觸作畫的材料不是彩筆就是油畫棒。在此基礎上,大膽地嘗試用繩子來作為幼兒作畫的筆。開展了隨音樂抖動,拖拉繩子的玩色游戲,讓幼兒選擇相應的顏色,大膽想象創(chuàng)作,感受色彩線條之美,即讓幼兒體驗到獨立創(chuàng)造的快樂,又增強了他們在不同材質上用節(jié)奏進行美術活動創(chuàng)造的能力。
二、活動過程
一)、活動目標:
1、隨歌曲節(jié)奏抖動,拖拉繩子進行玩色游戲,感受色彩、線條、節(jié)奏、動作之美。
2、能大膽創(chuàng)作,體驗交流、合作的快樂。
3、對方形、圓形,線條等涂鴉感興趣,并嘗試大膽添畫,能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
4、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操作習慣,保持桌面干凈。
(設計活動目標的依據:在兒童階段的繪畫教育應該少些急功近利,多些寓教于樂,寓教于活動之中。這樣即可以保護兒童繪畫興趣,發(fā)現兒童繪畫天賦,又可以有效達成促進兒童心智的成長,形成良好的審美觀。)
二)、活動準備:
1、活動室四周布置樹、葉,用宣紙鋪成的“小路”。
2、水彩顏料(紅、黃、藍、綠)、10厘米左右的棉繩若干條、一次性杯子、小桶、紙張若干。
3、幼兒已熟悉歌曲《走路》。
4、音樂磁帶、錄音機、多媒體課件。
5、講臺桌上白紙一張。
三)活動過程:
1、創(chuàng)設情景,引發(fā)興趣
森林里住著許多小動物,邀請我們一起去做客!大家想去嗎?那就讓我們學小鳥飛去吧!
(聽音樂學小鳥飛進教室)
森林到了,多漂亮啊!看看森林里有哪些小主人來歡迎我們?大家一起給小動物問個好吧!你們知道這些小動物是怎樣走路的嗎?誰能學學它們的走路?<出示多媒體課件: 森林背景及小兔 小鴨小烏龜小魚>
師:讓我們跟著《走路》這首音樂一起來學小動物表演吧!
(放音樂,幼兒邊唱邊表演。)
小結:小兔跳跳跳,小鴨搖搖搖,烏龜爬爬爬,小魚游游游,小動物們有節(jié)奏地走路太有趣了。(教師邊演示邊小結)
(設計意圖:讓幼兒在音樂舞蹈中,體會不同的動作,明白繪畫中他們也可以用這些動作去為事物著色,為用線條去涂色奠定動作基礎。同時,又能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實現寓教于樂的目標。)
2、明確方法,教師示范
①今天,林老師要給小朋友們介紹一個新伙伴——繩寶寶,他也想學小動物走路,可是繩寶寶不會走路,誰能幫助它呢?還有誰能表演的和他不一樣?(一邊念兒歌,一邊學走路)
兒歌:小兔走路跳跳跳,小鴨走路搖搖搖。小烏龜走路爬爬爬;小魚走路游游游!
師:剛才兩位個小朋友表演的真棒,大家想不想一起來試一試?(想)下面請小朋友拿出凳子底下的繩寶寶,邊念兒歌邊表演。(師幼一起表演)大家表演得真好,讓我們跟著優(yōu)美的音樂再來一遍!
請小朋友把繩寶寶放在凳子上,然后坐下。
②師:小朋友們,繩寶寶學會走路了,想在白紙上留下自己美麗的小腳丫!怎么才能留下小腳丫的腳印呢?(幼兒自由討論)誰來說說?
教師有個好辦法,你們看這是什么?出示準備好的四種顏料:紅、黃、藍、綠。先把繩寶寶蘸上自己喜歡的顏色,老師選擇紅色的繩寶寶,現在請小朋友看老師是怎樣讓繩寶寶在紙上走出美麗的腳印?(教師邊唱邊演示抖動,拖拉繩子學小動物走路)
小結:畫完了,我把繩寶寶放回原來的杯子里。瞧,繩寶寶在白紙上留下了漂亮的紅色腳印。(師拿著紙)我們來找一找繩寶寶學了哪些動物走出了腳印?(點、曲線、直線、波浪線)
下面,請小朋友也來試試,誰愿意上來?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來畫。
師:這位小朋友用**顏色的繩寶寶畫出了腳印,真棒!
③幼兒作畫,教師指導。
師:繩寶寶學小動物用美麗的色彩畫出的小路這么漂亮,你們想不想試試?(想)
師:看,小朋友后面有一條白色的路,我們大家一起請繩寶寶來走出五彩的腳印吧!
師:小朋友在請繩寶寶去走路的時候請記?。?/p>
(1)不要用勁甩,以免把顏料弄得自己或別人身上。
(2)畫完后把繩寶寶放回原來的杯子里。(如:紅繩子寶寶畫完后放回紅顏色的盤子里。
(3)注意不要把顏料給打翻了,別把小路給弄臟了!
(4)手臟了請用紙巾擦,扔到垃圾桶里。
(5)老師要看哪個小朋友能按要求做得最好!
師:現在,請小朋友輕輕走到小路旁邊。老師和幼兒一起拿起繩寶寶邊念兒歌邊表演一遍。
第二遍請小朋友換一種顏色來表演,(放音樂)
第三遍小朋友可請聽課老師一起來,并提醒幼兒換顏色表演。
畫完后請小朋友回到原位。
(設計意圖:兒童繪畫幾乎是每個兒童與生俱來的本能,每個兒童從小都喜歡隨意而大膽地涂抹,這是他們自我表達感受或情緒的擅長。教師簡單的示范是為了讓幼兒明白線條的用途,它就像繪畫時手中筆,能把五顏六色帶入這美麗的畫面,從而調動幼兒繪畫的沖動。)
四)分享交流:
師:讓我們來欣賞一下這條七彩之路吧!
教師點評: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從這條小路上,我們看到了有許多的小兔、小鴨、小烏龜和小魚走路的樣子,多有趣!多可愛!讓人真陶醉!
師:今天,小朋友不僅教會繩寶寶學小動物走路,還畫出了一條美麗的小路,讓森林更加美麗,大森林感謝繩寶寶和小朋友?,F在讓我們一起和大森林告別吧!放錄音,跟音樂學小動物走出教室?;顒幼匀唤Y束。
(設計意圖:評價是樹立幼兒繪畫自信心,促進幼兒成長的有效手股。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對幼兒的繪畫給予一個正確評價,能有效地保護幼兒繪畫積極性,培養(yǎng)其繪畫興趣,同時,也能有效地發(fā)展幼兒良好的審美觀。)
8、中班幼兒園美術教學設計《停電了》
中班幼兒園美術設計《停電了》
設計意圖:
中班幼兒的想象力極為豐富,因此,我采用以停電后猜黑影的形式來想象畫,正是對他們想象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這堂課打破了以往美術課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幼兒在巳有的生活經驗上能夠自由、充分地發(fā)揮擴散性思維,調動了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用自己手中的筆來確實地表達出自身的所感、所想。
教學目標:
1、通過停電后黑影的猜測,讓幼兒充分發(fā)揮想象力,自由表現出自身的所想、所感。
2、鞏固蠟筆畫的作畫方法,使作品豐滿。
3、培養(yǎng)幼兒初步的創(chuàng)造能力。
4、體驗欣賞和繪畫活動的樂趣,能大膽、自由地表達。
教學準備:
l、各種形狀的黑影若干,每人一張白紙,一支勾線筆、一副蠟筆。
2、投影機一臺。
教學過程:
(一)欣賞討論
1、“小朋友,昨天晚上老師在家看電視時,忽然,停電了,真糟糕!你們想一想,晚上停電的時候,看見的東西會是怎么樣的呢?”(模模糊糊,看不清楚)
2、出示黑影
(用投影機將黑影放大到黑板上面的白紙上。)
“是啊,我就看見許多黑乎乎的黑影,而且我用照相機把它們拍了下來,請你們看看,這圓圓的黑影可能會是什么呢?”(如皮球、餅干、盤子……)幼兒講一種,教師就畫一種(畫的時候,用勾線筆在白紙上將黑影描下來)。
3、“瞧!老師拍下來的黑影還有許多(同時出示許多各種形狀的黑影)你們想想,它們可能是什么呢?
(幼兒自由回答)
(二)聯想作畫
“現在,老師把這些黑影都放到了你們的桌子上,請你選自己最喜歡的一個,用勾線筆把輪廊勾出來,然后把你剛才說的畫出來,并涂上漂亮的顏色。拿到黑影后不要急著畫,要多看看。多想想,想好了再畫?!?/p>
(三)幼兒作畫,教師指導
1、引導幼兒從不同方向觀察、想象,千萬不要忘記外形的邊。
2、指導幼兒涂色要均勻、鮮艷、畫面要豐滿。
(四)講評
l、請個別幼兒將自己的作品給小伙伴們看,并說出:我看到的這個黑影可能是什么?
2、“啪嗒”一聲,燈亮了?!靶∨笥眩鞄е愕淖髌啡ダ罾蠋熂艺艺?,有你們畫的東西,好嗎?”
3、幼兒出教室,結束。
9、中班美術《色紙作畫》教學設計
活動目標
·了解有關動物的習性,對食物鏈感興趣
·嘗試在色紙上作畫,涂色用力、均勻
·對使用色紙作畫產生興趣
·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操作、表達能力,提高幼兒的審美情趣及創(chuàng)新意識
·培養(yǎng)幼兒養(yǎng)成有序擺放工具、材料的習慣
重點難點
·重點:懂得動物和動物之間生存關系,對食物鏈感興趣
·難點:在色紙上進行作畫均勻地涂色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簡單了解有關動物的習性,會畫貓頭鷹等夜間活動的動物
·材料準備:已經上好黑色的幼兒畫過的畫紙,油畫棒,范畫
活動過程
一、出示范畫,讓幼兒體驗色紙畫的特征效果,引起幼兒作畫的愿望。
1.“這幅畫與我們過去畫過的畫有什么不一樣?”
2.“這樣的畫看上去有什么感覺?”
3.解釋色紙的由來,讓幼兒體驗到廢物利用的好處,懂得要節(jié)約紙張。
“這些畫紙都是你們以前用過的,老師在上面涂黑色,讓你們再來畫畫。這樣,一張紙我們可以用多次,減少了浪費。”
二、觀察畫面內容,提問:
月光下,黑夜中,動物們會在干什么?誰會在活動?誰又在休息?在活動的動物它們又是怎么活動的,和誰一起活動? (讓幼兒自由討論,充分發(fā)揮幼兒的想象力,通過教師參與的討論讓幼兒了解動物之間的相互聯系。)
三、提出作畫要求
大膽地畫出夜間活動的動物;色紙作畫時涂色要用力、均勻。
四、幼兒練習
教師邊巡視邊提醒幼兒作畫的要求,對于難以達到滿意效果的個別幼兒,可做個別示范。
六、講評
讓作者互相講講所畫的小動物在于什么。
活動延伸
要求幼兒搜集夜間活動的動物資料;在美工角中提供色彩不一的紙,供幼兒作畫,使幼兒嘗試不同的色紙作畫的效果。
活動評析
一、設計意圖
“月光下”是個范圍很廣的美術活動,基本上是讓幼兒自己進行想象和創(chuàng)造。幼兒在作畫之前的自由討論中,了解了動物之間所存在的不可分割的聯系,為后面的創(chuàng)作打下了基礎。幼兒喜歡親近兔子等小動物,厭惡大灰狼和老虎等食肉動物,他們不了解食物鏈。本次活動能使幼兒知道食物鏈,動物中有肉食動物,有草食動物也有腐食動物,他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的,沒有好壞之分。另外,選擇了幼兒用過的紙覆蓋上顏色來作為幼兒的作畫材料,從本次活動題材考慮選用了黑色——黑夜,這樣幼兒能夠理解,也能夠接受。當然,目的不僅為了讓幼兒更好地表現主題,取得良好的畫面效果,而且也為了對幼兒進行節(jié)約紙張的教育。考慮到食物鏈和環(huán)境有關,節(jié)約用紙也和環(huán)境有關,兩者的結合是很不錯的,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效果分析
從幼兒所作的20張作品中可看出,他們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展示了多種不同的生物之間的聯系,表明幼兒已懂得動物之間有著某種不可分割的聯系,不是人為可以破壞的,假如其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有所損壞,將對很多動物產生影響。在講評作品中通過幼兒自我介紹,進一步豐富了有關食物鏈的知識。色紙的運用,也提高了幼兒的作畫興趣。
10、中班美術教案《好媽媽美發(fā)屋》主題教學設計反思
由于中班孩子年齡較小,他們的繪畫能力有一定的局限,媽媽在寶貝們眼里永遠是最美麗的,經常會在孩子們的談話中聽到他們在討論,自己的媽媽今天又換了什么發(fā)型,因此我設計了本節(jié)活動。
活動目標
1.感受紙藝造型的美。
2.能用紙創(chuàng)意制作不同造型的頭發(fā)。
3.嘗試運用撕、團、揉、搓、卷等方法來感受媽媽的美。
4.讓幼兒體驗自主、獨立、創(chuàng)造的能力。
5.能呈現自己的作品,并能欣賞別人的作品。
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通過運用撕、團、揉、搓、卷等方法來感受媽媽的美。
活動難點:引導幼兒知道頭發(fā)長在額頭上,注意粘貼的位置。
活動準備
1.報紙、皺紋紙、手揉紙、彩紙、牛皮紙若干。
2.好媽媽美發(fā)屋 PPT、每位幼兒媽媽的照片、輕音樂。
3.假發(fā)、膠棒、畫好的媽媽的面孔、紙盒、作品展示繩。
活動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引起興趣
教師扮演魔術師,現場為另一位老師變換發(fā)型
教師:“小朋友們好,今天老師給你們變個魔術好不好?我們把某某老師的頭發(fā)變個樣子?!?/p>
引導幼兒說出老師之前的頭發(fā)是什么樣子的,變完后又是什么樣子的。
2.觀察圖片,語言描述
出示媽媽的圖片,引導幼兒說出自己媽媽的發(fā)型是什么樣子的教師:“這是誰的媽媽?你媽媽的頭發(fā)是什么樣子的?”
3.變換發(fā)型
用軟件現場給媽媽換個發(fā)型,激發(fā)幼兒的制作欲望教師:“你們想不想給自己媽媽也換個發(fā)型呢?”
4.探索制作
探索頭發(fā)的不同制作方法,并提出注意事項
教師:“小朋友們想一想,要想制作長頭發(fā)應該把紙撕成什么樣子?要想制作短發(fā)應該把紙撕成什么樣子?要想制作卷發(fā)呢?”
教師:“想一想我們的頭發(fā)長在哪里?所以做制作過程中注意不要把頭發(fā)粘到眼睛上或者眉毛上。并且要保持桌面衛(wèi)生,不用的廢紙要放在小盒子里?!?/p>
5.創(chuàng)造體驗
鼓勵幼兒按意愿自選長發(fā),短發(fā),卷發(fā)制作不同造型的頭發(fā)并創(chuàng)意粘貼,教師觀察并指導個別幼兒。
6.欣賞作品,交流分享
教師:“請小朋友把你的作品夾到媽媽的照片下面,比較一下你制作的發(fā)型和媽媽以前的發(fā)型有何不同。”
活動總結
由于中班孩子年齡較小,他們的繪畫能力有一定的局限,不能更好的表現創(chuàng)意的發(fā)型, 因此我設計運用各種各樣的紙來表現媽媽的頭發(fā),嘗試運用撕、團、揉、搓、卷等方法來幫助媽媽創(chuàng)意發(fā)型,更符合中班孩子的學習特點。
活動中,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深深的吸引著幼兒,讓幼兒感受著不同發(fā)型的美,為幼兒創(chuàng)意發(fā)型做好充分準備。即便是這樣,在制作時個別幼兒還是會遇到一定的困難,我能夠及時幫助他們。我還發(fā)現個別幼兒把頭發(fā)貼在了媽媽的耳朵上,我意識到這是自己在幼兒制作前沒有很好的讓幼兒觀察頭發(fā)生長的地方,于是及時引導幼兒把頭發(fā)貼在合適的地方,讓媽媽會變得更美麗!活動中他們一邊制作一邊和旁邊的孩子交談自己為媽媽設計的發(fā)型,樂在活動中……
整個活動我還以魔術的形式貫穿,讓孩子沉浸在魔法的氛圍中,用充滿魔法的小手為媽媽設計發(fā)型,目標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