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學教案《告別一次性筷子》反思》屬于幼兒園中班教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容,歡迎參考。
1、中班科學教案《告別一次性筷子》反思
活動目標
1、具有反對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態(tài)度。
2、了解一次性筷子對環(huán)境造成的嚴重危害。
3、爭當“環(huán)保小衛(wèi)士”,杜絕使用一次性筷子。
4、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重點難點
重點:反對使用一次性筷子。
難點:了解一次性筷子對環(huán)境造成的危害。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課前豐富過有關沙塵暴、洪水等知識。
物質準備:錄像機、錄象帶;情境表演排練。
活動過程
一、情境表演引出課題。
1、幼兒觀看情境表演:
幾棵“樹”在對話,一棵“樹”說:“為什么我們的同伴越來越少了,它們去哪兒了?”另一棵“樹”說:“你不知道嗎?它們都被運去做一次性筷子了?!痹僖豢谩皹洹闭f:“說不定我們也會被運走呢。啊!不好,沙塵暴來了!”說著“沙塵暴”就吹了過來,幾棵“樹”手拉手被吹得東倒西歪:“我們的力量太少了,快支持不住了?!薄皹洹北淮瞪⒘?,倒下了。“沙塵暴”哈哈大笑。
2、提問:剛才發(fā)生了什么事?樹為什么越來越少了?樹少了會怎么樣?
二、了解一次性筷子的使用情況
1、放錄像
鏡頭①伐木工人在砍伐樹木,生產一次性筷子的工廠用木材加工筷子。
鏡頭②在餐廳的桌上擺著很多的一次性筷子,進餐的人用完了就扔,扔得滿地都是。
2、提問:
①一次性筷子是怎么來的?
?、谀銈兪褂眠^一次性筷子嗎?
?、廴毡緸槭裁床簧a一次性筷子?
三、認識一次性筷子對環(huán)境的危害
1、討論:使用一次性筷子對環(huán)境有什么影響?為什么?
2、樹木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幫助?
四、爭當“環(huán)保小衛(wèi)士”告別一次性筷子
1、討論:如何減少使用一次性筷子?
2、鼓勵幼兒爭當“環(huán)保小衛(wèi)士”堅決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延伸活動
自己堅決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向父母及周圍的人宣傳一次性筷子對環(huán)境造成的危害;勸阻周圍的人使用一次性筷子。
活動評析
一、設計意圖
一次性筷子是幼兒日常生活中較熟悉的物品,但中班幼兒很少會主動把一次性筷子和環(huán)境保護聯(lián)系起來。本課題的重點在于讓幼兒正確認識到一次性筷子對環(huán)境造成的危害,鼓勵幼兒從自身做起,進而影響家長及周圍的人,杜絕使用一次性筷子。
另外,對大范圍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情況,幼兒也是不了解的。于是,教師運用了直觀而形象的情境表演和錄像形式,并通過討論,強化幼兒的認識,旨在讓幼兒真正了解一次性筷子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讓幼兒從小樹立保護森林的意識,對破壞環(huán)境表示憤怒和討厭。
二、效果分析
此活動一開始就利用情境表演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了解到樹木的重要性,并通過錄像了解到樹木減少的原因。情境表演和錄像,直觀形象,比教師口頭講授的效果好得多,因而幼兒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快思.教案網(wǎng)出處!本活動穿插了多次討論,每一個幼兒都熱烈地參與了討論活動,充分體現(xiàn)了幼兒活動的主動性。孩子在討論中喊出了“堅決不使用一次筷子”的口號,說明環(huán)境保護意識已經在孩子心中生根發(fā)芽。
2、中班科學公開課教案《各種各樣的筷子》含反思
活動目標:
1、通過看看、摸摸、玩玩使幼兒辨認各種筷子,了解筷子的特點與用途,并學習歸類。
2、讓幼兒練習使用筷子,初步學會撥、夾物品,做到持筷姿勢正確。
3、通過實驗培養(yǎng)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xiàn)。
活動準備:
幼兒自帶的不同材料制成的筷子、每組上面一樣夾的物品(如:一組蠶豆、一組泡漠、一組花生、一組玻璃球、一組紙條等。
活動過程:
㈠觀察各種各樣的筷子,將幼兒所帶筷子布置成展覽會。
1、看看桌子上有什么?我們來把它布置成展覽會。
2、交流:你帶的筷子是什么樣的?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用處?
?、嬷v述:各種各樣的筷子。
1、今天,這有那么多的筷子,我們一起看看、摸摸、比一比、想一想,這些筷子有什么不同?
2、歸納:筷子的樣子不一樣,材料不一樣、用處不一樣。但有什么是一樣的?
3、筷子有什么用?(餐具)(欣賞)(敲擊)
4、這么多的筷子是誰發(fā)明的?誰造出來的?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
?、缣剿魅绾问褂每曜?(學習使用筷子)
1、你會用筷子嗎?幼兒試用后講述。
2、示范、講解持筷的方法。
?、偈帜笤诳曜拥闹邢路?,不要太低也不要太高。兩個筷子捏的時候不要分的太遠,中指和大拇指碰頭,食指和其他手指輔助捏緊。
?、谧约壕毩?,教師個別幫助。
3、幼兒分六組進行用筷子練習夾蠶豆、花生、泡漠、玻璃球、木珠、紙條、絨線等。
(自己一組的熟練后,可到其他組練習。)教師給予指導,糾正不正確的姿勢。
㈣活動延伸:
1、在區(qū)域活動中繼續(xù)投放材料工幼兒操作練習。
中班科學活動一各種各樣的筷子活動目標:
1、嘗試從顏色、形狀、材質等多種角度描述筷子的主要特征,感受其特有的文化內涵。
2、通過多種游戲活動,發(fā)展幼兒的創(chuàng)造潛能,創(chuàng)造性的探索筷子的多種用途,體驗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各種各樣的筷子課件。
2、共同收集各種樣式及色彩的筷子若干雙。
3、用盤子盛好的紙條、蠶豆、 花生、小木珠
活動過程:
一、筷子找朋友。
1、師給每個幼兒發(fā)一根筷子,引導幼兒觀察不同的筷子,進行找朋友的游戲。
師:小朋友,你們手里有什么?筷子是用來干什么的?(吃飯),吃飯時要用到幾根筷子?(兩根),兩根筷子又叫一雙筷子。(請幼兒一起說 一雙筷子)師:請小朋友幫忙給筷子找一個一模一樣的筷子做朋友。 (幼兒聽音樂給筷子配對。)
2、請幼兒講講自己是根據(jù)什么幫助筷子找到朋友的。
二、講述各種各樣的筷子。
1、請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你們的筷子是什么樣子的?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還可以和你旁邊的小伙伴說一說。 (幼兒互相討論,師參與指導。)
2、請幼兒介紹筷子。 (幼兒介紹:我的筷子是……,我的筷子是……)提醒幼兒說完整話。
3、師小結: 設計師們很聰明,造出了各種各樣的筷子,有的顏色不一樣,有的圖案不一樣,有的長短不一樣;還有的材料不一樣,有木頭做的,有塑料做的,有竹子做的,有不銹鋼做的。
三、引導幼兒了解筷子的由來,種類,感受其特有的文化內涵。
1、組織幼兒討論:你還見過哪些筷子?(請幼兒各抒己見,述說著自己見過的筷子。)
2、播放筷子的課件,請幼兒一邊欣賞,一邊聽老師解說筷子的文化??曜邮侵袊税l(fā)明的,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在古代,人們用手抓食物吃,因燙手便就地取材,用樹枝、木棍夾取食物,最后就發(fā)明了筷子。
四、請幼兒來選擇自己喜歡的筷子,并跟著老師一起學習正確的使用筷子的方法。
拿筷子的方法:兒歌:小小筷子本領強,手握中間對齊棒,拇、食、中指來幫忙,先張開再合攏,反反復復夾菜忙,飯菜吃完味更香。
(手捏在筷子的中下方,不要太低也不要太高。兩個筷子捏的時候不要分的太遠,中指和大拇指碰頭,食指和其他手指輔助捏緊。)師示范筷子的挑、撥、夾、拌、扒等功能。
五、幼兒來嘗試夾東西。
紙條、蠶豆、花生、小木珠 (給幼兒提供的材料有容易夾起的,還有不容易夾起的。幼兒自己選擇,嘗試,積累不同的經驗)
六、師帶幼兒跳筷子舞結束活動。
延伸活動:
探索筷子的不同玩法
教學反思:
這節(jié)課中,我覺得我的活動提問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問的效果也很好??梢哉f在大家的討論下,提問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兒不僅會說了,而且還更會問了。這樣的自由探索活動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也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孩子們在輕松、愉快地氛圍中,發(fā)揮了他們在活動中的主動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
3、中班科學實驗教案《筷子》含反思
目標:
1.通過感官觀察不同材料的筷子的特征,知道筷子都是成雙成對使用的。
2.了解筷子的用途,知道它是中國的餐具。
3.培養(yǎng)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準備:
1. 每人一雙筷子(多種材料的),每桌一盤泡沫塑料塊。
2. 2.操作卡片"你喜歡的筷子"
過程:
(一) 筷子的特征
1. 這是什么呀?請你說說你的筷子是什么樣的?它是用什么做成的?
2. 你的筷子和別人的一樣嗎?有什么地方不一樣?(顏色、形狀、長短、粗細、材料等)
3. 總結筷子是各種各樣的,是兩只成雙的。
(二) 了解筷子的用途和筷子的使用的方法
1. 你們知道筷子有什么一樣的地方嗎?它們都是干什么用的?
2. 你們會用筷子吃飯嗎?請幼兒回答示范,教師示范并指導姿勢。
3. 我們都知道筷子是用來吃飯的,可你知道筷子是什么人最早開始使用的嗎?
(三) 游戲:夾泡沫塑料塊
1. 我們來做一個游戲,每張桌上都有都有一盤泡沫塑料塊,你們只能用筷子夾,夾到一個就放到另一只手里,我們比賽看誰夾得快。
2. 檢查泡沫塑料塊情況和握筷姿勢,分析討論什么樣的筷子容易夾,什么樣的筷子不容易夾,為什么。
活動延伸:
要求幼兒在家也嘗試用筷子吃飯,并進行檢查和鼓勵。
教學反思:
1、 能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筷子進行活動,既方便又簡單也很實用,很貼切農村的鄉(xiāng)土特色。
2、 設計的活動能符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動作發(fā)展的水平,有利于幼兒手部小肌肉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
3、 幼兒在活動中也能大膽地和同伴交流,將自己的玩法與同伴分享,氣氛活動,孩子也很積極投入。
4、中班科學優(yōu)質課教案《直直的筷子》含反思
活動目標:
1.學會通過感官觀察不同材料的筷子的特征,知道筷子都是成雙使用的。
2.了解筷子的用途,學習握筷和使用筷子的正確方法,發(fā)展小肌肉動作。
3.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4.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chuàng)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活動重、難點:
了解不同材料筷子的特征,學習握筷和使用筷子的正確方法。
活動準備:
教師準備多雙筷子(制作材料有竹、木、塑料等),每桌一盤泡沫塑料塊。
方法與手段:觀察法、游戲法等。
活動過程:教師活動
一、導入部分:
出示筷子,請幼兒觀察。
提問:小朋友們,這是什么?他有什么作用?
(引導幼兒說出筷子是用來夾東西的,是我們中國人用的餐具。)
二、、新授部分:
1.引導幼兒觀察筷子的特征。
教師提問:
(1)小朋友,請你們說說你的筷子是什么樣子的?
小朋友們,請你仔細看一看,你的筷子是什么樣子的?
(2)它使用什么做成的?
(3)你的筷子和別人的筷子一樣嗎?
(4)有什么不一樣的?
(引導幼兒觀察他們在顏色、形狀、長短、粗細、材料等方面的不同。)
2.引導幼兒了解筷子的用途及使用
筷子的方法。
教師提問:“你們知道筷子有什么一樣的地方嗎?它們都是干什么用的?”
(引導幼兒說出筷子都是唱唱的、直直的、質地較硬,一般是一頭粗一頭細,都是用來吃飯的,都要一雙一雙的用。)
教師小結:筷子都是長長的、直直的、質地較硬,一般是一頭粗一頭細,都是用來吃飯的,都要一雙一雙的用。
教師提問:“你們會用筷子吃飯嗎?”
(教師請幼兒拿起筷子,幫助兒童改正握姿。)
三、游戲:夾泡沫塑料塊
教師提議:“下面我們做一個游戲,每張桌子都有一盤泡沫塑料塊,下面我們一起用筷子把泡沫塑料塊從一個盤夾到另一個盤,我們比賽誰快。在比賽過程中,教師觀察幼兒握姿及時進行改正。
四、要求幼兒在家中也要使用筷子吃飯,并進行檢查和鼓勵。
活動反思:
筷子對大家來說一點都不陌生。但是大家對筷子都沒有好好的觀察過,今天我們就對筷子進行了一番研究。經過大家的觀察和接觸,大家知道筷子都是直直的、長長的,使用的時候都是成雙成雙地用。升入中班了,大家都是使用筷子了,我們對如何握筷進行了講解和示范,發(fā)現(xiàn)部分幼兒有困難,要多幫助。
5、中班科學活動教案《告別一次性筷子》
【活動目標】
1、具有反對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態(tài)度。
2、了解一次性筷子對環(huán)境造成的嚴重危害。
3、爭當“環(huán)保小衛(wèi)士”,杜絕使用一次性筷子。
4、引導幼兒樂于交流,激發(fā)幼兒的想象力,培養(yǎng)幼兒的安全意識。
5、加強幼兒的安全意識。
【重點難點】
重點:反對使用一次性筷子。
難點:了解一次性筷子對環(huán)境造成的危害。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課前豐富過有關沙塵暴、洪水等知識。
物質準備:錄像機、錄象帶;情境表演排練。
【活動過程】
一、情境表演引出課題。
1、幼兒觀看情境表演:
幾棵“樹”在對話,一棵“樹”說:“為什么我們的同伴越來越少了,它們去哪兒了?”另一棵“樹”說:“你不知道嗎?它們都被運去做一次性筷子了?!痹僖豢谩皹洹闭f:“說不定我們也會被運走呢。啊!不好,沙塵暴來了!”說著“沙塵暴”就吹了過來,幾棵“樹”手拉手被吹得東倒西歪:“我們的力量太少了,快支持不住了?!薄皹洹北淮瞪⒘?,倒下了。“沙塵暴”哈哈大笑。
2、提問:剛才發(fā)生了什么事?樹為什么越來越少了?樹少了會怎么樣?
二、了解一次性筷子的使用情況
1、放錄像
鏡頭①伐木工人在砍伐樹木,生產一次性筷子的工廠用木材加工筷子。
鏡頭②在餐廳的桌上擺著很多的一次性筷子,進餐的人用完了就扔,扔得滿地都是。
2、提問:
?、僖淮涡钥曜邮窃趺磥淼?
②你們使用過一次性筷子嗎?
?、廴毡緸槭裁床簧a一次性筷子?
三、認識一次性筷子對環(huán)境的危害
1、討論:使用一次性筷子對環(huán)境有什么影響?為什么?
2、樹木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幫助?
四、爭當“環(huán)保小衛(wèi)士”告別一次性筷子
1、討論:如何減少使用一次性筷子?
2、鼓勵幼兒爭當“環(huán)保小衛(wèi)士”堅決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延伸活動
自己堅決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向父母及周圍的人宣傳一次性筷子對環(huán)境造成的危害;勸阻周圍的人使用一次性筷子。
【活動評析】
一、設計意圖
一次性筷子是幼兒日常生活中較熟悉的物品,但中班幼兒很少會主動把一次性筷子和環(huán)境保護聯(lián)系起來。本課題的重點在于讓幼兒正確認識到一次性筷子對環(huán)境造成的危害,鼓勵幼兒從自身做起,進而影響家長及周圍的人,杜絕使用一次性筷子。
另外,對大范圍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情況,幼兒也是不了解的。于是,教師運用了直觀而形象的情境表演和錄像形式,并通過討論,強化幼兒的認識,旨在讓幼兒真正了解一次性筷子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讓幼兒從小樹立保護森林的意識,對破壞環(huán)境表示憤怒和討厭。
二、效果分析
此活動一開始就利用情境表演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了解到樹木的重要性,并通過錄像了解到樹木減少的原因。情境表演和錄像,直觀形象,比教師口頭講授的效果好得多,因而幼兒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本活動穿插了多次討論,每一個幼兒都熱烈地參與了討論活動,充分體現(xiàn)了幼兒活動的主動性。孩子在討論中喊出了“堅決不使用一次筷子”的口號,說明環(huán)境保護意識已經在孩子心中生根發(fā)芽。
6、中班科學教案評析《告別一次性筷子》含反思
活動目標
1、具有反對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態(tài)度。
2、了解一次性筷子對環(huán)境造成的嚴重危害。
3、爭當“環(huán)保小衛(wèi)士”,杜絕使用一次性筷子。
4、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重點難點
重點:反對使用一次性筷子。
難點:了解一次性筷子對環(huán)境造成的危害。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課前豐富過有關沙塵暴、洪水等知識。
物質準備:錄像機、錄象帶;情境表演排練。
活動過程
一、情境表演引出課題。
1、幼兒觀看情境表演:
幾棵“樹”在對話,一棵“樹”說:“為什么我們的同伴越來越少了,它們去哪兒了?”另一棵“樹”說:“你不知道嗎?它們都被運去做一次性筷子了。”再一棵“樹”說:“說不定我們也會被運走呢。啊!不好,沙塵暴來了!”說著“沙塵暴”就吹了過來,幾棵“樹”手拉手被吹得東倒西歪:“我們的力量太少了,快支持不住了?!薄皹洹北淮瞪⒘?,倒下了?!吧硥m暴”哈哈大笑。
2、提問:剛才發(fā)生了什么事?樹為什么越來越少了?樹少了會怎么樣?
二、了解一次性筷子的使用情況
1、放錄像
鏡頭①伐木工人在砍伐樹木,生產一次性筷子的工廠用木材加工筷子。
鏡頭②在餐廳的桌上擺著很多的一次性筷子,進餐的人用完了就扔,扔得滿地都是。
2、提問:
?、僖淮涡钥曜邮窃趺磥淼?
?、谀銈兪褂眠^一次性筷子嗎?
③日本為什么不生產一次性筷子?
三、認識一次性筷子對環(huán)境的危害
1、討論:使用一次性筷子對環(huán)境有什么影響?為什么?
2、樹木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幫助?
四、爭當“環(huán)保小衛(wèi)士”告別一次性筷子
1、討論:如何減少使用一次性筷子?
2、鼓勵幼兒爭當“環(huán)保小衛(wèi)士”堅決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延伸活動
自己堅決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向父母及周圍的人宣傳一次性筷子對環(huán)境造成的危害;勸阻周圍的人使用一次性筷子。
活動評析
一、設計意圖
一次性筷子是幼兒日常生活中較熟悉的物品,但中班幼兒很少會主動把一次性筷子和環(huán)境保護聯(lián)系起來。本課題的重點在于讓幼兒正確認識到一次性筷子對環(huán)境造成的危害,鼓勵幼兒從自身做起,進而影響家長及周圍的人,杜絕使用一次性筷子。
另外,對大范圍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情況,幼兒也是不了解的。于是,教師運用了直觀而形象的情境表演和錄像形式,并通過討論,強化幼兒的認識,旨在讓幼兒真正了解一次性筷子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讓幼兒從小樹立保護森林的意識,對破壞環(huán)境表示憤怒和討厭。
二、效果分析
此活動一開始就利用情境表演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了解到樹木的重要性,并通過錄像了解到樹木減少的原因。情境表演和錄像,直觀形象,比教師口頭講授的效果好得多,因而幼兒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快思.教案網(wǎng)出處!本活動穿插了多次討論,每一個幼兒都熱烈地參與了討論活動,充分體現(xiàn)了幼兒活動的主動性。孩子在討論中喊出了“堅決不使用一次筷子”的口號,說明環(huán)境保護意識已經在孩子心中生根發(fā)芽。
7、中班科學優(yōu)秀教案《筷子》含反思
活動目標:
1、通過看、摸、玩筷子讓幼兒了解各種筷子的用途,特點。
2、發(fā)揮幼兒的想象思維,用筷子創(chuàng)造各種圖形。
3、讓幼兒練習并使用筷子,做到姿勢正確并會用筷子夾物品。
活動準備:
各種樣式及色彩的筷子數(shù)十雙,用盤子裝好豆子、玻璃球、紙條等少許。
活動過程:
老師的話:小朋友們,今天我們要來猜個謎語,看看哪個小朋友能猜出來?!皟山忝谩R粯娱L,酸甜苦辣它先嘗?!?筷子) 筷子每天都要與我們見面,是我們的小伙伴,它在吃飯時幫助我們,是我們大家的朋友,今天,金老師要和小朋友一起重新來認識筷子。
老師拿出一雙筷子教會幼兒大聲說出:“筷子,兩根筷子,一雙筷子。”讓幼兒了解表達該用的量詞。
小朋友帶來的筷子和老師收集的筷子,全放在桌子,像個筷子家庭聚會一樣,“長的是爸爸,細的是媽媽,短的是兒子,你們看這家人熱鬧嗎?”讓幼兒對筷子產生興趣。
小朋友可離開位置觀察筷子的不同,通過看看、摸摸、玩玩,回答老師的問題:筷子哪些顏色?
請將長、短分出來 摸摸看,是不是每雙筷子都是同一種材料做成的?;.教.案來自:快思老.師教.案網(wǎng); 你喜歡哪雙筷子?為什么?
討論筷子的作用 “小朋友,筷子我們都非常熟悉,它有哪些作用呢?(用餐、玩具、敲)老師說:“筷子還會變戲法呢?不信你們看?!崩蠋煂⒁恍┛曜?,擺成好看的形狀,調動幼兒的想象力,讓他們自己動手動腳自己在桌子上也擺出各中圖形。
小朋友人手一雙筷子,老師教幼兒學習使用筷子的方法。
(1) 教師示范(2)幼兒操作(3)筷子夾物比賽
結束
小朋友們,老師有要給小朋友出謎語了:兩兄弟,一般高,一日三餐不長腰。
小朋友們真聰明,今天我們重新認識了筷子,以后我們要和筷子做好朋友,我們要保護它, 不能傷害它,好不好?
活動反思:
筷子是幼兒每天都能接觸到的、熟悉的、喜歡的東西,我抓住這一教育契機注意創(chuàng)設操作環(huán)境,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幼兒通過眼、腦、手等多種感官協(xié)調活動,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這樣使幼兒變被動學習者為主動學習者、探索者,同時也引導幼兒關注周圍生活和環(huán)境中的常見事物,發(fā)現(xiàn)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激發(fā)他們的探索熱情,使他們從小就善于觀察和發(fā)現(xiàn),體驗筷子給我們帶來的娛樂功能,從而喜歡并正確使用這一工具。從而萌發(fā)愛科學的情感。
8、中班科學教案《直直的筷子》含反思
活動目標:
1.學會通過感官觀察不同材料的筷子的特征,知道筷子都是成雙使用的。
2.了解筷子的用途,學習握筷和使用筷子的正確方法,發(fā)展小肌肉動作.
3.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4.培養(yǎng)幼兒勇敢、活潑的個性。
活動重、難點:
了解不同材料筷子的特征,學習握筷和使用筷子的正確方法。
活動準備:
教師準備多雙筷子(制作材料有竹、木、塑料等),每桌一盤泡沫塑料塊。
方法與手段:
觀察法、游戲法等。
活動過程:
教師活動
一、導入部分:
出示筷子,請幼兒觀察。
提問:小朋友們,這是什么?他有什么作用?
(引導幼兒說出筷子是用來夾東西的,是我們中國人用的餐具。)
二、、新授部分:
1.引導幼兒觀察筷子的特征。
教師提問:
(1)小朋友,請你們說說你的筷子是什么樣子的?
小朋友們,請你仔細看一看,你的筷子是什么樣子的?
(2)它使用什么做成的?
(3)你的筷子和別人的筷子一樣嗎?
(4)有什么不一樣的?
(引導幼兒觀察他們在顏色、形狀、長短、粗細、材料等方面的不同。)
2.引導幼兒了解筷子的用途及使用
筷子的方法。
教師提問:“你們知道筷子有什么一樣的地方嗎?"教.案來自:快思教案網(wǎng)"它們都是干什么用的?”
(引導幼兒說出筷子都是唱唱的、直直的、質地較硬,一般是一頭粗一頭細,都是用來吃飯的,都要一雙一雙的用。)
教師小結:筷子都是長長的、直直的、質地較硬,一般是一頭粗一頭細,都是用來吃飯的,都要一雙一雙的用。
教師提問:“你們會用筷子吃飯嗎?”
(教師請幼兒拿起筷子,幫助兒童改正握姿。)
三、游戲:夾泡沫塑料塊
教師提議:“下面我們做一個游戲,每張桌子都有一盤泡沫塑料塊,下面我們一起用筷子把泡沫塑料塊從一個盤夾到另一個盤,我們比賽誰快。在比賽過程中,教師觀察幼兒握姿及時進行改正。
四、要求幼兒在家中也要使用筷子吃飯,并進行檢查和鼓勵。
活動反思:
筷子對大家來說一點都不陌生。但是大家對筷子都沒有好好的觀察過,今天我們就對筷子進行了一番研究。經過大家的觀察和接觸,大家知道筷子都是直直的、長長的,使用的時候都是成雙成雙地用。升入中班了,大家都是使用筷子了,我們對如何握筷進行了講解和示范,發(fā)現(xiàn)部分幼兒有困難,要多幫助。
9、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教案《告別一次性筷子》反思
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教案《告別一次性筷子》
【活動目標】
1、具有反對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態(tài)度。
2、了解一次性筷子對環(huán)境造成的嚴重危害。
3、爭當“環(huán)保小衛(wèi)士”,杜絕使用一次性筷子。
4、發(fā)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重點難點】
重點:反對使用一次性筷子。
難點:了解一次性筷子對環(huán)境造成的危害。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課前豐富過有關沙塵暴、洪水等知識。
物質準備:錄像機、錄象帶;情境表演排練。
【活動過程】
一、情境表演引出課題。
1、幼兒觀看情境表演:
幾棵“樹”在對話,一棵“樹”說:“為什么我們的同伴越來越少了,它們去哪兒了?”另一棵“樹”說:“你不知道嗎?它們都被運去做一次性筷子了?!痹僖豢谩皹洹闭f:“說不定我們也會被運走呢。啊!不好,沙塵暴來了!”說著“沙塵暴”就吹了過來,幾棵“樹”手拉手被吹得東倒西歪:“我們的力量太少了,快支持不住了。”“樹”被吹散了,倒下了?!吧硥m暴”哈哈大笑。
2、提問:剛才發(fā)生了什么事?樹為什么越來越少了?樹少了會怎么樣?
二、了解一次性筷子的使用情況
1、放錄像
鏡頭①伐木工人在砍伐樹木,生產一次性筷子的工廠用木材加工筷子。
鏡頭②在餐廳的桌上擺著很多的一次性筷子,進餐的人用完了就扔,扔得滿地都是。
2、提問:
?、僖淮涡钥曜邮窃趺磥淼?
②你們使用過一次性筷子嗎?
?、廴毡緸槭裁床簧a一次性筷子?
三、認識一次性筷子對環(huán)境的危害
1、討論:使用一次性筷子對環(huán)境有什么影響?為什么?
2、樹木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幫助?
四、爭當“環(huán)保小衛(wèi)士”告別一次性筷子
1、討論:如何減少使用一次性筷子?
2、鼓勵幼兒爭當“環(huán)保小衛(wèi)士”堅決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延伸活動
自己堅決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向父母及周圍的人宣傳一次性筷子對環(huán)境造成的危害;勸阻周圍的人使用一次性筷子。
【活動評析】
一、設計意圖
一次性筷子是幼兒日常生活中較熟悉的物品,但中班幼兒很少會主動把一次性筷子和環(huán)境保護聯(lián)系起來。本課題的重點在于讓幼兒正確認識到一次性筷子對環(huán)境造成的危害,鼓勵幼兒從自身做起,進而影響家長及周圍的人,杜絕使用一次性筷子。
另外,對大范圍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情況,幼兒也是不了解的。于是,教師運用了直觀而形象的情境表演和錄像形式,并通過討論,強化幼兒的認識,旨在讓幼兒真正了解一次性筷子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讓幼兒從小樹立保護森林的意識,對破壞環(huán)境表示憤怒和討厭。
二、效果分析
此活動一開始就利用情境表演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了解到樹木的重要性,并通過錄像了解到樹木減少的原因。情境表演和錄像,直觀形象,比教師口頭講授的效果好得多,因而幼兒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本活動穿插了多次討論,每一個幼兒都熱烈地參與了討論活動,充分體現(xiàn)了幼兒活動的主動性。孩子在討論中喊出了“堅決不使用一次筷子”的口號,說明環(huán)境保護意識已經在孩子心中生根發(fā)芽。
10、獲獎教案中班科學《認識梯形》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能不受梯形擺放位置的影響,在各種圖形中正確找出梯形。
2、發(fā)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動手能力。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發(fā)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6、初步了解其特性。
7、能用較清楚的語言講述自己的觀察和發(fā)現(xiàn)。
活動準備:
PPT課件、裝有幾何圖形的信封若干、包含有梯形的幾何圖形貼畫若干、音樂。
活動過程:
一、通過情景,復習以前學過的幾何圖形,引出梯形。
"小兔子的這座房子是什么樣的?""是由什么幾何圖形組成的?"(提示孩子舉手發(fā)言)
總結:這是一座特別的房子,都由幾何圖形組成的,有梯形的房頂,圓形的窗戶,正方形的身體,長方形的門和正方形的門,在黑板上一一出示梯形、長方形、正方形、圓形。
二、觀察圖形
(一)、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大家仔細看看梯形是什么樣子的?""和長方形相比呢?" 總結:原來梯形有四個角、四條邊,上下兩條邊是平平的、不一樣長,左右兩條邊是斜的。
(二)、情景,找一找梯形"小兔子的家周圍有梯形嗎?有幾個?"引導幼兒找一找,數(shù)一數(shù)。
(三)、認識不同擺放位置的梯形變換梯形的位置,(拿梯形教具演示)讓幼兒明白原來梯形可以倒著放、躺著放、斜著放、隨便朝那邊放,它還是梯形。(課件展示不同擺放位置的梯形)。
三、游戲操作
(一)、找一找、貼一貼小兔子設計了一條漂亮的幾何圖形的路,請小朋友幫小兔子把路鋪好,從信封里的幾何圖形中找出梯形,鋪在梯形的磚上,要注意有的梯形寶寶是經過變魔術的,其他的圖形歸類放好,師幼找錯糾正。
(二)、走一走小兔子的路鋪好了,我們一起去找小兔子郊游吧,大家排好隊,踩著梯形的磚鋪路,一起去郊游(游戲中結束)。
教學反思:
對一次科學活動的開始,應該來自幼兒已有的經驗,一次科學活動的結束,并不是真正的結束,應使幼兒有進一步的探索可能,成為獲取經驗的開始。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們老師要盡其所有、創(chuàng)設各種學習環(huán)境,讓幼兒能夠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腦思考,全身心地積極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給幼兒自由展現(xiàn)的空間。讓幼兒在游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學得經驗。
11、優(yōu)秀教案中班科學《可愛的小腳丫》教案反思
活動設計背景
午睡時大多數(shù)小朋友都愿意談論關于小腳丫的問題。因此,我為了激發(fā)幼兒的興趣愛好,結合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為了充分調動幼兒的探索身體奧秘的興趣設計本節(jié)活動。
活動目標
1. 引導幼兒認識腳的各部分名稱,知道小腳可以干什么。
2. 對探索身體的奧秘有興趣。
3. 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 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6. 通過實驗培養(yǎng)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7. 活動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和幫助別人的快樂。
教學重點、難點
知道腳的各部分名稱及作用
活動準備
1.背景知識:有關腳的知識。
2.多媒體課件、動物形裝飾卡、各種顏色印泥若干。
活動過程
1. 在音樂伴奏下,幼兒光腳扮演小兔跳進教室,引出主題小腳丫。
師:剛才我們學小兔跳的時候,是用身體的什么地方跳的?(腳)
2. 引導幼兒認識腳的各部分名稱。
(1)請幼兒摸摸、看看自己的腳,啟發(fā)幼兒說出腳底、腳背、腳心、腳跟、腳趾、腳趾甲等名稱。
(2)觀看多媒體,幼兒邊看邊說腳的各部分名稱。
(3)通過游戲進一步認識腳。
(4)觀看多媒體、模仿小腳做動作。(搓腳背,拍腳底,蹬腳丫等)
3. 認識腳的用途。
(1)請小朋友動腦想一想腳可以干什么,有什么本領?(如走路、跑步、跳、踢球、騎馬等)
(2)邊說兒歌邊表演腳的本領。
(3)觀看多媒體:用腳表演雜技“蹬碗”。
4. 討論:怎樣保護好自己的腳?(如常剪腳趾甲、天天洗腳、換洗襪子、不穿太硬太小的鞋子等)
5. 印腳印畫
師:“小朋友,你們的腳也在一天一天長大,那我們印個腳印留作紀念,等你們長大看看現(xiàn)在的小腳印,該多有意思呀。”
講解印腳印的方法,用腳在印泥上蘸上自己喜歡的顏色,在踩在裝飾卡的空白部分,印出自己的腳印,然后掛在教室內展覽。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的開展,優(yōu)點:孩子們對關于可愛的小腳丫的主題很感興趣,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能準確的說出腳的各部位的名稱及作用。缺點:結束部分稍微有點亂,以后努力改進,發(fā)揚優(yōu)點。
12、中班科學教案《好玩的冰》教案反思
活動設計背景
“冬爺爺來了,冬爺爺來了”小朋友們拍著手、唱著歌,跳著優(yōu)美的舞蹈,迎接著冬爺爺?shù)牡絹?。有漫天飛舞的雪花,有千里冰封的奇特景觀、美麗、神奇。盡管北風呼呼地吹著,天是那樣的寒冷,小朋友的小手、小臉、小耳朵都被凍得紅撲撲的,但依然沒有冰凍孩子們的熱情與好奇心,他們正在用那明亮而閃爍的大眼睛,靈活而又堅強的小手探索著屬于冬爺爺?shù)膴W秘。
《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huán)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的發(fā)展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fā)展的經驗”而科學活動最能有效地讓孩子們實現(xiàn)探索、發(fā)現(xiàn)的愿望,于是我設計了此節(jié)科學探索活動——好玩的冰,讓孩子們充分挖掘和感受“冰”中的所隱藏著的奇特奧秘。
活動目標
1、知道冰的變化,會用不同的方法感知冰的特征。
2、有積極探索冰的興趣。
3、教育幼兒從小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4、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xiàn)象感興趣。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6、發(fā)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7、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并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冰的變化,會用不同的方法感知冰的特征。
難點:激發(fā)幼兒參與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冰娃娃圖片。
2、幼兒玩冰的課件。
3、激發(fā)幼兒參與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過程:
1、幼兒感知了解水會結冰,激發(fā)幼兒探索的興趣。
師:今天我?guī)砹诵屡笥押湍銈円黄鹜?
師:你聽到水寶寶說什么了?
師:水寶寶在什么時候變成冰娃娃?
2、用不同的方法探索冰的主要特征。
(1)提問:你們想用什么方法來玩冰娃娃?
(2)初次探索:幼兒用自己的方式玩冰,并用筆畫著記錄下來。
(3)提問:你么用了哪些方法玩冰?
(4)再次探索:教師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看、摸、捏、砸、嘗等)感知冰的物理特性。注意觀察并表揚那些探索方法特別的孩子,促進幼兒間相互學習。
3、討論、了解冰的物理特性。
(1)提問:你覺得冰娃娃是什么樣子的?為什么?
(2)小結冰的特性。
師:原來冰娃娃有這么多的秘密!無色、無味、透明、光滑、硬、易碎。
4、做實驗,引導幼兒觀察冰塊變化。
師:你們的冰娃娃和剛拿到時后有什么不一樣?
師:你真棒說出了一個新詞——融化。冰娃娃是可以融化成水寶寶的。
小結:原來冰娃娃在手里會融化掉!變成水寶寶!
5、幼兒制作彩冰燈。
師:讓我們動起靈巧的小手,一起來制作漂亮的冰燈吧!送給我們可愛的冬爺爺做新年禮物吧!
課后延伸:組織幼兒玩冰燈。
教學反思
冬天是一個雪白的世界,冬天也是一個奇特的世界。晶瑩剔透的冰,深受孩子們的喜歡。他們對冰有著濃厚的興趣,可對冰的認識僅僅只是一些感性的經驗,對于冰的特性并不是很了解。在開展“冬爺爺?shù)亩Y物”主題活動中,我從孩子們的生活中選材設計教學方案,讓孩子自己動手實踐,喚起他們的已有經驗,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教學就是要通過情景在學生的頭腦中引起認知的興奮,產生認知的沖突,形成思維的爆炸,進而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活動,建構新的認知結構?!币虼宋以谠O計此節(jié)科學課時,首先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孩子們的探究欲望。我在教學中,通過引導孩子們感知了解水會結冰來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其次,從幼兒實際出發(fā),提供自我探究的空間,用不同的方法探索冰的主要特征。在教學中,利用孩子們的求知欲,引導他們進行實驗前的猜想,并將猜想記錄在記錄單上。接著通過每人各自進行的小探索,讓孩子發(fā)現(xiàn)“冰的物理特性”。調動其自主、探究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觀察、分析能力。通過經驗分享環(huán)節(jié),幫助孩子們匯總探索結果,總結探索結論,又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習活動的熱情。最后孩子們在教室中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制作冰燈,他們每個人都想制作出最美、最漂亮的冰燈,作為禮物送給冬爺爺,這是孩子們一份童真、一份愛心、一份真情。
本節(jié)的延伸活動,是讓孩子們到戶外玩冰燈,激發(fā)他們繼續(xù)探究冰的奧秘。
13、幼兒優(yōu)秀中班科學教案《環(huán)保袋》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核心經驗:意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2、相關經驗:了解一些常見的環(huán)保材料,萌發(fā)環(huán)保意識。知道環(huán)保袋是多種多樣的。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6、培養(yǎng)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7、通過實驗培養(yǎng)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會唱歌曲《買菜》并能進行歌表演。有過隨大人一起買菜或購物的經歷。有按不同標記進行分類的經驗。
2、環(huán)境準備:歌曲《買菜》磁帶、錄音機、黑板一塊。麻袋,紙袋,布袋,塑料袋若干,籮筐5只(其中有兩只分別貼有笑臉和哭臉的標記)、課件《環(huán)保塑料袋的旅行》(可收回標記一個,故事連環(huán)畫)。幼兒呈半圓形坐在一起,方便交流。
活動流程:
一、導入活動,引起興趣。
師:孩子們,今天的天氣真好,我們一起去買菜吧!
(幼兒邊唱《買菜》邊跟著老師做動作進入活動室。)
教學建議:
教師要以飽滿的情緒,激昂的音調,合拍的動作一下子就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快速將幼兒帶入預設的情景中來。
二、幼兒圍坐在桌旁,觀察各種袋袋。
1、師:小朋友,當我們買了許多菜“裝也裝不下”時會用什么裝起來呢?(袋子)
2、師:今天老師就為每人準備了一個袋子,它就藏在椅子底下,快拿出來看一看,找一找吧??纯此怯檬裁醋龅?袋子上面都有些什么?可以和旁邊的小朋友先說一說。
(幼兒第一次操作:找一找、看一看,然后回答以上問題)
3、師:剛才在看的時候,你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你的袋子上是否有一個這樣的標記?(師打開課件畫面:可回收標記)
4、師:我們先來看看這個標記是由什么來組成的?(箭頭)
這些箭頭又是怎樣連起來的呢?(順著一個方向,循環(huán)環(huán)繞著的)
5、師:請你們再仔細地看一看、找一找,你的袋子上有這樣的標記嗎?
(幼兒第二次操作:引導幼兒仔細地找一找塑料袋上的可回收標記)
6、師小結:剛才小朋友已經發(fā)現(xiàn)有的塑料袋有這個標記,而有的是沒有的。怎么會這樣呢?有誰知道這個叫什么標記?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聽一個故事吧!
教學建議:
1、教師預先要考慮幼兒可能會想到的幾種裝東西的袋子,做到心中
有數(shù),以便及時應對。
2、教師為幼兒提供的塑料袋應該各種各樣的(即不僅僅是環(huán)保袋)
讓幼兒自由地探索、發(fā)現(xiàn)。
3、在幼兒的兩次操作中,教師要鼓勵幼兒有耐心地進行操作,仔細
地進行觀察。特別是第二次要引導幼兒有針對性地仔細觀察自己的袋子上有無可回收標記。
4、讓幼兒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初步形成可回收標記是由許多箭頭來組成的,而且都是順著一個方向,循環(huán)環(huán)繞著的。
三、通過故事《環(huán)保塑料袋的旅行》,初步知道“可回收標記”的含義。
1、教師邊播放課件邊有感情地講述故事。
2、提問:
(1)環(huán)環(huán)和保保的身上有什么樣的標記呢?他們共同的名字叫什么?
(2)他們有一個神奇的本領是什么?
(3)環(huán)環(huán)去了哪里,最后又怎么樣了?保保去了哪里,最后又怎么樣了?
3、教師小結:“原來,“可回收標記”,它表示這種材料可以回收再利用,就是用過以后可以收到工廠里再重新加工出新的產品來,而且就算把它埋在土里,它也會自己慢慢降解掉,不會造成環(huán)境污染,是一種環(huán)保材料。
4、師:剛才小朋友還發(fā)現(xiàn)不是每個塑料袋上都有這個可回收標記的,那么沒有這個標記的塑料袋會怎樣呢?(污染環(huán)境)
教學建議:
1、教師不僅要讓幼兒了解制成環(huán)保袋的環(huán)保材料是如何降解掉的,還可通過對比的方法讓幼兒了解到沒有這個環(huán)保標記的塑料袋會污染環(huán)境。
2、用課件的方式揭秘,能夠幫助幼兒理解環(huán)保袋的“環(huán)保”之處——會自然降解,將枯糙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同時又為課堂增加了情趣,并將活動推向**。
四、讓幼兒了解一些常見的環(huán)保材料,認識更多的環(huán)保袋。
1、師:你們還知道嗎?除了有可回收標記的塑料袋是環(huán)保袋,還有一些袋子雖然沒有可回收標記但也是環(huán)保袋?你們想知道嗎?原來它們就藏在你們的椅子后面呢!快把它拿出來吧!
(引導幼兒將椅子后面的麻袋、紙袋、布袋等拿出來)
2、師:請你們仔細地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這些環(huán)保袋是用什么做的?也可以跟旁邊的小朋友一起看看、說說。
(讓幼兒自由討論,并一一說出它們有的是用紙做的,有的是用布做的,還有的是用麻做的。教師在黑板上一一出示)
3、師小結:原來,這些布袋袋、紙袋袋……雖然用的材料都不同,但它們也是環(huán)保袋,都是可以回收再利用或降解的。所以我們在生活中要多用這樣的環(huán)保袋,盡量少用或不用那種會污染環(huán)境的袋子,而且我們還要提醒我們周圍的人都應這么來做,讓大家共同來保護我們的環(huán)境,好嗎?
教學建議:
讓幼兒在認識了環(huán)保塑料袋的基礎上進一步去探索、認識更多不同材質的環(huán)保袋。并讓他們運用感官去看一看、摸一摸等來感性地認識各種材質。最后通過教師及時地總結得出環(huán)保袋所持的共性——都是可以回收再利用或降解的。用這樣的方法不僅拓寬了孩子的思路,而且他們對所學的知識會掌握得更牢固些。
五、玩游戲:袋袋找家。
1、師:(出示三大筐袋袋)今天老師也收集了許多的袋子,現(xiàn)在想請你們來幫我找一下,哪些是環(huán)保袋,哪些不是環(huán)保袋,好嗎?
2、教師又出示兩個空籮筐(紅、綠兩色)放于兩邊,告訴幼兒將環(huán)保袋放入笑臉的筐里,不是環(huán)保袋的放入哭臉的筐里。(幼兒自由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3、師: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有沒有找對。(教師帶領幼兒圍在筐前一起檢查,對找錯的作糾正)
4、師:我們小朋友那里也有許多袋子,你們是不是也想幫它們找家呢?那么下面就請小朋友看清哪些是環(huán)保袋,哪些不是環(huán)保袋?可以去跟客人老師講一講然后再把它送回家,好嗎?
教學建議:
1、教師在讓幼兒將袋袋分類時出示兩個空籮筐,并在兩個筐上標上了笑臉和哭臉兩個相反的標記。這樣就無形中對幼兒又進行了一次很好的環(huán)保教育,因為幼兒從分類游戲中就能意識到只有“環(huán)保的”才會綻放微笑。
2、在幼兒操作中,要鼓勵幼兒有序地進行操作,不擁擠。
3、第二次操作的目的是為了給沒有成功的孩子再次實踐的機會,盡力讓每一孩子都擁有成功的感受;同時可以通過讓幼兒與客人老師的交流中加強對環(huán)保袋的認識,也可以鍛煉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評價指引:
幼兒角度: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如何?您認為活動中幼兒與教師的互動是否有效?為什么?
教師角度:您認為在本次活動是否有價值?整個過程中活動目標是否實現(xiàn)?是如何實現(xiàn)的?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既是一次由幼兒自發(fā)生成的活動又是一次很有教育價值的園本教學活動。首先,活動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我利用幼兒熟悉的歌曲《買菜》,讓幼兒在表演中進入活動室,引起了幼兒濃厚的興趣,而且也很自然地導入了下面的活動。活動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讓幼兒觀察各種袋袋。為了讓幼兒明白什么是“可回收標記”,我不僅自編了一個童話故事《環(huán)保塑料袋的旅行》,而且還為故事配上了惟妙惟肖的動畫,幫助幼兒理解其中的含義。最后我安排了一個游戲“袋袋找家”,并為幼兒標上了形象的笑臉和哭臉,不僅讓他們將環(huán)保袋與非環(huán)保袋區(qū)分開來,而且還形象地又一次告訴幼兒只有環(huán)保袋是人們喜歡的。在活動的最后,我還設計了一個活動延伸—— 讓非環(huán)保塑料袋變廢為寶,又一次渲染了環(huán)保的主題,也進一步滿足了活動的興趣??傊瑥念A定的目標來衡量,這次活動基本實現(xiàn)了我的設計。表現(xiàn)為:幼兒認識了“可回收標記”,了解到一些常見的環(huán)保材料,產生了一定的環(huán)保意識,在活動過程中幼兒都表現(xiàn)得很積極、愉快。
盡管如此,我還是認為這次活動仍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如:一開始在引導幼兒觀察塑料袋時,可以讓幼兒自己去發(fā)現(xiàn)“可回收標記”的存在,進而主動探究這個標記的意義。而且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幼兒提供各種生活中的真實場景來幫助幼兒理解“環(huán)保”等這類較為抽象的概念。這樣,幼兒獲得的才是具體化、情景化和真正有價值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