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亚洲区一区二区三区,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日本性爱一区二区

  • <menu id="j4nbm"><progress id="j4nbm"><i id="j4nbm"></i></progress></menu>
    <td id="j4nbm"><strong id="j4nbm"></strong></td>
      1. <th id="j4nbm"><tbody id="j4nbm"><table id="j4nbm"></table></tbody></th>

        《朝天子詠喇叭》教案一等獎

        《《朝天子詠喇叭》教案一等獎》屬于教案一等獎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容,歡迎參考。

        《朝天子詠喇叭》教案一等獎

        1、《朝天子詠喇叭》教案一等獎

        朝天子 詠喇叭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和和作品的文學常識,了解這首散曲的內容。

        2.學習這首散曲詼諧諷刺性的語言。

        3.了解本曲借物詠懷的手法,深刻體會人民對貪官污吏的痛恨之情。

        教學重點:

        鞏固元曲的基本常識。

        教學難點:

        課文的藝術手法和主題思想。

        教學方法;

        誦讀法、賞析法。

        教學輔助工具:

        多媒體

        教學流程:

        一、激情導入

        散曲在元代散曲在元代經歷了她的興旺時期以后,到了明代,作家和作品的數量都遠遠地超過元代。今天,我們一起欣賞《朝天子 詠喇叭》

        二、自主學習

        1.復習舊知。

        2.疏通字詞。

        3.結合注釋,了解作者。

        作者王磐(1470—1530),字鴻漸,號西樓,高郵(今江蘇高郵)人。他出身富家,但不喜豪華,不樂仕進,雅好詞曲,精通音律,著有《王西樓樂府》。所作散曲清俊秀美,語言幽默,其中有些作品反映了明代不合理的社會現象和悲慘的現實生活。

        這首散曲作于明代武宗正德年間,它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宦官裝腔作勢地丑惡面目,同時也揭露了他們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4.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三、合作探究

        1.齊讀。

        2.指名說曲的大意。

        3.賞析:

        從寫作上看,這首散曲可分為三層。

        前六句狀物,其中“曲兒小”二句抓住“喇叭”,“嗩吶”的特征,通過“曲兒”的“小”和“腔兒”的“大”的對比描寫,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扒鷥骸北緛砗苄。芗?,但是聲音經過“腔兒”的放大,就能傳揚四方。這里借“曲兒小,腔兒大”來比喻宦官出行的形態(tài),諷刺宦官,貌合神投?;鹿僭瓕賹m廷中供使喚的奴才,地位本來低下,卻倚仗帝王的寵信大擺威風。他們一出皇宮,就狐假虎威,裝腔作勢,氣焰囂張,先前的唯唯諾諾,奴顏婢膝煙消云散,前后判若兩人。“曲兒小,腔兒大”最能表現宦官的無恥情態(tài),極富諷刺性。“官船”一句抓住“亂如麻”的特點,“亂”表現了宦官酷吏的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的丑惡面目。他們橫沖直撞,為非作歹,如入無人之境;“如麻”極言其多,更加突出其驕橫野蠻的情態(tài)。官船越多,人民受害越深。“全仗你抬身價”一句指的是宦官裝腔作勢的丑態(tài)?!澳恪北砻嫔鲜侵浮袄取?,“嗩吶”;實際上是直戳封建最高統(tǒng)治者,藏而不露,含而不顯?;鹿偃绱朔潘?,正因為有最高統(tǒng)治者做他們的靠山。這里作者對當權者進行了有力的批判,對宦官剝削人民欺壓百姓進行了無情的揭露。進一步說明社會風氣的腐敗。

        中間三句從聽覺方面分別就“軍”和“民”兩個方面剖析了宦官給社會帶來的巨大危害?!俺睢笔沁@一層的中心?!败姟睘楹味??原來,明代中葉,社會黑暗,宦官當權,他們不僅是皇帝的侍從,也是皇帝的耳目和鷹犬。因此宦官在封建統(tǒng)治集團中有著特殊的地位。他們慣于搬弄是非,顛倒黑白。所以,軍官士兵一聽說宦官要來,都提心吊膽,小心謹慎地恭維捧場,深怕萬一有什么閃失,被他們抓住把柄,遭到迫害?!懊瘛睘楹味??原因不外乎這幾種:抽丁,征稅,納捐?!澳睦铩币痪湟狼皟删涠鴣?,宦官的危害使人民聞風而“驚”,聞聲而“怕”。這樣,地痞流氓有機可乘,以假亂真,冒名頂替,趁火打劫。這一句是前兩句的延伸和總結。作者猛烈地抨擊了宦官專權的罪惡,他們把整個社會搞得烏煙瘴氣,使得人人自危。揭露有力,批判深刻。

        如果說上面一層,作者是從整個社會這一角度來反映宦官的罪惡,那么,最后三句是從宦官對勞動人民造成的災難來著筆的。

        “吹翻了這家”是近指,“吹傷了那家”是遠指,遠近結合,可見范圍之大,危害之大?!爸淮档乃M鵝飛罷”,這一句從危害的程度來說。“水盡鵝飛”這里有兩層意思:首先,這里是借“水盡鵝飛”比喻民財全部被搜刮干凈,人民為了繳糧納稅,已經傾家蕩產,糧無粟粒,錢無分文。其次,這兒的“水盡鵝飛”跟”竭澤而漁“是同意語,作者嚴整地警告統(tǒng)治者,你們這樣做,只能進一步加重人民的負擔,激起人民的反抗,只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自尋苦果。這一層作者從廣和深兩方面分析了宦官給人民帶來的災難,諷刺了宦官在運河沿岸裝腔作勢,,魚肉百姓的罪惡行徑,傳達了人民對宦官的恨。

        四、課堂小結:

        王磬的《朝天子詠喇叭》托物言志,反映深刻。在結構上,全面圍繞“吹”字來組織文字,言“吹”之狀,寫“吹”之果,繪統(tǒng)治者爪牙“吹”之形,吐人民群眾對“吹”之恨。層層推進,有條不紊。以“樂”聲來抒“憤”情,一針見血地揭示了封建統(tǒng)治者與百姓的對立,反映了人民的痛苦和不幸。在寫法上,運用夸張和諷刺的手法將喇叭與宦官相聯(lián)系,“性發(fā)于此而義歸于彼”,把所詠的物于所諷的人關合的相當巧妙,使人讀后非常痛快。這首散曲取材精當,比擬恰當,很富有諷刺性,像這樣針對當權者嬉笑怒罵的作品,在曲壇上是比較少見的。

        五、延伸拓展

        背誦默寫課文。

        2、《朝天子詠喇叭》教案

        朝天子 詠喇叭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和和作品的文學常識,了解這首散曲的內容。

        2.學習這首散曲詼諧諷刺性的語言。

        3.了解本曲借物詠懷的手法,深刻體會人民對貪官污吏的痛恨之情。

        教學重點:

        鞏固元曲的基本常識。

        教學難點:

        課文的藝術手法和主題思想。

        教學方法;

        誦讀法、賞析法。

        教學輔助工具:

        多媒體

        教學流程:

        一、激情導入

        散曲在元代散曲在元代經歷了她的興旺時期以后,到了明代,作家和作品的數量都遠遠地超過元代。今天,我們一起欣賞《朝天子 詠喇叭》

        二、自主學習

        1.復習舊知。

        2.疏通字詞。

        3.結合注釋,了解作者。

        作者王磐(1470—1530),字鴻漸,號西樓,高郵(今江蘇高郵)人。他出身富家,但不喜豪華,不樂仕進,雅好詞曲,精通音律,著有《王西樓樂府》。所作散曲清俊秀美,語言幽默,其中有些作品反映了明代不合理的社會現象和悲慘的現實生活。

        這首散曲作于明代武宗正德年間,它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宦官裝腔作勢地丑惡面目,同時也揭露了他們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4.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三、合作探究

        1.齊讀。

        2.指名說曲的大意。

        3.賞析:

        從寫作上看,這首散曲可分為三層。

        前六句狀物,其中“曲兒小”二句抓住“喇叭”,“嗩吶”的特征,通過“曲兒”的“小”和“腔兒”的“大”的對比描寫,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曲兒”本來很小,很細,但是聲音經過“腔兒”的放大,就能傳揚四方。這里借“曲兒小,腔兒大”來比喻宦官出行的形態(tài),諷刺宦官,貌合神投?;鹿僭瓕賹m廷中供使喚的奴才,地位本來低下,卻倚仗帝王的寵信大擺威風。他們一出皇宮,就狐假虎威,裝腔作勢,氣焰囂張,先前的唯唯諾諾,奴顏婢膝煙消云散,前后判若兩人?!扒鷥盒?,腔兒大”最能表現宦官的無恥情態(tài),極富諷刺性?!肮俅币痪渥プ 皝y如麻”的特點,“亂”表現了宦官酷吏的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的丑惡面目。他們橫沖直撞,為非作歹,如入無人之境;“如麻”極言其多,更加突出其驕橫野蠻的情態(tài)。官船越多,人民受害越深?!叭棠闾韮r”一句指的是宦官裝腔作勢的丑態(tài)?!澳恪北砻嫔鲜侵浮袄取?,“嗩吶”;實際上是直戳封建最高統(tǒng)治者,藏而不露,含而不顯?;鹿偃绱朔潘?,正因為有最高統(tǒng)治者做他們的靠山。這里作者對當權者進行了有力的批判,對宦官剝削人民欺壓百姓進行了無情的揭露。進一步說明社會風氣的腐敗。

        中間三句從聽覺方面分別就“軍”和“民”兩個方面剖析了宦官給社會帶來的巨大危害?!俺睢笔沁@一層的中心?!败姟睘楹味睿吭瓉?,明代中葉,社會黑暗,宦官當權,他們不僅是皇帝的侍從,也是皇帝的耳目和鷹犬。因此宦官在封建統(tǒng)治集團中有著特殊的地位。他們慣于搬弄是非,顛倒黑白。所以,軍官士兵一聽說宦官要來,都提心吊膽,小心謹慎地恭維捧場,深怕萬一有什么閃失,被他們抓住把柄,遭到迫害?!懊瘛睘楹味??原因不外乎這幾種:抽丁,征稅,納捐?!澳睦铩币痪湟狼皟删涠鴣?,宦官的危害使人民聞風而“驚”,聞聲而“怕”。這樣,地痞流氓有機可乘,以假亂真,冒名頂替,趁火打劫。這一句是前兩句的延伸和總結。作者猛烈地抨擊了宦官專權的罪惡,他們把整個社會搞得烏煙瘴氣,使得人人自危。揭露有力,批判深刻。

        如果說上面一層,作者是從整個社會這一角度來反映宦官的罪惡,那么,最后三句是從宦官對勞動人民造成的災難來著筆的。

        “吹翻了這家”是近指,“吹傷了那家”是遠指,遠近結合,可見范圍之大,危害之大?!爸淮档乃M鵝飛罷”,這一句從危害的程度來說?!八M鵝飛”這里有兩層意思:首先,這里是借“水盡鵝飛”比喻民財全部被搜刮干凈,人民為了繳糧納稅,已經傾家蕩產,糧無粟粒,錢無分文。其次,這兒的“水盡鵝飛”跟”竭澤而漁“是同意語,作者嚴整地警告統(tǒng)治者,你們這樣做,只能進一步加重人民的負擔,激起人民的反抗,只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自尋苦果。這一層作者從廣和深兩方面分析了宦官給人民帶來的災難,諷刺了宦官在運河沿岸裝腔作勢,,魚肉百姓的罪惡行徑,傳達了人民對宦官的恨。

        四、課堂小結:

        王磬的《朝天子詠喇叭》托物言志,反映深刻。在結構上,全面圍繞“吹”字來組織文字,言“吹”之狀,寫“吹”之果,繪統(tǒng)治者爪牙“吹”之形,吐人民群眾對“吹”之恨。層層推進,有條不紊。以“樂”聲來抒“憤”情,一針見血地揭示了封建統(tǒng)治者與百姓的對立,反映了人民的痛苦和不幸。在寫法上,運用夸張和諷刺的手法將喇叭與宦官相聯(lián)系,“性發(fā)于此而義歸于彼”,把所詠的物于所諷的人關合的相當巧妙,使人讀后非常痛快。這首散曲取材精當,比擬恰當,很富有諷刺性,像這樣針對當權者嬉笑怒罵的作品,在曲壇上是比較少見的。

        五、延伸拓展

        背誦默寫課文。

        3、古代詠鳥詩三首《聞雁》教案《池鶴》教案《迎燕》教案表格式

        中學集體備課教案紙

        (第二學期)

        八年級 語文學科 主備人 時間 2月19

        課題

        古代詠鳥詩三首

        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詠鳥詩三首,理解并建構文學作品中鳥這個形象中蘊涵的文化信息。

        2.培養(yǎng)對詩歌的鑒賞興趣。

        教學重點

        學習詠鳥詩三首,理解并建構文學作品中鳥這個形象中蘊涵的文化信息。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對詩歌的鑒賞興趣。

        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課件,圖片

        作業(yè)布置

        教材P

        賞讀三首詩

        (一)《聞雁》【唐】韋應物

        原文:

        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

        譯文:

        故鄉(xiāng)遙遠,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

        歸家的思緒正無窮無盡。

        在淮河的南部的夜晚下著冰冷秋雨,

        我聽到大雁的叫聲由遠而近的傳來。

        賞析:

        光從文字看,似乎詩中所抒寫的不過是遠宦思鄉(xiāng)之情。但滲透在全詩中的蕭瑟凄清情調和充溢在全詩中的秋聲秋意,卻使讀者隱隱約約感到在這“歸思”、“聞雁”的背后還隱現著時代亂離的面影,蘊含著詩人對時代社會的感受。

        沈德潛說:“五言絕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蘇州之古澹,并入化機”(《說詩晬語》)。古澹,確是韋應物五言絕句的風格特征。從這首《聞雁》可以看出,他是在保持絕句“意當含蓄,語務舂容”的特點的同時,有意識地運用古詩的句格、語言與表現手法,以構成一種高古澹遠的意境。詩句之間,避免過大的跳躍,語言也力求樸質自然而避免雕琢刻削,一、二兩句還雜以散文化的句式句法。這種風格,與白居易一派以淺易的語言抒寫日常生活情趣(如白居易的《問劉十九》),判然屬于兩途。

        (二)《池鶴》【唐】白居易

        原文:

        高竹籠前無伴侶,亂群雞里有風標。

        低頭乍恐丹砂落,曬翅常疑白雪消。

        轉覺鸕鶿毛色下,苦嫌鸚鵡語聲嬌。

        臨風一唳思何事?悵望青田云水遙。

        譯文:

        在高高的竹籠前沒有自己的同伴,在亂哄的雞群卻有著自己的風度。低下頭怕丹砂落下,曬翅的時候擔心白色的羽翼消失。轉眼看到鸕鶿覺得它毛色污濁,又討厭鸚鵡太諂媚。對風鳴唳想的是什么,惆悵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遙的云水之間。

        賞析:

        這是一只被囚的鶴,它的品格和儀表與眾不同(鶴立雞群),不會像鸕鶿那樣侍奉權貴,也不會像鸚鵡那樣討好別人。鶴的鳴聲美。漢以后,詩文中常以“鳴鶴”或“鶴鳴”喻君子。本詩借物抒懷,以囚鶴自喻,一個“悵”字,表現了詩人對仕宦生活的厭倦和無奈,表達了詩人對歸隱生活的向往。

        當時詩人被貶江州司馬,開始“吏隱”,在廬山建草堂,思想從“兼濟天下”轉向“獨善其身”,閑適、傷感的詩漸多。

        “高竹籠前無伴侶,亂群雞里有風標?!边@句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一個詞鶴立雞群。在高高的竹籠前找不到自己的知音,在庸俗的雞群還凸顯著自己的風度和節(jié)操。

        “低頭乍恐丹砂落,曬翅常疑白雪消?!贝司洌瑥谋砻嫔峡?,是丹頂鶴害怕低下頭,頭上象征高貴的標志丹砂落下,曬翅的時候擔憂白色的毛色變得不好看。從意義上理解,應該還有一層:低下頭,不僅僅擔憂高貴的標志不再,還因為低頭本身就代表了屈服和卑微,和孤高的形象氣度相悖;“曬翅常疑白雪消”,這里的白雪不僅僅是指毛色,更多的是保持一種圣潔的清白。由此,一個清高孤傲,而又不愿意對世俗妥協(xié)的丹頂鶴形象便脫穎而出。

        “轉覺鸕鶿毛色下,苦嫌鸚鵡語聲嬌?!鞭D眼四望,覺得鸕鶿毛色污濁,徒有其表而又善于學舌的鸚鵡太嬌弱,這兩者不僅形象氣質欠佳,而且善于侍奉討好主人,完全沒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見,更不要說具備一副錚錚的傲骨了。

        “臨風一唳思何事,悵望青田云水遙”。沒有知音賞,沒有主人的青睞,只是在囚籠里長唳,惆悵的望向遠方,那遙不可及的云水之鄉(xiāng)才是夢想的天堂。丹頂鶴所思的,不僅僅是寶貴的自由,還有知音的賞識,和對自己理想抱負不能實現的苦悶,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氣質才華,將來能鶴唳云端,展翅沖天。

        本詩也可以說是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寓人。

        (三)《迎燕》【宋】葛天民

        原文

        咫尺春三月,尋常百姓家。

        為迎新燕入,不下舊簾遮。

        翅濕沾微雨,泥香帶落花。

        巢成雛長大,相伴過年華。

        作者介紹

        葛天民,字無懷,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徙臺州黃巖(今屬浙江)曾為僧,法名義铦,字樸翁,其后返初服,居杭州西湖。與姜夔、趙師秀等多有唱和。有《無懷小集》。整風了《癸辛雜識》別集卷上。葛天民詩,以汲古閣影鈔《南宋六十家小集》本為底本。校以顧氏讀畫齋刊《南宋群賢小集》本(簡稱群賢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兩宋我賢小集》本(簡稱名賢集)。新輯集外詩附於卷末。

        詩意

        在近已咫尺的陽春三月里,有這么一戶的普通老百姓家里。

        為了迎接新一年里燕子的歸來,不放下破舊的簾子把房屋遮蔽起來。

        一場春雨后燕子的翅膀上沾著絲絲的雨滴,

        土地里散發(fā)出一股淡淡的泥巴香味里面還混雜著雨滴砸落的花瓣。

        燕巢早已鑄修好了連小燕子都長大了

        一人家一燕家兩戶家庭相伴著又度過了一個美麗的年華

        賞析

        燕子秋去春來,巢于檐下,民間視為吉祥物?!皩こ0傩占摇奔唇梃b劉禹錫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闭驗檠嘧硬幌迂殣鄹弧②呇赘絼?,主人也“不下舊時簾”,熱情的迎接燕子的歸來。“巢成雛長大,相伴過年華”兩句,更是把燕子看成生活的一部分了。

        古詩中燕子往往象征著幸福的生活。它們雙宿雙飛,本詩中的燕子也在主人的檐下幸福的生活。燕子的自由自在,正是詩人隱居生活的反映;燕子之樂,足見詩人之樂。詩歌生動的描繪了燕子的生活習性,表達了燕子與老百姓的深厚情誼。

        備注

        教學反思

        4、杜甫詩三首《秋興八首》教案《詠懷古跡》教案《登高》教案

        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杜甫詩三首》教案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成就。

        2,了解杜甫七言律詩的藝術特點。

        3,背誦并積累名句。

        4,把握情景交融的創(chuàng)作方法,熟悉律詩的格律知識。

        二,教學重點

        感受、品味詩歌意境

        三,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鑒賞能力,使學生受到詩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發(fā)學生的審美興趣,提高鑒賞能力。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方法:點讀法

        教學過程與步驟:

        秋興八首

        一,知識積累

        1,關于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鞏縣一個沒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一生寫了1400多首詩,博得后人廣泛的稱贊。他的詩不僅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強烈的政治傾向,而且充溢著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崇高精神。人們稱杜甫的詩為“詩史”,是“千古絕唱”,稱譽杜甫是“詩學宗師”,“詩圣”,對于這些高度的稱譽,杜甫是當之無愧的。

        2,關于作品:《秋興》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歷元年)、55歲旅居夔府時的作品。這是八首蟬聯(lián)、結構嚴密、抒情深摯的七言律詩,體現了詩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成就。寫這組詩時,離開安史之亂的爆發(fā)(755)已十一年。

        3,近體詩知識

        (1)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而言的一種詩體,也稱今詩。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詩體,其句數、字數、平仄、對仗、用韻等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主要有律詩和絕句。

        (2)律詩

        ①詩句字數整齊。分為五言和七言(簡稱五律、七律)。

        ②規(guī)定詩句數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稱為排律或長律)。

        ③中間兩聯(lián)必須對仗。每兩句成一聯(lián),八句律詩計四聯(lián),依次為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末聯(lián))。其中頷聯(lián)、頸聯(lián)的上下句必須是對偶句。又,每聯(lián)中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

        ④有嚴格的聲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韻,一韻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間,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對,有“仄起”與“平起”兩式。

        (3)絕句:每首定格為四句,以五言、七言為主,簡稱五絕、七絕,韻律與律詩相同,只是不一定對仗。

        4,詩歌鑒賞指要

        (1.)基本要求:鑒賞詩的內容、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2.)基本要領:

        ①朗讀吟誦,整體感受。

        ②披詞入情,激發(fā)感情。

        ③展開想象,探究意境。

        何謂“意境”?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情);“境”是指客觀世界(景),兩者融為一體便成為意境。因此,意境是詩人借助于多種藝術手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種美好的藝術境界,是詩情和畫意的完美統(tǒng)一。

        ④感受韻律,品味語言。

        二,研讀詩歌

        全詩感情基調——孤獨抑郁

        整體感知

        一、二聯(lián)——巫山、巫峽的秋色秋景;

        三聯(lián)——由眼前叢菊的開放聯(lián)系到“故園”

        四聯(lián)——追憶“故園”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黃昏的砧聲所打斷

        通過對巫山巫峽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繪,烘托出陰森,動蕩不安的環(huán)境氣氛,令人感受秋色秋景撲面驚心,抒發(fā)詩人憂國之情和孤獨抑郁之感。

        分析本詩情景交融的特點

        問:詩中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玉露、楓樹林、波浪、風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

        問;景物中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秋的蕭殺,人的憂傷與孤獨。

        問:如何感受意境

        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及下,使秋天蕭森的氣息充塞于巫山巫峽中,天上地下,江間關塞,到處是驚風駭浪,動蕩不安,蕭條隱晦,不見天日,形象表現詩人的極度不安,和胸中的郁悶不平,象征了國勢的危急。

        ——用豪邁、宏闊寫出哀愁,既抓住景物特點,又融入自己情感,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深。

        問:叢菊兩地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w現詩歌主旨,詩人此時身在夔州,暮年飄零,羈旅江上,面對第二次看到菊花大的開放卻是秋天滿目蕭條,不覺得潸然淚下,聯(lián)想自己老病孤舟,又不覺引發(fā)詩人對國家盛衰及個人身世的感慨,憂國傷時。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作者沒有機會回到故園,秋意卻越來越深了,秋風也越來越冷了,當地人家都開始做寒衣了。又一次回應了詩題中的“秋”字。過去人們冬天穿棉衣,棉衣穿過一冬,里邊的棉花就板結起來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罢琛保菗v衣石,現在你聽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經到處都是刀剪聲和搗衣的聲音。人們的生活習慣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秋天拆洗寒衣??墒俏叶鸥е业囊患移丛诼猛局幸呀浐脦啄炅耍沂冀K沒有一個安定的生活,我用什么來抵御羈旅途中的寒冷?

        四,小結,這一首詩,從夔州的秋天起興引出了他的感發(fā),而他感發(fā)的重點則在對“故園”的思念。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國運衰落之秋,較一般的悲秋之作遠為深厚。

        課后反思:

        詠懷古跡(其三)

        一、整體感知

        《詠懷古跡》是一篇結構嚴密的組詩,五首各詠一古跡,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廟、武侯廟,都是借古跡抒發(fā)詩人的身世之感。關于它的整體結構。

        詩歌的感情基調:沉郁,怨憤

        首聯(lián):點出王昭君出生地,從側面烘托昭君形象。

        頷聯(lián):敘述昭君遭遇,正面贊揚昭君堅強性格。

        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指斥君王昏聵,側面烘托昭君形象。

        二、鑒賞要點

        1.這首詩給我們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王昭君

        2.找出其中點明感情的詞語怨恨

        3.昭君怨恨什么?

        詩眼:“怨恨”:“怨恨”兩字點明全篇主旨。

        遠嫁異邦,遠葬他鄉(xiāng),月魂空歸,思念故鄉(xiāng)的幽怨。(“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環(huán)空歸月夜魂”)

        對畫師的無恥行為及漢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畫圖省識春風面”)

        4.題為“借古詠懷”作者有怎樣的怨恨?聯(lián)系背景。

        背景:唐玄宗天寶五年,作者西入長安,羈留十年,才做了個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亂爆發(fā)后,他前往靈武投奔唐肅宗,任右拾遺。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被貶為華州司功。

        板書:昭君 詩人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才華橫溢,入朝見妒

        畫圖省識,遠離漢宮 不分忠佞,無辜遭貶

        身死異國,環(huán)珮空歸漂泊西南,有家難歸

        (千載之怨)(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詠嘆王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王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叭嗽u此詩時說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5.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聯(lián)一開始并沒有寫她的怨恨,那寫的是什么?

        “群山萬壑赴荊門”

        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

        開篇不寫昭君,卻描繪了這樣一幅圖畫,目的何在?

        從側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個青年女子遠離父母之邦,嫁到異域,并在那里度過一生,確實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毅力,而這雄偉的山川簡直就是她那堅強的性格的象征。

        板書:群山萬壑——堅強性格的象征——側面烘托昭君形象

        6.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分析該聯(lián)中“獨”的表達效果。

        “獨”實寫青冢,虛寫昭君遠離故土的境遇,更寫出了昭君遠離故土后心靈的孤獨之情。

        三,鑒賞詠史詩三步驟

        1所描寫的古人、往事是怎樣的(弄清史實)

        2.為什么要寫這個古人這段往事?詩人在詩中表現出什么態(tài)度(體悟感情)

        3.這種態(tài)度運用什么方法表達(分析技巧)

        例子:

        題烏江亭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烏江亭王安石

        百戰(zhàn)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主卷土來?

        弄清史實——項羽垓下戰(zhàn)敗,逃至此地,烏江亭長駕船請他渡過江東。項羽說:“我當年與江東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乃自刎。

        (2)體悟感情——杜詩認為勝敗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爭取勝利也是可能的。王詩卻認為項羽已經眾叛親離,喪盡人心,江東子弟不可能再為他賣力了。

        (3)分析技巧:兩首詩有何不同之處?

        杜牧詩一開始就提出自己的觀點,再用江東子弟卷土重來的設想做證據宣揚了百折不撓的精神,頗有積極意義;王安石的詩先分析項羽面臨的形勢,再針對杜詩的說法,說明項羽人心喪盡,不可能卷土重來。

        小結:詩人漂泊異地,遠離故鄉(xiāng),處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鄉(xiāng)之情,也借昭君遺恨絕域,曲折表達自己失遇無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四,課后反思:

        《登高》教案

        1、題解

        這首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抒發(fā)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xù)“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郁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里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為了排遣濃云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郁悶,他抱病登臺,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杜甫詩以律詩見長,《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詩。此詩是作者災代宗大歷二年(767)九月重陽節(jié)登高時所作。當時杜甫身居夔州,已經五十六歲,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憂憤,致使詩人身患重病。重陽登高無心游賞,觸景傷懷,抒發(fā)了自己的內心的感慨。

        2、學生自讀感悟

        自讀全詩

        根據注腳,解讀詩歌的內容與結構

        (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重在寫景,以天、風、沙、渚、猿嘯、鳥飛、落木、江水構圖;后四句依景抒情,寫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憂國傷時的感情。)

        明確詩歌意象特點

        風——急

        天——高

        猿——嘯哀——孤獨無依、漂泊痛苦

        渚——清(意境凄涼)

        沙——白

        鳥——飛回

        思考情景間的聯(lián)系

        感悟沉郁頓挫的美學風格。

        落木——無邊,蕭蕭,下——生命之短暫(沉郁)

        長江——不盡,滾滾,來——時間之永恒(高昂)

        感受意境:蒼涼、雄渾、沉郁而悲壯

        情懷:豁達、坦蕩、開闊的胸襟

        3,問:詩三、四兩聯(lián)是抒情,有哪些字眼充分表現了作者的情感?

        萬:表明了離國別家,漂泊路途之遠

        常:表明了離家萬里,流浪他鄉(xiāng)的時間之久

        作客:客居他鄉(xiāng)

        多:感嘆年老多病,精神疲憊不堪

        獨:感嘆獨自登臺,形單影只,萬分凄涼

        恨:感嘆過分的愁苦和憤恨,以致兩鬢過早地斑白了

        停:感嘆因窮困潦倒沒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積

        在胸中的愁悶得不到渲泄的情狀

        苦:是極度;極度(痛恨兩鬢染霜)

        宋代羅大經曾說頸聯(lián)的十四個字中含有八層意思:

        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凄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齒暮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

        十四字之間含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

        三,詩歌鑒賞方法總結:

        移情入境法:展開想象與詩人形成共鳴,甚至讓自己化身為詩人,體味詩人所思所想所感。

        意象分析法:抓住詩中的形象,緊扣表現形象特征的詞語,體味情感;

        知人論世法:能盡可能了解詩人生活的時代特征和其自身境況;

        四,方法實踐練習: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江漢

        杜甫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1)這是杜甫晚年客滯江漢時所寫的一首詩。詩中二三聯(lián)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風”幾個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片云”“孤月”意境凄涼,流露出作者孤獨、苦無知音的煩悶;“落日”“秋風”又體現了作者“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樂觀曠達。

        (2)有人認為這首詩洋溢著詩人自強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的怨憤之情,你同意哪種看法?請說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見。

        答“自強不息”的要聯(lián)系“落日心猶壯”,答“怨憤”的要聯(lián)系“不必取長途”。

        5、古代詠鳥詩三首《聞雁》《池鶴》《迎燕》教案教學設計(八年級下冊)

        八冊下古詩教學教案之一《聞雁》《池鶴》《迎燕》

        【教學目標】

        1、理解并背誦三首古詩。

        2、理解“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

        3、學習這個專題,引起學生對鳥的關注,初步了解“鳥文化”的內涵,引發(fā)學習興趣。

        【教學準備】寒假背誦并上網查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蟬》虞世南(唐)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2《孤雁》杜甫(唐)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3《鷓鴣》鄭谷(唐)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

        游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從題材上看,以上屬于什么詩歌?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二、學習新課:

        1、初讀課文

        2、分工合作:第一首《聞雁》第一組;第二首《池鶴》二三組;第三首《迎燕》四五組。

        要求:必須每個人會講解內容;加分獎勵。

        3、按序講解,教師補充。

        4、質疑問難。

        三、當堂背誦。比賽。

        四、課堂作業(yè):

        五、課外鞏固背誦

        【教師參考】

        8201【聞雁】(韋應物·唐)

        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

        【簡介】聞雁,是中國唐代詩人韋應物在秋雨之夜,歸思正深之際,聽到自遠而近的雁叫聲,內心感觸,而所作的一首詩。 光從文字看,似乎詩中所抒寫的不過是遠宦思鄉(xiāng)之情。但滲透在全詩中的蕭瑟凄清情調和充溢在全詩中的秋聲秋意,卻使讀者隱隱約約感到在這“歸思”、“聞雁”的背后還隱現著時代亂離的面影,蘊含著詩人對時代社會的感受。

        【詩意】故鄉(xiāng)遙遠,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繗w家的思緒正無窮無盡。在淮河的南部的夜晚下著冰冷秋雨,我聽到大雁的叫聲由遠而近的傳來。

        【背景】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韋應物由尚書比部員外郎出任滁州刺史。首夏離京,秋天到任。這首《聞雁》大約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寫的。

        這是一個秋天的雨夜。獨坐高齋的詩人在暗夜中聽著外面下個不停的淅淅瀝瀝的秋雨,益發(fā)感到夜的深沉、秋的凄寒和高齋的空寂。這樣一種蕭瑟凄寂的環(huán)境氣氛不免要觸動遠宦者的歸思。韋應物家居長安,和滁州相隔兩千余里。即使白天登樓引領遙望,也會有云山阻隔、歸路迢遞之感;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自然更不知其眇在何處了。故園的眇遠,本來就和歸思的悠長構成正比,再加上這漫漫長夜、綿綿秋雨,就更使這歸思無窮無已、悠然不盡了。一、二兩句,上句以設問起,下句出以慨嘆,言外自含無限低徊悵惘之情。“方”字透出歸思正殷,為三、四高齋聞雁作勢。正當懷鄉(xiāng)之情不能自已的時候,獨坐高齋的詩人聽到了自遠而近的雁叫聲。這聲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顯得分外凄清,使得因思鄉(xiāng)而永夜不寐的詩人浮想聯(lián)翩,觸緒萬端,更加難以為懷了。詩寫到這里,戛然而止,對“聞雁”而引起的感觸不著一字,留給讀者自己去涵詠玩索?!皻w思后乃說聞雁,其情自深。一倒轉說,則近人能之矣?!保ㄉ虻聺摗陡咴妱e裁》)

        【賞析】

        首句直抒胸臆,一個“渺”字體現了詩人內心的悲哀、凄涼;第二句借景抒情,其中“秋雨”以綿綿不絕、淅淅瀝瀝的雨來襯托詩人一言難盡的愁思,渲染了一種蕭瑟、凄清的氣氛,“高”字更體現出詩人的孤獨。全詩語言純樸,自然含蓄,耐人尋味,主要表達了遠宦思念家鄉(xiāng)的情感,也蘊含了對動亂時代的苦悶感受,結尾留下廣闊的空間,引讀者自己去思考,給讀者想象的空間。

        8202【池鶴】(白居易·唐)

        高竹籠前無伴侶,亂群雞里有風標。低頭乍恐丹砂落,曬翅常疑白雪消。

        轉覺鸕鶿毛色下,苦嫌鸚鵡語聲嬌。臨風一唳思何事?悵望青田云水遙。

        【簡介】《池鶴》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本詩借物抒懷,以囚鶴自喻,一個“悵”字,表現了詩人對仕宦生活的厭倦和無奈,表達了詩人對歸隱生活的向往。本詩也可以說是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寓人。 這首詩描寫了鶴的生活環(huán)境和風格的與眾不同,突出了它的形態(tài)美、色彩美和聲音美。以鶴與雞、鸕鶿、鸚鵡作對比映襯,表現了鶴不事權貴的孤高品格和超凡風姿,同時表達了詩人對閑適的田園生活的向往和對仕途沉浮、官場黑暗的厭惡。

        【現代文翻譯】在高高的竹籠前沒有自己的同伴,在亂哄的雞群卻有著自己的風度。低下頭怕丹砂落下,曬翅的時候擔心白色的羽翼消失。轉眼看到鸕鶿覺得它毛色污濁,又討厭鸚鵡太諂媚。對風鳴唳想的是什么,惆悵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遙的云水之間。

        【鑒賞】這是一只被囚的鶴,它的品格和儀表與眾不同(鶴立雞群),不會像鸕鶿那樣侍奉權貴,也不會像鸚鵡那樣討好別人。

        漢以后,詩文中常以“鳴鶴”或“鶴鳴”喻君子。

        當時詩人被貶江州司馬,開始“吏隱”,在廬山建草堂,思想從“兼濟天下”轉向“獨善其身”,閑適、傷感的詩漸多 。

        “高竹籠前無伴侶,亂群雞里有風標?!边@句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一個詞鶴立雞群。在高高的竹籠前找不到自己的知音,在庸俗的雞群還凸顯著自己的風度和節(jié)操。

        “低頭乍恐丹砂落,曬翅常疑白雪消?!贝司?,從表面上看,是丹頂鶴害怕低下頭,頭上象征高貴的標志丹砂落下,曬翅的時候擔憂白色的毛色變得不好看。從意義上理解,應該還有一層:低下頭,不僅僅擔憂高貴的標志不再,還因為低頭本身就代表了屈服和卑微,和孤高的形象氣度相悖;“曬翅常疑白雪消”,這里的白雪不僅僅是指毛色,更多的是保持一種圣潔的清白。由此,一個清高孤傲,而又不愿意對世俗妥協(xié)的丹頂鶴形象便脫穎而出。

        “轉覺鸕鶿毛色下,苦嫌鸚鵡語聲嬌?!鞭D眼四望,覺得鸕鶿毛色污濁,徒有其表而又善于學舌的鸚鵡太嬌媚,這兩者不僅形象氣質欠佳,而且善于侍奉討好主人,完全沒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見,更不要說具備一副錚錚的傲骨了。

        “臨風一唳思何事,悵望青田云水遙”。沒有知音的欣賞,沒有主人的青睞,只是在囚籠里長唳,惆悵的望向遠方,那遙不可及的云水之鄉(xiāng)才是夢想的天堂。丹頂鶴所思的,不僅僅是寶貴的自由,還有知音的賞識,和對自己理想抱負不能實現的苦悶,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氣質才華,將來能鶴唳云端,展翅沖天。

        8203【迎燕】(葛天民·宋)

        咫尺春三月,尋常百姓家。為迎新燕入,不下舊簾遮。

        翅濕沾微雨,泥香帶落花。巢成雛長大,相伴過年華。

        【詩意】

        在近已咫尺的陽春三月里,有一戶普通的老百姓,在他的家中,為了迎接新一年里燕子的歸來,不放下破舊的簾子把房屋遮蔽起來。一場春雨后燕子的翅膀上沾著絲絲的雨滴,土地里散發(fā)出一股淡淡的泥巴香味,里面還混雜著雨滴砸落的花瓣。燕巢早已筑修好了,連小燕子都長大了,一人家,一燕家,兩戶家庭相伴著又度過了一個美麗的年華

        【賞析】

        燕子秋去春來,巢于檐下,民間視為吉祥物?!皩こ0傩占摇奔唇梃b劉禹錫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闭驗檠嘧硬幌迂殣鄹?、趨炎附勢,主人也“不下舊時簾”,熱情的迎接燕子的歸來?!俺渤呻r長大,相伴過年華”兩句,更是把燕子看成生活的一部分了。

        古詩中燕子往往象征著幸福的生活。它們雙宿雙飛,本詩中的燕子也在主人的檐下幸福的生活。燕子的自由自在,正是詩人隱居生活的反映;燕子之樂,足見詩人之樂。詩歌生動的描繪了燕子的生活習性,表達了燕子與老百姓的深厚情誼。

        首句一個“咫”字,指八寸,也表現了暮春的轉瞬即逝,抒發(fā)了作者對春的珍惜之情。“尋常百姓家”借用了劉禹錫的《烏衣巷》“飛入尋常百姓家”,歌頌了燕子不趨炎附勢,不嫌貧愛富的質樸、高尚的品格,表達了燕子對百姓的眷戀。第三句“微”形容雨之小,描寫了燕子在雨中穿梭無數次,為幸福的生活勤勞地筑巢,“泥香帶落花”描寫了春天溫馨、幸福的場面。尾句是對燕子勤勞的贊美,也再次表現了人與燕之間的深厚情誼,同時又是詩人幸福隱居生活的寫照。

        6、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第二冊《詠華山》教案

        師:小朋友們,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第22課,讀課題。

        生:詠華山。

        師:上節(jié)課我們借助拼音讀通、讀熟了課文,了解了課文的大概意思,還學習了第1自然段,知道了古時候有個小孩名叫--(寇準),他跟著先生一起去登華山。哎呀!華山可是我國的一座名山呀!你們想去看看嗎?

        生:想。

        師:好,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跟著小寇準和他的先生一塊去登華山,好嗎?

        二、學習第二段

        師:請小朋友們自己讀讀第2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想,讀完以后,老師要請小朋友說一說,你覺得華山怎么樣?

        生:我覺得華山很高

        生:我覺得華山真高呀!

        師:看來你們都覺得華山很高!是??!小寇準和先生沿著山路艱難地爬上山頂后,他們的感覺就和你們的一樣。

        (出示小黑板,啊!華山真高哇!)

        師:讀讀看,再讀一遍,讀出華山的高來。

        師:華山到底有多高呢,我們一起跟小寇準和先生到山頂上去看一看。

        (出示小黑板):除了藍天,遠遠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腳下。太陽是那么近,山腰飄著朵朵白云。

        師:小朋友們自己好好讀讀這兩句,一邊讀一邊想,你在山頂上看到些什么?

        師:誰來說說?

        生:我在山頂上看到了藍天和太陽。

        生:我還看到了許許多多的大山。

        師:你們讀了這兩句話能看到藍天、很多山、太陽和朵朵白云。你們真會讀書。

        為什么遠遠近近的山都到了我們腳下了呢?這是怎么回事,你們知道嗎?

        生:因為華山很高很高。

        師:(出示投影)說得真好,你們看,登上了山頂,我們看到遠遠近近的山都在我們的腳下,只有藍天在頭頂上,這是因為華山太高了,也正是因為華山太高了,所以太陽才會顯得那么近,好像一伸手就能夠著似的,一朵朵白云都飄在山腰間。

        我們在山頂上看到的這一切,都告訴了我們華山非常高,(板書:高)

        師:小朋友們再好好讀讀這兩句話,看哪些小朋友能讀得讓人一聽就覺得華山非常高。自己先試試。

        師:第一句誰想讀。

        生讀。

        師:聽他這么讀,你們能感受到華山的高嗎?還有誰想來試試。

        師:聽你這么一讀,我能感受到華山比較高了,誰能讀得讓人覺得華山非常非常高。

        生讀。

        師:聽了覺得怎么樣。

        生:聽他這么讀我覺得華山真高呀!

        師:對,像他這樣讀得輕一點,這讓人覺得華山非常高,一起像他這樣來讀。

        師:第二句誰愿意來試試。

        生讀。

        師:讀得真棒,一下子就把華山的高給讀出來了,還有誰來。(指名讀)

        師:真不錯,我們一起來。

        生齊讀.

        師:這兩句話把華山寫得多高,多美呀!我們連起來讀。(看投影)讀了這兩句,我們感受到了自己就站在山頂上,只有藍天在我們的頭頂上,遠遠近近所有的山都在我們的腳下,沒有哪座山能與華山一樣高一樣齊的,抬頭看去,看到太陽離我們那么近,回過頭看,山腰間飄著朵朵白云。華山多高多美呀!

        師:小朋友們站在山頂上,看到這幅美景,一定會跟小寇準一樣,會從心底發(fā)出驚嘆:(出求小黑板。)

        生齊讀:啊!華山真高呀!

        師:看到這么高的華山你們驚訝嗎?這驚訝的聲音是從心底發(fā)出的,怎么讀?

        生讀。

        師:你這是從心底發(fā)出來的嗎?再輕點。

        生再讀。

        師:華山是這么的高,具體寫華山高的這兩句話寫得多美,多好呀!我們把它們背下來,好嗎?

        生:好

        師:自己先練習背背。

        生練習背。

        師:誰試著背一背。

        生背。

        師:這么短的時間你就能背得這么好,真了不起。還有誰會背?都會背了,一起來背好嗎?

        生齊背。

        師:背得真棒,我們以后碰到像這樣的好詞好句就要把它背下來,好嗎?

        師:華山真高、真美??!看到這么高、這么美的華山,小寇準的心里非常激動,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的吟誦起來:(出示黑板)

        生:(讀)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

        師:這首讀共四行,兩句話,這首詩的意思你知道嗎?小朋友們聯(lián)系前面學過的課文,讀一讀,想一想,看能不能自己把它讀懂。

        生自由讀

        師:讀懂了嗎?那“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就是--

        生:只有天高高在上,沒有其它山與它一樣齊。

        師:“舉頭”就是--

        生:抬頭。

        師:“回首”就是--

        生:回頭。

        師:“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就是--

        生:抬頭看,紅日是那么近,回頭看,白云是那么低。

        師:小朋友們真聰明,聯(lián)系上面的課文自己就能讀懂這首讀。這首詩和前面的課文一樣贊美了華山的高大,因此,這篇課文的課題是--

        生:詠華山。

        師:我們讀這首詩的時候,就要想象自己就是小寇準來把華山的高、美讀出來,自己先多練習幾遍。

        生自由讀。

        師:誰先來試一試。

        生讀。

        師:練習背一背,好嗎?

        生練習背。

        三、學習第三段

        師:這首讀寫得太好了!小朋友們知道小寇準那年幾歲?

        生:七歲。

        師:才七歲就能一下子做出這么好的詩,難怪先生聽了連連點頭稱贊。我們一起來當先生夸夸他。

        生:好詩!好詩!

        師:這首讀寫得多好呀,老師想,小寇準的語文一定學得很好,很認真,小朋友們都要向他學習呀!看看現在誰學得最認真。

        師:剛才我們一起去登了華山,欣賞了華山的高與美,收獲真不小。下面我們把課文連起來有感情朗讀一下,再來回憶一下華山的美景。

        生齊讀。

        師:小朋友們,今天我們一起去登了華山,看到華山真高、真美呀!回去以后,你們可以把華山上看到的美景講給身邊的小朋友聽,好嗎?

        (下課)

        《詠華山》說課稿

        江蘇省淮安市新安小學孫浩娟

        一、說教材

        這是蘇教版六年制小學語文第2冊第7單元中的一篇閱讀課文,是蘇教版小語教材采用的一種古詩教學的新課型--“文包詩”。它有一個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詩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淺近的現代白話短文中,“詩”是“文”話題由頭和故事中心,“文”是“詩”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說明,“詩”與“文”渾然一體,相映成趣。首先,《詠華山》一文以平實淺近的短文故事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古詩的濃厚興趣,學生讀了故事短文進而學習古詩,就好比在已知和未知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很容易登堂入室,進入詩境,這就自然地降低了坡度,化難為易,為兒童學習古讀創(chuàng)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其次,《詠華山》以一篇完整的閱讀課文的形式出現,學生必須像閱讀其他課文一樣,首先認真讀好課文,借助語言文字,讀懂課文內容,捕捉有效信息,學習課文語言,提高閱讀能力,然后借助短文研究古詩,領悟詩的豐富內涵,接受美的熏陶,一篇課文既讀文又學詩,可收到讀文、學詩一箭雙雕的功效。

        再則,學生在讀文與詩的過程中,勢必要以文詩對照進而比較學習,尋找文與詩的內在聯(lián)系,了解古詩寫作的來龍去脈,探索理解古詩的豐富內涵,體會古詩句法結構的特點,這就可以從多角度地鍛煉學生的語文能力,對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發(fā)揮綜合效應。

        基于以上認識,針對新大綱對一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以及教學的和難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理解課文,使學生感受到華山的雄偉壯麗,激發(fā)學生學好語文,用好語文。

        3、學習本課14個生字,理解本課新詞。

        對課文第2段詩文的體會領悟是本課教學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教學方法

        教是為學服務的,如何能讓學生學有所獲,并且學得輕松愉快呢?在整個充滿靈性感悟的教學過程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他們在讀中自悟,自己悟出課文中蘊含的情感、道理,感悟出學習方法,在教學中,情為上,情愈濃,感悟愈深;讀為主,情、理、法盡在讀中悟出,在讀中體現。教師只需當一名導游,引導學生游歷于詩文的意境中,讓學生自己體會文章之美妙。

        三、說教學程序

        在鉆研教材、研究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合理安排教學程序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一環(huán),我在教學中安排了以下幾個教學步驟:

        (一)談話揭趣,引入情境。

        課堂氣氛的營造至關重要,良好的氣氛更易讓學生入情、入境,產生心靈的共鳴,尤其導入語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導入時我說:哎呀!華山可是我國的一座名山呀!小朋友們你們想去看看嗎?我們這節(jié)課就跟著小寇準和先生一塊去登華山好嗎?幾句話就讓學生都做個局內人,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之感,使課堂上的氣氛輕松愉快。

        (二)學習第2段

        學習這段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首先,整體感知。我們都知道這一程序設計是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設定的,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在這里我讓學生自讀自悟,然后讓他們說說,你覺得華山怎么樣?讓學生初步感知華山的高,并且十分自然地引出了第三段的中心句:“?。∪A山真高?。 焙图仁敲枋鋈A山的高大,又是下文古詩意思的兩句話。

        然后循文明像,體情悟道。自然過渡華山到底有多高呢?我們一起到山頂上去看一看,再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你站在山頂上看到什么?這樣就將課文的語言文字還原成是具體的形象,將遠在天邊的華山美景一下子拉到了學生眼前,再用生活實際與在華山上的所看到的情景作比較,借助圖文質疑,學生就自然地領悟出這些都是因為華山是太高太高了。

        再精讀品味。人類的學習一般都經過形象一-抽象--形象,具體--概括--具體,語言--思維--語言的過程,因此在引導學生感悟華山的高后,這時再引導學生讀出感覺。這個過程的設計就要學生在已有經驗參與下,對語言文字描寫的具體事物進行理解、加工,當他想象出畫面又把自己體會出的情感抒發(fā)出來時,這時的形象是高層次,而此時學生抒發(fā)的感情也就與課文表達的感情融為一體了。接著背誦積累。如果說培養(yǎng)語感是學習語言的前提和關鍵,那么積累語言則是學習語言、積累語感的基礎和目的。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在學生入情入境之時,我順理成章地引導學生把這幾句話背下來,真正達到讓學生話記樂背。在指導背誦時,則是按照提供拐杖(看圖)到去掉拐杖讓學生練習熟讀成誦,積攢語言。

        最后詩文對照,讀懂詩句。本課的文意即詩意,沒有必要將詩剖開分析。我便將前文的兩句話與古詩放在一起,提醒他們這首詩有兩句話,這里也有兩句話,聯(lián)系起來,讀讀想想,看誰能自己讀懂這首詩,充分地相信學生,讓他們在讀中自悟,再一齊說說詩句的意思。

        在指導朗讀背誦時,我引導學生移情入境,將自己想象成小寇準,練習吟誦古詩,并且讓他們自己做動作讀,增加了情趣,更調動了氣氛。

        (三)學習第3、4段

        3、4兩段通俗易懂,我同樣引導學生換位來讀,讓學生一起來當先生夸夸他,同時自然地悟出小寇準語文學得認真又好,我們都要向他學習的道理。

        (四)學習生字,指導書寫

        本課時安排學習古詩中的三個生字,重點放在指導學生書寫上。

        四、說板書設計

        本文重點段第2自然段無論是寫景寫詩都緊扣一個“高”字,針對課文特點與學生年齡特點,我只板書了一個“高”字,突出重點,一目了然。

        7、中秋詠月詩詞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我的思念是圓的》教案

        《中秋詠月詩詞三首》

        學習目標:1、養(yǎng)成良好的誦讀詩歌的習慣,在“讀”中理解這三首詩描繪的情景;

        2、通過比較閱讀,結合個人理解,談對三首詩的認識和評價;

        3、學寫《中秋詠月詩》,舉辦“詠月”專題手抄報;

        第7課時 《中秋詠月詩詞三首》(一)

        課前學習:查閱資料,了解作者的背景資料;

        課堂學習:

        第一塊:初讀詩歌,整體感知內容

        教學步驟

        教師組織

        學生活動

        備注

        1

        指導語:借助工具書和書下注釋讀順三首詩。

        朗讀課文

        2

        組織朗讀

        齊讀

        第二塊:再讀詩歌,發(fā)揮想像,再現詩歌所描寫的畫面

        教學步驟

        教師組織

        學生活動

        備注

        1

        創(chuàng)設情境:詩人同時抓住了中秋之月加以詠嘆,但描寫的情景還是有所不同的,你能借助具體的詩句說說作者描寫了怎樣的畫面嗎?

        再次朗讀,同伴互助,理解詩歌所描寫的意境

        2

        組織交流

        發(fā)表見解,小組補充

        3

        組織朗讀

        齊讀

        第三塊:三讀詩歌,品位字里行間流露的詩人感情

        教學步驟

        教師組織

        學生活動

        備注

        1

        創(chuàng)設情境:看似朦朧的詩歌,卻是作者思想的體現,這三首詩的作者想要表達怎樣的感情呢?你能通過你的朗讀,將作者的感情很好的傳遞嗎?

        朗讀、小組交流、討論

        2

        組織交流、點撥、朗讀評價

        發(fā)表見解、表情朗讀、小組補充

        3

        組織朗讀

        齊讀

        課后學習:1、背誦三首《詠月詩》

        2、搜集中秋詠月詩詞;

        第8課時《中秋詠月詩詞三首》(二)

        課前學習:1、背誦三首《詠月詩》

        2、搜集中秋詠月詩詞;

        課堂學習:

        第一塊:誦讀品位,說說個人喜好

        教學步驟

        教師組織

        學生活動

        備注

        1

        創(chuàng)設情境:三首詠月詩詞,寫于不同時代,都表達了思念之情,你最喜歡哪一首,請將它背出來,并簡述你喜歡的理由。

        明確任務

        2

        組織交流

        結合內容談感受

        3

        組織背誦

        齊誦

        第二塊:拓展延伸——能誦會寫更多的詠月詩

        教學步驟

        教師組織

        學生活動

        備注

        1

        創(chuàng)設情境:自古以來,許多文人墨客都喜歡詠嘆中秋之月,賦予它一定的內涵,你能再吟誦幾句嗎?

        吟詩、品詩

        2

        創(chuàng)設情境:就你的理解,作者往往賦予“中秋之月”怎樣的寓意呢?

        明確目標

        3

        組織交流,評價

        發(fā)表見解

        4

        布置任務:請學生即興作一首“中秋詠月詩”(巡視、幫助)

        當堂作文

        5

        組織交流,點評

        交流、互評

        教學反思

        課后作業(yè):1、四人小組,以“中秋之月”為主題,辦一期手抄報。

        2、邀請家人舉辦一個中秋賞月晚會,將你寫作的詩歌獻給家人。

        8、中秋詠月詩詞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我的思念是圓的》教案

        一、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欣賞三首詩詞。

        2、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二、重點和難點:

        1、形象和情感是如何統(tǒng)一的。

        2、景和情是怎樣統(tǒng)一的。

        3、朗讀

        三、教學設計:

        熟讀或者背誦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創(chuàng)設自身情景,鋪設感情基調(讓學生談談對中秋的認識:月餅、月亮、團圓、思念)導入所學課文。

        二、深入課文:

        反復閱讀、揣摩詩詞,談談你最喜歡哪一首,說明理由。

        共同欣賞:(側重于意境的分析)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1、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環(huán)境氣氛,把讀者帶入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

        2、點撥:(1)、講透詩題“十五夜望月”。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卻處處含“月”試分析。拓展:白——月光,聯(lián)想李白的《靜夜思》。

        樹棲鴉——聽到,非看到,聯(lián)想周邦彥《蝶戀花》“月皎驚烏棲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靜。辛棄疾的《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

        濕桂花——桂花已濕,夜太深,聯(lián)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濕,月中嫦娥、吳剛、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樣無眠,意境更為悠遠,這里暗點“望月”。

        (2)、后兩句抒情,非直接傾訴,而用委婉的疑問語氣間接表達?!奥洹弊肿蠲睿钤诤翁??(新穎妥貼,不同凡響,給人以動的形象,仿佛秋思隨著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

        水調歌頭 北宋 蘇軾

        1、簡介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文學家,書法家,官場常失意。其文想象力豐富,又流暢自然,有時還含有深刻的哲理。與其弟蘇轍、其父蘇洵合稱“三蘇”。

        2、這首詞把宇宙、人生問題融合在一起,把對官場的思考和對弟弟的感情貫穿到賞月中去,想象瑰麗又不離現實生活。宋代詞評家胡仔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把握作者思想情緒:因政治處境的失意以及與弟弟子由分別七、八年,中秋對月,無不抑郁惆悵之感。但作者沒有陷在消極悲觀的情緒中,卻以超然達觀的思想排除憂患,終于表現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

        3、撥:上下片都有包含人生哲學意識的句子,找出,試分析。

        4、佳句欣賞:分組討論:闡明理由

        我的思念是圓的 艾青

        分組討論:

        (1)、作者思念什么,為什么思念是圓的?

        (2)、這首詩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升華到什么高度?

        作業(yè):

        1、背誦并且默寫《十五夜望月》《水調歌頭》這兩首詩詞。

        2、試做一首中秋詩詞。

        9、中秋詠月詩詞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我的思念是圓的》教案教學設計 七年級上冊

        教學重點提示:

        1、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3、情景交融,想象豐富。

        教學時間安排:2課時

        建議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十五夜望月

        教學重點:

        1、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2、領會詩中美好的意境和委婉的別離思聚的情思,以及由己推人的思想境界。

        教學過程:

        一、朗讀這首詩

        1、請兩名同學朗讀這首詩;

        2、請全班同學邊揣摩詩情畫意邊進行朗讀2遍;

        3、老師范讀這首詩;

        4、全班集體朗讀這首詩2遍。

        二、教師簡介作者

        王建字,唐代宗進士。一生困頓,晚景尤為凄涼。為官在外,常與家人別離。

        三、師生共同分析詩句

        中庭地白樹棲鴉——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霜雪。蕭森的樹陰里,鴉鵲的聒噪聲逐漸消停下來,它們終于適應了皎月刺眼的驚擾,先后進入了夢鄉(xiāng)?!暗匕住倍郑瑓s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之感。“樹棲鴉”三字,簡潔、樸實,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況,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

        冷露無聲濕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濕庭中桂花。這也讓人聯(lián)想到滿月中的桂樹。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思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lián)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吧?詩人無聲望月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

        冷露無聲浸潤了桂花,那么月中的白免呢,揮斧的吳剛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詩句讓人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明月當空,難道只有詩人獨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嗎?普天之下,有誰不在注目明月,神馳意遠呢?詩人由已推人,擴大了望月的范圍。詩人由于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想思。詩人沒有直說自己的情思,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語氣,不知那飽含相思的清輝灑在哪一家。欲說不盡,委婉動人。

        四、分小組討論

        1、詩人在這首詩中描繪的景色的特征是什么?

        秋月——秋思

        2、詩人通過這種景色表達何種情感?

        詩人通過聯(lián)想,由已推人,在這出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中,表達出別離思聚的情感。

        我的思念是圓的

        教學重點:

        1、背誦這首詞。

        2、朗讀訓練。

        3、展示詠月詩句和自我創(chuàng)作的詠月詩。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在詩中表露出來的濃郁的親情。

        教學過程:

        一、介紹寫作背景、作者

        艾青,現代詩人,原名蔣海澄。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的著名詩篇。他的一生曲折坎坷。1929年,中學畢業(yè)后的第二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32年有感于中國的民族危機回國,開始畫畫和詩歌創(chuàng)作,1932年7月,被誣陷為陰謀顛覆政府,判刑6年,1935年10月出獄。在獄中寫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這首詩。解放后,1959年被錯劃為右派,此后一直蒙受冤屈,直到20年后的1979年才得以洗雪。

        1983年,詩人由于經歷了太多的飄零磨難后,內心那淡漠的親情日益濃郁起來。詩人托今追昔,想到心靈上的摯友和骨肉親人多年不在身邊,有的已經離世,而自己仍活著,自然產生一種沉重而凄慘的孤獨。由于詩人自身心境開闊,性格豁達,寫下此詩表達自己對團聚、親情、友情的珍視和懷念。

        二、朗讀這首詩

        1、學生個人朗讀這首詩2遍。

        2、理解這首詩的大意

        由詩人創(chuàng)作背景入手分析。

        “我的思念是圓的”,把無形的思念說成是有形的圓,形象的語言中包含著許許多多情感上的東西,詩人渴望團圓,渴望美滿。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圓最亮的”詩人由思念到圓月,引發(fā)人的聯(lián)想與想象。月兒常圓嗎?不圓時又是如何的一番情感???人們在看月的時候常常會想到——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激起人們對個人命運的遐思。

        詩人由眼前的“西瓜、蘋果都是圓的”聯(lián)想到團聚的歡樂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引出自己渴望親朋團聚的情感。

        3、學生個人朗讀這首詩2遍。

        4、請同學簡述一下這首詩的大意。

        5、學生集體朗讀這首詩1遍。

        三、展示詠月詩名

        1、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古詩十九首》

        2、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曹植《怨歌行》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唐陳子昂《春夜別友人》

        4、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唐王維《鳥鳴澗》

        5、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6、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唐李白《關山月》

        7、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唐李白《子夜吳歌四首》

        8、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唐李白《把酒問月》

        9、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照古時人。唐李白《把酒問月》

        10、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唐杜甫《一百五十日夜對月》

        11、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

        12、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唐白居易《琵琶行》

        13、萬影皆因月,千聲各為秋。唐劉方平《秋夜泛舟》

        14、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唐徐凝《憶揚州》

        15、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宋晏殊《寓意》

        16、明月卻多情,隨人處處行。宋張先《菩薩蠻》

        17、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來花弄影。宋張先《天仙子送春》

        18、月出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宋蘇軾《前赤壁賦》

        19、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宋辛棄疾《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四、作業(yè)

        1、背誦并會默寫〈十五夜望月〉;

        2、小作文:根據下文的開頭,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續(xù)寫文章。

        中秋的夜晚,涼風習習,我坐在陽臺上,望著明亮的月亮,心緒萬千……

        第二課時?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教學重點:

        1、背誦這首詞。

        2、聯(lián)想力和想象力的訓練。

        教學難點: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及其曠達胸襟在詞中的體現。

        教學過程:

        一、從寫月或月光的詩句入手,進入新課。

        今來,不少文人騷客以中秋月亮為題材來吟詩賦詞,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樣的,蘇東坡也以中秋月亮為題材,寫下了這首千古絕調。

        我們來看看后人對這首詞的評價:清朝詞評家胡仔在《菬溪漁隱叢話集》里曾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二、初讀課文

        1、在學習這首詞之前,我們先來個“預習檢查”。

        請一位同學朗讀這首詞。

        教師范讀(錄音范讀)。

        學生一齊朗讀這首詞。

        2、下面,同學們看屏幕上的提示和結合課本的注解,進一步認識蘇東坡,并且了解一下這首詞的寫作背景。

        三、精讀課文

        (一) 根據注解,疏通文句。

        (二) 這首詞的上下兩闋主要寫什么?兩者的聯(lián)系何在?

        ( 提示:中國古代的詩詞,大都先寫景,后抒情,我們來看看這首詞是否也具有此特點。)

        ①上闋主要寫什么?(寫了什么景?)

        上闋----望月(寫景)

        ②下闋呢? (抒發(fā)了什么感情?)

        下闋----懷人(抒情)

        ③上、下兩者的聯(lián)系何在?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 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哪些詞句上?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四) 詞中哪些是實景,哪些是虛景?

        實景:明月、酒、青天、“我”、風、清影、朱閣、綺戶

        虛景:宮闕(瓊樓玉宇)

        四、研究討論

        1、詞前小序,有何作用?

        ——詞前小序,述作詞緣由(懷念子由)。

        2、在“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中,月“轉”“低”表示(夜深);“無眠”表示(離情正濃)。

        3、“懷子由”體現在詞中哪句?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4、主題:這首詞表達了詩人的曠達胸襟和對親人的懷念。

        五、作業(yè)布置

        (一)背誦這首詞。

        (二)請同學們根據所學詩篇,寫一首四句以上的詠月小詩。

        10、一年級教案:《第二冊《詠華山》(課堂實錄)》

        一、復習導入

        師:小朋友們,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第22課,讀課題。

        生:詠華山。

        師:上節(jié)課我們借助拼音讀通、讀熟了課文,了解了課文的大概意思,還學習了第1自然段,知道了古時候有個小孩名叫--(寇準),他跟著先生一起去登華山。哎呀!華山可是我國的一座名山呀!你們想去看看嗎?

        生:想。

        師:好,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跟著小寇準和他的先生一塊去登華山,好嗎?

        二、學習第二段

        師:請小朋友們自己讀讀第2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想,讀完以后,老師要請小朋友說一說,你覺得華山怎么樣?

        生:我覺得華山很高

        生:我覺得華山真高呀!

        師:看來你們都覺得華山很高!是啊!小寇準和先生沿著山路艱難地爬上山頂后,他們的感覺就和你們的一樣。

        (出示小黑板,啊!華山真高哇?。?/p>

        師:讀讀看,再讀一遍,讀出華山的高來。

        師:華山到底有多高呢,我們一起跟小寇準和先生到山頂上去看一看。

        (出示小黑板):除了藍天,遠遠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腳下。太陽是那么近,山腰飄著朵朵白云。

        師:小朋友們自己好好讀讀這兩句,一邊讀一邊想,你在山頂上看到些什么?

        師:誰來說說?

        生:我在山頂上看到了藍天和太陽。

        生:我還看到了許許多多的大山。

        師:你們讀了這兩句話能看到藍天、很多山、太陽和朵朵白云。你們真會讀書。

        為什么遠遠近近的山都到了我們腳下了呢?這是怎么回事,你們知道嗎?

        生:因為華山很高很高。

        師:(出示投影)說得真好,你們看,登上了山頂,我們看到遠遠近近的山都在我們的腳下,只有藍天在頭頂上,這是因為華山太高了,也正是因為華山太高了,所以太陽才會顯得那么近,好像一伸手就能夠著似的,一朵朵白云都飄在山腰間。

        我們在山頂上看到的這一切,都告訴了我們華山非常高,(板書:高)

        師:小朋友們再好好讀讀這兩句話,看哪些小朋友能讀得讓人一聽就覺得華山非常高。自己先試試。

        師:第一句誰想讀。

        生讀。

        師:聽他這么讀,你們能感受到華山的高嗎?還有誰想來試試。

        師:聽你這么一讀,我能感受到華山比較高了,誰能讀得讓人覺得華山非常非常高。

        生讀。

        師:聽了覺得怎么樣。

        生:聽他這么讀我覺得華山真高呀!

        師:對,像他這樣讀得輕一點,這讓人覺得華山非常高,一起像他這樣來讀。

        師:第二句誰愿意來試試。

        生讀。

        師:讀得真棒,一下子就把華山的高給讀出來了,還有誰來。(指名讀)

        師:真不錯,我們一起來。

        生齊讀.

        師:這兩句話把華山寫得多高,多美呀!我們連起來讀。(看投影)讀了這兩句,我們感受到了自己就站在山頂上,只有藍天在我們的頭頂上,遠遠近近所有的山都在我們的腳下,沒有哪座山能與華山一樣高一樣齊的,抬頭看去,看到太陽離我們那么近,回過頭看,山腰間飄著朵朵白云。華山多高多美呀!

        師:小朋友們站在山頂上,看到這幅美景,一定會跟小寇準一樣,會從心底發(fā)出驚嘆:(出求小黑板。)

        生齊讀:??!華山真高呀!

        師:看到這么高的華山你們驚訝嗎?這驚訝的聲音是從心底發(fā)出的,怎么讀?

        生讀。

        師:你這是從心底發(fā)出來的嗎?再輕點。

        生再讀。

        師:華山是這么的高,具體寫華山高的這兩句話寫得多美,多好呀!我們把它們背下來,好嗎?

        生:好

        師:自己先練習背背。

        生練習背。

        師:誰試著背一背。

        生背。

        師:這么短的時間你就能背得這么好,真了不起。還有誰會背?都會背了,一起來背好嗎?

        生齊背。

        師:背得真棒,我們以后碰到像這樣的好詞好句就要把它背下來,好嗎?

        11、《詠華山》教案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中的古詩。

        2、學會10個生字,其中田字格下面要求只識不寫的有4個。認識1個偏旁(門字框)。理解本課新詞。

        3、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感受到華山的雄偉壯麗,激發(fā)學生努力學好語文,用好語文。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第二自然段。

        2、背誦古詩。

        3、識字,寫字。

        課前準備:

        生字卡片,錄音磁帶,投影片,大黑板上畫上背景圖。

        第一課時

        一、揭題,質疑。

        1、今天我們學習(齊讀)24、yong詠華hua山指讀兩個生字、正音。

        2、你讀了課題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提出疑問:詠是什么意思?華山在哪里,有多高呢?

        詠華山是什么意思?

        誰在用詩贊美華山?這是一首怎樣的詩?

        為什么這個孩子能寫出詠華山的好詩?

        這個孩子是什么時候的人,幾歲了?

        二、初讀課文,讀準正音。

        1、借助拼音自由輕聲地讀一讀田字格里面、田字格上面的生字。

        抽讀生字,糾正字音。

        2、出示:(除生字外都注上音節(jié))

        登華山艱難爬上山頂沒著山路吟誦情不自禁

        遠遠近近寇準古時候朵朵白云連連稱贊山腰間

        a自己練讀,看誰讀得準、記得快。

        b擦掉音節(jié),同桌練讀,指讀。

        3、把詞語放到課文中,讀通課文,讀準字音。

        4、標自然段序號。

        5、分段指名讀,評讀:他是否達到老師的要求了?哪個地方值得大家學習?

        三、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剛才,小朋友提出了許多問題,現在我們來討論討論這些問題。

        1、華山在哪里?

        師介紹:華山在我國陜西省,自古就是以高和險出名的,登上華上要花六小時左右,華山真(高啊)!

        2、詠華山是什么意思?

        (生交流)師述:詠華山就是吟詩贊美華山。

        3、誰在吟詩贊美華山?(寇準)

        寇準是什么時候的人?當時幾歲?(生交流)

        師述:寇準是北宋時候的人,家鄉(xiāng)在陜西省渭南。從小聰明好學,長大后當了大官,一直做到宰相,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齊讀最后一段課文。

        4、課文講的是寇準七歲時的什么事?(生交流)

        齊讀第一自然段。

        5、寇準寫了一首什么詩?(生交流)

        師引導學生看投影片:寇準和先生艱難地爬上山頂,站在高高的山頂上,看到了什么?(生交流)

        師:我們一起跟著他們爬上山頂,那么遠遠近近的山都在我們的--(腳下)。太陽離我們那么遠,爬上山頂卻覺得--(近了),在山下看白云覺得那么高,現在卻只在--(山腰間)。華山真--(高啊)!華山如此高大,小孩心情非常激動,他想把自己看到的、感覺到的都說出來,就做了一首詩隨口念了出來。誰來讀一讀這首詩?

        6、寇準為什么能寫出這么好的詩?

        (是華山的雄偉壯麗感染了他。)(是他平時認真學習語文的結果)

        7、聽配樂錄音課文。齊讀課文。

        8、今天,我們就討論到這里,下節(jié)課我們再一起感受華山的雄偉壯麗。

        四、學寫生字

        看書,在田字格中找出獨體字讀一讀:與、更

        1、看書在田字格里找出上下結構的字讀一讀:歲、華、齊、首。

        2、學習部首:山(山字頭)、文(文字頭)。

        怎樣記四個上下結構的字?(指名分析字形)

        3、看書上筆順書空,書上描紅一遍。

        4、逐個分析怎么寫好?(說說主要寫好哪幾個筆畫,如起筆、走之兒、門字框)

        范寫,生描紅1個,仿寫1個,臨寫1個。

        5、學生再描紅1個,仿寫1個,臨寫1個。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讀題。

        2、師生接說:課文主要寫了古時候,有個小孩兒跟先生--去登華山。這個小孩兒名叫--寇準,那年--才七歲。

        3、過渡: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帶領大家跟著他們一起登華山,細細領略華山的雄偉高大。

        二、細讀課文第二段

        1、師:(指黑板上背景圖)我們到了華山腳下,眼前的就是華山,你覺得華山怎么樣?

        師:華山自古就是以高和險出名的,登上華上要花六小時左右,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2、自讀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想一想哪個詞語說明登華山非常不容易。(生找出艱難)

        艱難懂嗎?(困難,很難)

        讀第1句時,讀出因為華山高峻而十分難爬。(自由讀、指讀、齊讀)。

        3、登上山頂后,看到了周圍的景物,又有什么感覺?往下讀課文,??!……白云。

        生答板書:高

        出示:啊!華山真高哇!

        (1)自已讀,體會一下。

        (2)這時連用了兩個什么標點符號?

        表示爬上山頂后什么心情?(驚訝、驚嘆、激動)

        (3)范讀,生注意師的表情。

        自己讀,指名讀,做出表情。

        4、華山到底怎么個高法?

        (1)看圖指名說:你站在高高的華山頂上,看到了什么,會有什么感覺?

        (2)書上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華山很高很高找出來讀一讀?

        (3)出示第1句:除了藍天,遠遠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腳下。

        A男讀

        B指名上臺指出藍天、遠山、近山

        遠遠近近:寫出了山的不同位置,不同距離,有遠有近,也寫出了山的多。

        這些山看上去怎么樣(那么低,那么?。淖阶罡??(華山)

        C除了……意思是:只有()在我們的(),()都在我們的(),周圍沒有哪一座山能和華山()。

        指3個說自由說師:華山真高?。?/p>

        D再讀上一句話:指2(評讀:讀出了華山高),齊讀。

        (4)出示第2句:太陽顯得那么近,山腰間飄著朵朵白云。

        a、指讀

        b、看圖:我們一抬頭就能看到(太陽),我們平時看太陽感覺那么(遠),站在華山頂上看太陽是

        那么(近),山腰間飄著一朵又一朵(白云)。指名指出山腰間?我們平時看到白云總是高高地飄在藍天上,現在只到華山的山腰間。對太陽和白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

        c、填空;一抬頭,太陽()。一回頭,看到()。(指3,齊)。

        d、讀出來

        (5)讀兩句話(書上)

        a、師生接讀

        b、指2,齊

        (6)看板書練背。

        5、我們站在華山頂上,感覺到華山如此雄偉、高大,小孩心情非常激動,簡直就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了。他想把自己看到的、感覺到的都說出來,就做了一首詩隨口念了起來。

        請小朋友往下讀課文。齊讀。

        (1)出示:情不自禁什么樣的感情不有控制?(情不自禁是指自己的感情自己不能控制。)

        (2)聽老師吟誦這首詩。指名吟誦。

        (3)出示圖、聽詩意、生讀詩。(出示有關詩句,有意顛倒排列詩句。)

        a只有藍天在我們的頭頂上,周圍遠遠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腳下。--只有天在上

        b沒有一座山能和華山一樣高。--更無山與齊

        找一找哪個字說一樣高?(齊)

        c一抬頭,太陽離我們很近很近。--舉頭紅日近

        哪個字表示抬起的意思?(舉)沒有?(無)

        d回過頭來,看到白云很低,只在山腰間。--回首白云低

        哪個字是頭的意思?

        (4)這首詩有問題嗎,誰來糾正?(學生按順序排列詩句)

        (5)做動作朗讀詩,體會詩的意思。指名讀,齊讀。

        6、你覺得這首詩寫得怎么樣?孩子的先生聽了--連連稱贊真是一首好詩!大家豎起大拇指一同來稱?quot;好詩!好詩!一個剛七歲的孩子為什么能脫口吟出這么好的詩?(全是他平時認真學習語文的結果,讀書時邊讀邊起,用心體會。我們也應該努力學好語文,少壯不努力--(齊說)老大徒傷悲,我今方少年,理當展翅飛。)

        7、有感情地背誦古詩。自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加動作)。

        8、表演、朗讀第二段。

        師:小朋友們真聰明。老師現在要請一位小朋友來扮演小孩,做動作吟育古詩,誰有這個本領。老師表演先生。其他的話由全體讀,一邊讀,一邊想象爬山的艱難,想象爬上山頂后的感覺。

        (二)小結:今天,我們去登了華山,還學會了一首寫華山的詩,收獲真不小。

        請小朋友完整讀課文,把你的感受讀出來。

        三、學寫生字

        1、在書上田字格中找出左右結構的字:頂、除、沿

        2、學頁字旁。

        3、怎么記?分析結構,偏旁。

        4、看筆順圖,指說書空

        5、范寫講解關鍵筆畫的寫法。

        6、學生描1、仿1、臨1。

        7、教師根據巡視情況評析。

        8、學生繼續(xù)練寫、教師巡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