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亚洲区一区二区三区,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日本性爱一区二区

  • <menu id="j4nbm"><progress id="j4nbm"><i id="j4nbm"></i></progress></menu>
    <td id="j4nbm"><strong id="j4nbm"></strong></td>
      1. <th id="j4nbm"><tbody id="j4nbm"><table id="j4nbm"></table></tbody></th>

        獨坐敬亭山優(yōu)秀教案一等獎

        《獨坐敬亭山優(yōu)秀教案一等獎》屬于教案一等獎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nèi)容,歡迎參考。

        獨坐敬亭山優(yōu)秀教案一等獎

        1、獨坐敬亭山優(yōu)秀教案一等獎

        《獨坐敬亭山》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絕句。今天語文網(wǎng)小編整理了獨坐敬亭山優(yōu)秀教案。獨坐敬亭山優(yōu)秀教案具有教學課堂模塊明顯、思維啟發(fā)過渡自然,問題設計精當?shù)奶攸c,能充分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一起來學習下!

        獨坐敬亭山優(yōu)秀教案由小編整理,僅供參考:

        《獨坐敬亭山》教案

        一、教學目標:1.認識2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正確讀寫課文中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默寫《獨坐敬亭山》。

        3.學習通過看注釋,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詩句大意。

        二、教學重點:品味詩句,指導背誦,積累語言。

        三、選文目的:通過對詩句的誦讀和欣賞,感受南方自然風光之美。體驗詩人的思想感情,同時積累古詩名句,增強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增加文化積累。

        四、教學準備:李白的詩《望廬山瀑布》《靜夜思》等。

        五、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李白是我們十分熟悉的詩人了,我們學過不少他寫的故事,大家能背誦出幾首嗎?(學生背誦古詩)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手李白的詩《獨坐敬亭山》。(板書課題,生書空、齊讀)

        (二)知詩人,解詩題。

        1.知詩人。李白,唐代詩人,他寫的詩又多又有名,所以人們又稱它為“詩仙”,(介紹歷史背景。)

        2.解詩題。“獨”是指獨自一個人。請同學們看注釋了解敬亭山。

        師:李白一個人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請大家朗讀全詩,體會李白的心情。

        3.檢查生字,朗讀全詩。

        課件出示生字生詞,指名認讀,領讀。出示全詩,全班齊讀,教師指導古詩停頓并范讀。

        (三)悟詩意,覺詩境。

        師:請同學們讀一讀詩的前兩句,說說你的理解。

        1.重點引導“眾”與“孤”之中蘊含的多與少之意,“盡”與“閑”對比教學,結合歷史背景,理解詩人當時的心情。

        2.小結前兩句:仰望天空,只見幾只鳥兒向遠處飛去,直到看不見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的越飄越遠,四周一片寂靜。

        3.師:請同學們讀一讀后兩句,后兩句詩中作者又看到了什么?

        4.讀詩句,小組討論詩句含義。

        5.小結后兩句:我靜靜的凝視著山,覺得山也在看著我,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誰也看不夠,此時,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敬亭山了。

        6.過度:作者為何心中什么也不想,只有那座不言不語的高山呢?古人寫詩往往是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的心情,(了解李白不同時期的詩和他當時的境遇,體會本詩抒發(fā)的情懷。)

        四.朗誦全詩,熟讀能誦。

        五.總結全課。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獨坐敬亭山優(yōu)秀教案的全部內(nèi)容,如果對你有幫助,請繼續(xù)支持,并提出您的寶貴建議,小編會盡最大的努力給大家收集最好最實用的教學文章!

        2、獨坐敬亭山優(yōu)秀教案

        《獨坐敬亭山》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絕句。今天語文網(wǎng)小編整理了獨坐敬亭山優(yōu)秀教案。獨坐敬亭山優(yōu)秀教案具有教學課堂模塊明顯、思維啟發(fā)過渡自然,問題設計精當?shù)奶攸c,能充分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一起來學習下!

        獨坐敬亭山優(yōu)秀教案由小編整理,僅供參考:

        《獨坐敬亭山》教案

        一、教學目標:1.認識2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正確讀寫課文中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默寫《獨坐敬亭山》。

        3.學習通過看注釋,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詩句大意。

        二、教學重點:品味詩句,指導背誦,積累語言。

        三、選文目的:通過對詩句的誦讀和欣賞,感受南方自然風光之美。體驗詩人的思想感情,同時積累古詩名句,增強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增加文化積累。

        四、教學準備:李白的詩《望廬山瀑布》《靜夜思》等。

        五、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李白是我們十分熟悉的詩人了,我們學過不少他寫的故事,大家能背誦出幾首嗎?(學生背誦古詩)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手李白的詩《獨坐敬亭山》。(板書課題,生書空、齊讀)

        (二)知詩人,解詩題。

        1.知詩人。李白,唐代詩人,他寫的詩又多又有名,所以人們又稱它為“詩仙”,(介紹歷史背景。)

        2.解詩題。“獨”是指獨自一個人。請同學們看注釋了解敬亭山。

        師:李白一個人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請大家朗讀全詩,體會李白的心情。

        3.檢查生字,朗讀全詩。

        課件出示生字生詞,指名認讀,領讀。出示全詩,全班齊讀,教師指導古詩停頓并范讀。

        (三)悟詩意,覺詩境。

        師:請同學們讀一讀詩的前兩句,說說你的理解。

        1.重點引導“眾”與“孤”之中蘊含的多與少之意,“盡”與“閑”對比教學,結合歷史背景,理解詩人當時的心情。

        2.小結前兩句:仰望天空,只見幾只鳥兒向遠處飛去,直到看不見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的越飄越遠,四周一片寂靜。

        3.師:請同學們讀一讀后兩句,后兩句詩中作者又看到了什么?

        4.讀詩句,小組討論詩句含義。

        5.小結后兩句:我靜靜的凝視著山,覺得山也在看著我,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誰也看不夠,此時,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敬亭山了。

        6.過度:作者為何心中什么也不想,只有那座不言不語的高山呢?古人寫詩往往是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的心情,(了解李白不同時期的詩和他當時的境遇,體會本詩抒發(fā)的情懷。)

        四.朗誦全詩,熟讀能誦。

        五.總結全課。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獨坐敬亭山優(yōu)秀教案的全部內(nèi)容,如果對你有幫助,請繼續(xù)支持,并提出您的寶貴建議,小編會盡最大的努力給大家收集最好最實用的教學文章!

        3、獨坐敬亭山教案

        《獨坐敬亭山》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絕句。今天語文網(wǎng)小編整理了獨坐敬亭山教案。獨坐敬亭山教案具有教學課堂模塊明顯、思維啟發(fā)過渡自然,問題設計精當?shù)奶攸c,能充分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一起來學習下!

        獨坐敬亭山教案由小編整理,僅供參考:

        教學目標

        1、借助注釋,正確理解古詩的大概意思。

        2、咀嚼重點詞語,感受詩人的感情變化。

        3、能夠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和默寫。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唐代時我國詩歌創(chuàng)作最繁榮、最輝煌的時代,涌現(xiàn)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杰出詩人,你知道唐代有哪些著名詩人?(生交流) 唐代詩人燦若星空,其中有一位詩人才華橫溢,縱情山水,把酒吟詩,詩酒名聞天下,被人們稱為“詩仙”,你知道他是誰嗎?(生答李白)

        二、板書課題,揭題

        1 、今天我們學習李白的一首千古名作(板書:獨坐敬亭山)

        2、生讀題

        3、理解題意:“獨”是什么意思?有哪位同學到過敬亭山游玩,知道敬亭山在哪嗎?

        4、敬亭山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聚聚之地,李白為什么會獨坐敬亭山呢?

        三、讀詩,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與韻律

        1、 默讀古詩,有沒有不認識的字? 生自由讀詩兩遍,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 聽說我們班的同學古詩讀得特別好,指名讀,(評價 很有詩人風范)齊讀

        3、 詩歌朗讀形式多樣,想不想嘗試合作讀。(要求 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

        4、分組合作讀,每小組一句 男女生疊讀(疊讀前三 后二) 師生疊讀

        5、讀詩的最高境界是讀出詩的韻味, 古代的讀書人讀詩搖頭晃腦,抑揚頓挫

        四、范讀詩歌,想象畫面

        1、閉上眼睛,用心傾聽朗誦想象畫面

        2、同學們,告訴老師,你仿佛看見了什么?(鳥飛 云飄 佇立的大山 孤獨的詩人)你的腦海中是不是浮現(xiàn)這樣的畫面?

        3、置身于這樣的境界,你有何感受?(景美 寂靜 孤獨)

        五、作業(yè):

        背誦古詩

        第二課時

        一、學習詩歌一二句,感受詩人的孤獨。(板書 鳥飛 云去 孤獨)

        理解“盡”,說“眾鳥高飛盡”詩意;理解“孤”“閑”,說“孤云獨去閑”詩意

        二、 教師介紹創(chuàng)作背景

        鳥飛云去本是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在詩人的眼中,為何會如此的孤獨寂寞呢?(生交流,師小結: 被貶離京城,十年漂泊,遠離故土與親人,世態(tài)炎涼,好友遺忘,看見鳥飛,云去,有感而發(fā),觸物傷懷,難怪這樣的孤單寂寞!)

        三、學習詩歌三四句,感受詩人的不獨。

        相看是什么意思?(相互看;你看我我看你)誰和誰相看?(李白與敬亭山)會怎樣看?(含情脈脈 四目相對 默默對視)(板書:相看)

        同學們,詩人是第一次登上敬亭山嗎?{不是}你們知道詩人這是第幾次登上敬亭山嗎?第七次啊!詩人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難道僅僅是為了欣賞敬亭山的美麗風景嗎?(不是)在詩人眼中,在詩人心里,敬亭山難道僅僅是一座山嗎?你說!(不是)僅僅是一座山嗎?你說!(不是)在詩人眼中,在詩人心里,敬亭山哪里是一座山啊,他分明就是詩人的一位朋友,一位永遠不會離開他,永遠不會拋棄他,永遠與他相依相伴的朋友啊!一位孤單時可以做伴,寂寞時可以傾訴的朋友啊! 有了這樣的朋友,詩人還好孤獨嗎?(不會)還會寂寞嗎?(不會)難怪詩人會寫下這樣的詩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李白一生不畏權貴,命運坎坷,懷才不遇,壯志難酬,心中自有說不出的孤獨 寂寞與憂傷,只有流連山水、登高望遠之時,才是他最快樂的時候。同學們,當李白登上敬亭山時,他的心情怎樣?(喜悅 高興 激動)是啊,李白是與敬亭山心有靈犀、兩兩相悅啊!(板書:相悅)

        四、教師小結:

        (結合板書)漂泊他鄉(xiāng),無人相伴是,李白與敬亭山相看、相知、相悅,從大山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從大山中汲取人生的力量,排解內(nèi)心的憂傷,寫下了千古傳頌的《獨坐敬亭山》(生有感情的讀詩) 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表現(xiàn)出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凄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靜”是全詩的血脈。這首平淡恬靜的詩之所以如此動人,就在于詩人的思想感情與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寂靜”的境界,無怪乎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要夸這首詩是“傳‘獨坐’之神”了。

        五、自由讀誦,背誦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獨坐敬亭山教案的全部內(nèi)容,如果對你有幫助,請繼續(xù)支持,并提出您的寶貴建議,小編會盡最大的努力給大家收集最好最實用的教學文章!

        4、古詩《獨坐敬亭山》教案教學設計

        三月專題: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單元目標:

        1.閱讀本單元課文做一次愉快旅行。

        2.體會作者對山水的熱愛之情。

        3.掌握字詞、感情朗讀。

        本課目標:1.會寫“亭”。

        2.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3.掌握學古詩的方法。

        4.培養(yǎng)說旅游見聞的興趣。

        精彩提示過程體驗課堂回放學習延伸

        李白被稱為詩仙。一千多年前,大詩人李白秋天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李白感懷身世,自己被迫離開長安已整整十年,世態(tài)炎涼,飽嘗人間的心酸,仰望天空只見幾只鳥向遠處飛去,直到看不見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凝視著山,覺得山也在看者自己,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總是看不夠,此時此刻,他覺得自己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因此寫下本詩。

        A.初讀古詩感悟大意

        為了培養(yǎng)學生學古詩的興趣和魅力,復習鞏固解詞解詩句的方法

        (1)看插圖曉大意(2)看注釋聯(lián)系上下文(3)查字、詞典選解釋。我認為可以讓學生初讀圖通過看圖畫,初步感悟。

        用自己的畫說說從插圖看到了什么?強調“厭”的古今不同意。大致說出詞意后,再讀古詩,讀流利讀準確。

        B.再讀古詩.情感體驗提出思考題:李白看到了什么?李白想到了什么?解決思考題,李白看到了: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李白想到了: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隨機讓學生讀出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的幽靜,讓學生體會出李白的孤獨并朗讀出來,找出與孤相同意義的詞,從詩題中找出再一次強調孤獨。

        A.熟讀(回讀)古詩,創(chuàng)設意境

        學生齊讀古詩,并想象,如你是大詩人李白,在敬亭山,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學生可以先用自己的話說,然后有感情地用詩句說,培養(yǎng)學生換位思考、體驗他人,感悟古詩的節(jié)奏韻味的能力。

        B.搭建與美術溝通的橋梁,培養(yǎng)審美能力用自己手中的筆在白紙畫出“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的畫面。

        學生只要認真畫出構圖布局合理就可以了,不做太高要求。

        A.讀古詩想古詩回憶你知道的古詩,哪首與這首相似,學生不難想出“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詩來。

        B.讀古詩

        譯古詩出示另外一首李白的詩。學生試著翻譯山中問答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口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5、一年級上《獨坐敬亭山》教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感悟詩歌的意境,熟讀成誦。

        2.認識13個生字,會寫6個生字,學會兩種筆畫,掌握“坐”的字理演變過程,掌握“鳥”的筆順。

        3.通過進一步學習字理識字、韻語識字、借助拼音識字等方法,培養(yǎng)想象力、觀察力和表達能力。

        4.初步了解漢字的演變過程,激發(fā)對漢字的熱愛。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字理演變圖。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5分)

        同學們,在我國的唐朝有位稱為詩仙的偉大詩人,他的名字叫李白。有一年秋天,大詩人李白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非常美麗。成群的鳥兒在天上展翅高飛,天邊的云朵悠閑的飄著。他覺得看也看不夠,于是就寫下了一首詩。詩的叫《獨 坐敬亭山》

        同學們想不想知道這首詩是怎樣描寫敬亭山的?請你閉上眼睛,聽老師讀古詩,一邊聽,一邊想,你從這首詩中想到了什么樣的畫面?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力圖體現(xiàn)想象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培養(yǎng)學生一邊聽,一邊想的良好習慣。

        二、熟讀古詩,認讀生字。(34分)

        1.指導朗讀。

        (1)教師領讀。我們嘗試讀這一首詩吧。

        (2)學生借助拼音讀古詩。

        2.學習生字

        (1)學習要求認識的字。

        拼讀7個要求認識的字,其中“坐”是平舌音,“只”是翹舌音,是整體認讀音節(jié)。

        了解生字在本課中的意思。

        (2)學習既要認識又要會寫的字。

        學習這幾個字要強調“蟲”是翹舌音,“魚”是整體認讀音節(jié)。這幾個字書上提供了字理演變圖。

        回文學“鳥”字

        請同學們在這首詩里找到天空飛翔的小鳥的詩句,讀一讀。

        “鳥‘字是象形字,甲骨文象一只鳥形,頭向左而立,還有嘴和一雙爪子,現(xiàn)在這個字已經(jīng)簡化,要注意他的筆順。

        在學習“牛、羊”兩字時,可以用謎語引入。

        三、作業(yè)。(1分)

        1.有感情的朗誦詩歌。

        2.收集關于“馬、牛、羊、鳥、蟲、魚”的成語。

        第二課時

        一、復習。(7分)

        1.背誦《獨坐敬亭山》。

        2.交流收集到的成語。

        3.復習生字。

        二、指導書寫。(13分)

        馬:注意第二筆的寫法,注意新筆畫橫折折勾的寫法。

        鳥:注意字的結構,上窄下寬,注意小鳥“眼睛”的“點”。

        蟲:第五筆是提,不要寫成橫。

        三、完成書后活動與練習題“連一連,涂一涂”。(19分)

        1.先觀察,看看每個圖形上的字都讀做什么。

        2.用筆連一連,把連成的詞語讀給大家聽,發(fā)現(xiàn)其中的規(guī)律。(同樣的圖形正好組成一組詞語。)

        【設計意圖】:通過此題的練習,達到積累詞語的目的。

        3.用 彩色筆涂一涂。

        四、作業(yè)。(1分)

        書寫本課生字,背誦古詩。

        板書設計:

        馬 牛 羊 鳥 魚 蟲

        6、古詩兩首:獨坐敬亭山、望洞庭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內(nèi)容: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四冊第23課《三個兒子》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六組的第三篇課文,這組教材圍繞人物的優(yōu)秀品質來選編課文,以誠信,孝敬貫穿始終,把優(yōu)秀的思想品質教育融合在生動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課文中的三個兒子面對著三個媽媽,當他們的媽媽拎著沉重的水桶走來時,力氣大的只顧翻跟頭,嗓子好的只顧唱歌,他們對媽媽手里的水桶視而不見;而那個“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的兒子,卻能幫助媽媽拎水桶,這樣的兒子才是真正的兒子。

        教學目標:

        1.會認6生字,會寫9個生字。

        2.分角色朗讀課文,讀準人物說話時的語氣。

        3.欣賞課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欣賞課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

        2.理清課文脈絡,熟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識記生字,熟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誘發(fā)興趣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借助拼音,學習生字,掌握識字方法

        2.指導書寫生字

        三、感知課文,理清脈絡

        1.分段輪讀課文

        2.檢查讀文情況

        3.自由讀課文,理清脈絡

        四、鞏固練習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復習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人物說話時的語氣。

        3、欣賞課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欣賞課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課時: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互動:手操游戲,唱歌)

        一、談話導入,鞏固識字

        1.真誠地表揚,導入新課

        2.復習生字詞,鞏固讀音

        3.出示圖片,激發(fā)閱讀興趣

        二、細讀文本、合作探究。

        1.自讀課文,找出三個媽媽的話,用“

        ”劃出來。

        2.交流:你都找到哪幾句話,指名讀

        3.品讀三個媽媽的話,體會閱讀樂趣

        (1)自由練讀:把自己當成媽媽,你會怎樣夸獎你的兒子?會用怎樣的語氣?

        (2)進入角色,感情朗讀

        品讀一:第一個媽媽的話。

        a、指名扮演角色讀,聽聽她怎么夸自己的孩子。

        b、評價

        c、生讀后訪問:這位媽媽,您說這句話的時候在想什么呀?相機指導朗讀

        品讀二:第二個媽媽的話。

        挑戰(zhàn)讀,評價,指名演讀

        品讀三:第三個媽媽的話

        a、指名讀,理解“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b、范讀、齊讀、分角色讀

        c、小結方法

        (三)讀讀說說,體會“孝敬”美德。

        1、三個媽媽打完水走回家,她們走走停停走走停停,這是為什么?

        2、從文中的哪些詞或句子看出水很重的呀?相機理解“晃蕩”

        3.體會媽媽提水的辛苦。

        4、三個兒子看到自己的媽媽在提水,他們是怎么做的?

        默讀課文,用“

        找出三個兒子的做法。

        (1)出示課件:“一個孩子翻著跟頭,像車輪在轉,真好看;一個孩子唱著歌,歌聲真好聽。另一個孩子跑到媽媽跟前,接過媽媽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著走了。”

        讀讀議議三個兒子的不同做法

        (2)說話訓練:一個(只)

        一個(只)

        另一個(只)

        說一段話。

        5.合作探究:為什么老爺爺說只看見一個兒子?

        (1)課件播放一個媽媽與老爺爺?shù)膶υ?/p>

        (2)分角色朗讀。

        (3)討論:明明有三個兒子,老爺爺為什么說只看見一個兒子?

        三、總結拓展,明理導行

        1.聯(lián)系生活說說你該怎樣做個孝敬父母的孩子?

        2.頌讀《三字經(jīng)》,升華主題。

        四、指導書寫

        1.課件出示生字“晃蕩”(田字格)

        2.引導觀察,演示書寫順序

        3.師范寫,提醒關鍵筆畫

        3.生練寫,評價書寫

        板書設計

        23、三 個 兒 子

        貼圖 貼圖 貼圖 孝

        翻跟頭 唱歌 提水 敬

        ? ? (好兒子) 父

        《三個兒子》第二課時教學設計說明

        《三個兒子》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三個媽媽在井邊打水,她們一邊打水一邊夸自己的兒子。當

        母親們拎著很重的一桶水回家的時候,三個兒子都來了,但只有一個兒子接過媽媽的水桶。這是一篇十分淺顯的課文,但是淺顯的文字中卻包含著樸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為人子,方少時,孝與親,所當執(zhí)”。

        一、細讀文本,讀中領悟。

        朗讀是十會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學習方法。新課標尤其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實現(xiàn)素質的全面提升,而我校的研究課題“閱讀教學的語文本色研究”也強調了朗讀的重要性,要讓朗讀成為閱讀教學中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所以我在設計此課時,給了學生充足的朗讀空間,以指名讀、齊讀、范讀、分角色讀、扮演讀等多層次的朗讀訓練,在"多讀多想、讀懂課文"的同時,提高自身的朗讀能力。讓學生在朗讀中入情入境,引導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仔細地揣摩。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從而優(yōu)化自身的綜合素質。注重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置身于課文的角色之中,設身處地地讀,如把自己當成文中的媽媽,夸一夸自己的孩子,并對學生進行采訪之類的形式,挖掘學生內(nèi)心的交流,讓學生們很快就體會到作為一個媽媽在介紹自己的孩子的時候是怎樣的驕傲和自豪。此外,通過角色扮演、討論交流等手段,讓學生明白"只有能幫助媽媽分憂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的道理,從而弄清老爺爺說只看到一個兒子的原因。

        二、語言訓練,悄然無痕

        作為本課的一個語言訓練點,讓學生在讀讀議議三個兒子不同做法之后,我安排了一次說話訓練:一個(只),一個(只),另一個(只)。讓學生能通過課文相關段落的學習之后,及時進行口語訓練。對低段的學生來說,這是學習上一個難點。如何突破?我在課件中設置了一部分學生活動的圖片,讓學生看圖說話,提供了“借助教輔說話表達”的機會,之后再進行引導,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說話,拓展他們的發(fā)散思維,實現(xiàn)了從“扶”到“放”的過程,這種段式的運用也就水到渠成了。這樣,讓學生進行了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實現(xiàn)了語文學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諧統(tǒng)一。

        三、感悟明理,升華主題。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本課是在有趣故事的敘述中,揭示了一個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孝敬父母”,要讓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懂得兒女應該以實際行動為父母分擔生活重擔的道理,在生活中做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在對文本進行了解讀之后,我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說自己該怎么做個孝敬父母的孩子,由于對文本內(nèi)容有了很深的理解,有了感悟,再加上貼近生活,學生往往就能有感而發(fā),暢所欲言,從而于無形中升華了本課的主題,此時我不失時機地讓學生來頌讀《三字經(jīng)》,讓學生在瑯瑯上口的頌讀中更深地體會我們中華民族所頌揚的孝敬父母的傳統(tǒng)美德。

        7、古詩三首:獨坐敬亭山、舟夜書所見、宿建德江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7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課文,默寫《獨坐敬亭山》《舟夜書所見》。

        3.能通過朗讀和想象,感悟詩的內(nèi)容和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同學們以前學過李白的詩嗎?誰來給大家背一首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李白的《獨坐敬亭山》(板書詩題目)。

        2.解題。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獨坐:單獨地坐。連起來題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學古詩

        1.出示自學提示,布置自學。

        ①讀詩、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②結合詩句,利用字典理解詞意及詩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別人交流。

        2.檢查自學。

        ①指讀全詩。(正音)

        ②交流自己對詞和句的理解。(師生評議)

        (盡:沒有了。孤云:孤單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閑:休閑,休息。厭:滿足。)

        詩句意思:后兩句意思怎樣說才通順?(“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說語意才順。這是理解古詩詩句意思的一種方法。)

        (句意:一群群鳥全飛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獨自飄來飄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著,誰也不厭煩誰。)

        3.這首詩描寫了怎樣的景象?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詩描繪了孤山凄涼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孤獨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全詩

        1.體會作者感情,自己練讀這首詩。

        2.指讀全詩,教師范讀指導,學生練讀。

        3.背誦全詩。

        四、擴展

        1.你還喜歡我們以前沒學過的李白的哪首詩?說說為什么喜歡它?

        2.交流。

        3.把喜歡的李白的詩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業(yè)

        熟背《獨坐敬亭山》。

        第二課時

        一、導入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第二首古詩《宿建德江》(板書課題),作者孟浩然。

        二、自學古詩

        1.范讀全詩。(整體感知內(nèi)容)

        2.指名讓學生讀,檢查學生的讀音及斷句。

        3.自學理解詩句的意思。

        自學提示:

        (1)根據(jù)課文注釋,結合詩句理解詞語。

        (2)小組討論,議一議如何理解這首古詩。

        (3)提出問題。

        三、檢查自學

        1.結合詩句理解詞句的意思。

        移舟:劃船靠岸的意思。

        泊:劃船靠岸。

        煙渚:渚,水中的小塊陸地。煙渚,霧氣籠罩下的江中陸地。

        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黃昏,引起詩人新的愁苦。

        野曠:野,野外。曠,空曠。

        天低樹:天比樹還低。

        2.出示課文插圖,讓學生結合圖意理解詩歌的后兩句。

        在一個江中的孤島上,幾棵高高的樹被風吹得東倒西歪,遠遠望去由于是在空曠的野外感覺天比樹還低。清幽的月光照在水面,感覺月亮離人是那么的近。

        引導體會作者心情:此時作者遠在異地,舉目無親,孤苦無援,身處這空曠的野外,一種思鄉(xiāng)之情幽然而生。夜幕降臨,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離得那么近,有了一絲喜悅,也帶來一些慰藉。

        待到明天詩人又會想什么呢?

        (又是一些新愁。)

        四、指導朗讀

        1.理解了這首詩的含義和所要表達的情感,我們該用怎樣的語氣去讀呢?

        2.指導朗讀,注意停頓,仔細體會詩中表達的情感。

        3.配樂朗讀

        第三課時

        一、導入

        我們已學過《古詩三首》的前兩首詩,哪位同學會背?(指名背)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第三首《舟夜書所見》(板書題目)。

        二、解題,簡介作者

        1.解釋提問:“舟”是什么意思?“舟夜”呢?“所見”是什么意思?“書”字在這里是什么意思呢?

        舟:船。舟夜:夜間在船上。書:寫、記。所見:見到的東西。

        詩題是什么意思?(記夜間在船上所看見的景色。)從題目你能想到詩的內(nèi)容嗎?

        2.作者簡介

        這首詩的作者是清代詩人查慎行(1650-1727年)。它是浙江海寧人。早年從軍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許多詩是通過旅行見聞來描寫山川風景的。

        三、自學古詩

        1.朗讀兩遍,讀準字音。

        2.逐句讀,利用工具書學習生字詞,結合插圖想象詩句意思。

        3.同桌相互講講對詩句的理解。

        四、自學反饋

        1.指名朗讀。

        2.理解詩句含義

        “月黑見漁燈”月黑:就是沒有月亮,一片漆黑。見:通“現(xiàn)”。漁燈:漁船上的燈火。這句話是說漆黑的夜晚,一盞漁燈閃現(xiàn)在河面上。

        “弧光一點螢”弧光:孤零零的燈光。螢:螢火蟲。這句話是說那盞漁燈的光亮就像螢火蟲似的,靜靜地映在河面上。(指點:這是因為天地一片漆黑,漁燈的光亮雖然微弱,卻使人看了覺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風簇浪”簇:聚集、簇擁,這里是吹起的意思。這句話是說一陣微風吹來,河面漾起層層細浪。

        “散作滿河星”散:散開。作:變作,變成。這句話是說原來像螢火蟲那樣的一點光亮散開了,變成了無數(shù)顆星星,在河面閃動。(指點:這是因為漁燈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河面在微風中起了細浪,燈光的倒影也隨著微波蕩漾。)

        五、引導學生體會詩的意境

        1.教師配樂朗讀詩歌。

        2.這首詩的前兩行寫了什么樣的景色?后兩行寫了什么景色?(前兩行寫了漆黑的夜晚,沒有風的時候,河面上一盞漁燈閃爍著一點螢火蟲似的光亮。后兩行寫了微風吹來時河面上由靜變動,漁燈倒映“散作滿天星”的景象。)

        3.啟發(fā)想象詩情畫意:

        (l)閉上眼睛想象:在這沒有月亮的晚上,詩人坐在船上看到一只小漁船,那盞漁燈閃爍著一點螢火蟲似的光亮,多么美妙??!這時,一陣微風吹來,風兒簇擁著波浪,燈火在浪中聚集、蕩漾、散開,一點光亮變成許多的光亮,就像許多閃爍的星星,多么神奇?。?/p>

        (2)朗讀全詩。

        4.小結:

        漆黑的夜晚,河面上的神奇變化,這些都是詩人親眼見到的。詩人觀察得多么細致,想象多么豐富!詩人從“孤光一點螢”到“散作滿天星”好像讓我們感到月黑的夜晚,一只小漁船點著孤零零的一盞漁燈,仿佛螢火蟲的光亮,那情景多么寧靜!微風吹來,河上蕩起波浪,映在水中的一點光亮,隨波散開,那水波蕩漾,光亮閃爍的景象又是多么動人!詩人觀察仔細,運用了“一點螢”、“滿河星”這兩個生動、形象的比喻,把他所見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了出來,我們讀了仿佛身臨其境。我們也要像詩人那樣,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

        六、指導朗讀,背誦全詩

        1.教師范讀。

        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

        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

        2.學生練讀。

        3.背誦全詩。

        七、作業(yè)

        熟背三首古詩,記住古詩句意思。

        8、古詩三首:獨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書所見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會8個生字,正確讀寫下列詞語:獨坐、敬亭山、煙渚、日暮、野曠、漁燈、風簇浪。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課文,默寫三首古詩。

        3.感悟詩的內(nèi)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熱愛我國古詩的感情。

        思想教育:培養(yǎng)熱愛我國古詩的感情。

        重、難點: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詩人的資料、古詩的有關圖片、插圖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你喜歡哪首古詩?誰來背給大家聽?今天,我們再學三首,這三首詩想像奇特,你們一定會喜歡。(板書課題:古

        詩三首)這節(jié)課,我們先學第一首《獨坐敬亭山》,(板書詩題目)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寫的。

        2.解題。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獨坐:單獨地坐。連起來題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學古詩

        1.出示自學提示,布置自學。

        ①讀詩、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②結合詩句,利用字典理解詞意及詩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別人交流。

        2.檢查自學。

        ①指讀全詩。(正音)

        ②交流自己對詞和句的理解。(師生評議)

        (盡:沒有了。孤云:孤單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閑:休閑,休息。厭:滿足)

        詩句意思:后兩句意思怎樣說才通順?(“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說語意才順。這是理解古詩詩句意思的一種方法。)

        (句意:一群群鳥全飛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獨自飄來飄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著,誰也不厭煩誰。)

        3.這首詩描寫了怎樣的景象?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詩描繪了孤山凄涼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孤獨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全詩

        1.體會作者感情,自己練讀這首詩。

        2.指讀全詩,教師范讀指導,學生練讀。

        3.背誦全詩。

        四、擴展

        1.你還喜歡我們以前沒學過的李白的哪首詩?說說為什么喜歡它?

        2.交流。(學生說)

        3.把喜歡的李白的詩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業(yè)

        熟背《獨坐敬亭山》。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第二首古詩《宿建德江》,(板書課題,齊讀)作者孟浩然。要求我們和學上一首詩一樣,借助注釋,

        利用字典,自己理解古詩內(nèi)容,并在議論中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自學古詩

        1.范讀全詩。(整體感知內(nèi)容)

        2.指名學生讀。

        (檢查學生的音準情況。)

        3.指導自學理解詩句的意思。

        自學提示:

        (1)根據(jù)課文注釋,結合詩句理解詞語。

        (2)詩句沒有注釋的還可以查字典理解。

        (3)小組討論,議一議如何理解這首古詩。

        (可以發(fā)揮想像)

        (4)提出疑難。

        (加強自學能力訓練,討論時間10分鐘左右)

        三、整理匯報自學情況

        1.結合詩句理解詞句的意思。

        移舟:劃船靠岸的意思。

        泊:劃船靠岸。

        煙渚:渚,水中的小塊陸地。煙渚,霧氣籠罩下的江中陸地。

        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黃昏,引起詩人新的愁苦。

        學生可能提出疑問為什么會有新的愁苦?教師要點撥一下:此時作者身在異鄉(xiāng),不免會引起一種思鄉(xiāng)之愁。

        野曠:野,野外。曠,空曠。

        天低樹:天比樹還低。

        2.出示放大了的掛圖。

        (結合圖意理解詩的后兩句)

        在一個江中的孤島上,幾棵高高的樹被風吹得東倒西歪,遠遠望去由于是在空曠的野外感覺天比樹還低。清幽的月光照

        在水面,感覺月亮離人是那么的近。

        引導體會作者心情:此時作者遠在異地,舉目無親,孤苦無援,身處這空曠的野外,一種思鄉(xiāng)之情幽然而生。夜幕降臨,

        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離得那么近,有了一絲喜悅,也帶來一些慰藉。

        待到明天詩人又會想什么呢?

        (又是一些新愁)

        在學生討論時,教師要善導,使學生理解詩人表達的感情以突破重點。

        四、指導朗讀

        1.理解了這首詩的內(nèi)容和所要表達的情感,我們該用怎樣的語氣去讀呢?

        (引導學生再次體會詩人情感,突破難點加強能力的訓練,同時培養(yǎng)欣賞美的情趣。)

        2.指導停頓,詩中表達情感。

        3.配樂朗讀

        第三課時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我們已學過《古詩三首》的前兩首詩,哪位同學會背?(指名背)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第三首《舟夜書所見》。

        (板書題目)

        二、解題,簡介作者

        1.解釋提問:“舟”是什么意思?“舟夜”呢?“所見”是什么意思?“書”字在這里是什么意思呢?(書字不易理

        解,引導學生查字典選字義。)

        舟:船。舟夜:夜間在船上。書:寫、記。所見:見到的東西。

        詩題是什么意思?(記夜間在船上所看見的景色。)從題目你能想到詩的內(nèi)容嗎?

        2.作者簡介

        這首詩的作者是清代詩人查慎行(1650-1727年)。它是浙江海寧人。早年從軍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許

        多詩是通過旅行見聞來描寫山川風景的。

        三、布置自學

        1.朗讀兩遍,讀準字音。

        2.逐句讀,利用工具書學習生字詞,結合看圖想像詩句意思。

        3.同桌相互講講對詩句的理解。

        四、指名朗讀,試講,教師精講點撥,掌握全詩內(nèi)容

        1.指名朗讀。

        2.出示寫有詩句的翻版,逐句翻出,引導學生試著講解字、詞、句的意思,教師根據(jù)學生講解情況指導訂正。

        “月黑見漁燈”月黑:就是沒有月亮,一片漆黑。見:通“現(xiàn)”。漁燈:漁船上的燈火。這句話是說漆黑的夜晚,一盞

        漁燈閃現(xiàn)在河面上。

        “弧光一點螢”弧光:孤零零的燈光。螢:螢火蟲。這句話是說那盞漁燈的光亮就像螢火蟲似的,靜靜地映在河面上。

        (指點:這是因為天地一片漆黑,漁燈的光亮雖然微弱,卻使人看了覺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風簇浪”簇:聚集、簇擁,這里是吹起的意思。這句話是說一陣微風吹來,河面漾起層層細浪。

        “散作滿河星”散:散開。作:變作,變成。這句話是說原來像螢火蟲那樣的一點光亮散開了,變成了無數(shù)顆星星,在

        河面閃動。(指點:這是因為漁燈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河面在微風中起了細浪,燈光的倒影也隨著微波蕩漾。)

        五、引導學生體會詩的意境

        1.教師朗讀詩句,相機出示投影圖片,或用電腦顯示詩所描繪的情境。

        2.這首詩的前兩行寫了什么樣的景色?后兩行寫了什么景色?(前兩行寫了漆黑的夜晚,沒有風的時候,河面上一盞

        漁燈閃爍著一點螢火蟲似的光亮。后兩行寫了微風吹來時河面上由靜變動,漁燈倒映“散作滿天星”的景象。)

        3.啟發(fā)想像詩情畫意:

        (l)閉上眼睛想像:在這沒有月亮的晚上,詩人坐在船上看到一只小漁船,那盞漁燈閃爍著一點螢火蟲似的光亮,多

        么美妙??!這時,一陣微風吹來,風兒簇擁著波浪,燈火在浪中聚集、蕩漾、散開,一點光亮變成許多的光亮,就像許

        多閃爍的星星,多么神奇??!

        (2)朗讀全詩。

        4.教師小結:

        漆黑的夜晚,河面上的神奇變化,這些都是詩人親眼見到的。詩人觀察得多么細致,想象多么豐富!詩人從“孤光一點

        螢”到“散作滿天星”好像讓我們感到月黑的夜晚,一只小漁船點著孤零零的一盞漁燈,仿佛螢火蟲的光亮,那情景多

        么寧靜!微風吹來,河上蕩起波浪,映在水中的一點光亮,隨波散開,那水波蕩漾,光亮閃爍的景象又是多么動人!詩

        人觀察仔細,運用了“一點螢”、“滿河星”這兩個生動、形象的比喻,把他所見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了出來,我們讀

        了仿佛身臨其境。我們也要像詩人那樣,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

        六、指導朗讀,背誦全詩

        1.教師范讀。

        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

        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

        2.學生練讀。

        3.背誦全詩。

        七、作業(yè)

        熟背三首古詩,記住古詩句意思。

        板書設計:

        19 古詩三首

        鳥飛

        獨坐敬亭山 云閑 看不厭

        宿建德江 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 愁

        魚燈

        舟夜書所見 風簇浪

        散河星 美

        課后小記:

        9、三年級教案:19、《古詩三首》(《獨坐敬亭山》)教后記

        19、《古詩三首》(《獨坐敬亭山》)教后記

        從二年級上學期開始,我就利用每天下午課前十分鐘預備時間開展起帶領孩子們背誦古詩文的活動,迄今為止,他們不但早已把《課程標準》要求的八十首古詩背完,而且已經(jīng)又背了很多首,現(xiàn)在正在背誦新教育實驗《中華古詩文誦讀本》。所以,對這幾首小詩他們并不陌生。關鍵是如何使他們真正地弄懂詩意、體會到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并適時拓展閱讀,感受作者的寫作風格?;谶@樣的認識,我對這三首古詩進行了這樣的教學:

        課前預習:1、回家查找這幾首詩的詩意;2、搜集作者的有關資料,他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這首詩的?3、了解詩人通過這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4、搜集幾篇有關他的詩作(體會作者的寫作風格)

        教學過程:

        一、上課鈴響后,我走進教室時,同學們已經(jīng)在班長的帶領下開始邊用書打著節(jié)拍邊陶醉在大聲背誦這三首詩的氣氛中。“獨坐敬亭山......”看到這種現(xiàn)象,我二話沒說,也邊用手打著節(jié)拍,邊和他們一起高聲背誦起來。兩、三遍過后,我將手高高舉起,在空中做了個“T”,示意孩子們停下之后,用驚訝的語氣對他們說:“你看你們又陶醉了。無論怎樣,也得等我把話說完呀。”于是,我趁機給他們出示了自學步驟:以小組的形式,1、檢查詩的朗讀情況(主要針對學困生而言);2、對照書上的重點詞語,結合自己事先查到的詩意,討論學習第一首古詩《獨坐敬亭山》(要互相交流詩句和整首詩的意思);3、理解詩意之后,繼續(xù)讀詩,討論一下,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你從哪些詞中可以看出來?4、把自己看作詩人,試著用這樣的語氣讀出這首詩。

        同學們根據(jù)我的要求,開始一步步地小組討論著自學了(我邊巡視邊了解部分學困生的學習情況)。

        二、匯報討論交流:

        1、小組展開朗讀比賽,看哪個小組的同學讀得感情最投入。

        先后有四五個小組進行了朗讀比賽。由于同學們熱情很高。最后采取了讓同學們自讀的方式。

        2、小組一塊先說重點字的意思,再說詩意,看哪組同學積極踴躍?

        李澤齊小組首先進行了表演,李成坤、畢凱鵬小組接著匯報。

        3、指小組簡介李白,說說作者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這首詩的?

        韓旭、于海洋小組對李白相繼進行了簡略介紹,并介紹了作者寫詩的背景:這首詩是李白離開長安后,經(jīng)過了長達十年的漫游,來到宣城時寫的。在長期的飄泊生活中,他飽嘗了世態(tài)炎涼的滋味,增添了孤獨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強的性格仍一如既往。這期間,他寫了大量的借游仙、飲酒的方式排遣苦悶的詩,也寫了許多寄情山水、傾訴內(nèi)心情感的詩。

        4、小組比賽,說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你們是從哪些詞語中看出來的(兩組比賽)?

        王政勛、劉原銘小組的同學對這首詩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進行了說明:表現(xiàn)了詩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懷抱里得到安慰的心情。(從“盡”、“孤”、“獨”、“閑”、“只有”等詞可以看出。)

        5、帶著這種感情,想著詩人當時的心情,進行男女生朗讀比賽,體會這種感情。

        三、小組討論:你還知道作者寫的哪些詩?通過朗讀交流之后,每人至少背誦一首(集體沒有背過的),并想想作者詩的風格。多數(shù)同學都很快地又背了一首。

        四、根據(jù)自己對古詩的理解,給古詩配上合適的畫面,并在旁邊題詩(課上未完,只好拓展到課下)。

        五、開展詩配畫的展示活動(張貼互相學習)。

        《宿建德江》的教學與《獨坐敬亭山》的教學方式基本相似。不同之處有三點:

        1、導入方式不同。

        上課鈴響后,看到其他同學坐好了,只有劉洋還未進教室,我不僅問道:“劉洋這片孤云到哪兒閑游去了?”同學們聽了,立刻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你們想象的都很合理。咱們現(xiàn)在不等他了,還不知他什么時候能云游回來。下面我問問,第一首詩你們學得怎么樣?”“都會了。”“吹牛吧?會默寫嗎?”“不吹牛,當然會!不信,我們就寫寫!”“寫寫就寫寫。你們現(xiàn)在開始默寫吧。”同學們剛寫了一、二句,劉洋就進來了。

        2、對詩題進行了指導。

        看到詩題有個“宿”字,怕同學們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指名同學對詩題進行了講解。

        3、交流討論中,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同學們對詩的最后一句“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理解的有偏頗。我重點對這句話進行了指導。

        令人興奮的是,孩子們不僅在交流的過程中談到了與之風格相近的王維,還談到了謝靈運。我感到非常高興。至于,我為什么要采取讓四人一組一起交流的方式,我想最大限度地給孩子提供課堂上發(fā)言的機會和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意識而已。

        本星期的手抄報內(nèi)容為古詩配畫(非課本上學得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