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教學(xué)實錄一等獎》屬于教學(xué)設(shè)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nèi)容,歡迎參考。
1、《蟬》教學(xué)實錄一等獎
蟬教學(xué)實錄
導(dǎo)入:請生讀唐虞世南的《蟬》并進(jìn)行答疑
蟬
(唐)虞世南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yuǎn),非是藉秋風(fēng)。
師:虞世南借蟬來表達(dá)了自己雖身居高位但不同流合污的高潔品質(zhì),這種表達(dá)情感的方式我們稱之為“托物言志”,今天我們也要學(xué)習(xí)香港作家小思所寫的散文《蟬》,看看在這篇文章里,作者想要抒發(fā)的是一種怎樣的情懷。下面我來把文章讀一遍 ,在聽的過程中,大家要注意思考,這篇文章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師讀文)
師:現(xiàn)在我們來交流一下聽讀的所得:這篇文章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生1:生命是短暫的、脆弱的
生2:不管你活幾天,都要好好的活著
師:那我們?nèi)祟惸兀?/p>
生2:更要好好的活著
師:一個動物都知道要好好的活著,那我們?nèi)祟惛鼞?yīng)該把自己的生命過得更加的……
生2:精彩
師:是啊,我們?nèi)祟惐认s的生命更長久,更要像蟬一樣把自己的生命過得豐富多彩!但是我覺得這篇文章除了它的思想價值得我們?nèi)W(xué)習(xí)品味外,有一句話值得我們?nèi)ゼ?xì)細(xì)品味的,孩子們,你們最喜歡這篇文章中的哪句話?
生:文章的最后一句“斜陽里,想起秋風(fēng)的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聒聒!”
師:有同感。我把它換成了一句詩,我們一起來念一下(出示詩歌排列形式的幻燈片,生深情讀)
師:在這里,你能看出作者對蟬的情感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嗎?
生3:先覺得“煩人”,后來明白它的生命意義后,變得感動!
師:用句子里的一個詞來說,就變成了……
生3:“寬恕”
師:謝謝,剛才我們明白了作者情感的變化,接下來,我們就要去細(xì)細(xì)品味作者的情感。我們先來讀一句話。(出示幻燈片:“杜鵑花沒零落,聽見斷斷續(xù)續(xù)的蟬聲了。近月來,窗外的蟬知知不休的?!闭埳?讀)
生4:深情朗讀:“杜鵑花沒零落,聽見斷斷續(xù)續(xù)的蟬聲了。近月來,窗外的蟬知知不休的?!保ㄕ坡曧懫穑?/p>
師:“孩子們,從這個句子中你能覺察作者對蟬的情感嗎?”
生5:“喜愛”
生6:也可能是厭煩吧!
師:是的,都有可能,這里,作者的情感趨向不明,但是,現(xiàn)在,我們加上一句(出示:使事忙的人聽了煩。),你能發(fā)現(xiàn)作者的情感嗎?
生7:煩
師:“煩”字出來了,煩到什么程度呢?
生7:覺得蟬很吵,有一點討厭、、、、、、
師:有一點討厭,也許很討厭,作者明確的表達(dá)了他討厭的程度了嗎?
生 7:沒有
師:現(xiàn)在再讀一段文字(幻燈片出示加了虛詞的語句“杜鵑花還沒零落,就聽見斷斷續(xù)續(xù)的蟬聲了。近月來,窗外的蟬更知知不休的,使事忙的人聽了煩?!闭埳x)
師:發(fā)現(xiàn)什么區(qū)別了嗎?
生8:多了“還、就、更”三個字,把煩的情感具體化了,情感更加突出了。
師:是的,這三個字,如果我們將它單獨拿出來,一點意義也沒有,但是,當(dāng)我們把它放進(jìn)一句話一篇文章里的時候,他們的情感就出來了,文章的情感就出來了。如 果我要在“使事忙的人聽了煩”中間加幾個字,你們會加什么字?
生9:“很煩”
生10“太煩”
生11“特別煩”
生12“十分煩”
生1 3“非常煩”
生14“超煩”(生大笑)
師:太牛了,超現(xiàn)代的“超煩”都出來了!我們一起讀一下這個句子“杜鵑花還沒零落、、、、、、”起!
(教師指導(dǎo)學(xué)生深情的讀,讀出了那種“超煩”的感覺)
師:現(xiàn)在請你們做一個高難度的學(xué)問,誰知道誰就是天才,(生呵呵發(fā)笑)如果讓你說說作者從“還”或“就”字流露出來的是什么心情,你能將作者的心情表達(dá)出來嗎?
(師深情誦讀,幫生理解體會)
生15:“還”和“就”寫出了蟬的叫聲來得很早,我覺得作者會想:這個蟬為什么這么早就在外面嘰嘰喳喳、知知不休的叫個不停。(生活潑地笑)
師:沒錯,如果你是作者你能用一句話把你的心聲傳遞出來嗎?
生15:這個蟬真煩!叫得太早了,你不會晚一點叫?。〗惺裁唇??!真是的!
師:謝謝,現(xiàn)在誰來把這個“更”字演繹一下。
生16:“越來越響!”
師:好的,能不能用一句話把作者的情感傳達(dá)一下呢?
生16:這個蟬真是的,本來還好好的,現(xiàn)在怎么突然間這么響了呢?莫名其妙!
師:“知知不休”,表明蟬已經(jīng)叫得很厲害了,現(xiàn)在加了一個“更”字,說明、、、、、、、
生17:說明蟬叫得更厲害了!
師:如果你是作者,你會怎么罵蟬?
生17:這個破蟬、死蟬,叫得那 么響干什么?打擾我午睡,煩死了,唯恐天下不亂!莫名其妙!
師:謝謝你,請坐,我們剛才所關(guān)注的“還、就、更”等詞,他的名字叫虛詞,今天,我們就要去探索這中虛詞在傳情達(dá)意上的巨大 作用,我們剛剛分析的是“一煩”,我們再來看看“二煩”、、、、、、
(幻燈片出示去掉虛詞的文字:“它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樹上過日子的小 東西。身子小,叫的響,響徹一個夏天!曾這樣問:為什么聒聒?那是一個夏天”請生讀之。)
師:謝謝你,能告訴我你讀了這段文字之后的感受嗎?
生18:我覺得作者對蟬有點反感。
師:好的,請坐,有不同的感觸嗎?(生15再次舉手)好的,葉迎東,你今天真是大放異彩,說說你的感受吧!
生15:我和徐帆不一樣,我覺得作者在這里有點喜歡蟬的心情。
師:何以見得?
生15:從“小東西”三個字可以看出。
師:你能用喜歡的語氣把這“小東西”三字讀一下嗎?
生15:“小東西”(以親切的語氣讀,讀出了喜歡的感覺)
師:嗯,不同的語氣傳遞出不同的情感,言為心聲,讀得不錯!
生19:我覺得作者此時感到不可思議。
師:何以見得?
生19:我從“它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樹上過日子的小東西。身子小,叫的響,響徹一個夏天!”這句話中覺得作者在想:這么小的東西,為什么能響徹一個夏天呢?真是不可思議!
師:謝謝孩子你真是小思的知音?。。ㄉ鋹偟奈⑿Γ┈F(xiàn)在哪位同學(xué)愿意幫我讀一讀這段文字(出示: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樹上過日子的小東西。那么小,卻那么響,竟響徹一個夏天!曾這樣問:何必聒聒?那只不過是一個夏天罷了!其中“就、那么、卻、竟、何必、只不過、罷了”用紅色顯示。生讀。)
師:與剛才的文段相比,我們發(fā)現(xiàn)多了……
生集體回答:多了“就、那么、卻、竟、何必、只不過、罷了”
師:是的,孩子,現(xiàn)在我們就來探討這些一個個看似毫無意義的詞語,探討它們在這個語段中所蘊藏的深意,我們思考一下,作者借助這一個個詞,想表達(dá)的是一種怎樣的情愫呢?
(生思考,2分鐘后陸續(xù)舉手發(fā)言)
生20:一個“就”字顯示了作者發(fā)現(xiàn)鳴聲很響很煩人的蟬竟然是這樣子時 的一種驚訝,一種不以為然。
生21:從“那么、卻、竟”三個詞語中,我覺得作者想表達(dá)的是一種驚訝的情感,作者仿佛在說:“蟬啊,你為什么這么小,叫得卻那么響??!你的身體中藏著什么呢?而且你這一叫,讓整個夏天都為你作伴!好長好長的聲音啊!”(生鼓掌)
師:說得多好啊!中國的語言有著無窮的內(nèi)蘊,從這幾個詞中,你有不一樣的感觸嗎?
生22:從“那么、卻、竟”三個詞語中,我感覺到作者對蟬的反感與驚訝!我仿佛聽到作者對蟬說:“這小東西,既沒有馬兒那膘肥體壯的身姿,也沒有百靈鳥優(yōu)美動人的歌喉,你憑什么叫得這么響?。】蓯?!”(生鼓掌)
生23:我覺得是作者想表達(dá)一種震撼!作者仿佛在說:“這么小的蟬,你不應(yīng)該叫得這么響,你不可能叫得這么響,你響就響唄,干嘛還要響一個夏天呢!”所以我認(rèn)為作者有一點震撼,其間還有一種反感的情緒在里面!作者仿佛還在說:“蟬?。∏嗤鼙饶愦蟮枚?,它都沒有叫,你有聒聒啥呢!你厭煩不言煩?。孔R相點好不好?”
師:你能用反感的情緒讀一下嗎?
(生的表情,語氣,活靈活現(xiàn),贏得滿堂喝彩)
師:讀得多好?。?孩子們,繼續(xù)我們的探究之路,你們能用自己的智慧把后面的幾個虛詞的含義用語言演繹一下嗎?
生24:這只不過是一個平凡的夏天!你也只能活這么一個夏天,你大聲鳴叫能延長你的生命嗎?你大聲鳴叫能讓你多活幾天嗎?你大聲鳴叫能獲得更多人對你的愛嗎?不能!你的所做所為只能讓我更加討厭你!只能獲得更多的詛咒,所以,可憐的蟬!請你安歇吧!不要為你的無為徒增煩惱!(全班掌聲雷動)
師:說得太好了!是的,孩子!對于我們?nèi)祟惗?,夏天確實是一個很平凡的季節(jié)。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過一年,都有一個夏天在等待著你,我們能度幾個春秋,我們就擁有多少炎夏!所以,作者認(rèn)為夏天很平常,所以,作者對蟬有著反感的心態(tài)!至此,作者對蟬的厭惡之情已達(dá)到極點,峰回路轉(zhuǎn),接下來,作者對蟬的態(tài)度又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呢?我們來讀這段文字
生讀:出示:友人說:“它等了17年,等到一個夏天。這個夏天,它從泥土中出來,從幼蟲成長過來。 等秋風(fēng)一吹,它的生命完結(jié)了?!?/p>
師:這段文字中,友人對蟬的情感是?
生25:同情、憐憫
師:同情、憐憫的程度是強(qiáng)還是弱?
生25:不清楚,可能強(qiáng)、可能弱
師:那么你能在“等到一個夏天”和“它的生命完結(jié)了?!敝懈骷右粋€字,讓他變得情感濃烈嗎?
生26:我覺得可以加“才和就”,“才等到一個夏天”“它的生命就完結(jié)了。”一個“才”字說明了友人對蟬的苦苦等來這個夏天的來之不易深表同情,同時也對蟬的苦苦等待之精神充滿敬佩!一個“就”字說明了友人對蟬生命的短暫充滿了憐憫與嘆息!他似乎覺得蟬應(yīng)該多活一段時間才不會辜負(fù)它的等待!
師:如果此時此刻讓你對蟬傾吐心聲,你會說什么呢?
生26:蟬??!多少個日夜的期盼,你才換來這悶熱的短暫的夏天,多少個日夜的等待,你就換來這90天的短暫的生命!為你的等待,為你的堅強(qiáng),為你那不屈的生命之魂魄,我要向你致敬!
師:說得多么好??!如果蟬兒有靈,我想它的歌定然為你歌唱。請你帶著你的理解,深情的向蟬表達(dá)你的情感吧?。ㄉ星楦械睦首x,掌聲) 讓我們借著朗誦集體面對著蟬抒發(fā)我們的情感吧?。ㄉw有情感的朗讀)
(請生讀“秋風(fēng)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結(jié)了?!保?/p>
師:你體會到“就”的含義了嗎?
生27:我覺得“就”寫出了蟬生命短暫,等待漫長,表達(dá)了友人對蟬生命短暫,等待漫長感到無奈、遺憾、惋惜的心理。
師:是??!蟬除此之外別無選擇!生命是短暫的,生活是殘酷的,但是我們的蟬為了生命的延續(xù),必須好好的活著。
出示:“那本來的生活歷程就是這樣。它為了生命的延續(xù),必須好好的活著。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請生讀
師:蟬為何“必須好好的活著”?
生28:因為它為了生命的延續(xù)!為了種族的繁衍!
師:生命的延續(xù)可以讓別的蟬來承擔(dān)啊,憑啥讓我來承受這樣重大的磨難呢?
生29:如果大家都這么想,那這世上的蟬就要滅絕了!
師:好一個“滅絕”,是的,如果大家都這么想,那這世上的蟬就要滅絕了!所以,從“必須”一詞我們讀出了蟬的?
生30:堅定、堅強(qiáng)
生31:我讀出了一種“責(zé)任”
師:多么好的理解?。 柏?zé)任”!我們的父母冒著烈日在田間耕種,是一種責(zé)任;我們的父母自己過著艱苦的生活,而讓你們吃飽了,喝好了,這是一種責(zé)任,責(zé)任意味著擔(dān)當(dāng),責(zé)任需要承受磨煉,責(zé)任是一種自我價值的體現(xiàn)。
師:理解了“必須”我們再來理解“都不過”,誰來和大家分享你的理解?
生32:在電視劇《士兵突擊》里,許三多有一句經(jīng)典的臺詞:我爸爸告訴我,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做有意義的事就是好好活。我們的蟬就像許三多父親的這句話,他活著不為其他任何事情,就是要好好活,就是為了讓生命傳遞下去,“都不過”三字說明了蟬的純潔、擔(dān)當(dāng),頗有俠義之風(fēng)!
師,面對著友人之言,作者對蟬的情感有了怎樣的變化?
生33:從開始的煩到寬恕再到敬佩。
師:能用一個成語來形容嗎?
生33:肅然起敬
(請生齊讀“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個夏天。就只有這個夏天,它從泥土中出來,從幼蟲成長過來。等秋風(fēng)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結(jié)了;那本來的生活歷程就是這樣。它為了生命的延續(xù),必須好好的活著。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保?/p>
師:此時此刻,作者沒有理由不寬恕蟬,這個“寬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寬恕,而是敬佩的寬?。∫驗樽髡叨昧耍ǔ鍪荆号?!那是蟬的生命意義!)(請生注意連續(xù)的感嘆號,情感朗讀)面對著這只蟬,我們也許會感到慚愧,多少個時間在我們指尖彈指而飛,多少回太陽在我們臉上匆匆爬過,很多時候,我們不如這只令人敬佩的蟬!在這個教室里,我們的任務(wù)就是好好學(xué)習(xí)!當(dāng)我們累了的時候,就想想那一只在地下等了17年的蟬吧!也許這樣,我們的精 神就會振作、就會奮發(fā)!不要連一只蟬都不如!
我們懂得了作者情感的變化,但老師有一個問題很難理解,文章說:“斜陽里, 想起秋風(fēng)顏色”秋風(fēng)何來顏色呢?
生34:秋天是一個收獲的季節(jié),楓葉火紅,果實飄香,呈現(xiàn)出一派豐收之喜悅,所以有“顏色”。
師:很不錯的解答,那秋風(fēng)的顏色和寬恕蟬又有何聯(lián)系呢?
生35:秋天是一個收獲的季節(jié),但對蟬來說,秋天不是收獲,而是死亡,蟬雖然生命短暫,卻執(zhí)著等待,好好的生活,充實的過好每一天,把握住了自己的似水華年,讓生命充滿了意義,這不禁讓我肅然起敬!所以我就“寬恕”了它!
師: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xué)習(xí),我們從蟬身上獲得了生命的感悟,我們更懂得 了在語文中,有一個詞,他的名字叫虛詞,在傳遞情感中,虛詞的作用是無限的。下面,讓我們在冰心的生命中結(jié)束我們這節(jié)課的旅程吧!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
不流動的便成了死湖
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成樹,
不生長的便成了空殼;
生命中不是永遠(yuǎn)快樂,
也不是永遠(yuǎn)痛苦,
快樂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
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
愿你生命中有夠多的云翳
來造成一個美麗的黃昏。
記住孩子
生命的意義不在于長短
生命因充實豐富多姿而精彩
2、《蟬》教學(xué)實錄
蟬教學(xué)實錄
導(dǎo)入:請生讀唐虞世南的《蟬》并進(jìn)行答疑
蟬
(唐)虞世南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yuǎn),非是藉秋風(fēng)。
師:虞世南借蟬來表達(dá)了自己雖身居高位但不同流合污的高潔品質(zhì),這種表達(dá)情感的方式我們稱之為“托物言志”,今天我們也要學(xué)習(xí)香港作家小思所寫的散文《蟬》,看看在這篇文章里,作者想要抒發(fā)的是一種怎樣的情懷。下面我來把文章讀一遍 ,在聽的過程中,大家要注意思考,這篇文章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師讀文)
師:現(xiàn)在我們來交流一下聽讀的所得:這篇文章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生1:生命是短暫的、脆弱的
生2:不管你活幾天,都要好好的活著
師:那我們?nèi)祟惸兀?/p>
生2:更要好好的活著
師:一個動物都知道要好好的活著,那我們?nèi)祟惛鼞?yīng)該把自己的生命過得更加的……
生2:精彩
師:是啊,我們?nèi)祟惐认s的生命更長久,更要像蟬一樣把自己的生命過得豐富多彩!但是我覺得這篇文章除了它的思想價值得我們?nèi)W(xué)習(xí)品味外,有一句話值得我們?nèi)ゼ?xì)細(xì)品味的,孩子們,你們最喜歡這篇文章中的哪句話?
生:文章的最后一句“斜陽里,想起秋風(fēng)的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聒聒!”
師:有同感。我把它換成了一句詩,我們一起來念一下(出示詩歌排列形式的幻燈片,生深情讀)
師:在這里,你能看出作者對蟬的情感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嗎?
生3:先覺得“煩人”,后來明白它的生命意義后,變得感動!
師:用句子里的一個詞來說,就變成了……
生3:“寬恕”
師:謝謝,剛才我們明白了作者情感的變化,接下來,我們就要去細(xì)細(xì)品味作者的情感。我們先來讀一句話。(出示幻燈片:“杜鵑花沒零落,聽見斷斷續(xù)續(xù)的蟬聲了。近月來,窗外的蟬知知不休的?!闭埳?讀)
生4:深情朗讀:“杜鵑花沒零落,聽見斷斷續(xù)續(xù)的蟬聲了。近月來,窗外的蟬知知不休的?!保ㄕ坡曧懫穑?/p>
師:“孩子們,從這個句子中你能覺察作者對蟬的情感嗎?”
生5:“喜愛”
生6:也可能是厭煩吧!
師:是的,都有可能,這里,作者的情感趨向不明,但是,現(xiàn)在,我們加上一句(出示:使事忙的人聽了煩。),你能發(fā)現(xiàn)作者的情感嗎?
生7:煩
師:“煩”字出來了,煩到什么程度呢?
生7:覺得蟬很吵,有一點討厭、、、、、、
師:有一點討厭,也許很討厭,作者明確的表達(dá)了他討厭的程度了嗎?
生 7:沒有
師:現(xiàn)在再讀一段文字(幻燈片出示加了虛詞的語句“杜鵑花還沒零落,就聽見斷斷續(xù)續(xù)的蟬聲了。近月來,窗外的蟬更知知不休的,使事忙的人聽了煩?!闭埳x)
師:發(fā)現(xiàn)什么區(qū)別了嗎?
生8:多了“還、就、更”三個字,把煩的情感具體化了,情感更加突出了。
師:是的,這三個字,如果我們將它單獨拿出來,一點意義也沒有,但是,當(dāng)我們把它放進(jìn)一句話一篇文章里的時候,他們的情感就出來了,文章的情感就出來了。如 果我要在“使事忙的人聽了煩”中間加幾個字,你們會加什么字?
生9:“很煩”
生10“太煩”
生11“特別煩”
生12“十分煩”
生1 3“非常煩”
生14“超煩”(生大笑)
師:太牛了,超現(xiàn)代的“超煩”都出來了!我們一起讀一下這個句子“杜鵑花還沒零落、、、、、、”起!
(教師指導(dǎo)學(xué)生深情的讀,讀出了那種“超煩”的感覺)
師:現(xiàn)在請你們做一個高難度的學(xué)問,誰知道誰就是天才,(生呵呵發(fā)笑)如果讓你說說作者從“還”或“就”字流露出來的是什么心情,你能將作者的心情表達(dá)出來嗎?
(師深情誦讀,幫生理解體會)
生15:“還”和“就”寫出了蟬的叫聲來得很早,我覺得作者會想:這個蟬為什么這么早就在外面嘰嘰喳喳、知知不休的叫個不停。(生活潑地笑)
師:沒錯,如果你是作者你能用一句話把你的心聲傳遞出來嗎?
生15:這個蟬真煩!叫得太早了,你不會晚一點叫?。〗惺裁唇??!真是的!
師:謝謝,現(xiàn)在誰來把這個“更”字演繹一下。
生16:“越來越響!”
師:好的,能不能用一句話把作者的情感傳達(dá)一下呢?
生16:這個蟬真是的,本來還好好的,現(xiàn)在怎么突然間這么響了呢?莫名其妙!
師:“知知不休”,表明蟬已經(jīng)叫得很厲害了,現(xiàn)在加了一個“更”字,說明、、、、、、、
生17:說明蟬叫得更厲害了!
師:如果你是作者,你會怎么罵蟬?
生17:這個破蟬、死蟬,叫得那 么響干什么?打擾我午睡,煩死了,唯恐天下不亂!莫名其妙!
師:謝謝你,請坐,我們剛才所關(guān)注的“還、就、更”等詞,他的名字叫虛詞,今天,我們就要去探索這中虛詞在傳情達(dá)意上的巨大 作用,我們剛剛分析的是“一煩”,我們再來看看“二煩”、、、、、、
(幻燈片出示去掉虛詞的文字:“它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樹上過日子的小 東西。身子小,叫的響,響徹一個夏天!曾這樣問:為什么聒聒?那是一個夏天”請生讀之。)
師:謝謝你,能告訴我你讀了這段文字之后的感受嗎?
生18:我覺得作者對蟬有點反感。
師:好的,請坐,有不同的感觸嗎?(生15再次舉手)好的,葉迎東,你今天真是大放異彩,說說你的感受吧!
生15:我和徐帆不一樣,我覺得作者在這里有點喜歡蟬的心情。
師:何以見得?
生15:從“小東西”三個字可以看出。
師:你能用喜歡的語氣把這“小東西”三字讀一下嗎?
生15:“小東西”(以親切的語氣讀,讀出了喜歡的感覺)
師:嗯,不同的語氣傳遞出不同的情感,言為心聲,讀得不錯!
生19:我覺得作者此時感到不可思議。
師:何以見得?
生19:我從“它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樹上過日子的小東西。身子小,叫的響,響徹一個夏天!”這句話中覺得作者在想:這么小的東西,為什么能響徹一個夏天呢?真是不可思議!
師:謝謝孩子你真是小思的知音?。。ㄉ鋹偟奈⑿Γ┈F(xiàn)在哪位同學(xué)愿意幫我讀一讀這段文字(出示: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樹上過日子的小東西。那么小,卻那么響,竟響徹一個夏天!曾這樣問:何必聒聒?那只不過是一個夏天罷了!其中“就、那么、卻、竟、何必、只不過、罷了”用紅色顯示。生讀。)
師:與剛才的文段相比,我們發(fā)現(xiàn)多了……
生集體回答:多了“就、那么、卻、竟、何必、只不過、罷了”
師:是的,孩子,現(xiàn)在我們就來探討這些一個個看似毫無意義的詞語,探討它們在這個語段中所蘊藏的深意,我們思考一下,作者借助這一個個詞,想表達(dá)的是一種怎樣的情愫呢?
(生思考,2分鐘后陸續(xù)舉手發(fā)言)
生20:一個“就”字顯示了作者發(fā)現(xiàn)鳴聲很響很煩人的蟬竟然是這樣子時 的一種驚訝,一種不以為然。
生21:從“那么、卻、竟”三個詞語中,我覺得作者想表達(dá)的是一種驚訝的情感,作者仿佛在說:“蟬啊,你為什么這么小,叫得卻那么響??!你的身體中藏著什么呢?而且你這一叫,讓整個夏天都為你作伴!好長好長的聲音啊!”(生鼓掌)
師:說得多好啊!中國的語言有著無窮的內(nèi)蘊,從這幾個詞中,你有不一樣的感觸嗎?
生22:從“那么、卻、竟”三個詞語中,我感覺到作者對蟬的反感與驚訝!我仿佛聽到作者對蟬說:“這小東西,既沒有馬兒那膘肥體壯的身姿,也沒有百靈鳥優(yōu)美動人的歌喉,你憑什么叫得這么響?。】蓯?!”(生鼓掌)
生23:我覺得是作者想表達(dá)一種震撼!作者仿佛在說:“這么小的蟬,你不應(yīng)該叫得這么響,你不可能叫得這么響,你響就響唄,干嘛還要響一個夏天呢!”所以我認(rèn)為作者有一點震撼,其間還有一種反感的情緒在里面!作者仿佛還在說:“蟬??!青蛙比你大得多,它都沒有叫,你有聒聒啥呢!你厭煩不言煩???識相點好不好?”
師:你能用反感的情緒讀一下嗎?
(生的表情,語氣,活靈活現(xiàn),贏得滿堂喝彩)
師:讀得多好啊! 孩子們,繼續(xù)我們的探究之路,你們能用自己的智慧把后面的幾個虛詞的含義用語言演繹一下嗎?
生24:這只不過是一個平凡的夏天!你也只能活這么一個夏天,你大聲鳴叫能延長你的生命嗎?你大聲鳴叫能讓你多活幾天嗎?你大聲鳴叫能獲得更多人對你的愛嗎?不能!你的所做所為只能讓我更加討厭你!只能獲得更多的詛咒,所以,可憐的蟬!請你安歇吧!不要為你的無為徒增煩惱?。ㄈ嗾坡暲讋樱?/p>
師:說得太好了!是的,孩子!對于我們?nèi)祟惗裕奶齑_實是一個很平凡的季節(jié)。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過一年,都有一個夏天在等待著你,我們能度幾個春秋,我們就擁有多少炎夏!所以,作者認(rèn)為夏天很平常,所以,作者對蟬有著反感的心態(tài)!至此,作者對蟬的厭惡之情已達(dá)到極點,峰回路轉(zhuǎn),接下來,作者對蟬的態(tài)度又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呢?我們來讀這段文字
生讀:出示:友人說:“它等了17年,等到一個夏天。這個夏天,它從泥土中出來,從幼蟲成長過來。 等秋風(fēng)一吹,它的生命完結(jié)了。”
師:這段文字中,友人對蟬的情感是?
生25:同情、憐憫
師:同情、憐憫的程度是強(qiáng)還是弱?
生25:不清楚,可能強(qiáng)、可能弱
師:那么你能在“等到一個夏天”和“它的生命完結(jié)了?!敝懈骷右粋€字,讓他變得情感濃烈嗎?
生26:我覺得可以加“才和就”,“才等到一個夏天”“它的生命就完結(jié)了。”一個“才”字說明了友人對蟬的苦苦等來這個夏天的來之不易深表同情,同時也對蟬的苦苦等待之精神充滿敬佩!一個“就”字說明了友人對蟬生命的短暫充滿了憐憫與嘆息!他似乎覺得蟬應(yīng)該多活一段時間才不會辜負(fù)它的等待!
師:如果此時此刻讓你對蟬傾吐心聲,你會說什么呢?
生26:蟬啊!多少個日夜的期盼,你才換來這悶熱的短暫的夏天,多少個日夜的等待,你就換來這90天的短暫的生命!為你的等待,為你的堅強(qiáng),為你那不屈的生命之魂魄,我要向你致敬!
師:說得多么好??!如果蟬兒有靈,我想它的歌定然為你歌唱。請你帶著你的理解,深情的向蟬表達(dá)你的情感吧?。ㄉ星楦械睦首x,掌聲) 讓我們借著朗誦集體面對著蟬抒發(fā)我們的情感吧?。ㄉw有情感的朗讀)
(請生讀“秋風(fēng)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結(jié)了。”)
師:你體會到“就”的含義了嗎?
生27:我覺得“就”寫出了蟬生命短暫,等待漫長,表達(dá)了友人對蟬生命短暫,等待漫長感到無奈、遺憾、惋惜的心理。
師:是啊!蟬除此之外別無選擇!生命是短暫的,生活是殘酷的,但是我們的蟬為了生命的延續(xù),必須好好的活著。
出示:“那本來的生活歷程就是這樣。它為了生命的延續(xù),必須好好的活著。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闭埳x
師:蟬為何“必須好好的活著”?
生28:因為它為了生命的延續(xù)!為了種族的繁衍!
師:生命的延續(xù)可以讓別的蟬來承擔(dān)啊,憑啥讓我來承受這樣重大的磨難呢?
生29:如果大家都這么想,那這世上的蟬就要滅絕了!
師:好一個“滅絕”,是的,如果大家都這么想,那這世上的蟬就要滅絕了!所以,從“必須”一詞我們讀出了蟬的?
生30:堅定、堅強(qiáng)
生31:我讀出了一種“責(zé)任”
師:多么好的理解??!“責(zé)任”!我們的父母冒著烈日在田間耕種,是一種責(zé)任;我們的父母自己過著艱苦的生活,而讓你們吃飽了,喝好了,這是一種責(zé)任,責(zé)任意味著擔(dān)當(dāng),責(zé)任需要承受磨煉,責(zé)任是一種自我價值的體現(xiàn)。
師:理解了“必須”我們再來理解“都不過”,誰來和大家分享你的理解?
生32:在電視劇《士兵突擊》里,許三多有一句經(jīng)典的臺詞:我爸爸告訴我,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做有意義的事就是好好活。我們的蟬就像許三多父親的這句話,他活著不為其他任何事情,就是要好好活,就是為了讓生命傳遞下去,“都不過”三字說明了蟬的純潔、擔(dān)當(dāng),頗有俠義之風(fēng)!
師,面對著友人之言,作者對蟬的情感有了怎樣的變化?
生33:從開始的煩到寬恕再到敬佩。
師:能用一個成語來形容嗎?
生33:肅然起敬
(請生齊讀“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個夏天。就只有這個夏天,它從泥土中出來,從幼蟲成長過來。等秋風(fēng)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結(jié)了;那本來的生活歷程就是這樣。它為了生命的延續(xù),必須好好的活著。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保?/p>
師:此時此刻,作者沒有理由不寬恕蟬,這個“寬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寬恕,而是敬佩的寬恕!因為作者懂得了(出示:哦!那是蟬的生命意義?。ㄕ埳⒁膺B續(xù)的感嘆號,情感朗讀)面對著這只蟬,我們也許會感到慚愧,多少個時間在我們指尖彈指而飛,多少回太陽在我們臉上匆匆爬過,很多時候,我們不如這只令人敬佩的蟬!在這個教室里,我們的任務(wù)就是好好學(xué)習(xí)!當(dāng)我們累了的時候,就想想那一只在地下等了17年的蟬吧!也許這樣,我們的精 神就會振作、就會奮發(fā)!不要連一只蟬都不如!
我們懂得了作者情感的變化,但老師有一個問題很難理解,文章說:“斜陽里, 想起秋風(fēng)顏色”秋風(fēng)何來顏色呢?
生34:秋天是一個收獲的季節(jié),楓葉火紅,果實飄香,呈現(xiàn)出一派豐收之喜悅,所以有“顏色”。
師:很不錯的解答,那秋風(fēng)的顏色和寬恕蟬又有何聯(lián)系呢?
生35:秋天是一個收獲的季節(jié),但對蟬來說,秋天不是收獲,而是死亡,蟬雖然生命短暫,卻執(zhí)著等待,好好的生活,充實的過好每一天,把握住了自己的似水華年,讓生命充滿了意義,這不禁讓我肅然起敬!所以我就“寬恕”了它!
師: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xué)習(xí),我們從蟬身上獲得了生命的感悟,我們更懂得 了在語文中,有一個詞,他的名字叫虛詞,在傳遞情感中,虛詞的作用是無限的。下面,讓我們在冰心的生命中結(jié)束我們這節(jié)課的旅程吧!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
不流動的便成了死湖
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成樹,
不生長的便成了空殼;
生命中不是永遠(yuǎn)快樂,
也不是永遠(yuǎn)痛苦,
快樂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
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
愿你生命中有夠多的云翳
來造成一個美麗的黃昏。
記住孩子
生命的意義不在于長短
生命因充實豐富多姿而精彩
3、《蟬》教學(xué)實錄
《蟬》教學(xué)實錄(講授時間:9月11日)
盧立銀
師:自然界中有太多的生物讓我們感動不已,它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習(xí)性令我們驚訝佩服,就拿蟬來說吧,大家知道蟬嗎?學(xué)生七嘴八舌:生活在夏天,歌聲嘹亮,響徹一個夏天……
師:這篇小短文數(shù)百字,大家認(rèn)為就單單是寫蟬嗎?
生:不是。
師:那是寫什么呢?大聲朗讀文本思考。
生1:寫蟬的生命。
生2:蟬生命的短暫。
生3:寫蟬聒聒,但不在乎別人怎么說。
師:自由朗讀,并考慮:一個 的蟬。
生1:一個為了延續(xù)生命,必須好好活著的蟬。
生2:一個等了17年才活一個夏天的蟬。
生3:一個醞釀了17年才一朝花費的蟬。
生4:一個知知不休卻響徹一個夏天的蟬。
……
師:用一個詞來填寫試試,可 。
生1:可憐,因為它的生命只有一個短暫的夏天。
師:還可憐在?
生2:還可憐在被人厭煩被人聒聒。
師:是啊,實在是短暫的可憐,被人誤會的可憐。
師:還有“可 。”
生1:可敬,因為它懂得利用短暫的時光好好珍惜鳴叫。
生2:因為它堅持走自己的路,知知個不停,不在乎別人的說法。
師:從文中看,人們對蟬前后感情變化怎么樣?
生1:煩——知知不休(板書)
生2:寬恕——生命意義(板書)
師:生命意義的內(nèi)涵是什么,可在文章中找到相應(yīng)的詞語或句子來解讀。
生1: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個夏天。
生2:它為了生命延續(xù),必須好好活著。
生3:哪管手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地活過。
師:能從文中找?guī)讉€能體現(xiàn)蟬生命的短暫詞語嗎?
生:才,就只有,就等
師:那蟬的生命意義的最核心的一句就是:
生齊:哪管手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地活過。
師:“好好”,在這里應(yīng)怎么解釋?
生:珍惜生命,善待每一天。
師:是啊,短短一個夏天的生命就能如此珍惜,那我們?nèi)擞袔资甑纳鼩v程,大家認(rèn)為長嗎?(不長),那大家覺得怎么做?
生1:我們應(yīng)該珍惜現(xiàn)有的時光。
生2:我們應(yīng)該好好花費青春歲月。
……
師:這里有一篇你們同年齡的習(xí)作《人最寶貴的是生命》,你們聽這位同學(xué)是怎樣看待自己的生命的?師讀。
附:人最寶貴的是生命
八(9)班 胥蕙濤
隨著一聲清脆的啼哭聲,一個小生命降落到人間.陽春三月,美麗的花兒競相開放, 綻放出
美麗的生命。夏夜的晚上,蟲兒興奮的高亢聲給煩悶的夜晚帶來些許清涼……生命的痕跡無處不在,無所不有.有了生命,才有了喜怒哀樂,生命對我們來說是最珍貴的寶貝.因此,我們要學(xué)會珍愛生命.
生命不是兒戲,它是極其脆弱的,一項資料顯示:自殺已經(jīng)成為全世界共同關(guān)注的公共衛(wèi)生和社會問題.我國每年有28.7萬人死于自殺,是世界上自殺率最高的國家之一.自殺也已成為中國全部人口第五位,15至34歲人口第一位的死因.確實,現(xiàn)在少年自殺屢見不鮮.情況越來越不容樂觀.這些如花的生命,就因為一時的沖動凋零在青春飛揚的時刻,還記得抗非典的時候,許多醫(yī)護(hù)人員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而顧不及自己的生命,冒著生命危險在第一線與病魔抗?fàn)?而這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為對生命的熱愛.金錢誠可貴,生命價更高.所以,請善待生命,微笑著面對生活,試著用心貼近自然,回想自己生命中的感動,你會發(fā)現(xiàn),那么多的愿望還未實現(xiàn),那么多的歡樂還不曾參與,那么多的人生還未走過……所以,請以一顆平常心面對生命,苦難與坎坷,走過去,前面是一片美好的天空.
珍愛生命,更要讓自己的生命有所價值。保爾說:“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yīng)當(dāng)這樣度過.當(dāng)他回首往事時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馬克·土溫曾說:“19世紀(jì)有兩個奇人,一個是拿破侖,一個是海倫·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倫·凱勒兒時因為一次意外致使她的雙目失聰,沒有什么比這更糟糕的了.但她沒有怨天尤人,自暴自棄.而是忘我的努力.后來竟然靠進(jìn)哈佛大學(xué).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處處奔走,建立起一家家慈善機(jī)構(gòu)為殘疾人造福.生命的真正意義是什么?引用生命同樣精彩的張海迪的話說,“生命只有一次,讓我們充實每一天,珍視所有的時光,不管社會有什么樣的變化.永遠(yuǎn)抗拒所有的誘惑,堅定自己的信念,堅定自己的信仰”.
每個生命.都有他存在的價值,珍愛生命,健康成長,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勇敢自信地向前走去,你會看到希望,感受到人生路上的美好,收獲人生的碩果,實現(xiàn)生命賦予的責(zé)任,讓生命之光,永遠(yuǎn)輝煌,讓生命之歌,成為一種永恒!
請大家記住保爾的話,保爾說:“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yīng)當(dāng)這樣度過:當(dāng)他回首往事時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毕抡n。
4、《螳螂捕蟬》教學(xué)實錄
今天小編為大家分享的是《螳螂捕蟬》教學(xué)實錄,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師:你們喜歡聽誰的歌?
生:劉德華。
師:你是深沉派!(生笑)
師:你呢?
生:那英。
師:你是柔情派!(生笑)
生:刀郎。
師:你是實力派的!我也喜歡刀郎的歌。(板書:刀郎)
師:說起刀郎,我總?cè)滩蛔∫l(fā)笑。因為刀郎這個名字和一種昆蟲關(guān)系很近。
生:什么昆蟲?
師:刀螂唄!(給“郎”加“蟲”旁。)
師:有誰知道“刀螂”?
生:它是一種綠色的小昆蟲,長長的身子,有一對翅膀。
師:說得對!刀螂是一種益蟲,又叫螳螂。(擦去“刀”,換成“螳”。)來,一起讀。
我們今天要學(xué)習(xí)一篇課文“螳螂捕蟬”(補(bǔ)充板書:捕蟬)。一起讀。(生讀“螳螂捕蟬”。)
師:“蟬”大家都知道吧?
生:知道。就是夏天吱吱亂叫的“知了”。
師:吱吱叫的那是雄蟬。雌蟬是不會叫的,因為它的腹部沒有發(fā)音器。
師:“捕”是什么意思?
生:捕就是“捉”。
師:對。還可以說----
生:逮。
生:抓。
師:“螳螂捕蟬”是一個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過一個假托的故事來說明某一個深刻的道理。這篇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又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呢?大家認(rèn)認(rèn)真真地讀讀課文就會明白的。
生:(自由讀課文)
師:要對照生字表,把每個字的字音讀準(zhǔn),讀不順的句子重復(fù)幾遍就順了。
生:(讀完課文)
師:誰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怎樣的一件事?
生:課文主要講吳王準(zhǔn)備攻打楚國,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對??伤虉?zhí)不聽,并且說,誰敢來勸阻他,他就處死誰。后來,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給他講了一個“螳螂捕蟬”的故事,他聽后恍然大悟,決定不再攻打楚國了。
師:說得很概括,也很完整。大家像他這樣,同位之間互相說說。
生:(同桌互說)
師:如果再概括一些,可以怎么說?
生:吳王準(zhǔn)備攻打楚國,他下了死命令不許大臣勸阻。后來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說服了他,他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師:說得不錯,比剛才又精煉了。課文主要講了誰和誰?
生:主要講了吳王和少年。
師:那能不能把剛才的內(nèi)容再“減肥”?
生:吳王不顧大臣的反對,下了死命令要攻打楚國,后來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說服了他。
生:吳王不顧大臣的反對要去攻打楚國,后來一位少年讓他打消了攻打的念頭。
師:雙“瘦”了一大圈,還能再“瘦”一點嗎?
生:(無語)
師:想一想,吳王和少年,主要又寫誰?
生:主要寫少年。
師:為什么?
生:因為課文題目是“螳螂捕蟬”,而吳王取消攻打楚國的念頭,也是因為少年講了“螳螂捕蟬”的故事,所以說主要寫少年。
師:有道理。還有別的理由嗎?
生:因為從課文的第二節(jié)開始,一起到最后,課文里都寫了少年的事,寫少年最多。
師:會看書。從字?jǐn)?shù)上也能看出來,有道理。那誰能用一句話來概括?
生: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讓吳王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師:很好。你說?(指一生)
生:一位少年讓吳王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師:好的。你說?
生:一少年智勸吳王,吳王決定不再攻打楚國。
師:智勸!這個詞用得好!一篇600字的課文,同學(xué)們一句話就把它的主要內(nèi)容概括出來了。這就叫把書讀薄。這一點,對于我們六年級的學(xué)生來說,非常重要。下面,我還要讓大家把書讀厚。既然課文主要寫的是少年,那我們就仔仔細(xì)細(xì)地讀一讀,看課文是怎樣描寫他的,你認(rèn)為這位少年是一位什么樣的人,并說出理由來。這一遍我建議大家默讀,邊讀邊劃一劃,思考一下。
生:(默讀課文,圈劃批注。)
師:誰先來讀一讀?先讀一讀你找到的句子,再說一說少年是一位什么樣的人,然后說說理由。
生:讀“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聽了大臣們的議論,想去勸說吳王??墒菂峭跻严铝怂烂?,怎么辦呢?”我覺得少年是一個非常勇敢的人。因為吳王已經(jīng)下了死命令了,不允許別人來勸阻,他還要去勸說,說明他真有勇氣。
生:我想補(bǔ)充一下,我覺得從這里還能看出少年非常關(guān)心國家大事,如果不為自己的國家著想,他就不會冒著生命危險去勸說吳王了。
師:說得好!一個是為國分憂!一個是勇氣可嘉!
生:(讀)“第二天清晨,他拿著一只彈弓,在王宮花園里轉(zhuǎn)來轉(zhuǎn)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zhuǎn)了三個早晨。”從這里能看出,少年勸阻吳王的決心已下,說明他很有勇氣。因為他的衣裳和鞋子都被露水打濕了,一連轉(zhuǎn)了三個早晨,還在等待吳王的到來,可見他的決心確實很大。
生:露水打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說明他起得很早,不怕吃苦;一轉(zhuǎn)就是三個早晨,說明他有足夠的耐心;而且他還毫不介意,說明他一心只想勸阻吳王,其他的什么都沒放在心上。(掌聲響起。)
師:你有理有據(jù),連用三個“說明”來表達(dá)自己的觀點,有雄辯家的魅力!
師:還有別的看法嗎?
生:我覺得這位少年拿著彈弓在花園里轉(zhuǎn),并不是來打鳥,真正的意圖是要勸說吳王。這說明他已經(jīng)想好了勸說吳王辦法,他已經(jīng)胸有成竹了。
師:前面說吳王已經(jīng)下了死命令,誰敢來勸阻他,他就處死誰。所以少年就沒有直接去勸,因為這樣就像飛蛾撲向火堆一樣,不但勸不成,還要丟掉自己的腦袋。那你覺得這位少年怎么樣?
生:這位少年很聰明。
生:他很愛動腦子。
生:他很有智慧,非常巧妙。
師:前面已有同學(xué)說這叫什么勸?
生:智勸。
師:對!還可以怎么說?
生:妙勸。
生:巧勸。
師:能用四個字說嗎?
生:拐彎抹角的勸。
生:旁敲側(cè)擊地勸。
師:從少年的勇敢和智勸,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足智多謀的人。
生:有勇有謀的人。
生:有膽有識的人。
生:膽識過人的人。
生:機(jī)智勇敢的人。
師:所有這些詞語用在少年的身上都很恰當(dāng)。那么比較而言,大臣們的規(guī)勸是一種怎樣的勸呢?快速讀讀前面的內(nèi)容,誰來說一說?
生:大臣們的勸是直接勸。
師:去掉一個字!
生:直勸!
師:改得好!還可以說成是----
生:正勸!
師:像足球射門一樣,踢得太正了就容易被撲到。
生:還可說成是“笨勸”。
師:相對于少年的“智勸”,大臣們的勸就是“笨”勸了,也可以這么說。好了。我們回到前面的大問題,接著交流。
生:(讀)“少年回答說:‘稟報大王,我在打鳥。’”
師:停!“大王”讀“dài wang”,讀!再讀!古時候一些諸侯王或是山寨的首領(lǐng)就叫“大王”。而“大王”(dà wáng)的意思就不一樣了,一般指在某一個行業(yè)、某一個領(lǐng)域里的最有成就的人。比如說鋼鐵大王、造紙大王等。好,接著讀。
生:(讀)“吳王問:‘你打著鳥了嗎?’少年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吳王來了興趣,問:‘什么事啊?’”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出少年確實是足智多謀。他表面上說是打鳥,好像很悠閑的樣子,我覺得這是他故意不讓吳王發(fā)現(xiàn)他的用意,因為前面吳王已經(jīng)下了死命令,不允許別人來勸他。
師:這叫“不露聲色”,沉住氣!
生:我覺得他很有計謀,很有方法。他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說“一件挺有意思的事。”這樣,就把吳王給吸引過來了。因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聽,吳王當(dāng)然不會例外的。(掌聲)
師:故意賣個關(guān)子,把吳王的好奇心給吊起來。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確實高明!這段對話,你們覺得應(yīng)該怎么讀?
生:要不慌不忙地讀。
生:要很沉住氣地讀。
生:要不緊不慢地讀。
師:就按自己的體會,好好說說這段話。
生:(自由練讀。)
師:我們請三位同學(xué)合作,把這段話表演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師分配角色,一人讀吳王的話,一人讀少年的話,一人旁白。)
師:不看書,能表演出來嗎?誰愿意自告奮勇當(dāng)吳王?少年?
(有兩生在掌聲中上臺。)
師:(拿起一頂官帽,給“吳王”戴上。)您是吳王,官帽戴上。開始吧。(眾笑。)
(學(xué)生繪聲繪色,表演較成功。)
師:掌聲歡送“吳王”和“少年”回座!你們倆做好思想準(zhǔn)備啊,說不定哪一天某位大導(dǎo)演要來請你們拍電影呢!好,繼續(xù)交流前面的問題。(眾笑。)
生:(讀)“少年接著說:‘是的,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拿著彈弓在瞄準(zhǔn)它呢。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從這里可以看出少年的機(jī)智勇敢,他向吳王繪聲繪色地講述“螳螂捕蟬”的故事,等到吳王聽得入迷,便把真正想要勸說吳王的話說了出來。
師:你的意思是說,少年勸阻的時機(jī)把握得好。是不是這個意思?
生:是的。
師:我要問你,剛才你說“等到吳王聽得入迷了”,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為吳王夸獎?wù)f:“你看得真仔細(xì)!那黃雀要捉螳螂嗎?”吳王已經(jīng)在夸獎少年了,說明少年的故事確實很吸引人,能得到吳王的夸獎應(yīng)該是很不容易的,這也說明吳王心情很高興。
師:有道理。誰有補(bǔ)充?
生:吳王問:“那黃雀要捉螳螂嗎?”說明他真的入迷了,對這個故事已很有興趣,被吸引過去了。
師:對!你看得很仔細(xì)。我們再讀讀少年的話,你覺得他的哪句話最關(guān)鍵?
生:“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這句話最關(guān)鍵。這句話,少年用蟬、螳螂、和黃雀的關(guān)系來暗示吳王,攻打楚國的后果,只不過是沒有說明罷了。
師:那么“蟬、螳螂、黃雀”之間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關(guān)系?誰來讀讀書上的話?
生:(讀)“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在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
師:誰能用簡短的話來概括一下蟬、螳螂、黃雀三者的關(guān)系?
生:螳螂要捉蟬,黃雀又準(zhǔn)備捉螳螂。
師:你能加上一點符號把它們的關(guān)系表示出來嗎?我再請一位上臺。其他同學(xué)寫在本子上。
生:(板書:螳螂→蟬)
↑
黃雀
生:(板書:(黃雀)→螳螂→蟬)
師:能講講你的設(shè)計嗎?你先來吧。
生:我這個設(shè)計,用箭號表示攻打,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背后吃螳螂。
師:那你為什么不是把黃雀寫在同一條線上?
生:因為黃雀是在背后嗎,它是在螳螂捕蟬之后才準(zhǔn)備吃螳螂的。
師:你考慮得很細(xì)致。這就叫“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指另一生),那把黃雀用括號括起來也是這個意思嗎?
生:對。這就表示黃雀是在暗處,是隱伏著的禍患。
師:畫得真好!下面的同學(xué)還有什么新的設(shè)計嗎?
生:我和他們設(shè)計的差不多,就是在“螳螂”和“蟬”中間加了一個“捕”字,在“黃雀”后面又加了一個“啄”字。
師:非常好!用箭號表示,又用文字來說明,又形象,又具體!
師:這一節(jié)中對“螳螂捕蟬”的動作描寫非常形象,也很具體,大家把這句話劃出來,一起讀一讀。
生:(齊讀“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
師:哪個詞用得準(zhǔn)確?
生:拱著。
生:舉起。
師:這兩個詞正好抓住了“螳螂捕蟬”的動作特點,使人一讀頭腦里就有畫面了。我們要學(xué)會這種寫法。
師:現(xiàn)在請同學(xué)們看板書,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能不能把板書的內(nèi)容替換一下?
生:把“螳螂”換成“吳王,”把“蟬”換成“楚國”,把“黃雀”換成“諸侯國”。
師:同意嗎?
生:同意。
師:誰把他們?nèi)叩年P(guān)系說一下?
生:吳王攻打楚國,其實諸侯國就會來攻打吳國。
師:是這樣嗎?
生:是。
師:書上是怎么說的?
生:說“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shè)想。”
師:你怎么理解“不堪設(shè)想”的?
生:不知道會怎么樣。
師:可以這樣理解。還可以怎么說?
生:不能夠想像得到。
師:對!單看這個“堪”字知道是什么意思嗎?
生:能。
師:對!能,能夠。還能怎么講?
生:可,可以。
師:非常正確!可以,能夠就是“堪”的意思。那“后果不堪設(shè)想”的意思就是——
生:后果不可以預(yù)料。
生:后果不能夠想像。
生:后果無法想像。
師:如果吳王真的攻打楚國,這不堪設(shè)想的后果是怎樣的?
生:其他諸侯國會乘著吳國的兵力不足,對他們偷襲,可能吳國自己也保不住了。
生:可能吳國四面都是敵人,弄到滅亡的地步。
生:即使不會亡國,吳國肯定會大傷元氣了。
師:是啊!國家滅亡,遭殃的是誰呀?
生:遭殃的是那些的打仗的士兵。
生:遭殃的是那些無家可歸的人民。
生:遭殃的是手無寸鐵的平民。
生:遭殃的是無辜的老百姓。
生:遭殃的是可憐的兒童和老人。
師:對呀!最遭殃的是那些有家不能歸,四處流浪、死于非命的老百姓了。這就是“不堪設(shè)想”的后果啊!所以,有一首詞寫得好:“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師:據(jù)史書記載,當(dāng)時諸侯國明爭暗斗,各懷鬼胎,都想吞并對方,獨霸天下。起初,楚國對弱小的晉國動武,晉國便聯(lián)合吳國起來對付楚國,這樣,楚國就被吳國滅亡了。后來,晉國又和吳國爭奪天下,連年征戰(zhàn),吳國國力越來越差,這時,被吳國俘虜?shù)脑酵豕篡`臥薪嘗膽,最終打敗了吳國。你們說,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累不累呀!所以聽了少年的話,吳王恍然大悟,他說:“你講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師:什么叫“恍然大悟”?
生:“恍然大悟”就是一下子就明白了過來。
生:就是忽然之間就明白了。
師:他明白了什么?
生:他明白了,如果攻打楚國,就會像“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一樣,諸侯國就會乘虛而入,自己就非常危險了。
生:明白了,如果攻打楚國,自己就會遭到其他諸侯國的圍攻,自己的王位也就保不住了。
師:他的大王生活也將一去不復(fù)返了。他明白這可怕的后果,想到自己的危險,但可能想不到什么?
生:他可能想不到受苦受難的老百姓。
師:你說呢?
生:他可能想不到那些無家可歸的人民。
師:說得太好了!還是那句話,“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啊!”不管從哪個角度講,如果要換來國家的安寧,換來和平的生活,只有怎么做?
生:要保住國家安寧,只有不發(fā)動戰(zhàn)爭!
生:要保住國家安寧,只有不要戰(zhàn)爭
師:對!不戰(zhàn),不去侵犯別人,不去一心貪圖眼前不該擁有的利益,這才是百姓之福,國家之福,也才是帝王之福啊!(板書:不戰(zhàn)。)
師:學(xué)了這篇課文,你一定有不少收獲吧?
生:我們要學(xué)習(xí)少年的聰明機(jī)智。
生:我們要學(xué)習(xí)少年的遇事冷靜,善于思考。
生:從吳王身上得到的教訓(xùn)是:遇事不能固執(zhí)已見,不能不聽別人的勸告。
生:我從吳王身上得到的教訓(xùn)是,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這樣有什么事情的話,還能亡羊補(bǔ)牢,不至于造成更大的危險。
生:從“從螳螂捕蟬”這則寓言我得到這樣一個啟示: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要有長遠(yuǎn)的打算,不能目光短淺,不然的話就會吃大虧。
生:一門心思去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記身后隱伏著的危險,是很愚蠢的!
師:看來,大家是真正讀懂了這則寓言故事。老師還有個問題? 你們說,吳王聽了少年的話,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而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了,那么,第二天上早朝的時候,他會對大臣們怎樣解釋這一新決定呢?來,四人一小組,討論討論,為吳王設(shè)計一個講話稿,待會兒每組推薦一位吳王上早朝,看哪位吳王得到的掌聲最熱烈。
生:(四人小組討論得很熱烈。)
師:(到各組了解情況并適時指導(dǎo)。)
師:(待學(xué)生討論差不多了。)差不多了吧?哪位吳王愿意先聲奪人,第一個早朝?
生:大家好!幾天前——
師:(打斷)停!吳王見了大臣,會說大家好,大王是這個架式?
生:各位愛卿。
師:對了!接著說。
生:各位愛卿,幾天前,本王決定攻打楚國??珊髞?,我到后花園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給我講了個“螳螂捕蟬”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說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準(zhǔn)備捉它。那么螳螂拱著身子,舉起爪子,要去捕蟬,卻沒想到有只黃雀在它的背后正要啄食它。聽了這個故事,我恍然大悟,我若攻打楚國,其它諸侯國必然乘虛而入,那樣后果就不堪設(shè)想了!所以,今天,我決定不再攻打楚國了!”
師:大王英明!(掌聲,笑聲。)
這們吳王把改變決定的過程說得很具體。還用上了書上的許多詞語,還是一位很有文采的大王啊!來!掌聲歡迎第二位吳王閃亮登場!
生:諸位卿家,寡人原想攻打楚國,擴(kuò)大我國疆土,并對你們下了死命令??墒怯幸惶煸绯?,我到后花園晨練的時候,遇到了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一只螳螂發(fā)現(xiàn)樹上有一只高高在上、悠然自在的蟬,便想何不捉來做自己的一頓美餐呢?于是它拱著身子,舉起前爪,一步步地向蟬靠近。但他卻沒想到,在它背后,有一只黃雀正和它一樣,也在打著它的主意呢!可笑的還在后頭,這只黃雀更不知道在它背后,這位少年正拿著彈弓瞄準(zhǔn)它呢!寡人聽了這個故事后恍然大悟,若我們攻打楚國,不就和這個“螳螂捕蟬”的故事一樣嗎?所以,我決定,我們不打楚國了!諸位愛卿,還有何事,有事早奏,無事退朝!(笑聲,掌聲。)
師:王者風(fēng)范!演說家的魅力!還有更多的同學(xué)都想上朝過一把“吳王癮”。可是已經(jīng)下課了——
生:再演一個!再演一個!
生:延長時間!
師:大家的熱情,大家的心情,大家的才華證明了你們是最棒的學(xué)生!我和臺下的老師們一樣,真想繼續(xù)欣賞大家精彩的表演,但是,后面的老師就沒時間上課了,我們也不能只顧著眼前的利益呀!你們說,對不對?
生:對!
師:好!今天的課就此結(jié)束。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螳螂捕蟬》教學(xué)實錄的全部內(nèi)容,更多語文資料請到。
5、《螳螂捕蟬》教學(xué)實錄
師:你們喜歡聽誰的歌?
生:劉德華。
師:你是深沉派?。ㄉΓ?/p>
師:你呢?
生:那英。
師:你是柔情派?。ㄉΓ?/p>
生:刀郎。
師:你是實力派的!我也喜歡刀郎的歌。(板書:刀郎)
師:說起刀郎,我總?cè)滩蛔∫l(fā)笑。因為刀郎這個名字和一種昆蟲關(guān)系很近。
生:什么昆蟲?
師:刀螂唄!(給“郎”加“蟲”旁。)
師:有誰知道“刀螂”?
生:它是一種綠色的小昆蟲,長長的身子,有一對翅膀。
師:說得對!刀螂是一種益蟲,又叫螳螂。(擦去“刀”,換成“螳”。)來,一起讀。
我們今天要學(xué)習(xí)一篇課文“螳螂捕蟬”(補(bǔ)充板書:捕蟬)。一起讀。(生讀“螳螂捕蟬”。)
師:“蟬”大家都知道吧?
生:知道。就是夏天吱吱亂叫的“知了”。
師:吱吱叫的那是雄蟬。雌蟬是不會叫的,因為它的腹部沒有發(fā)音器。
師:“捕”是什么意思?
生:捕就是“捉”。
師:對。還可以說----
生:逮。
生:抓。
師:“螳螂捕蟬”是一個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過一個假托的故事來說明某一個深刻的道理。這篇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又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呢?大家認(rèn)認(rèn)真真地讀讀課文就會明白的。
生:(自由讀課文)
師:要對照生字表,把每個字的字音讀準(zhǔn),讀不順的句子重復(fù)幾遍就順了。
生:(讀完課文)
師:誰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怎樣的一件事?
生:課文主要講吳王準(zhǔn)備攻打楚國,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對。可他固執(zhí)不聽,并且說,誰敢來勸阻他,他就處死誰。后來,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給他講了一個“螳螂捕蟬”的故事,他聽后恍然大悟,決定不再攻打楚國了。
師:說得很概括,也很完整。大家像他這樣,同位之間互相說說。
生:(同桌互說)
師:如果再概括一些,可以怎么說?
生:吳王準(zhǔn)備攻打楚國,他下了死命令不許大臣勸阻。后來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說服了他,他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師:說得不錯,比剛才又精煉了。課文主要講了誰和誰?
生:主要講了吳王和少年。
師:那能不能把剛才的內(nèi)容再“減肥”?
生:吳王不顧大臣的反對,下了死命令要攻打楚國,后來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說服了他。
生:吳王不顧大臣的反對要去攻打楚國,后來一位少年讓他打消了攻打的念頭。
師:雙“瘦”了一大圈,還能再“瘦”一點嗎?
生:(無語)
師:想一想,吳王和少年,主要又寫誰?
生:主要寫少年。
師:為什么?
生:因為課文題目是“螳螂捕蟬”,而吳王取消攻打楚國的念頭,也是因為少年講了“螳螂捕蟬”的故事,所以說主要寫少年。
師:有道理。還有別的理由嗎?
生:因為從課文的第二節(jié)開始,一起到最后,課文里都寫了少年的事,寫少年最多。
師:會看書。從字?jǐn)?shù)上也能看出來,有道理。那誰能用一句話來概括?
生: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讓吳王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師:很好。你說?(指一生)
生:一位少年讓吳王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師:好的。你說?
生:一少年智勸吳王,吳王決定不再攻打楚國。
師: 智勸!這個詞用得好!一篇600字的課文,同學(xué)們一句話就把它的主要內(nèi)容概括出來了。這就叫把書讀薄。這一點,對于我們六年級的學(xué)生來說,非常重要。下 面,我還要讓大家把書讀厚。既然課文主要寫的是少年,那我們就仔仔細(xì)細(xì)地讀一讀,看課文是怎樣描寫他的,你 認(rèn)為這位少年是一位什么樣的人,并說出理由來。這一遍我建議大家默讀,邊讀邊劃一劃,思考一下。
生:(默讀課文,圈劃批注。)
師:誰先來讀一讀?先讀一讀你找到的句子,再說一說少年是一位什么樣的人,然后說說理由。
生:讀“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聽了大臣們的議論,想去勸說吳王。可是吳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辦呢?”我覺得少年是一個非常勇敢的人。因為吳王已經(jīng)下了死命令了,不允許別人來勸阻,他還要去勸說,說明他真有勇氣。
生:我想補(bǔ)充一下,我覺得從這里還能看出少年非常關(guān)心國家大事,如果不為自己的國家著想,他就不會冒著生命危險去勸說吳王了。
師:說得好!一個是為國分憂!一個是勇氣可嘉!
生: (讀)“第二天清晨,他拿著一只彈弓,在王宮花園里轉(zhuǎn)來轉(zhuǎn)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zhuǎn)了三個早晨。”從這里能看出,少年 勸阻吳王的決心已下,說明他很有勇氣。因為他的衣裳和鞋子都被露水打濕了,一連轉(zhuǎn)了三個早晨,還在等待吳王的到來,可見他的決心確實很大。
生:露水打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說明他起得很早,不怕吃苦;一轉(zhuǎn)就是三個早晨,說明他有足夠的耐心;而且他還毫不介意,說明他一心只想勸阻吳王,其他的什么都沒放在心上。(掌聲響起。)
師:你有理有據(jù),連用三個“說明”來表達(dá)自己的觀點,有雄辯家的魅力!
師:還有別的看法嗎?
生:我覺得這位少年拿著彈弓在花園里轉(zhuǎn),并不是來打鳥,真正的意圖是要勸說吳王。這說明他已經(jīng)想好了勸說吳王辦法,他已經(jīng)胸有成竹了。
師:前面說吳王已經(jīng)下了死命令,誰敢來勸阻他,他就處死誰。所以少年就沒有直接去勸,因為這樣就像飛蛾撲向火堆一樣,不但勸不成,還要丟掉自己的腦袋。那你覺得這位少年怎么樣?
生:這位少年很聰明。
生:他很愛動腦子。
生:他很有智慧,非常巧妙。
師:前面已有同學(xué)說這叫什么勸?
生:智勸。
師:對!還可以怎么說?
生:妙勸。
生:巧勸。
師:能用四個字說嗎?
生:拐彎抹角的勸。
生:旁敲側(cè)擊地勸。
師:從少年的勇敢和智勸,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足智多謀的人。
生:有勇有謀的人。
生:有膽有識的人。
生:膽識過人的人。
生:機(jī)智勇敢的人。
師:所有這些詞語用在少年的身上都很恰當(dāng)。那么比較而言,大臣們的規(guī)勸是一種怎樣的勸呢?快速讀讀前面的內(nèi)容,誰來說一說?
生:大臣們的勸是直接勸。
師:去掉一個字!
生:直勸!
師:改得好!還可以說成是----
生:正勸!
師:像足球射門一樣,踢得太正了就容易被撲到。
生:還可說成是“笨勸”。
師:相對于少年的“智勸”,大臣們的勸就是“笨”勸了,也可以這么說。好了。我們回到前面的大問題,接著交流。
生:(讀)“少年回答說:‘稟報大王,我在打鳥。’”
師:停!“大王”讀“dài wang”,讀!再讀!古時候一些諸侯王或是山寨的首領(lǐng)就叫“大王”。而“大王”(dà wáng)的意思就不一樣了,一般指在某一個行業(yè)、某一個領(lǐng)域里的最有成就的人。比如說鋼鐵大王、造紙大王等。好,接著讀。
生: (讀)“吳王問:‘你打著鳥了嗎?’少年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吳王來了興趣,問:‘什么事啊?’”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出少年確實 是足智多謀。他表面上說是打鳥,好像很悠閑的樣子,我覺得這是他故意不讓吳王發(fā)現(xiàn)他的用意,因為前面吳王已經(jīng)下了死命令,不允許別人來勸他。
師:這叫“不露聲色”,沉住氣!
生:我覺得他很有計謀,很有方法。他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說“一件挺有意思的事。”這樣,就把吳王給吸引過來了。因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聽,吳王當(dāng)然不會例外的。(掌聲)
師:故意賣個關(guān)子,把吳王的好奇心給吊起來。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確實高明!這段對話,你們覺得應(yīng)該怎么讀?
生:要不慌不忙地讀。
生:要很沉住氣地讀。
生:要不緊不慢地讀。
師:就按自己的體會,好好說說這段話。
生:(自由練讀。)
師:我們請三位同學(xué)合作,把這段話表演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師分配角色,一人讀吳王的話,一人讀少年的話,一人旁白。)
師:不看書,能表演出來嗎?誰愿意自告奮勇當(dāng)吳王?少年?
(有兩生在掌聲中上臺。)
師:(拿起一頂官帽,給“吳王”戴上。)您是吳王,官帽戴上。開始吧。(眾笑。)
(學(xué)生繪聲繪色,表演較成功。)
師:掌聲歡送“吳王”和“少年”回座!你們倆做好思想準(zhǔn)備啊,說不定哪一天某位大導(dǎo)演要來請你們拍電影呢!好,繼續(xù)交流前面的問題。(眾笑。)
生: (讀)“少年接著說:‘是的,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拿著彈弓在瞄準(zhǔn)它呢。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 后正隱伏著禍患呢!’”從這里可以看出少年的機(jī)智勇敢,他向吳王繪聲繪色地講述“螳螂捕蟬”的故事,等到吳王聽得入迷,便把真正想要勸說吳王的話說了出 來。
師:你的意思是說,少年勸阻的時機(jī)把握得好。是不是這個意思?
生:是的。
師:我要問你,剛才你說“等到吳王聽得入迷了”,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為吳王夸獎?wù)f:“你看得真仔細(xì)!那黃雀要捉螳螂嗎?”吳王已經(jīng)在夸獎少年了,說明少年的故事確實很吸引人,能得到吳王的夸獎應(yīng)該是很不容易的,這也說明吳王心情很高興。
師:有道理。誰有補(bǔ)充?
生:吳王問:“那黃雀要捉螳螂嗎?”說明他真的入迷了,對這個故事已很有興趣,被吸引過去了。
師:對!你看得很仔細(xì)。我們再讀讀少年的話,你覺得他的哪句話最關(guān)鍵?
生:“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這句話最關(guān)鍵。這句話,少年用蟬、螳螂、和黃雀的關(guān)系來暗示吳王,攻打楚國的后果,只不過是沒有說明罷了。
師:那么“蟬、螳螂、黃雀”之間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關(guān)系?誰來讀讀書上的話?
生:(讀)“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在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
師:誰能用簡短的話來概括一下蟬、螳螂、黃雀三者的關(guān)系?
生:螳螂要捉蟬,黃雀又準(zhǔn)備捉螳螂。
師:你能加上一點符號把它們的關(guān)系表示出來嗎?我再請一位上臺。其他同學(xué)寫在本子上。
生:(板書: 螳螂→蟬 )
↑
黃雀
生:(板書: (黃雀)→螳螂→蟬)
師:能講講你的設(shè)計嗎?你先來吧。
生:我這個設(shè)計,用箭號表示攻打,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背后吃螳螂。
師:那你為什么不是把黃雀寫在同一條線上?
生:因為黃雀是在背后嗎,它是在螳螂捕蟬之后才準(zhǔn)備吃螳螂的。
師:你考慮得很細(xì)致。這就叫“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指另一生),那把黃雀用括號括起來也是這個意思嗎?
生:對。這就表示黃雀是在暗處,是隱伏著的禍患。
師:畫得真好!下面的同學(xué)還有什么新的設(shè)計嗎?
生:我和他們設(shè)計的差不多,就是在“螳螂”和“蟬”中間加了一個“捕”字,在“黃雀”后面又加了一個“啄”字。
師:非常好!用箭號表示,又用文字來說明,又形象,又具體!
師:這一節(jié)中對“螳螂捕蟬”的動作描寫非常形象,也很具體,大家把這句話劃出來,一起讀一讀。
生:(齊讀“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
師:哪個詞用得準(zhǔn)確?
生:拱著。
生:舉起。
師:這兩個詞正好抓住了“螳螂捕蟬”的動作特點,使人一讀頭腦里就有畫面了。我們要學(xué)會這種寫法。
師:現(xiàn)在請同學(xué)們看板書,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能不能把板書的內(nèi)容替換一下?
生:把“螳螂”換成“吳王,”把“蟬”換成“楚國”,把“黃雀”換成“諸侯國”。
師:同意嗎?
生:同意。
師:誰把他們?nèi)叩年P(guān)系說一下?
生:吳王攻打楚國,其實諸侯國就會來攻打吳國。
師:是這樣嗎?
生:是。
師:書上是怎么說的?
生:說“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shè)想。”
師:你怎么理解“不堪設(shè)想”的?
生:不知道會怎么樣。
師:可以這樣理解。還可以怎么說?
生:不能夠想像得到。
師:對!單看這個“堪”字知道是什么意思嗎?
生:能。
師:對!能,能夠。還能怎么講?
生:可,可以。
師:非常正確!可以,能夠就是“堪”的意思。那“后果不堪設(shè)想”的意思就是——
生:后果不可以預(yù)料。
生:后果不能夠想像。
生:后果無法想像。
師:如果吳王真的攻打楚國,這不堪設(shè)想的后果是怎樣的?
生:其他諸侯國會乘著吳國的兵力不足,對他們偷襲,可能吳國自己也保不住了。
生:可能吳國四面都是敵人,弄到滅亡的地步。
生:即使不會亡國,吳國肯定會大傷元氣了。
師:是??!國家滅亡,遭殃的是誰呀?
生:遭殃的是那些的打仗的士兵。
生:遭殃的是那些無家可歸的人民。
生:遭殃的是手無寸鐵的平民。
生:遭殃的是無辜的老百姓。
生:遭殃的是可憐的兒童和老人。
師:對呀!最遭殃的是那些有家不能歸,四處流浪、死于非命的老百姓了。這就是“不堪設(shè)想”的后果啊!所以,有一首詞寫得好:“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師: 據(jù)史書記載,當(dāng)時諸侯國明爭暗斗,各懷鬼胎,都想吞并對方,獨霸天下。起初,楚國對弱小的晉國動武,晉國便聯(lián)合吳國起來對付楚國,這樣,楚國就被吳國滅亡 了。后來,晉國又和吳國爭奪天下,連年征戰(zhàn),吳國國力越來越差,這時,被吳國俘虜?shù)脑酵豕篡`臥薪嘗膽,最終打敗了吳國。你們說,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 累不累呀!所以聽了少年的話,吳王恍然大悟,他說:“你講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師:什么叫“恍然大悟”?
生:“恍然大悟”就是一下子就明白了過來。
生:就是忽然之間就明白了。
師:他明白了什么?
生:他明白了,如果攻打楚國,就會像“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一樣,諸侯國就會乘虛而入,自己就非常危險了。
生:明白了,如果攻打楚國,自己就會遭到其他諸侯國的圍攻,自己的王位也就保不住了。
師:他的大王生活也將一去不復(fù)返了。他明白這可怕的后果,想到自己的危險,但可能想不到什么?
生:他可能想不到受苦受難的老百姓。
師:你說呢?
生:他可能想不到那些無家可歸的人民。
師:說得太好了!還是那句話,“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不管從哪個角度講,如果要換來國家的安寧,換來和平的生活,只有怎么做?
生:要保住國家安寧,只有不發(fā)動戰(zhàn)爭!
生:要保住國家安寧,只有不要戰(zhàn)爭
師:對!不戰(zhàn),不去侵犯別人,不去一心貪圖眼前不該擁有的利益,這才是百姓之福,國家之福,也才是帝王之福?。。ò鍟翰粦?zhàn)。)
師:學(xué)了這篇課文,你一定有不少收獲吧?
生:我們要學(xué)習(xí)少年的聰明機(jī)智。
生:我們要學(xué)習(xí)少年的遇事冷靜,善于思考。
生:從吳王身上得到的教訓(xùn)是:遇事不能固執(zhí)已見,不能不聽別人的勸告。
生:我從吳王身上得到的教訓(xùn)是,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這樣有什么事情的話,還能亡羊補(bǔ)牢,不至于造成更大的危險。
生:從“從螳螂捕蟬”這則寓言我得到這樣一個啟示: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要有長遠(yuǎn)的打算,不能目光短淺,不然的話就會吃大虧。
生:一門心思去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記身后隱伏著的危險,是很愚蠢的!
師: 看來,大家是真正讀懂了這則寓言故事。老師還有個問題? 你們說,吳王聽了少年的話,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而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了,那么,第二天上早朝的時候,他會對大臣們怎樣解釋這一新決定呢? 來,四人一小組,討論討論,為吳王設(shè)計一個講話稿,待會兒每組推薦一位吳王上早朝,看哪位吳王得到的掌聲最熱烈。
生:(四人小組討論得很熱烈。)
師:(到各組了解情況并適時指導(dǎo)。)
師:(待學(xué)生討論差不多了。)差不多了吧?哪位吳王愿意先聲奪人,第一個早朝?
生:大家好!幾天前——
師:(打斷)停!吳王見了大臣,會說大家好,大王是這個架式?
生:各位愛卿。
師:對了!接著說。
生: 各位愛卿,幾天前,本王決定攻打楚國??珊髞恚业胶蠡▓@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給我講了個“螳螂捕蟬”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說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 蟬。蟬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準(zhǔn)備捉它。那么螳螂拱著身子,舉起爪子,要去捕蟬,卻沒想到有只黃雀在它的背后正要啄食它。聽了這 個故事,我恍然大悟,我若攻打楚國,其它諸侯國必然乘虛而入,那樣后果就不堪設(shè)想了!所以,今天,我決定不再攻打楚國了!”
師:大王英明?。ㄕ坡?,笑聲。)
這們吳王把改變決定的過程說得很具體。還用上了書上的許多詞語,還是一位很有文采的大王??!來!掌聲歡迎第二位吳王閃亮登場!
生: 諸位卿家,寡人原想攻打楚國,擴(kuò)大我國疆土,并對你們下了死命令。可是有一天早晨,我到后花園晨練的時候,遇到了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一只螳螂發(fā)現(xiàn)樹上有一 只高高在上、悠然自在的蟬,便想何不捉來做自己的一頓美餐呢?于是它拱著身子,舉起前爪,一步步地向蟬靠近。但他卻沒想到,在它背后,有一只黃雀正和它一 樣,也在打著它的主意呢!可笑的還在后頭,這只黃雀更不知道在它背后,這位少年正拿著彈弓瞄準(zhǔn)它呢!寡人聽了這個故事后恍然大悟,若我們攻打楚國,不就和 這個“螳螂捕蟬”的故事一樣嗎?所以,我決定,我們不打楚國了!諸位愛卿,還有何事,有事早奏,無事退朝?。ㄐβ暎坡?。)
師:王者風(fēng)范!演說家的魅力!還有更多的同學(xué)都想上朝過一把“吳王癮”??墒且呀?jīng)下課了——
生:再演一個!再演一個!
生:延長時間!
師:大家的熱情,大家的心情,大家的才華證明了你們是最棒的學(xué)生!我和臺下的老師們一樣,真想繼續(xù)欣賞大家精彩的表演,但是,后面的老師就沒時間上課了,我們也不能只顧著眼前的利益呀!你們說,對不對?
生:對!
師:好!回去以后到班里和你們的老師繼續(xù)表演!同學(xué)們再見!
6、《螳螂捕蟬》教學(xué)實錄
師:你們喜歡聽誰的歌?
生:劉德華。
師:你是深沉派?。ㄉΓ?br />師:你呢?
生:那英。
師:你是柔情派?。ㄉΓ?br />生:刀郎。
師:你是實力派的!我也喜歡刀郎的歌。(板書:刀郎)
師:說起刀郎,我總?cè)滩蛔∫l(fā)笑。因為刀郎這個名字和一種昆蟲關(guān)系很近。
生:什么昆蟲?
師:刀螂唄?。ńo“郎”加“蟲”旁。)
師:有誰知道“刀螂”?
生:它是一種綠色的小昆蟲,長長的身子,有一對翅膀。
師:說得對!刀螂是一種益蟲,又叫螳螂。(擦去“刀”,換成“螳”。)來,一起讀。
我們今天要學(xué)習(xí)一篇課文“螳螂捕蟬”(補(bǔ)充板書:捕蟬)。一起讀。(生讀“螳螂捕蟬”。)
師:“蟬”大家都知道吧?
生:知道。就是夏天吱吱亂叫的“知了”。
師:吱吱叫的那是雄蟬。雌蟬是不會叫的,因為它的腹部沒有發(fā)音器。
師:“捕”是什么意思?
生:捕就是“捉”。
師:對。還可以說----
生:逮。
生:抓。
師:“螳螂捕蟬”是一個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過一個假托的故事來說明某一個深刻的道理。這篇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又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呢?大家認(rèn)認(rèn)真真地讀讀課文就會明白的。
生:(自由讀課文)
師:要對照生字表,把每個字的字音讀準(zhǔn),讀不順的句子重復(fù)幾遍就順了。
生:(讀完課文)
師:誰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怎樣的一件事?
生:課文主要講吳王準(zhǔn)備攻打楚國,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對。可他固執(zhí)不聽,并且說,誰敢來勸阻他,他就處死誰。后來,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給他講了一個“螳螂捕蟬”的故事,他聽后恍然大悟,決定不再攻打楚國了。
師:說得很概括,也很完整。大家像他這樣,同位之間互相說說。
生:(同桌互說)
師:如果再概括一些,可以怎么說?
生:吳王準(zhǔn)備攻打楚國,他下了死命令不許大臣勸阻。后來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說服了他,他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師:說得不錯,比剛才又精煉了。課文主要講了誰和誰?
生:主要講了吳王和少年。
師:那能不能把剛才的內(nèi)容再“減肥”?
生:吳王不顧大臣的反對,下了死命令要攻打楚國,后來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說服了他。
生:吳王不顧大臣的反對要去攻打楚國,后來一位少年讓他打消了攻打的念頭。
師:雙“瘦”了一大圈,還能再“瘦”一點嗎?
生:(無語)
師:想一想,吳王和少年,主要又寫誰?
生:主要寫少年。
師:為什么?
生:因為課文題目是“螳螂捕蟬”,而吳王取消攻打楚國的念頭,也是因為少年講了“螳螂捕蟬”的故事,所以說主要寫少年。
師:有道理。還有別的理由嗎?
生:因為從課文的第二節(jié)開始,一起到最后,課文里都寫了少年的事,寫少年最多。
師:會看書。從字?jǐn)?shù)上也能看出來,有道理。那誰能用一句話來概括?
生: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讓吳王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師:很好。你說?(指一生)
生:一位少年讓吳王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師:好的。你說?
生:一少年智勸吳王,吳王決定不再攻打楚國。
師:智勸!這個詞用得好!一篇600字的課文,同學(xué)們一句話就把它的主要內(nèi)容概括出來了。這就叫把書讀薄。這一點,對于我們六年級的學(xué)生來說,非常重要。下面,我還要讓大家把書讀厚。既然課文主要寫的是少年,那我們就仔仔細(xì)細(xì)地讀一讀,看課文是怎樣描寫他的,你認(rèn)為這位少年是一位什么樣的人,并說出理由來。這一遍我建議大家默讀,邊讀邊劃一劃,思考一下。
生:(默讀課文,圈劃批注。)
師:誰先來讀一讀?先讀一讀你找到的句子,再說一說少年是一位什么樣的人,然后說說理由。
生:讀“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聽了大臣們的議論,想去勸說吳王。可是吳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辦呢?”我覺得少年是一個非常勇敢的人。因為吳王已經(jīng)下了死命令了,不允許別人來勸阻,他還要去勸說,說明他真有勇氣。
生:我想補(bǔ)充一下,我覺得從這里還能看出少年非常關(guān)心國家大事,如果不為自己的國家著想,他就不會冒著生命危險去勸說吳王了。
師:說得好!一個是為國分憂!一個是勇氣可嘉!
生:(讀)“第二天清晨,他拿著一只彈弓,在王宮花園里轉(zhuǎn)來轉(zhuǎn)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zhuǎn)了三個早晨。”從這里能看出,少年勸阻吳王的決心已下,說明他很有勇氣。因為他的衣裳和鞋子都被露水打濕了,一連轉(zhuǎn)了三個早晨,還在等待吳王的到來,可見他的決心確實很大。
生:露水打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說明他起得很早,不怕吃苦;一轉(zhuǎn)就是三個早晨,說明他有足夠的耐心;而且他還毫不介意,說明他一心只想勸阻吳王,其他的什么都沒放在心上。(掌聲響起。)
師:你有理有據(jù),連用三個“說明”來表達(dá)自己的觀點,有雄辯家的魅力!
師:還有別的看法嗎?
生:我覺得這位少年拿著彈弓在花園里轉(zhuǎn),并不是來打鳥,真正的意圖是要勸說吳王。這說明他已經(jīng)想好了勸說吳王辦法,他已經(jīng)胸有成竹了。
師:前面說吳王已經(jīng)下了死命令,誰敢來勸阻他,他就處死誰。所以少年就沒有直接去勸,因為這樣就像飛蛾撲向火堆一樣,不但勸不成,還要丟掉自己的腦袋。那你覺得這位少年怎么樣?
生:這位少年很聰明。
生:他很愛動腦子。
生:他很有智慧,非常巧妙。
師:前面已有同學(xué)說這叫什么勸?
生:智勸。
師:對!還可以怎么說?
生:妙勸。
生:巧勸。
師:能用四個字說嗎?
生:拐彎抹角的勸。
生:旁敲側(cè)擊地勸。
師:從少年的勇敢和智勸,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足智多謀的人。
生:有勇有謀的人。
生:有膽有識的人。
生:膽識過人的人。
生:機(jī)智勇敢的人。
師:所有這些詞語用在少年的身上都很恰當(dāng)。那么比較而言,大臣們的規(guī)勸是一種怎樣的勸呢?快速讀讀前面的內(nèi)容,誰來說一說?
生:大臣們的勸是直接勸。
師:去掉一個字!
生:直勸!
師:改得好!還可以說成是----
生:正勸!
師:像足球射門一樣,踢得太正了就容易被撲到。
生:還可說成是“笨勸”。
師:相對于少年的“智勸”,大臣們的勸就是“笨”勸了,也可以這么說。好了。我們回到前面的大問題,接著交流。
生:(讀)“少年回答說:‘稟報大王,我在打鳥。’”
師:停!“大王”讀“dài
wang”,讀!再讀!古時候一些諸侯王或是山寨的首領(lǐng)就叫“大王”。而“大王”(dà
wáng)的意思就不一樣了,一般指在某一個行業(yè)、某一個領(lǐng)域里的最有成就的人。比如說鋼鐵大王、造紙大王等。好,接著讀。
生:(讀)“吳王問:‘你打著鳥了嗎?’少年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吳王來了興趣,問:‘什么事???’”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出少年確實是足智多謀。他表面上說是打鳥,好像很悠閑的樣子,我覺得這是他故意不讓吳王發(fā)現(xiàn)他的用意,因為前面吳王已經(jīng)下了死命令,不允許別人來勸他。
師:這叫“不露聲色”,沉住氣!
生:我覺得他很有計謀,很有方法。他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說“一件挺有意思的事。”這樣,就把吳王給吸引過來了。因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聽,吳王當(dāng)然不會例外的。(掌聲)
師:故意賣個關(guān)子,把吳王的好奇心給吊起來。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確實高明!這段對話,你們覺得應(yīng)該怎么讀?
生:要不慌不忙地讀。
生:要很沉住氣地讀。
生:要不緊不慢地讀。
師:就按自己的體會,好好說說這段話。
生:(自由練讀。)
師:我們請三位同學(xué)合作,把這段話表演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師分配角色,一人讀吳王的話,一人讀少年的話,一人旁白。)
師:不看書,能表演出來嗎?誰愿意自告奮勇當(dāng)吳王?
7、《螳螂捕蟬》課堂教學(xué)實錄
師:你們喜歡聽誰的歌?
生:劉德華。
師:你是深沉派?。ㄉΓ?/p>
師:你呢?
生:那英。
師:你是柔情派?。ㄉΓ?/p>
生:刀郎。
師:你是實力派的!我也喜歡刀郎的歌。(板書:刀郎)
師:說起刀郎,我總?cè)滩蛔∫l(fā)笑。因為刀郎這個名字和一種昆蟲關(guān)系很近。
生:什么昆蟲?
師:刀螂唄?。ńo“郎”加“蟲”旁。)
師:有誰知道“刀螂”?
生:它是一種綠色的小昆蟲,長長的身子,有一對翅膀。
師:說得對!刀螂是一種益蟲,又叫螳螂。(擦去“刀”,換成“螳”。)來,一起讀。
我們今天要學(xué)習(xí)一篇課文“螳螂捕蟬”(補(bǔ)充板書:捕蟬)。一起讀。(生讀“螳螂捕蟬”。)
師:“蟬”大家都知道吧?
生:知道。就是夏天吱吱亂叫的“知了”。
師:吱吱叫的那是雄蟬。雌蟬是不會叫的,因為它的腹部沒有發(fā)音器。
師:“捕”是什么意思?
生:捕就是“捉”。
師:對。還可以說----
生:逮。
生:抓。
師:“螳螂捕蟬”是一個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過一個假托的故事來說明某一個深刻的道理。這篇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又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呢?大家認(rèn)認(rèn)真真地讀讀課文就會明白的。
生:(自由讀課文)
師:要對照生字表,把每個字的字音讀準(zhǔn),讀不順的句子重復(fù)幾遍就順了。
生:(讀完課文)
師:誰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怎樣的一件事?
生:課文主要講吳王準(zhǔn)備攻打楚國,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對??伤虉?zhí)不聽,并且說,誰敢來勸阻他,他就處死誰。后來,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給他講了一個“螳螂捕蟬”的故事,他聽后恍然大悟,決定不再攻打楚國了。
師:說得很概括,也很完整。大家像他這樣,同位之間互相說說。
生:(同桌互說)
師:如果再概括一些,可以怎么說?
生:吳王準(zhǔn)備攻打楚國,他下了死命令不許大臣勸阻。后來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說服了他,他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師:說得不錯,比剛才又精煉了。課文主要講了誰和誰?
生:主要講了吳王和少年。
師:那能不能把剛才的內(nèi)容再“減肥”?
生:吳王不顧大臣的反對,下了死命令要攻打楚國,后來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說服了他。
生:吳王不顧大臣的反對要去攻打楚國,后來一位少年讓他打消了攻打的念頭。
師:雙“瘦”了一大圈,還能再“瘦”一點嗎?
生:(無語)
師:想一想,吳王和少年,主要又寫誰?
生:主要寫少年。
師:為什么?
生:因為課文題目是“螳螂捕蟬”,而吳王取消攻打楚國的念頭,也是因為少年講了“螳螂捕蟬”的故事,所以說主要寫少年。
師:有道理。還有別的理由嗎?
生:因為從課文的第二節(jié)開始,一起到最后,課文里都寫了少年的事,寫少年最多。
師:會看書。從字?jǐn)?shù)上也能看出來,有道理。那誰能用一句話來概括?
生: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讓吳王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師:很好。你說?(指一生)
生:一位少年讓吳王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師:好的。你說?
生:一少年智勸吳王,吳王決定不再攻打楚國。
師:智勸!這個詞用得好!一篇600字的課文,同學(xué)們一句話就把它的主要內(nèi)容概括出來了。這就叫把書讀薄。這一點,對于我們六年級的學(xué)生來說,非常重要。下面,我還要讓大家把書讀厚。既然課文主要寫的是少年,那我們就仔仔細(xì)細(xì)地讀一讀,看課文是怎樣描寫他的,你認(rèn)為這位少年是一位什么樣的人,并說出理由來。這一遍我建議大家默讀,邊讀邊劃一劃,思考一下。
生:(默讀課文,圈劃批注。)
師:誰先來讀一讀?先讀一讀你找到的句子,再說一說少年是一位什么樣的人,然后說說理由。
生:讀“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聽了大臣們的議論,想去勸說吳王。可是吳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辦呢?”我覺得少年是一個非常勇敢的人。因為吳王已經(jīng)下了死命令了,不允許別人來勸阻,他還要去勸說,說明他真有勇氣。
生:我想補(bǔ)充一下,我覺得從這里還能看出少年非常關(guān)心國家大事,如果不為自己的國家著想,他就不會冒著生命危險去勸說吳王了。
師:說得好!一個是為國分憂!一個是勇氣可嘉!
生:(讀)“第二天清晨,他拿著一只彈弓,在王宮花園里轉(zhuǎn)來轉(zhuǎn)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zhuǎn)了三個早晨。”從這里能看出,少年勸阻吳王的決心已下,說明他很有勇氣。因為他的衣裳和鞋子都被露水打濕了,一連轉(zhuǎn)了三個早晨,還在等待吳王的到來,可見他的決心確實很大。
生:露水打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說明他起得很早,不怕吃苦;一轉(zhuǎn)就是三個早晨,說明他有足夠的耐心;而且他還毫不介意,說明他一心只想勸阻吳王,其他的什么都沒放在心上。(掌聲響起。)
師:你有理有據(jù),連用三個“說明”來表達(dá)自己的觀點,有雄辯家的魅力!
師:還有別的看法嗎?
生:我覺得這位少年拿著彈弓在花園里轉(zhuǎn),并不是來打鳥,真正的意圖是要勸說吳王。這說明他已經(jīng)想好了勸說吳王辦法,他已經(jīng)胸有成竹了。
師:前面說吳王已經(jīng)下了死命令,誰敢來勸阻他,他就處死誰。所以少年就沒有直接去勸,因為這樣就像飛蛾撲向火堆一樣,不但勸不成,還要丟掉自己的腦袋。那你覺得這位少年怎么樣?
生:這位少年很聰明。
生:他很愛動腦子。
生:他很有智慧,非常巧妙。
師:前面已有同學(xué)說這叫什么勸?
生:智勸。
師:對!還可以怎么說?
生:妙勸。
生:巧勸。
師:能用四個字說嗎?
生:拐彎抹角的勸。
生:旁敲側(cè)擊地勸。
師:從少年的勇敢和智勸,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足智多謀的人。
生:有勇有謀的人。
生:有膽有識的人。
生:膽識過人的人。
生:機(jī)智勇敢的人。
師:所有這些詞語用在少年的身上都很恰當(dāng)。那么比較而言,大臣們的規(guī)勸是一種怎樣的勸呢?快速讀讀前面的內(nèi)容,誰來說一說?
生:大臣們的勸是直接勸。
師:去掉一個字!
生:直勸!
師:改得好!還可以說成是----
生:正勸!
師:像足球射門一樣,踢得太正了就容易被撲到。
生:還可說成是“笨勸”。
師:相對于少年的“智勸”,大臣們的勸就是“笨”勸了,也可以這么說。好了。我們回到前面的大問題,接著交流。
生:(讀)“少年回答說:‘稟報大王,我在打鳥。’”
師:停!“大王”讀“dài
wang”,讀!再讀!古時候一些諸侯王或是山寨的首領(lǐng)就叫“大王”。而“大王”(dà
wáng)的意思就不一樣了,一般指在某一個行業(yè)、某一個領(lǐng)域里的最有成就的人。比如說鋼鐵大王、造紙大王等。好,接著讀。
生:(讀)“吳王問:‘你打著鳥了嗎?’少年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吳王來了興趣,問:‘什么事???’”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出少年確實是足智多謀。他表面上說是打鳥,好像很悠閑的樣子,我覺得這是他故意不讓吳王發(fā)現(xiàn)他的用意,因為前面吳王已經(jīng)下了死命令,不允許別人來勸他。
師:這叫“不露聲色”,沉住氣!
生:我覺得他很有計謀,很有方法。他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說“一件挺有意思的事。”這樣,就把吳王給吸引過來了。因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聽,吳王當(dāng)然不會例外的。(掌聲)
師:故意賣個關(guān)子,把吳王的好奇心給吊起來。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確實高明!這段對話,你們覺得應(yīng)該怎么讀?
生:要不慌不忙地讀。
生:要很沉住氣地讀。
生:要不緊不慢地讀。
師:就按自己的體會,好好說說這段話。
生:(自由練讀。)
師:我們請三位同學(xué)合作,把這段話表演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師分配角色,一人讀吳王的話,一人讀少年的話,一人旁白。)
師:不看書,能表演出來嗎?誰愿意自告奮勇當(dāng)吳王?少年?
(有兩生在掌聲中上臺。)
師:(拿起一頂官帽,給“吳王”戴上。)您是吳王,官帽戴上。開始吧。(眾笑。)
(學(xué)生繪聲繪色,表演較成功。)
師:掌聲歡送“吳王”和“少年”回座!你們倆做好思想準(zhǔn)備啊,說不定哪一天某位大導(dǎo)演要來請你們拍電影呢!好,繼續(xù)交流前面的問題。(眾笑。)
生:(讀)“少年接著說:‘是的,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拿著彈弓在瞄準(zhǔn)它呢。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從這里可以看出少年的機(jī)智勇敢,他向吳王繪聲繪色地講述“螳螂捕蟬”的故事,等到吳王聽得入迷,便把真正想要勸說吳王的話說了出來。
師:你的意思是說,少年勸阻的時機(jī)把握得好。是不是這個意思?
生:是的。
師:我要問你,剛才你說“等到吳王聽得入迷了”,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為吳王夸獎?wù)f:“你看得真仔細(xì)!那黃雀要捉螳螂嗎?”吳王已經(jīng)在夸獎少年了,說明少年的故事確實很吸引人,能得到吳王的夸獎應(yīng)該是很不容易的,這也說明吳王心情很高興。
師:有道理。誰有補(bǔ)充?
生:吳王問:“那黃雀要捉螳螂嗎?”說明他真的入迷了,對這個故事已很有興趣,被吸引過去了。
師:對!你看得很仔細(xì)。我們再讀讀少年的話,你覺得他的哪句話最關(guān)鍵?
生:“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這句話最關(guān)鍵。這句話,少年用蟬、螳螂、和黃雀的關(guān)系來暗示吳王,攻打楚國的后果,只不過是沒有說明罷了。
師:那么“蟬、螳螂、黃雀”之間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關(guān)系?誰來讀讀書上的話?
生:(讀)“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在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
師:誰能用簡短的話來概括一下蟬、螳螂、黃雀三者的關(guān)系?
生:螳螂要捉蟬,黃雀又準(zhǔn)備捉螳螂。
師:你能加上一點符號把它們的關(guān)系表示出來嗎?我再請一位上臺。其他同學(xué)寫在本子上。
生:(板書:螳螂→蟬)
↑
黃雀
生:(板書:(黃雀)→螳螂→蟬)
師:能講講你的設(shè)計嗎?你先來吧。
生:我這個設(shè)計,用箭號表示攻打,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背后吃螳螂。
師:那你為什么不是把黃雀寫在同一條線上?
生:因為黃雀是在背后嗎,它是在螳螂捕蟬之后才準(zhǔn)備吃螳螂的。
師:你考慮得很細(xì)致。這就叫“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指另一生),那把黃雀用括號括起來也是這個意思嗎?
生:對。這就表示黃雀是在暗處,是隱伏著的禍患。
師:畫得真好!下面的同學(xué)還有什么新的設(shè)計嗎?
生:我和他們設(shè)計的差不多,就是在“螳螂”和“蟬”中間加了一個“捕”字,在“黃雀”后面又加了一個“啄”字。
師:非常好!用箭號表示,又用文字來說明,又形象,又具體!
師:這一節(jié)中對“螳螂捕蟬”的動作描寫非常形象,也很具體,大家把這句話劃出來,一起讀一讀。
生:(齊讀“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
師:哪個詞用得準(zhǔn)確?
生:拱著。
生:舉起。
師:這兩個詞正好抓住了“螳螂捕蟬”的動作特點,使人一讀頭腦里就有畫面了。我們要學(xué)會這種寫法。
師:現(xiàn)在請同學(xué)們看板書,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能不能把板書的內(nèi)容替換一下?
生:把“螳螂”換成“吳王,”把“蟬”換成“楚國”,把“黃雀”換成“諸侯國”。
師:同意嗎?
生:同意。
師:誰把他們?nèi)叩年P(guān)系說一下?
生:吳王攻打楚國,其實諸侯國就會來攻打吳國。
師:是這樣嗎?
生:是。
師:書上是怎么說的?
生:說“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shè)想。”
師:你怎么理解“不堪設(shè)想”的?
生:不知道會怎么樣。
師:可以這樣理解。還可以怎么說?
生:不能夠想像得到。
師:對!單看這個“堪”字知道是什么意思嗎?
生:能。
師:對!能,能夠。還能怎么講?
生:可,可以。
師:非常正確!可以,能夠就是“堪”的意思。那“后果不堪設(shè)想”的意思就是——
生:后果不可以預(yù)料。
生:后果不能夠想像。
生:后果無法想像。
師:如果吳王真的攻打楚國,這不堪設(shè)想的后果是怎樣的?
生:其他諸侯國會乘著吳國的兵力不足,對他們偷襲,可能吳國自己也保不住了。
生:可能吳國四面都是敵人,弄到滅亡的地步。
生:即使不會亡國,吳國肯定會大傷元氣了。
師:是??!國家滅亡,遭殃的是誰呀?
生:遭殃的是那些的打仗的士兵。
生:遭殃的是那些無家可歸的人民。
生:遭殃的是手無寸鐵的平民。
生:遭殃的是無辜的老百姓。
生:遭殃的是可憐的兒童和老人。
師:對呀!最遭殃的是那些有家不能歸,四處流浪、死于非命的老百姓了。這就是“不堪設(shè)想”的后果?。∷?,有一首詞寫得好:“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師:據(jù)史書記載,當(dāng)時諸侯國明爭暗斗,各懷鬼胎,都想吞并對方,獨霸天下。起初,楚國對弱小的晉國動武,晉國便聯(lián)合吳國起來對付楚國,這樣,楚國就被吳國滅亡了。后來,晉國又和吳國爭奪天下,連年征戰(zhàn),吳國國力越來越差,這時,被吳國俘虜?shù)脑酵豕篡`臥薪嘗膽,最終打敗了吳國。你們說,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累不累呀!所以聽了少年的話,吳王恍然大悟,他說:“你講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師:什么叫“恍然大悟”?
生:“恍然大悟”就是一下子就明白了過來。
生:就是忽然之間就明白了。
師:他明白了什么?
生:他明白了,如果攻打楚國,就會像“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一樣,諸侯國就會乘虛而入,自己就非常危險了。
生:明白了,如果攻打楚國,自己就會遭到其他諸侯國的圍攻,自己的王位也就保不住了。
師:他的大王生活也將一去不復(fù)返了。他明白這可怕的后果,想到自己的危險,但可能想不到什么?
生:他可能想不到受苦受難的老百姓。
師:你說呢?
生:他可能想不到那些無家可歸的人民。
師:說得太好了!還是那句話,“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不管從哪個角度講,如果要換來國家的安寧,換來和平的生活,只有怎么做?
生:要保住國家安寧,只有不發(fā)動戰(zhàn)爭!
生:要保住國家安寧,只有不要戰(zhàn)爭
師:對!不戰(zhàn),不去侵犯別人,不去一心貪圖眼前不該擁有的利益,這才是百姓之福,國家之福,也才是帝王之福?。。ò鍟翰粦?zhàn)。)
師:學(xué)了這篇課文,你一定有不少收獲吧?
生:我們要學(xué)習(xí)少年的聰明機(jī)智。
生:我們要學(xué)習(xí)少年的遇事冷靜,善于思考。
生:從吳王身上得到的教訓(xùn)是:遇事不能固執(zhí)已見,不能不聽別人的勸告。
生:我從吳王身上得到的教訓(xùn)是,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這樣有什么事情的話,還能亡羊補(bǔ)牢,不至于造成更大的危險。
生:從“從螳螂捕蟬”這則寓言我得到這樣一個啟示: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要有長遠(yuǎn)的打算,不能目光短淺,不然的話就會吃大虧。
生:一門心思去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記身后隱伏著的危險,是很愚蠢的!
師:看來,大家是真正讀懂了這則寓言故事。老師還有個問題?
你們說,吳王聽了少年的話,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而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了,那么,第二天上早朝的時候,他會對大臣們怎樣解釋這一新決定呢?來,四人一小組,討論討論,為吳王設(shè)計一個講話稿,待會兒每組推薦一位吳王上早朝,看哪位吳王得到的掌聲最熱烈。
生:(四人小組討論得很熱烈。)
師:(到各組了解情況并適時指導(dǎo)。)
師:(待學(xué)生討論差不多了。)差不多了吧?哪位吳王愿意先聲奪人,第一個早朝?
生:大家好!幾天前——
師:(打斷)停!吳王見了大臣,會說大家好,大王是這個架式?
生:各位愛卿。
師:對了!接著說。
生:各位愛卿,幾天前,本王決定攻打楚國。可后來,我到后花園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給我講了個“螳螂捕蟬”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說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準(zhǔn)備捉它。那么螳螂拱著身子,舉起爪子,要去捕蟬,卻沒想到有只黃雀在它的背后正要啄食它。聽了這個故事,我恍然大悟,我若攻打楚國,其它諸侯國必然乘虛而入,那樣后果就不堪設(shè)想了!所以,今天,我決定不再攻打楚國了!”
師:大王英明?。ㄕ坡暎β?。)
這們吳王把改變決定的過程說得很具體。還用上了書上的許多詞語,還是一位很有文采的大王啊!來!掌聲歡迎第二位吳王閃亮登場!
生:諸位卿家,寡人原想攻打楚國,擴(kuò)大我國疆土,并對你們下了死命令??墒怯幸惶煸绯?,我到后花園晨練的時候,遇到了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一只螳螂發(fā)現(xiàn)樹上有一只高高在上、悠然自在的蟬,便想何不捉來做自己的一頓美餐呢?于是它拱著身子,舉起前爪,一步步地向蟬靠近。但他卻沒想到,在它背后,有一只黃雀正和它一樣,也在打著它的主意呢!可笑的還在后頭,這只黃雀更不知道在它背后,這位少年正拿著彈弓瞄準(zhǔn)它呢!寡人聽了這個故事后恍然大悟,若我們攻打楚國,不就和這個“螳螂捕蟬”的故事一樣嗎?所以,我決定,我們不打楚國了!諸位愛卿,還有何事,有事早奏,無事退朝?。ㄐβ?,掌聲。)
師:王者風(fēng)范!演說家的魅力!還有更多的同學(xué)都想上朝過一把“吳王癮”。可是已經(jīng)下課了——
生:再演一個!再演一個!
生:延長時間!
師:大家的熱情,大家的心情,大家的才華證明了你們是最棒的學(xué)生!我和臺下的老師們一樣,真想繼續(xù)欣賞大家精彩的表演,但是,后面的老師就沒時間上課了,我們也不能只顧著眼前的利益呀!你們說,對不對?
生:對!
師:好!回去以后到班里和你們的老師繼續(xù)表演!同學(xué)們再見!
8、《螳螂捕蟬》課堂教學(xué)實錄
一、激發(fā)興趣,導(dǎo)入新課
師:導(dǎo)入課題:大家都知道,我們中華民族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成語就是其中的瑰寶。你知道哪些成語呢?
生:閉門造句……
師:板書課題
生:讀課題
師:理解課題(螳螂,)
生:理解螳螂
二、介紹背景,了解故事起因、結(jié)果
師:這個故事發(fā)生在?
生:春秋戰(zhàn)國時期
師:出示地圖——據(jù)圖講解——故事起因是怎么的?請大家讀課文(出示:小黑塊:楚國、勸阻、處死、固執(zhí)、吳王)
生:排順序——老師調(diào)整,及時提醒
(教師教態(tài)慈祥,用體態(tài)語言贊美學(xué)生)
三、學(xué)習(xí)課文,體會少年的聰慧
師:小結(jié)學(xué)生發(fā)言。……結(jié)果這仗打成了嗎?
生:沒有
師:為什么?
生:因為少年
師:怎樣的少年?
生:拿著彈弓的少年——露水沾濕衣服的少年……
師:假如你是少年,你會怎樣勸阻吳王呢?
生:(沉思默想)
師:我們商量一下
生:小組合作、議論紛紛
師:我們匯報一下
生:我們的辦法是……(學(xué)生們躍躍欲試,舉手者眾多)
師:這些方法如何?少年會這樣勸說嗎?我們看看。
生:對剛才列舉的方法進(jìn)行評價。
師:那少年如何勸說吳王的呢?我們來看課文,老師和大家一讀去讀課文。
朗讀課文:師生共讀課文、學(xué)生朗讀十分精彩、老師便引讀便插入敘述、再次分角色朗讀(師讀白,學(xué)生分“王”和“少年”讀)(學(xué)生朗讀真是精彩)
交流朗讀體會:
師:通過朗讀兩遍,你讀出了什么?
生:A、我讀出了少年的智慧,B、我還讀出了少年十分善于觀察C、我讀出了很有耐心D、讀出了少年的愛國E、少年非常大膽,冒著生命危險為國勸說吳王
師:這些說明少年充滿著智慧(板書:充滿智慧)
師:出示:“不是……而是……”句式,要求學(xué)生再次朗讀課文。練習(xí)用這種句式說話或?qū)懽鳌?/p>
生:朗讀課文,說話交流、寫作交流
師:提醒引導(dǎo)
生:A不是直接勸說吳而是……B不是……而是C、用大自然的一個食物鏈的故事D、不是貿(mào)然請諫國王。
四、故事比較,體會少年的聰慧
師:你們相信這個故事真的嗎?
生:相信
師:那我們就試試講這個故事給吳王聽
【相機(jī)出示:螳螂、蟬、黃雀的圖片】
生:看著圖畫表演講述故事
師:及時總結(jié),看到這幾幅畫,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個,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仿佛……
師:糾正學(xué)生的某些問題
師:我們來把自己的理解放在朗讀中表現(xiàn)出來啊
生:朗讀
師:及時總結(jié),我們來一起讀書
生:齊讀。
師:
【出示】樹上有一只蟬在叫,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螳螂要去捕蟬,不知道黃雀在它的身后;黃雀要啄食螳螂,不知道我拿著彈弓在瞄準(zhǔn)它呢!
【出示課文】花園里有一棵樹,······卻沒顧到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師:故事中最關(guān)鍵的一句話是什么?師:少年為什么這樣說呢?吳王聽到這些話會如何?
生:通過這段話告訴吳王:……
師:【板書:光看眼前利益,不顧身后隱患】
師:少年這樣做的目的?
生:……
師:少年講這個故事僅僅是表明什么關(guān)系嗎?這里有三個詞語,看誰能擺在恰當(dāng)?shù)膱D下面
【出示:吳國、楚國、其他諸侯國的詞板】
生:到前面擺詞語,教師配合劃線
師:引導(dǎo)學(xué)生敘述三者的關(guān)系。
生:敘述三者的關(guān)系
師:好,我們再來朗讀課文,體會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
師生分角色朗讀課文(老師讀白,女生讀少年,男生讀吳王)(此時,朗讀的意境已經(jīng)出來了)
五、總結(jié)拓展。
師:難道少年講這個故事就是僅僅為了敘述看到的場景嗎?
(引導(dǎo)學(xué)生由三者的關(guān)系過渡到少年的用意。)
生:學(xué)生默默思考,教室里安靜(此問引起學(xué)生思考)
師:用充滿期待的眼神望著孩子們。
生:漸漸的,舉手的人多起來,老師邀請有三人回答。(答案不同,但是,意思正確——有個性的理解)
師:在學(xué)生回答基礎(chǔ)上,據(jù)圖總結(jié)少年的用意。
生:專心致志地聽老師總結(jié),還有人在用筆記錄。
師:到此,吳王會怎樣?
生:恍然大悟。……
師:第二天上早朝的時候,吳王會對大臣們怎樣解釋這一新決定呢?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師:那,第二天上早朝的時候,該是怎樣的一番情景呢?我們四人小組來分角色自己表演一下。等會兒我們邀請幾個同學(xué)來表演這個場景。
生:討論,熱烈——如何表演,在位置上嘗試表演
師:巡視,指點,發(fā)現(xiàn)
生:津津有味的表演著。
師:選擇表演者組成臨時表演小組表演。哪些是國王?哪些是少年?哪些是大臣?……
要請學(xué)生到講臺前表演。
生:表演。(少年展示心聲)……(表演者,津津有味;觀看者其樂陶陶,還有人不自覺的小聲附和著)
師:提示,大家為吳王的轉(zhuǎn)變而鼓掌。
師:通過這個故事我們知道什么?
生:齊述“蝗擲捕蟬”這個寓言故事的意思。
師:如今“螳螂捕蟬”這個含義深刻的寓言故事已成為人們經(jīng)常運用的成語,通常寫成“蝗擲捕蟬,黃雀在后”。
六、布置作業(yè):
師:1、課后,同學(xué)們可以讀讀這些成語,感受中的智慧。
【出示】
才高八斗博古通今汗牛充棟學(xué)富五車
滿腹經(jīng)綸矜愚飾智老馬識途料事如神妙筆生花
師:2、將《螳螂捕蟬》這個故事改編成課本劇,進(jìn)行表演。
9、《螳螂捕蟬》課堂教學(xué)實錄
一.讀文質(zhì)疑,明確研究重點。
師:同學(xué)們,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來學(xué)習(xí)《螳螂捕蟬》。吳王準(zhǔn)備出兵攻打楚國,大臣們和少年都進(jìn)行了勸阻。面對大臣們的勸阻,吳王的態(tài)度是什么?
生:讀課文第一小節(jié)吳王說的話。
師:大臣們的勸阻失敗了!面對少年的勸阻,吳王的態(tài)度又是什么?
生:讀最后一小節(jié)。
師:少年的勸阻卻成功了!由此,我們會想到什么問題呢?
生1:為什么大臣們勸說失敗,而少年卻能勸說成功?
生2:少年是怎么勸吳王的?
生3:少年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
生4:吳王恍然大悟,他悟出了什么?
師:看來,大家對課文中的少年很感興趣。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重點來研究少年,研究他為什么能勸說成功。
二.創(chuàng)設(shè)情境,自主研讀體驗。
師:請同學(xué)們默讀課文,先讀讀大臣們是怎么勸阻吳王的,再讀讀少年又是怎么勸說的,比較起來思考,你認(rèn)為少年為什么能勸說成功,最終讓吳王想明白了不能攻打楚國這個道理。
生1:大臣們是告訴吳王如果攻打楚國,取勝的希望雖然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不堪設(shè)想。而少年是通過給吳王講《螳螂捕蟬》的故事來勸說吳王的。
生2:大臣們是直接給吳王講道理,而少年卻是說了《螳螂捕蟬》這個故事來啟發(fā)吳王,點撥吳王自己去悟出道理的。
師:由此看來,同樣是“勸”,大臣們的勸是——
生1:直接勸。
生2:直柬。
師:“直柬”,這個詞用的好。直截了當(dāng),毫不拐彎地勸柬。
生3:那少年的“勸”就是巧勸,妙柬。
師:勸的方式不同,取得的效果就不同。那再想一想,少年為什么不講別的故事,單選《螳螂捕蟬》這個故事來“勸”呢?這里是否還有“巧妙”呢?《螳螂捕蟬》這個寓言故事大家并不陌生,我們先來讀一讀,能讀好么?要把三個小動物的動作讀讀清楚,特別還要讀好“它們都是‘卻不知道’”。
師:這個故事就叫“螳螂捕蟬——
生:——黃雀在后”。
師:這個寓言故事的道理是什么,知道么?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
師:你們能想明白少年為什么要選《螳螂捕蟬》這個故事么?
生1:《螳螂捕蟬》所講的道理和吳王攻打楚國的道理是一樣的,這樣才能讓吳王由故事想到自己,有所領(lǐng)悟。
生2:《螳螂捕蟬》中,蟬、螳螂、黃雀都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及到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如果吳王攻打楚國,那楚國就像蟬,吳王就像螳螂,其他諸侯國就像黃雀,一個在一個后面,后果是不堪設(shè)想的。
生3:那就不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而是“吳攻楚國,諸侯在后”。
師:好一個“吳攻楚國,諸侯在后”!對應(yīng)得極妙!
生3:由此看來,這少年是很有智慧的,不僅用了講故事的方式巧勸吳王,還特別精心地選了一個和吳王攻打楚國有聯(lián)系的《螳螂捕蟬》的故事。
師:你的發(fā)現(xiàn)很有價值,看出了少年的“巧妙”。你也是個很有智慧的少年,老師佩服你。(生笑)
師: 其實呀,少年勸說成功,不僅僅是用了講故事的方式,故事選得巧,他在說這個故事前的一言一行,也都是經(jīng)過精心設(shè)計,巧妙安排的,也都能看出少年的智慧。而 這些,可能是同學(xué)們讀書的時候不容易讀出來的。這樣,請你們自己讀讀課文2—8小節(jié),讀讀少年的一言一行,想想他為什么這么做,能體會到他的智慧,他的精 心設(shè)計,巧妙安排么?劃出有關(guān)的詞語。
(學(xué)生自讀,勾畫)
師:請大家特別要仔細(xì)讀讀3、4小節(jié),一句話一句話地讀,體會。
(學(xué)生再讀,再勾畫)
師:請同座位互相交流。
師: 能讀出來么?這樣吧,我們請出少年來和我們對話。你們可以分析少年的言行,一語道破少年的精心設(shè)計,巧妙安排,那么,你一定是少年的知音,也是智者;你也 可以有弄不明白的問題直接向少年請教,學(xué)習(xí)智慧。少年在哪里呢?眼睛瞪大了,看仔細(xì)。他來了,朝前看,在這,我,乃那少年也。(教師扮演少年)
(學(xué)生表現(xiàn)出極大興趣,躍躍欲試)
師:讓我們把鏡頭拉向遙遠(yuǎn)的戰(zhàn)國時代。聽說吳王準(zhǔn)備出兵攻打楚國,不聽大臣們的勸阻,還下了死命令。我乃侍奉吳王的少年,我也要去勸勸吳王。可怎么辦呢?有了,我要給吳王講《螳螂捕蟬》的故事,讓他自己悟出道理來。我要這般這般……
(引讀課文3—8小節(jié))
師:故事先演到這兒,下面,誰是我的知音,能知道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精心設(shè)計、巧妙安排的呢?
生1:我知道少年為什么選擇清晨——
師:對不起,打斷一下。少年就在你的眼前——我!直接對我說出你的感受,不用客氣。(眾笑)
生1:我知道你為什么選擇“清晨”。因為只有清晨才有露水,才有蟬“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所講的故事才顯得真實。
生2:而且只有清晨才有露水,少年也才會“沾濕衣裳”,這也才能引起吳王的注意。
師:你們倆真是“我”的知音,一語道破“我“的精心設(shè)計。是的,這個“清晨”的時間是“我”刻意選的。
生3:少年,你真聰明。你選在“王宮花園”轉(zhuǎn)來轉(zhuǎn)去,是因為只有在“王宮”才最有可能遇見吳王;而且,只有在“花園”,才會有《螳螂捕蟬》這個故事發(fā)生的情境——“花園里有一棵樹……”,這樣吳王才會相信這個故事是真實的。
師:是的,“王宮花園”,這個地點也是我精心安排的。你們不想想,“我”是什么人嘛!
生4:你是“侍奉吳王的少年”,當(dāng)然了解吳王的習(xí)性,你一定知道吳王喜歡到花園里來轉(zhuǎn)轉(zhuǎn),所以,你也選擇了花園,好碰見吳王。
生5:也正是因為你是“侍奉吳王的少年”,平時一定和吳王關(guān)系最親,所以,你知道露水沾濕了你的衣服,吳王一定會心疼你,關(guān)心你,問你是怎么回事,你就可以乘機(jī)講出這個故事了。
生6:我知道你為什么“拿著彈弓”。是因為你后來說“那黃雀卻不知道我正拿著彈弓瞄準(zhǔn)它呢”。你拿彈弓是為了打那只黃雀。
師:“我”是為了“真”打“那只”黃雀?
生1:我不同意他的觀點。根本就沒有什么黃雀,“彈弓”不過是你的道具,你拿它是為了證明你確實“看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這樣吳王才會相信你說的道理。
生2:你也許根本就沒有親眼看到過“這件很有意思的事”——螳螂捕蟬,只不過為了勸說吳王,想好要說這個故事,然后為了這個故事才做了很多精心的設(shè)計的。
師:甚至連“彈弓”這樣細(xì)微之處也都考慮得非常周全。
生(情不自禁)你真乃高人也!
師:(笑,做抱拳狀)過獎!過獎!
生6:少年,我真的欽佩你!你為了勸吳王,“一連轉(zhuǎn)了三個早晨,露水沾濕了衣裳也毫不介意”,你多么有耐心,多么有決心呀!
師:謝謝你的夸贊。你們知道,我第一天清晨沒有碰見吳王,心里是怎么想的嗎?
生:你一定想,怎么今天吳王沒有來呢?沒關(guān)系,我明天清晨再來。
師:于是,第二天,“清晨——”(引讀第三小節(jié))可是,我還是沒有碰見吳王,我又怎么想?
生:真著急!這已經(jīng)是第二天了!如果再不能見到吳王勸說他,吳王一旦攻打楚國,我們國家的利益就要受到損害!為了國家的利益,我明天還要再來,一定要等到吳王。
師:盡管露水已經(jīng)沾濕了我的衣裳——
生:那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和國家利益比起來,這算不了什么!
師:于是,第三天,“清晨——”(再引讀第三小節(jié))
師:“少年終于被吳王發(fā)現(xiàn)了”,這個“終于”說明了什么?
生1:少年的精心設(shè)計、巧妙安排果然沒有白費,一切盡在他的謀劃之中。
生2:少年的愛國之心終于感動了上帝。(眾笑)
師:這世上沒有上帝。但少年的愛國之心倒確實令我們感動;他的智慧也確實讓我們欽佩。還有什么讀不懂少年的地方嗎?
生:如果少年第三天仍然等不來吳王,他會怎么辦?
師:你們說呢?今天的讀書證明你們也很有智慧喲!
生1:那我就天天來,一直等下去。
生2:那怎么行?萬一吳王都已經(jīng)攻打楚國了,不就完了么?
生3:我認(rèn)為,根本不存在等不來吳王的情況。少年是個非常聰明的人,他的設(shè)計這樣精心,安排這樣巧妙,考慮這樣周到,怎么會碰不到吳王呢?少年應(yīng)該是比較有把握的,最多也就等個三、四天吧?。ū娦Γ娂姴遄毂硎举澩?。)
生4:為什么少年見了吳王不趕緊就直接講《螳螂捕蟬》的故事,而要先說打鳥呢?
生5:因為如果直接就講這個故事,會引起吳王的懷疑或者反感。先從打鳥講起,慢慢地讓吳王感興趣,讓他自己提出問題,這樣就顯得很自然,吳王也能聽得進(jìn)去。這也能看出,少年是非常有智謀的。
師: (引讀課文3—11小節(jié))果不其然,少年引起了吳王的注意,吳王奇怪地問道(讀第四小節(jié))——少年正好就順勢回答(讀第五小節(jié))——吳王自然再問(讀第六 小節(jié))——少年便不露痕跡,水道渠成地說出(讀第七小節(jié))——吳王果然中計,來了興趣(讀第八小節(jié))——于是少年終于可以自然而然地講出那個精心準(zhǔn)備的故 事(讀第九小節(jié))——吳王也聽得津津有味,居然還夸獎道(讀第十小節(jié))——最關(guān)鍵的時候到了,少年接下來就要點出故事的道理,以巧勸吳王(讀第十一小節(jié)) ——
師:吳王自然也沒有辜負(fù)少年的一番苦心設(shè)計,聽了《螳螂捕蟬》的故事后,總算是恍然大悟,想明白了什么?
生:我應(yīng)該聽大臣們的勸說,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攻打楚國,否則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不堪設(shè)想呀!
師:是呀,道理還是那個道理,可這回卻是吳王聽了少年講的那件“有意思的事”后自己恍然大悟出來的。他終于想明白了,取消了攻打楚國的決定。少年勸說成功,功不可沒呀!
三.交流收獲,感悟文中事理。
師:學(xué)了這篇課文,你們有什么收獲么?
生1: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在今后的生活和學(xué)習(xí)中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考慮到身后隱伏著的禍患。
師:(引導(dǎo)學(xué)生聯(lián)系實際再談具體些。)《螳螂捕蟬》是一個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種很古老的文學(xué)題材,也是世界文化史上重要的遺產(chǎn),它往往通過生動的小故事,揭示一定的道理,希望同學(xué)們課后多讀一讀寓言,讓我們欣賞優(yōu)美,理解智慧,感悟善良。
生2:我懂得了怎樣勸人,要有一個圓的腦袋,而不能用方的腦袋。也就是說,要巧,要妙。
師:是的,有時侯,用一些生動的事例,迂回地去勸服別人,會更容易讓他人明白事理,接受意見。我們要學(xué)會巧用這種方法,增強(qiáng)自己的說服力。同樣,對別人善意的勸告也要虛心聽取,多方求證,可以幫助我們作出正確的決策。
生3:少年的愛國和智慧令人欽佩,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
師:為了國家的利益,做自己能做的事,是一種義務(wù)也是一種光榮。少年確實有智謀,他的智謀更體現(xiàn)于他的精心設(shè)計,巧妙安排之中。我們今后做什么事情也都應(yīng)該注意周密計劃,考慮細(xì)微,才能達(dá)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師:就這篇課文的學(xué)習(xí)過程而言,也可以啟示我們讀文章不妨找出關(guān)鍵的問題,或是自己不明白的問題,帶著問題來讀書,抓住字詞句來體會,尤其是要將自己放到故事中去,設(shè)身處地地去思考,去想象,去揣摩,我們或許會把文章讀得更深刻些。
評析:
一.我要研究。
一篇課文的教學(xué)目標(biāo)該如何確定呢?不僅僅是看教材,更重要的是看學(xué)生。學(xué)生想學(xué)什么,他們對什么感興趣,對什么有疑惑,作為教師不僅要心中清楚,更要實實 在在地體現(xiàn)在教學(xué)目標(biāo)中,這才是真正地以學(xué)生為主體,尊重和滿足學(xué)生的需要,為學(xué)生而教學(xué)。就這篇課文而言,六年級的學(xué)生對寓言《螳螂捕蟬》的故事 和所揭示的道理是比較清楚的,教師并不需要在此處做過多的教學(xué)。課文初讀下來,學(xué)生似乎也沒有什么讀不明白的地方??伤麄冋娴淖x懂了么?不盡然。這時,教 師就要引導(dǎo)他們疏通課文,理清課文脈絡(luò),在此基礎(chǔ)上,激發(fā)他們質(zhì)疑,點撥他們抓出課文中的關(guān)鍵問題——同樣是勸,為什么大臣們失敗了而少年卻能勸說成功? 這是學(xué)生一下子說不清楚的問題,這是學(xué)生沒想到但再想想竟覺得確實是有意思的地方,這是學(xué)生會有似是而非的理解之處。將解決這樣的問題作為教學(xué)目標(biāo),教學(xué) 才是有源的活水,才有價值,學(xué)生也才愛學(xué)。同樣,在研究這個問題的過程中,“直勸”與“巧勸”的不同,是學(xué)生比較容易得出的答案,而“巧”中不僅包含“勸 的方式巧;故事選得巧”;整個“時間、地點、情境、過程”等設(shè)計、安排的“巧”,卻又是學(xué)生不容易讀出來的,這是他們學(xué)習(xí)的難點,那自然就是教師教學(xué)的難 點,是引導(dǎo)學(xué)生探究的重點。
要讓教學(xué)從目標(biāo)的制定開始,就牢牢地鎖住學(xué)生,讓語文成為學(xué)生“自我”的語文,“我要學(xué)的”的語文。
二.我在動情。
語文課要學(xué)習(xí)語言,掌握用語言溝通心靈的工具;語文課要點燃學(xué)生的思想,熏陶他們的情感,激發(fā)他們的活力。一節(jié)好的語文課應(yīng)該是教師和學(xué)生都能走進(jìn)課文 中,和故事里的那個“我”,那個“他”情感共鳴,共同分享人生的幸福,共同感受世間的情意,共同體驗心靈的震撼。這篇課文,教師創(chuàng)設(shè)了與少年對話的情境, 一個“對話”,拉近了學(xué)生與教師的距離,拉近了學(xué)生與文本的距離,學(xué)生的興趣被激發(fā),學(xué)力被釋放,情感被喚醒。當(dāng)他們說“我知道你為什么這樣做”來道出自 己的發(fā)現(xiàn)并享受“少年”的稱贊時,那得意自己也是智者的神情令人難忘;當(dāng)他們用“你真有智謀”,“我欽佩你”來表達(dá)對少年的感受的時候,那真誠的模樣令人 感動;當(dāng)他們問“我不明白你為什么要這樣”來道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并為此爭辯而終于恍然大悟的時候,那驚喜與快樂的笑容是世上最美的花朵!這時,學(xué)生讀書, 品味字詞,展開想象,訓(xùn)練說話,就不會再是游離于課文情境之外的干巴地讀,被動地想,盲目地說,他們,有了感情,并帶著感情在與“少年”,與同伴進(jìn)行生動 的、富有靈性的交流與碰撞,在交流中不斷調(diào)整自己的認(rèn)識,在碰撞中迸發(fā)靈感,促進(jìn)思維,有所感悟。
要精心地做好教學(xué)設(shè)計,智慧地創(chuàng)設(shè)教學(xué)情境,讓語文在學(xué)生的心靈產(chǎn)生情感,“我在動情”地學(xué)習(xí)語文。
三.我有所得。
學(xué)生在學(xué)習(xí)課文,在提出問題、明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都要有意識地引導(dǎo)學(xué)生思考:我積極參與了么?我運用的這種學(xué)習(xí)方法為什么 有(沒有)效果?教師或同學(xué)們是怎樣學(xué)的?我和小組成員合作愉快么?我收獲到了什么?還有問題么等等,并給他們一定的時間整合這些反思,創(chuàng)造機(jī)會讓大家互 相交流感受,使他們在不斷地反思中獲得更深一步的理性認(rèn)識。尤其是高年級的語文課,更應(yīng)該注重在教學(xué)中引導(dǎo)學(xué)生不斷地反思,總結(jié)自己的收獲。就如在這篇課 文的學(xué)習(xí)與交流中,有的學(xué)生是懂得了一個道理;有的是學(xué)會了一種處事的方法;有的是觸發(fā)了一些感受;有的是得到了一些學(xué)習(xí)的技巧。如果教師課后再有針對性 地給學(xué)生創(chuàng)造一些實踐“所得”的機(jī)會,讓他們將這些“所得”實際操練一番,學(xué)生學(xué)語文就真的學(xué)到了本領(lǐng)——做人的本領(lǐng),做學(xué)問的本領(lǐng)。
要讓教學(xué)在學(xué)生身上留下一些痕跡,引導(dǎo)、幫助學(xué)生擁有自己的收獲,讓語文提升學(xué)生,學(xué)了語文,“我有所得”。
10、毛立業(yè)《螳螂捕蟬》教學(xué)實錄
點擊下載此文件
11、《螳螂捕蟬》教學(xué)實錄(陳建先)
師:你們喜歡聽誰的歌?
生:劉德華。
師:你是深沉派?。ㄉΓ?br/>
師:你呢?
生:那英。
師:你是柔情派?。ㄉΓ?br/>
生:刀郎。
師:你是實力派的!我也喜歡刀郎的歌。(板書:刀郎)
師:說起刀郎,我總?cè)滩蛔∫l(fā)笑。因為刀郎這個名字和一種昆蟲關(guān)系很近。
生:什么昆蟲?
師:刀螂唄?。ńo“郎”加“蟲”旁。)
師:有誰知道“刀螂”?
生:它是一種綠色的小昆蟲,長長的身子,有一對翅膀。
師:說得對!刀螂是一種益蟲,又叫螳螂。(擦去“刀”,換成“螳”。)來,一起讀。
我們今天要學(xué)習(xí)一篇課文“螳螂捕蟬”(補(bǔ)充板書:捕蟬)。一起讀。(生讀“螳螂捕蟬”。)
師:“蟬”大家都知道吧?
生:知道。就是夏天吱吱亂叫的“知了”。
師:吱吱叫的那是雄蟬。雌蟬是不會叫的,因為它的腹部沒有發(fā)音器。
師:“捕”是什么意思?
生:捕就是“捉”。
師:對。還可以說----
生:逮。
生:抓。
師:“螳螂捕蟬”是一個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過一個假托的故事來說明某一個深刻的道理。這篇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又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呢?大家認(rèn)認(rèn)真真地讀讀課文就會明白的。
生:(自由讀課文)
師:要對照生字表,把每個字的字音讀準(zhǔn),讀不順的句子重復(fù)幾遍就順了。
生:(讀完課文)
師:誰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怎樣的一件事?
生:課文主要講吳王準(zhǔn)備攻打楚國,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對??伤虉?zhí)不聽,并且說,誰敢來勸阻他,他就處死誰。后來,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給他講了一個“螳螂捕蟬”的故事,他聽后恍然大悟,決定不再攻打楚國了。
師:說得很概括,也很完整。大家像他這樣,同位之間互相說說。
生:(同桌互說)
師:如果再概括一些,可以怎么說?
生:吳王準(zhǔn)備攻打楚國,他下了死命令不許大臣勸阻。后來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說服了他,他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師:說得不錯,比剛才又精煉了。課文主要講了誰和誰?
生:主要講了吳王和少年。
師:那能不能把剛才的內(nèi)容再“減肥”?
生:吳王不顧大臣的反對,下了死命令要攻打楚國,后來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說服了他。
生:吳王不顧大臣的反對要去攻打楚國,后來一位少年讓他打消了攻打的念頭。
師:雙“瘦”了一大圈,還能再“瘦”一點嗎?
生:(無語)
師:想一想,吳王和少年,主要又寫誰?
生:主要寫少年。
師:為什么?
生:因為課文題目是“螳螂捕蟬”,而吳王取消攻打楚國的念頭,也是因為少年講了“螳螂捕蟬”的故事,所以說主要寫少年。
師:有道理。還有別的理由嗎?
生:因為從課文的第二節(jié)開始,一起到最后,課文里都寫了少年的事,寫少年最多。
師:會看書。從字?jǐn)?shù)上也能看出來,有道理。那誰能用一句話來概括?
生: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讓吳王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師:很好。你說?(指一生)
生:一位少年讓吳王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師:好的。你說?
生:一少年智勸吳王,吳王決定不再攻打楚國。
師:智勸!這個詞用得好!一篇600字的課文,同學(xué)們一句話就把它的主要內(nèi)容概括出來了。這就叫把書讀薄。這一點,對于我們六年級的學(xué)生來說,非常重要。下面,我還要讓大家把書讀厚。既然課文主要寫的是少年,那我們就仔仔細(xì)細(xì)地讀一讀,看課文是怎樣描寫他的,你 認(rèn)為這位少年是一位什么樣的人,并說出理由來。這一遍我建議大家默讀,邊讀邊劃一劃,思考一下。
生:(默讀課文,圈劃批注。)
師:誰先來讀一讀?先讀一讀你找到的句子,再說一說少年是一位什么樣的人,然后說說理由。
生:讀“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聽了大臣們的議論,想去勸說吳王??墒菂峭跻严铝怂烂睿趺崔k呢?”我覺得少年是一個非常勇敢的人。因為吳王已經(jīng)下了死命令了,不允許別人來勸阻,他還要去勸說,說明他真有勇氣。
生:我想補(bǔ)充一下,我覺得從這里還能看出少年非常關(guān)心國家大事,如果不為自己的國家著想,他就不會冒著生命危險去勸說吳王了。
師:說得好!一個是為國分憂!一個是勇氣可嘉!
生:(讀)“第二天清晨,他拿著一只彈弓,在王宮花園里轉(zhuǎn)來轉(zhuǎn)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zhuǎn)了三個早晨。”從這里能看出,少年勸阻吳王的決心已下,說明他很有勇氣。因為他的衣裳和鞋子都被露水打濕了,一連轉(zhuǎn)了三個早晨,還在等待吳王的到來,可見他的決心確實很大。
生:露水打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說明他起得很早,不怕吃苦;一轉(zhuǎn)就是三個早晨,說明他有足夠的耐心;而且他還毫不介意,說明他一心只想勸阻吳王,其他的什么都沒放在心上。(掌聲響起。)
師:你有理有據(jù),連用三個“說明”來表達(dá)自己的觀點,有雄辯家的魅力!
師:還有別的看法嗎?
生:我覺得這位少年拿著彈弓在花園里轉(zhuǎn),并不是來打鳥,真正的意圖是要勸說吳王。這說明他已經(jīng)想好了勸說吳王辦法,他已經(jīng)胸有成竹了。
師:前面說吳王已經(jīng)下了死命令,誰敢來勸阻他,他就處死誰。所以少年就沒有直接去勸,因為這樣就像飛蛾撲向火堆一樣,不但勸不成,還要丟掉自己的腦袋。那你覺得這位少年怎么樣?
生:這位少年很聰明。
生:他很愛動腦子。
生:他很有智慧,非常巧妙。
師:前面已有同學(xué)說這叫什么勸?
生:智勸。
師:對!還可以怎么說?
生:妙勸。
生:巧勸。
師:能用四個字說嗎?
生:拐彎抹角的勸。
生:旁敲側(cè)擊地勸。
師:從少年的勇敢和智勸,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足智多謀的人。
生:有勇有謀的人。
生:有膽有識的人。
生:膽識過人的人。
生:機(jī)智勇敢的人。
師:所有這些詞語用在少年的身上都很恰當(dāng)。那么比較而言,大臣們的規(guī)勸是一種怎樣的勸呢?快速讀讀前面的內(nèi)容,誰來說一說?
生:大臣們的勸是直接勸。
師:去掉一個字!
生:直勸!
師:改得好!還可以說成是----
生:正勸!
師:像足球射門一樣,踢得太正了就容易被撲到。
生:還可說成是“笨勸”。
師:相對于少年的“智勸”,大臣們的勸就是“笨”勸了,也可以這么說。好了。我們回到前面的大問題,接著交流。
生:(讀)“少年回答說:‘稟報大王,我在打鳥。’”
師:停!“大王”讀“dài wang”,讀!再讀!古時候一些諸侯王或是山寨的首領(lǐng)就叫“大王”。而“大王”(dà wáng)的意思就不一樣了,一般指在某一個行業(yè)、某一個領(lǐng)域里的最有成就的人。比如說鋼鐵大王、造紙大王等。好,接著讀。
生:(讀)“吳王問:‘你打著鳥了嗎?’少年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吳王來了興趣,問:‘什么事?。?rsquo;”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出少年確實是足智多謀。他表面上說是打鳥,好像很悠閑的樣子,我覺得這是他故意不讓吳王發(fā)現(xiàn)他的用意,因為前面吳王已經(jīng)下了死命令,不允許別人來勸他。
師:這叫“不露聲色”,沉住氣!
生:我覺得他很有計謀,很有方法。他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說“一件挺有意思的事。”這樣,就把吳王給吸引過來了。因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聽,吳王當(dāng)然不會例外的。(掌聲)
師:故意賣個關(guān)子,把吳王的好奇心給吊起來。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確實高明!這段對話,你們覺得應(yīng)該怎么讀?
生:要不慌不忙地讀。
生:要很沉住氣地讀。
生:要不緊不慢地讀。
師:就按自己的體會,好好說說這段話。
生:(自由練讀。)
師:我們請三位同學(xué)合作,把這段話表演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師分配角色,一人讀吳王的話,一人讀少年的話,一人旁白。)
師:不看書,能表演出來嗎?誰愿意自告奮勇當(dāng)吳王?少年?
(有兩生在掌聲中上臺。)
師:(拿起一頂官帽,給“吳王”戴上。)您是吳王,官帽戴上。開始吧。(眾笑。)
(學(xué)生繪聲繪色,表演較成功。)
師:掌聲歡送“吳王”和“少年”回座!你們倆做好思想準(zhǔn)備啊,說不定哪一天某位大導(dǎo)演要來請你們拍電影呢!好,繼續(xù)交流前面的問題。(眾笑。)
生:(讀)“少年接著說:‘是的,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拿著彈弓在瞄準(zhǔn)它呢。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從這里可以看出少年的機(jī)智勇敢,他向吳王繪聲繪色地講述“螳螂捕蟬”的故事,等到吳王聽得入迷,便把真正想要勸說吳王的話說了出來。
師:你的意思是說,少年勸阻的時機(jī)把握得好。是不是這個意思?
生:是的。
師:我要問你,剛才你說“等到吳王聽得入迷了”,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為吳王夸獎?wù)f:“你看得真仔細(xì)!那黃雀要捉螳螂嗎?”吳王已經(jīng)在夸獎少年了,說明少年的故事確實很吸引人,能得到吳王的夸獎應(yīng)該是很不容易的,這也說明吳王心情很高興。
師:有道理。誰有補(bǔ)充?
生:吳王問:“那黃雀要捉螳螂嗎?”說明他真的入迷了,對這個故事已很有興趣,被吸引過去了。
師:對!你看得很仔細(xì)。我們再讀讀少年的話,你覺得他的哪句話最關(guān)鍵?
生:“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這句話最關(guān)鍵。這句話,少年用蟬、螳螂、和黃雀的關(guān)系來暗示吳王,攻打楚國的后果,只不過是沒有說明罷了。
師:那么“蟬、螳螂、黃雀”之間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關(guān)系?誰來讀讀書上的話?
生:(讀)“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在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
師:誰能用簡短的話來概括一下蟬、螳螂、黃雀三者的關(guān)系?
生:螳螂要捉蟬,黃雀又準(zhǔn)備捉螳螂。
師:你能加上一點符號把它們的關(guān)系表示出來嗎?我再請一位上臺。其他同學(xué)寫在本子上。
生:(板書: 螳螂→蟬 )
↑
黃雀
生:(板書: (黃雀)→螳螂→蟬)
師:能講講你的設(shè)計嗎?你先來吧。
生:我這個設(shè)計,用箭號表示攻打,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背后吃螳螂。
師:那你為什么不是把黃雀寫在同一條線上?
生:因為黃雀是在背后嗎,它是在螳螂捕蟬之后才準(zhǔn)備吃螳螂的。
師:你考慮得很細(xì)致。這就叫“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指另一生),那把黃雀用括號括起來也是這個意思嗎?
生:對。這就表示黃雀是在暗處,是隱伏著的禍患。
師:畫得真好!下面的同學(xué)還有什么新的設(shè)計嗎?
生:我和他們設(shè)計的差不多,就是在“螳螂”和“蟬”中間加了一個“捕”字,在“黃雀”后面又加了一個“啄”字。
師:非常好!用箭號表示,又用文字來說明,又形象,又具體!
師:這一節(jié)中對“螳螂捕蟬”的動作描寫非常形象,也很具體,大家把這句話劃出來,一起讀一讀。
生:(齊讀“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
師:哪個詞用得準(zhǔn)確?
生:拱著。
生:舉起。
師:這兩個詞正好抓住了“螳螂捕蟬”的動作特點,使人一讀頭腦里就有畫面了。我們要學(xué)會這種寫法。
師:現(xiàn)在請同學(xué)們看板書,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能不能把板書的內(nèi)容替換一下?
生:把“螳螂”換成“吳王,”把“蟬”換成“楚國”,把“黃雀”換成“諸侯國”。
師:同意嗎?
生:同意。
師:誰把他們?nèi)叩年P(guān)系說一下?
生:吳王攻打楚國,其實諸侯國就會來攻打吳國。
師:是這樣嗎?
生:是。
師:書上是怎么說的?
生:說“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shè)想。”
師:你怎么理解“不堪設(shè)想”的?
生:不知道會怎么樣。
師:可以這樣理解。還可以怎么說?
生:不能夠想像得到。
師:對!單看這個“堪”字知道是什么意思嗎?
生:能。
師:對!能,能夠。還能怎么講?
生:可,可以。
師:非常正確!可以,能夠就是“堪”的意思。那“后果不堪設(shè)想”的意思就是——
生:后果不可以預(yù)料。
生:后果不能夠想像。
生:后果無法想像。
師:如果吳王真的攻打楚國,這不堪設(shè)想的后果是怎樣的?
生:其他諸侯國會乘著吳國的兵力不足,對他們偷襲,可能吳國自己也保不住了。
生:可能吳國四面都是敵人,弄到滅亡的地步。
生:即使不會亡國,吳國肯定會大傷元氣了。
師:是?。覝缤?,遭殃的是誰呀?
生:遭殃的是那些的打仗的士兵。
生:遭殃的是那些無家可歸的人民。
生:遭殃的是手無寸鐵的平民。
生:遭殃的是無辜的老百姓。
生:遭殃的是可憐的兒童和老人。
師:對呀!最遭殃的是那些有家不能歸,四處流浪、死于非命的老百姓了。這就是“不堪設(shè)想”的后果??!所以,有一首詞寫得好:“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師:據(jù)史書記載,當(dāng)時諸侯國明爭暗斗,各懷鬼胎,都想吞并對方,獨霸天下。起初,楚國對弱小的晉國動武,晉國便聯(lián)合吳國起來對付楚國,這樣,楚國就被吳國滅亡了。后來,晉國又和吳國爭奪天下,連年征戰(zhàn),吳國國力越來越差,這時,被吳國俘虜?shù)脑酵豕篡`臥薪嘗膽,最終打敗了吳國。你們說,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累不累呀!所以聽了少年的話,吳王恍然大悟,他說:“你講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師:什么叫“恍然大悟”?
生:“恍然大悟”就是一下子就明白了過來。
生:就是忽然之間就明白了。
師:他明白了什么?
生:他明白了,如果攻打楚國,就會像“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一樣,諸侯國就會乘虛而入,自己就非常危險了。
生:明白了,如果攻打楚國,自己就會遭到其他諸侯國的圍攻,自己的王位也就保不住了。
師:他的大王生活也將一去不復(fù)返了。他明白這可怕的后果,想到自己的危險,但可能想不到什么?
生:他可能想不到受苦受難的老百姓。
師:你說呢?
生:他可能想不到那些無家可歸的人民。
師:說得太好了!還是那句話,“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不管從哪個角度講,如果要換來國家的安寧,換來和平的生活,只有怎么做?
生:要保住國家安寧,只有不發(fā)動戰(zhàn)爭!
生:要保住國家安寧,只有不要戰(zhàn)爭
師:對!不戰(zhàn),不去侵犯別人,不去一心貪圖眼前不該擁有的利益,這才是百姓之福,國家之福,也才是帝王之福?。。ò鍟翰粦?zhàn)。)
師:學(xué)了這篇課文,你一定有不少收獲吧?
生:我們要學(xué)習(xí)少年的聰明機(jī)智。
生:我們要學(xué)習(xí)少年的遇事冷靜,善于思考。
生:從吳王身上得到的教訓(xùn)是:遇事不能固執(zhí)已見,不能不聽別人的勸告。
生:我從吳王身上得到的教訓(xùn)是,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這樣有什么事情的話,還能亡羊補(bǔ)牢,不至于造成更大的危險。
生:從“從螳螂捕蟬”這則寓言我得到這樣一個啟示: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要有長遠(yuǎn)的打算,不能目光短淺,不然的話就會吃大虧。
生:一門心思去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記身后隱伏著的危險,是很愚蠢的!
師:看來,大家是真正讀懂了這則寓言故事。老師還有個問題? 你們說,吳王聽了少年的話,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而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了,那么,第二天上早朝的時候,他會對大臣們怎樣解釋這一新決定呢?來,四人一小組,討論討論,為吳王設(shè)計一個講話稿,待會兒每組推薦一位吳王上早朝,看哪位吳王得到的掌聲最熱烈。
生:(四人小組討論得很熱烈。)
師:(到各組了解情況并適時指導(dǎo)。)
師:(待學(xué)生討論差不多了。)差不多了吧?哪位吳王愿意先聲奪人,第一個早朝?
生:大家好!幾天前——
師:(打斷)停!吳王見了大臣,會說大家好,大王是這個架式?
生:各位愛卿。
師:對了!接著說。
生:各位愛卿,幾天前,本王決定攻打楚國??珊髞?,我到后花園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給我講了個“螳螂捕蟬”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說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準(zhǔn)備捉它。那么螳螂拱著身子,舉起爪子,要去捕蟬,卻沒想到有只黃雀在它的背后正要啄食它。聽了這個故事,我恍然大悟,我若攻打楚國,其它諸侯國必然乘虛而入,那樣后果就不堪設(shè)想了!所以,今天,我決定不再攻打楚國了!”
師:大王英明?。ㄕ坡?,笑聲。)
這們吳王把改變決定的過程說得很具體。還用上了書上的許多詞語,還是一位很有文采的大王??!來!掌聲歡迎第二位吳王閃亮登場!
生:諸位卿家,寡人原想攻打楚國,擴(kuò)大我國疆土,并對你們下了死命令??墒怯幸惶煸绯?,我到后花園晨練的時候,遇到了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一只螳螂發(fā)現(xiàn)樹上有一只高高在上、悠然自在的蟬,便想何不捉來做自己的一頓美餐呢?于是它拱著身子,舉起前爪,一步步地向蟬靠近。但他卻沒想到,在它背后,有一只黃雀正和它一樣,也在打著它的主意呢!可笑的還在后頭,這只黃雀更不知道在它背后,這位少年正拿著彈弓瞄準(zhǔn)它呢!寡人聽了這個故事后恍然大悟,若我們攻打楚國,不就和這個“螳螂捕蟬”的故事一樣嗎?所以,我決定,我們不打楚國了!諸位愛卿,還有何事,有事早奏,無事退朝!(笑聲,掌聲。)
師:王者風(fēng)范!演說家的魅力!還有更多的同學(xué)都想上朝過一把“吳王癮”。可是已經(jīng)下課了——
生:再演一個!再演一個!
生:延長時間!
師:大家的熱情,大家的心情,大家的才華證明了你們是最棒的學(xué)生!我和臺下的老師們一樣,真想繼續(xù)欣賞大家精彩的表演,但是,后面的老師就沒時間上課了,我們也不能只顧著眼前的利益呀!你們說,對不對?
生:對!
師:好!回去以后到班里和你們的老師繼續(xù)表演!同學(xué)們再見!
12、蘇教六下《螳螂捕蟬》教學(xué)實錄
一.讀文質(zhì)疑,明確研究重點。
師:同學(xué)們,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來學(xué)習(xí)《螳螂捕蟬》。吳王準(zhǔn)備出兵攻打楚國,大臣們和少年都進(jìn)行了勸阻。面對大臣們的勸阻,吳王的態(tài)度是什么?
生:讀課文第一小節(jié)吳王說的話。
師:大臣們的勸阻失敗了!面對少年的勸阻,吳王的態(tài)度又是什么?
生:讀最后一小節(jié)。
師:少年的勸阻卻成功了!由此,我們會想到什么問題呢?
生1:為什么大臣們勸說失敗,而少年卻能勸說成功?
生2:少年是怎么勸吳王的?
生3:少年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
生4:吳王恍然大悟,他悟出了什么?
師:看來,大家對課文中的少年很感興趣。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重點來研究少年,研究他為什么能勸說成功。
二.創(chuàng)設(shè)情境,自主研讀體驗。
師:請同學(xué)們默讀課文,先讀讀大臣們是怎么勸阻吳王的,再讀讀少年又是怎么勸說的,比較起來思考,你認(rèn)為少年為什么能勸說成功,最終讓吳王想明白了不能攻打楚國這個道理。
生1:大臣們是告訴吳王如果攻打楚國,取勝的希望雖然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不堪設(shè)想。而少年是通過給吳王講《螳螂捕蟬》的故事來勸說吳王的。
生2:大臣們是直接給吳王講道理,而少年卻是說了《螳螂捕蟬》這個故事來啟發(fā)吳王,點撥吳王自己去悟出道理的。
師:由此看來,同樣是“勸”,大臣們的勸是——
生1:直接勸。
生2:直柬。
師:“直柬”,這個詞用的好。直截了當(dāng),毫不拐彎地勸柬。
生3:那少年的“勸”就是巧勸,妙柬。
師:勸的方式不同,取得的效果就不同。那再想一想,少年為什么不講別的故事,單選《螳螂捕蟬》這個故事來“勸”呢?這里是否還有“巧妙”呢?《螳螂捕蟬》這個寓言故事大家并不陌生,我們先來讀一讀,能讀好么?要把三個小動物的動作讀讀清楚,特別還要讀好“它們都是‘卻不知道’”。
師:這個故事就叫“螳螂捕蟬——
生:——黃雀在后”。
師:這個寓言故事的道理是什么,知道么?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
師:你們能想明白少年為什么要選《螳螂捕蟬》這個故事么?
生1:《螳螂捕蟬》所講的道理和吳王攻打楚國的道理是一樣的,這樣才能讓吳王由故事想到自己,有所領(lǐng)悟。
生2:《螳螂捕蟬》中,蟬、螳螂、黃雀都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及到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如果吳王攻打楚國,那楚國就像蟬,吳王就像螳螂,其他諸侯國就像黃雀,一個在一個后面,后果是不堪設(shè)想的。
生3:那就不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而是“吳攻楚國,諸侯在后”。
師:好一個“吳攻楚國,諸侯在后”!對應(yīng)得極妙!
生3:由此看來,這少年是很有智慧的,不僅用了講故事的方式巧勸吳王,還特別精心地選了一個和吳王攻打楚國有聯(lián)系的《螳螂捕蟬》的故事。
師:你的發(fā)現(xiàn)很有價值,看出了少年的“巧妙”。你也是個很有智慧的少年,老師佩服你。(生笑)
師:其實呀,少年勸說成功,不僅僅是用了講故事的方式,故事選得巧,他在說這個故事前的一言一行,也都是經(jīng)過精心設(shè)計,巧妙安排的,也都能看出少年的智慧。而這些,可能是同學(xué)們讀書的時候不容易讀出來的。這樣,請你們自己讀讀課文2—8小節(jié),讀讀少年的一言一行,想想他為什么這么做,能體會到他的智慧,他的精心設(shè)計,巧妙安排么?劃出有關(guān)的詞語。
(學(xué)生自讀,勾畫)
師:請大家特別要仔細(xì)讀讀3、4小節(jié),一句話一句話地讀,體會。
(學(xué)生再讀,再勾畫)
師:請同座位互相交流。
師:能讀出來么?這樣吧,我們請出少年來和我們對話。你們可以分析少年的言行,一語道破少年的精心設(shè)計,巧妙安排,那么,你一定是少年的知音,也是智者;你也可以有弄不明白的問題直接向少年請教,學(xué)習(xí)智慧。少年在哪里呢?眼睛瞪大了,看仔細(xì)。他來了,朝前看,在這,我,乃那少年也。(教師扮演少年)
(學(xué)生表現(xiàn)出極大興趣,躍躍欲試)
師:讓我們把鏡頭拉向遙遠(yuǎn)的戰(zhàn)國時代。聽說吳王準(zhǔn)備出兵攻打楚國,不聽大臣們的勸阻,還下了死命令。我乃侍奉吳王的少年,我也要去勸勸吳王。可怎么辦呢?有了,我要給吳王講《螳螂捕蟬》的故事,讓他自己悟出道理來。我要這般這般……
(引讀課文3—8小節(jié))
師:故事先演到這兒,下面,誰是我的知音,能知道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精心設(shè)計、巧妙安排的呢?
生1:我知道少年為什么選擇清晨——
師:對不起,打斷一下。少年就在你的眼前——我!直接對我說出你的感受,不用客氣。(眾笑)
生1:我知道你為什么選擇“清晨”。因為只有清晨才有露水,才有蟬“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所講的故事才顯得真實。
生2:而且只有清晨才有露水,少年也才會“沾濕衣裳”,這也才能引起吳王的注意。
師:你們倆真是“我”的知音,一語道破“我“的精心設(shè)計。是的,這個“清晨”的時間是“我”刻意選的。
生3:少年,你真聰明。你選在“王宮花園”轉(zhuǎn)來轉(zhuǎn)去,是因為只有在“王宮”才最有可能遇見吳王;而且,只有在“花園”,才會有《螳螂捕蟬》這個故事發(fā)生的情境——“花園里有一棵樹……”,這樣吳王才會相信這個故事是真實的。
師:是的,“王宮花園”,這個地點也是我精心安排的。你們不想想,“我”是什么人嘛!
生4:你是“侍奉吳王的少年”,當(dāng)然了解吳王的習(xí)性,你一定知道吳王喜歡到花園里來轉(zhuǎn)轉(zhuǎn),所以,你也選擇了花園,好碰見吳王。
生5:也正是因為你是“侍奉吳王的少年”,平時一定和吳王關(guān)系最親,所以,你知道露水沾濕了你的衣服,吳王一定會心疼你,關(guān)心你,問你是怎么回事,你就可以乘機(jī)講出這個故事了。
生6:我知道你為什么“拿著彈弓”。是因為你后來說“那黃雀卻不知道我正拿著彈弓瞄準(zhǔn)它呢”。你拿彈弓是為了打那只黃雀。
師:“我”是為了“真”打“那只”黃雀?
生1:我不同意他的觀點。根本就沒有什么黃雀,“彈弓”不過是你的道具,你拿它是為了證明你確實“看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這樣吳王才會相信你說的道理。
生2:你也許根本就沒有親眼看到過“這件很有意思的事”——螳螂捕蟬,只不過為了勸說吳王,想好要說這個故事,然后為了這個故事才做了很多精心的設(shè)計的。
師:甚至連“彈弓”這樣細(xì)微之處也都考慮得非常周全。
生(情不自禁)你真乃高人也!
師:(笑,做抱拳狀)過獎!過獎!
生6:少年,我真的欽佩你!你為了勸吳王,“一連轉(zhuǎn)了三個早晨,露水沾濕了衣裳也毫不介意”,你多么有耐心,多么有決心呀!
師:謝謝你的夸贊。你們知道,我第一天清晨沒有碰見吳王,心里是怎么想的嗎?
生:你一定想,怎么今天吳王沒有來呢?沒關(guān)系,我明天清晨再來。
師:于是,第二天,“清晨——”(引讀第三小節(jié))可是,我還是沒有碰見吳王,我又怎么想?
生:真著急!這已經(jīng)是第二天了!如果再不能見到吳王勸說他,吳王一旦攻打楚國,我們國家的利益就要受到損害!為了國家的利益,我明天還要再來,一定要等到吳王。
師:盡管露水已經(jīng)沾濕了我的衣裳——
生:那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和國家利益比起來,這算不了什么!
師:于是,第三天,“清晨——”(再引讀第三小節(jié))
師:“少年終于被吳王發(fā)現(xiàn)了”,這個“終于”說明了什么?
生1:少年的精心設(shè)計、巧妙安排果然沒有白費,一切盡在他的謀劃之中。
生2:少年的愛國之心終于感動了上帝。(眾笑)
師:這世上沒有上帝。但少年的愛國之心倒確實令我們感動;他的智慧也確實讓我們欽佩。還有什么讀不懂少年的地方嗎?
生:如果少年第三天仍然等不來吳王,他會怎么辦?
師:你們說呢?今天的讀書證明你們也很有智慧喲!
生1:那我就天天來,一直等下去。
生2:那怎么行?萬一吳王都已經(jīng)攻打楚國了,不就完了么?
生3:我認(rèn)為,根本不存在等不來吳王的情況。少年是個非常聰明的人,他的設(shè)計這樣精心,安排這樣巧妙,考慮這樣周到,怎么會碰不到吳王呢?少年應(yīng)該是比較有把握的,最多也就等個三、四天吧?。ū娦Γ娂姴遄毂硎举澩?。)
生4:為什么少年見了吳王不趕緊就直接講《螳螂捕蟬》的故事,而要先說打鳥呢?
生5:因為如果直接就講這個故事,會引起吳王的懷疑或者反感。先從打鳥講起,慢慢地讓吳王感興趣,讓他自己提出問題,這樣就顯得很自然,吳王也能聽得進(jìn)去。這也能看出,少年是非常有智謀的。
師:(引讀課文3—11小節(jié))果不其然,少年引起了吳王的注意,吳王奇怪地問道(讀第四小節(jié))——少年正好就順勢回答(讀第五小節(jié))——吳王自然再問(讀第六小節(jié))——少年便不露痕跡,水道渠成地說出(讀第七小節(jié))——吳王果然中計,來了興趣(讀第八小節(jié))——于是少年終于可以自然而然地講出那個精心準(zhǔn)備的故事(讀第九小節(jié))——吳王也聽得津津有味,居然還夸獎道(讀第十小節(jié))——最關(guān)鍵的時候到了,少年接下來就要點出故事的道理,以巧勸吳王(讀第十一小節(jié))——
師:吳王自然也沒有辜負(fù)少年的一番苦心設(shè)計,聽了《螳螂捕蟬》的故事后,總算是恍然大悟,想明白了什么?
生:我應(yīng)該聽大臣們的勸說,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攻打楚國,否則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不堪設(shè)想呀!
師:是呀,道理還是那個道理,可這回卻是吳王聽了少年講的那件“有意思的事”后自己恍然大悟出來的。他終于想明白了,取消了攻打楚國的決定。少年勸說成功,功不可沒呀!
三.交流收獲,感悟文中事理。
師:學(xué)了這篇課文,你們有什么收獲么?
生1: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在今后的生活和學(xué)習(xí)中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考慮到身后隱伏著的禍患。
師:(引導(dǎo)學(xué)生聯(lián)系實際再談具體些。)《螳螂捕蟬》是一個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種很古老的文學(xué)題材,也是世界文化史上重要的遺產(chǎn),它往往通過生動的小故事,揭示一定的道理,希望同學(xué)們課后多讀一讀寓言,讓我們欣賞優(yōu)美,理解智慧,感悟善良。
生2:我懂得了怎樣勸人,要有一個圓的腦袋,而不能用方的腦袋。也就是說,要巧,要妙。
師:是的,有時侯,用一些生動的事例,迂回地去勸服別人,會更容易讓他人明白事理,接受意見。我們要學(xué)會巧用這種方法,增強(qiáng)自己的說服力。同樣,對別人善意的勸告也要虛心聽取,多方求證,可以幫助我們作出正確的決策。
生3:少年的愛國和智慧令人欽佩,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
師:為了國家的利益,做自己能做的事,是一種義務(wù)也是一種光榮。少年確實有智謀,他的智謀更體現(xiàn)于他的精心設(shè)計,巧妙安排之中。我們今后做什么事情也都應(yīng)該注意周密計劃,考慮細(xì)微,才能達(dá)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師:就這篇課文的學(xué)習(xí)過程而言,也可以啟示我們讀文章不妨找出關(guān)鍵的問題,或是自己不明白的問題,帶著問題來讀書,抓住字詞句來體會,尤其是要將自己放到故事中去,設(shè)身處地地去思考,去想象,去揣摩,我們或許會把文章讀得更深刻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