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學活動《樹的秘密》環(huán)境保護教學設計反思》屬于幼兒園小班教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nèi)容,歡迎參考。
1、小班科學活動《樹的秘密》環(huán)境保護教學設計反思
活動目標:
1.了解年輪與樹齡之間的關系。
2.初步知道人類保護樹對樹成長的重要性。
3.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現(xiàn)象,并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xiàn)象。
4.通過實際操作,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課件準備:《年輪》實拍圖3張,《一棵樹的經(jīng)歷》故事圖7張、故事音頻
活動過程:
出示樹木年輪圖片,以“猜猜樹有多大年齡”的話題引發(fā)幼兒興趣。
——這是什么?知道這棵樹幾歲嗎?用什么辦法可以知道樹幾歲了?
小結:樹墩上一圈一圈的是樹木的年輪,從年輪的圈數(shù)就知道樹木有幾歲了。年輪會告訴我們樹木生長的秘密。
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圖片,通過對比進一步了解年輪的知識。
——你們看看這兩個年輪的紋路,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小結:年輪不僅告訴我們樹木的年齡,還告訴我們在一般情況 下,年輪密的是北方,疏的是南方。因為樹干朝南的一面受陽光照射較多,生長較快,所以年輪比朝北的一面寬大一些。
講述故事《一棵樹的經(jīng)歷》,讓幼兒知道人類保護樹對樹的成長的重要性。
1.講述故事
——故事中的樹經(jīng)歷了什么?最終它變成了什么?
小結:故事中的樹從種子發(fā)芽到長成大樹,經(jīng)歷了開路、干旱的年份,也經(jīng)歷了風調(diào)雨順的年份,最終被送進了造紙廠,變成了紙張。
2.知道人類保護樹對樹的成長的重要性。
——我們要怎么保護樹木朋友讓他們健康生長呢?
(不亂砍伐樹木,小心森林大火,為樹木除害蟲等)
活動延伸
家園共育:鼓勵幼兒與家長一起收集有關保護樹木的相關資料,了解樹木對人類環(huán)境的影響。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為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顒拥哪康氖桥囵B(yǎng)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chuàng)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2、幼兒園小班主題語言科學活動《水果里的秘密》教學設計反思
活動目標:
1.發(fā)現(xiàn)水果切面的不同,能將水果外形和切面圖案進行匹配。
2.體驗與同伴自由探究的樂趣。
3.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蘋果、橙子、獼猴桃、楊桃、火龍果實物各1個(可根據(jù)當?shù)厮x擇);水果刀1把。
課件準備:水果切面圖;水果連線圖;各種水果和水果切面實拍圖等。
紙面教具:打印《水果連線》圖(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教師出示妙妙精靈變魔術相關圖片,導入場景
——妙妙精靈給水果寶寶變了一個魔術,把它們變成了兩半,你們能認出是什么水果嗎?
二出示圖片,令幼兒認真觀看,猜測并表達想法
——仔細看一看,這是什么水果?你是怎么認出它的?
三現(xiàn)場切水果,令幼兒觀察不同水果的切面圖案
——水果里面還有什么?切開的水果像什么?
——你最喜歡哪個水果切面?為什么?
四出示切面圖和相關圖片,令幼兒匹配并說名稱
——圖上有許多切開的水果和完整的水果,可是它們找不到自已的好朋友了,請小朋友來幫忙找一找吧!
五發(fā)放教具,讓幼兒觀察切面與完整水果的關系
——你們認識這些切開的水果嗎?
——請找一找它們原來的樣子,用線連起來。
活動反思:
首先從學生的興趣著手先運用多媒體展示一些水果的圖片,讓學生的思想很快的走進水果這個主題.然后結合實際生活引導學生積極踴躍的展開交流討論.課上我只起主導作用,把大量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充分表現(xiàn)自己.孩子們的想象力是豐富多采的.他們都給自己的小組起了有趣的水果名字.其中"火龍果"小組自告奮勇,向大家展示了他們學到的關于水果的色、香、味方面的知識。其他的小組也不甘示弱,分別從水果的營養(yǎng)、保健,水果的生長地域,水果與生活的聯(lián)系,水果圖片、手抄報、水果的廣告語等方面以討論、游戲、交流等多種形式生動活潑的展示了水果的知識,課堂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充分的發(fā)揮。最后他們自己動手制作水果拼盤,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這堂綜合實踐課上的比較成功,我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獨立性,整個教學過程貫穿了學生自主性的活動,活動成為主要學習形式和教學載體。這次實踐活動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不但學到了知識,學會了真誠的與人溝通,鍛煉了動手操作能力,增強了小組合作的精神,增進了對社會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學會了總結、實踐、研究問題的學習方法。
這堂課從主題的確立、研究方案的制定、各小組進行深入探究、到研究成果總結匯報、學習的收獲,整個實踐過程中,我和我的學生們走過了一段快樂的、新奇的、興奮的路程。我親眼目睹了,這些孩子們在初試綜合實踐活動的自信;在制定研究方案時的茫然;在每一次的研究和討論時的專注與激動;在交流匯報時的那份嚴謹與睿智。同時我也深深的感到在研究活動中孩子們離不開我的陪伴,他們需要鼓勵和贊賞,他們更需要我的引導和幫助。活動中我以平等的態(tài)度與學生探討、研究,在共同的活動過程中開闊了師生的眼界,發(fā)散了思維,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3、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樹的秘密》環(huán)境保護教學設計反思
活動目標:
1.了解年輪與樹齡之間的關系。
2.初步知道人類保護樹對樹成長的重要性。
3.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現(xiàn)象,并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xiàn)象。
4.通過實際操作,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課件準備:《年輪》實拍圖3張,《一棵樹的經(jīng)歷》故事圖7張、故事音頻
活動過程:
出示樹木年輪圖片,以“猜猜樹有多大年齡”的話題引發(fā)幼兒興趣。
——這是什么?知道這棵樹幾歲嗎?用什么辦法可以知道樹幾歲了?
小結:樹墩上一圈一圈的是樹木的年輪,從年輪的圈數(shù)就知道樹木有幾歲了。年輪會告訴我們樹木生長的秘密。
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圖片,通過對比進一步了解年輪的知識。
——你們看看這兩個年輪的紋路,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小結:年輪不僅告訴我們樹木的年齡,還告訴我們在一般情況 下,年輪密的是北方,疏的是南方。因為樹干朝南的一面受陽光照射較多,生長較快,所以年輪比朝北的一面寬大一些。
講述故事《一棵樹的經(jīng)歷》,讓幼兒知道人類保護樹對樹的成長的重要性。
1.講述故事
——故事中的樹經(jīng)歷了什么?最終它變成了什么?
小結:故事中的樹從種子發(fā)芽到長成大樹,經(jīng)歷了開路、干旱的年份,也經(jīng)歷了風調(diào)雨順的年份,最終被送進了造紙廠,變成了紙張。
2.知道人類保護樹對樹的成長的重要性。
——我們要怎么保護樹木朋友讓他們健康生長呢?
(不亂砍伐樹木,小心森林大火,為樹木除害蟲等)
活動延伸
家園共育:鼓勵幼兒與家長一起收集有關保護樹木的相關資料,了解樹木對人類環(huán)境的影響。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為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顒拥哪康氖桥囵B(yǎng)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chuàng)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4、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糖果小屋彩虹糖的秘密》教學設計反思
課前活動:
1.在家園互通欄目中,請家長帶孩子逛超市,有意識得帶孩子們看糖果柜臺,觀看糖果的品種,并品嘗糖果的味道,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糖果到幼兒園與同伴交流分享。
2.每天帶孩子們品嘗一種口味或一個品種的糖果,逐漸地擴展了幼兒的視野,他們對糖果都很熟悉,能說出很多糖果的名稱和味道,極大地激起了孩子們的興趣。
3.請爸爸媽媽講解,并在班級的圖書區(qū)投放相關糖果的書籍,了解吃糖果的好處和危害。
教學過程:
一、活動目標:
1.通過聽一聽、看一看、說一說了解彩虹糖的特點,愿意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發(fā)現(xiàn)。
2.能在教師的示范、講解下按實驗步驟進行操作,發(fā)現(xiàn)彩虹糖在水中會溶化的現(xiàn)象。
3.知道吃多糖果帶來的危害,要少吃糖,并在吃糖后及時漱口。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現(xiàn)象,并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xiàn)象。
5.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二、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通過聽一聽、看一看、說一說了解彩虹糖的特點,愿意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發(fā)現(xiàn)。
活動難點:能在教師的示范、講解下按實驗步驟進行操作,發(fā)現(xiàn)彩虹糖在水中溶化的現(xiàn)象。
三、活動準備:
1.經(jīng)驗準備:了解每一種糖果的特點和吃糖帶來的危害
2.物質準備:《彩虹糖的秘密》的 PPT 課件、彩虹糖、實驗材料(透明水杯、勺子)若干套。
3.場地準備:
顯示屏
四、活動過程:
一、通過猜一猜,萌發(fā)興趣
1.請幼兒說一說自己認識的糖果。
師:你喜歡吃糖嗎?你吃過什么樣的糖?
2.幼兒通過聽聲音,猜一猜的活動,引出彩虹糖。
師:老師的口袋里藏著一種糖果。聽一聽,可能是什么糖?
二、觀察彩虹糖的顏色、形狀等特點。
師:你吃的彩虹糖是什么顏色的?什么味道的?
三、創(chuàng)設“把彩虹糖上的顏色沒有了”的游戲情境,進行實驗。
1.師:彩虹糖有這么多的顏色,今天老師要給你們變個小魔術,你們看看彩虹糖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教師操作,將一顆彩虹糖放到水中,經(jīng)過搖晃,顏色融化到誰里,彩虹糖變成白色了。
提問:彩虹糖的顏色去哪里了?為什么呢?小朋友也一起來做一下實驗吧2.明確實驗步驟和要求
(1)教師出示裝有水的塑料杯,介紹實驗材料。
(2)教師引導幼兒認識水是透明無色的。
師:水是什么顏色的?我可以透過水看到你們,所以水是透明無色的。
(3)教師講解實驗要求,幫助幼兒明確操作的步驟和要求。
師:每人只能拿一杯水和一顆彩虹糖,先看看你拿的彩虹糖是什么顏色,再把彩虹糖放在水杯里,用小勺子輕輕地攪一攪。
3.幼兒操作,教師個別了解幼兒的發(fā)現(xiàn)。
師:你的彩虹糖是什么顏色的?輕輕地攪一攪,看看水有什么變化?
再把彩虹糖舀上來看看,它變成了什么顏色?
2.教師引導幼兒交流分享。
師:你原來的彩虹糖是什么顏色的?現(xiàn)在呢?水變成了什么顏色?
彩虹糖上的顏色到哪里去了?
師:有誰的發(fā)現(xiàn)是和他一樣的?慢慢舉起來給大家看看。(教師帶領幼兒集體檢查。)
師(小結):原來彩虹糖上的顏色溶化到水里去了。
四、教師操作彩虹糖實驗,感受顏色視覺沖擊,進一步鞏固溶化現(xiàn)象
1.幼兒猜測多顆彩虹糖放進水中的變化。
師:如果把好多彩虹糖都放在一杯水中,你們猜會變出什么?
2.教師邊在白紙盤中擺放彩虹糖,邊帶領幼兒點數(shù)。
師:和老師一起數(shù)一數(shù)一共放了幾顆彩虹糖。
3.教師引導幼兒觀察彩虹糖放入水中的色彩變化并進行想象、表達。師:哇!現(xiàn)在彩虹糖變成了什么?看起來像什么?
五、幼兒品嘗彩虹糖,進一步感知彩虹糖遇水會溶化的現(xiàn)象1.教師示范吃彩虹糖,并引導幼兒猜測彩虹糖的顏色。
師:你們想不想嘗一嘗彩虹糖?我也想嘗一嘗。(教師吃一顆彩虹糖。)
師(伸出舌頭):猜猜,我吃的是什么顏色的彩虹糖?你怎么知道的?2.幼兒吃彩虹糖,并和同伴相互猜測彩虹糖的顏色。
師:每個小朋友嘗一顆彩虹糖,請你的朋友猜猜你吃的是什么顏色的彩虹糖。
師(小結):原來彩虹糖的顏色溶化到嘴里了。
六、結合課件,知道吃多糖果帶來的危害,要少吃糖,并在吃糖后及時漱口
師:糖這么好吃,但是如果糖吃多了會怎樣?(幼兒討論)
小結:糖雖然好吃,但小朋友記住一次不能吃太多的糖。糖吃多了
容易長蛀牙,還會使身體發(fā)胖,運動起來很不方便。所以,我們要少吃糖,而且吃完糖后一定要漱口。
課后延伸活動:
1.可以引導幼兒繼續(xù)探索其他糖果的秘密,如棉花糖為什么是軟軟的,跳跳糖為什么會跳,進一步引發(fā)幼兒對糖果的興趣。
2.在美工區(qū)提供豐富的半成品材料:皺紋紙、糖紙等材料,引導幼制作搓糖豆、包糖塊,并在娃娃家里進行“分享”。
3.請爸爸媽媽找愛牙護牙視頻,監(jiān)督幼兒少吃糖,鼓勵他們吃完糖后及時刷牙、漱口、喝水。
課后反思:
糖果是幼兒最無法抵御的誘惑,特別是它五彩繽紛的顏色,林林總總的形狀,香香甜甜的味道,總能讓孩子主動去接近,去探索。本次活動是糖果小屋主題下的分支活動?;顒又型ㄟ^看一看,說一說,試一試的活動,讓孩子探索彩虹糖的秘密。
活動中開始部分注重“趣”的激發(fā)。聽一聽,猜一猜瓶子里裝的是什么糖果?孩子的興趣點一下子就被激發(fā)出來。利用搖晃彩虹糖發(fā)出聲響,引導幼兒用聽覺,初步感知彩虹糖的特征。
《幼兒園教育新綱要》指出,幼兒科學教育要盡量創(chuàng)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操作活動,使幼兒感受科學探究過程和方法,體驗發(fā)現(xiàn)的樂趣。因此在活動中我設計了“把彩虹糖上的顏色變沒有”的游戲操作環(huán)節(jié)。讓幼兒自己動手舀糖、攪拌、觀察,充分調(diào)動孩子們的學習主動性是孩子始終在積極的狀態(tài)中自主地學習。
有了自己小實驗的成功體驗后,在老師操作實驗中,幼兒也能夠專心的觀察,大膽的猜測,科學探究亦是有了初步的萌發(fā)。
科學活動的精髓在于“大膽的動手,細心的觀察,耐心的等待,適時的指導”。在活動中,我還應該多給孩子一些操作的時間和交流的機會,在今后的教育活動中,我將進一步的探索和改進。
5、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有趣的溶解》教學設計反思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發(fā)現(xiàn)糖能溶解于水的現(xiàn)象。
2.通過幼兒自主實驗,發(fā)現(xiàn)有些糖溶于水,有些則不能。激發(fā)他們探索的興趣。
3.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xiàn)象的探索和認知,樂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fā)現(xiàn)的結果。
4.通過實際操作,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課件準備:《小鴨子買糖》故事圖片及音頻、各種糖實拍圖
材料準備:每位幼兒一個杯子、一把小勺。每組一個大盆、一把大勺、抹布兩條。白糖、紅糖、冰糖、棉花糖、硬糖、棒棒糖、軟糖若干。
活動過程
一、播放《小鴨子買糖》的故事,引導小朋友聽故事回答問題。
——故事中的小鴨幫媽媽去做什么?
——后來發(fā)生了什么?
——小鴨的白糖到哪里去了呢?
二、教師示范白糖的溶解實驗,并引導幼兒自己操作實驗,進行觀察。
1.教師示范實驗
1)舀一勺白糖放入空杯子里。
——看看杯子里的白糖,它是什么顏色?什么形狀的?
2)讓幼兒嘗嘗溫水的味道,再向盛白糖的杯里倒入溫水,讓幼兒觀察并品嘗。
——溫水是什么味道的?
——白糖在水里發(fā)生了什么變化?白糖到哪兒去了呢?
——水變成什么味道了?
小結:白糖在水里過一會不見了,水變甜了,我們就說白糖在水里溶解了。
2.教師引導幼兒操作白糖溶解的實驗。
三、教師出示各種糖,引導幼兒進行糖的溶解實驗。
——這些是什么糖呢?
——你們來試試,它們在水里會不會溶解呢?
附【故事】
《小鴨子買糖》
一只小鴨子想幫媽媽做事,媽媽讓她幫忙買一袋白糖,小鴨子答應了。
小鴨子高高興興地買了白糖,到了河邊。
一不小心,把糖袋子弄破了,糖都撒倒了河里。
小鴨子會游泳,連忙到河里去撈。
可是她在河里翻了個遍,也沒有找到白糖,小朋友你知道白糖到哪里去了嗎?
活動反思:
這節(jié)課中,我覺得我的活動提問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問的效果也很好??梢哉f在大家的討論下,提問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兒不僅會說了,而且還更會問了。
這樣的自由探索活動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也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孩子們在輕松、愉快地氛圍中,發(fā)揮了他們在活動中的主動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
6、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多樣的石頭》教學設計反思
活動目標:
1、初步認識石頭的外部特征,知道石頭有多種多樣,各不相同。
2、通過觀察、討論,發(fā)現(xiàn)石頭的用途以及它們和人們生活的關系。
3、喜歡參與淘石頭的游戲,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玩石頭的樂趣。
4、培養(yǎng)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chǎn)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經(jīng)驗準備: 滲透有關礦工和礦場的相關經(jīng)驗。
物質準備: 礦場場景、課件、篩網(wǎng)、小鏟子、放大鏡、礦工帽、手電筒各種石頭、紙箱紙盒,熊大熊二玩偶
活動過程:
一、創(chuàng)設“小礦工采石頭”的游戲情境,引導幼兒在游戲中探索、感知石頭的多種多樣。
1、在音樂背景下進入“礦場”場地,引發(fā)幼兒采石的愿望。
2.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石頭,知道篩網(wǎng)和鏟子的用法。
3、游戲過程中,教師平行介入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石頭明顯的特征。
二、幼兒探究石頭的特征并分享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
1、師幼交流石頭的外部特征。
(1)引導幼兒觀察石頭的顏色、形狀。
提問:你找到的石頭是什么顏色?什么形狀?
(2)引導幼兒交流石頭表面的觸感(硬硬的、涼涼的、光滑、粗糙)。提問:摸摸看,有什么感覺?
2.利用工具進一步觀察石頭。
(1)放大鏡觀察石頭表面的花紋。
(2)手電筒照射發(fā)現(xiàn)個別特殊的石頭略有透光。
三、結合課件,了解石頭在生活中的作用。
1、結合已有經(jīng)驗說一說生活中哪里有石頭?
2、出示具有青島標志性的建筑(花石樓)、雕塑(天地間),小路的圖片(波螺油子路),引導幼兒了解石頭的用途。
提問:這座房子什么形狀的?還有哪里是石頭做成的?
石頭又做成什么了?
石頭鋪成的小路走在上面什么感覺?
3、出示多種“石頭畫”,引發(fā)幼兒玩石頭的興趣。
活動延伸:
在美工區(qū)中,鼓勵幼兒用各種方法給石頭涂色、大膽進行石頭拼貼畫。
課后反思:
《指南》中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fā)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fā)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抖鄻拥氖^》是一節(jié)小班的科學活動,整個活動是在“礦場”的場景中進行的,孩子們對此既感到新奇又有趣。同時以貼近孩子們生活的卡通人物熊大熊二的求助,引發(fā)幼兒找石頭的愿望。在“采石”過程中,引導幼兒采集不同種類的石頭,在觀察的過程中,由看起來——摸起來,由淺入深,先觀察外部主要特征,如顏色、形狀,觸感,再利用工具觀察石頭的“小秘密”花紋和透明度。 在活動前期搜集石頭時,有目的的選擇鵝卵石,表面粗糙或有顆粒感的巖石,還有一些特殊的水晶石和礦石等有明顯特征的石頭,為幼兒探索各種各樣的石頭提供充足的物質準備。
總的來說,孩子們能夠通過玩、看、摸、交流,進一步了解石頭的主要特征和在生活中的用途,基本完成了設定目標。同時萌發(fā)幼兒留心身邊事物,產(chǎn)生探究愿望的好奇心,并在做做玩玩中輕松快樂的獲得關于石頭的相關經(jīng)驗。
活動中的不足有以下兩點:一是在介紹粗糙和光滑的時候,發(fā)現(xiàn)幼兒對粗糙的東西的認知經(jīng)驗比較少,摸完以后說不出。因此在課前還應豐富有關粗糙和光滑東西的特點,如:“粗糙的東西,手摸在上面給人不舒服的感覺,而光滑的東西摸上去,手就很舒服,有種滑滑的感覺。”二是在開始淘石頭的游戲時,發(fā)現(xiàn)有的孩子看到石壁上有石頭,就選擇一直在石壁上收集,對于不同發(fā)展程度的幼兒,可以引導其觀察石頭的種類,多選擇不同的石頭采集,或引導幼兒同一種類的石頭如果有很多可以用一塊石頭和別的小伙伴交換,對比看看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處。
活動中,有的孩子喜歡重復別人的回答,有求異思維的只有個別幼兒,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一是我的引導對幼兒的回應應有具體所指和提升;二是孩子們的生活經(jīng)驗不如中大班幼兒豐富,應該要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契機,豐富幼兒經(jīng)驗。見得多了,認知得多了,也就說得多了。
7、小班科學活動《厲害的舌頭》教學設計反思
《厲害的舌頭》內(nèi)容新穎,有創(chuàng)意,比較適合小班的幼兒,通過觀察,引導幼兒了解舌頭的外形特點和構造。在嘗試、比較、討論中了解舌頭的三大作用。并懂得基本的保護舌頭的方法。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了解舌頭的外形特點和構造。
2、讓幼兒在嘗試、比較、討論中了解舌頭的三大作用。
3、引導幼兒認識在生活中該怎樣保護自己的舌頭。
4、發(fā)展幼兒的味覺感官,培養(yǎng)探索自身奧秘的興趣。
5、激發(fā)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每人鏡子一面,調(diào)味品一份(包括酸、甜、苦、辣、咸),吸管一根。
2、電腦、投影儀、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導入,引出主題
1、教師和幼兒一起玩舌發(fā)出聲音。
2、提問:是誰幫助我們發(fā)出這些有趣的聲音?
認識舌頭各部分的名稱及部位
1、師:對了,是我們的舌頭,你有沒有仔細的觀察過它?今天老師為每個小朋友準備了一面鏡子,請你仔細地觀察一下自己的舌頭,看看它的上面、下面有什么。
2、幼兒邊觀察邊發(fā)言。
3、教師把自己的手當作舌頭演示,幼兒認識各部分名稱:舌頭后面連著喉嚨的部分叫“舌根”,舌根的前面部分叫“舌體”,舌體的最前面叫“舌尖”,舌體的上面叫“舌背”,舌背上有舌乳頭、舌苔,舌體的下面叫“舌腹”,舌腹上有舌系帶、血管和突起。
4、師:剛才小朋友說得真好,小舌頭自己還想介紹一下自己,我們一起來聽聽它說什么。
(看多媒體軟件)了解舌頭的作用
1、幼兒和教師試試舌頭不動,還能不能說話。
2、師:舌頭除了能幫助我們說話,還有什么作用?(幼兒討論)
3、幼兒用吸管品嘗各種調(diào)味品。品嘗后教師提問:
你嘗到了什么味道?是誰幫助你知道這些味道的?舌頭為什么能嘗出各種味道呢?(教師:因為舌背上有許多小小的味蕾,這些味蕾對味道特別敏感。)什么地方的味蕾對什么味道反映最靈敏?(看多媒體介紹。)
4、幼兒和同伴互看,比較舌頭的異同。教師指導并引導幼兒討論: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舌苔會特別重?(教師:因為舌頭是反映身體狀況的一個標志。)
5、教師:我們的舌頭不僅能幫助我們說話、品嘗味道,還能反映我們身體的健康狀況,舌頭的作用真大。
討論如何保護舌頭
1、師:如果舌頭生病了或受傷了,我們一定會覺得很痛苦,那應該怎樣保護自己的舌頭呢?
2、幼兒討論。
3、師生共同小結:舌頭最怕刺激性強的食物,我們以后吃東西時要小心,不要吃太辣、太燙或太冷的東西,也不要吃得太快,不能邊吃邊說,以免咬著舌頭,還要注意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增強營養(yǎng),保持口腔衛(wèi)生,早晚刷牙,飯后漱口,讓小細菌無法生長。
活動延伸:
1、智力搶答,教師出有關舌頭的知識題,幼兒搶答。
2、回家找資料查查動物的舌頭是不是跟人類長得一樣,它們有什么特殊的本領。
教學反思:
在活動中,教師能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幼兒的興趣設計的嘗試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較強的科學學習活動。整個活動內(nèi)容新穎,有創(chuàng)意,組織的形式靈活,能隨機應變。而且,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與組織者,沒有過多的示范講解,使幼兒在活動中成為真正的主人。這次活動提高了幼兒的思維靈活性,動手操作能力,同時也培養(yǎng)了幼兒大膽探索,積極嘗試的學習態(tài)度。
8、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聽到的聲音》教學設計反思
活動目標:
1、能辨別生活中不同的聲音。
2、在玩玩、搖搖瓶子過程中,發(fā)現(xiàn)聲音的不同。
3、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xiàn)。
4、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電子資源:PPT課件《有趣的聲音》。
物質準備:小瓶人手一個,小盆每組一個,黃豆若干。
活動過程:
一、辨別生活中的聲音(PPT)。
1、今天我們來比一比,誰的小耳朵最靈敏,你聽!(PPT播放寶寶笑聲)這是什么聲音呀?你知道是誰的笑聲嗎?你們猜對了,這是小寶寶夜里睡覺做夢發(fā)出來的笑聲。
2、可是天亮了,媽媽要請一個小動物叫醒寶寶,你聽聽是哪個小動物來叫醒寶寶的?( PPT播放公雞叫聲音,幼兒:大公雞!)大公雞怎么叫的?(喔喔喔喔)那除了大公雞會叫,還有什么動物也會叫呢?會叫的小動物有很多很多,不過這次媽媽只請了大公雞來叫醒小寶寶。
3、寶寶被叫醒了,你們聽聽,現(xiàn)在小寶寶在干什么? (PPT播放洗手聲音)洗手的時候會有什么聲音啊?(嘩啦啦)
4、洗漱完,吃完早飯,寶寶準備坐上爸爸的大汽車去上幼兒園啦!汽車在馬路上會發(fā)出什么樣的聲音呢?( PPT播放汽車的聲音)馬路上除了汽車發(fā)出聲音聲音之外,還有什么車也能發(fā)出聲音?( PPT摩托車,自行車)馬路上的聲音有很多很多,我們下次再去慢慢聽。
二、讓空瓶子發(fā)出聲音(實物操作)
1、到了幼兒園里,老師要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戲啦,看看今天老師帶來了什么 好玩的呢?(出示空瓶子)聽聽這個瓶子有聲音嗎?(沒有),那你有什么好辦法能讓瓶子發(fā)出聲音呢?(幼兒嘗試讓瓶子發(fā)出聲音的方法:碰碰手、碰碰椅子、放東西到瓶子里等。)
師小結:瓶子碰到某個地方就能發(fā)出聲音。
2、用瓶子裝豆讓它發(fā)出聲音
師:我們在瓶子里裝點豆子,瓶子能發(fā)出聲音嗎?我們一起來試試看。(提醒幼兒蓋緊瓶蓋)
3、幼兒集體裝黃豆
4、表演大鼓和小鼓
師:現(xiàn)在我們的瓶子寶寶有都有聲音了嗎?老師想請小朋友們用自己的瓶子來學學這兩樣東西,看看,這是什么?(大鼓和小鼓)現(xiàn)在我們的瓶子寶寶就來學大鼓和小鼓的聲音:
大鼓--我是一只大鼓,我的聲音很大,咚咚咚咚咚。
小鼓--我是一只小鼓,我的聲音很小,咚咚咚咚咚。
師:大鼓的聲音很大,它是怎么發(fā)出來的呢?小鼓呢? (大鼓力氣用的大,小鼓用的力氣小)
小結:原來,大鼓要用大一點的力氣,小鼓要用小一點的力氣。
5、探究大小鼓的聲音與裝豆多少有關
師:小朋友們看,老師這里有兩個瓶子寶寶,一個瓶子里面裝了很少的豆子,我們來聽聽看像大鼓的聲音還是小鼓的聲音。另外一個里面裝了很多的豆子,我們也來聽聽看。
小結:原來豆子要多放些,但是不能放滿,力氣大一些就是大鼓的聲音了。
三、結束部分:
師:剛才我們聽了各種聲音,我們也自己動手讓瓶子寶寶發(fā)出了不同的聲音,原來我們的小耳朵能聽到這么多好聽的聲音,但是有小朋友不愛惜自己的小耳朵,讓自己的耳朵很受傷。以后小朋友要好好的保護我們的耳朵,也不要大聲的喊叫,這樣我們的小耳朵就可以聽到各種好聽有趣的聲音了。
教學反思
為了激發(fā)幼兒的興趣,調(diào)動幼兒積極性,加強游戲的趣味性,首先以幼兒的一日起居為線索貫穿整節(jié)課,通過課件形象具體感受不同的聲音,然后出示多種物品,讓幼兒感受不同的物體發(fā)出的聲音也是不一樣的,最后人手一種飲料瓶子作為樂器為歌曲進行伴奏。在活動過程中,孩子們始終保持活潑、學習的積極性也是蠻高的。但在最后孩子拿到飲料瓶子后,孩子的專注力都放在了飲料瓶子上,沒有達到理想的課堂效果。課后覺得應把各種物品擺在桌上讓孩子先去主動探索,然后再給予總結,課堂效果會更好些。如何上好一節(jié)成功的課,必須在教學中達到每個目標,在教學過程中穩(wěn)走每一步,雖然這節(jié)活動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但我不會泄氣,每一次的教學都是提高教師的成長?;顒酉聛硪沧屛殷w會到:探索過程中應讓幼兒自己去探索發(fā)現(xiàn),把主動權留給孩子,而教師應該充當引導者,這樣幼兒才能更自信,收到的效果也是事半功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