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游六橋待月記》高一語文教學設計一等獎》屬于語文教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nèi)容,歡迎參考。
1、《晚游六橋待月記》高一語文教學設計一等獎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
2、理解作者的相關文學常識
3、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學生自學謂語與教師的精講點撥結合起來
2、通過互動探究和交流展示翻譯課文
3、反復誦讀,體會文章的結構特色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感受西湖春月之美,品味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以及高雅的志趣
教學重點:雪后奇景的賞析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投影西湖圖片
俗語云:“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西湖,是我國優(yōu)美的名勝之一多少文人墨客不惜筆墨來贊美它宋朝蘇東坡《飲湖上初晴雨后》中曾以古代美人西施比擬西湖:“水光瀲滟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今天,我們學習明代文學家袁宏道寫的《西湖游記二則》中的《晚游六橋待月記》,看看作者是怎樣獨具慧眼,描繪西湖勝景的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1)袁宏道:明代文學家,字中郎,湖廣公安(今屬湖北省)人他的美學思想的核心是“獨抒性靈,不拘格套”作品有《錦帆集》《解脫集》《瓶花齋集》等
(2)寫作背景:袁宏道于萬歷二十三年二月由京師至江蘇吳縣任縣令,雖頗有政績,但卻感到“性與俗違,官非其器”,羨慕陶潛“歸去來兮”,萬歷二十五年春被準解官,此時恰如游鱗縱壑,大有“無官一身輕”的解脫之感,是年辭官后自春至夏,乃暢游惠山、西湖、五泄、天目等東南山水名勝,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寄托 其追求自由的心靈,欣賞造化之奇妙將其所見所感形諸筆墨其中描敘杭州西湖山水風光的散文即十六篇之多
三、自學質(zhì)疑:
學生反復朗讀課文,掌握下列詞語
夕嵐:傍晚的山光勒:抑制相次:一個接一個戀:迷住去:離開歌吹:唱歌奏樂粉汗:年輕婦女的汗艷冶:美麗,妖艷設色:用顏色描畫夕春:夕陽花態(tài)柳情,山容水意:花的姿態(tài),柳的情調(diào),山的容顏,水的意境受用:享用
四、互動探究和交流展示翻譯課文
1、學生翻譯,師生共同糾正
五、互動探究、精講點撥:分析欣賞,品味重點詞語、句子
(l)思考并討論問題
①作者認為西湖最盛是什么季節(jié)與時辰?
答:西湖是人間仙境,春夏秋冬、陰晴朝夕皆各有其美,但作者卻別具慧眼,情有獨鐘所以開篇便說:“西湖最盛,為春為月”
②為何西湖之春月為最盛,朝煙、夕嵐為一日之盛呢?
③西湖之月為最盛表現(xiàn)在哪里?
④按邏輯,應該在描寫“西湖最盛”“為春”之后,應接著描寫“西湖最盛”“為月”,但作者卻先寫了什么?
⑤有什么寫作特色?
六、課堂總結: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得知所描繪的由白堤斷橋至蘇堤六橋一帶著日盛景,并顯示出作者獨特的審美情趣文章以審美感受為線索,按照游西湖的先后順序,用平實的文筆記敘了自己游西湖的感想和西湖美麗壯觀的景色,而描繪春季杭州西湖美景時不尚夸飾,只就眼前之景點染幾筆,卻活畫出西湖的“靈性”,表達了與常人不同的獨到審美情趣,從而表現(xiàn)出作者的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獨以自然山水為樂的情感
七、課外作業(yè):課后認真觀察校園的秋景,依照的方式,寫一篇《校園秋景圖》
2、《晚游六橋待月記》高一語文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
2、理解作者的相關文學常識
3、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學生自學謂語與教師的精講點撥結合起來
2、通過互動探究和交流展示翻譯課文
3、反復誦讀,體會文章的結構特色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感受西湖春月之美,品味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以及高雅的志趣
教學重點:雪后奇景的賞析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投影西湖圖片
俗語云:“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西湖,是我國優(yōu)美的名勝之一多少文人墨客不惜筆墨來贊美它宋朝蘇東坡《飲湖上初晴雨后》中曾以古代美人西施比擬西湖:“水光瀲滟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今天,我們學習明代文學家袁宏道寫的《西湖游記二則》中的《晚游六橋待月記》,看看作者是怎樣獨具慧眼,描繪西湖勝景的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1)袁宏道:明代文學家,字中郎,湖廣公安(今屬湖北?。┤怂拿缹W思想的核心是“獨抒性靈,不拘格套”作品有《錦帆集》《解脫集》《瓶花齋集》等
(2)寫作背景:袁宏道于萬歷二十三年二月由京師至江蘇吳縣任縣令,雖頗有政績,但卻感到“性與俗違,官非其器”,羨慕陶潛“歸去來兮”,萬歷二十五年春被準解官,此時恰如游鱗縱壑,大有“無官一身輕”的解脫之感,是年辭官后自春至夏,乃暢游惠山、西湖、五泄、天目等東南山水名勝,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寄托 其追求自由的心靈,欣賞造化之奇妙將其所見所感形諸筆墨其中描敘杭州西湖山水風光的散文即十六篇之多
三、自學質(zhì)疑:
學生反復朗讀課文,掌握下列詞語
夕嵐:傍晚的山光勒:抑制相次:一個接一個戀:迷住去:離開歌吹:唱歌奏樂粉汗:年輕婦女的汗艷冶:美麗,妖艷設色:用顏色描畫夕春:夕陽花態(tài)柳情,山容水意:花的姿態(tài),柳的情調(diào),山的容顏,水的意境受用:享用
四、互動探究和交流展示翻譯課文
1、學生翻譯,師生共同糾正
五、互動探究、精講點撥:分析欣賞,品味重點詞語、句子
(l)思考并討論問題
①作者認為西湖最盛是什么季節(jié)與時辰?
答:西湖是人間仙境,春夏秋冬、陰晴朝夕皆各有其美,但作者卻別具慧眼,情有獨鐘所以開篇便說:“西湖最盛,為春為月”
②為何西湖之春月為最盛,朝煙、夕嵐為一日之盛呢?
③西湖之月為最盛表現(xiàn)在哪里?
④按邏輯,應該在描寫“西湖最盛”“為春”之后,應接著描寫“西湖最盛”“為月”,但作者卻先寫了什么?
⑤有什么寫作特色?
六、課堂總結: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得知所描繪的由白堤斷橋至蘇堤六橋一帶著日盛景,并顯示出作者獨特的審美情趣文章以審美感受為線索,按照游西湖的先后順序,用平實的文筆記敘了自己游西湖的感想和西湖美麗壯觀的景色,而描繪春季杭州西湖美景時不尚夸飾,只就眼前之景點染幾筆,卻活畫出西湖的“靈性”,表達了與常人不同的獨到審美情趣,從而表現(xiàn)出作者的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獨以自然山水為樂的情感
七、課外作業(yè):課后認真觀察校園的秋景,依照的方式,寫一篇《校園秋景圖》
3、《晚游六橋待月記》教案教學設計
《晚游六橋待月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
2、理解作者的相關文學常識
3、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學生自學謂語與教師的精講點撥結合起來
2、通過互動探究和交流展示翻譯課文
3、反復誦讀,體會文章的結構特色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感受西湖春月之美,品味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以及高雅的志趣
教學重點:雪后奇景的賞析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投影西湖圖片
俗語云:“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西湖,是我國優(yōu)美的名勝之一多少文人墨客不惜筆墨來贊美它宋朝蘇東坡《飲湖上初晴雨后》中曾以古代美人西施比擬西湖:“水光瀲滟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今天,我們學習明代文學家袁宏道寫的《西湖游記二則》中的《晚游六橋待月記》,看看作者是怎樣獨具慧眼,描繪西湖勝景的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1)袁宏道:明代文學家,字中郎,湖廣公安(今屬湖北?。┤怂拿缹W思想的核心是“獨抒性靈,不拘格套”作品有《錦帆集》《解脫集》《瓶花齋集》等
(2)寫作背景:袁宏道于萬歷二十三年二月由京師至江蘇吳縣任縣令,雖頗有政績,但卻感到“性與俗違,官非其器”,羨慕陶潛“歸去來兮”,萬歷二十五年春被準解官,此時恰如游鱗縱壑,大有“無官一身輕”的解脫之感,是年辭官后自春至夏,乃暢游惠山、西湖、五泄、天目等東南山水名勝,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寄托 其追求自由的心靈,欣賞造化之奇妙將其所見所感形諸筆墨其中描敘杭州西湖山水風光的散文即十六篇之多
三、自學質(zhì)疑:
學生反復朗讀課文,掌握下列詞語
夕嵐:傍晚的山光勒:抑制相次:一個接一個戀:迷住去:離開歌吹:唱歌奏樂粉汗:年輕婦女的汗艷冶:美麗,妖艷設色:用顏色描畫夕春:夕陽花態(tài)柳情,山容水意:花的姿態(tài),柳的情調(diào),山的容顏,水的意境受用:享用
四、互動探究和交流展示翻譯課文
1、學生翻譯,師生共同糾正
五、互動探究、精講點撥:分析欣賞本文,品味重點詞語、句子
(l)思考并討論問題
①作者認為西湖最盛是什么季節(jié)與時辰?
答:西湖是人間仙境,春夏秋冬、陰晴朝夕皆各有其美,但作者卻別具慧眼,情有獨鐘所以開篇便說:“西湖最盛,為春為月”
②為何西湖之春月為最盛,朝煙、夕嵐為一日之盛呢?
③西湖之月為最盛表現(xiàn)在哪里?
④按邏輯,本文應該在描寫“西湖最盛”“為春”之后,應接著描寫“西湖最盛”“為月”,但作者卻先寫了什么?
⑤本文有什么寫作特色?
六、課堂總結: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得知本文所描繪的由白堤斷橋至蘇堤六橋一帶著日盛景,并顯示出作者獨特的審美情趣文章以審美感受為線索,按照游西湖的先后順序,用平實的文筆記敘了自己游西湖的感想和西湖美麗壯觀的景色,而描繪春季杭州西湖美景時不尚夸飾,只就眼前之景點染幾筆,卻活畫出西湖的“靈性”,表達了與常人不同的獨到審美情趣,從而表現(xiàn)出作者的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獨以自然山水為樂的情感
七、課外作業(yè):課后認真觀察校園的秋景,依照本文的方式,寫一篇《校園秋景圖》
4、《晚游六橋待月記》導學案(必修一讀本教案)
十八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 導學案
【學習目標】
1、了解科技說明文的特點及本文,層次分明地說明事物的邏輯順序。
2、比較兩文,明確不同領域的科學發(fā)現(xiàn)互相啟發(fā),發(fā)現(xiàn)新的論據(jù)或結論。
3、把握文章的說明對象,培養(yǎng)愛好科學、主動探尋自然奧秘的精神。
【學習重點】了解兩篇短文所說明的事理,說明的順序、方法。
【學習難點】不同領域的科學發(fā)現(xiàn)可以互相啟發(fā),從而發(fā)現(xiàn)新的論據(jù)或得出新的結論。
【知識鏈接】
1、題目解讀
“恐龍無處不在”初看題目,我們可能以為這篇短文要向人們描繪上億年前恐龍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況,但讀了全文,我們才明白這是一篇通過南極恐龍化石的發(fā)現(xiàn)來證明“板塊構造”學說的科普論文。而“被壓扁的沙子”初看題目更是不知所云,沙子怎么會被壓扁呢? “被壓扁的沙子”能說明什么問題?讀完全文才明白,本文是前一篇內(nèi)容的延續(xù),作者正是通過“被壓扁的沙子”來探討恐龍的死因--再一次證明“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fā)現(xiàn)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chǎn)生影響”。
2、走近作者
阿西莫夫,科幻小說及科普作家、文學評論家。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生于俄羅斯的美籍猶太人,為本世紀最頂尖的科幻小說家之一,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云終身成就“大師獎”。作品極其豐富,代表作有《我,機器人》、《基地》系列、《鋼窟》系列等。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機器人三定律”。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說》雜志,至今仍然是美國當今數(shù)一數(shù)二的科幻文學暢銷雜志。作品多次被搬上銀幕。
3、相關資料
這兩篇科普短文選自阿西莫夫晚年的著作《新疆域》。阿西莫夫在本書序言中說,這些文章,是“對科學近期進展的回顧和對導致我們形成清晰知識的歷史成就的重新檢討與評價。”這兩篇短文在原書中編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學新疆域”章節(jié)里,內(nèi)容上有一定的關聯(lián),說明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參照閱讀。
【自主學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1)鳥臀 (2)褶皺 (3)潮汐
(4)劫難 (5)追溯 (6)遺骸
2、解釋詞語。
(1)遺?。?(2)追溯:
(3)劫難: (4)致密: (5)天衣無縫:
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說明方法。
(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極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羅斯島發(fā)現(xiàn)了一些化石骨骼。( )
(2)可以這樣比喻,板塊背上馱著許多大陸,當板塊向一個或另一個方向運動時,大陸也隨之一起運動。( )
(3)如果在850℃的溫度下把斯石英加熱30分鐘,它將變?yōu)槠胀ㄉ匙?。?)
【合作探究】
默讀第一篇《恐龍無處不在》,并思考:
4、在南極及其他大陸上都發(fā)現(xiàn)了恐龍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
5、恐龍能在今天的南極地區(qū)生存嗎?為什么?作者經(jīng)過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
6、你能描繪一下“板塊構造理論”嗎?
7、本篇說明文的說明對象到底是什么?
8、為了說明清楚對象,他的說明角度是什么?
9、默讀第二篇《被壓扁的沙子》參考第一篇的問題,比較閱讀。
【精讀精練】
①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假說,已被大多數(shù)人所接受。那么,大陸為什么會移動呢?科學研究證明,原因在地球的內(nèi)部。
②地球的內(nèi)部結構分三個圈層:地殼、地幔、地核。地殼的厚度在海洋下約為7.2公里,在陸地大約為40公里。地殼下面是地幔,其厚度大約為2865公里,地幔下面是地核--2270公里厚的熔鐵外核和直徑大約為2400公里的內(nèi)核。內(nèi)核溫度雖高,但壓力巨大,所以仍呈現(xiàn)固態(tài)。
③到目前為此,大部分人仍認為,地球上大陸移動(也稱大陸漂移)的原因在于地幔上部產(chǎn)生的熱對流,而熱源是由地幔中的放射性元素蛻變而產(chǎn)生的。但是最新研究成果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④據(jù)美國《科學》雜志報道,美國科學家通過使用金剛石和鉆槍模擬地核壓力的實驗,并用鉆石、紅寶石、激光束和特殊子彈時鐵加壓和升溫,模擬確定鐵在地核壓力下的熔點,得出結論認為:地核溫度為6880℃,不僅較以前人們認為的2700~3700℃要高幾千度,而且較太陽的表層溫度5760℃還高。而以前對地核溫度的估計,是根據(jù)對地幔的熔巖進行溫度測量后使用類推法而得出的。新的實驗說明,形成被稱作大陸漂移或板塊構造的地表滑動的熱源是地核,而不是地核上面的地幔。這就是說,使大陸移動并產(chǎn)生地震和火山爆發(fā)的動力來源于地核。這給我們研究地球運動的規(guī)律提供了新的線索。
⑤新計算的地核溫度說明,地幔和外核的中間地帶的作用就像一個壓力鍋,它使絕大部分地核熱量不能釋放出來,但卻又允許少量熱量溢出,使地幔在稱作熱對流的過程中緩慢沸騰,在沸騰時熱巖石上升,冷巖石下沉,從而引起地殼的運動,造成大陸移動并產(chǎn)生地震和火山的爆發(fā)。也就是說,地球上大陸移動的原因是由于整個地幔的對流。新計算出的地核溫度還說明,這個高溫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蛻變而產(chǎn)生,而是46億年前地球形成時由氣體、塵埃和大塊物質(zhì)的碰撞而產(chǎn)生的,這些物質(zhì)組成了早期的太陽系。
10、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并解詞。
地幔( ):
地核( ):
蛻變( ):
11、美國科學家在測定地核的溫度時,為什么選用鐵來進行實驗?
12、“大陸移動”、“大陸漂移”在第四段中還有一種說法,是什么?
13、第五段中畫線的詞“沸騰”,通常是指液體達到一定溫度時急劇轉(zhuǎn)化為氣體的現(xiàn)象,在本文中特指什么現(xiàn)象?
14、對地核溫度的斷定,文中有兩個數(shù)據(jù),一個是2700~3700℃,一個是6880℃,哪一個可信度高?為什么?
15、關于大陸移動的原因,新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理論有許多不同之處,下面幾項理論不存在爭議的一項是( )
A.只有地幔上部才有熱對流。
B.使大陸移動并產(chǎn)生地震和火山爆發(fā)的動力來源于地核。
C.地核的高溫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蛻變而產(chǎn)生。
D.地核的內(nèi)核溫度雖高,但壓力巨大,所以仍呈固態(tài)。
16、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主題閱讀】
(一)閱讀下文,完成習題。
黃河--中華民族的搖籃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數(shù)的名川。她從巴顏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納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蕩蕩,奔騰東流,經(jīng)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nèi)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等九個省區(qū),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萬多平方公里,像一條金色的巨龍,昂首橫臥在我國北部遼闊的大地上。
在古代,黃河流域的自然環(huán)境是很優(yōu)越的。那時,這里的氣候溫暖濕潤,土地肥沃,到處是青山綠野,植物種類繁多,為原始人類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殷代以后,黃河中下游流域成為我國開發(fā)最早的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人口繁衍較快,政治、文化也較先進。因此,黃河流域成為中華民族成長的搖籃。
相傳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出生在黃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動的區(qū)域也在黃河中游。后來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他們自稱“華”(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區(qū),人們認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稱其為“中華”。后來,“中華”又成了整個中國的代稱。
黃河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發(fā)源地(創(chuàng)建基業(yè)的地方)之一。在新石器時代中期,黃帝族就已經(jīng)開始使用彩陶。從河南澠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發(fā)掘的古文化遺址中,可以見到大約5000年前即新石器時代中期的人們使用的簡陋的木、石農(nóng)具,木結構房屋,儲糧的窖穴,還有各式各樣的陶器,其中帶有人面、魚、鹿等圖案的彩陶相當精美,反映了中華民族歷史的悠久和藝術才能的高超。這種文化被稱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我國歷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陽、西安、洛陽和開封,都在黃河流域。以古都長安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當時世界文化的高峰,影響著世界各國,尤其是亞洲鄰國的文化。
黃河,以豐富的乳汁,哺育了中華民族,而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兒女,在她的身旁辛勤勞動,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黃河,不愧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我國文化的發(fā)源地。
17、第①段劃線的語句,說明了黃河的什么特點?
答:
18、讀②段,回答,黃河流域為什么能夠成為中華民族的搖籃。
答 19、第④段舉“仰韶文化”的例子為了說明什么?請用文中的一句話回答。
答:
20、第③段開頭的“相傳”和第④段第一句“之一”能否省略?為什么?
答:
21、本文為什么用“搖籃”比喻黃河?請用一句話回答。
答:
22、“中華”這個名稱是怎樣來的?
答:
(二)閱讀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練習。
地震預測的新方法
①地震是自然,中對人類____最大的____之一。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全世界僅地震一項造成的經(jīng)濟損失,平均每年就超過45億美元。因此,準確預報地震發(fā)生的地點。時間和震級,減少地震造成的損失,便成為地震科學家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②要準確預報地震,必須分析十幾種甚至上百種異常情況。為此,必須觀測與地震范圍相關的地域。人造地球衛(wèi)星的監(jiān)測和計算機的應用,為人們大面積觀測和快速綜合分析資料提供了有利條件。
③通過人造地球衛(wèi)星的監(jiān)測,前蘇聯(lián)科學家注意到,地震發(fā)上前,在衛(wèi)星的照片上能發(fā)現(xiàn)某些地區(qū)大面積的紅外異常,顯示出這些地區(qū)的地熱溫度普遍升高。例如,1984年3月19日中亞帕茲利地震前就出現(xiàn)了這種情況。日本科學家也注意到,在地震發(fā)生前幾個月,衛(wèi)星就能測到震區(qū)地理位置在移動。如1989年7月11日伊東地震前一年,他們就發(fā)現(xiàn)伊東的位置在向南移動。
到震前2-3天,位格達到最大值,向南偏離原來的位置13.6匣來。此外,1989年10月17日美國舊金山地震前半個月,美國科學家意外地在無線電波探測儀中,接收到了與地震有關的超低頻無線電波。
④這些新發(fā)現(xiàn)的預測地震先兆的方法,將能提高地震預報的準確性,從而減少地震造成的損失。
23、根據(jù)第①段文字的意思,將“危害、災難、災害”三個同分別填入文中的橫線上。
地震是自然_____中對人類____最大的____之一
24、第②段文字中畫線部分是一個長句,請改成意思與原句__相同的兩個短句。
(1)_提供了有利條件; (2)_提供了有利條件;
25、第③段文字中畫線部分運用了____和____ 的說明方法,具體說明了__________。
26、文中“預測地震先兆的方法”有: (1)_______ (2)_______
27、從全文內(nèi)容看,第④段中“先兆”的意思是________。
28、本文主要說明了( )
A.地震造成的巨大危害B.預測地震的方法
C.預報地震的方法D.預測地震所采用的儀器設備
【能力提升】
利用“板塊構造理論”來解釋我國喜馬拉雅山地區(qū)多地震;利用“大陸漂移學說”來解釋澳大利亞為什么多古老動物?
【教學后記】
參考答案
第十八課
明確:1、(1)t鷑(2)zhě(3)xī(4)ji椋)s)h鄆
2、(1)遺體、遺骨 (2)逆流而上,向江河發(fā)源處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來。(3)災難、災禍 (4)細致精密 (5)比喻事物多指詩文渾然天成,沒有一點雕琢的痕跡。也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沒有一點破綻或缺點。
3、(1)舉例子;(2)打比方;(3)列數(shù)字。
4、恐龍化石無處不有
5、不能。因為南極地區(qū)非常寒冷,而恐龍不適應寒冷的氣候。恐龍的生活環(huán)境需要的溫度是32度左右。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在遷移。
6、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在四十多億年的地球發(fā)展史中,泛大陸形成和分裂過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大約是在2.25億年前形成,早期恐龍在那時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并且有機會分散到泛大陸的各個地方。所有陸地似乎都處在熱帶和溫帶環(huán)境內(nèi),所以恐龍可以在泛大陸的不同地區(qū)生活。后來泛大陸分裂成四部分,這些大陸經(jīng)過不斷地漂移,逐漸形成了今天大陸的樣子。這些大陸在分離時都攜帶著自己的恐龍而去,所以今天在地球的各個大陸都有恐龍化石。
7、板快構造理論
8、通過南極洲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來證明“板快構造”理論
9、比較《恐龍無處不在》 《被壓扁的沙子》兩文
說明對象 :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即“板快構造”理論 恐龍的滅絕
說明角度: 通過南極洲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來證明“板快構造”理論 通過被壓扁的沙子(斯石英)證明恐龍的滅絕
說明順序(寫作思路): 南極洲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恐龍無處不有→恐龍不會遷移→大陸在漂移(“板快構造”理論) 恐龍滅絕的原因→撞擊說、火山說→斯石英的性質(zhì)→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撞擊
10、m鄋,地球內(nèi)部介于地殼和地核之間的部分。h?,祬囼掉[行牟糠幀u歟⑸時???
11、美國科學家在測定地核的溫度時,之所以選用鐵來進行實驗,是因為地核的外核是熔鐵。
12、“板塊構造的地表滑動”。
13、在本文中特指在地幔熱對流過程中熱巖石上升、冷巖石下沉的現(xiàn)象。 14、后者可信;因為前者是用類推法估計的,后者是用模擬實驗得出的。 15、D
16、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有列數(shù)字、引資料、打比方。
17、說明黃河流域漫長。(或說明“流域廣大”、“氣勢雄偉”均可)
18、自然環(huán)境優(yōu)越,有利人類生存。
19、“黃河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p>
20、不能省略。因為“相傳”表示所述內(nèi)容來源于傳說,不是確實有據(jù);“之一”表示還有別的發(fā)源地,黃河流域不是唯一的。
21、因為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發(fā)源地之一。
22、因為“華”族聚居于被認為是四方之中的中原,故稱“中華”。
23、災害;危害、災難。
24、(l)人造地球衛(wèi)星的監(jiān)測為人們大面積觀測;(2)計算機的應用為快速綜合分析資料
25、舉例子;列數(shù)字;地震前震區(qū)地理位置的移動。
26、(1)人造地球衛(wèi)星監(jiān)測紅外異常和地理位置的移動;(2)無線電波探測儀接收超低頻無線電波 。 27、地震前出現(xiàn)在震區(qū)的異常情況。 28、B
5、高一語文《病梅館記》教學設計模板
教學目標
1.認識龔自珍反對束縛人才,追求個性解放的積極意義及其局限性。
2.體會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3.掌握活用實詞及積累相應的實詞、虛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理解象征手法的運用。
2.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感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初中時我們學過“九州生氣恃風雷”一詩,詩作想象奇異,奔放豪邁,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熱切盼望新興社會力量出現(xiàn),一掃死氣沉沉的政治局面,這首詩的作者就是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學家龔自珍。今天,我們來學習龔自珍的一篇小品文《病梅館記》
二、作家作品
略
三、解題
從題目字面上看,寫作對象是“梅”,落筆重點在“病”字上,引起讀者深思;作者采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以梅議政,含意雋象。
四、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正音
欹(qī)蟠(pán)詔(zhào)
鬻(yù)詬(gu)遏(è)暇(xiá)
2.學生對照原文書下注釋,疏通文意。
第1段:剖析產(chǎn)生病梅原因。
第2段:表明自己病梅的行動和決心。
第3段:抒寫自己辟館病梅的苦心。
3.學生齊讀課文,深入體會。
4.找出文中所用比喻,進行分析。
梅花:人才。
斫其正:對正直人才進行摧殘。
刪其密:大批人才遭到壓抑。
夭其稚枝:新生力量被扼殺。
鋤其直:忠負之士受扼殺,迫害。
五、布置作業(yè)
1.課后練習二、三。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疏通了文章大意,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些重點語句、段落進行討論。
二、討論學習
1.為什么文章開頭起筆先寫梅的產(chǎn)地?
明確:產(chǎn)梅之地多,喻天下人才多,“皆”字隱示產(chǎn)梅之盛。
2.將梅的“曲和直”,“疏和密”,“欹和正”對照著寫有什么作用?
明確:這幾句話道出了病態(tài)社會的病態(tài)的評梅標準,實則是統(tǒng)治階級選擇人才的標準;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tǒng)治,當局者忌恨和扼殺那些正直的,有骨氣的,生氣勃勃的人才,而要人們變?yōu)槲?,邪侫,毫無生氣的庸才和奴才。
3.“文人畫士”“心知其意”卻不敢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他們心中雖默許這一標準,卻不敢出開用這一標準云衡量“天下之梅”,實際是不敢把自己的政治目的直接暴露出來。
4.那些封建統(tǒng)治者的幫兇的具體做了什么?
(用原文回答)
“斫其正,養(yǎng)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
5.目睹梅的病態(tài),作者發(fā)出了“誓療”的決心,具體是怎樣療梅的呢?
明確:“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p>
這里的“必”與上文的“誓”呼應,表達了作者療梅必見成效才罷休的決心;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種精神是難能可貴的,無不表現(xiàn)作者追求個性解放,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這也正是他民主主義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
6.文章結尾用一長句有力結束全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在黑暗現(xiàn)實中,面對強大的反動勢力,作者有“療梅”的決心卻自責能力渺小。以感嘆領起,抒發(fā)了自己的有余而力不足的感慨。作者意變革現(xiàn)實,提倡個性解放,主張愛惜人才、培養(yǎng)人才,這幾點是有積極意義的,龔自珍在《已亥雜詩》中寫道:“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正是這種抱負的寫照,表達了作者堅持戰(zhàn)斗,為改造社會奮斗不息的決心。
三、總結歸納
1.關于“托物言志”
①什么是“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指用常見的、具體的、淺顯的事物來講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志”在“物”中,寫的是“物”實則讀“志”。
②為什么用“托物言志”?
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分析,在當時“文字獄”恐怖氣氛籠罩之下。作者不能直接批判清朝統(tǒng)治者壓抑人才、摧殘人才的社會主題,只能用這種的托物言志的曲筆來揭露時弊,大聲吶喊,托梅議政,拯救人才。
四、背誦全文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體會作者“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寫一篇小文,講清一個道理。
6、人教版高一語文《記念劉和珍君》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
1、理清文章思路,體驗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清正義與邪惡。
2、探索句子的含義和作用,分析作者對詞語的妙用,從而了解作者語言特色。
3、概括人物形象,用歷史和現(xiàn)實的眼光學習及借鑒劉和珍為正義而斗爭的精神。
(二)能力目標
1.提高理解句子含義以及表達作用的能力。
2.訓練并培養(yǎng)學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理解并學習劉和珍的愛國精神,培養(yǎng)學生理性愛國意識,和高博大的愛國情操。
教學重點:學習融記敘、議論、抒情為一體的表達技巧,培養(yǎng)學生寫記敘文的能力;
教學難點:理解關鍵詞句含義,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朗讀、分組合作討論、探究、啟發(fā)點撥
教具準備:多媒體CAI課件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內(nèi)容,歸納人物形象及寫作手法。
課前檢查(2分鐘):
1、檢查導學案預習情況。
2、檢查學生對生字詞的把握情況。
一、互動式導語(3分鐘):
1、出示幻燈1:魯迅的畫像
2、第一組的同學展示預習效果:請補充有關魯迅的一些文學常識。(目的是讓學生展示預習效果,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展示幻燈1中的《自題小像》:
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教師以飽滿的激情朗讀《自題小像》,再讓學生一起朗讀,重點強調(diào)“我以我血薦軒轅”一句,以期掀起愛國激情的一個小高潮,由此進入新課。
4、展示課題:出示幻燈2
二、展示的教學目標:出示幻燈片3
三、整體感知(10分鐘)
1、第二組的同學展示預習效果:介紹的寫作背景,其他同學適當補充。教師展示幻燈4、5進行補充
2、教師范讀課文,學生用雙色筆做好問題記錄,為下節(jié)學習內(nèi)容做好準備。
3、學生自由朗讀。
4、分組比賽朗讀,要求整齊,聲音洪亮,不錯字不添字,不讀破句,教師評出優(yōu)劣。
5、第三組同學展示預習效果:口述劉和珍的故事,其他同學做好補充準備。
四、研習課文(20分鐘)
分組合作討論、展示、評價
1、教師出示幻燈片6:各組討論課題
四組:整理出的結構圖,并為每一小節(jié)擬寫一個小標題。
五組:貫穿全文的情感是什么?
六組:用表格的形式歸納作者筆下所涉及的人物,有幾類,作者的感情態(tài)度各是什么?
七組:劉和珍之所以留給我們深刻的印象,作者是怎樣寫的?
八組:找出認為難以理解的句子,先在組上討論,如果討論沒有結果,再交給班上討論解決。
九組:歸納作者在記敘級人物描寫時所運用的一些手法技巧。
一組、二組、三組:請你寫一副挽聯(lián)送給我們不幸遇難的劉和珍君。
(教師巡視,注意課堂紀律,或參與學生討論,或?qū)W生的討論進行啟發(fā)和點撥)
2、課堂展示 教師組織學生自由展示,教師和其他同學都可以適當做出補充,并對展示做出評價,
五、教師總結(5分鐘)
教師對課堂所討論的問題進行歸納式或明確性的總結,并出示相應的幻燈片若干7-20。
六、布置作業(yè):
背誦課文相關段落。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品味鑒賞文段,學習在記敘中融入記敘、議論、抒情三位一體的敘事手法;概括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培養(yǎng)學生理性愛國意識,和高博大的愛國情操。
一、品味鑒賞(10分鐘)
出示幻燈21-23:劉和珍君畫像 游行畫面
1、集體朗讀課文第五節(jié)
2、各組分別討論:
A、運用圈點勾畫,找出你認為運用得最恰當?shù)淖衷~,并加以賞析。
B、作者是如何記敘的,作者的態(tài)度是什么?
C、請你用第一人稱以故事的形式改寫本節(jié)內(nèi)容。(至少200字)
并比較人稱變換的優(yōu)劣。
3、教師巡視,做一個忠實的旁觀者。
4、各組學情展示,教師對各組展示評出優(yōu)劣,并評出展示最佳的同學,給予表揚。
5、教師總結:
的第五節(jié),敘述劉和珍、楊德群的死難和張靜淑的重傷,就一直充滿著強烈的抒情因素和議論色彩?!白匀?,請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誰也不會料到有這樣的羅網(wǎng)?!边@是議論。穿插在敘事之中不僅天衣無縫,而且使文章力量陡增?!爱斎齻€女子從容地轉(zhuǎn)輾于文明人所發(fā)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lián)軍的懲創(chuàng)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边@更是熔記敘、抒情、議論于一爐,加上正面感嘆和反語諷刺形成對比,文章的深厚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鮮明愛憎態(tài)度,便表達得更酣暢淋漓了。
二、把握作者在文中滲透的感情(10分鐘)
1、學生合作探究,各小組搶答并展示。
教師提醒學生一定要結合文本進行分析,把作者的情感落實到句子及詞語上。
2、教師出示幻燈24明確
三、拓展延伸(20分鐘)
1、出示幻燈片25-30
2、出示資料:韓國慰安婦在日本使館前停止抗議,為地震海嘯遇難者守夜。
韓國慰安婦在日本使館前停止抗議 為地震遇難者守夜
2011年04月01日 13:48
國際在線
國際在線專稿:據(jù)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3月31日報道,在過去20年間,一些曾在二戰(zhàn)中被日軍當作慰安婦的韓國女性,每周都要到日本駐韓國大使館前抗議。但是日本發(fā)生地震和海嘯過后,她們停止了抗議,轉(zhuǎn)而為日本遇難者守夜,以示對日本遇難者的悼念和對災民的支持。
報道稱,在過去20年間的每個星期三,這些曾被日軍當作營妓的女性就會聚集在日本駐首爾大使館外面,譴責日軍對她們犯下的罪行,幾乎從不間斷。但是在日本遭地震和海嘯襲擊后的第一個星期三,這些女性停止了抗議,轉(zhuǎn)而為日本遇難者守夜,并將裝有現(xiàn)金的信封投入捐款箱中。據(jù)當?shù)孛襟w報道,這是這些女性20年來第二次停止抗議。前一次是在1995年,當時日本神戶發(fā)生大地震,導致6000多人遇難。
這些韓國女性稱,她們?yōu)橛鲭y者和災民祈禱是為了向日本民眾展示同情之意,她們將區(qū)別看待日本民眾與66年犯下滔天罪行的日軍。這些慰安婦年齡都很大,而且人數(shù)也越來越少。
據(jù)悉,二戰(zhàn)期間,亞洲大約有20萬女性淪為日軍慰安婦,其中多數(shù)為韓國人或中國人。1992年,大約200名韓國“慰安婦”發(fā)起行動,要向日本尋求正義和賠償。(李金良)
相關專題: 日本發(fā)生9.0級大地震
3、合作討論:我們?nèi)绾伪磉_我們的愛國激情?
4、各組展示討論結果,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出現(xiàn)的一些偏激的言行,并對學生的展示做出相應的評價。
5、教師總結:
人類總是喜歡站在對立面來看待自己的同伴甚至“敵人”,有了這種對立面,一切的仁愛,一切的憐憫,一切的愛都將蕩然無存。我們都意識到,人與自然密不可分,人類只有和自然和諧相處,才是人類得以持續(xù)發(fā)展的最根本保證。而人與人之間,種族與種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更要和諧相處,大家親如兄弟。正像美國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個夢想》中說的:“我夢想有一天,深谷彌合,高山夷平,歧路化坦途,曲徑成通衢,上帝的光華再現(xiàn),普天下生靈共謁?!?/p>
愿我們攜起手來,親如兄弟;愿我們攜起手來,共創(chuàng)人類美好的明天!
三、課堂總結
對各小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和評價,對學習展示好的同學進行表揚。
四、課堂檢測(以資料形式下發(fā),及時檢測,即時講評)
7、高一語文上冊《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學設計
高一語文上冊《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引導學生學習敘事中表現(xiàn)人物的方法,重點剖析第四段和第八段。
2.適當補充課外資料,如《箜篌引》和《桃花扇》原文,激起學生想象的情感,更好的體會人物講演時的形象更好的體會人物講演時的形象和性格。
二、能力培養(yǎng)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從課外搜集梁啟超事跡,讓學生講述,學習梁啟超先生的優(yōu)秀的性格、氣質(zhì)和修養(yǎng),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重點、難點
重點:分析體會作者怎樣通過敘事來表現(xiàn)人物性情的。
難點:學習記敘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評論和感受的寫法。
學生活動設計
本文雖說語言風趣而又帶情感地刻畫出了梁任公的個性,但要讓學生有深切體會必須細細品讀,抓住細節(jié)分析文章。所以應先讓學生默讀感知人物形象,再圈點篩選主要段落語句,進行討論評析,了解梁啟超的講演特點及其性格特征。最后讓學生表演性范讀,以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人物的性情。講授結束后,讓學生展示交流自己所找的材料,以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課時安排
1 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學習敘事中表現(xiàn)人物的方法。
2.激起學生想象的情感,更好的體會人物講演時的形象更好的體會人物講演時的形象和性格。
3. 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
梁實秋(1902—1987),中國散文家、文學評論家、翻譯家。原名治華,浙江杭縣(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年就學于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1923年留學美國?;貒?,曾先后任教于東南大學、暨南大學、青島大學、北京大學等校,主編《時事新報》副刊《青光》《益世報·文學周刊》《中央日報》副刊《平明》等。一度主編《新月》月刊。創(chuàng)作以散文小品著稱,風格樸實雋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為代表作。1949年后曾任臺灣省立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續(xù)集),文學評論集《浪漫的與古典的》《文學的紀律》《秋室雜文》,譯著《莎士比亞全集》等。主編《遠東英漢大辭典》。
2.通讀全文,掌握內(nèi)容要點。
這篇課文題為記一次演講,好像是記事,其實是寫人,通過寫一次演講的情景來表現(xiàn)梁任公的一些特點,并表達對老師的崇敬之情。本文擷取作者學生時代最有價值的記憶片段構思成文,篇幅短小,語言簡練,意味深長,精彩紛呈,對老師的真摯情感融化在敘述描寫中。
課文大致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簡述演講的一些背景,為寫演講作鋪墊。
第二部分(第2段到倒數(shù)第2段):描寫這次演講的主要情況。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點明梁任公作為學者的主要特點,結束全文。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和目標完成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從政治革命角度談起,設問:同學們學過歷史,對梁啟超肯定不陌生了,誰為大家介紹一下他政壇上的功績?
學生查到的資料:戊戌變法、云南起義、康梁
2.同學們大多了解的他是政界上一位叱咤風云的人物,那你們知道他在文學界也是一位難得的才子。同學們找到的大多是轉(zhuǎn)述或評論,要想看到一個真實而又活生生的梁任公,就要讀讀梁實秋的《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課
1. 默讀,解決生字詞問題。了解本文記敘的主要內(nèi)容,即:梁任公演講時的音容笑貌、學者風度??稍O如下問題:文章主要記敘了梁啟超講演時的哪些情況?
2. 梁啟超的這次講演給聽眾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回答:深刻的印象。感染影響了讀者。
追問:何以見得?
依據(jù):第一段和第八、九段。讓學生讀出有關句子,并用線劃出。(“過去也有不少顯官,以及叱咤風云的人物蒞校講話。但是他們沒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掏出手巾拭淚,聽講的人不知有幾多也淚下沾巾了。”“不少人從此對于中國文學發(fā)生了強烈的愛好。”)
3.接著的一個問題是抓梁啟超講演的特點。要求細讀課文。過渡語及提問:可以說,到清華大學這所名校講演做報告的人數(shù)不勝數(shù),但他們卻沒給作者留下什么印象。為什么梁啟超的一次講演給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使之常常想起,并筆而記之?
(提示:梁任公演講時有什么特點?或問梁任公這個人怎么樣?)
這是需要小組討論后推薦代表發(fā)言,教師歸納整理板書。如下:
演講特點:開場白——獨特
聲音——沉著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內(nèi)容——豐富而有趣
表情——成為表演,酣暢淋漓
人物特點: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穩(wěn)健)氣質(zhì)(風神瀟灑)眼神(光芒四射)
講演時的神態(tài)、語言、動作——生動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自負、謙遜、博聞強識、自由灑脫)
總之,他是個有文采有學問的學者。
總結、擴展
如何看待本文的簡練文風?
簡練是一種很好的文風,用較少的文字表達豐富深刻的內(nèi)容,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并值得稱贊的事。梁實秋是自覺追求文體簡潔美的作家,他主張散文“篇幅不一定要長”,主張簡單,“簡單就是經(jīng)過選擇刪芟以后的狀態(tài)”,力求全文無無用的材料,無多余的話,可以說他是一位有理念追求、有創(chuàng)作特點的散文大家,本文確實做到了簡練、傳神,將二者統(tǒng)一起來,非高手難能為之。像他這樣追求文體簡潔美的作家不多,尤其是在當代文壇更加少了。但是散文創(chuàng)作,尤其是當代散文創(chuàng)作,不能把簡潔美當做惟一的或最高的文體美的追求。任何追求有好的一面,同時也難免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缺漏、缺陷。本文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特點之好,上面已經(jīng)詳述,至于本文由于追求簡潔美而帶來的意想不到的不足之處,也可稍稍指點一二。本文給人一種感覺,好像沒有充分展開,一是材料不夠充分、豐富,或者說輔料不多,其實除了直接寫演講,還可以寫梁任公的其他的事,或與梁任公的演講有關的事,如作者寫自己后來在茅津渡候船渡河的情景就是一種延伸,可是全文僅此一處,別無他述;二是語言簡省,固然是好,但也略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過于簡、過于省,如此精彩的人物形象和場景的描繪本該描寫得充分一些,用語可多一些,可惜簡省了、緊縮了,如結尾一段:“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求之當世能有幾人?于是我想起了從前的一段經(jīng)歷。筆而記之。”簡則簡矣,只是讀起來感覺有點“緊”,不夠舒展。
布置作業(yè)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
8、小學語文二年級第四冊第六單元《《語文百花園六:慶祝六一聯(lián)歡會》教學設計》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通過準備、表演、評價、練寫四個環(huán)節(jié),達到課內(nèi)外的溝通及學科間的融合,使學生能夠把課內(nèi)學到的知識用運到課外的實踐活動中。
2.通過學生自主合作,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精神及合作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師生商量活動內(nèi)容。
1.孩子們,你們知道再過幾天是什么日子嗎?(“六一”兒童節(jié))
2.“六一”兒童節(jié)是我們的節(jié)日,我們舉辦一個聯(lián)歡會好嗎?
3.請你們自己準備節(jié)目,可以自由組合。都想準備哪些節(jié)目呢?(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相機指點)
二、課外學生自由組合準備節(jié)目。
三、慶祝“六一”聯(lián)歡會。
1.表演節(jié)目:
(1)合唱《快樂的節(jié)日》(學生伴奏、伴舞)。
(2)講故事《一個字》。
(3)講笑話《寫萬字》。
(4)配樂古詩聯(lián)誦。
朗讀《早發(fā)白帝城》、《華山》;齊唱《春曉》、《風》;
朗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山行》;齊唱《出塞》。
(5)配樂詩朗讀《雨后》(并展示配畫)。
(6)課本劇《找不到快樂的波斯貓》。
2.重點評價。
參加了今天的聯(lián)歡會,我覺得同學們真是多才多藝呀!那我們來評一評,那些同學的節(jié)目演得好?你最喜歡哪個節(jié)目啊?(自由發(fā)言)
一會兒回到教室,我們把聯(lián)歡會上你印象最深的事寫一寫。
四、指導寫話。
剛才同學們的節(jié)目表演得很精彩,大家看得也都非常高興?,F(xiàn)在我們就把聯(lián)歡會上你印象最深的事寫一寫。
課件出示要求:*什么時間?我們在什么地方開了慶祝“六一”聯(lián)歡會?
*在聯(lián)歡會上,你都看到了什么節(jié)目?
*其中你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
學生寫完以后,指名2—3名學生朗讀自己的寫話,大家點評。
五、展示交流。
將學生的寫話展示在“學習園地”中,大家觀看、交流。
9、高一語文新教材廣東版第六課《羅曼羅蘭》教學設計
一、喧囂 斯賓諾莎 能言善辯
名噪一時 炯炯(jiǒng)發(fā)亮 供人消遣(qiǎn) 混沌(hùndùn)
※ 補充詞解:
炯炯:光明,明亮。如目光炯炯。
名噪一時:一段時間內(nèi)名聲顯赫。
四、熟讀課文,理清思路:
全文分幾部分?寫出各部分大意。
——(一)羅曼羅蘭就讀的高師在教育方面的特點。
(二)高師教育對羅曼羅蘭的影響。
1、他獲得了扎實的知識基礎、無可比擬的工作能力和勤奮精神。
2、他與自己的好友產(chǎn)生了新的崇高的思想境界。
3、他對莎士比亞、托爾斯泰傾注了仰慕之情。
(三)羅曼羅蘭在高師的創(chuàng)作成果。
五、篩選信息,分析研討:
1、羅曼羅蘭就讀的高師在教育方面有哪些特點?在書上標出。再用短語逐條歸納。
——封閉式;培養(yǎng)目標高;有傳統(tǒng)精神和經(jīng)驗;嚴格要求;有一定限度的自由;培養(yǎng)了最淵博的學者。
2、文中說:“他第一次學會了把世界史看作是各個時代的漲潮與退潮的永恒活動;對于各個時代來說,昨天、今天和明天是一個活的統(tǒng)一體?!蹦闶窃鯓涌创蛱?、今天和明天的關系的?
——提示:昨天是今天的基礎;今天是昨天的發(fā)展;明天是今天的提高。螺旋式上升。
3、壓縮下面的句子成一句話:“在當代,沒有一個藝術家像他一樣在一切領域具有如此扎實的有系統(tǒng)的
實際知識基礎,即使接近這個水平也不可能。也許,他那無可比擬的工作能力,他那超人的勤奮,也是在他閉門幽居的年代獲得的?!薄霸诋敶?,沒有一個藝術家像他一樣在一切領域具有如此扎實的有系統(tǒng)的實際知識基礎,即使接近這個水平也不可能。也許,他那無可比擬的工作能力,他那(和)超人的勤奮,也是在他閉門幽居的年代獲得的?!?/p>
4、他與自己的好友產(chǎn)生了新的崇高的思想境界,這種思想境界的內(nèi)含主要是什么?在書上劃出。并把它
簡括成一句話。
—— “他們都感覺到了……也在所不惜?!?/p>
為人民而創(chuàng)作。
5、羅曼羅蘭年輕時也“追星”,但他的“追星”和現(xiàn)在不少年青人的“追星”有什么不同?
——提示:目的;內(nèi)容;方式。
6、羅曼羅蘭在高師的創(chuàng)作成果有哪些?在書上劃出。
7、從文章中找出對羅曼羅蘭產(chǎn)生較大影響的人物,說說作者是如何利用與傳主關系密切者的相關資料來突出傳主形象的?
——法國理想主義新藝術創(chuàng)作流派的三位偉大代表人物:保爾克洛岱爾,安德列休阿列斯,夏爾貝濟。
他們有相同的理想、追求和愛好,互相學習,互相激勵,共同提高。這對突出傳主形象起到了襯托和強化的作用。
六、概括主題:
提示:從段意入手。
介紹了羅曼羅蘭年青時就讀巴黎高師的情況,突出了他崇高的理想追求、勤奮精神和巨大收獲,給了我們許多重要的啟示,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七、練習:
1、抄寫生字詞。
2、課外閱讀羅曼羅蘭的長篇小說《約翰克里斯朵夫》。
3、閱讀第59頁《放言述說平生事》一文。
10、高一語文《病梅館記》教學教案
《病梅館記》是清代文學家龔自珍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作者托梅議政,形象地揭露和抨擊了清朝封建統(tǒng)治者束縛人們思想,壓抑,摧殘人才的罪行,下面是其教學教案,歡迎參考。
教學目標
1.認識龔自珍反對束縛人才,追求個性解放的積極意義及其局限性。
2.體會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3.掌握活用實詞及積累相應的實詞、虛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理解象征手法的運用。
2.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感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初中時我們學過“九州生氣恃風雷”一詩,詩作想象奇異,奔放豪邁,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熱切盼望新興社會力量出現(xiàn),一掃死氣沉沉的政治局面,這首詩的作者就是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學家龔自珍。今天,我們來學習龔自珍的一篇小品文《病梅館記》
二、作家作品
略
三、解題
從題目字面上看,寫作對象是“梅”,落筆重點在“病”字上,引起讀者深思。作者采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以梅議政,含意雋象。
四、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正音
欹(qī)蟠(pán)詔(zhào)
鬻(yù)詬(gòu)遏(è)暇(xiá)
2.學生對照原文書下注釋,疏通文意。
第1段:剖析產(chǎn)生病梅原因。
第2段:表明自己病梅的行動和決心。
第3段:抒寫自己辟館病梅的苦心。
3.學生齊讀課文,深入體會。
4.找出文中所用比喻,進行分析。
梅花:人才。
斫其正:對正直人才進行摧殘。
刪其密:大批人才遭到壓抑。
夭其稚枝:新生力量被扼殺。
鋤其直:忠負之士受扼殺,迫害。
五、布置作業(yè)
1.課后練習二、三。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疏通了文章大意,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些重點語句、段落進行討論。
二、討論學習
1.為什么文章開頭起筆先寫梅的產(chǎn)地?
明確:產(chǎn)梅之地多,喻天下人才多,“皆”字隱示產(chǎn)梅之盛。
2.將梅的“曲和直”,“疏和密”,“欹和正”對照著寫有什么作用?
明確:這幾句話道出了病態(tài)社會的病態(tài)的評梅標準,實則是統(tǒng)治階級選擇人才的標準。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tǒng)治,當局者忌恨和扼殺那些正直的,有骨氣的,生氣勃勃的人才,而要人們變?yōu)槲?,邪侫,毫無生氣的庸才和奴才。
3.“文人畫士”“心知其意”卻不敢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他們心中雖默許這一標準,卻不敢出開用這一標準云衡量“天下之梅”,實際是不敢把自己的政治目的直接暴露出來。
4.那些封建統(tǒng)治者的幫兇的具體做了什么?
(用原文回答)
“斫其正,養(yǎng)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
5.目睹梅的病態(tài),作者發(fā)出了“誓療”的決心,具體是怎樣療梅的呢?
明確:“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
這里的“必”與上文的“誓”呼應,表達了作者療梅必見成效才罷休的決心。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種精神是難能可貴的,無不表現(xiàn)作者追求個性解放,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這也正是他民主主義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
6.文章結尾用一長句有力結束全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在黑暗現(xiàn)實中,面對強大的反動勢力,作者有“療梅”的決心卻自責能力渺小,以感嘆領起,抒發(fā)了自己的有余而力不足的感慨。作者意變革現(xiàn)實,提倡個性解放,主張愛惜人才、培養(yǎng)人才,這幾點是有積極意義的,龔自珍在《已亥雜詩》中寫道:“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正是這種抱負的寫照,表達了作者堅持戰(zhàn)斗,為改造社會奮斗不息的決心。
三、總結歸納
1.關于“托物言志”
①什么是“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指用常見的、具體的、淺顯的事物來講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志”在“物”中,寫的是“物”實則讀“志”。
②為什么用“托物言志”?
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分析,在當時“文字獄”恐怖氣氛籠罩之下,作者不能直接批判清朝統(tǒng)治者壓抑人才、摧殘人才的社會主題,只能用這種的托物言志的曲筆來揭露時弊,大聲吶喊,托梅議政,拯救人才。
四、背誦全文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體會作者“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寫一篇小文,講清一個道理。
11、六年級語文下冊《魯濱孫漂流記》教學設計
六年級語文下冊《魯濱孫漂流記》教學設計
一、素質(zhì)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讀懂課文內(nèi)容,了解魯濱孫在嚴酷的生活面前,是怎樣戰(zhàn)勝種種困難生存下來的。
(二)能力訓練點
學習作者按一定順序敘述事情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德育滲透點
培養(yǎng)學生在逆境面前勇敢戰(zhàn)勝困難的大無畏精神。
(四)美育滲透點
體會魯濱孫藐視一切困難的陽剛之美。
二、學法引導
(一)教師教學法
激發(fā)興趣、引導閱讀討論、適時點撥。
(二)學生學法
通過自讀自悟,小組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感情朗讀課文等形式充分理解課文內(nèi)容。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難點
了解魯濱孫到荒島后遇到哪些困難,是怎樣克服的,體會他勇敢無畏的精神。
(二)疑點
魯濱孫在島上如何處理吃、穿、醫(yī)病難題的?
(三)解決辦法
重難點通過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加以點撥解決,疑點通過教師補充有關背景知識解決。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一)教師活動設計
1.引導學生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nèi)容。
2.幫助學生了解有關背景知識。
(二)學生活動設計
1.自讀課文,了解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討論交流魯濱孫怎樣戰(zhàn)勝困難的。
五、教學步驟
(一)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魯濱孫漂流記
2.解題:“漂流”什么意思?(隨著水浮動)
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二)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記下疑難問題。
2.檢查自學情況。
(1)本文寫的是一位叫魯濱孫的英國人,在一次航海中船翻漂流到一座荒無人煙的小島上,戰(zhàn)勝種種困難,歷盡磨難,生活了二十多年之久,最后終于獲救回到英國的一件事。
(2)質(zhì)疑,梳理問題。
(三)細讀課文,深入理解課文
l.默讀課文,思考:魯濱孫漂流到荒島,遇到了什么困難?他是怎么解決的?從中你體會到什么?
2.同座交流。
3.全班交流。
(遇到困難:冷、餓、野人的威脅。
解決辦法:搭起帳篷、打獵捕魚、養(yǎng)羊種麥。住所前空地插樹樁,羊群分養(yǎng),救下“星期五”為伴。
從中體會:魯濱孫有智慧、很勇敢、不怕困難,有頑強斗爭求生存的精神。)
4.朗讀課文。(讀出魯濱孫當時的艱難和他在困難面前的勇敢。)
5.質(zhì)疑、解疑。(隨機解決,教師穿插背景知識及簡介相關細節(jié))
(四)總結、擴展
1.魯濱孫的經(jīng)歷給了我們什么啟發(fā)?在學習和生活當中遇到困難時,你是怎樣做的?應該怎樣做?(啟發(fā)聯(lián)系實際談)
2.你想詳細了解魯濱孫嗎?可讀一讀原著。
(五)布置作業(yè)
找到《魯濱孫漂流記》原著,讀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