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學教案《神奇的拉線飛機》教學反思》屬于幼兒園中班教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容,歡迎參考。
1、中班科學教案《神奇的拉線飛機》教學反思
設計意圖
活動由來:近期,一次 70 年大慶閱兵時的空中飛機彩排正巧被戶外活動的孩子們看到,他們立即表現出了特別大的興趣,也隨即引發(fā)了很多問題?!袄蠋?,飛機組成了數字!”“怎么那么多飛機?”“他們排得真整齊!”基于孩子的諸多問題, 又結合我園國慶節(jié)節(jié)日園本課程,我們開展了關于國慶節(jié)閱兵的系列主題活動。
幼兒情況分析:本班幼兒處于中班初期階段,他們喜歡主動觀察,有一定的觀察力。區(qū)域中、戶外時他們能夠經常發(fā)現有規(guī)律的模式,《指南》中指出嘗試讓幼兒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了解數學的有用和有趣,基于幼兒的興趣和節(jié)日主題活動,由此,我設計了本節(jié)數學活動《神奇的拉線飛機》。
活動目標
1.理解對稱模式是分布在一條線兩側的元素相對應的特點——知識技能。
2.大膽想象、創(chuàng)造具有對稱模式的“拉線飛機”——能力。
3.在創(chuàng)造對稱模式的閱兵式飛機中萌發(fā)成功感和對祖國的自豪感——情感。
4.發(fā)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5.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chuàng)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重點難點
1.重點:能夠發(fā)現、描述拉線飛機中對稱模式的特點。
2.難點:通過實際操作、親身體驗創(chuàng)造對稱模式。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
(1)通過觀看 70 年大慶飛機彩排及建國 60 年大慶閱兵視頻,激發(fā)幼兒興趣, 萌發(fā)對于祖國的自豪感;
(2)制作拉線紙飛機。
2.物質準備:
(1)關于閱兵儀式中噴氣式飛機的 PPT;
(2)噴氣式飛機視頻;
(3)幼兒每人一架自制紙飛機;
(4)幼兒每人一個背景板;拉線飛機圖卡若干;
(5)音樂《我和我的祖國》
活動過程
一、 開始部分——觀看視頻,激發(fā)興趣
觀看閱兵中的噴氣式飛機視頻,激發(fā)幼兒興趣。
提問:你看到了什么?和平時看到的飛機有什么不一樣?
環(huán)節(jié)價值:激發(fā)幼兒興趣,聚焦噴氣式飛機特點,為后續(xù)觀察模式活動進行鋪墊。
二、 基本部分——觀察圖片,發(fā)現特征
1.出示噴氣式飛機圖片:引導幼兒認真觀察、發(fā)現拉線飛機對稱模式的特征。
——識別模式
提問:你發(fā)現了什么?還觀察到了什么?
小結:噴氣式飛機噴出的彩色氣體以中間飛機為中心,分布在一條線兩側,它們的位置、數量、顏色都是相對應的。
2.出示缺少元素的拉線飛機圖片:鼓勵幼兒填補模式中缺少的元素?!畛淠J?/p>
師:國慶節(jié)的飛機正在彩排,飛機方陣遇到了一些難題,需要我們幫忙解決。
(1)圖一:三列飛機缺少一種顏色
提問:這個飛機方陣出了什么問題?少了什么顏色?你從哪看出來的?
(2)圖二:五列飛機缺少兩種顏色
提問:這個飛機方陣出了什么問題?少了什么顏色?你從哪看出來的? (3)圖三:位置不對稱的飛機
提問:這個飛機方陣出了什么問題?你從哪看出來的?應該在哪個位置? 請幼兒上前指出應該在哪個位置。
小結:通過幫助飛機方陣解決問題的情境游戲,使幼兒在過程中進一步感知對稱模式中以對稱軸為中心,顏色、位置等元素是相對應的特征。
3.為幼兒提供拉線飛機圖卡若干及背景板: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不同難度的背景板及不同顏色的飛機,大膽想象,排列自己的拉線飛機?!獎?chuàng)造模式
師:請你設計一個閱兵飛機方陣。(幼兒創(chuàng)造過程中及時拍照記錄,并鼓勵幼兒嘗試多種拼擺方式。)
小結:幼兒自主選擇不同難度的背景板及飛機,通過實際操作創(chuàng)造對稱模式。
環(huán)節(jié)價值:本環(huán)節(jié)是解決重點,突破難點的重點環(huán)節(jié)。運用層層遞進的提問引發(fā)幼兒充分觀察,并為幼兒提供通過幫助飛機方陣解決問題的情境,循序漸進地使幼兒在過程中進一步感知對稱模式是以對稱軸為中心,顏色、位置等元素相對應的特征。
通過觀察、感受、拼擺來識別模式、填充模式、繼而創(chuàng)造有規(guī)律的對稱模式。
三、 提升部分——親身體驗,創(chuàng)造模式
幼兒根據自己選擇的飛機顏色自由結組,通過協商、拼擺、創(chuàng)造對稱模式,準備試飛紙飛機。
鼓勵幼兒根據顏色、位置、數量等元素變化創(chuàng)造不同的對稱模式。
環(huán)節(jié)價值:觀察、拼擺后通過實際感知、親身體驗將自己置身于對稱模式其中,去感受、識別、創(chuàng)造有規(guī)律的對稱模式。
四、結束部分——總結經驗,萌發(fā)情感
在《我和我的祖國》音樂聲中,幼兒站在自己排列好的位置上放飛紙飛機,在體驗功感、欣賞對稱美中萌發(fā)對于祖國的熱愛和自豪之情。
環(huán)節(jié)價值:在放飛自己創(chuàng)造的具有對稱模式的拉線飛機活動中體驗成功和愉悅感,一步激發(fā)幼兒熱愛祖國的自豪之情。
五、延伸活動——領域融合,滲透生活
1.鼓勵幼兒尋找、發(fā)現生活中具有對稱模式的物品。
2.將材料分別投放到科學區(qū)、益智區(qū)、美工區(qū)等不同區(qū)域,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的融合,關注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整體性。
環(huán)節(jié)價值:將對稱模式經驗遷移到生活中,對不同能力發(fā)展的幼兒提供一個經驗延的條件。不同區(qū)域活動的延伸,促進領域、目標之間的融合。
從今天的活動中可以看到,幼兒情緒高漲,認真專注,積極主動。下面我歸納了以幾點進行反思:
活動總結
優(yōu)勢:
1. 面向全體,尊重個體
首先活動的開展基于對幼兒整體年齡特點和每個幼兒發(fā)展特點全面了解的基礎上,整個活動設計具有整體性,對個別兒童也有明確認識??紤]到不同層次的發(fā)展需求,在 PPT 的呈現和材料的投放中,都重視材料的可操作性及層次性,同時關注到幼兒的個體差異及發(fā)展需求,適時調整。力求每個幼兒都能在個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得到發(fā)展。
2.珍視游戲,重視品質
在理解幼兒學習特點和方式的基礎上,利用游戲的形式貫穿始終。孩子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所以我把數學知識轉化成有意思的游戲情景和內容來實現幼兒對數學能力經驗的發(fā)展,通過游戲形式的學習讓孩子能夠潛移默化地將幼兒學到的知識內容內化到幼兒的知識體系中。幼兒的思維是以其對動作的依賴為特點,抽象邏輯思維必須建立在動作的內化基礎上完成的。所以在過程中,給幼兒提供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的機會和條件使在游戲中自然而然地獲得經驗。
3.層層遞進,提問啟發(fā)
在環(huán)節(jié)設置中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從識別模式——填充模式——創(chuàng)造模式,利用層層遞進的啟發(fā)性提問,引導幼兒充分觀察從而發(fā)現對稱模式的規(guī)律。通過觀察、操作、實踐,層層落實目標的達成。
4.領域融合,愛我中國
活動整體以數學目標為主軸,融合了多領域的目標。如幼兒在描述對稱模式時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在感知、拼擺對稱模式的同時欣賞了對稱美;通過播放音樂,給幼兒提供一個寬松、愉悅的環(huán)境;整個活動國慶、閱兵活動貫穿始終,在情境中激發(fā)了幼兒對于祖國的熱愛和民族自豪感。
問題與改進:
本次活動中在拼擺模式時,大多數幼兒都能夠拼擺出對稱模式的飛機方陣,并且能夠有所創(chuàng)新。但當幼兒將自己置身于對稱模式中時,對于部分幼兒來說有難度, 改進措施為:
1.運用提前畫點的形式給個別幼兒提供支持。(現場已調整)
2.可請幼兒拿著自己之前設計的圖卡進行親身體驗的拼擺。
2、中班科學教案《神奇的瓶子》含反思
【活動目標】
1、讓幼兒體驗到玩變色游戲的樂趣,產生探索的欲塑;
2、感知顏色的變化,進行三種顏色的分類。
3、幼兒積極參與活動,并獲得其中的樂趣。
4、培養(yǎng)探索自然的興趣。
5、樂意與同伴合作游戲,體驗游戲的愉悅。
【活動準備】
透明飲料瓶若干個,顏色標記,塑料簍子三個。
【活動過程】
一、觀察、探索瓶子的秘密。
1、導人:“小朋友,平時我們常常會喝飲料,飲料瓶有各種各樣的。今天我?guī)淼目墒巧衿娴娘嬃掀俊?揭開遮布)這些瓶子怎么神奇呢?這些瓶子呀都會變魔術!”
2、觀察瓶子
“大家快來看看,神奇的瓶子是什么樣的?”(都是透明的,身體是細細長長的……裝著沒有顏色的水。)教師要做準確概括。
提問:你看到了什么?你發(fā)現了什么呢?
二、發(fā)現秘密,激發(fā)探索欲望。
過渡:“瓶子里有秘密噢!下面一個人拿一個,我也拿一個?!?注意:站的位置不要太擠,不要背對大家。)
1、晃瓶子
(1)“拿好你的瓶子,音樂響起來,讓我們和瓶子一起跳個舞吧?!?/p>
(2)“讓瓶子動起來,讓瓶子里的水也跳動起來!”
2、找變化
(1)“看看你們的瓶子有沒有什么變化啊?”(只有三位幼兒拿的瓶子里的水變顏色了。注意讓孩子自己說出顏色。)
(2)“咦,你瓶子里的水變成了什么顏色?他的也變了,變成了什么顏色?我的怎么沒有變啊?(感到很奇怪。)
(3)收瓶子:“我們先把瓶子送回去,然后趕快坐到椅子上。”
幼兒討論:想想會是什么原因呢?”
三、玩變色游戲,進行顏色分類。
過渡:“這兒還有好多神奇的瓶子呢(揭開遮布),一個人拿一個,我們再來試一次吧?!?/p>
1、變顏色
“準備好。(音樂開始)動起來吧,讓瓶子里的水也跳動起來!”
2、送瓶子
(1)(音樂停止)“你們發(fā)現了什么?變成了什么顏色?這紅紅的像什么?”
(2)“下面我們來玩一個找朋友的游戲:我數一,二,三,紅色和紅色站在一起,藍色站在一起,黃黃站在一起。我要開始數啦,一,二,三?!?檢查)
(3)(神秘一點)“噓!我的瓶子在和我說話呢,他說瓶寶寶想要回家了。他們的家在哪兒呢?找找看,在這兒呢,(出示空簍)上面還貼著標記。下面請你們看著瓶子里水的顏色,按標記把瓶子送回家吧?!?/p>
(注意:節(jié)奏要慢一點,要讓孩子都能安靜下來才開始說,不要急。)
四、再變顏色,揭示秘密。
1、老師換瓶蓋變色。
過渡:“瓶寶寶都回家了,我們也坐到椅子上休息休息吧?!?/p>
(1)“剛才我瓶子里的水變成了黃顏色,它說它還會變顏色!”“這次能變出什么顏色呢?我們仔細看看吧。”(邊說邊換瓶蓋,音樂起。如果有孩子說出我換瓶蓋了,“我是在換瓶蓋,老師為什么要換瓶蓋呢,待會兒你就知道了。”)
(2)“看,顏色真的又變了,變成了?綠色啦!”
(3)“你們也把瓶寶寶輕輕地請出來??辞宄隳玫钠孔?,里面的水是什么顏色的?!?/p>
幼兒拿瓶子,隨音樂的節(jié)奏舞動。
(4)“瓶子里的水變色了嗎?為什么沒變色呢?”
2、小朋友換瓶蓋變色。過渡:“原來這里面有一個小秘密呢!想知道的人趕快找一張椅子坐下來?!?幼兒回位置)幼兒猜測。(如幼兒猜測不到,教師啟發(fā):細心的小朋友就會發(fā)現,剛才魔法師換了一個瓶蓋,瓶子里水的顏色就又變了,那么,秘密到底在哪兒呢?)
(1)“秘密真的在瓶蓋里嗎?我們擰開瓶蓋看一看,你會發(fā)現什么?”
(2)“對了,蓋子里有顏色??纯茨闫孔永锼念伾推可w里的顏色是不是一樣的啊?”
(3)“請你看看你旁邊的小朋友和你的顏色是不是一樣的。找一個和你顏色不一樣的,互相交換一下瓶蓋,換好后一定要用力把瓶蓋擰緊?!?/p>
(4)幼兒換瓶蓋(音樂響起來)。
(5)“原來是什么顏色的?現在變成什么顏色了?”兩三名幼兒說。
(6)結束語:“噢,不同的顏色碰到一起,就會變成另外一種顏色。小朋友們請帶上你的瓶寶寶,跟老師來吧!我們再去換個瓶蓋,試試看吧!”
教學反思:
從這堂課,我們也看出一堂教學活動是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性,不放任自流,還是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性,順其自然。不管哪種占主導,都應該處理好教的方式,讓孩子們感覺不到被教,一切像一場游戲活動。教無定法,無論采用哪種教學方式,都必須作用于人的感官才能發(fā)揮作用。
3、幼兒園中班科學《神奇的種子》教案反思
設計意圖:在幼兒園,每個月都會讓孩子觀察記錄植物生長區(qū)里自己帶來的植物。在記錄的過程中,幼兒常常拿起彩筆不知道怎么記錄,不知道種子從發(fā)芽到長葉,最后到開出漂亮的花朵需要經歷什么過程。在指導活動時,教師試圖通過語言闡述激發(fā)幼兒理解,可是效果不佳?!?-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提到:幼兒學習的特點是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因此,我?guī)ьI幼兒一起找各種豆子作為種子,放入盤子里,并讓他們在自己的種子里灑少許水,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每天觀察。為了讓孩子更加清楚種子在土壤里的發(fā)芽過程,了解種子發(fā)芽的必備條件,我特設計此微課,在孩子觀察的同時輔助他們豐富經驗,提升學習效果。
活動準備:
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技術、PPT課件、錄制好的種子發(fā)芽實驗的視頻、配音腳本、背景音樂。
活動目標:
1、通過微課展示的方式,激發(fā)幼兒對種子發(fā)芽的探究興趣,有效指導幼兒完成對種子發(fā)芽全過程的觀察;
2、豐富幼兒的學習經驗,學會用多種方式獲得知識;
3、通過實際操作,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4、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chuàng)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活動過程:
一、圖片導入
——出示圖片,引導幼兒猜測、認識這些果實的種子,引出生活中有許多種子。
二、基本部分
(1)、發(fā)現種子的神奇
——提問:種子是怎樣生根、發(fā)芽、長大的呢?
——播放視頻,通過看、聽的途徑,讓幼兒看到種子在土壤里的生長,直觀感受種子生根、發(fā)芽、長葉的神奇過程。
——總結:種子太神奇了,沖破土壤,鉆出地面,發(fā)出了新芽,長出了嫩葉,多么令人驚嘆啊。
(2)、探索種子生長的條件
——提問:種子發(fā)芽,需要哪些條件呢?
——播放視頻,觀看完整的實驗過程,聽老師對實驗過程的講解,讓幼兒了解種子生根、發(fā)芽、長大需要的條件。
——總結:種子從發(fā)芽到長大,需要適量的水份和適當的溫度。
三、拓展延伸
——小朋友們也像一粒粒種子一樣,在陽光和雨露下茁壯成長。
4、中班科學教案《神奇的影子》教學反思
光和影視幼兒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科學現象,影子的產生和變化總是讓孩子們感覺既好奇又神秘,雖然經常看到有光的地方會有影子,但孩子們對兩者的關系卻只有朦朧而模糊的認識。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在感知體驗中了解影子的產生條件及其特點。
2、引起幼兒對光影科學現象的探究興趣,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4、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chuàng)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重點難點
知道影子產生的條件以及特點。
活動準備
1、鏤空小魚若干條、手影戲視頻一段。
2、白色幕布一塊。
3、手電筒、蠟燭、應急燈各五個
活動過程
一、感知“影子的形成”
1.利用觀看手影戲的方式,引起幼兒對光影現象的觀察興趣。 師:手影戲神奇么?你們知道為什么會這樣么?大膽地想一想!
2.教師尋找影子(表演一個小節(jié)目),引導幼兒觀察:
師:一條小魚水里游,孤孤單單在發(fā)愁。兩條小魚水里游,搖搖尾巴點點頭。三條小魚水里游,快快樂樂做朋友。
(1)你發(fā)現了什么?
(2)關閉鎂光燈,影子還有沒有?
3.老師已經找到了影子,你能不能找到呢?
師:葛老師給小朋友們準備了三種能發(fā)光的東西:蠟燭、手電筒和應急燈。請小朋友們用他們來找找影子,但是要小心使用,蠟燭留下來的油特別熱,小心不要弄到手上。應急燈有點沉,小朋友們要拿住了,別砸著腳。而且手電筒和應急燈的光特別亮,小朋友們不能用眼睛直接看它發(fā)出的光,也不能用它照射別人!
二、探究光和影子的關系
1.幼兒進行第一次分組實踐,教師進行指導、小結。
(分組實踐結束時播放音樂“左手右手”并用看數字的游戲讓幼兒迅速安靜下來。)
(1)誰找到了影子?愿意來上面試一試么?
師:你可以用老師發(fā)的小魚來做實驗,也可以用咱們學過的手指游戲來做實驗。
(2)是什么讓影子留在這里的?
(3)做實驗時,你的手在哪里?光在哪里?影子又在哪里?
(4)用三種不同光源發(fā)出的光照射同一樣東西,影子有什么變化?
(5)哪種光最強、最亮?在哪種光下影子最清晰?
教師小結:影子是由于物體擋住了光線而產生的,光越強,影子越清晰,光越弱, 影子越模糊。2.教師變魔術,將小魚從小放大,幼兒觀察后進行實踐。
師:葛老師要用影子來變個魔術,請你用手比一比,小魚的影子多大?(將小魚向后移動)請你再比一比,現在小魚的影子有多大?請你猜猜為什么會這樣?你愿意自己變一變這個魔術么?
3.幼兒進行第二次分組實踐,教師進行指導、小結。
(分組實踐結束時播放音樂“左手右手”并用看數字的游戲讓幼兒迅速安靜下來。)
(1)你變魔術成功了么?
(2)變魔術時你發(fā)現了什么?
(3)影子什么時候會變大?什么時候會變小?
(4)誰想上來試一試?
教師小結:影子的大小和物體與光源的距離遠近有關。物體離光源越近,影子越大, 離光源越遠,影子越小。
三、結束部分
小朋友們知道了影子的秘密,一會兒出去活動時,咱們一起和影子做游戲好不好?以后老師把這些材料投放到咱班的“閃亮亮小舞臺”,你們可以到那里進行手影戲的表演!
活動總結
本次教學活動所指定的目標符合中班幼兒的實際水平,目標完成情況較好,通過這次的教學活動,幼兒感受到了科學活動的其妙樂趣,激發(fā)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到了影子產生的原因和它的秘密。
幼兒參與情況:
幼兒參與教學活動興趣濃厚,我通過多讓幼兒動手操作將幼兒的思維吸引在活動中,幼兒能做到跟隨老師積極思考、踴躍舉手回答問題,尤其是到了分散操作時, 所有幼兒都有動手的欲望,我提供給幼兒多種多樣的實驗器材,讓幼兒更有探索的欲望,當科學現象直觀地呈現在他們眼前時,孩子們可以從自己的實驗結果中有所收獲。
調整與改進:
1.在材料的投放上,投放三種不同的光源有點多了,因為最終要達到的是研究的結果,提供兩種差異較大的光源就可以很清楚明確的做出試驗。
2.在教師展示時,可以不拘泥于那塊展示的白布,可以利用教室的大墻壁更明顯、直觀地展示。
3.可以適當在活動中提供科學記錄表供幼兒記錄實驗結果,再讓幼兒參照自己的實驗記錄表進行表達。
5、中班科學教案《神奇的拉線飛機》教學反思
設計意圖
活動由來:近期,一次 70 年大慶閱兵時的空中飛機彩排正巧被戶外活動的孩子們看到,他們立即表現出了特別大的興趣,也隨即引發(fā)了很多問題。“老師,飛機組成了數字!”“怎么那么多飛機?”“他們排得真整齊!”基于孩子的諸多問題, 又結合我園國慶節(jié)節(jié)日園本課程,我們開展了關于國慶節(jié)閱兵的系列主題活動。
幼兒情況分析:本班幼兒處于中班初期階段,他們喜歡主動觀察,有一定的觀察力。區(qū)域中、戶外時他們能夠經常發(fā)現有規(guī)律的模式,《指南》中指出嘗試讓幼兒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了解數學的有用和有趣,基于幼兒的興趣和節(jié)日主題活動,由此,我設計了本節(jié)數學活動《神奇的拉線飛機》。
活動目標
1.理解對稱模式是分布在一條線兩側的元素相對應的特點——知識技能。
2.大膽想象、創(chuàng)造具有對稱模式的“拉線飛機”——能力。
3.在創(chuàng)造對稱模式的閱兵式飛機中萌發(fā)成功感和對祖國的自豪感——情感。
4.發(fā)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5.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chuàng)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重點難點
1.重點:能夠發(fā)現、描述拉線飛機中對稱模式的特點。
2.難點:通過實際操作、親身體驗創(chuàng)造對稱模式。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
(1)通過觀看 70 年大慶飛機彩排及建國 60 年大慶閱兵視頻,激發(fā)幼兒興趣, 萌發(fā)對于祖國的自豪感;
(2)制作拉線紙飛機。
2.物質準備:
(1)關于閱兵儀式中噴氣式飛機的 PPT;
(2)噴氣式飛機視頻;
(3)幼兒每人一架自制紙飛機;
(4)幼兒每人一個背景板;拉線飛機圖卡若干;
(5)音樂《我和我的祖國》
活動過程
一、 開始部分——觀看視頻,激發(fā)興趣
觀看閱兵中的噴氣式飛機視頻,激發(fā)幼兒興趣。
提問:你看到了什么?和平時看到的飛機有什么不一樣?
環(huán)節(jié)價值:激發(fā)幼兒興趣,聚焦噴氣式飛機特點,為后續(xù)觀察模式活動進行鋪墊。
二、 基本部分——觀察圖片,發(fā)現特征
1.出示噴氣式飛機圖片:引導幼兒認真觀察、發(fā)現拉線飛機對稱模式的特征。
——識別模式
提問:你發(fā)現了什么?還觀察到了什么?
小結:噴氣式飛機噴出的彩色氣體以中間飛機為中心,分布在一條線兩側,它們的位置、數量、顏色都是相對應的。
2.出示缺少元素的拉線飛機圖片:鼓勵幼兒填補模式中缺少的元素?!畛淠J?/p>
師:國慶節(jié)的飛機正在彩排,飛機方陣遇到了一些難題,需要我們幫忙解決。
(1)圖一:三列飛機缺少一種顏色
提問:這個飛機方陣出了什么問題?少了什么顏色?你從哪看出來的?
(2)圖二:五列飛機缺少兩種顏色
提問:這個飛機方陣出了什么問題?少了什么顏色?你從哪看出來的? (3)圖三:位置不對稱的飛機
提問:這個飛機方陣出了什么問題?你從哪看出來的?應該在哪個位置? 請幼兒上前指出應該在哪個位置。
小結:通過幫助飛機方陣解決問題的情境游戲,使幼兒在過程中進一步感知對稱模式中以對稱軸為中心,顏色、位置等元素是相對應的特征。
3.為幼兒提供拉線飛機圖卡若干及背景板: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不同難度的背景板及不同顏色的飛機,大膽想象,排列自己的拉線飛機?!獎?chuàng)造模式
師:請你設計一個閱兵飛機方陣。(幼兒創(chuàng)造過程中及時拍照記錄,并鼓勵幼兒嘗試多種拼擺方式。)
小結:幼兒自主選擇不同難度的背景板及飛機,通過實際操作創(chuàng)造對稱模式。
環(huán)節(jié)價值:本環(huán)節(jié)是解決重點,突破難點的重點環(huán)節(jié)。運用層層遞進的提問引發(fā)幼兒充分觀察,并為幼兒提供通過幫助飛機方陣解決問題的情境,循序漸進地使幼兒在過程中進一步感知對稱模式是以對稱軸為中心,顏色、位置等元素相對應的特征。
通過觀察、感受、拼擺來識別模式、填充模式、繼而創(chuàng)造有規(guī)律的對稱模式。
三、 提升部分——親身體驗,創(chuàng)造模式
幼兒根據自己選擇的飛機顏色自由結組,通過協商、拼擺、創(chuàng)造對稱模式,準備試飛紙飛機。
鼓勵幼兒根據顏色、位置、數量等元素變化創(chuàng)造不同的對稱模式。
環(huán)節(jié)價值:觀察、拼擺后通過實際感知、親身體驗將自己置身于對稱模式其中,去感受、識別、創(chuàng)造有規(guī)律的對稱模式。
四、結束部分——總結經驗,萌發(fā)情感
在《我和我的祖國》音樂聲中,幼兒站在自己排列好的位置上放飛紙飛機,在體驗功感、欣賞對稱美中萌發(fā)對于祖國的熱愛和自豪之情。
環(huán)節(jié)價值:在放飛自己創(chuàng)造的具有對稱模式的拉線飛機活動中體驗成功和愉悅感,一步激發(fā)幼兒熱愛祖國的自豪之情。
五、延伸活動——領域融合,滲透生活
1.鼓勵幼兒尋找、發(fā)現生活中具有對稱模式的物品。
2.將材料分別投放到科學區(qū)、益智區(qū)、美工區(qū)等不同區(qū)域,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的融合,關注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整體性。
環(huán)節(jié)價值:將對稱模式經驗遷移到生活中,對不同能力發(fā)展的幼兒提供一個經驗延的條件。不同區(qū)域活動的延伸,促進領域、目標之間的融合。
從今天的活動中可以看到,幼兒情緒高漲,認真專注,積極主動。下面我歸納了以幾點進行反思:
活動總結
優(yōu)勢:
1. 面向全體,尊重個體
首先活動的開展基于對幼兒整體年齡特點和每個幼兒發(fā)展特點全面了解的基礎上,整個活動設計具有整體性,對個別兒童也有明確認識。考慮到不同層次的發(fā)展需求,在 PPT 的呈現和材料的投放中,都重視材料的可操作性及層次性,同時關注到幼兒的個體差異及發(fā)展需求,適時調整。力求每個幼兒都能在個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得到發(fā)展。
2.珍視游戲,重視品質
在理解幼兒學習特點和方式的基礎上,利用游戲的形式貫穿始終。孩子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所以我把數學知識轉化成有意思的游戲情景和內容來實現幼兒對數學能力經驗的發(fā)展,通過游戲形式的學習讓孩子能夠潛移默化地將幼兒學到的知識內容內化到幼兒的知識體系中。幼兒的思維是以其對動作的依賴為特點,抽象邏輯思維必須建立在動作的內化基礎上完成的。所以在過程中,給幼兒提供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的機會和條件使在游戲中自然而然地獲得經驗。
3.層層遞進,提問啟發(fā)
在環(huán)節(jié)設置中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從識別模式——填充模式——創(chuàng)造模式,利用層層遞進的啟發(fā)性提問,引導幼兒充分觀察從而發(fā)現對稱模式的規(guī)律。通過觀察、操作、實踐,層層落實目標的達成。
4.領域融合,愛我中國
活動整體以數學目標為主軸,融合了多領域的目標。如幼兒在描述對稱模式時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在感知、拼擺對稱模式的同時欣賞了對稱美;通過播放音樂,給幼兒提供一個寬松、愉悅的環(huán)境;整個活動國慶、閱兵活動貫穿始終,在情境中激發(fā)了幼兒對于祖國的熱愛和民族自豪感。
問題與改進:
本次活動中在拼擺模式時,大多數幼兒都能夠拼擺出對稱模式的飛機方陣,并且能夠有所創(chuàng)新。但當幼兒將自己置身于對稱模式中時,對于部分幼兒來說有難度, 改進措施為:
1.運用提前畫點的形式給個別幼兒提供支持。(現場已調整)
2.可請幼兒拿著自己之前設計的圖卡進行親身體驗的拼擺。
6、中班科學《神奇的磁鐵》教案反思
教學目標:
1.學習通過預測、實驗的方法探索磁鐵的基本特性。
2.初步了解“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磁性原理。
3.通過游戲活動發(fā)展幼兒的觀察能力、思維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探索磁鐵的穿透性。
4.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6.發(fā)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7.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活動準備:教具準備:各種各樣的磁鐵ppt
玩賽車游戲的道具:長1米,寬50厘米的KT板一塊,上面有用即時貼裝飾好的賽車跑道。用紙制作的賽車,底部粘有方形鐵片。
學具準備:
1.條形磁鐵,人手各1塊。
2.動手試一試環(huán)節(jié)所需材料:積木、回形針、積塑飲料瓶、樹葉、小剪刀、鑰匙、鐵夾子、鐵盒子、小鐵環(huán)、鏍絲釘、茶杯、木板、紙、布、硬幣等。
3.探索并驗證環(huán)節(jié)所需材料:紐扣、電池、石頭、螺絲、回形針、鈴鐺。
4.探索并驗證環(huán)節(jié)所需的記錄卡,人手一張。
5.玩賽車游戲所需材料:長50厘米,寬25厘米的KT板7塊,上面有用即時貼裝飾好的賽車跑道。用紙制作的賽車7部,底部粘有方形鐵片。
教學過程:
一、認識磁鐵不拘一格的外形
1.教師指著吸在黑板上紅紅綠綠的圓形的塑料片,問:小朋友們,通過上一節(jié)課的學習,你們知道為什么這些圓形的塑料片能粘在黑板上嗎?
幼兒交流,教師出示塑料片后藏著的圓形吸鐵石。
師:磁鐵又叫吸鐵石,它們經過人們的加工,長得也不一樣哦!小朋友們想不想和它們見見面呢?
出示ppt展示各種各樣的磁鐵。
二、通過嘗試,了解磁鐵的“吸鐵性”
1.師引導幼兒復習舊知: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知道利用磁鐵可以( )。
2.引導幼兒探索新知:磁鐵究竟能吸住哪些東西呢?
(1)幼兒取出老師課前分發(fā)的實驗材料盒。
(2)幼兒嘗試用磁鐵去吸盒內的小物件,把能吸住的放在一起,不能吸住的放在一起。
(3)引導幼兒找規(guī)律。
說說用磁鐵吸住了什么物體。
投影顯示這些實物,引導幼兒歸類:這些物體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4)教師小結,過渡:磁鐵可以吸住鐵制成的物體,也就是鐵制品,以及鐵以外的一些金屬,比如硬幣。根據這個特點我們來猜一猜磁鐵可以吸住哪些物品。
(教師出示ppt,幼兒打開記錄表)
引導幼兒先進行預測,猜想磁鐵能吸住什么,認為能的在記錄表里打“√”。
引導幼兒進行驗證,用磁鐵一一試一試,驗證剛才預測的結果。
(5)指名幼兒匯報驗證的結果。
三、認識磁鐵的“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特性。
1.小朋友們,磁鐵可以吸住鐵制品以及鐵以外的一些金屬,那么用磁鐵吸磁鐵會怎樣呢?
2. 教師先介紹磁鐵的兩極:南極S,北極N,并引導幼兒強化這個知識點。
兩名幼兒合作完成實驗,教師引導幼兒交流結果。
第一步:N極碰N極怎樣?教師引導幼兒交流結果。
第二步:S極碰S極怎樣?教師引導幼兒交流結果。
第三步:N極碰S極怎樣?教師引導幼兒交流結果。
3.教師和幼兒一起小結:磁鐵有(兩極),(南極)和(北極),相同的極會(互相推開),不同的極會(互相吸引)。
四、在游戲中探索磁鐵的磁性穿透力。
師:原來磁鐵還有兩極性,磁鐵里的奧妙真不少,下面我們來玩一個磁鐵的游戲,繼續(xù)去尋找磁鐵的神奇。
教師演示玩賽車游戲。
取出用KT板和即時貼做好的彎曲的賽車跑道,將板子擱在兩張椅子中間,將板子上放置一輛底座粘貼了鐵片的紙賽車,將磁鐵放在KT板下沿著跑道向前移動。
幼兒分組玩賽車游戲。
幼兒取出課前老師分發(fā)的道具,各小組幼兒輪流玩賽車游戲,教師提醒幼兒磁鐵盡量不離開板子,緊貼板子向前移動,否則賽車就會停下來。
師在幼兒玩好后,引導幼兒思考:為什么賽車可以向前移動?
幼兒回答,師告訴幼兒:原來磁鐵的磁性有穿透力,隔著東西也有吸引力,磁鐵越大,吸力越大。
五、師幼共同總結磁鐵的特性。
師:今天我們玩了這么多好玩的游戲,很開心,也有很大的發(fā)現,先是發(fā)現了磁鐵能吸東西,吸什么東西呢?(引導幼兒說出磁鐵能吸鐵的東西)師:后來又發(fā)現了一個秘密。(引導幼兒說出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磁性原理。)師:在玩賽車時我們還發(fā)現了什么?(引導幼兒說出磁鐵能隔著物體吸東西。)師:磁鐵的奧妙真不少,它還隱藏著很多奧妙等著我們去發(fā)現呢,下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來玩磁鐵的游戲!
教學反思:
本次科學活動,幼兒從上課伊始就表現出強烈的興趣。由于事先準備的操作材料比較多,所以幼兒一直在動手操作中觀察、發(fā)現、比較,整節(jié)課情緒高漲。幼兒樂于通過自己動手操作來發(fā)現事物規(guī)律的活動形式。在總結磁鐵特性這一環(huán)節(jié),做的還不到位,有點急于求成,要先讓幼兒來講出他發(fā)現的規(guī)律,教師再進行引導,做最后的總結。在活動過程中仍有不足之處,教師在講述表格填寫規(guī)范時語言不夠清晰,目標不夠明確,仍然有些幼兒將猜測和驗證環(huán)節(jié)混淆起來,不會填寫表格。此外,應將游戲探索磁鐵特性這一方式延伸到今后的玩磁鐵的活動中。
7、優(yōu)秀教案中班科學教案《神奇的車軸》反思
活動目標:
1、了解車軸的名稱和用途。
2、喜愛實驗操作,愿意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fā)現現象,并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6、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fā)現,激發(fā)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愿望。
7、積極參與探索活動,萌發(fā)求知欲,體驗成功快樂。
活動準備:
1、組合玩具車若干輛,汽車模型若干;
2、圓形硬紙卡人手兩張,木棍或牙簽、橡皮泥若干。
活動過程:
一、玩一玩,找一找,激發(fā)幼兒對活動的興趣。
師:你們自己選一件玩具,玩一玩,看一看,找一找,在玩具上找一件神奇的東西,它可以連接車輪使汽車平穩(wěn)地向前開動,它是什么呢?
(幼1:是輪胎)
(幼2:是車子里的方向盤)
(幼3:是里面的發(fā)動機)
(幼4:是輪胎里面的棍子)
師:到底是什么神奇的東西呢?老師先不告訴你們,先看老師手上的車子。
(評析:活動的導入部分通過老師富有懸念的提問,將幼兒引入自發(fā)的探究環(huán)節(jié)中。本環(huán)節(jié)中,孩子始終帶著問題在玩樂。通過自己不斷的動手操作,答案在慢慢揭曉中。)
二、觀察老師的組合玩具車,初步了解車軸的作用。
1、師:老師這里有一個汽車,它缺了什么呢?(車輪)
把車輪放上去就能開動嗎?(老師把四個車輪“放”到車身上去,松開手滾動,車輪四散滾開)
為什么有了車輪它還不能平穩(wěn)地向前開動?
(幼1:因為它沒裝好)
(幼2:車輪沒有連起來)
(幼3:中間少了一根連起來的棍子)
2、師:車輪怎樣才可以連起來,讓它平穩(wěn)地向前滾呢?
(請一個幼兒上前和老師一起將車輪用車軸相連并拼裝到車身上去,拼接好后開一開,滾一滾)
現在玩具車可以開給你開給我,老師用什么東西把兩個輪子連起來,讓它不散開,能平穩(wěn)地向前滾動的呢?它叫什么名字呢?它究竟有什么奇妙的作用?
3、學習“車軸”的名稱,了解車軸連接車輪,促進車子平穩(wěn)前行的作用。
(評析:本環(huán)節(jié)的三個部分是不斷遞進的。在本環(huán)節(jié)中,通過老師不斷地拋出“問題包袱”,使幼兒關注到連接車輪的車軸,以及它必不可少的作用。)
三、操作實驗和討論交流。
1、實驗
師:車軸到底有沒有那么大的作用,讓車子平穩(wěn)地前進,我們用圓紙板做車輪,牙簽做車軸做個實驗好嗎?
實驗1:滾動一塊圓紙板,觀察滾動的情形。
實驗2:用牙簽將兩圓心相連后滾動,觀察滾動的情形。
2、討論和交流:
師:一塊圓紙板滾動是怎樣呢?兩塊圓紙板用牙簽連起來又是怎樣滾動的呢?
(幼1:我滾一個小車輪的時候,滾不起來,兩個連起來就好滾了)
(幼2:一個車輪滾一會兒就倒了,兩個車輪連起來可以一直滾)
(幼3:一個紙板滾得不平衡,兩個串起來就平衡了)
師:哪種方法可以使車輪平穩(wěn)地向前滾動呢?為什么呢?
(幼兒自由發(fā)表見解)
總結:圓紙板有了牙簽相連所以能平穩(wěn)地向前滾動,所以車輪是因為有車軸相連才可以平穩(wěn)地前進。
(評析:本環(huán)節(jié)是活動的**部分。幼兒通過圓紙板和牙簽的兩個小實驗,了解了圓紙板平穩(wěn)向前滾動的原因,從而遷移了相關的經驗。)
四、擴展和想像
師:你還知道哪些地方是有車軸的呢?(依維柯、三機、大客車、皮卡、小轎車……)
假如車子在馬路上行駛,突然車軸沒有了,想一想會發(fā)生什么情況呢?
(幼1:車子開著開著,“嘭”一聲,就爆炸了)
(幼2:如果沒有車軸了,輪子就到處散開了)
(幼3:車子會撞到一塊兒去,會起火,會爆炸)
(評析:本環(huán)節(jié)充分擴展了孩子的想象力,雖然孩子們的答案千奇百怪,但是作用是顯見的,就是進一步加深了對車軸作用的認識。)
五、游戲:找車軸
再一次挑選自己喜愛的的玩具車,找一找它的車軸在哪里,向老師和同伴談談它的作用。
(評析:從尋找到了解,然后再尋找,孩子們已經做到了心中有數。通過孩子們自己動手動腦,孩子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活動延伸:
1、觀察在家庭中所玩的車輛是不是都有車軸。
2、與爸媽討論車軸的用途
3、在手工區(qū)提供廢舊紙盒,牙簽細木棍或細鉛絲,若干圓卡紙板,制作可以滾動的紙盒小汽車。
活動反思:
1、本次活動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從幼兒感興趣的車軸問題入手,利用幼兒動手動腦動口的實驗活動,來探索、驗證了車軸的作用,使師生共在玩樂中,共享了經驗,交流了情感,激發(fā)了智慧。
2、本次活動內容來自幼兒日常的生活,從一個幼兒的提問,從兩個孩子為車輪車軸的爭執(zhí),及手工區(qū)內材料的提供中,我們找到了本次課題的教育契機。針對車軸這一具體事物的作用進行探索和驗證,“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guī)律產生興趣和探究欲望”。
3、在活動環(huán)節(jié)的設置上,我充分考慮中班孩子的年齡特點,以幼兒實驗為重點,提供幼兒豐富的感興趣的操作材料,實驗步驟難簡相宜,討論交流輕松愉快,使抽象的物理知識通過幼兒自己的操作來達到詮釋的目的,不僅“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chuàng)設寬松的環(huán)境”,也“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并“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fā)表不同意見?!?/p>
4、通過一系列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本次活動目標達成度較好,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實驗和老師的示范提示,了解了車軸的名稱和作用,在實施過程中,幼兒參與積極,主動性強,對車軸(牙簽)相連輪子(圓紙板)使之能平穩(wěn)滾動的感受頗深,整個活動也一直處在一種幼兒感興趣且非常投入的氛圍中,活動效果凸顯。