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亚洲区一区二区三区,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日本性爱一区二区

  • <menu id="j4nbm"><progress id="j4nbm"><i id="j4nbm"></i></progress></menu>
    <td id="j4nbm"><strong id="j4nbm"></strong></td>
      1. <th id="j4nbm"><tbody id="j4nbm"><table id="j4nbm"></table></tbody></th>

        《故都的秋》優(yōu)秀教案一等獎

        《《故都的秋》優(yōu)秀教案一等獎》屬于教案一等獎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容,歡迎參考。

        《故都的秋》優(yōu)秀教案一等獎

        1、《故都的秋》優(yōu)秀教案一等獎

        指導思想: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培養(yǎng)學生的素質和能力。

        教學目的:1.進一步體會散文的“形”與“神”以及兩者的辯證關系,進一步學會運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現(xiàn)方法;

        2.訓練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3.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審美能力。

        教學方法:自讀-----討論------評講

        教學構思:以作者情感為線索結構全文

        教學重點:散文的“形”與“神”

        教學難點:散文的景與情

        教學媒體:計算機或幻燈機和錄音機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40分鐘)

        教學步驟及內容:

        導語設計

        師:歷代名家對秋都特別的鐘愛,描寫秋的佳作數(shù)不勝數(shù),同學們能說一說嗎?

        生:“落霞與孤驁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師:對。這是王維的《滕王閣序》中的名句。那,還有別的嗎?

        生:(沉默)

        師:那我們看看名家對秋的評價是如何的?

        (從計機中調出已準備的材料。如下:)

        佳句:北風吹故林,秋聲不可聽。棗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棗白居易《琵琶行》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棗杜甫《登高》

        ……

        名篇: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王維《山居秋暝》

        歐陽修《秋聲暝》

        ……

        師:這些佳作中既有頌秋又有悲秋,既有描寫蕭瑟凄涼,又有刻畫絢麗多彩。那么,,著名現(xiàn)代作家郁達夫筆下的“秋”又是怎樣的一種景象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郁達夫《故都的秋》,請翻開課本P250。

        師:上課之前,老師已經(jīng)把自讀題給出,讓同學們作了充分準備。下面,以自讀題為依據(jù),欣賞分析課文。

        (彈出自讀題,如下:)

        完成課后練習2,并根據(jù)練習思考下列題目:

        1.你認為作者主要從哪個方面寫故都的秋?請用一字概括。

        2.在課文的第1、2自然段,作者分別用了哪些字來概括北國的秋和南國的秋的特征以及感覺。

        3.作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為我們描繪了五幅故都的秋景圖,請同學們根據(jù)想象力分別把景色畫出來。然后,思考作者是如何通過這些秋景來表現(xiàn)秋味的?

        4.故都的秋景多種多樣,作者為何只選取上述秋景描繪呢?試從主客觀分析。

        5.課文的最后,作者再次提到北國的秋和南國的秋,意圖是什么?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6.縱觀全文,你認為作者是頌秋還是悲秋?為什么?

        7.作者運用了散文的抒情手法,請問“形”與“神”在文中各指什么,兩者的結合點是什么?

        檢查預習,師生共同討論,分析理解課文。

        第一部分

        師:翻開課后練習2,請一位同學結合練習2來完成第一部分“總起”。

        生:①處寫作者對北國之秋的感受和向往;②處寫南國之秋不能讓人滿足。北國之

        秋的特點是“清”、“靜”、“悲涼”,作者“想飽嘗一嘗”;而南國之秋的特點是

        “慢”、“潤”、“淡”,作者是“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作者運

        用對比映襯的手法來表現(xiàn)對故都的秋的依戀。

        師:這位同學回答得很正確。從這,同學們能回答練習1嗎?

        生(齊答):“味”,即“清”、“靜”、“悲涼”。

        師(點頭表示滿意)(彈出板書,如下)

        ①北國之秋感受:“清”、“靜”、“悲涼”

        總起向往:“想飽嘗一嘗”

        ②南國之秋感受:“慢”、“潤”、“淡”

        向往:“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

        第二部分

        師:寫到秋味,作者是如何描繪表達的?要是同學們寫秋,會如何描繪呢?現(xiàn)在,分析課文的第二部分。下面請五位同學盡情發(fā)揮畫藝

        (五位同學在黑板上畫圖)

        師:五幅故都的秋景圖是什么?

        生:清晨作者在院子所見的景象;槐樹的落蕊及其有關情況;秋蟬的殘聲;秋雨及雨后話秋涼的場面;棗樹在秋天里的奇景。

        師:說對了。

        五位同學都畫好了。請每位同學結合練習3來介紹秋景圖。

        生甲:這是清晨作者在院子所見的景象圖,有破屋、碧空、鴿子、槐樹、牽?;ê颓锊?。這些景物都給人清涼疏朗的感覺,尤其是藍色的牽?;ǜ鎏砹耸捝那镆猓瑺I造出一種充滿北國情調的清涼氛圍。

        師(投以贊賞的目光)

        生乙:這是槐樹的落蕊圖。作者借助“槐蕊”寫出秋的“寂靜”。無聲無息的槐蕊夜里悄然而落,“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給人靜寂的感覺;“掃地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幾句,突出了秋的清,給人清靜悠閑的感覺;作者“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抒發(fā)了悲秋之感,緊扣了“悲涼”。

        生丙:這是秋蟬的殘聲圖,作者從廣闊的角度寫出悲切的蟬叫聲,每刻都引發(fā)人的思緒,叩擊人的心扉。蕭瑟的氣氛籠罩著故都,讓人頓生“悲涼”之感。

        生?。哼@是秋雨及后話秋涼的場面圖,作者精心細描了一幅秋雨圖,“灰沉沉的天底下”,“息列索落”,“忽來一陣冷風”。而且著重表現(xiàn)秋雨過后,都市閑人的著裝舉止、言談神情,聽到悠長悠長、平平仄仄京調,一縷鄉(xiāng)愁,一縷寂寞的悲涼,油然而生。

        生戊:這是棗樹在秋天里的奇景圖。雖然只是平常的棗子,作者卻給以了另一種含意,把棗子的生長過程看作是秋由始至終的過程,贊棗子的同時也是贊秋。

        師:這五位同學都畫得很好,基本上把作者描繪的景象都表達出來。作者分別從色、形、聲、味、實來體現(xiàn)一個共同的主題“清”、“靜”、“悲涼”,而這又是散文的特點的體現(xiàn)。

        生(齊答):形散而神不散。

        師:那么,同學們能回答練習7嗎?

        生(參差不齊回答):“形”是五幅故都的秋景圖,“神”是抒發(fā)了贊美、眷戀故都自然風物的真情,流露出深遠的憂思和孤獨感,兩者的結合點是“清”、“靜”、“悲涼”。

        師:同學們把知識掌握得很好。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把握散文的情與景的呢?哪個同學能結合練習4說一下?

        生:作者通過“清”、“靜”、“悲涼”這共同點來處理,景是故都固有的自然景象,情是作者的內心世界,跟他的處境有關。這樣,就決定了作者會選什么樣的景來抒什么樣的情。

        師:很好。同學們可結合“預習提示”來體會。在這部分的最后,作者再次通過文學現(xiàn)象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這話是棗

        生(齊答):“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

        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

        師:(點頭)(彈出板書,如下)

        記敘①秋院:破屋、碧空、鴿子、槐樹、牽?;ê颓锊荨扒濉雹谇锘比铩办o”③秋蟬“悲涼”④秋雨⑤秋棗

        議論“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深化)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

        第三部分

        師:一支生花妙筆,把濃濃的秋味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幾乎醉倒了我們,然而卻先醉倒作者自己。他再次提到北國的秋和南國的秋,為何?哪個同學能回答練習5?

        生:作者提到北國的秋和南國的秋,與前文呼應,運用對比來形象地比喻兩者之味的不同,說明了南國的秋的味比不上北國的秋。

        師:回答得很好。既然運用了比喻,哪本體和喻體各是什么?

        生:本體是南國的秋和北國的秋;喻體是黃酒與百干、稀飯與饃饃、鱸魚與大蟹、黃犬與駱駝,相似點是“味”。

        師:回答得很正確,作者的意圖正是如此。最后,直抒對故都的秋無比眷戀之情,再次與前文呼應。

        第四部分

        師(彈出全文結構圖,如下)

        故都的秋

        1、總起①北國之秋感受:“清”、“靜”、“悲涼”

        向往:“想飽嘗一嘗”

        ②南國之秋感受:“慢”、“潤”、“淡”

        向往:“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

        2、分寫記敘①秋院:破屋、碧空、鴿子、槐樹、牽?;ê颓锊?

        “清”②秋槐蕊

        “靜”③秋蟬

        “悲涼”④秋雨

        ⑤秋棗

        議論“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深化)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

        3、總括①南國的秋的味比不上北國的秋(對比呼應)

        ②直抒對故都的秋無比眷戀之情(呼應)

        師:全文學習完了,同學們定能回答練習6?

        生(齊答):頌秋。

        師:嗯!雖然全文的基調是憂傷、悲涼的,但是作者通過對這些普通的花草和普通景象的信手勾勒,傳達出作者心目中最美好的秋味,正如一曲悲涼的頌歌。如此寫秋,看似平淡,實則秋味更足,意境更深。學習了這文,同學們要把這種技巧活用到做文章中。

        結語設計

        師:這是一篇很優(yōu)美的散文,我們就結合音樂《秋思》一起來齊聲朗讀這“一曲悲涼的頌歌”。

        生(齊聲朗讀)

        課堂教學結束


        2、《故都的秋》教案曲悲涼的頌歌《故都的秋》教學設計

        指導思想: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培養(yǎng)學生的素質和能力。

        教學目的:1.進一步體會散文的“形”與“神”以及兩者的辯證關系,進一步學會運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現(xiàn)方法;

        2.訓練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3.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審美能力。

        教學方法:自讀-----討論------評講

        教學構思:以作者情感為線索結構全文

        教學重點:散文的“形”與“神”

        教學難點:散文的景與情

        教學媒體:計算機或幻燈機和錄音機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40分鐘)

        教學步驟及內容:

        導語設計

        師:歷代名家對秋都特別的鐘愛,描寫秋的佳作數(shù)不勝數(shù),同學們能說一說嗎?

        生:“落霞與孤驁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師:對。這是王維的《滕王閣序》中的名句。那,還有別的嗎?

        生:(沉默)

        師:那我們看看名家對秋的評價是如何的?

        (從計機中調出已準備的材料。如下:)

        佳句:北風吹故林,秋聲不可聽。棗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棗白居易《琵琶行》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棗杜甫《登高》

        ……

        名篇: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王維《山居秋暝》

        歐陽修《秋聲暝》

        ……

        師:這些佳作中既有頌秋又有悲秋,既有描寫蕭瑟凄涼,又有刻畫絢麗多彩。那么,,著名現(xiàn)代作家郁達夫筆下的“秋”又是怎樣的一種景象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郁達夫《故都的秋》,請翻開課本P250。

        師:上課之前,老師已經(jīng)把自讀題給出,讓同學們作了充分準備。下面,以自讀題為依據(jù),欣賞分析課文。

        (彈出自讀題,如下:)

        完成課后練習2,并根據(jù)練習思考下列題目:

        1.你認為作者主要從哪個方面寫故都的秋?請用一字概括。

        2.在課文的第1、2自然段,作者分別用了哪些字來概括北國的秋和南國的秋的特征以及感覺。

        3.作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為我們描繪了五幅故都的秋景圖,請同學們根據(jù)想象力分別把景色畫出來。然后,思考作者是如何通過這些秋景來表現(xiàn)秋味的?

        4.故都的秋景多種多樣,作者為何只選取上述秋景描繪呢?試從主客觀分析。

        5.課文的最后,作者再次提到北國的秋和南國的秋,意圖是什么?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6.縱觀全文,你認為作者是頌秋還是悲秋?為什么?

        7.作者運用了散文的抒情手法,請問“形”與“神”在文中各指什么,兩者的結合點是什么?

        檢查預習,師生共同討論,分析理解課文。

        第一部分

        師:翻開課后練習2,請一位同學結合練習2來完成第一部分“總起”。

        生:①處寫作者對北國之秋的感受和向往;②處寫南國之秋不能讓人滿足。北國之

        秋的特點是“清”、“靜”、“悲涼”,作者“想飽嘗一嘗”;而南國之秋的特點是

        “慢”、“潤”、“淡”,作者是“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作者運

        用對比映襯的手法來表現(xiàn)對故都的秋的依戀。

        師:這位同學回答得很正確。從這,同學們能回答練習1嗎?

        生(齊答):“味”,即“清”、“靜”、“悲涼”。

        師(點頭表示滿意)(彈出板書,如下)

        ①北國之秋感受:“清”、“靜”、“悲涼”

        總起向往:“想飽嘗一嘗”

        ②南國之秋感受:“慢”、“潤”、“淡”

        向往:“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

        第二部分

        師:寫到秋味,作者是如何描繪表達的?要是同學們寫秋,會如何描繪呢?現(xiàn)在,分析課文的第二部分。下面請五位同學盡情發(fā)揮畫藝

        (五位同學在黑板上畫圖)

        師:五幅故都的秋景圖是什么?

        生:清晨作者在院子所見的景象;槐樹的落蕊及其有關情況;秋蟬的殘聲;秋雨及雨后話秋涼的場面;棗樹在秋天里的奇景。

        師:說對了。

        五位同學都畫好了。請每位同學結合練習3來介紹秋景圖。

        生甲:這是清晨作者在院子所見的景象圖,有破屋、碧空、鴿子、槐樹、牽牛花和秋草。這些景物都給人清涼疏朗的感覺,尤其是藍色的牽?;ǜ鎏砹耸捝那镆猓瑺I造出一種充滿北國情調的清涼氛圍。

        師(投以贊賞的目光)

        生乙:這是槐樹的落蕊圖。作者借助“槐蕊”寫出秋的“寂靜”。無聲無息的槐蕊夜里悄然而落,“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給人靜寂的感覺;“掃地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幾句,突出了秋的清,給人清靜悠閑的感覺;作者“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抒發(fā)了悲秋之感,緊扣了“悲涼”。

        生丙:這是秋蟬的殘聲圖,作者從廣闊的角度寫出悲切的蟬叫聲,每刻都引發(fā)人的思緒,叩擊人的心扉。蕭瑟的氣氛籠罩著故都,讓人頓生“悲涼”之感。

        生?。哼@是秋雨及后話秋涼的場面圖,作者精心細描了一幅秋雨圖,“灰沉沉的天底下”,“息列索落”,“忽來一陣冷風”。而且著重表現(xiàn)秋雨過后,都市閑人的著裝舉止、言談神情,聽到悠長悠長、平平仄仄京調,一縷鄉(xiāng)愁,一縷寂寞的悲涼,油然而生。

        生戊:這是棗樹在秋天里的奇景圖。雖然只是平常的棗子,作者卻給以了另一種含意,把棗子的生長過程看作是秋由始至終的過程,贊棗子的同時也是贊秋。

        師:這五位同學都畫得很好,基本上把作者描繪的景象都表達出來。作者分別從色、形、聲、味、實來體現(xiàn)一個共同的主題“清”、“靜”、“悲涼”,而這又是散文的特點的體現(xiàn)。

        生(齊答):形散而神不散。

        師:那么,同學們能回答練習7嗎?

        生(參差不齊回答):“形”是五幅故都的秋景圖,“神”是抒發(fā)了贊美、眷戀故都自然風物的真情,流露出深遠的憂思和孤獨感,兩者的結合點是“清”、“靜”、“悲涼”。

        師:同學們把知識掌握得很好。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把握散文的情與景的呢?哪個同學能結合練習4說一下?

        生:作者通過“清”、“靜”、“悲涼”這共同點來處理,景是故都固有的自然景象,情是作者的內心世界,跟他的處境有關。這樣,就決定了作者會選什么樣的景來抒什么樣的情。

        師:很好。同學們可結合“預習提示”來體會。在這部分的最后,作者再次通過文學現(xiàn)象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這話是棗

        生(齊答):“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

        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

        師:(點頭)(彈出板書,如下)

        記敘①秋院:破屋、碧空、鴿子、槐樹、牽牛花和秋草“清”②秋槐蕊“靜”③秋蟬“悲涼”④秋雨⑤秋棗

        議論“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深化)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

        第三部分

        師:一支生花妙筆,把濃濃的秋味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幾乎醉倒了我們,然而卻先醉倒作者自己。他再次提到北國的秋和南國的秋,為何?哪個同學能回答練習5?

        生:作者提到北國的秋和南國的秋,與前文呼應,運用對比來形象地比喻兩者之味的不同,說明了南國的秋的味比不上北國的秋。

        師:回答得很好。既然運用了比喻,哪本體和喻體各是什么?

        生:本體是南國的秋和北國的秋;喻體是黃酒與百干、稀飯與饃饃、鱸魚與大蟹、黃犬與駱駝,相似點是“味”。

        師:回答得很正確,作者的意圖正是如此。最后,直抒對故都的秋無比眷戀之情,再次與前文呼應。

        第四部分

        師(彈出全文結構圖,如下)

        故都的秋

        1、總起①北國之秋感受:“清”、“靜”、“悲涼”

        向往:“想飽嘗一嘗”

        ②南國之秋感受:“慢”、“潤”、“淡”

        向往:“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

        2、分寫記敘①秋院:破屋、碧空、鴿子、槐樹、牽?;ê颓锊?

        “清”②秋槐蕊

        “靜”③秋蟬

        “悲涼”④秋雨

        ⑤秋棗

        議論“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深化)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

        3、總括①南國的秋的味比不上北國的秋(對比呼應)

        ②直抒對故都的秋無比眷戀之情(呼應)

        師:全文學習完了,同學們定能回答練習6?

        生(齊答):頌秋。

        師:嗯!雖然全文的基調是憂傷、悲涼的,但是作者通過對這些普通的花草和普通景象的信手勾勒,傳達出作者心目中最美好的秋味,正如一曲悲涼的頌歌。如此寫秋,看似平淡,實則秋味更足,意境更深。學習了這文,同學們要把這種技巧活用到做文章中。

        結語設計

        師:這是一篇很優(yōu)美的散文,我們就結合音樂《秋思》一起來齊聲朗讀這“一曲悲涼的頌歌”。

        生(齊聲朗讀)

        課堂教學結束


        3、《故都的秋》優(yōu)秀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教學目標:

        1、賞秋景、析秋情、品秋味

        2、品鑒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教材分析:

        本文是寫景狀物散文單元的必講篇目,也是一篇歷久彌新、傳吟久遠的散文名作。本文通過對北平秋景的描繪,贊美了故都秋的自然景色,風物人情,抒發(fā)了對北平秋的向往、眷戀之情,并流露出一種憂郁、孤獨的心緒,以致對故都清秋的“品味”夾雜著一些苦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方法:

        誦讀法 討論法 點撥法

        教學過程:

        一、導語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春天有其蓬勃,夏天有其妖嬈,冬天有其莊重,秋天卻有其獨有的深沉。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為秋揮毫潑墨,為秋放縱筆端,醞釀吟秋之佳句,流淌誦秋之美文。

        從“秋風秋雨愁煞人”的凄苦悲憤到“卻道天涼好個秋”的無可奈何,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蕭瑟凄涼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絢麗斑斕,從“曉來誰染霜林醉”的哀怨纏綿到“萬類霜天競自由”的遼闊壯美,文人雅士歌秋,贊秋,悲秋,怨秋,秋在他們的筆下變得搖曳多情,姿態(tài)萬千:

        雁叫長空,殘荷聽雨,秋有聲

        紅葉黃花,碧水藍天,秋有色

        落葉紛飛,蘆花飄蕩,秋有形

        那么現(xiàn)代作家郁達夫筆下的秋天該是什么樣一種情調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跟隨郁達夫,走進他的《古都的秋》,去欣賞北國秋的姿態(tài),去品味古都秋的秋味。

        二、展示本課教學目標,讓學生明確學習任務

        三、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再用三分鐘的時間快速瀏覽文章,標示出段落標記。

        四、問題探究:

        (1)古人寫秋、繪秋、描秋,所處的角度各不相同,有人賞其形,有人觀其色,有人聽其聲,那么郁達夫不遠千里,顛沛流離來到北平飽嘗什么?

        點撥:秋味

        (2)郁達夫筆下獨有的秋味,飄蕩在何處,流落到那里,又體現(xiàn)在那些北平的景物中?請大家快速瀏覽文段,找出相關的景物

        點撥:秋院(碧綠的天色、馴鴿的飛聲、日光、牽?;ǎ⑶锘?、秋蟬、秋雨、秋果

        學生自由發(fā)言,老師及時評價并加以總結

        (3)學生齊讀第三段,感受秋院中獨有的秋味,讓學生以小組為形式交流一下閱讀文段后的感受?(你能從文段中體會出作者什么樣的情懷?)

        點撥:師生共同完成此段落賞析

        “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體現(xiàn)出作者那種悠閑

        “泡一碗濃茶”特別是“濃”字更能傳達出一種苦澀的味道

        “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襯托出環(huán)境的寂靜、幽靜以及作者內心的平靜

        “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斌w現(xiàn)出作者的清閑和淡淡的落寞情懷

        “靜對著喇叭似的牽?;ǖ乃{朵”讓人感受著一種安靜和恬淡

        “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做陪襯?!睜颗;ǖ睦渖{傳遞出一種心情的低落和涼意,幾根秋草也在暗示著一種情緒的悲涼。

        (4)全班同學分成四個小組,按照對秋院的分析,讓同學們分別感受秋槐、秋蟬、秋雨、秋果等段落,自己找證據(jù),談體會

        秋槐:

        點撥:“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边@句話能感受到一種安靜和一絲寂寞、失落

        秋蟬:

        點撥:“秋蟬的衰弱的殘聲”中的聲音感受著北國秋天的寂靜,那種“衰弱”和“破”又暗示著凄涼和凄清

        秋雨:

        點撥:“灰沉沉的天底下”、“一陣涼風”、“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微嘆著”這些語句能看出作者那種清閑的感覺,也感受到一種清冷的氛圍。

        秋果:

        點撥:“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這種作者眼中北國盛秋的顏色也在傳達著一種悲涼。

        總結:通過對郁達夫孤獨秋秋景的感受,我們能感受到一種“清、靜、悲涼”,這就是北國秋的味道,這就是作者輾轉千里飽嘗的故都的秋味。作者獨特的人生經(jīng)歷使得作者在景物中融入了自己特有的主觀感情色彩,這種情與景的高度和諧統(tǒng)一在故都的秋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xiàn)。

        (5)作者對于北國、故都秋味感受通過和南國秋的對比,體現(xiàn)了北國秋味特點的什么?

        點撥:學生齊讀第二段、十三段

        文章第二段和第十三段揭示了北國秋味的濃烈、飽滿、持久和厚重

        學生齊讀最后一段

        作者直接抒情,更加突出了作者對故都的秋的向往、眷戀、熱愛和贊美

        五、課堂小結

        飽受人生苦難和生活艱辛的郁達夫在30年代那個風云變幻,社會動蕩的現(xiàn)實里,心里更多了一點憂郁和落寞,在對北平秋景的賞析中,他沒有去著力表現(xiàn)那些游人如織、喧嘩熱鬧的名勝古跡,也沒有去刻畫摩肩接踵、叫賣聲盈耳的前門大街,他以獨特的人文視角選取北平生活中極普通、極平凡的景物,那種“清、靜、悲涼”的秋味滋生長北京的破落小院里,點綴在那棵棵的國槐上,在寒蟬的衰叫中嘶鳴,在秋雨的涼意中淅瀝,在秋果的顏色中閃耀。

        郁達夫就是這樣,他用豐富細膩的情感,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北國清秋的美景,讓我們沉醉,令我們向往。

        可以這樣說,故都的秋是一首詩,含蓄而深沉

        故都的秋是一幅畫,美麗而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碗茶,苦澀而清醇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憂傷而蒼涼

        故都的秋讓郁達夫沉醉,也讓我們癡迷,感謝郁達夫,感謝這篇優(yōu)美散文,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心靈的秋天之旅。

        六、作業(yè)布置

        文章第十二自然段關于秋天的議論能否刪除?為什么?

        板書設計:

        情 景 交 融

        秋 院 清

        秋 槐

        秋 味 秋 蟬 靜

        秋 雨

        秋 果 悲 涼

        形 神

        4、《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是怎樣緊扣“清”“靜”“悲涼”來寫故都的秋的,又是怎樣通過聯(lián)想來把故都的秋與南國的秋進行對比的。

        2、理解本文的脈絡結構。領略故都的秋聲、秋色、秋味。

        教學重點:

        體會本文“情景俱到,既細且清”“真切靈活”的散文特色,進一步體會散文“形與“神”的辯證關系。

        教學設想:

        通過閱讀體會散文中作者的情感,領會并學習課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xiàn)手法。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騷人墨客。從古到今,關于“秋”的詩文,可謂汗牛充棟。歷代名家描寫秋的名篇和佳句是舉不勝舉。有哪位同學能就這些名篇和佳句略舉幾例?(展示幻燈) 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寫秋天的蕭殺和凄涼,抒發(fā)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畫了秋天。有的刻畫了秋天的絢麗多彩,寄寓了作者濃濃的贊秋之情。而郁達夫卻以自己個性鮮明的思想,選擇了獨特的角度,運用與眾不同的手法,寫出《故都的秋》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達夫筆下的秋是怎樣一種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樣?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板書課題、作者)

        導入新課2: “我爺爺小的時候常在這里玩耍,高高的前門仿佛挨著我的家。一逢衰草,幾聲蛐蛐叫,伴隨他度過了那灰色的年華。吃一串冰糖葫蘆,就算過節(jié),他一日三餐窩頭咸菜就著一口大碗茶……”這首歌名叫《前門情思大碗茶》,歌中唱的是我們國家的哪個城市呢?對,北京。(歌曲可以放錄音替代)

        導入新課3: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也是寫北京的散文,不過,它寫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蘆,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大家知道,北京現(xiàn)在是我們國家的首都,歷史上也曾是幾個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達夫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北京已經(jīng)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達夫把它叫做故都。(板書課題)

        導入新課4:春天到處充滿生機、充滿活力、充滿鮮花、充滿美麗,因而許多人都喜愛春天,不少人寫過贊美春天的文詞,如“春來江水綠如藍”、“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等,與春天相對的秋天,在人們的眼中往往充滿枯黃、充滿悲涼、充滿蕭瑟、充滿哀傷,我們今天就在郁達夫的筆下領略北國之秋的那份清靜,那份悲涼。

        二、釋題及作者簡介

        明確:“故都”兩字表明描寫的特點,帶有深切的眷戀之情,“秋”字明確描寫的內容,題目很深沉。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陽人。現(xiàn)代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出生于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熟讀唐宋詩詞和小說雜劇。1913年赴日本留學。1921年與郭沫若、成仿吾等發(fā)起成立創(chuàng)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說集《沉淪》問世,產(chǎn)生巨大影響。1923年發(fā)表(春風沉醉的晚上)。l923__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師大、廣東大學任教。1930年3月參與發(fā)起成立“左聯(lián)”,1932年12月發(fā)表《遲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寫了不少山水游記和詩詞,1935年發(fā)表《出奔》,抗戰(zhàn)爆發(fā)后,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后流亡蘇門答臘,堅持抗戰(zhàn)。1945年9月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

        郁達夫的作品風格清新,抒情濃烈,有感傷情調,有時流露出頹廢色彩。

        三、理清思路,劃分段落

        課文分四個部分:思秋、繪秋、議秋、戀秋。

        “繪秋”部分有五幅圖畫:破屋秋色、街頭落蕊、室內蟬鳴、橋頭秋雨、庭院秋果。(依次出示投影片2、3、4、5、6。學生找出有關段落)

        提問:1作者主要通過哪些景物來寫故都的秋的? 破屋秋色、街頭落蕊、室內蟬鳴、橋頭秋雨、庭院秋果。

        提問:2這些景物的共同特點是什么?清 、靜 、悲涼

        ①牽?;ǎ骸办o著時像喇叭似的牽?;ǖ乃{朵”是在寫“靜”;“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來住著”、“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既寫“靜”同時也寫“清”;“疏疏落落”的衰草,體現(xiàn)了“悲涼”。

        ②槐樹落蕊:整段都渲染了寂靜的氣氛,突出了“靜”。“掃街的樹影下的一陣掃后”幾句,給人悠閑的感覺,突出了“清”?!皾撘庾R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幾句,抒發(fā)了悲涼之感,正是緊扣“悲涼”。

        提問3、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達夫那個時代,秋天里,明艷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為何避而不寫?

        點撥:由于作者當時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熱鬧。 “是白色恐怖,使郁達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調,總想找寧靜處”。這就點名了“時椙闂景”三者的關系,感時生情 ? 以情馭景 ? 以景顯情。寫自然之秋,抒內心之愁,便是這篇散文突出的特色。

        提問4、作者為何將“淡紅色”的牽牛花視為最次?

        點撥:因為“紅”的暖色調不符合作者悲涼的心境。

        提問5、棗子熟了不也是紅的嗎?作者又為何喜歡呢?

        點撥:作者欣賞的是“全盛時期”的秋(“七、八月之交”),這時的棗是“淡綠微黃”,色調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

        提問6、雨后話秋有一句,“唉,天可真涼了”,作者寫“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是出于什么目的?

        點撥:目的在于渲染“清、靜、悲涼”的氣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長,好比是對著無邊的大森林呼喚,呼喚的越響,回蕩得越遠,森林越發(fā)顯得空寂。

        提問7、作者為何要寫故都之外的南國之秋?

        點撥:為了對比,兩者的比較點都是“秋味”,突出北國之秋更夠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見,為了突出景物特色,鮮明的對比是有效方法。

        提問8、思考第12自然段的議論有無必要?(試從議論的落腳點上考慮)

        點撥:這一段通過古今中外的引證,說明感秋處處有,而中國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屬”,還是為了突出北國之秋。這就使整個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來,充實了內容,深化了主題,同時也使文章疏朗不羈,揮灑自如。

        提問9、作者在文中展開聯(lián)想,體現(xiàn)在哪里?其作用是什么?

        點撥:作者由故都的秋寫到江南的秋,由故都秋中的槐樹、蟬聲、果樹寫到南國秋中的“二十四橋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由現(xiàn)實中作者對故都的秋的感受,寫到外國著名詩人、中國古代著名詩人對秋的描寫。

        作用:在對比、映襯中,突出了故都的秋之“清、靜、悲涼”的特點,表達了在這一時期作者的苦悶、憂愁的思想感情。

        提問10、大家這堂課心情怎樣?

        學生答:老沉浸在“清、靜、悲涼”之中,心里感到壓抑。

        點撥:就要這個感覺!有了這種感覺,你才真的讀進去了,品嘗到了故都的秋味。但又必須走出這種感覺,因為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是那個特定時代的寫照,今日的北京、今日的中國早已進入改革振興時期,嶄新的時代,激發(fā)我們的當是壯志豪情。

        提問11、故都的秋景可謂豐富多彩,作者為什么只選取上述秋景來寫呢?試從主客觀兩方面來分析。

        分析:的確,作者所寫的秋景的“清、靜、悲涼”的,他所寫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使人覺得有點兒落寞的,秋聲是衰弱的殘聲,秋味是都市閑人雨后話秋涼的情韻,秋實也是淡綠或微黃,而不是紅熟了的時候。之所以這樣,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從客觀方面來講,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從主觀方面來講,也有三個因素:第一,跟舊中國時代環(huán)境的黑暗有關,這導致他思想苦悶,逃避現(xiàn)實;第二,也跟作家個人氣質的抑郁善感有關。郁達夫早年(三歲)喪父,在日本十年的異生活使他飽受屈辱和歧視;第三,還跟作家的文藝觀和審美追求有關。在杭州期間,郁達夫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多是“靜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學”。因此,上述主客觀兩方面的因素,就決定了作家會選什么樣的景來抒什么樣的情。

        提問12、作者分別從不同角度為我們描繪了秋花、秋槐、秋蟬、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記敘上述秋景時,是以時間為序來記敘的呢,還是以空間為序來記敘的?

        分析:既不是以時間為序,也不是以空間為序,應該說,是無序的,這正是散文形散特點的體現(xiàn)。作者所寫的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們讀起來卻覺得很自然,并不覺得有什么不妥。這是因為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靜、悲涼”這么一個共同點,作者正是以“清、靜、悲涼”這個景物的共同點把這些景物組織在一起的,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秋花——色 秋槐——形 秋蟬——聲

        秋雨——味 秋果——實

        北國的秋——清、靜、悲涼

        南國的秋——慢、潤、淡

        提問13、課文結構是怎樣的,文章怎樣前后呼應?

        2.教師點撥和學生討論相結合解決思考題

        本文能反映感情基調的詞語是“清”“靜”“悲涼”,作者是通過選取不同景物,從不同側面同時加以渲染和刻畫的。

        3.體會文章寫作特色(學生歸納分析)

        ①襯托的手法:寫江南之秋的作用。

        ②景物的選?。耗荏w現(xiàn)作者主觀情緒。

        ③語言的特色:句式整散結合,節(jié)奏感強。

        4.歸納鑒賞散文的一般方法

        ①誦讀,朗讀最好,便于深入領悟語言和情感。

        ②聯(lián)系背景,便于深入理解。

        ③分析思路結構。

        ④鑒賞文章寫作上的特點。

        ⑤深入體會作者的感情。

        有彩色是指紅、黃、藍、綠等帶有彩色的色彩。無彩色是指白、灰、黑等不帶彩色的色彩。

        紅、橙、黃等顏色稱為暖色系,

        綠、青、藍等顏色稱為冷色系

        5、《故都的秋》教案

        一、教學目的:

        1、知識與能力

        了解本文的構思,體會它結構精巧、變化多姿的特點。

        2、過程與方法

        了解有關語句的深刻含義和表現(xiàn)手法,感受本文語言含蓄優(yōu)美的特點。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本文詠物抒情的寫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

        這是一篇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優(yōu)美。借助于多讀,讓學生讀中求解,讀中悟情,讀中明理,讀中品味。

        三、教學難點

        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跡的介紹,深入體會本文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方法

        借助于多讀,讓學生讀中求解,讀中悟情,讀中明理,讀中品味。

        五、教學課時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教師展示一常春藤盆栽圖片)

        同學們知道這種盆景植物的名稱嗎?(常春藤)

        這是老師喜歡的一種植物,老師喜歡它的原因有兩點,我先說第一個原因,那就是它的顏色——綠色。綠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僅是蕓蕓眾生喜愛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詠之色。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位喜愛綠色的現(xiàn)代散文家陸蠡寫的一篇散文《囚綠記》。

        2、指明一學生上黑板寫上課題和作者名字。教師給作者名正音。

        3、簡介作者有關情況。

        (學生圈劃、朗讀課文后面注釋中的有關內容)

        (二)、釋題:“囚綠”就是把綠色囚禁起來。

        1、作者為什么要囚綠呢?要求學生帶著問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高聲朗讀、輕聲朗讀、一個人讀,找個伴兒一起讀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讀課文。

        2、教師明確要求:標注段落,圈劃疑難字詞,或結合課后注釋,或同學相互討論,合作解決,實在不能解決的,也可當場求助老師。

        (三)、教師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明確本文的線索。

        1、作者為什么要囚綠?

        (因為他愛綠)

        2、他把綠“囚”牢了嗎?

        (他后來把綠釋放了)

        3、離開了綠,他對綠的感情又是怎樣的呢?

        (他對綠充滿了思念)

        教師歸納板書:戀綠 囚綠 釋綠 思綠

        (四)、研讀“戀綠”的部分(第1-7小節(jié))。

        1、學生速讀課文。

        指明學生找出表現(xiàn)作者愛綠感情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師適當引導講解,在學生找出后,或組織學生齊讀,或組織分組讀,在讀中與作品直接對話,感知這篇散文的語言風格。

        2、創(chuàng)設情境:

        假設學生是作者,要直接抒發(fā)對綠的喜愛之情,與綠直接“對話”,要求學生以課文第五小節(jié)一段話“綠色是多寶貴的啊……也視同至寶”為例,變換人稱、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發(fā)對綠的喜愛之情。

        (五)、研讀“囚綠”部分。(第8-11小節(jié))

        1、作者因為愛綠而囚綠,課文哪些語句寫出了他對綠的愛之深?指名朗讀文中有關語句。

        2、教師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學生觀察它的枝條向一個方向伸長即向著陽光方向生長的外形特點,揭示喜愛它的第二個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

        提問:作者得到“綠”了嗎?找出文中的有關語句來說明。

        (六)、布置作業(yè):

        完成練習.

        板書設計:

        囚 綠 記

        陸 蠡

        本文線索:

        戀綠 囚綠 釋綠 思綠

        教學反思:

        6、《故都的秋》教案

        板書設計

        以情馭景

        畫面清晨小院槐樹落蕊秋蟬嘶叫閑話秋涼秋果

        秋色碧空白中帶黃青布淡綠微黃清

        秋藍朵悲

        味秋聲鴿聲帚聲蟬聲衰弱風雨聲人聲靜

        以景顯情

        教學步驟:

        1.導入2了解感知3理解分析4揣摩體會(5講解全篇)6遷移訓練

        教案草稿

        教學目標:理解本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一體”的藝術手法,學會從景物描寫中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以情選景;在景物的細致描寫中滲透作者的主觀感情。

        教學難點:作者主觀感情與客觀景物的融合(移情作用)。

        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一起來欣賞一篇非常優(yōu)美的散文。在進入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前,讓我們先來看一幅畫,這是我根據(jù)大家學過的一篇課文中描寫的景象所畫的:

        畫面一

        打出《天凈沙秋思》(一起背誦)

        思考:這首詞表達了作者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你是怎么體會到這種感情的?

        明確:大家理解得非常好!天涯淪落,秋日思歸,情與景在這首詞里得到了完美的結合。的確,讀一首詩看一幅畫,總之,欣賞藝術,常常是通過眼前的有限的形象去捕捉和領會到某種更深遠的東西,而獲得美的享受。這種更深遠的東西,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對于寫景抒情散文來說,作家筆下絕沒有單純的風景,往往是情寄寓于景中,“一切景語皆情語”,我們閱讀這類散文的時候,常常象這位同學所說的那樣,從具體的形象入手,抓住景物的特點,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打出思維模式一

        這是大家初中掌握的方法,高中閱讀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深入其中的對景物進行細致的揣摩和體會,從而更好的理解與把握作者的感情。今天,我們就要在學習這篇課文基礎上掌握這種閱讀方法。

        二.了解感知

        1.美學家說: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個心靈的世界。那么,我們就從《故都的秋》景走入郁達夫的心靈世界,看作者又通過寫什么樣的景物去抒發(fā)自己怎樣的深情?

        好?,F(xiàn)在先了解本課的學習目標。

        打出學習目標:理解本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一體”的藝術手法,學會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閱讀方法。

        故都的秋。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內容,北平故都,已是歷史上繁華的過眼煙云。題目中就含有一種深深的“眷戀”。初讀完此篇課文,仿佛看到一個青布長衫的旅人,在凄風苦雨間彷徨嘆息思索。一個舊都的秋景,為何會引起作者如此的眷戀?秋聲秋色中蘊涵了什么樣的深情?我們先來整體感知故都的秋景。下面,請大家看到課文,聽我對課文主體部分(3-11)的朗誦。一起神往故都,觀其色,聞其聲,品一品故都的秋味。(播放配樂朗誦。)

        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章的文眼。

        2)作者在文中描寫了幾幅故都秋天的畫面?

        明確:1)“北國的秋,卻特別的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薄扒濉薄办o”“悲涼”是故都的秋的特點。這是課文的主線或文眼。對課文文眼或主線的把握有利于我們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這幾天心里頗有點不寧靜”《綠》中的“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2)描寫了五幅畫面:小院清晨落蕊秋蟬嘶叫閑話秋涼秋果奇景

        三理解分析:

        清靜悲涼不是空穴來風,它來自作者對故都秋景的客觀感受上。作者是怎樣細致入微的刻畫描寫這幾幅秋景的呢?什么樣的景物,會使我們讀者感到這樣的壓抑,感到這樣的凄清和孤獨。

        思考:1)在五幅畫面中,作者是從那些方面來寫秋的?

        明確:作者從秋聲和秋色兩方面(角度)來細致入微的展開描寫。

        2)為什么作者要從聲色的角度來刻畫秋景?

        明確:聲色的角度能很好的表現(xiàn)出故都的秋的特點。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如

        入其境。

        3)描寫了那些秋聲和秋色?特別注意那些間接描寫的地方。(分組找,討論)

        明確:色:碧空藍朵黃中帶白青布淡綠微黃

        提問:A:秋色的特點是什么?(顏色的格調)

        明確:冷色調。用青藍色,暗灰色,灰白色調繪出一幅冷色的畫面

        B落槐為何也是秋色呢?

        明確:它的花白里透黃,突出了秋天的特點,與文中描寫的其他顏色格調一致。

        C如果你是一個孤獨的旅行者,目之所見都是這樣的色彩與景物,你心里會產(chǎn)生怎樣的感受?

        明確:冷清。

        凄清如許。觀秋色,故都的秋色好冷清喲!透人肌骨。

        明確:聲:帚聲衰弱的蟬聲風雨聲人聲

        A如果說,秋色的描寫是“清”;那么,秋聲呢?用一個字概括。

        明確:靜。處處透著寂靜與落寞。

        B寫了秋聲,為什么我們還說它靜呢?

        明確:反襯。在秋天的故都,在那無際的碧天下,連小蟲掃帚這樣的細微的聲音都能聽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襯出故都的寂靜嗎?“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藝術家們往往用這種以靜襯動的藝術辨證法來取得更強的表達效果。我們在課文《荷塘月色》中已經(jīng)接觸過這種用法,用蛙鳴來襯托月下荷塘的幽靜。

        C舉一個例來說一說:

        如看到掃帚的絲紋,為何也讓我們仿佛聽到了那細微的聲音?精細的絲紋,灰土上一條條的痕跡。我們仿佛看到了掃街的在樹影下清閑的揮動著掃帚,聽到了灰土與落葉發(fā)出的沙沙的輕微的聲音。這不正折射出故都秋景的寂寞與衰敗嗎?

        D在看到冷清的色彩后,又聽到這微漠的聲響,作者又會有怎樣的感覺?

        明確:更加孤獨,凄冷。息列索落的秋風秋雨之日,伴著衰弱的蟬聲的天籟,和著鴿哨的鳴叫,遠處傳來荒野的鐘聲,作者連細微的掃帚聲也仿佛聽得真真切切。“這次第,怎一個‘靜’字了得!”

        四揣摩體味

        1秋聲寂寞,秋色冷清,作者在這樣的清靜的秋聲秋色里會品味到一種什么樣的秋味呢?我們大家已經(jīng)抓住秋景的特點對景物進行了分析,現(xiàn)在讓我們大家一起進入作者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中去體味,去揣摩,去感悟!

        意境是什么呢?意境是內在的情趣與外在景物的融合。包括兩方面的因素,一是境,即眼前之景;二是意,即心中之情;情景相生。景物本來是沒有感情的,作者帶著某種特定的感情來看景物,那么景物就染上了作者的感情。感情的不同則對于同一景物的觀感也不相同。這就是我們美學上常說的“移情作用”。

        打出意境的構成表

        下面,我們就深入作品中的意境,觀景而察情。看到第三段,請全體女同學誦讀,這是故都秋天的清晨,大家隨著他的聲音到街道上遛一遛吧!

        大家在聽的時候找一找,用我們在學習《風景談》中的方法,看客觀的景(境)中的構成要素有那些?

        客觀的景是什么樣的呢?畫面上——

        一椽破屋

        天色碧綠,馴鴿飛聲景物透著破?。酃识迹?

        (在)破壁腰中景物顯得落寞(扣秋)

        牽牛化的藍朵

        疏疏落落的尖細

        且長的秋草(荒草碧連天)

        畫面中的人——

        早晨起來無事可做日光能細數(shù)嗎?(神態(tài)動作)清閑

        靜對著藍朵干嘛?(神態(tài))寂寞

        主觀的情是——悲涼

        “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筆下渲染的秋是冷清的,又是寂靜的,更是美麗的,美好的事物在秋天里凋零,作者將自己對美好事物在秋天里的無情易逝的同情與悲哀深深的藏在這簡淡的文字中。讓我們從悲涼中讀到了眼淚,從眼淚中又讀到了美麗。體會到了一種刻骨銘心的悲涼。(板書“以景顯情”)

        我們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景由情生?!盎ㄖx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林黛玉在悲傷的淚眼中才會看到那紛飛的落蕊。那么作者為什么會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靜與悲涼”?

        主觀上,作者當時因白色恐怖而抑郁苦悶逃避現(xiàn)實。因而,作者用這種感情來看外界時,看到的就只能是冷清的秋色,聽到的也只能是寂寞的秋聲。那么,大家也就不難理解作者為何不寫香山的紅葉,為何不寫頤和園的游人如織。(板書:“以情馭景”)

        大家還可以分析其他的畫面

        五講解全篇(非教學重點)

        課文的主體部分已經(jīng)學習完了,學習目標已經(jīng)達到。最后,問大家兩個問題

        1)作者既是描寫故都之秋,為何還要寫南國之秋?是否閑筆?

        明確:全文既直接描寫故都的秋景,又通過寫南國之秋來間接寫故都之秋。

        直接寫從故都的秋景的聲色著手,抓住特點,突出了故都秋景的“清靜悲涼”,間接寫通過二者的對比,也反襯出故都秋景的特點。

        2)用三個字來概括南國之秋的特點?

        明確:“慢”“潤”“淡”

        者的感覺是“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為什么呢?

        秋景看不飽,秋味嘗不透,秋意賞玩不到十足。在南方的秋景中作者難以沉醉其中,那濕潤的空氣,那熙攘的人群難以觸發(fā)作者對秋的人生況味,只能使郁達夫更深深的思念北國之秋。

        “一篇讀罷頭飛雪”,我們仿佛一下蒼老了許多。不過這只是學習。好,現(xiàn)在來回憶我們的學習過程。

        四:回顧認知過程

        怎樣達到的認知過程?

        掌握分析這類文章的思維程序:

        一:了解文章寫的景物對象,感知景物對象的整體。

        二:分析文章怎樣寫的這些景物對象?景物的特點是什么?

        三:透過字面,揣摩體會,情景相連,挖掘作者寓于景物對象中的深情。

        五:遷移訓練

        情景相生。在對景物的描寫中,有時往往一字著色,一字著情。如我們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紅杏枝頭春意鬧”。

        1.選詞填空

        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葉樹,燈下白頭人。(喜外弟盧綸見寄司空曙)

        綠紅黃殘

        明確:黃。既抓住了景物的特點,又流露了作者的心境,并且符合對偶。

        2.理解《沁園春長沙》的上半闕,從景物的描寫中,把握景物的特點,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竟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

        明確:景物,充滿生機,生氣勃勃。人物,寬闊的心胸,昂揚的精神面貌。

        7、《故都的秋》教案

        教學目的:

        ⒈訓練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⒉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

        ⒊培養(yǎng)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散文的形和神

        2、散文的景和情

        教學時數(shù):兩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也是寫北京的散文,不過,它寫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蘆,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大家知道,北京現(xiàn)在是我們國家的首都,歷史上也曾是幾個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達夫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北京已經(jīng)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達夫把它叫做故都。(板書課題)

        二、解題、作者及寫作背景

        故都”兩字表明描寫的地點,帶有深切的的眷戀之情,秋”字明確描寫的內容,題目很深沉。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陽人。現(xiàn)代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出身于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熟讀唐詩宋詞和小說雜劇。曾赴日本留學,與郭沫若等發(fā)起創(chuàng)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小說集《沉淪》問世,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1923年發(fā)表《春風沉醉的晚上》。先后在北大、武昌師大、廣東大學任教。1930年3月參與發(fā)起成立左聯(lián)”??箲?zhàn)爆發(fā)后,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后流亡蘇門答臘島堅持抗戰(zhàn)。19459月被日本憲兵殺害。郁達夫的作品風格清新,抒情濃烈,有感傷情調,有時流露出頹廢色彩。

        本文寫于1934年8月。由于種種原因,郁達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這段時間,過的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

        三、師生共同討論,分析理解課文

        (一)讀罷全文,你認為郁達夫主要是從哪個方面來寫故都的秋?請用一字來概括。

        明確:味。(板書)

        ⑴此問要求學生首先從整體上把握全文。回答此問無須作太多理性分析,憑語感即能得出答案,“味”字在全文出現(xiàn)達八處之多。

        ⑵若學生思維過于分散,討論與答案差異較大,可提供幾個答案供學生選擇。如:色、聲、形、味、實、情,課文雖也寫了上述方面,但主要是寫秋之味。

        (二)讀第1、2自然段,分別用四個字和三個字來概括北國的秋和南國的秋的特點。

        明確:北國的秋——清、靜、悲涼南國的秋——慢、潤、淡

        此問旨在訓練學生的文字概括能力,答案均可在文段中找到。

        (三)讀第3~11自然段,思考下列問題:

        1、作者分別從不同角度為我們描繪了秋花、秋槐、秋蟬、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記敘上述秋景時,是以時間為序來記敘的呢,還是以空間為序來記敘的?

        明確:既不是以時間為序,也不是以空間為序,應該說,是無序的,這正是散文形散特點的體現(xiàn)。作者所寫的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們讀起來卻覺得很自然,并不覺得有什么不妥。這是因為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靜、悲涼”這么一個共同點,作者正是以“清、靜、悲涼”這個景物的共同點把這些景物組織在一起的,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⑴此題有意要引起學生的爭論,題目以選擇問答的形式設置一個非此即彼的圈套,看學生能否跳出思維的二維空間。

        ⑵通過爭論,可使學生加深對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特點的認識,此為本課教學重點。

        ⑶為了方便學生討論,可在討論前板書:

        秋花——色秋槐——形

        秋蟬——聲秋雨——味

        秋果——實

        2、故都的秋景可謂豐富多彩,作者為什么只選取上述秋景來寫呢?試從主客觀兩方面來分析。

        明確:的確,作者所寫的秋景的“清、靜、悲涼”的,他所寫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使人覺得有點兒落寞的,秋聲是衰弱的殘聲,秋味是都市閑人雨后話秋涼的情韻,秋實也是淡綠或微黃,而不是紅熟了的時候。之所以這樣,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從客觀方面來講,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從主觀方面來講,也有三個因素:第一,跟舊中國時代環(huán)境的黑暗有關,這導致他思想苦悶,逃避現(xiàn)實;第二,也跟作家個人氣質的抑郁善感有關。郁達夫早年(三歲)喪父,在日本十年的異生活使他飽受屈辱和歧視;第三,還跟作家的文藝觀和審美追求有關。在杭州期間,郁達夫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多是“靜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學”。因此,上述主客觀兩方面的因素,就決定了作家會選什么樣的景來抒什么樣的情。

        教師總結時,可板書:

        ⑴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⑵舊中國時代環(huán)境的黑暗;

        ⑶作家人個氣質的抑郁善感;

        ⑷作家的文藝觀和審美追求。

        ⑴此題旨在讓學生把握散文情和景的關系,這是本課教學難點。

        ⑵分析時可與導語中的《前門情思大碗茶》作比較,體現(xiàn)課堂線索。北京的名勝古跡有很多,但詞作者只選取前門、蛐蛐、冰糖葫蘆、窩頭咸菜、杏仁豆腐、大碗茶來寫,勾勒了一幅具有濃郁鄉(xiāng)土氣息的故都風情畫,很好地表達了海外游子的故都情思。

        附:《故都的秋》板書設計

        故都的秋郁達夫

        北國的秋——清、靜、悲涼

        味味

        南國的秋——慢、潤、淡

        第二課時

        一、教學要點

        1、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找出文章感情基調的關鍵詞語,體味文章緊扣情感來描寫景物的特點。

        2、體會文章語言細膩,節(jié)奏感強等特點。

        二、教學步驟

        (一)默讀第12自然段,你認為本段的中心句應該是哪一句?

        明確:應該是: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

        此題旨在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如學生意見出現(xiàn)分歧,可提出幾句讓學生進行辨析。如:

        A、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里,也總以關于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B、秋之于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qū)別呢?

        C、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A是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jù);B是觀點提出后對觀點的闡釋;C是本段中扣題的句子。(二)讀最后兩個自然段,思考下列問題:

        1、作者認為南國的秋與北國的秋的最大的區(qū)別在哪個方面?請用一個字來概括。

        明確:味。(板書)

        2、為了說明上述區(qū)別,作者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明確:比喻。作者用了四組對比來形象地比喻南北秋之味的不同。

        ⑴此題旨在訓練學生的修辭辨認能力及理解能力。

        ⑵部分學生可能會答成對比或類比,這是不對的。應該說總體上是比喻,但比喻中有對比,比喻的本體和喻體本身是對比。本體與喻體之間的相似點不是“味”。

        ⑶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可板書:

        本體——南國的秋與北國的秋

        喻體——黃酒與白干稀飯與饃饃

        鱸魚與大蟹黃犬與駱駝

        (三)讀罷全文,你認為郁達夫在此文中是頌秋呢,還是悲秋?

        明確:頌秋。但是,全文的基調是憂傷的、悲涼的,因此可以說,是作者對故都的秋的一曲悲涼的頌歌。(板書)

        此題可引發(fā)學生進行爭論,教師總結時可套用“含淚的微笑”,總結出“悲涼的頌歌”這個課時主題。

        (四)學生朗讀全文,并根據(jù)教師的提問,回顧所學內容。

        問題:a、本文選取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物來寫的?b、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點?

        c、作者為什么不寫鮮亮之景?

        (五)默讀課文,找出能反映作者情感基調的詞語,作者對它們是怎樣渲染和刻畫的?舉例說明。

        明確:本文能反映感情基調的詞語是“清”“靜”“悲涼”,作者是通過選取不同景物,從不同側面同時加以渲染和刻畫的。

        如:“靜著時像喇叭似的牽?;ǖ乃{朵”是寫“靜”;“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來住著”、“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既寫“靜”,同時也寫“清”;“疏疏落落”的衰草,體現(xiàn)了“悲涼”。

        再如槐樹落蕊一段,整段都渲染了寂靜的氣氛,突出了“靜”?!皰呓值脑跇溆跋碌囊魂噿吆蟆睅拙洌o人以悠閑的感覺,突出了“清”。“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幾句,抒發(fā)了悲涼之感,正是緊扣“悲涼”。

        (六)本文的結構怎樣?文章怎樣前后呼應的?

        文章開頭和結尾都以北國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對比,表達了對北國之秋的眷戀之情。中間主體部分從記敘和議論兩方面描述故都紛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記敘部分采用并列結構,根據(jù)“清”“靜”“悲涼”的三個層次,逐一描繪故都的自然景物,共有五種景物,即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雨后話涼、勝日秋果;議論部分,從喻理的角度,進一步贊頌自然之秋,贊頌北國之秋。最后作者再一次將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進行對比,并愿意拿壽命去換取北國之秋,直抒胸臆,表達了對北國之秋的無比熱愛之情。首尾照應,回環(huán)往復;中部充分展開,酣暢淋漓。

        (七)通過復習總結全文

        1、教師小結:作者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在他內心投下了憂慮和冷落的陰影,他希望能“清靜”,內心還有淡淡的“悲涼”。正因為如此,他筆下的秋味、秋色和秋意,然地籠罩了一層主觀感情色彩。文章不寫富有“暖色”的香山,出不寫游人如織的公園勝境,而寫“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在破腰壁中,靜對著牽?;ǖ乃{朵”。文章緊扣“清”“靜”“悲涼”這三個詞語,來描繪景物。只對景物作寥寥幾筆的勾勒,便將讀者帶進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的無限秋意之中。

        板書設計

        8、《故都的秋》教案

        教學目的

        根據(j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課文的“形”,并領悟蘊含于“形”中的“神”,進一步體會散文“形”與“神”的辯證關系。

        領會并學習課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xiàn)手法。

        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領略故都的秋聲、秋色、秋味。

        2、理解作者為何回避暖色鬧景?為何寫北國之外的南國之秋?

        3、理解掌握對比映襯手法。

        教學過程

        導入語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騷人墨客。從古到今,關于“秋”的詩文,可謂汗牛充棟。歷代名家描寫秋的名篇和佳句是舉不勝舉。有哪位同學能就這些名篇和佳句略舉幾例?(展示幻燈)

        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寫秋天的蕭殺和凄涼,抒發(fā)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畫了秋天的絢麗多彩,寄寓了作者濃濃的贊秋之情。而郁達夫卻以自己個性鮮明的思想,選擇了獨特的角度,運用與眾不同的手法,寫出《故都的秋》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達夫筆下的秋是怎樣一種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樣?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板書課題、作者)

        課文的分析

        (一)、揣摩題旨

        點撥:從語法上分析,“秋”是中心詞,點明了文章的中心是寫秋景;“故都”是修飾語,限定了描寫的地點是北京,即暗示了所寫之景是故都所特有。

        (二)、了解作者和背景(閱讀解釋①和自讀提示)

        (三)、分析文章的結構(展示幻燈)

        說明:這篇抒情散文運用對比、襯托等手法,通過對故都之秋的著意描繪,贊美了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fā)了向往、眷戀故都的真情,流露了深遠的憂思和孤獨者的冷落之感。圖示顯示了總起、分寫、總結三個部分的內容,反映了本文緊扣“清”、“靜”、“悲涼”落筆,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的特色。

        (四)、分析本文集中寫景的段落(3-11段)

        1、(磁帶錄音誦讀)大家順著誦讀的導引,神往故都,觀秋色,聞秋聲,品秋味,并解決兩個問題:

        (1)、圈起呈現(xiàn)色彩的詞語。

        (2)、標出傳遞聲響的物名。

        2、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達夫那個時代,秋天里,明艷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為何避而不寫?

        點撥:由于作者當時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熱鬧。這在“自瀆提示”第三段前半部分也有點到“是白色恐怖,使郁達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調,總想找寧靜處”。這就點名了“時椙闂景”三者的關系,感時生情?/FONT以情馭景?/FONT以景顯情。寫自然之秋,抒內心之愁,便是這篇散文突出的特色。

        3、作者為何將“淡紅色”的牽?;ㄒ暈樽畲??

        點撥:因為“紅”的暗色調不符合作者悲涼的心境。

        棗子熟了不也是紅的嗎?作者又為何喜歡呢?

        點撥:作者欣賞的是“全盛時期”的秋(“七、八月之交”),這時的棗是“淡綠微黃”,色調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

        4、雨后話秋有一句,“唉,天可真涼了”,作者寫“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是出于什么目的?

        點撥:目的在于渲染“清、靜、悲涼”的氣氛?!傲恕弊忠籼У酶?,拖得長,好比是對著無邊的大森林呼喚,呼喚的越響,回蕩得越遠,森林越發(fā)顯得空寂。

        5、作者為何要寫故都之外的南國之秋?

        點撥:為了對比,兩者的比較點都是“秋味”,突出北國之秋更夠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見,為了突出景物特色,鮮明的對比是有效方法。

        6、思考第12自然段的議論有無必要?(試從議論的落腳點上考慮)

        點撥:這一段通過古今中外的引證,說明感秋處處有,而中國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屬”,還是為了突出北國之秋。這就使整個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來,充實了內容,深化了主題,同時也使文章疏朗不羈,揮灑自如。

        7、作者在文中展開聯(lián)想,體現(xiàn)在哪里?其作用是什么?

        點撥:作者由故都的秋寫到江南的秋,由故都秋中的槐樹、蟬聲、果樹寫到南國秋中的“二十四橋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由現(xiàn)實中作者對故都的秋的感受,寫到外國著名詩人、中國古代著名詩人對秋的描寫。

        作用:在對比、映襯中,突出了故都的秋之“清、靜、悲涼”的特點,表達了在這一時期作者的苦悶、憂愁的思想感情。

        8、大家這堂課心情怎樣?

        學生答:老沉浸在“清、靜、悲涼”之中,心里感到壓抑。

        點撥:就要這個感覺!有了這種感覺,你才真的讀進去了,品嘗到了故都的秋味。但又必須走出這種感覺,因為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是那個特定時代的寫照,今日的北京、今日的中國早已進入改革振興時期,嶄新的時代,激發(fā)我們的當是壯志豪情。


        9、《故都的秋》教案

        教學目標:理解本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一體”的藝術手法,學會從景物描寫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以情選景;在景物的細致描寫中滲透作者的主觀感情。

        教學難點:作者主觀感情與客觀景物的融合(移情作用)。

        教學步驟:

        一課時

        一、 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一起來欣賞一篇非常優(yōu)美的散文。在進入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前,讓我們先來看一幅畫,這是我根據(jù)大家學過的一篇課文中描寫的景象所畫的:

        畫面一

        打出《天凈沙 秋思》(一起背誦)

        思考:這首詞表達了作者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你是怎么體會到這種感情的?

        明確:大家理解得非常好!天涯淪落,秋日思歸,情與景在這首詞里得到了完美的結合。的確,讀一首詩 看一幅畫,總之,欣賞藝術,常常是通過眼前的有限的形象去捕捉和領會到某種更深遠的東西,而獲得美的享受。這種更深遠的東西 ,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對于寫景抒情散文來說,作家筆下絕沒有單純的風景,往往是情寄寓于景中, “一切景語皆情語”,我們閱讀這類散文的時候,要從具體的形象入手,抓住景物的特點,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打出思維模式一

        這是大家初中掌握的方法,高中閱讀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深入其中的對景物進行細致的揣摩和體會,從而更好的理解與把握作者的感情。今天,我們就要在學習這篇課文基礎上掌握這種閱讀方法。

        二、 了解感知

        1. 美學家說: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個心靈的世界。那么,我們就從《故都的秋》景走入郁達夫的心靈世界,看作者又通過寫什么樣的景物去抒發(fā)自己怎樣的深情?

        好?,F(xiàn)在先了解本課的學習目標。

        打出學習目標:理解本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一體”的藝術手法,學會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閱讀方法。

        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內容,北平故都,已是歷史上繁華的過眼煙云。題目中就含有一種深深的“眷戀”。初讀完此篇課文,仿佛看到一個青布長衫的旅人,在凄風苦雨間彷徨嘆息思索。一個舊都的秋景,為何會引起作者如此的眷戀?秋聲秋色中蘊涵了什么樣的深情?我們先來整體感知故都的秋景。下面,請大家看到課文,聽我對課文主體部分(3-11)的朗誦。一起神往故都,觀其色,聞其聲,品一品故都的秋味。 (播放配樂朗誦。)

        2、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章的文眼。

        2)作者在文中描寫了幾幅故都秋天的畫面?

        明確:1)“北國的秋,卻特別的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薄扒濉薄办o”“悲涼”是故都的秋的特點。這是課文的主線或文眼。對課文文眼或主線的把握有利于我們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這幾天心里頗有點不寧靜”《綠》中的“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2)描寫了五幅畫面:小院清晨 落蕊 秋蟬嘶叫 閑話秋涼 秋果奇景

        三、理解分析:

        清靜悲涼不是空穴來風,它來自作者對故都秋景的客觀感受上。作者是怎樣細致入微的刻畫描寫這幾幅秋景的呢?什么樣的景物,會使我們讀者感到這樣的壓抑,感到這樣的凄清和孤獨。

        思考:1)在五幅畫面中,作者是從那些方面來寫秋的?

        明確:作者從秋聲和秋色兩方面(角度)來細致入微的展開描寫。

        2)為什么作者要從聲色的角度來刻畫秋景?

        明確:聲色的角度能很好的表現(xiàn)出故都的秋的特點。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如

        入其境。

        3)描寫了那些秋聲和秋色?特別注意那些間接描寫的地方。(分組找,討論)

        ①明確:色: 碧空 藍朵 黃中帶白 青布 淡綠微黃

        提問:A、秋色的特點是什么?(顏色的格調)

        明確:冷色調。用青藍色 ,暗灰色,灰白色調繪出一幅冷色的畫面 。

        B、落槐為何也是秋色呢?

        明確:它的花白里透黃,突出了秋天的特點,與文中描寫的其他顏色格調一致。

        C、如果你是一個孤獨的旅行者,目之所見都是這樣的色彩與景物,你心里會產(chǎn)生怎樣的感受?

        明確:冷清。凄清如許。觀秋色,故都的秋色好冷清喲!透人肌骨。

        ②明確:聲:帚聲 衰弱的蟬聲 風雨聲 人聲

        A、如果說,秋色的描寫是“清”;那么,秋聲呢?用一個字概括。

        明確:靜。處處透著寂靜與落寞。

        B、寫了秋聲,為什么我們還說它靜呢?

        明確:反襯。在秋天的故都,在那無際的碧天下,連小蟲 掃帚這樣的細微的聲音都能聽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襯出故都的寂靜嗎?“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藝術家們往往用這種以靜襯動的藝術辨證法來取得更強的表達效果。我們在課文《荷塘月色》中已經(jīng)接觸過這種用法,用蛙鳴來襯托月下荷塘的幽靜。

        C、舉一個例來說一說:

        如看到掃帚的絲紋,為何也讓我們仿佛聽到了那細微的聲音?精細的絲紋,灰土上一條條的痕跡。我們仿佛看到了掃街的在樹影下清閑的揮動著掃帚,聽到了灰土與落葉發(fā)出的沙沙的輕微的聲音。這不正折射出故都秋景的寂寞與衰敗嗎?

        D、在看到冷清的色彩后,又聽到這微漠的聲響,作者又會有怎樣的感覺?

        明確:更加孤獨,凄冷。息列索落的秋風秋雨之日,伴著衰弱的蟬聲的天籟,和著鴿哨的鳴叫,遠處傳來荒野的鐘聲,作者連細微的掃帚聲也仿佛聽得真真切切?!斑@次第,怎一個‘靜’字了得!”

        四、揣摩體味

        1、秋聲寂寞,秋色冷清,作者在這樣的清靜的秋聲秋色里會品味到一種什么樣的秋味呢?我們大家已經(jīng)抓住秋景的特點對景物進行了分析,現(xiàn)在讓我們大家一起進入作者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中去體味,去揣摩,去感悟!

        意境是什么呢?意境是內在的情趣與外在景物的融合。包括兩方面的因素,一是境,即眼前之景;二是意,即心中之情;情景相生。景物本來是沒有感情的,作者帶著某種特定的感情來看景物,那么景物就染上了作者的感情。感情的不同則對于同一景物的觀感也不相同。這就是我們美學上常說的“移情作用”。

        下面,我們就深入作品中的意境,觀景而察情。看到第三段,請全體女同學誦讀,這是故都秋天的清晨,大家隨著他的聲音到街道上遛一遛吧!

        大家在聽的時候找一找,看客觀的景(境)中的構成要素有那些? 客觀的景是什么樣的呢?畫面上——

        一椽破屋

        天色碧綠,馴鴿飛聲 景物透著破?。酃识迹?

        (在)破壁腰中 景物顯得落寞(扣秋)

        牽牛化的藍朵

        疏疏落落的尖細

        且長的秋草(荒草碧連天)

        畫面中的人——

        早晨起來無事可做 日光能細數(shù)嗎?(神態(tài) 動作) 清閑

        靜對著藍朵干嘛?(神態(tài)) 寂寞

        主觀的情是——悲涼

        “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筆下渲染的秋是冷清的,又是寂靜的,更是美麗的,美好的事物在秋天里凋零,作者將自己對美好事物在秋天里的無情易逝的同情與悲哀深深的藏在這簡淡的文字中。讓我們從悲涼中讀到了眼淚,從眼淚中又讀到了美麗。體會到了一種刻骨銘心的悲涼。(板書“以景顯情”)

        我們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景由情生?!盎ㄖx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林黛玉在悲傷的淚眼中才會看到那紛飛的落蕊。那么作者為什么會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 靜 與悲涼”?

        主觀上,作者當時因白色恐怖而抑郁苦悶 逃避現(xiàn)實。因而,作者用這種感情來看外界時,看到的就只能是冷清的秋色,聽到的也只能是寂寞的秋聲。那么,大家也就不難理解作者為何不寫香山的紅葉,為何不寫頤和園的游人如織。(板書:“以情馭景”)

        五、講解全篇(非教學重點)

        課文的主體部分已經(jīng)學習完了,學習目標已經(jīng)達到。最后,問大家兩個問題 。

        1)作者既是描寫故都之秋,為何還要寫南國之秋?是否閑筆?

        明確:全文既直接描寫故都的秋景,又通過寫南國之秋來間接寫故都之秋。 直接寫從故都的秋景的聲 色著手,抓住特點,突出了故都秋景的“清 靜 悲涼”,間接寫通過二者的對比,也反襯出故都秋景的特點。

        2)用三個字來概括南國之秋的特點?

        明確:“慢”“潤”“淡”

        作者的感覺是“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為什么呢?

        秋景看不飽,秋味嘗不透,秋意賞玩不到十足。在南方的秋景中作者難以沉醉其中,那濕潤的空氣,那熙攘的人群難以觸發(fā)作者對秋的人生況味,只能使郁達夫更深深的思念北國之秋。

        四、回顧認知過程

        怎樣達到的認知過程?

        掌握分析這類文章的思維程序:

        一、了解文章寫的景物對象,感知景物對象的整體。

        二、分析文章怎樣寫的這些景物對象?景物的特點是什么?

        三、透過字面,揣摩體會,情景相連,挖掘作者寓于景物對象中的深情。

        五、遷移訓練

        情景相生。在對景物的描寫中,有時往往一字著色,一字著情。如我們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紅杏枝頭春意鬧”。

        1. 選詞填空

        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 )葉樹,燈下白頭人。(《喜外弟盧綸見寄 》司空曙)

        綠 紅 黃 殘

        明確:黃。既抓住了景物的特點,又流露了作者的心境,并且符合對偶。

        2. 理解《沁園春 長沙》的上半闕,從景物的描寫中,把握景物的特點,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慈f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竟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

        明確:景物,充滿生機,生氣勃勃。人物,寬闊的心胸,昂揚的精神面貌。

        板書設計

        以 情 馭 景

        畫面 清晨小院 槐樹落蕊 秋蟬嘶叫 閑話秋涼 秋果

        秋色 碧空 白中帶黃 藍朵 青布 淡綠微黃 清

        秋味 悲涼

        秋聲 鴿聲 帚聲 蟬聲衰弱 風雨聲人聲 靜

        以 景 顯 情

        10、《故都的秋》教案

        指導思想:貫徹“三主”思想,即:以學生為主線,以教師為主導,以素質、能力培養(yǎng)為主線。

        教學目的:1、訓練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方法:自讀棗討論棗點撥式

        教學重點:散文的形和神

        教學媒體:投影機、錄音機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步驟及內容:

        導語設計

        上課之前,我先給大家播放一首歌,(播放錄音帶〈〈前門情思大碗茶〉〉)這首歌名叫〈〈前

        門情思大碗茶〉〉,歌中唱的是我們國家的哪個城市?對,北京。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也是寫北京的散文,不過,它寫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蘆,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大家知道,北京現(xiàn)在是我們的首都,,歷史上也曾是幾個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達夫寫這片文章的時候,北京已經(jīng)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叫北平,因此,郁達夫把它叫做故都。(板書課題)

        檢查預習,師生共同討論,分析理解課文

        首先請全班同學朗讀全文;

        讀罷全文,你們覺得郁達夫主要從哪個方面來寫故都的秋的?請用一字來概括。

        答:味。(板書)

        教學設想:

        此問要求學生首先從整體上把握全文?;卮鸫藛枱o須作太多理性分析,憑語感即能得出答案,“味”字在全文出現(xiàn)達八處之多。

        若學生思維過于分散,討論與答案差異較大,可提供幾個答案供學生選擇。如:色、聲、形、味,實,情,課文雖也寫了上述方面,但主要是寫秋之味。

        讀一、二自然段,分別用四個字和三個字來概括北國的秋和南國的秋的特點。

        答:北國的秋棗清、潤、悲涼

        南國的秋棗慢、潤、淡

        教學設想:此問旨在訓練學生的文字概括能力,答案均在文段中找到。

        讀第三~第十一自然段,思考下列問題:

        1、作者分別從不同角度為我們描繪了秋花、秋槐、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記敘上述秋景時,是以時間為序為記敘的呢,還是以空間為序來記敘的?

        答:即不是以時間為序的,這正是散文形散特點的體現(xiàn)。作者所寫的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們讀起來卻覺得很自然,并不覺得有什么不妥。這是因為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靜、悲涼”這么一個共同點,作者正是以“清、靜、悲涼”這個景物的共同點把這些景物組織在一起的,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教學設想:

        (1)此題有意要引起學生的爭論,題干以選擇問的形式設置一個非此即彼的圈套,看學生能否跳出思維的二維空間。

        (2)通過爭論,可使學生加深對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特點的認識,此為本課教學重點。

        (3)為了方便學生的討論,可在討論前出示本課投景膠片之一:

        秋花棗色

        秋槐棗形

        秋蟬棗聲

        秋雨棗味

        秋果棗實

        2.故都的秋景可謂豐富多彩,作者為什么只選取上述秋景來寫呢?試從主客觀兩方面來分析。

        答:的確,作者所寫的秋景是“清、靜、悲涼”的,他所寫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便人覺得有點兒落寞的,秋聲是衰弱的殘聲,秋味的都市閑人雨后話秋涼的情韻,秋實也是淡綠或微黃,而不是紅熟了的時候。之所以這樣,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從客觀方面來講,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物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從主觀方面來講,也有三個因素,第一,跟舊中國時代環(huán)境的黑暗有關,這導致他思想苦悶,逃避現(xiàn)實;第二,也跟作家個人氣質的抑郁善感有關。郁關夫早年(三歲)喪父,在日本十年的異國生活使他飽受屈辱和岐視;第一,還跟作家的文藝觀和審美追求有關。在杭州期間,郁達夫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多是“靜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學?!?

        因此,上術主客觀兩方面的因素,就決定了作家會選什么樣的景來抒什么樣的情。

        教師總結時,可出示本課投影膠片之二:

        (1)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2)舊中國時代氣質的抑郁善感;

        (3)作家個人氣質的抑郁善感;

        (4)作家的文藝觀和審美追求。

        教學設想:

        (1)此題旨在學生把握散文情和景的關系,這是本課教學難點。

        (2)分析時可與導語中的《前門情思大碗茶》作比較,體現(xiàn)課堂線索。北京的名勝跡有很多,但詞作者只選取前門、蛐蛐、冰糖葫蘆、窩頭咸菜、杏仁豆腐、大碗茶來寫,勾勒了一幅具有濃郁鄉(xiāng)土氣息的故都風情畫,很好地表達了選海外游子的故都情思。

        (四)讀第十二自然段,你認為本段的中心句應該是哪一句?

        答:應該是:足風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

        教學設想:此題旨在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如學生意見出現(xiàn)岐,可提出幾句站學生進行辯析。如:

        A、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里,也總以關于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B、秋之于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qū)別呢?

        C、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到底。

        A、是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jù);B、是觀點提出后對觀點的闡釋;C是本段中扣題的句子。

        (五)讀最后兩個自然段,思考下列問題:

        1.作者認為南國的秋與北國的秋的最大的區(qū)別在哪個方面?請用一個字來概括。

        答:味。(板書)

        2.為了說明上述區(qū)別,作者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答:比喻。作者用了四級對比來形象地比喻南北秋之味的不同。

        教學設想:

        (1)此題旨在訓練學生的修辭辯認能力及理解能力。

        (2)部分學生可能會答成對比或類比,這是不對的。應該說總體上是比喻,但比喻中有對比,比喻的本體和喻體本身是對比。本體與喻體這間的相似點就是“味”。

        (3)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可出示本課投影膠片之三:

        三、結語設計

        1.教師播放《前門情思大碗茶》的后幾句:

        “世上的飲料有千百種,也許它最廉價,可為什么,為什么,為什么那醇厚的香味兒,直傳到天涯,它直傳到天涯?”

        2.郁達夫在《故郁的秋》中給我描繪的故都的秋味也是如大碗茶的香味一樣傳遍天涯!

        附:《故都的秋》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